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学史第3讲

合集下载

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的两个重要阶段及特征--以汉语新词的产生为中心

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的两个重要阶段及特征--以汉语新词的产生为中心

一、引言中日两国文字的交流源远流长,中国的汉字词早在1000多年前就传到了日本。

但在近代以前,中国一直处于输出者的地位,词汇的交流主要是从中国传入日本。

从18世纪末开始,随着日本在经济、军事上的日益崛起和西方文明的大量涌入,中日之间的词汇交流变得更为复杂。

一方面,以杉田玄白为代表的兰学家在翻译西方书籍的同时,创制了大量汉语新词,其中很多已经完全融入了现代汉语,成为汉语外来词的重要源泉;另一方面,来华的西方传教士翻译编纂的汉译西书中也出现了大量的汉语新词,这些新词通过各种渠道传入日本,对其近代词汇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按照“汉语新词”的产生方式,可以将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的历史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日本“兰学”的盛行时期,第二阶段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来华传教士汉译西书的传播时期。

二、日本“兰学”的盛行与汉语新词的产生1603年德川家康于江户建立幕府,号令全国以后,采取了严格的锁国政策,对外贸易仅限于中国与荷兰。

直到1720年,第八代将军德川吉宗缓解了图书进口的禁令,海外新知识的传入才有了一定的进展。

1774年出版的解剖书籍《解体新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它也是日本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译著,它的公开刊行是日本学术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大事件,其意义不仅在于使日本了解了构成西方医学主要基础的解剖学知识,更在于日本人第一次有意识地实践了“翻译”这种知识的交流方法。

此后,日本学界冲破了“中国”和“汉字文化”的枷锁,得以从汉字圈以外的地区,汉字以外的媒体直接汲取新的知识。

《解体新书》确立了兰学在日本的地位,随后,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化学等领域有多部著作问世。

例如:《兰学阶梯》(1788),《西说内科撰要》(1792)、《历象新书》(1798)、《重订解体新书》(1798)、《气海观澜》(1825)、《植学起源》(1835)、《七新药》(1862)等。

兰学翻译从1774年到1864年明治维新为止,先后进行了80余年。

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中日交流可以追溯到两国的古代时期,这种交流形式主要是通过朝贡贸易和文化交流开展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之间的互动逐渐变得更加紧密,尤其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中日关系更趋于亲密。

然而,在二战期间,中日两国发生了重大的战争,这对文化交流造成了影响。

现在,随着国际关系的变化,中日文化交流逐渐恢复正常,两国在文化、经贸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更加活跃。

文艺交流是中日文化中比较传统的方式,从传统文学到现代文学,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学作品不断的流传,尤其是近年来电影和电视剧的合拍使中日文化交流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近些年来,中日漫画、动画等文化形式在两国之间流行,两国之间的电子游戏也逐步达到了各自市场的份额。

在现实中,中日文化交流也通过各种渠道得以实现,如,中日文学交流、音乐会、艺术展览、田径比赛等活动。

例如,中国和日本的学校之间的交流日已经成为了常态化的制度,这使得中日两国的青少年之间的交流更加浓厚。

2019年,中日韩电影合作协议也被签署,三个国家之间的电影合作将会进一步得到推动。

然而在文化交流领域内,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障碍。

有些层次的文化交流可能受到语言障碍影响,对译文的满意程度受到挑战,译文质量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挑战。

另外,由于对历史与文化的理解和认知的不同,双方在一些领域的交流也可能会受到影响。

因此,从中日文化交流的角度考虑,应该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打破各种壁垒,让更多的中日民众更好的了解和认知彼此的文化。

总体而言,中日两国在文化交流领域积极的互动表明了两国对于和平与合作的高度重视,两国的文化交流史和现状都说明,两国的发展需要各自不断学习和借鉴对方,从而共同进步。

今后中日文化交流应该继续加强和扩大,同时也应该注重文化相互交流之前的准备和理解,让文化交流之路走得更加顺畅。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构建中日和谐同发的友好关系体系。

中日关系历史

中日关系历史

中日关系发展史国家介绍:中国:中国为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文化与文明史。

中国是国际社会的中流砥柱,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世界第二大进口国,拥有最多外汇储备;亦是世界上经济成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不过中国的生产力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地区发展也不平衡。

日本:日本国是位于亚洲大陆东岸外的太平洋岛国。

西、北隔东海、黄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与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相望,东濒太平洋。

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为单一民族国家,实行君主立宪政体,被称为“日出之国”。

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起一直是世界公认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科学研发能力居世界第三,同时也是当今世界第四大出口国与第四大进口国。

日本属于发达国家,国民拥有很高的生活质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四万美元稳居世界前列,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中日两国同为亚洲大国,中日关系影响着亚洲的稳定,甚至是世界的和平。

中日关系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关系之一。

古代日本长期以中国为师,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强大起来,屡次侵略中国。

今天,日本右翼势力不仅不思悔改,而且竭力掩盖侵略的罪行,美化侵略战争,给两国关系蒙上阴影。

考点链接一、日本发展史(一)日本发展史上的三次飞跃:1大化改新:向中国隋唐学习,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2)明治维新:向欧美学习,使日本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3二战后:(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70年代初,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二)日本国别史1.646年,日本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2.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将军掌握实权,1868年幕府统治被推翻;1868年日本进行明治维新,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3.19世纪末20世纪初,向帝国主义过渡,发动甲午中日战争,获取大量的侵华利益。

中日现代文学比较的分析.docx

中日现代文学比较的分析.docx

中日现代文学比较的分析1、引言中日现代文学之间一直有着特殊密切的关系,二者互相推进、互相影响,因此,无论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来说,还是对于日本文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日现代文学都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下的产物,二者均经过了社会的变革、时代的进步,在本国文学的基础上,吸收了国外的先进文化并加以创新,而正是在新旧文学的传承过程中,中日现代文学进行了交融和碰撞。

2、现代文学的本质现代文学主要是指在国家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它不仅用现代语言表现现代的某些思想,而且在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上对现代文学进行了革新,建立新的文学体裁,创造新的文学内容,从而与世界文学潮流相一致,成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学。

