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案
科学初一下浙教版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案2
课题
4.3地球的绕日运动〔一〕
时间
教学目标
1、复习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来自,地轴倾斜等差不多特征。2、复习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3、了解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等地理现象。
重点难点
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等地理现
课题
4.3地球的绕日运动〔二〕
教
学
过
课题
4.3地球的绕日运动〔二〕
时间
教学目标
1、复习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差不多特征。
2、复习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3、了解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等地理现象。
重点难点
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等地理现
教学预备
教
学
过
程
[引入]1.天亮时间,夏天和冬天分别大约是几点?为何不同?
2.你所居住的地方一年中哪个月份白昼最长?哪个月份白昼最短?
2、〔1〕划分五带的依据是什么?
〔2〕什么原因有无阳光直射是划分热带的依据?
〔3〕什么原因有无极昼现象是划分寒带的依据?寒带极昼期长时间受阳光照射,什么原因依旧寒冷?〔用手电演示〕
【答】寒带虽有极昼现象,然而由于太阳入射角特别小,阳光仍比温带少得多。太阳辐射总量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的缘故。
【小结】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决定地球昼夜长短变化的重要缘故。
结论: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1、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
北半球白昼最长的月份是6月,最短月份是12月
2、北半球:【读图P132】
3、一年中北半球哪一天白昼最长?〔6月22日〕什么原因?
太阳直射点移到其最北端。
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重点题型整理
1.填空题:
(1)地球绕太阳的运动称为_______,其方向是_______,周期大约是_______。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绕日运动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地球绕日运动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地球的绕日运动》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四季变化的原因吗?”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地球绕日运动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2)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地球公转速度在不同阶段的变化规律学生难以掌握。
(3)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区别:学生容易混淆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概念,难以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
(4)科学家探索地球公转历程的理解:学生对科学家探索地球公转历程的了解和认识不足,难以理解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和方法。
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1.利用地球公转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公转的过程,增强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2.通过具体案例和实际观察,引导学生理解地球公转轨道倾斜与地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实现资源的即时共享和预习进度的监控。
- 作用与目的:
让学生提前接触课程内容,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提出能力,为课堂讨论做好充分准备。
2. 课中强化技能
-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关于四季变化的视频,引出地球公转的主题,激发学生兴趣。
在素质方面,学生普遍缺乏对科学现象的长期观察和思考习惯,需要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耐心。此外,学生在团队合作、表达交流方面有待提高,这对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产生影响。
针对以上情况,本节课将注重以下方面:
1. 结合学生好奇心,设计生动有趣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和教具,帮助学生建立地球公转的空间概念,提高空间想象力;
- 学生可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研究方向,进行深入研究,如地球公转对气候、生物等的影响,形成研究报告或展示作品。
- 教师组织一次课后拓展成果展示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成果,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八、内容逻辑关系
2.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公转导致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划分等地理现象。
- 实地考察学习:鼓励学生参与实地考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和互动展览,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 家庭实验:建议学生在家中尝试简单的科学实验,如制作小型的地球公转模型,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地球公转运动规律的理解。
- 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与地球公转相关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如地球公转对气候的影响、不同地区昼夜长短的变化等,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教学设计:4.3-地球的绕日运动(第2课时)教案和反思
