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学生潜能“向上生长”——“达”文化体系创新之学科与超学科

合集下载

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方案

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方案

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小学语文项目导学实践研究”实施方案XXX市XXX小学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于2018年顺利通过江苏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的申报工作,为了推进项目有效实施,顺利开展研究工作,按时结项,项目组开展多轮方案研讨工作,历时一个月的思考、讨论、拟定、修改,项目组最终确定“小学语文项目导学实践研究”实施方案,具体内容如下:一、实施目标总目标:学生能够围绕项目组织和展开学习活动,体验感悟、论证探究、评价反思,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依托项目导学,创设语文学习情境,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挖掘学生语文学习潜能,涵养语文学科素养。

分目标:1.通过“项目导学”的探索,能够实现凸显综合性、实践性的语文学科特质的需要,能够实现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2.通过“项目导学”的研究,教师能够依据学情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整合各种学习资源,通过学期综合项目、模块延伸项目、主题聚焦项目,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文学习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积累运用语言、发展提升思维、涵养审美情趣、体悟传承文化。

3.通过“项目导学”的实施,能够以创新的理念,打破常规思路,更新教师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实现学习时间从课上到课前、课后,学习空间从室内到室外、校内到校外,打通提升学科素养的通道,形成立体语文学习空间。

二、实施内容1.探索分类项目设置原则项目设置凸显学科特质,立足教材文本,基于学科基础与资源开发,注重能力提升,聚焦品质涵养。

突出学生主体、凸显教学开放、强调多元融通、关注动态建构。

2.创新项目导学纬度设置依据国家课程标准,部编本教材不同年段的教学目标,在充分调研基础上,依据学情需求,从年段与时段两个维度,创新项目导学的内容设置。

年段维度:依据不同年段教学目标的侧重,从语言文字、思维发展、审美情趣、文化传承四个维度,设置年段导学项目,以期达成立体多维螺旋上升的课程目标。

郑中国际学校简介

郑中国际学校简介

郑中国际学校简介郑中国际学校简介郑中国际学校,原郑州中学分校,隶属于郑州中学教育集团,是郑州市人民政府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工程项目学校。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郑中国际学校简介。

希望大家前来了解!学校简介全球化的趋势和互联网的发展,让人才国际化培养成为一个国家教育的战略考量。

郑中国际学校,着眼于“培养世界的中国人!”的最终目标,以“创办师生终身难忘的教育,激励每个学生走向自信和成功”为办学目标,尊重学生个性差异,重注情商与智商教育并重,在唤醒与引领中提供适合每个学生智能特点及个性特长的教育方式,实现素质教育与升学教育的完美结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幸福奠基。

学校位于郑州高新区瑞达路中段白杨路6号,学校占地近300亩,设高中部、初中部和小学部。

目前,初中部46个教学班,小学部36个教学班,高中部计划今年秋季招生,在校生4000余人,教职员工390余人。

作为一所全日制寄宿制学校,郑中国际学校在办学特色的定位上突出国际化教育,进一步加强超常人才实验班建设。

这里有国家一类标准配置的教学设施设备,学校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宿舍楼、餐厅等基础设施完善,每个教室均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装配触摸式电子一体机,完全实现了教学、办公的信息化、现代化。

郑州市民办教育十佳学校郑州市名优民办学校郑州市教育教学先进单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项目学校郑中国际学校——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郑中国际学校,原郑州中学分校,隶属于郑州中学教育集团,是郑州市人民政府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工程项目学校。

全球化的趋势和互联网的发展,让人才国际化培养成为一个国家教育的战略考量。

郑中国际学校,着眼于“培养世界的中国人!”的最终目标,以“创办师生终身难忘的教育,激励每个学生走向自信和成功”为办学目标,尊重学生个性差异,重注情商与智商教育并重,在唤醒与引领中提供适合每个学生智能特点及个性特长的教育方式,实现素质教育与升学教育的完美结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幸福奠基。

学校位于郑州高新区瑞达路中段白杨路6号,学校占地近300亩,设高中部、初中部和小学部。

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我们把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动力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主要追求,在学习习惯养成上下功夫,在学习动力激发上做文章。

我们首先制订了学生学习常规和检查考核办法,建立家教联系薄,成立班级督查组,日报周结。

同时,分层次与学生谈心,和他们一起制定个人一年和三年学习规划,用规划来引导学生思考我往何去做,怎么去的问题。

我们把自主学习落实到每一天,每节课,不学不教,以学定教,先学后教,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我们还非常重视对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培养,重基础的夯实,重学习力的培养,重反馈结果的利用,努力做到四清 (课课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同时,鼓励学生根据实际参与学生社团,让学生在自由自配的时间里,在老师的指导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走自己想走的人生轨迹。

二、培养学生高效学习的能力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认识到增效是减负能够顺利实施的保障。

增效的关键在课堂,就是努力提高课堂效益,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用有效教学来实现学生合理的减负,靠高效的学习来换取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为此,我们教师要适当增压,以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为重点,以夯实教研活动为载体,以创新课题模式为核心,以教育信息为抓手,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运用科学方法,把学生教会,教好,要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有效教学能力。

我们要更加认真备课,更加注重自己每次教学行为的价值,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状态,不断强化精练、精讲、精批、精评四个环节。

课堂上要做到四还、五要。

( 四还:一还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

课堂时间分配采取三三制,即一节课上教师讲解的时间不超过三分之一,学生自主学习展示的时间不少于三分之一,学生课堂练习作业的时间不少于三分之一。

二还学生学习空间。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交流机会,把黑板和讲台更多地让给学生。

三还学生工具。

教师更多地在听、说、记、议、练等方面强化指导,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和善于学习的习惯。

steam课程的8个环节

steam课程的8个环节

steam课程的8个环节如下:第一个环节是想象与提问,旨在提出研究主题。

有效埋下伏笔,进而充分调动孩子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并把这种对知识的好奇心延伸到课后,达到授之于渔的教学效果。

第二个环节是讨论与计划,旨在思考解决问题的对策。

第三个环节是创造与制作,旨在通过实践完善解决方法。

在这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疑问。

第四个环节是测评与提升,旨在通过检测反馈提升作品。

第五个环节为分享与展示,旨在分享各自思考和制作、实践的经验。

从肯定、否定、兴趣点3个维度做出互评。

第六个环节为反思与总结,每个小组的代表呈现互评结果,师生交流学习历程。

培养了学生正确看待自己、评价自己的鉴赏力,为将来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steam课程包括哪些?所谓STEAM课程,是指由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数学(Mathematics)等学科共同构成的跨学科课程。

