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推进安置社区社会管理问题研究
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社区是城市的基本组成部分。
社区治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现如今,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国家城市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良好的社区治理对整个城市的整体规划与发展产生的作用也愈发明显。
当前,在我国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社区治理资源的匮乏,社区治理体制不健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不高等方面。
针对当前问题,政府等相关部门应当以我国的国情为基础并结合社区治理的现状,通过转变思路,转变职能,进一步健全社区治理体制,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增大对社区治理过程中所需的物质资源与人才资源的保障等方式和手段有效的解决社区治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现代化;城市社区;社区治理;治理体制创新引言城市建设主要是在社区中展开,并且社区在促进社会进步、提高公共服务等领域的作用愈发显著。
社区治理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是和谐社会的构建的前提,并且在对于扩大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深化社会主义方面都有着重大意义。
在新时期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治理模式下的公共服务已无法满足居民的需求,并且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治理方式也已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这就要求社区功能要不断的增多,社区治理体制要不断创新与完善,只有在不断和创新的过程中,才能形成基层政权与社区治理之间的良性关系,才能使得社区居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保障,精神生活得到满足,才能使社区的治理与不断发展的社会相适应。
一、相关概念界定(一)城市社区的含义城市社区是指大多数人从事工商业及其他非农业劳动的社区,它是人类居住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一定区域内有特定生活方式并且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并且城市社区具有人口聚集规模大、人员结构复杂、经济活动集中、人口密度大、生活方式多样等特点[1]。
此外,城市社区在为社区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及与生活条件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城市社区治理的含义城市社区治理是指以城市社区为基础,在市及市辖区人民政府的指导下,以街道为主导,居委会为协同,以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为依托,允许行政与法律、经济与教育、功德与情感等手段,合理调配和利用社区资源,发展社区事业,提高社区成员的生存质量,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2]。
城中村改造回迁安置社区合理规划和治理要点思考
城中村改造回迁安置社区合理规划和治理要点思考摘要:近几年,城中村中进行大量拆迁工作。
居民整体迁移或者村镇合并时,原村民就地取材或者异地安置于一收集区内,该收集区既是城市与农村居民居住之处,也是城市基本形态。
城中村移民安置社区是从城中村拆迁、改造、安置工作中产生的一个过渡性社区。
其建筑空间、人口结构、经济组织和管理体制均有独到之处。
面临体制转型难度大,存在市政自治水平不高、物业管理不够规范、拆迁问题繁杂难解、社区融合水平不高的治理难题。
为解决城中村更新安置社区,在规划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城中村更新安置移民社区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关键词:城中村;回迁安置社区;规划引言伴随着城市更新在全国范围内的持续进行,城中村拆迁已经成为城市文明在周边区域传播现代文明、实现城市功能的一项关键性措施。
安置社区又成为了以城乡社区过渡为主要特征的新社区。
由于长期受中国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虽然社会经济发展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但乡村的痕迹依然非常突出,代表了一种独特的“城乡”形态。
安置社区中,多数居民都从事非农业活动,这就成了农民工集中居住的地方。
当前城中村更新安置社区存在着法律性质不明、管理体制欠缺、新旧矛盾共存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为社区的发展进程带来了很多困难。
所以,破解安置社区治理困境,是促进社区微更新发展的重要环节。
1城中村改造回迁安置社区概述1.1城中村城中村是指本处于城市周边,却因城市面积扩张而被改造成城市区域。
农田向城市迁移,而村落仍保有部分土地,财产及经济权利。
如今村民已完成非农业化过程,却仍保留原有生活方式及农业管理,仍推行农村集体经济制度。
于是,他们形成了以居住社区为主,贸易为辅的社区,区别于农民和外来人口混居的普通城乡社区[1]。
2城中村改造回迁安置社区规划和治理存在的问题重新安置社区具有人口流动性强、来源复杂、居民素质不均、行政管理困难等特征。
同时,城中村改造前给人以“脏乱差”的固有印象,房屋密布、活动空间狭小、堆满了垃圾,电力高压线路错综复杂,强烈地影响了整个城市精神样貌。
社区治理 调研报告
社区治理调研报告社区治理是指社区内组织和管理事务的方式和方法。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社区治理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良好的社区治理可以促进社区的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而糟糕的社区治理则可能导致社会问题的加剧和社区的衰败。
因此,对社区治理的调研非常有必要。
在进行社区治理调研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首先,需要了解社区的基本情况。
社区的规模、人口数量、住户结构等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全面了解社区的特点和需求。
同时,还需要了解社区的地理环境和资源分布,以便为社区治理提供参考。
其次,需要调查社区居民的需求和意见。
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居民对社区治理的满意度、期望和意见建议,从而更好地制定和实施社区治理方案。
此外,还可以了解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环境、安全等方面的评价,从而找到社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第三,需要了解社区的治理结构和机制。
社区的治理结构包括居民委员会、业委会、物管等组织,而治理机制则包括决策程序、参与机制、监督机制等。
通过了解社区的治理结构和机制,可以评估社区治理的效果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第四,需要研究社区治理的经验和案例。
社区治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很多社区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功的案例。
通过研究这些经验和案例,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方向。
