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全等三角形条件(四)

合集下载

八年级第5讲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四(全等的综合)

八年级第5讲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四(全等的综合)

第5讲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四(全等的综合)【课前热身】1、如图,∠1=∠2,PD ⊥OA 于D ,PE ⊥OB 于E ,则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A .PD =PEB .OD =OEC .∠DPO =∠EPOD .PD =OD2、如图,△ABC 中,∠C =90°,AC =BC ,AD 平分∠CAB 交BC 于D ,DE ⊥AB 于E ,且AB =6 cm ,则△DEB 的周长为( ) A .40 cmB .6 cmC .8 cmD .10 cm3、如图,在△ABC 中,AD 是高,AE 、BF 是角平分线,它们相交于点O ,∠C =70°,求∠DAC 和∠BOA 的度数4、(本题10分)如图,在△ABC 中,∠C =90°,BC =AC ,D 是AC 上一点,AE ⊥BD 交BD 的延长线于E ,AE =21BD ,且DF ⊥AB 于F ,求证:CD =DF【本讲说明】本讲重难点:全等三角形的综合,手拉手模型与半角模型这讲内容,是全等三角形这章的大综合,全等是中考常考知识点并且是几何的基础,奠定了后续所有几何的学习。

综合的难度提高,是对前面的简单复习,更是提高,其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三垂直模型,四大金刚模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手拉手模型和半角模型。

这些模型是初二全等几何非常重要的模型,其证明过程巧妙,图形变化之丰富,还能与很多知识点相结合,是很多区、校大型考试压轴题中的常客。

【课程引入】提问式引入(顾及班上所有学生)老师:同学们,全等三角形这一章已经全部学完了,大家还记得这一章都学了哪些知识点呢?生:SSS,SAS,ASA, AAS,HL,四大金刚模型,三垂直模型……(学生七嘴八舌)师:很好,大家都说出了自己心里印象最深的一节,那我们一起回顾下本章内容。

这一章我们主要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是什么?生: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师:全等三角形有哪些性质?生: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周长相等、面积相等、对应中线、角平分线、高线分别相等。

专题1.4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八大题型】(举一反三)(浙教版)(原卷版)

专题1.4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八大题型】(举一反三)(浙教版)(原卷版)