地球的绕日运动(第二课时)一、教材内容浙教版二、教材准备课件、地球仪三、设计说明从教材和学习内容来看:它对前1节课中的正午杆影长度为什么随不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是因为太阳高度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为什么正午太阳高度会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呢?在这节课中对这一问题做了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因为地球绕日运动所造成的。
接下来,教材以围绕地球的公转如何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而变化为主线展开,层层引导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所在,同时为下节课所学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学生已学的知识来看,已初步了解杆影会随季节发生变化是由于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所引起的,也知道了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有了进入此课的知识学习的基础。
但此课的地球公转的一系列问题,具有一定的空间难度,学生难于理解,所以辅以多媒体课件、小组合作交流,师引导学生读图、师生互动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具体,突破教学重难点。
从教学策略来看,本节课采用复习上节课知识,然后采用设疑引入,很自然过渡到引起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的原因→地球的公转(多媒体flash动画地球公转姿态、周期和方向,引导学生读图,幻灯片展示地轴与地球公转的轨道面之间有一个夹角)→地球在公转轨道面不同的位置→太阳直射点季节变化规律(多媒体课件太阳直射点变化,引导学生看图,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出结论)→多媒体课件太阳高度变化,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四、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含义及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特点。
2、理解地球公转引起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的基本规律。
3、使学生相信科学并利用科学,体验科学就在身边,科学存在生活中。
重点:地球公转引起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的基本规律。
难点:地球公转引起正午太阳高度在季节与纬度上的变化情况。
五、教学过程复习:1、一天的正午,杆影朝正南或正北方向时杆影最____,而晨昏时杆影最____。
正午太阳高度最___,晨昏时太阳高度最____。
2、太阳位置越高,太阳高度越____,影子越____。
科学七年级下浙教版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案2
(二)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倾斜的角度和方向始终不变。
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
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
(以上仅指北半球而言,南半球情况相反)公转一周即一年,约为365.2422天
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
北半球白昼最长的月份是6月,最短月份是12月
2、北半球:【读图P132】
3、一年中北半球哪一天白昼最长?(6月22日)为什么?
太阳直射点移到其最北端。
4、昼夜长短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5、当太阳直射在北纬23.5度时,北半球各纬度昼长是否相等?(不等)有什么规律?(纬度越高昼越长)
6、南半球各纬度长是否相等?(不等)
7、有什么变化规律?(纬度越高,夜越长)
8、当太阳直射在南纬23.5度时的情况与直射北纬23.5度的情况有何不同?
二、五带划分
1、春节:哈尔滨人溜冰,看冰灯;广州人看花市,玩狮舞。
【引出】纬度高低不同,太阳辐射能不同。主要是因为纬度不同造成的,有阳光直射的地方,太阳能丰富;阳光斜射的地方,能量分散,热量较少。
课题
4.3地球的绕日运动(一)
时间
教学目标
1、复习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基本特征。
2、复习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3、了解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等地理现象。
重点难点
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等地理现
课题
4.3地球的绕日运动(二)
教
学
过
程
一、观测标影的发现(分3步探讨观测标影的启示)
2、(1)划分五带的依据是什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4.3地球的绕日运动课时2教案
《地球的绕日运动2》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科学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分析图表来了解地理现象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地球公转的特点、方向和周期2、了解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3、了解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和意义,进一步理解身边的地理现象,激发学生探究地理现象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了解地球绕日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材主要介绍地球公转及由于地球运动而产生的现象,包括地球公转特征、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内容。
由于绕日运动比自转更为复杂、更为宏观和抽象,教材尽可能从生活体验如手,引导学生探究抽象的空间问题。
在编排结构上,教材将主要内容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是地球公转特征及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教材将观测杆影的启示作为切入口,从杆影的观测中发现,太阳高度不仅有日变化,而且还有季节的变化,从而探讨地球公转的特征。
然后通过公转演示实验全面探讨地球公转产生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的基本原理。