文学主要以对社会的反映为基础体现出一定的精神世界,而随着目前社会的发展,其内容和形式等也在发生着改变,以中日现代文学为例,其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文学体系。

3、中国现代文学的特征及其发展我国的现代文学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当时中国正在遭受着帝国主义的入侵,民族危机日益加重,先进的知识分子受到西方先进文化的启发,开始对我国的文学进行革新以达到唤醒中华民族的觉醒。

因此,中国现代文学和人民群众的结合比以往更深,是以现实主义革命为主体,同时包含有多种创作方法与文学流派的文学。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文学大家鲁迅的很多作品为我国现代文学开辟了广泛的道路,随后冰心、郁达夫、郭沫若、朱自清以及叶圣陶等众多文学大家更是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因此,可以说我国的现代文学深受西方文学的影响,是我国文艺运动实践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深度融合,民族特色鲜明、艺术个性明显,再加上以鲁迅为代表的文学大家做出的突出贡献,更是奠定了新文学的现实主义基础。

4、日本现代文学的特征及其发展日本的文学深受其地理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而具有独特的特点,在近代之前,其主要以短小、结构单纯的短歌为主,而之后向着连歌发展。

第九编近代文学-第三章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词-论文

第九编近代文学-第三章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词-论文

第九编近代文学-第三章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词- 论文关键字:革命诗歌资产阶级诗人近代思想文体散文梁启超黄遵宪第三章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词(孙静撰)从中日甲午战争(1894)前后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是近代后期。

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是,登上政治舞台的资产阶级相继发动了改良主义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文学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进行维新与革命斗争的武器,因此激起文学领域中的广泛“革命”,涌现了以黄遵宪、梁启超、柳亚子为代表的一批作家。

最引人注目的是“诗界革命”与“文界革命”取得的成果,使诗文创作面貌一新,将近代诗文的发展推向了高峰,幷为“五四”新文学革命准备了某些条件。

本时期旧的诗文流派虽然仍在文坛上继续活动,但在充满近代精神的文学比照之下,愈显得黯然失色。

第一节黄遵宪与“诗界革命”“诗界革命”与黄遵宪的新派诗厚重的历史现实内容反映新学理、新事物与“吟到中华以外天”黄遵宪描写艺术的拓展近代后期由资产阶级文化思想更新带来的文学变革之一,是诗歌领域出现的“诗界革命”。

鲜明提出“诗界革命”口号的是梁启超,而早已反映出诗歌变革趋向幷获得创作成功,成为“诗界革命”旗帜的则是黄遵宪。

黄遵宪(1848~1905)早年即经历动乱,关心现实,主张通今达交以“救时弊”《感怀》其一)。

从光绪三年(1877)到二十年(1894),他以外交官身份先后到过日本、英国、美国、新加坡等地。

经过亲自接触资产阶级文明和考察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他明确树立起“中国必变从西法”(《己亥杂诗》第四十七首自注)的思想,幷在新的文化思想激荡下,开始诗歌创作的新探索。

他深感古典诗歌“自古至今,而其变极尽矣”,再继为难。

但他深信“诗固无古今也”,“苟能即身之所遇,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而笔之于诗,何必古人?我自有我之诗者在矣”(《与朗论诗书》)。

他沿着这条道路进行创造性的实践,突破古诗的传统天地,形成了足以自立、独具特色的“新派诗”,被梁启超誉为“独辟境界,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纪诗界中”(《饮冰室诗话》三二),成为“诗界革命”的巨匠和旗帜。

历史上中日僧侣的交流对日本文化产生的影响——基于文学史课程教学的新史料

历史上中日僧侣的交流对日本文化产生的影响——基于文学史课程教学的新史料

历史上中日僧侣的交流对日本文化产生的影响 ——基于文学史课程教学的新史料发布时间:2021-03-29T10:51:10.737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3月下作者:钟华李艳杰[导读] 作为佛教活动的主体,僧侣在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中占据主要地位。

历史上的僧侣,除了继承和传播佛法,在教育资源短缺的年代,还承担了教育的责任,同时也创作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以多重身份活跃在不同领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历史上中日僧侣的交流给日本艺术、文学、医学、教育以及民俗生活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沈阳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钟华李艳杰 110809【摘要】作为佛教活动的主体,僧侣在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中占据主要地位。

历史上的僧侣,除了继承和传播佛法,在教育资源短缺的年代,还承担了教育的责任,同时也创作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以多重身份活跃在不同领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历史上中日僧侣的交流给日本艺术、文学、医学、教育以及民俗生活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关键词】僧侣;中日交流;文化;影响佛教传入日本经历了一段漫长的过程,综合各种记录,可以认为最迟在继体天皇时,佛教通过国家外交和民间私传等多种途径传入日本。

隋唐时期、日本通过遣隋使和遣唐使与中国大陆交流,其中最为著名、也是产生影响最大的就是遣唐使。

据统计自630年至894年的约260年间,日本共任命过20次遣唐使,其中4次因故停止,实际成行16次。

这些遣唐使中就包含一部分僧侣,但由于唐朝逐渐衰落,日本便停止了遣唐使的派遣。

虽然政府停止了官方的交流,但是中日的民间交流却从未停止,交流的主体主要是商人和佛教僧侣。

其交流不仅仅停留在宗教层面,还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来华日僧回国时,不仅改良了日本的佛教,在日本的艺术、文学、医学、教育、习俗等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中日僧侣交流在日本艺术领域产生的影响中国的建筑样式随着中日僧侣交流传入日本,京都和奈良等地至今还保存着盛唐之景。

佛教传入日本之初,日本还没有自己的文字,随着佛教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僧侣不仅学会了汉字,还习得了书法,同时也将中国的绘画带到日本,发展成为具有日本特色的绘画。