同时,可以借鉴和推广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以提高社区治理的效果。
最后,需要对社区治理的效果进行评估。
通过与社区居民的沟通和调查,可以评估社区治理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和社区发展水平的提升程度。
通过定期评估,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社区治理的效果。
综上所述,社区治理调研是一个全面了解社区情况、收集居民意见、研究治理结构和机制、学习经验和案例、评估治理效果的过程。
通过调研,可以为社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推动社区的良性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问题与对策研究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社区治理问题变得日益突出。
城市社区作为城市管理的最基层单位,其治理状况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
对于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对于城市社区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
一、城市社区治理问题分析1.城市社区治理体制不完善在城市社区治理体制方面,目前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一些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着职责不清、权责不对等问题,导致一些事务无法得到有效的协调和解决。
城市社区居民参与治理的意愿不足,社区自治意识不强,也是当前城市社区治理体制不完善的表现。
2.城市社区管理水平不高城市社区管理水平不高是城市社区治理问题的重要表现。
在一些城市社区中,基层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不足,导致社区内的一些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居民对社区管理的满意度不高。
一些城市社区存在着管理人才稀缺和治理资源匮乏的问题,也制约了城市社区治理水平的提升。
3.城市社区矛盾纠纷频发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矛盾纠纷频发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一些城市社区存在着因为资源分配不公、利益冲突等问题而引发的矛盾纠纷,给社区治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一些城市社区缺乏有效的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和平台,也是导致城市社区矛盾纠纷频发的原因之一。
1.完善城市社区治理体制要解决城市社区治理体制不完善的问题,可以从城市社区事权、财权和人才配备等方面入手,建立起健全的城市社区治理体制。
加强城市社区治理法规和制度的建设,明确各级政府和社区组织的职责和权力范围,构建起协调有序、权责明晰的城市社区治理体制。
3.构建城市社区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在解决城市社区矛盾纠纷频发的问题上,可以借鉴一些成熟的城市社区矛盾纠纷解决经验,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城市社区矛盾纠纷调解机制。
加强城市社区矛盾纠纷调解平台的建设,构建起一套高效的、公正的城市社区矛盾纠纷调解机制,为城市社区治理提供更好的保障。
2020年农民集中安置社区建设和管理情况调研报告对策建议
2020年农民集中安置社区建设和管理情况调研报告对策建议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实施,一大批农民集中安置社区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随之带来的农民社区管理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近期,X市X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专题调研组,对全区农民社区建设与管理,特别是建成使用后的管理情况开展调研,听取有关职能部门情况汇报,实地走访X个农民社区,召开基层干部、社区管理人员和群众代表参加的座谈会X余次,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全面掌握情况,深入研讨对策。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现状近年来,全区上下把建设新型农民社区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按照“两为主一并重”,即在城市规划区内以拆旧建新、集中建设农民新型社区为主。
在城市规划区外以村庄整治改造提升、向中心村集聚为主,集镇建设以拆旧建新和整治改造并重的思路;根据“四规合一”,即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生态环境规划的要求;坚持“三进三转”,即生活进社区、生产进园区、商贸进市场和村庄向社区转、农业向工业转、农民向市民转的理念,不断加快建设步伐。
全区已建设农民集中安置社区X个,建筑面积达X万平方米,安置农户XX户;目前在建X个,建筑面积X.X万平方米,建成后可安置农户X户(详见附表)。
通过集中建设农民社区,有效带动了区域内人口、产业集聚,促进了公共资源整合,大大提高了农村土地利用率,改善了农民群众生活和居住条件。
目前,我区农民集中安置社区建设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统规统建安置房。
指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农民安置房建设模式,主要集中在东部新城X镇区块和各中心镇周边农房拆迁安置,建筑形式以多层、小高层、高层公寓为主,如等。
二是统规统建商品房。
指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城市商品房建设模式,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周边农房拆迁安置,建筑形式以多层、小高层、高层公寓为主,如等。
此类型严格意义上应属城市社区范畴。
城镇化推进下拆迁安置社区治理困境及路径探索——基于南京市江宁区的经验分析
INTERPRETA TION 区域治理作者简介:熊亚婷,生于1998年,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社区治理。
城镇化推进下拆迁安置社区治理困境及路径探索——基于南京市江宁区的经验分析南京工业大学 熊亚婷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采用老城区改建和兼并郊区的途径使得越来越多的城市周边区域慢慢地并入城市,被拆迁居民的日常生活环境改变,导致他们对生活环境的骤变产生不适应性,同时引发拆迁安置社区居民市民化程度低、环境卫生情况较差、社区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
本文结合南京市江宁区拆迁安置社区治理过程中产生的“1+10+N”社会组织治理平台、“网格党建”+“党建阵地”、民意沟通制度的实践经验,分析目前拆迁安置社区治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对如何寻找高效治理拆迁安置社区的路径展开详细的讨论。
关键词:城镇化;拆迁安置社区;治理路径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1)01-0082-0002近年来城镇化进程迅速推进,开辟新城区、拆迁移建旧城区改变了城市的空间面貌,动迁的农民群体被集中安置在城市新建社区内,这些农民群体仍保留的乡村痕迹增加了社区治理的难度,涌现出管理体制欠缺、文化适应失调、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
