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营企业的六大成长模式
中国民营企业五大模式
中国民营企业五大“病症”盘点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特殊历史阶段成长起来的中国民营企业,仍然停留在一个初生的发展阶段,但是它具有市场行为直接、信息反馈及时、决策效率快捷、产品调整迅速、规模相对较小等典型特征,使得它能在市场上更具独特的优势,一批批的民营企业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然而,关于“民企的寿命一般高不过三五年”的说法也总是敲打着民营企业家的信心,民企经过一番努力,完成早期阶段的资本积累后,常常容易由于管理上的混乱而陷入“瓶颈”状态,表现出的典型“病症”往往阻碍了民企的继续成长与发展。
1、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民营企业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创业之后,企业就面临着如何向第二阶段的创业转变的问题。
如果民企不进行相对应的改革,企业就会停滞。
事实上,不少民企到了发展的第二阶段,管理混乱等问题就冒出来了,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人力资源管理上的落后:(1)在职务分析上,组织内部往往缺少职务分工和职务分析体系,新聘的员工对自己的责权利经常搞不清楚。
同时,职务分析与人力资源管理各职能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而民企的工作分析体系恰恰无法体现出其在这些职能中的作用;同时,企业在第二阶段的发展中,所需要的人才结构、素质能力、工作岗位与职能都会相应地发生变化,不建立科学的工作分析体系,必将阻碍企业的发展;(2)在考评上,不少民企也试图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同时鼓励员工进行项目管理,但是缺乏可供考核和量化的标准,常常是由评估者的主观印象和判断决定的;在考评制度上,没有建立在公开、公正、公平的基础上,因此不但不能起到监控、激励等作用,反而因为流于形式而导致员工不满意;(3)薪酬福利制度上,不少民企老板的观念是“员工是一种成本”,而且关注的是企业内部的平衡,因此,民企提供的薪酬福利往往缺乏外部竞争性,薪酬结构也不合理;(4)培训方面,民企老板口头对于培训是重视的,但是这种培训多是技能方面的培训,而很少针对员工开展综合素质方面的培训,因此员工的素质整体水平一般偏低。
6种企业成长路径研究报告
6种企业成长路径研究报告1.引言1.1 概述概述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和分析企业成长的不同路径,通过对6种不同的企业成长路径进行深入研究,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参考。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需要不断探索更有效的成长模式,本报告将重点关注各种成长路径的特点、优势和挑战,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应用。
通过深入了解不同的企业成长路径,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决策,避免盲目跟风或者固步自封。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本报告,激发更多企业家和管理者的创新思维,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长远规划。
本报告将为企业发展提供深度洞察和实用建议,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本研究报告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对研究的概述进行介绍,说明文章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对本报告的结构进行概要描述。
在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6种不同的企业成长路径,并分别对每种路径的要点进行分析和讨论。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各种企业成长路径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最后进行结束语。
":{"2.5.1 要点1":{},"2.5.2 要点2":{},"2.5.3 要点3":{}},"2.6 第六种企业成长路径":{"2.6.1 要点1":{},"2.6.2 要点2":{},"2.6.3 要点3":{}}},"3.结论":{"3.1 总结":{},"3.2 展望未来":{},"3.3 结束语":{}}}}请编写文章1.2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目的部分的内容:本报告旨在研究并分析企业成长过程中可能的六种路径,以期为企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启发。
通过对这些成长路径的深入了解,我们希望能够揭示不同路径下的优势和劣势,为企业在制定成长策略和规划未来发展方向提供决策支持。
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成长历程
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成长历程
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成长历程通常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 初始成长期:在这个阶段,企业从创业期开始,市场中的知名度几乎为零。
企业的经营组织主要由家庭成员、亲属等构成。
创业者需要具备强烈的创业欲望和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能力。
这个阶段的企业主要依靠好的创意或凭借一些关系得到一个机会而创立,重点在于获得足够的利润以支撑企业的生存。
由于企业组织架构相对简单,人员数量和业务量较小,对企业管理的要求较低,主要侧重点是结合自己的产品开拓新市场。
2. 人才驱动阶段:在这个阶段,企业已经具有了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和销售渠道,已经开发出了自己的产品,需要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
