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第六章 社会知觉
社会心理学课后习题
社会心理学课后思考题第一章1.社会心理学研究什么?答: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规律的一门学科2.社会心理学是什么性质的科学?他有几种?答:使用的研究方法和解决的实际问题不同,可分为两种:心理学基础学科(应用学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性质社会心理学虽然研究的问题大都与社会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但不能把它视为一门单纯的应用科学,因为他研究得到的一般结论对于心理学的其他分支具有广泛理论意义,所以他也是应该归于心理学分支中的基础性学科。
社会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一起构成心理学两大基础与支柱。
社会心理学的分类:关心社会心理现象的社会学家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SSP)-面向社会结构(宏观)关心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家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PSP)-面向个体(微观)3.社会心理学有哪几种研究方法?试比较一下他们各自的优缺点答:观察法:有目的、计划周密系统的感知——现实性,时间轨迹明确/自变量缺乏控制难于得出因果关系实验法:有意安排的程序,可控条件下揭示因果关系的经验,可重复——可得出因果关系/控制严格与实际生活有距离,缺乏概括力调查法:询问法(访谈法/问卷法)直截了当,针对性强/准确性和偏差,被试的可控性。
档案研究法:时空广阔,没有被试者反应性为题/材料有局限性,可靠性难以断定。
4.现代心理学与西方的社会心理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答:现代心理学始于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建立心理实验室(冯特的个体心理学和美国现代心理学的发展构成了西方社会心理学尔后发展的基本特征)西方社会心理学由1908年开始,罗斯(美国)和麦孤独(英国)各出版一本社会心理学的书籍。
麦孤独《社会心理学绪论》-本能论-人是社会的动物相同点:①两者都强调对个体的研究②两者都偏重对认知的研究③两者都强调实验研究④都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区别:①现代心理学强调人事理性、智慧的动物/西方社会心理学把人看成一种政治的、社会道德的动物,导致人格个性与西方社会心理学研究紧密相连②他们在历史上命运也不同5.学习与研究社会心理学有什么意义?答:理论意义:对于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丰富的科学理论与实际资料,使他更加充实具体化,更容易理解掌握,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理论认识和哲学水平。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2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2Social psychology(社会心理学):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们的思维、感觉和行为是以怎样的方式受到真实或想象中的他人影响的。
Construal(解读):人们知觉、理解及解释社会环境的方式。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基本归因错误):高估行为的内容和性格因素的影响,低估情境因素的作用和倾向。
Behaviorism(行为主义):一种心里学派主张,要了解人类的行为,只需研究环境中的强化因素,也就是环境里的正性事件与负性事件是如何与特定行为相关联的。
Gestalt psychology(完型心理学):一种心里学派,强调研究物体出现在人们心中的主观方式的重要性而不是该物体的客观物理特征。
Self-esteem(自尊):一个人对自我价值的评估,换言之,就是一个人认为自己有多好、多能干以及高尚。
Social cognition(社会认知):人们如何看待自己和社会世界,更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如何选择、诠释、记忆和使用社会信息来做出判断和决定。
Automatic thinking(自动化思维):无意识的、不带意图目的的、自然而然的并且不需要努力的思维。
Schemas (图示):人们用它来组织他们关于某个主题的知识,关于周围的社会世界的心理结构,这种心理结构会影响人们所注意思考和识记的信息。
Accessibility (可提取性):图示或概念在人们头脑中所处的位置的优越性以及当他们对社会世界作出判断的时候,使用这些图示和概念的可能性有多大。
Priming (启动):最近的经历提高了某个图示特征或概念的可提取性的过程。
Self-fulfilling prophecy(自证预言):在这种情况下:(1)人们对其他人怎么样产生一个预期;(2)这会影响他们如何对待他人;(3)而这种对待方式又会导致那个人的行为与人们最初的预期相一致,使得这一预期成为现实。
Availability heuristic(可用性法则):一种心理经验原则,即根据一件事进入脑海的容易程度来做出判断。
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英文]social perception[编辑本段][名词解释]社会知觉:是指在社会情境中以人为对象的知觉,有时又称作人际知觉。
[编辑本段]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作用于人的信息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界中的机械、物理、化学和生物方面的信息;另一类是由人的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信息,这包括担任社会角色并具有人性的人、人际关系和群体,以及各种社会结构和社会事件等。
如果说后者是社会性信息,则前者为非社会性信息。
对非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通常被称作物知觉,而对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就叫做社会知觉。
所以,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
(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
(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与对物的知觉相比,社会知觉有一些独特性:(1)认知对象的独特性:人能体验其内部世界,而物不能,所以社会知觉的主体可能同时还是社会知觉的对象。
换句话说,社会知觉的对象是有意识的人、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而人们对这些对象的知觉又是通过一些特殊的介质进行的。
例如,通过他人的言行、表情、态度等来认识、判断,但是,无论是知觉的主体,还是知觉的对象,都会掩饰自己的内在动机,所以,人们的社会知觉判断常常可能是不准确的。
(2)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社会知觉的主客体能够理解彼此间的行为对对方的利害关系,于是知觉者和被知觉者都可以有意识地操纵和利用彼此。
