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护理核心制度[1]
完整版十八项护理核心制度
二十五、护理国际交流与合作制度
1.国际交流:积极参与国际护理学术交流,引进国外先进的护理理念和技术。
2.合作项目:开展国际合作项目,提升医院护理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二十六、护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制度
1.平台建设:加大护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投入,提高护理信息化水平。
2.改进评估:定期对改进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确保改进措施落实到位。
十九、护理绩效评估制度
1.绩效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护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包括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工作量等。
2.绩效考核: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绩效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奖惩,激发工作积极性。
二十、护理职业发展规划制度
1.职业培训:为护理人员提供职业发展培训,包括专业技能、管理能力等方面。
二、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1.患者身份识别: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确保各项护理操作准确无误。
2.预防跌倒、坠床:加强患者安全教育,制定预防跌倒、坠床的措施,降低护理风险。
3.药物安全管理:规范药物使用、储存、分发、废弃等环节,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三、护理交接班制度
1.交接班内容:详细记录患者病情、治疗、护理措施及注意事项,确保交接班信息准确无误。
2.应急演练:定期开展应急演练,确保应急预案的实用性。
十一、患者教育制度
1.健康教育: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计划,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2.教育方式:采用多种形式,如一对一指导、健康讲座、宣传册等,增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意识。
十二、护理档案管理制度
1.档案建立:为每位患者建立完整的护理档案,包括护理记录、治疗过程、病情变化等。
2.评价方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护理服务质量进行持续监测和评价。
护理的四个核心制度
3.加强护理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状态,满足临床需求。
(二)护理资源使用与管理
1.制定护理资源使用规范,明确各类资源的申请、使用、回收流程。
2.建立护理资源使用监测机制,对资源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防止浪费。
3.定期对护理资源管理情况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提高管理效率。
3.完善应急预案的修订与更新机制,确保应急预案的时效性与实用性。
(二)护理应急管理的实施
1.建立护理应急组织架构,明确各岗位职责与工作流程。
2.在发生紧急情况时,护理人员能够迅速、有效地启动应急预案,进行应急处理。
3.加强对应急处理过程的监督与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优化应急预案。
五、护理科研与管理制度
(一)护理服务
1.提供全程、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关注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需求。
2.尊重患者权益,维护患者隐私,提高患者满意度。
(二)护理沟通
1.建立良好的护患沟通机制,提高护患沟通效果。
2.加强护理人员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提高护理团队凝聚力。
3.定期召开护理工作座谈会,了解患者及家属意见,改进护理工作。
十一、护理风险管理及纠纷处理制度
(一)护理风险评估与管理
1.建立护理风险评估机制,定期对潜在的护理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分类。
2.制定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预防措施,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概率。
3.对已发生的护理风险事件进行追踪分析,总结经验,完善风险管理措施。
(二)护理纠纷处理
1.制定护理纠纷处理流程,确保在发生护理纠纷时能够迅速、公正、有效地进行处理。
3.定期组织护理科研交流活动,分享科研经验,推动护理学科的发展。
最新版十八项护理核心制度医疗
最新版十八项护理核心制度医疗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生命质量的追求,护理服务在医疗领域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为了确保医疗过程中的全面护理,医疗机构和护理部门在不断完善和优化护理制度。
最新版的十八项护理核心制度,以其全面、科学和规范的特点,成为医疗护理的重要法规和指导原则。
一、护理服务原则1.1 人文关怀: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关注患者的情感需求,提供温暖、关怀和安慰。
1.2 个性化:根据患者的特殊需求和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和服务。
1.3 安全优先:确保患者在医疗过程中的人身安全,预防并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1.4 团队协作:护士与医疗团队紧密合作,共同制定护理计划和执行相关护理措施。
二、护理服务内容2.1 体征观察:护理人员应定时记录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及其他相关指标,并及时向医生汇报。
2.2 病情评估:护理人员应及时评估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生命体征的变化、疼痛评估等。
2.3 技术操作:执行各类护理技术操作,如静脉输液、创面护理等,并确保操作规范和安全。
2.4 康复护理:协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包括功能锻炼、心理疏导等。
2.5 疼痛管理: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类型,进行疼痛评估和疼痛缓解措施。
2.6 患者教育:向患者提供相关疾病知识和护理技巧,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2.7 家属沟通:与患者家属积极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和家庭支持情况。
2.8 危重护理:对危重患者进行特殊的监护和护理措施,提供急救和抢救服务。
2.9 预防护理:制定并执行各类预防性护理措施,如压疮预防、跌倒预防等。
2.10 输液管理:对静脉输液过程进行全面监护,并确保治疗药物的正确使用和剂量。
2.11 感染控制:制定感染控制和防控措施,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2.12 管理协助:协助医生进行特定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手术过程的护理。
