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的“四少”养生法
药王孙思邈养生十三法
药王孙思邈养生十三法孙思邈养生十三法,又名耳聪明法。
孙思邈,被称为药王孙天医,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生,亦是气功养生的实践家。
他在西魏时代出生,相传他活到141岁才仙游,可见他的长寿心得实在值得学习。
孙思邈少时因病学医,博通经史百家学说,隋唐时曾推拒当官,唐太宗更亲自上山拜会,名噪一时。
不过,更为出名的,是他总结了唐代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编成两部医学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1. 发常梳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
早晚做10次。
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
经常做这动作,可以明目袪风、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2. 目常运(a) 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
重复3次。
(b) 搓手36下,将发热的掌心敷上眼部。
这动作可以强化眼睛,纠正近视和懒视。
3. 齿常叩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
轻轻松松慢慢做36下。
这动作可以通上下颚经络,帮助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骹骨退化。
4. 漱玉津。
玉津即津液、口水(a) 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转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
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再做一下。
(b) 口微微合下,这次舌头不在牙齿外边,而在口腔里,围绕上下颚转动。
左转12圈后吞口水,然后再反方向做一次。
吞口水时,尽量想象将口水带到下丹田。
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口水含有大量酵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因此经常做这动作,可以强健肠胃,延年益寿。
5. 耳常鼓(a) 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然后放手,应该有卜一声。
重复做10下。
(b) 双掌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卜卜有声。
这动作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6. 面常洗(a) 搓手36下,暖手后以后上下扫面。
孙思邈的养生方法有哪些?
孙思邈的养生方法有哪些?药王孙思邈被誉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医学家之一,他提出了许多有效的养生方法。
这些方法简单易行,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健康。
在这里,我将与大家分享孙思邈的十三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孙思邈强调饮食的重要性。
他建议人们每天饮用温开水和茶水,并且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
他还提倡定时进餐、咀嚼慢吞咽,保持心情愉悦。
孙思邈认为适当运动对健康也至关重要。
他建议人们每天坚持锻炼,可以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缓解压力。
除此之外,孙思邈还注意到了睡眠的重要性。
他建议人们每天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并且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好的睡眠可以促进身体恢复和细胞分裂。
按摩也是孙思邈推崇的养生方法之一。
他认为通过按摩可以刺激经络,促进血液循环,还可以缓解疼痛和疲劳。
除了这些方法,孙思邈还提倡精神养生。
他建议人们保持心情愉悦、心态平和,并且避免过度疲劳和焦虑。
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孙思邈还注意到了呼吸的重要性。
他建议人们每天进行深呼吸,并尽量呼出浑身所有浊气,让新鲜空气进入肺部以改善呼吸系统。
孙思邈还强调了观察自己身体状态的重要性。
他建议人们定期进行体检,并且注意身体变化。
及早发现问题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疾病。
孙思邈提出了不要过度用药的观点。
他认为药物有时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应该尽可能避免过度依赖药物。
孙思邈的十三法虽然简单,但是非常实用。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持身体健康,提高生命质量。
和孙思邈的养生方法一样,品牌蜜能眼霜同样受到消费者的好评和青睐。
