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伊朗电影中的儿童视角

合集下载

我在伊朗长大深度解析

我在伊朗长大深度解析

我在伊朗长大深度解析《我在伊朗长大》,一部粗线条的黑白动画电影,是一个经历过战争和社会变革的人,通过一个小女孩的口吻将其对于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表达出来,如此深刻的主题被融入到动画作品中,带来了独特的化学反应,贴近现实的主题刻画让观众似乎亲身体会到了时代变革之下普通人的境遇和生活变化。

《我在伊朗长大》选择通过一个小女孩的成长来介绍这个故事,将一个国家的变化渗透到她成长的每个阶段,细微之处对应着这个国家的巨大变革。

通过孩子的视角来看这些故事,相对来说较为客观,同时也可以将一些深刻的问题简单直接的表达出来。

童年时期关于共产主义的梦想,逐渐被大环境的改变而磨灭,曾经坚定的想要成为最后一个先知的少女,在经历社会洗礼之后奔向未知的自由。

小女孩在伊朗女孩玛珍的成长经历中,突出了家人的重要性:儿童时期的玛珍生活在伊朗大革命时代,大人们恐惧于国家的变革,以她为首的孩子们却抱着美好的梦想每天在各种游戏中穿越,她们对于革命的看法有着自己独特的主见,相较于满面愁容的大人,她们的世界还是单纯且美好的。

革命的不断激烈化和玛珍家庭里的轻松欢乐形成了鲜明对比,在父母的保护之下,她的性格单纯且真实,叛逆中还有几分对未来的向往,不想让玛珍在当时扭曲的政治大环境中迷失自己,父母将她送去了欧洲。

对比:在她离开之前奶奶给她的一段忠告相信很多人都记忆深刻:“一生中,你会遇到很多混蛋,他们伤害你,是因为他们愚蠢。

你不必因此回应他们的恶意,世上最糟的就是自卑和报复心理,永远要维持自尊和诚实正直。

”年仅14岁的玛珍一人来到维也纳,同学和身边人的排挤和对于她国家的歧视并没有让她就此堕落,她积极的探索未来找到自己的方向,爱情也悄然降临,只不过年少的恋爱大多没有那么美好。

失望于爱情和所处境遇的玛珍征得了父母的同意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家人无条件的支持和疼爱是帮助她走出那段经历的良药。

在家无所事事的待了一段时间,玛珍消沉了一段时间。

一个梦中的指引让她重新振作了起来,面对学校老师对女学生只能穿露出两只眼睛的服装的要求,玛珍提出了强烈的反对“为什么我们看到穿紧身衣的男人毫无感觉,而男人却会因为女人穿稍短一些的衣服而兴奋呢?”奶奶的支持给了她信心。

解析伊朗电影中儿童视角的运用

解析伊朗电影中儿童视角的运用

解析伊朗电影中儿童视角的运用作者:王娟娟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12期摘要当人们还沉浸在好莱坞电影中那种通过成人的视角来像我们展示的大视角、大场面时,20世纪80年代的伊朗在世界影坛上作为一股新生的力量,通过儿童的视角向我们展现出真实的伊朗,通过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将真实的伊朗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关键词伊朗电影儿童视角表现手法中图分类号:J218 文献标识码:A1神秘的“蒙娜丽莎”伊朗,这个位于亚洲西南部的中亚国家,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宗教信仰及风土人情,让人心驰神往。

那里的人民的生活就像是弗洛伊德世界中的“梦”那样神秘,那样让人捉摸不透。

“这种种感觉是无边无际的,就如同“海洋般浩淼”,他继续说“这种感觉完全是主观的事实,不是信条;它不能使人长命百岁,但却是宗教力量的源泉,各个宗教派别和宗教体系都利用它,把它引入特定的渠道,毫无疑问也详尽无遗地研究它”。

神秘的伊朗就如同神秘梦境一样,让人总想走进它,感受到它的精神和灵魂。

在伊朗,宗教主义盛行,统治者的统治森严,使得很多的导演和编剧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伊朗的同时依然要收到本国的很多思想上的禁忌。

鉴于各种原因,导演们开始把视角转向儿童,儿童视角原本是运用于文本的写作中,它一般是指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的叙事角度这样一种有意味的叙事策略。

它通过从儿童到成人再到儿童的角色置换,以儿童的另一种眼光去观察和打量陌生的成人生活空间,从而打造出一个非常别致的世界,展现不易被成人所体察的原生态的生命情境和生存世界的他种面貌。

儿童视角的运用,通过孩子另一种眼光的观察和透视,表现与儿童感知发生联系的那部分现实生活景观,易于揭示成人所难以体察到的生存世界的可能面貌。

相对于成人视角,儿童视角在观察、描摹事物,讲述和理解事件时表露出儿童所特有的思维习惯、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

浅析《天堂的孩子》中的“儿童本位观”

浅析《天堂的孩子》中的“儿童本位观”

2021-07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浅析《天堂的孩子》中的“儿童本位观”纪俞舟(四川音乐学院,四川成都610000)摘要:本文主要从伊朗经典儿童电影《天堂的孩子》的叙事结构、视听语言等方面在探讨“儿童本位观”在电影中的运用与展现。

最后,以《天堂的孩子》为引线,对伊朗儿童电影中“儿童本位观”的呈现进行总结,并且分析总结可以为中国儿童电影的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儿童本位观;伊朗电影;《天堂的孩子》中图分类号:J905-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21-0142-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21.069一、前言近年来,“儿童本位观”在电影中的倡导与运用日益加强,也越来越引人注目,尤以伊朗儿童电影为突出。

伊朗在“好莱坞”式电影盛行的电影时代,慢慢的探索出一条独属伊朗特色的“儿童电影”之路,以阿巴基·基亚罗斯塔米为领头羊,以马基德·马基迪为代表,这类朴素且纯真的儿童电影将视角放在所谓“贫穷”的底层群众之中。

