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名相李吉辅:辅佐唐宪宗开创中兴局面,儿子却跟人玩党争

合集下载

新唐书列传卷四十四翻译

新唐书列传卷四十四翻译

新唐书列传卷四十四翻译翻译:白居易字乐天,他的祖先大约是太原人。

北齐五兵尚书白建,当年建功,赐田庄于韩城,子孙就在那里安家了。

后来迁居下圭阝。

他的父亲白季庚官彭城令,在李正己叛乱时,因劝说徐州刺史李洧回归朝廷,经多次提升任襄州别驾。

居易聪明过人,工于文章。

未成年时拜见顾况。

顾况是吴人,自恃才华,很少推崇赞许他人。

但见到居易的文章,禁不住说“:我以为有才华的人已没有了呢,现在又得到你了!”贞元年间,登进士第,拔萃皆中,实授校书郎。

元和元年(806),对制策乙等,调任周至县尉,从事集贤校理,月中,召为翰林学士,后为左拾遗。

元和四年,天子因旱灾严重,下诏对租赋有所宽免,赈减灾害。

白居易见诏书细节不够详尽,就建议全免江淮两赋,来赈救离散贫瘠的百姓,并请精简放出宫人。

宪宗有所采纳。

那时于..入朝,尽将歌舞人献入大内,有人说普宁公主选来献上的都是于..的宠妾。

居易认为不如退还于..,不要让他把过失推归于天子。

李师道献上私款六百万,为魏征的孙子赎故第。

白居易上奏说“:魏征担任宰相时,太宗用皇宫大殿的木料修建成府第赐给他,后人不能守成;陛下应以他们是贤臣子孙,从而赎买后还赐给他们。

李师道是人臣,不应掠美。

”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河东王锷将被授以宰相职位,居易认为:“宰相是普天下人所敬仰的,非贤良有重望和显赫功勋不可以授任。

王锷多方搜括民财,不体恤贫困百姓,所得财物称为‘羡余’作为进献。

现在如授以宰相重任,天下四方闻知,将都说陛下得到他献奉的财物才授他宰相职位的。

各节度使私下想‘:谁还不如王锷?’争相宰割百姓搜刮财富,向您要求自己想得的官职。

如果授职则朝廷纲纪大坏;如不授他们,则待臣子有厚薄,事一失当就不能再挽回了。

”这时,孙王寿因负责禁卫有功,被晋升为凤翔节度使,张奉国平定徐州李钅奇之乱有功,调任督巡三辅治安的金吾将军。

居易对宪宗说:“应该免升孙王寿而提拔张奉国,以激励天下忠臣之心。

”掌钱谷度支有一人被囚禁在釻乡牢中,历经三次大赦而没有被释,居易多次上奏说:“父死而拘挚其子,丈夫关押时间久妻再嫁。

《旧唐书 李吉甫传》《旧唐书 裴军传传》(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旧唐书 李吉甫传》《旧唐书 裴军传传》(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李吉甫,字弘宪,赵郡人。

宰臣李泌推重其才,接遇颇厚。

及陆资为相,出为明州员外长史,久之遇赦,起为忠州刺史。

时贽已谪在忠州,议者谓吉甫必逞憾于贽,重构其罪;及吉甫到部,与资甚欢,未尝以宿嫌介意。

宪宗初即位,中书小吏滑涣与知枢密中使刘光琦暱善,颇窃朝权,吉甫请去之。

事皆允从,由是甚见亲信。

自员外郎出官,留滞江淮十五余年,备详闾里疾苦。

吉甫以裴均久在翰林,宪宗亲信,必当大用,遂密荐垍代己,因自图出镇。

在扬州,每有朝廷得失,军国利害,皆密疏论列。

又于高邮县筑堤为塘,溉田数千顷,人受其惠。

八年十月,上御延英殿,问时政记记何事。

上曰:“间或不修,何也?”曰:“面奉德音,未及施行,总谓机密,故不可书以送史官:其间有谋议出于臣下者,又不可自书以付史官:及已行者,制令昭然天下皆得闻知即史官之记不待书以授也。

”是月,回纥部落南过碛。

朝廷大恐,以为回约声言讨吐等,意是入寇。

吉甫奏曰:“回纥入寇,不应便来犯边,但须设备,不足为虑。

”九年,请于经略故城置宥州。

宪宗从其奏。

吉甫初为相,中外延望风采。

秉政之后,人心疑惮之。

(节选自《旧唐书·李吉甫传》)材料二:垍守正不受请托,考核皆务才实。

李吉甫自翰林永旨拜平章事,感出涕。

谓垍曰:“吉甫落魄远地,更十年始相天子,后进人物,罕所接识:且宰相职当进贤任能。

君多精鉴,为我言之。

”垍取笔疏其名氏得三十余人。

吉甫籍以荐于朝,天下翕然称吉甫得人。

史臣曰:裴垍精鉴默识,举贤任能,辅弼王道。

吉甫仗裴垍之拔擢,致朝班之式序;吉甫知垍之能别俊彦,垍知吉甫之善任贤良。

相须而成,不忌不克。

所谓经纬之臣,其此之谓乎?(节选自《旧唐书·裴均传》)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制令A昭然B天下C皆得D闻知E即史官F之记G不待H书以授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见,表被动,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百姓之不见保”的“见”意思相同。

文言文阅读《旧唐书裴垍传》练习及答案译文

文言文阅读《旧唐书裴垍传》练习及答案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裴垍,字弘中,河东闻喜人。

