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3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下第四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

七年级下第四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

2、资料助读: 虞世南 (558—638),唐初书法家、
文学家。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入 。官至秘书监,能文辞,工书法,亲承王羲 之七代孙僧智永传授,继承了二王(羲之、 献之)的书法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融遒 丽,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 大书法家。正书碑刻有《孔子庙堂碑》。诗 多应制之作,文辞典丽。
• 2021/6/7
8
• 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 州期间。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 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 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 处境艰难,心中充满失意之感和哀伤 之情。这首《孤雁》诗,表达的就是 乱离飘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
2021/6/7
9
• (4)课堂练习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1) 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
• 三四句是点睛之笔,是比兴之后的议论。蝉声远 播,一般人往往认为是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诗 人却强调这是居高致远,暗指自身高洁的人不需 要靠外在的权势地位、他人帮助,也能声名远扬。 “自”、“非”两字一正一反互相呼应,表达了 诗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 现2021出/6/7 一种雍容不迫的高雅风度,蝉成了诗人的4自
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 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
D、这首诗,事、景、情、议融为一体,显示出诗
人2021寓/6/7 情于景的艺术才能。
5
3、赏析:《孤雁 》
(1)整体感知
孤雁 唐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2021/6/7
6
(2)资料助读
颈联紧承上联,写孤雁边追边望,望尽天际,似 乎又望见了同伴的身影;追飞不及,心中哀伤不 已,好像又听到了同伴的呼叫声。

古诗蝉和孤雁和鹧鸪教学教案

古诗蝉和孤雁和鹧鸪教学教案

古诗《蝉》、《孤雁》、《鹧鸪》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古诗《蝉》、《孤雁》、《鹧鸪》的内容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通过古诗感受自然美,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古诗《蝉》、《孤雁》、《鹧鸪》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教师详细讲解古诗《蝉》、《孤雁》、《鹧鸪》的内容、背景和意义。

2. 采用问答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问答的形式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 采用欣赏法,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古诗《蝉》、《孤雁》、《鹧鸪》的全文、注释和译文。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诗人简介、时代背景等。

3. 准备朗读录音或视频,以便学生欣赏和模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诗人韩愈和本节课要学习的古诗《蝉》、《孤雁》、《鹧鸪》。

2. 讲解:详细讲解古诗《蝉》的内容、意义和修辞手法,让学生理解诗人通过描绘蝉的生活习性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 讲解:详细讲解古诗《孤雁》的内容、意义和修辞手法,让学生理解诗人通过描绘孤雁的孤独形象来表达自己的心境。

4. 讲解:详细讲解古诗《鹧鸪》的内容、意义和修辞手法,让学生理解诗人通过描绘鹧鸪的叫声来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 欣赏与讨论:让学生朗读、背诵古诗,并分组讨论古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蝉》、《孤雁》、《鹧鸪》的意义和特点。

六、教学延伸1. 组织一次小组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首与《蝉》、《孤雁》、《鹧鸪》主题相关的古诗,进行欣赏、分析和讨论。

2.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观或动物为主题的诗歌,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古诗三首(蝉 孤雁)

古诗三首(蝉 孤雁)