二、“儿童本位观”与电影“儿童本位观”,即以儿童为中心,其他人或事物服务于儿童利益的理念和观点①。

儿童的思维与成人截然不同,儿童思维的最大特点就是:原生性和纯真性,他们按照自己想法而不是世界本身所固有的规律来理解和透视这个世界。

随着“儿童本位观”的逐渐发展成熟,在文学以及教育领域的应用更加完善,也开始逐渐向其他领域扩散,电影领域也随之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电影类型“儿童电影”。

不同于科幻电影、或者是喜剧电影,主角所处的极端环境造就了在伊朗电影史的发展历程中,以阿巴斯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为开端,开启了一个不同于“好莱坞”商业模式的电影创作模式。

这一类的儿童电影,将创作视角聚焦在儿童身上,故事重心转移到社会底层人民和儿童的生活状态之中,从而不断挖掘他们的内心世界。

那贫苦的生活是常态,但或许他们并没有丧失淳朴与善良,尤其是这些孩子们,他们的内心世界依然是那么纯真,那么无邪,那么充满纯真想象。

伊朗电影小鞋子观后感

伊朗电影小鞋子观后感

伊朗电影小鞋子观后感伊朗电影《小鞋子》观后感《小鞋子》是一部由伊朗导演马基德·马基迪执导的电影,该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友谊、家庭和成长的动人故事。

影片以伊朗乡村为背景,通过两个小男孩的视角,展现了伊朗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复杂。

影片的主要情节围绕着两个小男孩阿卜杜拉和穆罕默德展开。

他们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中,父亲因为失业而沮丧,母亲则在外打工维持家计。

在这样的环境下,两个小男孩的友谊显得尤为珍贵。

他们一起上学、玩耍,互相扶持,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然而,一件意外的事件改变了一切。

阿卜杜拉的小鞋子丢失了,而他的家庭却无力为他买一双新鞋。

在这样的情况下,穆罕默德做出了一个令人心碎的决定,他偷走了一双小鞋子,希望能够给阿卜杜拉一个惊喜。

然而,这个决定却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影片通过这个小小的故事,触及了许多深刻的社会问题。

首先,它揭示了贫困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在这个故事中,阿卜杜拉的家庭因为贫困而无法给他提供一双新鞋,这使得他成为了同学们嘲笑的对象。

而穆罕默德的家庭也同样受到了贫困的困扰,他的母亲为了生计不得不远赴他乡打工,这使得他在家中承担了许多责任。

影片通过这些情节,呈现了贫困对人们生活的种种影响,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了贫困带来的痛苦和无奈。

其次,影片也反映了伊朗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伊朗乡村的贫困和落后,以及人们生活中的困境。

这些情节让人不禁思考,这样的社会环境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和未来会有怎样的影响?影片没有给出答案,但它通过真实的故事情节,让观众对这些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重要的是,影片通过两个小男孩的友谊,展现了人性的美好。

尽管他们生活在贫困和困难之中,但他们的友谊却是坚不可摧的。

他们互相扶持、互相关爱,共同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尤其是穆罕默德为了给阿卜杜拉一个惊喜,偷走了一双鞋子,这种友谊和善良让人感动不已。

影片通过这样的情节,让观众对友谊和人性的美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最新伊朗电影小鞋子影评300字

最新伊朗电影小鞋子影评300字

第一篇、电影《小鞋子》观后感1000字伊朗电影小鞋子影评300字电影《小鞋子》观后感一直比较钟情于小众电影,也可以说是文艺类电影,关注一些深层思考如生命、人性、哲学,以形而上的方式关照电影本质与生命主题,比如伊朗电影“时空三部曲”《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还有印象比较深刻的《返老还童》,文艺电影给人一种或温暖,或思考的存在感。

最近同样看了一部精彩的伊朗电影《小鞋子》。

电影讲述了一对兄妹与一双小鞋子的故事,哥哥小阿里取回为妹妹修理的小鞋子时,不慎把这双妹妹仅有的鞋子丢失了,为了免除父母的惩罚,他央求妹妹与他达成协议每天妹妹上学时穿他的鞋子,然后下学后再换给他去上学。

于是兄妹仅有的这双鞋子每天就在两个人的脚上交换着,能够找回丢失的鞋子或者再拥有一双鞋子的渴望在两个稚嫩的心中与日俱增地堆积着,因为他们既要逃避父母以及迟到可能带来的惩罚,又要承受换鞋带来的种种不便,还要躲避对于他人鞋子的羡慕所带来的折磨。

阿里试图和父亲去城里打工挣钱,父亲却意外受伤,治病花去了本来答应给妹妹买鞋的钱。

后来,阿里看到全市长跑比赛的通知时,苦苦哀求老师批准他参加比赛,因为比赛季军的奖品中有一双鞋子。

他的父亲正在回家的途中,在他的自行车上,放着买给阿里和妹妹的新鞋子,而此时,阿里回到家中,妹妹难过地走开了,阿里脱下了自己的鞋子——它已经彻底地磨烂了,阿里把打满水疱的脚泡在院内的池中,散出一阵阵淡红色,一群鱼向他游来。

这可以看出阿里是多么想得到一双鞋啊《小鞋子》其实是在讲一种美好信念。

对生活对世界充满信心和乐观的态度,那么一定会有收获。

剧中阿里家一直在为柴米油盐操心担忧,但是他们从来没有丧失对生活的希望。

阿里爸爸总是在期待美好的明天,于是他为自己的希望去努力。

终于他赚到了钱,为妻子和孩子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

尽管还是廉价的东西,但那却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阿里一直想送给妹妹一双新鞋子,他去争取生活中每一个机会。