弱冠举进士。

贞元中,对策..第一,授美原县尉。

拜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尚书礼部考功二员外郎。

时吏部侍郎郑珣瑜请垍考词判,垍守正不受请托,考核皆务才实。

元和初,召入翰林为学士。

李吉甫自翰林承旨拜平章事,诏将下之夕,谓垍曰:“宰相之职,宜选擢贤俊,今则懵然莫知能否。

卿多精鉴,今之才杰,为我言之。

”垍取笔疏其名氏,得三十余人;数月之内,选用略尽,当时翕然称吉甫有得人之称。

元和年秋,李吉甫出镇淮南,遂以垍代为同平章事。

明年,加监修国史。

垍奏:“登朝官五品已上为学士,六品已下为直学士;自非登朝官不问品秩并为校理其余名目一切勒停史馆请登朝官入馆者并为修撰非登朝官并为直史馆仍永为常式”皆从之。

元和五年,中风病。

宪宗甚嗟惜。

明年,卒,废朝,赙礼有加,赠太子少傅。

初,垍在翰林承旨,属宪宗..初平吴、蜀,励精思理,机密之务,一以关垍。

垍小心敬慎,甚称中旨。

及作相之后,恳请齐整法度,考课吏理,皆蒙垂意听纳。

垍骤居相位,而器局峻整,虽大僚前辈造请,不敢干以私。

谏官..言时政得失,旧事,操权者多不悦其举职。

垍在中书,有独孤郁、李正辞、严休复自拾遗转补阙,及参谢之际,垍廷语之曰:“独孤与李孜孜献纳,严补阙官业,或异于斯。

”休复悚恧而退。

垍在翰林,举李绛、崔群同掌密命;及在相位,用韦贯之、裴度知制诰,擢李夷简为御史中丞,其后继踵入相,咸著名迹。

其余量材赋职,皆叶①人望,选任之精,前后莫及。

议者谓垍作相,知无不为,于时朝无幸人,百度浸理;而遘疾休谢,公论惜之。

(选自《旧唐书•裴垍传》,有删改)【注】①叶:读 xi佴,意为“和洽、合”。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自非登朝官/不问品秩 /并为校理其余/名目一切勒停/史馆请登朝官/入馆者并为修撰/非登朝官/ 并为直史馆/仍永为常式/B. 自非登朝官/不问品秩/并为校理/其余名目一切勒停/史馆请登朝官入馆者/并为修撰/非登朝官/并为直史馆/仍永为常式/C. 自非登朝官/不问品秩/并为校理/其余名目一切勒停/史馆请登朝官/入馆者并为修撰/非登朝官/并为直史馆/仍永为常式/D. 自非登朝官/不问品秩/并为校理其余/名目一切勒停/史馆请登朝官入馆者/并为修撰/非登朝官/并为直史馆/仍永为常式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河东,古地区名,黄河自北向南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因在黄河以东,故古称河东。

隋唐名词解释

隋唐名词解释

隋代三省六部隋文帝即位后,废除北周六官制,建立三省六部的中央官制。

朝廷的主要职掌在三省六部。

三省即尚书、门下、内史;六部则指尚书省下设的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后改刑部)、度支(后改户部)、工部共六个朝政机构。

三省的长官相当于宰相,彼此各有所职,分掌国家大政。

内史长官为内史令,副长官为内史侍郎;门下省长官为纳言,副长官为门下侍郎。

内史、门下二省设在宫内,主管皇帝生活起居和宫廷保卫,其亦有谏诤及匡正皇帝过失之责。

尚书省的长官为左右仆射,是朝政的总管。

尚书省六部的长官为尚书,分别掌管国家曰常行政,并参议朝政。

除此以外,中央官制内另有较次要的秘书省、内侍省分掌政务,另又有御史台作为朝廷的监察机构。

此外还有十一寺作为朝廷事务的执行机构。

隋唐以后各朝官制名称虽有所变化,但基本上仍沿隋制。

隋代科举制为隋代通过考试选拔人材的制度。

魏晋以来,均以「九品中正制」选拔、任用人材,由是导致门阀世族垄断朝政。

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打击门阀世袭,故在开皇末年实行科举制,规定六品以下官吏须由尚书省吏部铨举,废除了传统的州郡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

隋代的考试制度,除有秀才、明经科外,炀帝时又加了进士科;进士只试策,明经除试策外还试经。

这两种科目都适应了一般士绅的要求,通过考试,即可入仕。

由是就算是一般庶族寒门,只要有才就有机会跻身掌权的统治阶层中。

后来唐代进一步完善科举制,起到奖拔寒庶、抑制门阀的重要作用。

《唐律疏议》唐高祖时开始制订唐律,太宗时修订完成,高宗时又命长孙无忌等人对律文逐条加以解释,叫做“律疏”。

律疏与律文具有同等效力。

疏与律统称为《永徽律疏》,后世称为《唐律疏议》。

《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最完整的一部封建法典。

牛李党争从宪宗至宣宗的四十余年间,朝臣中分成以李德裕为首的世族官僚,及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寒门官僚两大集团。

他们各自结党、相互倾轧,为祸甚烈,史称「牛李党争」或「朋党之争」。

原来宪宗元和年间,李德裕之父李吉甫为相,主张对藩镇用兵。

唐代宰相李德裕的茶事

唐代宰相李德裕的茶事

唐代宰相李德裕的茶事作者:杨多杰来源:《月读》2019年第08期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

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邀僧至,孤吟对竹烹。

碧流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

其余不敢费,留伴读书行。

——〔唐〕李德裕《故人寄茶》很多人认为,喝茶是有闲有钱人的消遣。

事实绝非如此。

也有人认为,工作这么忙,哪里有时间喝茶。

事实恰恰相反。

忙字拆开了是“心”“亡”两个字。

古人造字时已经告诉我们,忙着忙着心就亡了。

心都亡了’人的状态肯定很差。

有时候太忙了,就容易混混沌沌,丢三落四。

说来也对,忘,也是心亡之意。

由此可见,“忘”是“忙”的并发症。

越是忙碌的生活,越需要减速。

越是忙碌的人群,越需要休息。

茶诗,字里行间总透着一股闲情,却不都是闲人所写。

这首《故人寄茶》,就出自一位大忙人之手。

按照老规矩,我们还是先讲作者。

李德裕,字文饶,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

为何说他是大忙人呢?因为李德裕是唐朝的宰相。

晚唐的宰相大多碌碌无为,而李德裕却是个另类。

他绝非尸位素餐之辈,而是一位颇有成就的政治家。

历朝历代对于李德裕的评价都非常高。

唐代李商隐,说他是“万古之良相,一代之高士”。

宋代叶梦得,赞他是“唐中世第一等人物”。

近代梁启超,更是将他与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并列,合称为“中国六大政治家”。

李德裕日理万机,不可谓不忙。

但是他忙的不光是宰相的政务,还要应付云谲波诡的党争。

这场党争,不仅牵扯了李德裕的大部分精力,也将他彻底从政坛上击垮。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牛李党争”。

