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2、直角的认识)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2、直角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直角,学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标示器测量物体表面的角,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生活情境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角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活动中,感受角的特点,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他们在一年级学习了平面图形的认识,对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直角的定义和直角在生活中的应用,还需要通过实例和活动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认识直角,学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标示器测量物体表面的角。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直角,学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标示器测量物体表面的角。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直角的定义,能够在生活中发现和识别直角。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角的探究兴趣。
2.观察操作法: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感受角的特点。
3.交流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进一步理解直角的定义。
六. 教学准备2.直角标示器3.生活情境图片4.PPT课件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情境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在哪里见过这些角?它们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自由发言,引发对角的探究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介绍直角的定义,呈现直角标示器,引导学生观察直角标示器上的直角符号,让学生认识到直角的特点。
3. 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每组用三角板和直角标示器测量物体表面的角,并记录测量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正确测量角。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三、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1、角的认识、画角。
2、直角的认识、判断直角、画直角。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思维能力。
4、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会画角和直角。
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38~39页。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直角的特点,并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
2、通过探索、尝试掌握直角的画法。
3、培养学生的教学猜测意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5、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直角的特点,并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
教学难点:会判断直角,掌握直角的画法。
教具准备:直角三角板、活动角。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助学师:(挂图)同学们,课间十分钟到了,校园里热闹起来了。
让我们一起到操场上去看一看。
有的同学在做操,有的同学在踢球,老师拿着三角板准备上课,老爷爷在修剪树叶,校园里真热闹啊!仔细看看,图中还有我们学过的图形,你们看见了吗?(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等)师:这些图形都是咱们的老朋友了,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的图形朋友——角。
(教师出示三角板的实物,具体指出其中一个就是“角”),图中球门上有一个角。
二、引导发现,自主探究1、找图中的角师:操场上还有很多角,快来找找看。
(老师拿的三角板、老爷爷修剪花木用的剪刀、小朋友做操时伸的直直的双臂…)2、找生活中的角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啊!一下子就找到了这么多角,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很多角,请大家观察我们周围,都有哪些角?(黑板上、桌子上、数学书上、窗户上……)师:你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角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是太广泛了,还有我们例1中的剪刀、吸管还有水管,这些都是角。
人教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人教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理解什么是角,认识角的概念和属性。
2.技能目标:能够正确识别角的种类,并能够绘制简单的角。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1.角的定义和属性。
2.认识角的种类。
三、教学难点1.区分不同种类的角。
2.利用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图表等。
3.教辅资料:相关练习题和例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向学生展示一些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中有什么特点?有哪些是直角?有哪些是锐角或钝角?这样的特点是怎么形成的?2. 学习角的概念1.角的概念: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理解角是由两条射线共同起点构成的。
2.角的命名:学生学习如何正确地命名角,包括顺时针、逆时针等。
3. 角的种类1.钝角、直角和锐角的认识:让学生通过观察不同大小的角去感受钝角、直角和锐角的特点。
2.利用角的特征进行分类:学生学习如何根据角的大小来分类不同的角。
4. 解决问题1.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例如绘制指定角度的角,判断角的种类等。
2.实际问题:设计一些与角有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应用角的性质来解决问题。
六、课堂小结1.复习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角的认识。
2.引导学生总结今天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七、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要求学生巩固角的概念和性质,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对角的初步认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为学习更深入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案(优秀3篇)
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案(优秀3篇)《角的初步认识》教案篇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和“说说做做”,练习八第1~3题。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3.情感目标: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认识角的本质特征;画角。
