脾主运化科学内涵的研究思路

合集下载

五脏调养系列——脾主运化

五脏调养系列——脾主运化

五脏调养系列——脾主运化心、肝、脾、肺、肾的“五脏”是中医藏象学说的核心内容。

中医的脏腑名称与西医的脏器虽然相同,但在生理、解剖、病理等方面的含义却有极大的差别。

在西医理论中,哪个脏器出了问题就单独进行诊治,而中医“五脏”是一个生理、病理上的综合概念,注重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在诊治中能够更有针对性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脾是人体重要的淋巴器官,是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的主要场所。

中医所说的脾与西医所讲的脾脏有什么不同?中医脾病有哪些症状表现?又该如何对症治疗?谷仁堂中医大讲堂为您答疑解惑。

中医对脾的生理功能描述脾主运化《内经》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脾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饮食入胃,游溢精神,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脾统血《内经》脾统血。

身体各种慢性的出血问题。

脾舍意《内经》脾藏意。

忧愁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愧乱,四肢不举。

《孙思邈》脾藏者意之舍,意者存忆之志也。

脾主肌肉、四肢《内经》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径,必因脾乃得禀也。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内经》脾主口。

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

脾气通于口,脾气和则口能知五味矣。

从上述生理和病理看来,中医的脾具有消化和调节体液、管理血行等作用,与西医的脾基本不同。

而中医的肠胃和西医的肠胃基本相同。

在临床上,消化系统的疾患主要应从脾胃来治疗,同时应顾及肾肝(先天与后天关系)。

出血疾患和水肿、呼吸道疾病,有时也可以用治脾的方法来治疗。

中医脾病的症状及治疗脾气虚弱证[症状表现]以倦怠,食欲不振,脘痛喜按,脘闷腹胀,大便稀薄,舌淡嫩或有齿痕为主证。

或有面黄,嗳气,吐酸,舌苔白,脉虚等。

可出现声低气短,动则气有下坠感,或有胃下垂,肾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症。

或出现各种出血症状或发热。

或出现脘痛,胁腹胀满,吐酸或肠鸣腹泻,苔白腻,脉弦等肝胃不和症状。

[西医对照]慢性肠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胃肠功能紊乱、肠结核、小儿营养不良、内脏下垂、脱肛、乳糜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可见此证。

现代医学角度看脾主运化

现代医学角度看脾主运化

脾虚泄泻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明显失调,
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与T淋巴细胞总数相关。
脾主运化
运化的含义:
运化===消化吸收?
运化 包含 消化吸收!
饮食物消化吸收 脾主运化
精微物质的转运输布 气血津液的转化
现代医学角度看脾主运化:
①胃泌素分泌功能明显降低
脾虚患者
②尿淀粉酶含量(反映胰分泌淀粉酶 功能)低下
系?
脾的功能:

脾是后天之本,气 血生化之源 脾主运化


脾主统血
脾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食物进入人 体
胃的受纳腐蚀
脾的消化吸收和转运

食物 水谷精微 血液
脾胃运化功能失调,则可导致血液生成不足而形成 血虚的病理变化, 从而出现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脾是气血生化之源还表现在免疫方面 “四季脾旺不受邪” 采用OKT单克隆抗体玫瑰实验直接法检测脾虚泄 泻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
③小肠吸收功能紊乱 ④胃蠕动功能下降,排气延迟
脾主统血
统血
—— 即统摄血液的略言
脾气固摄血液
脾主统血 脾通过运化精微化生 血液
脾气健旺,生血充盈,则血液健全, 否则血不健全,将失其静守之性,而 逸出脉外,在临床上就表现为出血。
现代医学:
脾气虚过程中集体的凝血和纤溶系统受 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对于出血因素(水 蛭粉)更加敏感。 脾不统血证患者治疗前血小板数目减少, 血小板功能降低,微循环方面出现异常 病理改变。
总结:
中医的脏腑是在功能上定位而西医则是从解剖上定位
的。但五脏在古代中医中有一定的初步解剖学作为基 础,而它从实体中得来的初步解剖知识只是为中医建
立自己的理论提供了框架和想象的空间。所以,我们

脾主运化与统血

脾主运化与统血

脾主运化的内涵及其对消化的影响运,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胃肠所传化的水谷精微吸收、转运到全身各脏腑而化生精气血津液, 并转运调节其精气血津液代谢的生理功能。

《素问.经脉别论》说: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牌,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脾主运化即完成,(1)是经胃肠所传化的水谷精微的转运(习惯称为吸收) , 转运到其它四脏(当然包括脾脏本身)而化为精气血津液, 内养五脏六腑, 外养四肢百骸、皮毛筋骨( 概而言之为中医学的五脏系统) , 即《素问.玉机真藏论》所谓:“脾为孤脏, 中央土以灌四旁”。

这是脾主运化的一个方面—运化水谷;(2)在物质转运代谢过程中起枢纽作用。

由于机体处在一个液态的环境中,因此这一功能可换言之为在水液转输/运代谢过程中起枢纽作用, 这是脾主运化的又一个方面-运化水液。

因此, 脾主运化是整个饮食物代谢过程中的中心环节,并有效调节全身各脏腑精气血津液代谢,是后天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王进,从藏象学说论消化的动力因素, 中医药信息2007 年第24卷第 1 期1-3脾主运化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5 ]所谓运化水谷,是通过脾阳的气化力量,使水谷分解成精微从小肠吸收人血;所谓运化水液是通过脾阴的固摄力量,使精微聚合于脉中,以免溢出而成水液停留.脾主升,是强调脾主运化能为头面和脏器提供水谷精微,使其得到足够的营养(脑为元神之府,对营养缺乏尤为敏感)并保持位置固定.这其实是中医学对”脾”胰脏功能的描述.现代医学认为胰脏虽然只是人体的第二大消化腺,但其对消化过程的影响却是最为广泛的,饮食物在人体的消化过程按顺序可分为摄入、消化、吸收、合成、利用、排泄六个阶段。

胰脏通过外分泌和内分泌两种形式作用于两个关键环节:消化和合成。

在外分泌方面,胰脏分泌富含各种消化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等)的胰液到小肠,进行饮食物的消化,以供小肠吸收;在内分泌方面,胰脏分泌胰岛素人血,促进葡萄糖、蛋白质等合成为糖原、脂肪酸等大分子物质,以供人体利用。

