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外周血来源内皮祖细胞与成熟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性状比较

合集下载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生物学特点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生物学特点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生物学特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中的多肽分子,主要通过与其受体结合,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迁移和存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VEGF家族成员包括VEGF-A、VEGF-B、VEGF-C、VEGF-D和VEGF-E等,其中VEGF-A是目前研究最多的成员。

VEGF-A主要通过与其在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如VEGFR-1(Flt-1)和VEGFR-2(KDR或Flk-1),发挥其生物活性。

VEGF-A与VEGFR-2结合后可以引起多种的生物学效应,如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微血管形成等。

VEGF-A与VEGFR-1结合后则主要起到负调节的作用,调节VEGF-A和VEGFR-2之间的信号传导。

VEGFR-2是VEGF-A信号转导的主要受体。

它是一种在血管内皮细胞中主要表达的酪氨酸激酶受体。

VEGF-A与VEGFR-2结合,激活VEGFR-2的酪氨酸激酶活性,进而引起下游的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如Ras/Raf/MEK/ERK、PI3K/Akt和Src等信号通路。

这些信号通路的激活后,会导致多种细胞生理功能的变化,包括细胞增殖、迁移、微血管形成和存活等。

在VEGF的信号传导过程中,VEGF与受体的结合是一个非常紧密的过程。

VEGF通过其结构域与VEGFR的结构域进行相互作用,并形成可靠的结合。

VEGF结构域与VEGFR结构域之间存在着多个非共价的相互作用,包括氢键、范德华力、电荷配对等。

这些相互作用使得VEGF与其受体的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和亲和力。

此外,VEGF的生物学特点还包括其高度的选择性和多功能性。

VEGF家族成员具有不同的组成和结构,使得它们在不同的生物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例如,VEGF-A主要参与血管生成和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等过程,而VEGF-C和VEGF-D参与淋巴管生成和淋巴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等过程。

总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血管发生、维持和修复等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血管内皮细胞和临床

血管内皮细胞和临床

(2)纤溶酶原激活克制物(PAI):VEC能合成与分泌PAI-1和PAI-2, 但以PAI-1为主。内毒素、IL-1、TNFα、凝血酶及类固醇激素等 可刺激VEC合成PAI-1,分泌于血液和内皮细胞外基质中,与外 连素结合而得到稳定。
(3)凝血酶活化纤溶克制物(TAFI):新近发觉VEC表面旳凝血酶 调制蛋白与凝血酶形成复合物后,经过酰解,使羧肽酶原B激活, 强烈克制体内纤溶活性,所以羧肽酶原B又称TAFI。
(二)VEC合成与释放旳缩血管物质
1982年DeMey与Vanhoutte发觉,VEC还可产生使血管平滑肌 细 胞 收 缩 旳 物 质 , 即 血 管 内 皮 衍 生 旳 收 缩 因 子 (endothelium derived contracting factor,EDCF)。此类血管收缩物质比舒张 物质愈加复杂多样,至少有下列几种。
AngⅡ经过旁分泌作用于临近旳血管平滑肌细胞,引起血管 收缩;作用于支配血管旳交感神经突触前膜AngⅡ受体,增进 去甲肾上腺素(NA)旳释放,增强血管收缩作用。AngⅡ也能以 自分泌旳方式作用于内皮细胞旳本身受体,释放PGI2、EDRF /NO等舒血管因子,产生舒张血管旳作用,反馈性调整血管紧 张性。AngⅡ还有生长因子旳作用,诱导原癌基因c-fos与c-myc 旳体现,增进平滑细胞旳增生,增长蛋白质旳合成,使血管壁 增厚,增长血管阻力。另外,AngⅡ可诱导内皮细胞ET基因体 现增强,并增长血管旳反应性。
2、VEC旳抗凝血特征
(1)抗凝血酶Ⅲ(AT-Ⅲ):AT-Ⅲ及其辅助因子肝素是血浆中最 主要旳抗凝物质。AT-Ⅲ克制丝氨酸蛋白酶类,涉及凝血酶、 因子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ⅩⅢa、Ⅺa、Ⅸa等,也能克制纤溶酶原、尿激酶、 激肽释放酶等。肝素是AT-Ⅲ旳辅助因子,可增强AT-Ⅲ与凝 血酶旳亲和力。