日本近现代文学流派史第三章

日本近现代文学流派史第三章

第二节 观念小说和悲惨小说
一、产生背景 二、定义 三、代表作分析
一、产生背景 中日甲午战争胜利后,日本资本主义加速发展,社会问题 随之而来。作家以批判的目光投向社会,思考社会黑暗面 ,主力是后期砚友社作家。 二、定义 ① “观念小说”:又称“主观小说”或“主题先行小说”。 不单纯表现凄惨人物与事件,主题先行,明示作家理念, 批判现实,认定社会悲剧的根源来自社会,代表作家是后 期研友友社作家川上眉山、泉镜花。 “悲惨小说”:也称“深刻小说”,追究社会矛盾产生的 惨剧,将其写实的表现出来,基调悲怆,内容多死亡,悲 恋等题材,旗手是广津柳浪,代表作是《黑蜥蜴》《情死 于今户》
泉镜花 泉镜花 (1873—1939),跨越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代的伟大作家。 原名镜太郎,生于石川县金泽市。父亲是雕金和象牙工艺师。镜花从小 受到传统艺术的熏陶,曾在教会学校北陆英和学校受教育。青年时期由 于爱好文学,拜在作家尾崎红叶门下。日本新文学是在日本近代社会特 定的历史条件下,在继承日本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学遗产的基础上,吸收 西方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的营养,随着日本整个国家的成长壮大而发展 起来的。1893年发表处女作《冠弥左卫门》。1895年发表《夜间巡警》 和《外科室》,受到好评,被视为“观念小说”的代表作。由于战争使 日本经济矛盾、社会危机日益加深,对不公正的现实感到愤慨,相信永 恒的纯洁的爱的存在,开创了日本的“观念文学”。此后发表了一系列 表现处于伪善横暴世界中的善良人性的作品。1900年问世的《高野圣僧 》,描写一个怪兽怪鸟袭击人的故事,说明人在世上要受到不可抗拒的 力量、鬼神的力量、佛教的力量的支配,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小说《 妇系图》(1907)、《歌行灯》(1910),也就是他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1909年参加后藤宙外等人组织的文艺革新会,标榜反自然主义文学。 大正年代发表了《天守物语》、《棠棣花》和《战国新茶渍》等剧本, 被称为唯美主义戏剧的杰作。他以追求美的观念和浪漫主义丰富了日本 文学。1937年成为帝国艺术院院士。

日本古典文学中的中国故事——以《竹取物语》为例

日本古典文学中的中国故事——以《竹取物语》为例

日本古典文学中的中国故事——以《竹取物语》为例发布时间:2021-11-05T05:56:26.773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2021年第4期作者:康雨荷王竹君张琰晖卢怡蒙[导读] 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悠久,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

纵观日本各个时期的文化发展,都可以看到中华文化的影子,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日本文学作品《竹取物语》就是吸收并转化了中国文化的经典佳作之一。

本文将以《竹取物语》为例,探索中华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主要从《竹取物语》中的“辉夜姬奔月”与中国传统神话《嫦娥奔月》的故事比较、“求婚难题”以及其中的儒释道思想,多角度地探索中华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宁波大学浙江省宁波市315000摘要: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悠久,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

纵观日本各个时期的文化发展,都可以看到中华文化的影子,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日本文学作品《竹取物语》就是吸收并转化了中国文化的经典佳作之一。

本文将以《竹取物语》为例,探索中华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主要从《竹取物语》中的“辉夜姬奔月”与中国传统神话《嫦娥奔月》的故事比较、“求婚难题”以及其中的儒释道思想,多角度地探索中华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并以此为契机回首过去展望未来,从而更好的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文化自信。

关键词:中日交流;竹取物语;中国故事《竹取物语》又名《辉夜姬物语》,是日本最古老的物语作品,产生于10 世纪初的平安时代,同时也是日本第一部以假名书写的文学作品。

《竹取物语》开创了“物语”这一新的文学体裁,是“传奇物语”流派的代表作品。

同时《竹取物语》在日本第一次实现了假名与文字的统一,对之后古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古老传统文化的影响,它借鉴和吸收中国文化因素,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大量文学作品。

《竹取物语》于日本的平安时代创作,对应当时的我国正处于唐朝时期,是文明开放的盛世。

1921年的郁达夫与佐藤春夫——中日文学史上的一个生动而真实的断片

1921年的郁达夫与佐藤春夫——中日文学史上的一个生动而真实的断片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V01.61.No.2第61卷第2期2008年3月WuhanUniversityJournal(HumanitySciences)Mar.2008.19842031921年的郁达夫与佐藤春夫——中Et文学史上的一个生动而真实的断片童晓薇[摘要]1921年是郁达夫-9佐藤春夫相识的前一年,是已经成名的佐藤春夫的休整期,却是郁达夫从一名学生到作家的重要转型期,也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文学社团——创造社成立的时期。

两人在这一年的文学活动和生活状态,展示了日本文化对创造社的影响,更折射出20世纪20年代中日文学界的种种状况。

[关键词]郁达夫;佐藤春夫;1921年[中图分类号]1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1X(2008)02—0198—061921年,中国农历辛酉年,民国十年,日本大正十年。

这一年,没有资料显示作家郁达夫与日本大正时期文学的代表性人物佐藤春夫已有面识。

但佐藤春夫的名字,郁达夫是已有耳闻。

而且对他的作品欣赏有加。

1921年后两人更成为惺惺相惜的朋友。

但在这一年两人按照自己的生活轨道过着各自的生活,平静中却暗流涌动,折射出一幅生动的历史画面。

一月1921年1月。

在日本,创刊于1891年的著名文艺杂志《早稻田文学》的新年第一期登载了哲学家、文艺评论家西宫藤朝的文章《文艺运动的文化意义》。

这篇文章与前一年11月另一名文艺评论家片上伸在同一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文艺中心的文化事业》具有延续性,均围绕1919年哲学家左右田喜一郎和桑木严翼在德国理想主义的基础上提出的“文化主义”这一概念,做了进一步的指定和强化,使“文化”一词的意义更加明确并继续传播开去。