第122讲脾主运化

第122讲脾主运化

第122讲脾主运化
脾的功能主要是运化,身体中一种物质阳化成另一种物质就是脾的功能。

食物及饮水入胃进到肠道中,能够生化成人体的营养就是脾的功能。

脾还可以把血运化成气。

脾在心与肺之间的循环中,它是使上升改变成下降,使血转变成气。

在中土,脾的运化功能包括了小肠的阳化气,脾的左旋就带动了肝的左升。

脾主制湿,主肌肉,主少腹,主四肢,功能再多,归结为本就叫运化。

五脏功能,肝主升发,肺主降敛,脾主运化。

脾供应津液给小肠,心脏供应热源给小肠,心与小肠互为表里。

心主上半身之热量,心为人身体之太阳。

小肠热量维持腹内食物阳化气之环境。

心与小肠同样热,小肠为人身之地热。

如果阳化气不足,人吃点东西就胀肚。

食物消化后通过阳化气吸收就成了人身体的营养,这便是体力生命之源。

而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入心脏,全是靠小肠消化食物时产生的热能,把血液推回身体内。

对运脾法的理解及治疗经验

对运脾法的理解及治疗经验

对运脾法的理解及治疗经验【摘要】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主升清,胃主通降,属于气机升降核心所在,且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一旦脾胃升降失衡,燥湿不济,功能失调,则“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治疗脾胃失运相关疾病时,在化脾湿、消积滞、温脾阳、补胃阴等基础上,同时予以助运治疗,往往可获良效。

【关键词】运脾法;理解;治疗经验运脾法是指以恢复脾胃运化功能,使脾胃调和、脾运如常的治法。

该法源于《内经》,发展于后世,近代医家江育仁教授提出“脾健不在补贵在运”。

[1]脾胃的强弱决定着疾病的转归,恢复脾胃正常的生理功能是治疗多数疾病的关键。

1.脾胃的生理功能及运脾法的理论依据脾胃位于中焦,脾主运化、升清,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

人体的消化活动、生命活动,均需依赖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生理功能,故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1.1脾主运化,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转输至全身的功能。

有运化水谷及运化水湿两方面。

《素问•厥论》云:”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脾的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正常,才能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活动;若脾失建运,机体消化吸收功能失常,则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疲乏等症。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脾的运化水湿功能失调,则水湿内停,从而产生湿、痰、饮,甚至导致水肿。

脾的运化功能,体现在升清上。

升即上升,清即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上升为脾气的运动特点,所以脾以升为健。

脾胃互为表里,升降相因,可以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

若脾不升清,则水谷运化失司,气血生化乏源,可出现神疲乏力、腹胀、泄泻等症;脾气下陷,可见久泄脱肛等症。

1.2胃容纳饮食物后,在其内初步消化,即胃的受纳、腐熟水谷功能。

但需依赖于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化水谷为精微,化生气血津液,滋养机体,李东垣《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曰:“元气之充足,皆有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脾的生理功能、脾的生理特性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脾的生理功能、脾的生理特性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脾的生理功能、脾的生理特性《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脾的生理功能、脾的生理特性上一节我们讲到肺的主要生理功能,这一节我们接着往下讲,讲脾的生理功能。

脾的第一个生理功能叫脾主运化,运即是转运、输送,化有消化、吸收的含义。

所谓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作用。

这个定义包括两个要素,一、将水谷转化为精微;二、吸收精微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组织的作用。

脾主运化的功能可以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

我们首先讲它的运化水谷的功能,什么叫做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所谓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对水谷精微的转输作用。

脾运化水谷的具体作用,饮食水谷经口摄入以后,经过胃的受纳和腐熟作用,在此基础上靠脾的运化作用,将水谷化为精微,通过脾的升清、转输和温煦作用完成化和运的过程,化是指将水谷转化为精微,脾将水谷转化为精微,具体的地点是在小肠,为什么在小肠?我们后面在讲六腑的时候再进一步讲,在完成了在把水谷化为精微之后,通过它的转输作用——运,吸收并转输水谷精微,将精微物质通过脾的升清作用,上输给心肺化为气血而后输布全身,这就是脾运化水谷的具体机制和作用。

通过脾运化水谷的作用和机制,我们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来:一、脾为后天之本;二、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这是中医学著名的两个原理,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这两个原理就是根据脾主运化的功能推理出来的。

第一、我们讲脾为后天之本,这个原理涉及到的概念:一、脾;二、后天;三、水谷精微;四、气血。

通过这些概念经过逻辑推理后得出的结论为后天之本。

我们来看中医学是怎样推理得出这个结论的呢?首先,我们(看)后天,后天是指人从出生之后到死亡这一段生命历程。

人出生以后,必须摄取食物,通过食物转化为精微,由水谷精微转化为生命必须的物质气和血,这是第一。

第一点讲的就是后天必须有充足的营养物质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

这里面涉及到两个概念,一个是精微,一个是气血。

脾的运化功能作用,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脾的运化功能作用,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脾的运化功能作用,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

是指脾气将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身脏腑的生理功能。

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胃、肠、肝、胆均参与其中,但脾起着主导作用。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将其运化的对象分为运化“谷食”(固态饮食物)和运化“水液”(液体饮食物)两方面来认识。

一、运化谷食是指脾气将谷食转化为谷精,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身脏腑的生理机能。

饮食物经胃初步消化,下输小肠作进一步精细的消化吸收。

谷食的消化虽然是在胃和小肠中进行的,但必须要脾气的推动、激发作用,才能完成。

而所化生的精微物质,又须依赖脾的转输才能输送到全身。

其转输的方式有二:一是上输心肺,化生气血,通过心肺布散全身;二是向四周布散到其他脏腑。

脾的运化功能强健,称为“脾气健运”,则气、血生化有源,机体得到充足的营养,表现为食欲正常、食入则化、大便正常、精神充沛、形体健壮。

若脾的运化功能减退,称为“脾失健运”,则可出现食欲不振、食后腹胀、便溏等饮食物消化吸收障碍的症状。

日久,因气血生化乏源,则全身气血不足,可见面色无华、形体消瘦、神疲倦怠、气短乏力等症。

二、运化水液是指脾在消化饮食物的基础上,对水液的吸收、输布作用。

人体摄入的水液在脾气的推动下,经胃的受纳腐熟、小肠主液、大肠主津等作用下化生成津液,与运化谷食机理一样,或通过脾直接转输、布散至脏腑组织;或将津液上输于肺,经肺的宣发和肃降作用,内而濡养五脏六腑,外而滋润肌肤皮毛。

全身各组织器官利用后多余的水液,在脾的转输作用下及时地输送到相应的器官(如肺、肾、膀胱等),经气化而排出体外。

因此,在水液代谢的全过程中,脾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脾气健运,则津液化生充足,输布正常,脏腑形体官窍得养。