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分化成内皮细胞的实验研究

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分化成内皮细胞的实验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 1 材料和试剂 脐血 (妇产科抗凝处理和无菌 包装 ) ; 外周血 (健康成年人 ) ; M 2 199 培养液 ( GI B2 CO ) ,细胞因子 [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 ( bFGF ) ,血管 内皮生长因子 ( VEGF ) ( PEPROTECH ) ]; PE 2 CD34
摘要 : 目的 探讨人的脐血 、 外周血内皮祖细胞 ( endothelial p rogenitor cells, EPCs) 体外分离 、 纯化 、 诱导扩增和分 化为内皮细胞的可行性 ,并检测其表型和功能 。 方法 新鲜脐血和健康成年人的外周血 ,使用 Ficoll密度梯度离心 法得单个核细胞 ,在 M 2 199 培养基中体外培养 , 3 d后去除悬浮细胞 ,继续培养 ,诱导 EPCs增殖和分化 。流式细胞 仪检测 EPCs标志 CD34 和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 CD31 表型 , RT2PCR 检测 ecNOS, flk2 1 / KDR 基因水平表达 ,免疫组 化验证蛋白水平表达 ,并进一步通过 NO 活性的变化检测内皮细胞的功能 。 结果 流式细胞仪检测 , 外周血单个 核细胞 (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 ) 刚分离时 , CD34 阳性表达率为 ( 1. 1 ± 0. 8 ) % , 培养 3 d 后为 ( 16. 9 ± ) 6. 2 % 。细胞形态观察发现 ,刚分离的单个核细胞呈圆形 ,形态小 , 3 d后有明显集落形成 , 7 d后梭形细胞 线样排列 ,随培养时间增加 ,细胞形态逐渐变大 ,呈现出典型铺路石样改变 。脐血单个核细胞 ( umbilical cord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CBMC )和 PBMC 培养 10 d后 , CD31 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 76 ± 17 ) %和 ( 82 ± 9 ) % 。 RT2PCR 检测 有内皮细胞特异性成分 ecNOS, flk 2 1 / KDR 的表达 。免疫组化染色 ,细胞膜和细胞浆中有弥漫性棕色出现 , 呈阳性 反应 ,证实了蛋白水平的表达 。培养 10 d 的贴壁细胞随着 VEGF 浓度增加 , NO 生成增加 , 具有内皮细胞的功能 。 结论 脐血 ,外周血 EPCs体外分离 ,纯化 ,诱导培养后的贴壁细胞表型检测 ,大部分细胞具有内皮系标志物 , 并具 有产生 NO 功能 。 关键词 : 单个核细胞 ,脐血 ; 血单个核细胞 ,外周 ; 内皮祖细胞 ; 内皮细胞 中图分类号 : R329. 2; R543.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9 2 7236 ( 2006 ) 01 2 018 2 05

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培养与鉴定

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培养与鉴定

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培养与鉴定王辉;王岭;李开宗;凌瑞;孙宝华;马福成;李晓军【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06(010)029【摘要】目的:探讨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体外诱导分化及鉴定的方法,为自体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打基础.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5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肝胆外科实验室完成.采集献血员抗凝外周血,经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单个核细胞,在含有体积分数为0.1胎牛血清、20μg/L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4μg/L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M199培养液中培养和扩增,分别在培养的第6和14天,流式细胞仪检测其KDR,CD133,CD34和vWF阳性率,并通过检测其对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荆豆凝集素的吸附和内吞DiI-acLDL来进行细胞功能学的鉴定.结果:①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体外诱导分化,培养第6天的贴壁细胞表达KDR,CD133,CD34和vWF,流式细胞仪检测其阳性率分别为(46.4±9.3)%、(33.8±11.7)%、(73.5±6.3)%和(38.9±8.2)%,能特异性吸附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荆豆凝集素并内吞DiI-acLDL.②培养第14天的贴壁细胞表达KDR,CD34和vWF,不表达CD133,流式细胞仪检测其阳性率分别为(81.5±7.6)%、(88.9±5.4)%和(78.3±13.6)%,能特异性吸附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荆豆凝集素并内吞DiI-acLDL.结论:外周血来源的单个核细胞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可以分化为内皮祖细胞,为自体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打下基础.【总页数】4页(P47-49,插2)【作者】王辉;王岭;李开宗;凌瑞;孙宝华;马福成;李晓军【作者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血管内分泌外科,陕西省西安市,710033;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血管内分泌外科,陕西省西安市,710033;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肝胆外科,陕西省西安市,710033;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血管内分泌外科,陕西省西安市,710033;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血管内分泌外科,陕西省西安市,710033;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病理科,陕西省西安市,710033;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血管内分泌外科,陕西省西安市,7100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相关文献】1.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分离培养与鉴定 [J], 郭新宾;崔维韵;刘庆国;张建宁;刘丽2.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J], 乔威;冉峰;刘长建3.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扩增和鉴定 [J], 李文志; 董勇; 辛毅4.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扩增和鉴定 [J], 李文志; 董勇; 辛毅5.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J], 王红祥;邵诗颖;李宾公;赵湜;唐晓琼;赵智刚;邹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的鉴定的开题报告

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的鉴定的开题报告

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的鉴定的开题报告一、研究意义内皮祖细胞是一类具有持久生长潜能的血管细胞,能够分化为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成骨细胞等多种细胞类型,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的鉴定,对于深入探究内皮祖细胞的分化、增殖、信号转导及其在组织工程、血管再生等方面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采用人体自体血浆分离技术,从自体血浆中分离出内皮祖细胞进行培养,通过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术及免疫荧光染色等多种方法对其进行表征,进一步鉴定其生物学特性。

同时,利用多因素干预措施,研究内皮祖细胞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增殖和分化潜能,探究其在组织工程、血管再生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三、研究方法(1)内皮祖细胞的分离:采用自体血浆分离法。

首先收集受试者自身的外周血,并定期采样,通过离心、去除白细胞及其它细胞成分,分离出富含内皮祖细胞的血小板贫血浆。

(2)细胞培养:将分离出的内皮祖细胞进行培养。

选用干细胞培养基、内皮细胞培养基、平滑肌细胞培养基等多种培养基进行培养,观察细胞生长状态和形态等特征。

(3)细胞表征:通过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及免疫荧光染色等方法,对内皮祖细胞进行表征,验证其身份和纯度。

(4)细胞增殖和分化潜能研究:借助干预措施,如生长因子、细胞因子、激素等添加,观察内皮祖细胞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增殖和分化潜能。

四、研究预期成果本研究预计可高效分离出内皮祖细胞,鉴定其生物学特性,并探究其增殖和分化潜能在组织工程、血管再生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为内皮祖细胞以及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手段。

