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2“词汇”、“语法”部分
古代汉语2通论副词
概说1、定义是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情态和否定等。
《马氏文通》中的状字多是指副词。
2、古今比较(1)相同点:副词的基本功能是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在句中多位于谓语之前充当状语,或位于谓语之后作补语。
(2)不同点:古代汉语的副词常可以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谓语,这是古今不一致的。
①夫鹦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庄子•秋水》)3、分类对于副词的分类,各家的意见历来存在分歧。
比较一致的有:范围、时间、程度、否定、表敬五种。
根据语法作用,我们把副词分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语气、否定、谦敬、指代性副词。
二、副词介绍(一)程度副词1.定义:表示性质、状态、动作的程度,修饰形容词和心理动词。
2.分类:古代汉语程度副词可以分为三类:,表示程度之极程度深」程度甚〔程度过甚程度浅程度的变化(1)表示程度之极译为“最”“极”;常用词:“綦(qD ”“至”“极”“最”①其用知甚简,其为事不劳而功名致大,甚易处而綦可乐也。
(《荀子・王霸》)甚不表示最②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冕而前旅,所以蔽明;黄主纩[tbu kuang,黄绵所制的小球。
悬于冠冕之上,垂两耳旁,以示不欲妄听是非。
】充耳,所以塞聪。
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
(《文选答客难》)【察,清高;清白。
徒:同类,同伙。
】③李广军极简易。
(《史记・李将军列传》)④叔孙得臣,最善射者也。
(《谷梁传・文公十一年》)(2)表示程度高译为“很、特别、非常”常见词:丕、孔、甚、殊、大、良、颇、雅、奇、酷、笃、绝。
①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
(《尚书・康诰》)朕:先秦之前有一定地位的人也可以称朕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战国策・赵策四》)③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焉而已矣。
(《孟子》)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
(《史记・淮阴侯列传》)⑤肃宗先闻后有才色,数以讯诸姬傅。
古代汉语 第二册 期末复习知识点
名词解释1、近体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就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与押韵得汉族诗歌体裁。
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
指唐代形成得格律诗体。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得限制。
最本质得特点就是讲究平仄。
2、注疏:注:东汉以后对经典得注解、《文选注》→狭义;各种类型注解→广义。
疏:在注得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正义也解释前人注解。
3、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得注解。
4、笺: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得一种注释。
笺得本义就是小竹片,古人用笺随时记下心得体会,以备参考、5、正义: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
6、章句:章句就就是“离章辨句”得意思。
其特点就是,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与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7、集解:①选取各家注解中可取得地方,有时也会把自己得解释加进去;②为原书补充材料,或阐发原书思想。
8、《论语》:《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得语录体散文集。
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得思想,就是儒家学派得经典著作之一、9、《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就是北宋时代官修得一部韵书,由陈彭年、丘雍编修。
《广韵》就是中国现存得一部重要韵书。
9、《尔雅》:《尔雅》就是辞书之祖。
收集了比较丰富得古代汉语词汇。
《尔雅》就是第一部词典,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与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得标准语。
《尔雅》得意思就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10、诗经:就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春秋时称诗或诗三百,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有了诗经之称。
《诗经》按音乐得不同,分编为“风”“雅"“颂”三类。
“风"就是带有地方色彩得音乐,也称“国风”,就是诗经得精华。
“雅"就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得音乐,即王畿之乐。
颂就是宗庙祭祀得乐歌。
《诗经》得艺术特点:1、反映现实生活,干预现实政治得创作倾向。
2。
运用赋比兴得表现手法——赋直接描绘抒情与铺叙。
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 教材文言文点线面 语法常识 精要了解
语法常识精要了解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同现代汉语相比较,总的来看是相同或相近的,但也有一些不同或差异较大的地方。
而这些地方,正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学习文言文,就要牢牢把握住这些差异。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词法与句法上,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为大家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词法常识(一)古今词汇的区别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间有少量双音节词。
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间有少量单音节词。
所谓单音节词,就是一个字一个词,如“山”“水”“江”“河”等。
所谓双音节词,一般是两个字一个词,如“憔悴”“执事”“行李”“奈何”等。
古今比较如下:了解了古代汉语常用词汇的这一特点,我们在学习古代汉语时就要正确辨识其中的单音节词,翻译时将其准确替换为现代汉语的双(多)音节词。
(二)词汇分类——实词、虚词1.实词(1)概念: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
(注:古代汉语量词很少,现代汉语量词很多。
)(2)种类:①古今异义词。
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六种。