儿童文学理论分析《小鞋子》

儿童文学理论分析《小鞋子》

儿童文学理论分析《小鞋子》《小鞋子》是马吉德·马吉迪1998年的一部作品,是伊朗电影史上第一次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影片。

虽是孩童演绎,却是献给成人的童话,以孩童的视角来唤醒人们对于自己童年时的记忆,让观众认识到贫困生活并不能改变纯真善良、快乐幸福的心理状态。

一、叙事结构:因果式线性叙事结构下,双层的叙事节奏1、因果式线性叙事结构《小鞋子》这部影片的叙述,是以时间为主要叙事关系,围绕一个“小鞋子”主题事件的展开的故事关系。

故事因果关系就是整部影片的叙述动力,以线性时间戏剧化展开故事,没有插叙和倒叙,叙事链单一。

但是追求情节结构环环相扣、逻辑严密的完整结局,强调外部冲突和动作强度。

《小鞋子》故事结构就是以9岁的哥哥阿里不小心弄丢了7岁妹妹的唯一的外出鞋子为叙事起因,用儿童视角和心理展开故事的冲突和矛盾心理,兄妹俩如何解决穿鞋、如何找鞋,如何重现希望,最终得到新鞋子为圆满结果。

因果式线性结构,是常见的电影结构模式类型之一,一是指该结构模式主要以事件的因果关联为叙述动力来推动叙事进程;二是对其叙事线索以单一的线性时间展开,很少设置判断时间进程的插曲式叙述,更不作一条叙述线索以上的并置性(对比、交织、复调式等)处理。

导演马基德·马基迪用儿童之间的故事,表面上简单的因果单线叙事结构,通过成年人和儿童的叙事角度差异,实际上形成了一种“互文性”的空间叙事关系,产生了很强的暗示意义。

当成人观众从现实回望童年世界,在无法回返的标志性童年事件中重铸个人记忆,儿童又在紧张的故事情节中,努力寻找通向现实的成长道路。

2、内外双层叙事节奏:①外在节奏:多次奔跑穿插影片整体节奏并没有急迫,生老病死等强烈而明显的紧张节奏,只是通过缓缓而来纪录片类型的角度叙事。

外在的节奏最紧张的时刻都体现在两个孩子的奔跑上体现。

两个孩子丢了一双鞋,为了能够满足都有鞋穿需要两人在路上疯狂奔跑,争分夺秒。

在巷子口一句话不多说,拖鞋换鞋接力赛跑。

观《天堂的孩子》有感。doc

观《天堂的孩子》有感。doc

孩子眼中的世界——观《天堂的孩子》有感伊朗电影《天堂的孩子》讲述的是:十岁的小男孩阿里无意中弄丢了妹妹唯一的鞋子,为了不给贫困的家增加负担,兄妹俩轮流穿哥哥的球鞋去上课……故事便以阿里想要帮妹妹弄到一双新鞋子展开的。

影片名字是”Children of The Heaven”(天堂的孩子)。

跟随电影走进他们的生活,我们看到这样一幅温馨美丽的画面:纯净明亮的阳光下,兄妹一起洗着哥哥的球鞋,他们蘸着肥皂水吹出一个又一个的泡泡……这样的幸福很单纯,在孩子眼中,即使看到一个肥皂泡升起或是在阳光下破裂也能感到莫大的快乐与欣喜。

这种简简单单的幸福,这种单纯真挚的满足,或许只有天使才可以从上帝那儿得到。

有句话很好,说“电影是一种生活”。

我觉得,电影表现的更是一种生活的心态。

用一种平和的心态来看这部电影,或许它会触及你心中那柔软的角落,带你走进孩子的世界。

很多人看这部电影,会由衷地感慨他们生活的贫困。

我觉得,影片里着重刻画的,绝对不是穷苦,而是一种单纯的美。

要是导演目的在于表现伊朗人民的贫穷,他完全可以让他们生活的地方充满了肮脏、饥饿和疾病。

然而电影里有的却是干净古朴的小巷,阿拉伯妇女那洁净温暖的白色头巾,那家中整洁的院落,以及那院中一池清水……那是孩子眼中的世界。

我觉得,穷人总是不想让人提起自己的贫穷的,更何况是孩子。

孩子是不会想起自己贫穷的,只有当他们觉得自己与众不同时才会觉得不自然。

影片中安排了这样一个情节,妹妹穿了哥哥的破球鞋去上课,排队时她总是留心不让人看到她的鞋子。

或许有人说,她是不想让人了解他家的贫穷。

然而,她丢的那双鞋子并不比她哥哥的鞋好多少,我觉得她是觉得自己穿男孩子的鞋很不自在;他们上体育课时,老师要求穿球鞋,妹妹反而希望人家都看到她的鞋子……这足以说明,她并没有考虑多少所谓的贫穷。

很多人以一种优越感看这部电影,看到的只是对比之下他们生活的贫穷。

我想说,贫穷只是表面的,暂时的。

穷人用自己的手创造生活,我们是不该报以同情的,我们可以同情那种失去生活能力的人,可以同情那种不懂得享受生活的人,然而对于那些和我们一样对生活充满期盼和热情的人,我们绝对不能因为他们暂时的贫穷而同情他们。

动画《我在伊朗长大长大》影片分析

动画《我在伊朗长大长大》影片分析

动画《我在伊朗长大长大》影片分析从《我在伊朗长大》看真实历史文化事件在动画创作中的影响2009213461李艳平前言:《我在伊朗长大》,一部以伊朗动荡时期为创作背景的电影,以主观视角描述了一个伊朗少女的成长故事。

其特殊的历史背景造就了其内容上的严肃性,以黑白的表现形式并配之以伊朗传统细密画风格,使得其在视觉审美上也独具一格。

一.故事背景伊朗,西亚地区相当富有的一个国家,凭借其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贮备使其成为亚洲重要的经济体之一,但这个国家从1978年开始便开始遭罹各种动荡的不幸,无论是伊斯兰革命对于打破王室独断的诉求,还是两伊战争对国内经济的严重破坏。

