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4.1
四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 第4章《4.1买文具》教学设计 教案
4.1 买文具(1)一、教学目标1.结合“买文具”问题解决的过程,体会四则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顺序的合理性,掌握运算顺序(包括带有小括号的),能正确计算。
2.在计算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认真看题,耐心细致计算的良好习惯。
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重点掌握运算顺序(包括带有小括号的),能正确计算。
四、教学难点体会四则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顺序的合理性,掌握运算顺序。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是不是经常购买学习用品啊?今天淘气和笑笑也来到了文具店,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你能提出哪些问题?(二)讲授新课探究一:解决问题,列式计算确定要解决的问题:买3个计算器和1支钢笔要多少元?师:我们先看计算器,谁来说一说3个计算器怎么求?生:计算器每个22元,买3个计算器的价钱就是22×3=66(元)师:我们已经求出3个计算器的价钱,那么1支钢笔要多少元?生:老师,我根据钢笔每盒24元和每盒4支,能够求出1支钢笔的价钱。
24÷4=6(元)师:那么买3个计算器和1支钢笔要多少元怎么求呢?请你在练习本上尝试列式计算。
交流算法生:我是分步计算的22×3=66(元)24÷4=6(元) 66+6=72(元)师:大家有不同意见吗?生:我列的是综合算式22×3+24÷4师:你的综合算式和笑笑列的一样。
我们来看一看笑笑的算式是怎么计算的。
探究二: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笑笑列的算式怎么算?与同伴交流你的想法。
小组讨论:两种计算过程有哪些不同与相同的地方?哪种方法简便?交流结论;第二种计算过程简便。
师:无论乘法或除法,与加法或减法同时出现时,都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和减法,也就是说22×3+24÷4的运算顺序是先算乘法再算除法,最后算加法。
探究三:含有三步的混合运算,计算时的注意事项。
先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35+65×40÷512×(153-83)÷8(96-6)×(15+9)师:三道题大家有没有信心自己解决?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提醒学生用划横线的办法标注出每题的计算顺序。
最新2024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 第2课时 多项式--教案
4.1 整式第 2 课时多项式一、新课导入古希腊的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中表述“如果将几个偶数相加,那么它们的和是偶数”,只能用极其冗长繁杂的原始定义加上文字语言来说明.教师:怎样用数学语言简单的描述这句话?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思考,教师引出后续探究.二、探究新知知识点一:含字母式子的书写及意义观察:这些式子可以怎么分类?分别填入下面的框中.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先由小组讨论,学生可以畅所欲言,然后请小组代表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恰当的评价与鼓励,并适时加以引导.教师:那像右边框中的数,我们可以统称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探究:这些式子有什么特点?师生活动:通过色彩变化予以提示,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适时更正,最后教师总结:都可以看作几个单项式的和.引出多项式的概念: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回顾导入:现在,我们可以用字母来表示这些偶数.如果我们把第一个偶数表示为2a1,第二个偶数表示为2a2,第三个偶数表示为,那么第n个偶数可以表示为_____,它们的和用式子表示就是.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解答,然后同桌交流,学生代表回答,教师指导更正.定义总结1.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2.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3.每一项次数是几就叫做几次项.4.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5.多项式没有系数,但它的每一项有系数,系数也包含符号.师生活动:教师讲述概念,并引导学生回答右边多项式与这个概念如何对应.例题精析例1 用多项式填空,并指出它们的项和次数. (1) 一个长方形相邻两条边的长分别为a,b,则这个长方形的周长为.(2) m 为一个有期数,m 的立方与2 的差为.(3) 某公司向某地投放共享单车,前两年每年投放a 辆. 为环保和安全起见,从第三年年初起不再投放,且每个月回收b 辆. 第三年年底,该地区共有这家公司的共享单车的辆数为.(4) 现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我国南北朝时期的官员独孤信的印章如图所示,它由18 个相同的正方形和8 个相同的等边三角形围成. 如果其中正方形和等边三角形的边长都为a,等边三角形的高为b,那么这个印章的表面积答,锻炼由数学的思维与语言分析问题.通过师生合作,一起引出多项式的概念.设计意图:与导入的知识相联系,体验多项式在实际应用中的巧妙与简便,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语言解析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刚才所学的知识,并且为本课时后面的知识点讲解做铺垫.设计意图:逐步解析多项式的每一部分的知识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结合右边的例子,实现讲练结合,这种直观的方式便于学生理解,也能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 .问题:你能完成下面的表格吗?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解答,然后同桌交流,学生代表上台板书,教师指导更正.再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一个多项式的最高次项可以不唯一.例题精析例2 若多项式x|a|+1y3- (a- 1)x + x2是五次三项式,求a的值.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解答,然后请学生代表上台板书,教师给予恰当评析,肯定学生的成绩,对出现的疑问给予鼓励,帮助他们形成正确认知.练一练1.关于x、y的多项式-3kxy + 3y- 8x + 1 (k为常数) 不含二次项,则k =.2. (x + 3) a y b + 12ab2- 5是关于a、b的四次三项式,最高次项的系数为2,则x =,y =.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解答,然后请学生代表上台板书,教师给予恰当评析,肯定学生的成绩,对出现的疑问给予鼓励,帮助他们形成正确认知.知识点二:整式定义总结:单项式与多项式统称为整式.三、当堂练习例题精析例3填序号:① 3、① x + y、① -47a3b、①S=12ah、①2x-3y+45、①1a.单项式有:;多项式有:;整式有:.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解答,再让小组讨论,然后由小组代表发言,老师给予适当正向的评价,并适时加以引导与更正.练一练3. 下列式子中,整式有个.①-14x2、②-2x + y、③xy2-12x2、④1y、⑤3x-12、⑥1ab-x、⑦0、⑧2xπ.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请学生代表回答,教师给予恰当评析,肯定学生的成绩,对出现的疑问给予鼓励,帮助他们形成正确认知.三、当堂练习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整式就是多项式B. π 是单项式C. x4 + 2x3是七次二项式D.3x-15是单项式2. 多项式12x|m|- (m- 4)x + 7 是四次三项式,则m的值是( )A. 4B. -2C. -4D. 4 或-43.一个花坛的形状如图所示,其两端是半径相等的半圆,求:(1) 花坛的周长L;(2) 花坛的面积S.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辨别的方式,巩固所学的知识,思考多种情况,检验知识的理解中是否有遗漏,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刚才所学的知识.设计意图:通过练习题进一步巩固对多项式与整式的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设计意图:通过练习题将多项式的知识与实际结合,感悟多项式在几何中的应用,加强应用意识.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梳理并完善知识思维导图.1.注重结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苏教版教案: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