a.词义扩大: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
b.词义缩小:如“谷”,古义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
c.词义转移:如“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足”。
d.词义弱化:如“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
e.词义强化: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
f.感情色彩变化: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义;今义是“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贬义。
②多义实词。
把握多义实词,就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如“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是它的引申义;“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坏人的党羽”,现在属贬义词;“莫”的本义是“日落”,“没有”是其假借义。
③通假字。
古汉语基础(二)复习纲要
古汉语基础(二)复习纲要第一章词汇部分主要内容:1.单音词和复音词(1)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2)古代汉语的复音词(3)正确区分单音词和复音词2.词的本义和引申义(1)什么是本义、引申义及其关系(2)怎样推求本义(3)词义引申的途径(4)词义引申的类型3.古今词义的异同(1)古今词汇的异同(2)古今词义的异同4.同义词(1)同义词的形成(2)同义词的辨析重点掌握:1.单纯词是指只包含一个词素的词,有时用一个汉字表示,如走;有时用两个汉字表示,必须合起来才有意义,如含糊。
2.连绵词又称连绵字,是两个音节连缀成意而不能分割的词,是由两个字构成的一个词,形成一个完整的声音组织,不可分割地表示一个意义,又叫连语,涟语。
3.叠音词是重叠两个相同的音节所组成的词,前人把它叫做重言,由于这类词多是形容事物形状、状态的,所以古人又叫它重言形况词,现在就其音节来看称为叠音词。
4.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相对或意义相近、相关的词素组合成的、其中一个词素有意义,而另一个词素只充当陪衬音节的复音词。
5.合成词是由两个独立的单词结合而成的,凝固得只表示一个单纯的意义的复音词。
6.同义复词是由两个单音同义词作为语素构成的。
遇到同义词连用的情况,一般可以把它们当作一个同义复词来对待。
7.下列各复音词的类型是:犹豫、崎岖、相羊、浩荡、首鼠、从容、参差披靡、含糊属于连绵词溶溶、行行、盘盘、蚩蚩、融融属于叠音词有苗、阿母、喟然、有众、率尔属于附音词布衣、诸侯、天命、百姓、兴亡、借口属于合成词8.正确区分加点的词是复音词还是单音词的连用,并解释词义:(1)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园圃:一个复音词(或偏义复词)。
种树的地方。
圃字无义。
(2)摶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扶摇:一个复音词(或连绵词)。
旋风的意思。
(摶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诸侯。
地方:两个单音词。
是土地方圆的意思。
(4)齐王闻之,君臣恐惧..。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一、中古汉语史
1、中叴汉语是汉语从西汉时期开始,到宋代的一个发展阶段;
2、中古汉语的发展是汉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汉语的积极影
响至今仍在。
3、中古汉语的词汇脱胎于西汉语,但与现代汉语的词汇存在很大不同。
4、中古汉语的发音差别也比较大,属于变调语言,声调改变词义的
方式也有很多,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
二、中古汉语的文字
1、中古汉语使用的文字有两种:秦汉文字(即甲骨文)和隶书,前
者一般用于官用文书,后者用于普通百姓书写。
2、秦汉文字又称甲骨文,指从西汉到明朝之间出现的一种古老的汉
字文字,它是汉字的始祖,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古文字。
3、隶书则是汉字书写技法之一,它是中古汉语使用的官方文字之一,是中国经典的文字,它的灵活性强,可以表现汉字的特殊形态。
三、中古汉语的语法
1、中叴汉语的语法又分为句法和句式两部分。
2、句法指的是语成语法规则,汉语的句法主要有动、不动、状语、
定语等。
3、句式指的是组成句子的形式和结构,中古汉语的句式有主谓宾结构、主宾状补结构、主谓补宾结构等。
四、中古汉语的文类
1、中古汉语的文类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礼仪文章、礼记、汉书、史记、世说新语等。
2、礼仪文章是对礼乐仪礼。
古代汉语语法常识
3.以
⑴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或方法,译为“用”、
“拿”、“凭”、“按照”。如:愿以十五城请易 璧。 ②起提前宾语的作用,译为“把”。如:秦亦不以 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③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由 于”。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④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 “于”,译为“在”、“从”。如:余以乾隆三十 九年十二月,自京城乘风雪…… ⑤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译为 “和”、“跟”。如:(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
⑵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
诘、期望、婉商等语气,译为“大概”、 “难道”、“希望”、“还有”。如:其皆 出于此乎?(大概)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 ⑶作连词,表示假设、选择等关系,译为 “如果”、“还是”。如:呜呼!其真无马 邪,其真不知马也? ⑷作语气助词,起舒缓作用,不译。如:路 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⑶词义转移 ① “币”古指礼物,现转指“钱”;
②“涕”古指眼泪,现转指“鼻涕”;
③“走”古指跑、逃跑,现转指“步行”; ④ “去”古指离开某地,现指到某地去。
⑷色彩变化
①“爪牙”古指勇士、武将,为褒义,现指
帮凶、走狗之类坏人,为贬义; ②“锻炼”古指玩弄法律、陷人入罪的意思, 为贬义,现为褒义。
⑹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是
主语对宾语的认识和估计。格式为“主语认 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以+宾语+为+怎 么”。只有形、名有意动用法: ①成以其小,劣之。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④吾从而师之。
古代汉语(2)
古代汉语(上)(一)什么是古代汉语1.一般把“五四”以前的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称之为“古代汉语” 。