他们提倡以“文化”作为生活的中心,而此“文化”非彼“文明”,它指的是人类精神领域的艺术教养范畴的文化,确切地说指的是“文艺”这个概念。

文化主义”的提出与大正时期的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学评论家桑原武夫在他的著作《大正十五年》中分析了西方生活方式和各种社会思潮对日本的影响,认为“明治时期人们的生活与西方有很大的落差,新思想新文化的引进十分困难,但到了大正时期,老百姓开始喝啤酒、喝汽水,生活水准大幅度提高,(对西方的)模仿就变得简单可行了。

《日本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日本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日本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日本文学史课程代码:11132620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学分:2 总学时:32 理论学时:32 实验学时:0先修课程:高级日语、日本文学作品选读适用专业:日语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主要依据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院校日语专业教学大纲》和本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而开设,是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专业选修课。

日本文学史的授课目的是通过学习日本文学史,使学生掌握日本文学史中的重要事件、重要作品名和重要文学流派的名称及其影响,借以了解日本文学的特色,了解日本文学对日本文化特色形成的影响以及日本文学在日本语言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它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在今后更好地做好中日文化交流工作。

二、教学基本要求1、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应能大致了解日本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和主要特征,理解各时期的文学思潮和代表作家及作品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但要使学生掌握文学方面的理论和常识,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能力,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日语语言技能;不但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要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2、教学模式基本要求本课程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在教学中适当地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并要求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参考书、有关作品和评论,撰写读书报告。

为增强学生对教学重点的把握,可在教学中采用Powerpoint 进行教学。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古代前期の文学(奈良時代)1.课程教学内容(1)第一節古代前期の文学概観(2)第二節主な文学作品1、記紀文学 『古事記』と『日本書紀』2、『風土記』3、『懐風藻』4、『万葉集』5、『歌経標式』2.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記紀文学 『古事記』と『日本書紀』(2)难点:『万葉集』3.课程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古代前期的文学背景,理解从口承文学到记载文学转变的时代,掌握古代前期文学的代表作家和作品,古代前期文学的特征。

日本文学史——中日文学作品中的女性[1]

日本文学史——中日文学作品中的女性[1]

中日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比较摘要:张爱玲和川端康成的小说中都描写了大量的女性,而两人都擅长描写女性。

他们的代表作品《半生缘》和《雪国》中,都存在着在强大的男权社会中挣扎着的女性形象。

分析这两部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追问作家的女性意识和作家性别以及民族文化在两个作家创作中的影响,从而可以挖掘出两个作家不同的女性观。

关键词:《半生缘》;《雪国》;女性;男权社会;扭曲;纯净张爱玲和川端康成都是描写女性的高手,他们笔下的女性纯真、美丽、自我、孤独。

他们的作品中都存在着在强大的男权社会中挣扎着的女性形象。

数千年的中国文化一直是男权意识占据主流地位,女性因经济上的不独立,而在心理上、精神上便永远成为男性的奴隶,当这种男权意识成为一种主流话语,人们在几千年文明灿烂的文本中就难以寻得女性意识的高扬和自觉。

张爱玲作品中关注最深切的是男权背景中女性生存困境,她的女性主体都是柔弱的、屈从的,即便有所收获仍然难逃失败、屈辱的阴影,但却有力地揭露了男权文化背景的罪恶和颓废。

而川端康成是日本新感觉派作家,他的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可以说是描写女性和爱情的文学。

川端文学基本是描写女性世界并把女性当作纯粹生命加以展现的文学。

在川端的文学生命中充满了对女性的挚爱和思索,同情和歌颂。

但是,作为一个男性作家,川端仍然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男性意识转移到了作品的人物中,他笔下的女性形象中有男权文化的影子。

一“自从父权制社会建立以来,人类便朝着性别统治性别依附的方向发展,五千年来的人类发展史实则是以男尊女卑的两性关系为基础的发展,女性从一出生就受到了来自于男权社会的各种教导,在极力将女性改造成…谦逊、隐忍、温柔、忘我‟的符合男权意识规范要求的…大家闺秀‟的同时,使女性成为了臣服于父权统治之下的逐渐失去言说权的性别。

”[1]《半生缘》作为张爱玲为数不多的长篇小说中的一篇,揭示了在强大的男权社会中,女性在某种程度上被“环境”所奴役,将原本纯真善良的人性扭曲成丑陋的“动物性”。

中日文学史划分比较

中日文学史划分比较

日本近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 • 大江健三郎(1935--) • 著有《广岛日记》 • 1994年获得诺贝尔 文学奖
日本近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 村上春树(1949---) 著作有<挪威的森林> 1979年 - “且听风 吟”h获得群像新人 文学奖、芥川奖候 补 村上春树和妻子阳子>
从日本到中国。。。。。。。。 从日本到中国。。。。。。。。
中国文学史
• 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上古:先秦两汉(公 先秦两汉( 先秦两汉 世纪以前) 元3世纪以前) 世纪以前 • 中古:魏晋至明中 中古: 公元3世纪至 世纪至16 叶(公元 世纪至 世纪) 世纪) • 第一段:先秦 第一段: • 第二段:两汉 第二段: • 第三段:魏晋-唐朝中 第三段:魏晋 唐朝中 叶 • 第四段:唐中叶 南宋 第四段:唐中叶-南宋 末 • 第五段:元朝初期 明 第五段:元朝初期-明 中叶
认 的 中 国 文
产 坚 实 的 组
界 文 学 , 是
国 传 统 文 学
从 《诗 经
中 国 文 学
• • • • • • • • 。 。 段 则 上 是 古 分 类 法 公 七 别 为 】 的 分 。 遗 世 划 分 化 于 , 中 法 分 段 史 部 界 文 属 迅 方 学 成 世 无 疑 鲁 分 》 到 区 の 史
近代中国的代表人物
• 鲁迅像鲁迅 (1881.9.25~ 1936.10.19) • 代表作品: 《呐喊》 《彷徨》,《故事新编》 《狂人日记》《朝花夕 拾》 • 重要事件 : 新文化 运动
总结 • 日本在文化上受中国影响,
日本文学史 • 日本文学史の時代
日本文学
古典文学
近現代文学
日本文学史の時代
• 古典文学史 • 上代時代(紀元ー749 ) (紀元ー1867年) • 中古時代(749-7192 ) • 中世時代(1192-1603) • 近世時代(1603-1867) • 近代文学史 • 明治時代ー昭和時代 (1868-1960) • 現代文学史 • 昭和時代至今