本节课主要讲述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技巧,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原理。
2. 学生能够运用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灵活运用。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题目。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课件。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一、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如购物时找零、分配物品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除法解决问题。
2. 学生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并分享自己的方法。
二、例题讲解(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例题,如456÷7、328÷4等。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例题,发现除法的运算规律。
3. 教师讲解除法的口算方法,如先除以10的倍数,再进行调整等。
三、随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一些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练习题。
2. 教师引导学生互相检查答案,并讨论解题方法。
四、巩固练习(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有关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应用题,如分配物品、计算费用等。
2. 学生独立解决这些问题,并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
板书设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1. 先除以10的倍数2. 再进行调整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本上的相关题目。
2. 家长签字确认。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索更多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技巧,如试商法、倍数法等。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买文具|北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 买文具|北师大版教案:买文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的《买文具》。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学会用人民币(元、角、分)进行购物计算,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人民币的基本知识,能够进行简单的兑换和计算。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学生能够正确进行购物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 重点:掌握人民币的基本知识,能够进行简单的兑换和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人民币模型、计算器、购物场景模型。
2. 学具:练习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出示一个购物场景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看到的场景。
学生可以描述到超市购物的情景,以及所用到的人民币。
2. 知识点讲解: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人民币,讲解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并演示如何进行兑换和计算。
3.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小华买了一支铅笔花了5角,一块橡皮花了3角,他一共花了多少钱?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教师讲解答案并引导学生理解解题思路。
4. 随堂练习:教师出示几道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和讲解。
5. 小组合作: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购物场景,并计算所花费的总金额。
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解题过程和方法。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人民币单位:元、角、分兑换: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计算:加减法例题:小华买铅笔和橡皮的花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小华买了2支铅笔,每支铅笔花了3角,他一共花了多少钱?(2)小华买了一支铅笔花了5角,一块橡皮花了2角,他一共花了多少钱?(3)小华买了一支铅笔花了7角,他又买了一块橡皮花了8角,他一共花了多少钱?2. 答案:(1)6角(2)7角(3)15角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购物场景的引入,让学生学会用人民币进行购物计算,学生掌握情况较好。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乘法的初步认识-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乘法的初步认识人教新课标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乘法的初步认识人教新课标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乘法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够运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材的章节为4.1乘法的初步认识。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并能够运用乘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和运算规律,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卡片和小物品作为教具,同时也为学生准备了练习本和笔作为学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给学生展示一些图片,比如苹果树上的苹果,让学生数一数苹果的数量,并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更快的方法来计算苹果的总数呢?2. 例题讲解:我会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讲解乘法的意义。
比如,我有3个苹果,每个苹果有2个果仁,那么一共就有多少个果仁呢?引导学生思考,并解释乘法的意义。
3.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简单的乘法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4. 小组合作:我会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一些乘法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乘法的定义、乘法的运算符号和乘法的运算规律。
七、作业设计:答案:2乘以3等于6,3乘以4等于12。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有没有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的方法。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一些乘法的拓展延伸活动,比如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运用乘法来解决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对于这些重点细节,我想进一步补充和说明。