它强调知识跨界、场景多元、问题生成、批判建构、创新驱动,既体现出课程综合化、实践化、活动化的诸多特征,又反映了课程回归生活、回归社会、回归自然的本质诉求。

什么是steam教学所谓的"STEAM"教育是由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组成的。

这种教育理念旨在培养高科技人才,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STEAM"的前身是"STEM"教育,由Georgette Yakman提议将其修改为"STEMA"教育,并逐渐的被大家所知且欢迎。

在我国,2015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十三五"教育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探索"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型的教育模式。

STEAM"教育提倡孩子注重实践的能力,让孩子懂得用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问题,提升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孩子。

2023新课标音乐心得体会7篇

2023新课标音乐心得体会7篇

2023新课标音乐心得体会7篇2023新课标音乐心得体会篇1新课程实施已经多年,但我并没有认真地去研读过新《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我开始学习其他教师的论文,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现象:这些教师的论文中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新的《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因此,带着疑问,我认真地学习了这个新课标,再结合自己具体的教学实践,我有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

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

1、要学新的《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的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新课程的精髓。

例如:新的课程标准与以往使用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比较,其体例、结构、表述与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

2、教师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

在新课程目标下,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

因此,为了适应教学,教师应通过自学或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

其次,通过报刊,杂志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知识。

总而言之,教师一定要通过学习后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

3、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

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师生之间和教师之间要积极主动合作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守正创新构建课程 唤醒学生发展能量——长沙市长郡滨江中学“一体六翼”课程建设实录

守正创新构建课程 唤醒学生发展能量——长沙市长郡滨江中学“一体六翼”课程建设实录

守正创新构建课程暎醒学生发展能量——长沙市长郡滨江中学“一体六翼课程建设实录长沙市长郡滨江中学校长刘德华2016年8月,在政府及社会各界的瞩目下,长沙市长郡滨江中学顺利开学。

同年的9月13日,《中国学 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北京正式发布。

学校从此开启了在集团化办学背景下,探索通过课程建设提升学生核心素 养发展的光辉历程后发有为,添彩集团办学长郡滨江中学位于长沙市岳麓区滨江新城,地处湖南金融中心,占地105亩,建筑面积62011平方米,办学规模72个班,可容纳3600名学生,是一所直属于长沙市教育局的公办初、高中完全中学,与百年名校长郡中学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是长郡教育集团的核心成员。

作为一所新建的完全中学,学校领导班子敏锐意识到,不仅要传承百年长郡的课程建设理念,更要进一步创新。

在新一轮课程标准改革的大背景下,为了建立符合校情的课程体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申报了《名校集团化办学背景下“一体六翼”课程建设研究》课题,着力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培养完整的具有核心素养的人,并于2017年I I月立项为长沙市重点课题。

守正创新,构建课程体系学校的课程建设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学校办学理念、育人目标、教育品质的集中体现。

“…体六翼”课程体系是学校对课程建设的守正创新,是朝着“培养完整的具有核心素养的人”这一目标前进的一大尝试。

“一体”指的是育人目标“培养完整的具有核心素养的人”这一主体。

“六翼”是指围绕六大核心素养开设的相关课程,涵盖拓展活动类课程中的“四节两实践”,即体育节、艺术节(音乐+美术)、科技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劳技)、人文节(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心理)、社会实践课程(走进自然、走进农村、走进社区、走进军营、走进企业)、校本实践课程。

学校探索的“一体六翼”课程体系,以“六翼”为“一体”插上腾飞的羽翼,焕发课程活力,彰显学校的特色与品质,既立足于新时代的教育要求,又倡导师生身心和谐发展。

寻道传统文化,实现育人无声——“崇文尚武”理念引领下的小学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建设

寻道传统文化,实现育人无声——“崇文尚武”理念引领下的小学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建设

寻道传统文化,实现育人无声——“崇文尚武”理念引领下的小学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建设文化是民族的基石、民族的灵魂。

构建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体系是学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学校在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渗透、融合地域和地方特色,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让学生领略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增强文化自信,引领学生自觉成长,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品格。

一、“崇文尚武”引领下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内涵学校以“慧心雅行经世致用”为办学理念,坚持“慧雅”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帮助每一个学生成为谈吐优雅、举止文雅、爱好高雅、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慧雅少年,成为最好的自己。

经过6年的实践,学生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是同时我们也发现部分学生出现“文有余、武不足”的现象。

于是,我们在坚持原有办学理念的同时,把“文武双全”作为评价学生发展的标准,提出了“崇文尚武”的教育理念。

“崇文”原指古代掌管文化的官职,《文选·王融》曰:“崇文、成均之职,导德齐礼。

”故,崇文,不仅指知识层面的学习,更强调道德修养的提升和人文素养的达成。

“尚武”原指崇尚勇武或武事,强调身体与精神上的健壮。

在继承“崇文尚武”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之上,学校赋予“文”和“武”新的时代内涵,即“崇文”就是指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尚武”是指培养学生崇尚运动的态度和勇敢坚毅的品格。

传统文化课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学习内容,旨在传承优秀民族精神,培养学生传统美德,树立文化自信。

二、“崇文尚武”引领下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实施路径学校本着“以文化人,以武塑格”的理念,根据各个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开发了国学经典诵读、传统节日节气、先锋英雄、民俗文化、传统技艺、岳家拳等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探索出了三大实施路径:依托国家课程,融合主题学习;开办文武社团,探索传统技艺;发掘社区资源,推动研学体验。

(一)依托国家课程,融合主题学习校本课程作为我国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下的课程,需要以国家课程为依托,以地方课程目标为参考。

实施“一体两翼”战略 深化学校办学内涵

实施“一体两翼”战略    深化学校办学内涵

实施“一体两翼”战略深化学校办学内涵作者:林建锋来源:《教学月刊·小学综合》2013年第12期编者按: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千校一面”的发展状况已难以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教育的个性化和办学的特色化成为办学的必然选择。

但是,特色办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只是一个观点、一句口号,更不能“为特色而特色”,它应该是学校长期办学经验的积淀、办学优势的弘扬和办学个性的彰显,其考量的指标还是在于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和学生素质的更优提升。

