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沐浴习俗
国学常识:为你解答古代的风俗礼仪
一、古代节日习俗1、元旦: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2、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宋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3、社日: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
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
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
王家《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4、上巳: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
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
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
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5、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
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
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
子推便隐居山中。
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
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
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
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元镇《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社无烟宫柳绿。
”6、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中国礼仪文化知识有哪些
中国礼仪文化知识有哪些中国传统礼仪常识【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间的礼节。
一指禅让,即让位给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稽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
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
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
【肃拜】古代女子跪拜礼的一种。
行礼时,双膝着地,两手先到地,然后拱手,同时头低下去,到手为止,所以又称“手拜”。
【空首】古代男子跪拜礼的一种。
行礼时,双膝着地,两手合拢,低头到手,头与心齐平而不着地,所以又称“拜手”。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粘脚跟,以示庄重。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
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
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饮,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
【尚右】古代左、右所表示地位尊卑不同。
周、秦、汉代以右为上。
“左迁”表示降职。
如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
【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
【膜拜】古代的拜礼。
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
【折腰】即拜揖。
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
【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举案齐眉】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
【以文会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
中国古人用什么洗头洗澡?
中国古人用什么洗头洗澡?古代人洗头发的有皂角或者猪苓。
猪苓是富裕些的人才用的,猪苓里加了些香料,用后会有比较浓郁的香气。
平常人就用皂角洗头发。
查了一下资料,发现古代人比我们想象中要卫生的多,秦汉时,已形成了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的习惯。
以至于官府每五天给的一天假,也被称为“休沐”。
《海录碎事臣职官僚》记载“汉律,五日一赐休沐,得以归休沐出谒。
”古人也用胰子,澡豆洗澡。
唐朝的胰子兼有冻疮膏的作用。
高档一点的称为“面药”和“口脂”,用来涂脸和嘴。
宫中在冬天会发给官员。
杜甫《腊日》中有“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敢情冬令劳保用品古代也有发。
古人洗衣服用草木灰和皂角。
洗头用淘米水,称这潘。
如《左传哀公十四年》,中有“合疾而遗之潘汁。
”摘了一段,如下文,如果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浴史溯源一、先秦沐浴礼仪的形成沐浴,就是今日通常所说的洗澡,包括头、身、手、脚的洗浴。