当个体能够预测他人可能做出的行动时,他自己便可以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
因此相互间的期望会影响彼此的知觉。
(3)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进行社会知觉也需要对知觉对象的各种信息加以组织和分类,但社会知觉往往根据他人的外表和行为进行概括和判断,而且在加工过程中,对信息的处理也更容易采用以点代面的策略,所以,个人的经验会严重影响社会知觉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社会心理学:对于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则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第一章1.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档案法、调查法、观察法、现场实验法、模拟实验法和标准实验室实验法。
2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生物理论:生物理论认为,人的许多生物特质是与生俱来的,这些特质在决定行为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生物理论强调两个方面的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决定作用。
1本能:本能是指物种典型的、遗传的、刻板定型的行为模式,它严格地适用于种族经验的生存条件。
本能论者认为人类的行为大多由本能所决定,如结群的行为就是源于亲和、依恋的本能。
2遗传差异:生物理论强调遗传差异对行为差异的影响。
比如在研究侵犯行为的时候,有些心理学家就认为有些人因为遗传原因而更具攻击性。
他们发现,与具有正常染色体的人相比,XYY染色体的人容易犯罪。
3学习理论:强调早期的学习决定了行为方式。
学习的机制包括:联结、强化和模仿。
4认知理论:人的行为决定于他对社会情境的知觉与加工过程。
5角色理论:角色理论,没有强调行为的某一种单一决定因素,如态度、人格或动机等;而是从角色、角色期望、角色技能等方面的相互关系中去解释行为的原因;6诱因理论:人们以行为后果的有利或不利为判断基础而决定采取何种行为。
社会心理学有三种诱因理论:理性决策论、交换理论、需求满足论。
7理性决策论:这种理论假设:在选择行为的时候,人们会估计不同行为的利益及代价,而以理性的方式选出最佳行为,也就是以最低代价获得最大利益。
8交换理论:人们之间的互动取决于彼此对各种结果的代价及利益所做的评估。
9需求满足论:认为每个人都有某种需求或动机,一个人之所以有某种行为,是因为这些行为能满足这些需求或动机。
第二章1、社会化: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2.社会化的内容:(1. 政治社会化:个体掌握和学会所属国家和文化群体的现有政治制度所接受和采用的规范、态度和行为的过程。
6社会知觉:人际知觉与自我知觉
“自我表演”也叫“自我展示”,是指人们在别人对 自我表演”也叫“自我展示” 自我表演 自己形成印象时所做的显露。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想 自己形成印象时所做的显露。在日常生活中, 让他人对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印象, 让他人对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印象,所以自我表演的方式也 是多种多样。社会心理学家琼斯总结出了6种自我表演的 是多种多样。社会心理学家琼斯总结出了 种自我表演的 策略: 策略:
“自我障碍策略”是指人们提前准 自我障碍策略” 备的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 使用这种策略,如果失败了, 为。使用这种策略,如果失败了,就可 以使得他人不把我们的失败归结于我们 缺乏能力;而如果成功了, 缺乏能力;而如果成功了,就更可能做 出能力的归因。 出能力的归因。
“自我监控”是指人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 自我监控” 中,通过观察他人自我表演的线索来对自己的自 我表演加以控制, 我表演加以控制,也就是说根据别人的表现来决 定自己的行为。森德、 定自己的行为。森德、菲斯克等人对自我监控进 行了全面的研究, 行了全面的研究,指出高自我监控的人善于自我 表演, 表演,能根据情境和他人的需要来塑造自己的行 而低自我监控的人不善于在别人面前作表演, 为;而低自我监控的人不善于在别人面前作表演, 不看重情境与他人的影响, 不看重情境与他人的影响,表达的是自己真实的 态度与感受。中国人的自我监控能力较强, 态度与感受。中国人的自我监控能力较强,比较 在乎他人的要求与期望, 在乎他人的要求与期望,所以中国人在社会中的 适应能力较强。 适应能力较强。
心理学家们对印象形成的过程进行研究, 心理学家们对印象形成的过程进行研究,并 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个过程的特性做了总结。 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个过程的特性做了总结。
• 第一印象
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 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叫做第一 印象。第一印象往往最为深刻, 印象。第一印象往往最为深刻,在以后的人际知觉或人际交往时不断在头脑 中出现,并制约着新的印象。第一印象中最重要、最有力的是评价。 中出现,并制约着新的印象。第一印象中最重要、最有力的是评价。
心理学课件第六章 社会知觉和印象管理
积极性
1、成功的印象管理可以用来建立真诚的人际 关系,使人们之间的交往和互动能够顺利地 进行下去(彭湃)
2、成功的印象管理还能够调节和润滑人际关 系
消极性
既有人运用这一手段虚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真 实身份,也有人利用相应的技巧为自己谋利
社会知觉和印象管理
Social Perception & Impression Management
主要内容
第三节 印 象 管 理
第四节 社 会 知 觉 的 偏 见
第三节 印 象 管 理
一、印象管理的涵义 二、印象管理的正负两面性 三、脸与面子:中国人的印象管理
一、印象管理的涵义
印象管理:有意地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各种印象的过程 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1956
一、晕轮效应
二、社会刻板印象
一、晕 轮 效 应
晕轮效应(光环效应):知觉者对一个人的某 种人格特征形成好的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还倾向 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凯利1950年
个人主观推断的泛化、扩张和定型的结果
二、社 会 刻 板 印 象
社会刻板印象: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 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利用服装、首饰、宴席、车马、楼台亭宇 逢迎:恭维和施惠 恭维:又称奉承和拍马屁,通过一定的语言、 表情、行为等印象管理手段来抬高他人的威望和尊 严,以赢得对方的好感,利用此为自己的个人目的 服务 施惠:更注重利用金钱或其他物质手段