如何改善拆迁安置社区治理工作,在现阶段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提升拆迁安置社区社会治理能力是新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要求,将推动我国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城乡间的融合发展,因此根据南京市江宁区拆迁安置社区治理情况,寻找合理的途径打破当前社区治理僵局,以促进城乡社区稳定发展。
一、拆迁安置社区治理工作现状及问题(一)安置社区居民集体公共意识欠缺乡村生活一般更加自由随性,原属村民在原来村庄地域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道德规范很少受到规范性的引导,[1]动迁后的农民由“村里人”转变为“城里人”,居民身份、生活环境等均发生了改变,但生活方式的改变却远滞后于城市文化,这使得大多数居民难以适应新的生活,尤其是适应能力较低的老人。
迁安置小区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调研报告
迁安置小区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调研报告引言: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许多城市纷纷实施城市更新和拆迁项目。
为了解决拆迁户的住房问题,政府通常会建设安置小区来提供新的居住空间。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安置小区也出现了一些存在问题。
本文将对迁安置小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调研,旨在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1. 安置小区现状分析:1.1 建设规模和背景迁安置小区通常由政府投资兴建,用于安置拆迁户。
建设规模取决于拆迁规模和政府的财力。
1.2 基础设施状况安置小区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水电等公共设施。
目前,一些安置小区的基础设施仍然较为简陋,无法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
1.3 居住环境质量安置小区的居住环境对居民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一些安置小区存在噪音、污染等问题,对居民的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2. 迁安置小区存在的问题:2.1 外部交通条件不便利一些安置小区所处的位置较为偏远,交通条件不便。
居民往返市区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
2.2 公共设施不健全一些安置小区的公共设施建设不完善,缺乏儿童活动场所、商业中心等基本配套设施。
2.3 社区管理欠缺安置小区的社区管理水平较低,导致居民对公共设施、环境卫生等问题的投诉较多。
社区管理体系亟待完善。
2.4 居民生活品质低下一些安置小区存在居住面积小、居住条件简陋等问题,降低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3. 改进建议:3.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加大对安置小区的基础设施投入,确保道路、水电等公共设施的完善,以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3.2 提升社区管理水平政府可以加强对安置小区社区管理的监督力度,建立健全社区管理体系,增加社区工作人员数量,提高业务培训质量。
3.3 完善配套设施在安置小区建设中,应考虑增加儿童活动场所、健身设施、商业中心等配套设施,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
3.4 优化居住环境对于已建成的安置小区,政府可以加大对环境卫生的整治力度,增加绿化面积,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3.5 加强监督与评估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安置小区建设的监督与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安置小区的质量。
“村改居”社区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的调研报告1500字
“村改居”社区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的调研报告1500字《村改居》社区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的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近年来,我国推行了“村改居”政策,旨在推动农村居民向城市迁移,实现农村城市化进程。
然而,在社区治理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区发展的进程。
为此,本次调研旨在对“村改居”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促进社区治理的改进和发展。
二、问题分析1. 缺乏有效的组织与沟通机制: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决策的机会和方式有限,缺乏有效的组织与沟通机制。
这导致决策结果常常不符合居民的真实需求,居民的意见和诉求得不到充分关注和回应。
2. 社区管理机构不完善:部分社区缺乏规范的管理机构,或者管理机构的职责和权力划分不清,导致管理效果差,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需求和服务要求。
3. 居民参与意识不强:在社区治理中,部分居民缺乏参与的意识和能力,不愿意积极参与社区事务。
这反过来也影响了社区的治理效果,使社区管理难以得到有效的实施。
4. 公共服务不完善:部分社区缺乏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医疗、教育、文化等,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区的发展。
5. 资金缺乏和管理不规范:社区治理中,资金缺乏和管理不规范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导致社区无法保障公共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也限制了社区发展的潜力。
三、对策建议1. 建立健全社区组织和沟通机制:建立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等组织,加强居民代表的选举制度,通过居民大会等方式,加强居民与社区管理机构的沟通和协商,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
2. 完善社区管理机构:建立规范的社区管理机构和体制,明确管理机构的职责和权力范围,提高社区管理的效能和服务水平。
3. 提升居民参与意识和能力:通过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宣传教育等形式,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和能力,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发挥自身的作用和价值。
4. 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完善社区的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解决安置小区管理问题的方法探究
解决安置小区管理问题的方法探究摘要:随着城市的扩容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和城镇安置小区数量逐渐增加,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在安置小区管理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要解决安置小区的管理问题,必须提高物业服务水平,相关职能部门必须主动作为,当然安置小区居民也必须相应提高文明素养和法律意识。
