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困苦之美
国学 庄子《齐物论》
国学庄子《齐物论》当代名家论庄子两千多年来,《庄子》深刻地影响着每个阶层的中国人,尤其为中国知识分子开辟了一个极富弹性的人格缓冲区。
当他们在政治宫掖、人生建树等方面遇到挫折、失意之时,总能在庄子的作品中找到皈依和平衡。
——李怀宇庄子其人其书其学,在中国思想史、学术史、文学史上是一个极特殊的景观,甚至可以说是个异数。
有关人心世道的说理文章,文辞居然这样优美,想象力如此丰富,意象这般瑰丽,先秦诸子中,找不到第二家。
——刘梦溪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囗(左“安”右“鸟”音yan4)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庄子《人间世》: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庄⼦《⼈间世》:⽆⽤之⽤,⽅为⼤⽤⽂/⽉⽉正⼼正举特约作者主播/樊浩庄⼦在《⼈间世》中这样说道:“⼭⽊⾃寇也,膏⽕⾃煎也。
桂可⾷,故伐之;漆可⽤,故割之。
⼈皆知有⽤之⽤,⽽莫知⽆⽤之⽤也。
”⼭中的林⽊因为不是良⽊,反⽽能够保全,长成参天⼤树。
可见⽆⽤之⽤,有时反⽽能成⼤⽤。
庄⼦惯⽤寓⾔、⽐喻讲述道理,表⾯上说的是林⽊之事,实则讲的是⼈⽣哲理,更是在讲述⾃⼰的⼀⽣。
庄⼦⼀⽣困顿,⽣活在底层,不应楚威王之聘,⼀⽣只做过漆园吏,甚⾄沦落到贫民窟⾥以编草鞋为⽣,还因断粮去与⼈借⽶。
⼀⽣落魄,潦倒⾄此。
⽤世俗的眼光看庄⼦,⽆功⽆禄,他⾃是⽆⽤的。
但若以⼀颗道家的⼼看庄⼦,他却是⼀位真正有⽤的智者。
他所提出的“⽆⽤之⽤,⽅为⼤⽤”,不仅让他⾃⾝逍遥于世外,获得了精神的⾃由,更是给今天⾝处于浮躁社会中的我们以⽆限的精神启迪。
01⽆⽤,⽅为⼤⽤梁⽂道在《悦⼰》中说:“读⼀些⽆⽤的书,做⼀些⽆⽤的事,花⼀些⽆⽤的时间,都是为了在⼀切已知之外,保留⼀个超越⾃⼰的机会,⼈⽣中⼀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这种时刻。
”所谓“有⼼栽花花不开,⽆⼼插柳柳成荫”。
有些时候,助你成功的,反⽽是那些不起眼的“⽆⽤”之事。
乔布斯读⼤学期间,曾去旁听⼀门书法选修课,为了旁听和练习书法,每天花费⼤量的时间和精⼒。
同学们都不以为然,认为这样的课程对本专业⼀点⽤都没有,⽽乔布斯也没有多想,当时的他选择书法,不过是出于⾃⼰的兴趣。
没想到的是,⼗年后,乔布斯在IT业居然⽤上了书法课上的东西,开始组织⼈员做字体设计。
也因为这些字体的艺术感,让苹果的产品有了⼀⼤批铁杆粉丝。
与乔布斯类似,另⼀位商业天才马云也是有些“不务正业”。
最近马云唱京剧的视频在⽹上传疯,⽹友们调侃说:“别⼈出道是为了赚钱,马云赚钱是为了出道。
”就连马云创办的阿⾥巴巴,从上到下也都染上了这种“不务正业”的风⽓。
明明是⼀家互联⽹公司,操的⼼事⽆巨细,千奇百怪,从肝癌检测到环保种树,从母猪⽣崽到寻找太空的第⼆地球……马云曾说:“我认为'⽆⽤之⽤’才是真正的价值,所有⼈想要很快收获,就没有未来。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摘要:庄子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以自然之美、虚静之美、自由之美等多重美学思想的内涵,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塑造以及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庄子美学思想内涵及特性的分析,凸现庄子的美学人生,丰富人们的审美观,使人性更纯洁、人格更完美。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师承老子,以“道”的自然无为的特征作为他人生审美境界的最高理想。
他以冷峻和超越的审美目光透视了人生的历程,其追求的人生是自由的人生,也是审美的人生。
生命的自由与审美的超越在他那里是和谐统一、不可分割的。
其所论所述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及其丰富,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自然之美“道”既是庄子哲学的灵魂,也是其美学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属。
庄子认为“道”的根本特征就是自然无为,《在宥》篇曰:“无为而尊者,天道也。
”《田方子》曰:“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
”天地日月的自高、自厚、自明是道的自然无为本质的体现。
因此以自然为美,他把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视为最高最纯的美。
《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
”庄子认为天地本身所具有的美即自然之美才是真正的美。
世间一切方圆曲直,皆为自然天成,未经雕凿的自然之美是美的极致,《刻意》曰:“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可见庄子论美,力主自然,追求本真。
”庄子以自然为美,因此他从根本上肯定了美与真的一致性。
《渔父》中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泥。
”“真”是一种与世俗之伪相对立的自然而然的天生本性,是人与天、物与我达成和谐关系的关键所在。
在《应帝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寓言:“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庄子逍遥游读后感
庄子逍遥游读后感•相关推荐庄子逍遥游读后感(通用5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庄子逍遥游读后感(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庄子逍遥游读后感1孔子被人们称为“圣人”,把庄子称为“神人”。
一提到庄子,我们就会想到他的《逍遥游》。
《逍遥游》开门见山点出“逍遥”的境界,“游”的状态。
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看似逍遥,其实都是“有所待”,不自足。
一旦时不我与,则无法成功。
如何才能超脱?庄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
也就是说,心灵顺应天地大道,跳出万物束缚,无物,无我,无功,无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逍遥自在。
在《逍遥游》中,庄子用了较大的篇幅来讨论有用与无用,大用与小用。
似乎现代人自认为更切近的把握了什么是“有用”,即能使自己短平快的获得想要获得的一切,包括权势,利益等等就是有用,就是有利于自己。
这在惠施看来是无可置疑的,而庄子则睿智的指出,有用无用的标准是主观的,大用小用的结果是事在人为的。
同样的防治龟手的药在不一样的人手中就会发挥不一样的功效,发挥不一样的作用,有的作用大,有的作用小。
物是否有用要看人是否会用,会用则物无可不用。
惠子的问题:“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
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在庄子那里,“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於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可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用法,自然,有用无用也就无需再争辩了。
