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奥数方法讲义40讲(三)
小学三年级奥数教程讲义
导语:一、集合与运算1.集合的概念: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事物组成的整体,用大括号{}表示。
2.交集和并集:交集是两个集合中共有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用符号∩表示;并集是两个集合中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用符号∪表示。
3.集合的运算规则: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二、逻辑推理1.逻辑运算:与、或、非。
与运算表示两个条件同时满足,用符号∧表示;或运算表示两个条件中至少一个满足,用符号∨表示;非运算表示否定一个条件,用符号¬表示。
2.推理方法:包括归纳法和演绎法。
归纳法是通过观察现象归纳出一般规律;演绎法是通过已知条件推导出结论。
三、数形关系1.数形结合:通过图形找规律、通过规律解题。
2.填数表:根据规律填写表格。
四、排列组合1.排列:从一组元素中取出若干个不同的元素进行排列,共有多少种可能性。
2.组合:从一组元素中取出若干个不同的元素进行组合,共有多少种可能性。
3.排列组合应用:根据具体情况应用排列组合的原理进行解题。
五、数论与整数运算1.质数与合数:质数是只能被1和自身整除的自然数,例如2、3、5等;合数是除了1和自身还能被其他数整除的自然数,例如4、6、8等。
2.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最大公约数是两个数都能整除的最大自然数;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都能被整除的最小自然数。
3.因数与倍数:一个数能被整除的因数称为因数;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的称为倍数。
4.逢完数:一个数的所有因数相加等于这个数本身。
5.奇数与偶数:一个数能被2整除的称为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称为奇数。
六、巧用计算1.分数和小数的运算:分数与小数互相转换及运算。
2.百分数:将小数转换为百分数,百分数之间的运算。
3.运算顺序:根据运算法则确定计算的顺序。
尾声:通过学习本教程,相信大家对小学三年级奥数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已有初步了解。
在学习过程中,勤动手、多实践、灵活思维是很重要的。
希望同学们能够善于总结经验,多积累解题思路,为进一步学习和应用奥数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三年级奥数精品讲义(1-34讲全集)
小学三年级奥数精品讲义目录第一讲加减法的巧算(一)第二讲加减法的巧算(二)第三讲乘法的巧算第四讲配对求和第五讲找简单的数列规律第六讲图形的排列规律第七讲数图形第八讲分类枚举第九讲填符号组算式第十讲填数游戏第十一讲算式谜(一)第十二讲算式谜(二)第十三讲火柴棒游戏(一)第十四讲火柴棒游戏(二)第十五讲从数量的变化中找规律第十六讲数阵中的规律第十七讲时间与日期第十八讲推理第十九讲循环第二十讲最大和最小第二十一讲最短路线第二十二讲图形的分与合第二十三讲格点与面积第二十四讲一笔画第二十五讲移多补少与求平均数第二十六讲上楼梯与植树第二十七讲简单的倍数问题第二十八讲年龄问题第二十九讲鸡兔同笼问题第三十讲盈亏问题第三十一讲还原问题第三十二讲周长的计算第三十三讲等量代换第三十四讲一题多解第三十五讲总复习第一讲加减法的巧算森林王国的歌舞比赛进行得既紧张又激烈。
选手们为争夺冠军,都在舞台上发挥着自己的最好水平。
台下的工作人员小熊和小白兔正在统计着最后的得分。
由于他们对每个选手分数的及时通报,台下的观众频频为选手取得的好成绩而热烈鼓掌,同时,观众也带着更浓厚的兴趣边看边猜测谁能拿到冠军。
观众的情绪也影响着两位分数统计者。
只见分数一到小白兔手中,就像变魔术般地得出了答案。
等小熊满头大汗地算出来时,小白兔已欣赏了一阵比赛,结果每次小熊算得结果和小白兔是一样的。
小熊不禁问:“白兔弟弟,你这么快就算出了答案,有什么决窍吗?”小白兔说:“比如2号选手是93、95、98、96、88、89、87、91、93、91,去掉最高分98,去掉最低分87,剩下的都接近90为基准数,超过90的表示成90+‘零头数’,不足90的表示成90-‘零头数’。
于是(93+95+96+88+89+91+93+91)÷8=90+(3+5+6―2―1+1+3+1)÷8=90+2=92。
你可以试一试。
”小熊照着小白兔说的去做,果然既快又对。
最新小学五年级奥数全册讲义(1-30讲)(含详解)【值得拥有】
小学五年级奥数全册讲义第1讲数字迷(一)第2讲数字谜(二)第3讲定义新运算(一)第4讲定义新运算(二)第5讲数的整除性(一)第6讲数的整除性(二)第7讲奇偶性(一)第8讲奇偶性(二)第9讲奇偶性(三)第10讲质数与合数第11讲分解质因数第12讲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一)第13讲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二)第14讲余数问题第15讲孙子问题与逐步约束法第16讲巧算24第17讲位置原则第18讲最大最小第19讲图形的分割与拼接第20讲多边形的面积第21讲用等量代换求面积第22 用割补法求面积第23讲列方程解应用题第24讲行程问题(一)第25讲行程问题(二)第26讲行程问题(三)第27讲逻辑问题(一)第28讲逻辑问题(二)第29讲抽屉原理(一)第30讲抽屉原理(二)第1讲数字谜(一)数字谜的内容在三年级和四年级都讲过,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不少方法。
例如用猜想、拼凑、排除、枚举等方法解题。
数字谜涉及的知识多,思考性强,所以很能锻炼我们的思维。
这两讲除了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外,还要讲述数字谜的代数解法及小数的除法竖式问题。