第三部分是昼夜长短变化。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自转的知识,对于物体的空间运动情况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基础。
七年级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他们思维活跃,活泼好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初步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学生抽象逻辑大部分处于起步阶段。
他们对探索自然界中的科学奥秘充满兴趣,好奇心强。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难点: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准备】教法:本节课运用设置情境以及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融合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达成学习目标。
问题导学法、讲授法和多媒体辅助法等学法:本节课指导学生自主合作、交流讨论的学习方法,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交流讨论法教学准备:1、幻灯片2、地球仪、火柴、橡皮泥、太阳平行光线板、手电筒【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身边的故事:今天,小辰负责班级晚值日,同学小乐一直催他快些,小辰心想,天色还早,不用那么着急。
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学设计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
浙教版七下科学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学设计课题 4.3地球的绕日运动单元四学科科学年级七下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看到七下科学第四章第3节;地球的绕日运动是指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进行公转,此前已有的知识基础是太阳的基本概况及地球自转,学生已知道太阳辐射到地表时可看作是平行光、倾斜的地轴与阳光之间存在一个角度,这为本节的学习起到基础作用,同时,本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探究四季成因,通过不同季节杆影变化的特点来推测地球所处的季节和四季的成因,让学生明白四季与太阳直射或斜射有关,即与太阳高度有关,与地球离太阳的远近无关;所以教材从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入手,了解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运动规律,了解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从而知道影子长短的变化规律,由此进入地表接受到阳光的多少,出现四季的变化,并介绍四个特殊的代表性日子: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了解四季交替过程中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本节内容拟用2课时完成,第1课时为地球公转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第2课时为昼夜长短变化。
学习目标科学观念:知道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等基本特征;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影子长短变化等地理现象;科学思维:根据地球公转特征做模拟实验,并能收集有用的证据进行合理的分析推断;探究实践:在观测杆影和读图等观察方式中,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了解知道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等地理现象;态度责任:通过学习地球公转的知识,激发对地球和宇宙的好奇心。
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不同季节,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的规律;难点建立地球公转运动的空间概念;探究正午太阳高度产生的原因。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知识回顾:1、地球自转产生的结果有(C)①昼夜现象②昼夜交替现象③时间的差异④太阳东升西落现象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2、无云的晴天,如果你在野外迷失了方向,可以在平地上竖起一根杆,地面上OA 是这根杆在阳光下的影,过一段时间后,影的位置移到了OB,如图所示,则AB箭头所指的方向是(A)A.东B.南C.西D.北(第2题图)(第3题图)(第4题图)3、如图的太阳光照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甲点可能看到的现象是()A.日出东山B.日落西山C.夜幕深沉4、根据图415回答:图上的A、B、C、D四地中,处在深夜的是________ ,处在白天的是___ ____。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4.3 地球的绕日运动 学案2
地球的绕日运动【学习目标】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
【学习重难点】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
【学习过程】一、课前自学1.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在半球,该半球各地昼夜,其中夏至日白昼最,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现象。
2.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太阳直射在半球,北半球各地昼夜,其中冬至日白昼最,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现象。
3.在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在,全球各地,赤道上全年。
二、合作学习1.读图回答问题:(1)该地区哪两个月的白昼最长?白昼平均时间约为多少小时?(2)该地区哪两个月的白昼最短?白昼平均时间约为多少小时?(3)该地区白昼最长和最短的日期与你居住的地方相同吗?图(2)2.(1)图(1)中,太阳直射点所在位置是 ,表示的时间是北半球一年中的 (填节气名称)。
北半球 ;南半球 ;赤道 。
(填“昼夜等长”或“昼长夜短”或“昼短夜长”) (2)图(2)中,太阳直射点所在位置是,表示的时间是北半球一年中的 。
(填节气名称)。
北半球 ;南半球 ;赤道 。