实践情景引入环节。
我会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景,比如水果店里的水果、学校教室里的座位等,让学生通过数数的方式来体验乘法的概念。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成比例线段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加深了对成比例线段的理解。但我也发现,部分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存在依赖思想,个别成员不够积极参与。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打算在下次活动中增加一些互动环节,鼓励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观点。
-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包括比例的倒数性质(如果a:b=c:d,则b:a=d:c)、交叉相乘性质(如果a:b=c:d,则ad=bc)等。这些性质是解决比例问题的关键,需要在教学中反复强调,并通过练习题巩固。
-应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将比例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如计算线段长度、解决比例分配问题等。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成比例线段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成比例线段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成比例线段的基本概念。成比例线段指的是两条线段之间存在一个常数k,使得一条线段的长度是另一条线段长度的k倍。它在几何图形的相似性、比例尺的计算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假设图中有两条线段AB和CD,已知AB的长度是CD的两倍,我们将通过这个案例来展示成比例线段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乘法的初步认识-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 乘法的初步认识人教新课标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 乘法的初步认识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我们将通过例题和练习来理解乘法的概念,并掌握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并能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乘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难点在于让同学们能够通过实际例题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乘法的概念,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和练习题。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观察和思考,积极参与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比如3个苹果,每组有2个苹果,问同学们一共有几个苹果?这样可以让同学们直观地感受到乘法的意义。
3.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例题后,我会给大家一些练习题,让大家运用乘法进行计算。
我会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同学们能够理解和掌握乘法的运算方法。
4. 小组讨论:我会组织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让大家分享自己的解题方法和思路。
通过小组讨论,同学们可以互相学习和交流,提高解题能力。
六、板书设计我会在黑板上写出乘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以及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方便同学们进行复习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请同学们完成练习册上的第15题,巩固乘法的运算方法。
2. 思考一下,你能用乘法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呢?试着用乘法计算一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同学们对乘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有一定的理解,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有一些同学会感到困惑。
在课后,我鼓励同学们多进行练习,多思考和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同时,我也会继续关注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
实践情景引入环节的设计。
我选择了同学们熟悉的图片来展示乘法的实际应用,这样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乘法的概念。
4.1《家的意味》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家的意味》教案一、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1.认同家庭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重要性,理解家庭在社会稳定和发展中的作用。
2.增强对家庭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
健全人格:3.培养学生关爱家人、珍惜家庭的情感,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
4.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家庭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
责任意识:5.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和义务,主动为家庭做出贡献。
6.培养学生孝亲敬长的意识,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家庭的含义和功能。
2.认识家对我们的重要意义。
3.明白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法定义务。
难点:4.理解家的内涵,体会家的温暖和亲情。
5.掌握孝亲敬长的具体方法,并在生活中践行。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关于家庭的温馨图片,如一家人团聚、共度节日等,提问:看到这些图片,你想到了什么?家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2.讲述一个关于家的温暖故事,如一个孩子在外面遇到困难,最终回到家得到家人的支持和安慰的故事,提问:这个故事让你对家有了怎样的感受?(二)讲授新课1.家的含义(1)提问:在你心目中,家是什么?是一所房子、一个地域,还是其他的什么?o学生可能会回答家是一个温暖的地方、有亲人的地方等。
(2)展示关于家的不同理解的内容,如“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因为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啊” 等歌词,提问:这些歌词中的“家” 指的是什么?“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 中的“家” 指的是一个可以栖息的住所。
“因为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中的“家” 指的是有亲人、有亲情的地方。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啊” 中的“家” 指的是一个地域。
