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知行观及其现代启示
孔子的智慧哲学 他的思想对我们的启发
孔子的智慧哲学他的思想对我们的启发孔子的智慧哲学及其对我们的启发孔子,即孔丘,是古代中国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的智慧哲学影响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对中国人民以及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孔子的智慧哲学以及他的思想对我们的启发。
一、孔子的人性观点孔子的人性观点认为人性本善。
他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良知和良善的本性,只要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都能成为具有高尚品德的人。
这一观点对我们的启发是,无论一个人的背景如何,我们都应该相信他们的潜力和人性的善良,给予他们机会去发展和成长。
二、孔子的修身观点孔子提倡修身养性,注重个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他认为只有通过修身,一个人才能以身作则,成为他人的榜样。
这一观点对我们的启发在于,我们应该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品德塑造,以身作则,影响他人。
三、孔子的教育观点孔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圣人,他提出了许多教育理念和方法。
他主张德育为先,认为培养学生的德性和道德修养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此外,孔子还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
这一观点对我们的启发是,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思维能力。
四、孔子的政治观点孔子的政治观点主张仁政。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心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他强调君主应该以身作则,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一观点对我们的启发是,领导者应该以仁爱和道德来治理社会,关心民众的福祉,以此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和美好的社会。
五、孔子的社会观点孔子的社会观点认为社会应该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他主张孝道、礼仪和忠诚,强调家庭的重要性以及男女之间、长幼之间、朋友之间等各种关系的和谐。
这一观点对我们的启发是,我们应该注重家庭和睦、友情互助、尊重师长以及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综上所述,孔子的智慧哲学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启示和思考。
他的人性观点、修身观点、教育观点、政治观点以及社会观点都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立者,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孔子的思想对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孔子的思想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具备合适的道德品质、思维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他强调人的修养和德行的培养,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对现代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追求全面培养学生的要求,不仅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人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和全面的发展潜能。
孔子的思想强调教育要以实践为基础。
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他主张通过实践、实际操作来获得知识和技能。
他提倡“知行合一”的原则,强调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对现代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在教学中注重实践活动、实践项目和实践经验的要求,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孔子的思想强调教育要重视个性发展。
孔子认为每个人的个性与能力都是独特的,教育应该因材施教,培养每个人的特长和兴趣,使他们发展成为有用之才。
孔子提出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教育理念,主张培养学生的兴趣、个性和创造力。
这对现代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发展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个性和潜能。
孔子的思想强调教育要注重师生关系。
孔子提出了“教无常师”的观点,强调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和沟通。
他倡导教师树立崇高的道德榜样,用心去教育学生,同时也鼓励学生以敬及师。
这对现代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倡导良师关爱学生、关心学生成长的要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教育能够真正起到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孔子的思想对于现代教育具有广泛的启示作用,它提出了追求全面发展、实践教学、个性培养和师生关系等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法。
只有遵循孔子的教育思想,才能够让现代教育更加富有内涵、具有智慧和人文关怀。
孔子的智慧哲学 他对人生的领悟与启示
孔子的智慧哲学他对人生的领悟与启示孔子的智慧哲学:他对人生的领悟与启示孔子,古代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智慧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的思想广泛影响了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并对全世界的哲学思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智慧哲学中,孔子对人生的领悟和启示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1. 自修立身孔子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从内心开始修身养性,追求道德的完善。
孔子提倡修养身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道德规范,以达到个人充实和自我完善的目标。
他相信通过个人的不断努力和自我反省,人们可以塑造自己的品格,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2. 学问求实孔子注重实践和行动。