(填“昼夜等长”或“昼长夜短”或“昼短夜长”)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 现象,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 现象。
(3)图(3)中,太阳直射点所在位置是 ,表示的时间是北半球一年中的 。
(填节气名称)。
北半球 ;南半球 ;赤道 。
(填“昼夜等长”或“昼长夜短”或“昼短夜长”)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 现象,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 现象。
3.思考与讨论:我国科学家去南极考察一般选在什么时间比较好,为什么?【课堂小结】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节气是针对北半球)北半球 南半球 春分日至秋分日图(1) 【温馨提示】当某地所在纬度的纬线处于昼半球的部分比处于夜半球的部分长时,该地就昼长于夜,反之,则夜长于昼。
【温馨提示】有些地方有时太阳会整日不落,这种现象称为极昼现象;有时太阳会整日不出,这种现象称为极夜现象。
图(3)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夏至日冬至日春分日、秋分日【达标检测】1.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各地白昼比黑夜,在北极地区出现现象。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地球的绕日运动》教学设计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三节《地球的绕日运动(1)》教学设计讲授新课一、地球的公转1.认识地球的公转【读课本134—135页,参考图4—16“地球的公转”】2.读图4—16、4—17,描述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的特点。
【新知准备】你注意过影子长短变化吗?一天中人影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看视频,思考下列问题】一天中,早晚的时间,树的影子,为什么有长、有短?同一地方,一年中季节,正午树的影子,为什么有长短不同?同一季节,不同纬度的地方,影子长短也不相同不同?【生活观察】一天之中,旗杆影子长度的变化学生观看视频,并阅读课本:1.自学(1分钟):读书,标划知识点并记忆;2.小组展示(1分钟):学生代表上台讲解。
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呈倾斜状态,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呈66.5°的夹角并保持不变,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学生看视频,理解其中的知识点学生读图本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看视频,读课本文本,了解地球自转方向的特征。
读图:让学生形象理解地球公转中地轴倾斜的的特征。
利用生活导入,贴近学生生活。
利用视频,让复杂的太阳高度问题,降低难度,易于学生接受。
本环节从学生身边生活切入,你观察过吗?一天中,学校操场上旗杆影子的长短变化规律:日出(最长/最短),正午(最长/最短)日落(最长/最短)。
这种变化与有关。
1.太阳高度【读图4—18】”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正午的杆影”太阳高度角指,这个交角简称太阳高度。
2.一天中的正午,当太阳位于方向,太阳光和地面的夹角最大。
3.一年中,同一地点不同季节的正午的杆影长度变化:夏天较,冬天较。
4. 有的地方正午会受到太阳光垂直照射,简称。
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叫做。
5.太阳高度的位置有关。
是太阳高度最大的地方。
【新知探究】1. 夏至日,太阳直射点M 的纬度是最长最短最长太阳高度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正南短长直射太阳直射点太阳直射点太阳直射点北纬 23.5°南纬 23.5°理解:旗杆影子长度的变化与太阳高度的关系本环节从学生结合视频,从课本中领会:太阳高度角、同一地点不同季节的正午太阳高度与影长、同一天纬度不同影子长度变化等各知识点。
科学七年级下浙教版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案
第三节地球的绕日运动(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太阳高度角的概念
2.了解一天之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3.了解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差异
4.了解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分布规律
5.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模拟实验,简要解释在观测杆影和读图等观察方式中发现的地理现象。
教学重点:太阳高度角
教学难点: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教学方法:探究杆影,观测杆影变化,启示得出太阳高度变化
教具:灯炮、长杆、电线……媒体辅助
2.需要观问题:
A.一天之中杆影的长度,方向如何变
化?
B.什么时候杆影最短,方向朝哪里?
思考:杆影的长度与什么有关?
3.各小组分工情况
·如图表示北半球
中纬某地在夏季和
冬季的中午杆影,
据图判断,其中A
______季
中午,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日变化←太阳高度角日变化规律板书:杆影的变化季节变化←季节变化规律
纬度变化←纬度变化规律。
科学初一下浙教版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案
冬季的中午杆影,
据图判断,其中A
表示的是______季
中午,理由是______________。
地表上同意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叫__________受到太阳垂直照射时,太阳高度角等于__________。
太阳高度随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__________,影子也越来越长。
我们居民住宅的卧室和阳台大多朝偏南方向,请说明缘故?
思考:杆影的长度与什么有关?
3.各小组分工情况:
将各小组的汇报,汇总得出:一天之中正午杆影最短,朝正南或正北,杆影长度与太阳高度角有关。
小结1:
1.太阳高度角大—杆影短;
2.太阳高度角小—杆影长。
3.一天之中太阳高度角由小变大再变小。
问:一年中,同一地点每天正午太阳高度基本上一样的吗?
放映:课本图片4-11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
放映地球图片
问:你了解地球吗?
放映日晷一天之中影子变化
问:你发明了什么?什么原因会有如此变化?
讨论
猜测
新课教学
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探究一天之中影子的变化过程。
实验说明:1.在地球上不同地区出现的太阳东升西落三种路径。
2.需要观问题:
A.一天之中杆影的长度,方向如何变化?