可以说,从1978到1988年这十年时间,伊朗社会苦不堪言。

宗教至上,压抑个性,人人自危,找寻不到社会价值,此间,为伊朗社会迷失的一代。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民的生活是怎样的?<我在伊朗长大>这部片子就从侧面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社会高压下的民生图景,以一个小孩子单纯的视角来讲述亲历历史的成长过程,放大了个人行为处于社会大环境下的无力感,让三十年后的现代人惊觉得当年的战争就是场讽刺与黑色幽默。

但本片在语言和动作设计上并不沉重死板,反而相当愉快,当大人严肃的行为与小孩子天真的观点行程交锋的时候,观众大多一笑置之,所谓的社会规则简直就是笑话,政治这东西放谁手里不是个武器,遭殃的的永远是百姓。

二.剧情发展与社会事件分析早熟的玛吉成长于一个中产的家庭,父母都是王室成员,但对共产主义有着坚定的信仰,伯父在王室的镇压伊斯兰革命中失掉了自己的生命,这个在童年的玛吉心里种下了阴霾的影子,他第一次认识到自己的命运是与这个国家有关联的,不管是好的关联还是坏的的关联,国家一动荡,任何人都不能独善其身。

有儿子的要被派遣到前线,生病的不能送到国外去医治,超市被一抢而空,西方的文化被全盘否定···他不能不戴面纱出门,不能听西方摇滚乐,这对于进入少女时期的玛吉来讲简直是天大的灾难,在惹了不少麻烦之后父母决定把玛吉送到国外念书,这尚且是玛吉这样中产家庭才享有的特权,普通人家的孩子只能留在国内继续在高压下成长。

浅析伊朗儿童电影中的童心、童真、童趣

浅析伊朗儿童电影中的童心、童真、童趣

浅析伊朗儿童电影中的童心、童真、童趣作者:张驰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09期摘要:近年来,伊朗儿童电影在国际影坛上异军突起,受到广泛关注。

清新质朴、回归本心的伊朗儿童电影有其独特魅力。

童心未泯,讲述儿童世界简单的小事;童真展露,聚焦儿童眼中的每一点真实;童趣盎然,表现儿童内心的纯真与乐趣。

伊朗儿童电影正如伊朗社会的童话,美丽而真实。

本文着力从叙事、影像及情感表达三个角度分析伊朗儿童电影独具魅力的童心、童真和童趣。

关键词:伊朗儿童电影童心童真童趣笔者对伊朗儿童电影的关注开始于阿巴斯导演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这是阿巴斯第一部引起世界性关注的作品。

这位电影大师从儿童角度出发,讲述着最真实的、童年生活中一件又一件小事,像是在听儿童自己讲故事,把话语权交还给单纯的孩子。

儿童的喃喃细语,天真的童言无忌,却能迸发出让全世界认真聆听的力量。

一、富有“童心”地叙事在许多著名的伊朗儿童影视作品中,童心二字贯穿始终,笔者认为童心二字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聚焦儿童世界简单的小事,这位著名的伊朗导演阿巴斯曾说“孩子们对生活有着自己的解释,那就是单纯地过日子”①。

由他导演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讲述了一个孩子还同学作业本的故事,这部影片围绕阿默为了归还同桌拉扎的作业本,独自上路开始寻找拉扎的家这样一个过程而展开。

由马吉德导演的《小鞋子》讲述了一对兄妹和一双鞋子的故事,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中,哥哥阿里意外弄丢了妹妹的鞋子,在跑步比赛中,阿里知道季军的奖品是一双运动鞋而参加了比赛,可最后他得了冠军,十分沮丧。

同样由马吉德导演的《天堂的颜色》讲述了一个盲人男孩无助而尴尬的短暂人生,盲人男孩默罕默德是盲人学校一位优秀聪明的学生,学期结束后被接回家中,父亲多次想将他抛弃,最终因为一次断桥意外,孤独的默罕默德结束了他短暂的生命。

而帕纳西导演的《白气球》讲述了一个小女孩纳西亚渴望得到一个气球,当哥哥苦心向妈妈要来500块以后,兄妹两人却弄丢了钱。

浅析伊朗儿童电影中的童心、童真、童趣

浅析伊朗儿童电影中的童心、童真、童趣

儿 童是伊 朗儿童 电影在叙事 上最 有吸 引力 的一大 特色 。在 影 片《 何处 是 我朋友 的家 》 中, 主人 公 阿默 因为拿 错 了 同学 的作 业本担 心又 害怕 ,害怕 同桌 明天会 因为 没有完 成作业 而 被老师责 骂 , 因此他 连饭都 没有 吃 , 也 不敢 告诉 自己 的爸
文 化 学 研 究

浅 析 伊 朗儿 童 电影 中 的 童 心 、 童真、 童趣
张 驰
( 南京 师范大学 文学 院 , 江 苏 南 京 2 1 0 0 0 0 )
摘 要 :近年 来, 伊 朗儿童 电影在 国际影 坛上异军 突起 , 受到广 泛关注 。 清新质朴 、 回 归本 心的伊 朗儿 童电影有其独 特魅
爸 妈妈 , 便 跑 出家 门寻 找 同学 的 家 , 一 找 就 是 一 夜 。 这 样 的
情 节可能在 成年观众 看来过 于简 单也过 于幼稚 ,但其 实这 正是 影片想 表现 的儿 童 的单 纯可 爱之 处 , 在 大人 们 的眼 中, 只有很 复杂 的事情才 可 以称 得上 难题 , 而在 孩子 们眼 中 , 一 件小事 也可能成 为让他们烦恼 一夜的难题 。在他们看来 , 不 能完成 作业 是生活 中最糟糕 的事 之一 。影 片正 是还原 了儿 童 的思维 , 聚焦于 这样一件 生活 中 的小 事 , 叙述得 真 实而不
影 讲述 了兄妹俩一 路寻找 丢失 的钱 的故 事 。这 些影 片都有