他认为,知识应该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孔子的教育理念强调学以致用,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提高智慧和实践能力,以便在现实生活中取得成功。
孔子的智慧哲学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学习和不断实践,积累知识和经验,不断进步和成长。
3. 社会和谐孔子主张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团结合作,不仅要关注个人的利益,还要考虑整个社会的福祉。
孔子的社会伦理观强调道德和正义,他提出“仁爱”的理念,即通过培养感情、亲善和关爱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孔子的智慧哲学体现了他对社会和谐发展的思考和追求。
4. 天人合一孔子将人的生活与宇宙的运行相联系。
他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天道的规律。
孔子的哲学体系中包含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他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和依存关系。
孔子的智慧哲学引导人们思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5. 教育的重要性孔子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孔子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他主张将道德教育放在首位,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孔子的教育思想非常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培养,他提倡学生应具备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孔子的言行观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的言行观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言行观早已成为中国传统礼仪和社会道德准则,被世人所称赞和弘扬。
孔子在言行上将崇尚"仁政",以"让梨"为最高准则,他强调"以见贤思齐焉,以闻遐思远焉",主张学习和对比,强调传承历史重要性,在家教育不要只局限于理论,要提倡实践;在政治上,孔子以文德修身才能治国平天下,敦促领导者必须以文道礼乐修养,而不能只求生存;在宗教上,孔子拒绝偶像崇拜,主张心性崇高,传承民族精神。
孔子的言行观现实意义也很重大,它教导人们要坚持道义,要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要恪守社会公德,要以德服人,要尊重其他人,还要奉行让梨原则以及传承民族精神,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平安和谐,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才会因彼此的尊重和共识而更加融洽和谐,才能走向繁荣富强。
总之,孔子的言行对于当今的中国社会,仍有非凡的现实意义,它既告诫人们严肃对待道德修养,又提倡弘扬传统文化,滋养尊重敬畏之心,德行统和,风气知行,是中华文明源远由来,永世不衰的积极力量。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对现代教育有着深远的启示。
以下是对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的一些简要总结:1. 以德育为先:孔子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他认为人的修养是教育的核心。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以塑造学生良好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
2. 尊重个体差异:孔子提倡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和内容。
现代教育也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
3. 实践教学:孔子主张“学而实习之”。
他认为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结合是有效的教学方式。
现代教育应该倡导实践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 培养思辨能力:孔子提倡实事求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
现代教育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6. 倡导教书育人:孔子提倡教书育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素养。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不仅关注学生的学科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7. 培养社会责任感:孔子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能担当的人”。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具备关心他人,乐于助人,为社会做出贡献的素养。
孔子的思想对现代教育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现代教育应该从孔子的思想中汲取营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注重个体差异,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注重道德教育,教书育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培养优秀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孔子的智慧给我启示
孔子的智慧给我启示一、孔子的智慧与教诲孔子,又被称为孔夫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所创办的儒家学派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孔子的智慧中获得启示和指导。
1.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非常注重人类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告诉我们,学习应该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无论是在求知还是实践中都不应放松。
同时,孔子强调了教育者对学生的责任:“诲人不倦”,也就是说教育者应该耐心地引导和教导学生,并从中获得快乐与满足感。
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这一理念强调一个人首先要在道德品质上进行自我修养,并通过个人行为来影响和改变家庭、社会以至整个国家和世界。
对于现代社会而言,这个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
3. 和而不同孔子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并强调差异和多样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君子和而不同”,这是一种尊重和包容各种不同意见、观点和思维方式的态度。
在当代社会,尊重他人的差异、包容不同的声音成为了非常重要的素养。
二、孔子智慧给我启示1. 追求卓越孔子追求卓越的精神鼓舞着我努力学习并提高自己。