B.什么时候杆影最短,方向朝哪里?
找规律
讨论、猜测
观看现象找规律,证实猜测
回答、并解释缘故
学生猜想
利用桌上器材:火柴杆、地球仪、橡皮泥讨论设计方案
学生实验
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及本组心得,证实猜测
小
结
问:想一想这节课你学到什么?能否向大伙说一说?
出示总结1、2、3
学生总结
2020-2021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案
4.3《地球的绕日运动》指导教学书
主备人:审核人:初一备课组
一、情感调节
复习小学学过有关地球公转的知识,回忆影子形成的有关知识。
二、目标展示
三、新课学习
(一)活动
内容:观察杆影
(二)互帮一
提示:时间5分钟。
起立交流。
1、杆影的长度和_______有关,即_______,简称_______一天中杆影最短是______,此时的杆影朝_____或______
2、太阳位置越高,太阳高度越___,影子越_____
3、正午太阳高度最___,晨昏时太阳高度最_____
(三)释疑一
老师解决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和老师觉得需要讲解的内容。
讲解内容预测:一天中杆影的变化
(四)自学二
自学内容:P136-138(5分钟)
自学提示:
1、读图4-16,记住二分二至的日期,
2、读图4-19及P138第一自然段,知道什么是太阳直射点并找出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
3、读图4-19及P138第二自然段,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五)互帮二
提示:时间5分钟。
起立交流。
1.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六)释疑二
老师解决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和老师觉得需要讲解的内容。
讲解内容预测: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及直射点变化规律
四、知识建网
•心说:闭目1分钟思考,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互说:1、2号结对;3、4号结对;5、6号结对,先单号说。
•竞说:用最简洁的话或关键词说出来(组内选两人说)。
科学初一下浙教版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案1
科学初一下浙教版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案1【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差不多规律及他们所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观看、理解、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差不多规律;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教学难点】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教学方法】直观感知法、读图分析法、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课件1,片头: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从画面中,我们能够了解到地球在不停地运动,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地球运动的差不多形式——自转和公转。
⊙新课教学〔展示课件2:本课要紧知识点〕【一】地球的自转【二】地球的公转1、请同学们按照小标题自学课文P15和P16,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
〔展示课件3:地球的自转〕2、让学生通过画面更好地认识地球的自转、地轴的空间位置、自转方向、自转周期和自转速度。
〔展示课件4:地球的公转〕3、请同学们观看课件,了解什么是地球的公转、公转轨道、速度、方向和周期。
老师强化知识点的落实。
4、让学生动手演示,并作为内容过渡。
〔1〕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从侧视到南北极俯视;〔2〕利用地球仪和讲桌,演示地球的公转;〔3〕利用地球仪同时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由地球仪的特别姿态引出〔展示课件5:黄赤交角〕,介绍黄赤交角的概念。
2、〔展示课件6:太阳直射点〕介绍什么叫太阳直射点。
3、〔展示课件7:二分二至日的地球位置〕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及地轴倾斜方向始终不变,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南北纬23o26’之间往返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最北和最南的纬度分别是北纬23o26’〔北回归线〕和南纬23o26’〔南回归线〕。
4、介绍四个节气。
5、介绍回归年。
6、〔展示课件8: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7、(展示课件9、10: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一〕〔二〕)请同学们复述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4章 第3节 地球的绕日运动教案 浙教版
第3节地球的绕日运动1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高度角的概念2.了解一天之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3.了解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差异4.了解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分布规律5.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模拟实验,简要解释在观测杆影和读图等观察方式中发现的地理现象。
6、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2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本节课中所涉及的很多现象都非常熟悉。
◆学习了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基础知识后,学生已经有了一些零散的知识储备。
◆本节内容相对抽象、逻辑性强,且要求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而学生已具备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迁移的水平有限。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教学难点:太阳高度角的变化4教学过程活动1【活动】教学过程⊙新课教学一、地球公转1、地球公转与周期2、公转的方向3、公转时地轴的姿态4、公转产生的现象5、地球公转与周期提问:(1)什么是地球的公转?地球在不断地绕着太阳运行。