这时人才因素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企业需要引进“能人”,抓业务、出产品、做公关,不断扩大业务量。
3. 管理驱动阶段:当企业生产经营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管理层次增多,为克服专制危机,调动管理层积极性,一般实行“事业部”分权管理。
随即出现了部门协调和上下分权的矛盾。
企业内部管理流程逐步复杂化,需要借助先进的管理手段实现管理的信息化和精确化。
4. 创新驱动阶段:这是中小企业向大中型企业发展的必经阶段和最重要阶段。
企业在原有业务架构基础上的发展到了极限,必须寻求在管理、产品、业务范围、经营方式上的重大改变,实现生产经营的本质性转型。
以上是中小型企业发展的一般历程,不同行业和不同环境下的企业可能会有所不同。
企业经典的六大商业模式是什么如何设计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
企业经典的六大商业模式是什么如何设计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1.直销模式:该模式是指企业通过建立自己的销售团队,直接面向终端用户销售产品。
它能够通过绕过传统的分销渠道,降低成本,并直接接触消费者,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见。
成功的直销模式需要合理的产品定价、高效的销售和分销流程以及优质的售后服务。
2.在线市场模式:该模式是指企业通过在线平台搭建市场,让卖家和买家能够自由交易。
企业通过提供平台、增值服务和保障服务来获得盈利。
成功的在线市场模式需要具备强大的技术支持、广泛的用户群体、高效的物流系统和可持续的用户体验。
3.广告销售模式:该模式是指企业通过出售广告位、推广链接等方式盈利。
广告销售模式需要有庞大的用户群体、精准的用户画像和广告定位能力以及与广告主的合作关系。
4.订阅模式:该模式是指企业通过提供定期付费的服务或产品,持续为用户提供价值和优质的体验,实现长期稳定的收益。
成功的订阅模式需要有具有高度忠诚度的用户群体、独特的产品或服务、稳定的付费渠道以及持续的创新能力。
5.代理模式:该模式是指企业通过与生产商或供应商合作,作为中间商销售其产品或服务,并从中获取利润。
代理模式需要建立稳定的供应链关系、有效的销售和分销渠道以及高效的售后服务体系。
6.开放式商业模式:该模式是指企业通过开放自己的平台或技术,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和创新,实现共赢。
开放式商业模式需要具备先进的技术能力、强大的生态系统和可持续的创新能力。
设计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需要经过以下步骤:1.确定价值定位:商业模式的核心是提供价值给客户,因此首先需要明确产品或服务的独特卖点,确定价值定位,即企业为何存在、为谁提供什么价值。
3.建立关键合作伙伴关系:商业模式的成功离不开合作伙伴的支持。
需要找到与自身定位和核心竞争力相符的合作伙伴,共同推动业务发展。
4.设计核心运作流程:确定商业模式的核心运作流程,包括产品开发、供应链管理、销售流程、售后服务等。
需要借助技术和流程优化,确保高效运作。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经验、模式和特征探析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笔谈中国发展观察N〇20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经验、模式和特征探析◊王海峰新中国建设波澜壮阔的70年,也是民营经济大展宏图的70年。
民 营企业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 放历史大背景下,立足中国、走向 世界,砥砺奋进,创造了一个又一 个奇迹,谱写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 建设的华丽篇章,将继续为中华民 族的伟大复兴注入不竭动力。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经验新中国的前30年,民营经济受 到了计划经济体制束缚,1978年全 国工商业户仅19万人。
改革开放40多 年来,民营经济进发出勃勃生机,从 小到大、由弱变强,不断成长壮大,快速走向世界,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中 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 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 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据统 计,2018年我国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 户数量超过1亿。
广东佛山市顺德区 北滘一镇就培养了美的和碧桂园两 家世界500强企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 出,“我国经济发展能够创造中国奇 迹,民营经济功不可没。
”我国民 营经济发展经验得到国内外广泛关 注,可概括为八个方面。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为民营经济保障护航。
坚持党的正确领导使得 民菅经济发展有了一个持续稳定可 预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中央始终 关心支持爱护民营企业。
我们毫不 动摇地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 地鼓励、支持、引导、保护民营经 济发展”。
十九大报告指出:“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在2018年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党中央提出了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六方面政策举措,为民营经济发展再次注入动力、保驾护航。
民营企业也普遍认识到,做好企业党建工作,不仅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党的方针政策,调动职工和雇员的劳动积极性,而且对于促进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意义重大。
二是坚持市场化改革为民营经济不断注入活力。
中国民营企业的六大成长模式(4)
中国民营企业的六大成长模式(4)模式六:联合创业模式联合创业的主要形式是合伙制和股份制,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创业。