专题1.4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八大题型】【浙教版】【题型1 全等图形的概念】 (1)【题型2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判断】 (2)【题型3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长度)】 (3)【题型4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角度)】 (4)【题型5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判断结论)】 (5)【题型6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探究角度之间的关系)】 (6)【题型7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动点问题)】 (7)【题型8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题)】 (8)【题型1 全等图形的概念】【例1】(2022春•偃师市期末)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如果两个图形全等,那么它们的形状和大小一定相同B.图形全等,只与形状、大小有关,而与它们的位置无关C.全等图形的面积相等,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变式1-1】(2021秋•思南县期中)有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有()①两个等边三角形一定能完全重合;②如果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那么它们的形状和大小一定相同;③两个等腰三角形一定是全等图形;④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一定是全等图形.A.1个B.2个C.3个D.4个【变式1-2】(2021秋•蔡甸区期中)如图,有①~⑤5个条形方格图,每个小方格的边长均为1,则②~⑤中由实线围成的图形与①中由实线围成的图形全等的有()A.②③④B.③④⑤C.②④⑤D.②③⑤【变式1-3】(2021春•宁德期末)在如图所示的网格图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为1.沿着图中的虚线,可以将该图形分割成2个全等的图形.在所有的分割方案中,最长分割线的长度等于.【题型2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判断】【例2】(2021秋•南沙区期末)如图是两个全等三角形,图中的字母表示三角形的边长,则∠1的度数是()A.115°B.65°C.40°D.25°【变式2-1】(2021秋•大连期中)如图,△ABN≌△ACM,∠B和∠C是对应角,AB和AC是对应边,其它对应边及对应角正确的是()A.∠ANB和∠AMC是对应角B.∠BAN和∠CAB是对应角C.AM和BM是对应边D.BN和CN是对应边【变式2-2】(2021春•泰兴市期末)边长都为整数的△ABC和△DEF全等,AB与DE是对应边,AB=2,BC=4,若△DEF的周长为奇数,则DF的值为()A.3B.4C.3或5D.3或4或5【变式2-3】(2021秋•鲁甸县期末)如果△ABC的三边长分别为3,5,7,△DEF的三边长分别为3,3x ﹣2,2y﹣1,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则x+y=.【题型3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长度)】【例3】(2021秋•青田县期末)如图,已知△ABC≌△DEF,B,E,C,F在同一条直线上.若BF=8cm,BE=2cm,则CE的长度()cm.A.5B.4C.3D.2【变式3-1】(2022秋•巴南区期末)如图,△ABC≌△BDE,AB⊥BD,AB=BD,AC=4,DE=3,CE的长为()A.1B.2C.3D.4【变式3-2】(2020秋•永嘉县校级期末)如图,已知△ABC≌△DBE,点A,C分别对应点D,E,BC交DE于点F,∠ABD=∠E,若BE=10,CF=4,则EF的长为()A.4B.5C.6D.7【变式3-3】(2021春•沙坪坝区期末)如图,△ABC中,点D、点E分别在边AB、BC上,连结AE、DE,若△ADE≌△BDE,AC:AB:BC=2:3:4,且△ABC的周长比△AEC的周长大6.则△AEC的周长为.【题型4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角度)】【例4】(2022春•鼓楼区校级期末)如图,△ABC≌△A′B′C′,边B′C′过点A且平分∠BAC交BC 于点D,∠B=27°,∠CDB′=98°,则∠C′的度数为()A.60°B.45°C.43°D.34°【变式4-1】(2021秋•民权县期末)如图,△ABC≌△ADE,且AE∥BD,∠BAD=94°,则∠BAC的度数的值为()A.84°B.60°C.48°D.43°【变式4-2】(2021秋•招远市期中)如图,△ABC≌△DEC,点A和点D是对应顶点,点B和点E是对应顶点,过点A作AF⊥CD,垂足为点F,若∠BCE=56°,则∠CAF的度数为()A.36°B.24°C.56°D.34°【变式4-3】(2022春•武侯区期末)如图,在△ABC中,在边BC上取一点D,连接AD,在边AD上取一点E,连接CE.若△ADB≌△CDE,∠BAD=α,则∠ACE的度数为()A.αB.α﹣45°C.45°﹣αD.90°﹣α【题型5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判断结论)】【例5】(2022•龙岗区模拟)如图,△ABC≌△A′B′C,且点B′在AB边上,点A′恰好在BC的延长线上,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BCB′=∠ACA′B.∠ACB=2∠BC.∠B′CA=∠B′AC D.B′C平分∠BB′A′【变式5-1】(2021春•海口期末)如图,△ABC≌△AEF,AB=AE,∠B=∠E,则对于结论①AC=AF,②∠F AB=∠EAB,③EF=BC,④∠EAB=∠F AC,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A.1个B.2个C.3个D.4个【变式5-2】(2021秋•新乐市期末)如图,△ABD≌△EBC,AB=12,BC=5,A,B,C三点共线,则下列结论中:①CD⊥AE;②AD⊥CE;③∠EAD=∠ECD;正确的是【变式5-3】(2021秋•五常市期末)如图,点E是CD上的一点,Rt△ACD≌Rt△EBC,则下结论:①AC=BC,②AD∥BE,③∠ACB=90°,④AD+DE=BE,成立的有个.【题型6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探究角度之间的关系)】【例6】(2022•长春二模)如图,△AOB≌△ADC,点B和点C是对应顶点,∠O=∠D=90°,记∠OAD =α,∠ABO=β,当BC∥OA时,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为()A.α=βB.α=2βC.α+β=90°D.α+2β=180°【变式6-1】(2021秋•林州市期末)如图,点D,E,F分别在△ABC的边AB,BC,CA上(不与顶点重合),设∠BAC=α,∠FED=θ.若△BED≌△CFE,则α,θ满足的关系是()A.α+θ=90°B.α+2θ=180°C.α﹣θ=90°D.2α+θ=180°【变式6-2】(2022春•徐汇区校级期末)如图,N,C,A三点在同一直线上,在△ABC中,∠A:∠ABC:∠ACB=3:5:10,又△MNC≌△ABC,则∠BCM:∠BCN等于()A.1:2B.1:3C.2:3D.1:4【变式6-3】(2022•定远县模拟)如图,锐角△ABC中,D、E分别是AB、AC边上的点,△ADC≌△ADC′,△AEB≌△AEB′,且C′D∥EB′∥BC,BE、CD交于点F,若∠BAC=α,∠BFC=β,则()A.2α+β=180°B.2β﹣α=145°C.α+β=135°D.β﹣α=60°【题型7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动点问题)】【例7】(2021秋•柘城县期中)如图,∠C=∠CAM=90°,AC=8cm,BC=4cm,点P在线段AC上,以2cm/s速度从点A出发向点C运动,到点C停止运动.点Q在射线AM上运动,且PQ=AB.若△ABC 与△PQA全等,则点P运动的时间为()A.4s B.2s C.2s或3s或4s D.2s或4s【变式7-1】(2021春•浦东新区校级期末)△ABC中,AB=AC=12厘米,∠B=∠C,BC=9厘米,点D 为AB的中点.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v厘米/秒的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C点向A点运动.若点Q的运动速度为3厘米/秒,则当△BPD与△CQP全等时,v的值为()A.2.5B.3C.2.25或3D.1或5【变式7-2】(2021春•和平区期末)如图,CA⊥AB于点A,AB=8,AC=4,射线BM⊥AB于点B,一动点E从A点出发以2个单位/秒沿射线AB运动,点D为射线BM上一动点,随着E点运动而运动,且始终保持ED=CB,若点E经过t秒(t>0),△DEB与△BCA全等,则t的值为秒.【变式7-3】(2021春•高新区期末)如图,△ABC中,∠ACB=90°,AC=6,BC=8.点P从A点出发沿A→C→B路径向终点运动,终点为B点;点Q从B点出发沿B→C→A路径向终点运动,终点为A点.点P和Q分别以每秒1和3的运动速度同时开始运动,两点都要到相应的终点时才能停止运动,在某时刻,分别过P和Q作PE⊥l于E、作QF⊥l于F,当点P运动秒时,以P、E、C为顶点的三角形和以Q、F、C为顶点的三角形全等.【题型8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题)】【例8】(2021秋•大化县期中)如图所示,已知△ABD≌△CFD,AD⊥BC于D.(1)求证:CE⊥AB;(2)已知BC=7,AD=5,求AF的长.【变式8-1】(2021秋•海淀区校级期中)如图,A,E,C三点在同一直线上,且△ABC≌△DAE.(1)线段DE,CE,BC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2)请你猜想△ADE满足什么条件时,DE∥BC,并证明.【变式8-2】(2021秋•灌云县月考)如图所示,A,C,E三点在同一直线上,且△ABC≌△DAE.(1)求证:BC=DE+CE;(2)当△ABC满足什么条件时,BC∥DE?【变式8-3】(2021秋•定远县校级期中)如图所示,△ACD≌△ECD,△CEF≌△BEF,∠ACB=90°.(1)求证:CD⊥AB;(2)求∠B的度数;(3)求证:EF∥AC.。