然而古人却分得极细,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沐,濯发也。
浴,洒身也。
洗,洒足也。
澡,洒手也。
所谓“濯”、“洒”就是洗的意思。
据此看来,古代的沐浴与今日的洗澡的意义并不完全吻合,而只有把许慎对“沐”、“浴”、“洗”、“澡”的解释合起来,才是完全意义上的今日洗澡。
初民们当时沐浴只有下河一洗。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养成了沐浴的生活习惯,至迟在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沐浴”的记载。
沐,字形像双手掬盆水沐发状,会意为沐,是洗发之义;浴,字形像人置身于器皿中,并在人的两边加沙锅内水滴,会意为浴,是洗澡的意思。
而用来沐浴的器皿有青铜器鉴,《说文解字》云:“鉴,大盆也,”盛水用作洗器,《庄子·则阳》有“灵公有妻三人,同鉴而浴”的记载。
在铜镜尚未问世时,古人常以鉴盛水照容貌,甲骨文“监”(监、鉴为古今同字)像人俯身就皿照容之形。
从“盈”字字形看,像人浴身于浴器中,与“浴” 字字形相近,稍不同的地方仅是“盈”字的浴器中“见足明示裸浴”(康殷《古文字源流浅说》)。
端午节的习俗及起源
端午节的习俗及起源“棕⼦⾹,⾹厨房。
艾叶⾹,⾹满堂。
桃枝插在⼤门上,出门⼀望麦⼉黄。
这⼉端阳,那⼉端阳,处处都端阳。
”这⾸童谣所唱的便是我国的传统节⽇端午节。
农历五⽉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端午节,端午也称端五,端阳。
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端五节、端阳节、午⽇节、重五节、重午节、五⽉节、⼥⼉节,天中节、地腊、诗⼈节、龙⽇、夏节、菖节、蒲节、龙⾈节、浴兰节、粽⼦节等等。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中叫法最多,达⼆⼗多个,堪称节⽇别名之最。
总体上说,各地⼈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异的。
端阳节据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顺阳在上,五⽉正是仲夏,它的第⼀个午⽇正是登⾼顺阳天⽓好的⽇⼦,故称五⽉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午,属⼗⼆⽀,农历五⽉为午⽉,五、午同⾳,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也叫“五⽉节”。
天中节古⼈认为,五⽉五⽇时,阳重⼊中天,故称这⼀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肤病多发季节,古⼈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
汉代《⼤戴礼》云:“午⽇以兰汤沐浴”。
解粽节古⼈端午吃棕时,有⽐较各⼈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有“解粽节”之称。
⼥⼉节明代沈榜在记述北京地区风俗的《宛署杂记》⼀书称:“五⽉⼥⼉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
宛俗⾃五⽉初⼀⾄初五⽇,饰⼩闺⼥,尽态极妍。
出嫁⼥亦各归宁。
因呼为⼥⼉节。
”清代富察敦祟《帝京景物略》云:“五⽉⼀⽇⾄五⽇,家家妍饰⼩闺⼥,簪以榴花,⽈‘⼥⼉节’。
”菖蒲节古⼈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诗⼈节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位⾼产诗⼈,在国破家亡之⽇于五⽉五⽇投汨罗江⾃尽,后⼈选择在这⼀⽇纪念屈原,并吟诗作赋抒发情怀,故有诗⼈节之谓。
龙⾈节屈原投汨罗江⾃尽后,百姓闻讯后⽴即沿江划船搜救,进⼊洞庭湖仍⽆果⽽终,后来却逐渐演变为龙⾈⽐赛的节⽇。
16世纪欧洲贵妇裸浴史 洗浴时见客不算失礼(图)
对于这个小伙子的激动我们也不要太夸大其词。夏特莱夫人的死对头杜.戴芳夫人有一段对其尊容著名的精彩描绘,如果属实,伏尔泰这位“神圣”的情妇恐怕不会引起新来的男仆激动不已的。
“她的身材又高又瘦、没有臀部、胸部扁平、臂壮腿粗、一双大脚、脑袋尖小、一张瘦脸、鼻子尖尖、一双眼睛蓝得像海水、皮肤黝黑、发红、爱激动、嘴唇板平、一口牙齿七零八落、磨损严重……这就是漂亮的爱弥儿的尊容,她自己非但没有自知之明,还总要找机会臭美。”
‘小心,’她突然大声对我嚷道,‘您要烫死我呀!’我只好把眼睛转过来,盯着水倒到哪里,把倒完了水才算算松了一口气。”
仆人不愿意搞明白女主人心里在想什么,是不是自己太傻了?几天以后夏特莱夫人起床时又上演了同样的把戏。公爵夫人刚让女佣把窗帘拉开,就当着隆尚的面,脱掉睡衣,穿上女佣给她准备好的衬衣。这位男仆,惊得目瞪口呆,显然比女主人更为尴尬,眼睛不知往哪里看……“当我与姐姐单独在一起时,”他说,“我就问,夏特莱夫人在别人面前是否也这样换衬衣。她说不是,夫人只是在她认为不妨碍自己的人面前才会这样。我姐姐嘱咐我,下次再碰上这种事,我应该装做也没看见。”
但是达官贵人对这些瘟泉却津津乐道,经常写信交换感受。赛维涅侯爵夫人喜欢维西的温泉,为了找到合适的温泉,跑遍了奥佛涅的乡村,要是洗温泉浴不用受那么大罪,她的行动倒很有些十七世纪的爱情小说中描写的寻找情人阿斯雷的浪漫情调。
“这简直是炼狱,”侯爵夫人揶揄道,“人要脱得精光,钻到地下某个窄小的地方,温泉水从一根管子里流出来,一个女人带您到要去的地方。这时您身上只有一块无花果叶子遮羞,这种样子,使人觉得很难为情。我曾让我的两个女佣先行探看有没有熟人。洗浴时,在布幔后面还有一个人在不停地鼓励您一定要坚持半个小时。
一片无花果叶子……一块布帘,布幔后面是医生,还在跟您说话……不管怎么说,总有一种受虐待的感觉……看来在贵妇人的沙龙里产生了一种新型羞耻感。虽然这种观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却是不可抗拒的。人们之所以感到羞耻,并不是由于被别人看到了,而是为自己的不得已而裸体而感到屈辱。