中日文学史划分比较

中日文学史划分比较

日本文学史 • 日本文学史の時代
日本文学
古典文学
近現代文学
日本文学史の時代
• 古典文学史 • 上代時代(紀元ー749 ) (紀元ー1867年) • 中古時代(749-7192 ) • 中世時代(1192-1603) • 近世時代(1603-1867) • 近代文学史 • 明治時代ー昭和時代 (1868-1960) • 現代文学史 • 昭和時代至今
日本近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 • 大江健三郎(1935--) • 著有《广岛日记》 • 1994年获得诺贝尔 文学奖
日本近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 村上春树(1949---) 著作有<挪威的森林> 1979年 - “且听风 吟”h获得群像新人 文学奖、芥川奖候 补 村上春树和妻子阳子>
从日本到中国。。。。。。。。 从日本到中国。。。。。。。。
中国文学史の時代
第六段: • 近古:明中叶至“五 • 第六段:明嘉靖初 明中叶至“ 明中叶至 运动(公元16 至鸦片战争( 四”运动(公元 至鸦片战争(1840) ) 世纪至20世纪初期 世纪初期) 世纪至 世纪初期) • 第七段:鸦片战争 第七段: 五四” 至“五四”运动 (1919)
中国文学史の時代
• 中国最早的史书 《尚书》大约成书于战 国(前770年-前221 年)
中国文学史の時代 • 先秦文学可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三个时期。主要由上古歌谣和神话、《 诗经》、先秦散文、楚辞为构成 甲骨文
上古时期的文学成就

• 我国第一位伟大的 爱国主义诗人—— 屈原 (约公元前339 年?~约公元前278 年?)此时日本处于 弥生时代
中国文学史
• 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
上古
中古
近古

《夏天里的成长》相关知识二

《夏天里的成长》相关知识二

《夏天里的成长》相关知识二梁容若(1906—1997),河北省行唐县(今灵寿县)人,原名梁绳禕,现当代著名作家、学者,我国语言学泰斗黎锦熙先生的高足。

终生致力于中国文学史及中日文化关系史研究和散文写作,著述甚富,其散文名篇《塞外的春天》、《落花生的性格》曾被选入各种散文选集。

其散文名篇《我看大明湖》长期以来一直是台湾、香港地区中学国语课的必修篇目。

1936年4月受公费资助与推荐之下,考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大学院,研究中日文学史期间并翻译《日本汉文学史》与《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两书。

1938年回国后在北平数所大学任教,并从事语言文学研究。

1945年曾短暂在绥远省协助共产党抗日工作。

1948年10月中旬到台北筹办《国语日报》,历任常务委员、副编辑至1958年。

历任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东海大学(1958年-1969年)中文系教授。

梁容若于东海大学任教末期,曾与新儒家之一的徐复观论战。

论战中,徐指出抗战期间,梁居留北京任教,实已为日本吸收,并鼓吹皇民思想,并非地下工作。

可备一说。

1974年退休后移居美国印第安那州。

1981年回大陆,任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1983年患上眼疾后赴美,1997年在美国逝世。

梁已婚,与傅静如在1935年夏天结婚(傅于1996年辞世),育有一子(梁一成)一女(梁华)。

梁为《注音详解古今文选》编著不少文章,其中《我看大明湖》一文被列入香港中学语文课程。

作为尚秉和的高足之一,对尚秉和先生的学识、文章,其高足梁容若予以如此评价:“先生论史,步趋班、马,而亦瓣香蔚宗。

论史法,以为正确、简炼、生动,缺一不可,直书史实,劝惩自见,是非自明”,“先生相与讲论之友朋,如王树楠、吴闿生、高阆仙、张鼎彝等,雅尚略同,皆能有公鉴,无姑息,谠论斧削,以比迹古人,力争上游为准的。

先生虚怀采纳,损之又损,用能文省而事赅,扼要而畅达。

文章诙奇隽永,引人入胜,吴北江氏谓,殆欲与左史班范相争衡。

”1。

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无常思想的差异

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无常思想的差异

桑凤平高春璐(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044)摘要:感叹人生无常是中日两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主题。

无常意味着灾难,它所导致的结果就是生离死别。

中日两国古典文学对于/灾难0的起因和/生死0的看法有着明显的不同。

前者用儒家思想来解释/灾难0的原因,即无常是社会的各种弊端造成的,而后者则用佛教思想来解释/灾难0的原因,即灾难是无常世界本身造成的。

对于/生死0,中国古代文人/忧生0,日本古代文人/崇死0。

关键词:中日古典文学;人生无常;佛教;儒教;生死观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839(2007)03-0138-04Differences bet ween the Ideas of Inconstancy inChi nese and Japanese L iterary ClassicsSANG Feng-p ing GAO Chun-lu(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Chongqing Universit y,Chongqing400044,P.R.Chi n a) Abstract:I nconsta ncy of life is the consta nt the m e i n Chi nese and Japanese literary classics.I nc onstancyis the cause of disaster,wh i ch results i n separati on and death.As to the ori g i n of i nc onstancy and att-itudes to war ds it,t here are differe nt ideas i n Chi nese and Japanese literary classics.I n the for m er,the or-i g i n of t he i nconsta ncy of life i s explai ned in ter m s of Conf uci anis m,whereas i n the latter,it is e xplai nedi n ter m s of Buddhis m,belie v i ng that disasters are cause d by the inconstant worl d.W ith regar d to"lifeand death",ancie nt Chi nese w riters"car e more about life",whereas Japa nese w riters"worsh i p death".K ey wor ds:Chi nese and Japanese literar y classics;inc onstancy of life;Buddh i s m and Confuci anis m;att-itudes to ward life a nd deat h无常一词出于中国古典和佛经当中,包含三种意思:一是诸行无常,即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中,世上没有恒常不变的事物;二是五蕴无常,即认识到万物都在不断变化的主体本身也是无常的;三是世上没有/无常0,也没有/有常0,当超越有无的对立到达涅槃时,才能够形成真正的无常观,即一切皆空的思想。