为帮助大家进一步厘清特色办学的内涵并搭建研讨和交流的平台,本刊特辟“特色办学”栏目,欢迎大家参与谈论。

浙江省上虞市盖北镇,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它的成长和发展与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规模不断壮大,盖北镇小的办学规模也随之跟着飞跃,“流动花朵”从2002学年的2名增至2013学年的1684名。

急剧飙升的学生人数,无可奈何的生源现状,一度让盖北镇小这所地道的农村学校的教师们一筹莫展。

学校适时提出“以文化理校为引领”,坚持以“文化润校、深化内涵为主体,以…流动花朵‟教育和农科技特色教育为两翼”的发展战略,探寻基于校情的内涵式发展之路,奋发图强,开拓创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学校先后被评为“浙江省科学发展观先进集体”、“浙江省农远工程先进集体”、“绍兴市文明单位”、“上虞市内涵发展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并连续4年荣获上虞市教育系统年度考核一等奖。

一、以文化理校为引领,深化办学内涵,统领学校工作整体发展(一)物质文化建设是内涵发展的基础,关注气场的打造和环境的浸润学校物质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一所学校精神追求和教育理念外显的表现,是学校文化体系内其他形态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础。

校园环境文化是学校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隐含在学校物质表象之中的精神内核,因此学校环境文化既要具有当代先进文化的要素,又要具有各学校因历史、地域、民族民间习俗等传统文化影响而形成的个性文化要素。

上海市奉贤中学-季洪旭-激发学生潜能 促进自主发展20121119

上海市奉贤中学-季洪旭-激发学生潜能 促进自主发展20121119
为此,我们就必须为学生提供了解分析、诊断规划、资源供给、培养 激励、鼓励评价的循序渐进的操作系统。
(五)激发学生潜能的目标和原则 目标: 让学生充分的自主发展,做最好的“自我”。
原则:
1
主体体验原则
2
协调一致原则
3
尊重差异原则
4
多元选择原则
5 “以长带短”原则
二、激发学生潜能——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将激发学生智力潜能仅仅理解为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 甚至异化成提升应试能力; 将激发学生心理潜能简单理解成加强常规教育,提升思想 道德水平; 将激发学生生理潜能机械理解成开展文体活动,培养学生 艺术体育特长。
(三)激发潜能的一些误区
1、理解窄化和行为泛化
2、重就事论事轻顶层设计

如果一个校长把激发学生潜能作为自己的教育思想在学校 中实践,则需要运用系统思维理论,对办学理念、课程、 教学、教师、班级等教育环境进行立体架构和顶层设计。 唯有如此,才能使得促进学生发展的诸要素间环环相扣、 息息相通。
背上行囊,开拓远方 高一(9)班 周诗羽
2011年8月,我踏入了奉贤中学。一开始,高一年级部程主任就当头棒 喝:“我是谁?我将成为谁?”。全体高一同学被这个问题问倒。
精确的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让我明白自己是一个企业型的人,喜欢 竞争、敢冒风险、有野心、抱负;为人务实,做事有较强的目的性。它让 我更加了解自己,也更明确自己想要的职业和奋斗目标。
的摇篮。
(四)学校对激发学生潜能的认识
1、符合人的发展规律



我们认为,每个学生都蕴藏着可以发展的潜能,每个学生潜 能都有被激发的期待,每个学生潜能都有被激发的可能。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教育观

激活学生发展的“能量球”

激活学生发展的“能量球”

激活学生发展的“能量球”作者:孙先亮来源:《教育家》 2018年第49期孙先亮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校长、青岛二中分校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六届理事会副理事长,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教育部培训专家库首届成员。

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首届“齐鲁名校长”、山东省首届年度教育创新人物十佳校长、明远教育奖等荣誉称号。

量子科学告诉我们,世界是由能量组成的,每个人都是一个能量球;我们生活在一个参与性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世界”的创造者。

每个学生就是一个能量球,教育的最大责任就是激活他,让学生获得最充分的发展。

这既是教育的内在规律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

为此,学校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创造适合学生自身能量获得激发的条件和资源,让学生自身的资源成为成就自己最重要的基础。

正确理解学生自身的潜质,是激发学生能量球非常重要的前提和基础。

历史上有哲学家(如洛克)提出,人出生时内心是一张什么也没有写的白纸。

但是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并非如此。

多元智能理论颠覆了传统的二元智能结构,提出人的潜能是由八种以上的智能构成。

这让人们充分地认识到,学生是一个多元智能的组合体,这些智能在其生活、成长和发展中,以及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校教育,要正确认识每个学生自身的发展潜质,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成为最好自己的智能;要正确理解每个生命个体灵魂中沉睡着的潜质,以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唤醒学生潜能,并使其充分张扬和展示出来的条件成为个体更好成长和发展的能量支撑。

充分发挥学生自身能量的作用,实现对自身能量的激活。

教育的外在环境和条件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固然非常重要,但从根本上来讲,教育必须充分发挥每个人自身的能量,让每个人在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出自身的活力和潜质。

当下的教育环境中,许多学校用太多细致和严格的制度规范对学生的身心加以捆绑,让学生不能独立思考,没有自主表达的机会,没有自己决策和行动的权利。

学科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学科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学科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在当今社会的教育领域,学科教学不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追求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融合。

学科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而文化传承和创新则是学科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关键要素。

本文将探讨学科教学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加以落实。

一、文化传承在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性学科的本质是一种特定的文化表达形式。

科学、历史、语言等学科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

学科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将这些文化传统传承下去,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感知学科中的文化特点。

1. 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学科教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通过学科教学,学生能够逐渐理解和接受各个学科的文化内涵,培养对学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这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动力。

2. 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与道德情操学科教学中的文化传承还涉及到价值观与道德情操的培养。

不同学科中蕴含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通过学科教学,可以将这些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传达给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3. 彰显学科的魅力和核心理念学科的魅力和核心理念在学科教学中得以彰显。

通过对学科的文化传承,学生能够感受到学科的魅力所在,理解学科核心理念的重要性,并将其具体运用到实际学习和生活中。

二、创新在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性创新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也是学科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学科教学需要不断开拓创新的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对知识和技能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1.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学科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和教育环境,学生可以从传统的学科知识中进一步挖掘、探究和创造,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 开展学科教学的跨学科融合创新需要有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

学科教学应该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开展多学科交叉合作,使学生能够从综合的视角去理解和应用学科知识,培养跨学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科大观念的内涵与设计要求——读《让学生创造着长大》有感