2021内皮祖细胞生物学特性、分离纯化和功能综述范文1

2021内皮祖细胞生物学特性、分离纯化和功能综述范文1

2021内皮祖细胞生物学特性、分离纯化和功能综述范文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progenitor cells,EPCs)是一群存在于脐带血、成人骨髓和外周血、能增殖分化为成熟血管内皮细胞的幼稚细胞。

该类细胞不仅参与胚胎期血管生成,同时也在出生后血管新生和损伤血管修复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1].大量动物实验和早期临床试验数据表明,EPCs 移植可促进机体损伤部位新生血管的形成和受损血管的再内皮化,加快组织或器官的再生和功能恢复[2-4].近来研究发现,移植到体内的 EPCs 不是通过自身增殖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参与血管新生和组织再生,而主要是通过旁分泌机制动员、激活内源性内皮细胞和其他相关细胞参与组织修复[1,4-6]. 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vesicles,EVs)是细胞旁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之一,在细胞间信息传递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7-8].在 EVs 的形成过程中,会选择性地分拣、富集与来源细胞相关的蛋白质、mRNAs 和微小 RNAs(microRNAs,miRNAs)等信号分子,这些信号分子在 EVs 与靶细胞相互作用后被释放到靶细胞中,并在靶细胞中继续发挥功能[7-8].近年已有不少研究报道 EVs 具有类似于干 /祖细胞的组织修复功能[9-11],但目前有关 EPCs 源性EVs(EPC-EVs)的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

本文主要就 EPC-EVs 的生物学特性、分离纯化和功能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1EPC-EVs 的生物学特性 EVs是指由细胞来源的脂质双分子层包绕的球囊状结构,包括微泡(microvesicles,MVs)和外泌体(exosomes),二者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征,其主要区别在于形成方式和直径大小[7].MVs 又称脱落小体、微粒体,早在 1946 年Chargaf 等[12]就提出了这一概念。

MVs 是细胞直接由胞质膜出芽、脱落而释放到细胞外环境中的膜性小囊泡,透射电镜下观察其形态不均一,直径通常在 100 ~ 1 000?nm,但也可能>1?μm或 <100 nm[7].1981 年 Trams 等[13]在利用透射电镜测量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的 MVs 时,发现除了一群直径为 500 ~ 1 000 nm 的小囊泡(即MVs)外,还存在另外一群更小的囊泡状物质,其平均直径为 40 nm.6 年后,Johnstone 等[14]将这种直径 <100?nm 的膜性囊泡正式命名为 exosomes. Exosomes起源于细胞内多泡体(multivesicularbodies,MVBs),在MVBs 与细胞膜融合后被分泌到细胞外基质中[7,15];同源性 exosomes 形态均一、大小相近,不同来源的 exosomes 直径可以不同,但基本介于 40 ~ 100?nm[7,15-17]. 然而,目前有关exosomes 与 MVs 的命名经常混淆,有些研究者甚至将二者混为一谈[18].如关于 EPCs 源性 MVs 的研究中,有较多研究者在定义MVs 时采用的是exosomes 的概念,但在鉴定这些“MVs”表型时采用的不是 exosomes 的特定标志物,而是 MVs 的常规标志物,混淆了 MVs 和 exosomes的概念和特征。

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培养方法的建立

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培养方法的建立

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培养方法的建立李琴山;刘洋;李艳菊【摘要】背景:成人外周血来源丰富,但内皮祖细胞含量较少,为使其能够更好的应用于组织工程及细胞治疗,有必要建立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成熟、稳定的体外扩增体系.目的:建立稳定的人外周血分离、培养和体外扩增血管内皮祖细胞的方法.方法: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将分选后细胞接种于预先包埋了人纤维连接蛋白的培养板上,加入内皮祖细胞专用培养基中培养3d 后,洗掉非贴壁细胞,培养至第6 天,收集贴壁细胞,应用倒置显微镜和苏木精-伊红染色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采用MTT 法和细胞计数测定第1,3 代细胞生长曲线;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祖细胞和内皮细胞系标志,对培养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与结论:细胞生长曲线测定表明接种后第3 天细胞进入指数增生期,至第6 天进入平台期,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细胞增殖速度变慢,同时表达干细胞表面标志CD34、CD133 和内皮细胞表面标志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证明人外周血可以分离培养内皮祖细胞.%BACKGROUND: Although peripheral blood in adults can provide abundant source of celk. The content of endothelial progenitor OBJECT IVE: To establish a stable cultivation system of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from human peripheral blood in vitro.Centrifugation. And then the cells were plated on fibronectin-coated culture dishes. The celfe were cultured in endothelial progenitor medium. Non-adherent celk were washed away. The adherent cells were collected at the 6h day after cultivation. TheGrowth curves of celfe of passages 1 and 3 were measured byMTT and cell counting. The cultured celfe were identified by flow RESULT SAND CON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growth curves, cells entered logarthmicgrowth phase at the 3nd day afterpassage times. The stem cell surface markers CD34. CD133 and endothelial cell surface markers von willebr and factor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were expressed at the same time.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endothelial【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11(015)046【总页数】4页(P8657-8660)【关键词】内皮祖细胞;细胞培养;外周血;表面抗原;流式细胞仪【作者】李琴山;刘洋;李艳菊【作者单位】遵义医学院,贵州省遵义市563003;遵义医学院,贵州省遵义市563003;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贵州省贵阳市55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背景:成人外周血来源丰富,但内皮祖细胞含量较少,为使其能够更好的应用于组织工程及细胞治疗,有必要建立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成熟、稳定的体外扩增体系。