所谓“牛党”,是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四十余名高官。

所谓“李党”,是以李德裕为首的二十余名高官。

这场长达四十余年的“牛李党争”,发源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的科场案,激化于唐穆宗长庆元年(821)的科场案。

随后胶着于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三朝,最后结束于唐宣宗朝。

前后历经六朝。

可见,李德裕的宰相生涯,不光忙碌,而且闹心。

还好,李德裕热爱茶事。

《新唐书—李吉甫传》“李吉甫字弘宪”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新唐书—李吉甫传》“李吉甫字弘宪”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新唐书—李吉甫传》“李吉甫字弘宪”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吉甫字弘宪,以荫补..左司御率府仓曹参军。

贞元初,为太常博士,年尚少,明练典故。

昭德皇后崩,自天宝后中宫虚,恤礼废缺。

吉甫草具其仪,德宗称善。

李泌、窦参器其才,厚遇之。

宪宗立,以考功郎中..为学士,迁中书舍人。

刘辟拒命,帝意....召,知制诰。

俄入翰林讨之,未决。

吉甫独请无置,宜绝朝贡以折奸谋。

时李锜在浙西,厚赂贵幸,请用韩滉故事领盐铁,又求宣、歙。

问吉甫,对曰:“昔韦皋蓄财多,故刘辟因以构乱。

李锜不臣有萌,若益以盐铁之饶、采石之险,是趣其反也。

”帝寤,乃以李巽为盐铁使。

吐蕃遣使请寻盟,吉甫议:“德宗初,未得南诏,故与吐蕃盟。

自异牟寻归国,吐蕃不敢犯塞,诚许盟,则南诏怨望,边隙日生。

”帝辞其使。

复请献滨塞亭障南北数千里求盟,吉甫谋曰:“边境荒岨,犬牙相吞,边吏按图覆视,且不能知。

今吐蕃绵山跨谷以数番纸而图千里起灵武著剑门要险之地所亡二三百所有得地之名而实丧之陛下将安用此?”帝乃诏谢不纳。

元和二年,杜黄裳罢宰相,乃擢吉甫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吉甫外迁十余年,究知闾里疾苦,常病藩镇强恣,至是为帝从容言。

帝然之,出郎吏十馀人为刺史。

德宗时,义阳、义章二公主薨,诏起祠堂于墓百二十楹,费数万计。

会永昌公主薨,有司以请,帝命减义阳之半。

吉甫曰:“德宗一切之恩,不可为法。

昔汉章帝欲起邑屋于亲陵,东平王苍以为不可。

故非礼之举,人君所慎。

请裁置墓户,以充守奉。

”帝曰:“吾固疑其冗,减之,今果然。

然不欲取编民,以官户奉坟而已。

” 吉甫再拜谢。

帝曰:“事不安者第言之,无谓朕不能行也。

”自蜀平,帝锐意欲取淮西。

方吉甫在淮南,闻吴少阳立,上下携泮,自请徙寿州,以天子命招怀之,反间以挠其党。

会讨王承宗,未及用,会暴疾卒,年五十七。

帝震悼,赙外别赐缣五百恤其家。

及葬,祭以少牢,赠司空。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七十一》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吐蕃绵山跨谷/以数番纸而图千里起/灵武著/剑门要险之地所亡二三百/所有得地之名/而实丧之B.今吐蕃绵山跨谷/以数番纸而图千里起/灵武著/剑门要险之地/所亡二三百所/有得地之名/而实丧之C.今吐蕃绵山跨谷/以数番纸而图千里/起灵武/著剑门要险之地/所亡二三百/所有得地之名/而实丧之D.今吐蕃绵山跨谷/以数番纸而图千里/起灵武/著剑门/要险之地所亡二三百所/有得地之名/而实丧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荫补,指因祖先功勋而补官。

李吉甫遭遇的“潜规则”

李吉甫遭遇的“潜规则”

李吉甫遭遇的“潜规则”作者:巴依来源:《公民与法治》 2014年第1期唐代名臣李吉甫深明时政,为相时勤政为民,追求公平正义。

但他也遭遇过“潜规则”,虽说只是一段意外插曲,但今天看来,仍然耐人寻味、令人深思。

唐朝元和年间,京城举行科举大考,考试由礼部侍郎崔邠主持。

科考之后,崔侍郎拿着录取名单去相府给李吉甫过目。

崔郐刚见到李吉甫,还没来得及将名单呈上,这边李吉甫先开口问话了:“有个叫吴武陵的举子考中没有?”其实,这个吴武陵文章粗鄙得很,根本没考上。

但崔邠一听宰相大人突然问起这个人来,仓促之间,不明何意,一时也不知怎样回答才好。

恰在这时,门外忽报有太监前来相府宣读圣旨。

李吉甫于是匆忙出门接旨去了,留主考官崔邠独自在屋内,这时,崔邠心里犯起了嘀咕:相爷单单问及吴武陵,想必不是亲戚就是旧友,总之,来头不小,不可等闲视之。

古代的官场其实也可以说是一个“关系场”,最重要的不是能力而是人脉,能力好也可能一辈子只当个小官,人脉却能直接影响着你的升职与利益。

而李吉甫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在崔邠这样的小官看来,如果能搭上宰相这艘大船,仕途就不必愁了,可要是开罪了他,今后只怕会寸步难行。

崔邠内心认定这个吴武陵是李吉甫要推荐的人,虽然此人原本名落孙山,但是不要紧,他急中生智,飞快地拿起笔来,在名录空白处添写了“吴武陵”三个字。

为官者不论怎么低调,都无法避免阿谀奉承之人的“高调”,不是我崔邠太会拍马,实在是宰相的权势太大,下官得罪不起啊。

领导都亲自过问了,我要是不识时务,万—你怪罪下来,我岂不是吃不了兜着走?说时迟,那时快,崔邠刚写完把笔放下,李吉甫就回来了。

于是,崔邠一边施礼,毕恭毕敬地把名单呈上,一边讨好地说:“相爷刚才问及的那位吴武陵,名录上有他的大名!”这种赤裸裸、无原则地“表达”,实在令人作呕。

本以为相爷听了会很高兴,可没想到李吉甫却脸露不悦之色,气呼呼地说:“吴武陵这小子品格低下,怎么配中进士呢?”崔侍郎一听,顿时如堕五里雾中,心中大惑不解。

唐朝元和名相李吉甫简介,主要功绩介绍

唐朝元和名相李吉甫简介,主要功绩介绍

唐朝元和名相李吉甫简介,主要功绩介绍本文导读:回朝任职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唐宪宗继位,征召李吉甫回朝,授为考功郎中、知制诰。