据三甲医院大夫介绍,该产品具有高效保湿、提亮肤色和淡化细纹等功效,十分适合长时间使用。
希望大家在养生过程中也能注意到这个品牌的存在,让自己更加美丽动人!。
孙思邈养生十三法
14 April 2017资料来自网络孙思邈养生十三法,又名耳聪目明法。
孙思邈,被称为药王孙天医,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生,亦是气功养生的实践家。
他在西魏时代出生,相传他活到100多岁才仙游,可见他的长寿心得实在值得学习。
孙思邈少时因病学医,博通经史百家学说,隋唐时曾推拒当官,唐太宗更亲自上山拜会,名噪一时。
不过,更为出名的,是他总结了唐代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编成两部医学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1. 发常梳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
早晚做10次。
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
经常做这动作,可以明目袪风、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2. 目常运(1) 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
重复3次。
(2) 搓手36下,将发热的掌心敷上眼部。
这动作可以强化眼睛,纠正近视和懒视。
3. 齿常叩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
轻轻松松慢慢做36下。
这动作可以通上下颚经络,帮助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骹骨退化。
4. 漱玉津(1) 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转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
反方向再做一下。
(2) 口微微合下,这次舌头在口腔内,围绕上下颚转动。
左转12圈后吞口水,然后再反方向做一次。
吞口水时,尽量想象将口水带到下丹田。
5. 耳常鼓(1) 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然后放手,应该有卜一声。
重复做10下。
(2) 双掌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扣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卜卜有声。
这动作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6. 面常洗(1) 搓手36下,暖手后以后上下扫面。
(2) 暖手后双手同时向外圈。
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脸色红润有光泽,同时不会有皱纹。
7. 头常摇双手叉腰,闭目,垂下头,缓缓向右扭动,直至恢复原位为一次,共做6次。
孙思邈养生四少诀
孙思邈养生四少诀
孙思邈是唐代杰出的医学家和养生学家,著有医学专著《千金要方》,被后世尊奉为“药王”。
他在《孙思邈方书》中说过一句话:“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依次四少,神仙诀了。
”寥寥数字,道出了最简单易行的养生道理。
1.少说话,以防损伤肺气。
“日出千言,不病自伤”,消耗肺气容易使体内元气不足。
2.少思虑,避免气机郁结。
“多思则神殆”,思虑过度容易导致气机郁结不行,进而引起疾病。
3.少吃点,避免心气不足。
吃太多容易导致心气不足,增加肠胃负担,还会导致肥胖、高血脂等问题。
4.少赖床,以防气血不畅。
睡得太多、缺乏活动,会引起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筋骨脆弱,脏腑功能减退。
孙思邈养生要诀 孙思邈养生法
孙思邈养生要诀孙思邈养生法孙思邈养生要诀孙思邈养生法,我为大家汇聚了一些健康知识和日常养生的文章,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孙思邈养生要诀孙思邈养生法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孙思邈养生要诀啬神孙思邈认为,日常生活中,需要劳神之事确也不少,但“多思则神殆”,过多的思虑不但不益于健康,反而会导致心气郁结,引发疾病。
因此,在生活中,要力争保持乐观,不为琐事所扰。
以坦荡开朗的胸怀,直面生活、从容处事。
爱气传统中医健康理论中,保护精气乃重中之重。
因此孙思邈坚持“人之寿夭,在于撙节”的观点。
并认为,养精蓄锐要从年轻开始。
所以,平时,我们一定要养成良好的起居、饮食和锻炼习惯,时刻保持气血的旺盛和畅通。
养形孙思邈认为,养形即修身。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健壮体魄,再好的理论也只能是空谈。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又告诉我们,生命在于运动,好的身体离不开持之以恒的锻炼和保养。
导引中医理论认为,健康的前提就是要保持经络疏通、气血畅通。
于是,导引便有了用武之地。
在此基础上,孙思邈还摸索总结出呼、吹、嘘、呵、唏、呬六种方法,成功用于疾病预防和治疗。
言论言多必失,作为经验之谈,早已人人皆知。
但“日出千言,不病自伤”,说话多了,竟还会影响健康,所以孙思邈又对症下药,告诫大家要做到“众人大言而我小语,众人多繁而我小记”。
