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系病证概述脾胃的生理功能与特点生理脾主运化
中医脾胃知识点总结
中医脾胃知识点总结一、脾胃的基本概念1.1 脾胃在中医中的定位中医学认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胃主受纳水谷精微。
脾胃是独立的消化系统,具有自己的功能,同时也与其他脏腑密切相关。
它们在运化水谷、产生精微、输布全身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1.2 脾胃的功能特点脾胃的主要功能特点包括:①转运和消化营养物质;②生产水谷之精微;③输布水谷之精微;④协调和统管其他脏腑功能。
1.3 脾胃的生理功能脾胃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运化水谷、生产精微、输布精微和协调统管。
其中,运化水谷是指将进食的水谷经过脾胃的转化作用,分解为精微的物质,为身体提供营养。
生产精微是指脾胃通过消化吸收,将精微的物质转化为人体所需的精气。
输布精微是指脾胃将生产的精微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滋养全身。
协调统管是指脾胃对其他脏腑的功能活动起着协调和统管的作用。
1.4 脾胃失调的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脾胃失调的病因可以是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感邪气等多种因素所致。
脾胃失调的病机常常表现为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脾胃气滞等情况。
二、脾胃的疾病与诊断2.1 脾胃失调的常见症状脾胃失调常见的症状包括: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腹痛、体倦乏力、大便稀薄、舌苔厚腻等。
2.2 脾胃失调的辨证要点中医诊断脾胃失调时,需要注意辨证要点。
常见的脾胃失调辨证要点包括脾胃虚弱、湿热内蕴、气机不畅等。
2.3 脾胃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在中医临床上,常见的脾胃相关疾病包括消化不良、胃炎、胃溃疡、脾胃虚弱等。
针对不同的病情,中医医师会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
三、养护脾胃的保健方法3.1 饮食调理养护脾胃的食疗方法包括:宜清淡、少辛辣;宜多食用谷类食物,如米、面、杂粮等;宜多食用蔬菜水果,如胡萝卜、黄瓜、苹果等。
3.2 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护脾胃需要注意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保持充足的睡眠,保持情绪稳定,适当运动等。
3.3 中医养生方法中医养生方法包括针灸、推拿、气功等,这些方法有助于调理脾胃,增强体质。
第三章~脾胃系病证
四、治疗原则 中医对痛证有“通则不痛”之说, 以“理气和胃”为基本治疗原则,但临证仍须审证 “理气和胃” 求因,病属实者当泄其实,如饮食停滞,则消导以和中; 瘀血凝滞,宜活血化瘀; 肝气犯胃,以疏肝和胃; 病属虚者当补其虚,如脾胃虚寒,宜温中健脾; 胃阴不足,当养阴益胃。
五 辨证论治(见书) 六 复习思考重点 1.试述胃脘痛实证与虚证发病机制的异同 脾胃气机失调,不通则痛是引发胃脘痛的主要病理机 制,但有虚实之别。其中,胃失和降,气机郁滞所致胃脘 痛,为实证证型的主要病机;而胃络失于滋养,气血不畅 引发的胃脘痛多为虚证的主要病机。
2. 胃脘痛主要辨证分型有哪些?如何应用辨证要点实施辩证 胃脘痛主要辨证分型有哪些? 胃脘痛主要分为七型:寒邪犯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 胃脘痛主要分为七型:寒邪犯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肝 胃郁热,瘀血凝滞,脾胃虚寒,胃阴不足。 胃郁热,瘀血凝滞,脾胃虚寒,胃阴不足。 辩证要点的实施:通过对疼痛的特点、部位, 辩证要点的实施:通过对疼痛的特点、部位,发病时间及兼 证的辨别分析,判断胃脘痛证属于虚实、寒热;病变过程属气分抑 证的辨别分析,判断胃脘痛证属于虚实、寒热; 或血分。 或血分。 痛伴有胀,痛无定处,病在气分; 如:痛伴有胀,痛无定处,病在气分; 痛如针刺刀割,痛有定处,病在血分。 痛如针刺刀割,痛有定处,病在血分。 气滞在脾; 脘胀痛牵及 腹,气滞在脾; 胀痛满闷牵及胸胁,气郁在肝。 胀痛满闷牵及胸胁,气郁在肝。 新病,突发,饱食后痛甚,拒按者多属实; 新病,突发,饱食后痛甚,拒按者多属实; 久病不愈,时作时止,缠绵反复,绵绵作痛多属虚。 久病不愈,时作时止,缠绵反复,绵绵作痛多属虚。 胃脘痛得热则痛减,皆属寒证。 胃脘痛得热则痛减,皆属寒证。 胃脘灼痛,泛酸烦热,皆属热证。 胃脘灼痛,泛酸烦热,皆属热证。
脾胃辩证
脾胃辩证【要点精讲】(一)脾胃概述1脾①生理功能脾主运化:运化水谷;运化水液脾主升清脾主统血②病理状态运化功能减弱运化水谷↓:消化功能↓食少,腹胀,便溏运化水液↓:浮肿,水湿痰饮清阳不升:头晕,困重;湿困;气陷,内脏下垂脾不统血:出血③主要症候虚证脾气虚脾气虚脾虚气陷脾不统血脾阳虚实证:寒湿,湿热2 胃①生理功能:仓廪之官,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②病理状态及主要症候:虚—胃气虚、胃阴虚、胃阳虚实—寒饮停胃、胃热炽盛、食滞胃脘、气滞胃脘(二)证型分析一脾病辨证1 虚证①脾气虚证●涵义:指脾气不足,运化失职,以食少、腹胀、便溏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病因病机:A寒湿侵袭,饮食不节损伤脾土B劳倦过度,忧思日久,吐泻太过C禀赋、年老、大病脾虚失养●临床表现:A脾虚水谷不运:纳少腹胀,食后尤甚;便溏;面色萎黄B水湿不化:浮肿,肥胖C气虚:形瘦倦怠●辨证要点:纳少,腹胀,便溏以及气虚症候②脾虚气陷证●涵义:指脾气虚弱,中气下陷,以脘腹重坠,内脏下垂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又名脾[中]气下陷证。