汉语的这种古代书面语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系统:(1)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的作品。
(2)古白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近古书面语。
2.汉语的分期汉语的分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汉语——先秦两汉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至今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1.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
如儒家经典,诸子作品,以及一些史籍里。
2.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
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文言是古代汉语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
文言语言是记录我国古代文献资料的基本语言,要了解古代的中国,必须从文言语言入手。
(二)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语言课的性质古代汉语课是一门语言课程,从词汇、文字、语法、语音、修辞等角度出发,把文言文当作古代的语言材料来分析研究,使学习者步地增进阅读古书的能力。
古代汉语常识(一)汉语字典的汉字排列法1、按音序排列现代——按汉语拼音字母的次序排列按注音字母的顺序排列古代——按平上去入四声排列按一百零六韵排列优点:检字的速度快缺点:不知或读不准读音则不能检字2、按部首归类排列汉字把同一部首的字归为一类,部首的次序据笔画而定,同部首的字也以笔画为序。
优点:不会读也可以检字缺点:检字的速度较慢按照部首和笔画编排,在理解上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字典辞书中的部首与汉字结构中的形符(意符)不完全是一回事。
部首,就是每一部为首的字或偏旁。
字典辞书编撰时为了检字方便,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字归在一部,而把这个共有的相同偏旁作为每一部的标志,即部首。
第二、各字典辞书部首的设置不一定都是完全一致的。
《说文解字》依据小篆的结构,把汉字分为540个部首。
《康熙字典》依据楷书的偏旁,分为214个部首。
古代汉语第二版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第二版知识点总结古代汉语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
在古代汉语的学习过程中,需要了解古代汉语的语音、语法、词汇、文学作品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古代汉语的语音知识点1.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声母是构成汉字音节的第一个辅音,韵母是构成汉字音节的后面元音部分,整体认读是汉字的读音和字形没有特定的对应规则。
2.声调古代汉语的声调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这些声调在词意上有重要的区别。
3.变调现象古代汉语中有许多变调现象,如阴阳两个音节相连时,会发生变调,这种变调现象在古代诗词中有很多应用。
二、古代汉语的语法知识点1.句法结构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和现代汉语有很多不同之处,需要注意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和修饰成分的位置等问题。
2.词类古代汉语中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需要了解它们的用法和句法功能。
3.时态语气古代汉语中的时态语气有很多特点,如有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在不同情况下表示不同的时态,需要谨慎使用。
三、古代汉语的词汇知识点1.词语的构词法古代汉语的词语构词法有很多特点,如合成词、转义词、假借词等,需要了解它们的构词规律和用法。
2.词义辨析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别,需要了解它们的具体意义和用法。
3.熟语古代汉语中有很多成语、谚语和俗语,这些熟语在古代文学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需要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四、古代汉语的文学作品知识点1.古诗词古代汉语中的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需要了解不同朝代的古诗词的特点和风格。
2.古文古代汉语中的古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体裁,它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叙事力,需要了解古代汉语中的古文的写作方式和风格。
3.文言小说古代汉语中的文言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描写了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和社会变迁,需要了解不同朝代的文言小说的特点和表现力。
以上就是古代汉语第二版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学习古代汉语的同学有所帮助。
古代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古代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1.古代汉字:掌握古代汉字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过程,了解古代汉字的
构造原理和基本字形。
2.古代汉语的发音:掌握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了解古代汉语的声母、韵母等发音规则。
3.古代汉语的词汇:学习古代汉语的常用词汇和词义,了解古代汉语
的词法特点。
4.古代汉语的语法: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和句式,了解古代
汉语的六艺、八股等句法体系。
5.古代汉语的文体:学习古代汉语的各种文体,包括骈文、楚辞、诗
经等,了解古代汉语的文学风格和特点。
6.古代汉语的修辞:了解古代汉语的修辞方法和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反问等,掌握古代汉语的修辞技巧。
7.古代汉语的典籍:熟悉古代汉语的各类典籍,包括《论语》、《史记》、《诗经》等,了解古代汉语的思想和文化。
8.古代汉语的句读:掌握古代汉语的句读方法和节奏,了解古代汉语
的韵律和韵律调式。
9.古代汉语的语言变化:了解古代汉语的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的
变化,掌握古代汉语演变的规律和特点。
10.古代汉语的语用:了解古代汉语的语用学原理和方法,包括语体、语用、语境等,掌握古代汉语的语用特点和应用技巧。
古代汉语的词序2