《逍遥游》借鲲化为鹏徙南冥的寓言阐明作者蔑视人间一切功名利禄以求不受外无限制的绝对自由观,是庄子精神的集中体现,也贯穿了整个中国的思想史及文学史。
其对当代人的启示,在于其超脱精神,提升自我的心灵境界。
《逍遥游》中出现了庄子理想中的神人,至人,圣人的具体形象,既“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的藐姑射神人形象。
庄子经典语录
庄子经典语录•相关推荐庄子经典语录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语录了吧,语录具有篇幅简短,语言精练的特点。
那么你所知道的`语录都是什么样子的?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庄子经典语录,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庄子经典语录11、独善其身者,难成大事。
——庄周2、德无不容,仁也。
——庄子《缮性》3、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周《庄子》4、小人甘以艳。
——庄周5、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6、时势为天子,未必贵也;穷为匹夫,未必贱也。
贵贱之分,在于行之美恶。
——庄子7、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庄周《庄子·知北游》8、同类相比,同声相应,固天理也——庄子9、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10、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庄子11、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庄子《大宗师》12、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
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庄子《寓言》13、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庄子《天道》14、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15、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庄子《逍遥游》16、盖之如天,容之如地——庄子17、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庄子18、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庄子·天道》19、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庄周《庄子》20、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余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庄子·内篇·养生主》21、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
——庄子22、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庄子23、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
庄子的生平
庄子庄子作为先秦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以其独特的审美和瑰丽奇妙的想象,给人一种心生向往的逍遥境界,是谜一般的存在。
在李商隐的《无题》中“庄周晓梦迷蝴蝶”这句脍炙人口,据《史记》记载,“庄子者,蒙人(河南商丘东北)也,名周”,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与老子并称“老庄”,大致生于公元前369年,卒于公元前286年。
庄子本是小贵族出身,后家道中落。
为了生计,庄子打过草鞋,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官,生活的困苦使他经常坐在那里,思考世间万物,生生死死。
时间一长,他悟出很多道理,思想也到达了新的境界。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甚多的思想家们都四处奔走,希望能遇到接受他们思想的国君,谋取功名,庄子也不例外。
他去赵国和魏国游说,均以失败而告终。
因为当时这两个国家的国君想获取扩张自己的领土,增加国家的子民,自然不会采用庄子的无为的思想。
庄子的生活依旧困苦。
后来的他的妻子去世,他表情平静,走带床边,蹲下身子,用棍子敲击瓦盆,并且高声歌唱。
旁边的人不禁气愤不已,难道你不为你妻子的死而悲伤吗?庄子说:“不然。
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庄子认为,生死是一种自然现象,如四时运行,不过是物象变化,无需为死者痛苦哀伤,要顺其自然。
当然庄子的这种生不足喜、死不足悲的虚无消极的思想在当时他所处的时代是很难被接受的。
他也就放弃了去各个诸侯国游说,而是在平时的是生活中经常借寓言故事议论阐发一些深刻的道理。
时间一长,也就慢慢在各诸侯国有一定的影响。
但是他一生过着隐居的生活,穷困潦倒,有《庄子》一书传世。
有关庄子的作文高三600字
有关庄子的作文高三600字诸子百家,尤其喜欢庄子的“道”,他是少有的极具个性的古代哲人。
他的豁达、淡泊以及对于自然与自由的追求,也是很多人一直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
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有关庄子的作文高三600字,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有关庄子的作文高三600字1在我的认知中,庄子是一个冷静、豁达、超凡脱俗的人。
他的豁达逍遥并不是像阿Q那样逃避一切,而是看淡一切。
庄子的豁达逍遥是在经过一番磨难,心智进步后的豁达,是在经历挫折后才体验到的自由。
这一份心智让庄子的人生变得超凡脱俗,注定他的一生会在不凡中度过。
而反观21世纪之现代人,缺少的恰恰就是一颗豁达的心。
人们似乎都急功近利,人心不古。
只知道大步向前赶,而忽视了路上的美丽风景。
人们因此常常抱怨活得累,锦衣玉食却索然无味,不知幸福在哪里。
其实,我们还有庄子!“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无妨,你也许看不到树叶从枝头落下,但你可以去听空气的声音,那里有庄子所说的“天籁”可能就在离你不远的地方。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空山密林之中,当你在流动的水中听出一份安静,在鸟语花香的宁和中获得一丝欣喜,你就是体验到了生活的美,你就是遇到了庄子!然而现实中总是说说容易做起来难,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庄子那样既“出世”又“入世”的。
既要奋斗,又不注重结果,几人能有这样的心境?我想,我还做不到!我努力学习,为的就是那一份结果。
每当收获与付出不成比例时,就掉入纠结与烦恼中了。