例1 把+,-,×,÷四个运算符号,分别填入下面等式的○内,使等式成立(每个运算符号只准使用一次):(5○13○7)○(17○9)=12。
分析与解:因为运算结果是整数,在四则运算中只有除法运算可能出现分数,所以应首先确定“÷”的位置。
当“÷”在第一个○内时,因为除数是13,要想得到整数,只有第二个括号内是13的倍数,此时只有下面一种填法,不合题意。
(5÷13-7)×(17+9)。
当“÷”在第二或第四个○内时,运算结果不可能是整数。
当“÷”在第三个○内时,可得下面的填法:(5+13×7)÷(17-9)=12。
例2 将1~9这九个数字分别填入下式中的□中,使等式成立:□□□×□□=□□×□□=5568。
小学数学奥数方法讲义40讲(四)
第三十一讲 分解质因数法通过把一个合数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质因数, 来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叫做分解质因数法。
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在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时有用, 在学习有理数的运 算、因式分解、解方程等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
分解质因数的方法还可为一些数 学问题提供新颖的解法,有益于开辟解题思路,启迪创造性思维。
例 1 一块正方体木块,体积是1331立方厘米。
这块正方体木块的棱长是多 少厘米?(适于六年级程度)解:把1331分解质因数:1331=11×11×11答:这块正方体木块的棱长是11厘米。
例 2 一个数的平方等于324,求这个数。
(适于六年级程度)解:把324分解质因数:324= 2×2×3×3×3×3=(2×3×3)×(2×3×3)=18×18答:这个数是18。
例 3 相邻两个自然数的最小公倍数是462,求这两个数。
(适于六年级程度)解:把462分解质因数:462=2×3×7×11=(3×7)×(2×11)=21×22答:这两个数是21和22。
*例 4ABC×D=1673,在这个乘法算式中,A、B、C、D代表不同的数字,ABC 是一个三位数。
求ABC代表什么数?(适于六年级程度)解:因为ABC×D=1673,ABC是一个三位数,所以可把1673分解质因数,然 后把质因数组合成一个三位数与另一个数相乘的形式, 这个三位数就是ABC所代 表的数。
1673=239×7答:ABC代表239。
例 5 一块正方形田地, 面积是2304平方米, 这块田地的周长是多少米?(适 于六年级程度)解:先把2304分解质因数,并把分解后所得的质因数分成积相同的两组质 因数,每组质因数的积就是正方形的边长。
四年级数学奥数举一反三课程第1讲至第40讲全(精品)
四年级数学奥数举一反三课程第1讲至第40讲全(精品)四年级奥数举一反三课程精品目录第1讲找规律简单推理应用题算式谜最优化问题巧妙求和第10讲变化规律错中求解简单列举和倍问题植树问题图形问题巧妙求和数数图形应用题第20讲速算与巧算速算与巧算平均数问题定义新运算差倍问题和差问题巧算年龄周期问题行程问题用假设法解题还原问题逻辑推理速算与巧算容斥原理二进制盈亏问题数学开放题四年级数学奥数培训资料姓名:__________________小学四年级奥数举一反三第1讲至第40讲全目录第1讲找规律(一)第2讲找规律(二)第3讲简单推理第4讲应用题(一)第5讲算式谜(一)第6讲算式谜(二)第7讲最优化问题第8讲巧妙求和(一)第9讲变化规律(一)第10讲变化规律第11讲错中求解第12讲简单列举第13讲和倍问题第14讲植树问题第15讲图形问题第16讲巧妙求和第17讲数数图形第18讲数数图形第19讲应用题第20讲速算与巧算第二十一周速算与巧算(二)第二十二周平均数问题第二十三周定义新运算第二十四周差倍问题第二十五周和差问题第二十六周巧算年龄第二十七周较复杂的和差倍问题第二十八周周期问题第二十九周行程问题(一)- 1 -四年级奥数举一反三课程精品目录第1讲找规律简单推理应用题算式谜最优化问题巧妙求和第10讲变化规律错中求解简单列举和倍问题植树问题图形问题巧妙求和数数图形应用题第20讲速算与巧算速算与巧算平均数问题定义新运算差倍问题和差问题巧算年龄周期问题行程问题用假设法解题还原问题逻辑推理速算与巧算容斥原理二进制盈亏问题数学开放题第三十周用假设法解题第三十一周还原问题第三十二周逻辑推理第三十三周速算与巧算(三)第三十四周行程问题(二)第三十五周容斥原理第三十六周二进制第三十七周应用题(三)第三十八周应用题(四)第三十九周盈亏问题第四十周数学开放题第1讲找规律(一)一、知识要点观察是解决问题的根据。
通过观察,得以揭示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规律,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找规律:1.根据每组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找出规律,推断出所要填的数;2.根据相隔的每两个数的关系,找出规律,推断出所要填的数;3.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数据之间的联系,从而很快找出规律;4.数之间的联系往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只要言之有理,所得出的规律都可以认为是正确的。
四年级数学奥数第40讲: 数学开放题
第40周数学开放题专题简析数学开放题是相对于传统的封闭题而言的一种题型。
由于客观世界复杂多变,数学问题也必然复杂多变,往往不可能得到唯一答案。
一般而言,数学开放题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条件不足或多余;2.没有确定的结论或结论不惟一;3.解题的策略,思路多种多样。
解答数学开放题,需要我们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思考问题,紧密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我们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以问题为指向,对现有条件进行筛选、补充和组合,促进问题的顺利解决。