人 的力 量 。正如 《 何处 是我 朋友 的家》 中那个 错拿 同学 作业
本 的男 孩 , “ 他 们 不 仅 自然 得 完 全 不 像 演 戏 , 而且一 颦一 笑 、

个共 同特点就是 描写 的都是 童年 时代 的小 事 ,丢 失一 双

面对贫困的善意与智慧伊朗电影《小鞋子》观后感

面对贫困的善意与智慧伊朗电影《小鞋子》观后感

基本内容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采用了双线叙事的方式切入主题,运用倒叙的手法叙 事。整部片子都在主人翁的回忆中完成,从回忆中透露出来的世界观、宗教冲突、 感情伦理,一切都来的那么真实,顺其自然。我们仿佛就在主人公贾马尔的身边, 看着他经历的一切。
基本内容
电影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生动的表演。他们身上的贫穷、阶 级矛盾、宗教冲突等现实问题被真实地呈现出来,让我们深感震撼。贾马尔的坚 韧不拔、勇往直前,以及他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态度和对生活的热爱,都让我们 深受感动。
流淌的生活,素朴的诗意——评《小鞋子》
《小鞋子》的导演马基德·马基迪,巧妙地通过小鞋子这个线索,串联起了 阿里和妹妹的生活。小鞋子对于他们来说,不仅是生活的必需品,更是他们纯真 善良的象征。他们对待小鞋子的态度,反映出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尽管生活艰难, 但我们要保持善良和乐观。
流淌的生活,素朴的诗意——评《小鞋子》
基本内容
最后,从电影的社会美学角度来看,《小鞋子》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现实 主义的作品。电影通过展现两个孩子的贫困生活,揭示了伊朗底层人民的生活困 境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这种对现实的直接呈现和批判,不仅引发了人们对 社会问题的和思考,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弱势群体的同情与支持。
基本内容
总的来说,《小鞋子》以其朴实无华的手法、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独特的叙事 风格,成功地展现了伊朗底层人民的生活现状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部电 影不仅在视觉、叙事和社会方面都展现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也为我们提 供了一个理解和伊朗社会底层人群的窗口。
基本内容
然而,阿里并没有放弃。他知道妹妹是多么渴望有一双新的鞋子。为了给妹 妹争取一双鞋子,他鼓起勇气请求老师让他参加五公里长跑比赛。他只有一个愿 望,就是给妹妹赢得一双鞋子,可以走着上学,不用奔跑上学。这是他的信念和 动力。

浅析伊朗儿童电影的叙事特征_施燕飞

浅析伊朗儿童电影的叙事特征_施燕飞

大 众 文 艺大188摘要:伊朗儿童电影在叙事方面有着许多与众不同的地方,本文从叙事角度、叙事结构和叙事风格三个方面对伊朗儿童片的代表《小鞋子》进行分析,从而论证伊朗儿童电影在叙事上的成功。

关键词;伊朗;电影;叙事角度;叙事结构;叙事风格前言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影坛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世界现代电影格局由欧陆电影和好莱坞电影两分天下的固定模式渐渐改变,涌现出一大批享誉世界的电影导演。

他们带着个性化的艺术风格和人文气息,强烈地冲击着国际影坛。

然而,真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与西方电影分庭抗礼的东方电影,它们就像阵阵东风,给世界电影带来了不一样的新鲜感受。

其中,充满人文关怀的伊朗儿童电影更是屡屡获奖,为亚洲电影树立了一面旗帜。

从笔者观赏过的数部伊朗优秀儿童电影来看,《小鞋子》无疑较有代表性,尤其它在电影叙事上的成功更值得一说,与众不同的叙事角度、叙事结构和叙事风格成就了伊朗儿童电影在国际影坛的地位,也成就了《小鞋子》的艺术魅力,基于此,本文将以《小鞋子》为例,以电影的叙事为方向,分析和论述伊朗儿童电影的叙事特征。

一、伊朗儿童电影的发展背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期间,是伊朗儿童电影蓬勃发展的时期。

这一时期,伊朗儿童电影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各大电影节上,成为了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

伊朗儿童电影之所以得此发展,和伊朗这一国家宗教历史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伊朗作为一个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艺术的发展受到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

在上世纪80年代前,电影这一艺术形式是不被承认的。

直到后来,在1979年爆发了伊斯兰革命,新的政权才放宽了对电影的限制,同时支持本国电影的发展,但是相对其他非伊斯兰教国家而言,伊朗的电影审查制度依然非常苛刻。

因此,为了安全起见,谨慎和保守的儿童题材电影自然受到伊朗导演们的青睐,他们将电影表达的对象转向了孩子,这也是直接导致了伊朗的儿童电影的数量比一般国家多的原因。

《小鞋子》与伊朗电影的人性光辉

《小鞋子》与伊朗电影的人性光辉

《小鞋子》与伊朗电影的人性光辉伊朗电影凭借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人性探索在国际影坛崭露头角,备受瞩目。

其中,《小鞋子》这部电影以其真实的故事情节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人性的光辉。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分析《小鞋子》所体现的伊朗电影的人性光辉。

首先,伊朗电影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人性的复杂性与真实性。

《小鞋子》讲述了一个来自贫困家庭的小女孩,为了购买一双透明的鞋子而付出努力。

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通过展现小女孩对这双鞋子的渴望和不懈追求,揭示了人性中的欲望和奋斗的力量。

观众可以从中感受到小女孩的坚持和勇气,也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人们心灵深处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其次,《小鞋子》通过细腻的表演和情感的呈现,对人性的弱点和脆弱进行了深入剖析。

