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教学的本源(讲座版)

合集下载

回归教育本源探寻教研真谛

回归教育本源探寻教研真谛

回归教育本源探寻教研真谛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这个行业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而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有时会迷失方向,忘记教育的本源。

因此,回归教育本源探寻教研真谛成为了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首先,教育的本源就是帮助学生成长和发展。

而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更是思想、情感和品德的提高。

因此,教育的目标不应该仅仅是应试,而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其次,教育的本源就是为了学生的未来。

如今的社会变化越来越快,而教育也应该随之改变。

但是,这种改变并不是为了适应现状,而是为了掌握未来。

因此,教育不应该仅仅围绕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而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第三,教研的真谛就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教研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宏伟的理论和概念,而是通过实践探究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

教研应该注重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和总结,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回归教育本源探寻教研真谛需要我们坚持实践导向。

教育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理论,而应该与教学相互关联。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实践,通过实践探究教育本源,同时通过教研及时总结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回顾教育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教育的本源始终如一。

回归教育本源探寻教研真谛,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未来的把握。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教育的初心,找到教研的真谛,才能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做出更多的贡献。

让教学回归教育的本源

让教学回归教育的本源

让教学回归教育的本源时至今日,在中心小学负责教学管理三个学年有余,其间阅读了不少的教育杂志,书籍,听了近200节课,翻阅了新课程标准,涉及所有学科。

在阅读与听课过程中,几个问题在我的脑子里,也慢慢地由模糊逐渐走向清晰。

一、关于教育的本源。

教育的本源是什么,肯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而我认为,教育的本源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特别是为人向好的方向发展服务,而不是简单的为了生存。

为了生存的教育是人与其他动物共有的最基本、最为原始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也不用专门的场地、专门的教材、专门的设备以及专门的专业人员。

如狮子等食肉猛兽,为了生存,成年狮子会教幼狮如何捕猎食物;斑马等被捕猎对象,也会教育它们的幼子如何逃生等等,都是最基本、最原始的为了生存的教育。

而人不同于其他动物,人除了生存以外,还有更高的其他的需求,如社交、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等,因此,这就决定作为人的教育必须要高于其他动物的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重要的是为了发展。

因此,我觉得我们的教育的本源是为了我们学生的将来发展服务。

二、关于和谐有效教学理念。

和谐有效教学理念的提出已有一段时间了,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至今如果要落实仍存在很多困难,在此,我主要想说三点个人理解:1、和谐有效既是教学过程,也是教学结果。

有人说和谐是前提或途径,有效是结果。

我认为,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也是不全面的。

和谐有效既是对教学过程的追求,也是对教学目标的追求。

也就是说,要求我们的教学目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过程的各要素之间是和谐的、有效的,即是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而不是互相矛盾、互相排斥的,从而达到通过我们的教学让我们的学生的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智力与体力等诸方面得到和谐有效的发展。

2、和谐有效教学理念的落实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师观念的转变,把促进学生和谐有效的发展作为我们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在于教师的教学智慧,对和谐有效教学理念的正确理解与准确把握。

而这些,得靠我们的学习、实践与思考。

回归物理课堂教学之本源

回归物理课堂教学之本源
3 . “ 硬化” 的教 学评 价
究等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全新的教学方式?为此不妨
让 我 们 先 看 一看 目前 在 实 际课 堂教 学 中存 在 的 一
些 现象 。

表 格 是最 为 常见 的一 种 教学 评 价 表 , 应 该说 对 教 学评 价 的各个 方 面分得 较细 也较 为详 尽 。但 对某
媒 体课 件 的功 能与 作用 , 因 为多 媒 体课 件 只是 一种 辅 助 教 学 的手 段 , 尽管其有很多的优点 , 但 绝 没 有 必 要每 课必 用 !这 从众 多有 关课 堂教 学 与多媒 体课 件 有效 整 合 的文 章 可见 一 斑 , 对 此无 需 再 赘 述 。可 惜 在 实 际 的教 学 过 程 中 , 无 论 是公 开 课 ( 教研课 ) 、 示范课 ( 观摩课 ) , 还 是 各 种 比赛课 , 都 在使 用 这 种 “ 硬化 ” 的评 价标 准 进 行评 价 , 其 结果 必 然 造 成 这 些

或者探究的新模式等。但近些对外 公 开 教学 活 动 , 在 课 堂 教 学 的名 称 上 大 费 力 气 , 给 课 堂 教 学 冠 以种 种 “ 新 名
字 ”以 吸 引眼球 ,诸 如 : “ 智慧课堂” 、 “ 生本 课 堂 ” 、
节课都必须使用多媒体课 件 , 这显然是 曲解了多
师通过学 习 , 不断探索 , 力争找到一条 符合新课 程
理 念 的教 学 模式 , 其 中也 确 实 找到 了一些 全 新 的教 学 模 式 并 因此 而 成 就 了 一 些 名 校 ,如 杜 郎 口 “ 1 0 + 3 5 ” 模式 、 山东 昌乐 二 中 的 “ 2 7 1 ” 模式、 江 苏 洋 思 中学的“ 先学后 教 、 当堂 训 练 ” 模 式 等 等 不 一 而 足 。这些 模式 确有 其成 功 的一 面 , 但 教无 定式 , 如 果 把某 一 种 教 学模 式 僵 硬化 ,则 必然 会 走 向其反 面 。

《回归分析课程教案》课件

《回归分析课程教案》课件

《回归分析课程教案》课件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回归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领域。