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的鉴定

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的鉴定
维普资讯
第4 l 卷
第2 期
哈尔滨医科 大学学报
J OUR NAL O F HAR BI N MEDI CA L U NI V ER S I TY
Vo 1 . 4 1 . № . 2
2 0 0 7年 4月
A p r . , 2 0 0 7
1 7 3
技 术 与 方法
内皮 祖 细 胞 的分 离 培 养 及 生 物学 特性 的鉴 定
李 红 霞 ,金 晓 明 ,胡月 明
( 哈 尔滨 医科 大 学 病 理 学教 研 室 , 黑 龙 江 哈 尔 滨 1 5 0 0 8 1 )
[ 摘要] 目的 探讨大 鼠骨髓来源 的内皮祖 细胞 ( E P c ) 体外诱导 、 培养 和扩增 的方法 。方 i i 梯 度离心 法采集 大
内皮 祖细 胞 ( e n d o t h e l i a l p r o g e n i t o r c e l l , E P C ) 是 内
小心滴 加 到 3 m l 密度 为 1 . 0 7 7 g / m l 的干 细 胞 分 离 液
液面 , 2 O 0 0 r / m i n离心 2 0 m i n , 吸取 界面 处呈 白色 云雾 状 的单 个核 细 胞 ( m o n o c y t e , M N C ) 层, P B S洗 涤 2次 , 计数 备用 。 1 . 2 . 2 细胞 培 养 与 分 组 : 将细胞 以 5 . 0×1 / m l 的
细胞作 空 白对照 。 1a r 大 鼠, 2 0 g 左右, 雌
雄 不拘 。
1 . 2 . 4 流式细 胞检 测 : 细 胞 培养 至 3 、 7 、 1 4天 , 运 用
流式细 胞仪 进行 检 测 , 每组 各 时 间 点 均检 测 5例 样 本 。首 先 消化 贴 壁 细 胞 , P B S离 心 洗 涤 2次 。洗 涤

内皮祖细胞的研究现状

内皮祖细胞的研究现状

修复 、 微血管新 生等重要作用 。本文就 E P C s 的来源及其表面抗原 、 影 响E P C s 数 目及功能的因素 、 E P C s 的临床应用以及前景做~简要 的阐

1 E P C s的来源、 表面标志、 分离和培养
在A s a h a r a 等首次从人外周血 中分离 出 E P C s 后. M u r o h a r a 等日 又 在 脐带 血 中发现 了 C D 3 4 + 的细胞 , 在体 外诱 导可 以分化 为成 熟 的 E C s 这也证 明了脐带血中也有 内皮祖细胞的存在。在此之后。 人们相 继在胎儿肝脏 、 骨髓日 、 动脉血管外膜和脂肪组织 中分离 出 E P C s 。 大量 的研究证 实, E P C s 对胎儿的血管生成. 、 对 出生后微血管新生 、 血 管内 皮维护以及肿瘤的生长都有重要 的意义 E P C s 具有游走和增殖分化 的功能。 没有成熟 E C s 的表 面标志. 不 能像 内皮细胞那样形成血管腔样结构, 单从形态学特征上是无法 辨认 出E P C s 现在 最常用 的鉴定 E P C s 的表面分子抗原组合 C D 3 4 分子、 C D 1 3 3 分 子和血管 内皮生长 因子 受体一 2 v a s u c u l a r e n d o t h e l i a l 耵 o w t h f a c t o r r e c e p t o r 2 , V E G F R 一 2 , 叉称 K D R , F h 一 1 ) , 但单独一个表面分子抗 原是不具有特异性 的 例 如 C D 3 4同时可 以在骨髓来源 的干 细胞如 造血干细胞f H s c s ) 和循环内皮细胞( C E C s ) i表达[ 4 1 。 相关研究还发现 . 内皮祖细胞 与骨髓来 源的单个 核细胞及其前 细胞有许多共 同的特 性. 比较 明显 的就是 它们都具有在一定 的外在环境下结合结合荆 豆凝集 素一 1 ( U E A一 1 ) 、 以及 与乙酰化 低密 度脂蛋 白( AC — L DL ) 有很 高的亲 和 性 。这一特性已经被用 于内皮祖细胞的初期 鉴定和之后的诱导培养 当前人们 已经在内皮组细胞 的培养 、 鉴定以及之后的分离 中归纳 总结 了一些 比较切实可行的方法 . 究其原理主要是在其分离的过程中 利 用内皮 祖细胞 在分子生物学及运 动力学等方面与其它细胞的差异, 如E P C s 的密度 、 对某些物质的黏附能力 、 大小 、 以及表面的分子抗原, 可以找 到多种 分离 E P C s 的方法 , 以下对几种 比较 常用 的方法作一简 短 的介绍 : F i c o l l 密度梯度离心法 [ I 1 。具体 的方法是把取 自外周血或骨 髓 的标 本进行稀 释( 通常我们选用 H a n k s 液, P B S 液) , 等稀释完毕后 将所获得 的稀 释液注入等体 积的 F i c e l l 液中 . 此 时观察 可发现二者之 间有较 明显的界限 . 按要求进行 离心 . 离心完毕后将试 管底部的单个 核 细胞进行稀释。 其 中主要含有 内皮祖细胞 其他 的方法还有覆盖有 抗C D 3 4 或者抗 C D 1 3 3 抗体的免疫磁珠分离法 、 双色荧光流式细胞仪 分离法 、 抗生物素亲和吸附法 、 m A b 铺展贴壁细胞分离法等 今年来本 学者 Mi k a等 发明了一种新式 的细胞分离装置 ( c e l l i f h r a t i o n d e v i c e ) . 相关的统计学考察显示用该 装置所获得 的内皮祖 细胞 较原有的方法 便捷 、 高效 。 不难 预见这种方式将很快 得到普及 . 不失为一种经济高效 的方式 要想得到分化较为充分的内皮祖细胞 . 还需在细胞培养皿 中 加入必要的促 细胞生长分化因子 . 待细胞 近一步 分化后进行提 纯后可 获得理想的内皮祖细胞