2.根据知识之间的不同联系途径对给定的条件进行不同的组合,采用不同的方法求解。
3.避免“答案惟一”的僵化思维模式,联系实际考虑可能出现多各情况,得出不同的答案王牌例题1A、B都是自然数,且A+B=10,那么A×B的积可能是多少?疯狂操练1(1)甲]乙两数都是自然数,且甲+乙=32,那么,甲×乙积的最大值是多少?(2)A和B两个自然数的积是24,当A和B各等于多少时,它们的和最小?、(3)A、B、C、三个数都是自然数,且A+B+C=18,那么,A×B×C积的最大值是多少?王牌例题2把1~6六个数分别填入图中的六个圆圈中,使每条边上三个数的和等于9。
疯狂操练2(1)把1~6六个数分别填入图中的六个圆圈中,使每条边上三个数的和等于12。
(2)把1~8八个数分别填入图中的八个圆圈中,使每个圆圈上五个数的和都等于21。
(3)把1~9这九个数分别填入图中的九个圆圈中,使每条边上四个数的和相等而且最小。
王牌例题3在一次羽毛球比赛中,8名运动埚进行淘汰赛,最后决出冠军,共打了多少场球?(两名运动员之间比赛1次,称为1场)疯狂操练3(1)在一次乒乓球比赛中,32名运动员进行淘汰赛,最后决出冠军,共打了多少场球?(2)在一次足球比赛中,条取淘汰制,共打了11场球,最后决出冠军,问有多少支足球队参加了这次足球比赛?(3)有13个队参加篮球赛,比赛分两个组。
小学数学奥数方法讲义40讲(全)
第一讲观察法在解答数学题时,第一步是观察。
观察是基础,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首要步骤。
小学数学教材,特别重视培养观察力,把培养观察力作为开发与培养学生智力的第一步。
*例6 1966、1976、1986、1996、2006这五个数的总和是多少?(适于三年级程度)1966+1976+1986+1996+2006=1966×5+10×(1+2+3+4)=9830+100=99301966+1976+1986+1996+2006=1986×5=9930例7你能从400÷25=(400×4)÷(25×4)=400×4÷100=16中得到启发,很快算出(1)600÷25(2)900÷25(3)1400÷25(4)1800÷25(5)7250÷25的得数吗?(适于四年级程度)*例8把1~1000的数字如图1-11那样排列,再如图中那样用一个长方形框框出六个数,这六个数的和是87。
如果用同样的方法(横着三个数,竖着两个数)框出的六个数的和是837,这六个数都是多少?(适于五年级程度)解:(1)观察框内的六个数可知:第二个数比第一个数大1,第三个数比第一个数大2,第四个数比第一个数大7,第五个数比第一个数大8,第六个数比第一个数大9。
因为用同样的方法框出的六个数之和是837,这六个数之中后面的五个数也一定分别比第一个数大1、2、7、8、9,所以,这六个数中的第一个数是:=135二136三137四142五143六144(2)观察框内的六个数可知:①上、下两数之差都是7;②方框中间坚行的11和18,分别是上横行与下横行三个数的中间数。
*例9有一个长方体木块,锯去一个顶点后还有几个顶点?(适于五年级程度)解:(1)锯去一个顶点(图1-12),因为正方体原来有8个顶点,锯去一个顶点后,增加了三个顶点,所以,8-1+3=10 即锯去一个顶点后还有10个顶点。
小学三年级奥数讲义全集
--小学三年级奥数讲义全集专题一数图形专题简析:先确定起始点或起始边,数出图形的数量,再依次以后一个点(或边)数出图形的数量。
最后求出它们的和。
例1、数出下面图中有多少条线段?思路:以A点为左端点的线段有:AB、AC、AD共3条;以B点为左端点的线段有:BC、BD共2条;以C点为左端点的线段有:CD共1条。
所以图中共有线段3+2+1=6条。
试一试1:数出下图中有( )条线段。
例2、数出下图中有几个角?思路:以AO为一边的角有:∠AOB、∠AOC、∠AOD三个;以BO为一边的角有:∠BOC、∠BOD 两个;以CO为一边的角有:∠COD一个。
所以图中共有3+2+1=6个角。
试一试2:数出下图中有()个角。
例3数出下面图中共有多少个三角形。
思路:数三角形的个数与数线段、数角的方法相同:以AB为边的三角形有:△ABC、△ABD、△AB E三个;以AC为边的三角形有:△ACD、△ACE 二个;以AD为边的三角形有:△ADE一个。
所以图中共有三角形3+2+1=6个。
试一试3:数出下面图中共有( )个三角形。
专题二:找规律专题简析:按照一定次序排列起来的一列数,叫做数列。
寻找数列的排列规律,除了从相邻两数的和、差考虑,有时还要从积、商考虑。
例1 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数。
(1):3、6、9、12、()、()(2):1、2、4、7、11、( )、( )(3): 2,6,18,54,( ),( )思路:第(1)小题:前一个数加上3就等于后一个数,相邻两个数的差都是3。
所以()里分别填15和18;(2)第(2)小题:相邻两个数的差依次是1,2,3,4……这样下一个数应为11增加5,所以应填16;再下一个数应比16大6,填22。
(3)第(3)小题:后一个数是前一个数的3倍,所以()里应分别填162和486。
试一试1:先找规律再填数。
(1)2,4,6,8,10,(),();(2)1,2,5,10,17,( ),( );(3)1,5,25,125,( ),( );例2先找出规律,再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完整版)小学数学奥数方法讲义40讲(全)
第一讲观察法
在解答数学题时,第一步是观察。
观察是基础,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首要步骤。
小学数学教材,特别重视培养观察力,把培养观察力作为开发与培养学生智力的第一步。
观察法,是通过观察题目中数字的变化规律及位置特点,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题目的结构特点及图形的特征,从而发现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把题目解答出来的一种解题方法。
观察要有次序,要看得仔细、看得真切,在观察中要动脑,要想出道理、找出规律。
*例1(适于一年级程度)此题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