三、脸与面子:中国人的印象管理
鲁 迅 《说“面子”》 林语堂 《吾国吾民》 史密斯 《中国人的性格》 1894年
人生是个大舞台,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有如演员相 互配合的演习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06 课件-文档资料
(三)加权平均模式
对人的总体印象不是依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首先按 在总体评价中的重要性,确定出每一个特征的权数,然后再 将权数与每一个特征自身的明显度相乘。最后进行平均计算 的结果,正是权数与明显度相乘的积。
一、社会知觉的定义 二、社会知觉的分类 三、社会知觉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 一、社会知觉的定义
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
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性印象,主 要是指对人的知觉(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群体)。
硬币实验 布鲁纳(Burner et al.,1974)
材料:一套大小不同的硬币;一套硬纸片,大小形状和硬币相对应。 对象:30个贫富不同家庭的孩子。 程序:将材料投射在银幕上,孩子依次观看,之后移去刺激物,让 孩子画出看到的东西。 结果:孩子们画出来的图形与实际的硬纸圆形大小较为一致,但所 画的硬币圆形却远比他们看到的真正硬币大,贫困家庭的孩子所画 的硬币圆形则更大。
(一)对他人情绪的知觉
研究发现(Krech, 1974),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姿势是 推测、判断他人情绪状态的重要线索。这些线索被称为表情 线索(expression cues)。
按照表达情绪的身体部位来区分,可分为三种类型:其 一,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即面部的情绪表达;其二, 身段表情(body expression),是身体各部分姿态的情绪表达; 其三,言语表情(speech expression),是言语中声调、快慢、 音色随情绪产生的变化。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完整版
课件内容第1 章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第2章社会心理学理论第3 章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第4章社会化第5章态度及其测量第6章社会知觉第7 章刻板印象与归因第8 章自我概念第9 章价值取向第10 章沟通第二节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斯旺(Swann ,1992 )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证明人们确实偏爱确认自我概念的反馈。
图8-2 同伴交往偏好第二节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五、自我认识过程中的自我服务偏差人们由于我们在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中强调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喜欢用好的眼光去观察自己,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而否认失败负有责任,这种偏差被称作自我服务偏差或利己偏差。
自我知觉的自我优化倾向能使人产生力量感和自我满意感,符合自我价值定向的自我保护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保护自我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这些倾向可能妨碍人们对自我的客观认知,导致自欺(self deception) 的发生,严重时还会使人否认现实。
第三节自尊一、自尊的结构与影响因素二、自我差距与自我提高三、自尊的测量四、自我效能第三节自尊一、自尊的结构与影响因素(一)自尊的结构詹姆斯(1892) 认为,自尊即个体的成就感,取决于个体在实现其设定目标的过程中成功或失败的感受。
波普(Pope, 1988) 认为,自尊由知觉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两个维度构成。
此与罗杰斯早期的观点一致.库泊史密斯(Coopersmith, 1967) 提出,自尊从四个方面来建立:个人重要性;能力;个体的道德性;权力.第三节自尊波普(Pope,1988)提出,自尊体现在五个方面:①社会方面的自尊;②学业自我效能方面的自尊;③家庭方面的自尊;④身体意象方面的自尊;⑤整体自尊。
张静(2002) 认为自尊由自我效能( 或自我胜任)和自我悦纳( 或自爱) 组成。
魏运华(1997)发现,儿童的自尊结构由外表、体育运动、能力、成就感、纪律、公德与助人等六个因素组成。
蔡建红(2001)调查发现,大学生的自尊结构由一般自我价值感、社交口才、学习能力、他人及社会认同、父母关系、归属群体、人际亲密、演讲、体育运动九个因素构成。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社会认知知识点
第六章社会认知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一.社会认知的定义社会认知是个体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来推测、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角度,又可将社会认知称为社会知觉或人际知觉。
社会认知包括对别人的了解认识、对自己和别人关系的认知、对别人和别人之间关系的认知,还可以包括自我认知。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过程,社会认知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性,如选择性、互动性、防御性、完形性。
(一)选择性选择某一部分的刺激信息,忽略或逃避其他信息。
大致说来,人们的认知选择决定于两种因素:第一,以往对报偿和惩罚原则的体验。
第二,刺激物的作用强度。
选择的依据可以有很多,如依据当前的任务、爱好、你和认知对象的关系等等。
(二)互动性在认知时,通常是一个认知者、一个认知对象,二者是互相影响的、互动的。
(三)防御性在社会认知的过程当中,往往可能会为着保持自己内心的平衡和自我概念的完整性,去不自觉地采取一些手段来完成这个认知过程。
(四)完形性人们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贯彻了完形原则(或格式塔原则),则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客体的各方面特征材料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
三.社会认知的图式(描述人的认知过程的一个概念)图式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在认知心理学观点来看,图式是组织信息的方式,是用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