2.13 心理护理: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患者缓解压力。
2.14 管理记录:及时、准确地记录护理过程和患者的病情变化,提供重要的医疗参考。
2024版18项护理核心制度
2024版18项护理核心制度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增长,护理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满意度,医疗机构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护理核心制度。
以下是2024版的18项护理核心制度:1.人性化护理制度:强调尊重患者的人格和隐私,为患者提供温暖和舒适的护理环境。
2.安全护理制度:确保护理过程中的安全措施得到有效执行,防止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受到伤害。
3.感染控制制度:落实手卫生、环境清洁等措施,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4.护理质量管理制度:建立护理质量监管机制,评估和改进护理服务的质量水平。
5.病情评估制度:对患者的身体状况、病情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为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提供依据。
6.健康教育制度:通过健康教育活动,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7.疼痛管理制度:确保患者在疼痛控制方面得到充分的关注和满意的治疗。
8.护理文书制度:规范护理记录和报告的内容和形式,促进信息的准确传递和共享。
9.护理技术规范制度:规范护理操作的步骤和要求,确保护理效果和安全。
10.营养支持制度: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和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案。
11.应急护理制度:建立护理应急预案和演练机制,及时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
12.成果评价制度:对护理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13.家庭护理制度:在患者出院后,为患者提供居家护理指导和支持。
14.隐私保护制度:确保患者的个人信息得到保护,防止信息泄露和滥用。
15.职业规范制度:规范护士的职业行为和职业道德,保障患者的权益。
16.护理技能培训制度:定期开展护理技能培训活动,提高护士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
17.跨学科合作制度:与其他专业团队密切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综合护理方案。
18.善终关怀制度:为临终患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护理和支持,提高生命质量。
以上是2024版的18项护理核心制度,这些制度的出台和实施能够提升医疗机构的护理服务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和有效的护理。
(2023版)护理核心制度(11项)(新版)
1.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和(或者)自理能力下达护理分级医嘱后,作出分级护理的标记,并动态调整患者护理分级。
(1) 特级护理1.1 病情依据:a.维持生命,实施抢救性治疗的重症监护患者;b.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需要进行监护、抢救的患者;c.各种复杂或者大手术后、严重创伤或者大面积烧伤的患者。
1.2 护理要求:a.除患者蓦地发生病情变化外,必须进入抢救室或者监护室,根据医嘱由监护护士或者特护人员专人护理。
b.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保持呼吸道及各种管道的通畅,准确记录 24 小时出入量。
c.制定护理计划或者护理重点,有完整的特护记录,详细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
d.重症患者的生活护理均由护理人员完成。
e.备齐急救药品和器材,用物定期更换和消毒,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f.观察患者情绪上的变化,做好心理护理。
g.由监护护士或者特护人员专人护理。
(2) 一级护理2.1 病情依据:a.病情趋向稳定的重症监护。
b.病情不稳定或者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患者;c.手术后或者治疗期间需要严格卧床的患者;d. 自理能力重度依赖的患者。
2.2 护理要求:a.随时观察病情变化,根据病情,定期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b.加强基础护理,专科护理,防止发生并发症。
c.定时巡视病房,随时做好各种应急准备。
d.观察用药后反应及效果,做好各项护理记录。
e.观察患者情绪上的变化,做好心理护理。
f.每小时巡视一次。
(3) 二级护理3.1 病情依据:a.病情趋于稳定或者未明确诊断前,仍需观察,且自理能力轻度依赖的患者;b.病情稳定,仍需卧床,且自理能力轻度依赖的患者;c.病情稳定或者处于康复期,且自理能力中度依赖的患者。
3.2 护理要求:a.定时巡视患者,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按常规给患者测量体温、脉膊、呼吸、血压。
b.协助、催促、指导患者进行生活护理。
c.按要求做好护理记录。
d.每两小时巡视一次。
(4) 三级护理4.1 病情依据:病情稳定或者处于康复期,且自理能力轻度依赖或者无需依赖的患者。
护理核心制度(完整版)
护理核心制度(完整版)第一章护理核心制度(2022.8 修订)一、护理质量管理制度 1、成立由分管院长、护理部主任、护士长组成的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面督导、检查护理质量。
2、负责制定各项质量检查标准,定期组织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3、质量委员会成员定期召开会议,总结质量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并反馈到全体护士。
4、实行护理部、护士长二级质量管理,院质控小组每月抽查两次,护理部每月抽项查、每季全面查,并有记录。
5、将质量检查结果及时反馈给当事人及护理部,护理部全面总结后,及时反馈给相应科室。
6、科室根据存在问题和反馈意见进行改进,并将改进意见汇报护理部,以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护理部根据质控情况每季度召开护理质量分析会,每年进行护理质量总结并向全体护理人员通报。
7、护理工作质量检查结果作为科室进一步质量改进的并作为各级护理人员的考核内容,同时也作为护士长管理考核重点。
2、值班护士必须到床前向新住院患者详细、清晰地介绍住院规则。
3、保持病区肃静、整洁、舒适,避免噪音,做到走路轻、说话轻、开关门轻、操作轻。
4、病区床单位的陈设和其他物品定位放置,精密贵重仪器要专人保管整齐划一,未经护士长允许,不得随意搬动。
保持床单位被服清洁卫生。
5、每天按时进行卫生清扫,保持病区清洁卫生,注意通风。
病区内禁止吸烟。
6、在班医务人员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着装整洁,护理人员穿工作鞋。
进行无菌操作时必须戴口罩。
7、护士长全面负责病区财物管理,分别指派专人保管,建立帐目,应做好交接手续。
8、病人出院后,及时更换被服,消毒床单位及用品。
9、做好陪护的管理工作,严格控制陪护人数。
10、医护人员在班期间应坚守岗位,认真履行职责,不得在室聊天、打闹、会友等。
病房冰箱不许放置私人物品。
11、定期向病人宣传卫生科普知识,做好病人心理护理、生活护理,指导病人及家属遵守住院规则。
12、定期召开工休座谈会,听取病人意见,相互沟通交流,改进。
完整版十八项护理核心制度