学科大观念的内涵与设计要求——读《让学生创造着长大》有感

学科大观念的内涵与设计要求——读《让学生创造着长大》有感运用学科观念,解决真实问题,促进学科理解,发展学科素养,这是信息时代学科教育的基本特征。

所谓学科观念,即特定学科事实或主题所体现的可迁移的学科理解或思想,是以学科专家为主体所创造的理解和探究世界的心智结构或图式。

学科大观念就是学科核心观念,是指特定学科中最基础、最根本、最有力量的观念。

学科大观念可以表述为体现学科特点或本质的概念或范畴,也可以表述为由几个概念或范畴所形成的命题。

它可以是单学科的大观念,也可以是跨学科的大观念。

学科大观念既可以成为主导国际、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设计的整体性概念框架,又可以成为引领教师日常教学的具体框架,让教师走向“观念为本的教学”。

为什么要强调学科大观念?因为,学科事实是结果,是具体、零散、固定的;学科观念是过程,是抽象、联系、变化的。

学科事实难以迁移和应用,而学科观念可迁移、可应用,可用于解决新问题、应对新环境。

人一旦掌握了学科观念,就拥有了观察、理解世界的新视角——学科视角,就能够摆脱日常生活经验的牢笼,不断创造新世界、追求新生活。

正如美国课程理论家多尔说:“事实本身真的一无所有。

唯有当它与其他事实建立联系的时候,当它情境化的时候,它才能获得其‘事实性’。

”学科观念本身并非学科素养,而是发展学科素养的前提条件。

学科观念不是固定事实,它蕴含理智探究和问题解决的丰富可能性,故对其的理解可伴随人的年龄增长、心理发展和社会经验的丰富而持续深化。

通过持续探究学科观念,人的理解力就会不断增长,这种理解力就是人的学科素养。

将学科观念转化为学科素养的必要条件是学科观念的个人化。

让学科观念既与人的不同年龄阶段特征相结合,又与每一个体的独特个性相结合,使之与个体经验相连接,帮助学生运用学科视角理解和探究生活问题,不断发展学科理解力和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这个过程即是学科观念的个人化。

何依据大观念进行教学设计?张华在书中提出了五点基本的要求。

教师引导学生拓宽学科知识面

教师引导学生拓宽学科知识面

教师引导学生拓宽学科知识面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向导,他们的角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引导他们拓宽学科知识面。

这一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拓宽学科知识面。

一、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推荐各类优秀的图书、期刊、报纸等阅读材料,引起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兴趣。

这些材料既可以包括经典的文学作品,也可以包括与科技、历史、文化等学科相关的文章。

通过读书,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还可以培养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开展跨学科的学习活动教师可以设计跨学科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科交叉的环境中拓宽知识面。

例如,通过组织科学实验,学生可以接触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而在文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入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背景。

三、开设学科交流会教师可以定期举办学科交流会,邀请不同学科的专家来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

这样的交流会可以增强学生对不同学科的了解,并激发他们对学科的兴趣。

同时,学科交流会也能够加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引导学生进行学科研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学科研究,并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

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学生可以对学科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科研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提供多样化的学科资源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科资源,包括学科网站、学科软件、学科实验室等。

这些资源可以增强学生对学科的理解和应用,丰富他们的学科知识面。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科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

六、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根据学生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学科拓展的机会。

