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我们居住的地球1
我们居住的地球
我们居住的地球地球是我们当前所处的唯一已知宜居行星。
这个蓝色的行星以它生命的存在而出名,但它也是一个广阔而复杂的系统,由气候、地貌、生物多样性和人类活动等多个因素构成。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探讨地球的一些主要特征和挑战,以及我们对这个星球的影响。
地球的特征气候地球的气候受多个因素影响,包括太阳辐射、大气层、海洋、土地和生物等。
毕竟,地球是一个系统:任何因素改变都可能引起其他因素的反应。
然而,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巨大影响,尤其是近几十年的工业化和消费主义。
在全球变暖的同时,我们也经历了更多极端天气,如干旱、洪水和飓风。
地貌地表特征是地球上的其它重要特点之一。
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一个具有海洋、陆地、山脉和平原等形态的行星。
山脉和火山的形成一般是因地球板块运动形成的;海洋则是因为我们行星表面的水分布以及地球的自转。
许多地貌变化是由缓慢作用的天然力量形成的,这些天然力量包括风化、水力学、风积作用和岩浆作用等。
生物多样性地球的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命形式、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的总和。
地球上的生物各具特色,包括对环境的不同适应能力和适应机制。
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生存和食物的供应非常重要。
然而,我们的行为不断影响着生物多样性。
例如,森林砍伐和种植大规模单一物种的农业都在削减生物多样性。
人类活动地球上最活跃的生物是人类。
我们建造城市、开采矿物、燃烧化石燃料、放牧和伐林等等,这些活动对气候、地表特征和生物多样性都有深远影响。
一些人类活动如大气污染和捕捞已经导致了许多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死亡或灭绝。
地球的挑战地球面临许多挑战,这些挑战包含了上面我们提到的特征所面临的问题,包括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物种灭绝、环境污染和天然资源的过度使用等等。
尽管地球的贡献巨大,但人类活动正在威胁地球的生态平衡。
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是地球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我们的工业活动和消费带来了大量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温度上升,海平面升高,极端气候事件变得更加频繁。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知识要点
第三章:探索宇宙第一节:我们居住的地球1、 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现象是:远处的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月食时,月球的缺损面是圆弧形。
2、 通过观察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我们知道:黄色的区域是陆地,白色的区域是白云,蓝色的区域是海洋。
3、 通过现代科技测量知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比赤道短21千米左右,为6357千米,仅差0.33%,因此赤道看上去是很圆的。
它的赤道周长是4万千米。
第二节:地球与地球仪赤道: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所有的经线垂直的线叫赤道。
地图1、 地图是以各种不同的图式符号,将地球表面的事物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表现在纸上的图形。
2、 地图的三要素(地图的基本“语言”)为: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3、 比例尺:表示的是实际距离在地图上的缩小程度------------即比例=4、 地图方向的表示法有三种:经纬网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一般定向法。
5、 图例:地图上用不同的图示符号表示不同的地理事物。
第三节:太阳和月球一、太阳实际距离图上距离1、太阳的有关数据:直径:140万千米(地球赤道直径:12742千米)约为地球直径的109倍表面温度:6000,中心温度达1500万日地平均距离:1.5亿千米2、太阳表面的结构:从内到外: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太阳黑子(光球层)3、太阳的活动:太阳表面的各种变化-------------------------- 耀斑(色球层)日珥(色球层)4、太阳黑子:太阳表面的许多黑色的斑点,其实它是太阳表面由于温度较低而显得较暗的气体斑块。
它的大小和多少往往作为衡量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太阳黑子的活动具有周期性,其周期为11年,黑子数最多的那一年称太阳活动峰年,黑子数极少的那一年称太阳活动谷年。
国际上规定从1755年起算的黑子周期为第1周,1998年开始为第23周。
5、耀斑:太阳表面有时会出现一些突然增亮的斑块,叫耀斑,耀斑爆发时会释放巨大能量。
2020年整理七年级科学上册目录(浙教版).doc
目录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一节科学并不神秘
第二节观察和实验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第四节温度的测量
第五节质量的测量
第六节时间的测量
第七节科学探究
第二章观察生物
第一节生物与非生物
第二节常见的动物
第三节常见的植物
第四节细胞
第五节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
第六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七节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
第一节我们居住的地球
第二节地球仪和地图
第三节太阳和月球
第四节观察太空