这种模式在民营企业的创业初期和成长阶段是比较少见的,但在某些行业则是比较普遍的,如管理咨询行业等人力资本突出的行业。
在许多行业中,有一大批创业企业采取了这种形式,但最后往往走向分裂,能够存活较久的公司不是很多,而在服饰行业非常知名的庄吉服饰公司在家族企业林立的温州地区却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庄吉一开始就建立了比较规范的治理结构,是社会自然人股东共同组建的有限责任公司。
如此现象在温州并不多见,有些企业尽管一开始试图建立这样的结构,因合作者之间的矛盾而夭折了。
庄吉的股东陈敏、郑元中、吴邦东三人组合在温州被成为“黄金三角”。
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老板冯仑曾说:民营企业跟水浒的组织机构很像,大家目标一致后,事业一开始就是“排座次,分经营,论荣辱”三关。
庄吉虽未能免俗,却很顺利地过了这三关。
熟悉庄吉的人在谈到庄吉时,都称道陈、郑、吴三人组合是“黄金三角”。
“黄金三角”这一美誉,就意味着对这三关的超越。
高度一致的共同创业愿景让三人走到了一起,并铸成了专长和性格都强强互补的“黄金三角”。
“谁当董事长”,这样一个在资本联合的民营企业中惯常要闹得鸡飞狗跳的问题,被这样的“黄金三角”很快地高姿态搞掂。
当时若论股份,郑是理所当然的董事长。
但就像他日后所说的一样:“服装该由懂服装的人来做,陈敏当时是温州服装界数得着的少帅,又是服装商会副会长,3个人里边,肯定他最行,而且也年轻”。
吴也有颇有同感。
于是,温州便有了一段“庄吉让贤”的佳话。
其实,在“黄金三角”看来,他们不是在分权力,而是在分责任,庄吉的权力在董事会。
庄吉实行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总裁负责制。
民主完善的董事会制度是庄吉获得成功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一步。
它体现出一个优秀团队的高度凝聚力和战斗活力。
随庄吉集团的组建成功而来的是庄吉品牌的大拓展。
可以说,以上品牌荣誉就是庄吉人打造品牌的心血和汗水付出的结果。
民营制造企业的三条发展路径
民营制造企业的三条发展路径民营制造企业是指由私人投资设立、经营和控制的制造业企业。
在中国的经济体制中,民营制造企业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面对全球化竞争和经济转型的挑战,民营制造企业需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
下面将介绍民营制造企业的三条发展路径。
第一条发展路径是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民营制造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通过自主研发、引进吸收、合作创新等方式,实现产品和生产工艺的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同时,技术创新也可以帮助民营制造企业开拓新产品市场,增加市场竞争力。
为了实现技术创新,民营制造企业可以加大科研投入,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型团队,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提升研发能力。
此外,民营制造企业还可以加强与其他企业的合作,进行技术转移和共享,共同推动技术进步。
第二条发展路径是品牌建设。
品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有助于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份额。
民营制造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是必要的。
通过加强品牌建设,民营制造企业可以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度和忠诚度,获取更多的市场机会。
为了实现品牌建设,民营制造企业可以加大品牌推广力度,开展品牌宣传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同时,民营制造企业还可以注重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的提升,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和期望,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第三条发展路径是国际化发展。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民营制造企业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扩大对外经济合作,实现国际化发展。
国际化可以帮助民营制造企业拓展更大的市场,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机会,提高国际竞争力。
为了实现国际化发展,民营制造企业可以通过出口贸易、境外投资、跨国并购等方式进入国际市场。
同时,民营制造企业还可以加强与国外企业的合作,提升产品和生产工艺的国际竞争力。
为了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民营制造企业还需要加强产品研发和设计能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
综上所述,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国际化发展是民营制造企业的三条发展路径。
中国民企崛起:50年的科技进步与商业变革
中国民企崛起:50年的科技进步与商业变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经济迅速崛起。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民营企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民营企业经历了50年的技术转型与商业变革,逐渐崛起成为国内外的重要竞争者。
这篇文章将从科技起步、市场逐步开放与实践走向国际的三个方面,探讨中国民营企业的崛起之路。
一、科技起步:从仿制到创新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的经济仍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外贸和市场等各个领域都缺乏自主创新。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民营企业的起步主要依靠的是“山寨”和集成生产技术。
在集成生产方面,控股公司和集团在发展的初期,往往依靠以外贸为主的“外向型经济”。