让学生掌握回归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培养学生应用回归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回归分析的定义和分类回归分析的应用领域回归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回归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回归分析的应用。

1.4 教学资源课件:介绍回归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案例:提供实际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

1.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

第二章:一元线性回归分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让学生掌握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和估计方法。

培养学生应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定义和特点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和估计方法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检验和预测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数据分析法:分析实际数据,让学生了解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和估计方法。

2.4 教学资源课件:介绍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数据分析软件:用于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和估计。

2.5 教学评估课堂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应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让学生掌握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和估计方法。

培养学生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定义和特点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和估计方法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检验和预测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数据分析法:分析实际数据,让学生了解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和估计方法。

3.4 教学资源课件:介绍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数据分析软件:用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和估计。

3.5 教学评估课堂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让教育回归本源

让教育回归本源

让教育回归本源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养人才、传承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使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本源似乎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教育的本质被商业化、功利化所替代,学生的人格、品德教育逐渐被忽视,教育的价值却被功利化和功利化的态度取代。

我们需要让教育回归本源,重拾教育的初心,让其成为培养优秀人才、传播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坚实基础。

让教育回归本源,意味着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本源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智力、品德、体魄等方面。

但在现实中,由于应试教育的泛滥,学生被迫沦为了应试机器,他们的学习方式单一,缺乏综合素质的培养。

教育需要回归本源,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的培养。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发展,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全面的成长和发展。

让教育回归本源,也意味着要重视德育教育。

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

在现实中,德育教育往往被忽视,学生的道德观念淡薄,纪律和品德问题屡见不鲜。

我们需要让教育回归本源,重视德育教育,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自律能力等方面,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品德修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素养的公民。

让教育回归本源,也意味着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我们面临着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创新能力成为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

在现实中,由于教育过于注重应试和死记硬背,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我们需要让教育回归本源,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倡导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开放探究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为未来的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有创造力的人才。

让教育回归本源,也意味着要重视身心健康的培养。

身心健康是人生的基本要素,也是教育的本源所在。

在现实中,由于学习压力过大和教育方式不当,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日益严重,成为了教育的一大难题。

回归教育本源 关注生命成长

回归教育本源 关注生命成长

回归教育本源关注生命成长作者:刘长林来源:《辽宁教育·管理版》2017年第07期庄河市第十二初级中学是一所具有50多年历史的农村初中,教学班12个,现有学生443名,教职工68人,其中高级教师61人,大学本科学历54人。

多年来,学校秉承“生命成长教育”的办学理念,以“培养懂感恩、爱读书、会学习、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中学生”为目标,坚持“专业引领、项目推进、科研兴校”的发展策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学校先后荣获大连市中小学大课间活动样板学校、大连市校本研修示范校、大连市德育先进学校、大连市环境友好型学校、大连市首批依法治校示范校、大连市家长学校示范校、大连市教学管理先进单位、辽宁省课程改革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一、只缘身在“最高层”——确立顶层设计2004年,我接任校长一职,责任在肩,不敢懈怠,由此,我夜不能寐,常常陷入深沉的思考:教育的责任究竟是什么?我们的教育能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未来?就这样,苦苦地追问、反思、求索,目光锁定在先进的教育理念上,“顶层设计”便开始精心架构起来,一个崭新的理念由萌生到认同,最后引领师生一步步走向理性的回归。

学校的“顶层设计”,关键在于办学理念的提炼。

办学理念之所以是学校的生命,就因为它对内是向心力、凝聚力,对外是核心竞争力和深远影响力。

笔者以为,办学理念是校长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两个核心问题的长期理性思考及实践后所形成的,符合本校校情、师情、学情,且具有前瞻性、实效性、操作性的科学构想。

校长对学校的顶层设计,关乎一个学校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态势,关乎学校的生命。

二、众里寻“她”千百度——提炼办学理念2004年,校领导集体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作为我校的办学理念。

参加北师大校长高级研修班培训后,我的理念被刷新,认识到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校长,新理念、新思想、新境界是多么重要。

经一番酝酿,把我校的办学理念修订为“一切为了人的可持续发展”。

让教育回归本原

让教育回归本原

让教育回归本原发布时间:2022-11-09T09:13:45.860Z 来源:《素质教育》2022年9月总第427期作者:朱毛智[导读]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离开了人,就没有了教育。

高度尊重人的生命发展规律是一切教育的逻辑起点,也是教育回归的原点。

在基础教育阶段大力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应紧扣教育发展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抓落实、促深化、求长效。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急需各方面的人才。

朱毛智江西省南昌市第三中学330012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离开了人,就没有了教育。

高度尊重人的生命发展规律是一切教育的逻辑起点,也是教育回归的原点。

在基础教育阶段大力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应紧扣教育发展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抓落实、促深化、求长效。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急需各方面的人才。

基础教育承担起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责任,围绕重点选拔,快出人才、多出人才战略,扩大基础教育规模,建立创设重点高中等差别化办学机制,形成了选拔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如今,国家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政治、科技、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处于新的发展状态。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基础教育的选拔性人才培养模式衍生出来的重点校、热点校,已经不适应社会对于教育的要求。

而“借读”“择校”“应试教育”等更是成为当今基础教育的“负资产”,成为基础教育的“顽疾”,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育的发展。

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考虑,使培养选拔人才的目标模式回归到面向全体的育人模式,回归到基础教育的原点及核心,把培养健全的人、合格的公民作为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回到教育的本原。