完整版十八项护理核心制度十八项护理核心制度是医疗保健机构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旨在保障患者的权益,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下面将介绍完整版的十八项护理核心制度。
一、医疗机构安全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安全管理制度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
包括医院安全设施的建设、安全培训与演练、危险物品的安全使用等方面的规定,确保医疗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得到控制。
二、患者信息保密制度患者信息保密制度是保护患者隐私权的重要措施。
医疗机构需建立完善的信息保密制度,保护患者的个人隐私信息,防止信息泄露。
三、患者权益保障制度患者权益保障制度是确保患者权益得到充分保障的重要措施。
医疗机构应建立患者投诉与申诉渠道,解决患者的合理诉求。
四、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是保障医疗服务质量的基础。
医疗机构应建立科学有效的质量管理制度,包括医疗过程的规范、质量监控与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五、医疗风险管理制度医疗风险管理制度是医疗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
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风险管理制度,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内容,确保医疗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六、药品管理制度药品管理制度保证了药品的安全有效使用。
医疗机构应建立药品管理制度,包括采购、配送、储存、使用等方面的规定,确保药品的质量与安全。
七、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医疗器械管理制度是确保医疗器械安全使用的重要环节。
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包括采购、验收、使用、维护等方面的规定,保障医疗器械的质量与安全。
八、感染控制管理制度感染控制管理制度是保证医疗机构感染控制工作的关键。
医疗机构应建立感染控制管理制度,包括感染监测、感染预防与控制、抗菌药物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九、疼痛管理制度疼痛管理制度是关注患者疼痛的重要举措。
医疗机构应建立疼痛管理制度,包括疼痛评估、疼痛缓解措施、疼痛教育等方面的规定,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十、手术安全管理制度手术安全管理制度是保障手术安全的基本要求。
医疗机构应建立手术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的各环节规定,确保手术的安全与有效。
最新18项护理核心制度
最新18项护理核心制度在21世纪的今天,医疗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
护理核心制度是医疗机构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护理工作的基本规范和指导原则。
最新的18项护理核心制度如下:1.护理质量管理制度:明确护理质量管理的目标和要求,建立完善的护理质量评价体系。
2.护理工作流程制度:规范护理工作的流程和操作方法,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规范和标准。
3.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患者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预防和减少事故和意外事件的发生。
4.护理文书管理制度:规范护士对患者的记录和报告工作,确保信息的准确完整。
5.护理质量控制制度:制定护理质量控制的指标和标准,定期进行护理质量评估和改进工作。
6.护理职业道德规范制度:明确护士的职业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确保护理工作的专业性和公正性。
7.护理培训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护理培训机制,提高护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8.护理绩效考核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护理绩效考核指标和评价体系,激励护士提高工作质量。
9.护理设备使用管理制度:规范护理设备的使用和操作,保证设备的安全和有效性。
10.护理感染控制制度:制定护理感染控制的规范和方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11.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建立护理风险评估和管理机制,降低护理风险和危害。
12.护理护士队伍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护士队伍管理制度,提高护士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
13.护理病人权益保障制度:确保患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推动医院与患者之间的和谐关系。
14.护理信息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护理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护理信息的有效共享和利用。
15.护理病历管理制度:规范护理病历的管理和使用,保护患者的隐私和医疗信息安全。
16.护理安全教育制度:开展护理安全教育培训,提高护士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17.护理研究与创新制度:鼓励护士积极参与护理研究和创新工作,推动护理学科的发展。
18.护士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护士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职业道德和工作纪律的护士进行惩处。
15项护理核心制度
16.2护理信息安全管理
(1)建立健全护理信息管理系统,确保患者信息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2)制定信息安全管理规章,对护理人员进行信息安全教育和监督,防止信息泄露和滥用。
十七、护理质量控制与评价制度
17.1护理质量控制流程
(2)与社区医疗机构合作,建立社区护理服务网络,提供便捷、高效的护理服务。
二十一、护理质量监督与持续改进制度
21.1质量监督体系建设
(1)建立完善的护理质量监督体系,对护理工作进行常态化、制度化的监督。
(2)设立质量监督小组,定期对护理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估。
21.2持续改进措施落实
(1)根据质量监督结果,制定具体的持续改进措施,并跟踪实施效果。
(2)鼓励护理人员参与持续改进活动,形成全员参与、持续提升的质量管理氛围。
二十二、护理国际交流与合作制度
22.1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
(1)建立护理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引进国际先进的护理理念和技术。
(2)积极参与国际护理会议和项目,提升我国护理工作的国际影响力。
22.2国际人才培养与引进
(1)开展国际护理人才培养项目,提升护理人员的国际化水平。
(1)设立护理伦理监督机构,对护理人员的伦理行为进行监督和指导。
(2)定期开展护理伦理评价,总结护理伦理工作成果,推动护理伦理工作的持续改进。