同样的认知对象,如果动用的图式不同,会得到不完全一样的认知结果。
第二节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从动态上看,社会认知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
最初,认知者只能接收到有关对象外部特征的信息。
在这个基础上,认知者不断拓展认知范围,开始涉及对象的内在属性。
与此同时,在认知过程中,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将认知对象与周围的人加以对照,试图了解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另一方面,认知者并不忽略对自己的认知,他们往往把自己同一定的认知对象置于某种关系网络之中,并形成对这种关系的判断。
社会心理学主要内容
社会心理学笔记导学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意义基础心理学1、基础性。
咨询师答辩中,我经常会问考生一个问题:你看过印象比较深的心理学专业书籍是什么?答案千奇百怪。
《女心理师》,大众心理学、青年心理等杂志。
2、实用性。
在心理咨询中,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人际关系问题。
与家庭的关系、夫妻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等等。
社会心理学很重要的研究内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课程框架第一节社会心理学概述——对象、范围、简史、研究方法、理论流派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社会化、社会角色及其理论、自我、身份与自尊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社会知觉、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归因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概述、主要的社会动机、社交情绪第五节态度——态度形成、转变与测量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沟通的结构与功能、体语沟通、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人际吸引、人际互动第七节社会影响——从众、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第八节爱情、婚姻与家庭——爱情、婚姻、离婚、家庭1908年,美国的社会学家罗斯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大纲和参考书》,同年,英国的心理学家麦独孤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导论》,这两本社会心理学教科书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PSP):G·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是设法了解与解释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是怎样受到他人存在的影响;这个他人的存在包括实际的存在、想象中的存在或隐含的存在。
F·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人的社会行为与社会意识。
社会心理学是个体心理学的一部分,心理学的所有分支都是研究个体的科学。
强调对个体的研究,受传统心理学的影响较大。
2、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SSP):产生于社会学的,以社会学的研究取向为主导的社会心理学,叫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即Sociological Social Psychology,简称SSP。
美国社会学家斯特克:社会心理学“是由社会和个体的相互关系来界定的”,任务是“解释社会互动”艾尔乌德: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
社会心理学(选修课)重点
社会心理学(选修课)重点一、绪论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一门学科。
(识记)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1.观察法(应用)2.调查法(应用)3.档案研究法4.实验法要点:观察法(领会)1.自然观察: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其特点是对所观察的行为尽可能少地干预。
2.参与观察: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这种观察叫参与观察。
即观察者作为被观察者群体的一员进行的观察。
要点:调查法(应用)(2)分类结构访谈与非结构访谈:前者是标准化访谈,即按统一要求,依照有一定结构的问卷进行的正式访谈;后者的访谈提纲是一个粗线条式的,访谈者可视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与调整。
结构访谈的优点是结果易于统计分析但灵活性较差。
(1)特点标准化程度较高,整个过程严格按一定原则进行从而保证研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避免主观性及盲目性;收效快,能在短期内获得大量信息。
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社会学习论2.社会交换论3.精神分析论要点:社会学习论(领会)试图用行为主义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学说叫社会学习论。
行为主义主要的理论假设是,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
要点:社会交换论(识记)主张从经济学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
重点强调,“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
精神分析论(识记)奥地利著名学者弗洛伊德在治疗神经症及精神病的临床实践中创立的一种学说,后来发展为一种强调潜意识过程对人的行为有决定作用的理论,亦称深层心理学。
要点:紧张与冲突(领会)心理生活空间中,一个区域处于与周围区域相对平衡的状态称作紧张;冲突是“近乎相等的强场力的对立状态”。
如果内外刺激使某一区域平衡状态被打破,个体为恢复平衡,在心理生活空间寻求满足需要的目标,释放能量,驱动行为达到目标。
如目标能满足需要是正诱发力,使个体趋向目标;反之则为负诱发力,使个体回避目标。
简述社会知觉的分类
简述社会知觉的分类引言社会知觉是个体对他人及其行为进行察觉、认知和理解的过程,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社会知觉有助于我们理解他人,预测他们的行为,并通过交互来建立和维护社会关系。
社会知觉可以基于多种信息和特征进行分类,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社会知觉的分类进行探讨。