例如,对于对音乐感兴趣的学生,可以推荐他们参加音乐学科的培训班或者学习交流活动,让他们在兴趣中拓宽学科知识面。

七、开设选修课程教师可以开设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有更多的学科选择。

这些选修课程可以包括艺术、体育、科学等各个方面,可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中数学学科融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高中数学学科融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高中数学学科融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摘要:学科融合有助于拓展数学思维,深化学习意识,形成知识体系,让学生以数学的方式理解生活、理解世界.本文以新课程教育理念为基础,从学生创新思维、探究精神、数学能力发展等角度入手,概述了跨学科融合视角下高中数学融合教学实践路径,以期通过多学科知识交叉渗透与活动方案设计,让学生在融入数学文化、数学思想的类比、概括、探究、推理、演绎中,亲历假设、验证,开阔数学视野,增进数学兴趣,提高数学素养与学习能力.关键词:高中数学;学科融合;核心素养;学习能力新课标强调以培养学生数学情感、理智、创造力和精神潜能为教育目的,教师在素质教育深化改革背景下,应推动多学科知识间的衔接融合,唤醒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学生在思辨性实践学习中透过思考、演算的学习过程进行深度学习,锻炼出更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找到解决问题的飞跃性方法.数学知识是具有独特的公式结构和严密的符号体系,与各个学科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彼此影响.教师在跨学科融合教育视角下要综合考虑时间、空间、自然、人文、社会、科学等要素,教育活动要根植于生活与实践,支持学生在自然、广泛,富有生机活力的综合实践体验中,实现独立思考、数学素养与创新精神的协调发展.受到高中升学压力的限制,高中阶段的学科融合教学不能天马行空,必须脚踏实地,也就是生根于国家课程中,以各类学科教材中的交叉点为基础,设计出的教学内容才兼具提升素养和满足应试的双重要求.所以本文的重点在于通过多个视角,对现有教材中跨学科融合教学元素的精准梳理,触类旁通,设计出高质量的课程,通过合适的教学形式完美呈现融合教学的一个案例,以探索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施路径.一、关联现实,提高应用数学作为理性思维和精神意志的表达形式,数学知识不仅是科学、工程、生活必不可少的基础工具,更是学好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基石.教师在融合教学中要着眼于学生数学问题求解能力、决策能力与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例如,教学《向量的应用》时,教师可结合物理学科知识,锻炼学生自我驱动力、多段思考力、质疑力、分辨力,让学生在跨学科的联结与思考中,提高逻辑推导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平面向量是联系“数”与“形”的纽带,数学问题与物理问题融合可缔结出向量与物理的新空间,化解物理学中的“力的合成、速度合成、功的求解、物体稳定”等问题理解上的难点.教师在课堂可融入现实生活,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用数学知识解决力合成的问题,加深向量概念、性质与基础运算的理解.教师可提出问题:“同学们有没有两个人一起提包的经历?怎样提包更省力?谁能说一说向量与生活的联系有哪些?”让学生用向量知识来解释力的合成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和物理现象探索热情.当学生结合物理观点对问题解释时,会对向量概念、性质、基本运算印象更深刻,更有学习热情.在物理问题的解释中,通过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探索问题,分析F,G,θ三个量,用数学知识对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设|F1|=|F2|,由向量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直角三角形等新旧知识联系,可知|F1|=,当θ由0°~180°变大,由0°~90°变大,cos值逐渐变小,因此,得知|F1|由小变大,F,F2之间的夹角越小越省力,越大越费力.1每个学生天生都有数学能力,有着自身内建的“数学式思维模式”,但这种思维模式会受到周围环境、生活情境、心理状态等因素的影响,“无意识”地显现,教师在跨学科教学中要将“无意识”理性思考过程转化为“有意识”的思考过程,激发学生内在的数学潜能,让学生将数学知识、数学能力应用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中,促进所学知识的迁移.二、融入历史,感悟思想历史是一座宝库,它教会我们很多东西.数学学习同样要跨越现实、着眼历史,从中汲取营养.数学思想表达了一种进取、严谨、理性精神意志,教师在跨学科教学中,可结合客观事物与数学问题,回望数学史,扩大学生思考范围.因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联系社会、生活、文化,揭示数学语言所蕴含的寓意、哲理,让学生在数学概念、定理的持续内化和思考过程,在数学内在逻辑与文化思想的探索体验中,加深知识概念理解,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例如,教学《等差数列》时,教师可引入数学家高斯的故事,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同时,学习高斯精研苦思、孜孜不倦严谨进取的精神,明确等差数列的定义,培养学生数学兴趣与观察、归纳能力,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知道a n,a1,d,n中已知三个量,可求第四个量.在教学《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时,会用到圆的面积公式为S=πr2,可以使用定积分来证明.定积分的概念起源于求平面图形的面积和其他一些实际问题.定积分的思想在古代数学家的工作中,就已经有了萌芽.比如古希腊时期阿基米德在公元前240年左右,就曾用求和的方法计算过抛物线弓形及其他图形的面积.公元263年我国刘徽提出的割圆术,也是同一思想.利用定积分证明圆面积公式的方法用很多,其中一种是将半径为r的圆分割成若干个小扇形,每个扇形的圆心角为dθ,则每个扇形的面积S1=r2dθ,由积分思想可得圆的面积为S==πr2.教师在课程设置上,要将数学与人文教育置于同等地位,鼓励学生以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感受数学家的智慧与魅力的同时,自主观察、操作、探究、归纳,感受数学历史进程中所展现出的思维与方法,了解数学知识中所独有的性质和特征.三、整合人文,严谨辩证数学概念、定理、法则等符号语言,是对科学真理的严谨表述,教师既可以数学知识为切入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也可通过数学知识渗透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教育.教师要通过数学文化引入,发挥学科育人功能,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使学生在富含人文关怀与理性精神的阅读、探究、思考中,达成思想品格、道德观念、数学能力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数学与物理同样是对客观世界事物运动规律的抽象,很多数学方法、思想也与现实密切相关,教师要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整合材料,让学生主动了解数学求真、求实、求证的发展历史.新课改倡导素质教育、成才教育、理想教育,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可用数学家刘徽、祖冲之、贾宪、秦九韶、朱世杰、华罗庚、苏步青、陈建功等人物事迹,向学生介绍数学家为社会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教师在课程体系构建上,要重视文理兼容的通才教育,打通文、理相互之间隔阂壁垒,拓宽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文化、素质全面发展.如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提出了“割圆术”,“割之弥细,所失弥少”体现了极限思想与无限可分的论述.数学语言符号和思想体系对于学生整个生命成长而言至关重要,能起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多方面的实效,教师要通过我国数学家的事例,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激励学生刻苦学习、积极进取.美充斥着整个数学世界,数学家认为数学有诗画般的优美境界,“几何、公式犹如但丁神曲的诗句”,黎曼几何与钢琴协奏曲一样优美.教师在课堂要用数学美,开启智慧,向学生展示几何简洁、对称、和谐的自然美、理性美、抽象美、智慧美、结构美、逻辑美、思想美,教师要通过美育元素的融入,让学生在融入艺术、科学知识的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中拓展思维空间能力,体验数学的美好、美妙,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发展数学思维,提高数学能力.四、扩展理性,培养精神高中数学融合教学要强调知识跨界与思维能力的自主建构,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独立操作体验空间,有针对性地将多学科知识与实践学习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在真实而有趣的生活中质疑探索,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跨学科融合学习并非简单的知识叠加,教师要整合科学、社会、数学的功能与方法,营造一个人人参与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像数学家一样自主收集材料、信息,评估、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应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数学和人文教学体系,增加数学知识的社会功能,打通文科与理科、抽象与现实之间的壁垒,教学重点不能放在单一的学科.课内要主张先学后教,先练后讲,教师搭建知识结构、明确任务要求后,要将学习的权利交由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索,在相互协作中交流,完成对整个学习的设计,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宽度,提高学生数学思维与知识迁移能力.概言之,高中数学跨学科融合有助于提高学生数学兴趣、创新思维与学习能力,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要从学生全面发展角度入手,为他们建立一个完整、有趣、探索的任务框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从多学科视角展开独立构想、交流,找到问题的本质,提出解决数学的新思想、新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情感体验,以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为切入点,创设自主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多样、生活化、真实的探索空间与交流、质疑过程中,广泛联系多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实现抽象思维与数学能力的综合发展.参考文献:[1] 黄荣,周超.高中数学跨学科教学的实践——以数学与人文学科的融合为例[J].中学数学月刊,2022(1):65-66,79.[2] 张彬政.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下提升高中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教学策略[J].数学教学通讯,2022(12):38-39.[3] 黄秦安,张静,曹新润.发展数学创新思维培育数学核心素养[J].数学通报,2022(3):22-26.[4] 华志远.以高中数学为主导的跨学科教学探索与思考[J] .数学通报,2022,61(06):30-33+37.。

学好“超学科课程”拥有幸福人生

学好“超学科课程”拥有幸福人生

学好“超学科课程”拥有幸福人生作者:暂无来源:《军事文摘·科学少年》 2017年第4期◎文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高峰我们学校的小朋友现在要去上“超学科课程”了—在那个专门上“超学科”的校区里,有讨论空间、设计空间、制作空间、展示空间、资源空间。

在这样的课程里,同学们不是在一间教室里上课,而是根据需要到不同功能的教室里学习;也没有上课、下课的铃声,不像语文课或数学课,每节课只上40分钟,而是大家在一起学习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