孙思邈养生法饮食常言道:“病从口入”。
所以,在饮食方面,孙思邈主张:“非其食不食。
非其食者,所谓猪豘、鸡鱼、蒜鲙、生肉、生菜、白酒、大酢大咸也。
常学淡食。
”还特别强调不能暴饮暴食,保持“不饥不饱之间”最为适合。
房室一方面,孙思邈认为精满自溢。
和谐的夫妻生活,既能增进感情,也能促进新陈代谢,并非于身体不利。
一方面,又引述彭祖之说“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百裹,不如独卧”,奉劝人们对待房事,务必做到适度和节制。
反俗孙思邈的反俗之说,主要体现在时间养生,精神养生,运动养生,生活养生四方面。
主张遵循自然规律,与四季直通,和阴阳同步。
孙思邈“养生十三法”
孙思邈“养生十三法”隋唐时期的著名道医孙思邈总结提炼出“养生十三法”,值得借鉴。
孙思邈,被称为药王孙天医。
相传他从南北朝西魏时代活到唐高宗李治时代,141 岁才仙去。
他给后世留下了两部医学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据说他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导尿术的,连火药也是由他发明。
《诸家神品丹法》卷五中,载有孙思邈的“丹经内伏硫黄法”,从中可知当时已掌握了火药配方。
孙思邈“养生十三法”,包括发常梳、目常运、齿常叩、漱玉津、耳常鼓、面常洗、头常摇、腰常摆、腹常揉、摄谷道、膝常扭、常散步、脚常搓。
常梳发。
将手掌互搓 36 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
早晚各做 10 次。
可以明目袪风、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常运目。
第一步,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
重复3 次。
第二步,搓手36 下,将发热的掌心敷上眼部。
可以强化眼睛,纠正近视和弱视常叩齿。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
轻轻松松慢慢做 36 下。
可以通上下颚经络,帮助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骹骨退化常吞津。
第一步,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转 12 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
之后反方向再做一下。
第二步,口微微合上,这次舌头不在牙齿外边,而在口腔里,围绕上下颚转动。
左转 12 圈后吞口水,然后再反方向做一次。
吞口水时,尽量想象将口水带到下丹田。
可以强健肠胃,延年益寿。
常鼓耳。
第一步,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然后放手,应该有“扑”的一声。
重复做 10 下。
第二步,双掌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压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 10 下,“扑扑”有声。
这动作每天临睡前后做。
可以增强以及万物,皆一体同根,即所谓“道”的本原。
后世道教称黄帝学道于广成子,所谓“广常鼓耳。
第一步,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然后放手,应该有“扑” 的一声。
重复做10下。
孙思邈的十个养生方法
孙思邈的十个养生方法
《孙思邈的十个养生方法》
1. 饮食调理:孙思邈强调饮食调理对于养生的重要性,建议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少食油腻及高热量食物。
2. 调节作息:孙思邈主张早睡早起,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
3. 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对于保持身体健康非常重要,孙思邈建议每天保持适当的运动量。
4. 气功养生:孙思邈提倡练习气功,对于调节呼吸、增强体质有很大的帮助。
5. 精神调节:保持愉快的心情对于养生同样至关重要,孙思邈建议通过冥想、音乐等方式来调节心情。
6. 中草药调理:孙思邈主张食疗和草药调理,他认为中草药对于强身健体有很大作用。
7. 养生按摩:孙思邈倡导定时进行按摩,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疲劳。
8. 精神养生:孙思邈认为精神修养同样重要,他推崇读书、诗词、绘画等方式来养护心灵。
9. 常题万愈方:孙思邈认为预防胜于治疗,他主张保持身体的平衡,避免过度劳累。
10. 定期体检:孙思邈主张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健康问题并进行调理和治疗。
四季养生六字诀——孙思邈
四季养生六字诀——孙思邈
四季养生六字诀——孙思邈
资料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春嘘明目本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闲。
秋呬定收金肺润,冬吹肾水得平安。
三焦嘻却除烦热,四季常呼脾化餐。
切忌出声闻口耳,其功尤胜保身丹。
“嘘、呵、呬、吹、嘻、呼”六字诀养生法,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养生方法,为吐纳法,通过六字的不同发音口型,唇齿喉舌的用力不同,以牵动不动的脏腑经络气血的运行。