因此,我佩服庄子!庄子的心性注定了他的不凡,他身上的品质值得我们去学习。
可惜的是,这样一位圣人,却没有几个朋友。
据说在惠子死后,庄子就孤独一人了,再也没有人和他斗嘴了,再也没有人和他谈人生了,自然也不会再有“濠上之辩”了!他的不凡注定他要寂寞一生,不入俗世之人,又怎会食“人间烟火”呢,普通人又怎会读懂他呢?所以圣人是注定要孤独的。
总之,我佩服庄子,他能耐得住寂寞,弃得了功名,任何事情都不能在他心里泛起涟漪。
《庄子·逍遥游》无用与有用,小用与大用,庄子的三个人生态度
《庄子·逍遥游》无用与有用,小用与大用,庄子的三个人生态度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著名的道家思想家,庄子的《庄子》一书。
参考的版本是傅佩荣老师的《傅佩荣译解庄子》。
01庄子,原名庄周,字子休,大约出生于公元前369年,于公元前288年去世,是战国时期蒙国人,在今天的山东和河南交界处的一个小国。
庄子与儒家的孟子大概是同时代的人(约前372年—前289年),比孟子大概小3岁,但这两位同时代的思想家,两大学派的代表人物,并没有什么交集,也没见过面。
庄子是宋国的公室后代,先祖可以追溯到宋国的第十一代国君宋戴公,宋戴公为庄姓始祖。
庄子是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也是先秦七子之一,而先秦七子分别是: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和韩非子。
庄子一生清贫,甚至可以说是贫穷。
他曾经短暂当过小官,中年以后就没基本上无所事事了,住在一个简陋的房屋里,以织鞋为生,面黄肌瘦,但庄子生性孤傲,当时很多流传说让他去做官,他都一一拒绝了。
相对于高官俸禄,庄子显然更希望自由自在地生活。
02相传楚威王听说他的才学很高,派使者带着厚礼,请他去做相国。
当时庄子在濮水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说明来意后,对庄子说:“大王希望你跟随我们一起回去做相国。
你可愿意?”庄子拿着鱼竿不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有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
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两位大夫说:“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
”庄子说:“你们回去吧!我宁愿像龟一样在烂泥里拖着尾巴活着。
”03说庄子生性孤傲,但其实《庄子》一生在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多少重视,在司马迁笔下,庄子也是一个小角色,在《史记》中评价庄子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
《庄子》名言精选
庄子名言精选【1】:浮生假设梦。
假设梦非梦,浮生何如?如梦之梦。
--庄子 ?如梦之梦?【2】: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 ?庄子·大宗师?【3】:人生天地之间,假设白驹过隙,突然而已 --庄子 ?知北游?【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 ?秋水?【5】: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庄子【6】:君子之交淡假设水,小人之交甘假设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庄周【7】: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咰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 ?庄子·内篇·大宗师?【8】: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庄子 ?庄子?【9】: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庄子 ?养生主?【10】: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庄子 ?齐物论?【11】: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 ?庄子·天道?【12】: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
--庄周【13】: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
--庄子【14】:独善其身者,难成大事。
--庄周【15】: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庄子 ?人间世?【16】: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庄子 ?逍遥游?【17】: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庄子 ?知北游?【18】:谋无主那么困,事无备那么废。
--庄周【19】:以天下为之笼,那么雀无所逃。
--庄子 ?庚桑楚?【20】: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庄周 ?庄子?【21】:人生天地之间,假设白驹之过隙,突然而已。
--庄周 ?庄子·知北游?【22】:尾生抱柱,至死方休。
--庄子 ?庄子。
盗跖?【23】: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 ?逍遥游?【24】:肌肤假设冰雪,绰约假设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庄周 ?庄子?【25】:白玉不毁,孰为珪璋。
庄子《逍遥游》原文及翻译
庄子《逍遥游》原文及翻译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
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
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
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
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
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
”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活动着的生物都因为风吹而运动。
天空苍苍茫茫的,难道就是它本来的颜色吗?它的辽阔高远也是没有尽头的吗?鹏往下看的时候,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如果聚集的水不深,那么它就没有负载一艘大船的力量了。
在堂前低洼的地方倒上一杯水,一棵小草就能被当作是一艘船,放一个杯子在上面就会被粘住,这是水浅而船却大的原因。
如果聚集的风不够强大的话,那么要负载起巨大的翅膀就不够有力了。
因此,鹏在九万里的高空飞行,风就在它的身下了,凭借着风力,背负着青天毫无阻挡,然后才开始朝南飞。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庄子的初三作文范例5篇