关键词:安置小区管理服务素养随着城市的扩容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和城镇安置小区数量逐渐增加,由此在安置小区管理方面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学党史为民办实事的工程中,如何解决好安置小区的管理问题,切实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是相关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问题分析1、物业公司管理不到位在有些地方,安置小区的物业管理公司是由政府招投标产生,与居民之间不存在雇佣关系,他们对居民缺乏服务的心理认同感。
由于物业管理的资金完全来自财政保障资金,物业公司自主支配的费用捉襟见肘,大修小修都要向相关部门打报告申请维修基金,手续繁琐,严重影响维修的时效性,从而引起居民对物业公司的不信任和不满。
此外,物业公司除了管理人员外,其它服务人员总体年龄偏大、素质偏低,缺乏服务意识和主动服务精神,也严重影响物业服务的质量。
2、相关部门管理缺失安置小区是政府主导的民生工程,但在管理方面各方主体权责不清,职能缺位。
由于监管不到位,导致建房质量存在问题,存在墙面剥落、房顶漏雨、地下车库渗水等现象,居民入住发现问题后已过了维修期。
小区配套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有的小区电梯经常维修,地下车库也由于缺乏配套的消防设施而废之不用,给居民生活带来很多不便。
规划部门没能提前规划好安置小区的各项功能,如娱乐区、休闲区、运动区、停车场等,特别是没有规划电瓶车停车和充电区域。
当小区管理出现问题时,居民首先找物业管理公司,而居委会、乡镇(街道)、市相关职能部门往往被忽视,城管、住建部门的职能没能充分体现与发挥。
同时,各部门之间也缺乏沟通与协调,存在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结果极可能将小事酿成大事。
社区社会管理现状调研报告
社区社会管理现状调研报告社区管理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我国当前社区管理的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
在加强和改善社区管理的过程中,需在政府职能转变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社区职能转变,加强社区立法,创新社区管理工具和培育优秀的社区管理团队。
本文是店铺整理的社区社会管理现状调研报告,仅供参考。
社区社会管理现状调研报告1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的发展,居民对社区服务、社区安全、居住环境、文化生活、医疗卫生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社区建设的任务越来越重。
为了进一步加大社区建设工作力度,加快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促进我县城市化建设进程,全面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推动城市三个文明建设,强力推进街道社区各项工作上台阶,创特色、争一流。
为了进一步深化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贯彻落实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出意见,提高《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对教学环节、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我就当今社区社会的管理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走访、征求建议和意见、外出参观学习等形式,充分听取驻区单位和居民不同意见。
调研期间共走访驻区单位5个,居民16户50人,外出参观学习2次。
在此基础上,本人经过认真梳理、总结,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社区工作人员基本信息金石社区占地面积1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75万平方米,拥有居民住宅楼54栋、2070套房,目前已入住居民1992户即5132人。
金石社区现有在编工作人员7人,挂职干部1人,村官1人,劳动保障站3人。
社区党支部现有党员130人(含预备党员3人),下设党小组13个,党小组长13人。
居委会下设居民小组20个,居民代表51人,楼栋长20人。
金石社区物业:工作人员75人,其中园区主管1人,报修统计员1人,维修工2人,保安19人,园区保洁11人,楼栋保洁21人(公益岗),新市区养路保洁20人。
社区治理的现状及改进方案探讨
社区治理的现状及改进方案探讨社区治理是指社区居民自主组织、协商、管理、服务等各项活动的一种方式,是现代社会中重要的公共治理形式。
社区治理经历多年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现状和问题,如管理混乱、民间组织不足、参与度不高等。
因此,人们开始关注如何改进社区治理,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和管理效率。
本文将探讨社区治理的现状及改进方案,希望为社区治理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
一、社区治理的现状1. 管理混乱社区治理中存在着管理混乱的问题,很多决策者考虑的更多是自身利益和地方政绩,而不是社区居民的利益。
在实践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机制和方法,对于治理结果的评估和监督不够到位,导致了社区治理的混乱。
2. 民间组织不足社区治理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缺乏自治组织的发展。
在许多社区中,居民组织的组织力量比较薄弱,自治管理水平不高。
随着人口流动、城市化和其他社会经济变化,社区中儒商层面的组织力量和凝聚力量会更加关键。
3. 参与度不高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是另一个现实问题。
很多社区中,居民对社区治理的意见并不重视,不参与决策或监督,导致社区治理的决策制定失去了多方面的意见和信息。
结果,政策的有效性和适应性也会受到限制。
二、社区治理的改进方案1. 建立有效的评估和监督机制为了确保社区治理结果的真实和精确,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估和监督机制。
这个机制应由政府、社区和公众共同组成的监督委员会联合监督。
这样,它可以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和意见,增强监督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2. 加强社区自治组织的建设鼓励和发展自治组织是提高社区居民自治管理水平的关键。
自治组织应具有自主决策、监督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的职能。
同时,政府和其他积极的力量可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协助。
3. 加深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在底层社区治理上,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非常重要。
政府和活跃和积极的民间组织应该积极向居民传达信息,解释政策,增加居民的参与感,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率。
这涉及到信息的透明和公开,与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打开“小嘴、大手”。
社区治理工作主题调研报告(精选2篇)