他在教育理念中强调学习坚持不懈,“学而时习之”的号召让我明白只有持续不断地追求知识才能取得更大成就。
2. 奉公守法孔子注重教育并将德育放在第一位,这使得我明白人应以道德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
遵守法律、尊重规章制度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至关重要。
我坚持奉公守法为自己树立良好榜样,传递出正能量。
3. 包容与尊重孔子倡导的“和而不同”思想让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观点,我们应该包容、尊重并听取他们的声音。
这种包容精神不但可以促进友善互助的人际关系,也能为社会发展带来活力和创新。
4. 谦逊与谨慎孔子强调要有谦逊之心,并且教育他的学生要“温良恭俭让”。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在《论语》中得到了完整的阐述和记录。
这些思想不仅对古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
本文将探讨孔子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并从教育、政治、道德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育启示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他认为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人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这对于现代的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现代社会变化迅速,知识更新快速,学生需要具备不断学习和适应变化的能力。
因此,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二、政治启示孔子的政治思想强调君主的德治和仁政。
他认为君主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并以仁爱之心对待子民。
这对于现代政治也具有启示。
现代社会需要具备高尚品德的领导者,他们应该为人民谋利益,实施和谐的社会治理。
同时,孔子还强调了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为子民树立良好的榜样,这对于现代政治家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社会道德启示孔子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金律”思想。
他认为人们应该对他人怀有同情和仁爱之心,并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
这对于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
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着道德沦丧的现象,人们过于追求个人利益,忽视了社会和他人的利益。
因此,我们应该从孔子的思想中汲取力量,弘扬社会正能量,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四、人际关系启示孔子在《论语》中还提出了“四友”之说,即与有道的人为友,以增长智慧;与有仁德的人为友,以增长人格;与有信义的人为友,以增长正直;与有勇敢的人为友,以增长勇气。
这对于现代人际关系的建立也具有启示。
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复杂多变,我们可以从“四友”之说中找到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选择真正优秀的朋友,与他们相互学习、相互成长。
五、家庭教育启示孔子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并提出了“孝”作为重要的原则。
他认为孝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伦理。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摘要】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包括培养学生的修养和品德,注重师生关系的和谐,重视个体差异的教育,注重实践和体验教育,以及重视终身学习和自我完善。
孔子强调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人的完整人格,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他提倡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爱,认为教育应该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孔子强调实践和体验的重要性,认为知行合一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素养。
孔子倡导终身学习和自我完善,强调人始终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
这些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加全面和人性化的教育体系,培养更有品德和能力的未来公民。
【关键词】孔子思想, 现代教育, 修养, 品德, 师生关系, 个体差异, 实践教育, 终身学习, 自我完善, 启示。
1. 引言1.1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孔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具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强调修养和品德的培养,注重师生关系的和谐,重视个体差异的教育,注重实践和体验教育,以及重视终身学习和自我完善。
这些思想对于当代教育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和价值观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发展,提倡实践和体验式教育,以及鼓励学生终身学习,追求自我完善。
孔子思想的教育理念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指导我们建设更加人性化、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培养更加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深入挖掘和传承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对于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培养学生的修养和品德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之一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修养和品德。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德行和品德,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
他强调人的修养和品德的培养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只有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才能成为一个有用和成功的人。
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修养和品德同样至关重要。
孔子的智慧人生 他的思想给予我们智慧的指引