古代汉语的词序2四、定语后置句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成分,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中心语之前,而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要把它放到中心语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句”就是文言文的一种关键句式,它通常存有五种形式。
1、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语+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计未定,Ayen可以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本纪》)―“Ayen可以使报秦者”,就是定语后置,正常的语序就是“谋可以并使报秦人”,“人”就是中心语,“可使报秦”就是定语。
“者”就是标志性词语。
(“者”就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谋(可使报秦)(的)人。
找寻什么样的人?找寻(可以派遣回去报告秦国)的人。
主意搞不清楚,想要打听个可以派出回去答复秦国的人,又打听没。
“谋”,找寻。
“报”,回复。
译者时将定语提及前面,译作为:主意没拎的定,找寻一个可以使臣回复秦国的人。
)2、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上“之”,组成“中心语+之+后置定语”的格式。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爪牙之利”和“筋骨之弱”就是定语后置,正常的语序就是“蚓无利爪牙,强筋骨”,“爪牙”和“筋骨”就是中心语,“利”和“弱”就是定语。
“之”就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并无真的意义。
(蚯蚓没坚硬的爪子和牙齿,但是凭借不屈不挠的毅力,可以在地面和地下民主自由活动,依靠的就是有恒心存有毅力专心致志。
)3、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马说道》)(甲壳类:喝的意思。
或:有时。
天下:吃掉这句话译者为:(千里马)一顿饭有时能够吞下一石粮食。
)―“马之千里者”是定语后置,正常的语序是“千里马”,“马”是中心语,“千里”是定语。
标志性的词语是“之??者”,其中的“者”相当于现代汉语中联系定语和中心语的结构助词“的”。
古代汉语大二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汉语大二知识点总结大全古代汉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在大二阶段,学习古代汉语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
以下是大二学习古代汉语时需要掌握的几个重要知识点的总结。
一、古代汉语的特点1. 多音多义: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有不同的读音和意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具体含义。
2. 辞章句读:古代文献中常采用平仄、押韵等手法,要注意正确理解古诗、词的韵律和语调。
3. 四声八调:古代口语中有四声八调的音调变化,需要注意掌握不同字在不同声调中的发音规则。
二、古代汉字的发展1. 出土文字:了解甲骨文、金文等古代文字的形态特点和基本解读方法。
2. 字形演变:掌握汉字的演变过程,如小篆、隶书等不同字体的发展与区别。
3. 假借字:了解古代汉字之间的相互借代现象,如“蜀”字的发音替代、“殷”字形的借用等。
三、古代汉语的语法1. 文言文句法: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句式结构、主谓宾的排列顺序、修辞手法等。
2. 虚词使用:了解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高的虚词,如“之”、“乎”、“兮”等的语义和用法。
3. 句读和转換:熟悉古代汉语中的破折号、问号、句读音、并列句、复句等的表达方式。
四、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1. 《诗经》:了解古代汉语的韵律、格律体裁,如诗的五言、七言和风格特色等。
2. 《论语》和《孟子》:理解古代汉语中的修辞手法、典故等,如用典、比喻、反问等。
3. 古代戏曲:熟悉脸谱、唱词、曲调等古代汉语戏曲表演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技巧。
五、古代汉字的使用1. 姓名命名:了解古代汉语中的命名原则,如以字面意义为基础、崇尚典故、喜用谐音等。
2. 字的辨析:熟悉古代字形的差异以及在不同场景中正确运用字义的技巧。
3. 古籍阅读:学习古代文献的基本阅读方法,如《史记》、《左传》等的解读技巧。
总结: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特点、语法规则、诗词鉴赏以及古籍阅读等知识点,是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
通过学习古代汉语,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并为今后的学习与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古代汉语大二知识点
古代汉语大二知识点一、古代汉语的背景与概述古代汉语是指汉族民族在古代所使用的语言,广义上可以包括汉朝以前的古汉语和汉朝以后的中古汉语。
古代汉语作为一门学科,涉及了语音、词汇、语法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点。
本文将就古代汉语的知识点进行逐一介绍。
二、古代汉语的语音特点古代汉语的语音特点可以总结为声母、韵母、声调和音韵变化。
在古代汉语的声母系统中,除了普通话中的b、p、m、f、d、t、n、l、g、k、h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声母,如j、q、x、zh、ch、sh、r 等。
韵母方面,古代汉语的韵母含有a、o、e、i、u、ü等,其中ü是普通话中已经不再使用的韵母。
声调方面,古代汉语的声调变化相对较为复杂,普通话的四声是经过演变后的结果。
三、古代汉语的词汇特点古代汉语的词汇特点主要表现在词的构词法和词义变化方面。
在构词法方面,古代汉语的词汇形式比较丰富多样,可以通过添加前缀、后缀、合并词等方式进行构词。
同时,古代汉语的词义变化也非常丰富,常见的变化方式有指事义、甲骨文义、转义、比喻义等。
四、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在古代汉语的语法方面,有一些特点是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的。
首先是词序的变化,古代汉语中的词序比较灵活,可以通过调整词语的顺序来表达不同的句意。
其次是虚词的使用,古代汉语中的虚词较多且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助词、介词、副词等。
此外,古代汉语中的病句现象也比较常见,例如重叠句式、否定句式等。
五、古代汉语的修辞特点修辞是古代汉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比喻、夸张、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
比喻是古代汉语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事物与事物之间进行类比,达到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效果。
夸张则是通过夸大事物的程度、规模或者数量,突出事物的特点。
反问是通过提出疑问的方式来表达说话者的态度或者意图。