●病因病机:A脾气虚进一步发展;B久泄久痢、劳累太过损伤脾气、清阳下陷C妇女孕产过多、产后失调●临床表现: A脾气虚: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纳呆B下陷:头晕;坠胀感;内脏下垂C二便:便意频数、久泻不止;小便浑浊●辨证要点:脾气虚症候以及脾气下陷所致的以脘腹重坠,内脏下垂为主要表现的症候③脾不统血证●涵义:指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行,以各种慢性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又名脾[气]不摄血证。
●病因病机: A脾气虚进一步发展B劳倦过度,损伤脾气统血无权●临床表现:A脾气虚:神疲乏力,气短懒言B慢性出血:口鼻、皮肤、二便、月经日久→气血两虚:面色萎黄、舌淡,脉细无力●辨证要点:脾气虚(或气血两虚)症候以及慢性出血④脾阳虚证●涵义: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以食少、腹胀腹痛、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又名脾虚寒证。
脾胃系病证
脾胃系病证北京中医医院刘汶脾胃的生理功能脾胃的病理表现胃痛、痞满及大便秘结;脾胃与它脏关系脾脏疾病辨证论治要点虚证(1)脾阳虚衰病机概要:饮食生冷肥甘脾阳不振过用寒凉药物运化无权久病失养主要脉证:面黄少华,中脘觉冷,泛吐清水,纳少腹胀,食入尤甚,喜热饮,便溏,或见肌肉瘦削,四肢不温,少气懒言。
舌淡,苔白,脉濡弱。
治疗法则:温运中阳。
方药举例:理中丸之类。
(2)中气不足病机概要:素体气虚劳倦过度升清无权病久耗伤脾气主要脉证:纳食减少,懒言气短,四肢乏力,肠鸣腹胀,大便溏薄,甚则少腹下坠,脱肛,舌淡,苔薄白,脉缓或濡细。
治疗法则:补中益气。
方药举例:补中益气汤之类。
实证(1)寒湿困脾病机概要:涉水淋雨坐卧湿地中阳被困,脾失运化过食生冷内湿素盛主要脉证:脘闷纳呆,口粘,头身困重,大便不实或泄泻,舌苔白腻,脉濡细。
治疗法则:运脾化湿。
方药举例:胃苓汤之类。
(2)湿热内蕴病机概要:外感时邪或素嗜酒酪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湿热交阻,甚则熏蒸肝胆。
主要脉证:胁胀脘闷,不思饮食,或有发热,口苦口渴,身体困重,溲赤便溏,甚则面目俱黄,皮肤发痒。
苔黄而腻,脉濡数。
治疗法则:清热利湿。
方药举例:茵陈蒿汤、五苓散之类。
兼证(1)脾胃不和:胃脘痞满,隐痛绵绵,食入难化,嗳气作呃,甚则呕吐,便溏,苔薄白,脉细。
治以益气运中,调和脾胃。
方用香砂六君子汤之类。
(2)脾肾阳虚:少气懒言,腰膝酸冷,便溏或五更泄泻,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以健脾温肾。
方用附子理中汤、四神丸之类。
(3)脾失犯肺:咳吐痰涎,胸闷气短,胃纳不佳,苔白微腻,脉滑。
治以燥湿化痰。
方用二陈汤、平胃散之类。
(4)心脾两虚:面色萎黄,食少倦怠,气短神怯,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妇女月经不调,脉细软,苔白舌淡。
治宜补益心脾。
方用归脾汤之类。
证治要点1.脾病的虚证和实证是相对的。
大多数脾胃病属本虚标实。
2.”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脾病多寒多虚,胃病多热多实。
治法应遵循”脾宜升宜降,胃宜降宜和“的原则。
中医学关于“脾主运化”的概述
中医学关于“脾主运化”的概述脾主运化,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并转输全身的生理功能。
脾主运化是整个饮食物代谢过程的中心环节,也是后天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运化谷食运化谷食指脾能够将食物化为精微物质,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身的生理功能。
食物入胃,经胃初步消化即腐熟后,变为食,下传于小肠以进一步消化。
小肠中的食糜,在脾气作用下经进一步消化后,分为清浊两部分。
其精微部分之清者,在脾的作用下,经小肠吸收后,再经脾气的转输作用输送到全身,分别化为精、气、血、津液,内养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筋肉皮毛。
二、脾气转输精微的途径食物的消化吸收虽离不开胃和小肠的功能,但必须依赖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完成。
脾气转输精微的途径有二:一是上输心肺,化生气血,布散全身;二是向四周布散到其他脏腑、四肢百骸,即《素问·玉机真脏论》所谓“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素问·论》所谓“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三、脾失健运脾的运化功能强健,称为“脾气健运”,则能为化生精、气、血等提供充足的原料,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就能得到充足的营养而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脾的运化功能减退,称为“脾失健运”,则可影响食物消化和精微物质吸收以及转输布散,而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以及倦息、消瘦等精气血生化不足的病变。
脾在中焦,为水液运化调节的枢纽,脾气健运,津液化生充足,输布正常,脏腑形体官窍得养。
脾失健运,或为津液生成不足而见津亏之证,或为津液输布障碍而见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至导致水肿。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临床治疗此类病证,一般采用健脾化痰、健脾燥湿和健脾利水之法。