第五节月相
第六节日食和月食
第七节探索宇宙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
第一节熔化和凝固
第二节汽化和液化
第三节升华与凝华
第四节物质的构成
第五节物质的溶解性
第六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研究性学习课题
1。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3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 第1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1.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初步掌握证实地球是个球体的一些观察和方法。
2.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从而加深对地球面貌的认识,激发对探索地球与宇宙奥秘的兴趣,为建立正确的物质观打下基础。
重点: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难点:利用相关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形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呢?我们自己却不容易看见。
站在地球的表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
所以人类认识地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时至今日,大家都已经知道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那么自然界中的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呢?二.师生互动,学习新课课堂活动1忆历程一认识地球教师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无多媒体条件的可看课本图)学生看多媒体展示,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很容易得出:地球是一个球体)教师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是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但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教师多媒体展示课本图3.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或直接看教材图)学生分组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学生小组推荐代表分析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各个阶段,并说出理由(其他小组同学可质疑或作补充):天圆地方一一天如斗笠,地如覆盘一一球体用课件展示船只离岸与远去的过程,回归的船只与匏近的过程提问:为什么远去的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演示实验:课本图3—3(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的移动)学生讨论:1、在篮球表面和木板表面上移动的铅笔,其长度和铅笔头的变化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这样?海面上远去的船只为什么船身比桅杆先消失?小结:从A到B:观察不到铅笔长度变小,从C到D仍观察到铅笔长度不变,由此可知,地球是一个球体。
教师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引入新知识,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4、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自然科学认识地球的结构
自然科学认识地球的结构地球,作为我们所居住的星球,一直以来都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通过自然科学的探索和研究,我们逐渐认识到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特征。
本文将介绍地球的内部构造和自然科学对地球认识的重要突破。
一、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可以按照内部物质的性质和特征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1. 地壳地壳是地球表面最外层的固体壳体,它的厚度不均匀,最薄处约为5公里,最厚处可达70公里。
地壳由岩石组成,分为两种类型:大洲地壳和海洋地壳。
大洲地壳主要由花岗岩构成,密度较低,海洋地壳则是由玄武岩构成,密度较高。
地壳是地球上所有陆地和岛屿的基石,也是我们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
2. 地幔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大约从地壳下边界到地核上边界之间,厚度约为2900公里。
地幔主要由固态岩石组成,其物质的特点是高温、高压。
地幔不仅占据着地球的大部分体积,而且通过地幔对流的方式,传递着地热能量,对地球表面的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地核地核是地球内部最内层,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位于地幔之上,大约厚度为2200公里,主要由液态铁和镍组成。
内核则位于外核之内,直径约为3200公里,由固态铁和镍组成。
地核温度极高,同时还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正是地核的高温状态和运动导致了地球的磁场形成,保护了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太阳风暴和宇宙辐射的伤害。