根据信息类型的分类1. 非文言语信息的社会知觉非言语信息是人际交往中常常使用的一种方式,它包括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姿势等。
通过观察这些非言语信息,人们可以获得对他人内心状态和意图的一定了解。
例如,通过观察他人的面部表情,我们可以推测他们的情绪状态,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
2. 言语信息的社会知觉言语信息是人际交往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它通过语言来传递意思和信息。
通过分析他人的语言表达和语速、音调等特征,我们可以推断他们的情感、意图以及对话的含义。
言语信息的社会知觉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比如在工作中和他人交流时,我们通过语言判断对方是否在说谎或者是否对某个主题感兴趣等。
3. 社会信息的社会知觉社会信息是指与特定社会组织或群体相关的信息,包括社会地位、群体认同、规范等。
通过社会信息的社会知觉,我们可以对他人的身份、归属感和行为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例如,当我们遇到一个穿着华丽的人时,我们会根据他们的外貌、服饰来判断他们的社会地位。
根据认知过程的分类1. 面部特征的社会知觉人类是高度视觉化的物种,面部特征是社会知觉中最常见和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
通过观察他人的面部特征,我们可以推断他们的性别、年龄、情绪状态等。
面部特征的社会知觉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微笑来了解他们的友好程度。
2. 行为特征的社会知觉行为特征是指他人的行动和举止。
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特征,我们可以获得关于他们的个性、能力和意图的信息。
行为特征的社会知觉在人类的互动中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预测他人的行为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3. 语言特征的社会知觉语言特征是指他人言语中的语言风格、语速、音调等特点。
社会知觉的分类以及归因的模式
社会知觉的分类以及归因的模式社会知觉及其效应一、社会知觉的概念与分类 1、社会知觉:对人的知觉(社会知觉的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于1947年提出并使用的) 2、社会知觉的分类(1)对人的知觉(主要指通过对别人外部特征的知觉,进而取得对他们的动机、感情、意图等的认识)(2)人际知觉(即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3)角色知觉(指对人们所表现的角色行为的知觉)二、社会知觉的效应 1、第一印象效应(主要是获得被知觉者的表情、姿态、身材、仪表、服装等方面的印象,一般来说第一印象是消极的)。
2、晕轮效应(在观察某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清晰明显的知觉,由于这一特征或品质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非常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特征和品质的知觉)。
3、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优先效应是指一个人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它与第一印象的作用是相同的;近因效应则是指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具有强烈的影响)。
4、定型效应(指人们头脑中形成了对社会上某一类人的比较固定的看法)。
社会知觉的归因分析一、归因的概念及其内容归因: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的过程归因的内容:1、心理活动的归因2、行为的归因3、对人们未来行为的预测二、归因的模式归因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于1985年提出来的。
1、海德的两归因模式:情境归因和个人倾向归因。
海德是基于人类总是试图从周围世界得出某种意义这一考虑而提出归因模式的,是从(外归因)和(内归因)来建构他的归因模式的。
2、凯利的三度归因模式:知觉者本人的特点,知觉对象的特点,知觉者与知觉对象进行交往时所处。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重点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2、社会化:人们形成社会认可的社会行为模式和对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刺激给予合适稳定反应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政治态度和信念的形成过程。
民族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
法律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行为的过程。
3、文化: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
4、同辈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5、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政治态度和信念的形成过程。
6、民族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
7、法律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行为的过程。
8、道德社会化:人们将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内化的过程。
9、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男女个体学习所属文化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
10、反向社会化: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
11、社会角色: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12、角色学习: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认识、态度和情感的总和。
13、角色扮演:是角色的实现,要经过角色期待、领悟、实践三个阶段。
角色期待:指社会对某一角色的行为模式的期望和要求。
角色领悟:是角色扮演者对角色规范和角色要求的认识和理解。
角色实践:是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是角色领悟的发展。
14、角色紧张:当一个人同时进行多重角色扮演时,面对各种不同的角色要求,个人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发生矛盾,就会产生角色紧张。
15、角色冲突:指角色扮演者在角色扮演情境中在心理上、行为上的不适应、不协调状态。