(3)讲解家庭的含义: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并结合的例子进行说明,如张寒和李小樱恋爱一年,结婚成了家,这是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结婚而组成的家庭;一年后,二人生下一对双胞胎,宝宝降生使家庭喜添新成员,这是因血缘关系组成的家庭;他们的邻居合法收养了一个小女孩,取名闹闹,这是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收养而组成的家庭;小两口的舅舅离婚三年后又结婚了,组成了新家庭,这是随父或母再婚组建新的家庭。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乘法的初步认识(1)-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乘法的初步认识(1)人教新课标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乘法的初步认识(1)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主要涉及第4章第1节,乘法的初步认识。
本节课我们将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的基本概念,并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掌握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乘法的意义,能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掌握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乘法计算。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难点在于让学生能够将乘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进行灵活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例题。
2. 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讲解。
3. 练习本和笔,供学生做练习和记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通过展示一些实际情景,如“小明的妈妈买了3个苹果,每个苹果有2个果肉,请问小明一共吃了多少个果肉?”来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概念讲解:接着,我利用PPT课件,向学生讲解乘法的定义和意义。
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乘法是一种重复加法的运算方法,能够快速解决相同加数的和。
3. 例题讲解:我通过PPT课件展示一些简单的例题,如“2个3是多少?”引导学生运用乘法进行计算。
在讲解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理解乘法的运算规律,并学会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4. 随堂练习:我给学生提供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乘法进行计算。
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我及时给予指导和解答疑问,帮助学生巩固乘法运算方法。
5. 小组讨论: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乘法的运算方法,并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运用乘法的实例。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口语表达能力。
6. 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板书乘法的定义、运算方法和乘法口诀,以便学生随时查阅和复习。
7. 作业设计:(1)完成练习本上的相关练习题。
4.1一元二次函数-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4.1 一元二次函数-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
(2019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一元二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2.掌握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3.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一元二次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能够使用一元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步骤
1. 导入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一元二次函数的定义,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一元二次函数的概念。
2. 讲解一元二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一元二次函数的定义:f(x)=ax2+bx+c(其中,a eq0)
•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等
•一元二次函数的性质:单调性、奇偶性等
3. 讲解一元二次函数图像的画法
通过样例演示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掌握如何画出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
4. 讲解一元二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一些生活中简单实际问题的解答,让学生理解一元二次函数在实际中的应用。
5. 进行练习和答疑
为了巩固学生的知识点,进行一些练习和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教学总结
通过教学,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一元二次函数的定义、图像和性质,并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五、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中,老师应该在样例演示和实际问题解答中加强互动,通过让学生参与其中,更好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
同时,在实际问题解答中,讲解的问题应该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样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不连续进位的加法》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不连续进位的加法》人教新课标我今天要给大家讲解的是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中的不连续进位的加法。
我们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它包括教材的第47页例题以及第48页的练习。
例题中给出了两个数的加法运算,并要求我们进行计算。
这些题目都是不连续进位的加法,也就是在计算过程中,各位数之间不会产生进位。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重点讲解如何进行不连续进位的加法计算,并会通过举例来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这个方法。
同时,我也会让孩子们进行随堂练习,以巩固他们所学的内容。
在教具与学具的准备上,我会准备一些计算器和练习题,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实际的操作和练习。
在板书设计上,我会将计算过程清晰地展示给大家,以便孩子们更好地理解。
我要说一下作业的设计。
我会布置一些不连续进位的加法的练习题,让孩子们回家后进行练习。
我会选择一些典型的题目,并给出详细的答案,以便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相信孩子们能够掌握不连续进位的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课后,我也会进行反思和拓展延伸,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不连续进位的加法》的教学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
我选择了教材的第47页例题和第48页的练习来进行教学。
这些题目都是不连续进位的加法,适合孩子们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习。
通过这些题目,我希望孩子们能够理解和掌握不连续进位的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的明确。