影片中,小女孩为了买到心仪的鞋子,不惜去做各种力所能及的事情,包括去参加洗发水广告试镜等。

在这个过程中,观众可以看到小女孩对鞋子的执着,同时也能看到她因为贫穷而所受到的挫折和痛苦。

这种对人性的细腻描绘,使得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并思考生活中自己的渴望和困境。

此外,伊朗电影的人性光辉还体现在对社会现实的审视和批判上。

在《小鞋子》中,贫穷和不公平成为焦点。

小女孩为了买鞋子,不得不亲身体验社会的不公正和残酷。

观众通过这一故事,不仅被触动了情感,同时也被迫思考当下社会的一些不公和贫富差距。

这种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意识和批判精神正是伊朗电影所体现的人性光辉之一。

最后,《小鞋子》还通过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巧妙地展现了人性的美好与普遍性。

影片以朴素的画面风格和真实的生活场景,将小女孩的故事娓娓道来。

无需华丽的道具和特效,观众能够从中感受到平凡生活中的人性光辉。

伊朗电影借助这种独特的美学风格,使得观众更容易被故事所打动,同时也更加关注和珍视生活中那些微小却真实的美好瞬间。

综上所述,《小鞋子》作为伊朗电影的代表之一,充分展现了伊朗电影的人性光辉。

它通过独特的视角、真实的故事情节、细腻的表演和对社会现实的审视,再加上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深入探索了人性中的光辉和脆弱。

小鞋子知名电影观后感分享

小鞋子知名电影观后感分享
电影的意义
该电影以真实感人的故事,反映了贫困地区儿童的生活现状,唤起人们对贫困儿童生存状况的关注,以及对生命 的尊重和珍惜。
导演和演员介绍
导演介绍
该电影的导演是马基德·马基迪,一位伊朗电影导演,他的作品多以儿童题材为主,注重人性的描绘和 社会问题的揭示。
演员介绍
该电影的主演包括阿里·马赫扎德、法蒂玛·哈拉伊、萨利姆·扎卡里等,他们以出色的表演和真挚的情 感,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
02
剧情分析与情感体验
剧情的起承转合
电影开篇以一双小鞋子为引 子,逐渐展开故事情节,通 过描述家庭背景、人物关系 和对话,将观众带入一个充
满爱与关怀的世界。
故事发展过程中,小鞋子作 为线索,串联起家庭、学校 和社区等场景,展现出主人 公阿里和妹妹在贫困生活中
的努力和拼搏。
故事的高潮部分,通过小鞋 子被弄丢的事件,引发了阿 里和妹妹的争吵和矛盾。这 一情节使得观众对主人公的 处境和情感产生共鸣。
电影中的高潮与亮点
01
小鞋子被弄丢的事件是故事的高潮部分,这一情节使得阿 里和妹妹的情感发生冲突,也让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 紧张。
02
在这一情节中,电影通过细腻的画面和音效处理,将观众 带入到阿里的内心世界中,感受到他的焦虑、愧疚和失落 。同时,电影也展现了妹妹的天真善良和对阿里的理解与 支持。
文化价值
电影中的场景、服饰、礼仪等都体现了当地的文化特色,让观众能够更好地了 解当地的风俗和文化。它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THANKS
感谢观看
总结与反思
对电影的整体评价与感受
深刻的人文关怀
这部电影充分展示了家庭、亲情、友情以及儿童 教育等主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伊朗电影《小鞋子》观后感 观后感600字 初中随笔

伊朗电影《小鞋子》观后感 观后感600字 初中随笔

伊朗电影《小鞋子》观后感观后感600字初中随笔临近春节,电影院每周有很多大片在上映。

可是让我推荐一部电影给你,我想到的是一部非常久远的伊朗小人物电影《小鞋子》。

小男孩贪玩,把妹妹唯一的一双鞋弄丢了,父亲工作很辛苦,母亲重病,家里实在没有余钱买一双鞋。

我们这个时代似乎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更多纠结的是买什么牌子的鞋子,耐克还是阿迪?但正是因为故事遥远,反倒在我心底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这部电影完全以儿童的视角讲述了这样一个关于鞋子的故事,它平静的毫无感情张力的讲述了一对兄妹如何想尽一切办法来解决有一双鞋子的问题。

所有的孩子们能想到的办法他们都想到了,都试过了,他们没有像两个乞丐一样去乞讨,而是用他们的智慧和善良,一路在奔跑,一直在努力。

全片最让我感动的瞬间,甚至有些残酷。

哥哥得知学校举办长跑比赛,季军的奖品是一双新鞋子。

于是他倾尽全力想去跑到第三名得到那双鞋子,却阴差阳错得了第一名。

得第一名后的哥哥在终点哭成了一个泪人,他伤心的原因居然是没有得到第三,不能给妹妹挣到那双鞋子。

回到家的哥哥把满满是血泡的脚泡在水池里,水池里的鱼纷纷游过来,触碰那一双满是伤痕的小脚,这是全片最安静的一刻。

我想每个人都能感受那种滋味,和小男孩一样,没有眼泪,没有疼痛,只有一个安静的下午,一池水,一群小鱼和一个疲惫的男孩。

我已经把这部电影的剧情透露了那么多,因为我知道此时此刻没有多少人会去看这部老电影的。

所有人都活在欲望的泥潭里,大家都活得太快,太累了,他们更加需要的是无脑爆米花电影的刺激。

生活本身是艰难的,而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却又如此的美。

片尾小妹妹终于找到了那双丢失的鞋,却发现穿在一个盲人的女儿脚上,他躲在墙后头看着,然后悄悄转身离去,没有打扰,没有声音,这份善念,深深的打动了我的心。

夜深人静,我们真该想想,是不是长大之后,我们都丢了自己的那双小鞋子?人可以失落一切,但不能失落自己。

历经千万,日就月将的你早已明白日子不会一帆风顺,收获也好徒劳也罢,总要向前看的。

为家人奔跑,为爱奔跑!我看伊朗电影《小鞋子》

为家人奔跑,为爱奔跑!我看伊朗电影《小鞋子》

为家人奔跑,为爱奔跑!我看伊朗电影《小鞋子》慢镜头中,九岁的阿里拼命地奔跑。

他的蓝色运动衫在风中规律地摇曳,他的脸庞因为紧张而有些变形,他的头随着脚步不自觉地晃动,他的汗水顺着鬓角无意识地滑落……在一片寂静中,只听到有节奏的脚步声和因缺氧而显得沉重急促的呼吸声。