孔子的智慧人生他的思想给予我们智慧的指引孔子,中国古代伟大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被誉为中国文化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智慧人生和思想对于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智慧指引。
本文将以对孔子的探索和理解为线索,以展现其智慧人生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一、孔子的思想体系孔子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仁、礼、智、信、忍五个方面。
仁是孔子思想最核心的概念,他认为仁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关怀和互助的道德情感。
礼是孔子强调的一种行为准则,代表着敬重他人、恪守规范的道德观念。
智则是指智慧和思考力,孔子强调要不断学习和思考,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
信和忍则强调了人际关系中的信任和忍让的重要性。
二、孔子的人生智慧1. 以德修身孔子注重人的品德修养,他认为一个人应该从内心追求德行的提升,以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他常常说:“君子修身,以立天下。
”2. 勤学好问孔子非常重视学习,他认为学习是人生的必经之路。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鼓励人们勤于思考,善于提问,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智慧。
3. 做到守信孔子强调诚信的重要性,他曾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他认为如果人们能够诚实守信,就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4. 注重仁心孔子提倡仁爱之道,他认为仁心可以调和社会关系,实现和谐共处。
他强调要对他人怀有关爱之心,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注重互动和友善。
5. 常怀谦虚态度孔子主张人应该保持谦逊的态度,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和缺点。
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虚心接受不同的观点,以便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三、孔子思想对我们的启示1. 培养良好的品德孔子的思想启示我们要注重做人的自律和修养,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只有成为一个有道德良知的人,才能在社会中取得尊重和发展。
2. 倡导勤奋学习孔子的思想告诉我们,学习是不断成长的关键。
我们应该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热爱,并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论语》即孔子的重要著作,其中提出的道德观念及应用著实于当代社会十分
切合,其理论思考完美体现了现代生活的真实情况。
孔子认为,人应当充分用心经营好自己,遵循正道,做到诚实守信、克己奉公、礼法仁爱,对待事物时重视务实性,不要沉迷于感情。
这种修养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非常一致,尤其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
正如徐悲鸿所说:“有道者,处世之术其可谓知行合一而和谐统一也。
” 尤其在今天这个节奏快、交流多、工作压力大
的社会中,做好自我经营、勤恳履行公职,尊重人言、重视实事求是是当今社会一致认可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
现实生活中,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人们的物质需求不断攀升,一些
势利的思想也逐渐流行起来。
孔子在《论语》中讲述的“仁”,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显得异常的重要,它不仅反映了一种传统价值观,更是一种谨慎和耐心行事的美德。
孔子教导人们:事事秉持公正原则,重义轻利,坚持正义,做到公正和正直。
伴随着社会的建设,这一理念融入了现代的社会结构,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仁义礼智”,也就是优雅、有礼义的文明社会礼仪和精神文明。
人们应当用心去学习和体会孔子的思想,从而不断完善自身品质,从而证明自身是一个有礼义的、有文明的文明人。
总而言之,孔子提出的“仁义礼智”生活理念,其主要思想和当代社会发展趋
势相一致,是构建社会良好秩序的有效法则,也应当成为当代社会普遍认可的理念。
孔子为学观及其现实启示(5篇)
孔子为学观及其现实启示(5篇)第一篇:孔子为学观及其现实启示孔子为学观及其现实启示《论语》一书记载着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言论和行事,该书结构零星散乱但内容相当丰富,包括了伦理、教育、政治、哲学、经济、历史、艺术等方面的观点,许多内容从量上来看并不多,但却非常深刻。
本文就孔子为学方面的观点进行论述。
孔子的为学观点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分别是教和学。
教学观点主要体现在孔子的教学实践当中,即孔子以怎样的思想观点为指导对三千弟子进行教学。
《论语》中对孔子教学观点的反映主要包括四点,即因材施教、提倡教学相长、主张教育方法应该灵活多变、坚持学以致用,重视社会实践。
在孔子以前,大奴隶主掌握着文化教育大权,一般人是无权接受教育的,只有那些大奴隶主中的少数人才有受教育的资格。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一些开明人士认为应该发展平民教育。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孔子将学在官府转向了学在民间,人们只要愿意学不论出身贵贱都可以来他这里求学,于是孔子三千弟子身份各异,正因为这样所以他的学生的文化背景也存在很大差异,应该按照学生们的不同特点、兴趣、爱好施以不同的教育,也就是说针对不同的对象讲授不同的内容。
如《论语·颜渊》中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都向孔子问仁,孔子根据三人不同的个性以及身份给出三个不同的回答。
再如冉求为人谦虚,缺乏闯劲,遇到事情孔子便鼓励他;而子路遇事总是喜欢抢在他人前面,所以遇到事情的时候孔子就告诫他要沉稳。
可见孔子的因材施教观体现在他平时对学生教育中,这种观点在当今普及教育的潮流显出弊端的情况之下显得尤其重要。
孔子提倡教学相长,非常喜欢和学生们相互切磋,讨论问题。
《论语·公治长》中体现了这一点。
一次颜渊和子路陪侍孔子,首先孔子让他们两谈论一下自己的志向,子路先回答说:“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接着回答说:“愿无伐善,无施劳。
”然后子路又问孔子道:“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言论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作文
孔子言论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作文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和言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孔子言论对我们的启示:
1. 注重修身齐家