脾失健运,或表现为津液生成不足而见津亏之证,或为津液输布障碍而见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至导致水肿。

临床治疗此类病证,一般采用健脾化痰、健脾燥湿和健脾利水之法。

基于有序性原理探讨“脾主运化”的理论内涵

基于有序性原理探讨“脾主运化”的理论内涵

环球中医药2023年8月第16卷第8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ugust 2023,Vol.16,No.81617 ㊃争鸣㊃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274385);北京中医药大学2020年重点攻关项目(2020⁃JYBZDGG⁃016)作者单位:100029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孙一珂(硕士研究生)㊁胡孙林㊁张海蓉(博士研究生)㊁孙霄(硕士研究生)㊁祝广钦(硕士研究生)㊁张亚鹏(博士研究生)㊁马淑然]作者简介:孙一珂(1997-),2020级在读硕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天人相应与五脏应时研究㊂E⁃mail:sykjy1997@通信作者:马淑然(1964-),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㊂研究方向:天人相应与五脏应时研究㊂E⁃mail:mashuran64@基于有序性原理探讨 脾主运化”的理论内涵孙一珂 胡孙林 张海蓉 孙霄 祝广钦 张亚鹏 马淑然【摘要】 本文以中医系统论中有序性原理为基础,以熵变化的机制为切入点探讨 脾主运化”的理论内涵,在生理方面,提出 脾主运化”功能是维持机体内外有序稳定的关键环节㊂一方面,脾通过调节玄府启闭,控制机体从环境摄取高度有序的物质和能量㊂另一方面,脾可通过消化吸收作用将从环境中摄取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满足机体代谢需求的低熵分子,从而增加机体有序度,推动机体从无序走向有序㊂人体作为典型的耗散结构,受自然环境影响,脾调节机体负熵化水平和速率的能力呈现季节性波动,即 脾应长夏”㊂在病理方面,从熵交换异常和熵增减失衡两方面阐明了脾失健运致病的内在机制,有助于丰富 脾主运化”理论的科学内涵,为临床脾虚类疾病的防治带来新的启迪㊂【关键词】 有序性原理; 熵; 脾主运化”; 耗散结构; 脾应长夏; 脾虚; 玄府; 复杂性【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23.08.024 脾主运化”是中医 藏象”理论的核心,是指脾具有运化水谷生成精微,滋养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功能[1]㊂脾可转输精微,滋养形体,化生气血,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与有序性原理中强调的 生命以负熵为食粮”(薛定谔)的观点具有一致性㊂传统中医学中关于 脾主运化”的现代探讨,多局限于运用分子技术等微观生物学方法进行阐释,较少结合现代系统化理论对脾的功能特点进行研究,因此,本文拟结合有序性原理中熵变化的机制,运用动态的思路探讨 脾主运化”的理论内涵㊂1 中医系统论认为人体健康的本质在于 有序”1.1 有序”是人体的深度复杂特性有序性原理是中医系统论七大原理之一,旨在揭示人体以有序为核心的深度复杂特性㊂古往今来,许多医家用 平衡”来描述机体的健康状态,而系统论的有序性原理则指出健康包括复杂的内容, 平衡”只是其中的一种类型,如机体阴阳两虚时,阴阳可处于平衡状态,但机体却处于非健康状态,因此,尚不能完全将平衡和健康对等㊂在此基础上,有学者将系统论中 有序”的概念引入中医学中,形成了中医学特有的有序性原理,其具体内容可表述为:人的健康不仅是稳定,更是有序,是有序稳定㊂有序性原理强调机体的有序化特质是 生命”的本质所在,只有在特定有序度上的稳定才是健康的本质[2]㊂通俗来讲,机体的健康与否,不仅要看其整体特性和状态是否稳定,还要看其稳定的性质和水平,即有序还是无序㊂1.2 负熵增加推动机体从无序向有序转化有序性原理提出:机体在与自然界进行交换的过程中,物质和能量不仅在形态上发生着改变,更重要的是在有序化程度上发生了改变,生命生长发育的过程就是不断走向有序化或提高有序度的过程㊂为了更加明确的论述这一观点,系统论引入了热力学中 熵”这一概念用以描述机体从任意状态过渡到与环境相平衡的状态时系统中不可使用的能量,它可以衡量系统有序或无序的程度[3]㊂德国物理学家鲁道夫㊃克劳修斯提出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强调,宇宙万物自诞生之日起,总是发生着不可逆的熵增过程[4]㊂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增加系统熵,但同又需要保证系统熵在整体水平上不增加时以满足生长发育的有序进行的需要,为了维持熵不变,机体要向外排出高熵并从环境中吸取负熵,以提高系统的有序稳定,这是生命最为本质的特征㊂2 脾主运化”是促进机体有序化发展的关键环节2.1 脾气健运㊁玄府畅达是体内外物质㊁信息交换的前提李东垣‘脾胃论㊃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曰: 万物之中,人一也,呼吸升降,效象天地,准绳阴阳㊂”人作为自然万物的一部分,与自然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整体,人体不仅可以利用自然环境中的清气㊁水谷等精微1618 环球中医药2023年8月第16卷第8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ugust2023,Vol.16,No.8物质营养自身,还可通过与自然之间的气机交换不断维持机体有序化发展㊂刘完素更是指出机体与外界交换的通路在于玄府,‘素问玄机原病式“云 玄府者,无物不有 人之眼㊁耳㊁鼻㊁舌㊁身㊁意㊁神识,能为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提出玄府联通内外,不仅是气㊁血㊁津㊁液等物质升降出入的门户,亦是意识㊁神志等信息交换的通道[5]㊂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将玄府的功能归于脾胃,提出 夫窍不利者,皆脾胃不足之证”㊂因此,脾气健运㊁玄府畅达是体内外物质㊁信息交换的前提㊂2.2 脾主运化”是机体从环境吸入负熵的主要形式‘素问㊃经脉别论篇“云: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㊂”高度概括了 脾主运化”功能在机体吸入负熵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㊂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㊁能量交换的过程中,机体通过呼吸㊁饮食从自然界吸收的物质,首先 上输于脾”,经过脾运化功能后得到的精微物质被输送至全身,营养五脏六腑,维持机体各脏腑有序稳定,无序的糟粕则 下输膀胱”,通过肠道㊁肾等排出体外㊂脾通过 上输精微”和 下排糟粕”,将高有序度物质和低有序度物质之间的 差”留在体内,即从环境吸取负熵㊂具体而言,生物体的生长涉及物质状态从非结构化饮食物或光合物转变为生物体中高度组织的物质的过程[6]㊂因而中医系统论认为饮食物包含多种层次的熵值,包括其本身非结构化所携带的绝对熵S T与消化吸收过程中产生的代谢熵S N[7]㊂饮食物的空间构成与机体空间结构存在差异,通常难以被机体直接吸收,必须经过脾的运化作用打破其原有结构,将其分解成适应人体高度组织的物质后方能被利用,在上述分解过程中产生的熵被称为S N㊂‘医参“云: 脾之所以消磨水谷者 食物之精得以尽留,至其有质无气,乃纵之使去,幽门开而糟粕弃矣㊂”表明脾作为五脏系统的核心,其主运化功能可涉及现代医学中吸收㊁分布㊁转化㊁排泄等多个环节[8]㊂水谷经脾的 消磨”作用后主要呈现为两种状态,第一种是被称为 食物之精”的低熵分子(葡萄糖㊁DNA㊁蛋白质等);第二种则是高熵状态的 能量货币”(ATP㊁ADP等)㊂低熵分子作为维持细胞活力的基础物质,在 能量货币”的协助下转化为CO2等高熵物质,与饮食物中未被消化的部分一同称为 糟粕”排出体外,故称 生命以负熵为食”㊂由此可见, 脾主运化”功能的实质在于,脾可促进机体从环境吸入负熵,一方面通过调节玄府,控制机体从环境摄取高有序度的物质,另一方面将机体从环境中摄取的物质转化为低熵分子,维持细胞活力,增加机体有序度,使之从无序走向有序㊂3 脾主运化”功能的季节性变化与 天”之有序度的波动密切相关 机体的有序稳态具有可调性㊂生理状态下,当与机体进行交换的环境发生变化时,可引起机体短暂性 失稳”,但 失稳”并不意味着 失序”,在此状态下,机体吸收负熵的能力仍属正常,有序程度尚未发生改变,可通过调节负熵化水平和速率,恢复其稳定性㊂3.1 五季的有序变化和无限轮回启示着 天”是耗散结构中医学依据环境变换规律将一年分为五季,各季存在不同的有序态和熵水平,输送给人体的熵量也存在差异㊂系统远离热力学平衡是耗散结构形成的必要条件,中医学强调的 天人相应”是人与环境间持续的物质能量交换实现的有序态㊂但从宇宙层面来讲,我们所处的环境也是一种耗散结构,它与更高层次的系统之间发生着物质能量交换㊂而五季能够无限轮回的根本性原因在于中医学所认识的 