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赛课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优质课教案_4
红军长征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前用多媒体播放《长征组歌》,同时播放长征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照片,正式上课后,教师设问:大家通过欣赏《长征组歌》,知道这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吗?学生回答后,接着叙述: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壮烈、最惊心动魄、最富有神奇色彩的一页。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有一位美国记者说: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一部气吞山河的英雄史诗!今天让我们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去感受革命的艰难曲折,去体验伟大的长征精神吧!二、学习新课:教师用多媒体打出课题“第4课红军长征”,接着设问:关于长征,同学们肯定有许多要说的或要问的,那么现在请大家说说:对于长征你知道些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同学们讲了很多有关长征的事迹,也提了很多问题,(根据学生讲述情况和提出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教学。
但学生有可能讲一些具体的故事,提一些具体的问题,老师在给与同学们鼓励和回答同学们提出的具体问题后,必须与学生一起,弄清红军长征的原因、红军长征的经过、遵义会议为什么是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红军长征的意义等重大问题。
下面的设计,视同学们对长征讲述的情况进行选择性的教学。
)(一)红军长征的原因(投影板书)教师设问:请大家回忆上一节课我们所学的中共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接着设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以后,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在全国的发展情况怎样?学生答后,教师总结:到1930年全国已建立15个革命根据地,红军也发展到10万人,这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大恐慌,于是蒋介石调集军队,从1930年10月到1933年,对红军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围剿”。
(教师投影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敌我力量对比表,让学生观察)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敌我力量对比次序国民党军队中央红军比例结果第一次 10万 4万多约2.5:1 胜利第二次 20万 3万多约7:1 胜利第三次 30万 3万多约10:1 胜利第四次 30多万 7万多约4:1 胜利第五次 50万 8万多约6:1 失败教师设问:五次反“围剿”的兵力对比具有什么共同点?五次反“围剿”的结果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红军同是以弱对强,前四次反“围剿”能取得胜利,第五次反“围剿”却失败了呢?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根据地军民在毛泽东、周恩来、挑选的先后指挥下,采取了正确的作战方针,从而取得了前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党中央主要领导人博古、李德排挤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执行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方针和政策,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材主要内容有:长征的背景、长征的经过、长征的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长征的历程,认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有关中国革命的历史,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八年级的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更加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长征有更全面的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征的背景、经过和意义,认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征的背景、经过、意义。
2.教学难点:长征过程中重要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自主了解长征的背景、经过和意义。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长征过程中重要战役的胜利及意义,分享学习心得。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长征过程中的典型事件,深入理解长征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2.资料:有关长征的图片、视频、案例等。
3.课件:制作与本课相关的内容,包括图片、文字、动画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长征的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长征的经过。
教师通过课件呈现长征的路线图,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长征的历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长征过程中重要战役的胜利及意义,分享学习心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检查学生对长征知识的掌握情况。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优质课获奖教案_1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学影视和音乐作品,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概念,认识时代特征。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革命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长征精神2、难点:长征的原因、遵义会议。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聆听红色歌曲,感受革命情怀,播放音乐视频《十送红军》片段。
问题:这首歌曲歌颂的是谁?反映的又是一段怎样的历史?(红军长征)由此引出“长征”的历史概念。
(二)探究与学习:《一》感知红军长征之“迫”——红军长征的开始(“被迫”和“急迫”)探究一: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大转移”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81—82页内容,探究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2、教师展示资料:展示图片:《农村革命根据地图》,让学生感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形势(强调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革命根据地)。
《农村革命根据地图》展示材料一:中国工农红军前四次反“围剿”情况简表展示材料二:中国工农红军前五次反“围剿”情况简表根据图示和材料,师生共同探究分析红军为什么要“战略转移”?3、展示图片:《红军长征行军图》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出发↓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损失惨重)(“急迫”)↓遵义会议(1935年1月)《二》感悟长征之“转”——红军长征之——遵义会议1、师:“转”有转变的意思,此时的红军到底是由先前的危转为安,还是由危转为败?结合地图,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湘江之战后的形势和内部存在的两种主张(一种是以博古为首的,坚持要到湘西去,为什么到湘西?另一种是毛泽东,主张到贵州去),由此引出遵义会议。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进行战略转移,历经艰难曲折,胜利到达陕北的故事。
本课重点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理解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细节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理解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综合归纳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精神的认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3.长征精神的内涵。
五.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视频、图片、音乐等素材,营造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长征的艰难困苦。
2.案例教学法:以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为例,分析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
2.课前让学生预习,了解长征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视频《长征》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长征的艰难困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让学生对长征有直观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分析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如四渡赤水、遵义会议、过大渡河等,让学生理解长征的艰难曲折。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发表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介绍长征在其他国家的意义和影响,如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等。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长征的意义和长征精神。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生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