春天要多“嘘”。
用嘘这种方式来吐气,以通肝。
肝旺于春季,春季要注意疏肝,清肝火。
要达到这一目的,用嘘的方式吐气可以说是最简单有效的。
肝开窍于目,此举还有明目的功效。
“呵”字诀与心相应。
口吐“呵”字具有泄出心之浊气、调理心脏功
能的作用。
人们常讲笑呵呵,笑出于心。
“呬”字诀与肺相应。
口吐“呬”字具有泄出肺之浊气、调理肺脏功能的作用带有秋天的肃杀的意味,它通于肺,它能帮助肺的肃降,排出肺中的浊气。
冬季要“吹”。
就是以发“吹”这个音的方式来吐气,嘴要撮起来,具有泄出肾之浊气、调理肾脏功能的作用。
冬天最宜于这样做,所以古人讲寒则吹之。
而且“吹”能去风气,还可以温肾。
“嘻”通三焦。
三焦往往多有浮游之热,所以口吐“嘻”字有疏通少阳经脉、调和全身气机的作用。
“呼”字诀与脾脏相应。
口吐“呼”字具有泄出脾胃之浊气、调理脾胃功能的作用可以帮助运化。
脾旺于四季,在一年四季都可以用“呼”这种方式来吐气。
孙思邈养生歌诀
孙思邈养生歌诀
“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咸。
夏月增辛聊减苦,秋来辛减少加酸。
冬月大寒甘略戒,自然五脏保平安。
若能全减身健康,滋味能调少病缠……唯有夏月难调理,伏阴在内忌冰水。
瓜桃生冷宜少餐,免致秋来生疟痢……常令肾实不空虚,日食须知忌油腻。
太饱伤神饥伤胃,太渴伤血多伤气。
饥餐渴饮莫太过,免至膨胯损心肺。
醉后强饮饱强食,去此二者不生疾。
人资饮食以养生,去其甚者自安逸。
食后徐行百步多,手摩脘腹食消磨。
夜半灵根灌清水,丹田浊气切须呵。
饮酒可以陶性情,剧饮过多防百病。
肺为华盖倘受伤,咳嗽劳神能伤命。
慎勿将盐去点茶,分明引贼入人家。
”
——语出《孙真人卫生歌》
元朝陈元靓辑撰《事林广记·孙真人枕上记》:“侵(清)晨一碗粥,晚饭莫教足。
撞动景阳钟,叩齿三十六。
大寒与大热,且莫贪色欲。
醉饱莫行房,五脏皆翻覆。
火艾漫燃身,争(怎)如独自宿。
坐卧莫当风,频于暖处浴。
食后行百步,常以手摩腹。
莫食无鳞鱼,诸般禽兽肉。
自死禽与兽,食之多命促。
”。
孙思邈养生十三法
孙思邈养生十三法(耳聪目明法)孙思邈介绍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约生于隋开皇元年(公元五八一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六八二年),活了一百零二岁(有的考证活了一百四十一岁)。
人们把他当做“神仙”,尊称为“药王”。
《备急千金要方》1 发常梳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
早晚做10次。
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
经常做这动作,可以明目袪风、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2 头常摇双手叉腰,闭目,垂下头,缓缓向右扭动,直至恢复原位为一次,共做6次。
反方面重覆。
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头脑灵活,防止颈椎增生。
不过,注意要慢慢做,否则会头晕。
3 面常洗(a)搓手36下,暖手后上下扫面。
(b)暖手后双手同时向外圈。
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脸色红润有光泽,同时不会有皱纹。
4 目常运(a)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
重覆3次。
(b)搓手36下,将发热的掌心敷上眼部这动作可以强化眼睛,纠正近视和懒视。
5 耳常鼓 (a)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然后放手,应该有卜一声。
重覆做10下。
(b)双掌掩耳,将耳朵反摺,双手食指扣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卜卜有声。
这动作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6 齿常叩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
轻轻松松慢慢做36下。
这动作可以通上下颚经络,帮助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槽骨退化。
7 漱玉津玉津即津液、口水。
(a)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转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
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再做一下。
(b)口微微合下,这次舌头不在牙齿外边,而在口腔,围绕上下颚转动。
左转12圈后吞口水,然后再反方向做一次。
吞口水时,尽量想象将口水带到下丹。
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口水含有大量酵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因此经常做这动作可以强健肠胃,延年益寿。
孙思邈养生十三法有哪些
孙思邈养生十三法有哪些孙思邈,是中国古代著名医药学家,亦是养生的实践家。
相传他活到141岁才仙游,百余岁时犹视听不衰,神采甚茂,可谓古之聪明博达长寿者也。
孙思邈少时日诵千余言,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佛教经典。
隋文帝时曾推拒当官。
及唐太宗即位,召诣京师,叹其容色甚为年少,故知老先生为有道者,诚可尊重。