社区治理工作主题调研报告(精选2篇)社区治理工作主题调研报告「篇一」社区治理工作主题调研报告引言:社区治理对于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人们对社区治理的关注度逐渐增加,不仅因为社区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单元,更因为社区治理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社区治理的现状,分析问题,提出发展建议,以期为社区治理工作的改进提供参考。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和参观观察等多种方法,以确保数据的准确和全面性。
共收集了来自不同群体、不同社区的调查样本,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来保证数据的代表性。
研究结果:1. 社区综合治理水平不断提升通过调查发现,社区的综合治理水平在逐渐提升。
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大部分社区的道路、绿化、市容等设施得到了有效改善。
而在公共服务方面,社区提供的教育、医疗、社保等服务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这些改进有助于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提升社区的整体形象。
2. 社区参与度亟待提升尽管社区治理水平有所提升,但是调查结果也显示出社区居民的参与度仍然低下。
在社区议题的决策方面,居民很少被充分听取和参与。
同时,居民对社区工作的了解不够全面,对社区事务的投入程度也不高。
这种情况影响了社区治理的公正和有效性。
3. 社区文化建设待加强社区的文化建设是社区治理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然而,调查发现,当前社区文化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社区缺乏对文化活动的全面规划和组织,导致文化活动的开展不够多样化和有吸引力;其次,社区居民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较低,文化传承存在一定难度。
因此,社区应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加文化活动的品质和多样性,激发居民的文化参与热情。
4. 社区安全问题需引起重视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安全问题是居民最为关心的议题之一。
部分社区存在盗窃、抢劫、纠纷等问题,这直接影响了居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因此,社区治理工作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对社区内部的安全管理和治理,提高居民的安全感。
社区 治理 调研报告
社区治理调研报告社区治理是指在一个社区中,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组织管理方式以及民主决策等手段,使社区成员能够自主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和决策过程,共同维护社区的秩序、和谐与发展。
社区治理的目标是促进社区自治、提高社区内部参与度和满意度,以及促进社区公众利益的实现。
社区治理是一种民主参与的机制,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事务,实现共同的决策与管理。
在社区治理中,有几个重要的方面需要关注。
首先,社区规章制度的建立是社区治理的基础。
社区应该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社区成员的行为,保持社区内部的秩序。
同时,社区规章制度的制定应该符合社区成员的共同利益和意愿,实现社区自治。
其次,民主决策是社区治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社区成员应该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过程,充分发挥民主参与的作用。
社区可以通过居民议事会、居民代表选举等方式,让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决策,实现多数决定和少数服从的原则。
第三,社区组织管理是社区治理的关键。
社区应该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负责社区事务的协调与管理。
社区组织管理应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代表社区居民的意愿与利益。
同时,社区管理机构应该具备公正、透明的特点,确保社区事务的公正性与合法性。
最后,社区治理需要重视社区居民的参与与反馈。
社区居民应该有充分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向管理机构反映社区问题和需求。
社区应该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处理居民的反馈与投诉,解决社区问题。
社区治理对于社区的发展和和谐至关重要。
社区治理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良好的社区治理能够激发社区成员的参与热情,推动社区事务的顺利进行,促进社区的和谐与发展。
然而,目前我国的社区治理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社区规章制度的实施不够严格,导致社区内部存在着一些不文明行为和秩序问题。
其次,社区民主决策的参与度相对较低,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决策缺乏主动性。
同时,社区管理机构的公正性和透明度有待提高,一些社区管理机构存在权力过大、决策不公等问题。
社区社会治理情况调研报告
社区社会治理情况调研报告一、引言社区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我们与世界的接口,也是我们与他人交流的场所。
社区的社会治理情况直接关系到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本文将通过对某社区社会治理情况的调研,探讨社区社会治理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
二、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首先,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是社会治理的基石。
通过调研发现,该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包括道路、绿化、供水、供电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满足。
然而,仍有一些老旧小区存在基础设施老化、维护不及时的问题,需要加强改造和维护工作。
三、社区居民参与度社区居民参与度是社区社会治理的重要指标。
通过调研发现,该社区的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度较高,有较多的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志愿者服务等。
然而,仍有一部分居民对社区事务漠不关心,缺乏主动性,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
四、社区治安状况社区治安状况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
通过调研发现,该社区的治安状况相对较好,犯罪率较低。
这得益于社区的安保措施和居民的自我管理意识。
然而,仍有一些小偷小摸、邻里纠纷等问题存在,需要加强巡逻和监控设施的建设,提高社区居民的安全意识。
五、社区服务设施社区服务设施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调研发现,该社区的服务设施相对完善,包括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满足。