天”与更高层次的系统处于不断熵交换中㊂3.2 脾应长夏”是脾适应 天”之有序性波动的表现‘素灵微蕴㊃飧泄解“云: 土者,如车之轮,如户之枢,四象皆赖以为推迁, 五运流转,故有轮枢之象焉”,提出脾在机体运化过程中具有始动作用,为系统中医学从自然界熵变进程认识脾的功能本质提供了理论依据㊂脾作为人体与环境物质㊁能量交换的媒介,可以首先感知季节变化引起的能量波动,通过增强或减弱其主运化的能力控制代谢产物的能量态,调节机体负熵化程度和水平㊂因而, 脾主运化”功能季节性变化的根本在于机体负熵化水平和速率随自然季节变化而产生的适应性波动㊂历来关于脾与时脏关系的研究众说纷纭,目前多推崇 脾应长夏”理论[9]㊂ 脾应长夏”理论首见于‘素问㊃藏气法时论篇“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认为 脾主运化”功能的季节性变化突出表现于长夏,是中医学时脏一体观的重要体现[10]㊂ 长夏”是我国先贤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所形成的医学用语[11]㊂该时间段气候湿热,雨水较多,最易影响脾胃功能,引起机体代谢改变㊂因此有学者将 脾应长夏”解释为:长夏季节,脾处于五脏主导地位,脾胃系统共同调控自身及其他脏腑共同适应外界环境变化;而在其他季节,脾处于从属地位,协助其他脏腑功能以维持机体应时而变的自稳调控模式[12]㊂受此启发,中医系统论从有序的角度入手,认为 脾应长夏”的关键在于:长夏季节温湿度高,自然界正熵通过热能的形式传递给人体,使机体正熵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持机体有序度,脾必须增强其运化能力,通过调节玄府开阖㊁增强消化道合成与分解代谢等方式减少体内正熵堆积,维持机体负熵状态,因而在长夏季节,脾主运化功能显著提升,居于五脏的主导地位㊂而在其他季节,自然界传递给人体正熵减少,机体有序度波动较小,脾主运化功能居于五脏的从属地位㊂4 脾失健运导致系统失序变生诸病4.1 脾虚玄府不通引起熵交换异常是外感病的基础‘灵枢㊃五癃津液别“云 五藏六府,心为之主 ,脾为之卫”,提出脾具有捍卫机体㊁抵抗外邪方面的作用,在解剖层面,脾主肌肉而筑藩篱[13],可作为体内外熵交换的第一环球中医药2023年8月第16卷第8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ugust2023,Vol.16,No.81619道关口,故称 脾为之卫”㊂李东垣则从病理方面论述了脾虚与外感病之间的关系,‘内伤外感辨惑论“云 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生长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荣卫,不任风寒,乃生寒热,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的论述,在功能上,脾可运化精微而生营卫之气,通过卫气 肥腠理,司开阖”的功能调节玄府启闭,为熵交换提供通道,若脾虚卫外不固,熵交换异常,易形成外感病㊂机体通过从自然环境中吸取负熵来维持健康,但自然环境中除了有序稳定的能量体外,还存在大量混乱无序的致病因子(即六淫㊁疠气等外感病邪),这些致病因子常夹杂在高稳定态的气体㊁食物中,借助熵交换的通道进入机体㊂若脾失健运,肌肉失养,卫气生化乏源,腠理疏松,玄府不通,熵交换通道异常,大量混乱无序的致病源进入机体,蓄积于卫表,致使皮肤肌肉等局部熵增加,趋向无序,产生发热㊁头身疼痛㊁排汗不畅等外感病的症状㊂4.2 脾失健运引起机体熵增减失衡是内伤病的核心清代沈金鳌提出 脾统四脏”观点,在‘杂病源流犀烛“中云: 脾气充,四脏皆赖煦育,脾气绝,四脏安能不病㊂凡治四脏者,安可不养脾哉㊂”强调 脾主运化”功能在脏腑生理病理中的主导地位㊂李东垣则在‘脾胃论“中强调 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表明脾胃功能异常可变生诸病,这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源头㊂脾胃功能异常不仅表现为 水谷不化,下痢不息”等消化系统失序,还会影响周身气机,出现 清气不升,九窃为之不利”等气机失序等症状㊂中医学认为脾的功能易受劳倦㊁忧思㊁饮食等因素的影响,形成内伤杂病㊂‘素问㊃厥论篇“中 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搏,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详细描述了饮食失宜会造成脾虚进而引起熵增的现象㊂现代医学普遍认为,生理状态下,脾运化产生低熵分子的速率高于该过程中熵增加的速率,机体整体上仍维持在负熵状态㊂若 数醉若饱以入房”,一方面引起能量代谢过盛,机体产热增多,超出自身调节范围,造成 热盛于中”的病理反应,另一方面 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造成脾功能受损,转换负熵的能力减弱,机体难以对抗熵增加的趋势[14⁃15],造成体内水液㊁精微物质㊁甚至各脏腑关系处于无序状态,故‘素问㊃厥论篇“曰: 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㊂”5 脾失健运的治疗原则在于调整机体有序度有序性原理认为脾失健运的本质在于机体有序度的下降,因此在疾病治疗时,应以恢复其有序度为第一要务㊂针对内熵积滞的病,提出 因势利导”,中药作为一种高度有序的物质,当积熵程度较轻时,采用补益中药激发脾阳,调动机体正气促进自我恢复;而面对较为 顽固”的积熵时,一方面补益正气㊁畅通玄府,促进机体吸纳负熵流,另一方面可采用吐泻之法打破积熵内部的稳态[16],通过发汗㊁排便等方式使其逐渐消散,恢复有序性,达到祛邪治病的目的㊂6 小结人与天地之气相参,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㊁相互协调,而 脾主运化”功能作为协调内外的重要环节,其发挥作用的过程与有序性原理中熵的变化机制具有高度一致性㊂脾通过其运化过程从自然界吸取负熵,促进机体向有序化发展,这是 脾主运化”功能的实质㊂而脾失健运则会造成熵交换异常和熵增减失衡,因此,消除积熵,促进机体吸纳负熵流式是恢复脾功能的关键㊂参考文献[1] 周作文.中医 脾主运化”理论核心术语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5.[2] 马淑然.中医系统论原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3] 薛提微,吴晶,李阳,等.状态量熵应为负值[J].科学通报,2022,67(25):3081⁃3087..[4] 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5] 靳文琴,成词松,严航,等.从 脾不散精⁃玄府郁闭”论治灼口综合征[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44(4):62⁃65. [6] 刘毅. 脾主运化”理论再认识 脾主运”与 脾主化”之辨析[J].中医杂志,2011,52(15):1264⁃1266.[7] 邓少平,朱必凤.食物营养的热力学评价[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1993,13(3):43⁃48.[8] Hansen L D,Tolley H D,Woodfield B F.Transformation ofmatter in living organisms during growth and evolution[J].Biophys Chem,2021,271:106550.[9] 胡正芬,刘永涛,郑红斌.从‘内经“时脏的确立看脾主长夏的主导地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5):56⁃57. [10] 段阿里,鞠宝兆,王宏利,等.基于‘黄帝内经“时脏相关理论的脏腑发病规律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10):4510⁃4513.[11] 弓明燕,王淼. 长夏”考辨[J].中医药导报,2018,24(14):10⁃12.[12] 都国文.基于 脾应长夏”研究季节对慢性湿疹大鼠免疫影响及湿疹清干预作用[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21. [13] 翟亚荣,吴瑶,裘雪莹,等.基于 脾为之卫”探讨中医药调节免疫系统对肿瘤的影响[J].世界中医药,2022,17(8):1105⁃1109.[14] WANGZ G.The Entropy perspective on human illness and aging[J].Engineering,2022,9(2):22⁃26[15] 赵明蕊,张波,岳小欣,等.熵增原理在中药治疗疾病中的应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2,24(2):190⁃191. [16] 刘润兰.多学科视野下的亢害承制调控机制研究[D].太原:山西中医学院,2013.(收稿日期:2022⁃10⁃23)(本文编辑:王馨瑶)。