六、护理信息化管理制度
6.1信息化建设与维护
(1)加强护理信息化建设,提高护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2)定期对护理信息系统进行维护和升级,确保系统稳定、高效运行。
(2)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护理质量评价等方式,了解护理服务存在的问题,制定并落实改进措施。
护理十项核心制度内容
护理十项核心制度内容
护理十项核心制度内容包括以下内容:
1. 规范护理行为:明确护理人员的职责和行为规范,包括尊重患者隐私、保护患者权益、无歧视待遇等。
2. 严格记录管理:规定了护理人员详实记录患者信息和护理过程的要求,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3. 安全操作规程:明确了护理人员在操作医疗器械和药物时的安全规范,包括正确使用器械、遵守洗手消毒流程等。
4. 感染控制措施:规定了护理人员在接触传染性疾病患者时应采取的预防措施,如佩戴口罩、手套等。
5. 疼痛评估与处理:规定了护理人员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评估和处理的方法,保证患者的舒适和疼痛缓解。
6. 营养与饮食:关于护理人员对患者饮食的管理和评估要求,包括提供合理的营养饮食、协助患者进食等。
7. 病情观察与评估:规定了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的观察和评估方法,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措施。
8. 高危患者护理:关于护理人员对高危患者的专门护理要求,包括急救措施、病情监测等。
9. 患者安全管理:明确了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注意的患者安全问题,如防止跌倒、防止误咽等。
10.持续护理质量改进:规定了护理人员参与护理质量改进的方法和流程,促进医疗服务的提升。
2023年卫生部最新护理核心制度
2023年卫生部最新护理核心制度2023年卫生部最新护理核心制度(一)医疗机构应建立三级医师治疗体系,实行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二)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查房,应有住院医师和相关人员参加。
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查房每周至少2次;主治医师查房每日至少1次。
住院医师对所管患者实行24小时负责制,实行早晚查房。
(三)病危、病重患者入院当日必须有上级医师(主治医师或副主任以上医师)查房记录。
节假日及双休日可由值班主治医师代查房。
(四)对新入院患者,住院医师应在入院8小时内查看患者,主治医师应在48小时内查看患者并提出处理意见,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应在72小时内查看患者并对患者的诊断、治疗、处理提出指导意见。
(五)查房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病历、X光片、各项有关检查报告及所需要的检查器材等。
查房时,住院医师要报告病历摘要、目前病情、检查化验结果及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上级医师可根据情况做必要的检查,提出诊治意见,并做出明确的指示。
(六)查房内容:1、住院医师查房,要求重点巡视急危重、疑难、待诊断、新入院、手术后的患者,同时巡视一般患者;检查化验报告单,分析检查结果,提出进一步检查或治疗意见;核查当天医嘱执行情况;给予必要的临时医嘱、次晨特殊检查的医嘱;询问、检查患者饮食情况;主动征求患者对医疗、饮食等方面的意见。
2、主治医师查房,要求对所管患者进行系统查房。
尤其对新入院、急危重、诊断未明及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进行重点检查与讨论;听取住院医师和护士的意见;倾听患者的陈述;检查病历;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并征求对医疗、护理、饮食等的意见;核查医嘱执行情况及治疗效果。
3、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查房,要解决疑难病例及问题;审查对新入院、重危患者的诊断、诊疗计划;决定重大手术及特殊检查治疗;抽查医嘱、病历、医疗、护理质量;听取医师、护士对诊疗护理的意见;进行必要的教学工作;决定患者出院、转院等。
护理核心制度(一)
一、交接班制度目的:明确交接班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保证护理工作的连续性适用范围:全院护理单元(一)严格遵照科室工作安排,做好各班的交接工作;(二)交班者在交班前要巡视病房,对危重、新入、手术、特殊患者做到心中有数;(三)交班者在交班前完成本班的各项工作,在接班者未到之前,不得离开工作岗位;(四)接班者提前15分钟着装整齐到岗,交接器械、物品、药品,阅读交班本;(五)交班过程中如有交接不清的,应立即查明问清。
交班时发现问题,由交班者负责;交班后发现问题由接班者负责;(六)白班为夜班做好用物准备,以便于夜班工作;(七)早会交班由护士长主持,全体人员认真听取夜班交班。
夜班交班内容:1、病房住院患者总数、出入院、转出、死亡人数,一级护理患者数、在院患者数;2、新入院、重危、抢救、手术前后患者病情变化、医嘱执行情况及用药后反应;3、患者特殊检查的准备情况及特殊患者的情绪变化;4、各种检查标本采集完成情况,以及尚未完成的工作。
(八)床头交接班内容:1、向患者问好;2、交接新入、危重、手术后患者病情、生命体征、液体出入量、用药、皮肤、各种导管护理及基础护理等;3、查看卧床患者的卧位及皮肤情况;4、查看当日手术患者术前准备情况;5、护士长点评夜班工作质量,提问、安排当日护理工作重点。
二、护理查对制度目的:在执行各项治疗、护理等工作中,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适用范围:全院护理单元(一)医嘱查对制度1、严格执行五不执行制度:口头医嘱(抢救除外)不执行,医嘱不全不执行,医嘱不清不执行,用药时间剂量不准不执行,自备药无医嘱不执行。
2、执行医嘱时,经两人认真查对、准确记录执行时间及执行护士姓名;门、急诊护士要在相应医嘱右下方记录执行时间及执行护士姓名;对有疑问的医嘱要问清后,方可执行。
3、护士长每日组织大核对医嘱一次;每日大核对后及夜班发生的医嘱,要登记在医嘱变更登记本上,下一班查对上一班医嘱;核对医嘱后护士长、护士分别在医嘱核对本、医嘱变更本上登记、签名。
十四项护理核心制度
十四项护理核心制度
1. 岗前培训制度:确保护理人员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工作。
2. 护理人员职责和权限制度:明确护理人员的职责范围和权限,确保工作内容和权力分配合理。
3. 患者安全制度:包括防范和预防医疗事故、感染控制及不良事件的管理等,保障患者的安全。
4. 病历记录制度:规范和完善患者病历的记录和管理,保证医疗信息的准确性和保密性。
5. 护理质控制度:制定和实施护理质量监控和评估制度,不断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6. 仪容仪表制度:规定护理人员的仪容仪表要求,保持良好的职业形象。
7. 护理沟通制度:建立有效的护理沟通渠道,促进协作和沟通,提高团队合作的效果。
8. 护理信息化制度:推行护理信息化管理,提高信息收集、存储、传输和利用的效率。
9. 护理纪律制度:明确护理人员的纪律要求,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和职业道德。
10. 用药安全制度:规定和管理护理人员药物的使用和管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11. 护理培训与继续教育制度:建立健全护理人员培训和教育体系,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
12. 护理财务管理制度:规范和管理护理物资和财务的使用,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