阿尔茨海默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及功能的研究

阿尔茨海默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及功能的研究

阿尔茨海默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及功能的研究作者:李海员徐雪刘敏韦伶郁古钎林宋汉聪陈秋蕾徐嘉来源:《新医学》2020年第08期【摘要】目的观察内皮祖细胞(EPC)在阿尔茨海默病(AD)外周血中的数量及功能,探讨AD潜在的血管机制。

方法选择58例AD患者分为轻度痴呆组19例、中度痴呆组21例和重度痴呆组18例,并以18名无痴呆者作为对照组,采集外周血,分离及培养EPC,采用荧光标记方法评估体外培养EPC数量,同时检测EPC的迁移和黏附功能,分别进行组间EPC数量、迁移和黏附功能的对比。

结果 4组外周血EPC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中度痴呆组和重度痴呆组的外周血 EPC的迁移和黏附功能均低于轻度痴呆组和无痴呆组(P均< 0.05)。

结论 AD患者的EPC功能下降,导致内皮细胞修复功能降低,这可能与AD的发生发展有关。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内皮祖细胞;血管机制Study of quantity and function of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in peripheral blood of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Li Haiyuan, Xu Xue, Liu Min, Wei Lingyu, Gu Xianlin, Song Hancong, Chen Qiulei, Xu Jia. Care Center for the Elderly with Dementia, Home for the Aged Guangzhou, Guangzhou 510550,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Xu Jia, E-mail:******************【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quantity and function of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in the peripheral blood of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and to explore the potential vascular mechanism of Alzheimer’s disease. Methods Fifty-eight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were divided into the mild (n = 19), moderate (n = 21) and severe groups (n = 18), and 18 normal control were assign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The EPC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peripheral blood and cultured in vitro. The quantity of EPCs was evaluated by AC-LDL/lectin fluorescent labeling method, and the migration and adhesion ability of EPCs were detected. The number,migration and adhesion function of EPCs among four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compared. Results The number of circulating EPCs did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 among four groups (all P > 0.05). The migration and adhesion function of circulating EPCs in the moderate and severe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mild and control groups (all P < 0.05). Conclusions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present with decreased EPCs function. The decline in r epair function of endothelial cells caused by the vascular mechanism is probably involved in the incidence and develop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Key words】Alzheimer’s disease;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Vascular mechanism阿爾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老年期痴呆类型,其所致的渐进性记忆障碍、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及精神行为异常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是人类所面临的最大的全球公共卫生事件[1]。

人外周血与脐血内皮祖细胞生物学特性的比较

人外周血与脐血内皮祖细胞生物学特性的比较

人外周血与脐血内皮祖细胞生物学特性的比较吴鸿涛;马艳;毕晓娟;江明;杨凯;王宁【摘要】BACKGROUND: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from the peripheral blood and umbilical cord blood are an essential source to repair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damaged by various diseases. <br>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from peripheral blood and umbilical cord blood in vitro. <br> METHODS:Mononuclear cell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umbilical cord blood and peripheral blood with 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 method and 6%hydroxyethyl starch precipitation combined with 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 method, respectively. Mononuclear cells were counted. Then the cells were implanted on the culture plate pre-paved with rat tail col agen at the concentration of 1×106/cm2, and cultured in an endothelial cellculture medium for 7 days. <br> RESULTS AND CONCLUSION:Isolated and cultured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from the peripheral blood and umbilical cord blood had similar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 vitro. Under the optical microscope, withthe&nbsp;increase of culturing days, most adherent cells were changed from round to spindle-shaped. Peripheral blood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had cellcolony formation, and spindle cells from the umbilical cord blood arranged typical y in a line structure. After trypan blue staining and drawing of cellgrowth curves, the number of mononuclear cells and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survival rate and proliferative ability of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from the peripheral blood were al lower than those from the umbilical cord blood (P<0.05). At day 3 after incubation, the proliferation of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from the peripheral blood and umbilical cord blood reached the peak, and then showed a decreased tendency. Flow cytometry and 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 showed that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from the peripheral blood and umbilical cord blood could express CD34, CD133,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factor receptor 2. The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from the peripheral blood and umbilical cord blood could swal ow acetylat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and be combined with ulex europaeus agglutinin Ⅰ. The results confirmed that the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from the peripheral blood and cord blood have similar biologicla characteristics, but the proliferation ability of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from the cord blood is higher.%背景:内皮祖细胞可从外周血与脐血中获取,是修复各种疾病所致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不可或缺的细胞来源。

外周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与内皮祖细胞体外构建血管化组织的研究

外周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与内皮祖细胞体外构建血管化组织的研究

外周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与内皮祖细胞体外构建血管化组织的研究刘俊;杜月明;徐阳;章非敏;陈刚【摘要】目的:利用两种外周血细胞在体外构建出血管样组织。

方法从外周血提取内皮祖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并鉴定,在纤维蛋白凝胶中以不同的密度培养,在显微镜下观察至第7天。

结果兔外周血可以提取出内皮祖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内皮祖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的比值为100万/mL:200万/mL时可以在体外形成血管样结构。