【教具、学具】三角尺、多媒体课件、尺子、学具盒、一张不规则白纸,一张长方形纸、三根小棒、图钉和硬纸条。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课题出示一张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
提问:为什么叫它三角形?引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从学生的认识基础出发,引入课题自然流畅,学生易接受。
]二、研讨互学师:同学们对角一定都非常熟悉,那么请你想想在生活中曾注意到哪些物体上有角。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看到的角。
(先自己想想,再与同位交流,最后展示)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角,丰富学生对角的感性认识。
师:今天来了一位新朋友,它也要学习角的认识,知道它是谁吗?电脑出示:小马背着粮食来到河边过河,牛伯伯拦住了它的去路说:“小马,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要过河,先看看这些标志物上都有什么?”小松鼠跳起来说:“角、角、角。
”小马迷惑了:“角在哪里哪?”同学们你们能帮小马找一找吗?(同位互相说说,然后电脑演示各种角。
)[以生动有趣的动画故事(小马学习角)为线索,展开对角这个图形的研讨,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静态的知识动态化,直观、形象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然后通过让学生依次观察红领巾、三角板、钟面、折扇,并指出这些物体表面的角,达到初步建立角的表象的目的。
]师:小马认识了角非常高兴,牛伯伯告诉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的物体上都有角,你过了河,要时刻注意发现生活中的角。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013年新编)第三单元_第03课时_认识锐角和钝角(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013年新编)第三单元第03课时认识锐角和钝角(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地理解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和特点。
2.能够辨别图形中的锐角和钝角。
3.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描述锐角和钝角的实际情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确知道什么是锐角,什么是钝角,能够在图形中识别它们。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角的能力。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描述锐角和钝角。
•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索角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含锐角和钝角的简单图形。
2.板书内容:定义锐角和钝角的相关知识点。
3.角度测量工具:如角尺、量角器等。
4.讨论问题的准备:准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示范一个有锐角和钝角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其中锐角和钝角的位置和特点。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区分锐角和钝角?为什么有些角是锐角,有些是钝角?2. 学习新知识•讲解什么是锐角和钝角,给出定义并进行讲解。
•示范如何用角度测量工具测量角的大小,让学生体验测量角的过程。
3. 练习和讨论•分发练习题让学生识别图中的角是锐角还是钝角,并理由。
•引导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实际场景可以看到锐角和钝角?4. 拓展知识•鼓励学生进行角的自主探究,让他们设计一些角度测量的实验。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讨论。
5. 总结归纳•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复述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和特点。
•激励学生积极发现生活中的锐角和钝角,并分享。
五、课堂作业1.观察家中的门窗,找出其中的锐角和钝角。
2.制作一个展示板,展示发现的锐角和钝角图形。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发现和探索能力,通过实际图形练习和日常生活中的角度观察,培养学生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和描述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实际场景设计更多的角度测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上便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理解锐角和钝角的概念,提升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观察能力。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013年新编)第三单元_第02课时_初步认识直角(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013年新编)第三单元_第02课时_初步认识直角(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直角的概念。
–能够辨别直角和非直角。
–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认识直角的存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直角。
–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共同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注重师生互动,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习惯。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让学生初步认识直角的概念。
2.辨别直角和非直角的方法。
3.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直角的存在。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直角的概念。
2.如何让学生能够准确辨别直角和非直角。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确保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实物、图片等。
–充分了解直角的概念及其特点。
2.学生准备:–带好文具,做好课堂笔记。
–保持专注,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个直角图形,请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个图形。
2. 概念引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不同形状的图形,引导学生讨论其中是否存在直角。
•教师解释直角的概念,包括两条边相互垂直且相等长。
3. 案例分析(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几个案例,判断其中是否存在直角,并给出理由。
•学生展示自己的答案并进行讨论。
4. 游戏互动(20分钟)•设计一个小游戏,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快速辨别其中的直角。
•学生可以分组比赛,提高学习兴趣。
5. 拓展应用(10分钟)•带领学生思考直角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并找出几个实际例子。