在阿里感受到身体极限的时候,那些话语在他的脑海中交错回响。

“我没有鞋怎么上学?”“我会为你赢得季军,一定会的!”于是,阿里鼓起勇气用尽全身力量,一步步赶超前面的对手,一步步冲向终点……上面那组镜头,来自伊朗儿童电影《小鞋子》。

这部感人至深的儿童题材影片传达着如此简单却又感人至深的温暖。

来自家人的爱,未必是华丽的衣食、炫目的财富,可能就是一次谦让,一次理解,甚至是一次卖力的奔跑。

阿里和妹妹出自一个贫穷的家庭。

爸爸靠打零工维持生计,病中的妈妈在家做各种灵活贴补家用。

因此一次偶然的原因,阿里弄丢了妹妹拿去修补的,也是唯一的一双鞋子。

乖巧懂事的兄妹俩认为父母不可能再去买一双新鞋,为了不让父母生气,兄妹俩共同想出以个“好主意”:两个人同穿一双鞋!于是,妹妹上午上学,阿里下午上学,兄妹俩开始了为鞋子每天飞跑着上学放学的生活。

虽然妹妹一下课就飞跑回家跟哥哥换鞋,但成绩优异的阿里还是因为屡屡迟到而被校长警告训斥。

跑,跑,跑。

整部电影始终在奔跑,阿里和妹妹拼命地跑,为了不让父母生气担忧,为了一双小鞋子,拼命地跑!后来终于有了一个好机会!阿里千方百计地说服体育老师为自己报名参加了一次少儿马拉松比赛。

他要获胜,他想获得第三名,因为第三名的奖品是一双崭新的运动鞋。

通过艰苦卓绝的比赛,从未受过任何专业训练的阿里拼尽全力赢得了冠军,却与能获得新鞋子的第三名失之交臂。

面对记者的镜头和鲜花掌声,阿里深深感到对妹妹的愧疚,在颁奖仪式上痛哭失声。

看到哥哥没能赢回新鞋,妹妹难过地走开了。

悲伤的阿里脱下彻底磨烂的旧鞋,将红肿的双脚伸进水池。

池塘里的一群金鱼慢慢围绕过来,围着阿里的脚轻轻地啄,像是安慰他,更像是祝贺他。

用儿童文学特征来分析《小鞋子》

用儿童文学特征来分析《小鞋子》

用儿童文学特征来分析《小鞋子》《小鞋子》(又名天堂的孩子)犹如一行诗。

电影讲述了伊朗底层家庭两个聪慧、善良的兄妹,却早早承受着生活的苦难、经历着现实的磨难。

影片从一双小鞋子的故事入手,哥哥阿里在帮妹妹莎拉外出修鞋子时,无意中丢失了妹妹唯一的一双鞋子。

为了不被父母责怪、增加家庭的负担,兄妹两约定,上午由妹妹穿着鞋子上学而后跑回家换哥哥上学,在经历了一系列磨难和情节后,哥哥妹妹最终获得了自己的新鞋子。

故事节奏舒缓但又充满温馨,在平淡的叙述中却又不乏悬念,展现了在伊朗贫穷和艰难的平民生活下,依然保持着的善良和纯真的儿童世界。

虽然影片是从儿童视角来进行叙事,但是一以贯之的继承了以往伊朗儿童片题材影片的特征:儿童心理的描述下是对成人世界的投射,向观者展示了伊朗的社会、宗教、政治风貌和意识形态,传递出在苦难中保持善意的价值观,用诗意的电影语言化作细雨滋润观者们的心田。

一、写实和诗意的视觉语言《小鞋子》是一部非常典型的伊朗电影,和好莱坞电影炫目的场景所不同的是,伊朗电影的画面和叙事、朴实平淡却又充满诗意。

导演马基德·马基迪通过运用自然光,采用真实的场景,利用大量写实的长镜头和近景特写,安排非职业的演员再现了一场质朴但极具感染力的生活故事,使得整部影片辛酸和柔情交相辉映。

《小鞋子》从一开始就直接进入到了一段长达2分钟的特写镜头。

一双苍老的手大概是修鞋师傅正在修补一支鞋子,鞋子是紫色带蝴蝶结的儿童款,鞋面非常很干净主人保管的很好,但是鞋底已经破旧不堪。

这段长镜头似乎是在点明电影的标题小鞋子,但事实上,从一双破旧不堪的鞋子中我们看到了这双鞋子主人正经历着贫穷的生活的负担。

此外,也引发了观众们对这鞋子特写长镜头的思考:关于这双鞋子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展开?由于拍摄的主题是鞋子的原因,观众们会看到很多俯拍人走动时鞋子的镜头,为了保证场景呈现的真实性,镜头大多是以观众视角跟随拍摄,导致有很多摇晃的镜头,但是在情节的安排中,这些场景是妹妹看到自己的鞋子在其他女孩子脚上出现疑惑和情绪激动,所以摇晃的镜头在观者看来反而表现出了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伊朗电影中的儿童视角
第一次接触伊朗的电影,很明显的是,他们的电影无论是从题材、拍摄、故事情节、运用手法等方面与我们现在的主流的电影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它不同于欧美大片那样气势磅礴,也不同于中国电影那样内涵深刻、变换多样,也同样不同于韩国电影那样深情委婉,但我们决不能否定它,不能否定它的简单,因为它的简单给我们带来的却是不简单。