四、运化水饮运化水饮指脾能够将水饮化为津液,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身脏腑、四肢百骸的生理功能。
水饮的吸收亦与胃、小肠和大肠的功能相关,但必须依赖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完成。
五、脾转输津液的途径一是“脾气散精,上输于肺”,通过肺气宣降输布全身。
中医脾系病证的特点和辨证原则
中医脾系病证的特点和辨证原则
一、脾
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津液生化之源,喜燥恶湿。
二、脾系病证的特点
1.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2.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在液为涎,在志为思,通于长夏之气,与胃互为表里。
3.外邪侵袭、饮食劳倦、情志内伤或久病累及,皆可导致脾胃生理功能失常。
4.脾胃病证,有寒热虚实之不同。
三、辨证原则
脾病辨证有虚、实、寒、热的不同。
虚证,主要有脾气虚、脾阳虚;实证有寒湿困脾、湿热蕴脾等。
脾与湿的关系非常密切,脾虚可以生湿,湿盛可以导致脾虚,而为本虚标实之证。
四、治则治法
虚证可用温中祛寒、补中益气法;实证宜用清化湿热或温化寒湿法;若虚实夹杂,又当祛邪与补脾运脾兼顾。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Page 27
中医诊断学
十)胃热炽盛证
1.含义 邪热在胃,胃中火热炽盛,胃的受纳腐熟功能异常的实热证候。 2.临床表现 胃脘灼痛,吞酸嘈杂,消谷善饥,口臭,或牙龈肿痛、糜烂,或口 舌生疮,或吐血、衄血、便血、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干,舌红 苔黄,脉滑数。
Page 28
中医诊断学
3.病因病机 过食辛辣温燥之品,或肥甘厚味,化热生火;情志不遂,气郁化火 ,侵犯于胃;感受外界邪热,蕴结于胃所致。 热邪犯胃,郁扰于胃,胃气失和→胃脘灼痛而拒按 腐熟功能亢进→消谷善饥 胃火循经上熏→牙龈红肿疼痛,甚则化脓溃烂 胃中浊气上逆→口臭 热邪伤津→渴喜冷饮 血络受损,血热妄行→齿衄 热邪伤津,肠道失润,尿源不充→大便秘结,小便短黄 舌红苔黄,脉滑数,为火热内盛之象 4.辨证要点 以胃脘灼痛拒按,多食善饥,牙龈肿痛与实热证见症为辨证要点。
Page 7
中医诊断学
三)脾阳虚证
1.含义 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和阳虚的证候。 2.临床表现 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便次增多,每因进 食生冷或油腻而加重,伴四肢不温,口淡不渴,或肢体浮肿,或白带 量多质稀,舌质淡胖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Page 8
中医诊断学
Page 15
寒湿困脾证与脾阳虚证鉴别表
中医诊断学
证名 寒湿困 脾证
脾阳虚 证
病机 性质 寒湿内侵 实寒证 中阳受阻
脾虚失运 虚寒证 寒生湿阻
相同症状
纳呆食少 腹胀腹部 冷痛畏寒 喜温便溏
不同症状
脘腹痞胀泛 恶欲呕舌苔 白腻脉濡缓
四肢不温神 疲乏力
舌象 脉象 舌淡苔 脉濡缓 白腻
舌淡胖 脉沉迟 苔白滑 无力
Page 23
脾胃病辨证ppt课件
17
脾气虚证、脾阳虚证、脾虚气陷证、脾不统血证鉴别
证候 病机
相同症状 不同症状
舌象
脉象
脾气虚 脾气亏虚,运化
证
失职
或浮肿,或消瘦
舌质淡或胖 嫩有齿痕,
苔白润
脉缓弱或沉 细弱或虚大
脾阳虚 证
中气下 陷证
脾阳虚衰,失于
腹痛喜温喜按,肢
温运,阴寒内生
冷尿少等
纳呆腹胀,
辨证要点 胃脘冷痛、喜温喜按,畏冷肢凉
30
一 寒饮停胃证 概 念 寒邪犯胃,胃府失和之证
机制
饮食生冷 脘腹受凉
31
表现·分析 胃脘冷痛拘急,痛势急剧,得热痛减
--- 寒盛胃络拘急 呕恶 --- 胃失和降 吐后痛减 --- 吐后气机得畅 实寒证:面白肢冷,口淡不渴,或泛吐清水 舌苔白滑,脉沉紧或弦 ---寒饮停胃证
时常拒食,不必勉强之,待病情缓解
41
脾胃病护理 3饮食调护
3.1脾胃虚弱者食补气健脾食物,忌食油 腻,生冷,硬固,壅阻气机之品
3.2湿热蕴脾宜且清热除湿之品,如赤豆, 绿豆等,忌食酒,辛辣,油腻之品
3.3寒湿困脾宜用健脾化湿之品,如山药, 扁豆等
42
脾胃病护理 3饮食调护
3.4胃寒者饮食宜温,忌食生冷瓜果,可饮 用生姜红糖茶,做菜时可适当多加生姜、
Client 제작물 컨펌
4
实证
寒湿困脾证
湿热蕴脾证
5
胃的生理功能: 仓廪之官 水谷之海 主受纳, 腐熟水谷;
主降、喜润恶燥
概述
6
胃气虚
胃阴虚
虚证
胃阳虚
7
胃热炽盛
寒饮停胃
脾胃的基本功能和病机
脾胃的基本功能和病机脾胃不和:吃归脾丸治疗。
脾胃的生理功能和基本病机:脾胃病是大家常问及的疾病,现将一些关于脾胃病的基本知识贴上来,希望对大家战胜疾病有一些帮助。
脾位于腹中横膈之下,脾主运化、主统血、主升清、主四肢肌肉,在液为涎、其华在唇、开窍于口,与胃互为表里。
脾对维系生命起着重要的作用,故称“后天之本”。
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对饮食水谷消化吸收,化生为精微物质,并将精微物质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组织中去的生理功能;也就是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运输的功能。
脾的运化功能,包括了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水谷,为各种饮食物的泛称。
运化水谷,即是脾对水谷的消化及精微物质的吸收和输布作用。