六、古代汉语的文化内涵古代汉语作为汉族的日常使用语言,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文化内涵有对天地万物的崇拜、对历史人物的崇敬、对社会伦理道德的要求等。
古代汉语语法 (二)
古代汉语语法 第三讲 古代汉语的特殊语序
主谓倒装
(一)感叹句中的主谓倒装:
贤哉,回也! 大哉,尧之为君也!
(二)疑问句中的主谓倒装:
何哉,尔所谓达者? 谁与,哭者? 子邪,言伐莒者 ?
练习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臣闻武帝使中郎将苏武使匈奴, 见留十二年。 3.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 也。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古代汉语语法 第二讲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一、意念上的被动句
这种句式又叫做语义上的被动句。在谓语 前后没有什么标志,被动关系只在主语表 示的事物和谓语表示的行为之间的客观关 系上表示出来,是一种意念上的被动句。 主语不是谓语动词的发出者,而是谓语动 词的受事者。 屈原放逐。
二、被动句式(一) ------“于”字式
及物动词+于(乎)+名词(施事者): 郗克伤于矢。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驱于声词,眩乎辩说。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 人,治人者食于人。 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
二、被动句式(二) ------“见”字式
“见+及物动词+于+施事者(名词)”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及物动词”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 兵之来。”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弥衡被魏武谪为鼓吏。
古代汉语语法 第三讲 古代汉语的特殊语序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的概念
古代汉语中宾语的位置一般是在谓语动词 的后面,“主语+谓语+宾语”是先秦汉语 的基本语序。但是,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 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置于动词之前,这 种语言现象,我们称之为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大二总结
古代汉语大二总结古代汉语是指中国古代使用的汉语,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的甲骨文时代。
古代汉语的主要发展阶段包括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古汉语。
本文将对古代汉语的大二课程进行总结,主要包括语法、词汇和阅读。
一、语法1. 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相对简单,主要由主谓宾结构构成,但动词和名词的变化较多。
2. 古代汉语的动词有时态、语态、人称、数和性别的变化,并且存在形声动词和副词。
3. 古代汉语的名词有性、数和格的变化,名词作宾语时要加“之”。
4. 古代汉语的代词有人称、数和格的变化,并且有专用的女性代词。
5. 古代汉语的形容词、副词和连词变化较多,有性、数和程度的变化。
二、词汇1. 古代汉语的词汇主要由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组成,单音节词主要来自古汉语,双音节词主要来自中古汉语。
2. 古代汉语的词汇具有丰富的义项,一个词语可以表示多个意思。
3. 古代汉语中有很多汉字的异体字,需要了解不同的写法和发音。
4. 古代汉语中有很多文言虚词,如“乃”、“畀”、“予”等,需要了解其用法和含义。
三、阅读1. 古代汉语的阅读主要以古代文献和诗词为主,包括《论语》、《史记》、《诗经》等。
2. 阅读古代文献时,需要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等背景信息,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
3. 阅读古代诗词时,需要了解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和韵律规律,以便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诗词的艺术之美。
4. 阅读古代文献和诗词时,需要注意古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特点,可以通过阅读注释和参考资料来加深理解。
总结起来,古代汉语大二课程主要包括语法、词汇和阅读三个方面。
语法方面需要掌握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动词和名词的变化规律;词汇方面需要了解古代汉语的词汇特点和义项;阅读方面需要能够阅读古代文献和诗词,理解其中的文化和艺术内涵。
通过学习古代汉语,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语言的发展,对于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汉语语法简要归纳
何:何事。敢问何谓也(指的是什么)
安:指地方。沛公安在(在哪)
回答问题步骤:解释加点字
1)词性;2)功能(用法)3)今译
例:之:助词。连接主谓,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以:介词,宾语省略,可译成“把”。
(2)都有介词用法的虚词
以以介词用法为主:以五十步笑百步(以:助词,译作“凭借”。和“五十步”组成介宾
豕人立而啼(像人一样)
云朵响应(像云一样)
其后楚日以消(一天天的)
(2)动词的特殊意义
①被动有标志(“于、见、为、被”是标志):伤于矢(被箭射伤)
如姬父为人所杀(被人杀了)
无标志:如姬最幸(最被宠幸)
自子厚之斥(自从刘子厚被贬斥)
窃钩者诛(被杀),窃国者侯(被封侯),
②使动求也退,故进之(求很谦让,所以使他进)
助词介词,连词:“的”:民之主也;以君之力,不能毁魁父之丘。(这样的)
云梯之械(这样的)。
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寡人之于国也。
“之”字本意:到(某地)去
其相当于“之+的”代人,作定语:其妻归,告其妄
代物:问其主
代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主谓结构的主语:而观其辟人也
假借义:见下面“六书”中“假借”(和字形毫无关系)
三、文字(主要要掌握汉字的表意法)
(一)汉字的形体结构
“六书”象形(独体字):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抓特点。日,月,羊,牛,草
(汉字的造字法)指事:朱,亦,高
会意(会合两个都表意的字,单独哪部分都不发音,会合意思):休,杳,旦
形声(一半形,一半声):江,河,湖,海
焉“于之”,“于是”: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让子路在这儿问路)
古代汉语(二)
一、举例说明在古汉语中"二”和“两”的异同点。
在上古时代,“二”和“两”都是会意字。
"二”表示一般数目,例如:己巳卜,……在十月又二,(甲 2491)一日二日万机。
(《书·皋陶谟》)文车二驷,服剑一。
(《战国策·齐策》)余夫二十五亩。
(《孟子·滕文公》)生丈夫,二壶酒,一犬。
(《国语·越语上》)见其二子焉。
(《论语·微子》)“两”也是个会意字。
从一,两平分。
两亦声。
在上古时代,“两”表示天然成双的事物。
例如:两造具备。