然而,仍有一些老旧小区存在服务设施不足的问题,需要加强建设和改善。
六、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
通过调研发现,该社区的居民之间关系较为融洽,邻里关系和谐。
居民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形成了良好的社区氛围。
然而,仍有一些居民之间存在矛盾和纠纷,需要加强居民之间的沟通和协调。
七、社区社会治理的问题与建议通过以上调研,我们发现社区社会治理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老旧小区的基础设施需要加强改造和维护。
其次,一部分居民对社区事务缺乏关注和参与,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
拆迁安置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影响因素
讨论
根据研究结果,对拆迁安置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 影响因素进行深入讨论,分析各因素对社区治理参与 程度的影响方式和机制。此外,还对研究结果的可靠 性进行讨论,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05
结论和建议
研究结论
拆迁安置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受到 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居民个体特征 、社区治理结构、政策制度等。
参与社区治理的意愿和能力。
优化社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的 组织架构、决策机制、信息公开 制度等,提高居民参与社区治理
的效果。
完善政策制度,加强对拆迁安置 社区治理的指导和支持,提高居 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合法性和正当
性。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01
02
03
深入研究不同年龄段、 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的 居民在参与社区治理方
管理方式
拆迁安置社区由政府统一 规划、建设和管理,而城 市社区则由居民自治或委 托第三方管理。
拆迁安置社区居民的特点
经济状况
拆迁安置社区居民的经济状况相 对较差,收入较低,就业机会有限。Fra bibliotek教育水平
拆迁安置社区居民的教育水平相对 较低,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有待提 高。
社会关系
拆迁安置社区居民在原居住地形成 了较为紧密的社会关系网络,但在 拆迁安置后,这种关系可能受到一 定程度的破坏。
特点
拆迁安置社区通常位于城市边缘 或郊区,以集中安置为主,居民 以原居住地的低收入群体和农村 人口为主,具有较高的同质性。
拆迁安置社区与城市社区的区别
01
02
03
地理位置
拆迁安置社区多位于城市 边缘或郊区,而城市社区 则位于城市内部。
居民构成
拆迁安置社区的居民以原 居住地的低收入群体和农 村人口为主,而城市社区 的居民则更为多样化。
城中村回迁安置社区治理问题探究
城中村回迁安置社区治理问题探究作者:苏海洋来源:《社会与公益》2020年第02期摘要:本文以济南市LT小区作为城中村回迁安置社区案例地,揭示当前安置社区面临着社区环境两极分化、社区社会保障能力不足、社区居民缺乏主人翁意识、社区管理人员专业性与责任感不强、拆迁遗留问题仍未解决的困境,并发现在物质层面存在着高层楼房封闭性与平房大院自由性的矛盾、制度层面存在着管理制度制约与居民“小农生活”的矛盾、在社会层面存在社区异质性居民与同质性居民的矛盾。
基于此,笔者提出明确社区治理主体与社区管理体系、提高社会保障能力与公共服务水平、营造社区和谐氛围以促进不同特质居民交流的对策。
关键词:城中村;社区治理;回迁;济南随着全国各地城市更新不断推进,城中村拆迁成为城市文明向周边传播现代文明与城市功能的关键措施,回迁安置社区也成为介于城市社区与乡村社区之间具有过渡特性的新型社区。
这种过渡性主要表现在社会特征与经济特征方面,如社区机构设置更新滞后、管理模式缺乏现代化意识、仍停留于小农文化氛围中。
在回迁安置社区,大多数居民从事非农活动,这里成为外来流动人口的集中地,社区居民职业构成复杂,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以房屋租赁等第三产业为主要经济模式,因此可称之为升级版的“城中村”。
当前,城中村回迁安置社区法律属性缺乏明确且精准的定义,复杂的新旧矛盾充分体现,导致这种特殊形态的社区发展面临诸多困境。
因此,破解回迁安置社区的治理困境是促进社区微更新的重要步骤。
社区和谐共生是新时代推进新型城镇化提质阶段的焦点,也是大力提高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的迫切要求。
对此,本文以济南市第一个城中村自发改造安置社区——LT小区为例,揭示城中村改造为回迁安置社区后所面临的治理困境及原因,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一、安置社区面临的治理困境LT小区项目于2009年10月经有关部门批准,成为济南市第一个走土地招拍挂程序、各类手续完备的市区村庄改造项目。
整个项目采用“整村就地改造,村改居一步到位”的模式,重新整合和集约使用土地资源,统一规划建设安置楼和回迁楼,探索出了一条将“城中村”土地公开挂牌拍卖、招商引资、捆绑开发、运作模式公开透明的新路子。
回迁安置小区服务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回迁安置小区服务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回迁安置小区服务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一、回迁安置小区服务治理存在的问题1.1 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回迁安置小区的服务治理中存在的首要问题是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
由于回迁安置小区规模庞大,涉及居民众多,管理工作难度较大。
然而,目前很多回迁安置小区的管理机制相对薄弱,导致服务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管理层面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难以胜任管理工作;另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使得管理人员缺乏责任感和紧迫感。
1.2 服务内容单一且滞后回迁安置小区的服务内容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设施配套等方面,而忽略了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全面关注。
这导致回迁安置小区服务内容滞后,不能满足居民多元化的需求。
社区活动、文体娱乐设施等方面的服务缺失较为普遍,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1.3 社区治理参与度不高回迁安置小区的社区治理参与度不高,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意识和能力相对薄弱。
这主要是由于居民对于社区事务缺乏了解和兴趣,社区管理机制也未能积极引导和支持居民的参与,导致居民在社区治理中的发言权和决策权有限。
二、回迁安置小区服务治理对策建议2.1 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针对回迁安置小区服务治理中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的问题,应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升其专业知识和技能。
