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著名医家尤在泾学术思想研究

合集下载

中医“火派”传人卢崇汉

中医“火派”传人卢崇汉

由于卢崇汉大剂量使用辛温药物,当地药房不敢为他的药方配药。于是,由卫生管理部门出面,向各大药房“打招呼”,凡是卢崇汉开的处方,一律按处方剂量配药。
正当卢崇汉在南京的名气如日中天时,4年的学习结束了。他婉言谢绝了南京方面的挽留,回到了四川,从此,开始了他在成都传奇的从医生涯。
【档案】
3.2 话疗结果
本资料217例患者服用扶阳安髓止痛扬治疗后,全部达临床痊愈标准。其中服药2~3剂痊愈者75侧, 占34.56 ;服药4~5剂痊愈率l 28例占58.99 ;服药6剂以上痊愈者l4例,占6.45 。
4 病案举例
李某某.男.65岁,退休工人。1989年11月24日初诊自述牙痛反复发作1月,加重3天。患者近1月来出现牙痛,无固定性上下或左右疼痛。3天前牙痛加重,曾在某医院口腔科诊断为“牙髓炎”.采用消炎、止痛治疗后,牙痛未能减轻t前来我处诊治。诊见右齿龈及右侧面颊略红肿扪之微有灼热感,痛剧时放射至右侧头痛;咽喉干痛不思水饮,神疲腰瘦;大便秘结,小便黄,纳差;舌质淡,舌苔白腻罩黄,脉沉细略措。证属阳虚阴火上千,用扶阳安髓止痛汤加白芷15g、法半夏20g。患者自述服完第2剂后右齿龈及右侧面颊肿痛大减t头痛及咽喉干痛消失续用上方去白芷、法半夏再进2剂.其齿龈及面颊肿痛全消。随访2年.未复发。
医学院的学生开中医处方为人治好了疑难病,这可是大新闻。于是,关于卢崇汉有没有处方权的问题,医学院领导专门开会讨论。最后决定,以医学院的名义请求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为一个在校学生破例授予处方权。主管部门批示同意。此时的卢崇汉成了南京街头巷尾议论的名人。一时间,来找卢崇汉看病的人和车在医学院里成了一道特殊的风景线。为了让卢崇汉有时间诊病又不影响上课,学院特许他可以不参加某些政治学习,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特权”啊!后来见来找卢崇汉的人实在太多,学院又规定,患者必须持单位介绍信,交学院批准后才能看病,每次最多20人。

《柳选四家医案》学习方法举要

《柳选四家医案》学习方法举要
血等40大类,每类疾病下附数则医案进行点评。通 过这种同病异治的研究方法,便于掌握各类疾病的 辨治规律和诊疗特征。
病机,有方药,但缺少治法,症状描述亦显单薄。柳
氏案后为之评按。4 r29:“此想系左半有汗,右半无汗
之证。细绎案语,是防其将患偏痱之意。”话虽简 短,但对理解本案很有帮助。《素问・刺禁论》云: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由于肝主血而肺主气,故 尔,中医有“左血右气”之说法。从本案方药来看, 处以《金匮要略》麦门冬汤加味,在平补气阴的同 时,少佐泻肝之品,可知血分有余而气分不足,阴血 有余而阴津不足,从而柳氏得出“左半有汗,右半无
umes
apeutic
noted and remarked.It is fhe veIy excellent work,integrafing medical theo口y,theI.apeutic princjples,ther— methods and thoughts of dif玷I℃ntiation.In order to better study and apply Liu Xuan Si Jia Yi An,the authors had summarized the leaming methods of this book in the paper.
云。4_7:“真阳以。肾为宅,以阴为妃。肾虚阴衰,则阳
学精神;同时,也反映出柳氏在方药运用方面的娴
熟与老道。 除上述几种评按情况之外,柳氏还经常一语道 破案中之玄机,为后学理解和运用医案中的理法方
无偶而荡矣。由是上炎则头耳口鼻为病,下走则膀
胱二阴受伤。自春及秋,屡用滋养清利之剂。欲以
养阴而适以伤阳,不能治下而反以戕中。《内经》所 谓‘热病未已,寒病复起’者是也。鄙意拟以肾气 丸,直走少阴,据其窟宅而招之,同声相应,同气相

清代著名医家尤在泾学术思想研究

清代著名医家尤在泾学术思想研究

医家小传清·尤在泾目录一、尤在泾生平简介及字号考辨(一)生平简介尤怡,字在泾(又作在京),号拙吾,晚年又号饲鹤山人,清代长洲(今江苏吴县)人,生于 1650 年,于乾隆十四年( 1749 年),因病逝世,享年99岁,虽大器晚成,亦可谓尽得其天年。

尤在泾就学于苏州名医马俶(字元仪),崇尚内难仲景之学,并最终学有所成,成为了明清伤寒三派中辨证论治派的代表医家,其对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注释也是较为精当的,被后世历代医家所推崇。

然其一身经历世态炎凉,有喜有悲。

尤在泾在家里排行老三,父亲是当地的大地主,有良田千余亩。

于其《医学读书记·跋》中说:“予自弱冠,即喜博涉医学,亦好诗”。

由此可知其早年生活富裕,且家学渊源。

然而世事难料,他的家庭因为惹上的一桩官司而家道没落,到他继承家产时仅剩田地三十亩。

后又因为一些事情,把田地都陪了出去,最后沦落为平苦百姓。

有一年的除夕,家里是无一粒米的余粮。

为了过年,他卖字于佛寺之中。

他的妻子携幼子在家中等候,油灯半亮着,直到太阳要升起时,他才带着卖字画得到的数十钱买米买柴火回家。

在《杂感》一诗中写到:“日余本拙懒,逝将事农圃。

所急在治生,岂伊慕高古。

贫贱惜筋力,忧伤亦何补”。

道出了其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此之后,偶然的机会,他拜马元仪为师,马元仪为明末名医李士材的再传弟子。

马氏久负盛名,从游者甚众,晚年得到尤在泾这个学生,甚为欢喜,谓其夫人曰:“吾今得一人,胜得千万人矣”。

然而尤在泾刚刚学医的时候,并无医名于世,家境甚为贫寒,仅凭他的妻子给人做针线活度日。

天不佑人,他妻子因积劳成疾,终于在一寒冬夜,留下年岁尚幼的孩子,发卒疾不治而亡故了。

尤在泾为了追悼妻子,之后的二十年都未有再娶。

在另一首《杂感》诗中可以得到佐证:“明月流素影,照我室中帷。

清光缺复满,佳人难在期。

宝镜不复开,玉琴生纲丝。

翩翩双黄鸟,巢我庭树枝,雄衔原上草,雌啄泽间泥,辛苦被流珍,一旦伤其其雌。

养生说——清代医学家尤乘

养生说——清代医学家尤乘

养生说——清代医学家尤乘尤乘,字生洲,别号无求予。

清代医学家。

早年习儒,后弃而习医,从师于名医李中梓。

由于他学医刻苦,肯于钻研,重视防与治,不仅善于治病,亦善于养生。

着有《寿世青编》上、下两卷。

尤乘对脏腑甚有研究,他在《养生说》中,提出了五脏养生要言,其论述概不用药,主要讲述摄养之法。

他说“疗身不如疗心”,认为,人的生命以五脏为主体,协调脏腑的功能。

是一条重要的养生法则。

寡欲——养心之道尤乘在《养生说》首先指出“养心莫善于寡欲,目无妄视,耳无妄听,口无妄言,心无妄动,贪嗔痴爱,是非人我,一切放下,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过忧,既事不可留住,听其自然,应以自然,信其自去,忿怒恐惧,好乐忧患,皆得其正,以养心之法也。