一、回归教育本原,要正确认识基础教育的本位价值过去的教育是工厂,把育人的过程当成了“造”人的过程,认为好的学校、好的老师“造就”了好的学生,能把孩子送进贵族学校进行精英教育,或是多方锤炼就一定能够成才。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教育的本质是注重学生的自我成长和个性化发展,是注重生命培育的过程。

教育回归本原——基于本原教育的三学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教育回归本原——基于本原教育的三学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GUAN GDONG JIAO YU GAO ZHONG2021年第4校长论坛广州市增城区第一中学胡首双教育回归本原———基于本原教育的三学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探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曾指出,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标准之一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学习。

目前,教育萎缩为教学,教学退缩为教知识点,教知识点收缩为教考点,教考点压缩为教考题,因此反复讲解、重复训练和频繁检测成为教学常态。

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

其症结归根于教育教学失去生命力、学生缺乏学习动力。

为改变这一困境,点燃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效率,让教育回归本原,笔者在学校全力推行教学创新,实践本原三学课堂改革,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叩问现实:传统课堂最缺少什么传统课堂最缺少什么呢?是缺少知识吗?许多老师课堂上滔滔不绝,传道授业。

是缺少方法吗?许多老师声情并茂,循循善诱。

是缺少责任吗?许多老师已是呕心沥血,殚尽竭力。

即便如此,课堂氛围依然低迷、课堂效率始终低下。

传统课堂最缺乏的就是推动学生充满生机与活力地去主动学习的力量。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最高的两个层次是“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满足学生这两个层次的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发现自己这种最高的价值时,学生就可能不断地在他们的内心增进和强化这种对价值的需求,产生学习的高峰经历,就会逐步产生对学习的热情、信心、自豪感和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学生产生强大的内驱力,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使得课堂变为一个巨大的磁场。

为此,教师要把课堂转变为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和才华的“殿堂”。

为了让学生有才可展,教师要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把传统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

就是说,要对传统的教学课堂进行两次升级,以教师为主导的“讲堂”升级为以学生为主人的充满生机的“学堂”,把学生的“学堂”再次升级转化为学生展示才华和学习成果的“殿堂”。

这便是本原教育的创建初心。

二、追源拓新:本原教育体系创建本原教育是以人的学习本能为本,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以课程标准为原,让教育回归本原,实行国家课程学生化教学策略的教育;本原教育是笔者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以生本教育为主要理论基础而创建的特色教育模式。

学科教学的本源回归——试论认知学徒模式对学科教学的启示

学科教学的本源回归——试论认知学徒模式对学科教学的启示
的 学 习 , 培 养 学 生 的 思 维 能 力 、创 造 能 力 、
实践能 力,使学 习者与真实 的实践世界有 效
地联系起来 。
中 ,学 科 知 识成 为 附 加 在 学 生 身 上 的 一种 负 担 ,而 并 非 学 生 自身 生 活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进 而 造 成 学 校 、 社 会 、学 生 之 间 的 断 层 。 那 么 , 如 何 来 缓 解 学 科 教 学 面 临 的 这 种 危 机
之 外 的 特 殊 的 “ 校 文 化 ” 。 在 这 种 文 化 之 学
些 行 业 中 师 傅 带 徒 弟 的 有 效 传 艺 活 动 ,通 过

些 与 该 种 传 艺 方 式 相 类 似 的 现 场 活 动 , 如
对 专 家 活 动 过 程 和 情 境 学 习 的 关 注 等 ,让 学
生 获 取 、 发 展 和 使 用 认 知 工 具 进 行 特 定 领 域
、 一

认 知 .
41. .
维普资讯
《 国 中 小学 教 育 》 2 0 年 第4 外 02 期
而 有 序 的 复 杂 性 和 多 样 性 递 增 来 不 断变 化 观
学 习 互 动 ,较 多地 接 触 共 同 体 中 的文 化 , 获 得 该 共 同 体 具 体 体 现 的信 念 和 行 为 , 从而 激 发 自己 的 内部 动 机 , 使 自身 行 动 积 极 化 。 通 过 将 自 己解 决 问题 的 过 程 与 专 家 解 决 问题 的
过 程 进 行 比较 、 反 思 , 从 中汲 取 经 验 、扩 大
察 角度 ,进行反复 的学 习,培 养在具体 的情
境 中运 用 知 识 分 析 、 解 决 现 实 生 活 问题 的 能 力 , 知 道 什 么 问题 要 运 用 什 么 知 识 来 解 决 以 及 如 何 解 决等 。 即通 过 提 供 这 种 真 实 或 逼 真 的情 境 ,反 映 知 识在 真实 生 活 中 的应用 方 式 , 促 进 理 解 与 经 验 的 互 动 , 培 养 学 生 自主 学 习 、 自我 控 制 能 力 。 ( )教 学 内容 的 基 础 性 、建 构 性 、丰 二 富性 认 知学徒制 认为 ,知识是人们 理解客观 世 界 的 一 种 工 具 , 人 们 只有 将 它运 用 于 解 决

回归原点看教学 把握支点促教学

回归原点看教学 把握支点促教学

回归原点看教学把握支点促教学教学是学校的中坚力量,是学生成长的支点,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良好的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关键所在。

当前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回归原点,把握好教学的支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本文将从回归原点看教学和把握支点促教学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回归原点看教学回归原点,意味着把教学问题放在原始状态下进行全方位的审视,找准问题的关键所在。