以家电企业海尔为例,通过国内外市场对比,整合优化技术,探索各国技术的合理性,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生产线。
由于生产过程的简单性和高效性,这种集成模式迅速得到了发展。
此外,中国的民营企业还利用成本优势,在外商的指导下通过合作生产、合资合作的方式,接近外国先进技术的门槛。
例如,深圳的建设集团与新加坡的捷运公司合作,共同研发下水道隐蔽式排水系统,并将其推向全球市场。
二、市场逐步开放:从本地看向国际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逐步加强市场化改革,开放了更广阔的市场。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高科技创新领域也开始放宽市场准入门槛。
民营企业开始嗅到了国内外市场的机遇。
他们结合自身技术、市场等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交流与对外投资,并尝试打破传统产业壁垒。
例如,美的集团通过企业并购与跨国合作,打破传统家电市场壁垒,成功进入厨卫、办公家具等领域,并拓展到北美市场,成为世界最大厨电企业的经典案例。
三、实践走向国际:从扩张到创新进入21世纪,中国企业的实践已经演化为科技创新和国际化竞争。
以华为公司为例,它从1994年起投入研发,在移动通信、计算机网络、数据通讯、固定通信等领域进行不断的技术创新。
当前,中国的高科技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
中国民营企业已经发展到了以对象设计和系统集成为核心的科技服务阶段,通过各种方式推进“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创建独立的科技创新体系。
民营企业发展阶段
优化整合阶段:2006年至今后一段时期。中国民营企业组织形式由最初的个体工商户发展为私营企业,再发展为有限公司、集团公司、股份合作制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逐渐形成了中国民营经济的主要结构。
民营经济发展的五种模式在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五种模式,即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珠江模式、中关村模式和三城(海城、兴城、诸城)模式。
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阶段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民营企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28年来,中国民营企业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诞生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主要以个体工商户(个体户)为主,规模小,数量少,从业人员少。
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主要以商品流通、运输业为主,逐渐形成中国流通业的雏形。
科技型企业的萌芽阶段:1985~1986年。一批科技人员开始创办具有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强、以市场为导向的民营科技型企业。
缓速发展阶段:1987~1991年。民营企业以追求产量、实行粗放式经营和实行家族式生产管理模式为主要特征。
快速发展阶段:1992~1993年。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遇到了新的机遇。主要以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创业等为代表。
提速扩张阶段:1996~1997年。大批科研院所科技人员、海归人员创业,以及开始全面推行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乡镇集体企业改革、改制成股份合作制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实现了由单一集体所有制经济向多样化所有制形式和多元投资主体的转变,促进了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转型提高阶段:1998~2005年。民营企业数量大量增加,企业规模和所涉及的经营领域不断扩大,几乎涵盖了目前国家政策所允许民间资本涉足的领域,民营经济在GDP的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民营企业的成长与创新发展策略
民营企业的成长与创新发展策略中国的改革开放40多年来,民营企业一直是其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民营企业以其敢于创新、勤奋务实的精神和优质的服务,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成为了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由于市场变化和外部竞争的压力,民营企业不断面临着成长和发展的挑战,需要不断探寻创新发展策略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以创新为驱动推进企业发展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升级,企业需要不断推进创新才能适应市场变化和满足消费者需求。
民营企业要通过加强创新研究和开发,打造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拓展市场份额和增强企业竞争力。
对于盲目跟风,不断复制的模式,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保持独特的创新思维,创造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同时,民营企业在人才培养和引进上也要加大投入力度,为企业的创新研究和开发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拓展业务范围实现企业快速发展拓展业务范围是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民营企业面对外部竞争和市场变化,可以通过扩大产品线,推出新品牌,拓展新的业务范围来增加销售额和产品溢价率,提高企业的品牌价值和市场占有率。
适时地寻找新的市场机会,布局新的业务领域,同时不断提升企业的服务质量和品牌形象,这些都是企业拓展业务范围所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