他返回朝廷后,又被召入翰林院,担任翰林学士,并改任中书舍人,获赐紫衣。

元和元年(806年),西川节度副使刘辟叛乱。

朝臣都认为蜀地险要,易守难攻,不主张出兵讨伐。

宰相杜黄裳却极力主战,还推荐神策军使高崇文为伐蜀主帅,李吉甫也赞同出兵。

唐宪宗便命高崇文与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入川平叛。

高崇文久攻不破鹿头关(在今四川德阳),李吉甫奏道:“汉晋南朝五次伐蜀,四次都是沿江而上。

江淮地区的宣州(治今安徽宣城)、洪州(治今江西南昌)、蕲州(治今湖北蕲春)、鄂州(治今湖北鄂州),强弓劲弩,号称天下精兵。

陛下可让江淮军直捣三峡腹心,叛军必会分散兵力,前去救援。

而且高崇文担心江淮军率先建功,也会增强斗志。

”西川平定后,李吉甫又建议让高崇文、严砺分别节度西川(治今四川成都)、东川(治今四川三台),使两川相互制衡。

担任宰辅元和二年(807年),杜黄裳罢相,李吉甫则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他外放江淮十余年,深知百姓疾苦,拜相之后鉴于藩镇节度使贪婪恣肆,便奏请皇帝,让节度使属下各郡刺史独自为政。

李吉甫还建议,应禁止州刺史擅自谒见本道节度使,禁止节度使以岁末巡检为名向管内州县苛敛赋役。

唐宪宗对他愈加倚重。

镇海节度使李锜骄横不法,李吉甫认为他定会反叛,便劝宪宗召他回朝,加以控制。

面对朝廷三次征召,李锜都称病不应,还以重金贿赂朝中权贵。

十月,李锜攻掠州县,发动叛乱。

李吉甫道:“李锜不过是个庸材,网罗的都是些亡命群盗,哪有什么斗志?如果朝廷征伐,定可成功。

”征调素为江南藩镇所畏惧的徐州军和汴州军参与平叛,以震慑叛军。

叛军听闻徐州(治今江苏徐州)、汴州(治今河南开封)兴师南下,果然斩杀李锜,向朝廷投降。

李吉甫因功获封赞皇县侯。

唐朝自德宗年间以来,对藩镇一直采取姑息的态度。

很多节度使都是终身任职,拥兵自重,形成尾大不掉的态势。

056李相国论事集唐李绛

056李相国论事集唐李绛

《李相国论事集》唐·李绛李绛(764—830年)字深之,唐代赞皇人。

擢进士,补渭南尉,拜监察御史。

元和二年(807年)授翰林学士,元和六年(811年)人阁拜相,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后因与权贵有隙,以足疾求免,罢为礼部尚书,后入为兵部尚书。

文宗时,召为太常卿,以检校司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

大和四年(830年),李绛奉旨募兵千人赴四川讨逆,被杨叔元乱军所害,终年67岁。

李绛一生时值中唐,国势渐衰,外部藩镇势力越来越大,朝中朋党之争愈演愈烈。

李绛潜心匡时济世,屡屡上疏,常以唐玄宗先治后乱的历史经验为借鉴,用“治生于忧危,乱生于放肆”的道理劝谏宪宗,劝其选贤举能,任贤政治,并提出“贤则当任,任则当久” 的主张,他任宰相期间,曾多次建议皇帝削藩平党,并积极参与谋划。

利用藩镇内部矛盾,使魏博节度使田兴听命朝廷,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藩镇势力。

李绛喜实厌虚,在朝勇于犯颜直谏。

他曾说:“身居国家重要职位,只图惜身不敢直谏,是臣辜负于君王;若臣子为国为民不看圣上脸色说话,敢于做出不顺从圣上的事,而被治罪,是圣上负于臣子。

”宪宗听罢很受感动,说道:“卿告朕以人所难言者,疾风知劲草,卿当之矣。

”李绛还反对大臣无原则奉迎上意,粉饰太平。

为此,常与人争辩殿上。

一次,同乡宰相李吉甫盛赞皇帝威德,李绛当场给予尖刻批评,宪宗帝赞李绛:“绛言骨鲠,真宰相也!李绛在任华州剌史时,还禁止猎捕鸟兽,以保护自然生态。

李绛著作,有《李相国论事集》、《李深之文集》。

死后册赠司徒,谥贞。

形象载人《元和将相图》。

李绛字深之,唐代赞皇人。

弘辞科进士,拜监察御史,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授翰林学士,知制诰。

镇海军节度使李奇因叛被诛,宪宗诏令抄没其家产。

李绛奏请将其家产赐于地方,代替贫民租赋。

还向宪宗进谏正揣励已,效法唐太宗,宪宗称赞,即下诏令其与白居昀等搜集君臣成败事例50各,书写成连屏。

宪宗每次阅视,都反复告诫左右,以史为鉴。

佞臣帝怒,李绛跪伏劝谏愈切,帝终于省司,下令用百牛拉倒石碑。

中晚唐』唐朝中后期为何会出现牛李党争?

中晚唐』唐朝中后期为何会出现牛李党争?