• 次联境界倏忽开阔。高远浩茫的天空中,这小小 的孤雁仅是“一片影”,它与雁群相失在“万重 云”间,此时此际的心情该多么惶急、焦虑,又 该多么迷茫啊!天高路遥,云海迷漫,将往何处 去找失去的伴侣?此联以“谁怜”二字设问,这 一问间仿佛打开了一道闸门,诗人胸中情感的泉 流滚滚流出:“孤雁儿啊,我不正和你一样凄惶 么?天壤茫茫,又有谁来怜惜我呢?”诗人与雁, 物我交融,浑然一体了。清人朱鹤龄注此诗说: “此托孤雁以念兄弟也”,且诗人所思念者恐不 独是兄弟,还包括他的亲密的朋友。经历了安史 之乱,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 亲朋离散,天各一方,可他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 无日不梦想知友重逢,这孤零零的雁儿,寄寓了 诗人自己的影子。
【简析】:
• 虞世南是唐初著名书法家,官至秘书监, 封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这首诗 可能是他受唐太宗知遇之恩而作,所以 诗中的蝉是一种清高尊贵的形象。 • 古人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作者以比 兴和寄托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操。本 诗与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同为当 时咏蝉诗三绝。
赏析
• 首句“垂緌饮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 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 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蝉的 头部有两报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 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 洁的露水,固而用“饮清露”象征人的 品格高洁。其实蝉是靠吸食植物的液汁 生活的,哪里可能只喝露水?
• (颈联)五、六两句,看来是从鹧鸪转而写人,其实 句句不离鹧鸪之声,承接相当巧妙。“游子乍闻征袖 湿”,是承上句“啼”字而来,“佳人才唱翠眉低”, 又是因鹧鸪声而发。佳人唱的,无疑是《山鹧鸪》词, 这是仿鹧鸪之声而作的凄苦之调。闺中少妇面对落花、 暮雨,思念远行不归的丈夫,情思难遣,唱一曲《山 鹧鸪》吧,可是才轻抒歌喉,便难以自持了。诗人选 择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又用 “乍”、“才”两个虚词加以强调,有力地烘托出鹧 鸪啼声之哀怨。在诗人笔下,鹧鸪的啼鸣竟成了高楼 少妇相思曲、天涯游子断肠歌了。在这里,人之哀情 和鸟之哀啼,虚实相生,各臻其妙;而又互为补充, 相得益彰。

《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

《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

总结:
咏物诗的特点
借物抒怀
托物言志
拓展
• 你知道还有哪些常见的事物承载 着人类的某种希冀与情感?
• 你情有独钟的“它”是什么?说 说理由。
语,注意语气语调语速等。)
展示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展示
孤雁
•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 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小组合作:
1、孤雁在干什么?作者为何“怜”它? 2、用自己的话简述诗意。 3、作者为何在尾联提到野鸦? 4、诗中传递出作者什么样的情绪?
学习方式:组内合作,组间展示; 学习时间:2分钟+2分钟+2分钟+3分钟 展示方式:推荐本组合作学习效果最佳同 学代表本组展示,其他同学注品流应得近山鸡。 •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课前准备: 双色笔、导学案、课本 充分熟悉知识链接部分内容。
课堂要求: 讲究时效;
组内讨论注意顺序并控制好音 量
古诗三首
学习目标: 1、背诵诗歌并理解诗句内容。 2、赏析并体会诗歌描写的景 物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托物 言志的写法。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阅读《蝉》
• 文中的蝉有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 具有怎样的深意?
• 作者由蝉的特点抒发何种议论?
学习方式:师生合作, C1、C2同学展示; 学习时间:2分钟+1分钟
品味《蝉》
联系作者的身份、地位以及创 作时的处境与心情,你认为诗中 清高尊贵的蝉喻指什么 ?
小组合作讨论1分钟,B2展示
品读《蝉》

古诗蝉和孤雁和鹧鸪教学教案

古诗蝉和孤雁和鹧鸪教学教案

古诗《蝉》、《孤雁》、《鹧鸪》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蝉》、《孤雁》、《鹧鸪》这三首古诗;(2)理解并掌握每首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古诗;(2)学会欣赏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提升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中所表现的作者情感和时代背景;(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2)理解每首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常识;(2)诗中的意象和情感的深入理解;(3)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诗的基本内容、主题思想和修辞手法;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课堂参与度;3. 欣赏法:通过朗读、背诵和情景模拟等方式,感受古诗的美感;4.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书写、鉴赏古诗,提高审美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古诗《蝉》、《孤雁》、《鹧鸪》;2. 参考资料:古诗译文、作者简介、古代文化常识等;3. 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音响设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及诗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朗读感悟:让学生朗读古诗,感受节奏和韵律美;3. 讲解译文:分析古诗中的字词和句式,解释诗文内容;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诗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5. 修辞鉴赏: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升文学素养;6. 课堂练习:让学生动手书写、鉴赏古诗,巩固所学知识;8.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收获,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第1课时:《蝉》第2课时:《孤雁》第3课时:《鹧鸪》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2. 作业完成: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3. 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和背诵表现,检验学生对古诗的掌握程度;4. 写作与鉴赏:通过学生的写作和鉴赏练习,评价其对古诗理解和表达能力。