脾阴概念和运化功能研究

脾阴概念和运化功能研究

脾阴的概念内涵及运化功能研究刘有富章增加* (广西中医学院南宁 530001)摘要:目的明确脾阴的概念及内涵,探讨脾阴在脾运化功能中的作用机制,完善脾阴的理论体系,以更好的发挥脾阴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作用。

方法通过整理历代医籍及相关文献,结合现代脾阴的实验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结论提示脾阴是客观存在的,脾阴是脾运化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脾阴通过间接影响胃阴、脾阳而影响脾的运化功能。

关键词:脾阴;概念;内涵;运化功能万物皆可分为阴阳两端,对此,古代医经典籍中早有所论述。

《易经·系辞》指出:“一阴一阳谓之道”。

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素问·保命全形论》中有云:“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人体的五脏六腑皆可分阴阳。

作为五脏之一,脾也可分为阴阳两部分,因此脾阴无疑是客观存在的。

然而,纵观整个中医发展历史,却很少提脾阴一说,明显存在着重视脾阳而忽视脾阴的现象。

在论述脾之的生理功能时,多言脾阳(或以脾气代之)的作用,而少提甚至不提脾阴的作用。

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等中医典籍中涉及脾阴的理论较少,历代医家对脾阴的概念和功能作用认识不清,未加深究;另一方面,脾阴虚证常被与胃阴虚怔、脾气虚证混为一谈而无法独立出来。

长期以来,脾阴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包括现行的七版中基教材也未谈脾阴的概念和功能。