庄子的初三作文范例5篇关于庄子的初三作文1诸子百家,我尤其喜欢庄子的〝道〞,他是少有的极具个性的古代哲人.他的豁达.淡泊以及对于自然与自由的追求,也是我一直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在《惠子相梁》中,庄子自喻鹓雏.〝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并把宰相之位视如腐鼠,可见他的志向高洁.淡泊名利.庄子是一位贤士,且又有楚王请他出山相助,但他却也只愿做一只自由之龟,过一些超然物外,贫穷却非潦倒的生活.如此的庄子,又怎不令我敬佩?生于乱世,却又始终如一地坚持对于自由的追求.在权贵面前可以如此洒脱和淡然的,天下又有多少人?而在这些为数不多的人中,庄子当数第一人.庄子不屑权贵,不仅是因为他安贫乐道,权力和财富对他毫无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在他心中自由是他真正想要的,与其顺从君王,不如与天地合一.能够不理世俗,追求心中所求是庄子的独特之处.而庄子的天真烂漫,恰似孩童,又是他另一个特点.庄子观鱼可以体会想象到鱼儿出游从容的快乐;庄子梦蝶,竟分不清是庄周梦到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庄周.庄子是可爱的,他具有哲学家罕见的天真烂漫的品质,而且善辩幽默,没有古时读书人的迂腐.说到自由,是可贵也是最难求的东西.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东西,包括人心都是不自由的.有多少人从小梦想自由,却一次又一次被现实泼了冷水,最后自愿成为现实物质生活中的囚犯.自由和自然让我向往,中国的孩子在学习上得不到自由,更别说是生活了!纵观全国有那么多的学校,可大多数孩子却过着几乎类似的同一种生活.这让人心寒!少补一节课就仿佛会落下,少做一次作业就会被批评挨骂,少年活跃向上的心就被这样惶恐不安的囚禁在一起.自以为还过得不错,却不知道山外更鲜活照人的生活!庄子阿庄子,他就像是我的希望的寄托.我渴望将来我会有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行走在旅途上,去发现被人类忘记的生活最真实的面貌,去发掘生活最可爱动人的一面.回归自然,人心可以回归宁静.庄子是无数追求自由的人心中的灯火,照亮人心,照亮了被黑暗沮丧失败吞噬的人心.别人口中的〝好〞,对自己而言并非真的好.只有是自己纯朴的内心最想要的,才是真的好.庄子曾说〝相忘于江湖〞,对于我来说江湖意味着更广阔的世界,〝忘〞是要忘记世俗的丑恶与疲倦,并非所有人都可以超凡脱俗.我们毕竟生于尘世,但至少要保留心中的一方净土,至少要在失落时记起庄子的豁达.百人读庄子,就有百种庄子.而我眼中的庄子是自由追求的象征,他的豁达.淡泊也正是我想要追求的.关于庄子的初三作文2从记事起,只知道《庄子》一书,还有一个〞槁项黄馘〞的人梦见变成蝴蝶.如今幸而读到《庄子》,了解那个在远方飞翔的人.〝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北海,极北之地,天人问津,有鱼名鲲,如何证实?便是庄子的想象力,一个可以把自己比作鲋鱼来说教人,用鹓雏来嘲讽鸱,使我想同样善于比喻的人——淳于髡,他把君王比作一鸣惊人的大鸟,成为千古佳话.而庄子呢?更的漂泊在外的树叶,风把置于何处,他会仔细思考,想通来龙去脉.可淳于髡尽是宫中禁柳,为君谋事,多分枷锁与处心积虑.〝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自己变成了蝴蝶,觉得逍遥自在极了.魏晋的竹林七贤,嵇康,阮咸,阮籍……何尝不是以这样心态面对生活.他的说是衣服,房子为裤;他们有的沉醉于杜康;有的不屑名利.但在这不平静的日子里,逃避终究不能解决,他们将灵魂寄托于竹林,恐怕是自作清高.而庙追求的精神自由,他不待酒,不待竹,不待名,也不待利.天峨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事物皆非人为而存在,而他像只野鹤徜徉在云端.庄子,一个看起来玩世不恭,无所依靠的人.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宇宙,在那里,一片漆黑,呼呼作响的飓风伴着份飞的蝴蝶.风生衍出万物,在那里,有他的一片天地.原来,你是这样的庄子.关于庄子的初三作文3古往今来,如此多名人志士,说实话,我个人认为最具神秘色彩的人便是庄子.为什么?因为我认为,他不可以被称为〝人〞,而是〝桥〞.是连通现实与虚幻的桥.生活在战乱困苦时代的他,看似只是个衣着破烂的小老头子,然而他腐朽的身躯里寄居着极伟大的灵魂,那是个忧国忧民,极富哲思的灵魂.可惜受时代所迫,爱国之情无法抒发.但与此同时,他灵魂的真正伟大之处被激发了.〝若是现实真如此惨淡,那么便引领人们走向另一个现实.〞庄子用离奇荒谬的语言诉说着这一点.他笔耕不辍,在文字中透出理想世界的真正美好.他不顾物质生活,一心追求个体在精神方面的幸福.就算现实再艰难,也没人能把手伸进他的大脑,那是他自己的安乐乡,充斥着强烈主观色彩与浪漫主义的美好社会在这里构建……这个腐朽社会,他用冷眼相对,冷漠的弃之不顾.他,真是如此吗?不,不是吧.所有的一切都是希望将人民引往正确的道路.但谁又知道,在他对世界冷眼旁观的背后,又隐藏着多少无奈与辛酸.〝有待〞与〝无待〞,正是于此之上建立的思想.正因为庄子深知这个世界充斥的绝望,才希望将所有人引向美好的自由世界.不依靠他人,不依托社会,方能获得绝对自由.正因为看见时代的悲哀,才愈叫人们去追求〝绝对自由〞,因为那才是脱离苦海的惟一道路.但伟大的灵魂终究敌不过现实,化成蝶飞走了.但庄子思想的精髓,还依然留在此地.今天,尽管社会美好,但欲望.疾病.恐惧依然横行.我相信,无论何时,庄子的思想都会像一颗飞逝的流星,尽管时间很短,仍会照亮黑暗的时代.〝飞吧.〞我仿佛听到庄子在耳边的呓语.关于庄子的初三作文4我们无法懂得庄子,但勾得出他依稀的轮廓.真的,遗憾.遗憾千年了,不知多少文献丢失,遗憾不知多少儒人政客的损毁,遗憾那伟岸的身躯只有轮廓.真的,幸甚.幸甚千年前有一个庄子,幸甚他能不凡不俗,无挂无牵,幸甚那里还有一个渺远的轮廓.第一笔是他的超脱,无功于世,是其能极.能够极力延展自己的思想,无限而没有边界.楚境的对话,只是一个小角,庄子于名无求,于利无求,如有求,则将有待.而且是低级的待,不如六月息,其待以脱待为目的,而名,利.功以待束其境,不能更加深远的发展,困于死水深潭,此待将待更多的事物,待更多的人,物.事.超脱于庄子无可赞谔,是常态,是无待的必然先提.第二笔是他的艺术.庄子很有艺术,不是条框,不是提纲,穿插的哲理在于庄子的世界中.只有庄子才能鲲鹏,才有屠龙者,才有这濠梁,才有这梁国之吓,才有这凡于此世界而不凡于庄子世界的万千之物.没有此类,庄子思想仍在,但无可流传,从此可见,庄子仍在有待之境,他放下心灵魂魄,以有待而引众生,这艺术是其待,而为无待.这个伟大的生灵没有弃万物,而是在思想中无待之境以求有待之万物无待之境,这是转换的艺术,心的艺术,不同世界的艺术.第三笔是离.欲无待,先有待,而有待之后,需离,是精神与身躯的离,身有待以助神无待,才能有今日的庄子.其次是与人世之离,离人世而离众生,有境之旷,才有心之旷,形之旷,万物之旷.庄子在精神上与人世所离,于是有鼓盆而歌,于是有庄周梦蝶,于是有鲋鱼之问.庄子离万物而渐融其中,以达无待.轮廓于我是勾完了,幸甚!有庄周可感,呜呼!惜感不足也!关于庄子的初三作文5初识庄子,是那句〝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平平淡淡的语气,却在我心中勾勒出清晰的痕迹.庄子迫于那个特殊年代的尘世喧嚣,不得不作惊人之语.他在一个疯狂的年代里,用更疯狂的语调喊出真理.他是自由与真理的偏执狂.首篇大谈自由的逍遥游,通过借助外物而〝自由〞遨游天地的例子,来衬托圣人放开心神而遨游天下的自由.为什么古往今来,无数的贤人名士喜欢庄子?因为在庄子的思想中,宣扬着在无法改变的现实面前,解放自己,获得精神自由的释怀法则.这种自由比起依托外物更加高级,它来自于精神,依托于精神,并且可以通过人的精神降低自己对世俗的渴望,从而鹤立鸡群,平和理智,行为〝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自由也便随之而来.〝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顺从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天地变化,行游于绝对自由的境界.这在当时的民众的眼中,分明就是神话,嗤笑一下就过去了.可它却成为求道者心中的〝道〞,不示功名,不求名望,摒弃小我,追求绝对自由.通达.物我两忘的境界.仅仅依靠无,依靠道.我很难想象〝无待〞的境界.我们都是凡人,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庞大的社会中,我们有家庭,有事业,有自己的追求和梦.无依无靠.无所牵挂固然理想,但我们生来的自身条件便已束缚了我们.我们真的可以达到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确定的.但我抬头,透过漫漫的历史长河.思想的洪流中,映着一只轻巧的银蝶.它拍拍翅膀,抖落一身银光;又眨了眨眼睛,安然地向那幽深的天幕中飞去.关于庄子的初三作文。