我们需要回归到教学的本源,认真思考教学的初心和本质。

教学的初心在于传道授业解惑。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思考。

在回归教学的原点时,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公民。

回归原点看教学,就是要让教师认识到,教学的目的不是追求分数和排名,而是培养真正有用的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二、把握支点促教学把握支点,意味着找准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所在,从而更好地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我们需要把握教学的支点,促进教学的改善和提高。

把握好课程建设的支点。

课程是教学的基础,是教学的灵魂。

我们需要注重课程建设,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优质课程,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更加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把握好教学方法的支点。

教学方法是教学的手段,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

我们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把握好评价机制的支点。

评价是教学的反馈,是教学的动力。

我们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注重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注重对学生的品德素养和综合能力的评价,使学生在教育中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把握好师资队伍建设的支点。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让教育回归本源

让教育回归本源

让教育回归本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发展也在不断加速。

然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却也日益凸显,如升学压力过大、教育资源不平等、教育过度商业化等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教育离本源越来越远。

那么,让教育回归本源,又意味着什么呢?首先,教育的本源是什么?其实,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人们获取知识和技能,提升个人素质和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存。

然而,在现实中,教育却变成了一项追求高分、升学、就业等目的的竞赛活动,教育目的被淹没在了这些追求之中。

以中国为例,教育体制中的诸多问题,如繁重的课业负担、以考试为导向的教学方式、客观评价方式的单一化、教育资源不均等,使得学生们所接受的教育并不是真正尊重个体差异,发掘个人潜能,和全面发展的。

很多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只关注分数和升学,而把对知识和技能的深刻理解和掌握放在了次要的位置,教育活动的本质被淡化了。

如何让教育回归本源?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不是只注重分数和升学率。

学生的个体差异应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掘,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发挥个人潜能源。

其次,教育应该更加开放和自由,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的机会,鼓励他们去探究问题、尝试实践,并给予充分的自主和自由。

所有的课程内容和形式都应该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要,让学生自觉地学习,保持学习成就感和自信心。

第三,教育应更加注重交互和合作。

传统的教育方式是教师主导的、单向的,不利于学生自主思考、交流、表达和合作。

为此,教育应该更加注重课堂互动,提高学生沟通和合作能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最后,教育的理念应更加全面和开放。

教育并不单单是学业成绩的提升,更包括了思想、精神、道德等方面的提升。

教育机构应该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尊重和关爱每一个学生,为他们提供一个更加充分发展的环境。

教育回归本源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成为具备完整素质的人,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让化学教学回归教育的本源

让化学教学回归教育的本源

让化学教学回归教育的本源作者:沈世红来源:《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16年第12期【摘要】当下的中学化学教学,在本质上都必须回归教育的本源。

一些教育的行者已经开始了自己的思考和行动,江苏省南通田家炳中学的张弛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

张弛老师一步一个脚印走在教学的教育性表达的研究道路上,基于化学教学,却又高于狭义的教学,形成了独特的个性。

【关键词】化学教学;教育性;人物评介【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62-0078-02【作者简介】沈世红,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南通,226001)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南通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

“教育”一词原本来源于拉丁文“educate”,隐含“内发”之意,意思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学生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教育理应是一种顺其自然的“导出”或“引领”。

教育家赫尔巴特更是在其《普通教育学》一书中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观点,指出教学的目的是教育,教育的手段是教学。

当下的中学化学教学,无论理念如何前瞻、课程如何更替、技术如何突破,在本质上都必须回归教育的本源。

从重视双基到关注三维目标,再到当下的强化学生核心素养,学校教育究竟如何定位和开展,教育与教学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事实上,许多人已经把教育狭义、片面理解为德育和“锦上添花”,只有教学才是正事,而教学的目的则直指应试。

这使部分学校的教育和教学异化成“两张皮”,成了毫不相关的两件事。

很高兴,一些教育的行者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开始了自己的思考和行动,江苏省南通田家炳中学的张弛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

张弛老师是比较早期在南京师范大学攻读教育硕士学位的优秀青年教师,他的研究成果和86000多字的学位论文《高中化学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情境教学研究》成就了他自己的第一个学术研究小高峰,这篇硕士论文着眼于课改的育人功能,立足情境教学的真、优、美,挖掘了情境教学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获得了校方较高的评价,并被推荐给不少后来的学习者。

让教育回归本源

让教育回归本源

让教育回归本源教育的本源是指教育的初衷和目的,即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独立成长。

在当前社会中,教育已经逐渐偏离了其本源,呈现出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让教育回归本源,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改进。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创造力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源泉,而传统的教育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应试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创造思维的培养。

我们应该提倡开放的教育模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探索答案,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应该强调性格品质和价值观的培养。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

当前社会存在着诸多的道德和价值观偏差问题,这与教育的偏离有一定的关系。

我们应该通过教育来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让他们成为有担当、有信仰、有情怀的人。

教育应该注重个性发展和多元化的培养。

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和潜能,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个性化的培养,而不是一刀切的标准化教育。

教育应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途径,让学生在不同领域发展自己的特长,并且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教育应该强调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培养。

现实社会中,许多问题和挑战是跨学科的,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来解决。

教育应该打破学科的条条框框,提倡跨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实现教育回归本源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构建符合当代需求的教育体系。

教育机构应该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自主权,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优质的教育环境。

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教育条件和教育资源的配置,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公平和优质的教育。

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参与到教育事业中,为教育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资源。

让教育回归本源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品质、个性和跨学科能力,才能使教育真正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作文教学的本原回归