1.4 全等三角形八年级上册数学浙教版

1.4 全等三角形八年级上册数学浙教版
C. D.
B
选项
是不是全等图形
理由
不是
大小不相同,不能完全重合.

能够完全重合.
不是
形状不相同,不能完全重合.
不是
形状不相同,不能完全重合.
[解析]
知识点2 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重点
1.全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角形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定义
能够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对应元素
对应顶点
两个三角形重合时,能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
和 , 和 , 和 .
对应元素
对应边
两个三角形重合时,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
和 , 和 , 和 .
第1章 三角形的初步知识
1.4 全等三角形
学习目标
1.了解全等图形的概念,并能运用其判断两个图形是不是全等图形.
2.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并能正确地找出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边、对应角.
3.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4.能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识点1 全等图形
1.定义:能够重合的两个图形称为全等图形.注意 两个图形是否为全等图形与图形的位置无关,唯一的标准是能够完全重合.
2.特点:全等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
典例1 (原创题)下列各组图形中,是全等图形的是( )
A. B.
1679年,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用“ ”表示全等
2.确定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的方法:
(1)图形特征法:①最长边对最长边,最短边对最短边.②最大角对最大角,最小角对最小角.
(2)位置关系法:①公共角(对顶角)为对应角,公共边为对应边.②对应角的对边为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③对应边的对角为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知识

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知识

1.1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教参)1.1认识三角形(第2课时)1.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中线1.3三角形的高1.4全等三角形1.5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1课时)1.5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2课时)1.5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3课时)1.6作三角形1.1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教参)【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2.会用符号、字母表示三角形.3.理解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教学重点、难点】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三角形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2.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过程较复杂,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学过程】一、三角形的概念及表示1.生活图片引入,抽象出三角形,概括“三角形”的概念(可由学生完成,教师加以完善)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2.三角形的表示.(1)如右图,图中有几个三角形?——可引导学生作有条理的分类;(2)怎么表示?——学生会想到顶点处标上大写字母,引出三角形的符号表示,可与“∠”的用法对比;(3)你能写出每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和三个内角吗?(4)三角形三边的其他表示:如右图.3.做课本课内练习第1题加以巩固.二、探索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小组合作:取三个图钉,固定在——硬纸板的三点(记为A,B,C)上,用一根细绳绕A、B,C一周,组成△ABC,如图.1.目测哪一条边最长?2.比较最长的一条边与另两条边的长度之和,哪一个更长?3.改变图钉A的位置(仍组成△ABC),结论有没有改变?由此你发现了什么?结论:—个三角形较短的两边之和大于最长的一边;三角形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二边上述结论比较直观,教师可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那么三角形任何两边的差与第三边有什么关系?让学生通过上述实验得到:三角形任何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三、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1.例1 判断下列各组线段中,哪些能组成三角形,哪些不能组成三角形,并说明理由.(1)a=2.5cm,b=3cm,c=5cm;(2)e=6.3cm,f=6.3cm,g=12.6cm;(3)m=4cm,n=6cm,p=lcm.教师可让学生自己选择方法(以上三个结论均可用),从中挑选较为简洁的方法:要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只要把最长的一条线段与另外两条线段的和作比较.如果最长的一条线段小于另外两条线段的和,那么这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如果最长的一条线段大于或等于另外两条线段的和,那么就不能组成三角形.引申:你想找一根多长的小棒与长为4cm,6cm两根小棒首尾相接组成三角形?分析: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可找出小棒的长为3cm,4cm,7em等等,引导学生概括: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2.例2 小明说:“我的步子(两脚着地时两脚的间距)大,一步有3米多”.你认为小明的话可信吗?分析:此题是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简单应用,可让学生自己画简图解决.3.做课本课内练习第2,3加以巩固.四、小游戏两位同学分别站在A,B两地,请第三位同学站到他们两人的距离和最小的地方,你认为站在哪里合适?分析:此游戏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运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与“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五、课外探究若三角形的周长为17,且三边长都是正整数,那么满足条件的三角形有多少个?你可以先固定一边的长,用列表法探求.六、布置作业1.课本作业题.2.用三角形设计一幅美丽的图案.1.1 认识三角形(第2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理解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o2、理解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3、合适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的性质简单的几何问题4、了解三角形的分类【教学重点、难点】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o的性质是本节重点。