饮食入胃,通过胃的“腐熟”和小肠的“化物”分解成水谷精微和糟粕,还要通过脾的进一步消化,并将其所产生的精微物质吸收,上输于肺,经肺的宣发功能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作为各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其中精微的部分,又在脏腑功能的作用下,化生为血,通过心脉输布全身,所以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因此,脾的运化功能正常,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水谷之精给予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筋肉皮毛骨等组织器官充分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如果脾运化水谷的功能失常,则会出现消化功能障碍。
临床上可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倦怠乏力、气血不足、消瘦等症。
(2)运化水湿:脾主运化水湿,又称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也就是说脾有促进水液吸收、转输、排泄的作用。
人体摄入的水液,一方面通过脾的吸收转化布散全身,另一方面脾在运化水湿的作用下将各器官组织代谢后的水液,转输至肾,通过肾的气化作用形成尿液,下输膀胱排泄于外,从而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
因此,脾运化水湿的功能正常,人体各组织器官既能得到津液的充分濡润,又不致使水湿过多潴留在体内。
如果脾运化水湿失常,而致水湿停滞生痰,就可引起水肿、痰饮等证。
中医诊断学之脏腑辨证脾胃病辨证
中医诊断学之脏腑辨证脾胃病辨证中医诊断学之脏腑辨证脾胃病辨证脾位居中焦,与胃相表里。
脾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外应于腹。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水谷、水湿,输布精微而藏营,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有后天之本之称。
脾又主统血,其气主升,喜燥恶湿。
胃居中焦,与脾相表里。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之海"。
胃气以降为顺,喜润恶燥。
脾的病变主要以运化、升清功能失职,致使水谷、水湿不运,消化功能减退,水湿潴留,化源不足,以及脾不统血,清阳不升为主要病理改变。
因此,临床以腹胀或痛,纳少,便溏,浮肿,困重,内脏下垂,出血等为脾病的常见症状。
胃病以受纳、腐熟功能障碍及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主要病理改变。
临床以食少,脘胀或痛,呕恶,呃逆,嗳气等为常见症状。
脾病的证候有虚实之分。
虚证多因饮食、劳倦、思虑过度所伤,或病后失调所致的脾气虚、脾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实证多由饮食不节,或外感湿热或寒湿之邪内侵,或失治、误治所致的湿热蕴脾、寒湿困脾;实证多由饮食倍伤,或误食不洁之品,或寒邪、热邪犯胃而成的脾之特性:(1) 六腑之氣皆降,唯脾性上升。
(2) 喜燥惡濕。
氣下陷之病歸屬脾,濕之證亦常屬於脾。
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病變範圍:(1) 運化遲鈍(脾者運化),水和穀,出現1.吃的東西不消化,吸收不良,水穀不化,化源不足,水詩瀦留。
2.營養不足,出現營血虧損,生血無源。
脾氣升,然清陽不升。
清陽為何?混濁之物不會升,清的陽氣(指好的物質,有營養的物質)。
清陽不升,統血失職,脾主統血。
脾的功能還包括小腸的吸收。
脾有問題常出現的症狀:(1) 腹脹隱痛,肚子脹。
脾的功能可能主要指小腸的吸收消化功能。
小腸分清別濁。
小腸即在肚臍周圍。
小腸(脾)功能減退可出現腹脹,隱痛。
不欲食而納少(納少除了與脾有關,也與胃有關)。
由於消化吸收不好,胃納減退,或腹瀉便溏(不是新起腹瀉,新起的屬腸的問題)。
長期慢性的腹瀉便溏,浮腫,身重,乃因脾主濕,運化水濕,喜燥惡濕,所以浮腫(嚴格說是濕,不是腫),身重。
脾学生
(二)实证
1.脾蕴湿热 主证】 【主证】脾胃的症状 湿热证 身热,口干苦, 大便秘,小便黄, ( 身热 , 口干苦 , 大便秘 , 小便黄 , 面目 鲜黄,身痒,湿疹,肌肤疮疡, 鲜黄,身痒,湿疹,肌肤疮疡,) 舌质红,苔黄, 舌质红,苔黄,脉濡数
30
【病机】 病机】
外感湿热 脾虚运化失常 湿热交阻→ 饮食不节 湿热交阻→脾胃升降失常 影响肝疏泻功能→胆汁外溢→ 影响肝疏泻功能→胆汁外溢→ 皮肤鲜黄(热为阳邪) 皮肤鲜黄(热为阳邪); 湿热蕴结于肌肤: 湿热蕴结于肌肤: 身痒,湿疹,肌肤疮疡; 身痒,湿疹,肌肤疮疡;
39
病例 4
王 ×× 女 37 工人 月经每月二至, 量多, 经期10 天左右, 10天左右 月经每月二至 , 量多 , 经期 10 天左右 , 纳 腹胀,疲劳,一年余。心慌,气短2 差,腹胀,疲劳,一年余。心慌,气短2月 近日加重,稍活动以上诸证加剧,眠差, 余,近日加重,稍活动以上诸证加剧,眠差, 便干,舌质淡,苔薄白,脉缓、 便干,舌质淡,苔薄白,脉缓、细。 红细胞275 临床检验] 红细胞275 [临床检验] Hb 7 克,白细胞 5000/mm 5000/mm3
3
二、脾的生理与病理特点
(一)脾主运化 消化 运输 运化: 运化: 水谷 精微 运输、 运输、消化 水液 谷物 吸收、转输至全身。 吸收、转输至全身。
4
1.运化谷物精微 1.运化谷物精微
物质的消化,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运输. 物质的消化,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运输. 食物 胃 水谷脾吸收 通过脾气 上输于肺 转输全身 营养五脏六腑 四肢百骸。 四肢百骸。
19
五、脾与胃的辨证论治 虚、实证
20
(一)虚证
1. 脾胃虚弱(脾、胃气虚) 脾胃虚弱( 胃气虚) 主证】 【主证】 脾虚:面色萎黄、倦怠、 1.1脾虚:面色萎黄、倦怠、肌肉消瘦 腹胀、便溏; 腹胀、便溏; 胃虚:食少、嗳气、吞酸、 1.2胃虚:食少、嗳气、吞酸、胃脘满闷 胃痛喜按、食后痛减、 胃痛喜按、食后痛减、 虚证:舌淡、苔白; 1.3虚证:舌淡、苔白;舌体胖嫩有齿痕 脉濡弱。 脉濡弱。