浅谈作文教学的本原回归

就是学生 自己的真实生活 , 自己的真情实 有感 而发的作文 。9月 1 O日教师节 ,一张 长 ,也 不 硬 要缩 短 。总 之 ,实 事 求 是 ,
感 , 作 文 教 学 的 目标 取 应 包 括 : 流 露 了 学 生 的 真 切 实 感 了吗 ?学 生 借 助 文 字 宣 泄 张 贺 卡 , 都 是 触 发 学 生 动 笔 欲 望 ,袒 露 自 说 老 实 话 ,对 自 己负责 。 ”尽 可 能地 减 己的 真情 实 感 的 佳 机 。我 想 ,只 要老 师对 少束 缚 ,给 学生 以尽 可 能多的表达 自由,
说我 心 ,我 手 写我 口” 这 里强 调我 口、 后 我 又 让 同 学 们 互 相 口头 说 说 新 老 师 , 大 玩 的 、 想 的 , 觉 得 有 意 思 就 记 , 一 句 两
我 手 、 我 心 , 是 “我 ” 这 个 “我 ” 家 你 一 言 , 我 一 语 ,这 第 一 印象 又 是 一篇 句 也 可 以 , 几 百 个 字 也 可 以 , 不 勉 强 拉 ,
中 有 形 , 耳 中 有 声 , 心 中 有 感 , 文 中 才 大文 豪鲁迅也说 “ 创作总根于爱 ” 情感是 学 生 的 思 维 , 多 一 份 体 贴 , 多 一 分 关 爱 , 。 会 有 “ ” 生 活 是 作 文 之 源 , 那 么 学 写作 的原动力 。 言 。 如果学生笔端倾注激情 , 文 给学生 以充分 的 自由度 ,发 自内心充满灵 生 作 文 的 过 程 是 他 们 走 向生 活 的过 程 , 是 辞就 会 如 充沛 的源 泉 汩 汩 流 淌 。
了什 么情 感 ?他在作文过程 中得到 了生活 学 生们 的 生 活 敏 锐 一 些 ,他 们 的 生活 世 界 想 写什 么就 写什么 ,想 怎么写就 怎么写 。

《回归分析》教学设计

《回归分析》教学设计

《回归分析》教学设计回归分析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回归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回归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大纲2.1 回归分析简介- 回归分析的定义和原理- 回归分析的应用领域- 线性回归和非线性回归的区别2.2 简单线性回归- 简单线性回归的模型和假设- 参数估计和显著性检验- 模型诊断和残差分析2.3 多元线性回归-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假设- 多元回归系数的解释与显著性检验- 多重共线性和变量选择方法2.4 非线性回归- 非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 参数估计和拟合优度的评估- 模型选择和比较2.5 回归分析的扩展- 逻辑回归和二项回归- 非参数回归和广义可加模型- 时间序列回归和面板数据回归3. 教学方法- 讲授:通过理论教学,深入讲解回归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回归分析的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 讨论: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信息交流。

4. 教学评价- 课堂练:通过课堂练,检验学生对回归分析知识的掌握情况。

- 作业和项目:布置作业和项目,要求学生运用回归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评估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 考试:通过闭卷考试,评估学生对回归分析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5. 教学资源- 教材:推荐教材为《回归分析导论》,可作为教学参考书。

- 数据分析软件:推荐使用SPSS或R进行数据分析和回归建模。

6. 参考文献- Kutner, M. H., Nachtsheim, C. J., Neter, J., & Li, W. (2004). Applied linear statistical models. McGraw-Hill Education.以上为《回归分析》教学设计的简要内容,更详细的教学计划和具体课时安排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高中语文教学呼唤回归本源(肖微)(略稿)

高中语文教学呼唤回归本源(肖微)(略稿)

高中语文教学呼唤回归本源(贵阳市白云二中肖微)近几年来,语文学科被边缘化,学生不学,老师难教。

如果不及时纠正这种现象,再过几年、甚至更长一点时间,我国母语文化的传承,令人堪忧。

一、高中语文教学怪相分析目前,很多高中学校存在一种怪相,即学生普遍不学语文。

他们认为语文学不学无所谓,高考时随便做做都能上九十几甚至百把分。

于是乎大家淡化语文学习非常,却把主要精力投入别的学科,语文课也只能随便敷衍。

然而,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严重的怪相呢?我想不外乎有三个原因:一是学校领导观念问题,即重视程度;二是急功近利的高考所致;三是社会、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带来的负面影响。

此三者尤以第三个因素最为严重,导致语文教学远离了它的本源。

语文教师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所谓“教学目标”,却将语文课上得支离破碎,什么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解题、如何规范答题等。

这实际上是在把学生教成一群解题工具。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显得非常被动,一味等着老师讲“考点”,勾“重点”,然后死记硬背这些零散的所谓“知识点”或“考点”,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连贯性,对问题根本就谈不上分析归纳、概括总结了,纯属于肢解性地学语文,最终除了会解几道试题而外,毫无能力可言,更谈不上提高语文素养了。

如果不及时扭转这种怪相,那何谈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兴旺?尤其是语文教学必须重新定位,必须回归本源,真正实现语文学科强大的育人功能。

否则,高中语文教学将走进一个死胡同。

二、语文教学的本源是什么?何为高中语文教学的本源,这要重新回到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功能等方面去挖掘其内涵,认真解读其内涵,真正把语文当作人文学科来教,突出育人功能,让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形成语文能力,这才算得上是母语学科的价值。

我们切莫将语文教学的重心定位在“做题”上,而应该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培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位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回归分析基本原理精讲