”尤乘这一番话对于人们日常如何养心很有帮助。

中医学认为,“心”为“君主之官”。

《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指出了“神明”在思维,调节行为和统帅全身生理活动等中的特殊机能,而这些都是由“心”所主。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

”“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

”人有“七情六欲”,欲望过大,好高骛远,心神必然过于躁动,神不内守,乱而不定,必然忧乱脏腑,耗伤气血,轻则招生疾病,甚至催人衰老,减短寿命。

尤乘告诫人们,欲使养心,就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戒怒——养肝第一要务尤乘认为,肝喜条达,有疏泄功能,能调畅人体气机。

他告诫人们“怒易伤肝”。

因为忿怒可阻塞气机而不舒,使其疏泄条达功能失调。

肝病易出现“薄厥”(相当与中风)等病,多与爱生气,易激怒有关。

书云:大怒伤肝,血不荣于筋而气激矣。

气激上逆,呕血、飧泄、目暗,使人薄厥。

《名医叙论》曰世人不终善寿,皆由不自爱惜,忿争尽意,聚毒攻神,内伤骨髓,外乏肌肉,正气日衰,邪气日盛,摧残身心非浅也。

陶渊明诗曰:怒气剧炎火,焚和徒自伤,触来勿与竞,事过心清凉。

节食——保养脾胃良方平素如何保养脾胃?尤氏主张节食。

医古文名校精品——医案六则

医古文名校精品——医案六则
袵—衽
本案有何启示?
第四则 选自赵献可 《医贯·痢疾论》
本案作者:徐阳泰
豐:肥胖 [辨] 豐:托盘。 丰:草木茂盛。
豆是一种盛食器
丰满 丰盛 丰收 为(之)言:对(我)说
丰姿 丰采 丰神
下以大黄——清泻热邪 参、术zhú、姜、桂
温中健脾补气通阳
向:如果当初 表假设时常与否定词连用
[辨]
咸知向方
向非先生
譁—哗
下:名→动,泻下
浃:1、通 / 透 “汗流浃背” 2、周匝(一循环)
亘:横贯贯通始终 流:向下、向坏处发展 去其旧而新是图:去旧而图新 一旦:即时。
《战国策·燕策一》: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霍然:雨中群鸟飞声迅速消散貌 ——喻病愈之速
敛衽:下跪前的整衣动作,为男子之礼。 元以后才专指妇女之礼。表敬之词
迟:本指迟脉,脉跳一息不足四至。 与上文“浮数”有无矛盾?
——此指尺脉因应指不明显,有时摸不到, 故感觉似乎不足四至。
迟弱:迟而无力,表明营血不足,虽有表证, 禁用汗法。
《伤寒论》第50条 :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 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 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建中汤:即小建中汤(桂枝汤倍用芍药加饴 糖),有建中补脾,调和气血之功。
有旦夕矣:指事情即将发生 ——赏赐大典
政:通“正” 温粉:炒温之米粉。扑在皮肤上,用以止汗。
见《伤寒论》38条 。 取:治理→治疗
《老子》:“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 不足以取天下。”河上公注:“取,治也。”
先期:过早
促 尚促寿限。(缩短) 昼夜促汗。(催促)
表里:此为偏义,“里” 指表虽感寒邪,但荣血不足。

清代医家徐锦生平与学术传承谱系论文

清代医家徐锦生平与学术传承谱系论文

相参,则徐锦得年66或67岁是可能的。以“崦嵫晚 景,身世匆匆”论,《山海经・西山经》有“西南三百
六十里日崦嵫之山”语,郭璞注“崦嵫之山”为“日没
所入山也”[6135,徐锦若体健无病,未必作此悲观语, 而其人卒于3年后,亦可证健康当时已显不佳,因作
“崦嵫晚景”之叹。
徐康称“后琢堂太史修府志,编入方术传”MJ65。 按“琢堂”即石韫玉,字执如,号琢堂,吴县(今属苏
“宝山门人范洵谨跋”[5 3165,则知范洵为徐锦弟子, 参与校订《伤寒补亡论》。 金慰祖:《心太平轩医案》“霍乱”末案述道光元 年(1821)石砚耕患病,经徐锦诊治好转,案中称徐 锦为“夫子”,署为“受业金慰祖”-4-24,则徐锦弟子有
金慰祖。 2.3宗嗣
为“西畴顾业师评”[121319-320,则知陈元益为顾文煊弟
下’’[12]35。
徐锦同门有陈元益、徐柏。 《吴医汇讲》载陈元益《痧疹今昔不同治法亦异 说》《辨<活人书)妇人伤寒之说》2篇,前篇附注陈 元益“名昌龄,号半帆,国学生,住北壕”Ll引315,后篇 末有“本仲圣以论伤寒治法,由正路也。中幅诠疏 气血阴阳尤妙,独开生面,斯可谓用古而不泥古者
乎?今而后读《活人书》者,当知所择矣”一段文字,
《奇病论・王之佐跋》称徐锦“遇有奇病,必虚 心造访,遍考方书,恨不能起古人而商榷之”坤j988, 《徐酚跋》称乃祖“治病必彻底讲究,以求其本,…… 虽寒更鹤唳,月挂松梢,与二三知交剪烛谈心,将平 日所视之症娓娓不倦,无不力求而探讨之”【8j9叭。可 知徐锦喜好探疑究难。 《心太平轩医案》载案230余则,分析病机直中 肯綮,用药简练轻清。如“某,咳血,形瘦,音哑,肺 虚防喘,仿钱仲阳法,补肺阿胶散”[4}40,按阿胶散见 (UJ、JL药证直诀》卷下,又名补肺散,治小儿肺虚气 粗喘促,药轻简而效力宏。徐锦以“肺虚防喘”为关 键选方用药,可见其治病一重病机,二善用药。 另,《奇病录・王之佐跋》称徐锦“生平善鼓琴, 喜吟咏,为医名所掩……潇洒出尘之概,尤是令人思 慕也”[81988,虽有轻视医术之意,却可知徐锦虽在医 林而有士人情怀,与徐酚所称乃祖“虽寒更鹤唳,月

医学三字经白话解

医学三字经白话解

医学三字经白话解一、医学源流【原文】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

【语译】中医学开始有文字记载,相传起源于岐伯和黄帝。

后人托名黄帝和岐伯写成《灵枢》和《素问》二书,特别是《素问》的内容更为详细。

【注释】岐黄:指岐伯和黄帝。

黄帝是古代的帝王,约生于公元前____年左右。

岐伯是黄帝的臣子,同时也是指导黄帝研究医学的老师。

灵枢:又名《灵枢经》、《黄帝内经灵枢经》,为《内经》的组成部分。

原书共9卷81篇,又名《针经》,别称《九卷》。

隋唐之际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包括《九灵》、《九墟》和《灵枢》。

宋代以后,原本及传本大多散失,现存《灵枢》传本系南宋史崧据其家藏9卷本重新编校,改为24卷。

本书与《素问》所论述的内容相近,尤详于经络、针灸而略于运气学说。

在介绍基础理论和临床方面则与《素问》内容互有补充,是我国战国时期医学理论,特别是针灸学的重要文献,素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素问:又名《黄帝内经素问》。