庄子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及对我们的启示
庄子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及对我们的启示庄子人生观包含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庄子人生观主要内容的,供大家阅读参考。
庄子的思想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并在老子的思想基础上进行了创新,由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庄子的思想充满了矛盾。
庄子看破功名利禄,面对成功与失败都以淡然的态度接受,对待生死更是有自己的看法。
一、庄子人生观产生的时代背景在研究庄子的人生观之前,有必要对其生活的时代进行分析。
庄子人生观的产生深受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影响,所以他思想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
庄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那个年代是诸侯分裂,思想处于百家争鸣的时代。
各诸侯国为争夺自己的霸主地位,到处开展战争争夺土地,造成普通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
作为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周礼,也在逐渐的崩溃,瓦解。
这体现了当时的传统思想观念已经与当时的社会实际不相符合了。
旧的统治思想开始瓦解,但是新的统治思想还没有形成。
于是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各个思想学派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
庄子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自己的切身体会,提出了具有自己特点的思想,他更加注重个体的自由,这种自由是不受任何外在力量羁绊的自由。
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非常独特的。
不同的时代背景,将会影响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我们对待庄子的思想,首先应该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并且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来对庄子的思想进行重新的解读。
所以一定要了解庄子思想所产生的时代背景。
就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比较混乱,社会比较动荡,老百姓大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就使庄子的人生观为了解救人们超越现实的困苦,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庄子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庄子人生观包含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在对庄子的人生观进行解读的时候,我们可以逐渐对庄子的思想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
庄子的生活是比较清贫的,但是他的精神世界是十分丰富的,我们对待庄子的思想,应该放下浮躁的心,把心静下来,慢慢地领会庄子所倡导的人生观。
庄子经典语录_1
庄子经典语录庄子经典语录11、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
2、原(探究)天地之美,达(弄清)万物之理3、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4、相啕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5、生为附赘悬疣,死为决疣溃痈。
6、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7、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8、彷徨乎尘垢(世俗)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
9、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经常因循)自然。
10、通达大命的靠顺利,通达小命的靠碰巧。
11、大知闲闲,小知间间。
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12、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13、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14、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
15、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
16、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
17、傍(依傍)日月,挟(怀藏)宇宙,游乎尘垢。
18、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19、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游者鞅掌,以观无妄。
20、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21、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22、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23、独(独自)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傲视鄙倪)于万物。