中医诊断学中的脾胃疾病辨证
现代医学在脾胃疾病中应用进
04
展
现代医学对脾胃生理功能认识
消化系统功能
现代医学认为脾胃是消化系统的 重要组成部分,负责食物的消化 和吸收,将营养物质转化为能量 供给身体各个部位。
免疫功能
脾胃不仅与消化有关,还与免疫 系统的功能密切相关。现代医学 发现脾胃中的淋巴组织对抵抗病 原体和维持免疫平衡起着重要作 用。
运动方式
02
03
运动时间
选择太极拳、八段锦等柔和的运 动方式,以调和气血,促进脾胃 康复。
建议在早晨或傍晚进行运动,避 免在饱食或饥饿状态下进行剧烈 运动。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本次课程重点内容总结回顾
脾胃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
深入讲解了脾胃的生理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升清降浊等 ,以及脾胃失调时可能出现的病理变化,如脾胃虚弱、湿 热蕴脾等。
情志因素对脾胃健康影响及调节方法
情志与脾胃关系
情志不畅可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脾胃的 运化功能。
调节情志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焦虑、抑郁等负面 情绪对脾胃的损伤。
以情胜情
运用中医五行学说,以喜胜忧,通过调节情 志来促进脾胃健康。
运动锻炼在促进康复中作用
01
运动原则
适量运动,劳逸结合,避免过度 劳累。
依据脾胃疾病的证型特点,选择相应 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如脾胃虚弱型 可选用四君子汤、脾胃虚寒型可选用 理中丸等。
经典案例分析
案例一
患者因饮食不节导致脾胃不和,出现脘腹胀满、嗳气吞酸等症状,经辨证为脾胃气滞证,治以疏肝和胃、理 气消胀之法,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
案例二
患者因长期劳累过度导致脾胃虚弱,出现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等症状,经辨证为脾胃虚弱证,治以健脾益气 之法,方选四君子汤加减。
中医专长考点: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中医专长考点: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是中医专长考试中医基础考试的内容,为帮助大家顺利备考,我们为您整理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如下:
1.脾的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的功能两个方面。
运化水谷精微,是脾对饮食物的消化,水谷精微的吸收、转输、布散的作用。
饮食物由胃受纳腐熟,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将水谷转化为精微物质,转输到心肺,布散于全身,从而使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得到充足的营养,并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故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运化水液,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
(2)脾主统血:脾主统血,是指脾能统摄、控制血循行于脉内,而不逸出脉外。
脾统血的机理,是与气对血液的固摄作用密切相关。
脾的运化功能健旺,气血充盈,固摄作用正常,则能统摄血液,使血液循行于脉内,不逸出脉外。
(3)脾主升:一是指升清,指脾气将精微上输心肺、头目,以化生气血,滋养清窍,营养周身。
脾不升清,精微失于上输,气血生成不足,则清窍失于滋养,可见面色无华、头目眩晕;清阳不升,水谷并走大肠,则见腹胀、泄泻等症,故《素问middot;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二是指升举,脾气上升对内脏起着升托作用,使其恒定在相应位置。
如果脾气虚损升托作用减退,易致下坠感或内脏下垂,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也称为阴挺)和直
肠脱垂(也称为脱肛)等症,此称之为脾气下陷或中气下陷。
2.脾的生理特性
(1)脾宜升则健:脾的气机运动特点。
中医知识:脾的生理功能相关讲解
中医知识:脾的生理功能相关讲解脾为五脏之一,主要的生理机能是主运化,主统血。
今天主要讲一下脾的生理功能相关讲解。
主要生理功能一、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脾的运化功能,可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运化水谷,即是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饮食入胃后,经过初步的消化,输送至脾,脾对之进一步消化,再吸收其中的精微,然后转输至心肺,化生气血布散于周身,才能使脏腑、经络等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
所以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运化水液,是指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
饮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多属于液态状物质,所谓运化水液的功能,即是对被吸收的水谷精微中多余水分,能及时地转输至肺和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