•学生自己尝试绘制直角,并标记。
6. 总结反思(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直角的重要性。
•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观察身边事物中是否存在直角,并用文字描述几个实例。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读出1~100之间的数字。
2.能够简单地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3.能够应用数学符号(大于、小于、等于)进行数的比较。
4.了解“早晚”的概念。
5.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数字和比较大小的知识。
二、教学重点1.掌握1~100之间数字的读法。
2.理解比较大小的基本概念。
3.运用数学符号进行数的比较。
三、教学难点1.运用数学符号进行数的比较。
2.理解“早晚”的概念。
四、教学准备1.黑板、彩色粉笔/白板、马克笔。
2.教材《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3.数字卡片、小学生钟表模型。
4.老师提前准备好相关教学素材。
五、教学过程第一节读数1.老师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读出数字。
2.引导学生掌握100以内数字的读法。
3.学生互相读数,加深印象。
第二节比较大小1.老师出示两个数字卡片,让学生比较大小。
2.学生用手指比划,表示出两个数字的大小关系。
3.老师让学生用“大于”、“小于”、“等于”符号表示两个数字的大小关系,进行比较。
第三节早晚概念引入1.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早晚”的概念。
2.利用小学生钟表模型演示早晚的概念。
3.帮助学生理解早晚的时间概念。
六、教学延伸1.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周围的时间顺序,理解“早晚”在生活中的应用。
2.比较家庭成员的年龄大小,引导学生综合应用数字和比较大小的知识。
七、教学反馈1.教师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数字读写和比较大小的掌握。
2.收集学生作业,及时进行批改与反馈。
八、教学总结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对数字的读写和比较大小的学习,初步掌握了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引入“早晚”概念,学生不仅增加了对时间概念的认识,也培养了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教师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的教案,希望能够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有效指导和帮助。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模板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模板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11、知识与技能:(1)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2、过程与方法: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严谨、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长度单位,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教学难点:用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教学工具:课件、数学课文、铅笔等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比一比这两本书,哪本长,哪本短呢?两本书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这几课就学习这个问题。
2、探究新知学习第2页例1。
提出问题:a、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方法,大多用铅笔、铅笔盒、课本做为工作测量。
下面每4个人为一组和老师一起用手测量课桌的长度。
c、动手操作,合作完成。
汇报:相同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呢?学生的五拃长,老师的三拃长。
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结果一定会是不同的。
归纳:要想得到相同的答案,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为标准进行测量。
学习第3页例2a、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看看上面都有什么?指名回答,教师总结,数字小格大格厘米。
尺子上的线有长有短,我们叫它刻度线。
0在最左端,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b、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是1厘米?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图钉、田字格本,小组合作,共同操作。
学习第3页例3a、发一张课前准好的彩纸,请同学们先估量一下它的长度,然后动手操作量一量。
b、请一名同学上前操作,看看是否正确,然后同学评议。
教师:一定要把彩纸的左端对准直尺上的刻度0,然后看右端在哪个数字上,就是几厘米。
3、课堂练习学完测量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项,让学生试着测量准备好的铅笔等物体。
教师提出要求:a、正确准确的测量自己准备好的物体(铅笔、橡皮、小刀等)b、先独立测量后小组交流c、小组合作探究。
(教案)第三单元 乘加、乘减-二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
(教案)第三单元乘加、乘减-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教案教学内容:第三单元乘加、乘减教学目标:1. 能够认识乘法的正确符号“×”和口算乘法表。
2. 能够掌握整十、整百数的乘法口诀,快速计算。
3. 能够认识乘法表中的数组分布规律,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口算练习。
教学重点:1. 认识乘法的符号“×”,学会用口算乘法表来计算乘法2. 掌握整十、整百数的乘法口诀,快速计算。
3. 认识乘法表中的数组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1. 认识乘法的符号“×”,很多孩子不是很熟悉而混淆。
2. 快速计算整十、整百数的乘法口诀。
3. 掌握乘法表的分布规律。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数字卡片、计算器、玩具套装等。
2. 乘法表等课本、教学参考资料。
3. 工具书《小学数学》、《数学》教师用书等。
教学步骤:一、热身(10分钟)1. 课堂操练2. 给出题目,让学生快速计算,如 5×10,4×20等等。
3. 口算展示,学生上台呈现口算竞赛,让学生参与竞赛。
二、引入(5分钟)今天我们要学习第三单元,本单元主要学习的是乘加和乘减,大家都知道,乘法就是把两个数相乘得到一个新的数,大家之前也学过加法和减法,都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这次,我们要进一步学习更高层次的数学知识。
三、授课(30分钟)1. 认识乘法的符号“×”开头先对符号“×”做一下简单的介绍,让同学们了解乘法的符号和口算乘法表:2. 怎样计算可以快速得出结果?给出一个整十数,如 30,如何计算3×30,或者是 4×30等等.让学生自己试一下在纸上快速计算,然后让同学出来说一下自己的方法,看看同学之间有什么不同,以及有什么共同点。
3. 采用玩具套装进行乘法练习给出一个玩具套装,让同学们亲自实践乘法运算。
给出初始的数字,让同学们自己计算出乘积,看看谁计算得最快,最准确。
4. 看看数字看得聪明吗?举出几道例题,如 2×18,5×14等等……测量同学们的数字反应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的教案4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的教案4篇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3、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重点难点: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一、引言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是关于长度和面积的测量。