第二册,第11页中的一道思考题。
书中除图1-1的图形外没有文字说明。
这道题旨在引导儿童观察、思考,初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这时儿童已经学过20以内的加减法,基于他们已有的知识,能够判断本题的意思
是:在右边大正方形内的小方格中填入数字后,使大正方形中的每一横行,每一竖列,以及两条对角线上三个数字的和,都等于左边小正方形中的数字18。
实质上,这是一种幻方,或者说是一种方阵。
解:现在通过观察、思考,看小方格中应填入什么数字。
从横中行10+6+□=18会想到,18-10-6=2,在横中行右面的小方格中应填入2(图1-2)。
从竖右列7+2+□=18(图1-2)会想到,18-7-2=9,在竖右列下面的小方格中应填入9(图1-3)。
从正方形对角线上的9+6+□=18(图1-3)会想到,18-9-6=3,在大正方形左上角的小方格中应填入3(图1-4)。
从正方形对角线上的7+6+□=18(图1-3)会想到,18-7-6=5,在大正方形左下角的小方格中应填入5(图1-4)。
小学数学奥数方法讲义40讲(一)
第一讲观察法————————————————姚老师数学乐园广安岳池姚文国在解答数学题时,第一步是观察。
观察是基础,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首要步骤。
小学数学教材,特别重视培养观察力,把培养观察力作为开发与培养学生智力的第一步。
观察法,是通过观察题目中数字的变化规律及位置特点,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题目的结构特点及图形的特征,从而发现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把题目解答出来的一种解题方法。
观察要有次序,要看得仔细、看得真切,在观察中要动脑,要想出道理、找出规律。
*例1(适于一年级程度)此题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二册,第11页中的一道思考题。
书中除图1-1的图形外没有文字说明。
这道题旨在引导儿童观察、思考,初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这时儿童已经学过20以内的加减法,基于他们已有的知识,能够判断本题的意思是:在右边大正方形内的小方格中填入数字后,使大正方形中的每一横行,每一竖列,以及两条对角线上三个数字的和,都等于左边小正方形中的数字18。
实质上,这是一种幻方,或者说是一种方阵。
解:现在通过观察、思考,看小方格中应填入什么数字。
从横中行10+6+□=18会想到,18-10-6=2,在横中行右面的小方格中应填入2(图1-2)。
从竖右列7+2+□=18(图1-2)会想到,18-7-2=9,在竖右列下面的小方格中应填入9(图1-3)。
从正方形对角线上的9+6+□=18(图1-3)会想到,18-9-6=3,在大正方形左上角的小方格中应填入3(图1-4)。
从正方形对角线上的7+6+□=18(图1-3)会想到,18-7-6=5,在大正方形左下角的小方格中应填入5(图1-4)。
从横上行3+□+7=18(图1-4)会想到,18-3-7=8,在横上行中间的小方格中应填入8(图1-5)。
又从横下行5+□+9=18(图1-4)会想到,18-5-9=4,在横下行中间的小方格中应填入4(图1-5)。
图1-5是填完数字后的幻方。
小学四年级奥数讲义
小学四年级奥数讲义第一部分:数学基础知识1.1 自然数和整数- 自然数是指从1开始的正整数,用符号$N$表示。
- 整数是自然数和其相反数的集合,用符号$Z$表示。
1.2 加法和减法- 加法是将两个数合并在一起,得到它们的总数。
- 例如:$2 + 3 = 5$。
- 减法是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得到它们的差。
- 例如:$5 - 2 = 3$。
1.3 乘法和除法- 乘法是将两个数相乘,得到它们的积。
- 例如:$2 × 3 = 6$。
- 除法是将一个数分割成若干等份,得到它们的商。
- 例如:$6 ÷ 3 = 2$。
第二部分:奥数技巧和练2.1 快速计算- 利用9的乘法法则,可以快速计算一个数乘以9的结果。
- 例如:$4 × 9 = 36$。
- 利用倍数关系,可以快速计算一个数的倍数。
- 例如:$3 × 4 = 12$。
2.2 算式变换- 利用算式的性质,可以将复杂的算式转化为简单的算式。
- 例如:$(3 + 4) × 5 = 7 × 5 = 35$。
- 利用分配律,可以将一个数拆分成两个数的和或差。
- 例如:$8 × 7 = (5 + 3) × 7 = 5 × 7 + 3 × 7 = 35 + 21 = 56$。
2.3 枚举法和猜想法- 枚举法是一种通过列举所有可能情况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 例如: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可以列举出所有可能的公约数,然后找出其中最大的一个。
- 猜想法是一种根据已有规律猜测答案的方法,然后通过严谨的推理来证明猜想是否正确。
- 例如:猜测一个数是偶数时,它一定能被2整除,然后通过证明偶数定义来证明猜想的正确性。
第三部分:练题1. 计算:$2 + 3 × 4 - 5 = ?$2. 计算:$7 - (4 × 2 + 1) = ?$3. 快速计算:$6 × 9 = ?$4. 快速计算:$5 × 7 = ?$5. 利用枚举法找出10以内的所有偶数。
小学四年级奥数讲义(3)
课题
第三讲:归一与归总。
励志言
小朋友们:
知道吗?“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知识反思
归一应用题是已知相关联的两个量,其中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发生同样的变化的应用题。解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先求出“单一量”。(单位时间的工作量、单位时间所行的路程、单位面积的产量及物品的单价等等)。所以将这类应用题叫做归一应用题。
10制鞋厂原来30名工人10天生产皮鞋1500双,照这样的速度,现在增加了10名工人,要生产9000双皮鞋,需要多少天?