回归分析基本原理精讲

回归分析基本原理目录第1节回归分析概述 (2)第2节多元回归分析基本原理 (2)第3节回归分析预测在测绘中的基础应用 (7)3.1回归分析预测步骤 (7)3.2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应用 (8)3.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应用 (8)3.4 基于Matlab的回归分析应用 (8)第4节非线性回归分析 (8)4.1 非线性函数形式的确定与线性转换 (8)4.2 多面函数拟合法 (9)4.3 基于正交函数系的拟合法 (9)第1节 回归分析概述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处于同一个过程的变量往往是相互依赖和制约的,这二者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确定性的关系(譬如可以用一个直线方程来表示),另一种是不确定的,虽然有关系,但是关系的表现形式却是不确定的,依赖于实际的情形,不能用一个精确的函数表达。

举个例子来说:人的血压y 与年龄x 的关系,人的年龄越大血压就会越高,但是相同年龄的人,血压未必相同。

也就是说血压y 与x 是有关系的,但是二者的关系无法用一个确定的函数表示。

血压y 的取值是可观测的,但是却是不确定的,在回归分析中,这种变量称为不可控变量。

在线性方程里自变量与因变量相对应,不可控变量也就是自变量。

由此引入回归分析的概念:研究一个随机变量(不可控变量)与一个或者几个可控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统计方法,就是回归分析。

只有一个自变量的回归分析,成为一元回归分析;有多个自变量的回归分析,称为多元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无非是求不可控变量与可控变量之间的关系因子,无论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目的都是一样的。

回归分析的主要内容有:如何确定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回归模型;如果根据样本观测数据估计并检验回归模型及其未知参数;判别影响因变量的重要自变量;根据已经知道的值来估计和预测因变量的条件平均值并给出预测精度等。

通常在数据挖掘里面或者信息检索里面我们的应用无非是根据一系列训练样本(已观测样本)来预测一个未知的不可控变量的值。

第2节 多元回归分析基本原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是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王崧舟老师:“回归课程”讲座

王崧舟老师:“回归课程”讲座

回归课程王崧舟老师以四年级下册的《琥珀》一文为课例,就回归课程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听完如醍醐灌顶,受益匪浅。

王老师解释了分析矛盾的重要性,他说:文本有着不同层次,不同层次有着不同矛盾。

所以,分析矛盾,就需要分析不同层次的矛盾。

矛盾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更深层次的统一。

在回归课程的过程中,要结合文本、作者、教师、学生、编者这五个角度来分析。

文本,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底色。

核心圈的教学内容通常来自文本最有价值的语文因素,辐射圈的教学内容往往反映文本所承载的多元语文因素,即便是外围圈的教学内容,也跟文本存在着或隐或显、或强或弱的各种联系。

作者,则是教学内容的背景。

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创作背景、人生经历、人格特质等,都可能成为我们选择文本语文因素、判断语文价值的参照系。

教师,理所当然地扮演着教学内容创生者的角色。

教学内容的最初发现者、最终加工者、最佳统整者、最高组织者,非教师莫属。

文本也罢,作者也罢,提供的只是教学肉容的加工素材一教材内容;学生呢,提供了教学内容的加工逻辑一认知特征;编者呢,则提供了教学内容的加工体制一-课程意图。

能将四方汇总并创生为适切的教学内容的,只有教师。

学生,决定了教学内容的最近发展区。

学生的学情基础,是教学内容的逻辑起点;学生的认知潜能,是教学内容的逻辑终点。

在起点和终点之间,就是教学内容的有效区间一-最近发展区。

面摸清起点、设质定终点的,却不是学生,而是教师。

编者,提供了教学内容的课程依据。

为什么选择这个文本而不是那个文本、为什么设定这个单元主题而不是那个单元主题、为什么这些文本成为一组而不是那些文本成为一组、为什么这些文本安排在这个学段而不是那个学段?背后的意图都指涉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

但在教学内容的加工过程中,遵循这些依据的不是编者,是教师。

他提出,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在阅读时,提出不懂的间题,并试着用查资料的方法解决问题。

通过高频词语,提出不懂的问题;通过关键语句,提出不懂的问题;通过发现矛盾,提出不懂的问题。

概念教学 回归本源——以方差概念及公式教学为例

概念教学  回归本源——以方差概念及公式教学为例

理论研究新课程NEW CURRICULUM数学中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具有确定研究对象和任务的作用。

概念课的教学应充分体现数学概念的产生、提炼过程。

在概念的发现、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数学模型,体会数学理性,感受数学文化与背景。

概念课的教学应该是“过程教学”,而不是告知式的“结果教学”。

概念要避免形式单调的引入,避免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进行模仿记忆和再训练的模式。

在教学中我发现方差概念及公式的教学常常会陷入困境,仔细研究并实践,和各位交流一下。

在中学数学统计知识中有两类描述数据特征的概念,一类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另一类是描述数据离散程度的,如极差、方差、标准差。

一、引入方差苏科版教材是在学习了第一类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后,根据情况需要考虑数据的离散情况。

如A 组数据:9,10,11,9,12,9;B组数据:7,10,8,10,12,13。

这两组数据的离散程度大小怎样比较?学生可以根据数据绘制图直观感知数据B比较散,也可以发现散是相对于前面学习过的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平均数。