16、角色不清:由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常感到许多角色的行为规范超出了他们过去习以为常的范围,不知道这些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
• 加权平均法则
• 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安德森(1968) 〔A.K.Lampel & N.H.Anderson(1968).Combining Visual and Verbal Information in an Impression-Formation Task.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9(1),1~6.〕 提出信息的加权平均(weighted averaging)加工模 式。根据这一模式,人们将所有品质平均起来形成 印象,但他们给予那些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品质以更 多的权数。也就是说,人们根据平均法则去形成印 象,但对极端品质予以加权。例如,当公司招聘高 技术开发人员时,招聘者更注重应聘者的“智慧” 品质而不是看其是否具有“魅力”。
各种感觉的有机整合。知觉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比感觉更真实、 更完整。
知觉的含义
• 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 感觉:个别属性 • 知觉:整体属性
知觉的种类
• 1、物体知觉:即以物或事为对象的知 觉,成为物体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 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请注意
• 知觉的四个特点是一体的,在对一个具 体的例子的分析中是不能分割的. 如下图:
• 5、知觉定势:
人们当前的活动常受到前面曾从事
的活动的映像,倾向于带有前面活动的 特点。当这种影响发生在知觉过程中, 就是知觉定势。它一般由早先的经验造 成。当然,知觉者的需要、情绪、态度 和价值观念等,也会产生定势作用。如 人的情绪在非常愉快时,对周围事物也 可产生美好知觉的倾向。定势具有双向 性,积极作用是使知觉过程变得迅速有 效;消极作用则使定势显得刻板,妨碍 知觉或引起知觉误导。
普通心理学知觉与社会知觉
欢迎来到本次演讲,我们将一起探索普通心理学知觉和社会知觉的奇妙世界。 随着我们开始,让我们一同探索这些领域的定义、研究方法、分类、以及它 们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普通心理学知觉的定义和概述
普通心理学知觉是指人类如何通过五感感知和理解外部世界的过程。我们将 探讨感知的定义、感知的基本原理,以及它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研究人类如何感知和理解三维空间和物体之间的距 离关系。
跨模态感知
研究不同感觉模态(如视觉和听觉)如何相互作用 和影响。
感知恒常性
探索人类如何保持对物体性质和形状的恒常感知。
社会知觉的定义和概述
社会知觉是指人类如何理解和解释他人的行为、情感和意图的过程。我们将探讨社会知觉的定义、其重要性以 及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社会知觉的研究方法和实践
1
行为观察
观察和记录他人行为和表情,研究其含义和影响。
2
心理实验
通过实验设计来研究人们在理解和解释他人行为时的心理过程。
3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
利用神经影像技术研究社会知觉的神经机制,如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
社会知觉的应用领域和重要性
1 人际交往
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图, 促进积极和有效的人际关 系。
普通心理学知觉的研究方法和实践
实验研究
使用实验设计和控制条件来研究感知现象,如视觉、听觉等。
神经科学
利用脑成像技术研究感知的神经基础,如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
实际应用
应用感知研究结果,如改善产品设计、交通安全等。
普通心理学知觉的分类和特点
感知错觉
探索人类感知中的错觉现象,并理解其原因。
求,提高领导 力,激励团队合作。
4.1 社会知觉及偏差
一、社会知觉的定义社会知觉指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性印象。
其中主要是指人知觉(person perception),即对各种担负社会角色并具有个性色彩的人,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对群体所建立的最初印象或概念,这种印象通常是关于对象的外表特征的认识。
二、社会知觉的途径1. 面部表情:是个人内心的态度、情感、动机等心理活动的基本线索2. 言语活动:语音、语调、语速以及节奏的变化体现一个人的性格等心理特征3. 体态表现:个体身躯各部位表现于外的状态4. 行为方式:做事待人处世的方式三、社会知觉的内容(一)对他人的认知1.知觉他人的过程(1)寻找意义。
对所获得关于他人的信息赋予一定的意义。
(2)注重显著性信息。
(3)对信息进行类别化。
(4)运用图式。
2.知觉他人的内涵(1)对他人情绪情感的感知了解他人情绪,需要借助一定的线索。
研究发现,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和姿势、言语表情是推测、判断他人情绪状态的重要线索。
(2)对他人人格的认知要增强认知准确性,要考虑三方面因素:一是认知者的评价标准;二是行动者:三是认知者与行动者的特殊关系。
(二)对自我的认知1.自我觉知理论代表人物:贝姆。
主要观点:(1)个体对自己的态度、感情和其他内在状态的认知部分是根据对自己的外显行为和该行为发生的环境进行观察而推断出来的(2)内在的线索是微弱的、模糊的,个体要站在外界观察者的位置上依据外部线索去推断个人的内在状态2.自我觉知的内容(1)态度:通过自愿做出的行为来推断自己的态度。
(2)情绪:从生理唤起水平和认知判断两个角度来推断自己的情绪。
3.个体对自我信息的易受暗示性。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虚假的、一般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的揭示了自己的特性,这种倾向为“巴纳姆效应”四、社会认知启发偏差(一)认知启发1.表征性启发人们根据当前信息或事件与其认为的典型信息或事件的相似程度进行判断。
但是,当个人特征与其所在群体其他成员不一样时,表征性启发会产生基率错误,即个体因忽视事物发生概率而做出错误判断。
社会心理学内容要点
绪论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从社会心理学的起源上看,它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边缘学科,是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在解释人类行为及其与社会、文化、人格的关系时彼此接近、相互渗透的结果。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
由于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这一研究取向不太成型,因此社会心理学主要分为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SSP)和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PSP)。