为《内经》组成部份。

原书9卷,共81篇。

唐.王冰注释此书时改为24卷,并补入七篇”大论”,但仍缺刺法论、本病论二篇。

经北宋林亿等校注后,成为今存《素问》传本的依据。

本书包括人体生理、解剖(脏象、经络)、病因、病理、诊断、治疗、预防、养生,以及人与自然,阴阳五行,运气学说等多方面内容。

较系统地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医学成就。

特别是用朴素辨证的指导思想,综括了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为历代医家所遵循。

【原文】难经出,更洋洋!【语译】自从《难经》这部书出现以后,中医学的内容更为丰富了。

【注释】难经:据史书记载,相传为春秋战国时名医扁鹊(姓秦名越人,约生于公元前5世纪)所作。

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

本书以问答释难的方式编纂而成。

论述以基础理论为主,兼析症证。

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穴道,69~81难论针法。

全书内容简要,辨析亦颇精微。

诊法以”独取寸口”为主,对经络学说和脏腑中命门、三焦等论述则在《内经》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伤寒贯珠集》学术思想探讨

《伤寒贯珠集》学术思想探讨

庆1 ( 5年 公元 11 ) 由朱 陶性 以活字板印成 , 80年 ,
从 此盛 行 于世 。在 不 到 30年 的时 间 内屡 经 翻刻 , 0
因此版本的流变状况较为复杂。据《 国中医图书 全 联合 目录》 所载 , 现存版本约有 1 8种左 右。最早者
为清嘉 庆 1 5年 (80 朱 陶 性 活 字 本 ( 11) 白鹿 山房 藏
这些 不 同的编 排 法具 体 表 现 在 各 书 的编 排 结 构 上 。
板 ) 以下还有嘉庆 1 , 8年 (83 苏州会文堂刻本 , 11) 日 本文政 9年(86 s J 汉庵 氏校刻本 ( 12 ) ' I Jl , 稽古斋藏 板)及清绿润堂来苏 阁、 荫堂刻 本 , , 绿 清末广州 惠 济仓刻本 , 上海千顷堂石印本等。
济 南 2 05 ) 5 35
摘 要 :伤寒贯珠 集》 《 为清 ・ 尤怡所著 , 是一部有广泛影响 的《 伤寒论》 注释性著作 。其 强调 治法 , 以法类证 , 临床运 用 , 注重 对辨
证论治规律 的 阐发颇具特 色, 亦对后世 《 伤寒论》 的研 究及 伤寒 诸法的运 用颇有启发。
关 键词 : 伤寒贯珠 集; 学术思想 ; 理论探讨
义之 可疑者 始 明 , 理之 难 晓 者 自显 ”, 可从 而 穷 本 溯
源。
苏吴县) , 人 生年不详 , 于乾 隆 1 卒 4年 ( 公元 14 79
年 ) 。
怡少时家贫而笃学 , 工诗善书 , 泊名利 , 淡 曾鬻
字 于佛寺 。与 同郡 顾 秀 野 、 沈德 潜 等 为 挚友 。弱 冠
晦姓名 , 乃隐居花溪 , 著书 自 。所著 除《 得 伤寒贯 集》 八卷外 , 还有《 金匮要略心典》 三卷 ,金匮翼》 《 卷 , 医学读书记》 《 二卷 ,静香楼 医案》 《 一卷。尤 学宗仲景 , 于仲景之书 , 覃精研思 , 颇有心得 。所 《 伤寒贯珠集》 《 、 金匮要略心典》 《 、 金匮翼》 均为 发仲景 的上乘著作 , 后世具有深远影 响。《 对 医 读书记 ・ 中》 卷 也全 是研究《 伤寒论》 的心得体

《柳选四家医案》学习方法举要

《柳选四家医案》学习方法举要
i n Q i n g d y n a s t y , i n c l u d i n g t h e m e d i c a l c a s e s o f f o u r f a mo u s m e d i c a l s c h o l a r s i n Q i n g d y n a s t y , n a m e d t w o v o l — u m e s o f J i n g X i a n g L o u Y i A n w i r t t e n b y L i u Z a  ̄ i n g , t w o v o l u me s o f J i Z h i T a n g Y i A n w i r t t e n b y C a o R e n —
Z HANG J i a—we i . L U Z h a o—l i n
( B e i j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 B e i j i n g 1 0 0 0 2 9 )
・1 001・

文 献 研究 ・
《 柳选 四家 医案》 学 习方法举要
张 家玮 鲁 兆麟
【 摘 要】 《 柳选 四家 医案》 是清代著名 医家柳宝 诒的代表著作 , 为柳 氏选取清 代 四位著 名医家 的 医案 , 包括 尤在 泾《 静香楼 医案 》 二卷 、 曹仁伯 《 继志 堂医案》 二卷 、 王旭高 《 环溪草 堂医案》 三卷 、 张仲
【 A b s t r a c t 】 L i u X u a n S i J i a Y i A n i s t h e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w o r k o f L i u B a o y i , t h e f a m o u s m e d i c a l s c h o l a r

试析杨希闵《盱客医谭》中的中医治学观

试析杨希闵《盱客医谭》中的中医治学观

*而且编撰了不少中医著作。

其有门径”,善于选择读书,还反对纸上谈兵,注重悟性和实践。

他在书中对前。

杨希闵(1808-1882)字铁佣,号卧云,新城县(今黎川县)人。

自幼勤奋好学,嗜奇好古,年轻时在家乡塾学授课。

道光十七年(1837)拔贡,候选内阁中书。

认为仕途非己之愿,乃专心攻经,尤好讲《易》,崇奉宋代儒家朴学笃行之说。

咸丰六年(1856),太平军攻克新城、建昌(今南城县),希闵率所授乡弟子在乡间办团练,攻建昌,不久,建昌府各县均为太平军攻陷,举家流落福建邵武,后迁福州,先后被福建学政吴南池和布政使周开锡延聘。

希闵利用这种机会饱读经史百家,详加考证。

同治九年(1870),东渡台湾,在海东书院主讲11年,以宋儒理学及经、易之书启迪台湾士子,学风为之一新。

杨希闵十分爱好和擅长诗词创作,撰有《遐憩山房诗》《痛钦词》《过存草》《覆音瓦草》《诗榷》《绝句诗选》《四书改错平》等。

杨氏还是诗词研究大家,除词作选本《词轨》外,还有诗选本《诗轨》,主要论述诗之“正变”、唐宋诗之异同之问题等,卓有见地[2-3]。

杨希闵所辑《词轨》是一部选论精当、颇具手眼的词选。

从选本批评角度对其加以考论。

杨希闵文史研究很有成就。

他为明代理学家胡居仁写过《胡文敬公年谱》一卷[4]和明薛文清公年谱一卷,后被一起收入于浩辑著《宋明理学家年谱目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版第十册)。