二、自然科学对地球认识的重要突破通过观测、实验和理论推导,自然科学在认识和揭示地球内部结构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1. 地震和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地震波在地壳和地幔中的传播过程中发生折射和反射,这种现象为科学家提供了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重要线索。
通过观测和分析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速度变化,科学家得以推断出地球的内部构造和性质。
例如,地震波透过地壳和地幔的速度变化可以揭示岩石的密度和物理特性,从而进一步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状态和组成。
2. 地热和火山活动的研究地球内部的热能源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的地热能量。
七上第三章地球与宇宙第1-4节我们居住的地球、地球仪和地图 、太阳和
精锐教育学科教师辅导讲义讲义编号学员编号:年级:七年级课时数:3学员姓名:辅导科目:科学学科教师:程月玲课题第三章地球与宇宙第1节我们居住的地球第2节地球仪和地图第3节太阳和月球第4节观测太空授课日期及时段教学目的1.了解我们居住的地球。
2.认识地球仪和地图。
3.了解太阳和月球。
4.初步认识著名星座和恒星,掌握观测星空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教学内容【课前检测】1如果乘船出海,看到的港口灯塔会()A.塔顶先从视野中消失B.塔基先从视野中消失C.塔顶和塔基会突然从视野中消失D.塔顶和塔基会慢慢变小,然后消失2、下列各点属于东半球北半球的是()A.东经112°南纬30° B.东经170°南纬50°C.西经15°北纬70° D.西经100°赤道0°3、关于不同纬度的纬线的特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形状不同 B纬度越高,长度越长C 长度不同 D长度都与经线相同4.太阳是一个由炽热气体组成的球体,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可分为3层,依次是()A.日核、光球层、色球层 B.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C.太阳黑子、色球层、日冕层 D.太阳黑子、耀斑、色球层5.在现代天文观察中,也常用星座中最亮的星构成的图形来认识星座,下列图形中,大熊星座是()答案:1-5:B C C B A【知识梳理】一.我们居住的地球提出问题: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什么样的形状?建立猜想:猜想1.3000多年前,古代中国人的“盘氏开天辟地”,提出了天圆地方的“盖天说”;猜想2.古代印度人心目中的大地是个圆盾,由站在乌龟背上的三头的大象驮着。
猜想3.古代巴比伦人想象大地是个空心山;猜想4.古代埃及人认为天像一块穹窿形的天花板,地像一个方盒;猜想5.地球是个球体。
验证猜想:1.在海边看离岸的船,先是船身隐没,然后才是桅帆。
2.在陆地上旅行的人,如果向北走去,一些星星就会在南方的地平线上消失,另外一些星星却在北方的地平线上出现。
七上3章第1节我们居住的地球教案
七上3章第1节我们居住的地球教案第一篇:七上3章第1节我们居住的地球教案七上3章第1节我们居住的地球教案陈玉菊-20080512759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了解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3、知道一些能够证实地球是球体的现象与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从所给的材料中提取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2、通过互相合作完成模拟实验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人类探究科学的艰难历程;2、通过本节课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物质观、科学观。
四、STS间的关系:1、从宇宙空间看地球,发现一些地球的污染,意识到珍爱地球的重要性;2、科学引领人类逐渐发展;3、从我国的载人航天成功,了解STS间的相互发展促进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地球的形状、大小;难点:证明地球形状的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演示法【教学用具】多媒体、篮球、铅笔(学生自备)、木板【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创设:同学们,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地球上的生物,也了解了一些组成我们生物世界的微观世界。
试想当我们抬头的时候,看到的是一片茫茫的宇宙,这时候,你的脑海中会想些什么呢?对宇宙和地球是否充满好奇?你有什么疑问吗?让步学生讨论:1、宇宙有多大?中心在哪里?2、有没有外星人?知道什么是外星人吗?你认为它是从哪里来的?3、知道星星离地球有多远(最近距离)?(答案:比邻星,约为4.24光年。
光年长度单位,指的是光在真空中行走一年的距离,有时间和速度计算出。
)这些都是与我们所居住的地球有关系,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们居住的地球”。
提问:同学们,我们在地球上生活了十几年,同学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同学们会回答到“地球的形状为球体。
”)同学们怎么知道的?其实在我们以前就有很多科学家、天文学家等等都在研究地球。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这些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一、地球的形状1、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1)、古代中国人:浑天说,盖天说,天圆地方(2)、古代印度人:地球是一个大圆盾,有大象(一个民族的象征)驮着在龟背上。
七年级地理上册《我们居住的地球》评课稿
今天很荣幸,能在现场听名师陈仓鹏老师的一节课?我们居住的地球?。
这节课课堂气氛轻松、亲切,师生之间一直维持着一种平等对话的气氛,教师很好地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互相探讨、轻松交流。