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

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

资料 1、为什么说连续不断的蝉鸣声是从枝叶稀疏的
梧桐中传出来的呢?
因为梧桐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种高贵而灵异 的 树,传说鸾凤一类的鸟非梧桐不栖。“王者任用贤良, 则梧桐生于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资料2、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
帽带结在下巴下面的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两根
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帽带。 (古人常以“冠缨”指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烟雾弥散的荒地 等级,类别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又名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
祭祀娥皇,女英的庙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离家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
游子的衣袖。征:远行
古代女子用螺黛画的眉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宽阔
首联:鹧鸪在温暖的烟雾弥漫的荒地上面嬉戏,只 见它们五彩斑斓的羽毛那么整齐; 看它们的行动举止, 类别与平日活泼的山鸡相近。 颈联:天空阴沉雨水淋漓的时候,从巴丘湖,洞庭 湖东南湖边的青草地上经过,黄陵庙花瓣飘落,只听鹧 鸪的啼叫声音。 颔联:身在异乡的客人刚一听到鸣叫,就不由自主 抬起手臂,听任泪水沾湿衣袖,美丽的女子刚一听到鸣 叫,开口唱和一曲充满相思情意的《山鹧鸪》,青黑色 的眉毛黯然低垂。 尾联:宽阔的湘江上鹧鸪叫声此起彼伏,同是不幸 境遇的人们的情怀相交融,茂密的竹林丛中深处鹧鸪寻 找温暖的巢穴,夕阳就要落山,带来悲凉的苦意。
孤雁——诗人自己;野鸭——俗客庸夫
“无意绪”是孤雁对着野鸭时的心情,也是
杜甫既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面对着一些俗 客庸夫 时厌恶无聊的心绪。“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 ·王风 ·黍离》), 与这般“不知我者”有什么可谈呢?
这是一篇念群之雁的赞歌,它表现的情感是浓

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鹧鸪》—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鹧鸪》—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鹧鸪》—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鹧鸪》(2)教案设计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鹧鸪》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三首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2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熟记诗歌。

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结构。

2、了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

教学方法: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节奏。

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3、品析鉴赏、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导言: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了,这些诗歌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给人享受,使人陶醉。

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三首古诗。

同学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三首古诗安排到了一个单元,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以动物为题。

这些诗歌在内容上说,属于咏物诗。

诵读欣赏(一)蝉蝉虞世南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一、诵读1、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2、要正确读音、断句。

3、识别诗体。

二、诵读1、应用多种方式诵读2、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3、提出质疑,师生互助解答疑问。

4、提出问题:(1)这首诗写了蝉哪些特点?(2)作者针对“蝉”的特点发表了什么样的议论?三、诵读1、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诵读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下提示,然后提出问题:(1)你从“蝉”的哪些特点中可以看出它是指“品德高洁的人”?(学生各抒己见)(2)你知道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吗?(即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又体会了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诵读1、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情感的把握,朗读比赛。

2、让学生归纳咏物诗的一般特点。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教师小结:诵读欣赏咏物诗关键是要仔细推敲诗句背后深藏的寓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和志,知人论诗,这样才能达到诵读的目的。

诵读欣赏(二)孤雁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最新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

最新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教学目标⒈知识与能力⑴领会古诗描写的意境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⑵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⑶背诵、默写。