自我评价
与归一应用题对应的是归总应用题,归一应用题是要求出“单一量”,而归总应用题是要求出“总量”。(总路程、总产量、工作总量、物品的总价等等)。所以叫做归总应用题。
解答归一应用题与归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是:
单一量×份数=总量总量÷单一量=份数总量÷份数=单一量
课前检测
请大家用5分钟时间,熟悉上面的知识,记住数量关系的同学,奖励一个标志“※”,别忘记了,累计十个,可以得到老师的一份小礼物。
(二)
弄清题意是重点,关键的字、词、句。暗藏着解题突破口。
训练检测与能力挑战
1、第一机械厂原计划用15名工人3天生产900个零件。生产开始后,又增加一批任务,在工作效率不变的情况下,要10个人8天完成,那么增加了多少零件?
2、修一条公路,原计划60人用80天完成,现在这批人工作20天后,又增加30人,则剩下的部分再做多少天可以完成?
6、某食堂存有16个人可吃15天的大米,16个人吃了5天后,走了6人。余下的米还可以吃多少天?
课后巩固
7、修一段公路,12人工作45天可以完成,如果要提前9天完成任务,需要增加几人?
8、6台拖拉机2天耕地240亩。照这样计算,5台拖拉机耕地200亩需要几天?
小学数学奥数方法讲义40讲(一)
第一讲观察法在解答数学题时,第一步是观察。
观察是基础,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首要步骤。
小学数学教材,特别重视培养观察力,把培养观察力作为开发与培养学生智力的第一步。
观察法,是通过观察题目中数字的变化规律及位置特点,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题目的结构特点及图形的特征,从而发现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把题目解答出来的一种解题方法。
观察要有次序,要看得仔细、看得真切,在观察中要动脑,要想出道理、找出规律。
*例1(适于一年级程度)此题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二册,第11页中的一道思考题。
书中除图1-1的图形外没有文字说明。
这道题旨在引导儿童观察、思考,初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这时儿童已经学过20以内的加减法,基于他们已有的知识,能够判断本题的意思是:在右边大正方形内的小方格中填入数字后,使大正方形中的每一横行,每一竖列,以及两条对角线上三个数字的和,都等于左边小正方形中的数字18。
实质上,这是一种幻方,或者说是一种方阵。
解:现在通过观察、思考,看小方格中应填入什么数字。
从横中行10+6+□=18会想到,18-10-6=2,在横中行右面的小方格中应填入2(图1-2)。
从竖右列7+2+□=18(图1-2)会想到,18-7-2=9,在竖右列下面的小方格中应填入9(图1-3)。
从正方形对角线上的9+6+□=18(图1-3)会想到,18-9-6=3,在大正方形左上角的小方格中应填入3(图1-4)。
从正方形对角线上的7+6+□=18(图1-3)会想到,18-7-6=5,在大正方形左下角的小方格中应填入5(图1-4)。
从横上行3+□+7=18(图1-4)会想到,18-3-7=8,在横上行中间的小方格中应填入8(图1-5)。
又从横下行5+□+9=18(图1-4)会想到,18-5-9=4,在横下行中间的小方格中应填入4(图1-5)。
图1-5是填完数字后的幻方。
例2看每一行的前三个数,想一想接下去应该填什么数。
(适于二年级程度)6、16、26、____、____、____、____。
小学奥数系统讲义完整版
小学奥数系统复习讲义(完整版)小学奥数大约80个知识点,可分成5大类,数论和行程是重点也是难点第一部分计算能力万丈高楼平地起,计算能力任何时候都是学好数学的根基,必须高度重视! 基本公式1 .运算顺序第一级:括号:()T T{ }第二级:X+:同一级别可以交换运算次序第三级:+ —: 同一级别可以交换运算次序2. 去括号①a+(b+ c)=a + b + c a+ (b —c)=a + b— c②a—(b+ c)=a — b — c a— (b —c)=a—b+ c③a>(b疋)=a花比a>(b -c)=a以弋④a—b >0)=a —a—b 弋)=a —xc3 .分配律/结合律乘法:a (b + c) = a b+ a>ca>b+ a>c = a (b + c)除法:(a+ b) —= a —+ b—ca—:+ b—c = (a + b)—4 .两个必须掌握的性质两个数的和一定,则两数越相近,积越大5 .几个计算公式__ 2 2 2完全平方和(差)公式:( a±b) = a ±ab+b2 2平方差公式: a -b = (a+b)(a-b)求和公式一:1+2+3+ ....... +n =两个数的积一定,则两数越分散,和越大求和公式二:1 +1 22 +3 2+……n =3 3 3 3求和公式三:1 +2 +3 +……n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速算巧算基本方法凑整法、改变运算次序法、连续数求和、基准法、分组法、拆分法7.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拆分与裂项】,【换元法】,【错位相消法】,【构造法】等较难的计算方法。