二、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社会心理学成形之时,它趋向于分为两枝,一枝是心理学家的社会心理学,……一枝是社会学家的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在形成过程的一开始就受到两种不同学科的影响,这一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消失。
因此,社会心理学中的理论一直带有社会学或心理学的取向问题,而缺乏这一学科的中性理论。
原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将社会学和心理学比作社会心理学的“双亲”。
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直接来源:社会心理学直接来源于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和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它们构成了现代社会心理学的最初形态。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根据参与的程度,将参与观察分为完全参与观察与半参与观察。
2、实验法常用的社会心理学的实验主要有两种: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
实验室实验:实验室实验包括一般实验室实验和模拟实验。
3、调查研究法4、跨文化研究法5、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实验研究中的伦理问题:有三个方面的伦理问题最为明显,这就是对被试的实验性欺骗、对被试隐私的侵犯以及给被试造成实验性痛苦(包括精神上的和肉体上的)。
社会心理学研究遵循的三条原则:a. 知情同意b. 风险最小c. “风险-获益分析”实验研究中的倾向性问题:包括实验者的倾向性和被试的倾向性。
自我意识一、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一)定义在最一般意义上,自我意识指个人对自己存在的意识、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包含三种成分:自我认知,即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一我关系的认知;自我情感,即伴随自我认知而产生的情感体验;自我意向,即伴随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而产生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
二年级
无论一二年级, 无论一二年级,实 验组的孩子智商提 高数多于控制组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 四、认知启发与社会知觉误差
认知启发(cognitive heuristics):人在社会认知中喜欢走捷径, 并不对关于他人所有信息进行感知,而是倾向于抄近路,感知那 些最明显、对形成判断最必要的信息的现象。它是人们经常快速 、简便进行推理,得出结论的决策法则,很容易出现偏差。 面对不确定事件的判断,人们常采用三种启发 (Tversky & Kahneman,1973) a. 表征性启发(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 b. 可用性启发(availability heuristic) c. 调整性启发(adjustment heuristic)或称锚定启发(anchoring heuristic)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一、印象及其定向作用 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 三、总体印象形成模式 四、对他人情绪与个性知觉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 一、印象及其定向作用
印象 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以旧有 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所形成起来 的对有关人或事物的概念,是社会知觉过程的结果。 印象形成 对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我们的意义,使自 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第四节 印象管理与自我表现 • 二、情境同一性与自我表现
情境一致性(Situated Identity): 每个社会情境都有一种合适的社会行为模式。人们在交往 中,会进行印象管理,力求使自己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符合情 境的要求,具有一致性。 交往对象与自我表现 人在不同人面前,其行为表现就不一样。 交往目标与自我表现 交往目标能决定人的自我表现。
(四)对被知觉者的熟悉和个人情感卷入
随着个人情感卷入的增加,人们信息选择和解释的客观性会下降,从 而使人们的印象判断精确性更差。
第四节 印象管理与自我表现
一、印象管理的概念 二、情境同一性与自我表现 三、自我表现策略 四、印象管理的识别
第四节 印象管理与自我表现 • 一、印象管理的概念
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一个人通过一定 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印象符合自 己的期望。 印象形成:信息的输入,形成有关别人的印象。 印象管理:信息的输出,对别人的印象形成过程发挥影响。
热情
自信
特征重要性)
A: (3*3+3*2+2*4-3*3)÷4=3.5 ÷ = B: (3*1+1*3)÷2=3 A>B ÷ =
多嘴
d. 中心品质理论
多嘴 B>A
注:括号中为权重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四、对他人情绪与个性知觉
对他人形成印象,需要对他人的某些方面进行知觉 或认知。对他人的知觉内容,经历了从个体到群体的发 展变化:
•
戴恩(Dion)等1972年做过一个实验,用科学数据证明了晕轮效应。 他们让被研究者分别看高吸引力、无吸引力和吸引力一般的三类人 的照片,然后让他们对照片上这些人的某些特征进行评定,结果如 下表:
评定特征 受欢迎性 婚姻能力 职业地位 高吸引者 65.39 1.70 2.25 一般吸引者 62.42 0.71 2.02 无吸引力者 56.31 0.37 1.70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二) 对他人个性的知觉 有研究者提出了社会关系模型(social relations model)( Kenny & Voie, 1984;Kenny & Albright,1987),它 强调,要增强认知准确性,评价行为的标准要考虑三方面因 素: 一是认知者的评价标准; 二是行动者, 三是认知者与行动者的特殊关系。 这个模型的提出是一种进步,他将对品质的认知放在了现实 的、复杂的、特殊的社会关系中来考虑。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 五、影响社会知觉偏差的其它因素
(一)知觉者的情绪状况