中晚唐』唐朝中后期为何会出现牛李党争?唐朝给我们的印象一向是强盛、富足且自信。

但自从安史之乱发生后,唐朝就进入到了急速下行的轨道。

其中,作为中晚唐的三大顽疾之一的“牛李党争”持续了尽半个世纪,造成了很恶劣的政治影响。

“牛李党争”也成为了研究晚唐历史所绕不开的话题。

而这一切的开始,还要从一场考试说起...一、党争的起因——无心栽柳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刚满30岁的唐宪宗李纯踌躇满志。

两年前在宰相杜黄裳的建议下,他决意出兵西川并大获全胜,诛杀叛将刘辟。

叛将刘辟被杀,中央朝廷一扫之前贞元年间的姑息政策,天下为之震动。

不过宪宗皇帝并不满意,他那深邃的目光在不断的凝视着帝国的东北方——河朔地区。

河朔不平,唐朝就无法统一。

去年他已经拜才华横溢又深知民间疾苦的李吉甫为相,今年又举行“贤良方正”科,加以选拔人才。

培养人才,才是强国的第一要务。

考官把此科考试优等人员呈现给皇帝,这份名单有李宗闵、牛僧孺、皇甫湜等。

宪宗皇帝很满意,虽然这些人的文章针砭时弊。

但“贤良方正”科顾名思义,就是让大家畅所欲言,李家的天子们对士子们这点包容还是有的。

唐宪宗李纯但宰相李吉甫却不这样想,他认为这些士子的议论朝政无非就是哗众取宠。

此外,我李吉甫是当朝宰相,你们如此批评朝政,不正是在批评我吗?想到此处的李吉甫当即面见皇帝,声泪俱下,并指责考官徇私情。

宪宗皇帝很为难,但此刻他没必要为了几个低级官员而得罪宰相,无奈把考官贬到外地,批评朝政的低级官员们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升迁。

在唐代为官,机会很重要。

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

被冷落的牛僧孺及李宗闵在宪宗元和一朝都郁郁不得志,他们只能在阴暗的角落里恶狠狠的注视着李吉甫。

至此,困扰唐朝三大顽疾之一的“牛李党争”拉开序幕。

(后世学者通常把李总闵及牛僧孺及其集团统称“牛党”,把李吉甫父子及其集团称为“李党”)中晚唐宰相李吉甫二、党争进行时——你方唱罢我登场1、官二代李德裕加入元和九年[814年],“李党”首任人物李吉甫去世,李德裕继承了其父衣钵,在唐穆宗时期进入翰林院任翰林学士、兼任中书舍人以及知制诰等官职。

唐朝有2位宰相,名字一字之差,结果1个成名相1个成奸相

唐朝有2位宰相,名字一字之差,结果1个成名相1个成奸相

唐朝有2位宰相,名字一字之差,结果1个成名相1个成奸相在中国历史上,唐朝是最为璀璨的王朝之一,它不仅政治开明,经济也空前繁荣了起来。

而且唐朝注重人才的培养,诞生了不少的明臣将相,而本文要讲的主人公李吉甫便是其中一位。

李吉甫是出身官宦世家,从小家教环境便十分的良好。

而他又勤奋好学,偏爱写文章,研读经典,从小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成年之后,李吉甫担任太常博士,因其学识渊博常受到宰相李沁等人的青睐。

他凭借着出众的才能,后来官居宰相之位,一时间风光无限。

现在我们来看看李吉甫有那些出色的能力和政绩,其实李吉甫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对外和对内上。

在对外的政策上,李吉甫主张抑制藩镇势力,巩固边防。

众所周知,在唐朝时期出现了不少割据藩镇的势力,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唐朝统治者们。

而李吉甫主张加强控制藩镇,使得朝廷对藩镇掌控得好。

另一方面,他同时又主张边关要加强防守屯兵屯粮,时时刻刻为边关输送必要的物资,保证冲在前线的将士吃得饱穿得暖,无后顾之忧。

不得不说,李吉甫在这方面的考虑比其他人想得更多。

不少人认为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外敌根本不敢犯境,但是李吉甫的观点是,居安思危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同时李吉甫对朝廷内部政治也是非常的严格,比如他反对宦官对子女婚姻的干涉,这点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不过他之所以这样提倡,也是有原因的,以前有些古代官员会以女儿婚姻为代价,和那些朝中权贵建立纽带。

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那些人多半会这样想,只要和权贵成为亲家,就能更加明目张胆地攀龙附凤。