拆分裂项公式:等差数列公式:简单等比公式:例题分析1. 393+404+397+398+405+401+400+399+391+4022. 比较下面A,B 两数的大小:A=2009X 2009,B=2008X 20103. 99讣9创x 99 —99 4 199—99结果末尾有多少个零?訐胆,.p “站-1 ?4. 100 + 99+ 98 —97 —96 —95+ ……+ 10+ 9 + 8—7 —6—5+ 4 + 3+ 2 —1巩固练习5. 376 + 385 + 391 + 380 + 377 + 389 + 383 + 374 + 366 + 3786. 1 —50+2 —50+3 —50+50 - 50 2010二二呦10第二部分基础知识基础知识点列表7. 9999999 >2009 7777 >333 出1118. 99*.**.+ 9 乂gg.*・*.*9 + -99*—..* 9 =99Ti9. 比较下面A,B两数的大小:归一问题A =987654321 >23456789;B =987654322 >2345678810. 1996 + 1994 —1992 —1990 + 1988 + 1986 —1984 —1982 + 1980 + 1978—1976 —1974 + 1972 + 1970…… + 4 + 2【含义】在解题时,先求岀一份是多少(即单一量),然后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岀所要求的数量。
小学数学奥数方法讲义讲大全集
第一讲观察法在解答数学题时,第一步是观察。
观察是基础,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首要步骤。
小学数学教材,特别重视培养观察力,把培养观察力作为开发与培养学生智力的第一步。
观察法,是通过观察题目中数字的变化规律及位置特点,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题目的结构特点及图形的特征,从而发现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把题目解答出来的一种解题方法。
观察要有次序,要看得仔细、看得真切,在观察中要动脑,要想出道理、找出规律。
*例1(适于一年级程度)此题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二册,第11页中的一道思考题。
书中除图1-1的图形外没有文字说明。
这道题旨在引导儿童观察、思考,初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这时儿童已经学过20以内的加减法,基于他们已有的知识,能够判断本题的意思是:在右边大正方形内的小方格中填入数字后,使大正方形中的每一横行,每一竖列,以及两条对角线上三个数字的和,都等于左边小正方形中的数字18。
实质上,这是一种幻方,或者说是一种方阵。
解:现在通过观察、思考,看小方格中应填入什么数字。
从横中行10+6+□=18会想到,18-10-6=2,在横中行右面的小方格中应填入2(图1-2)。
从竖右列7+2+□=18(图1-2)会想到,18-7-2=9,在竖右列下面的小方格中应填入9(图1-3)。
从正方形对角线上的9+6+□=18(图1-3)会想到,18-9-6=3,在大正方形左上角的小方格中应填入3(图1-4)。
从正方形对角线上的7+6+□=18(图1-3)会想到,18-7-6=5,在大正方形左下角的小方格中应填入5(图1-4)。
从横上行3+□+7=18(图1-4)会想到,18-3-7=8,在横上行中间的小方格中应填入8(图1-5)。
又从横下行5+□+9=18(图1-4)会想到,18-5-9=4,在横下行中间的小方格中应填入4(图1-5)。
图1-5是填完数字后的幻方。
例2看每一行的前三个数,想一想接下去应该填什么数。
(适于二年级程度)6、16、26、____、____、____、____。
小学数学奥数解题方法讲义40讲
第十一讲份数法————————————————姚老师数学乐园广安岳池姚文国把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份数关系,并确定某一个已知数或未知数为1份数,然后先求出这个1份数,再以1份数为基础,求出所要求的未知数的解题方法,叫做份数法。
(一)以份数法解和倍应用题已知两个数的和及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的应用题叫做和倍应用题。
例1某林厂有杨树和槐树共320棵,其中杨树的棵数是槐树棵数的3倍。
求杨树、槐树各有多少棵?(适于四年级程度)解:把槐树的棵数看作1份数,则杨树的棵数就是3份数,320棵树就是(3 +1)份数。
因此,得:320÷(3+1)=80(棵)…………………槐树80×3=240(棵)…………………杨树答略。
例2 甲、乙两个煤场共存煤490吨,已知甲煤场存煤数量比乙煤场存煤数量的4倍少10吨。
甲、乙两个煤场各存煤多少吨?(适于四年级程度)解:题中已经给出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倍数关系:甲煤场存煤数量比乙煤场存煤数量的4倍少10吨。
因此可将乙煤场的存煤数量看作1份数,甲煤场的存煤数量就相当于乙煤场存煤数量的4倍(份)数少10吨,两个煤场所存的煤490吨就是(1+4)份数少10吨,(490+10)吨就正好是(1+4)份数。
所以乙场存煤:(490+10)÷(1+4)=500÷5=100(吨)甲场存煤:490-100=390(吨)答略。
例3 妈妈给了李平元钱,正好可买4瓶啤酒,3瓶香槟酒。
李平错买成3瓶啤酒,4瓶香槟酒,剩下元。
求每瓶啤酒、香槟酒各是多少钱?(适于五年级程度)解:因为李平用买一瓶啤酒的钱买了一瓶香槟酒,结果剩下元,这说明每瓶啤酒比每瓶香槟酒贵元。
把每瓶香槟酒的价钱看作1份数,则4瓶啤酒、3瓶香槟酒的元钱就是(4+3)份数多(×4)元,()元就正好是(4+3)份数。