这一单元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长度和面积的基本概念,学会使用基本的测量工具,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二、教学内容1. 长度测量:长度是物体两端之间的距离,如铅笔的长度、房间的宽度等。
在这一单元中,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尺子、卷尺等工具进行测量,并理解基本长度单位,如厘米、分米、米。
2. 面积测量:面积是物体表面的大小,如桌面的面积、地面的面积等。
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面积单位,如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了解如何计算面积。
三、教学方法教师通常会采用实物教学和互动教学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来理解长度和面积的概念。
教师还会使用教具,如尺子、纸板和胶带等,帮助学生理解如何进行测量和计算面积。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首先会解释长度和面积的基本概念,并展示一些实物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2. 实践操作:学生将被分配任务,如测量物体的长度或面积,或比较不同物体的尺寸。
这有助于学生实际应用所学知识。
3. 讨论和反馈:在操作结束后,学生将有机会讨论他们的发现,并从教师或同学那里获得反馈。
4. 案例分析:教师会通过一些实际问题,如设计合适的家具布局或估算房间大小等,来帮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估教学评估通常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和测验等形式。
教师会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检查他们的作业是否正确,并在测验中测试他们对于长度和面积的理解。
六、教学难点与重点长度和面积测量的基本概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并不困难掌握,但是,理解和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如使用尺子),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可能存在挑战。
同时,理解和使用不同的面积单位(如平方米)也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
重点是需要理解长度和面积的基本概念,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七、教学建议与延伸思考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度和面积的概念,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有趣的互动活动,如制作尺子模型,让学生亲手制作和使用尺子来测量物体。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一.教材分析1.地位、作用和特点本节教材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第2节课(第18.19页)。
继上一节课“有多少块糖”对连加算式有了一定体验的基础上,结合“儿童乐园”的现实情境,明确提出并解决其中需要列连加算式进行计算的数学问题,并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进一步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体会到乘法的简便性。
为后面有“有多少点子”的学习做准备。
2.教学目标1)结合“儿童乐园”这一现实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明确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运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掌握它的读法、写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3)结合具体情境,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3.教学重、难点重点: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运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能正确的读写乘号以及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准确地读写乘法算式;正确说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二.学情分析小学二年级属于小学低段,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不稳定,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了悬念和小组讨论的环节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和集中学生注意力。
经过一年对新教材的接触,学生已初步学会观察生活、发现信息和明确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可以在小组内有序合作、与人交流,清楚地表达自身的想法。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一)教法分析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以教师为主导,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身的学习体验,用自身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方式发现问题,明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二)学法分析《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 第三单元 【第一课时】角的初步认识 》教案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
第三单元【第一课时】角的初步认识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什么是角。
2.能够通过实物、图片等形式认识不同类型的角。
3.能够用角的大小来比较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二、教学重点
1.什么是角。
2.角的类型及其特点。
三、教学难点
1.如何正确理解角的概念。
2.如何判断不同类型的角。
四、教学准备
1.教材:《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课本。
2.教具:实物模型、图片、黑板、彩色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实物模型或图片引出角的概念,让学生猜测并描述
这些角的特点。
2.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观察不同图形的角,并通过比较和讨论来
总结角的类型及特点。
3.练习:让学生互相比较身边物体间的角度,通过测量角度大小来检
验他们的判断是否准确。
4.拓展: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大小对物体位置关系有何影响,让他们
尝试用角度关系来解决实际问题。
5.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角的重要性及应用。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认识了角的概念和特点,能够运用角度大小来比较物体的位置关系,为今后更深入地学习角的知识打下了基础。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步骤,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并掌握所学知识。