⒉过程与方法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点、难点:⑴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

⑵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教学突破: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设计一、《蝉》⒈情趣导入⑴古诗传说:大家都知道传说在很古很古的时候,知了是不会飞的。

一天,它见一只大雁在空中自由地飞翔,十分羡慕。

于是就请大雁教学飞,大雁很高兴地答应了。

学飞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

知了怕艰苦,一会儿东张西望,一会儿爬来爬去,学习很不认真。

大雁给它讲飞的道理,它只听几句就不耐烦地说:“知了!知了!”大雁教给它本领,它只试几下,就自满地嚷着:“知了!知了!”秋天到了,大雁要飞到南方去啦!知了很想跟着大雁一起展翅高飞,可是,它用力扑腾着翅膀还是没能飞离树梢。

这时候,知了望着万里长空,只见大雁远走高飞,它真懊悔自己当初没有努力学习!可这时已经晚了,只好叹着气说:“迟了!迟了!”其实“知了”是俗名,大家知道它的学名叫什么?(蝉),古人叫“蜩螗”,说起蝉呢,大家都非常熟悉,它不仅会飞、会唱歌,它还是治病的良药。

不仅如此,它也是诗中常见的寓体:⑵有关“蝉”的诗句积累:“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在狱咏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蝉在虞世南的诗里是怎样的一种寓体?(板书课题)⒉课前热身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虞世南,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唐代诗人、书法家。

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

人称虞永兴。

能文辞,工书法,亲承王羲之七代孙智永和尚传授,继承了二王(羲之、献之)的书法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融遒丽,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书法家。

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

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 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 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居高” 的“高”有两层含义:一是实指蝉所居 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 格之高。以之比人,不光是地位高,品 格也高。蝉声远传,并不是藉助于秋风 的传送,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 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 远播。
B.颔联中的荒水、野庙加上“雨昏”“花落”,给 诗歌点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 销肠断的氛围。 C.颈联从鹧鸪转到写入。诗人选择了游子闻声而泪 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 声之哀怨。
D.尾联实写一群群鹧鸪的“行不得也哥哥”的叫声 在浩瀚的湘江上回响,在“日西向”时,它们飞回苦 竹丛中。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梳桐。
蝉的头部的两根 纯净的 接连不断 触须,形状像下 的蝉鸣声 露水 垂的帽带。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凭借
蝉垂下像帽带似的触角吮吸着 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绵的声音 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 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住在 高树上,而不是借助了秋风。
诗歌赏析
• 古人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作者 以比兴和寄托的手法,表达自己的 情操。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 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 后世人称道。
• 颈联“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 翠眉低”紧承上句“啼”字而来。 游子一听到鹧鸪啼声,就禁不住以 袖拭泪;闺中少妇刚开始唱曲,就 传来鹧鸪的啼声,难过得把眉眼也 低下来了。“乍”、“才”两个虚 词极写鹧鸪啼声之感动人心,“征 袖湿”、“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 托鹧鸪啼声之悲。
• 尾联“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 西”又回到鹧鸪雌雄对啼上来。“相呼 相应”既明写鹧鸪对啼的特性,又暗指 游子、佳人的心灵呼唤。在那夕阳西下 时分,从湘江两岸的苦竹丛中传来雌雄 鹧鸪一呼一应,好像在叫“行不得也哥 哥!”怎不引起游子浓重的乡愁旅思? 诗人吟咏鹧鸪,没有把主要笔墨用于描 写它的形貌或摹拟它的叫声,而是着意 表现它的叫声给人的感受,因而更为传 神。

古诗蝉和孤雁和鹧鸪教学教案

古诗蝉和孤雁和鹧鸪教学教案

古诗《蝉》、《孤雁》、《鹧鸪》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古诗《蝉》、《孤雁》、《鹧鸪》的内容和意义。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和背诵。