1-4 全等三角形概念及性质 讲义 2021-2022学年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1-4 全等三角形概念及性质 讲义 2021-2022学年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1.4全等三角形概念及性质知识点梳理1、全等图形(1)全等形的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2)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3)三角形全等的符号“全等”用符号“≌”表示.注意:在记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对应顶点写在对应位置上.(4)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把两个全等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1)性质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性质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说明:①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高、中线以及对应角的平分线相等②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③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2)关于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应注意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是证明线段和角相等的理论依据,应用时要会找对应角和对应边.②要正确区分对应边与对边,对应角与对角的概念,一般地:对应边、对应角是对两个三角形而言,而对边、对角是对同一个三角形的边和角而言的,对边是指角的对边,对角是指边的对角.题型梳理题型一全等图形辨析及性质1.下列说法:①全等三角形的形状相同、大小相等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③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④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其中正确的说法为()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2.小明学习了全等三角形后总结了以下结论:①全等三角形的形状相同、大小相等;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③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图形;④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其中正确的结论个数是()A.1B.2C.3D.4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全等三角形是指形状相同的三角形B.全等三角形是指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C.全等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相等D.所有等边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两个面积相等的图形,一定是全等图形B.两个等边三角形是全等图形C.两个全等图形的面积一定相等D.若两个图形周长相等,则它们一定是全等图形5.下列说法:①全等图形的形状相同、大小相等;②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③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④全等三角形的周长、面积分别相等,其中正确的说法为()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6.下列各组的两个图形属于全等图形的是()A.B.C.D.7.如图,已知△ABC的六个元素,则下列甲、乙、丙三个三角形中和△ABC全等的图形是.8.我们知道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全等图形,因此,如果两个四边形能完全重合,那么这两个四边形全等,也就是说,当两个四边形的四个内角、四条边都分别对应相等时,这两个四边形全等.请借助三角形全等的知识,解决有关四边形全等的问题.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A′B′C′D′中,AB=A′B′,BC=B′C′,∠B=∠B′,∠C=∠C′,现在只需补充一个条件,就可得四边形ABCD≌四边形A′B′C′D′.下列四个条件:①∠A=∠A′;②∠D=∠D′;③AD=A′D′;④CD=C′D′(1)其中,符合要求的条件是.(直接写出编号)(2)选择(1)中的一个条件,证明四边形ABCD≌四边形A′B′C′D′.题型二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1.已知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则∠1等于()A.72°B.60°C.50°D.58°2.如图,点E,F在线段BC上,△ABF与△DCE全等,点A与点D,点B与点C是对应顶点,AF与DE交于点M,则∠DCE=()A.∠B B.∠A C.∠EMF D.∠AFB3.如图,△ACB≌△A′CB′,∠ACA′=30°,则∠BCB′的度数为()A.20°B.30°C.35°D.40°4.如图,△ABC≌△ADE,∠B=80°,∠C=30°,∠DAC=35°,则∠EAC的度数为()5.如图,△AOB≌△ADC,点B和点C是对应顶点,∠O=∠D=90°,记∠OAD=α,∠ABO=β,当BC∥OA时,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为()A.α=βB.α=2βC.α+β=90°D.α+2β=180°6.如图,△ACB≌△A′CB′,∠BCB′=30°,则∠ACA′的度数为()A.20°B.30°C.35°D.40°7.如图,△ABC≌△A′B′C,∠ACB=90°,∠A′CB=20°,则∠BCB′的度数为()A.20°B.40°C.70°D.90°8.如图,已知△ABC≌△ADE,若∠B=40°,∠C=75°,则∠EAD的度数为()9.