每瓶香槟酒的价钱是:()÷(4+3)=÷7=(元)每瓶啤酒的价钱是:+=(元)答略。
小学数学奥数方法讲义40讲(三)技巧归纳
小学数学奥数方法讲义40讲(三)技巧归纳Atheiubmittedto某某某inpartialfulfillmentoftherequirementforthedegreeofMaterofEnginee ring第二十一讲守恒法————————————————姚老师数学乐园广安岳池姚文国应用题中的数量有的是变化的,有的是始终不变的。
解应用题时,抓住始终不变的数量,分析不变的数量与其他数量的关系,从而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把应用题解答出来的解题方法,叫做守恒法,也叫抓不变量法。
(一)总数量守恒有些应用题中不变的数量是总数量,用守恒法解题时要抓住这个不变的总数量。
例1晶晶要看一本书,计划每天看15页,24天看完。
如果要12天看完,每天要看多少页?如果改为每天看18页,几天可以看完?(适于三年级程度)解:无论每天看多少页,总是看这一本书,只要抓住这本书的“总页数不变”这个关键,问题就好办了。
这本书的总页数是:15某24=360(页)如果要12天看完,每天要看的页数是:360÷12=30(页)如果改为每天看18页,看完这本书的天数是:360÷18=20(天)答略。
此题由于第一步是用乘法求出总数,因此也叫做“归总”应用题。
某例2用一根铁丝围成一个长26厘米,宽16厘米的长方形。
用同样长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所围成的面积是多少?(适于三年级程度)解:这根铁丝的长是不变的量,铁丝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和正方形的周长相同。
即:26某2+16某2=52+32=84(厘米)正方形的边长是:84÷4=21(厘米)正方形所围成的面积是:21某21=441(平方厘米)答略。
解:书架上书总的本数是不变的数量,设它为单位1。
从“上层书的本书总的本数分成5份,上层的书占总本数的因此,书总的本数是:原来书架的上层有书:原来书架的下层有书:90-18=72(本)(二)部分数量守恒当应用题中不变的数量是题中的一部分数量时,要抓住这个不变的部分数量解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9+14=59(棵).................................棵数
答略。
例5 用一个杯子向一个空瓶里倒水。如果倒进3杯水,连瓶共重440克;如果倒进5杯水,连瓶共重600克。一杯水和一个空瓶各重多少克?(适于五年级程度)
解:把题中的条件简要摘录如下:
每人5棵 剩14棵
每人7棵 缺4棵
比较两次分配的情况可看出,由于第二次比第一次每人多栽(7-5)棵,一共要多栽(14+4)棵树。根据两次每人栽的棵数差和所栽总棵数的差,可求出植树小组的人数,然后再求出原有树苗的棵数。
那么,这个厂男女职工共有的人数是:
13×(6+1)=91(人)
答略。
例2 小李买3本日记本,小华买同样的8本日记本,比小李多用2.75元。小李、小华两人分别用去多少钱?(适于五年级程度)
解:小华比小李多用2.75元(总价差),是因为小华比小李多买(8-3)本(数量差)日记本,用这两个差求出每本日记本的价钱。
差倍问题的数量关系是:
两数差÷倍数差=1倍数
1倍数×倍数=几倍数
较小数+两数差=较大数
例1 某厂女职工人数是男职工人数的6倍,男职工比女职工少65人。这个厂男女职工共有多少人?(适于四年级程度)
解:根据"人数差÷倍数差=1倍数",有:
65÷(6-1)=13(人)
80÷4=20(个)
大平吃掉的枣是:
120-20=100(个)
因为两个人吃掉的枣一样多,所以一共吃掉枣:
100×2=200(个)
答略。
*例3 有甲、乙两个车间,如果从甲车间调出18人给乙车间,甲车间就比乙车间少3人;如果从两个车间各调出18人,乙车间剩下人数就是甲车间
答:乙需2.8小时才能追上甲。
例6是典型的"追及问题"。由此可知,追及问题也可以利用两差法来解答。
*例7 某电风扇厂生产一批电风扇。原计划每天生产120台电风扇,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30台,结果提前12天完成任务。这批电风扇的生产任务是多少台?(适于高年级程度)
解:在同样的时间(计划天数)里,实际比原计划多生产电风扇的台数是:(120+30)×12。因为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30台,因此:
这本书的总页数是:
15×24=360(页)
如果要12天看完,每天要看的页数是:
360÷12=30(页)
如果改为每天看18页,看完这本书的天数是:
360÷18=20(天)
答略。
此题由于第一步是用乘法求出总数,因此也叫做"归总"应用题。
*例2 用一根铁丝围成一个长26厘米,宽16厘米的长方形。用同样长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所围成的面积是多少?(适于三年级程度)
书总的本数分成5份,上层的书占总本数的
因此,书总的本数是:
原来书架的上层有书:
原来书架的下层有书:
90-18=72(本)
(二)部分数量守恒
当应用题中不变的数量是题中的一部分数量时,要抓住这个不变的部分数量解题。
例1 一辆汽车,从甲站到乙站,要经过20千米的平路,45千米的上坡路,15千米的下坡路。如果这辆汽车在平路上每小时行40千米,在上坡路上每小时行30千米,在下坡路上每小时行45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行驶,这辆汽车在甲、乙两站间往返一次需要多少时间?(适于五年级程度)