2. 诗歌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句中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 诗人情感的把握和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文献。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学习《蝉》: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让学生注意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逐句解析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义。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

3. 学习《孤雁》:教师采用类似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这首诗,让学生理解诗人通过描绘孤雁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孤独和无助之情。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 学习《鹧鸪》: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这首诗的主题和结构,让学生理解诗人通过描绘鹧鸪的形象来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手法和技巧,如对比、象征等,并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

5.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教师提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如背诵诗句、写心得体会等,以便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诗歌的意义和美感。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具体诗句和诗歌手法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增强对诗歌的感知和理解。

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鹧鸪》—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鹧鸪》—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鹧鸪》—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诵读观赏古诗《蝉》《孤雁》《鹧鸪》(2)教案设计诵读观赏古诗《蝉》《孤雁》《鹧鸪》(苏教版七班级下册)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三首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观赏咏物诗的方法。

2.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熟记诗歌。

感受祖国绚烂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结构。

2、了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

教学方法: 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节奏。

2、对比解释理解诗意。

3、品析鉴赏、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导言: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了,这些诗歌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绚烂明珠,给人享受,使人沉醉。

今日,我们再一起来观赏三首古诗。

同学们可能已经留意到了这三首古诗支配到了一个单元,是由于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以动物为题。

这些诗歌在内容上说,属于咏物诗。

诵读观赏(一)蝉蝉虞世南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一、诵读 1、老师范读,同学齐读。

2、要正确读音、断句。

3、识别诗体。

二、诵读 1、应用多种方式诵读 2、对比解释初步理解诗意。

3、提出质疑,师生互助解答疑问。

4、提出问题:(1)这首诗写了蝉哪些特点?(2)针对“蝉”的特点发表了什么样的谈论?三、诵读 1、依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诵读 2、老师引导同学朗读诗下提示,然后提出问题:(1)你从“蝉”的哪些特点中可以看出它是指“品德高洁的人”?(同学各抒己见)(2)你知道这样写的缘由吗?(即检查同学的预习状况:了解、了解写作背景,又体会了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诵读 1、采纳各种方式鼓舞同学,依据自己对情感的把握,朗读竞赛。

2、让同学归纳咏物诗的一般特点。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老师小结:诵读观赏咏物诗关键是要认真推敲诗句背后深藏的寓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和志,知人论诗,这样才能达到诵读的目的。

诵读观赏(二)孤雁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古诗三首.蝉等

古诗三首.蝉等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首联写鹧鸪的习性和形貌特 征。“暖戏烟芜锦翼齐”是说这 种鸟喜欢在温暖的荒野里嬉戏, 羽毛鲜明美丽又整齐。这种鸟与 哪一种鸟比较相似呢?“品流应 得近山鸡”,在类别上应当与山 鸡相近。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此联以“雨昏”、“花落” 点染环境,形成凄迷意境、伤感 氛围。而“青草湖”、“黄陵庙” 更勾起了读者对于“屈原怀沙”、 “湘妃泣竹”的联想。
写作背景:
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杜 甫旅居夔州期间,由于四川政局 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 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诗 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处境艰 难,心中充满失意之感和哀伤之 情。(最终病死在湖北耒阳附近 的一条小船上,终年五十九岁)
一只离群的孤雁,它不 喝水不啄食,只是一个劲地飞 着叫着,思念和追寻着它的伙 伴。又有谁来怜惜这浩渺天空 中的孤雁呢?然而它和雁群相 失在云海弥漫间,它望尽天涯, 仿佛伙伴们就在眼前;它哀鸣 声声,好像听到了同类的呼唤。 然而野鸦们全然不懂孤雁的心 情,只顾在那里纷纷鼓噪不休。
揭示主旨:
诗人借一只悲伤而执 着的孤雁,表达了离乱漂 泊中痛失群人的哀伤心情、 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不 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
鹧鸪是我国南方的一种野
鸟,似鸡而小,羽色大多 黑白相杂,尤以背上和胸、 腹等部的眼状白斑更为显 著,常栖息于生有灌木丛 和疏树的山野。《本草纲 目》卷四八:“鹧鸪性畏 霜露,早晚稀出。夜栖以 本叶蔽身。多对啼,今俗 谓其鸣曰行不得也哥哥。” 古人感叹世路艰难,抒写 离愁别恨,往往借鹧鸪啼 声比兴。唐人郑谷这首咏 鹧鸪的名作,也是重在表 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借 以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
揭示主旨:
这首歌咏鹧鸪之作, 重在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 切,借以抒发游子的乡愁 旅思。