有关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有关端午节的风俗习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天中节等,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仅供参考,欢迎阅读!端午节的风俗习惯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食粽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类似还有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端午节的各种名称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
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
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入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
古代有趣的风俗
古代有趣的风俗
1.曲水流觞【解释】:人们在弯曲的水道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
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赋诗。
这一风俗常见于文人雅士的聚会。
——[源自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2.投壶【解释】:参与者站在一定距离外,将箭投入壶中,以投
中多者为胜。
这是古代宴饮时的一种游戏。
——[常见于古代典籍记载]
3.斗百草【解释】:一种以花草为比赛对象的游戏,参与者比拼
谁认识的花草种类多、谁采集的花草奇特等。
——[多见于古代诗词和笔记小说]
4.放纸鸢【解释】:也就是放风筝,人们在纸鸢上写上祝福和愿
望,希望能带来好运。
——[常见于民间习俗]
5.上元节观灯【解释】:每年正月十五上元节,人们会张灯结彩,
外出观赏花灯。
——[诸多古代文学作品均有描述]
6.乞巧【解释】:在七夕节这一天,女子们向织女乞求灵巧的手
艺。
——[牛郎织女的传说相关]
7.射覆【解释】:将物品覆盖起来,让人通过猜测来判断所覆之
物。
——[古代宫廷和文人聚会时有出现]
8.踏青【解释】:在春天外出郊游,欣赏自然美景。
——[众多
诗词有提及]
9.登高【解释】:在重阳节时,人们登上高山,祈求平安健康。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蹴鞠【解释】:类似现代足球的运动,是古代流行的体育活动。
——[历史文献多有记载]。
中国各地裸浴风俗
中国各地裸浴风俗裸浴,作为一个古老的风俗在中国的很多少数民族中都有所保留,下面我们就来八一八迄今为止中国境内仍可以全裸沐浴的八个地方。
1、重庆巴南东泉镇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它就是重庆巴南区依山傍水东泉镇;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东泉河让失明的母亲恢复视力,重新看清世界;有一处美丽风景,勤劳朴实的人们在春光下裸浴,享受着东泉温柔的抚摸。
据当地人说,东泉露天裸裕可追溯到明代时期。
据说,有一位十分孝顺的儿子,为治好母亲的眼病,每天背着失明的母亲到东泉河边洗澡。
终于使母亲的眼睛恢复了光明。
故事传开后,人们争先恐后到东泉河沐浴。
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偶尔见之也就习以为常了。
延续至今成了当地人一民间传统习俗,每逢一四七人们赶集或送公粮后,都在此裸浴后才回家。
2、贵州剑河县贵州凯里剑河县的苗族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着裸浴风俗,每年苗族的“摇马郎”节前,方圆几十里内的苗族青年男女,纷纷赶到温泉裸身洗浴,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晚上好参加活动,寻找意中人。
“摇马郎”其实也是苗族青年谈情说爱的节日--姑娘和小伙子们三五成群,以吹口哨、木叶、夜箫、芦笙等为信号,邀请女青年出来攀谈,唱歌。
经过集体对唱,选择意中人单独密谈,建立感情后换信物,然后订立婚约,成为配偶。
3、怒江大峡谷露天温泉怒江大峡谷温泉成群,这样的露天温泉比比皆是,而更多的稍加整修,盖个小棚或砌个小屋,有简单的设施,对游人收三五块钱,方便他人,自己得利,挺好。
生活在云南怒江峡谷的傈僳族、怒放群众,都有洗温泉的习惯。
洗浴的人们十分讲究文明礼貌,男女之间彼此尊重,他们用圣洁的温泉水洗去一年的污秽,迎来吉祥。
怒江边上的人们此种风俗被称为“澡堂会”,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4、四川毛牛谷风景区被称为“天然盆景”的牦牛谷风景区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城西南21公里的东谷乡境内,公路边有一座非常出名天然温泉浴池,也是国内少有的裸浴地之一。
据记载,七世达赖喇嘛住惠远寺期间,每年要到热水塘沐浴,因此,藏民把此地视为吉祥之地。
中国古代的民间习俗和风俗习惯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民间习俗和风俗习惯有哪些知识点:中国古代的民间习俗和风俗习惯1.传统节日:中国古代民间习俗中,节日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风俗,如贴春联、赛龙舟、赏月等。
2.婚礼习俗:中国古代的婚礼习俗丰富多样,如纳采、问名、订婚、迎亲等。
其中,六礼是婚礼的主要程序,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3.丧葬习俗:中国古代的丧葬习俗有着严格的礼仪规范,如守丧、出殡、下葬、守孝等。
其中,守丧是子女表达对逝去父母的一种哀思和尊重,出殡是送别逝者的仪式,下葬是安放逝者遗体的地方。
4.传统服饰:中国古代民间的服饰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地域特色。
如汉服、旗袍等。