我的目标是让孩子们能够掌握不连续进位的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会通过举例和练习来引导孩子们理解和运用这个方法。
第三个重点是教学难点和重点的把握。
不连续进位的加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而理解和运用这个方法是难点。
我会通过讲解和练习来帮助孩子们理解和掌握这个方法。
同时,我也会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个别化的指导和帮助。
在教具与学具的准备上,我会准备计算器和练习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认识平均分(一)》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4.1《认识平均分(一)》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实例计算平均分。
3.能够使用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平均分2.如何计算平均分3.平均数的作用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有一些学生对平均数等概念较为陌生,无法理解。
四、教学方法1.情景模拟法2.分组讨论与合作学习法3.讲解法与示范法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一份上课考试成绩表格,并将其数据展示在黑板上,请学生先观察这张表格,询问学生能不能说出一些数据的特征?2. 认知1.教师让学生看一下这个人的成绩单,并让学生讲述一下这个人的成绩情况;2.教师问学生这位同学的平均成绩是多少?让学生尝试计算该生的平均成绩;3.讲解什么是平均分,如何计算平均分。
3. 练习教师让学生尝试完成以下练习:班级中还有一名学生刘明,他近十次的语文成绩分别是 85, 80, 79, 88, 87, 93, 90, 84, 86, 80,请计算他的平均成绩。
4. 能力拓展教师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在一个班级里,小明的期中考试成绩是80分,期末考试成绩是90分。
期中考试的总人数是30,期末考试的总人数是25。
请问这个班级这门课的平均分是多少?5. 总结1.学生总结课上所学知识点,并回答以下问题:什么是平均分?计算平均分的公式是什么?2.教师带领学生讨论平均分的应用场景,让学生了解了解平均分的作用。
六、教学反思1.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了情景模拟法、讲解法与示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学生在讨论中的思考与合作十分积极;2.教学效果:本节课教学效果不错,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更深入了解,能够更好的应用平均数的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3.教学改进:下一节课将增加趣味性,通过互动游戏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思想。
4.1生活方式与疾病预防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体育与健康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题目:请说明如何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
答案: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如均衡摄入各类营养素;定期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压力。
3.例题三:
题目:请列举三个与生活方式相关的疾病,并说明它们与不良生活方式之间的联系。
在教学管理上,我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我注意控制课堂纪律,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在讲解理论知识时,我可能过于强调概念和定义,而忽视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导致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此外,在组织小组讨论时,我可能过于强调小组合作,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人思考和表达,导致部分学生感到被忽视。
10.健康生活方式的未来发展趋势:提供一篇关于健康生活方式的未来发展趋势的阅读材料,如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健康观念将如何变化。
教学反思与总结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分析实际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教学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效率。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生活方式与疾病预防”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因为不良生活方式而导致的健康问题?”(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生活方式与疾病预防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生活方式与疾病预防的基本概念。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系列习惯和行为模式,而疾病预防则是通过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它是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西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西师大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 西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教材的章节为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47页至第49页。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口算,并理解其运算规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口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口算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及运算规律。
难点: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运算规律,能熟练进行口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课件。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出示一些实际情况,如购物时需要计算找回的钱,让学生尝试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进行计算。
2. 自主探究:3.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一些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例题,如48÷3,引导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进行计算,并解释运算过程。
4.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一些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练习题,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5. 巩固练习:教师出示一些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题目,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完成。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48 ÷ 3 = 16七、作业设计1. 请完成练习本上的第15题。
2. 请家长协助,找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和例题讲解,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在随堂练习和巩固练习环节,学生能熟练地进行口算,并理解了运算规律。