他还为北宋著名学者黄庭坚编过《黃文节公年谱》,为南宋抗金名臣李纲写过《李忠定公年谱》。

杨希闵涉猎广泛,还箸有有《四书改错平》14卷、《水经注汇校》40卷、附录2卷、《读书举要》2卷等。

杨希闵擅长医学,著《伤寒论解略》,系辑集历代各家对《伤寒论》之注释;另又取伤寒学名家如黄坤载、柯韵伯、徐灵胎、尤在泾等之伤寒方解方注,加以总括,成《伤寒论百十三方解略》,并扩大至《金匮要略》方,依例撰成《金匮要略百七十五方解略》。

尚有《盱客医谭》等,后者是杨希闵习医的代表之作。

尤在泾妇科医案分析

尤在泾妇科医案分析

尤在泾妇科医案分析尤在泾治疗妇科疾病,详辩病因病机,分析病情源流俱澈,重视补脾祛湿,处方用药灵活,对于后世治疗妇科疾病有一定参考价值。

标签:尤在泾妇科医案【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11-0706-01尤怡,字在泾,号拙吾,别号饲鹤山人,清代医家。

尤在泾所著医籍有《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金匮翼》、《医学读书记》、《静香楼医案》。

虽尤怡非妇科名家,然仔细阅读其妇科医案,却有不少可取可鉴之处。

正如柳宝诒在《评选静香楼医案两卷》所言:“乃观此案,论病则切理餍心,源流俱沏,绝不泛引古书,用药则随证化裁,活活泼泼,从不袭成方。

可见食古期乎能化,裁制贵乎因时。

”因此笔者选取《静香楼医案》妇人门中的医案,并对其进行解析。

案1.脾虚生湿经多。

脾虛生湿,气为之滞,血为之不守。

此与血热经多者不同。

白术泽泻白芍广皮炙草茯苓牛角腮灰川芎分析:妇人经多,有血热致血不归经,亦有脾虚生湿,脾不统血之经多。

若用清热凉血之剂,则会寒凉助湿,湿甚脾虚亦甚,血崩不止。

若仅用固涩之剂,则血虽止而湿转郁,湿郁气滞,则虽血止后多成胀满,若体内有热,则湿热相结成黄病。

因此,医家须析证严谨,遣药无虞。

方中白术、茯苓和泽泻健脾祛湿;白芍养血补血;牛角腮灰止血;川芎是血中之气药,活血行气,以防牛角腮灰收敛太过以致湿郁;广皮理气健脾;炙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健脾祛湿,行气止血。

案2.脾虚生湿胎水。

腹满、足肿、泄泻。

此属胎水,得之脾虚有湿。

白术茯苓泽泻广皮厚朴川芎苏叶姜皮黄芩《圣济总录》云:“脾合土,候肌肉,土气平和,则能制水,水自传化,无有停渍,若妊娠脾胃气虚,经血壅闭,则水饮不化,湿气淫溢,外攻形体,内淫胞胎。

”因此用白术、茯苓和泽泻健脾祛湿;广皮和紫苏叶行气;厚朴行气燥湿;川芎活血行气;姜皮利水消肿;少量黄芩清热燥湿,在大量温热药中,黄芩去性存用;全方健脾祛湿,利水消肿。

在临床上,因厚朴行气力较强,孕妇要慎重使用。

初探小柴胡汤方证易误下之因

初探小柴胡汤方证易误下之因

DOI: 10.13463/zyy.2020.05.007初探小柴胡汤方证易误下之因王蕊\肖勇洪”(1.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昆明650020; 2.云南省中医医院,昆明650021 )摘要:以《伤寒论》小柴胡汤相关条文为依据,结合典籍论述及临证经验,总结分析小柴胡汤方证易于误下之因。

认为 小柴胡汤证误下之多,并非汉代医家过于孟浪,实乃少阳病主治证机繁杂,与阳明病联系紧密、肢杂难辨等原因所致,故而《伤寒论》中小柴胡汤方证条文频频提及误下,体现出仲景善于透邪达表、唯恐邪气内陷之思想,且示人以慎,医者当勤学明辨,提高临床辨治能力。

旨在深入地理解、还原仲景学术思想,通过细致的分析,更好地解析小柴胡汤方证相关原文,以利于临床运用经典。

关键词:张仲景;《伤寒论》;小柴胡汤方证;和解少阳;透邪达表中图分类号:R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258(2020)05-0861-03 On the causes o f the misused purgation o f Xiaochaihu DecoctionWANG Rui1,XIAO Yonghong2.(7. Yunnan University o 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Kunming 650020, China; 2. Yunnan Provincial H ospital o 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unming 650021, China)Abstract: Based on the original version of Xiaochaihu Decoction in Shanghan Lun, combined with the discussion of ancient books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causes of the misused purgation of Xiaochaihu Decoction. It is not because of the doctors in Han Dynasty were too hasty, but that the main treatment mechanism of shaoyang disease was complicated, and it was closely related to yangming disease. So Xiaochaihu Decoction was easy to be misused purgation, which reflects Zhongjing's academic thought of preventing internal invasion of pathogenic factors, and shows people to be cautious. Only by thoroughly understanding and reflecting on the original texts of Shanghan Lun can make Zhongjing^ academic thoughts be comprehensively interpreted, 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 enriched, and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of Shanghan Lun be expanded.Keywords: Zhang Zhongjing; Shanghan Lun\ Xiaochaihu Decoction; reconciling shaoyang; driving out evil spirits小柴胡汤是张仲景创立的经典名方之一,具有 和解少阳、调达枢机之功,临床应用以“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为八大主症,在仲景“便可但见一症 便是,不必悉具”的思想指导下,小柴胡汤的临床 应用不再局限,己于临床内、外、妇、儿及肿瘤科 等疑难杂症的诊治中广泛应用[|$。

明清时期的医学科技与诸子百家思想

明清时期的医学科技与诸子百家思想

明清时期的医学科技与诸子百家思想中国传统医学源远流长,经历了多个朝代与时代的变迁,其中明清时期医学科技的发展,以及与诸子百家思想的融汇贯通,成为了一段独特而丰富的历史。

本文将从医学科技与哲学思想两个方面,对明清时期中国医学的特色进行探讨。

一、医学科技的发展明清时期中国医学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方剂研究、针灸与外科手术三个领域。

1.方剂研究方剂是明清时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与发展成为了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在此期间,诸如《本草纲目》、《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所著录的方剂,在医学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又如清代著名医学家吴鞠通,创作了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的“鞠氏五运六气大全”,并基于该理论创制了许多常用方剂。

2.针灸针灸作为中医学的重要治疗手段,也在明清时期得到了许多医学家的研究与应用。

著名的明代医学家李时中所著的《医宗金鉴》中,就收集了大量关于针灸的经验与知识。

此外,明代著名医学家朱震亨所著的《针灸甲乙经》,更为针灸研究提供了全面而系统的理论基础。

而清代医学家华佗明则在创作《针灸太真》中,将自己的经验与研究成果系统总结,并探讨了针灸在诊疗中的应用。

3.外科手术明清时期的外科手术主要以刀法与火烧为主,同时也有少量使用麻药及火枪进行的手术。

在此期间,明代朱震亨所著《外科正宗》与清代顾祖禹所著《修真妙手》等著作,成为了外科手术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同时,他们也通过手术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外科经验。