不同的服饰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地位和民族。
5.饮食习俗:中国古代的饮食习俗多样,如满汉全席、八大碗等。
饮食习俗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食品的讲究和饮食习惯。
6.传统建筑:中国古代民间建筑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如四合院、园林等。
这些建筑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和审美观念。
7.传统艺术:中国古代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如书法、绘画、戏曲、剪纸等。
这些艺术形式展示了古代人们的才华和创造力。
8.民间信仰: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种类繁多,如道教、佛教、儒家等。
民间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
9.社交礼仪:中国古代民间的社交礼仪有着严格的规范,如尊老爱幼、礼貌待人等。
这些礼仪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10.传统习俗:中国古代民间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习俗,如过大年、闹元宵、庆祝生日等。
这些习俗代表着古代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以上仅为中国古代民间习俗和风俗习惯的部分知识点,还有许多其他的习俗和风俗未能一一列举。
这些知识点对于中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习题及方法:1.习题:请简述中国古代婚礼的六礼及其意义。
方法:回顾课本中关于婚礼习俗的相关内容,提取六礼的定义和意义,进行整理和归纳。
答案: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沐浴养生知识
一、什么是沐浴养生古时,“沐”指洗头发,“浴”指洗身体,现在合称为一词“沐浴”,包括洗头洗身在内。
沐浴养生是指利用水、日光、空气、泥沙、中药汤液等有形的或无形的天然物理介质,来达到沐浴锻炼、防病健身的方法。
沐浴,不仅有清洁作用,同时根据沐浴的方式不同,祖国医学认为可分别起到发汗解表、祛风除湿、行气活血、舒筋活络、调和阴阳、振奋精神等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沐浴可促进机体体温调节,改善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加速各组织器官的新陈代谢,增强机体抵抗力。
二、“沐浴养生,爽身祛病”是什么意思?东汉时来华僧人安世高翻译的《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现载《大正藏》十六卷,首先介绍了洗浴的方法,并指出洗浴的卫生意义:“一者四大安稳,二者除风病,三者除湿痹,四者除寒水,五者除热气,六者除垢秽,七者身体轻便,眼目精明。
”《大正藏》五十四卷《释氏要览》亦载浴有五利:“一除垢,二治皮肤令一色,三破寒热,四下风气,五少病痛。
”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中也论述了沐浴的意义和方法。
在敦煌壁画159窟“梯度图”中,有一和尚坐在大浴盆中洗浴,另一和尚将头伸在木盆内洗头的图形,表述了佛家洗沐的普遍性。
古代将洗头叫沐,洗身叫浴。
《佛说温室洗浴经》详细阐述了人体洗浴方式:“入温室洗浴,愿令众生长夜清静,秽垢消除,不遭众患……澡浴之法当用七物除去七病……一者燃火,二者净水,三者澡豆,四者苏膏,五者淳灰,六者杨枝,七者内衣。
”这样可得七福:“一者四大无病,所生常安;二者所生清净,面目端正;三者身体常香,衣服洁净;四者肌体润泽,威光得大;五者多饶人从,拂拭尘垢;六者口齿香好,方白齐平;七者所生之处,自然衣裳光饰珍宝。
”在洗浴时加入草药更加有利于治疗一些疾病,保持身体健康。
随着佛教的传播,僧侣沐浴习俗不仅影响到中国,同时也影响到了日本和朝鲜等。
如日本在天皇时代(公元500年左右)佛教徒为表示对佛虔诚,常常把佛像洗得干干净净,谓云“佛浴”。
后来在参加法会前为表示对佛尊敬,也把自己身体洗净,称为斋戒沐浴。
古代文学常识(礼俗习俗)
古代文学常识——礼俗习俗整理1.尊卑室内座位尊卑古时座次、坐向规定严格,一般坐北朝南为尊位。
如《鸿门宴》:“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
”车座的尊卑古时车座分左中右。
一般车座以左为尊,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官位的尊卑秦汉以前,朝堂及官位多以右为尊,以左为卑。
住地称谓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闾左”,贬官称“左迁”。
2.忌讳(1)古人讳言“钱”字“古人以钱之名不雅驯,缙绅先生难道之,故易其名曰赋,曰禄,曰饷,天子千里外曰采。
”常见的说法是“孔方兄”。
再如,把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钱物称为“润笔”。
(2)古人讳言大小便常见的说法有“更衣”“出恭”“解手”等。
如《赤壁之战》:“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3)古人讳言“死”《礼记·曲礼下》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宗教教义中也讳言死,如:西归、仙游、升天、坐化、圆寂、涅槃、就木、入土、谢世、作古等。
现代汉语中如逝世、长眠、遇难、捐躯、殉国、夭折等。
3.避讳避讳实际上是一种反映封建礼法的忌讳,即遇到与君主、尊长的名相同的文字就采用某种方法回避。
主要分两大类:一是国讳,二是家讳。
(1)国讳国讳指诗文中不直书在位甚至前朝某些君主及其亲属的名。
例如,《吕氏春秋》中称“楚”为“荆”,是因为“庄襄王名子楚,讳之故言荆也”。
《治平篇》中“自此而元焉”,因避康熙玄烨讳,改“玄”为“元”。