这是一节课堂气氛活泼、学生参很好的课堂。
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我们还应从三维目标的落实上来探讨。
一、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要求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针对他所在时代的教育问题毫不模糊地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开展的人。
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根本的。
他必须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区分力。
〞新课程提出了“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并列的、互为支撑的目标,要求我们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不能过分或者一味地强调知识的传授,而是要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过程中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会学习,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
为此,教师要坚守“以人为本〞理念,要在教学的设计、实施和展开的诸多环节中时刻关注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均衡落实。
三维目标不是三块,而是一个整体,一个和谐且共同开展促进的整体。
不能简单地把三维目标看成是在科学知识、技能上加上情感,加上科学方法的介绍。
实际上,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始终存在的,只不过我们“过去〞总是过分或者是片面地强调了对科学学科知识的掌握以及技能的习得。
于是,关注学生的开展与教师的现实需要之间就人为地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鸿沟。
教师为了尽可能快、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掌握物理学科知识,考出最好的成绩,就只能不自觉地采用了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手段,其结果是显而易见的——课堂教学围绕着知识和技能转,教师无法也无心关注、强调那些看起来有些“多余〞的“过程方法〞,更别说“情感态度价值观〞了。
对“知识和技能〞的过分关注还让很多学生感到科学“难〞,这也使得相当多的学生对学习、学好科学产生了消极的情感态度倾向。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一、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是我们所居住的独特星球,它的运动方式包括自转和公转。
了解和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于初中七年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本文,我们将详细介绍自转和公转的概念以及它们对我们日常生活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1. 自转:地球的旋转运动地球自西向东旋转一圈需要24小时,这个运动被称为自转。
地轴是垂直穿过北极点和南极点的虚拟轴线,地球绕着这个轴线旋转。
由于自转造成了白天与黑夜、日出与日落的交替。
(a)白天与黑夜:当你站在地面上时,会看到太阳冉冉升起和渐渐下山。
这正是因为地球不断自转所引起的现象。
当你所处位置正好在太阳光照射范围内,你会经历白天;当你离开那个范围,就会进入黑夜。
(b)日出与日落:日出发生在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之际,在此之后日光会逐渐覆盖地球的各个部分。
日落则是太阳从地平线下降时,天空将逐渐变暗。
日出和日落的时间因地点和季节而异,这是因为自转速度在不同纬度有所不同。
2. 公转:地球绕太阳运动地球除了自转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运动叫做公转。
地球绕着太阳进行公转,一次公转周期约为365天5小时48分钟46秒,我们通常称之为一年。
这个运动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a)季节交替:由于地球公转轨道呈椭圆形而非圆形,使得离太阳更近(近日点)的时候极端温暖,远离太阳(远日点)时寒冷。
这就是造成四季交替的原因。
当北半球朝向太阳时,它会经历更多的光照和热量,这是北半球的夏天;而当南半球朝向太阳时,则是南半球的夏天。
(b)昼长夜短与昼短夜长:由于地球公转产生了不同纬度上白天和黑夜长度的差异。
在靠近北极或南极的地区,由于地球倾斜角度的影响,夏季白天会很长而晚上很短;在冬季则正好相反。
3.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意义认识和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我们日常生活以及全球气候变化都有深远的影响。
(a)时间计算:我们的日历是根据地球的公转周期来制定的。
了解自转和公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计算时间、安排生活和活动。
七年级地理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感 觉 地 球 像 是 球 体
(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
(更确切地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
2、地球的大小
即地球上所有圆 的半径的平均值
即整个地球表面的面积
即赤道的周长(赤道 是地球上所有圆中最 大的圆)
由图中,可以看出,描述地地球仪 北极 赤道
经线
支架 (纬度 尺)
纬线 底座 南极
观察地球卫星照片和地球仪,找一找:
地球仪和地球有何不同?
自制地球仪
把这个
用地球仪和小帆船(或圆珠 笔)亲自演示一下,让学生 有个直观的感受。
1、地球的形状帆船从远方驶来, 总是先看到桅杆,
再看到船身
小组讨论:
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实例有哪些?