教材从南昌起义开始,介绍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内容包括: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遵义会议,红军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会宁会师等。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生动地展现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和伟大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革命时期的一些历史事件,如南昌起义、国共十年对峙等。
学生对本课内容中的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可能有所了解,但对长征的整体认识和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学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全面了解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从中体会到红军的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熟练记住长征的主要过程和重要事件,了解长征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并弘扬红军长征所体现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团结互助、实事求是等革命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红军长征的原因、长征过程中重要事件的意义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长征的艰苦历程。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长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4.合作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长征的背景和过程。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红军长征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长征的兴趣。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赛课教学设计_1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与结果;理解长征精神。
能力目标:从红军胜利──失败──胜利的史实中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情感,学习人民军队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与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理解长征精神。
三、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播放红军长征展视频导入生观看视频,师提问:它叙述的跟那一事件有关?看了此视频有何感想?学生各抒己见。
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被誉为“二十世纪人类创造的最伟大的奇迹”,长征途中惊天动地的故事层出不穷,长征精神也作为民族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下面就让我们追随着红军先烈的脚步,再次穿越千山万水,重走漫漫长征路,重温长征事,重悟长征精神。
二、探究长征原因过渡:红军长征25000里,这是一个怎样的具体数字呢,我们同学课间操,每天绕操场跑四圈,大约1200米,跑下来什么感觉呢?(累)这25000里相当于我们操场的41666圈,并且是在地球上最险峻的地方,红军为何要走这漫漫的长征路呢?生课前预习找出长征的原因和目的。
师加以引导。
1、国民党为什么要屠杀共产党?共产党势力越来越大。
国民党惊慌。
2、共产党势力为什么会越来越大呢?(温故知新)共产党人发动了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等,部队转向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农村,建立了革命武装和革命根据地,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
3、观看图表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战争胜负在于正确的战略战术。
三、合作探究长征1、学生分小组,在学案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上重走长征路标清长征历经的每一处,找出出发点、会师地点、经历的省份河流。
最后明确路线:离开瑞金→强渡湘江→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翻雪山→过草地→吴起会师→会宁会师2、图说长征场景一:遵义会议的旧址图片合作探究: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引导学生对比遵义会议前后,领导思想不同,及红军遭遇的不同,理解遵义会议是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赛课教学设计_0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课题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科目历史教师教学对象八年级课时1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1)他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
(长征为后人留下的长征精神,直到现在仍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
)(2)本课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素材。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
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艰苦过程的了解;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
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事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长征的经过和长征精神。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与探究法、材料分析法、启发引导法四、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如果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教学策略与文法教师提出任务,以学生活动为主体。
使学生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讨论思考。
在这一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出学生主体性学习的热情,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采用讲解法、演示法、引导法。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学播放《长征》主题曲并设疑问导入。
展示学习目标。
产生兴趣,观看视频把学生引入长征的情境中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历经千难万险经受住了种种考验,最终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新民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所以本课在教材中占有重要位置。
二、课程标准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长征的原因、经过、胜利的原因及意义;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难点: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电视剧《长征》第一集片头视频教师: 1934年,有一群共产党人为了改变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带领着一支队伍穿越千难万险、用血肉之躯走出了一条光辉之路,走向一个崭新的中国,这支队伍名叫中国工农红军,这条光辉之路名叫长征。
七十多年后的今天,当长征已如往事般渐行渐远,而长征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却历久弥新。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长征,去寻找那一段令人难忘的岁月。
(设计意图:《长征》第一集片头是诗与画的完美结合,展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激发学生情感,导入本课)(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绝路逢生---原因篇展示: 材料一1929年—1933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材料二: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进而向华北进逼,中国主权和领土不断沦丧。
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集中力量围剿红军。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背景及意义;遵义会议。
【难点】
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自主学习】
1.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
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会议是哪次会议?
3.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4.什么是长征精神?
【新课导入】
(材料式导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毛泽东在长征途中所写的一首诗,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那么,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长征”,去感受长征的历程。
教师点拨:长征精神的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的精神力量。
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的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那传奇式的献身精神和坚忍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基础。长征精神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朝着未来前进。
2.阅读教材P84内容及“材料研读”,分析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答案提示: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3.活动二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认为什么是长征精神?