结论外周血中可以提取出特定细胞并在体外共培养形成血管样组织。

%Objective To engineer vascularized tissue with two types of cells from peripheral blood. Methods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 EPC) and peripheral bloo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 PBMSC) were isolated from rabbit peripheral blood and identi-fied. Then, they were cultured in fibrin at different ratios under the observation of a microscope until the7th day after the initial crea-tion. Results EPC and PBMSC were successfully isolated from rabbit peripheral blood. Vascularized tissue were acquired at a certain ratio ( EPC were 1 million cells/mL, PBMSC were 2 millioncells/mL) . Conclusion Certain cells isolated from peripheral blood can be used to acquire vascularized tissue by co-cultured strategy at a certain density in vitro.【期刊名称】《口腔医学》【年(卷),期】2016(036)004【总页数】6页(P318-323)【关键词】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纤维蛋白;体外血管化【作者】刘俊;杜月明;徐阳;章非敏;陈刚【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研究所,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修复科,江苏南京 210029;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研究所,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修复科,江苏南京 210029;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研究所,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修复科,江苏南京 210029;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研究所,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修复科,江苏南京 210029;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研究所,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修复科,江苏南京 21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4.26颌骨缺损的患者往往给临床口腔种植治疗带来巨大的挑战。

不同来源内皮细胞生物学性状的比较

不同来源内皮细胞生物学性状的比较

不同来源内皮细胞生物学性状的比较许慧芳;王俊力;邱昕;万小林;陈国华【期刊名称】《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年(卷),期】2016(11)1【摘要】目的:比较大鼠胸主动脉来源的成熟内皮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来源的内皮细胞生物学性状及各自Akt表达的情况.方法:分离培养大鼠胸主动脉来源内皮细胞,诱导MSCs分化为内皮细胞,对2组细胞的细胞形态、增殖能力、成管能力进行比较,通过Western blotting比较其表面标记表达情况及Akt表达情况.结果:MSCs来源的内皮细胞形态学与成熟内皮细胞不尽相同,增殖能力和成管能力均强于后者.2组细胞均可表达内皮细胞的表面标记,但成熟内皮细胞表达强于分化而来的内皮细胞(P<0.05).Akt表达在分化而来的内皮细胞明显高于成熟内皮细胞(P<0.05).结论:MSCs分化而来的内皮细胞和成熟内皮细胞存在生物学性状和Akt 表达差异.【总页数】4页(P1-4)【作者】许慧芳;王俊力;邱昕;万小林;陈国华【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附属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武汉430022;华中科技大学附属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武汉430022;华中科技大学附属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武汉430022;华中科技大学附属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武汉430022;华中科技大学附属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武汉4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1;R321【相关文献】1.人外周血来源内皮祖细胞与成熟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性状比较 [J], 张菲斐;韩战营;邱春光;杨海波;黄振文;陈庆华;李凌;赵洛沙2.不同寄主来源的串珠镰孢生物学性状及其在无性后代的遗传与变异 [J], 潘月敏;高智谋;李萍;张立付;邓子刚3.3个不同种子来源穇子农艺性状及营养成分比较与评价 [J], 吴应齐;王声淼;应国华;姚理武;彭小愽;余久华4.不同亲代来源的7532蚕品种性状比较 [J], 李小宴;林升华;林春芳5.不同来源玉米自交系穗部性状比较分析 [J], 王少莹;董晓蝶;刘颖;罗红兵;李瑞莲;邓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来源内皮祖细胞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比较

不同来源内皮祖细胞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比较

不同来源内皮祖细胞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比较徐燕;孟恒星;于珍;李长虹;邱录贵【摘要】背景:在缺血性疾病中,机体的代偿性反应包括细小动脉形成和血管新生,而内皮祖细胞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参与了机体多种生理、病理性血管重建过程.目前对内皮祖细胞的来源、生物学特性还存在许多争议.目的:分离培养人外周血、脐带血、骨髓以及脐带来源的内皮祖细胞,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脐带血以及骨髓单个核细胞进行贴壁培养,脐带来源的内皮祖细胞通过植块贴壁培养或胶原酶消化脐静脉内膜获得的单个核细胞进行贴壁培养.对获得的贴壁细胞进行细胞形态学、增殖活力、细胞周期、免疫表型的检测.结果与结论:①外周血与脐带血来源的贴壁细胞呈长梭形,集落状生长,其上附有成簇圆形细胞,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圆形细胞渐脱落,梭形细胞无明显增殖趋势,消化后细胞不能传代;流式显示细胞高表达CD45,部分表达KDR,但不表达CD31.②骨髓和脐带来源的贴壁细胞呈短梭形、多角形;传代后细胞增殖迅速,且细胞形态与增殖活力没有明显下降;多数细胞处于G0/G1期;流式检测显示细胞均不表达CD14、CD45,也不表达CD106、HLA-DR,但高表达CD44、CD90、CD62E、CD73、CD95、CD105;部分表达内皮系标记KDR、vWF;酶消化法获得的脐带内皮祖细胞还表达CD31;共聚焦显微镜扫描显示细胞具有吸收ac-LDL并结合UEA-1的能力.结果说明外周血、脐带血、骨髓与脐带组织中可分离培养出分化程度、增殖活力不同的内皮祖细胞.【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10(014)023【总页数】8页(P4309-4316)【关键词】内皮祖细胞;分离培养;生物学特性;骨髓;脐带;干细胞培养与分化【作者】徐燕;孟恒星;于珍;李长虹;邱录贵【作者单位】天津市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天津市,300384;天津市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天津市,300384;天津市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天津市,300384;天津市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天津市,300384;天津市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天津市,300384;天津市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天津市,30038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4.20 引言早在1997年,Asahara等[1]描述了一群人类循环CD34+细胞,在体外经过分化后具有内皮细胞特征,这些细胞被称为“内皮祖细胞”。