思考:1、如果是地球是球体,麦 哲伦船队最后会到哪?如果地球 是覆盘,船队最后又会到哪? 2、由图中看出,麦哲伦船队最后 到了哪里?说明地球是什么形状?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目标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导入:教师:同学们知道我们居住的地球是
什么形状吗?(学生们应该会马上脱口而出) 教师:现在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球体的了。 可是古人一开始并不知道地球是球体的,他 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认识过程
浙教版初中科学课本目录
科学七年级上第1章科学入门物理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第2节观察和实验第3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第4节温度的测量第5节质量的测量第6节时间的测量第7节科学探究第2章观察生物生物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第2节常见的动物第3节常见的植物第4节细胞第5节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第6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7节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第3章地球与宇宙第1节我们居住的地球第2节地球仪和地图第3节太阳和月球第4节观测太空第5节月相第6节日食和月食第7节探索宇宙第4章物质的特性物理化学第1节熔化与凝固第2节汽化与液化第3节升华与凝华第4节物质的构成第5节物质的溶解性第6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研究性学习课题一校园植物的种类和分布二哪些生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三大米防霉、防虫的方法四观测当地四季的星空五霜冻的预防六水分蒸发的速度附录1常用法定计量单位科学七年级下第1章对环境的察觉物理第1节感觉世界第2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第3节耳和听觉第4节光和颜色第5节光的反射和折射第6节眼和视觉第7节信息的获取和利用第2章运动和力物理第1节运动和能的形式第2节机械运动第3节力的存在第4节力的图示第5节物体为什么会下落第6节摩擦的利和弊第7节牛顿第一定律第8节二力平衡的条件第3章代代相传的生命生物第1节动物的生命周期第1节新生命的诞生第2节走向成熟第3节动物新老个体的更替第4节植物的一生第5节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第4章不断运动的地球第1节地球的自转第2节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第3节地球的绕日运动第4节日历史上的科学第5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第6节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第7节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研究性学习课题一噪声污染及其控制二哪些事物含有更多的能量三自行车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措施四地形特征和农业生产的关系附录1常用法定计量单位科学八年级上第1章生活中的水化学第1节水在哪里第2节水的组成第3节水的密度第4节水的压强第5节水的浮力第6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第7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第8节物质在水中的结晶第9节水的利用和保护第2章地球的“外衣”——大气第1节大气层第2节天气和气温第3节大气的压强物理第4节大气压与人类生活第5节风第6节为什么会降水第7节明天的天气怎么样第8节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第9节中国东部的季风与西部的干旱气候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第1节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第2节神奇的激素第3节神经调节第4节动物的行为第5节体温的控制第4章电路探秘物理第1节电路图第2节电流的测量第3节物质的导电性第4节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第5节变阻器第6节电压的测量第7节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第8节电路的连接研究性学习课题一不用密度计怎样测量液体的密度二水对生命及经济发展的影响三动物行为的形成四本地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及对策五太阳黑子活动与本地降水的关系六调查在自然界或生命活动中的电现象附录1常用法定计量单位附录2部分物质的溶解度表科学八年级下第1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化学第1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第2节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第4节组成物质的元素第5节表示元素的符号第6节表示物质的符号第7节元素符号表示的量第2章空气与生命化学第1节空气第2节氧气和氧化第3节化学反应与质量守衡第4节生物是怎样呼吸的第5节光合作用第6节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第7节空气污染与保护第3章植物与土壤生物第1节土壤中有什么第2节各种各样的土壤第3节植物与土壤第4节植物体中物质的运输第5节叶的蒸腾作用和结构第6节保护土壤第4章电和磁物理第1节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第2节电生磁第3节电磁铁的应用第4节电动机第5节磁生电第6节家庭用电第7节电的安全使用研究性学习课题一保健品中含有什么二化学反应中质量守衡的研究三研究植物的呼吸四当地水土状况调查五设计简单的电磁控制电路附录1常用法定计量单位附录2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附录3相对原子质量表附录4相关网站科普杂志和博物馆附录5元素周期表科学九年级上第1章探索物质的变化化学第1节物质的变化第2节探索酸的性质第3节探索碱的性质第4节几种重要的盐第5节寻找金属变化的规律第6节有机物的存在和变化第2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物理第1节物质的分类和利用第2节物质转化的规律第3节常见的材料第4节材料的发展第3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物理第1节能量的相互转化第2节能量转化的量度第3节认识简单机械第4节动能和势能第5节物体的内能第6节电能的利用第7节电热器第8节核能的利用第9节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第4章代谢与平衡生物第1节食物与摄食第2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第3节体内物质的运输第4节能量的获得第5节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第6节代谢的多样性研究性学习课题一当地酸雨情况以及对农作物和建筑物的影响二金属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三寻找自行车中的杠杆四我国大江、大河水电站建设的情况五怎样防治龋齿附录1常用法定计量单位附录2