中日比较文学研究资料汇编

中日比较文学研究资料汇编

中日比较文学研究资料汇编1.导言中日文学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也是中日两国民族文化交流的窗口。

中日两国文学的比较和研究早就展开,涵盖内容包括文学体裁、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

这篇文章将从中日比较文学研究资料的角度,分别介绍中日两国文学的比较和研究。

2.中日文学的比较中日两国文学有着相似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

在作品的文化内涵、书写形式、思想表达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前现代时期的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对比可以发现:中国文学在受到古典文学的影响,以呈现生命哲学和思想为目标;而日本文学则是承袭古代文化去表达个人的情感和心境。

例如,近藤芳美的小说《黑铁的骑士》与古代文学的《枕草子》都涉及了相似的主题。

而从作品的细节、语境等层面来看,中日文学的异同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探讨。

3.中日文学研究的成果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中日两国的学者也积极投身于中日文学研究中,不断推进了双方文学的交流与发展。

而在这个过程中,也产生了丰富的文学研究成果。

例如中国的《中日比较文学研究》、《日本现代文学》以及日本的《周刊新潮》、《文学界》等。

这些书籍期刊不仅全面梳理中日文学的发展变迁,更为关注文学与现代社会、历史等方面的融合。

为中日两国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中日文学对比研究的新领域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中日文学的研究也逐渐朝多元化、跨越时空的方向拓展。

例如“都市文学”、“少年文学”、“公共事务文学”这些新领域的涌现。

其中,都市文学通过对村落流失、现代化、社会结构转变等现象的观察,呈现了当今社会的生活景象和文化状况。

而少年文学则更注重教育与儿童文学关系的探究,帮助孩子理性思考,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公共事务文学则是相对大众的文学,主要关注表现社会现状和重大时事的文学作品。

这些新领域的涌现,为中日文学的比较和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思路。

5.结语中日文学的比较和研究不仅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也是两国民间友好交往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日文学的研究也需要不断更新的视角和方法。

日本近现代文学史的年代再划分问题探析

日本近现代文学史的年代再划分问题探析

日本近现代文学史的年代再划分问题探析日本近现代文学史再划分所涉及到的问题,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分期问题,二是分界问题。

本文现对此进行如下分述。

一中日有关日本近现代文学史再划分的分期问题日本近现代文学史如果进行再划分,日本文学界基本上是两分法:近代和现代;但是中国日本文学评论界,基本是三分法:近代、现代、当代。

之所以产生这种不同的分类,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中日两国的历史进程和的历史史观的差异。

而解析这一分期差异,关键在于厘清中国三分法的产生的历史缘由。

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的划分上,中国近代文学指的是18世纪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的这段时期的文学;现代文学指的是“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这段时期的文学;当代文学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文学。

这种观点已经成为我国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定论。

可以说,“近代”、“现代”、“当代”是我国文学上的重要分期形式。

笔者认为,这种三分法主要源于我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的特殊性,成为一种理论是逐渐发展、形成的。

大致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有关“五四”以来新文学的文学史论著和作品选,大多使用“新文学”名称。

如,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1932)、王哲甫的《中国新文学运动史》(1933)等。

在这期间,“现代文学”很少见到,个别以“现代文学”命名的著作,也主要作为“现时代”的时间概念使用。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50年代中期。

但是,自上个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新文学”的概念便被“现代文学”所取代,以“现代文学史”命名的著作,纷纷出现。

与此同时,一批冠以“当代文学史”或“新中国文学”名称的评述1949年以后大陆文学的史著,也应运而生。

可以看出,“现代文学”这一说法对“新文学”的取代,为“当代文学”概念的出现提供了“空间”,是在尝试建立一种新的文学史时期的分类方式。

这种新的文学史分期方法,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历史观在文学史的再现。

新历史观的建立依据,主要来自毛泽东于1940年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等论著。

评严绍璗的《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稿》

评严绍璗的《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稿》

评严绍璗的《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稿》
黄朝波
【期刊名称】《学术评论》
【年(卷),期】2006(000)0S1
【摘要】&lt;正&gt; 北京大学中文语言系严绍(?)教授的《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稿》是严教授本人在中日古代文学关系研究中的集大成,也是他的代表作。

全书共有八章,分别研究中日神话的关联、日本古代短歌诗型中的汉文学形态、上古时代中国
人的日本知识与日本文学西渐的起始、日本古代小说的产生与中国文学的关联、白居易文学在日本中古韵文史上的地位与意义、中世时代日本女性文学的繁荣与中国文学
【总页数】3页(P171-173)
【作者】黄朝波
【作者单位】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9
【相关文献】
1.严绍璗的比较文学研究之路 [J], 王立群
2."变异体"概念在跨文化研究领域内的出现与使用——以严绍璗的学术实践为中心[J], 赵茜
3.严绍璗中日神话比较研究论 [J], 王立群;
4.浅谈文化氛围对羲和与天照大神女性形象的影响——以严绍璗的"文化语境"为基
础 [J], 梁桂熟; 王琛
5.“中国三十年日本文学研究的成就与方法国际研讨会——庆贺严绍璗先生七十华诞”在北京大学举行 [J], 王立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日文化交流史复习资料提纲期末考试试题