13. 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制定和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制度,降低护理风险对患者的负面影响。
14. 护理考核和激励制度:建立和完善护理人员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激发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完整版十八项护理核心制度
完整版十八项护理核心制度十八项护理核心制度是指医疗机构为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工作效率,建立并执行的一系列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程序。
这些核心制度覆盖了患者入院评估、护理记录、用药管理、传染病防控、护理安全等方方面面,是医疗卫生机构保障患者安全和提升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
下面将详细介绍完整版十八项护理核心制度。
1. 患者入院评估患者入院评估是医疗机构对患者的第一次全面了解,也是护理工作的起点。
医疗机构应建立患者入院评估记录,包括基本信息、生活习惯、既往病史等内容,并制定评估标准和流程,确保评估全面、准确。
2. 护理记录护理记录是对患者护理全过程的记录和总结,具有重要的法律效力和医疗诊断价值。
医疗机构应建立电子或纸质护理记录系统,规范护理记录内容,确保护理记录真实、完整。
3. 用药管理用药管理是医疗机构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患者安全的重要保障。
医疗机构应建立用药管理制度,包括用药审方、用药核对、用药监测等环节,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4. 传染病防控传染病防控是医疗机构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安全的重要措施。
医疗机构应建立传染病防控制度,包括隔离观察、消毒灭菌、个人防护等措施,确保传染病得到及时有效控制。
5. 护理安全护理安全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内容。
医疗机构应建立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护理操作规程、突发事件处理流程等内容,确保护理工作安全有序进行。
6. 营养护理营养护理是医疗机构对患者膳食营养的重要管理工作。
医疗机构应建立营养护理制度,包括膳食营养评估、膳食制定、膳食监测等内容,确保患者获得科学、合理的膳食。
7. 皮肤护理皮肤护理是医疗机构对患者皮肤健康的重要保护和管理工作。
医疗机构应建立皮肤护理制度,包括皮肤评估、床疮预防、床疮护理等内容,确保患者皮肤健康。
8. 疼痛护理疼痛护理是医疗机构对患者疼痛问题的重要关注和管理工作。
医疗机构应建立疼痛护理制度,包括疼痛评估、疼痛缓解措施、疼痛监测等内容,确保患者疼痛得到及时有效缓解。
最新 十四项护理核心制度
最新十四项护理核心制度护理核心制度是医疗行业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对于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和提升医院整体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适应医疗环境的不断发展和改变,不断完善护理核心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最新的十四项护理核心制度,以期能够提供更准确、更规范、更安全、更便捷的护理服务。
一、核心制度1:患者隐私保护制度患者隐私保护是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医院应建立健全保护患者隐私的制度,明确员工在处理患者信息时的各项规范,包括患者信息的收集、传递、存储和销毁等环节,确保患者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二、核心制度2:感染控制制度感染控制是医院护理工作中的关键环节之一。
该制度应该包括患者感染防控的各项措施,如手卫生、病房消毒、医疗器械消毒等,并规定员工在岗位上要严格按照感染控制制度执行,保证患者和员工的健康安全。
三、核心制度3:护理文书管理制度护理文书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患者的病情观察、护理记录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护理文书管理制度应明确规定文书的书写要求、审核程序、保存期限等,以提高文书质量和减少纰漏。
四、核心制度4:药品管理制度药品管理制度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的基本保证。
该制度应包括药品的采购、储存、配药、使用、废弃等各个环节的规范要求,明确员工在用药过程中的职责和操作规范,以防止用药失误和患者的药品安全问题。
五、核心制度5:疼痛管理制度疼痛管理制度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护理服务满意度的一项关键制度。
该制度应包括患者疼痛评估的标准、疼痛缓解措施的选择和执行等内容,以确保患者的疼痛得到及时有效的缓解。
六、核心制度6:危重病患监护制度危重病患监护是护理工作中的高风险环节之一。
医院应建立完善的危重病患监护制度,规范危重病患的护理操作、监护设备的使用和数据采集等,以提高危重病患的治疗效果和护理质量。
七、核心制度7:预防跌倒制度跌倒是医院中常见的不良事件之一,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带来了一定的伤害。
12项护理核心制度
12项护理核心制度护理核心制度是指在医疗机构中为保证患者的安全和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下面是12项护理核心制度,详细介绍如下:1.患者权益保护制度:确保患者的生命权、健康权、知情权等基本权益得到保障,遵循医疗伦理规范,尊重患者的意愿和隐私。
2.护理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护理质量评估、监测、改进等相关制度,保证护理服务的安全、科学、规范。
3.护理标准制度:制定和执行护理操作规范、护理记录规范、护理操作流程等相关标准,确保护理工作的规范和连续性。
4.护理培训与继续教育制度:为护理人员提供培训与继续教育机会,提升其护理水平和专业素养,适应护理工作的发展需求。
5.护理岗位设置与岗位职责制度: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健全的职称评定和晋升制度,促进护理人员的专业发展。
6.护理质量监控制度:建立护理质量监控体系,持续评估和改进护理服务的质量,及时纠正和改进工作中的问题。
7.感染控制制度:建立和执行医院感染控制操作规范,加强感染防控工作,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8.药品管理制度:规范护理人员的药品管理行为,确保合理用药、安全用药,并加强护理人员的药品知识培训。
9.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和落实医院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应急预案、风险评估、事故报告等,确保患者和护理人员的安全。
10.护理纠纷处理制度:建立护理纠纷处理机制,包括接受投诉、调解纠纷、协调解决等,维护医患关系的稳定和和谐。
11.护理沟通协作制度:建立护理人员之间和与其他医疗人员之间的沟通协作机制,促进团队合作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12.护理信息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护理信息管理系统,包括护理文书的书写、存储、传递等,提高护理工作的科学性和信息化水平。
以上是护理核心制度的12项内容,通过严格执行这些制度,可以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和安全,确保患者得到优质的护理服务。
15项护理核心制度