而李吉甫看穿了这样的把戏,痛恨这样的事情,他不想让朝中大员们开展姻亲,最后形成官官相护的集团局面。

此外,李吉甫还裁剪大量的冗官,降低官员的俸禄。

使得人才发挥出最大的才能,并减少朝廷的支出费用。

而后李吉甫将这笔费用弥补在军事上,从而加强边防建设。

李吉甫当官期间,为国为民尽心竭力工作。

而到了晚年,李吉甫却暴病身亡,这件事让人感到很遗憾。

当时唐宪宗听得他逝世的消息,便十分哀痛,之后厚葬了他。

【诗歌鉴赏】新旧唐书李德裕传原文及翻译

【诗歌鉴赏】新旧唐书李德裕传原文及翻译

【诗歌鉴赏】新旧唐书?李德裕传原文及翻译旧唐书?李德裕传原文李德裕,字文饶,赵郡人。

祖栖筠,御史大夫。

父吉甫,赵国忠公,元和初宰相。

祖、父自有传。

德裕幼有壮志,苦心力学,尤精《西汉书》、《左氏春秋》。

耻与诸生同乡赋,不喜科试。

年才及冠,志业大成。

贞元中,以父谴逐蛮方,随侍左右,不求仕进。

元和初,以父再秉国钧,避嫌不仕台省,累辟诸府从事。

十一年,张弘靖罢相,镇太原,辟为掌书记。

由大理评事得殿中侍御史。

十四年府罢,从弘靖入朝,真拜监察御史。

明年正月,穆宗即位,召入翰林,充学士。

帝在东宫,素闻吉甫之名,既见德裕,尤重之。

禁中书诏大手笔,多诏德裕草之。

是月,召对思政殿,赐金紫之服。

逾月,改屯田员外郎。

穆宗不持政道,多所恩贷,戚里诸亲,邪谋请谒;传导中人之旨,与权臣往来,德裕嫉之。

长庆元年正月,上疏论之曰:"伏见国朝故事,驸马缘是亲密,不合与朝廷要官往来。

玄宗开元中,禁止尤切。

访闻近日驸马辄至宰相及要官私第,此辈无他才伎可以延接,唯是泄漏禁密;交通中外,群情所知,以为甚弊。

其朝官素是杂流,则不妨来往。

若职在清列,岂可知闻?伏乞宣示宰臣,其驸马诸亲,今后公事即于中书见宰相,请不令诣私第。

"上然之。

寻转考功郎中、知制诰。

二年二月,转中书舍人,学士如故。

初,吉甫在相位时,牛僧孺、李宗闵应制举直言极谏科。

二人对诏,深诋时政之失,吉甫泣诉于上前。

由是,考策官皆贬,事在《李宗闵传》。

元和初,用兵伐叛,始于杜黄裳诛蜀。

吉甫经画,欲定两河,方欲出师而卒。

继之元衡、裴度。

而韦贯之、李逢吉沮议,深以用兵为非。

而韦、李相次罢相,故逢吉常怒吉甫、裴度。

而德裕于元和时,久之不调,而逢吉、僧孺、宗闵以私怨恒排摈之。

时德裕与李绅、元稹俱在翰林,以学识才名相类,情颇款密。

而逢吉之党深恶之。

其月,罢学士,出为御史中丞。

其元稹自禁中出,拜工部侍郎、平章事。

三月,辈度自太原复辅政。

是月,李逢吉亦自襄阳入朝,乃密赂纤人,构成于方狱。

《新唐书·窦建德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唐书·窦建德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唐书·窦建德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新唐书·窦建德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新唐书·窦建德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新唐书·窦建德传》原文及翻译新唐书原文:①窦建德,贝州漳南人。

世为农,自言汉景帝太后父安成侯充之苗裔。

材力绝人,少重然许,喜侠节。

乡人丧亲,贫无以养,时建德方耕于田中,闻之太息,遽辍耕牛,往给丧事,由是大为乡党所称。

盗夜劫其家,建德立户下,盗入,击三人死,余不敢进。

请其尸,建德曰:“可投绳系取之。

”盗投绳,建德乃自縻,使盗曳出,跃起捉刀,复杀数人,繇是益知名。

为里长,犯法亡,会赦归。

久之,父卒。

里中送葬千余人,所赠予皆让不受。

②武德元年,宇文化及至魏县,建德谓其纳言宋正本及德绍曰:“吾,隋民也;隋,吾君也。

今化及杀之,大逆不道,乃吾仇,欲为天下诛之,何如?”正本等曰:“大王以布衣起漳南,隋之列城莫不争附者,以能杖顺而动,义安天下也。

化及为隋姻里,倚之不疑,今戕君而移其国,仇不共天,请鼓行执其罪。

”建德善之。

即引兵讨化及,连战破之。

化及保聊城,乃纵撞车机石,四面乘城,拔之。

③未几,连突厥侵相州,刺史吕珉死之。

滑州刺史王轨为奴所杀,奴以首奔建德,建德曰:“奴杀主,大逆。

纳之不可不赏,赏逆则废教,将焉用为?”命斩奴而返轨首,滑人德之,遂降,齐、济二州亦降。

建德每平城破阵,所得资财,并散赏诸将,一无所取。

又不啖肉,常食唯有莱蔬、脱粟之饭。

每倾身接物,与士卒均执勤苦,由是能致人之死力④时秦王攻王世充于洛阳,世充遣使乞师于建德。

五月,建德自板渚出为阵,西薄汜,南属鹊山,亘二十里,鼓而前。

秦王登虎牢城望其军,按甲不战。

日中,建德士皆坐列,渴争饮,意益怠。

王麾军先登骑怒尘大涨乃率秦叔宝缠麾帜弛出贼阵后建德军顾而惊遂大溃。

建德被重创,窜牛口谷。

车骑将军白士让、杨武威获之,传而西,斩长安市,年四十九。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译文:窦建德,贝州漳南县人。

唐代名将李李生平简介

唐代名将李李生平简介

唐代名将李李生平简介李李(sù)是唐朝十大名将之一,是唐中期的将领,一生战功无数,西平郡王李晟第八子,有谋略,善骑射。

元和十二年(816年),任左散骑常侍、邓州刺史、御史大夫、随唐邓三州节度使,奉命与田弘正、李光颜等人讨伐割据淮西的吴元济。

于次年(817年)雪夜袭蔡州,生擒吴元济,平定淮西。

战后以功拜检校尚书左仆射,兼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八州观察使、上柱国,封凉国公。

后任武宁节度使,大破叛乱的李师道,连续十一战皆胜。

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任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潞州大都督府长史、昭义节度使,旋即改任魏博节度使。

长庆元年(821年),田弘正遇害,李欲派兵为其报仇,因病重未果,只得返回洛阳养病,任太子少保。

同年十月卒,赠太尉,谥号武。

早年经历李早年因父亲的功劳封官,任太常寺协律郎,后升任卫尉少卿。

他的生母早逝,由晋国夫人王氏抚养,到王氏去世,李晟因为他不是王氏的亲生儿子,命他穿缌麻丧服为王氏服丧,李哭叫着不愿意,李晟被他感动了,因此让他穿对生母的齐衰丧服服丧。

贞元九年(793年),李晟去世,李和二弟李宪在墓边搭棚住着守孝,唐德宗李适怕会让他们伤身而不让,下诏命他们回家。

过了一夜,李光着脚又去了,德宗知道不能改变他的意愿,就允许他服满丧期。

期满后,被任命为右庶子,后调任少府监、左庶子。

又出京任坊、晋二州刺史。

因政绩优异,加职金紫光禄大夫。

又任庶子,多次升迁后任太子詹事、宫苑闲厩使。

他有谋略,擅长骑马射箭。

征讨淮西自元和九年(公元814年)起,一向有志于削平藩镇的唐宪宗李纯便对淮西用兵,讨伐拥兵自立的淮西节度使吴元济。

但却久战无功,至元和十二年(公元816年),唐邓节度使高霞寓大败于铁城,又命袁滋挂帅,袁滋也无战功。

李上疏自荐,愿到前线效力。

宰相李逢吉也认为他的才能可以任用,于是在同年十二月甲寅日任命他为左散骑常侍,兼任邓州刺史、御史大夫、随唐邓三州节度使,为西路唐军统帅。

当时兵将战败之后,士气低落,他了解到这情况,就不整理训练军队。

李德裕为何会千方百计为难大诗人白居易

李德裕为何会千方百计为难大诗人白居易

李德裕为何会千方百计为难大诗人白居易李德裕小的时候是一个神童,小小年纪就颇有见识,连唐宪宗都非常欣赏他,经常把李德裕抱在怀中,让他坐在自己的膝盖上。

李德裕的父亲叫做李吉甫,也是唐朝的一个宰相,生了这样一个神童儿子,李吉甫自然是非常骄傲,经常在同僚面前炫耀自己的宝宝。

大家看在宰相大人的面子上,就算人家儿子是2B,也会说成神童,何况李德裕确实了不起。

可正因为吹嘘的人实在太多,当李吉甫特意跑到宰相武元衡的面前吹嘘自己孩子的时候,武元衡表示不屑一顾,不就一小P 孩吗,有必要说得那么神奇吗?李吉甫不高兴了,人人都夸自己孩子的时候,就算是武元衡没有批评,也让李吉甫心中不是味道。