但在课堂小结环节,部分学生对运算规律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练习。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尝试运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解决更多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购物计算找回的钱、分配物品等。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比的应用—按比分配︳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 比的应用—按比分配︳人教新课标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 比的应用—按比分配︳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4章的1节,主要讲述比的应用中的按比分配原则。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理解按比分配的含义;2.掌握按比分配的计算方法;3.能够运用按比分配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1.理解按比分配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2.掌握按比分配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熟练运用;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按比分配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是理解按比分配的含义,并能够灵活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练习本、笔五、教学过程1.实践情景引入:假设学校举办运动会,有一项4x100米接力赛,四个班级分别参加,他们的训练时间比为4:3:2:1,问如何分配训练时间?2.讲解按比分配:通过上面的实践情景,引入按比分配的概念,即按照比例分配资源或任务。
然后讲解按比分配的计算方法,即先求出总比例,再根据各自的比例分配资源或任务。
3.例题讲解:给出一个例题,如:某工厂生产A、B两种产品,生产A、B两种产品的工时比为3:2,现在有1500小时的工时,问如何分配生产A、B两种产品的工时?4.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按比分配的计算方法。
5.作业布置:布置一道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按比分配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按比分配概念:按照比例分配资源或任务计算方法:1.求出总比例2.根据各自的比例分配资源或任务例题:某工厂生产A、B两种产品,生产A、B两种产品的工时比为3:2,现在有1500小时的工时,问如何分配生产A、B两种产品的工时?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学校举办运动会,有一项4x100米接力赛,四个班级分别参加,他们的训练时间比为4:3:2:1,问如何分配训练时间?答案:求出总比例,即4+3+2+1=10。
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4.1公鸡母鸡|人音版(2023)
-歌词方面:确保学生正确理解和记忆歌词内容,了解公鸡和母鸡的特点。
-节奏方面:掌握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感,能在演唱时准确表达。
b.音乐符号认知:认识并理解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意义,为后续音乐学习打下基础。
c.表演与表达:通过学习手势动作,培养学生用身体语言表达音乐形象的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练习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公鸡和母鸡在音乐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4.文化理解与认同:通过歌曲学习,使学生了解和热爱农村生活,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认同感。
5.团队合作与交流:在集体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沟通与交流技巧,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a.歌曲学唱: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学唱歌曲《公鸡母鸡》,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歌曲旋律、歌词以及节奏。
在教学内容方面,我注意到学生们对公鸡和母鸡的叫声和特点有浓厚的兴趣,这让我意识到可以将生活实际与音乐教学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尝试引入更多贴近生活的元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
同时,我也在思考如何在课堂中更好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确保他们在课堂上学有所得。在本次课程中,我尽量给予每个学生表现和发言的机会,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有部分学生表现得比较内向,不太愿意主动展示自己。为此,我将在下一节课中尝试采用更多鼓励性的语言和措施,帮助这些学生树立自信心。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 买文具-北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 买文具-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人民币的基本单位和换算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货币计算。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观念和理财意识。
教学重点:1. 人民币的基本单位和换算关系。
2. 简单的货币计算。
教学难点:1. 理解和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关系。
2. 解决实际购物中的货币计算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练习本、铅笔、橡皮等学习用品。
3. 购物清单、人民币纸币和硬币。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或黑板,展示各种文具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这些文具的名称和价格。
例如:铅笔1元,橡皮2元,练习本5元等。
2. 探究新知(15分钟)(1)认识人民币通过展示人民币纸币和硬币,让学生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如1元、5元、10元、50元、100元等。
(2)人民币的换算关系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找出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
例如:1元=10角,1角=10分等。
(3)简单的货币计算结合购物清单,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货币计算。
例如:购买一支铅笔和一块橡皮,需要支付多少钱?购买一本练习本和一支铅笔,找回多少钱?3. 实践应用(10分钟)分组让学生进行购物模拟,每组分配一定数量的人民币,让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购买清单上的文具。
要求学生在购物过程中,注意货币的正确使用和计算。
4. 总结反馈(5分钟)邀请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购物经历,让他们说出在购物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对他们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和指导。
5. 课后作业(5分钟)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进行购物实践,记录购物过程中的货币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了人民币的基本单位和换算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货币计算。
在实践应用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师: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都得到过他人的关心和帮助,对这些关心和帮助我们的人我们要心存感激。现在就让我们拿起笔来,把自己的感激之情告诉他们吧!