因此,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健旺,就能防止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的产生。
反之,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减退,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停滞,聚湿、生痰,甚则引起水肿。
这也就是脾虚生湿,脾为生痰之源和脾虚水肿的发生机理。
二、主统血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
脾主统血,即指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
脾统血的主要机理,实际上是脾气的固摄作用。
脾气充足,血液就能循其常道而行。
如脾气虚弱,不能控制血液在脉管中流行,则可导致便血、尿血、崩漏等出血病证,也称作脾不统血。
下面我们通过一道例题来回顾一下脾的生理功能【例题】下面具有主运化生理功能的脏腑是()A.心B.肝C.脾D.肺【答案】C【解析】心的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主藏神;肝的生理功能是主疏泄,主藏血;脾主运化,主统血;肺主气司呼吸。
中医基础知识-脾胃病
故曰:”肾泄者,五更泄也。其原为肾阳虚亏,既不能温养子脾,又不能禁固于下,故遇子后阳生之时,其气不振,阴寒反胜,则腹鸣奔响作胀,泻去一、二行乃安。此病藏于肾,宜治于下而不宜治中”(《华佗神医秘传》)。
水液代谢紊乱:脾虚不能制水,水湿壅盛,必损其阳,故脾虚及肾,肾阳亦衰。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土,脾阳益虚。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水无所主而妄行,则水液潴留,泛滥为患,出现水肿、小便不利等。
2
(3)脾不统血:多为久病脾虚,不能统摄血液循其常道运行的某些出血证。可有便血(大便下血、先便后血,血色紫暗)、尿血(无痛尿血)以及月经过多、崩(阴道突起大量流血)漏(长期阴道少量流血、淋漓难尽)不止。伴有腹部隐痛、食欲减退、大便稀薄、精神疲倦、懒言、面色萎黄,口不渴、尿清长,有的还可能有四肢困乏或皮下出血、舌质淡、脉细弱等证候。本证可见于溃疡病出血、月经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或肾结核等病。
(三)、机制分析
二、辨脾不统血证
脾不统血证是指脾气不足,统血无权,血溢出脉外所表现的证候。常由久病或劳倦伤脾所引起。
(一)、含义
辨证要点
以出血和脾气虚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 。
以出血为主症,有血色淡、病程长、病势缓的特点
有纳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细弱等脾气虚的定位症状
本证以脾气不足,统血无权为主要病机
脾 病
无论何种原因损伤脾气,致脾气不能输精于肺,即可造成脾虚及肺证。此证临床常见少气乏力,纳少便溏,咳嗽多痰,甚至出现面足浮肿,苔白脉濡弱等。此乃脾肺气虚之候。当补脾肺之气。治此病,笔用常用五味异功散(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炙甘草)加黄芪、山药、五味子、桔梗,或更加薏苡仁、车前子治之,其效颇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脾胃系病证概述一、脾胃的生理功能与特点生理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与脾相表里。
脾胃——共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皆赖以养生理特点:胃主纳,脾主化。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一纳一化,一升一降→生化气血脾喜燥而恶湿,为太阴湿土之脏胃喜润而恶燥,为多气多血之腑二、脾胃的病理特征脾胃的病理主要表现在收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的异常脾病多虚,胃病多实。
脾运化水谷功能减退→机体运化吸收功能失常→便溏、腹胀、倦怠、消瘦运化水湿功能减退→水湿内停→湿、痰、饮→泄泻→胃收纳、腐熟水谷及通降功能失常→食欲不振→中气不能运行→胃痛、痞满、便秘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嗳气、恶心、呕吐、呃逆三、脾胃与其它脏腑的关系肾脾虚化源不足→五脏之精少而肾失滋养肾阳虚衰→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泄泻肝生理:肝木疏土,助其运化脾土营木,利其疏泄病理:肝郁气滞→乘脾犯胃→胃痛、腹痛四、治疗要点1.根据脾胃的生理特点组方遣药常用甘凉滋润之剂①生理胃为阳土,喜润恶燥病理燥热易伤胃阴慎用辛香燥热之药脾为阴土,喜燥恶湿湿易伤脾——多用醒脾化湿之剂少用甘润滋腻之品②生理脾气主升——脾以升为健病理常用健脾益气升提之品胃气主降——胃以降为和多用和中、益胃、降逆之药③实则阳明——胃病多实、多热——多用消导、和胃、泄热之品虚则太阴——脾病多虚、多寒——常用健脾、行气温中之品④六腑以通为用,传化物而不藏——治疗胃肠病证,常以通为主法2.久病注意活血通络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脘腹久痛、噎膈——注意活血通络、散结消瘀3.注意整体治疗由他脏病变引起之脾胃病证——全面考虑,注意整体治疗肝郁克脾——疏肝扶脾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心脾两虚——补益心脾脾胃有病也可波及其它脏腑,见于其它系统疾病第一节胃痛定义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证的病证。
释义胃——位于膈下,上口为贲门,接于食道,下口为幽门,连于小肠脘——胃腔。