5×12=60(千米)
综合算式:
5×[4×3÷(5-4)]
=5×[12÷1]
=5×12
=60(千米)
答略。
解:此题是"差倍"问题的变形。
答略。
两堆煤原来各有多少吨?(适于六年级程度)
解:这里已知两堆煤的总数和运走的总数,不知道两堆煤在总数中占多大比率,也无法把运走的煤分为甲堆运走的和乙堆运走的。虽然知道甲堆运
解:无论汽车行驶在平路上、上坡路上,还是在下坡路上,每一段路上的速度是不变的。
这辆汽车往返一次共行:在平路(20+20)千米在上坡路(45+15)千米在下坡路(15+45)千米这辆汽车往返一次需要的时间是:
答略。
例2 有含盐15%的盐水20千克,要使盐水含盐10%,需要加水多少千克?(适于六年级程度)解:题中盐的重量是不变的数量,盐的重量是:
计划完成任务的天数是60天,那么这批电风扇的生产任务就是:
120×60=7200(台)
答略。
*例8 甲每小时走5千米,乙每小时走4千米,两人同走一段路,甲比乙少用了3小时。问这段路长多少千米?(适于五年级程度)
解:解答这道题应从"差异"入手。因为凡是发生差异必定有它的道理。题中的差异是"甲比乙少用了3小时",抓住它作如下追问,即可发现解题途径。
28÷(3-1)=14.................................乙数
14×3=42.......................................甲数
答:甲数是42,乙数是14。
例4 一个植树小组植树。如果每人栽5棵,还剩14棵;如果每人栽7棵,就缺4棵。这个植树小组有多少人?一共有多少棵树苗?(适于五年级程度)
答略。
*例6 甲从西村到东村,每小时步行4千米。3.5小时后,乙因有急事,从西村出发骑自行车去追甲,每小时行9千米。问乙需要几小时才能追上甲?(适于高年级程度)
解:乙出发时,甲已经行了(4×3.5)千米,乙每行1小时便可比甲每小时多行(9-4)千米,那么(4×3.5)千米中含有几个(9-4)千米,乙追上甲就需要多少个小时。所以:
106-33=Leabharlann 3(人) 答略。 *例4 甲种布的长是乙种布长的3倍。两种布各用去8米时,甲种布剩下的长是乙种布剩下长度的4倍。两种布原来各长多少米?(适于六年级程度)
解:甲、乙两种布的长度差是不变的数量,解题时要以这个不变的数量作为标准量。
原来乙种布的长是标准量的:
乙种布先后两个分率的差是:
乙种布的长是:
甲种布的长是:
48+24=72(米)
答略。
第二十二讲 两差法
解应用题时,首先确定一个标准数(即1倍数),再根据已知的两数差与倍数差,用除法求出1倍数,然后以此为基础,用乘法求出另一个数的解题方法,叫做两差法。用两差法一般是解答差倍问题。
知道,无法发生联系,因此这两个分率无法参加运算。
本题的难点在于两堆煤运走的分率不同,若分率相同,分析就会有所进展。
然后再看假设引出了什么差异。已知条件告诉我们共运走180吨,与方才算得的162吨相差180-162=18(吨),为什么会产生这18吨的差异呢?
为什么会"甲比乙少用了3小时"?因为甲比乙的速度快。
(1)在3个小时里甲比乙多走多少千米的路呢?在3小时里甲比乙正好多走:
4×3=12(千米)
(2)甲每小时可以追上乙多少千米呢?
5-4=1(千米)
(3)走完这12千米的差数甲要走几小时呢?
12÷1=12(小时)
(4)这段路长多少千米?
720-630=90(本)
综合算式:
=720-630
=90(本)
答略。
(三)差数守恒
当应用题中两个数量的差是不变的数量时,要抓住这个差,分析数量关系解题。
例1 父亲今年35岁,儿子5岁。多少年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3倍?(适于四年级程度)
解:父子年龄的差是个不变的数量,始终是35-5=30(岁)
1100-550=550(日元)
由兄弟二人所得到的零花钱钱数的比为7∶5可知,把哥哥的钱看成是7份的话,弟弟的钱数就是5份,它们相差:
解:解这类题,要先找出"暗差"的等量关系,再找解题的最佳方法。
这道题的"暗差"有两个:一个是5-3=2(杯),另一个是600-440=160(克)。这里两个暗差的等量关系是:2杯水的重量=160克。
这样就能很容易求出一杯水的重量:
160÷2=80(克)
一个空瓶的重量:
440-80×3=200(克)
解:两个人相差的枣的个数是不变的数量:
200-120=80(个)
两人吃掉个数相同的枣后,小明剩下的枣是大平剩下枣的5倍。这就是说大平剩下的枣是1份数,小明剩下的枣比大平剩下的枣多4份数。因为两人吃掉的枣的个数相同,所以相差数还是80个。这80个是4份数。
因此,大平剩下的枣是其中的一份数:
解:这根铁丝的长是不变的量,铁丝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和正方形的周长相同。即:
26×2+16×2
=52+32
=84(厘米)
正方形的边长是:
84÷4=21(厘米)
正方形所围成的面积是:
21×21=441(平方厘米)
答略。
解:书架上书总的本数是不变的数量,设它为单位1。从"上层书的本
解:由"从甲车间调出18人给乙车间,甲车间就比乙车间少3人"可看出,甲车间比乙车间多2个18人又少3人,即甲车间比乙车间多:
18×2-3=33(人)
由"从两个车间各调出18人,乙车间剩下的人数就是甲车间剩下人数的
甲车间原有的人数是:
88+18=106(人)
乙车间原有的人数是:
(一)总数量守恒
有些应用题中不变的数量是总数量,用守恒法解题时要抓住这个不变的总数量。
例1 晶晶要看一本书,计划每天看15页,24天看完。如果要12天看完,每天要看多少页?如果改为每天看18页,几天可以看完?(适于三年级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