(2)家讳亦称为私讳,即说话行文中,避免提到自己的父名、祖名。
例如,司马迁祖父名僖,所以《史记》中“僖”字皆作“釐”。
《信陵君窃符救赵》:“昭王薨,安釐王即位。
”(3)避讳的方法改字法就是把帝王及所尊者之名改用其他字来代替空字法即将应避讳的字空而不书,或作“某”,或作“□”缺笔法即对所避之字少写一两笔改音法就是读书时遇到讳字,就改变声调或读别的字音4.礼俗习俗称谓(1)五礼五种礼的合称。
古代尸体防腐术
利用葬玉保存尸体
蝉形玉琀保证不了尸骨千年不腐
在今天看来,这种方式应该属于最无效的一种,但是却被古人相当看重,此处暂且略作介绍。前文已经提到, 刘胜的金缕玉衣并没有像他想象中的那样保全他的尸骨,但是古代帝王们为何如此热衷于用玉石陪葬呢?要解开 这个疑团,还得从他们的信念上寻找原因。
玉石在新石器时代即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商周时期的玉石器有礼仪、实用、装饰等多方面的用途,死后也 有专门用于随葬方面的用处,比如放在死者口中的玉琀、握在手中的玉片、盖在死者面部的缀有玉石片的绢帛面 幕及圭璋等礼玉。《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苍璧礼天”“黄琮礼地”,《周礼·春官·典瑞》:也曾提 到“璧琮以敛尸”。
再就是脱水过程。先填进用布包的泡碱和其他临时填充物,然后把它置于干燥的泡碱粉里约40天,待吸干了 水分后,取出里面的填充物,改放用碾碎的药品、桂皮、泡碱、锯末等填充的布包,最后细心地缝上切口。
待尸体抹上牛奶、葡萄酒、香料、蜂蜡、松脂和柏油混合物后,就要对其包裹晾晒。一般是挂到屋外任其自 然风干,以达到长久保存的目的。
其实,用这种以混合郁金香汁液的酒对尸体进行沐浴,和活着的人用于煮兰汤以沐浴的兰一样,具有清香和 消毒作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之后,有关研究人员对棺液进行化验,检测出了乙醇和乙酸。这说明了说明 埋葬之时棺内放置使用了酒。人死后进行沐浴的习俗,主要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人死后的灵魂要到祖先那里去, 人不干净,祖先要拒纳死者;另一方面,用酒沐浴尸体,经过蒸煮后,实际上具有一种消毒和杀菌的作用。酒的 喷洒则更有利于封棺后加速棺内氧耗,建立缺氧条件,并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使尸体在 最初的腐败过程减慢或停止下来,这样对于尸体防腐及保存是有作用的。这大概就是古今尸体沐浴习俗流行的原 因。
古代传统文化与习俗
古代传统文化与习俗一、古代文化1.1 古代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1.2 古代艺术:书法、绘画、雕塑、建筑等1.3 古代科技:四大发明、天文学、数学、医学等二、古代习俗2.1 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2.2 礼仪习俗:婚礼、丧葬、生子、成人礼等2.3 传统习俗:生肖、八字、风水、算命等三、古代宗教信仰3.1 道教:道教思想、道教经典、道教人物等3.2 佛教:佛教教义、佛教经典、佛教人物等3.3 儒家:儒家思想、儒家经典、儒家人物等四、古代社会制度4.1 封建制度:皇帝、诸侯、贵族等4.2 科举制度:科举考试、状元、进士等4.3 家族制度:家族观念、家谱、家族礼仪等五、古代经济生活5.1 农业:耕作方式、农作物、农业工具等5.2 手工业:纺织、陶瓷、冶金、建筑等5.3 商业:货币、市场、商贾、贸易等六、古代政治制度6.1 封建王朝:秦、汉、唐、宋、元、明、清等6.2 官制:宰相、尚书、侍郎等6.3 法律制度:刑律、刑法、司法机构等七、古代教育制度7.1 私塾:启蒙教育、四书五经等7.2 官学:太学、国子监等7.3 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等八、古代军事制度8.1 兵制:征兵制、世兵制等8.2 武器装备:冷兵器、火器等8.3 军事组织:军队、将领、士兵等九、古代民间风俗9.1 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9.2 民俗活动:舞龙舞狮、杂技、戏曲等9.3 民间信仰:土地公、城隍、妈祖等十、古代地域文化10.1 地域差异:南北方文化、东西文化等10.2 地方特色:方言、美食、工艺品等10.3 地域名人:各地区历史名人、文化名人等以上内容涵盖了古代传统文化与习俗的主要知识点,希望能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习题及方法:1.下列哪项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答案:A. 指南针解题思路:这是一道考查对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了解程度的题目。
四大发明指的是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而电话明显不是古代的发明,所以选A。
冬至习俗糕糕吃得多河南人过冬至
冬至习俗糕糕吃得多河南人过冬至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节气,在中国南方各地有着丰富多样的习俗。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省份,河南人民对于冬至的重视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河南,冬至习俗主要包括糕糕、吃饺子和沐浴三个传统。
首先,糕糕是河南人过冬至节的一大传统习俗。
在冬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蒸糕糕来庆祝。
糕糕是用糯米和红枣、花生等馅料制作而成的,形状圆润。
据说冬至这一天蒸的糕糕要多吃一些,象征着一年的顺利和丰收。
糕糕的制作方式各地略有不同,在郑州、洛阳等地,人们喜欢用碗蒸糕糕,蒸糕糕的时候会加入一些红枣、豆沙等馅料,使得糕糕更加美味可口。
其次,吃饺子也是河南人在冬至这一天的传统习俗之一。
河南的冬至饺子比传统的饺子要大一些,通常叫做“大饺子”。
大饺子的皮薄而馅料多,一口咬下去可以尽情品味馅料的美味。
吃饺子这一习俗除了象征着团圆和温暖,也与古代冬至祭祀太阳有关。