胃之上口贲门为上脘,胃之中部为中脘,胃之下口幽门为下脘。
故胃痛也称胃脘痛,所谓“胃脘当心而痛”(《素问·至真要大论》)别名心口痛——俗称。
因胃痛最常见的部位是在上腹部,临近心窝处胃心痛——古称。
如《灵枢·厥病篇》:“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太白”。
心腹痛——《景岳全书》心胃痛——《寿世保元》流行消化性溃疡是全球性的多发病。
据国外资料估计,大约10%的人一生中患过消化性溃疡。
据上海16所大、中型医院的资料分析,经X线钡餐和(或)内镜证实的性滑行溃疡的患病率为5.8%。
北京协和医院从1978-1991年,经胃镜检查证实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占同期内科就诊总病例数的0.33%。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据估计,约占整个人群的10%-20%.男女之比约为2.6-6.5比1.慢性胃炎也十分常见,约占接受胃镜检查病人的80%-90%,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疗效颇佳,有效率可达40%-73%。
历史沿革1.胃痛首见于《内经》。
对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法有详细的论述与肝郁有关——“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病因病机寒凝气滞——《素问·至真要大论》寒邪入侵,气血壅滞——《素问举痛论》症状治法——“胃病者,腹真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取足三里也。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2.《千金要方》所载九种心痛,实际上多指胃脘痛而言。
3.明代以前医家,多将胃痛与心痛混淆,明代医家始明确加以区分。
王肯堂《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或问丹溪言心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
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4.明清时代的中医文献,重点论述了本病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治疗。
《寿世保元》阐明了饮食不节致胃脘痛;《景岳全书》强调了“气滞”这一因素,治疗以“理气为主”。
叶天士强调“久痛入络”,治疗胃痛当明其在气在血,而施以理气活血之法。
范围西医——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黏膜脱垂症、十二指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病机一、病因1.外邪犯胃寒、热、湿邪→内客于胃→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寒暖失宜→外感寒邪,内客于胃→寒邪收引→气机凝滞,胃气失和→胃痛《素问·举通痛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能散,小络急引,故痛。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90%以上的慢性胃炎有Hp感染,也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
Hp在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的检出率为95%-100%;胃溃疡为70%-75%。
2.饮食伤胃饮食不节,饥饱无常→损伤脾胃→胃气壅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过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恣饮酒浆→蕴湿生热→湿热中阻,灼扰胃腑→胃痛据统计,一般在野外作业的,如地质勘测人员,专业司机等,往往由于饮食无规律,而患消化性溃疡的人较多。
食物对胃黏膜可引起理化性质的损害作用。
咖啡、浓茶、烈酒、辛辣调料、泡菜等食品,以及偏食、饮食过快、太烫、太冷、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均可能是胃炎与溃疡病发生的有关因素。
在饮食不当情况下,各种食物的理化因素和酸性胃液的消化作用均能损伤胃黏膜而导致溃疡形成。
饮食不节可使黏液分泌、胃黏膜屏障完整性、黏膜血流和上皮细胞的再生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受到干扰,PH梯度便会降低,保护性屏障便遭到破坏,而发生溃疡病。
3.情志不畅忧思恼怒,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失条达→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肝郁日久化火→郁火乘胃→肝胃郁热→胃络不畅→胃脘灼热而痛久病入络,气滞日久→血行不畅→血脉凝涩,瘀血内结→胃络瘀阻→不通则痛现代医学认为,心理因素可影响胃液分泌,如愤怒常使胃液分泌增加,而抑郁常使胃液分泌减少。
火灾、水灾、空袭等意外事故所造成的心理影响,往往可引起应激性溃疡,或促发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
精神创伤如丧偶、离婚、事业失败、恐惧等,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也有一定的关系。
当机体处于高度精神紧张或应激状态时,可产生一系列的生理、神经内分泌、神经生化学、免疫功能和心理行为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引起胃酸分泌增加或(和)减弱胃十二指肠黏膜抵抗力,增加对消化性溃疡的易感性;诱发消化性溃疡,甚至出现并发症。