6、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感悟角”。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看到,关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并对我们生命的成长、人格的成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板书课题:4.1在关爱中成长)
二、合作探究,汇报展示((10-15分钟)
·学生自主探究
·同学合作探究
·师生互动再探
1、引导学生阅读《关爱铸就灿烂》一文。
2、师引导学生设想:
(1)妈妈,老师和社会的关爱对姜馨田的成长产生了什么影响?
(2)你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过哪些关爱?
3、师承上启下:不仅人与人之间充满关爱,我们的社会也处处有爱。
情感态度
价值观
1、要把爱心撒在我们的周围;2、对于关爱我们的人,我们应心存感激,常怀感恩;3、把爱心播撒在我们周围。
教学重点
明白我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他人、社会的帮助。
教学难点
对于关爱我们的人,我们应心存感激,常怀感恩之心。
教学程序及时间分配
师生活动要求
一、创设情境,诱导质疑(6-10分钟)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确立探究方向、目标、议题
·诱发学生质疑
1、师深情的说:“我们的成长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的发生,得益于我们的自身努力,更是这一份份沉甸甸的关爱,伴随我们从懵懵懂懂走向明白事理,从青涩走向聪慧成熟。
2、由课文的导语导入,说明他人的关爱是个人成长的重要动力。
3、师:没有太阳的照耀就不会有绚丽的彩霞,没有他人的关爱,我们就难以成长。
2、运用多种媒体,创设视听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对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营造情境、浓厚课堂氛围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新奇感、惊讶感、新颖感,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探讨疑难,精讲点拨(8-10分钟)
师生生从自己所知道的知识中列举出一些给我们带来关爱的规定和活动,培养学生观等,周围事物,关注社会的习惯。
2、通过设置这个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深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3、总结:在我们每个人的背后,都有无数双关爱的手。我们应用心记住那些关爱过我们的人,把爱心播撒在我们周围,让更多的人得到关爱。
四、应用实践,拓展延伸(5-10分翔
·设计达标练习
·形成技能培养
·优化认知结构
布置作业
1、你曾经帮助过别人吗?当时你是怎么做的?对方反应如何?
2、别人在帮助你的时候有让别人受不了的言行吗?你当时的感觉如何?
3、你曾经有过好心办坏事,助人不成反伤人的经历吗?现在想一想,怎么处理更好呢?
教学反思
1、在问题的处理上应该指导学生大胆质疑,给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并以学生提出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学会自主地解决问题。
初中思想品德、历史互动式探究课堂教学基本结构
教学班级:186、187、188、189教师:武秀芬
教学内容
4.1在关爱中成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人与人之间有关爱,我们的社会也有关爱;2、许多政策,法律和公益活动,都将关爱带给需要帮助的人;3、懂得这些关爱的手带给我们的帮助。
过程与方法
本课采用分享感受、绘画、诗歌创意等方式,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体验在生活中自己得到的关爱与帮助,体验感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