已知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则∠α度数是()A.50°B.58°C.60°D.72°10.如图,△ABC≌△A′B′C′,其中∠A=36°,∠C′=24°,则∠B=.11.如图,D在BC边上,△ABC≌△ADE,∠EAC=40°,则∠B的度数为.12.已知:如图,△OAD≌△OBC,且∠O=70°,∠C=25°,则∠AEB=度.13.如图,在△ABC中,D,E分别是边AC,BC上的点,若△ADB≌△EDB≌△EDC,则∠C=度.14.如图,若△OAD≌△OBC,且∠O=65°,∠C=20°,则∠OAD=度.15.如图,A、C、N三点在同一直线上,在△ABC中,∠A:∠ABC:∠ACB=3:5:10,若△MNC≌△ABC,则∠BCM:∠BCN=.16.已知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则∠1等于度.17.如图,△ABC≌△ADE,且AE∥BD,∠BAD=130°,则∠BAC度数的值为.18.如图,已知△ABC≌△ADE,若∠A=60°,∠B=40°,则∠BED的大小为.19.如图,△ABC≌△ADE,BC的延长线分别交AD,DE于点F,G,且∠DAC=10°,∠B=∠D=25°,∠EAB=120°,求∠DFB和∠DGB的度数.20.如图,在△ABC≌△DEC,点D在AB上,且AB∥CE,∠A=75°,求∠DCB的度数.题型三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1.如图:若△ABE≌△ACF,且AB=5,AE=2,则EC的长为()A .2B .2.5C .3D .52.已知△ABC 的三边长分别为3,4,5,△DEF 的三边长分别为3,3x ﹣2,2x +1,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则x 的值为( )A .2B .2或73C .73或32D .2或73或323.如图,△ABC ≌△DEF ,BC =7,EC =4,则CF 的长为( )A .2B .3C .5D .74.如图,已知△ABC ≌△ADE ,若AB =7,AC =3,则BE 的值为 .5.一个三角形的三边为2、5、x ,另一个三角形的三边为y 、2、6,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则x +y = .6.已知△ABC 三边长分别为3,5,7,△DEF 三边长分别为3,3x ﹣2,2x ﹣1,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则x 为 .7.一个三角形的三边为3、5、x ,另一个三角形的三边为y、3、6,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则x﹣y=.8.如图,△ACF≌△ADE,AD=12,AE=5,求DF的长.题型五全等三角形性质综合运用1.如图,已知△ABE≌△ACD,∠1=∠2,∠B=∠C,不正确的等式是()A.AB=AC B.∠BAE=∠CAD C.BE=DC D.AD=DE2.如图,若△ABC≌△ADE,则下列结论中一定成立的是()A.AC=DE B.∠BAD=∠CAE C.AB=AE D.∠ABC=∠AED3.如图,△ABC≌△AEF,AB=AE,∠B=∠E,则对于结论:其中正确的是()①AC=AF,②∠F AB=∠EAB,③EF=BC,④∠EAB=∠F AC,A.①②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4.如图所示,△ABD≌△CDB,下面四个结论中,不正确的是()A.△ABD和△CDB的面积相等B.△ABD和△CDB的周长相等C.∠A+∠ABD=∠C+∠CBD D.AD∥BC,且AD=BC5.如图,点D,E在△ABC的边BC上,△ABD≌△ACE,其中B,C为对应顶点,D,E 为对应顶点,下列结论不一定成立的是()A.AC=CD B.BE=CD C.∠ADE=∠AED D.∠BAE=∠CAD 6.如图,AB∥ED,CD=BF,若△ABC≌△EDF,则还需要补充的条件可以是()A.AC=EF B.BC=DF C.AB=DE D.∠B=∠E7.如图,△ABC≌△ADE,线段BC的延长线过点E,与线段AD交于点F,∠ACB=∠AED =105°,∠CAD=5°,∠B=50°,则∠DEF的度数.8.如图,已知△ABC≌△DEB,点E在AB上,DE与AC相交于点F,(1)当DE=8,BC=5时,线段AE的长为;(2)已知∠D=35°,∠C=60°,①求∠DBC的度数;②求∠AFD的度数.9.如图,△ABD≌△EBC,AB=3cm,BC=6cm,(1)求DE的长.(2)若A、B、C在一条直线上,则DB与AC垂直吗?为什么?10.如图,已知△ABC≌△DEB,点E在AB上,DE与AC相交于点F,若DE=10,BC=4,∠D=30°,∠C=70°.(1)求线段AE的长.(2)求∠DBC的度数.答案与解析题型一全等图形辨析及性质1.下列说法:①全等三角形的形状相同、大小相等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③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④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其中正确的说法为()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可得答案.【解答】解:①全等三角形的形状相同、大小相等,说法正确;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说法正确;③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说法错误;④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说法正确;故选:D.2.小明学习了全等三角形后总结了以下结论:①全等三角形的形状相同、大小相等;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③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图形;④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其中正确的结论个数是()A.1B.2C.3D.4【分析】直接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分别分析得出答案.【解答】解:①全等三角形的形状相同、大小相等,正确;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正确;③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图形,错误;④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正确.故选:C.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全等三角形是指形状相同的三角形B.