24、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25、北海有大鹏怒而飞,其翼垂天之云,水击三千丈,扶博遥之上九万里!26、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7、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凡人心险于山川28、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途中乎?吾将曳尾于途中。
29、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賷。
吾葬具岂不备邪?30、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庄子经典语录2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庄子与战国时期的庄家思想
庄子与战国时期的庄家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庄子被誉为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观点深刻而独特,对于战国时期庄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庄子的生平背景、庄子思想的核心观点以及庄子与战国时期的关系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揭示庄子思想在战国时期的真正意义。
庄子,原名周,字子產,约生活在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之间,是战国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化名人。
庄子的诞生和成长背景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
那个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开始蓬勃发展,各种学派争相兴起。
庄子的家乡荆州地区正处于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地带,这也为他的思想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庄子思想的核心观点是“虚静自然”和“达观无为”。
虚静自然是指庄子主张人应当虚心谦和,以自然的方式对待世界和自己。
庄子认为,万物皆有其自然之道,人应当摒弃功利心和追求名利的欲望,以达到身心的自由与和谐。
他强调个体的自主与自由,主张顺应自然,达到虚无与静默的境地。
庄子的另一个核心观点是“达观无为”,即人应当以放松的态度对待外界的变化和困境,顺其自然而不做强求。
他认为,人的追求应当是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而不是功名利禄。
庄子的思想与战国时期的庄家思想密切相关。
战国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各国争霸、战乱频仍,人民生活在恐惧和困苦之中。
庄子的思想对于人们寻求内心平静与自由的渴望提供了一种精神寄托。
他的思想主张以其宽广的胸怀和深邃的智慧,为庄家学派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庄子与战国时期的庄家思想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
庄子的思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庄家思想的形成,但庄家思想又不完全等同于庄子的思想。
庄家思想强调庄重、古朴、恬淡的生活态度,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庄子则更加注重自由、无拘无束的个体发展,强调个体的自主与自由。
庄子的思想为庄家思想提供了既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推动了庄家思想在战国时期的发展。
综上所述,庄子是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思想家之一。
人生的姿态作文800字庄子
人生的姿态作文800字庄子梦,恍若天际的地平线,纵使遥远依旧,也引无数人追逐。
追梦的人生方为最美的人生。
那个追名逐利的纷杂世界中,他悄无声息地追寻着属于自己的闲适的梦。
诸侯并立,百家争鸣,而荒山野岭之中,一个不慕名利之士在道家与哲学的里程碑上轻轻写下自己的名字——庄周。
穷乡僻壤之中,他远离市之滋垢,超脱于尘世之外,怀抱无限*追寻自己的梦想,创造独特的哲学其梦之大,不知几千里也,若垂天之云,是要徙于南冥吧。
庄子的哲学是冲破一切桎梏,莫之天阏的哲学,其灵魂已飘然乎宇宙之外,人间之浊让他摒弃,但人世之悲却又让他富于*与同情心地心生怜悯。
他一直向往着一种渺然与超脱,如诺瓦利斯所说:哲学就是怀着永恒的乡愁寻找家园。
庄子的一生都在追寻,百般困苦,终化作南柯一梦,在生死虚幻之中,迷离恍惚之中化为流浪的永恒,一种永恒追梦的最美人生。
不胜乡愁的他依旧在追寻,像是超出宇宙尘世,渺无踪迹,却在文化传承之中成为永恒。
南宋,*山,风雨,若痛。
他是一个*人,一个文人,一个苦楚时代之中莫大的无奈。
也许,浴血奋战,金戈铁马,烽火*,佛里祠下,神鸦社鼓应是他的归宿,但命运让他只能呆望梦想,眼睁睁地望着它堕入深谷,不见行迹。
无奈的他只能以血为墨、以泪为毫,用软笔涂抹成一阙阙遥不可及的梦,忧国悲己的呐喊,仰问苍天的无奈。
清秋时节,断鸿依旧,落日楼头,斜阳欲断肠休倚危楼,纵看了吴钩,拍遍栏杆,知音亦难逢。
他的梦被打破在芙蓉恩重之中,但他却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拾起,高挂于心间,如皓月当空,清丽皎洁,引人追寻。
逐梦路上,必会踌躇无依,无限孤独之中,他却释然,纵使无人相怜。
愁绪只是生命的*曲,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梦想才是人生之依旧,领无尽心*滋味,追无际人生之梦。
稼轩无怨无悔,执着向前。
斯人已逝,引人喟叹,而那追梦的身影则是斜阳中最美的剪影。
“人生在世何所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趾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生命应在追梦中度过,在广袤宇宙间尽情游荡,只在身后无意留下点滴不朽,而那充斥着活力的灵魂则在萦纡浩渺之间跳动、飞跃。
庄子至乐全文解析_庄子知北游原文及译文
庄子至乐全文解析_庄子知北游原文及译文庄子一生的著作为《庄子》,在《庄子》中有一篇至乐的文章,文章名字取至乐二字。
至乐的意思就是无乐。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庄子至乐全文解析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庄子至乐全文解析文章名字取至乐二字。
至乐的意思就是无乐。
庄子思想里,无的思想是其思想精髓之一。
这篇文写了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生命的消失喜怒哀乐的情绪这些问题,应该有平常心的态度。
是庄子思想里阐述人类伦理的一篇文章。
至乐,就是人生里最快乐的状态。
文章里开始说人谁能达到无的境界呢?用提问描述人们对苦乐的观点并且加以否定,揭露世间并没有永恒的快乐,所以至乐也就是没有快乐。
然后说人的死亡。
结合了庄子老婆去世,庄子敲着盆子和着拍子唱歌的故事。