下节课再继续深入学习角的相关知识。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三单元第2课时《直角的认识》优质课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三单元第2课时《直角的认识》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理解直角的概念,能够识别直角的符号“L”。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直角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锻炼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 1. 直角的概念。
2. 直角的符号“L”。
教学难点: 1. 让学生真正理解直角的概念,而不是仅仅记住定义。
2. 帮助学生识别直角的符号“L”。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或者教学投影仪。
2.学生课本和练习册。
3.直角形状的示例图。
4.讲台板书。
四、教学过程引入: 1. 通过展示直角形状的示例图,让学生观察并尝试描述。
2. 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L”形状。
变化: 1. 讲解直角的概念,强调直角是指两条边相互垂直的角。
2. 举例让学生理解直角的概念。
引导: 1. 让学生在课本上找到直角符号“L”,并进行标记。
2. 让学生找出身边的直角形状和直角符号。
拓展: 1. 让学生在纸上绘制不同的直角形状,并标注直角符号“L”。
2. 让学生尝试用直角形状拼凑其他图形。
巩固: 1.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直角形状,写下感想和体会。
2. 下节课开始前进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于直角的认识。
五、教学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直角的概念和直角符号“L”的认识。
通过观察、讨论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了直角的特点。
在日常生活中,直角形状无处不在,在思维中贯穿始终。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要多加练习,深化对直角的理解,增强数学思维能力。
以上为教案内容,Flex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画角。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画角。
难点:理解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老师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提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图形吗?它有几个角?学生回答:正方形有4个角。
老师再拿出一角形的纸,提问:那这个三角形有几个角呢?学生回答:三角形有3个角。
2.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老师拿出一张大的三角形纸,让学生上台指出三角形的角。
学生上台指出后,老师解释:三角形的一个角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这个顶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边叫做角的边。
老师再拿出一张大的正方形纸,让学生上台指出正方形的角。
学生上台指出后,老师解释:正方形的一个角同样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
3.感知角的大小老师拿出两个大小不同的角,让学生观察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学生观察后,老师提问:哪个角更大?为什么?4.动手操作,画角老师发放画角的材料,让学生按照步骤画出一个角。
学生画角的过程中,老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正确画出角。
学生画完后,老师挑选几个学生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并提问:你们觉得哪个角画得最好?为什么?5.游戏环节老师设计一个“找角”的游戏,让学生在教室里寻找各种角,并记录下来。
学生寻找角的过程中,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游戏结束后,老师邀请学生分享他们找到的角,并讨论角的共同特征。
老师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角有了哪些认识?老师再提问:你们还能在生活中找到哪些角?学生回答后,老师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发现更多的角。
四、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用一张纸画出一个角,并标出角的顶点和边。
2.观察家里的物品,找出至少3个角,并记录下来。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游戏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画角。
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学教案4篇
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学教案4篇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画锐角和钝角。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找角、画角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激发创造性思维。
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课堂中创设的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一、魔术导入,复习铺垫师:同学们,大家都认识潘老师,你们一定不知道潘老师还会变魔术吧。
不信,你们看,老师可以用手中的这张纸变一个大家都认识的老朋友!你认识吗?师:关于角,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生:我知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一个角。
生:像国旗角,桌子角,都是直角。
二、分类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师:周末了,同学们都喜欢去游乐园吧,今天潘老师就带大家去看一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能根据上学期所学的有关角的知识,找一找,图中哪里有角?师:同学们太棒了,找到了这么多的角。
(课件演示:去掉背景图后所显示大小不同的角。
)它们长得一样吗?你们能根据它的特点分分类吗?1、给“角”分类。
师: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学具卡片,先独立思考,你按什么标准分类?想想可以怎么分,分好后和同桌说一说。
(1)分成两类:一类是直角,一类不是直角。
(2)也可以分三类:直角分一类,比直角小为一类,比直角大的可以为一类。
师:这样分更细致一些,我们发现不是直角的角里,有比直角大的角,也有比直角小的角,大家也是这样认为的吗?师:那你们是怎么知道1号角和3号角就比直角大?而4号角和5号角就比直角小呢?师:嗯,如果这些角比较接近直角,开口的大小和直角很相近,我们看不出怎么办呢?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比较。