15项护理核心制度护理核心制度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他护理服务机构中,为确保护理工作的质量和安全而制定的一系列制度和规范。
这些核心制度涵盖了护理过程、护理质量、护理安全、职业道德和护理管理等方面,可以帮助护理人员规范护理行为,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安全。
下面是15项护理核心制度的简要介绍:1.护理安全制度:确保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安全,包括药物安全、感染控制、防止跌倒等方面的规范和程序。
2.护理评估与护理计划制度:准确评估患者的健康状态,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护理服务。
3.护理执行管理制度:明确护理工作的执行要求,包括护理操作、药物给予、护理记录等方面的规范和流程。
4.护理文书管理制度:规定护理记录的要求和流程,确保护理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为医疗决策提供依据。
5.护理质量控制制度:建立护理质量管理体系,通过护理质量评估和改进措施,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6.护理风险管理制度:识别、评估和控制护理过程中的风险,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保障患者的安全。
7.护理病历管理制度:规定护理病历的管理要求和使用流程,确保护理病历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追溯性。
8.护理标准操作规程制度:规范护理操作的流程和要求,确保护理操作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9.护理病房管理制度:规定护理病房的管理标准和要求,包括卫生清洁、设备维护和护理用品的管理等方面。
10.护理病情交接管理制度:规定护理人员之间病情交接的要求和流程,确保患者信息的准确传递和连续护理的实施。
11.护理教育培训制度:建立护理人员的培训计划和培训档案,提供持续的职业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12.护理跨学科协作制度:鼓励护理人员与其他医疗人员开展跨学科协作,提高多学科护理团队的整体效能。
13.护理倡导与患者教育制度:提倡患者自主决策权和知情同意权,为患者提供相关健康教育和指导。
14.护理科研与质量改进制度:鼓励护理人员从事科学研究和质量改进活动,促进护理实践的改进和创新。
十八项护理核心制度
十八项护理核心制度护理核心制度是医疗机构为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服务的管理制度的总称。
下面将介绍十八项护理核心制度。
一、岗位责任制度:明确护理岗位的职责、权限和要求,使护理人员能够清晰了解自己的工作内容和目标,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护理技术规范制度:制定并实施护理操作的技术规范,包括操作步骤、操作要点、注意事项等,确保护理操作规范化和安全性。
三、护理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护理质量管理制度,通过定期护理质量评审、病例讨论、患者满意度调查等方式,对护理质量进行监控和改进。
四、患者安全管理制度:建立患者安全风险评估和管理制度,确保患者在医院期间的安全,包括预防和应对患者意外事件的处理和报告等。
五、职业行为规范制度:明确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包括患者隐私保护、保密制度、文明礼仪等,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六、护理纪律管理制度:根据医疗机构的纪律管理要求,制定护理人员的纪律规定和处罚措施,维护医疗机构的秩序和形象。
七、护理质量评价制度:建立定期的护理质量评价制度,通过评价护理人员的工作表现和患者满意度,发现问题并提供改进措施。
八、护理工作流程制度:制定护理工作的流程和操作规范,明确各环节的责任和协作关系,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九、护理培训制度:建立健全的护理培训体系,包括新员工培训、继续教育、技能培训等,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能。
十、护理设备管理制度:规范护理设备的管理和使用,包括设备的采购、维护、清洁和检验等,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和安全性。
十一、患者告知知情同意制度:建立健全的患者告知和知情同意制度,确保患者在接受治疗或手术前能够了解自身的病情和治疗方案,做出知情同意。
十二、护理病历管理制度:规范护理病历的记录和管理,包括病历的填写、保存和查阅等,提高病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十三、护理巡视监管制度:建立巡视监管制度,对护理人员的工作状态和工作质量进行监控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
十四、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包括护理风险评估、风险预警、风险应对等,减少护理过程中的潜在风险。
2023年护理18项核心制度
2023年护理18项核心制度2023年,护理行业迎来了一次重大改革,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保障患者安全为目标,制定了18项核心制度。
这些制度旨在规范护理人员的行为举止,提升其专业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以下是对这18项核心制度的详细介绍。
1.护理人员执业制度:明确护理人员的执业范围和权限,建立护理人员的行业准入制度。
2.护理规范制度:制定统一的护理操作规范,确保护理人员的工作符合标准。
3.护理质量控制制度:建立护理质量评估体系,监测和改进护理服务质量。
4.护理医疗安全制度:加强医疗安全管理,预防和控制护理过程中的医疗事故和意外伤害。
5.护理个人隐私保护制度:确保患者隐私在护理过程中得到充分保护,并限制护理人员获取和使用患者的个人信息。
6.护理培训与继续教育制度:建立健全的护理培训体系,提供护理人员持续学习和提升的机会。
7.护理职业道德规范制度:制定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准则,引导护理人员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8.护理沟通与协作制度:强调护理人员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促进团队合作,提升整体护理水平。
9.护理病程记录制度:规范护理记录的内容和形式,确保病程记录的完整、准确和便于查阅。
10.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建立风险评估与管理机制,预见和控制护理过程中的潜在风险。
11.护理质量投诉处理制度:建立投诉受理和处理机制,及时解决护理质量问题和投诉纠纷。
12.护理疼痛管理制度:制定护理疼痛评估和缓解措施,提高患者疼痛管理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13.护理感染预防控制制度:加强对护理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14.护理记录与信息管理制度:建立病情动态监测和信息交流平台,提高护理记录和信息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15.护理危机处理制度:培训护理人员处理突发状况和危机的能力,保障患者的安全。
16.护理研究与实践推广制度:鼓励护理科研和实践创新,推广有效的护理方法和技术。
17.护理文化传承制度:弘扬护理文化,传承护理的优良传统和价值观念。
最新版护理核心制度[1]-2