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附录3相对原子质量表附录4相关网站科普杂志和博物馆科学九年级下第1章演化的自然生物第1节宇宙的起源第2节太阳系的形成与地球的诞生第3节恒星的一生第4节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诞生第5节生物的进化第6节进化与遗传本章提要第2章生物与环境生物第1节种群和生物群落第2节生态系统第3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本章提要第3章人的健康与环境生物第1节健康第2节来自微生物的威胁第3节身体的防卫第4节非传染性疾病第5节照顾好你的身体本章提要第4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物理第1节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第2节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第3节实现可持续发展本章提要研究性学习课题一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色盲二调查生活废水对环境的污染三调查本地中学生的饮食习惯四调查本地区能源消耗情况附录相关网站、科普杂志和博物馆。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章地球与宇宙(七年级上第3章)(一)我们居住的地球中国人:天圆地方“盖天说”“浑天说”1、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印度人:大地是个圆盾巴比伦人:大地是个空心山2 、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1)帆船的远去和返回(2)登高望远(3)月食时的阴影是圆形的(4)麦哲伦环球航行(最早证明地球是个球体)(5)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6)天涯海角总是走不到边(7)相同长度的杆子在地球不同地区的同一时间所形成的影子长度不同。
3 .地球概况:地球实际上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并不是正圆的。
(形成的原因:地球的自转)赤道半径:6378千米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两极半径:6357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40000千米地球由三部分构成(从外到内):地壳、地幔、地核【配套练习题】一.选择题1.第一个提出“天圆地方”的国家是 ( )A.古代印度 B.古代中国 C.古代巴比伦 D.古代埃及2.东汉张衡发明了“浑天仪”,他认为天与地的关系就如同鸡蛋中的蛋白与蛋黄的关系一样,地被天包在当中,大地是一个圆球,宇宙以地球为中心.下列对于张衡的这一理论的认识你认为最确切的是( )A.张衡的这一理论是完全错误的B.张衡的这一理论虽很不科学,但在当时条件下却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大飞跃C.张衡的这一理论与“地心说”一样,应该遭到批判D.张衡的这一理论基本符合现代科学的观点3.为什么海面上远去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下列四种说法中,正确的说法是 ( )A.海水越来越深,淹没了船身B.人的视力有限C.海面是弯曲的弧面,船身先被遮住视线D.人站得不够高4.葡萄牙航海家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用实际行动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这位著名的航海家是 ( )A.哥伦布 B.麦哲伦 C.达·迦玛 D.郑和5.关于地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是方形的 B.地球是个正球体C.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D.地球是个两极略鼓,赤道稍扁的球体二.填空题6.地球的卫星照片大部分区域是_______色,这些地方是_______,其中黄色的区域是_______,白色的区域是_______。
科学:我们居住的地球
老虎和狮子,顽皮的小猴子,可爱
的小兔,还有鸡,鸭,鱼虾等。哎, 对啦!你们人也生活在我身上,有 中国人,外国人,大人小孩。。总 之,我身上的东西多得很。一时半 会是说不完,等有时间,我再向是球,肚子里面啥都有。 高山、森林和平原,。江河、湖泊和海洋。 人物、动物和植物。全都生活在里头。 一年四季不停歇,天天围着太阳转。
科学:我们居住的地球
地球的自白
我是地球,我的身体可大啦,而且 被厚厚的大气层包围着,上面有不 同的颜色,蓝色的部分代表水,黄
色的部分代表山,绿色部分代表陆
科学课探索地球
科学课探索地球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也是我们所居住的星球。
科学课上,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地球的知识,包括其构造、自然现象、生物多样性等等。
通过探索地球,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个神奇而美丽的蓝色星球。
一、地球的构造地球是一个由各种不同层次组成的行星。
在科学课上,我们学到了地球的三个主要层次: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部分,它包含了我们所生活的大陆和海洋。
地壳下面是地幔,它由熔融的岩石组成,充满了火山活动和地震。
地核位于地幔的中心,主要由铁和镍组成,是地球内部最热的地方。
二、自然现象的探索科学课上我们经常学习各种自然现象,比如地震、火山喷发、地质变化等等。
这些自然现象不仅是地球构造的表现,也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通过科学的研究和观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现象,并提前做好相关的应对措施。
例如,地震是地球表面发生的一种震动,它往往由地壳内部岩石的运动引起。
地震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力,给我们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我们可以通过地震仪等工具来监测地震活动,提前预警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保护我们的生命和财产。
三、生物多样性的奥秘地球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星球,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科学课上,我们学习了很多有关生物的知识,包括不同物种的特征、分类、适应能力等等。
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好处,比如提供食物、药物以及促进生态平衡等等。
同时,也需要我们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
我们可以通过环保行动、采取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等来保护地球上的各种生物。
结语通过科学课上对地球的探索,我们深入了解了地球的构造、自然现象和生物多样性。
地球作为我们的家园,值得我们用心呵护和保护。
通过科学的知识和行动,我们可以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让这个美丽星球永远绽放光芒。
浙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一章)知识点整理
浙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一章)知识点
整理
本文档整理了浙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的知识要点。