古人认为在冬至这一天太阳形状尤为圆润,饺子的形状也与太阳类似,因此吃饺子能带来好运和吉祥。
最后,沐浴也是河南人在冬至时的传统习俗。
在冬至这一天,人们会充分利用太阳光的照射,沐浴阳光来吸收更多的能量。
在河南冬季较为寒冷,阳光照射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冬至这一天沐浴阳光的意义更加重要。
人们都相信冬至这一天沐浴阳光可以带来好运和健康。
总体来说,冬至习俗在河南有着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其中糕糕、吃饺子和沐浴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这些习俗都与寒冷的冬天有关,象征着团圆、好运和健康。
河南人民通过这些习俗的传承和实践,使得冬至这个传统节日在这片土地上更加丰富多彩,也展示出了河南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对这些习俗充满了热情,这也是河南文化的魅力所在。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一些传统习俗逐渐淡化。
然而,在河南,冬至习俗依然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不仅是因为这些习俗能够带来团圆和美食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它们代表着河南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洗浴春节的习俗
洗浴春节的习俗洗浴春节的习俗 在每年春节之前,传统民俗便有27 28要洗澡,洗⾐,擦家等等⼀系列的活动,这些活动就是为了去除⼀年以来的晦⽓,好迎接新⼀年的来临。
在古时候尤为如此,因为在古代,⼈们不可能天天洗澡,他们只有再有重⼤节⽇到来的时候集中去洗,像是在现代,天天都能洗澡,都可以洗⾐服等等的,就不会像从前那样⼦了。
但是也会在这⼏天把⾃⼰打扮的⼲⼲静静,漂漂亮亮的。
新年才有新⽓象么倒是打扫屋⼦,这⼀项真的不错。
就是常常打扫家的⼈家⾥也有很多灰尘,何况还有很多懒⼈,⼀直不愿意劳动,正好趁着春节前⼣好好的把⾃⼰的家整理⼀下,也算是过年前的⼀桩⼤事了。
洗浴⽂化 养⽣说 洗浴者、沐浴也,古来起居之要事。
古之圣⼈,欲养性必先修⾝,欲清⼼必先洁体,故以沐浴为重,远⾄春秋,孔⼦推崇⾄美之境:“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童⼦六七⼈,浴乎沂,风乎舞雩,咏⽽归。
”再⾄秦汉,每⽉三⽇为体沐⽇,⽆论⾼官⼩民,皆置⼀切公案杂务于⾝外,⽽专致于清洁发肤之事,⽽⾄隋唐,年中有“沐浴节”黄发垂髫皆嬉于⽔也。
⾄于当代盛世,仓廪丰实,百姓乐业,洗浴益勤,且浴⽔器具更见精致,更寓情趣,沐浴亦终成⽂化之⼤器。
享受说 ⼈之所以重沐浴,以沐浴之三性也。
其⼀,⽔为⾄清⾄洁,能涤尽万种污秽,“直须抖擞尽尘埃,却趁新凉秋⽔去”。
其⼆,⽔为⾄阴⾄柔,能克化万物,荡除⼼之尘埃,内外⼀⾊,⾝⼼俱明,“秋⽔堂前,曲诏明于镜,⼼房清如⽟”其三,⽔为⾄灵⾄妙,洗浴之时,⾝⼼俱乐,渐⼊佳境“⽩⽯冈头曲岸西,翁童泼⽔相向嬉,酿成千倾碧波⾹,愿得夜夜餐风露。
” 其他春节习俗 祭灶,是⼀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流传极⼴的习俗。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皇⼤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被作为⼀家的保护神⽽受到崇拜。
上巳节风俗习惯(5篇)
上巳节风俗习惯(5篇)上巳节有什么意义篇一具有纪念意义,上巳节彰显了我国文化悠久的历史,也展现着我国古代人民内心中的情感价值和思想观念,是我们伟大的精神宝库。
上巳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别称三月三、中国情人节、女儿节等。
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原地区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传统的上巳节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魏晋以后改为三月三。
“上巳”最早出现在汉初文献,旧俗也。
古人此日在水边洗濯污垢、祭祀祖先,叫做祓禊、修禊、禊祭,或者单称禊。
《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
《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就是写的当时的情形。
魏晋以后把上巳节固定为三月三日,此后便成了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
宋代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上巳节风俗在中国文化中渐渐衰微。
三月三可推到追念伏羲氏。
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上巳节的由来和风俗篇二在中国传统节日之中上四节,起初又被称为女儿节,桃花节,为一种古代汉族少女的成人礼仪式,一般在这一天举行成人礼,即笄礼。
每一个女生在水边漫步,嬉戏游玩,穿上最漂亮的衣服,闻歌起舞,只在去除身上及身边的邪佞之气。
并且在春天是女子最爱在水边游玩的时候。
据历史记载,在上巳日之时,长安城内,男女老少皆华服出席,在曲江畔聚会,饮酒作乐。
因此在如今的上巳节,是由之前的桃花节演变而成。
上巳节的各族民俗篇三中国南方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壮族:多于三月三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
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
侗族:多于节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
上巳节的传统礼仪