全等三角形是指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C.全等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相等D.所有等边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分析】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做题时严格按定义逐个验证.全等形的面积和周长相等.【解答】解:A、全等三角形不仅仅形状相同而且大小相同,错;B、全等三角形不仅仅面积相等而且要边、角完全相同,错;C、全等则重合,重合则周长与面积分别相等,则C正确.D、完全相同的等边三角形才是全等三角形,错.故选:C.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两个面积相等的图形,一定是全等图形B.两个等边三角形是全等图形C.两个全等图形的面积一定相等D.若两个图形周长相等,则它们一定是全等图形【分析】依据全等图形的定义和性质进行判断即可.【解答】解:全等的两个图形的面积、周长均相等,但是周长、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不一定全等.故选:C.5.下列说法:①全等图形的形状相同、大小相等;②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③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④全等三角形的周长、面积分别相等,其中正确的说法为()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分析】根据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知进行做题,对选项逐一进行验证,符合性质的是正确的,与性质、定义相矛盾的是错误的.【解答】解:由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可知:全等的图形是完全重合的,所以①全等图形的形状相同、大小相等是正确的;重合则对应边、对应角是相等的,周长与面积也分别相等,所以①②③④都正确的.故选:D.6.下列各组的两个图形属于全等图形的是()A.B.C.D.【分析】根据全等形是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两个图形能够完全重合,故本选项正确.B、圆内两条相交的线段不能完全重合,故本选项错误;C、两个正方形的边长不相等,不能完全重合,故本选项错误;D、两只眼睛下面的嘴巴不能完全重合,故本选项错误;故选:A.7.如图,已知△ABC的六个元素,则下列甲、乙、丙三个三角形中和△ABC全等的图形是乙、丙.【分析】甲不符合三角形全等的判断方法,乙可运用SAS判定全等,丙可运用AAS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解答】解:由图形可知,甲有一边一角,不能判断两三角形全等,乙有两边及其夹角,能判断两三角形全等,丙得出两角及其一角对边,能判断两三角形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得,乙丙正确.故答案为:乙、丙.8.我们知道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全等图形,因此,如果两个四边形能完全重合,那么这两个四边形全等,也就是说,当两个四边形的四个内角、四条边都分别对应相等时,这两个四边形全等.请借助三角形全等的知识,解决有关四边形全等的问题.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A′B′C′D′中,AB=A′B′,BC=B′C′,∠B=∠B′,∠C=∠C′,现在只需补充一个条件,就可得四边形ABCD≌四边形A′B′C′D′.下列四个条件:①∠A=∠A′;②∠D=∠D′;③AD=A′D′;④CD=C′D′(1)其中,符合要求的条件是 ①②④ .(直接写出编号)(2)选择(1)中的一个条件,证明四边形ABCD ≌四边形A ′B ′C ′D ′.【分析】(1)根据题意即可得到结论;(2)连接AC 、A ′C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定理即可得到结论.【解答】解:(1)符合要求的条件是①②④,故答案为:①②④;(2)选④,证明:连接AC 、A ′C ′,在△ABC 与△A ′B ′C ′中,{AB =A′B′∠B =∠B′BC =B′C′,∴△ABC ≌△A ′B ′C ′(SAS ),∴AC =A ′C ′,∠ACB =∠A ′C ′B ′,∵∠BCD =∠B ′C ′D ′,∴∠BCD ﹣∠ACB =∠B ′C ′D ′﹣∠A ′C ′B ′,∴∠ACD =∠A ′C ′D ′,在△ACD 和△A ′C ′D 中,{AC =A′C′∠ACD =∠A′C′D′CD =C′D′,∴△ACD ≌△A ′C ′D ′(SAS ),∴∠D=∠D,∠DAC=∠D′A′C′,DA=D′A′,∴∠BAC+∠DAC=∠B′A′C′+∠D′A′C′,即∠BAD=∠B′A′D′,∴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A′B′C′D′中,AB=A′B′,BC=B′C′,AD=A′D′,DC=D′C′,∠B=∠B′,∠BCD=∠B′C′D′,∠D=∠D′,∠BAD=∠B′A′D′,∴四边形ABCD≌四边形A′B′C′D′.题型二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1.已知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则∠1等于()A.72°B.60°C.50°D.58°【分析】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得∠2=58°;然后由全等三角形是性质得到∠1=∠2=58°.【解答】解:如图,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到:∠2=180°﹣50°﹣72°=58°.∵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1=∠2=58°.故选:D.2.如图,点E,F在线段BC上,△ABF与△DCE全等,点A与点D,点B与点C是对应顶点,AF与DE交于点M,则∠DCE=()A.∠B B.∠A C.∠EMF D.∠AFB【分析】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角相等即可得到问题的选项.【解答】解:∵△ABF与△DCE全等,点A与点D,点B与点C是对应顶点,∴∠DCE=∠B,故选:A.3.