二、诸子百家思想与医学融汇明清时期,中国的官学教育以诸子百家思想为核心,医学也不例外。

医学家们在吸取了儒、道、佛、墨等思想流派的精髓后,将其巧妙地融汇在医学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中,为中国医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强调正道治国,治理人心的重要性。

医学家们在这个基础上,认为医学除了治疗疾病外,还应该重视病人心理与整体健康,这类思想被归纳为“医道仁心”。

2.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强调自然的力量。

清代传统医药与中医药科学研究

清代传统医药与中医药科学研究

清代传统医药与中医药科学研究在中国的医药史上,中医药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尤其是在清代,传统医药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和研究。

清代,这个封建王朝的时期,以其对自然科学和医学的研究而闻名。

清代的科学家和医学家运用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对传统医药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为中医药科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清朝皇帝对医学的重视可见一斑。

乾隆皇帝是一位对中医药特别感兴趣的皇帝,他经常聚集各地的医学切磋,并设立研究机构以促进医学的发展。

乾隆朝的医学研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

在这个时期,不仅发表了大量的中医药著作,还建立了一系列的医学机构,用于研究和教育。

这些举措为后来的中医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皇帝的关注,清代许多医学家也为中医药科学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其中一位最受瞩目的医学家是吴昆。

吴昆是清代著名的中医药学家和治疗师,他致力于研究中草药的功效和应用。

他的著作《吴氏本草》系统收集了上千种草药,并详细列出了它们的性味归经、功效用途等信息。

这部巨著对于后来中医药学科的发展和研究起到了引领作用。

在清代,对传统医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中草药和方剂的研究上。

当时的医学家不仅对中草药的属性和功效进行了研究,还对怎样煎煮草药以及怎样配伍草药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们用实验证明了不同草药的煎煮方法和配伍关系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同时,他们也积极创新方剂,开发出一些新的中草药配方用于治疗一些特定疾病。

这些研究和实践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除了对中草药的研究,清代医学家还对针灸疗法进行了系统总结和研究。

针灸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手段在中医药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清代的医学家通过实践和观察,总结出了一套完备的针灸治疗理论,并编写了大量的针灸著作。

他们通过对经络穴位的研究,论述了针灸疗法对于疾病治疗的机制和效能。

这些研究为今天的针灸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针灸的推广和应用做出了贡献。

虽然清代对传统医药的研究和发展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但是中医药科学研究在当时仍然存在一些缺陷。

尤在泾医案选读--清代名医医案选读之一

尤在泾医案选读--清代名医医案选读之一

尤在泾医案选读--清代名医医案选读之一
黄煌
【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
【年(卷),期】2005(026)002
【摘要】@@ 编者的话: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纪录,也是中医重要的参考读物.阅读医案可以学习和模仿医案作者处方用药的思路,训练自身辨证论治的技能,所以,长期以来,医案作为传统的研究和教育方式,对中医学术的发展、人才的培养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广大读者的建议,本刊约请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作清代名医医案选读讲座,暂拟自本期起分4次刊登,即第2期的尤在泾医案选读、第5期的叶天士医案选读、第8期的徐灵胎医案选读和第11期的王孟英医案选读.欢迎读者朋友对这种刊登的形式和内容发表看法,以便于我们改进工作.
【总页数】4页(P40-43)
【作者】黄煌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南京,21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49
【相关文献】
1.动漫式技术在《针灸医籍选读》医案中的应用与教学 [J], 章薇;钟欢;许沁;常小荣
2.叶天士医案选读--清代名医医案选读之二 [J], 黄煌
3.徐灵胎医案选读--清代名医医案选读之三 [J], 黄煌
4.王孟英医案选读--清代名医医案选读之四 [J], 黄煌
5.古今医案合理布局在《内经选读》教学中的应用 [J], 董晓英;周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转_《医学三字经_》白话注解

转_《医学三字经_》白话注解

医学三字经白话注解一、医学源流【原文】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

【语译】中医学开始有文字记载,相传起源于岐伯和黄帝。

后人托名黄帝和岐伯写成《灵枢》和《素问》二书,特别是《素问》的内容更为详细。

【注释】岐黄:指岐伯和黄帝。

黄帝是古代的帝王,约生于公元前2700 年左右。

岐伯是黄帝的臣子,同时也是指导黄帝研究医学的老师。

灵枢:又名《灵枢经》、《黄帝内经灵枢经》,为《内经》的组成部分。

原书共9 卷81 篇,又名《针经》,别称《九卷》。

隋唐之际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包括《九灵》、《九墟》和《灵枢》。

宋代以后,原本及传本大多散失,现存《灵枢》传本系南宋史崧据其家藏9 卷本重新编校,改为24 卷。

本书与《素问》所论述的内容相近,尤详于经络、针灸而略于运气学说。

在介绍基础理论和临床方面则与《素问》内容互有补充,是我国战国时期医学理论,特别是针灸学的重要文献,素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素问:又名《黄帝内经素问》。