同时,为了提高企业发展速度和效率,民营企业可以通过与其他公司合作,联合创新,互相支持等方式拓展创新和市场份额。
三、坚持以顾客为中心开拓市场潜力顾客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民营企业要始终坚持以顾客为中心,了解客户需求和心理,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和市场需求,开发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创新差异化市场定位策略。
同时,民营企业还需借助现代化的营销手段,运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等渠道,提升客户体验和满意度。
等公司要结合新的科技和市场创新,积极拓展企业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实现创新和增长的双赢局面。
四、倡导企业文化创新充分激发员工创新活力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功的重要标志。
民营企业20大商业模式
民营企业20大商业模式!1、众筹推动模式:一个项目,写成项目报告书,吸引非常多的投资人参与投资,从而进行项目实现的过程。
麦当劳在美国的运营,就是这种模式,将产品、运营、投资分开,各司其职,筹资、筹智、筹力。
2、专业尖刀模式:强产品战略,推出我的尖刀产品。
红牛只有一款功能性饮料,却做到了百亿销售额。
3、统筹平台模式:通过建立平台与下游资源的联盟,形成购买竞争力,然后增加利润、发展企业的商业模式。
企业经营,首先是造场,场越大,势能越强。
芙蓉兴盛超市,用这个模式三年开了1000家店。
4、解决方案模式:为了打通工程链与产业链,从“产品生产”到“产品生产+服务”,再到“产品生产+服务+解决商”,再到“解决方案商”。
能够获取优厚利润回报的企业,一定是在产业链的头三级。
5、销售平台模式:主要为利用国内的大量销售机遇(如14亿人口)与国际的销售机会,成立销售平台。
6、国际标准+中国元素模式:管理的国际化,加上中国的特色产品元素。
真功夫就是麦当劳的管理+中国的蒸汤;加多宝是可口可乐的模式+中国的凉茶。
7、 O2O模式:线上+线下体验,服装、餐饮、家具等众多消费型产业将走向O2O模式;8、自有产品连锁模式:即整合社会的产品资源,在统一品牌、商标前提下,发展加盟或直营,从而保持高度的客户粘性,通过会员卡及积分奖励形式达到某一领域产品销售的粘性。
如稻草人、谭木匠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将店铺开到全国。
9、产品服务商模式:指由产品生产的进出口商或生产商,发展成生产商+增值业务的商业模式。
如石材生产企业,发展成石材生产+石材装饰企业。
10、产业链模式:指通过完全打通产业链,形成从技术到产品,再到营销服务的全方案解决。
如果处于产业之中,则必须考虑向上或向下打通;如果新进入一个产业,则尽量从产业的顶端进入。
11、输出资本与管理模式:指对他人做投资,或做管理咨询的模式。
其核心在于评估是否处于产业链的顶端位置。
12、技术领先模式:通过良好的技术更新与研发,实现硬消费中的技术实力,然后占领市场。
民营企业的5678法则
民营企业的5678法则
民营企业的5678法则指的是,一个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的五年、
六年、七年和八年这个四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挑战,每个企业需要针对不同阶段的情况来制定相应的策略和计划。
第一个阶段,即五年阶段,企业通常处于创业期,需要打破传统
模式、创新和发掘市场。
在这个阶段,企业需要加强公司文化建设、
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规范的人才管理体系,以保障企业健康发展。
接下来是六年阶段,企业进入了成长期,需要加强创新和研发,
构建品牌影响力,逐步实现规模化生产,以适应市场需求。
同时,要
加大对个性化服务的重视,不断提高服务品质,为客户营造最好的产
品体验。
七年阶段是企业的扩张期,需要加强对市场的了解和对竞争对手
的战略分析,及时抢占市场份额。
同时,为加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还需要加强人才招聘和培养,建立更完善的金融管理体系。
最后,八年阶段是企业转型期,需要加强和拓展产业链,寻找新
领域和产品,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也需要加强社会责
任感,积极回馈社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总之,在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中,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机遇和
挑战,企业需要针对不同的阶段,制定相应的策略和计划,才能实现
健康稳定的发展,成为行业领袖。
六种企业管理模式,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六种企业管理模式,促进企业快速发展1、亲情化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利用家族血缘关系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即内聚功能,也就是试图通过家族血缘关系的内聚功能来实现对企业的管理。
从历史上看,虽然一个企业在其创业的时期,这种亲情化的企业管理模式确实起到过良好的作用。
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尤其是当企业发展成为大企业以后,这种亲情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就很快会出现问题。
因为这种管理模式中所使用的家族血缘关系中的内聚性功能,会由其内聚性功能而转化成为内耗功能,因而这种管理模式也就应该被其他的管理模式所替代了。
我国亲情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在企业创业时期对企业的正面影响几乎是99%,但是当企业跃过创业期以后,它对企业的负面作用也几乎是99%。
这种管理模式的存在只是因为我们国家的信用体制及法律体制还非常不完善,使得人们不敢把自己的资产交给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使用,因而不得不采取这种亲情化管理模式。
2、友情化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也是在企业初创阶段有积极意义。
在钱少的时候,也就是在哥们儿为朋友可以而且也愿意两肋插刀的时候,这种模式是很有内聚力量的。