(验证方法: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的顶点和所量的角的顶点对齐,一条直角边和角的一条边重合,这样就可以比较这个角的开口是不是比直角大或小。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范文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范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最新范文1一、复习引入.1、填空.(1)长方体有个面,每个面都是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形.长方体有个顶点.(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长方体有条棱,可分组,的条棱的长度相等.(3)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长方体的.2、口答:说出每个图形的长、宽、高各是多少.3、说出下面图形的长、宽、高以及每个面都是什么图形.教师设疑:这个图形的长、宽、高都相等,它的每个面是什么形呢?这样的长方体又叫什么形体?这节课要研究它的有关知识.教师板书:.二、学习新课.1、观察、操作,认识特征.(1)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2)让学生拿出正方体的纸盒,分组观察并讨论.①正方体有几个面?各个面有什么特点?②正方体有几条棱?所有的棱有什么特点?③正方体有几个顶点?小结: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也有12条棱,它们的长度都相等.正方体有8个顶点.由于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所以它的长、宽、高都叫做棱长.(3)操作:按教科书所给的图样,用硬纸做一个正方体,再量一量它的每条棱的棱长是多少厘米.2、观察比较,找到关系.(1)长正方体异同点:(2)长正方体的关系.三、反馈练习.1、下面图中哪个是正方体?棱长是多少?正方体有几个完全相同的面?2、下图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由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的,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3、操作练习.(1)用24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可以摆几种?(6种)副标题#e#每种长方体的长、宽、高是多少厘米?①宽1厘米,长24厘米,高1厘米;②长12厘米,宽2厘米,高1厘米;③长8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④长6厘米,宽4厘米,高1厘米;⑤长6厘米,宽2厘米,高2厘米;⑥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2)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稍大一些的正方体,至少需要多少小正方体?动手摆一摆看.(8个)(3)有一块形状如图的硬纸,把它按照虚线折叠,能不能围成一个正方体?按照图中的形状,剪一块硬纸折折看.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正方体的特征是什么?正方体与长方体有什么关系?五、课后作业 .1、说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分米,再说出它的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分米.2、分别计算出下面每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向上的面的面积.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最新范文2一、教材说明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苏教版]第十一册《圆的认识》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小制作——角的初步认识单元备课
教学内容:初步认识角,比较角的大小,画角。
教材编写的特点:
1、较好的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中选择了学生最熟悉的教室内的活动作为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教材又适时地将其中的数学信息抽取起来,让学生观察、分析,理解知识,努力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强调了学生的动手操作。
教材从学生对角的已有认知入手,让学生在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中认知角,借助学生所喜欢的小制作活动引起对角的大小的探究,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容易理解。
教学目标:
1、结合多媒体具体情境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能借助三角尺认识直角、锐角、钝角,会用直角符号表示直角;会用简单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初步学会画角。
2、在认识角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和形象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体会身边处处有输血,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角的认识。
教学难点:比较角的大小。
学与教建议: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通过多媒体平台展开学习。
角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虽然学生没有形成角的概念,但是能够初步辨认出现实生活中很多的角,对角有一些朦胧的认识。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角的过程,切实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
2、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观察、比较和操作的方法自主学习。
教学中,可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剪一剪、摆一摆、拼一拼、折一折等活动,充分感知角的形状、建立角的空间观念。
在比较角的大小及认识锐角和钝角时,还可以组织学生把实践操作与有效的观察比较结合起来,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课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角和直角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景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个部分的名称;认识角。
会用直角符号表示直角。
2、能力目标:在认识角的过程中,初步培养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和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认识角,会表示角。
学具准备:三角板、剪刀、纸板、实物(扇子、钟表、五角星)
二、预习学案:
预习新知
看一看图中都有什么?你们发现这些物品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三、导学案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制作吗?有一天,、小明完成了自己的作品以后,突然像发现了一个大秘密似的叫了起来:“快来看,红五星上有许多——”(老师故意停顿)
学生观察五角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师:对就是角,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
看到这儿,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观察情境图,表达自己的看法,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那里有角?2、什么是角?…..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探索新知
(一)师:在图中你发现哪里有角,能上来指一指吗?
同学交流观察到的角,再到前台指给全班同学看。
师:你能说说你观察到的角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通过自己感知的角,用自己的话谈谈对角的感受。
(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的指角方法,让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形状。
重视利用已有经验进行学习)
课件演示角从实物(钟表、三角板、扇子)中抽出来的过程。
结合刚抽取出的图形讲述什么样的图形是角。
理解角,认识角
学生通过自己的感知的角,用自己的话谈谈对角的感受。
师:闭上眼睛,从你的学具袋中摸出有角的物体?(有三角尺,半圆、圆等)
(生举出三角板)
师:你是凭什么感觉摸出它有角的呢?