为《内经》组成部份。

原书9 卷,共81 篇。

唐.王冰注释此书时改为24 卷,并补入七篇“大论”,但仍缺刺法论、本病论二篇。

经北宋林亿等校注后,成为今存《素问》传本的依据。

本书包括人体生理、解剖(脏象、经络)、病因、病理、诊断、治疗、预防、养生,以及人与自然,阴阳五行,运气学说等多方面内容。

较系统地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医学成就。

特别是用朴素辨证的指导思想,综括了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为历代医家所遵循。

【原文】难经出,更洋洋!【语译】自从《难经》这部书出现以后,中医学的内容更为丰富了。

【注释】难经:据史书记载,相传为春秋战国时名医扁鹊(姓秦名越人,约生于公元前5 世纪)所作。

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

本书以问答释难的方式编纂而成。

论述以基础理论为主,兼析症证。

其中1-22 难论脉,23-29 难论经络,30-47 难论脏腑,48-61 难论病,62-68 难论穴道,69-81 难论针法。

全书内容简要,辨析亦颇精微。

痰一多,就耳鸣!清代名医尤在泾的医案,值得学习

痰一多,就耳鸣!清代名医尤在泾的医案,值得学习

痰一多,就耳鸣!清代名医尤在泾的医案,值得学习来源:微门诊我想和你说的,是清代名医尤在泾的一则医案故事。

尤在泾,本名叫做尤怡。

他去世的时间,是1749年。

至于说生于哪年,还没有定论。

这个人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研究非常有成就。

《金匮要略心典》、《金匮翼》这些著作,都出自他手。

他有一部书,叫做《静香楼医案》。

我要讲的这个故事,就出自《静香楼医案》。

话说有这么一个人,来找尤在泾看病。

什么毛病呢?就是常见的耳鸣。

他这个耳鸣,和一般的不太一样。

别的时候不想,专门在吃饭之后发作。

比如说,吃完饭,刚把筷子放下,他就得做好心理准备,耳朵过一会儿准响。

你要是不吃饭,那就没事儿了,不响。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他去看了一些郎中。

大家都说,你这明显是阴虚有火啊,所以,就用清热去火的药。

但是,这个药用下去,效果很不好。

怎么办?找来找去,找到了尤在泾。

尤在泾,那是名医啊,思路自然非常人所比。

在听说患者的病症,专门在饭后发作时,就立刻问了一句:平时是否觉得胃脘胀闷,或食欲不振?患者答,时常觉得胃部痞满不舒。

尤在泾一听,明白了,立刻就给写了一张方子。

这方子,用的哪些药,记载得清楚。

但是具体每一味药的用量,却没有详细记载。

用的什么药呢?这就是:竹茹、茯苓、橘红、炙甘草、半夏、羚羊角、石斛、钩藤。

结果如何?患者用药之后,胃脘痞满不舒、饭后耳鸣的事儿,很快就没有了,生活基本恢复如常。

这里头是怎么回事呢?我用我粗鄙的经验和文字,帮你解读。

我告诉你啊,这个人的问题,在于脾虚,有痰火上攻于耳。

你看,这个人,胃脘痞满不舒,有的时候还食欲不振。

这说明什么?说明脾胃之能肯定不正常。

脾胃之气失常,他就容易化生痰湿。

痰湿蕴积日久,就变成了痰热。

痰热一旦上攻于耳,患者就会耳鸣。

这个痰热,源于脾胃。

故而在吃饭进食以后,脾胃痰热之气增加,这就让痰热上攻于耳的能力,更大了。

于是,患者每每在饭后耳鸣。

也就是说,患者体内有这么一团痰热之邪。

它就好像一面铜锣。

中医古今名医之尤在泾

中医古今名医之尤在泾

中医古今名医之尤在泾中医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医是5000年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基础理论体系在2000多年前已具雏型,在长期的临证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并产生了近万种医药书籍,建立了一系列医事管理和医学教育制度。

受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哲学思想、科学技术以及医疗中的新问题的影响,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有着独特的经历和内在规律。

今天,我们来介绍中医古今名医之尤在泾尤怡,字在泾(一作在京),号拙吾,晚号饲鹤山人;江苏苏州人,清代著名医家。

他所著《伤寒贯珠集》和《金匮要略心典》,为注解《伤寒杂病论》之上乘佳作。

尤怡,字在泾(一作在京),号拙吾,晚号饲鹤山人,生年不详,卒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江苏苏州人,清代著名医家。

他所著《伤寒贯珠集》和《金匮要略心典》,为注解《伤寒杂病论》之上乘佳作。

其于《伤寒论》研究,以法类证,融会贯通;对《金匮要略》的注释,荟萃诸家,钩玄典要。

其学多以喻嘉言为宗,论病抓纲重法,临证喜用经方,又善于裁制时方。

其治杂病,燮理阴阳、刚柔相济而法出张仲景,重视脾肾阳气、善用甘温而颇似李中梓、李东垣;医案立方稳朴,轻灵平正,说理简要,且不拘成法,详审病机,医术精湛。

尤在泾在中医学史上,特别是在张仲景学术研究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主要著作尤在泾的论著,既论及外感伤寒,又论及内科杂病;既有医论,又有医案;既精究张仲景之学,又辨识诸家之论;其观点及论述精要平正,切于临床实际,而且颇具特色。

《伤寒贯珠集》《伤寒贯珠集》,共计8卷,成书于清雍正七年(1729).初刊于嘉庆十五年(1810)。

经典杂病派笃嗜古方的尤怡

经典杂病派笃嗜古方的尤怡

经典杂病派笃嗜古方的尤怡尤怡,字在泾,号拙吾,清代长洲(今江苏省吴县人),一生博极群籍,晚年医术尤精。

尤氏之师马元仪,曾游于喻昌之门,故尤氏受喻氏之学影响较大,然又能脱出喻氏而自成一家。

著作有《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金匮翼》《医学读书记》《静香楼医案》等。

尤怡生平与徐灵胎为同好,共同提倡古医学。

他说:“夫治病犹治国也,治国者必审往古理乱之事迹,与正治之得失,而后斟之以时,酌之以势,而后从而因革之。

治病者必知前哲察病之机宜与治疗之方法,而后合之气体,辨之方土,而从而损益之。

盖未有事不师古而有济于今者,亦未有言之无文而能行之远者”(《医学读书记》)强调医学应学习传统理论与继承古人医疗经验。

尤氏倡导杂病应以《金匮要略》为宗,所著《金匮要略心典》《金匮翼》是经典杂病学的代表作。

《金匮要略心典》3卷,书成于1729年,为尤氏多年研究仲景杂病学的心得。

此书删去《金匮》原书最后的三篇,即自脏腑经络之下,终于妇人杂病,共22篇。

书名心典者,是作者欲以己心求古人之心而得其典要的意思。

此书主要是对《金匮要略》的注释,文字简洁,对条文不作牵强附会的解释。

较好地反映了仲景诊治杂病诸证的学术思想。

《金匮翼》8卷,汇集了杂病的辨证论治方法,共分48门,每门先著统论,依经典理论阐述该类病症的病因病机及证治大法,然后分述各种具体病证的治法,各以古今验方,然后为尤氏按语。

其中于古今验方的服用法一一详细记载,而不作方义分析。

《金匮要略心典》与《金匮翼》共同形成了尤在泾的杂病证治体系。

尤氏临证笃嗜古方,如以金匮肾气丸治痰饮、肾虚齿痛、遗精、漏汗、失血、女劳、肿胀;以麦门冬汤治胃阴虚咳嗽;以麻杏石甘汤治气空肿胀,以小柴胡汤加桃仁、青皮、牡蛎消弭疟母,以半夏秝米汤加橘红、茯苓、麦冬治风痰相搏的昏眩体痛,以四君子汤加干姜、益智仁治“胸中聚集之残火,腹内积久之沉寒”的冷泻齿衄,以半夏厚朴汤加旋复、枇杷叶治梅核气均能通常达变,得古人调治杂病之心法。