建立健全监督和评估机制,对管理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和反馈,以激励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2.2 拓宽服务内容针对回迁安置小区服务内容单一且滞后的问题,应拓宽服务内容,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除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配套外,还应关注社区文化建设、社区活动和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可以引入社工、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员,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2.3 提高社区治理参与度针对回迁安置小区社区治理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应加强对居民的教育和引导,培养他们参与社区事务的意识和能力。
可以通过开展社区活动、设立居民代表等方式,提高居民对社区治理的参与度。
安置区社区治理情况汇报
安置区社区治理情况汇报近年来,安置区社区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查找不足、进一步完善社区治理工作,特向上级部门进行社区治理情况汇报。
首先,我们对社区治理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感到欣慰。
通过加强社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法制意识和文明素质,社区的文明程度得到了显著提升。
同时,我们积极推动社区居民自治,建立了一支高效的社区自治组织,有效地解决了一系列社区内部矛盾和纠纷。
此外,我们还加强了社区安全防范工作,通过加强巡逻、安防设施的完善等措施,有效地提高了社区的治安水平。
其次,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社区治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社区治理工作中居民参与程度不够,部分居民对社区事务漠不关心,缺乏参与意识。
其次,社区服务设施建设还存在不足,一些基础设施滞后,无法满足居民的需求。
最后,社区治理工作中存在一些管理漏洞,一些违法违规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改进措施。
首先,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社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和法制观念,增强居民的自治意识。
其次,我们将加大对社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提高社区的生活质量。
最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社区管理,建立健全社区巡逻、监管机制,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维护社区的良好秩序。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完善社区治理工作,为居民营造一个更加和谐、安全、宜居的社区环境。
同时,我们也将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与交流,争取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共同推动社区治理工作向更高水平迈进。
总之,安置区社区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我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务实的作风,不断推动社区治理工作向更高水平迈进,为建设美好社区贡献自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法推进安置社区社会管理问题研究一、“城中村”的概念以及形成原因所谓“城中村”,是指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农村土地全部被征用,农村集体成员由农民身份转变为居民身份后,仍居住在由原村改造而演变成的居民区,或是指在农村村落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农村土地大部分被征用,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的农民仍在原村居住而形成的村落,亦称为“都市里的村庄”。
通常所说的“城中村”,仅指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位于城区边缘农村被划入城区,在区域上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但在土地权属、户籍、行政管理体制上仍然保留着农村模式的村落。
以西安市为例,西安市城中村分布总体分散,部分相对集中。
如下所示,西安市城中村分布在总体上具有广泛性,基本上各个方位、各个行政区都有一定数量的城中村分布。
同时,在广泛分布的背景下又相对集中,大部分(70%)位于西安市的二环以外、三环以内的城市近郊区域。
西安市城中村分布情况(单位:个)资料来源:西安市建设委员会同时,城中村中村民一般较少,大量居住于此的是外来人员,外来人口的比例相当于本村人口的5~10倍,并且人口构成情况复杂,来源广泛。
城中村村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比城市居民低,使他们很难融入附近的城市社区。
城市居民因观念文化的差异,很难认同这些村民,而村民因经济利益的驱使也很不愿意做城里人。
村民可以坐享其成,即使素质低下,也没有产生强烈的提高文化素质的紧迫感。
特殊的人口构成引发了城中村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
在由农村型管理向城市型管理转轨的过程中,城中村的综合管理相对薄弱,同时,低质量的住宅带来的低租金和低售价,导致城中村内部居住人员的构成日趋复杂。
在西安市的城中村中,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发廊和美容屋,其数量之多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也远远超出了正常的供需比例。
此外,城中村中的毒品交易也是人们共知的秘密。
政府虽然多次打击,但是由于城中村的环境气候很适合犯罪分子生存,而很难彻底清除。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村集体产业的升级换代,流动人口的增多,原本置身于城市之外的城中村村民面临着新的环境,原有的管理体制出现了许多问题。
村集体的管理体制和经济组织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也难以管理大量涌入的外来人口。
城中村村民虽然处于城市之中或者城市的边缘,但是在许多方面享受不到城市居民的待遇。
城中村的管理体制基本上是一种以村党支部为核心,以村委会为主体,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实体,各种群众组织并存的混合型管理体制。
这种管理体制是党、政、企的高度合一,三种组织机构基本上是三块牌子一套人马。
从目前还没有进行改制的城中村来看,城中村仍然保留了原有的农村管理模式——村委会是村民的自治组织,保留下来的土地归村集体所有,村集体仍然负有保障村民子女上学、就业等方面的义务。
二、安置社区的形成原因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中村改造步伐的加快,安置小区的数量和规模呈快速增加的态势。
与城市商品住宅小区相比,由于安置小区在住房性质和住房取得、居民构成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导致小区物业管理体制、运作机制和管理水平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已成为社区管理的难点和盲点。
建立健全安置小区物业管理体制和长效管理机制,切实提高物业管理水平,不仅关系到拆迁安置群众居住生活品质的改善,而且关系到城市化发展质量、城市文明程度和社会稳定。