上巳节的传统礼仪节日由来古时代上巳节是“祓禊”的日子,有在水滨举行祓除不祥的祭礼习俗。
上巳节由来久远,有历史,乏记载。
“上巳”一词最早收录在汉代的文学作品里。
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逐渐成为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有说法认为上巳节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以驱除邪气。
兰草被用作灵物,有香气袭人的特点,古人在举行重大祭神仪式前,须先进行斋戒,其中包括当时最好的洗浴方式“兰汤沐浴”。
当兰汤沐浴成为一种辟邪法术时,这种沐浴活动就必须由专职的女巫进行组织和领导。
上巳节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在这项活动中,兰草被用作灵物。
兰草有香气袭人的特点,古人在举行重大祭神仪式前,须先期进行斋戒,其中包括采用当时最好的沐浴方式——兰汤沐浴。
沐浴用兰汤,区别仅在于兰汤沐浴是个人行为,多在室内,并可随时实施,祓禊则是集体活动,必在河滨,并须定时举行。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上巳节起源于先民的生殖崇拜活动。
如陶思炎指出,祓禊活动本是男女春日相欢、妇女祈孕的信仰行为,而持兰草或香薰草药沐浴,都是唤起欲的作用。
水是神秘的感生物质,妇人临河不仅欲洗去冬日的尘垢,同时也盼触水感孕而得子。
这种与原始的宗教相关的近水祝殖信仰,当是三月上巳日祓禊风俗的真正缘由(《风俗探幽》)。
还有认为上巳节是起源于纪念轩辕黄帝的节日。
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原地区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节日别称女儿节三月三又叫女儿节,也叫“桃花节”,是一种古代汉族少女的成人礼,一般在这个日子举行成人礼“笄礼”。
女儿们“上巳春嬉”,临水而行,在水边游玩采兰,穿上漂亮的衣服,踏歌起舞,以驱除邪气。
而且女子春天最爱在水边游玩。
与日本女儿节的区别,日本女儿节也在三月三,又叫“雏祭”。
因为旧历3月3日是桃花盛开的时节,因此又有“桃花节”的叫法,是中国隋唐时期传入日本的,但是不一样的是,日本给幼年的小女孩也过节,主要针对几岁的小女孩,中国则更侧重未出阁的妙龄少女,这天,大人开始装扮家中的小女孩,皆盛装打扮,由妈妈领着互相串门,头戴石榴花避邪求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香汤”有具体说明:“五香者,一者白芷,能去三尸;二者桃皮,能避邪气;三者柏叶,能降真仙;
四者零陵,能集灵圣;五者青木香,能消秽召真。“ 道教的养生术还包括干浴,是一种最为流行最有影响的养生方法。干浴,原本是医家保养健身之术,主 张用导引、按摩等运动方式来祛病延年后被道教引人加以改造,用以延年益寿。 在道教中,沐浴的意义不仅仅在洗去身体的污垢,更重要的在于荡涤身上的邪气,洗去众生心头的污垢与邪 念,召回本真。 汉代古医书《引书》谈及长寿仙人彭祖养生之道,认为其最大秘诀就是沐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 彭祖之道也。”具体说来:“春日早起之后,弃水、澡漱、洒齿”;夏日,数沐,希浴“;秋日,数沐浴”; “冬日数沐浴”。
古代沐浴
古代汤泉
历史文化研究
汤泉释义 古代汤泉观 古代汤泉四大人群 古代汤泉目的 古代汤泉组合功能 汤泉镇之汤泉历史研究
古代沐浴——神话故事
帝俊浴于从渊
《山海经一大荒南经》:“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荣水穷焉。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 黍食,使四鸟。有渊四方,四隅皆达,北属黑水,南属大荒。北旁名曰少和之渊,南旁名曰从渊,舜之所浴也。” 晋人郭璞注:“言舜尝在此澡浴也。” 羲和浴日 《山海经一大荒南经》云:“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曰甘渊。羲和者, 帝俊之妻,生十日。” 《淮南字天文篇》载:“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汤,拂于扶桑,是谓晨明,登于扶桑,爰始将行……” 常羲浴月
一日进行,叫宿。
《礼记·内则》、《仪礼·聘礼》:“男女夙兴,沐浴衣服,具视朔食。” ,“外内不共井,不共濞浴”。 “五日则谭汤请浴,三日具沐。其间面垢,谭潘请颐;足垢,谭汤请洗”。“世子生,则君沐浴,朝服,夫人亦如 之。” “管人为客,三日具沐,五日具浴。” 《楚辞·渔父》云:“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更衣。”
持身心健康。
明清时期: 明清两代,城市公共浴堂行业十分兴旺,人们上浴堂泡澡聊天成了一种享受,也成了一种时尚,作为文化消费 的重要内容,洗澡不仅成为一种民俗风情,而且道教
养生术、药浴 水是清净之物,具有驱邪功能,用法水施法,能除尘垢秽浊,洒荡妖气,又能驱除众生烦恼,因为众生烦恼亦是 邪魔所致,故能以驱邪之水除之。 《周礼》所言女巫“掌岁时袚除衅浴”,就是通过用水沐浴驱邪。 道教经典《荡秽科仪》云:“夫水者,禀五方之正燕,合九凤之华光,故能激浊以扬清,亦可除尘而解秽。一 洒天无氛秽,二洒地无尘妖,三洒人间长寿,四洒精鬼亡形。” 《荡秽除二羔科仪》亦云:“清净之水,日月 华盖,中藏北斗,内隐三台,神水洒处,厌秽速开,祸去福来。” 《云岌七签》载:“太上曰:兆之为道,存思大洞真经,每先自清斋,沐浴兰汤。”《元始无量度人上品 妙经》亦云:“道言,行道之日,皆当香汤沐浴。”
《百丈清规》中就规定:“展裕袱取出浴具于一边,解上衣,未卸直掇,先脱下面裙裳,以脚布围,方可系浴裙,
将棍裤卷摺纳袱内。”
古代沐浴——民间风俗
上巳节