用庄子自己的诉说,提出人的出生和死亡就像天地间气息的结合与消散,和气候时节变换一样的观点。
接着说自己这样做并无过错,人的消逝就像日出日落,并不能阻止,只能接受和顺应。
接下来说人的困苦,劳累之疲。
然后写了一个寓言故事,借用孔子这个人物来讲述,说人无法对抗自然趋势,一旦违背只会招来灾祸。
所以关于生和死的问题,不要大悲大喜,它只是万事万物里的一种现象。
最后呼应开头,写人的进化过程到人无至悲至乐。
生命的到来和离去,平常心看待。
至乐一文反而是比较积极的鼓励人们不需要过多的陷入悲喜的情绪泥沼,而是淡然,安然的去接受生命的来去这个事实。
这样的思考方式,对于当时的战国动乱环境,倒是有着抚慰人心的积极作用,虽然庄子无为思想大多是消极避世,但他许多想法的指导意义就像是一位良师益友在指点着我们。
庄子知北游原文及译文庄子,姓庄,名周。
他出生于战国时代祖居宋国,据说其先祖曾是宋国的一国之君。
他本人虽然不曾当过君主却是道家学派鼎鼎有名之人物。
庄子的毕生思想精髓都汇集在其著作《庄子》当中。
《庄子·外篇》的压轴文章就是《知北游》,由此我们就能知道《知北游》这篇文章在庄子心目中的地位。
我们熟知、明白了《知北游》就可以了解庄周哲学的主要内涵。
庄子《逍遥游》原文及译文赏析
庄子《逍遥游》原文及译文赏析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某某某南。
蜩与学某某某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某某某南,且适南冥也。
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名句赏析
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名句赏析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这句话出自《论语》,是孔子的一段语录。
孔子在此言中表达出了他对于不珍惜时间和机会的人们的批评,同时也提醒人们要珍惜资源、充分利用时间和机会。
这句话的含义十分深刻,反映出孔子对于人生态度的思考和关切。
“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把没有使用价值的斧头,即便不会伤人,也没有任何用处。
斧头是人类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砍柴、修建房屋等等。
而如果一把斧头没有了这些价值,人们就会觉得它毫无意义。
同样的道理,对于一个人而言,如果一生没有任何作为、没有为社会做出任何贡献,那么他的一生也就像那把无用的斧头一样,毫无意义。
“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任何可以做的事情,他将无所适从,感到困苦。
人生应该充满目标和意义,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进取,我们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和成就感。
如果一个人沉湎于消遣和娱乐,不去努力奋斗,那么他将陷入困苦之中,一生都无法获得快乐。
这句话敦促人们要珍惜时间、发展自己的潜能,充分利用机会,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赢得尊重和成就。
只有不松懈,不放弃,在逆境中坚持,才能卓有成效。
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成为“不夭斤斧,物无害者”,要珍惜一切机会,不断努力前行。
第二篇示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这句话出自《庄子·养生主》。
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以其反对功利主义、强调自由、追求心灵自由等等为主要特征。
而这句话正是体现了庄子关于环境、人生和自由的思考。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于功利主义的批判。
夭斤斧是古代的一种兵器,斧头很锋利,可以轻松砍伐树木或者用于战斗。
庄子在这里以夭斤斧为代表,暗示道具人凡事只看功利,只能用它做砍伐、杀戮等事,而无所不可用的物体就会变得有害,因为它会把人限定在功利的范畴里,无法享受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的困苦之美摘要:庄子逍遥的另一面,是面对人间世的种种不幸时所展现出来的困苦。
这种困苦是因为出于对世间的无奈之情。
世间的无情、命运的冷酷在人间世一一展现。
对此,庄子是困苦与无奈的。
在庄子的哲学中,“曳尾之龟”这一意象最能体现庄子的这种困苦与无奈,而从对这一意象的分析可以看出,庄子困苦是隐藏在其逍遥之下的,故此这种困苦又往往带有一种深沉的意味。
这是庄子狂狷的一面,而这种狂狷之气,使得庄子以一种游戏的态度面对世间。
这是庄子用以消弥生命与世界鸿沟的审美力量,而在此意义上,庄子哲学中体现出一种困苦之美。
关键词:庄子;困苦;逍遥;美中图分类号:B223.5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6)03-0013-04Abstract:On the other side of peripateticism ofChuang-tzu,is the affliction when facing of the tragedy in the world. This affliction because of the helpless to the world. In Chuang-tzu’s philosophy,the image “the turtle in mire”can reflect Chuang-tzu most of this kind of affliction and helpless. However,the affliction is covering under the peripateticism,therefore this kind of affliction often has a deep meaning,which makes Chuang-tzu uncommon. Thus,Chuang-tzu make it as a game to live in the world. It is also a power to be the intermediary between life and world. In this sense,Chuang-tzu’s philosophy reflects the affliction beauty.Key words:Chuang-tzu;affliction;peripateticism;beauty逍遥游对我们产生了过于根深蒂固的影响,以致我们想起庄子,首先想起来的是飘忽世外的逍遥存在。
但是,庄子首先是一个人,是生活在战国纷争乱世的思想者,是那个人间世的一个渺小的个体,是一个命定的无奈者。
庄子是困苦的,但是在那汪洋恣肆的意境中,却又呈现出一番美的境界。
这种美,是困苦的,不同于壮美,也不同于优美,它是独属于庄子的一份困苦之美。
一、人间世的困苦庄子开篇的气势足以让人震撼。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1]3。
如此气象,颇有大开大合之势。
但庄子显然不想限于此。
正如其自己所说,列子御风还是有所待,那么真正的逍遥,又有谁能做到呢?庄子哲学的一个特点可以用汪洋恣肆总结,但是这只是其表面所呈现的样子,而其内在并非简单如此。
正如逍遥游之势,并非人所能企及的,人者,还是在人间世之中。
那么人间世是什么样子?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S曲,无伤吾足。
”[1]154楚狂接舆这个形象,并不只出于《庄子》,这段话在《论语》中也有。