于是,李吉甫特地把李德裕从家里带到尚书省,让李德裕去拜见武元衡,让武元衡亲眼见识下自己的.孩子是多么了不起。

到了尚书省,恰巧有人找李吉甫,李吉甫就让儿子李德裕坐在自己的办公室看看书,打发时间。

自己转身出门办事去了。

这时候武元衡来了,看到李德裕很高兴。

李德裕呢,初次见武元衡也很有礼貌,看看人家的服色长相,知道是父亲的同事,连忙起身行礼问安,一副小大人模样。

武元衡让李德裕坐,李德裕斜着身子坐了。

武元衡见到李德裕,就像考察考察李德裕是不是真的那么了不起。

于是,提了一个问题。

武元衡说:“吾儿,所嗜何书?”武元衡很客气,称呼李德裕为“吾儿”,提问也很简单,一般小孩都贪玩,李德裕神童名声在外,自然看了许多书,从交流读书心得谈起,双方也当有些共同语言。

没想到武元衡热脸贴了人家的冷屁股,问题抛出之后,李德裕竟然久久不回答。

武元衡以为李德裕打不出来,哈哈一笑,转身出门去了。

出门之后,半路上恰巧遇上了回来的李吉甫,武元衡说,李相,我已经见到你儿子啦。

李吉甫说,我儿子应该还可以吧。

武元衡在嘲笑李吉甫太执着太痴心了,总是觉得自己的宝贝儿子才是天下最乖巧懂事的宝宝,事实根本就不是那样。

武元衡自然不信,连忙询问,武元衡就把自己提问,而李德裕无言以对的窘态说了出来。

白居易感伤诗中的孤独感及其原因(2)

白居易感伤诗中的孤独感及其原因(2)

白居易感伤诗中的孤独感及其原因(2)进入仕途后,诗人又遭遇了一次更大的打击,那就是被诬贬官事件。

本来白居易是“志在兼济”,满腔抱负,“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贵,出交贤俊,入侍冕旒。

”谁知“使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与元九书》),颇以为傲的讽喻诗居然成了走向厄运的导火线,命运再一次的打击让白居易彻底回到“独善”的世界中:“剑匣尘埃满,笼禽日月长。

”(《九日醉吟》) 有这样一段评论十分中肯:“白居易生当治平之世,直道见黜,高才难展。

……纠结于内心深处的悲苦情结。

这种情结因了白居易乐天知命旷达超然遂被掩盖,一般人不易察觉,但他对诗人的影响却是深远的,甚至当白在脱离谪籍之后,也还一再陷入痛苦往事的回忆之中。

”二、婚恋之哀白诗中被后人普遍关注的一个女性就是“湘灵”,据前人考证,她就是白居易的初恋情人。

他有《寄湘灵》和《冬至夜怀湘灵》两诗,分别作于贞元十六年和贞元二十年,后诗云:“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

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可见“湘灵”应该是与诗人相恋的女子。

《长相思》云:“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

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

”《感情》云:“昔赠我者谁,东邻婵娟子。

”两人应该算是一起长大、青梅竹马的恋人。

不过这份美好的情感却无果而终,原因不得而知,只是从“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长相思》)可知,大概是门户不当,最后只能是《潜别离》:“不得哭,潜别离。

不得语,暗相思。

两心之外无人知。

深笼夜锁独栖乌,利剑春断连理枝。

”这对白居易是个深深的遗憾,“十五年来明月夜,何曾一夜不孤眠?”(《独眠吟二首》)直到元和三年(808),三十七岁的白居易才与杨氏夫人结婚,之后他仍然无法排遣内心的痛苦。

元和十二年被贬江州时,仍写下《感情》怀念赠送他鞋子的恋人:“因思赠诗语,特用结终始。

永愿如履綦,双行复双止。

”物是人非,少年情真,留给多人的只能是永远无法磨灭的惆怅寂寞。

三、失亲之悲白居易一生承受了太多失去亲人的痛苦。

中国上下五千年-朋党之争

中国上下五千年-朋党之争

中国上下五千年-朋党之争朋党之争,指封建士大夫为争权夺利,排斥异己而结合起来的集团之间的互相斗争。

那么这个成语的典故是怎么来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中国上下五千年-朋党之争吧!朋党之争有一年,长安举行考试,选拔能够直言敢谏的人才。

在参加考试的人中,有两个下级官员,一个叫李宗闵,一个叫牛僧孺。

两个人在考卷里批评了朝政。

考官看了卷子,认为这两个人符合选拔的条件,就把他们推荐给唐宪宗。

这件事让宰相李吉甫知道了。

李吉甫是个士族出身的官员,他本来就瞧不起科举出身的官员,现在出身低微的李宗闵、牛僧孺居然敢批评朝政,揭了他的短处,更加生气。

他在唐宪宗面前说,这两人被推荐,完全是因为跟试官有私人关系。

唐宪宗听信了李吉甫的话,把几个试官降了职,李宗闵和牛僧孺也没有受到提拔。

李吉甫死后,他的儿子李德裕依靠他父亲的地位,做了翰林学士。

那时候,李宗闵也在朝做官。

李德裕对李宗闵批评他父亲这件事,仍旧记恨在心。

唐穆宗即位后,又举行进士考试。

有两个大臣因为熟人应考,私下里托过考官,考官钱徽没卖他们的面子。

正好李宗闵有个亲戚应考,被选中了。

这些大臣就向唐穆宗告发钱徽徇私舞弊。

唐穆宗问翰林学士,李德裕说真有这样的事。

唐穆宗就把钱徽降了职,李宗闵也受到牵连,被贬谪到外地去。

李宗闵认为李德裕成心排挤他,把李德裕恨透了。

牛僧孺当然同情李宗闵。

打这以后,李宗闵、牛僧孺就跟一些科举出身的官员结成一派,李德裕也跟士族出身的官员结成一派,两下明争暗斗得厉害。

到了唐文宗即位以后,李宗闵走了宦官的门路,当上了宰相。

李宗闵向文宗推荐牛僧孺,也把他提为宰相。

这两人一掌权,就合力打击李德裕,把李德裕调出京城,当西川(治所在今四川成都)节度使。

那时期,西川附近有个吐蕃将领投降。

李德裕趁机收复了一个重镇维州(治所在今四川理县)。

这本来是李德裕立了一功。

但是宰相牛僧孺却跟唐文宗说:“收复一个维州,算不了什么;跟吐蕃搞坏关系,才不上算呢。

”他要唐文宗下令叫李德裕把维州让还吐蕃,使李德裕气得要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吉甫,字弘宪,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