生1:刺手,尖尖的。
师:再闭眼摸一摸,几样物体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1:半圆形有一边是直的,另外地方是圆滑的。
生2:圆形四周是滑溜溜的,三角尺四周是直直的。
(师板书:直直的。
)
师:看来有角的地方总是尖尖的,直直的,尖尖的叫顶点,直直的线叫边。
师:你能给角的个部分起个名字吗?
学生命名。
(知道角的组成)
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你能做出一个角吗?
学生独立做角,可能会根据情景图的提示剪一剪,摆一摆,也可能用画一画,折一折等方法做角。
(能够充分发挥想象,想出不同的做角方法)
(二)师:你能指一指图上其他的角吗?
到情境中找角
(关注学生的观察能力)
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在实物中抽象出来的角。
观察并再次认识角。
师:观察这些角,你能发现什么?
小组交流,学生可能发现
(1)这些角有大有小
(2)第三幅和第四幅图中的角形状一样
(关注学生的发现过程)
师:这样的角叫做直角,我们可以给它标上直角符号。
你看,直角符号像什么?你还能在哪里见过直角?
在直角上标出直角符号。
学生可以在教室里找。
(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想象,加深对直角的感知)
(三)全课总结
学生谈谈自己有什么收获,对自己的表现做出评价。
(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正确评价他人)
四、课堂检测
课本25页自主练习第2题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看那个组最先找完图中的直角,并用直角符号表示出来
学生小组合作找出题中的直角,然后向老师汇报
五、全课总结
这一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六、课后作业
寻找生活中哪里有角?
七、板书设计
角
边
顶点边
八、创新探究:
角与直角的关系是什么?
九、教学反思
在教学角的过程中,让学生的结合具体情境来学习有关角的知识
第二课时
玩调皮猴――角的大小比较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板画锐角和钝角。
2、能力目标:在认识角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和形象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认识锐角和钝角,比较锐角和钝角的大小,会画锐角和钝角。
二:预习学案
复习旧知:
1、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角,想一想角是由什么和什么组成的?
2、想一想你平时在什么地方见过直角?找出你三角板上的直角。
学具准备:课件、圆形纸,剪刀,长方形、活动角
三、导学案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展示信息窗2的情景图,学生观看。
2、提问:你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两个调皮猴不一样高)
为什么会不一样高呢?我们一块来找一找答案吧!
引导探究,自主学习
1、折角
让学生用圆形纸比赛谁折角的方法多。
并将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角不一样大)
2、演示活动角
教师:通过刚才折角的活动,我们知道角有大小,请同学买继续观察,老师要变魔术了,看看老师手上的这个角(示意角由大变小)
学生观察
当两条边张开的比原来大了,角怎样了?当两条边张开的比原来小了,角怎样了?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两条边张开的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越小,角就越小。
3、比较角的大小
先让学生拿出做好的角,提问:同桌两个人的角谁的大?你是如何知道的?
学生自己探讨,再与同桌交流讨论。
对学生的方法给予肯定,重点强调“先把两个角的顶点对齐,使一条边重合,然后看另一条边落在什么位置”这种比较方法。
在黑板上画两个不同的角,让学生探讨这两个角的大小,对学生提出的“用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的方法”教师边演示变强调
4、认识锐角、钝角
在黑板上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然后出示三角板,让学生找到直角,问:这两个角的大小和直角有什么不同吗?
(一个比直角大,一个比直角小)
告诉学生:比直角大的叫角,比直角小的叫锐角。
板书名称。
追问:如何辨认一个角是锐角还是钝角?课本27页自主练习第2题。
学生用三角板比图中的角,找出锐角和钝角。
说明:使学生掌握“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可以判断一个角是什么角”。
同学们,现在你们能回答两个调皮猴为什么不一样高了吗?
学生自由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课堂检测: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课本27页自主练习第一题。
2、让学生画角:锐角、钝角和直角,并让学生说说如何判断画的是否正确
3、课本27页自主练习第4题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六、课后作业
寻找生活中哪里有直角?
七、板书设计
锐角和钝角
锐角:钝角:直角:
比直角小的是锐角,比直角大的是钝角
八、创新探究:
角与直角的关系是什么?
九、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事务中抽象出角的过程,切实体验徐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