这样上课才过瘾!我问小朋友喜欢不喜欢这样的课程?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喜欢啊,我们愿意天天上这样的课程!那么,什么是“超学科”呀?同学们天天来到学校学习语文、数学、音乐等十几门课程,这些叫学科课程,是以学习知识为中心的,目的是让我们更加聪明起来。

其实呢,知识的作用是有限的,譬如需要知识时,我们可以上网查找。

但是,为什么还要学习知识?原来,学习知识的目的,是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来培养我们的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等诸多能力,这样我们就变得越来越智慧起来。

只有一个人充满了智慧,才能更加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

未来的社会什么样子?未来的社会需要我们未来的公民更会合作,更有审辩性思维,更有创造能力。

所以,仅仅学习这些学科课程是不够的,还需要添加让我们小朋友适应未来社会要求的课程。

我们就把那些超越学科课程的课程叫“超学科课程”。

国外与我们的“超学科课程”相类似的,有的叫Steam课程,有的叫创客教育,有的叫实践课程,有的叫研学课程……总之,这些课程都不在我们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里面。

为什么要开展“超学科课程”呀?在日常学习的十几门学科课程过程中,我们大量运用了记忆、理解和运用等能力。

譬如学习语文,一年级时先从识字开始,这就需要大量“记忆”,记住那些字的读音、形状、结构、意义等;到二年级时,我们就需要记住2500个左右的生字。

记住了生字,然后就是阅读,阅读从一句话开始,然后一个段落,一篇文章,一本书,慢慢地就把大量的信息装进了大脑里。

丰富德育内涵:为每一位学生精彩成长赋能

丰富德育内涵:为每一位学生精彩成长赋能

丰富德育内涵:为每一位学生精彩成长赋能发布时间:2022-05-15T03:39:55.63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5月3期作者:虞晓敏[导读] 教育是一条没有路标的未来之路,对每一个学生来说这条路有着无限的可能。

学校聚焦5C素养,丰富学校德育内涵,通过构建生命、生存、生活“三生德育”课程体系、开展特色活动,拓宽家校社空间,建立全面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为每一位学生的精彩成长赋能。

虞晓敏温州市蒲州育英学校浙江温州 325000【摘要】教育是一条没有路标的未来之路,对每一个学生来说这条路有着无限的可能。

学校聚焦5C素养,丰富学校德育内涵,通过构建生命、生存、生活“三生德育”课程体系、开展特色活动,拓宽家校社空间,建立全面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为每一位学生的精彩成长赋能。

【关键词】丰富德育内涵;内驱力;成长赋能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2)05-222-01教育的初衷源于有价值的学习,助力孩子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们依据孩子的认知特点及现状,丰富学校德育内涵,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引导他们积极地、广泛地、有远见地追寻有意义的学习和实践,增进自主性和责任感,为他们的精彩成长赋能。

一、构建“三生”课程体系,注重课程赋能课程是教育的核心,为落实学校“三生交融一生从容”的理念,我们构建了“三生德育”课程,针对爱生命、会生活、乐生长的培养方向精心打造了“绿色生命课程”“缤纷生活课程”“红色公益课程”三大课程模块,就道德、健康、艺术、科学、人文、创新六大层面发力,打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

学校不断完善三生课程体系,坚持开足、开齐国家课程、为校本课程打好基础。

同时学校不断挖掘本土及校情资源,将其纳入三生课程体系,形成我校独有的校本教材,并以此编写出《生命应急》《财商启蒙》《文明礼仪》《四季国医》等校本教材,丰富三生课程内容,推动课程改革多样化,为学生成长赋能。

以育人为导向,不断创新思维,培养文化自信

以育人为导向,不断创新思维,培养文化自信

以育人为导向,不断创新思维,培养文化自信发布时间:2023-02-17T06:27:26.685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10月总第423期作者:迟瑶[导读] 2014年,教育部制定并发布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基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建立核心素养体系,培养学生终身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也要求以育人为导向,与时俱进,丰富学生知识体系。

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创新思维,注重学科间融合;也要正视中西文化差异,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

黑龙江省汤原县云阶学校154700摘要:2014年,教育部制定并发布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基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建立核心素养体系,培养学生终身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也要求以育人为导向,与时俱进,丰富学生知识体系。

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创新思维,注重学科间融合;也要正视中西文化差异,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

关键词:核心素养创新思维文化自信2014年,教育部制定并发布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基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建立核心素养体系,培养学生终身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

核心素养是在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合作下,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全面型人才。

一、立德树人2022年版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我们不仅要开阔视野,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培养跨文化意识,还要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增强民族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英语教师是学生接触英语语言和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英语课堂和日常生活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榜样。

教学中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注重语言的实用性。

比如,在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要主动提供帮助可以说“Can I help you?”或“Let me help you”,在接受帮助之后要说“Thank you”,打扰别人的时候要先说“Excuse me”,做错事的时候要说“I'm sorry”,尤其是在学生面前,要为他们树立良好的典范,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他们。

播撒数学文化,厚植人文涵养

播撒数学文化,厚植人文涵养

播撒数学文化,厚植人文涵养发布时间:2022-09-01T03:39:39.244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第469期作者:丛滋芬[导读] 发展学生的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对数学的兴趣,提升高阶思维,涵养人文精神,使学生终生受益。

山东省威海市鲸园小学264200一、寻根溯源:课程开发理念语文教学要让学生体会“语文味”数学教学则要让学生经历了解“数学文化”的过程。

各学科的独特魅力交相辉映,灿烂了世界文明。

数学教学既要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技能,更要向学生展示数学的简约之美、严谨之美、理性之美。

生命向美而生、学习向美而行,有了内驱力,学生自然就会喜欢数学,享受探究科学真理的过程。

数学文化既包含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还包含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五方面。

结合我校“弘扬传统文化,实现以文化人”的办学理念,我们将《数学文化》拓展课程开发理念定位为:以“数学文化立人”为导向,汲取传统文化精髓,发展学生的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对数学的兴趣,提升高阶思维,涵养人文精神,使学生终生受益。

二、聚焦发展:课程开发背景1.课程开发依据。

把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成为学生的学习内容,数学学科秉承学校“播撒传统文化的种子,涵养人文精神”课程实施理念,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立足建设人文教育“1+X”课程体系,从数学文化的角度创新国家课程的深度教学方式。