沈平舟先生方案

沈平舟先生方案

沈平舟先生方案吴门医派虞山医学流派研究所顾珂溢沈平舟,名焘,字安伯,平舟是其号,清嘉道间元和县(今苏州市吴中区)人。

家系世医,祖父沈心伯,乾隆年间医名甚著。

平舟幼承家学,又从清代吴中名医尤在泾学。

治病多机变,尤善于调理。

清代中叶,颇负盛名于甚吴,据民国《吴县志》卷56下,《艺文考》2记载,沈平舟著有《紫来堂医案》四卷,今未见。

1927 年《吴县医学杂志》第二期刊登苏州中医张诵清介绍《沈安伯医案》,文中说:“闻(沈安伯)先生曾辑《紫来堂医案》数卷,惜未付梓流传。

余前在友人处,借抄先生方案一本,虽系零珠碎玉,未窥全豹,然此数页,已可见先生治病之一斑矣。

”肺痿(1)赵右咳久肺虚,屡经失血,治节失行,肢节痛楚,将有痿躄只忧,炎暑伊迩,恐其血溢再冒。

生地、丝瓜络、生甘草、赤苓、沙参、冬瓜子、苡米仁复诊:先曾失血,频频咳呛,肩臂作痛,举动维艰,肺脏气阴两亏,痿怯见端也。

生芪皮、生地、甜杏仁、川贝、茯苓、北沙参、阿胶、丝瓜络、米仁复诊:前法既投,毋事更张。

芪皮、川贝、甜杏仁、米仁、生地、党参、阿胶、丝瓜络、茯苓、燕丝复诊:肺脏气阴两虚,所以痰红肩痛,前法既投,仍从前意加减。

党参、山药、阿胶、茯苓、丝瓜络、芪皮、熟地、蛤壳、米仁、炙甘草按:久咳耗气,失血伤阴,气阴不足;治节失职,百骸失养,渐成痿躄。

时值暑热,还需慎防热伤血络而成失血。

方以生地、沙参清热生津,赤苓、苡米仁化湿健脾,丝瓜络宣通筋脉。

气阴两亏,非补益则难奏功,故于方中加入生芪皮、阿胶补气养血,并在三诊时再加党参、燕丝补益滋养。

四诊时病情平稳,仍从补气养阴,健脾化湿出入。

(2)沈右咳将三月,曾经见红,脉象细数,咳呛痰粘,此系肺痿损怯之萌,正值炎暑,恐难支持。

沙参、甜杏、川贝、米仁、冬子、茯苓、生地、桑皮、蛤壳、竹茹、陈芥菜露复诊:肺虚郁热,渐次成痿,适当炎暑烁金之令,恐其络血复冒作喘慎之。

生地、洋参、桑皮、蛤壳、丝络、巴旦杏、熟地、川贝、骨皮、米仁、陈芥菜露复诊:咳呛已缓,喘促未定,而脉之数疾未平,脏阴已亏,余热未清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家小传清·尤在泾目录一、尤在泾生平简介及字号考辨(一)生平简介尤怡,字在泾(又作在京),号拙吾,晚年又号饲鹤山人,清代长洲(今江苏吴县)人,生于 1650 年,于乾隆十四年( 1749 年),因病逝世,享年99岁,虽大器晚成,亦可谓尽得其天年。

尤在泾就学于苏州名医马俶(字元仪),崇尚内难仲景之学,并最终学有所成,成为了明清伤寒三派中辨证论治派的代表医家,其对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注释也是较为精当的,被后世历代医家所推崇。

然其一身经历世态炎凉,有喜有悲。

尤在泾在家里排行老三,父亲是当地的大地主,有良田千余亩。

于其《医学读书记·跋》中说:“予自弱冠,即喜博涉医学,亦好诗”。

由此可知其早年生活富裕,且家学渊源。

然而世事难料,他的家庭因为惹上的一桩官司而家道没落,到他继承家产时仅剩田地三十亩。

后又因为一些事情,把田地都陪了出去,最后沦落为平苦百姓。

有一年的除夕,家里是无一粒米的余粮。

为了过年,他卖字于佛寺之中。

他的妻子携幼子在家中等候,油灯半亮着,直到太阳要升起时,他才带着卖字画得到的数十钱买米买柴火回家。

在《杂感》一诗中写到:“日余本拙懒,逝将事农圃。

所急在治生,岂伊慕高古。

贫贱惜筋力,忧伤亦何补”。

道出了其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此之后,偶然的机会,他拜马元仪为师,马元仪为明末名医李士材的再传弟子。

马氏久负盛名,从游者甚众,晚年得到尤在泾这个学生,甚为欢喜,谓其夫人曰:“吾今得一人,胜得千万人矣”。

然而尤在泾刚刚学医的时候,并无医名于世,家境甚为贫寒,仅凭他的妻子给人做针线活度日。

天不佑人,他妻子因积劳成疾,终于在一寒冬夜,留下年岁尚幼的孩子,发卒疾不治而亡故了。

尤在泾为了追悼妻子,之后的二十年都未有再娶。

在另一首《杂感》诗中可以得到佐证:“明月流素影,照我室中帷。

清光缺复满,佳人难在期。

宝镜不复开,玉琴生纲丝。

翩翩双黄鸟,巢我庭树枝,雄衔原上草,雌啄泽间泥,辛苦被流珍,一旦伤其其雌。

身死亦何言, 悲此巢中儿”。

黄天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尽得他老师的医学理论。

之后他更是帮助马元仪整理了医学方面的成就,使之在医学史中留有了一席之地。

直到晚年,尤在泾的医术才十分的精湛,给人治病多有奇效,名噪三吴,故而登门求医者极多。

然其性格沉静,淡于名利,不求闻达,欲晦姓名,为了解除烦劳,一有时间就读书花溪,养鹤观鱼,自为娱乐,故其晚年又号饲鹤山人。

与当时苏州已有医名者,如叶天士、徐大椿、王子接等人联镖接轸,辉映后先。

除此以外,尤在泾还有诗名于世。

如岳岩老人于《金匮翼》序中写道:“然在泾不专以医名,其所为诗,必宗老杜,一如其医之,必宗仲景云”。

并与当时名流方东华、沈归愚、顾秀野、李客山等,一块结为城南诗社。

沈德潜编《清诗别裁》,内收尤在泾诗词九首,并云其写诗:“不求人知,而重其诗者,谓唐贤得三昧,远近无异词”。

又据《吴县志·艺术》载,尤在泾亦“间作古文时文,绝类唐荆川”。

按唐荆川,名顺之,明代文学家。

《明史》本传称其“于学无所不窥”,“为古文,洋纡折有大家风”。

由此可见,尤怡于医学之外,兼擅诗文书法,为一多才多艺者。

以上主要根据尤在泾的孙子尤楠写的《家传》一文,已被编入《金匮翼》中。

此外《家传》中还记载了尤在泾临终前的一件事情。

到了99岁的年纪,生了重病的他,竟然拒绝吃药治疗,也不进半点儿米面,就等着慢慢死去。

死前一日,他向家人索要纸笔,写诗留别给同社诸公。

诗曰:“椰瓢松尘有前缘,交好于今三十年。

曲水传殇宜右后,旗亭画壁猥居前。

病来希逸春无分,老至渊明酒已捐。

此后音尘都隔断,新诗那得到重泉”。

此中深意读者细细品味。

至此,一代伤寒大家便与世长辞了。

(二)字号考辨《中医大辞典·医史文献分册》称尤怡,字在泾,《江苏历代医人志》亦称字为“在泾”。

然尤怡诗友沈德潜却称其字为“在京”,吴德旋《初月楼续闻见录》亦称其字为“在京”。

查“京”为“大阜”之义,而“泾”为“沟渎”之义。

说明尤怡早年字“在京”,含有希望有所作为之意。

晚年住在“北郭树下小轩”饲鹤观鱼的尤在京,性格沉静,淡于名利,不求闻达,欲晦姓名,便更字为“在泾”,当时可能尚未传开,所以同时期的人尚称其字为“在京”。

所以,二者为时间上的差异,按照尤怡本意,应该是“在泾”更为贴切。

《江苏历代医人志》称尤怡晚年号“饮鹤山人”,《伤寒贯珠集》则为“鹤山人”,《中医大辞典·医史文献分册》为“饲鹤山人”。

查段玉裁注《说文》“饮,以食食人物,其字本作食。

俗作“”,或作“饲”。

《说文》“,咽水也”。

可见铁与认为字形之误。

笔者认为“”或“饲”都是正确的。

二、尤在泾主要著作尤在泾,饱学之士,对《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以下简称《金匮》)颇有研究,在清代对《伤寒论》、《金匮》的注家中占有一席之地。