目录第一部分护理核心制度一、护理质量管理制度 (4)二、病房管理制度 (5)三、护理查对制度 (5)四、分级护理制度 (8)五、健康教育制度 (10)六、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11)七、护士值班、交接班制度 (12)八、护理文书书写与质量监管制度 (12)九、医嘱制度 (13)十、护理查房制度 (14)十一、护理会诊制度 (15)十二、护理病例讨论制度 (15)十三、病房消毒隔离制度 (16)十四、护理缺陷管理制度 (18)(一)护理安全(不良)事件主动报告制度 (18)(二)护理投诉管理制度 (19)十五、护理制度、操作常规变更批准制度 (19)第一部分护理核心制度一、护理质量管理制度1.医院成立由主管院长、护理部主任、护士长组成的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成立三级质量控制小组,各护理单元成立护理质量管理小组,负责全院护理质量管理目标及各项护理质量标准制定,并对护理质量实施控制与管理。
2.护理质量实行病区、护理部二级控制和管理。
2.1.病区护理质量控制组(一级):由3-5人组成,科护士长参加并负责。
每月有计划地或根据科室护理质量的薄弱环节进行检查,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研究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并落实。
填写护理质量检查月报表,报上一级质控组。
2.3. 护理部护理质量控制组(二级):由5-8人组成,护理部主任参加并负责。
每月按护理质量控制项目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各病区护理工作进行检查评价,填写检查登记表及综合报表。
及时研究、分析、解决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每月在主任护士长会议上反馈检查结果,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
3.建立专职护理文书终末质量控制督查小组,由护士以上人员承担负责全院护理文书质量检查。
每月对出院患者的体温单、医嘱单、护理记录单、手术护理记录单等进行检查评价,填写检查登记表,上报护理部。
4.对护理质量缺陷进行跟踪监控,实施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5.各级质控组每月按时上报检查结果,护理部负责对全院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填写报表并在护士长例会上反馈检查评价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护理质量管理制度1.医院成立由分管院长、护理部主任(副主任)、科护士长、护士长组成的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成立三级质量控制小组,各护理单元成立护理质量管理小组,负责全院护理质量管理目标及各项护理质量标准制定,并对护理质量实施控制与管理。
2.护理质量实行病区、科室、护理部三级控制和管理。
2.1. 病区护理质量控制组(一级):由3-5人组成,病区护士长参加并负责。
按照质量标准对护理质量实施全面控制,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出现的质量缺陷进行分析,制定改进措施。
检查有登记、有记录并及时反馈,每月填写护理质量检查月报表 ,报上一级质控组。
2.2. 科护理质量控制组(二级):由5-10人组成,科护士长参加并负责。
每月有计划地或根据科室护理质量的薄弱环节进行检查,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研究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并落实。
填写护理质量检查月报表,报上一级质控组。
2.3. 护理部护理质量控制组(三级):由10-15人组成,护理部主任参加并负责。
每月按护理质量控制项目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各病区护理工作进行检查评价,填写检查登记表及综合报表。
及时研究、分析、解决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每月在护士长会议上反馈检查结果,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
3.建立专职护理文书终末质量控制督查小组,由主管护师以上人员承担负责全院护理文书质量检查。
每月对出院患者的体温单、医嘱单、护理记录单、手术护理记录单等进行检查评价,填写检查登记表,上报护理部。
4.对护理质量缺陷进行跟踪监控,实施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5.各级质控组每月按时上报检查结果,科及病区于每月5日以前报护理部、科护士长处,护理部负责对全院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填写报表并在护士长例会上反馈检查评价结果。
6.护理部随时向主管院长汇报全院护理质量控制与管理情况,每季度召开一次护理质量分析会,每年进行护理质量控制与管理总结并向全院护理人员通报。
7.护理工作质量检查考评结果作为各级护理人员的考核内容。
二、病房管理制度1.病房由护士长负责管理。
2.保持病房整洁、舒适、安全,避免噪音,工作人员做到走路轻、关门轻、说话轻、操作轻。
3.统一病房陈设,室内物品和床位要摆放整齐,固定位置,精密贵重仪器有使用要求并专人保管,不得随意变动。
4.定期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定期召开患者座谈会,征求意见,改进病房工作。
5.保持病房清洁整齐,布局有序,注意通风。
6.医务人员必须按要求着装,佩戴有姓名胸牌上岗。
7.护士长全面负责保管病房财产、设备,并分别指派专人管理,建立帐目,定期清点,如有遗失及时查明原因,按规定处理。
三、护理查对制度1.临床科室1.1开具医嘱、处方或进行治疗时,应当查对患者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门诊号)。
1.2执行医嘱时要进行“三查七对”:摆药后;服药、注射、处置前查;服药、注射、处置后查。
对床号、姓名、服用药的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有效期。
1.3清点药品时和使用药品前,要检查质量、标签、有效期和批号,如不符合要求,不得使用。
1.4给药前,注意询问有无过敏史;使用毒、麻、限剧药时,要经过反复核对,静脉给药要注意有无变质、瓶口松动、裂缝;给予多种药物时,要注意配伍禁忌。
1.5输血前,需经两人查对,无误后,方可输入;输血时须注意观察,保证安全。
2.手术室2.1择期手术,在手术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患者的知情同意与手术切口标志皆已完成后方可手术。
2.2每例手术患者配戴“腕带”,其上具备有患者查对用的患者身份信息。
2.3建立病房与手术室之间的交接程序,麻醉科医师、手术室护士与病房医师、护士应当严格按照查对制度的要求进行逐项交接,核对无误后双方签字确认。
2.4手术安全核查是由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巡回护士三方,在麻醉手术前,手术开始前和患离开手术室前,共同对患者身份和手术部位等内容进行核对的工作,由麻醉医师主持并填写表格,无麻醉医师参加的手术由手术医师主持并填写表格。
2.5实施手术安全核查前,参加手术的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巡回与手术台上护士等全体人员必须全部到齐。
2.6实施手术安全核查内容及流程2.6.1麻醉实施前:由麻醉医师按《手术安全核查表》中内容依次提问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手术方式、知情同意、手术部位、麻醉安全检查、患者过敏史、术前备血等内容,手术医师逐一回答,同时巡回护士对照病历逐项核对并回答。
2.6.2手术开始前:由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巡回护士按上述方式,再次核对患者身份、手术部位,并确认风险预警等内容。
2.6.3 患者离开手术室前:由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巡回护士按上述方式共同核对实际手术名称、清点手术用物、确认手术标本、检查皮肤完整性、动静脉通路、引流管、患者去向等内容。
2.6.4 三方核对人确认后签字。