答案提示: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2.结合P83插图,说一说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备课标】课程标准: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二、【备教学重难点】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她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是本单元的重点课目之一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中国工农红军在极其危难的长征途中,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
学生对中国革命的艰巨性和和曲折性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不畏困难、为理想奋斗的坚强意志。
教学难点:分析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红军取得长征胜利在原因。
三、【备学情】(一)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1、基础知识:80%以上学生能够掌握2、重点知识:75%学生能够掌握3、难点知识:65%学生能够掌握(二)存在的普遍性问题:1、学生通过学习,观看电视、电影等虽了解红军长征的一些故事,但对于长征的原因,学生理解应有一定的困难。
2、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其转折意义学生需在教师指导下理解。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掌握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历史意义2、过程与方法:指导预习、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启发引导、合作探究。
利用多媒体课件渲染课堂氛围,材料引导,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参与两个活动,逐步掌握运用材料具体分析问题,学会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总是坚韧不拔,并总能通过自己的力量校正失误。
我们应该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五、【教学过程】导入:【构建动场】(问题生成)多媒体展示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学生大声朗读初步感受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赛课教学设计_2
英雄的史诗永恒的信念——红军长征一、教学目标通过老红军口述历史的视频史料、党史中重大历史事件的图表史料、数字长征等文字史料的使用和解析,引导学生形成对历史正确、客观的认识,提高评判历史的能力,渗透史料实证的意识;通过绘制长征路线图和党成长史时间轴的分析,建立时空观念,加深对历史的准确理解;通过视频材料感受长征之艰难,体会长征之精神,树立人生之信念;将历史与现实结合,从国家层面落实到学生个人,浸润家国情怀。
二、学情分析1、从已有知识能力分析:八年级的学生,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中的了解,对长征故事的许多片段有所了解,但知识构建非常零散,缺乏系统性和历史角度的分析,需要老师通过历史教学完成。
通过七年级一年的历史系统学习,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历史学习方法。
2、从心理认知特点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有极强的探究事物的欲望,在教学中可以设置问题,启发思考;同时辩证思维开始萌芽与发展,但仍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及表面性,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正确引导。
3、从成长环境分析:现在的孩子生长在社会和平、国家富强的新时期,家庭物质生活富足,对理想、信念缺乏切身体验,引发学生对于长征精神的情感共鸣和理解红军的革命信念是一个心理认知的难点。
三、重难点重点:感悟长征精神长征给我们留下最宝贵的财富就是长征精神。
历史的一大功能就是以史为鉴、指导现实,如何让初中生切实感受长征精神并且指导中学生的行为,就是本课的现实意义。
因此将感悟长征精神作为重点既符合课标要求,又明确本课主题。
难点:信念源自什么信念是我设计本课的一个核心精神,理解了信念就能更深刻的理解长征精神。
而初中生对信念的认知浮于表面,没有切身的体会,因此将信念源自什么设为难点是学情的要求。
希望通过对难点的突破,帮助青少年逐步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四、教法学法教法:情境创设、启发质疑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五、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分成五个大的部分:课前自主学习、导入、感知长征、感受长征、感悟长征,体现了思维层次从基本了解到深入理解再到自我内化这样逐渐深入的过程。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及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要进行长征?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长征的伟大意义体现在哪里?”等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学生描述长征经过、讲红军故事、演示长征图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展示自我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讲述长征历程中红军战士的感人故事,引导学生领会长征精神,学习红军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不断创新等精神,增进他们热爱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
引导他们要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发扬长征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通过学习长征中所经历和克服的重重困难,引导学生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路线),长征精神。
2.教学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长征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11、请将下列长征中的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
①强渡大渡河②冲破四道封锁线③解放遵义④翻越大雪山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
C.②③①④D.②①④③
12、非材料题:
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是什么?