他注有《老子》、《庄子》,撰有《千金要方》、《福禄论》和《摄生真录》等。
现介绍流传至今的孙思邈养生十三法:1.发常梳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
早晚各做10次。
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
经常做这动作,可以明目袪风、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2.目常运(1)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
重复3次。
(2)搓手36下,将发热的掌心敷上眼部。
这动作可以强化眼睛,纠正近视和弱视。
3.齿常叩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
轻轻松松慢慢做36下。
这动作可以通上下颚经络,帮助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骹骨退化。
4.漱玉津(玉津即津液、口水。
)(1)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转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
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再做一下。
(2)口微微合上,这次舌头不在牙齿外边,而在口腔里,围绕上下颚转动。
左转12圈后吞口水,然后再反方向做一次。
吞口水时,尽量想象将口水带到下丹田。
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口水含有大量酵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因此经常做这动作,可以强健肠胃,延年益寿。
5.耳常鼓(1)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然后放手,应该有「扑」的一声。
重复做10下。
(2)双掌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压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扑扑」有声。
这动作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6.面常洗(1)搓手36下,暖手以后上下扫面。
孙思邈的“四少”养生法
孙思邈的“四少”养生法作者:郭德才来源:《少林与太极》2010年第11期孙思邈是隋唐时期著名的道医,也是历史上杰出的医药学家。
他曾著有《千金髓方》20卷、《医家要妙》5卷及《神枕方》1卷,为传统医学的发展及传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公元652年,孙思邈又编写完成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30卷的巨著,这两套书成为我国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宝贵财富。
孙思邈不仅是医学家和医药学家,还是养生家。
他的“卫生歌”、“养生铭”、“摄养论”早已流传于世,为历朝历代养生者所喜爱。
而他在《千金要方》一书中提出的“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中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快了”的“四少”养生法,就是在130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实践。
“口中言少”,即说话要少。
俗话说:“开口神气散,舌动是非生。
”如果一个人每天总是口若悬河似的长时间说话,按中医讲会耗散掉身体中的大量精、气、神。
而津液与气是人生命之本,如果长久耗散最终就会导致伤神成疾。
另外,少言还可减少许多是非。
我们常讲的“祸从口出,病从口入”是非常有道理的,言少可防患于未然,可避免口中之患。
是非少了,烦恼也就少了,自然会对养生有利。
祖国中医认为多思伤神。
所谓“心中事少”,即要清心寡欲,不要思虑过度。
在生活中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遇事不妨学的“糊涂”一点,这样不仅可少生气,并且可减少大量不必要的麻烦。
麻烦少了,心情也就舒畅了,这样不但对健康有利,而且许多疾病还可能会不治自愈。
所以我们平时要尽量减少和抑制不良情绪对精神的影响,做到心中事少而怡然自得,以保持内心的恬淡娴静,从而可颐养天年。
所谓“腹中食少”,就是吃饭只食八分饱。
《黄帝内经》中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养生三要》中云:“脏腑肠胃,常令宽舒有余地,则真气得以流行而疾病少。
”古人也讲:“欲求无病肠中清,欲得长生腹中清。
”这就是说,过量的饮食会引起肠胃的超负荷工作,从而使胃肠功能逐渐衰退,以致最终影响我们的健康。
历 代 名 医 养 生 智 慧
历代名医养生智慧孙思邈养生之道―――动静相宜1、孙思邈认为人应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尽量避免不良精神刺激,勿使悲欢过度,以免出现“悲伤肺”“喜伤心”的情况。
2、生活起居一定要有规律,要注意节制饮食,特别要防止夜间大吃大喝甚至酒醉。
要少吃刺激性食物,且不可偏食。
3、养生要动静病重。
要经常进行适当的运动,切记不要过度劳累。
4、孙思邈常年坚持临睡前叩齿36下,早上醒来以舌搅上腭数十次,待津生满口时咽下。