从更高层面和战略意义上讲,规范安置小区物业管理,是在小区硬环境实现从城中村向城市住宅小区转型的同时,也是推进居民思维和生活方式向城市转变的重要环节,是真正形成城市成熟社区和城市文明居民的重要标志。
安置型社区是我区建设城市的必然产物,也是社区建设管理工作的全新领域。
如何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加强这类新型社区的管理,使其在建设形态和管理模式上与现代城市接轨,最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社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
在深入调查雁塔区安置小区物业管理情况的基础上,本文对安置小区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剖析,并着重从完善体制、机制和法律政策与实施的角度,提出加强安置小区物业管理的思路和建议。
从城中村到城市社区是深刻的社会转型。
原城中村村民领到城市户口,住进新建的小区,及时健全安置社区物业管理体制和综合协调管理机制,改进社区管理工作思路、方法手段和运行机制,既是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的迫切要求,也是给予他们广泛社会认同和更多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
随着“农转非”居民安置小区规模的扩大,将安置小区逐步纳入城市住宅小区规范物业管理的时机已经成熟。
三、安置社区的现状1.城中村改造安置比拆迁要难。
西安市市长陈宝根认为,安置工作要以人为本,安置先行,安置回迁“一天不能误,一户不能少”,不能失信于民。
根据这一原则,西安市始终把拆迁当做硬任务,把安置当做硬道理,按照安置先行原则,一手抓拆迁,一手抓安置,工作中,在下达方案批复前落实安置用地和资金,实行市区两级监管安置资金,做到边拆迁、边规划、及早进行安置楼建设。
同时以多种方式拓宽安置建设渠道,切实保障安置楼建设迅速、回迁高效。
为防止个别城中村改造项目出现开发商不能及时履约,出现烂尾工程,村民不能及时回迁的现象,西安计划建设4个大型安置小区,做到安置优先,实现安置回迁双保险。
2.有形无形并重,确保改造工作到位。
西安市对城中村进行的改造,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而是有形与无形改造同步推进,实现彻底意义上的城中村改造,有形改造是基础,无形改造是目的。
西安城中村的无形改造是指农业户口转为居民户口,集体经济转为股份制经济,撤村建社区,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
通过无形改造彻底消除城中村的“二元”管理体制,使村民纳入到城市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中,其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得以转变,让广大村民从生活形态到思想意识真正融入到现代城市文明当中。
3.西安57个城中村列为第一批重点率先进行改造,年内完成“四个转变”,并将其全面纳入城市管理体系,先行将市政公用、市容园林等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覆盖57个城中村,彻底改变城市管理的“二元”化现状,为今后全面改造打下基础。
在城六区中每个区至少确定两个示范村,以点带面全面推开,年内全西安市完成30万平方米的城中村安置用房建设和20万平方米旧村拆除任务。
通过近些年的雁塔区城中村改造,截止目前,存在一些建成和在建的农民安置小区和新型社区。
由于建设的形式有统规统建、统规自建和原来的划地自建,建设形式的多样性,有的小区建成后未向县级部门完善移交相关手续。
加之管理水平不高,存在较多的历史遗留问题。
而且,这些小区和社区安置大量征地拆迁失地农民,也存在较多、严重的安全稳定因素。
四、安置社区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虽然同为住宅小区,回迁安置小区与其他商品房小区有着较大的区别。
目前,我区回迁安置小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安置滞后引发不少矛盾。
征地拆迁安置在政策上讲是先安后拆,但落实不好是相当普遍的现象由此而引发不少的矛盾,拆迁安置机制不规划是唯一引发矛盾的根源。
征地拆迁补偿本应通过市场机制来运作,而实际工作中大多又因为市场不健全或市场机制缺位而形成既非纯粹的政府行为又非规范的市场行为,形成利益分配不清晰不规范,造成村民对基层政府的普遍不信任情绪,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危及社会稳定。
2.村民反应的安置房屋质量问题维修不及时。
目前安置小区房屋维修已经移交项目管理公司,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安置小区居民需要向社区委报修,由社区委报项目管理公司,项目管理公司进行甄别后实施维修(区分报修项目是否在保修范围内),整个报修流程较长,很多居民房屋质量问题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答复和维修,造成居民意见较大,各类投诉接连不断,物管纠纷呈现上升态势,日益成为社区重要的不和谐因素。
3.居民素质及物业管理意识有待提高。
回迁安置户的思想观念未能及时转变,其村民意识还很浓厚。
一方面,安置房交付使用后出现脏乱差、违规装修、破坏绿化、种植农副产品、养鸡养狗等一系列问题,造成小区内环境凌乱、人员混杂,给小区物业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加上回迁安置户对物业管理这种有偿服务方式不理解,有的还有抵触情绪,他们不愿交纳物业服务费用,甚至连最基本的水电费都不愿交纳,所以出现了部分居民对小区水电出户工程改造都进行阻挠。
面对拒交物业管理服务费的业主,物业管理企业往往束手无策,缺乏有效的处理手段,恶意欠费行为不能及时得到处理。
许多居民包括社区基层组织,对物管法规只是一知半解或根本不了解。
调查显示,只有10%的居民对物管法规有一些了解。
由于对物业和业主的权利义务概念不清,很多业主凡事都找物业,而物业只是一个市场主体,不具备执法权力,提供的是有偿且有限的服务,问题解决不了,业主往往都把帐记在物业头上,产生纠纷。
另一方面,物业直接面向千家万户上门收缴,收缴成本大且没有任何调控手段,通过司法途径追讨,不但费时不经济,还激化了业主与物业之间的矛盾,法院通常也不予立案。
据了解,业主投诉的内容有一半以上并不属于物业的职责范围。
4.物业公司与社区管理部门的职责界定不清。
物业组织引导在社区层面出现断档。
在小区委、社区委的层面上,物业组织引导的职能还没有纳入,出现断档,居民前来社区投诉,社区却认为与己无关,是物业的事,使物业与社区出现“两张皮”,相互脱节。
例如,对于违章搭建的拆除工作,物业的职责仅能是及时发现、及时报告以及进行劝阻,具体拆违的工作理应由社区委进行牵头。
同样,《物业管理条例》中也明确了物业企业在小区安全工作中的定位是“秩序维护”而非安全保卫,所以在综治工作中,物业公司将配合公安、社区委等部门开展工作而非综治工作的主体。
5.安置房屋出租占比重较高。
在拆迁安置中,由于不少居民都有2套甚至2套以上的安置房,除供自己居住以外,剩余的安置房和一楼车库大多用于出租。
6.人户分离现象普遍。
在调研中发现,拆迁安置过程中,原一个村的村民被分别安置于多个小区、一个小区安置多个村村民的现象十分普遍。
由于受乡土观念、福利待遇等因素影响,跨村、镇域安置的居民对将户籍、党组织关系迁出原村(社区)心存顾虑,担心一些股金分红、福利待遇等利益被取消,导致大量安置户人居住在安置小区,户籍、党组织关系却仍在原来的村(社区),造成普遍的人户分离现象。
7.管理机制调整滞后。
在拆迁安置过程中,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尚未全面理顺,社区管理机构缺失,党组织建设不健全。
给社会管理和群众办事都造成极大不便。
与此同时,原来村民之间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密切的社会人际关系逐渐淡化,社区自治管理的自然合力逐渐消减。
8.配套设施严重缺失。
由于拆迁安置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安置小区大多属于边规划、边建设、边安置,加上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社区管理、物业服务用房等公建配套设施不完善,严重影响了安置小区管理服务工作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