教具和教法
教具:电脑及多媒体设备、自制教学课件、有关插图
教法:情景导入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合作讨论法、练习检测法、线索总结法。
教学过程及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多媒体播放毛泽东《七律长征》:
师:毛泽东在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等地,只是长征经过的万水千山的一部分。那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1生。小学时就学过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如《金色的鱼钩》等。但他们的了解不是系统的、完整的,特别是对于长征精神及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的认识更容易魅力,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对长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长征精神和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让学生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把先辈们的精神传承下去。
4.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主要理由是()
A.结束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B.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C.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并将军事指挥权交给他
D.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最高负责人
5.长征途中,标志着红军跳出包围圈的是()
A.攻占遵义B.巧渡金沙江
C.四渡赤水D.强渡大渡河
生:学生倾听、思考。
以毛泽东的诗做为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感谢这位同学让我们又重走了一遍长征路,又感受了一遍战火纷飞的长征岁月。最后让我们再听一遍诗朗诵《红军不怕远征难》,进一步感受长征的艰难和红军的英勇顽强。
课外拓展
学习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你了解到了发生在长征途中那么多著名战役和红军战士们的英雄事迹。请你以导游的身份带游客走长征路,忆革命史。你准备怎样设计这条线路,重点应推出哪几个景点,介绍哪些可歌可泣的战役和故事?
(3)通过学生讲长征经过,讲红军故事,搜集、演示长征图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展示自我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讨论长征精神,引导学生学习红军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教材分析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本课的难点是正确理解遵义会议的意、影视剧和歌曲资料。
四、教学方法
1.联系法指导学生回忆、联系已学的四次反“围剿”知识,阅读开题字关于博古、李德错误的军事指挥及危害,分析胜利和失败的原因
2.比较法在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意义时,要教会学生分析的方法,如比较、联系等。要注意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审视历史。
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谈得非常热烈。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不用再去爬雪山,过草地,希望同学们一切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争取成为祖国的栋梁。
课堂总结
教师:这一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中央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和历史意义,以及遵义会议和历史意义,了解了长征途中红军战士留下了无数这样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下面请一位同学带领我们重走一遍长征路。出示长征路线示意图。
本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在长途跋涉二万五千里的过程中,排除了千难万险,最终到达陕北并与红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的情况,分析了长征胜利的意义。
中央红军长征是本课的重点,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转移的原因及初期遭受的严重挫折。遵义会议是本课的又一重点,介绍了会议解决的两大问题—军事和组织问题。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请同学们欣赏歌曲《十送红军》
教师:歌曲内容表达了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依依不舍,可红军为什么还要远离根据地,艰难跋涉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
2.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原因在哪里?
3.博古等人的错误指挥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对根据地和中央红军造成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学生:冲破四道封锁线红军损失过半,只剩三万多人,去湘西将会全军覆没,红军面临着生死考验,关键时刻谁毛泽东提出停止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发,并迅速渡过乌江,占领贵州北部重镇遵义,遵义会议成为我党历史上生死有关的转折点。
教师:回答的很好,请同学们看一段《遵义会议》的视频,边看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教师:所以遵义会议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此后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党和红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播放《飞夺泸定桥》片断。
然后教师讲述:中央红军在遵义会议后,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难万险,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首先完成了战略大转移。到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克服重重困难到达甘肃会宁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胜利在会师,三大主力会师宣告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请同学们思考下面的问题:
学生:结合问题阅读课文,独立思考,同桌之间互相讨论。
教师:一面观察学生的学习,一面倾听并参与讨论,对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让部分学生解答上述问题加以点拨完善后强调指出,由于博古等人的错误指挥,使红军长征初期遭受了巨大损失。展示诗词血战湘江的片段。
看后请同学们思考下面的问题:
4.长征开始后中央红军后遇到了怎样的困难与挫折,关键时刻谁给红军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此后发生的那一件事成为我党历史上生死有关的转折点?
教案设计
一、授课名称:红军不怕远征难
二、教学课题
1.知识目标: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及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2、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长征的原因?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长征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
由于本课直接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讲起,而对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情况一点未作交代。所以教师必须进行补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前四次胜利,第五次失败的原因。本课的重点是红军长征的经过和遵义会议,难点是深刻理解遵义会议的意义和长征的意义。所以要讲清红军长征的路线图,理清课文内容;理解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的原因;还要讲清遵义会议的背景,理解其重要意义,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
6. 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学生:“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课堂延伸
教师:毛泽东是这样评价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的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我们今天的安宁和幸福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我们应该学习先烈的哪些优秀品质和精神?
学生纷纷回答:“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是艰苦奋斗,紧密团结的高尚品德”;等等。
教师:同学们的回答非常好!这就是长征精神。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5.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学生:遵义会议之前,博古的左倾错误指挥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长征初期的失利。如果任由他指挥下去,红军仍然很危险。而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后由毛泽东、周恩来全权负责指挥军事。实际上就是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所以说,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所以说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