5、孙思邈的运动养生法包括:发常梳,目常运,耳常搓,面常洗,胸常挺等,只有坚持才能达到良好的健身效果。
6、人们还要注意的是不宜久视,久卧,久立,久坐,久行,否则易伤血,伤气,伤肉,伤筋,伤骨。
朱丹溪养生之道――――淡薄饮食1、平时应以粗茶淡饭为主,少些肥甘后味。
清淡节制的饮食才是健康长寿的根本。
2、单薄饮食养生应因人而异,结合人体从儿童到老年不同阶段的生理特点。
3、儿童不宜多食发热辛辣的食物,多食容易上火,耗伤阴气。
可给予栗子,蔬菜,白粥一类的食品。
4、哺乳期的母亲应重视饮食的清淡,如常吃辛辣肥甘饮食,可导致母体生热,病气由乳汁传及婴儿,婴儿也容易生病。
5、进入中年后,饮食宜清,淡,温,软,忌腻,厚,生,冷;宜多食谷类,蔬菜,水果等甘淡食物。
6、老年人在饮食上尤其要注意:凡物性偏热的,炭火制作的,其味香辣的,味甘腻的食物,都不可多吃。
葛洪养生之道――――不伤为本1、起居方面要注意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过久,卧不及疲。
2、不要太安逸或太疲劳,应当动静双修,这样方可延年益寿。
3、注意调节饮食,不要饿了才吃饭,渴了才喝水。
进食过多易肠胃不适,饮水过多易生痰。
生冷的食物不宜多吃。
4、天气转冷要及时添加衣服,出汗后要及时换掉汗湿的衣服,饮酒后不要站在风口。
5、冬天室温不要过高,夏日切不可贪凉。
天凉时睡觉不要露出肩膀。
不要在天气恶劣是外出做事。
6、不要强迫自己做不能胜任的事,不要苦苦追求各种欲望,不要任由各种情绪发作。
药王孙思邈的养生法
药王孙思邈之养生十三法、“四少”养生法孙思邈生于西魏大统七年(541年),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孙思邈幼年嗜学如渴,知识广博,只是后来身患疾病,经常请医生治疗,花费了很多家财,于是,他便立志从医。
孙思邈少年好读,天资聪明,7岁的时候,就认识一千多字,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据《旧唐书》载,西魏大臣独孤信对孙思邈十分器重,称其为“圣童”。
18岁时立志究医,“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
到了20岁,就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精通道家典籍,被人称为“圣童”,开始为乡邻治病。
北周静帝时,杨坚执掌朝政,召孙思邈任国子博士,孙思邈无意仕途功名,认为做高官太过世故,不能随意,坚决不接受,一心致力于医学。
隋开皇元年(581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太白山中。
他一方面下功夫钻研医学著作,一方面亲自采集草药,研究药物学。
认真研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古代医书,同时广泛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热心为人治病,积累了许多宝贵的临床经验。
他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新的医药学研究成果,以毕生精力撰成了医学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唐太宗即位后,召孙思邈入京师长安,见到他70多岁的人竟能容貌气色、身形步态皆如同少年一般,十分感叹,便道:“所以说,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羡门、广成子这样的人物原来世上竟是有的,怎么会是虚言呢?”太宗想授予孙思邈爵位,但被他拒绝了,仍回到乡间为民医病。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孙思邈又被接到帝都,拜谏议大夫,这次他虽留住在长安,但仍不愿当官。
碍于情面就推荐了自己的徒弟刘神威,说徒弟好学,年轻有为,高宗就应允后立即安排刘神威进了太医院。
上元元年(674年),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
高宗特赐他良驹等物,还有已故的鄱阳公主的宅邸居住。
当时的名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文学大家都十分尊敬孙思邈,以待师长的礼数来侍奉他。
“药王”孙思邈的“养生十三法”
“药王”孙思邈的“养生十三法”作者:刘洪宇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2017年第11期“药王”孙思邈一生致力于药学研究,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以及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公元682年,孙思邈无疾而终,活了一百多岁。
他发明的一套独特的养生法,叫“养生十三法”,也叫“聪明法”,包括发常梳、头常摇、面常洗、目常运等养生方法。
“养生十三法”中的动作做起来比较简单,对现代人的养生大有裨益。
一、发常梳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梳上去,经后脑梳回颈部。
早晚各做10次。
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做这套动作,可以明目袪风,防止头痛、耳鸣、长白发和脱发。
二、头常摇双手叉腰,闭目,垂下头,缓缓向右扭动,再恢复原位,一共做6次。
反方向同样做6次。
这套动作经常做,可以令头脑灵活,防止颈椎病。
不过,做时动作要慢,否则会头晕。
三、面常洗1.搓手36下,手热后上下洗面。