这无疑违背了阴阳互根的理论,割裂了阴阳的完整性,易使中医学习者产生误解和认识上的偏差。

所以规范脾阴的概念和内涵显得十分必要。

脾的生理功能包括运化和藏血两个方面,本文从文献和实验研究两个角度,探求脾阴在运化功能方面的作用。

1 脾阴的概念及内涵1.1 脾阴的概念关于脾阴,《内经》虽然没有直接的提法,却寓有其意。

如《灵枢·本神篇》[1] 曰:“脾藏营”。

《灵枢·营会生会篇》曰:“营出于中焦”。

关于“营”的含义,李时珍解释为:“营者阴血”。

论“脾主运化”的理论内涵及应用价值

论“脾主运化”的理论内涵及应用价值

论“ 脾 主运 化 ’ ’ 的理 论 内涵 及 应 用 价 值
周 丽 , 贺 龙 刚
( 1 . 福建 中医药 大学 中 医学 院 , 福建 福 州 3 5 0 1 2 2 ; 2 . 福建 中医药 大学药 学 院 , 福建 福 州 3 5 0 1 2 2 ) [ 摘 要] 人 体之 中 , 水谷 的运 化过 程 由五脏 功 能配合 共 同完成 , 因脾 土居 于 中焦 , 故 由脾 土 主导 运 化 。脾 主运
津液上 输 于肺 , 通 过肺 的宣 发 肃 降作 用 将 精 微 物 质
输 送 至全 身 , 即“ 脾 气散精 , 上 归于肺 ” ( 《 素 问 经 脉
[ 8 3靳琦 , 王琦. 辨体一 辨病一 辨证诊 疗模式 : 中 医 体 质 理 论 的
医药 大学 学报 , 2 0 0 6 , 3 0 ( 2 ): 1 3 0 — 1 3 3 .
We b s i t e h t t p: / / x u e b a o . a h t c m. e d u . c n
E — ma i l a h x b b j b @1 6 3 . c o m
1 1
ANHUI UN I VC HI NE S E I V I E D Vo 1 . 3 4 No . 3 J u n .2 0 1 5 安 徽 中 医药大 学学 报 第 3 4 卷 第3 期 2 0 1 5 年6 月 J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2 0 1 4 J 0 1 3 6 1 ) ; 福 建 中 医 药 大 学 校 管 课 题
( X2 0 1 2 0 0 7 )
作者 简介 : 周丽 ( 1 9 8 1 一 ) , 女, 硕士 , 讲 师
通信作者 : 贺龙刚 , h l g 8 2 1 0 @1 6 3 . c o m

中医学关于“脾主运化”的概述

中医学关于“脾主运化”的概述

中医学关于“脾主运化”的概述脾主运化,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并转输全身的生理功能。

脾主运化是整个饮食物代谢过程的中心环节,也是后天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运化谷食运化谷食指脾能够将食物化为精微物质,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身的生理功能。

食物入胃,经胃初步消化即腐熟后,变为食,下传于小肠以进一步消化。

小肠中的食糜,在脾气作用下经进一步消化后,分为清浊两部分。

其精微部分之清者,在脾的作用下,经小肠吸收后,再经脾气的转输作用输送到全身,分别化为精、气、血、津液,内养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筋肉皮毛。

二、脾气转输精微的途径食物的消化吸收虽离不开胃和小肠的功能,但必须依赖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完成。

脾气转输精微的途径有二:一是上输心肺,化生气血,布散全身;二是向四周布散到其他脏腑、四肢百骸,即《素问·玉机真脏论》所谓“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素问·论》所谓“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三、脾失健运脾的运化功能强健,称为“脾气健运”,则能为化生精、气、血等提供充足的原料,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就能得到充足的营养而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脾的运化功能减退,称为“脾失健运”,则可影响食物消化和精微物质吸收以及转输布散,而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以及倦息、消瘦等精气血生化不足的病变。

脾在中焦,为水液运化调节的枢纽,脾气健运,津液化生充足,输布正常,脏腑形体官窍得养。

脾失健运,或为津液生成不足而见津亏之证,或为津液输布障碍而见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至导致水肿。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临床治疗此类病证,一般采用健脾化痰、健脾燥湿和健脾利水之法。

四、运化水饮运化水饮指脾能够将水饮化为津液,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身脏腑、四肢百骸的生理功能。

水饮的吸收亦与胃、小肠和大肠的功能相关,但必须依赖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完成。

五、脾转输津液的途径一是“脾气散精,上输于肺”,通过肺气宣降输布全身。

脾阳脾主运化

脾阳脾主运化

脾阳脾主运化脾阳:脾阳,生理学名词。

指脾的运化功能及在运化活动过程中起温煦作用的阳气,是人体阳气在脾脏功能方面的反映。

脾的运化水谷、运化水液、升运清阳、温煦四肢肌肉等功能,都是脾的阳气完成的。

如脾阳虚,可见食欲不振、腹部胀脾主运化:基础理论名词,脾的生理功能之一。

脾主运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运化水谷精微,即脾具有有把水谷(饮食物)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二是运化水液,即脾对水液有吸收、转输和布散的作用。

概念 : 指脾具有消化饮食、吸收水谷精微并将其传输至全身的功能。

中医解读:脾主运化:运,转输、运送之意;化,消化、变化之意。

脾主运化指出了脾以消化、吸收、转输、运送为其主要生理功能。

《内经》虽无“脾主运化”之说,却不乏脾的运化功能的论述,如《素问·五脏别论》之“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素问·太阴阳明论》之“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

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脾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素问·玉机真脏论》之“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灵枢·营卫生会》之“中焦亦并胃中……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

”凡此等等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阐述了脾的运化功能,尤其是《素问·灵兰秘典论》之“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更是用形象的比拟,将脾胃比作储藏米谷的仓廪,比做国家物资的储藏供给之地。

综合《内经》文所记载,其对脾的运化功能已是作了非常彰明的揭示,后世医家乃能将《内经》之论概括地归纳为“脾主运化”一语。

中医应用;生理功能;1、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

运化水谷,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布散、转化等作用,即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精微物质的转运输布及其转化为气血津液等一系列生命过程。

脾主运化是天职,水谷水湿两相宜

脾主运化是天职,水谷水湿两相宜

脾主运化是天职,水谷水湿两相宜仓廪之官有实权得罪脾脏很难堪首先需要说一句题外话,西医解剖人体也有脾这个器官,但与中医说的脾不是一回事。

在西医解剖学中,脾是血液循环中重要的过滤器,能清除血液中的异物、病菌以及衰老死亡的细胞,特别是红细胞和血小板。

脾脏还有储血、调节血量和产生淋巴细胞的功能。

脾为实质性器官,质软而脆,若受暴力作用,易破裂出血而成为急腹症。

因为现代医学中的脾脏仅是一个解剖学中的组织器官,故切除脾脏后并不会影响人的生命。

中医中的脾不是上面说的脾,中西医学之间对脾有不同解释,只是因为两种体系是属于不同的医学体系罢了,对于我们大众来说,并不是对立的是非。

那么在中医的五脏六腑中,脾胃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先来看五脏中的脾。

脾是一个“实权”很大的职位,在中医里称为“仓廪之官”。

“民以食为天”是我们中国的一句古话,谁掌握了粮食就掌握了百姓的命脉,在我们人体中,脾就是这样一位掌握了其他脏器“命脉”的脏器。

人出生以后,饮食水谷是机体所需营养的主要来源,也是化生气血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生命的根本。