中日文化交流史复习资料提纲期末考试试题

序章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特点与分期2中日文化交流史有4个突出的特点持久性(3以持续不断的人员往来为分析手段4五次战争)全面性(5成就深远而卓著6以持续不断的书籍往来为史证)双向性(7-9以日本文化反哺,维新成果的西传为重点.隋唐,明治维新7关于中日双向性交流的15史实)自主性(10以中日之间以海相隔的地理位置为论据)11世界对比中罕见中日文化交流史的七个分期12分期的依据:人员流动的方式1、3---6世纪(秦汉六朝)大陆居民移居日本/2、6---9世纪(隋唐)日本遣唐使等来华3、9---13世纪(晚唐、五代、北宋)中国商船大量东渡4、13---14世纪(南宋、元)日本商船大量来华/5、14--17世纪(明)日本遣明使等来华6、17---19世纪中叶(清)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商船东渡7、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清末)中国青年学子为求新学赴日留学11日本分期方法日本历史简介绳纹时代(约BC12000——BC300)岛国的封闭的狩猎采集弥生时代(约BC300——AD300)传入大陆文明农耕稻作小国争斗古坟时代(约300——500)传入中国六朝文化大和国家形成飞鸟•白风时代(约500——710)隋•初唐文化传入佛教大兴国家集权强化奈良时代(710——794)盛唐文化传入国家行政完备佛教事业大成平安时代(794——1192与北宋几乎平等交往民族文化成长贵族文化艺术昌盛镰仓时代(1192—1333)与南宋•元交流密切禅宗传入武士掌权武士文化昌盛室町时代(1336—1573)与明交流密切贸易发达民族艺术开花禅艺术鼎盛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信长秀吉霸主气势豪华灿烂江户时代(1603——1868)锁国士农工商艺道文化形成西方文化传入明治维新(1868)开国近代国家成立2第一章秦汉六朝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第一节海流的造化——传递大陆文明信息3左旋海流图.,4铜铎图.,5铜剑铜矛-史前大陆居民横渡对马海峡7实地..:对马岛与壹岐岛 6《古事记,日本书纪记载..考察日本左旋海流:寒流---发源自鞑靼海峡里曼海流在上暖流---发源菲律宾海域黑潮海流在下断桥(朝鲜海峡,对马海峡)半岛南岸>50公里(朝鲜海峡)>对马岛>46公里(对马海峡)--->壹歧岛、日本九州陆地海流急每日24海里小舟极难航进东传至福冈的铜制武器尺寸小实用品日本古代的铜剑铜矛崇拜日本制造的大型铜剑铜矛ü中国史籍关于远古交流的记载王充《论衡》:“成王之时,越裳献雉,倭人贡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期自然主義とも
• 詩から小説に転じた島崎藤村らもゾラの 影響の著しい小説を書いたが、これらの 作品の多くは、現実の科学的分析による というよりは、遺伝と環境、特に遺伝の理 論の手軽な応用によるもので、ゾラの作 品の持っていた社会性には乏しい。 • 文学史的には前期自然主義と呼ぶことも ある。
自然主義
谷崎潤一郎(たにざきじゅんいちろう)
• 東京帝国大学中退。第二次「新思潮」同 人。耽美的・悪魔主義的な傾向の作品 を発表。関東大震災を機に関西に移住、 以後、古典的・伝統的な日本美に傾倒、 独自の新境地をひらく。戯曲・随筆にも すぐれたものを残す。作品は外に「蘆刈 あしかり」「春琴抄」「細雪ささめゆき」「少将滋 幹の母」など。1886-1965。
• 明治40年教壇を退き、東京朝日新聞に 入社、執筆に専念。近代的知性に基づ き倫理的主題を追求した。作品「虞美人 草」「三四郎」「それから」「門」「彼岸過迄」 「行人」「こゝろ」「道草」「明暗」など。1867 -1916。
鴎 外
• 森鴎外はしばらく文筆活動から遠ざかっ ていたが、漱石の影響もあり、『ヰタ・セク スアリス』(明42)『青年』(明43)『雁』(明 44)など反自然主義の小説を発表する。 その後、乃木大将の殉死を機に、歴史 小説を手がけるようになり、『興津弥五右 衛門(おきつやごえもん)』(大1)『阿部一 族』(大2)などを発表。
余裕派(よゆうは)
• 夏目漱石が高浜虚子の「鶏頭」に寄せ た序文で「余裕のある小説」について説 き、この語を用いたので、正岡子規の写 生文を受けついだ夏目漱石・高浜虚子 を中心とする写生文系統の一派。現実 に対するのに余裕をもってあたろうとする 傾向を持つ。主として自然主義を中心と する文壇からやや嘲弄的に使用された。
夏目漱石(なつめ・そうせき)
• 東京出身。本名金之助。東大英文科卒。 大学時代正岡子規と親交があり俳句を つくる。松山中学教諭、五高教授を経て、 明治33(1900)年イギリスに留学、帰国 後一高、東大で英文学を講義。同三八 年「吾輩は猫である」により作家として出 発、「坊っちゃん」「草枕」などを発表して 反自然主義作家として重きをなした。
高踏派(こうとうは)
• (フランスParnasseの訳語)フランス近代 詩の流派の一つ。感傷的、主観的なロマ ン派の反動として生まれ、理知的態度で、 没個性的、客観的な美を追求した。代表 的詩人はゴーチエThéophile Gautier、ルコ ント‐ド‐リールCharles Marie Leconte de Lisle、ジョゼ‐マリア‐ド‐エレディアJoséMaria de Heredia、ボードレール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など。
• さらに史資料から人物像を読み取る史伝 の方法を用いた『渋江抽斎』(大5)『伊沢 (いざわ)蘭軒』(大11)などを書いた。
森鴎外(もり・おうがい)