2.手热后双手同时向外画圈。
这套动作经常做,可以令脸色红润有光泽,同时减少皱纹。
四、目常运1.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个方向;再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
这套动作重复做3次。
2.搓手36下,将发热的掌心放在眼部。
这套动作可以明目、纠正近视和缓解眼部疲劳。
五、耳常鼓1.双手掌掩耳,用力向内压,然后放手,应该有噗的一声。
重复做10次。
2.双手掌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压住中指,用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要噗噗有声。
这套动作每天临睡前做,可以增强记忆力和听觉。
六、齿常叩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须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
慢慢地叩36下。
这套动作可以通上下颚经络,使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老化。
七、漱玉津(玉津即津液、口水)1.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转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
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再做一次。
2.口微微合上,这次舌头不在牙齿外边,而在口腔内,围绕上下颚转动。
孙思邈养生十三法_图文
孙思邈,又被称为药王孙天医,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生,亦是气功养生的实践家。
他在西魏时代出生,相传他活到 141岁才仙游,可见他的长寿心得实在值得学习。
孙思邈少时因病学医,博通经史百家学说, 隋唐时曾推拒当官,唐太宗更亲自上山拜会,名噪一时。
【孙思邈养生十三法】第一法“发常梳”:将手掌互搓 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早晚做 10次。
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做这动作,可以明目袪风、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孙思邈养生十三法】第二法“目常运”:(a 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 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
重复 3次; (b 搓手 36下,将发热的掌心敷上眼部;这动作可以强化眼睛,纠正近视和懒视。
【孙思邈养生十三法】第三法“齿常叩”: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轻轻松松慢慢做 36下; 这动作可以通上下颚经络,帮助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骹骨退化。
养生十三法】第四法“漱玉津”(玉津即津液、口水:(a 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 一共转 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
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再做一下; (b 口微微合下,这次舌头不在牙齿外边,而在口腔,围绕上下颚转动。
左转 12圈后吞口水,然后再反方向做一次。
吞口水时,尽量想象将口水带到下丹田。
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口水含有大量酵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因此经常做这动作,可以强健肠胃,延年益寿。
【孙思邈养生十三法】第五法“耳常鼓”:(a 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然后放手,应该有卜一声。
重复做 10下; (b双掌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压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 10下, 卜卜有声。
这动作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孙思邈养生十三法】第六法“面常洗”:(a 搓手 36下,暖手后以后上下扫面; (b 暖手后双手同时向外圈。
孙思邈养生十三法
孙思邈养生十三法】孙思邈养生十三法,又名耳聪明法。
孙思邈,被称为药王孙天医,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生,亦是气功养生的实践家。
他在西魏时代出生,相传他活到141岁才仙游,可见他的长寿心得实在值得学习。
孙思邈少时因病学医,博通经史百家学说,隋唐时曾推拒当官,唐太宗更亲自上山拜会,名噪一时。
不过,更为出名的,是他总结了唐代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编成两部医学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1. 发常梳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