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个人品德修养是基础,只有先修身才能齐家,进而治理国家。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个人修养,以正直善良的品行影响家人,进而影响社会。
2. 重视教育和学习
孔子说过:"有教无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他倡导教育平等,强调学习与思考并重的重要性。
当今时代,我们应该终身学习,勤于思考,不断更新知识,全面发展自我。
3. 强调仁爱互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名言阐明了互相尊重、仁爱待人的道理。
只有用同理心对待他人,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以善意友爱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
4. 崇尚中庸之道
孔子提出"中庸之道",主张一切都应该适度,不走极端。
这符合现代人追求均衡发展的需求。
无论是工作、生活还是人际交往,我们都应该保持适度,避免偏执。
孔子的思想理念博大精深,具有永恒的价值。
我们应该学习孔子的睿
智言论,以此启迪智慧,规范自身行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论语》的哲学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启示
《论语》的哲学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启示2023年,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文化和思想的交流更加频繁,人们更加关注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在这个时代里,我们不仅要迎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还要秉持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去努力探寻真理。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来探讨一下《论语》的哲学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启示。
在《论语》中,孔子的思想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
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仁。
孔子认为,仁是一种无私的关爱态度,是一种行为准则。
那么,什么是无私的关爱态度呢?我的理解是,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应该先考虑他人的利益,而不是自己的利益。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很多,比如环保、扶贫、公益等。
而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考虑对别人的帮助和贡献,而不是为了获得自己的利益而去做这些事情。
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我们的仁爱精神。
其次,孔子还非常注重礼。
在他看来,礼是一种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方式。
而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礼的精神。
比如,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言辞的文明,不要说伤害别人的话语,要遵守社交礼仪,不要在公共场合做出不雅的动作,这样才能体现出我们尊重别人的态度。
此外,孔子还提倡诚信,认为诚信是一种道德的准则。
而现代社会中,诚信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在商业交易中,我们要讲诚信,不要欺骗顾客,不要从事不法生意。
在交际中,我们也要讲究诚信,不要说谎话,不要背后中伤别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
智是孔子推崇的一种优秀品质。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需要用智慧来面对复杂的问题。
比如,在解决现代社会的生态环境和全球变暖问题中,我们需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和创新思维,发挥智慧的力量。
最后,义是孔子提倡的关注社会公正的一种行为准则。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应该关注社会公正。
比如,在劳动力分配中应该遵循公正的原则,不应该有政治腐败、集权化等不公正现象。
我们还需要关心弱势群体的权益,为保障其权益而努力。
总之,孔子的哲学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儒家知行观探究及当代启示
儒家知行观探究及当代启示摘要:知行关系是中国古代儒家学者所讨论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
先秦时期著名儒家学者分别从“生知”、“学知”及“敏于行”,“良知”,“知之不若行之”等方面对知行观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阐述,并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学说。
这些知行学说不仅深刻了古代儒家学说的理论内容,而且在当今社会,对于我们如何看待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儒家;知行观;理论;实践思维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是认识论的重要范畴。
在弘扬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今天,我们再去研究中国古代先哲思想理论中的真知灼见,对于今天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入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根据历史的发展脉络对具有代表性的儒家学者的知行理论展开论述,从中我们可以吸取古代儒家知行关系的精华,并结合当今实际深化我们对知行观的科学认知。
1.孔子的“生知”、“学知”及“敏于行”的思想春秋时期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中较多地涉及了知行的内容。
关于“知”,孔子认为只有像尧舜这样的圣人才是天生的“生而知之者”,大多数人仍是“学而知之者”,即需要后天的学习才能掌握修身治国之道。
孔子把学习的方法分为两类:学于书、学于人,他认为自己并非生而知之,只是后天勤于学习而已,“韦编三绝”这个典故就是形容他学习勤奋,读书万卷的。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就是强调只有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掌握礼乐制度。
关于“学于人”,孔子主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即向他人学习,要做到不耻下问。
孔子讲到的学习方法还有多种,例如举一反三,温故知新等。
孔子认为学习是为了学道、知道,正所谓“朝闻道,夕可死矣”。
孔子虽强调要学道,但更重视行,主张“讷于言,敏于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关于知行关系的论述有:“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学而》))他还说:“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论语·子路》)以及“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中国古代哲学知行观的现代意义1