我校基于国家课程建设数学文化课程,分阶段架构小学数学四大板块的数学文化课程体系,在探索数学文化教学策略研究的基础上,开设《数学文化》拓展课程,架构完整的数学文化课程体系。

2.课程开发历程。

2009年—2014年,人文教育课程建设初级萌芽阶段,将课程的架构由文科类延展到理科类的校本课程中,数学思维启智课程应运而生;2014年—2018年发展阶段,在校本课程的基础上,与创客教育结合,将“经典的数学问题”纳入数学思维启智校本课程体系中;2019年至今优化阶段,在前两个阶段校本课程建设的基础上,以国家课程的四大板块为基,深入挖掘数学知识承载的文化内涵,立体架构一至五年级《数学文化》拓展课程体系。

超学科”来啦—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首次公开

超学科”来啦—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首次公开

科迷街在“首届全国中小学科技教育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校长高峰首次对外正式发布了该校面向未来的新课程形态—“超学科课程”,其设想和实践模式受到与会嘉宾高度我们就将这种即将登陆校园“超学科课程”介绍给大家,让大家先睹为快。

小编的话:超学科课程,是基于学科课程、统合学科课程、超越学科的课程。

该课程以问题为驱动,以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创造为学习过程,以推进学生高级认知水平发展为目标。

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以下简称“玉泉小学”)对课程的定位:“1就是1,2就是2”。

即:学科课程就是学科课程,“超学科课程”就是“超学科课程”,它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教育使命。

玉泉小学以“德如玉、智如泉”的培养目标为中心,设定什么是“超学科课程”—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首次公开发布“超学科课程”. All Rights Reserved.第一,它必须与目前的学科课程体系相衔接。

目前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在“记忆、理解、应用”的低级认知水平上徘徊;要达到“分析、评价和创造”的高级水平思维程度,必须建设能够促进学生高级水平思维发展的新课程形态。

不同课程形态,应该赋予不同的课程价值和功能。

第二,与各个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知识体系相匹配。

不同年级,学生学习的知识不一样,程度不一样,认知水平更不一样。

必须根据每个年级的学科知识和认知水平、动作技能、情感发展等,设计不同的课程方式。

“超学科课程”给玉泉学子带来很多惊喜了以课程为中心、以未来为中心、以儿童为中心的学科课程和“超学科课程”,将两部分的课程合起来,就落实了国家课程意志。

面对这样一个课程体系和课程架构,玉泉小学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做新的课程形态—沿着“情感”和“思维”两个方向设计出丰富的“超学科课程”以及配套的学习材料。

. All Rights Reserved.破学科的界线。

向学生开放时空。

组合“梦工场”,研究讨论、分析综成品分析与评走向市场化”的紧密衔接没有铃声,没有时间限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现“中国好课程”FaXian"ZhongGuoHaoKeCheng"+超学科”幸福课程体系为干,唤醒潜在之能的课程育人。

尽本能生本课程以学生课程的名义将各项活动整合,实现校园活动的科学化、系统化管理。

以“学研创”结合的学习方式为叶,以“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深度探究的课堂为花,以“有民族情怀,国际视野,高洁幸福的公民”为果,呈现出了勃勃生机。

学科与超学科整体育人模式的表现特征——优秀创新人才的哲学价值追求一是学科与超学科整体育人模式具有生长性。

“达”文化以传统儒家教育哲学思想为底色,以百年名校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主题来探究文化密码,以聚焦优秀创新人才核心素养培养为核心,集传统性、现代性、开放性、历史性于一体。

倡导一种“关怀生命、为了生命、成就生命”的向上生长的人才培养价值观,使每一位师生在学科与超学科的沃土中生长为挺立于社会的幸福的人。

二是学科与超学科整体育人模式具有全面性。

“达”文化是从文化“共通体”走向了“共同体”,具有“全面性”。

既渗透在《课程规划》《行动计划》《素养纲要》《案例研究》等顶层设计中,也体现为每一个优秀创新人才个体在“达”文化中自觉地修炼创新品格。

同时渗透在课堂模式创新的每个角落、作业分层的每个创想、课前自学的每个点滴、IB项目成果提炼的每个阶段。

三是学科与超学科整体育人模式具有可选择性。

它的“可选择性”在于让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达”行动、适合自己的“达”课程、适合自己的“达”项目、适合自己的“达”评价、适合自己的“达”社团、适合自己的“达”校园文化生活、社会生活当中,在让学生在价值观“三融入”过程中成为懂得感恩的社会人。

四是学科与超学科整体育人模式中具有实践性。

附校“达”文化的建设是阶梯状、螺旋式上升的,她的最后一级台阶就是优秀创新人才形成的创新人格,这是“达”文化的最高的境界。

其“实践性”既包括IB项目探究实践、线上线下学研创课堂实践,更包括以六大教育、五大领域为核心的社会实践,引领孩子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价值追求。

学科与超学科整体育人模式的教与学的原则——超学科主题下学习,强调深思与反思第一,通过深思培养“全面发展”“胸襟开阔”和“善于交流”的品质及创新思维。

第二,设计最佳的学习情境来促进学生学习。

第三,超学科教学与学习是基于概念的深思和超学科的反思。

学生要利用信息来解释和支持学科与超学科整体育人模式的精神来源与教和学特征学科与超学科整体育人模式中“达”文化的精神来源 1913年堂长刘续提出“尽本分,尽本能,求发达”的校训,成为学校“达”文化的精神来源 ,成为优秀创新人才素养的体系根基。

新时期“求发达”,取“事业兴盛、向上生长 、人才充分发展”之意。

历久弥新的“达”文化,让附校以“高洁挺立、向上生长”的人才理念,走在“条条大路通向成功”的文化创新大路上。

当前,附校“求发达”的目标是:在九年一贯制下以“生长”的价值观理念培养优秀创新人才。

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独特的,每一个学生都是重要的、有潜力的,只有提供多样化选择,优化成长环境,才能让不同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在“学科与超学科整体育人模式”构建中,“达”文化以“基于学科超越学科,基于课堂超越课堂”思想为根,源自校训主题教育之尽本分、尽本能、求发达。

怀揣同情之心的责任育人——尽本分与培养学生领袖气质,是教育的重要内涵。

超学科旨在通过“这是我的责任——领袖实践”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将孩子培养成为勇于探究的人、勤于思考的人、善于交流的人、敢于冒险的人。