其孙尤楠在《家传》中记:“(尤怡)性沉静,淡于名利,晚年治病颇烦,稍暇即读书”。

是故其著作颇丰,然以注释《伤寒杂病论》性著作为主,实为传播仲景医学的有功之人。

下面就其主要著作之名目、卷数、成书年代作简要介绍。

尤在泾所作《伤寒贯珠集》8卷(刊于 1810年)。

后人评价甚高,如朱陶性称其能“汇诸家之学,悟仲景之意,遂能提其纲,挈其领”。

清人唐立三《吴医汇讲》所说:“喻氏《尚论》脍炙人口,然以尤在泾《贯珠集》较之,则又径庭矣。

仲景著书之旨,如雪亮月明,令人一目了然,古来未有”。

其一直被视为后世学习《伤寒论》的津梁。

《金匮要略心典》3卷(刊于 1732 年) 是尤在泾集十年寒暑的学习心得和临床经验之作,是古今医家推崇的《金匮要略》注释本之一。

被徐大椿誉为“条理通达,指归明显。

词不必烦而意已尽,语不必深而旨已传”。

对后人学习和研究《金匮要略》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为弘扬仲景学说做出了重要贡献。

尤在泾重视先后天之本的脾肾,治病必求其本,博极医籍,广采百家,著成《金匮翼》以补《金匮要略》之未备,书中详细论述内科杂病,凡四十八门,每门先述统论,然后分述证候和治法,最后附有按语。

对各证表里虚实之辨,补泻温凉之用,明晰了然。

其中所创的治卒中八法、治痰七法,至今仍为医家所赏用。

其书共8卷,刊于 1768年。

《静香楼医案》中案语简明切要,分析病情源流俱澈,用药轻灵,细腻熨贴,以其切实的风格为后学所推崇,共2卷。

原系抄本,后收入《柳选四家医案》。

柳氏将尤怡所撰医案归纳为内伤杂病、伏气、外感、外疡、妇人等32门,并加按语。

案语明确,说理简要,有助于读者领悟尤在泾医案的精华,学习其辨证之要领。

现存石印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

《医学读书记》3卷附《续记》1卷,尤在泾家贫而力学,医道功底深厚,治病多奇验。

本书为其习研古典医籍之心得札记,虽卷佚无多,然不掩其善,全书分卷,又《续记》一卷。

上卷论《内经》,于阴阳、五运多有发明,并校诸书之异同,评王注之得失;中卷概论《伤寒》;下卷泛泛论方药、五行生克,以及宋元以下诸家方论之短长。

《续记》一卷,体制上相同,多独抒己见,皆临证目睹,经验之论,成书于 1729年。

此外,尤在泾尚有《北田吟稿》、《北田读书录》等文学著作刊印行于世。

三、尤在泾的主要学术成就《伤寒杂病论》之于中医学,犹如《论语》之于儒家学说。

至其成书以后,便标志着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及理、法、方、药一体化诊疗模式的形成,为中医临床医学奠定了不朽之基。

其学术思想历朝历代备受重视,注释性著作更是不胜枚举。

在中医学术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都有过许多著名医家致力于《伤寒杂病论》的研究,并取得显著成果。

在中医各家学说领域里,将历史上不同时期研治伤寒而卓有成就的医家统称为伤寒学派。

该派始于晋唐,盛于明清。

其学术研究历千余年而不衰,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医学的发展,特别是对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体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明清三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辨证论治派的代表医家,尤在泾的学术成就集中体现在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注释上。

由于汉末战乱,该书问世后不久就散佚不全,未能广泛流传。

直到晋·太医令王叔和通过收集整理,将其书中的伤寒部分的内容重加编次,名曰《伤寒论》。

更是到了宋朝其遗失部分才被发现,经林忆等整理为《金匮要略》。

值得说到是,尤在泾是不多数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一起注释的医家,写成了《伤寒贯珠集》及《金匮要略心典》,其对于《伤寒杂病论》脉络的把握和整体思想上的统一性,较之其他医家有明显的优越性。

(一)对于伤寒依法论证派的贡献清代医家尤在泾所著的《伤寒贯珠集》,是一部有广泛而久远影响的《伤寒论》注释性著作。

此书不但对《伤寒论》原文进行了逐条注解,还采用了以六经为纲,治法为目,以方类证的方法,对《伤寒论》原文次序进行了重新编排和归纳,并对书中方药的煎煮及炮制方法做了删节和改动。

是伤寒依法论证派的代表性著作。

此书将仲景辨证施治的精义作简要发挥,条理通达,分析详明,非常方便读者对《伤寒论》的理解和运用。

总之,《伤寒贯珠集》是以六经治法为纲,统领病证病机及其方证,将伤寒论原文重新调整编排。

这种编法,尤在泾谓:“千头万绪,总归一贯,比于百八轮珠,个个在手矣”,是故书名为此。

1、对于伤寒论为何性质著作的看法《伤寒论》是什么样的书,历代众说纷纭,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二种。

一种是王安道谓:“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全书大法,都是为伤寒病而设”。

另一种如张锡驹说:“书虽论伤寒,而脏腑经络,营卫气血,阴阳水火,寒热虚实,靡不毕备,神而明之,千般疢难,如指诸掌,故古人云‘能医伤寒,即能医杂证,信非诬也’”。

尤在泾素与徐大椿交好,在《金匮要略心典》徐序中,徐大椿写道:“今之称医宗者,则曰四大家。

首仲景,次河间,次东垣,次丹溪,且曰仲景专于伤寒。

然窃尝考《神农本草》以后,神圣辈出,惟仲景则独祖经方而集其大成。

远接轩皇,近兼众氏,当时着书垂教,必非一种,其存者有《金匮要略》及《伤寒论》两书,当宋以前,本合为一,自林亿等校刊,遂分为两焉。

夫伤寒乃诸病之一病耳,仲景独着一书者,因伤寒变证多端,误治者众,故尤加意,其自叙可见矣。

且伤寒论中一百十三方,皆自杂病方中检入,而伤寒之方,又无不可以治杂病。

若三家之书,虽各有发明,其去仲景相悬,不可以道里计,四家并称,已属不伦,况云仲景专于伤寒乎!呜呼!是尚得为读仲景之书者乎!”最后他还写道:“尤君与余有同好,属为叙,余读尤君之书而重有感也,故举平日所尝论说者,识于端,尤君所以注此书之意,亦谓是乎”。

不难看出,尤在泾是十分看重张仲景以及他的《伤寒杂病论》在中医发展史的崇高地位的。

从对《伤寒贯珠集》一书探讨,尤在泾是持第二种见解的,笔者认为此种见解是正确的。

如第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该条注句中谓:仲景御变之法如此,谁谓伤寒非全书哉!再从尤在泾所著的《静香楼医案》中看,许多杂病,活用伤寒方,往往取得佳效,限于篇幅,不多赘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