• 本名林太郎。別号観潮楼主人など。東 大医科卒業後陸軍軍医となりドイツ留学。 陸軍軍医総監、帝室博物館総長、帝国 美術院長など歴任。留学中、西欧文学 の素養を深め、帰国後「しがらみ草紙」 「めさまし草」を創刊。翻訳・評論・創作に 旺盛な活動を示し、日本文学の近代化 に大きな貢献をした。
• 雑誌「スバル」「三田文学」で活躍した作 家が多く、その中心人物は耽美的な小 説『あめりか物語』(明41)『ふらんす物語』 (明42)を発表した永井荷風であった。 『刺青』(明43)で荷風の絶賛を受けた谷 崎潤一郎は、さらに『痴人の愛』(大1415)を発表。佐藤春夫も詩作のかたわら 『田園の憂鬱』(大6)『都市の憂鬱』(大 11)を書いた。
• 明治37年の日露戦争で、日本は近代化 を完成させつつあることと、資本主義社 会を打ち立てたことを示したが、人々の 中では、社会と自分のあり方や生き方、 考えについての対立や矛盾が一層深 刻なものとなっていった。
社会から個人へ
• そのような中で国木田独歩(くにきだどっぽ 1871-1908)『牛肉と馬鈴薯』(明治34)、島 崎藤村『破戒』(明治39)など、社会と個 人の関係を描いた自然主義文学の作品 が相次いで生まれた。 • その後、自然主義文学は、社会の赤 裸々な事実を見詰めるだけでなく個人の 内面や生活を描くことに重点を置き始め、 作家が自身に題材を求めるようになる。
ていた。 • 自然主義は、19世紀後半フランスのゾラ によって提唱された文学上の主張。自然 科学的実証主義的精神を導入、真実を 尊重して酷薄(こくはく)な現実を好んで 暴き、人間を遺伝と環境によって分析し た。ゴンクール(Goncourt)兄弟、ドーデ (Alphonse Daudet)、モーパッサン(Guy de Maupassant)、ユイスマンス(Joris-Karl
Huysmans)らがこれに同調、やがて各国 に広まった。 • 日本では明治30年代末から40年代にか け最盛期を迎えるが、独自な展開を見せ、 これを西欧のそれと区別して、日本自然 主義と呼ぶこともある。
鴎外の自然主義批判
• 日本で最初にゾラの自然主義を論じた のは森鴎外で、ドイツ留学から帰国まも なくの明治22年1月《小説論》でゾラの科 学的真実偏重を批判、想像力の重要性 を論じた。日本ではまだ自然主義が水面 下のものでしかなかった明治20年代に、 鴎外はその後も一貫してゾラを批判した。
ゾライズム
• 明治30年代に入り、フランス自然主義に 影響を受けた小杉天外( 1865-1952)が 『はやり唄』(明治35・1)を、永井荷風 (1879-1959)が『地獄の花』(明治35・9) を、田山花袋(1871-1930)の『重右衛門 の最後』(明35・5)を発表、日本自然主 義運動の先駆けとなった。所謂ゾライズ ムの時代を迎える。
私小説へ
• そして、田山花袋『蒲団』(明治40)『田舎 教師』(明治42)、正宗白鳥(まさむねはくちょう、 1879-1962)『何処へ』(明治41)、徳田秋声 (とくだしゅうせい、1871-1943)『黴』(明治44)、 島崎藤村『春』(明治41)『家』(明治43)『新 生』(大正7)、また刹那主義的な文学観を もとに自伝的な小説を書く岩野泡鳴(いわ のほうめい、1873-1920)の『耽溺(たんでき)』(明 治42)などの私小説へと繋がっていく。
漱 石
• 漱石は猫の視点から人間を眺めた作品 『我が輩は猫である』(明38)を皮切りに、 『坊ちゃん』『草枕』(ともに明39)、前期三 部作と呼ばれている『三四郎』(明41)『そ れから』(明42)『門』(明43)、後期三部 作『彼岸過ぎまで』(明45)『行人』(明45) 『こころ』(明47)を発表。
佐藤春夫(さとうはるお)
• 慶応義塾大学中退。新詩社(機関紙明 星)同人となる一方、生田長江いくたちょうこ うに師事。永井荷風、谷崎潤一郎の影響 をうける。 • 作品は上記の外詩集「殉情詩集」「佐久 の草笛」、小説「晶子曼陀羅」などの作が ある。1892-1964。
• 鴎外は常に明治文壇の指導的存在とし て、明治40年代には「スバル」に拠り反 自然主義の雄として活躍、晩年は歴史 小説・史伝に健筆をふるった。小説に 「舞姫」「青年」「雁」「阿部一族」、史伝に 「澀江抽斎」、翻訳に「即興詩人」「ファウ スト」など。1862-1922。
三、耽美派
• 自然より人工を大切にし、何よりも文学 の中で「美」を追求したのが耽美派の作 家である。
平面描写(へいめんびょうしゃ)
• 田山花袋が明治末期に唱えた描写論。 作者の主観を加えず、対象物や事件の 経過の表面だけをありのままに描く小説 の手法。。
二、反自然主義文学
明治40年代に入ると、反自然主義の立 場に立つ文学作品を発表する人々が現 れた。 • 森鴎外や夏目漱石は、日本の自然主 義文学に批判的で、異なる立場をとった ため、余裕派・高踏派とも称された。 •
描写論
• 日本自然主義において、唯一の方法論 的関心は、描写論に集中していた。花袋 の「露骨なる描写」に始まり、「平面描写」 に至る描写論がもっとも著名。しかしい ずれも方法論としては至極曖昧で、結局 出来る限り私意私念を去って対象を写 すという「腹の据ゑ方」に帰着してしまう のだ、と批判されている。
近代文学史
第三講 確立期の文学
一、自然主義
• それまで欧化路線を邁進して来た日本 であるが、明治30年代に入って、国内に は急速な社会の変化による様々な矛盾 が生まれ、人々は新しい考え方を求め始 めていた。当時のヨーロッパでは、フラン ス中心に自然主義運動が起こり、人間や 社会のあるがままを描くことを文学にお いて実践したゾラ(Emile Zola)らが活躍し
永井荷風(ながいかふう1879-1959)
• 初めゾラを模倣した作品を書いて出発し たが、アメリカ・フランスに赴き、帰朝後、 耽美派の代表的作家として活躍。かたわ ら慶応大学教授に就任し、「三田文学」 を発刊主宰したが、やがて退き、江戸趣 味を基調として花柳界や陋巷を題材にし た多くの作品を書いた。 前述の他「すみ だ川」「腕くらべ」「つゆのあとさき」「濹東 綺譚」・訳詩集「珊瑚集」な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