“方今之时,仅免刑焉”,圣人尚且如此,而这一时代的人的命运,可见一斑。
而整个人间世一篇,所及之处,莫不是触目惊心。
且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伛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挤之。
是好名者也。
昔者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扈,国为虚厉,身为刑戳;其用兵不止,其求实无已[1]120。
当然道家惯于将其视为好名求实的后果,然而这一段描述,已然看出人间世的无奈。
庄子不像儒家那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一声“嘻”足以表达一切;甚至庄子也不像老子那样,为圣人建言。
面对世间,庄子绝不会是一副快乐无忧的样子,而应该是面对人间世深深的一声长叹。
清代文人胡文英在《庄子独见》中对庄子有一段极其贴切的描述:“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
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
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2]这才是真正的庄子,深情,以至无情;无奈,以至无用。
庄子选择逍遥于物外,也多少掺杂了被迫的困苦,而困苦,正在于这份无奈。
二、困苦在于无奈庄子是一个复杂的形象。
一方面,他逍遥物外,但另一方面,庄子有着深深的无奈[3]。
而庄子的困苦正是在于这种无奈。
而对庄子的这种困苦与无奈的形象,从“曳尾之龟”这一意象中最能体现出来。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1]474这里我们首先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庄子选择“曳尾于涂中”。
或许我们可以首先来看一下,大夫两人在请庄子时,所说的是“愿以境内累矣”,如果按司马迁所记述的,那么庄子所要出仕的是楚相。
这分明是一项权力极大、地位极高的职位。
所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或许,在庄子的理解里,这原本是客套意味的“累”字,对自己而言,是真的有其不可逃避的困扰与藩篱吧。
累字,说文解字里解释说“?Y得理也。
一曰大索也。
”[4]其本身就有束缚之意。
引申而来,在这里则是烦劳、托付之意。
事实上这种拒绝已经表现了庄子对政治不言而喻的态度了。
而我们接下来要分析的是,为什么“相”会是累,是束缚。
如若真的是楚相,那么按常人的理解,则是无尽的荣誉。
儒家讲学而优则仕,达则兼济天下,那总归是要为天下苍生请命才是。
可是庄子并未如此,或许有如下几点原因。
正如前面所说,这个人间世是怎么样的一个人间世,是颜回将请行于卫国却最终只有楚狂接舆那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环绕的世界。
“山木自寇,膏火自煎”,世间有所谓炼狱之称,或许不过如此。
而当此之时,即便贵为宰相,或许也只是仅免刑焉罢了。
而更可能的是,当其之世,其职之难。
即便如商鞅般高明的政治家也最终不免车裂之死,那么区区庄子,大概也没办法和整个时代抗衡吧。
那么如此看来,其境岂止是累,简直是致命。
而就个人而言,有人追求功名利禄,有人追求为生民立命,可大概还有一部分人,看破世间凡尘,其所追求的也便与俗世无关了。
庄子大概属于后者,但是庄子显然并非因为对苍生的冷漠而自保,也不是为了自保而退守,实在是这世间无奈。
如此人间世,圣人尚且如此,我们又能何为。
当然,儒家会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可是这种牺牲,真的有效吗?人间世里颜回对面的孔子那一声嘻,那一幕幕惨烈之景,实是庄子内心的无奈。
怠矣!当然,或许这里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我们之所以不去选择什么,大概是因为我们真的没有能力去面对它。
以赛亚?柏林在《浪漫主义的根源》中论述到德国浪漫主义兴起时曾提到这么一个论断:德国思想家之所以更多地通过虔敬之势而不是像英法浪漫派那样激进,并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以赛亚把它总结为典型的酸葡萄心理:我没有把握获得到的东西,就不是我真心想要的东西[5]。
当然我们不好妄意揣测庄子的心态,世事与人心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谁也没办法缕析清楚。
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何情境,正是出于这内心中的无奈,庄子选择退守于人间世之外,冷眼看穿。
深情以致无情。
也就是说,宁可做一只曳尾于涂中的龟,也不愿做庙堂之上的神。
那么在曳尾之龟这一意象中蕴含着的是庄子怎样的心态与情感,而它给予后人的,又是怎样一种切身的感受呢?庄子的寓言是写予后人的,那么,这里更为重要的,或许是后人所引发的情感冲击。
庙堂之上,倾轧遍地;江湖之外,尸横遍野。
饱学之士无能为力,只能曳尾于涂中,那么,这会是一种逍遥吗?这会是一种快乐吗?这应该是一种困苦。
三、困苦与逍遥当然,庄子困苦是隐藏在其逍遥之下的,故此这种困苦又往往带有一种深沉的意味。
而不以其悲衬其悲,而以其喜衬其悲,悲愈显悲。
这里,也就是庄子的苦难与无奈愈显其不幸的深层原因。
在庄子那里,对于无奈之事,并不是知其不可为而为,而是另一种态度,将自身置于外物之外,置于俗世之外,从而达到一种自我的逍遥。
按道家的观点这种逍遥是对世界的否定,而在另一个层面,这是对无的肯定。
那么,这种逍遥是有所恃的吗?不尽然。
逍遥于心,但这种心又是无心,无物,无我。
故此它应该是绝对的逍遥。
但是,在这层逍遥之下,有庄子不同于老子的另一个层次。
这个层次就是困苦。
换句话说,庄子的逍遥与困苦是一表一里的,在逍遥的反面,是庄子试图隐藏起的困苦。
我们在老子那里看不到这种困苦,事实上,老子的哲学颇为乐观,甚至可以说是颇为进取的,当然,这种进取是以无为为特色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不妄为,这是我们所公认的。
而在此意义上,老子的哲学蕴含了对政治的关切。
所以我们看到老子的哲学可以发展出黄老道学的君王南面之术。
但是,庄子不同,同样继承于老子,同样在战国乱世,但是庄子从未有如此野心,他只是面对这个无奈的世界发出深深的叹息,在舔舐这个世界困苦的伤口的同时,尽其所能展现逍遥之境。
这是真正的逃避,没有知其不可为而为,没有为而不有,它从根本上的否定。
正如曳尾之龟,躲在淤泥之中而不见靡乱世界。
但是,我们也知道,或者庄子也十分清楚,“无所逃于天地之间”[1]142故此庄子在他的逍遥之下隐藏了更为深层的困苦的意味。
所以,最后决定庄子命运的,不是逍遥,而是困苦。
这种困苦的意识使得庄子与世界格格不入,却依然深深挂念。
当然,这种困苦与悲壮之间还是不同的。
但凡悲壮,大都起于不可为而为,在面对强于己的外在之时,尽自己全力而与之抗争。
而困苦不同,虽然同样面对命运的折磨,但是,困苦往往是在尽自己全力去设法逃避。
当然,最后的结局是命运的决定,作为个体而言,没有任何可能的选择权。
但是苦难更为不幸的是,连选择余地都全权抛弃,任由一切发生而不试图改变。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就是所谓的逍遥,逍遥于世外,对俗世的一切持否定,从而最终也否定了自己。
庄子持有的就是这样的态度,而庄子的逍遥事实上掩盖着庄子的困苦,决定最终结局的,并不是逍遥,而是困苦。
这种困苦是庄子的主题,也是面对命运时的答复。
但是在后人看来,却给予人一种美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