(《书·吕刑》)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论语·子罕》)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庄子·秋水》)愿君坚塞两耳,无听其谈也。
(《战国策·赵策》)五管在上,两髀为胁。
(《庄子·人间世》)后来,“两”字用法进一步发展,除了表示天然成双的事物,还可以表示相匹配、相并列的事物。
例如:且惧奔辟,而忝两君。
(《左传·成公二年》)事两君者不容。
(《荀子·劝学》)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楚辞·离骚》)“两”字在表示上述意思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和“二”字交叉使用的现象。
例如:至此曹阳二三月。
(《史记·陈涉世家》)野航恰受两三人。
(杜甫《与朱山人》)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
(庾信《小园赋》)班固两都,理胜其辞,张衡二京,文过其意。
(《晋书·左思传》)今恐二郡兵少,不足以守而发之。
(《汉书·赵充传》)大将军王凤荐庆忌前在两郡著功迹。
(《汉书·辛庆忌传》)在古代汉语里,“二”除了表示数目,有时候还用作动词,“两”常用作量词(成双才起作用的东西,或以双为单位的名词,往往以“两”为量词),有时“两”可以放在动词、形容词前作状语,“二”却不能。
例如: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撤也?(《论语·颜渊》)此其不可二也。
《古代汉语语法》课件
比拟
比拟的定义
比拟的作用
比拟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 物拟人化或拟物化,以形象地表达出 所要表达的意思。
比拟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 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同时也可 以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鲜明。
比拟的分类
根据比拟的特点,可以分为拟人和拟 物两种类型。拟人是指将事物人格化 ,赋予其人的特征;拟物则是指将人 物物化,赋予其物的特征。
紧缩句
总结词
结构紧凑,言简意赅
详细描述
紧缩句是指结构紧凑,言简意赅的句型。在紧缩句中,通常会省略某些词语或合并多个 词语,以使句子更加简练。例如“不为也”(省略了否定词“不”)表示不作为的原因
。
05 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
对偶
对偶的定义
对偶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意义相对或相近的词语或句 子成对地排列,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节奏感。
THANKS 感谢观看
介词
总结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的词。
详细描述
介词在古代汉语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等,如“于”、“在”、“以 ”等。介词通常与名词或代词一起使用,构成介词短语,用于描述动作行为发生的背景
和条件。
连词
总结词
表示词语之间逻辑关系的词。
VS
详细描述
连词在古代汉语中表示词语之间的逻辑关 系,如“与”、“及”、“则”等。连词 通常用于连接两个或多个词语或短语,表 示它们之间的关联或逻辑关系。
主从结构
总结词
主从结构是指一个句子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 其中一个分句是主句,其他分句是从句,从句对主句进 行补充说明或修饰限定。
详细描述
在主从结构中,从句通常出现在主句之后,用来进一步 解释或补充说明主句的内容。从句可以是形容词从句、 名词从句或副词从句等,它们在句子中扮演着不同的角 色,使语言表达更加复杂和丰富。
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
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摘要:1.古代汉语词典第2 版的概述2.古代汉语词典第2 版的主要内容3.古代汉语词典第2 版的特点和价值4.古代汉语词典第2 版的适用对象和意义正文:古代汉语词典第2 版是一部收录了古代汉语词汇、短语和成语的辞书,是对古代汉语语言文字的深度研究和总结。
该词典不仅包含了古代汉语的基本词汇和常用短语,还收录了许多古代文献中的经典成语和典故,为研究古代汉语语言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古代汉语词典第2 版的主要内容包括:汉字的形义、拼音、部首、笔画、释义等多个方面。
其中,释义部分是该词典的核心内容,它不仅解释了词语的意义,还对其进行了溯源和引申,展示了古代汉语语言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
此外,该词典还附有丰富的例句和成语故事,使得读者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也能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古代汉语词典第2 版的特点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该词典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和权威性,它的编纂团队由一批经验丰富的汉语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组成,他们对古代汉语语言和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其次,该词典的内容丰富、全面,既有基础词汇,也有专业术语,涵盖了古代汉语语言的各个方面。
最后,该词典的释义准确、详尽,对于学习古代汉语语言和研究古代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古代汉语词典第2 版的适用对象主要包括: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生、古代文化研究者、汉语言爱好者等。
该词典对于这些人群来说,既是一部实用的工具书,也是一部深入学习古代汉语语言和文化的重要教材。
通过学习和使用该词典,读者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还可以深入了解和体验古代汉语语言和文化的魅力。
总之,古代汉语词典第2 版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辞书,它为我们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语言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古代汉语》期末知识点归纳
《古代汉语》期末知识点归纳古代汉语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语言形式,它使用的是古代的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习《古代汉语》这门课程期末考试之前,我们需要对其中的一些主要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归纳,以便复习时能更好地掌握和理解。
一、文言文的基础知识:1.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它具有古老、规范、庄重、简练、含蓄等特点。
2.文言文的基本组成:文言文通常由字、词、句和篇章四个层次组成。