当核对人为非本院医师时,应当由上级医师复核后签字确认。
2.7 手术安全核对必须按照步骤进行,核对无误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操作。
2.8 确保手术前预防性抗生素规范使用,在术前,由病房医师下达医嘱;在手术室,麻醉医师负责下达医嘱,手术室护士负责核对实施。
2.9 临床科室、麻醉科与手术室负责人是本科实施手术安全核查制度与持续改进活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2.10 医务部、护理部、质量安全部门应当根据各自的职责,认真履行对手术安全与核查制度实施情况的监管与督查,并有提出与落实持续改进的措施的记录。
2.11 《手术安全核查表》完成后须归入病案中保存。
3.输血查对制度3.1.根据医嘱,输血及血液制品的申请单,需经二人核对患者姓名、病案号、血型(含Rh 因子)、肝功,并与患者核实后方可抽血配型。
3.2.查采血日期、血液有无凝血块或溶血,并查血袋有无破裂。
3.3.查输血单与血袋标签上供血者的姓名、血型(含Rh 因子)及血量是否相符,交叉配血报告有无凝集。
3.4.输血前需两人核对患者床号、姓名、住院号及血型(含Rh 因子),无误后方可输入。
3.5.输血完毕应保留血袋24 小时,以备必要时送检。
3.6.输血单应该保留在病历中。
4. 建立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志的制度。
4.1 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应当使用“腕带”作为患者的识别标志,例如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患者,至少应当在重症监护病房、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等科室中得到实施,手术患者进手术室前都应当佩戴“腕带”作为标识。
4.2 “腕带”填入的识别信息必须经2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要更新时同样需要经2人核对。
四、分级护理制度1.分级护理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身体状况和生活自理能力,确定并实施不同级别的护理。
分级护理分为四个级别: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和三级护理。
2.确定患者的护理级别,应当以患者病情、身体状况和生活自理能力为依椐,并根据患者的情况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3.临床护士根据患者的护理级别和医师制订的诊疗计划,为患者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护理业务技术服务。
4.护士实施的护理工作,包括:4.1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4.2 正确实施治疗、用药和护理措施,并观察、了解患者的反应;4.3 根据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提供照顾和帮助;4.4 提供康复和健康指导。
5.分级护理原则5.1 特级护理5.1.1具备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可以确定为特级护理:5.1.1.1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需要进行抢救的患者;5.1.1.2重症监护患者;5.1.1.3各种复杂或者大手术后的患者;5.1.1.4严重创伤或大面积烧伤的患者;5.1.1.5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需要严密监护病情的患者;5.1.1.6实施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并需要严密监护生命体征的患者;5.1.1.7其他有生命危险,需要严密监护生命体征的患者。
5.1.2 护理包括以下要点:5.1.2.1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和生命体征,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5.1.2.2 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用药;5.1.2.3 准确测量24小时出入量;5.1.2.4 正确实施口腔护理、压疮预防和护理、管道护理等护理措施,实施安全措施;5.1.2.5 保持患者的舒适和功能体位;5.1.2.6 实施床旁交接班。
5.2 一级护理5.2.1 具备以下情况的患者,可以确定为一级护理:5.2.1.1病情趋向稳定的重症患者;5.2.1.2 手术后或者治疗期间需要严格卧床的患者;5.2.1.3 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患者;5.2.1.4 生活部分自理,病情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患者。
5.2.2 护理包括以下要点:5.2.2.1 每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5.2.2.2 根据患者病情,每日测量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5.2.2.3 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用药;5.2.2.4 正确实施口腔护理、压疮预防和护理、管道护理等护理措施,实施安全措施;5.2.2.5 对患者提供适宜的照顾和康复、健康指导。
5.3 二级护理5.3.1 具备以下情况的患者,可以确定为二级护理:5.3.1.1病情稳定,仍需卧床的患者;5.3.1.2生活部分自理的患者;5.3.1.3 行动不便的老年患者。
5.3.2 护理包括以下要点:5.3.2.1每2-3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5.3.2.2根据患者病情,测量患者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5.3.2.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用药;5.3.2.4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护理措施和安全措施;5.3.2.5对患者提供适宜的照顾和康复、健康指导。
5.4 三级护理5.4.1 具备以下情况的患者,可以确定为三级护理:5.4.1.1生活完全自理,病情稳定的患者;5.4.1.2生活完全自理,处于康复期的患者。
5.4.2 护理包括以下要点:5.4.2.1每3-4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5.4.2.2根据患者病情,测量患者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5.4.2.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用药;5.4.2.4对患者提供适宜的照顾和康复、健康指导。
五、健康教育制度健康教育是一项科普工作。
通过健康教育,使广大群众增加卫生知识,有利于防病和治病。
各病房、科室及门诊定期以各种形式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卫生宣教,并使之形成制度,认真落实,健康教育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对住院患者重点是,但不限于:1.1.入院须知宣教1.2.传授相关疾病知识1.3.手术前及手术后护理知识1.4.出院时康复知识2.对门诊患者重点是,但不限于:2.1.门诊诊疗环境2.2.传授相关疾病知识2.3.合理用药知识3.个别指导:内容包括一般卫生知识如个人卫生、公共卫生、饮食卫生、常见病、多发病、季节性传染病的防治知识,及简单的急救知识、妇幼卫生、婴儿保健、计划生育等。
可在入院介绍和护理患者时,结合病情、家庭情况和生活条件作具体针对性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