所以说,脾为“仓廪之官”,与我们后面要说到的胃为“水谷精微之仓”、“气血之海”,根据这两方面就完全可以说“脾胃为后天之本”。

脾胃互相为表里胃气降浊脾升清人的五脏六腑互为表里,六腑为表,五脏为里,六腑中的胃和五脏中的脾是对应的,脾胃也互为表里,胃为表,脾为里。

胃主纳,脾主化。

也就是说胃是负责吸收食物,脾是负责运化食物的营养成分。

胃主降,脾主升。

完全的说法应该是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消化饮食就是脾胃协调升清降浊的过程。

胃气以下降为顺,把初步经过“消”的饮食(包括食物残渣)继续推向下行,即所谓“降浊”,它和脾的“升清”作用是相反相成。

如脾不升清就会导致胃气不降,就会出现呕吐等症状。

胃受纳食物、腐熟水谷,为脾的运化打下基础;脾运化的水谷精微营养全身,又为胃继续受纳与腐熟水谷提供能源。

如果胃不能很好地腐熟,必然影响脾的运化;若脾不能正常的运化,同样会影响胃的受纳。

脾主运化功能解读

脾主运化功能解读

脾主运化功能解读脾主运化,升清,统血,思虑。

解读脾主运化运:运转,输送(主要是水液)。

化:消化吸收(水谷精微)。

食物先入胃,进行腐熟。

一部分进行吸收,剩余部分下传给小肠,小肠再进行吸收后余下传给大肠,这时只剩下水分和糟粕。

胃小肠大肠三者吸收的精微物质传给脾,脾来进行吸收和消化。

例如有人很能吃,但是一会就饿,身体会出现心慌,气短,困乏,四肢无力。

脾主肌肉,四肢。

当四肢无力又非常能吃时,是消化吸收不好,也就是脾的运化不好。

能吃,却出现痰湿,大便粘腻,四肢无力,心慌气短,这就是胃强脾弱的表现。

特别是胃热的人很喜欢吃凉的,很能吃。

胃热食物腐熟快,胃空了就会感到饿。

脾的运化功能不好,不能很好的消化吸收,就会气血不足。

营养物质吸收的多少,取决于脾的运化功能的强弱。

胃,小肠,大肠参与食物的腐熟和吸收,没有参与运化,脾就是把胃,小肠,大肠吸收的营养物质进行消化吸收,最后通过脾生成气血肾精等等。

辟谷就能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

让胃小肠大肠负担变轻,也是有助于脾的休息。

少吃多餐也是养脾。

脾,一是要把胃大小肠吸收的营养进行吸收消化,二是把这些营养精微向身体其它脏腑输送,脾处中焦,主气机升降。

脾会把吸收的水分转化成津液。

当喝了水就去小便,是因为脾不运化了。

脾经上的漏谷穴。

大便不成型,完谷不化,就是胃大小肠吸收的营养,脾不能转化成气血,漏了。

所以要养脾。

气血足了,抵抗力就强了,不易感冒,白细胞也就上来了。

脾经的大包穴,在腋下。

大是天边的意思,包是包揽。

大包是包揽了身体所有运化的机能。

如果大包穴疼痛不舒服,说明脾虚了,脾虚容易生内热,是虚热。

实热是吃多了积食了,可以刮痧或者吃清凉药。

虚热吃凉药会越吃越严重,膀胱经和泻火穴刮痧效果也不太好。

虚火要刮健脾穴。

虚火就是脾运化不好,气滞导致内虚,津液少了,阴就虚了,会生内热。

阴虚就要健脾。

案例小孩7,8岁,每次嗓子疼,或肺炎之前孩子都会说腋下不舒服,此处是大包穴,说明孩子脾虚了,不运化,不产生很多津液,就会出现肺的问题。

中医传统意义上脾的生理功能

中医传统意义上脾的生理功能

中医传统意义上脾的生理功能中医传统意义上脾的生理功能1脾在五脏中是一个极受重视的内脏,这主要取决于脾的主运化的生理功能。

由于脾主运化水谷精微,是人体摄取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这些营养物质是化生气血津液的物质原料),从而确立了脾为后天之本的特殊地位。

然而,由于脾主运化的生理活动是在胃主受纳腐熟的基础上进行的,脾与胃都参与了人体的消化吸收,故历来常把脾与胃合论,而称脾胃同为后天之本。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脾胃的功能并使之运用于临床,历史上甚至出现了“脾胃学说”这样的专门理论,其代表人物是金元时代的李杲(东垣)。

李东垣在其所著《脾胃论》中反复强调脾胃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极端重要性,并力倡补脾胃,从而被称为“补土派”、“脾胃论派”。

1. 脾的解剖其原因在于,心主血、肺主气、肝主藏血、肾主水等,都与现代解剖学上的同名器官的功能相符,而唯独脾则不然。

中医藏象学认为脾主运化,即主管消化吸收,而现代解剖学上的“脾”只是一个淋巴器官,主消化吸收的器官乃是胃肠,从古典文献看,脾的解剖又是确实存在的。

脾不仅有其具体的位置,还有重量、大小、色泽等记载。

《难经·四十二难》云:“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

”清以来不少人从“散膏”猜想此即胰。

考现代解剖发现,胰藏胃之左后方,与《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说“脾与胃以膜相连”相符。