1.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
- 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
- 地球有大陆和海洋组成。
- 地球的大气层保护着我们。
- 地球上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2. 地球的结构
- 地球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组成。
- 地核是地球最内部的部分,由固体和液体的铁组成。
- 地幔是介于地核和地壳之间的部分,是固体的岩石材料。
- 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部分,包括陆地和海洋。
3. 地球的运动
- 地球进行自转和公转。
- 自转是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形成昼夜交替的现象。
- 公转是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年绕太阳转一周。
4. 经纬度和时区
- 经线和纬线是地球表面的网格线。
- 经度是东西方向的线,用来表示地理位置的东西远近。
- 纬度是南北方向的线,用来表示地理位置的南北高低。
- 时区是以经线为界划分的不同时间区域。
5. 地理信息系统
- 地理信息系统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处理和分析地理信息的系统。
- 地理信息系统可以进行地图制作、空间分析、资源管理等工作。
以上是浙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的知识要点的简要整理。
希望对您有帮助!。
部编教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笔记
部编教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笔记
1.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
- 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位于太阳系的第三个行星。
- 地球的形状像一个略扁的椭球,中间比两极稍大。
- 地球有大陆和海洋构成,陆地上的高山、平原和河流形成了丰富的地理景观。
2. 地球的运动
- 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 自转使得地球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一天有24个小时。
- 公转使得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一年有365天。
3. 地球的大气层
- 地球被一层气体包围着,称为大气层。
- 大气层主要由氮气、氧气和少量的其他气体组成。
- 大气层对地球起着保护作用,能吸收太阳的紫外线和调节地球的温度。
4. 地球的水资源
- 地球上大部分是水资源,包括海洋、淡水湖泊、河流和冰川等。
- 水资源对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非常重要。
- 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水资源面临着各种挑战和问题。
5. 地球的环境保护
-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保护地球环境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
- 减少污染、垃圾分类、节约能源等都是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举措。
-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共同创造一个美丽、健康的地球。
以上是《部编教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笔记概要,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七年级地理第1章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第1章知识点
第1章理解地球
地球是我们所居住的星球,也是我们所熟悉的星球。
本章将介绍地球的结构、地球运动以及地球的大气、水和生命等方面的知识点。
一、地球的结构
地球是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等组成的。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硬壳,地幔是地球从地壳向内延伸的层,地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包含外核和内核。
二、地球的运动
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方式。
自转是指地球在自身轴线上旋转的运动,公转是指地球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转的运动。
自转和公转造就了地球日夜更替和四季变化的现象。
三、地球的大气
地球的大气由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
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和电离层等不同层次,不同的大气层对人类和地球都有不同的影响。
四、地球的水
地球上的水主要存在于海洋、湖泊、河流、冰川和地下水等多个形式。
地球上的水极为重要,它对人类、动植物以及地球生态系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五、地球的生命
生命是地球上最神奇的存在,自地球诞生以来便有了各种各样的生物。
地球上的生命形式多彩多样,从单细胞生物到人类,都是地球上物种的一部分。
六、小结
本章介绍了地球的结构、地球运动、地球的大气、水和生命等方面的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在理解地球的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我们对地球认识的基础。
七年级上册第三章 地球和宇宙 教案集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
.通过小组共同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重点难点】
蔗糖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的探究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的实验材料和仪器。
教学过程】
生讨论:假如地球是方的,那么月食时,月面缺损部分边缘就不是圆弧形的所以地球应是圆球体;假如地球是方的,那么哥伦布、麦哲伦环球航行就不会成功,所以地球应是圆球体;远去的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驶近的帆船的桅杆比船身先出现,船出海看到的港口灯塔从下到上依次从视野中消失,可见地球是圆球体;站得越高,看到地平线越长;不同地方看北极星离地平线的距离不一样,越接近北极越高等等一系列都可证明地球不是放的而更是圆的。
上拍摄的地球的录象展示,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
承接:我们现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方法很多,但最直观的就是人造卫拍摄的地球照片(1958年3月17日卫星拍摄
地球照片),见课本P83图3-4:蓝色代表海
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而且外面还吸附
着一层厚厚的大气层为白色部分,黄色陆地。
、地球的大小
通过现代科技测量出地球的半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半径较之
万千米。
师:根据以上数据,你应该如何客观地描述地球的形状?