中国古代哲学知行观的现代意义1第一篇:中国古代哲学知行观的现代意义1中国古代哲学知行观的现代意义摘要:知行观是中国哲学认识论历史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它在每一代人的现实生活中都有重要意义。
我们所处的当代社会较之于以前社会有很大的变化。
在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社会生活等领域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
中国古代知行观对现代人有何种意义。
人们如何更加正确认识和扬弃古代知行观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本文从五个方面对其现代意义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知行观;认识;实践知行观是中国哲学的一大主题。
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家们,已开始对知行的来源、知行的可能性、主体的认识能力等问题进行考察,并明显地表现出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从春秋战国时期到近现代不同的哲学家都十分重视知行问题,在总结人类认识发展规律时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尽管他们的思想进路各不相同,甚至相互对立,但又无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都是对知行关系具有一定认识论意义和实践论意义的探索。
尤其是在中国发展了重行的知行统一观,与辩证唯物主义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知行统一观是内在相通的,很多思想家深刻地探讨了知与行的辩证关系,既肯定行的作用,也肯定知对行具有指导作用,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应该加以总结和继承发展。
在传统的儒家知行观中,知是人的心知的统称,主要指道德知觉;行是人的行为的统称,主要指道德实践。
在现代知有认识、知识、良知等含义,行有实践、行动和践履的意思。
知行的含义明显比传统含义有了扩展。
中国古代知行观主要是从知、行二元平面角度进行的探索,其主要思想相应的表现出知、行的二元对立与二元分裂以及重知轻行重行轻知的倾向,同时也表现出主张知行合一的观点。
这些主张既显示了中国古代哲学家们知行观的前进性又显示了他们认识能力的局限性。
可以说中国古代哲学家们的知行观既受个人认知能力和实践方式的局限又受所在社会生产力的局限。
当前,中国古代哲学知行观无法再完全适应时代的发展。
人们如何面对古代知行观,以何种方式去发掘其现代意义使之对当前的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都很有价值,对现代人的生活仍然具有一定积极的指导意义,这才是我们要研究它的主要目的。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孔子的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解读。
孔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是实现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关键之一。
他主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味着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弘扬仁爱和道德理念。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道德、智慧、体质和艺术等各个方面的素养。
孔子主张“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乐趣。
他认为,学习是一种快乐和享受,应该是一种自发的、主动的行为。
现代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鼓励他们自主学习,善于思考和探索,激发他们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
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他认为,学习应该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他主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味着学习应该追求实际运用的效果,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实践性教学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孔子重视师生关系,主张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他认为,教育是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者应该起到榜样和引导的作用,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指导和启示。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师生关系的建立,培养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和合作精神,倡导教育者以身作则、传道授业解惑,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育引导。
孔子的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包括注重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习乐趣,培养实践能力和重视师生关系等。
现代教育应该秉持孔子思想的精神,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和方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积极贡献。
孔子:学习至上,知行合一,认识自我,自立自强
孔子:学习至上,知行合一,认识自我,自立自强提起中国文化必定绕不开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孔子,他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自他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在当今社会,我们可以从孔子的言行中借鉴哪些经验呢?01 认识自己,对人生负责《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我们现在读《论语》,从文字中能看到孔子的形象,不过《论语》中最值得注意的还是他对自己的评论或描述。
孔子与一般人的态度不同,并不回避跟人谈论自己,一般人谈论自己的时候基本上都比较笼统,即使自夸,用的语言也比较委婉,很少能正面地剖析自己。
但孔子不介意,因为他能清晰地认识自己,有对自己负责的心态以及对自己的人格有着期许。
从这一点看,读《论语》也可以把孔子的自我认知跟我们的人生目的结合起来。
看看他的自议,对比知道我们自己的距离。
如《论语·述而》中: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这句话的意思是叶公问子路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
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发愤用功到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忘忧愁,记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如此等等。
