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及健康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及健康教育

【摘要】急性心肌梗死(AMI)是血管系统的急危重症,它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所致心肌坏死。本病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恢复缓慢且病死率高。常表现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有时还会发生猝死。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为内科常见急症,其早期死亡率最高,AMI患者发现的早晚及抢救是否及时,不仅直接涉及患者生命的安危,而且与病情的愈后密切相关,因此护理人员从接诊患者的治疗、护理到康复期健康教育的指导,每一环节都很重要,且不容忽视。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健康教育

前言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肌缺血性坏死。是引起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早期的观察和护理,可以降低患病的病死率,而系统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降低生活中诱发心肌梗死的概率。现将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及健康教育综述如下。

1 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义及临床表现

1.1 定义

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相应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

1.2临床表现

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发热、白细胞增多、血清酶活性增高、急性循环功能障碍以及反应心肌损伤、缺血和坏死等一系列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等。可伴有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

2心肌梗死前先兆

2.1 无症状患者

休息或夜间反复出现15~30分钟或更长时间的持续性心绞痛。阵发性或进行性加剧。这些患者无论在临床或者心电图方面都没有心肌梗死的表现(初发型心

绞痛)。

2.2 既往有心绞痛患者

心绞痛发作比过去频繁,发作持续时间也较久者,硝酸甘油疗效差(恶化型心绞痛)。

2.3陈旧性心肌梗死

经过一个阶段无痛期后,在休息时反复出现心绞痛发作。心绞痛时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和心动过速、或伴有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血压大幅度波动等,同时心电图显示ST段一时性明显抬高(变异型心绞痛)或压低,T波倒置或增高。心肌梗死前先兆常为急性心肌梗死前的临床表现。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兆,应早期进行防治。

3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发现

3.1 早期发现

突然严重的心绞痛发作或原有心绞痛程度加重,发作频繁,时间延长或含服硝酸甘油无效并伴有胃肠道症状者,应立即通知医师,并加以严密观察。心电图检查ST段一时性上升或明显下降,T波倒置或增高。

3.2三大合并症观察

3.2.1 心律失常

○1室性早搏,即早搏出现在前一心搏的T波上。

○2频发室性早搏,每分钟超过5次。

○3多源性室性早搏或室性早搏呈二联律。以上情况有可能发展为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必须及时给予处理。

3.2.2心源性休克

患者早期可以出现烦躁不安,呼吸加快,脉搏细速,皮肤湿冷,继之血压下降、脉压变小。

3.2.3心力衰竭

心衰早期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心率加快、舒张早期奔马律,严重时可出现急性肺水肿,易发展为心源性休克。

4急性心肌梗死的原因

AMI为内科常见急症,临床上常表现为严重而持久的胸口闷痛(部分病人无疼痛),起病急骤,变化迅速,常并发心衰、休克与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

5观察护理方法

5.1吸氧

吸氧可改善心肌缺氧状态,流量为4—6L/分。持续3-5天,以后间断吸氧1—2L/分,吸氧是心肌梗死治疗中重要措施。氧疗可以缓解心绞痛,减少心律失常,早期足量的吸氧可缩小梗死的面积的扩大。

5.2心电监测

心律失常是心肌梗死的最常见并发症。常常发生在24小时之内,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见。CCU的护士必须熟悉患者心电图变化,正确识别心电图,及时发现心律、心率、及ST段的变化,将变化的心电图记录下,并标明时间。保持静脉通道,备齐抢救药物及仪器并放于床边。

5.3 血压监测

AMI患者其严重并发症随时可能发生。而心源性休克为主要的致死的原因之一,多发生在AMI发病早期,及时发现是争取抢救的关键。因此临床接诊时,首先观测血压变化,同时要了解患者的基础血压,除及早期血压可增高外,几乎所有患者都有血压降低。起病前有原发性高血压者,血压可降至正常;起病前无高血压者,血压可降至正常以下。通过对血压、脉压、脉搏、呼吸、神态、意识、尿量、出入水量等密切观察,若患者出现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口唇紫绀,四肢厥冷,烦躁不安,出冷汗,脉细数,尿少等症状,即可判断患者处于休克状态,应给予积极抗休克治疗,吸氧,保暖,保持输液通畅,输液过程应严格观察心、肺功能情况,并防止药液渗出血管外。

5.4 休息与活动的护理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减少探视,防止不良刺激,护理操作要尽量集中完成,以减轻病人心脏负荷。一般来说,第1~3天应绝对卧床休息,一切活动如洗漱、饮食、翻身、大小便等,均在床上进行,并由护理人员协助,因为活动或过于劳累可引起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若无并发症,第4天起,可坐在床上做一些缓慢四肢主动与被动活动。开始以20~30min为宜,以后根据病情逐

渐增加活动量。

5.5 饮食和排便护理

急性期给予低脂,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不宜过饱,不宜进食产气过多的食物,避免因果报而加重心脏负担,从而增加心脏耗氧量,急性期过后可给冠心病饮食,即低脂,低胆固醇,富含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忌烟忌酒,忌咖啡、浓茶、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如合并高血压或心力衰竭,应适当控制钠盐、水分的摄入量。如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应当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因活动受限及疾病的影响,患者的消化功能和肠胃蠕动功能差,排便习惯会改变,告知患者勿过度用力排便,或在排便时给予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预防心绞痛发作。必要时给予缓泻剂或开塞露通便,防止过度用力排便增加心脏耗氧而诱发性心律失常。

5.6 疼痛护理

心肌梗死患者常有压榨感的疼痛表现,故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出现疼痛的时间情况、性质情况等方面进行观察和询问,可给予患者应用杜冷丁或者吗啡等药物进行止痛,并在给药时注意患者的一般情况。

5.7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内科急症,病人会产生很强的心理应激,常有恐惧、焦虑、忧郁甚至愤怒、绝望等心理变化,护士应根据病人的不同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急性期可运用触摸护理,以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运用正面鼓励和握手等心理支持方法,稳定患者情绪,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可使用非药物止痛方法:如分散注意力、想象、放松技术等;护士应有可亲的态度,可信的精湛技术,并有良好的应急能力,给患者增加安全感及无言的鼓舞。

6健康教育

根据患者的心理、生活环境、文化程度、个性等因素进行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进入监护室的病人有紧张、恐惧的心理,应做好解释工作,使其尽快适应环境,稳定情绪,配合治疗。向病人客观的讲解病情的演变,讲病情稳定后要适量活动,开展疾病知识教育,包括心理教育、作业治疗、恢复工作、控制易患因素、防止复发及紧急情况下的临时心肺复苏。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生活规律,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病情稳定无并发症的急性心肌梗死,6周后可每天步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