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尤其是企业利润增长到一定程度之后,哥们儿的友情就淡化了,因而企业如果不随着发展而尽快调整这种管理模式,那么就必然会导致企业很快衰落甚至破产。
我国有一个民营企业叫“万通”,一开始就是五个情投意合的人创办的一个友情化企业,当时大家都可以卧薪尝胆,创业者之间完全可以不计较金钱。
但是,当万通拿到第一笔大的利润的时候,五个人就开始有所摩擦。
当时万通的比较大的股东叫冯仑,他还想继续坚持这种管理模式而使企业发展,他组织企业的创办者读《水浒》,让大家记取散伙与分裂的教训,但结果最后没有解决问题,只好几个人解散了这个企业,放弃了这种友情化管理模式。
后来万通由于创业者各自另起炉灶而孵化了好几个企业。
3、温情化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强调管理应该是更多地调动人性的内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很快地发展。
中国民营企业的六大成长模式
中国民营企业的六大成长模式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过程千差万别,但揭开现象可见一些成长中的共性问题。
作为社会转型大环境下成长着的经营组织,他们都曾经、正在或将要面对同类的问题。
因此,研究探讨这些问题,将会对民营企业的成长有所启示,对民营企业家有所启发。
应该说,由于环境的不同、创业者个性能力的差异以及际遇的迥异,民营企业的成长模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其中确有不少共性的特征,而这些特征构成了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我们根据民营企业产权结构的变化特征和产业战略的发展特征,将民营企业的成长模式归纳为以下六类:模式一:核心聚变模式所谓核心聚变模式,就是核心资本的几何扩张。
该模式的特征是:企业的原始资本积累往往是由一个核心的人群创造的,核心成员大多是家族成员或者加上少数朋友。
在核心人群完成了原始积累之后,企业的成长如核反应堆的聚变过程一样,通过各类资本运营手段使企业的规模迅速扩张,而企业的产业战略往往是多元化为基本原则的产业整合之路。
该模式的主要代表者有崛起于南国边陲深圳的华为集团和东北的东方集团。
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带了几个兄弟就创业了,其原始资本积累靠的是电话机买卖和客户资源的经营,通过核心技术的培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集团。
可以说,以技术领先为主要手段、以目标市场经营为基础的模式构成了华为成长的标志性特征。
长期稳居《福布斯》中国富翁排行榜并早已蜚声国内外的民营企业巨头东方集团则是核心聚变模式的原创典型。
起家于建筑工程的东方集团董事长张宏伟是一个不一般的包工头。
在通过承包建筑工程获得大量原始积累资金的基础上,张宏伟凭借超常的企业经营理念认识完全靠一己的资本难成大业,于是开始寻求更多资本伙伴的合作;同时,他又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认识到仅仅靠制造业和建筑业的自然积累是难以实现企业的迅速成长,他根据国外大型企业的成长经验提出,只有大规模的资本运营才能实现企业的超常规发展。
于是乎,在立足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的基础上,控股保险公司和锦州港、参股民生银行、开辟家居建材零售行业,演绎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资本游戏,成为民营企业中的金融资本巨头和资本高手。
中国民营企业的六大成长模式(2)
中国民营企业的六大成长模式(2)模式三:核心转换模式核心转换模式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民营企业成长路径,其主要的特征是:民营企业由改制而来,无论是MBO或是协议转让股权;而战略的核心也逐步由原来的产业转向专业化基础上的多元化,战略核心由具体的产业转向资本。
这类企业的前身或者是纯粹的国有企业或者是集体企业或者是具有集体企业性质的乡镇企业,在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和“抓大放小”的政策背景下,她们成了改制的先锋军。
与前一种改制模式不同的地方在于,这些企业无需“金蝉脱壳”,而是直接从产权代表者有关政府主管部门手中将产权购买过来,其中大部分是由原来企业的经营者融资购买,即所谓的MBO;有的是直接将产权出售给其他企业或其他个人。
江苏、浙江一带的一大批企业都是这样转换来的,如浙江的万向集团和华立集团等都是其中的典型。
完成了股东转换的这种模式往往形成股权相对集中的格局,主要集中在最高管理者以及关键员工手中。
这些企业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企业相对稳定的发展,在产业战略上以产业集中为基础构建了强大的专业化优势,而以此为核心,逐步实现了多元化经营。
万向集团的前身是当地的小集体企业,严格说来是手工业作坊,在鲁冠球的带领下,到20世纪80年代成长为一个以生产万向节为主要产品并初具规模的乡镇企业。
经过全面的改制,万向集团转换为一家规模巨大的民营企业,鲁冠球个人也常居《福布斯》中国富翁榜。
作为民营企业的万向集团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了罕见的沉稳和少有的战略性,在中国大地一片追求暴富的浮躁气氛下,鲁冠球硬是引导万向将小小的万向节作成了行业的龙头,形成强大的规模效益和品牌效应,并跻身世界万向节制造行业强者之林,成为专业化经营的典范。
但这似乎并不说明万向发展的全部,万向的资本运营技术和多元化经营在近年来也成为业内称道的商业经典。
在大批资本巨头在国内资本市场上纵横捭阖引动无数眼球的时候,万向悄然并购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将资本运营战场引向资本运营手段发达的美国,令众多商业观察家吃惊不已,也令不少国内企业家的视野豁然开阔了许多;而万向在国内的金融财经和其他产业经营也以稳妥低调为突出特征。
民企发展六大转变(3)
收集整理民企发展六大转变(3)五、企业产权制度:要从家族制转为公司制企业体制与企业组织形式是影响民营经济活力的重要因素。
从当前来看,家族制还是中小民营企业的基本形式,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中家族经营企业至少占到90%以上。
在这些企业中,既有单一业主企业,也有合伙、共有制企业,甚至还出现了家族成员保持临界控制权的企业集团。
对家族制企业的评价,业内历来颇多争议。
不可否认,在民营企业初创阶段,家族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这种家族集权式治理结构由于内部信任成本较低,有助于较小规模企业实现更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但在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这种产权形态和组织结构将限制企业更有效地配置资源,特别在选拔优秀人才、科学决策、强化制度管理等方面弊端明显。