《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教案4

《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教案4

《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教案4一、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悟并理解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二、教学难点了解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三、教学过程【预习检查】背诵三首古诗【目标展示】感悟并理解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了解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新知研习】一、学习《蝉》1、1.简介作者,背景.虞世南(558——638),唐代诗人、书法家.能文辞,工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法家.2.诵读、探讨(1)从“饮清露” 、“出疏桐”中可以看出蝉具有什么品质?(生性高洁,栖高饮露)(2)“高”有哪些含义?(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3)本诗表达作者什么感情?(品格高尚者,不需要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3.背诵这首诗二、学习《孤雁》1.简介写作背景2.反复诵读并讨论(1)“不饮啄”的原因是什么?(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执着的精神.)(2)“谁怜”包含什么感情?由此体会诗人对孤雁的感情.(诗人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可他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知友重逢,这孤零零的雁儿,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影子.)(3)野鸦与孤雁的叫声有何不同?体会这两种鸟的象征意义.(野鸭象征着一些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诗人以孤雁自比)3.感悟理解并背诵全诗三、学习《鹧鸪》1.简介写作背景郑谷(约851——约910),唐代诗人.少颖悟,7岁能诗,世称郑都官.2.诵读探讨:(1)整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情绪?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鹧鸪的外形体貌和习性.第二联借写鹧鸪开始刻意营造一个独特的意境,渲染一种惆怅凄切的气氛.第三联借人情写物象,借助于佳人的身心感受,烘托了鹧鸪啼鸣的凄切.尾联又进一步从环境的角度加以渲染,使全诗所营造的悲凉氛围和伤感情调达到了极点.这首诗重在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借以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2)了解颔联“青草湖” 、“黄陵庙”的典故,并仔细品味颔联.(3)体会并背诵.(《我爱这土地》《乡愁》)学案自主预习(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5)概括本诗的主旨.乡愁自主预习2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拓展延伸1、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2.语言运用.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乡愁是;乡愁是;乡愁是;乡愁是;3、小结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王湾《次北固山下》:“”崔颢《黄鹤楼》:“”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教学后记:。

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鹧鸪—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鹧鸪—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鹧鸪—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鹧鸪》—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鹧鸪》(2)教案设计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鹧鸪》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三首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2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熟记诗歌。

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结构。

2、了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

教学方法: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节奏。

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3、品析鉴赏、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导言: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了,这些诗歌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给人享受,使人陶醉。

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三首古诗。

同学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三首古诗安排到了一个单元,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以动物为题。

这些诗歌在内容上说,属于咏物诗。

诵读欣赏(一)蝉蝉虞世南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一、诵读1、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2、要正确读音、断句。

3、识别诗体。

二、诵读1、应用多种方式诵读2、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3、提出质疑,师生互助解答疑问。

4、提出问题:(1)这首诗写了蝉哪些特点?(2)作者针对“蝉”的特点发表了什么样的议论?三、诵读1、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诵读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下提示,然后提出问题:(1)你从“蝉”的哪些特点中可以看出它是指“品德高洁的人”?(学生各抒己见)(2)你知道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吗?(即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又体会了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诵读1、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情感的把握,朗读比赛。