因为平均数是数据最集中的反映,“散”与“不散”是相对这个集中作比较的;若以0分作比较对象,两组数据对0来说都较“散”了,则很难作判断。

学生很容易想到是这些数据与平均数的差,并将这些差的和作为这些数据与平均数的离散程度的累计。

如A组平均数x=10,每个数据与10作差后得-1,0,1,-1,2,-1。

把这些偏离值相加,由于差值中的正负抵消而不能正确反映数据的离散程度。

带领学生继续思考要避免每个数据与平均数差后的负值。

常见方法是:平方或绝对值。

常常运用平方来描述这批数据与“平均数”的离散程度,即:设一批数据x1,x2…x n,通过计算W=(x1-x⎺)2+(x2-x⎺)2+…+(x n-x⎺)2来描述这批数据离开平均数的离散程度的和。

但和来描述这批数据的离散度会受到数据个数的影响。

回归教育的本源读《致教育》

回归教育的本源读《致教育》

——读汤勇《致教育》一书有感《致教育》是汤勇局长的一本新作,收录了他有关教育问题的十八个演讲,包括教师阅读、青年教师成长、学校文化建设、校长的角色意识、课程教学改革、教育质量提升等内容,体现了他对教育的思考和追问。

说起教育,能够联想到的话题很多,有关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也很多,但归根结底,还是要协调好学生、教师、学校这三个基本的问题。

一、关于学生回归本源的教育,非常重视从以下几个方面关注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一是呵护孩子原本就有的向学之心和求知的渴望。

在心理学家、教育家阿德勒看来,每个人从一出生,其内心深处就潜藏着一种对优越的追求,这是人生发展的基本动力,将会伴随着人的一生。

这种对优越的追求,会通过一系列的行为表现出来,对周围世界的兴趣和好奇心、探索的欲望和求知的渴望、通过互动了解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对孩子实施教育,就要充分理解孩子的这种发展愿景,创造各种条件来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充满乐趣地去探索新世界、接纳新知识。

陶行知在一次有关教育的演讲时,特意带了一只公鸡到现场,在桌面上撒了一些粮食,用力将公鸡的头摁下去,逼着公鸡去吃,公鸡坚决不从。

将手放开,让公鸡自由活动,过儿一会儿之后公鸡自己去觅粮食吃了。

这个案例非常生动地告诉了我们“让我学”与“我要学”之间的差异,提醒我们教育要遵循孩子的天性,呵护他们原本就有的的向学之心。

二是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助推孩子成长。

脑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人出生之后大脑处于继续发育的过程中,大脑的发育除了通过饮食提供适当的营养之外,成人为孩子所创设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会通过各种感官来刺激大脑的神经细胞,建立起各不相同的神经元回路。

这些回路就是人的智力的基础。

学生在校学习,学校要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和活动,让他们的各种器官充分活动起来,而不能从早到晚让学生端坐在课桌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创设,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家庭在这方面也要特别留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归教学的本源——书香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广西南宁市衡阳路小学王兰青罗睿一、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是教育?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这样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

什么是教育?不同的教育家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理解。

柏拉图说:“教育是一种灵魂转向的艺术。

”马克思、恩格斯说:“教育是促进‘个人的独创的自由发展’。

”我国著名的陶行知说:“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

什么是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所有的教育者都已形成一个强烈的共识并正在为之不懈努力和探索:即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对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二、书香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南宁市衡阳路小学从二0一0年初起在全学科全学段全面推进以“自主、合作、探究、书香”为特点的“书香课堂”教学模式,正是基于对教育的本源追求。

“书香课堂”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表现出“心动、神动、形动”的主动、积极、乐学状态;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常态的基本学习单位,以团队的合力和互作用力来推动学习;融入“书香”元素,突出学科性,呈现更丰富更浓郁的学科信息,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书香课堂模式在我们的全面推进,为教学课堂带来的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变化,不仅仅表现为形式上的变化,如学生学习的方式的改变、教师教学方式的变更、备课形式以及教案形式的变化,更是一场教育观念的内在洗礼。

今天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我们在建构书香课堂模式的实践中的做法和认识。

(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普通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大都采用“个体学习”的方式。

个体学习是学习的基础,个体学习目标可以说是为了“生存一持续发展一自我实现”,但是在21世纪,社会呼唤具有团体合作精神的人才,社会需要合作学习。

书香课是以合作学习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模式。

以6-8名能力各异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以合作和互助方式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小组学习目标,在促进每个人的学习水平的前提下,提高整体成绩,获取小组奖励。

在小组活动中,个体的参与既能够影响其他个体的发展,也能影响整个学习者群体的整体发展。

小组内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认知风格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形成巨大合力,进而最大程度地满足所有学生的不同要求,让学生产生愉快的学习情绪,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1、小组的建构书香课堂首先有从组织入手,科学建构学习小组。

小组成员的分配和构成,非随意性,而强调学习组织者即教师从学生个体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发展考虑。

我们要求小组必须科学划分,异质组成。

各小组间的学习成绩相应均衡,小组六个成员中有学习积极的尖子生,也有待发展的潜能生,分成三个层次,利于各小组公平竞争。

合理搭配,使不同智力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以及情趣爱好的学生成为小组成员,达到能力互补、性别互补、性格互补。

小组设立组长一名,有个性化的组名、活动口号。

(课件)2、角色的分配小组角色是保证小组团结和成为一个实体的重要因素。

建立好学习小组后,教师紧接着要进行系统的技能训练,如角色技能训练、合作技能训练等,对每个成员做出具体、明确的分工要求,使每一个成员都能担任具体的角色,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在合作学习中运用正确和恰当的方法与人合作、交流、分享。

小组成员除了担任不同的组织角色外,还着承但着不同的学习角色,如小组讨论时有主持人、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人等。