以“国+仁、智、乐、活发现“中国好课程”·FaXian"ZhongGuoHaoKeCheng"他们对概念更为深刻的理解,在更高层次上进行批判性思考、创造性思考和概念性思考。

第四,超学科教学与学习可促进自我管理的反思和行动。

学校设计了求发达一人一职计划,跳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天地,培养服务他人的“仆人式领袖”,强化学生意志品质磨炼,强化为他人服务的思想,强化他们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目前,“一人一职计划”包含两种形式:其一是班级成员轮流担任班级服务工作,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其二是同一职务由一个同学担任一段时间,直到这个同学做得最好为止,以收到“简单事情重复做、复杂人生简单过”的效果。

优化策略:让创新人才的培养融入贯通的实践学科与超学科整体育人模式是主要由“达”文化理念下的素养目标构建、“国+仁、智、乐、活+超学科”幸福课程体系重构、“线上线下学研创”课堂创新三部分组成的共同体。

“达”文化理念下的素养目标构建我校基于国家需求拟定了学生在学科与超学科整体育人模式中的“六大核心素养”。

即“高”,有目标、有眼界、有精神,善交往、有自信,有国际视野;“洁”,有追求、有胸怀、有底蕴,有民族情怀,爱祖国爱家乡——这两项素养源于对莲池书院莲花文化的传承,校友苏叔阳以莲花品格象征学校文化。

仁,有理想、有担当、有同情心,勤俭节约,友爱互助,会合作、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源于校训“尽本分”精神内涵。

智,有智慧、有能力、有批判性思维,善于观察分析,爱探究,有旺盛的求知欲——源于校训“尽本能”精神内涵。

乐,有爱心、有自信、有健康生活,有高度、自觉性、强烈的好奇心,意志品质出众——源于校训“求发达”精神内涵。

活,有创新、有发展、有实践,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实践能力,能自主发展——源于校友阎肃先生对学生寄语“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的内涵。

“国+仁、智、乐、活+超学科”幸福课程体系重构 整体思路:在原有国家课程和“仁人智慧乐学活力”课程基础上,重点通过融入“六大教育”载体,对接学生品格成长,通过超学科学习、六大主题教育实现课堂落地、文化落地、行为落地。

一是完成了两种课程的设计:第一种是学科课程,第二种是超学科课程,即综合性课程。

学科课程,是基于学科的逻辑体系开发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中的间·发现“中国好课程”FaXian"ZhongGuoHaoKeCheng"接经验。

超学科课程,或者说问题化学习,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获取直接经验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

两种学习交互在一起,能够实现一个目标:让教育学习回归生活,体现学生学习的全部社会意义。

二是通过中西合璧的课程理念和内容落实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

附校在中西合璧上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新课程的国际化转型,在英语教学中引入剑桥国际标准,将剑桥青少年英语证书的方法和内容引入中小学日常英语教学中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四项英语技能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解决英语教学和实际应用脱节的问题。

第二步是国际化课程的本土化转型。

把IB 课程体系拿来,与我们新课程的课程标准进行比较,找出国际课程和新课程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根据学段特点和国家课程标准,小学围绕“我们是谁”“我们身处什么时空”“我们如何表达自己”“世界如何运作”“我们如何组织自己”“共享地球”六大超学科主题,中学部围绕“学习方法”“社区与服务”“人类创造”“环境”“健康与社会教育”五大领域开展超学科项目主题学习。

三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科课程融合,与各学科素养融合,与六大主题教育融合,形成了校本六大主题教育,即:“自主管理生活教育”“发明创新品格教育”“文明包容理解教育”“实现价值公民素养教育”“仁爱互助爱的教育”和“走向未来领袖素养教育”。

每个主题教育超学科课程又按照“顶层设计素养目标——课程课堂深度融合——特色环境营造氛围——主题活动引领深化——社区社会多元联动”五步骤落实推进课程。

四是将IB教育理念与附校六大主题教育、国家课程学科单元主题和“仁智乐活”校本课程多元整合,形成“超学科、跨学科”项目研究课程。

如在IB“我们如何组织”主题,与素养目标结合,与品格培养关键词结合,按学段确定POI探究范围,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制定不同的素养内容。

按照探究范围,确定POI探究主题进行探究。

五是在学科与超学科整体育人模式探索中实现了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创新了“双课堂”模式。

利用北京四中在线资源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学习,让学生任务自选、个性先学、作业上传,教师进行学情分析、线上反馈,测试评价。

形成了“建—测—查—学—研—创”“线上线下+课前课后”双课堂模式。

同时以项目、问题、询问为基础,带领孩子们进行“深度学习”,实现“先学”三境界:常规性先学,找到学习新起点;引导性先学,实现自主学习;拓展性先学,通过大数据时代的资源平台,将自己先学的观点及问题作为课堂学习的资源。

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资源分享、师生互动,实现“后研”三境界:“乐学”“会学”“活学”。

六是实施“三个一”评价方式,记录素养培育历程。

把课程价值观转化为评价的标准,就是对课程实施的过程、方法与结果,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

评价的目的在于改进,是为了课程改革能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走下去。

过程性评价采取 “一袋子、一册子、一篮子” 的“三个一”评价方式。

“一袋子”指主题学习成果袋,记录各学科主题学习的个性学习成果,通过读书报告会、小论文答辩会、小制作、个人书画展等形式,进行小组评价、班级学生主题学习评委会评价。

“一册子”是阎肃老校友题词的“快乐一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包括一至九年级《课堂乐学、会学、活学、创学手册》,打通课前、课中、课后的通道。

“一篮子”与保师附校学生六大核心素养的发展与“十个一”能力评价相结合,利用在线评价平台,对初中7维度、小学5维度进行一篮子的评价,记录学习习惯的养成情况、学习态度及平时学习情况、作业记录、学期各学科体现学习能力的成绩情况、主题活动以及参与社会活动情况等。

CAS活动培养了迎接挑战的能力,评价注重参加活动的准时性、能否认识到个人能力的局限性、充当新角色的能力、是否具有创造性的思考、是否真实地反映社区需要、得到他人帮助或指导的能力、对待成功或失败的态度、耐久性、自信心、责任感、发自内心的奉献精神、适应性、能否公正公平地对待他人、协作精神等。

学科与超学科整体育人模式探索唤醒了学生潜能“向上生长”,解放了学生思维“激发创造”,培养了爱心、善于合作的“人格魅力”,形成了同学们用行动去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成就自我的氛围。

(作者单位:河北保定师范附属学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