2、让学生归纳咏物诗的一般特点。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教师小结:诵读欣赏咏物诗关键是要仔细推敲诗句背后深藏的寓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和志,知人论诗,这样才能达到诵读的目的。

诵读欣赏(二)孤雁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七上七下古诗词

七上七下古诗词

古诗:(七年级上册)1、《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浣溪沙》北宋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4、《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5、《水调歌头》北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7、《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南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8、《秋词》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9、《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0、《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古诗:(七年级下册)1、《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2、《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3、《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
孤雁在干什么?作者为何“怜”它?
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 因为其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作者为何在尾联提到野鸦?
以野鸭反衬孤雁,表达诗人的爱憎之情。孤雁念群之情是那样浓烈,心中是那样 悲痛,追求是那样的迫切,但一群野鸭全然不懂,纷纷然鼓噪不停。
诗中传递出作者什么样的情绪?
(3)赏析“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 才唱翠眉低”两句。
• 参考:“乍”“才”两个虚词极写鹧鸪啼 声之感动人心,“征袖湿”“翠眉低”以 人的感受烘托鹧鸪啼声之悲。
• 身在异乡的客人刚一听到鸣叫,就不由自 主抬起手臂,听任泪水沾湿衣袖; • 美丽的女子刚一听到鸣叫,开口唱和一曲 充满相思情意的《山鹧鸪》,青黑色的眉 毛黯然低垂。 • 宽阔的湘江上鹧鸪叫声此起彼伏,同是不 幸境遇的人们的情怀水乳交融; • 茂密的竹林丛中深处鹧鸪寻找温暖的巢穴, 夕阳就要落山,带来悲凉的苦意。
传递出乱离漂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
杜甫《孤雁》
• • • •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咏物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 情感?
• 参考:乱离漂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
(2)赏析“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 闻”两句。
• 参考:深切地写出失群者的心情,显示出 诗人对同伴的无限思慕、迫切追求的心情。
赏析:
颔联渲染了什么样的意境?为何 提到“青草湖”和“黄帝陵”?
“雨昏”“花落”点染环境,形成凄迷意境、伤感氛围。
“青草湖”“黄陵庙”引起读者对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的联想。 游子在“雨昏”“花落”之时、湖边古庙之中,闻鹧鸪之啼,定会倍感其声之哀 怨凄恻。
作者借鹧鸪啼声抒写什么情怀?
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借以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
(3)诗中的“野鸦”有何象征意义?
• 参考:诗人既以“孤雁”自比,那么“野 鸦”则象征一些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尾 联以野鸦反衬孤雁,表达了诗人的爱憎之 情。
鹧鸪
郑谷
• • • •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古诗三首
思考:
文中的蝉带有什么样的喻意? 你能读出诗中“高”字的几重含义?
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作者借本诗抒发何种议论?
只有地位高品格也高,他发出的声音影响才大,不需要某种外在的 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蝉》
• • • •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1)这首咏物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抒发了什么情感?
• 参考:重在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借以 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

虞世南
•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赏析“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 黄陵庙里啼”两句。
• 参考:这两句以“雨昏”“花落”点染环 境,形成凄迷意境、伤感氛围;而“青草 湖”“黄陵庙”更可勾起读者对屈子怀沙、 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的联想,更添凄伤情 调。
(1)赏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 风”两句。
• 参考:诗人借蝉抒怀:品格高尚者,不需 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2)赏析这首诗的艺术手法/表现 手法。
• 参考:托物寓意。作者表面上写蝉,实际 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 和清廉品质。
孤雁
杜甫
• • • •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郑谷《鹧鸪》
• • • •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 鹧鸪在温暖的烟色荒地上面嬉戏,只见他 们五彩斑斓的羽毛那山 鸡相象。 • 天空阴沉雨水淋漓的时候,从巴丘湖,洞 庭湖东南湖边的青草地上经过; • 黄陵庙花瓣飘落,只听鹧鸪的啼叫声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