地球的这种运动叫公转运动。
(2)地球的公转周期是多长?地球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约为365.2422天,即通常所说的一年。
2、地球的公转方向依据地球的自转方向,描述地球的公转方向。
地球一边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同时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
3、地球公转时地轴的姿态提问:地球公转时,地轴在宇宙空间的姿态是怎样的?答: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呈倾斜状态,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夹角,而且倾斜的角度和方向始终保持不变。
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4、公转产生的现象提问:地球公转产生了哪些现象?答: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更替、昼夜长短变化等。
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1、正午太阳高度2、太阳直射点移动与太阳高度的关系(一)、正午太阳高度1、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简称为太阳高度。
问:一年中,同一地点不同季节的正午的杆影长度是怎么变化的?答:一年中,一个地方正午杆影长度也随季节而变化,夏季短,冬季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夏至日直射点所在的纬度称为北回归线;(北半球的日期)
冬至日直射点所在的纬度称为南回归线。
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教学反思
1.太分析可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正午太阳高度在夏至日,有北纬23.5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在冬至日,由南纬23.5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在春分,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板书设计】
4.3地球的绕日运动(1)
1.太阳东升西落造成标影方向和长度变化的原理,以及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正午太阳高度随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从而导致标影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增长。
2.地球的公转
1、旗标的影子:
(1)一天之内有长短变化
(2)同在中午时(同一天里),纬度不同,长短也不同。
(3)同在中午,季节变化,长短也会发生变化。
其中(3)现象的是因为太阳高度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其根本原因是地球在作公转。
2、读图
(一)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北极上空看,绕日逆时针运转。
教 学 活动
调控
(一)新课引入
地球自转产生的效应,地球自转方向和周期各是怎样?在自转的同时还在公转。
(二)探究新知
一、观测标影的发现
1、探讨观测标影日变化的启示
a.用灯泡模拟太阳的观察过程。(纸上先确定东西南北方向)
b.太阳东升西落造成标影方向和长度变化的原理,以及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2、探讨标影季节差异的启示,从标影季节差异发现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规律。(夏高冬低)
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实验P137】
(1)让地球仪绕日公转时,使北极始终朝向事先确定的某个遥远的方向。
(2)过地球仪球心,与桌面平行的面为公转轨道面。
【得出结论】
1、夏至日直射点所在的纬度称为北回归线;(北半球的日期)
冬至日直射点所在的纬度称为南回归线。
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2.由于知识点抽象并需要较强的空间想像力,学生难以正确设计实验。需要教师的引导。
3、探讨标影纬度差异的启示,从标影纬度差异了解太阳直射点概念,发现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分布规律。
二、地球的公转
1、旗标的影子:
(1)一天之内有长短变化
(2)同在中午时(同一天里),纬度不同,长短也不同。
(3)同在中午,季节变化,长短也会发生变化。
其中造成(3)现象的是因为太阳高度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其根本原因是地球在作公转。
2、读图
(一)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北极上空看,绕日逆时针运转。
(二)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倾斜的角度和方向始终不变,地球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公转一周即一年,约为365.2422天
春分:3月21日前后; 夏至:6月22日前后
秋分:9月23日前后; 冬至:12月22日前后
(以上仅指北半球而言,南半球情况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夏季高,冬季低,夏至日最高,冬至日最低的季节变化规律。
(1)地球绕日运动的方向也为自西向东;其轨道为近似圆形的椭圆。
(2)近日点(7月初),远日点(1月初),地球公转周期为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实验可证明:正午太阳高度随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从而导致标影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增长。
课题
4.3地球的绕日运动(1)
时间
5.28
教学
目标
1、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基本特征。
2、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3、了解昼夜长短变化,
教学
重点
太阳高度角
教学
难点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教学
准备
教学方法:探究杆影,观测杆影变化,启示得出太阳高度变化
教具:灯炮、长杆、电线……媒体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