人体周边血促进血管生成之类内皮前驱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监定重点

人体周边血促进血管生成之类内皮前驱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监定重点
人體周邊血促進血管生成之類內皮前驅細胞的分離培養及鑑 定

內皮前驅細胞能夠修復受傷的血管,促進血管的再生,本實驗分離健康成人之週邊血單核細胞,利 用特殊的培養方法,促使貼附性單核細胞分化為類內皮前驅細胞,並鑑定其特徵及功能。自體外培 養七天後得到的類內皮前驅細胞,具有攝取 DiI-Ac LDL 以及結合 ULEX-1 的功能,此特徵與前人 所報導的內皮前驅細胞相像,並且藉著反轉錄聚合?連鎖反應以及免疫螢光染色,此細胞也表現內 皮細胞之特有基因:VE-cadherin、vWF、eNOS,以及內皮細胞之特有蛋白:vWF。在細胞的功能 性分析方面,得知類內皮前驅細胞在體外的細胞間質萃取物 (Matrigel) 上可以促使類似血管的生成; 藉由流式細胞儀偵測培養天數不同的細胞表面分子表現:血源性細胞標的:CD105會隨著培養天數 大幅降低,另外,早期內皮細胞的內皮血管生長因子接受器1 & 2 (Flt-1 & KDR) 隨著天數表現則逐 漸升高,顯示血源性單核細胞轉分化 (trans-differentiation) 的趨勢。此外,在形成類內皮前驅細胞的 過程,可以偵測到代表早期細胞的標記基因:Oct-4、Rex-1、Sox-2 的表現逐漸增高,並且細胞端 粒?活性也增強,顯示成人細胞在經由培養之後會表現早期細胞的特性。進一步了解內皮前驅細胞 分化過程中分泌了哪些激素,收集其第一天至第四天以及第四天至第七天,類內皮前驅細胞形成過 程的培養液,以人類細胞激素蛋白表達微陣列之比對分析,可以得知養成類內皮前驅細胞第四天至 第七天,細胞會大量表現:Hemangiogenic factors/Pro-angiogenic factors (b-FGF、G-CSF and GM-CSF),Chemokines/Pro-inflammatory factors/Pro-angiogenic factors (GRO/CXCL-2、IL-8/CXCL-8、 I-309/CCL-1、I-TAC/CXCL-11、MCP-1/CCL-2、RANTES/CCL-5) 以及 Cytokine/Pro-inflammatory factors (IL-13) 這些細胞激素,可能經由paracrine或autocrine的機制調 控其本身的分化,促使血管的生成及持久性和穩定性,或者扮演其他生理性功能。 經由以上的實驗結果證明在體外 (in vitro) 的情況下可以使成人週邊血中的血源系細胞轉分化或 去分化成為類內皮前驅細胞,並且可能經由細胞激素的刺激促進血管的再生,進一步將利用動物實 驗證實。

人脐血来源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的开题报告

人脐血来源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的开题报告

人脐血来源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的开题报告尊敬的评委、老师们:我选取了“人脐血来源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这一课题进行研究,现在将向大家提交开题报告,望能得到您们的指导和支持。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内皮祖细胞(ECFCs)是一类来源于内皮组织的干细胞,其具有良好的增殖能力和分化潜能,可分化为内皮细胞和成血管细胞。

随着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ECFCs被广泛应用于再生医学领域,尤其在心血管疾病、组织修复和移植等领域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人脐血作为一种来源于胚胎的组织,具有高度的干细胞含量和较低的免疫反应性,已成为干细胞研究和移植的重要来源之一。

因此,开展人脐血来源ECFCs的分离、培养及鉴定,对于推动再生医学的发展,提高细胞治疗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人脐血中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建立一个高效、安全的内皮祖细胞来源。

具体内容如下:1. 采集人脐血,研究其内皮祖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2. 通过细胞培养技术,建立稳定的内皮祖细胞培养体系。

3. 运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学方法,对培养后的内皮祖细胞进行特征鉴定和分析。

4. 探究内皮祖细胞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和研究方向。

三、研究方法1. 采集人脐血样本,分离内皮祖细胞。

2. 利用胰酶、胆汁酸和牛血清等方法对内皮祖细胞进行培养。

3. 运用显微镜、流式细胞术、PCR和免疫组化等技术,对内皮祖细胞进行形态、免疫表型、基因表达和分化能力等特征进行鉴定和证实。

4. 进行细胞增殖、分化和活性测定实验等,依据实验数据和统计分析,评估内皮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能力,并探究其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四、研究预期结果1. 成功分离并培养人脐血来源的内皮祖细胞。

2. 确定内皮祖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和表型,并且证实其具有充分的增殖和分化潜能。

3. 明确内皮祖细胞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和研究方向。

4. 提供一个有效、安全的内皮祖细胞来源,为移植、再生医学等治疗领域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内皮祖细胞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进展

内皮祖细胞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进展

内皮祖细胞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进展摘要: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一种起源于骨髓的原始细胞。

在生理或病理因素作用下,骨髓中的内皮祖细胞(EPCs)进入外周血循环,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定向分化为成熟的内皮细胞,对受损血管内皮具有修复作用。

近年来对EPCs的研究发现,其与高血压病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其数量减少和功能紊乱都有可能导致人类患高血压病风险增高。