企业的本性就是竞争,其内在机制也必须是竞争的,从这个意义看,家族制内部竞争机制相对不足,公司制更适应市场经济竞争。
要使企业继续保持强劲的活力,就必须适应企业发展的客观需求,加快用现代企业制度对家族制企业进行改造。
随着形势的变化,民营企业对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
其中有两类企业,走在完善组织结构的前列:一类是发展壮大的民营企业,这些企业面对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国际化参与度的日益提升,在加强企业管理、提高决策水平、进入资本市场等各个方面,都迫切体会到完善企业体制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因此而跨出了坚决的一步。
一类是适应知识经济潮流新兴的科技创业型企业,这些企业的创业形式比较灵活,以知识、技术入股,海归一派是这种形式的代表,几个人合作合伙组建公司创业。
出于对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转制方式的反思,前一阶段很多学者提出了新公有制的观点,其中主要的一个观点就是要大力推广股份制等新型的公有制形式,这对当前民营经济突破家族制束缚、加快发展也很有指导意义。
民营企业在从家族制走向公司制的过程中,目前比较明显的有几种路径:一是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聘请职业经理人,进行委托代理;二是管理人员和职工持股,但实行家族控股,在企业内部引入激励机制和活力元素;三是和国内外资本合资合作,借助外力加快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营企业的六大成长模式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过程千差万别,但揭开现象可见一些成长中的共性问题。
作为社会转型大环境下成长着的经营组织,他们都曾经、正在或将要面对同类的问题。
因此,研究探讨这些问题,将会对民营企业的成长有所启示,对民营企业家有所启发。
应该说,由于环境的不同、创业者个性能力的差异以及际遇的迥异,民营企业的成长模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其中确有不少共性的特征,而这些特征构成了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我们根据民营企业产权结构的变化特征和产业战略的发展特征,将民营企业的成长模式归纳为以下六类:模式一:核心聚变模式所谓核心聚变模式,就是核心资本的几何扩张。
该模式的特征是:企业的原始资本积累往往是由一个核心的人群创造的,核心成员大多是家族成员或者加上少数朋友。
在核心人群完成了原始积累之后,企业的成长如核反应堆的聚变过程一样,通过各类资本运营手段使企业的规模迅速扩张,而企业的产业战略往往是多元化为基本原则的产业整合之路。
该模式的主要代表者有崛起于南国边陲深圳的华为集团和东北的东方集团。
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带了几个兄弟就创业了,其原始资本积累靠的是电话机买卖和客户资源的经营,通过核心技术的培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集团。
可以说,以技术领先为主要手段、以目标市场经营为基础的模式构成了华为成长的标志性特征。
长期稳居《福布斯》中国富翁排行榜并早已蜚声国内外的民营企业巨头东方集团则是核心聚变模式的原创典型。
起家于建筑工程的东方集团董事长张宏伟是一个不一般的包工头。
在通过承包建筑工程获得大量原始积累资金的基础上,张宏伟凭借超常的企业经营理念认识完全靠一己的资本难成大业,于是开始寻求更多资本伙伴的合作;同时,他又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认识到仅仅靠制造业和建筑业的自然积累是难以实现企业的迅速成长,他根据国外大型企业的成长经验提出,只有大规模的资本运营才能实现企业的超常规发展。
于是乎,在立足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的基础上,控股保险公司和锦州港、参股民生银行、开辟家居建材零售行业,演绎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资本游戏,成为民营企业中的金融资本巨头和资本高手。
许多民营企业都是资本聚变模式的代表者,如四川的新希望集团等。
坚持这种模式的企业成长速度普遍偏快、规模比较大,但却是历史条件的产物,资本积累阶段与创业者的个人环境和意识密切相关,在成长过程中往往对资金链条的坚固性要求比较高,经营风险也比较大,需要高超的资金运筹能力。
模式二:金蝉脱壳模式该模式与企业性质有着密切关系,它往往脱胎于产权难以界定或者原始产权难以变革的集体企业或非民营机构。
由于原始产权结构的“刚性”,在不触动或无法变动原始产权的基础上,企业创业者或者根据相关法规或政策进行体制变革,通过增量资本的产权清晰化和股份制变革达到民营化的目的,从而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和规模的扩大。
在产业发展战略上,这类企业往往依托核心产品形成自己的核心生产能力,注重培育自己的品牌,从而形成富有活力的强势品牌企业。
这一模式中最成功的代表之一是联想集团。
联想集团是在依托中科院计算机所成立的,成立之处是特有的中国特色体制国有民营模式。
初期投资是联想创业者借中科院的资金,尽管后来进款已经还完,但是根据相关法规和政策,联想公司的性质属于集体企业,产权归属中科院计算机所及联想成员集体,实质上成为一个谁也不敢触动的“准国有产权”。
但是这种产权模式显然不利于联想的创业者以及相关员工,当然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为了解决这个悬在联想头上的“炸弹”,以柳传志为核心的联想创业者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特别是是与中科院有关方面的沟通,而中科院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开明态度。
最终形成了一种折中的体制变革之路:一方面,联想集团的原始产权归属不触动,其中的35%股权拿出来作为联想员工的分红股份;另一方面,联想的管理层和关键员工在联想控股的香港联想公司以及其他上市公司中可以自然人的身份持有公司股份,从而完成公司的民营化过程。
这个过程既没有损害原来的集体产权利益,又解决了员工变成老板的问题,确实是一条集体企业民营化的现实途径,可谓成功的金蝉脱壳。
当然,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的深化,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将越来越容易。