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必须使各种角色流动调换,以保证所有的成员都能在不同的角色上得到体验和锻炼,以促使他们在各方面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达到集体的共同进步。

(二)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书香课堂中,不仅强调突出学生角色的主体意识,也强化教师角色的主体性。

教师变成组织和参与学生探讨知识的一员;同时教师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随时对学生提供咨询与帮助。

具体说来,教师扮演以下角色:组织者(组织小组的划分及活动时间,指定组长人选)、管理者(安排活动空间、分派职责、组织组间合作)、解难者(解释学习任务、成功的标准以及期望行为)、参与者(教师监督学生的行为,并积极参与组间活动,掌握学情,适时点拨、引导)(对比普通教案与导学案、书香教案,以案例形式展示一节新授课的基本流程,以凸现教师的角色作用。

)(三)教师备课方式的改变打造实效书香的首要前提是有效备课。

备课是教师的基本功,是上好课的基本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提升教师教学底气,支撑教师在课堂上胸有成竹、激扬文字、点燃情思、引领学生发展的基石。

书香课堂对集体备课作了大胆的实践,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书香课堂模式中的集体备课做到两种形式、三个阶段、四个统一、五个意识、六个结合。

第一,两种形式一是说课并形成文字即导学案和教案,二是听课和评课。

第二,三个阶段第一种形式有三部曲:(1)备前精心准备即个人初备、一人主备。

开学初,由备课组长按教材内容将备课任务合理分解,落实到人,排出一学期的分工一览表。

每位教师提前一周写出备课提纲,确定每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思考教学程序以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与手段。

主备教师熟读教材、教参,写出教案和导学案,并准备发言材料。

(2)备中加强交流即主备中心发言、集体研讨、最后定稿。

在集备时,主备教师提出自己的教学设想与依据,然后由备课组长组织教师集体研讨交流。

最后由主备教师综合集体的意见和智慧,在个人初备的基础上形成预学案和教案。

(3)备后注重完善和反思。

集体备课后,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根据本班的学生实际,进行教育教学内容的个性化设计,再形成书面教案用于课堂教学,即所谓二次备课,这样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课后写出教学反思,教师可随时交流教学反思或在下一次集体备课时集中交流。

第二种形式亦有三部曲即“听——评——议”模式。

通过每周听研究课,全组教师集中评课,讨论本课对今后教学的启发和借鉴,真正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第三,四个统一统一教学目标、统一进度,统一教案(导学案)、统一考查。

这“四个统一”不是一刀切,而是根据具体情况,集体分析。

第四,树立五个意识(1)责任意识(2)合作意识(3)整体意识(4)超前意识(5)反思意识第五,备课要做到“六个结合”经过课改实践,老师们在备课方面达成了“六结合”共识:一是备课标、学生与备教材相结合;二是备教材与备材料相结合;三是备内容与备教法相结合;四是备知识与备认识相结合;五是备内容与备练习相结合;六是备教师与备学生相结合。

第六、集体备课要完善三项制度(1)备课制度。

要想提高集体备课的有效性,把集体备课落到实处,就需要制定相关的备课制度。

这需要我们做到时间、地点、研究专题、主备人、探讨点几个方面的落实,并将其形成制度。

只有这样,老师才能胸有成竹地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实施有效的教学。

同时,学校领导对集体备课工作要认真负责,大力支持,定期检查每位老师集体备课参与的质量,要深入课堂,指导每位老师灵活地运用集体备课教案。

学校领导每学期对本校的每一位教师的集体备课教案至少应检查1次,并及时签上意见。

(2)用人制度。

一个好的团队,必须有一个好的带头人。

备课组长是备课组的核心,其能力和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年级、这门学科的成绩,因而一定意义上决定着这所学校的教学质量。

备课组长不仅要能学科引领,而且要能组织富有实效的学术交流。

因此,学校在考虑备课组长人选时,要充分考虑其学科业务能力、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备课组工作除了事务性工作外,更多带有一定的研究性质,必须潜下身心、肯干,要有坐冷板凳的功夫。

因而,学校应当建立相应的用人制度,使真正有能力的、能做事的教师充实到备课组长队伍中。

(3)评价制度。

各人设计教案的质量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和备课组长连同全组成员共同考核。

凡是没有体现钻研教材、研究学法的教案,可被认为是平淡教案、低劣教案,在大家集体帮助下,由主备人重新设计教案。

备课组长要认真负责,做好考勤、考绩、考核、任务划分、资料整理、成绩统计等工作,对组员作出一个客观评价。

学校每学期末根据各备课组工作完成的质量情况,可以对备课组给予一定的奖励或处罚。

在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教学活动应该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与学是互动且不可分割的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只有相互适应,配合默契,不但能取得理想的教学,体现课堂教学的真正价值,更意味着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其主体力量的增强和生命价值的彰显.。

书香课堂模式针对传统教育“重分数,轻素质;重灌输,轻主体;重知识,轻文化;重课内,轻课外”等诸多弊病而提出。

它以“发展”与“创新”为核心,以“三项素质”(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情感意志习惯个性等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为重点,通过“三个课堂”(教室课堂、校内课堂、社会课堂),抓住“三条主线”(自主、合作、探究),为学生构建学会学习框架,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形成适应新世纪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需求的教育理论体系和操作程序系统。

通过对书香课堂的研究,有利地推进我校各学科教育的改革、建设、发展与研究,从而在学科教学领域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有利于造就一支优秀的教育科研队伍,培养一大批科研型的优秀教师;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提升学校的社会形象,特别是造就一大批创造型人才,使广大的学生直接受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