如图,△ACB≌△A′CB′,∠ACA′=30°,则∠BCB′的度数为()A.20°B.30°C.35°D.40°【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CB=∠A′CB′,根据角的和差计算得到答案.【解答】解:∵△ACB≌△A′CB′,∴∠ACB=∠A′CB′,∴∠ACB﹣∠A′CB=∠A′CB′﹣∠A′CB,即∠BCB′=∠ACA′,又∠ACA′=30°,∴∠BCB′=30°,故选:B.4.如图,△ABC≌△ADE,∠B=80°,∠C=30°,∠DAC=35°,则∠EAC的度数为()A.40°B.35°C.30°D.25°【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列式求出∠BAC,再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可得∠DAE=∠BAC,然后根据∠EAC=∠DAE﹣∠DAC代入数据进行计算即可得解.【解答】解:∵∠B=80°,∠C=30°,∴∠BAC=180°﹣80°﹣30°=70°,∵△ABC≌△ADE,∴∠DAE=∠BAC=70°,∴∠EAC=∠DAE﹣∠DAC,=70°﹣35°,=35°.故选:B.5.如图,△AOB≌△ADC,点B和点C是对应顶点,∠O=∠D=90°,记∠OAD=α,∠ABO=β,当BC∥OA时,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为()A.α=βB.α=2βC.α+β=90°D.α+2β=180°【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AB=AC,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可得∠BAO =∠CAD,然后求出∠BAC=α,再根据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求出∠ABC,然后根据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表示出∠OBC,整理即可.【解答】解:∵△AOB≌△ADC,∴AB=AC,∠BAO=∠CAD,∴∠BAC=∠OAD=α,在△ABC中,∠ABC=12(180°﹣α),∵BC∥OA,∴∠OBC=180°﹣∠O=180°﹣90°=90°,∴β+12(180°﹣α)=90°,整理得,α=2β.故选:B.6.如图,△ACB≌△A′CB′,∠BCB′=30°,则∠ACA′的度数为()A.20°B.30°C.35°D.40°【分析】本题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找清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即可.【解答】解:∵△ACB≌△A′CB′,∴∠ACB=∠A′CB′,即∠ACA′+∠A′CB=∠B′CB+∠A′CB,∴∠ACA′=∠B′CB,又∠B′CB=30°∴∠ACA′=30°.故选:B.7.如图,△ABC≌△A′B′C,∠ACB=90°,∠A′CB=20°,则∠BCB′的度数为()A.20°B.40°C.70°D.90°【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ACB=∠A′CB′,所以∠BCB′=∠BCB′,再根据角的和差关系代入数据计算即可.【解答】解:∵△ACB≌△A′CB′,∴∠ACB=∠A′CB′,∴∠BCB′=∠A′CB′﹣∠A′CB=70°.故选:C.8.如图,已知△ABC≌△ADE,若∠B=40°,∠C=75°,则∠EAD的度数为()A.65°B.70°C.75°D.85°【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出∠D和∠E,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即可.【解答】解:∵△ABC≌△ADE,∠B=40°,∠C=75°,∴∠B=∠D=40°,∠E=∠C=75°,∴∠EAD=180°﹣∠D﹣∠E=65°,故选:A.9.已知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则∠α度数是()A.50°B.58°C.60°D.72°【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解答即可.【解答】解:∵两个三角形全等,∴α=50°.故选:A.10.如图,△ABC≌△A′B′C′,其中∠A=36°,∠C′=24°,则∠B=120°.【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出∠C的度数,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计算即可.【解答】解:∵△ABC≌△A′B′C′,∴∠C=∠C′=24°,∴∠B=180°﹣∠A﹣∠C=120°,故答案为:120°.11.如图,D在BC边上,△ABC≌△ADE,∠EAC=40°,则∠B的度数为70°.【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AB=AD,∠BAC=∠DAE,求出∠BAD=∠EAC=40°,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出∠B=∠ADB,即可求出答案.【解答】解:∵△ABC≌△ADE,∴AB=AD,∠BAC=∠DAE,∴∠BAC﹣∠DAC=∠DAE﹣∠DAC,∴∠BAD=∠EAC,∵∠EAC=40°,∴∠BAD=40°,∵AB=AD,∴∠B=∠ADB=12(180°﹣∠BAD)=70°,故答案为:70°.12.已知:如图,△OAD≌△OBC,且∠O=70°,∠C=25°,则∠AEB=120度.【分析】结合已知运用两三角形全等及一个角的外角等于另外两个内角的和,就可以得到∠CAE,然后又可以得到∠AEB.【解答】解:∵△OAD≌△OBC,∴∠D=∠C=25°,∴∠CAE=∠O+∠D=95°,∴∠AEB=∠C+∠CAE=25°+95°=120°.故填12013.如图,在△ABC中,D,E分别是边AC,BC上的点,若△ADB≌△EDB≌△EDC,则∠C=30度.【分析】因为三个三角形为全等三角形,则对应边相等,从而得到∠C=∠CBD=∠DBA,再利用这三角之和为90°,求得∠C的度数.【解答】解:∵△ADB≌△EDB≌△EDC,∴∠ADB=∠EDB=∠EDC,∠DEC=∠DEB∠=A,又∵∠ADB+∠EDB+∠EDC=180°,∠DEB+∠DEC=180°∴∠EDC=60°,∠DEC=90°,在△DEC中,∠EDC=60°,∠DEC=90°∴∠C=30°.故答案为:30.14.如图,若△OAD≌△OBC,且∠O=65°,∠C=20°,则∠OAD=95度.【分析】运用全等求出∠D=∠C,再用三角形内角和即可求.【解答】解:∵△OAD≌△OBC,∴∠OAD=∠OBC;在△OBC中,∠O=65°,∠C=20°,∴∠OBC=180°﹣(65°+20°)=180°﹣85°=95°;∴∠OAD=∠OBC=95°.故答案为:95.15.