3.文言文的词汇特点:文言文的词汇多为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词义多义且抽象,有许多独特的词义和用法。
4.文言文的语法特点:文言文的语法比较复杂,包括六书、修辞、句法等方面。
二、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1.主谓结构:主语和谓语是文句的基本组成部分,其中主语通常位于句首,谓语位于句尾。
2.宾语结构:宾语通常位于谓语动词之后,可以是名词、代词、动词的动名词、动词的不定式等。
3.定语结构:定语表示对名词的修饰,通常位于被修饰名词之前。
4.状语结构:状语用来表示动作或状态的环境、方式、时间等,通常位于谓语动词之前或句末。
5.补语结构:补语是补充谓语动词的成分,可以是名词、形容词、副词等。
三、古代汉语的六书:1.象形:以物象形为根据的文字。
2.指示:以指示事物的方位、位置、顺序等为根据的文字。
3.指事:以指示事物的属性、性质、类别等为根据的文字。
4.会意:通过组合象形、指示、指事等文字来表示事物的意义。
5.形声:通过组合形和声两个部分来表示事物的意义。
6.转注:通过借用已有的字词来表示新的意义。
四、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1.比喻:通过比较不同事物来表达其中一种意义。
2.夸张:夸大描述事物的实际情况来表达一种感受或情绪。
3.反复:在文章中多次使用相同的词语或句子,加强表达的力度和感染力。
4.排比:通过多个并列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一种对比或强调的效果。
5.倒装:将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动词的位置颠倒,强调主语或达到修辞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6
立春 推翻 布衣 周游 黔首 红颜 兵变 函件 头痛 墨锭 休息 困苦 古今 得失 否泰 知心 得罪 留意 结发 走出 射中 船只 眼热 人为 4.2 复合词的特例:偏义复词 ○“复合词中有一类叫偏义复词,指双音复合词中的一个语素有意义,另一个语素只 是作为陪衬,这类复合词多是联合式的,两个语素间往往存在反义、近义或类义关系。”(课 本第 70 页) 例 1: 好.歹.你都要来一趟。 万一有个好.歹.。 ○在阅读古书时注意将偏义复词与一般的复音词区别开来,以免影响对文意的理解。 例 2: 司马迁触天子喜怒。(柳宗元《答韩愈论史官书》) 阴独察其动静,与俱上下。(《汉书·金日磾传》) 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汉书·司马迁传》) 冥昭瞢闇,谁能极之?(《楚辞·天问》) 享国日浅,国家无事。(贾谊《过秦论》) 安危之本在于此矣。(贾谊《过秦论》)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诗经·小雅·常棣》) ○现代汉语中的一些用语也还有偏义复词的用法。 五.双音节叠根词:由一个单音节词根语素重叠而成的合成词叫做“叠根词”,叠根词多是 双音节的。(参课本第 69 页)。如: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诗·召南·草虫》)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诗·豳风·七月》) ○讨论:“叠根词”与“叠音词”有什么区别? 六.汉语的词在形式和构造上发展的特点 6.1 双音节化。古汉语是单音节词占优势,现代汉语是双音节词占优势,汉语的词在语音形 式上的发展趋势就是双音节化。(可参课本第 68 页) ○双音节化的主要途径有二:用完全不同的双音节词替换原来的单音节词;利用原来的 单音节词作为构词语素,再加上其他的语素构成双音节词。(见课本第 68 页) 例1:“日”>“太阳” 《说文·日部》:“日,实也。大昜之精不亏。”《世说新语·宠礼》:“使太阳与万 物同晖,臣下何以瞻仰!”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 例2:“目”>“眼睛” 《诗经·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韩愈《月蚀》:“念此日月者,为 天上之眼睛。” 例3:“面”>“面皮” 《礼记·内侧》:“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战国策·赵策四》:“老妇必唾其面。” 《史记·刺客列传》:“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唐司马贞《索隐》: “皮面谓以刀割其面皮,欲令人不识。决眼谓出其眼睛。”《南史·文苑传》:“书鼓云: ‘徒有八尺围,腹无一寸肠,面皮如许厚,受打未讵夹。‘” 例 4:“骨”>“骨头”
例 1:“人民”、“民人”>“人民” 《诗·大雅·抑》:“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 《诗·大雅·瞻卬》:“人有土田,女反有之。人有民.人.,女覆夺之。” 《孟子·滕文公上》:“五谷熟而民.人.育。”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闻义里》:“九月中旬入钵和国……人.民.服饰,惟有毡衣。” 宋范仲淹 《上执政书》:“安可取民.人.膏血之利,辍军国急难之备。” 清林则徐 《拟谕英吉利国主檄》:“凡内地民.人.,贩鸦片食鸦片者,皆应处死。”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例 2:“介绍”、“绍介”>“介绍” 《礼记·聘义》:“介.绍.而传命。” 《战国策·赵策三》:“东国有鲁连先生 ,其人在此,胜( 赵胜 )请为绍.介.而见之 于将军。” 汉王褒 《四子讲德论》:“无介.绍.之道,安从行乎公卿?” 《新唐书·张行成传》:“古今用人未尝不因介.绍.。” 鲁迅《书信集·致李霁野》:“这几天上海有一种小报,说郑振铎将开什么社,绍.介.俄 国 文学。” 鲁迅 《关于〈小说世界〉》:“总之,新的年青的文学家的第一件事是创造或介.绍., 蝇飞鸟乱,可以什么都不理。”
44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楚辞·九章·涉江》) 赵盾逡.巡.北面再拜稽首,趋而出。(《公羊传·宣公六年》) ◎双声兼叠韵联绵词。如: 寤寐无为,辗.转.伏枕。(《诗·陈风·泽陂》)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楚辞·离骚》)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楚辞·离骚》) ◎既非双声也非叠韵联绵词。如: 横行邑里,跋.扈.城國。(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室罗伐悉底国》) 月離于畢,俾滂.沱.矣。(《诗·小雅·渐渐之石》) ②联绵词通常不可分训,即通常不可分开解释。 例 1:“犹豫” 《汉书·高后纪》:“计犹豫,未有所决。”颜师古注:“犹,兽名也。……此兽性 多疑虑,常居山中,忽闻有声,即恐有人且来害之,每豫上树,久之无人,然后敢下来,须 臾又上,如此非一,故不决者称‘犹豫’焉。一曰,陇西俗谓犬子为‘犹’,犬随人行,每 豫在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故云‘犹豫’也。” 王念孙《广雅疏证》卷六“踌躇,犹豫也”条批评说,“犹豫”又作“犹与、夷犹、 容与”,“夫双声之字,本因声以见义,不求诸声而求诸字,固宜其说之多凿也。” 例 2:“龙锺” 明人胡震亨在《唐音癸籤》卷二十四《诂笺九》:“老杜诗:‘何太龙锺极,於今出处 妨。’薛苍舒注:‘龙锺,竹名,谓其年老如竹之枝叶摇曳不自矜持。’说既可笑。唐·李 济翁《资暇录》云 :‘锺即涔蹄,足所践处。龙致雨上下,所践之锺,固淋漓溅淀矣。’ 尤穿凿难通。” 郭在贻《训诂学》:“这是一个叠韵联绵词,其义为疲弊貌……胡氏所批评的两种说法, 都是误解联绵词的典型例证。” ③古汉语中联绵词的书写形式多样(现代形式的固定)。如: 逍遥、消摇、消遥、招摇、招邀 望洋、望羊、望佯、望阳、茫洋、盳洋 逶迤、威夷、逶夷、委蛇、委佗、委它、逶移、逶虵、逶随 狼戾、狼盭、梁厉 ④联绵词在修辞上可以分用。 例 1: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诗经·周南·卷耳》)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 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匪民。(《诗经·小雅·何草不黄》) 例 2: 眇茫恍.惚.,无形之实。(东汉王充《论衡·知实》)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老子》) ○联绵词的读音 联绵词通常采用《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可参见黄廖本《现代汉语》增订四版 212 页)里推 荐词形的现代普通话读音或者采用较通用的词形的现代普通话读音。 如: 蛤蟆、虾蟆——háma 寒碜、寒伧——hánchen(见 《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每组取前者)