知觉者情绪状况,直接影响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息选择与解释。
(二)投射作用
人由于自己的需要和情绪倾向,将自己的特征投射到别人身上的现象 。投射作用使人将自己具有的特征看成别人具有。
(三)内隐的人格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人格的独特见解体系。体系中个性品质相互联系, 其中某个特征占重要位置,可据此进行推断(Kelly,1955) 。
(一)对他人情绪的知觉 研究发现(Krech, 1974),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姿势是 推测、判断他人情绪状态的重要线索。这些线索被称为表情 线索(expression cues)。 按照表达情绪的身体部位来区分,可分为三种类型:其 一,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即面部的情绪表达;其二, 身段表情(body expression),是身体各部分姿态的情绪表达; 其三,言语表情(speech expression),是言语中声调、快慢、 音色随情绪产生的变化。
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
一、社会知觉的定义 二、社会知觉的分类 三、社会知觉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 • 一、社会知觉的定义
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 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性印象,主 要是指对人的知觉(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群体)。
布鲁纳( al.,1974) 硬币实验 布鲁纳(Burner et al.,1974) 材料:一套大小不同的硬币;一套硬纸片,大小形状和硬币相对应。 对象:30个贫富不同家庭的孩子。 程序:将材料投射在银幕上,孩子依次观看,之后移去刺激物,让 孩子画出看到的东西。 结果:孩子们画出来的图形与实际的硬纸圆形大小较为一致,但所 画的硬币圆形却远比他们看到的真正硬币大,贫困家庭的孩子所画 的硬币圆形则更大。
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 • 三、社会知觉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1、社会知觉 vs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社会知觉的上位概念,包括推理等;社会知觉 仅是社会认知的一部分。 2、社会知觉 vs 一般知觉 一般知觉针对物、时间、运动等;社会知觉则更关注人。 3、社会知觉 vs 印象 社会知觉关注过程,印象是社会知觉的结果。
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 • 二、社会知觉的分类
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将社会知觉大致分为以下三大类: (一)对自我的知觉 个体必须对自我有较为清晰的感知与认识,进而形成一定的 自我概念,解释自我的心理与行为。 (二)对他人的知觉 社会知觉中,个体通常会依据他人的外表、语言、行为、形 态、情境等,对他人状态、心理与行为等进行了解与认识。 (三)对人际的知觉 人际知觉中不但包括自我知觉、他人知觉,还包括对交往情 境的知觉。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外向(被 内向(被 内向 被 材料呈现顺 外向 被 试判断%) 试判断%) 序 试判断% 试判断% 单独外向 单独内向 先外后内 后内 先内后外 后外 95 3 78 18 3 86 11 63
a. 最初接触陌生人,注意力投入 完全充分,此时形成的印象鲜明 强烈,对后继信息,注意力游离, 信息影响作用下降。 b. 按照先入为主的最初印象的 轨道来解释后继信息。 (eg:先看外向材料,后看内向材料, 认为吉姆今天心情不好,才会表现出 内向的行为)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特征 真诚
A +3 (3) +3 (2) +2 (4) -3 (3)
特征 理解
B +3 (1) +1 (3) 0 (3)
a. 加法模式(特征多少 特征多少) 特征多少
A:3+3+2+(-2)=+5 B: 3+1=+4 A>B
b. 平均模式(特征强度) 特征强度)
A: +5÷4=1.25 ÷ = B: +4÷2=2 ÷ = A<B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 在总的印象形成上,最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 响更大的现象。(没有首因效应普遍、明显) 前提:a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提供; b原来的印象已经随时间推移而淡忘。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二、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Halo Effect): ): 对一个人形成了某种印象后,这种印象会影响对其他特 质的判断,人们会习惯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评 估其所有的特点。
第四节 印象管理与自我表现 • 四、印象管理的识别
印象管理的识别:在交往中分离交往对象的印象管理策略 ,了解其真实动机合面貌。 非语词反应与印象管理 人们易控制的表现包括语言,仪表;但非控制性的信息, 如姿势、眼神、无意识动作,往往会透露个体的真实信息。 自我监控与印象管理 自我监控(self-monitoring) ,指个人为适应环境或符合他 人的期望所进行的自我行为调整。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二、晕轮效应 三、预言自动实现效应 四、认知启发与社会知觉误差 五、影响社会知觉偏差的其他因素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 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一个人永远不会有第二次机会给人以第一印象。” -De Lucchi 首因效应(Primary Effect): 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 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他内向还是外向?(Luchins,1957) 材料1:吉姆友好、外向、乐于交往、快乐 材料2:吉姆呆板、害羞、内向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三)加权平均模式 对人的总体印象不是依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首先按 在总体评价中的重要性,确定出每一个特征的权数,然后再 将权数与每一个特征自身的明显度相乘。最后进行平均计算 的结果,正是权数与明显度相乘的积。 (四)中心品质理论 人们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并不平等看待各个特征的 重要性,某些特征比另一些特征更能影响人们的总体印象。 这已经为许多研究证实(Kelley,19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