在产权变革的过程中,联想的产业战略思路是相对比较清楚的,集中力量于IT业特别是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制造,并非常注重联想品牌的培育,从而形成了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优势。
这个模式有很多的追捧者和奉行者,其中有大量的成功者,也不乏失败者,而典型的失败者则是仰融领导的华晨集团。
仰融力图通过各类资本运营手段完成企业的“金蝉脱壳”,改变华晨在产权问题上的尴尬,并在汽车产业上有所作为,但是对于国家大政方针把握的欠当以及由于策略上的激进和失误令其前功尽弃。
模式三:核心转换模式核心转换模式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民营企业成长路径,其主要的特征是:民营企业由改制而来,无论是MBO或是协议转让股权;而战略的核心也逐步由原来的产业转向专业化基础上的多元化,战略核心由具体的产业转向资本。
这类企业的前身或者是纯粹的国有企业或者是集体企业或者是具有集体企业性质的乡镇企业,在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和“抓大放小”的政策背景下,她们成了改制的先锋军。
与前一种改制模式不同的地方在于,这些企业无需“金蝉脱壳”,而是直接从产权代表者有关政府主管部门手中将产权购买过来,其中大部分是由原来企业的经营者融资购买,即所谓的MBO;有的是直接将产权出售给其他企业或其他个人。
江苏、浙江一带的一大批企业都是这样转换来的,如浙江的万向集团和华立集团等都是其中的典型。
完成了股东转换的这种模式往往形成股权相对集中的格局,主要集中在最高管理者以及关键员工手中。
这些企业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企业相对稳定的发展,在产业战略上以产业集中为基础构建了强大的专业化优势,而以此为核心,逐步实现了多元化经营。
万向集团的前身是当地的小集体企业,严格说来是手工业作坊,在鲁冠球的带领下,到20世纪80年代成长为一个以生产万向节为主要产品并初具规模的乡镇企业。
经过全面的改制,万向集团转换为一家规模巨大的民营企业,鲁冠球个人也常居《福布斯》中国富翁榜。
作为民营企业的万向集团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了罕见的沉稳和少有的战略性,在中国大地一片追求暴富的浮躁气氛下,鲁冠球硬是引导万向将小小的万向节作成了行业的龙头,形成强大的规模效益和品牌效应,并跻身世界万向节制造行业强者之林,成为专业化经营的典范。
但这似乎并不说明万向发展的全部,万向的资本运营技术和多元化经营在近年来也成为业内称道的商业经典。
在大批资本巨头在国内资本市场上纵横捭阖引动无数眼球的时候,万向悄然并购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将资本运营战场引向资本运营手段发达的美国,令众多商业观察家吃惊不已,也令不少国内企业家的视野豁然开阔了许多;而万向在国内的金融财经和其他产业经营也以稳妥低调为突出特征。
可能正是由于低调、务实、胆识、专业的个性,鲁冠球才能被人们成为中国企业界的“一棵长青树”。
华立集团的成长路径与万向非常相似,其前身也是一家以编织为生、自给自足的小手工业作坊,自从20世纪70年代偶然“触电”而进入电能表行业逐渐成长为一个颇具规模、隶属于余杭二轻局的集体企业。
尽管在计划经济时代,华立的成长过程没有受到计划的“照顾”,也没有任何国家或其他政府资金的投入,但是由于历史与政策的因素,华立的集体企业性质成为一个不容质疑的法律问题。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华立自1994以来就开始了改制的改革尝试,经历了全员持股、关键员工持股、从政府有关部门购买股权等方式的8年漫长时间,终于到2002年完成了华立集团股权的彻底转换最终股东全部成为自然人以高层管理者为核心并包括创业元老和关键员工的团队,华立集团也从此成为一家纯粹的民营企业,其改制的历程也成为中国企业MBO的典型案例。
令人惊奇的是,在产业战略上,华立也与万向有着强烈的相似性(是否是浙商的特征?),她凭借超人的稳重和毅力把电能表制造产业作成了中国行业的龙头老大,并开始向海外延伸,其专业化能力令人赞叹。
但是,华立的掌门人董事长汪力成一刻也没有放弃多元化的念头。
在经历了多元化的风风雨雨和形成强大专业化能力的基础上,华立走上了一条以资本运营手段为依托的“立体”多元化之路:除了以电能表为基础的主导产业外,公司形成了房地产业、移动通信、生物制药的多元化产业体系。
集团的经营重心也由电能表制造转向资本的运营和重点产业整合。
模式四:直线集中模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民营企业成长模式。
美国哈佛大学致力于家族式企业研究的学者唐纳利认为,同一个家族至少有两代参与这家公司的经营管理,并且这两代衔接的结果,使公司政策和家族的利益与目标有相互影响的关系,且满足七个条件中的某一个或数个条件,即可构成家族企业。
这七个条件是:.家族成员由于公司的关系,决定个人一生的事业;2.家族成员在公司的职务影响他人家族中的地位;3.家族成员以超乎财务的理由,认为其有责任持有这家公司的股票;4.即使家族成员正式参与公司的管理,但他的行为却在反射这家公司的信誉;5.公司与家族的整体价值合而为一;6.现任或前任董事长或总经理的妻子或儿子位居董事;7.家族关系为决定继承经营管理权的关系。
美国另外一位学者、哲学博士丹尼斯杰弗则认为,由一位或数位家族成员所拥有和控制的企业即为家族企业,血缘、工作、所有权这三种共同体构成家族企业的精髓。
这些企业最初的创始资本往往来源于家族内部成员,资本积累过程也往往是企业资本自我滚动的过程,即使形成了一定的资产规模,仍维持着家族资本结构,由家庭成员持股,股权没有向家族外成员扩散。
因此,她们又是中国家族企业的代表者。
在产业战略方面,她们是专业化经营的典范,集中于一个产业或一个产业的少数几个环节,形成产业集中性的经营规模优势。
从现状看来,他们的经营规模不是特别大(普遍在10亿元以下,大多在2-3亿元的资产规模以下),但却常常是行业的龙头或佼佼者。
宁波的方太厨具公司、温州的大虎打火机厂和东艺鞋业公司以及北京的曲美家具公司都是该模式的典型代表。
从中国企业的成长史看,方太厨具应属于长寿公司了,当年与她一起叫卖厨具的很多知名厂家现如今都不知去了哪里。
从股权结构和管理模式看,这是一家典型的家族企业,茅理翔任公司董事长、儿子茅忠群任总经理,股权由家族成员持有,产业集中于厨具,理念是做中国的“厨具专家”,尽管在基础设施等其他领域有投资,甚至打算投资于教育事业,但茅氏父子的经营重点与核心仍然在于厨具,而且似乎没有把重点转向产业多元化的迹象。
可以说。
这一模式的出现是历史条件的产物,大批民营企业走的是这个路子,不是夫妻携手,就是兄弟并肩,或者是上阵父子兵,突出的优势是决策效率高、市场反应速度快,发展稳健,但对主要领导者的个人依赖性非常高,有的企业可能会对于外来高层次人才的吸收产生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