45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呜呼、乌嘑、於乎、於呼、於戯、惡乎——wūhū 魍魎、罔兩、罔䦘、方良——wǎngliǎng 彷徨、仿徨、方皇——pánghuáng 逶迤、委蛇、逶蛇、逶夷、蜲������、威夷——wēiyí 盤桓、槃桓、般桓——pánhuán 匍匐、蒲服、蒲伏、扶服——púfú 婀娜、猗儺、阿那——ē’ nuó 觱沸、滭沸、滭弗、滭浡——bìbó 反反、昄昄、板板——bǎnbǎn 誕謾、譠謾、訑謾、譠慢——dànmàn 蹢躅、躑躅——zhízhú 虛徐、虛邪——xūxú ○近人朱起凤《辞通》收集了大量联绵词方面的资料。 三.多音节派生词:由词根与词缀构成的词,叫做“派生词”,派生词一般多是双音节的。 (参课本第 71 页、第 217 页) 3.1“前缀+词根”,如: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尚书·汤誓》) 摽有梅,其实七兮。(《诗·召南·摽有梅》) 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孔雀东南飞》) 3.2“词根+后缀”,如: 屯如邅如,乘马班如。(《易·屯》)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卫风·氓》)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论语·先进》)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孟子·梁惠王上》) 3.3“词根+中缀+词根”,如: 杨树达《古书疑义举例续补》卷一“人姓名之间加助字例”云:“王氏《经传释词》卷 九云:‘《礼记·射义》公罔之裘,郑注曰:之,发声也。《僖二十四年·左传》介之推, 杜注曰:之,语助。凡春秋人名中有之字者,皆仿此。’按,《庄八年·左传》有石之纷如, 又二十八年有耿之不比,《论语·雍也》篇有孟之反,《孟子·离娄》篇有庾公之斯、尹公 之他,皆姓名中加‘之’字者也,例证甚多,不必尽举。古人姓名之间又有加‘施’字者。 《孟子·公孙丑上》篇云:‘孟施舍之所养勇也。’赵注云:‘孟,姓;舍,名;施,发音 也。施舍自言其名,则但曰舍。’是也。又有加设字者,《左传·昭二十年》:‘乃见鱄设 诸焉。’‘鱄设诸’,《史记·伍子胥传》只作‘专诸’,故杜注亦但云:‘鱄诸,勇士。’ 是亦以‘设’为助字也。按,‘施、设’,双声字,‘之’与‘施、设’,同属舌叶音,故 或加‘之’,或加‘施’,或加‘设’矣。” 四.双音节复合词:由不相同的词根构成的合成词叫做“复合词”,复合词中双音节词复合 词占绝大多数。(参课本第 69-70 页) 4.1 复合词特点:复合词的意义是构成它的词根的意义有机组合,而非简单相加。 例 1: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左传·宣公二年》) 例 2: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公四年》) 4.2 复合词的结构类型:复合词按语素间的结构关系可以分为联合式、偏正式、支配式、补 充式、表述式等结构类型。
47
《庄子·秋水》:“此龟者,宁其死为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途中乎?”《唐摭 (zhí)言》:“当时不识贵人,凡夫肉眼。今日之俄为后进,穷相骨头。” 6.2 大多双音节复合词的形成有一历史过程。大多双音节复合词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单音节 词的临时组合变为经常组合,由经常组合到凝固成词的历史过程。(可参课本第 71 页)
第三章 词汇
第一节 词的形式和构造 一.关于词的基本概念
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音义的结合体。语音是词的形式,意义概念是词的内容。 从语音形式上看,单个音节的词叫单.音.节.词.,两个音节的词叫双.音.节.词.,.多个音节的词 叫多.音.节.词.。 从意义构造上看,词由词.素.(也叫语素)构成,词素是语言中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 表示基本意义的词素是词.根.,表示附加意义的词素是词.缀.。只含一个词素的词是单.纯.词.,由 两个以上的词素合成的词是合.成.词.。由词根与词缀构成的合成词叫做派.生.词.,由互不相同的 词根构成的合成词叫做复.合.词.,由同一词根重叠而构成的合成词叫做叠.根.词.。 词.汇.,是词的总汇。古汉语词汇指的是古汉语的词以及与词等价的成语、俗语等惯用语 的总汇。 二.单纯词:由一个词素构成的词叫“单纯词” 2.1 单音节单纯词与多音节单纯词 2.2 两种特殊的双音节单纯词:叠音词、联绵词 2.2.1 叠音词:所谓叠音词,指的是由同一个音节重叠而成的单纯词。记录叠音词的字只是 标注音,分开讲没有意义。叠音词主要用来描摹性状。(可参课本第 68 页)例: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周南·桃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诗·秦风·蒹葭》) 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诗·周颂·执竞》)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诗·卫风·硕人》) 尔羊来思,其耳湿.湿.。(《诗·小雅·无羊》) ○有的叠音词书写形式多样。如: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论语》曰:“文质份.份.。” (《说文·人部》“份”字引) 【文质彬彬】亦作“ 文质斌斌 ”(《汉语大词典》) 2.2.2 联绵词 ○联绵词又叫“謰语”,是指除叠音词、象声词和叹词以外的汉语固有的双音节的单纯 词。(可参课本第 69 页、课本第 340 页) ○联绵词的特点: ①联绵词的语音形式在上古音上具有双声、叠韵、双声兼叠韵、既非双声也非叠韵等类 别。 ◎双声联绵词,就是前后两个音节的上古音声母相同或相近的联绵词。如: 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诗·大雅·生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诗·周南·关雎》)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邶风·静女》) 六合萧条,严霜凛.冽.。(晋傅咸《神泉赋》) ◎叠韵联绵词,就是前后两个音节的上古音韵母相同或相近的联绵词。如: 佼人燎兮,舒夭.绍.兮。(《诗·陈风·月出》) 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庄子·逍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