早晚做10次。
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
经常做这动作,可以明目袪风、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2. 目常运(1) 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
重复3次。
(2) 搓手36下,将发热的掌心敷上眼部。
这动作可以强化眼睛,纠正近视和懒视。
3. 齿常叩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
轻轻松松慢慢做36下。
这动作可以通上下颚经络,帮助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骹骨退化。
4. 漱玉津。
玉津即津液、口水(1) 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转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
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再做一下。
(2) 口微微合下,这次舌头不在牙齿外边,而在口腔里,围绕上下颚转动。
左转12圈后吞口水,然后再反方向做一次。
吞口水时,尽量想象将口水带到下丹田。
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口水含有大量酵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因此经常做这动作,可以强健肠胃,延年益寿。
5. 耳常鼓(1) 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然后放手,应该有卜一声。
重复做10下。
(2) 双掌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扣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卜卜有声。
这动作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6. 面常洗(1) 搓手36下,暖手后以后上下扫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思邈的“四少”养生法
孙思邈是唐代杰出的医学家和养生学家,著有医学专著《千金要方》,被后世尊奉为“药王”。
除了治病救人,孙思邈还非常重视养生,提出了“善养性”“治未病”“消未患”等养生法。
其在《孙思邈方书》中说:“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依次四少,神仙诀了”。
寥寥数字,道出了最简单易行的养生道理,适合我们学习。
口中言少——即说话要少
俗话说:“开口神气散,舌动是非生。
”如果一个人每天总是口若悬河,长时间地夸夸其谈,按中医讲,将会耗散掉身体中的大量精、气、神。
而津液与气是人的生命之本,如长久耗散,最终就会导致伤神成疾。
另外,少言还可减少许多是非。
我们常说的“祸从口出,病从口入”,是非常有道理的。
是非少了,烦恼也就少了,自然对养生有利。
正所谓“日出千言,不病自伤”,消耗肺气容易师体内元气不足,外邪乘虚而入。
因此,适当放慢语速、少说些话,可保护、收敛肺气,给身体“节能”。
心中事少——多思伤神
所谓“心中事少”,即要清心寡欲,不要思虑过度。
在生活中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遇事不妨学得“糊涂”一点,这样不仅可以少生气,并可减少大量不必要的麻烦。
麻烦少了,心情也就舒畅了,这样不但对健康有利,而且许
多疾病还可以不治而愈。
所以我们平时要尽量减少和抑制不良情绪对精神的影响,做到心中事少而怡然自得,以保持内心的恬淡娴静,从而颐养天年。
正所谓“思则气结”“多思则神殆”,思虑过度容易导致气机郁结不行,进而引起疾病。
不妨顺应自然,不要反复纠结一些小事,更不可钻牛角尖,要抱着乐观的心态来解决问题。
腹中食少——即吃饭只食八成饱
《黄帝内经》中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养生三要》中云:“脏腑肠胃,常令宽舒有余地,则真气得以流行而疾病少。
”古人也讲:“欲求无病肠中清,欲得长生腹中清。
”这就是说,过量的饮食会引起我们肠胃的超负荷工作,从而会使肠胃功能逐渐衰退,以致最终影响我们的健康。
据研究显示:少吃,可把内脏和血管中囤积的脂肪“赶跑”,并可大大提高运动和反应能力;少吃,还可不断清除体内有害活性氧,增加抗氧化酶的含量,有利于维护体内活性氧的平衡。
《古乐府》诗中提出,“量腹节所受”是老人长寿的因素之一。
现代医学和营养学家也证实,吃“八分饱”有助养生。
要做到八分饱,必须细嚼慢咽,在“似饱非饱”时马上撂筷子。
自然睡少——即高质量的适度自然睡眠
传统医学讲:“久卧伤气。
”如果我们过度地贪图安逸,缺乏活动,就会引起人体气血不畅,筋骨脆弱,脏腑功能减退,
不利于健康。
而“自然睡少”的另一层意思是,如果我们能做到上面的“三少”,精、气、神就不会有过多的消耗。
而精力充沛了,也就不需要用更多的睡眠来补充体力。
就像道家所说“精足不畏寒,气足不思饭,神足不思眠”。
现代医学也证明,适度的睡眠确实有利于长寿。
另外,成人的睡眠时间过长或过短不利于健康,而最佳的睡眠时间应该控制在每日7~8个小时为宜。
所以说,在保证睡眠质量的前提下,还是不要太贪床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