”这是孔子的自画像,表明自己是刻苦的、勤奋的,也是独立的。
《论语·子罕》有一则: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这段话表达了村民对孔子的态度既敬又嘲,说他博学样样精通,但件件稀松。
孔子的回应也是平等的,他在专注一处和广泛浏览之间显得随心所欲。
孔子为何能毫不避讳地谈论自己呢?这是因为他知道自己能够抵达的境界在哪里,他非常认可自己,虽然谈论得平常,甚至不无骄傲,大傲若谦却也当仁不让。
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被推为“万世师表”,列于“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他是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第一人,从而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阶层。
他广收门徒,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孔门四科,德行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有宰我、子贡;政事有冉有、季路;文学有子游、子夏。
孔子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体现在当时实践教学之中,虽然时隔千载,但对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教学理念(一)全面发展以德为首在孔子的教学理念里,注重全面培养,坚持德育智育相结合。
不但要求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和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孔子把德育放在首要的位置,将学习文化知识放在第二位。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篇》)他提出了有系统、有步骤的德育要求,其教学大纲便是孝、悌、谨、信为本,这是德育的起步,进入社会后,必须要求“泛爱众,而亲仁”,这是德育的目的和归宿。
孝悌乃为人之本,孔子在教学中反复地强调其重要性,并且实行了有针对性的教学。
《孝经》言:“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周公其人也。
”即是说孝道之最伟大者,莫如尊重他父亲如上帝一般,就如周公对文王一般。
孔子的德育便是从尊父重祖开始,其教育细致到了具体的生活之中。
父母活着的时候,他教育弟子遵守孝道,“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论语·为政篇》),将此作为最基本的要求。
孔子批评了仅仅花钱赡养父母的现象,“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做儿女的要对父母保持尊爱之心,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婉转的劝止,如果父母没有接纳,仍然要劳而不怨。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里仁》)对于父母的年龄要牢记在心,一方面因为其高寿而喜欢,另一方面又因其寿高而恐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知行观及其现代启示作者:牛伟王英来源:《人民论坛》2016年第11期【摘要】春秋时期,孔子将“知”、“行”以及“知行合一”作为哲学概念界定并详实论述,开创了中国知行观的学统。
孔子肯定了人的认知能力,考察了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内容以及对待知识的态度等;孔子非常重视“行”,认为个体价值的实现依存于他所从事的实践活动;孔子也非常重视“知行合一”,强调把内在之知转化为外在之行。
当前阶段应不断从孔子的思想中汲取合理性因素并运用到工作仍具有诸多启示。
【关键词】孔子知行知行合一仁【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春秋时期,孔子将“知”、“行”以及“知行合一”作为哲学概念界定并详实论述,奠定了中国“知行观”的学统基础。
孔子认为认知活动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之一,他肯定了人具有很强的认知能力,考察了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内容以及对待知识的态度等;孔子也非常重视“行”,认为个体价值的实现依存于他所从事的实践活动;孔子强调“知行合一”,认为儒学的本质体现在“知行合一”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即个体把内在之知转化为外在之行。
现阶段深入研究孔子知行观的合理性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孔子之“知”诸义概述综合起来考察,孔子之“知”是全面而深刻的范畴,是孔子思想体系的基础,孔子的人生理想、为政之道、君子学说、教育思想等各个方面都由此展开。
具体的来说,孔子“知”之思想包含知之能力、知之来源、知之路径、知之内容、知之态度等。
“知”之能力。
孔子肯定了人是能知的主体,外在客观世界进入人的感觉器官并经过思维之后,人能够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孔子曾告诫弟子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最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这说明孔子认为人具有认知的能力。
孔子也区分了人的认知能力有强弱之分,“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以下《论语》引文均出自《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宋)朱熹),正是由于人的先天能力不同,所以要因材施教。
孔子还看到了人具有推断和预测等能力,子张问十世以后的礼能否知晓,孔子明确告诉他这是非常简单的事情,因为人的认识具有推断和预测的能力。
“知”之来源。
孔子曾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為下矣”(《论语·季氏》)。
这是孔子对认识来源的思考:先天所赋予,后天的学习,困境中的学思结合。
孔子认为“学”、“困而学”等实践活动是认识的重要来源,因此他非常重视学习,《论语》中多处可见他谈到“好学”的章句,可见“学”在其思想中的重要位置。
“好学”不只是人的一种行为,更是人的一种优秀品质。
实际上,他之所以重视“学”,赞扬颜回“好学”,是因为他认为对于普通人(非生而知之之人)来说,“学”这种活动是人由“未知”进入到“知”的必由之路,有“知”必须有“学”,有“学”才能有“知”。
“知”之内容。
孔子认为“知”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天命”。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由此可以看出,“知天命”是“知”的重要方面。
因此,他说君子必须谨遵天命行事。
其次是“君子之道”。
“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认为君子应符合形而上之道的各项要求。
君子的重要任务是悟道、和弘道并遵道而行。
他认为君子之道包括孝悌之道、忠恕之道以及为政之道等方面。
再次是“礼乐”。
他非常重视礼乐教化,也曾严厉批评季氏践踏礼乐的行为,“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传授礼乐也是孔子的重要教学任务。
“知”之态度。
孔子重视对待“知”的态度,其目的在于强调获得真知。
其一,孔子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人应该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其二,孔子反对“不懂装懂”的行为,孔子告诫子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大智慧。