《图书编》说:“脾者,土官也,掩太仓,在脐上三寸。

”《类经图翼》认为脾“形如刀镰,与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

“刀镰”的描绘与“胰”极相近似。

关于脾的色泽,《医贯》、《图书编》皆云脾之色如“马肝赤紫”,大抵符合“胰”之颜色。

至今俗称猪胰为“血脾”,可资一证。

然《内经》据五行学说,认为脾色黄,《三才图会》亦附和说:“脾……色如缟映黄。

”其实此处“脾色黄”并非是其“形色”,而是脾之“气色”。

如云:“肾色黑”亦然。

“胰”在现代认识中,它是一个具分泌机能的腺体,故称“胰腺”。

基础中医学:机理

基础中医学:机理

意义: 生理意义: 升托固定脏器 (与胃协同)
脾气主升——内脏不致下垂 胃气主降——内脏不致上移
位置相 对恒定
病理意义: 脾气不升内脏下垂——如胃下垂、子宫脱垂、久泄脱肛等
表 现: 生理表现:
向上转输精微
升水谷精微于心肺,化生气血营养全身。 升清气于头面——头目清爽。 升津液于口为涎——润泽口腔。
病理表现: 脾气不升 清窍失养,气血乏源——头晕目眩,神疲乏力。 精微不布 清气下上升能起到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防 止其下垂的作用。
(2)脾主运化的机理:
脾主运化有赖于脾气主升的运动特点来实现
①含 义:指脾气的运动特点,以向上升腾为主。 ②具体表现:
升清 升举内脏
升清
概念 “清”——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 脾主升清——指脾气的升动转输作用,将胃肠道吸收的水谷 精微和水液上输于心、肺等脏,通过心、肺的 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濡润全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4·
·学术探讨与论述·
辽宁中医杂志 2013 年第 40 卷第 2 期
“脾主运化”科学内涵的研究思路探讨
宋小莉
(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
摘 要: 梳理近 5 年来“脾主运化”的研究思路,并基于文献研究与现代生物学基础理论的贯通结合,提出新的研究 假说,即“脾主运化”是以物质转运及转化关键蛋白为核心的动态复杂调节系统。
该假说以两类观点 为 主,一 类 为 郭 教 礼 等[10] 提 出
辽宁中医杂志 2013 年第 40 卷第 2 期
·255·
的钠钾平衡假说,认为脾运化的物质功能基础是钠钾 在体内保持一定的比值以发挥其生理作用。钾的不足 是脾虚不化精微的根本原因; 钠的过多是水饮痰湿中 阻的主要病因; 体内钠钾比值的变化可以反映脾虚与 脾湿的程度、转化趋势及二者的关系。另一类观点为 周正等[11]提出的水通道蛋白假说,其实验研究发现水 通道蛋白表达异常,脾运化水湿可能出现异常,可能成 为脾虚证、湿邪困脾证等病证的发生为“脾”是以消化为主的多系统、多功能 的综合单位,与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功能均有密切 联系[1]。在此基础 之 上,多 位 学 者 进 行 了 相 应 的 发 挥 与扩展,如贾艳敏等[2]认为,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的 β - 内啡肽( β - EP) 与脾虚证有着密切的联系,β - EP 可能是中药和针灸等治疗脾虚证的一个作用靶点,加 强 β - EP 与“脾”的关系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揭示中医 脾的本质。该假说形成时间较长,实验研究操作方便 可行,涉及的疾病范畴丰富,实验研究内容最多,已经 为大多数学者所认可,认为“脾主运化”的科学内涵与 NEI 相关。 2 “脾主运化”的物质代谢假说
该假说认为脾主运化和转枢的功能是维持人体饮 食代谢动态平衡的中心环节。脾运化功能对机体的新 陈代谢起着主要的作用,是脂质代谢的关键。脾主运 化功能健旺,脂质的消化吸收输布功能才能健全,机体 内的脂质成分、比例才能保持正常。相反,脾运化功能 失常,脂 质 代 谢 就 会 出 现 异 常,导 致 相 应 疾 病 的 发 生[3]。刘桂荣[4]实验研究也证明脾主运化可以通过改 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表达,调节脂质代谢。施红将 该假说进行扩展,并应用于临床实践,提出代谢综合征 “糖 尿 病、高 血 压、肥 胖、高 脂 血 症 ”从 脾 论 治 的 说 法[5]。钟飞[6]从理论 上 深 化 了 该 假 说,认 为,脾 的“升 清”作用,是以“脾”的“化生”作用为背景、为动力的, 所谓“化生”,其本质应该是机体的“代谢”作用。各个 脏器的机 能 的 深 层 机 制 最 终 就 是“代 谢”,通 过“代
“中医脾一线粒体”假说是由刘友章教授 1991 年 首次提出的,该假说认为中医脾主运化,不仅仅是指食 物在胃肠的消化吸收,即“外运化”; 更重要的是营养 物质在线粒体的生物氧化产能过程,即“内运化”。线 粒体通过氧化磷酸化产生的 ATP,推动了机体的各项 生命运动。此外,还为细胞代谢过程中经常发生的磷 酸化和去磷酸化提供了高能磷酸键的转移。线粒体的 三梭酸循环是糖、脂肪、氨基酸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最 终通路和相互转化的渠道。三梭酸循环的中间产物, 为细胞合成 生 命 活 动 所 需 的 各 种 活 性 物 质 提 供 了 前 提。所以,线粒体是整个细胞乃至生命体进行各项生 命功能活动的枢纽和核心,是“后天之本”[7]。而且随 着该学说研究工作的开展,目前已经从基因多态性等 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如宋雅芳等[8]计划通过研究脾虚 证与正常人( 或非脾虚证) 之间 mt DNA D 环控制区的 基因序列编码的多态性,从中找出与脾虚有关的基因 片断的变异情况,从基因 mt DNA 多肽性角度更加深 入地阐明脾 主 运 化 与 线 粒 体 相 关 性 的 本 质 和 物 质 基 础,以探明“脾 主 运 化 ”的 细 胞 生 物 学 实 质,从 更 深 层 次揭示“脾主运化”的理论内涵。 4 “脾主运化”的药物动力学假说
该假说假定 中 医 的“脾 ”主 管 药 物 在 体 内 的 命 运 ( PK) ,也就是说“脾之运化”主管药物的吸收、分布、 代谢和排泄( PK) ,当然它也包括脾失健运下的 PK( 病 理生理状态下的 PK) 。“脾主 / 失运化”与 PK 的生理、 生化意义和病理生理机制及其定性、定量的动态表现 形式密切相关[9]。 5 “脾主运化”的水盐代谢假说
关键词: 脾主运化; 研究思路 中图分类号: R2 - 0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1719( 2013) 02 - 0254 - 02
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脾为后天之本, 其最主要的 生 理 功 能“脾 主 运 化 ”一 直 是 中 医 基 础 学 科研究领域的热点。为探讨“脾主运化”的科学内涵, 诸多学者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阐释,并提出了多种研 究思路。本文将梳理这些研究思路,并基于文献研究 与现代生物学基础理论的贯通结合,提出新的研究假 说。 1 “脾主运化”的 NEI 网络假说
收稿日期: 2012 - 08 - 12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基金( 81102550) ; 山东省自然基金( ZR2010HQ028;
ZR2011HM056) 作者简介: 宋小莉( 1976 - ) ,女,山东德州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
消化系统中西医结合研究。
谢”,从消化 道 吸 收 的 营 养 物 质,产 生 能 量,机 体 通 过 获取能量维持高效有序的非平衡稳态,这就是“脾”所 发挥的“升 清 ”和“化 生 ”用 的 动 力 学 机 制。 且 这 种 动 力学机制是以整个消化生理动态调控为表征,以机体 深层次代谢机制为动力的多器官协调,超组合调控的 “关系网络”,它是消化生理体系与机体代谢相互关系 的动态产 物。 该 研 究 思 路 将“脾 主 运 化 ”与 物 质 的 新 陈代谢有机联系起来,改变了以往认为脾主运化以消 化、吸收为 主 的 研 究 思 路,拓 宽 了 脾 主 运 化 的 科 学 内 涵。 3 “脾主运化”的线粒体假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