农历三月三:每逢此日,古人都要到河边水滨去沐浴洗攫,洗去身上的污垢,以去除晦气和病魔等不祥。 《周礼·春官·女巫》云:“女巫掌岁时拔除衅浴。”郑玄注:“岁时拔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 以香熏草药沐浴。” 《诗经·郑风·漆消》:“漆与消,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简兮。漆与消,浏其清兮;士与女,其盛矣。” 《后汉书·礼仪志》载:“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之上,曰洗攫。拔除宿垢痰为大洁。”自汉以 后人们来到水边己不仅仅是举行沐浴拔除的仪式,而把它当作春游野宴的行乐活动。人们为了追求健康、 欢乐的生活,给古老巫术仪式注入了情趣,将拔禊和游春野宴融为了一体。 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巳日女子在河水中沐浴,男子则在水滨饮酒游戏,拔楔的祈祭演变成了风雅的行乐。
最风流。”在这样的年代里,不同的人对待沐浴自然大不相同,一是拒绝沐浴,一是好沐浴成癖,走向极端。 在当时,不好沐浴,不常换洗衣服,满身生蚤的不卫生习惯在当时却作为名士风度为人称叹,嵇康即是“性 复疏懒,筋弩肉缓,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太闷痒,不能沐也。” 唐、宋、元时期: 唐代皇帝从唐太宗开始大多喜欢温泉浴,民间的沐浴也很盛行,一般认为公共浴堂自宋代始有,称作“浴 堂”。南宋时期,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亦是当时繁华的大都会,公共浴堂众多,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行业, 有了自己的行会组织,称为“香水行”,并成为当时公共浴堂的代名词。 宋元时土大夫爱好沐浴已蔚然成风,表明当时个人非常讲究清洁卫生,并且把沐浴当作一种享受,为的是保
《山海经大荒西经》云:“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声月十二,此始浴之。
后世洗婴民俗的源头,当追溯到羲和浴日、常羲浴月相似。通俗的说法是经过洗浴的新生儿能获得生长 的力量,健康地成长。而羲和浴日,常羲浴月也蕴含了这样的观念:浴日,浴月的水则是生命力的象征。 天女下凡沐浴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一类是天女下凡的故事,天上仙女到人间沐浴,与凡人结缘,生儿育女。沐浴在这
种神人结合的关系中,起着致关重要的作用,这里的沐浴,其实质上根源于人们对水的生殖力、生命力的信 仰,这也是人世间新娘沐浴习惯在神话传说中的反映,沐浴洁身实在是象征一个具有很强生育力的新人的 诞生。
古代沐浴——发展概略
先秦时期:斋戒沐浴己是西周朝廷祭祀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中有“沐’、“浴”、“洗’、“澡”等字。 ”沐、濯发也。浴,洒身也。洗,洒足也。澡,洒手也。”——《说文解字》,东汉许慎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沐浴已渐成习惯,至迟在商周时期己出现了用来沐浴的器皿。《说文解字》云:“鉴, 大盆也。” 西周是沐浴礼制的形成时期,周制,诸侯朝见天子,天子赐以王歌以内的供沐浴的封邑,叫做“汤沐邑”。 斋戒沐浴己是西周朝廷祭祀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沐浴不仅被看作单纯的洁身净体,润肤养生;而是视为 隆重礼仪的先奏。 每逢举行重大祭祀活动前要进行两次斋戒。第一次在祭祀前十日或三日奉行,叫戒,第二次在祭前三日或
古代佛寺僧人沐浴还有一套规矩“一般由浴主鸣钟召集僧人到浴室,沐浴前要在浴室供奉的跋陀罗尊者
像前诵读5心经6消灾”僧人沐浴时常诵的经文是:“洗浴身体,当愿众生,身心无垢,内外光洁。”局部沐 浴如日常性的洗脸所念的经文为:“以水洗面,当愿众生,得净法门,永无垢染。”不仅仅是洗去身上污垢, 更重要的是“以法水洗我心垢”,洗心洁心,真正达到“身心无垢”的境界。
古代沐浴——佛教
养生保健和大规模浴室的建造
浴佛节、佛诞日:传说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大地为之震动,九龙吐水为之沐浴。佛寺于这天举 行供佛诵经纪念活动,并以各种香料浸水灌洗佛降生像。 “僧者,净也。”沐浴只能洗去身上污垢,惟其净心,才能心洁无垢,得净法门,永无垢染。 中国僧人建佛寺沿袭了印度寺院规制,必设浴室院。 佛寺设立浴室自然是为僧人沐浴的,沐浴的目的是澡身而洁心,而佛寺的浴室往往充满着浓郁的宗教色彩 “据《梦义六帖》载,佛寺浴室内要画有生、老、病、死、牢狱之神的五天使像,还要供奉在沐浴时得到 启示而彻悟成正果的跋陀罗
《礼记·王藻》曾对洗澡规定了一套程序,沐浴出水后,要分用干净的精、粗两巾擦拭身子,然后再用热水淋
身,披上专门的布衣,以侯身燥,其间还要喝一些饮料,以止口渴。这样的沐浴至少是中产以上的人家才可以 为之,应该说是为贵族沐浴所定的程序,贫苦百姓是无法享受的。
古代沐浴——发展概略
秦汉时期:全社会性的沐浴习俗已经形成。
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修禊事”“曲水流觞”。南朝梁人宗凛《荆楚岁时记》亦云:“三月三日,士
民并出江诸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 唐代,人们已经不再是前往水滨洗去俗垢,但仍沿用“拔禊”一词,拔楔变成了纯粹的赏春游乐!聚会饮酒活 动。杜甫《丽人行》云:“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上巳节与重阳节、中和节并称唐代的
“三令节”。
端午节 农历五月五日,是一个旨在驱邪避恶的节日。有种种禳祓风俗,如插艾叶、悬营蒲、系五色丝、饮雄黄酒、 贴五毒符、吃益智粽、龙舟竞渡、采兰沐浴等等。“浴兰”是指在用兰草蒸煮过的水中沐浴。
“二川溶之,流入宫墙”,“渭流涨腻,弃脂水也”——《阿房宫赋》,唐杜牧
《汉宫仪》云:“五日一假洗沐,亦曰休沐。”《初学记》云:“汉律:吏五日一下沐,言休息以洗沐也。” 魏晋南北朝时期: 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对沐浴格外钟爱,还专门撰写了三卷《沐浴经》大力倡导沐浴,可称是中国最早的沐浴
专著。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人性张扬的时代,诚如唐人杜牧《润州》诗中所说:“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