其三,自己真知不一定要表达出来让别人了解,所以孔子由衷佩服颜回的大智若愚。
其四,懂得存疑方为真知,当子路说孔子“正名”思想迂腐而不合时宜时,孔子批评他不懂得存疑的重要性,告诫他对于有疑问的事情要保持沉默不要妄下定论。
其五避免“闭门造车”才是真知。
孔子反对什么都不懂却凭空创造的做法。
其六,做到“四毋”才能真知。
孔子认为真知应该杜绝了四种弊病,即肆意猜测,主观成见,固执己见,自私之心。
说明获得真知需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克服主观成见。
孔子之“行”意蕴简析孔子之“行”概念意涵人类一切行动,包含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切实践活动,凡是能被听闻察觉和体会感受的在外表现都属于“行”的范畴,认为“行”是人的本质活动,体现在现实生活、学习、工作的每个环节上。
个人价值的实现依存于他所从事的实践活动。
细节即“行”。
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指出判明个体的行为是否符合“仁”的标准,要看内在本质,避免被花言巧语以及伪装的和善所欺骗。
“色”即面容表情,在《论语》中出现过多次,说明孔子认为“行”可以小到细节之处。
他自己也时刻注意自己的面容表情,在本乡与人交流时非常温和恭顺,当君主临朝时,他表现出恭敬不安的样子。
孔子之所以重视人的细节行为,是因为他认为一举一动虽是外在表现,却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修为深浅。
为使行为得体,孔子强调“礼制”的重要性,认为人的行为要遵守礼乐规范的约束。
孝悌、为政皆属于“行”。
孔子将“孝悌”行为做了哲学总结,认为“孝悌”有如下规定性:第一,“孝悌”是日常行为,体现在日用伦常之间,人应该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他认为“孝悌”应该是一种恒常行为,也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情。
第二是“孝悌”是社会理性的表现形式。
“孝悌”不仅表现了诸如动物生养父母和友善兄弟的自然属性,更重要的表现出了人的社会理性,即伦理道德行为。
透过“孝悌”行为表象,看到的是行为主体的内在道德境界。
所以孔子提出“孝悌”的深层含义—“敬”,认为生养父母和友善兄弟的行为,如果没有敬重之情便不能称之为“孝悌”。
这样孔子就把人的类本质和动物的类本质区分开来,并把“孝悌”看作一种美德。
同时,孔子认为“孝悌”必须在礼制约束的范围之内。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这段材料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懂得孝悌的人必将依礼行事,因此不会“犯上”和“作乱”。
实际是把“孝悌”推及到“为政”,把治家之道扩展到治国之道上。
在孔子看来,“齐家”和“治国”是同一道理的两个表现形式,孔子说只有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才能把孝悌精神推广到政治上去,这也就是从政,并非只有做官才算从政。
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要人的德行具备了,能够以孝悌之心体怀家人,也同样能以仁义之心去治国平天下。
身体力行。
孔子一生都在“行”中度过,以自己的所作所为向世人彰示什么是道和如何行道。
孔子小的时候受乡党影响即开始演习礼。
早年间便出仕做“委吏”,主管仓库之事;后又做“乘田”,主管牛羊蕃息之事。
尽管世事困顿,孔子始终从未放弃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
当公山弗扰要召他从政他有心前往,说“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这是他心里的澄明想法,可以看出孔子行“救世”之道的心如何迫切。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定公曾重用孔子,一年中由中都宰升为司空,后又由司空升为大司寇。
这是孔子接近理想的重要一步,但终因季氏阻挠而未实现行大道于天下的最终理想。
此后孔子开始带领众弟子周流列国,宣传儒学思想的同时寻找新的机会,也无功而返遂继续从事教育事业和著述事业。
纵观孔子一生,都在忙于传播和实践儒学思想和执政理念。
他既是儒学思想的创始人,更是儒学思想的实践者。
在他看来,儒学的本质体现在各种社会活动中。
孔子之知行合一及其逻辑基础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
这可以说是孔子的识人智慧。
他认为人的精神境界与外在行为具有一致性。
人的所作所为、行事动机、价值取向等在智者面前都是不可隐匿的。
上面引文说明孔子在思考这样的问题:“知”与“行”能否合一以及如何合一?即人的内在之“知”如何体现为外在之“行”;如何保证内在之“知”转化为外在之“行”时不出现偏差,或者说这种转化应遵循什么原则呢?孔子对“仁”的概念的完备界定,架起了沟通主体“知”与”行”的桥梁,有效解决了“知”与“行”的矛盾对立,“仁”是孔子知行合一思想体系的逻辑基础。
首先,孔子非常注重“知行合一”。
《论语》中记载了“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
“文”是指《六经》等典籍文献;“行”是所从事的实践活动,“行”是指实行、实习;“忠”是指忠恕之道;“信”是指诚信。
“四教”之中,“文”是“行”的基础,孔子反对脱离理论学习的实践活动,当子路让子羔去做费宰时,孔子批评子路这是害人之举,因为子路认为不学习也可以做好费宰的工作,没有理解孔子教育思想中知行并重的实质;“行”是文的目的,“文”是为“行”服务的,理论学习是为了实践服务。
所以《论语》才会有“子路有闻,之未能行,唯恐有闻”的记载,赞扬子路勇于把知识放在实践中检验,阐明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孔子认为学习的过程应该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丰富、完善和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这段话的意思是,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你却不能合理地运用它处理政事,派你出使列国,你却做不好,学习了那么多、书也读了那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说明“行”是“知”的目的,“知”是“行”的必要准备。
“知”与“行”必须高度统一有机结合,意即必须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
只有这样才是做到了学以致用,才是真正的“学”。
孔子还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学习了的知识如果不能及时运用就会丢掉这些知识……由此可见,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问题是教会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其次,孔子继承了前代“仁”的学说并将其充分发展,使“仁”成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
“仁”在《论语》中共出现了一百多次。
其中有一段话需要特别注意: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这段话是关于“仁”的问答,子贡问孔子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广泛施好处于百姓救济众人是不是做到仁的境界了呢?孔子说能做到这样不仅是“仁人”了而已经是“圣人”了。
尧舜都很难做到的。
接着,孔子对“仁”做了界定,说“仁”是不仅要做到自己能“立”同时也能做到使别人“立”;不仅要做到自己能“达”同时也能做到使别人“达”;能够从自身出发并推己及人,这是做到仁境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