学生总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不尽的。
虽然已经开始探索外太空。
呼吁:爱护地球,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因为,地球只有一个!
三、课堂总结
地球形状、大小及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现象和方法。
四、课堂延伸
师:你还知道有关地球的哪些知识?
学生畅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科学我们居住的地球1
§3—1我们居住的地球
【教学目标】:
1、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知道一些证实地球是圆形的现象和方法。
2、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从我国的载人航天成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从宇宙空间看地球,发现一些地球的污染,意识到珍爱地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对于地球的形状学生都已经知道,关键是如何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出发更科学更生动的了解地球的形状。
通过让学生更形象的接受。
利用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成功的例子生动的教育学生的爱国激情以及对未地球和宇宙发展的展望。
【教学手段】教师引导,辅助多媒体,学生积极参与,探讨,汇报结果。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地球上的生物,也了解了一些组成我们生
物世界的微观世界。
当我们抬头的时候,看到的是一片茫茫的宇宙,那时候,你的脑海中会想些什么呢?你对宇宙和地球有什么疑问吗?让学生讨论回答:
1、宇宙有多大,中心在哪里?
2、有没有外星人,星星离地球远吗?
3、……
讲述:简单介绍目前人类探索火星的热潮。
学生由于对宇宙方面的知识特别好奇,有很多话可说。
从学生自己最感兴趣的知识引入,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顺利开展教学过程。
讲述: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是圆的,我们中国人也拍到了第一张从太空看到的地球。
讲述:1、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1)古代中国人——浑天说,盖天说,天圆地方
(2)古代印度人——地球是个大圆盾,由大象(一个民族的象征)驮着在龟背上。
(3)古代巴比伦人——……
提问:如果你古代人,他们没有走出过地球,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下,你可以通过那些现象去判断地球的形状呢?
补充:在我们大自然中,还有很多事实可以说明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圆的。
太阳和月亮的东升西落;远去的帆船,船身先消失,驶的帆船,船帆先出现等等。
全班级同学分组进行讨论
,竞争看谁讲的例子更多,更有说服力
学生讨论后,汇报讨论的成果。
让学生自己先开动思维,认识地球的形状,很好的将生活中的例子联系起。
模拟篮球实验:老师演示,全班一起观察,
2、看地球外貌,让学生自己分析了解地球。
指导学生通过各种从太空拍摄的图片进行讨论学生讨论:在篮球表面移动的铅笔,慢慢的从下到上开始消失,而木板上的铅笔则不会消失,这个和帆船消失远去的原理一样,证明地球是圆的。
可以每一组派一个代表,描述地球的外貌特征——形状,颜色,陆地,海洋和大气在前面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加以巩固。
3、现在认识的地球的形状:
经过精密的计算,我们发现,地球实际上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一个椭球体,并不是正圆的(形成的原因:地球的自转)
提问:为什么我们看上去它还是圆的呢?
由地球的赤道半径算出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理解4万千米的长度:后练习2:一个人日行0千米,绕地球赤道一圈要走800天——环游地球80天。
)
生答:因为地球的赤道半径6378千米,和地球的两极方向的半径637千米想必,只长了21千米,仅差033%,所以,肉眼看不出。
)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一组数据形成对地球大小和形状的完整学习,并且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简单的运用。
讲述:地球只有一个,人类已经意识到地球上的资并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
虽然已经开始探索外太空(插入我们载人航天的事例和对外太空探索的简单计划),但毕竟这个探索的时间是相当长的。
外星人到地球,在进入大气层前,会看到什么呢?
小结本节的知识。
学生分组讨论:开放思维,进行探讨。
一方面是加深对大气层存在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让学生认识到目前人类的家园遭受很大的污染。
及时的进行知识梳理,巩固。
教学反思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应该早有认识,怎么证明这个结论是这节的重点和难点。
因此,不是急于告诉学生结论,而是从人类认识的过程说起,结合实际的生活现象,特别是在堂中进行的简单的篮球实验,有效的锻炼学生的探究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形状,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板书设计】
第一节我们居住的地球
一、古代人对地球的认识
二、地球的数据
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
地球的两极半径是637千米
两者仅相差033%,因此看起还是很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