李吉甫出身名门,其家族为赵郡李氏西祖房一支,赵郡李氏是东汉以来的世家大族,至隋唐时已是“五姓七望”之一,虽然受科举制度影响,地位有所下降,但依然声名显赫。

李吉甫作为世家子弟,其父更是官至御史大夫,但他并没有染上纨绔弟子的习性,从小就喜欢读书,还很擅长写文章。

在唐朝,家世还是很重要的,平民只能通过科举改变命运,而世家子弟却可以直接出仕,也就是门荫授官。

李吉甫以门荫补任左司御率府仓曹参军,二十七岁便升任太常博士。

他学识渊博,历任屯田员外郎、驾部员外郎,受到宰相李泌、窦参的器重。

贞元八年(792年),李吉甫被外放为明州(在今浙江)长史,历任忠州刺史、柳州刺史、饶州刺史,从六品、五品、四品官秩逐渐升迁。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唐宪宗即位,征召吉甫回朝担任负责考课的考功郎中,又授翰林学士和知制诰,负责起草诏令,得到唐宪宗的重用,还获赐紫衣。

元和二年(807年),杜黄裳罢相,李吉甫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

李吉甫跟其他中央高官不同,他外放江淮十余年,深知百姓疾苦,拜相后鉴于藩镇节度使贪婪骄横之弊,便上书唐宪宗,让节度使属下各郡刺史独自为政,并禁止州刺史擅自谒见本道节度使,禁止节度使以岁末巡检为名向管内州县苛敛赋役。

唐宪宗因此对他愈加倚重。

虽然在相位上做出了成绩,但宰相之位最是受人垂涎,右仆射裴均就不断交结权幸,想以此求得宰相之职。

正巧此时朝廷举行"直言极谏科"制举考试,有举子在考卷中抨击朝政,引发唐宪宗的不满,裴均见有机可乘,便指使党羽,诬陷此事背后有宰相教唆,矛头直指李吉甫。

裴均此举是想借此让李吉甫罢相,唐宪宗也的确大怒,就要贬斥李吉甫,但在谏官李约等人的上书辩白下,唐宪宗怒气稍解,没有撸了李吉甫的宰相之职。

但李吉甫自己也有不少问题,他原本跟窦群、吕温等人交好。

窦群担任为御史中丞后,举荐羊士谔为侍御史、吕温为知杂事,但李吉甫却怪他事先没向自己禀报,不肯批准,引起窦群等人不满。

后来,李吉甫患病,请大夫留在家中诊治,窦群等人趁机出手,抓捕大夫,并上书弹劾李吉甫结交术士,意图不轨。

唐宪宗没有莽撞行事,下旨查明后,贬逐窦群等人。

不过经此一事,李吉甫也知道自己性格有缺陷,树敌过多,就连曾经的朋友也变成了敌人,于是请辞相位,并推荐裴垍(jì)接任。

唐宪宗也很爽快,派李吉甫出镇淮南,任淮南节度使,还亲自在通化门为李吉辅饯行。

元和六年(811年),裴垍因病辞去相职,李吉甫又被征召为宰相,进爵赵国公。

李吉辅两度为相,也作出了不少政绩。

他在中央整顿吏治,打击藩镇实力,建议调节轮换藩镇节度使,加强各郡刺史的权力以遏制节度使,同时极力主战,最终平定镇海节度使李锜叛乱,并且裁减冗官,降低官员俸禄,以节省国家财政开支。

削弱宦官权力。

在地方则巩固边防、兴修水利。

元和八年(813年),回鹘攻打吐蕃,侵扰唐朝边境,李吉甫便上奏请恢复边境十一州的驿站,安排精兵屯守在边境,并增设宥州,调神策军驻守、增加三十万兵马于太原、泽潞两军,更好地了解边境军情和加强边境防守。

李吉辅的地理学水平也很高,他曾作《元和郡县图志》,以唐朝州、县二级制的政区划分为标准,贞观年间划分的河南道、河北道、河东道、陇右道、江南道等十道为基础,各府州县按照户口、沿革、山川、古迹等内容依次叙述,47个节镇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体例最完善的地理总志。

除此之外,李吉辅还有文集二十卷、《十道图》十卷、《古今地名》三卷、《元和国计簿》十卷和《古今说苑》十一卷等众多著作,虽未留存,但个人书集颇丰,可见其通晓经史,博学多才。

可惜的是,李吉甫57岁时突发疾病去世,唐宪宗闻讯伤悼,派宦官前去吊唁,并在按惯例馈赠之外,又从内库拿出绢帛五百匹以抚恤家属,追赠李吉甫为司空。

太常博士为李吉甫拟谥号为敬宪,度支郎中张仲方却表示反对,认为谥号过于美化,唐宪宗大怒,贬斥张仲方,反而亲赐李吉甫更好的谥号忠懿。

唐宪宗虽然重用李吉甫,但出于帝王猜忌,他也提拔了刚正不阿的李绛为相,用以制衡李吉甫,在两人争论的时候,唐宪宗往往支持李绛。

比如元和七年(812年),魏博节度使田季安病逝,其子田怀谏继任。

李吉甫劝唐宪宗出兵征讨,欲趁机收复魏博镇,但唐宪宗因李绛极力反对,最终没有采纳。

唐宪宗的猜疑也遗传给了后面的皇帝,李吉甫一生任人唯贤、打压奸佞,辅佐唐宪宗开创元和中兴。

而他的次子虽然同样才能卓越,但却深陷党政,是唐朝中后期最重要党争——牛李党争的主要领土人,这一点,李德裕比不上乃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