由于我只是看过几部有关于儿童的伊朗电影,因此不能以偏概全,那么我就伊朗电影中的儿童视角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总的来说,几部关于儿童的伊朗电影,给我最为深刻印象的是它们的故事情节相比而言很简单,并没有一波三折,以最为简单的线索讲述完一个故事。

但我不得不承认,尽管如此简单的情节,却依然牵动着将整个片子看完,以往如果是自己不感兴趣的故事内容我是不会看完的,而正是这种简单的故事能让我从头看到尾。

现在,就几部儿童影片具体谈一下。

《朋友的家》,影片时长较短,情节极为简单,讲述了一个小学生因拿错了同学的作业本而翻千山地去找那个同学并将作业本还给他。

就是这么浅显的内容,不需要我们费脑筋去思考什么,只是要我们看着他中途的还作业本的过程,却是着实地表现出了一个年纪不大的小学生为了自己所信念的东西而执着地要将它完成。

当得知同学的家后,他奔向离自己家很远的另一个地方,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他的同学,当他打听到那位同学有可能到自己家里去找自己后,他又飞快地跑回自己家,而同学并没有来,之后他又很固执地跑同学家所在的地方又再一次地寻找他,知道很晚都没有找到他的同学,之后便回了家。

这个过程中,儿童并没有表现任何的不满情绪,只是很执着地一心想要找到他的同学,在他第一次没找到同学而回到家时,他本就可以不用再跑一趟了,他可以直接帮同学将作业完成即可,但他却还是又一次跑向同学住的地方,结果依然没找到。

可能会说,他为什么这么急的将作业本还给同学,这就是他的思维、他的信念,因为如果没有作业本同学第二天可能会被学校开除。

现在社会,这样的人当然有,但是能找出来的并不多,更何况是个小学生。

在现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代价地去拼、去抢,而这部电影中的儿童主人翁却是为了他人的利益而不辞辛劳地去完成其实可以不用理会的事情,他没有考虑其他的事,只是知道如果不把东西还给同学,同学就会遭殃。

这种单纯的思想,就是一个儿童未经社会过滤的信念,他其实是在审视这个社会,审视这个被千层万层纱布所蒙蔽的社会。

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带给我们的却是不简单的思考,不只是“好看”、“不好看”的简单评价。

《天堂的颜色》,是另一部关于儿童的伊朗电影,它所讲述的故事比前一部电影的情节较为多线索,但仍然比较简单,不需要多的思考。

这部电影从一个盲人儿童的视角出发,父亲从盲人学校将他接回家中,以为就可以与家人在一起生活了,却父亲却有了抛弃他的念头,并将他送到另一个地方。

当他的祖母得知这个消息后因为伤心而去世了,本来要与他父亲结婚的那一家人也因为他祖母的死而认为这是一个不祥的事情,就与之退了婚。

他父亲有所顿悟后,就将他接回家,
却不料途中暴风雨的袭击使他掉进了湍急的河流中随水冲走了。

这时父亲的一时的表现使得片子得来了一个亮点,父亲并没有立即就跳下水中去救他的孩子,而是犹豫了,这时所有观众都哗然了。

但故事发生了转折,父亲觉悟过来,马上就跳下水中去救他的孩子。

最后两人一起被冲上了岸边,当父亲以为孩子已经死了将其抱在怀中,悔恨地痛哭起来。

这时故事的又一亮点到来,盲人孩子的手动了,意味着他还活着,片子就这样结束了。

这部片子中有很明显的对比,就是盲人儿童与他的父亲。

盲人儿童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残缺而就自暴自弃,却是努力地生活着、学习着,当父亲将他接回家时,他与祖母、姐妹都很开心地生活着,甚至在学习上更胜她们一筹,大家也都像正常人一样待他。

而父亲却是为了要再接新婚,怕盲人儿子拖累自己,想法将其送走,却得来了母亲的逝世与她家的退婚。

这部电影不像前一部那样直接表达儿童的视角,而是从父亲、祖母等其他人的表现与对比中来展现这位盲人儿童的视角与想法。

儿童单纯的思想与父亲复杂的想法相冲突与对比,用大人的视角来突显儿童的视角。

往往人们想尽办法用各种形容词与副词来修饰、来突显名词,而往往疏忽了另一个简单的手法,直接用出一个可以与之形成对比的事物来反衬他,比起那些复杂的手法来得更准确、更让我们清晰地理解。

再如《小鞋子》,同样是通过一对儿童兄妹的视角来表达出我们真实生活中的那些平事或不平事。

哥哥因为不小心弄丢了妹妹的鞋子,家里没有多余的钱可以给妹妹再买一双鞋,于是哥哥与妹妹便穿同一双鞋去上学,妹妹上完学回来便马上将鞋脱给哥哥,哥哥接着再去上学。

最后学校的一次比赛中第二名的奖项是一双鞋,哥哥便尽力比赛最终获得了第一名,但却因为第一名的奖品不是鞋子,他反而大哭起来。

故事这样结束,看似有些讽刺的情节故事,却更加深刻地表现出孩童的单纯想法,同样也引得我们的思考。

伊朗电影中的儿童视角,是用一种简单的思维来表现复杂的事物,而正是这种极大的反差表现手法来揭示出我们现实生活中那些无法用三言两语就能表达够的情况,就只是从单纯的儿童视角出发,以简单的情节线索将其串联起来,反而将复杂用简单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也引起我们深思。

原来一个复杂的情况,也同样可以用简单的手法与角度来表达,比起大片的各种花色更能使我们看清事物,仿佛可以使我们从混沌的世界中如清水一般过滤出来。

这种简易而不简单的视角感受,是我未曾感受过的,收获颇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