而高血压作为独立危险因素对血管内皮祖细胞有损伤作用。

本文对EPCs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高血压;综述血管内皮功能和结构的完整性是维持心血管系统稳态的基本条件。

血管内皮损伤是多重危险因素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始动环节,也是高血压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1-2]。

大量试验资料表明,骨髓、外周血和脐血中存在能分化为内皮细胞并参与血管修复的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

当血管内皮损伤后,EPCs 由骨髓动员到外周血并归巢、迁移到损伤部位,并通过增殖、分化为内皮细胞,从而来修复损伤的内皮,是血管损伤重要的内源性修复机制之一[3-6]。

而有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的 EPCs 数量减少,凋亡率增加,增殖和黏附能力减弱,表明高血压血管损伤可能与EPCs 数量和功能下降有关[7-9]。

研究提示[10]:血管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受损与心血管的危险因素呈负相关。

尽管高血压是重要独立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但原发性高血压与血管内皮祖细胞的关系还尚未阐明。

而血管内皮紊乱可导致高血压及其他血管疾病发生、发展。

1 EPCs概述EPCs具有造血干细胞(CD34 和 CD133)和内皮细胞(KDR、CD31和 vWf)的标记,并在心血管病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在如组织缺血通过释放生长因子或细胞因子等因素的刺激下,动员骨髓EPC到外周血液,特异性归巢于缺血部位并代偿血管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外周血来源内皮祖细胞与成熟血管内皮细
胞生物学性状比较
作者:张菲斐,韩战营,邱春光,杨海波,黄振文,陈庆华,李凌,赵洛沙
【摘要】目的:探讨成人外周血来源的内皮祖细胞(EPC)与成熟血管内皮细胞在抗原表达、细胞形态、增殖潜能和体内外血管生成方面的异同点. 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单个核细胞,用含生长因子的内皮培养基接种于纤连蛋白包被的培养板中. 细胞在接种后每2 h去除1次未黏附细胞共2次,然后隔日换液1次,直到晚期克隆出现. 同期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进行比较. 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表面抗原表达,直接荧光染色法测定细胞结合荆豆凝集素及摄取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 体外培养细胞的群体倍增次数确定细胞增殖潜能,胶原凝胶细胞体外种植及裸鼠体内移植实验分别测定体外及体内血管生成功能. 结果: EPC在培养21~28 d出现,表现出典型的内皮细胞“铺路石”外貌. 与HUVEC相比,EPC表达高水平的CD36和KDR (EPC vs HUVEC, P&lt;0.01),但表达CD146,结合植物凝集素和摄取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在两种细胞间未存在统计学差异. 体外培养100 d,EPC和HUVEC分别传代46次和25次,只有EPC能在体外和裸鼠体内胶原凝胶中形成管腔样结构. 结论:人外周血来源的EPC虽然具备成熟内皮细胞的表型和形态特点,但仍保留干/祖细胞的完整生物
学特征.
【关键词】血管生成;内皮细胞;祖细胞;生物学性状
0引言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原始储存部位在骨髓,受缺血信号刺激后向外周血释放,募集到缺血部位参与血管新生. 但另有研究却发现, EPCs在肿瘤血管新生、受损血管内皮修复、或成年动物体内血管再生方面,所起作用很小或几乎不起作用[1-3]. 我们研究首先确认外周血循环中是否存在有真正的EPCs,然后将其与成熟内皮细胞进行完整生物学性状对比分析.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Histopaque,1.077,FITC标记的植物凝集素(Ulex europaeus agglutinin1, UEA1)、纤连蛋白(fibronectin)、FITC标记的抗VEGF2受体(KDR)、I型胶原均为Sigma公司产品;添加各种生长因子和胎牛血清的内皮细胞完全培养基(EGM 2 MV Single Quots)和I型胶原酶为Becton Dickinson公司产品;DiI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I Ac LDL)购自AbD Serotec公司;vWF一抗和FITC标记二抗均购自DAKO公司;PE CD34, FITC CD14,
FITC CD146,均为BD公司产品. 健康志愿者11(男9,女2)例,年龄46.5±13.1岁,肘静脉取血每例50 mL,肝素(20 kU/L)抗凝. Hanks 1∶1稀释血液,加入Histo paque经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s, MNC). 用Hanks洗涤MNCs 3次,重悬于EGM2,调整细胞计数2×109/L,接种于100 mg/L纤连蛋白包被的24孔培养板中. 另在无菌条件下取正常剖腹产健康新生儿脐带20~30 cm,PBS冲洗脐静脉腔, I型胶原酶灌注,37℃水浴消化15min. 收集消化液、离心、洗涤,EGM2调整细胞计数2×109/L,接种于纤连蛋白包被的培养瓶中,取2~3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HUVEC)用于实验.
1.2方法根据单核细胞在体外培养时具有短期松散附壁的特点,应用序列黏附法去除淋巴细胞的混杂. 每例血样在分离出MNC并接种后每隔2 h去除1次未黏附细胞,共2次,然后加入EGM2静止培养,4 d后换液. 此后隔天换液1次,直至典型的内皮细胞克隆出现,然后消化传代,取2~3代细胞进行实验.
1.2.1表面抗原表达的测定贴壁细胞用PBS洗涤2次,2.5 g/L 胰酶/EDTA消化后制成细胞悬液,密度为1×109/L. 每份细胞悬液取150 μL×2分装2个试管,分别加入FITI CD14,FITC CD146,FITC KDR,PE CD34及同型对照mAb各20 μL,避光反应30 min,PBS洗涤2次测定,每例均以流式细胞术复测3次. 上机后收集20 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