据国外学者的研究:消化性溃疡患者,战时多于平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1942年比战前多3倍,1943年比战前多5倍。
在某些参战国居民中,亦发现消化性溃疡患者在普通内科人群中增至20%。
急性胃炎的发病,也可因过度紧张等应激状态下,可兴奋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前者使胃黏膜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后者则使胃黏膜下动静脉短路开放,促使黏膜缺血缺氧加重,导致胃黏膜上皮损害,发生糜烂和出血。
4.素体脾虚素体脾胃虚弱,劳倦过度,饮食所伤,久病→中焦虚寒→脉络失于温养热病伤阴,胃热郁火耗伤胃阴,久服香燥理气之品→胃络失于滋养→隐隐作痛现已一致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具有遗传素质,而且证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系单独遗传,互不相干胃溃疡患者家族中,胃溃疡的发病率较正常人高3倍;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家族中,较多发生的十二指肠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与ABO血型和血型物质ABH分泌状态这二个基因特性有关。
O型血者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较其它血型高1.4倍;血型物质ABH非分泌者患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比分泌者高1.5倍(正常人80%为分泌者),而非分泌者O型血者的上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比对照组则高2.5倍。
二、病机1.基本病机——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生理——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主收纳腐熟水谷,胃气以和降为顺,胃气宜通,不宜郁滞病理——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劳倦过度→伤及于胃→胃气失和,气机郁滞(气滞血瘀,宿食停滞,胃气郁滞)→不通则痛阳气不足,中焦虚寒→胃络失于温养胃阴不足→胃失濡养→脉络拘急→气血运行不畅↗2.病位——胃,与肝脾关系密切,涉及胆、肾(1)胃与肝生理——肝属木,为刚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胃属土,为多气多血之腑,喜濡润而主受纳脾胃的受纳运化、中焦气机的升降——有赖于肝之疏泄——土得木而达病理——肝气上逆→易于横逆犯胃→木旺克土,土虚木乘→气机痞阻→肝郁胃肝气久郁→气滞血瘀→胃络瘀阻→血瘀胃痛痛《医学正传胃脘痛》:“木气被郁,发则太过,故民病有土贼木贼之候”(2)胃与脾生理——脾为湿土,以升为顺脾湿胃燥,脾升胃降水谷得以受纳腐熟胃为燥土,以降为和燥湿相济,升降得调精微得以转输运化病理——胃病常累及于脾——胃为阳土,其病多实(如饮食积滞)脾病常累及于胃——脾为阴土,其病多虚(如脾气虚弱,中焦虚寒)(3)胃与胆生理——胆主通降有助于脾之运化,胃之和降病理——胆病失于疏泄,通降失常→逆行入胃→胃失和降,气机不利→胃痛(4)胃与肾生理——肾为胃之关,脾胃之运化腐熟,全赖肾阳之温煦先天之肾赖后天之胃以滋养,后天之胃靠先天之肾以生化病理——肾阳不足→脾肾阳虚,中焦虚寒→胃失温养→虚寒胃痛脾胃虚寒→日久损及肾阳→阳虚运血无力→血瘀→血瘀胃痛肾阴亏虚→不能上济于胃胃阴亏损→久则耗伤肾阴→胃肾阴亏→失于濡养→阴虚胃痛 3.病理性质——有虚实两端,而演变各异早期——外邪、饮食、情志所致者——实证后期——脾胃虚弱,往往虚实夹杂(如脾胃虚弱夹湿、夹瘀等) 4.病理因素——寒(寒邪)、热(热郁)、气(气滞)、血(血瘀)湿(湿阻)、食(食滞)、虚(脾胃虚寒、胃阴亏虚)5.病理演变(1)实证与虚证、寒证与热证、气滞与血瘀可相互影响、相互转化①实证←→虚证久痛不愈,反复发作,脾胃受损→由实转虚—因寒而痛→寒邪伤阳→脾胃虚寒因热而痛→热邪伤阴→胃阴不足虚证——感受外邪→虚实夹杂②寒证←→热证外寒、饮食生冷→寒积胃脘→日久可郁而化热→胃热证因热而痛→复因生冷过度→寒热不调→寒热错杂证②气滞←→血瘀(2)日久不愈,变证丛生①胃热炽盛→迫血妄行瘀血阻滞→血不循经→便血、呕血大量出血——气随血脱→亡阳厥脱脾气虚弱→不能统血②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火热内结,腑气不通→厥脱危证(腹痛剧烈拒按,大汗淋漓,四肢厥冷)③日久成瘀,气机壅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呕吐、反胃④胃痛日久——痰瘀互结→壅塞胃脘→噎嗝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1.主症: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疼痛性质:胀痛、刺痛、灼痛、剧痛、隐痛等。
2.兼症: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酸等。
3.发病特点: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天气变化、恼怒、劳累、饥饿、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
二、相关检查1.电子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可作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黏膜脱垂等的诊断,并可与胃癌作鉴别诊断。
内镜窥视结合活检可确定溃疡的部位、形态、大小、数目以及判定良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