如图,A、C、N三点在同一直线上,在△ABC中,∠A:∠ABC:∠ACB=3:5:10,若△MNC≌△ABC,则∠BCM:∠BCN=1:4.【分析】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分别求出∠A、∠ABC、∠ACB,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计算即可.【解答】解:∵∠A:∠ABC:∠ACB=3:5:10,∠A+∠ABC+∠ACB=180°,∴∠A=30°,∠ABC=50°,∠ACB=100°,∵△MNC≌△ABC,∴∠N=∠ABC=50°,∠M=∠A=30°,∴∠MCA=∠M+∠N=80°,∴∠BCM=20°,∠BCN=80°,∴∠BCM:∠BCN=1:4,故答案为:1:4.16.已知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则∠1等于58度.【分析】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求出边b所对的角的度数,再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解答.【解答】解:如图,∠2=180°﹣50°﹣72°=58°,∵两个三角形全等,∴∠1=∠2=58°.故答案为:58.17.如图,△ABC≌△ADE,且AE∥BD,∠BAD=130°,则∠BAC度数的值为25°.【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以得到AB=AD,∠BAC=∠DAE,从而可以得到∠ABD=∠ADB,再根据AE∥BD,∠BAD=130°,即可得到∠DAE的度数,从而可以得到∠BAC的度数.【解答】解:∵△ABC≌△ADE,∴AB=AD,∠BAC=∠DAE,∴∠ABD=∠ADB,∵∠BAD=130°,∴∠ABD=∠ADB=25°,∵AE∥BD,∴∠DAE=∠ADB,∴∠DAE=25°,∴∠BAC=25°,故答案为:25°.18.如图,已知△ABC≌△ADE,若∠A=60°,∠B=40°,则∠BED的大小为100°.【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求出∠D,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计算,得到答案.【解答】解:∵△ABC≌△ADE,∴∠D=∠B=40°,∴∠BED=∠A+∠D=60°+40°=100°,故答案为:100°.19.如图,△ABC≌△ADE,BC的延长线分别交AD,DE于点F,G,且∠DAC=10°,∠B=∠D=25°,∠EAB=120°,求∠DFB和∠DGB的度数.【分析】先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BAC=∠DAE,由于∠DAE+∠CAD+∠BAC=120°,则可计算出∠BAC=55°,所以∠BAF=∠BAC+∠CAD=65°,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可得∠DFB=∠BAF+∠B=90°,∠DGB=65°.【解答】解:∵△ABC≌△ADE,∴∠BAC=∠DAE,∵∠EAB=120°,∴∠DAE+∠CAD+∠BAC=120°,∵∠CAD=10°,∴∠BAC=12(120°﹣10°)=55°,∴∠BAF=∠BAC+∠CAD=65°,∴∠DFB=∠BAF+∠B=65°+25°=90°;∵∠DFB=∠D+∠DGB,∴∠DGB=90°﹣25°=65°.20.如图,在△ABC≌△DEC,点D在AB上,且AB∥CE,∠A=75°,求∠DCB的度数.【分析】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C=CD,∠ACB=∠DCE,然后分别计算出∠ACD 和∠ADC的度数,进而可得答案.【解答】解:∵△ABC≌△DEC,∴AC=CD,∠ACB=∠DCE,∴∠A=∠ADC,∵∠A=75°,∴∠ADC=75°,∴∠ACD=180°﹣75°﹣75°=30°,∴∠ACB =30°, ∵AB ∥CE ,∴∠DCE =∠ADC =75°, ∴∠ACB =75°,∴∠DCB =75°﹣30°=45°. 题型三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1.如图:若△ABE ≌△ACF ,且AB =5,AE =2,则EC 的长为( )A .2B .2.5C .3D .5【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性质求出AC ,即可求出答案. 【解答】解:∵△ABE ≌△ACF ,AB =5, ∴AC =AB =5, ∵AE =2,∴EC =AC ﹣AE =5﹣2=3, 故选:C .2.已知△ABC 的三边长分别为3,4,5,△DEF 的三边长分别为3,3x ﹣2,2x +1,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则x 的值为( )A .2B .2或73C .73或32D .2或73或32【分析】首先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解答】解:∵△ABC与△DEF全等,∴3+4+5=3+3x﹣2+2x+1,解得:x=2,故选:A.3.如图,△ABC≌△DEF,BC=7,EC=4,则CF的长为()A.2B.3C.5D.7【分析】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EF=BC=7,再解即可.【解答】解:∵△ABC≌△DEF,∴EF=BC=7,∵EC=4,∴CF=3,故选:B.4.如图,已知△ABC≌△ADE,若AB=7,AC=3,则BE的值为4.【分析】根据△ABC≌△ADE,得到AE=AC,由AB=7,AC=3,根据BE=AB﹣AE即可解答.【解答】解:∵△ABC≌△ADE,∴AE=AC,∵AB=7,AC=3,∴BE=AB﹣AE=AB﹣AC=7﹣3=4.故答案为:4.5.一个三角形的三边为2、5、x,另一个三角形的三边为y、2、6,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则x+y=11.【分析】根据已知条件分清对应边,结合全的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出答案.【解答】解:∵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两个三角形中都有2∴长度为2的是对应边,x应是另一个三角形中的边6.同理可得y=5∴x+y=11.故答案为:11.6.已知△ABC三边长分别为3,5,7,△DEF三边长分别为3,3x﹣2,2x﹣1,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则x为3.【分析】直接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周长相等,进而得出答案.【解答】解:∵△ABC三边长分别为3,5,7,△DEF三边长分别为3,3x﹣2,2x﹣1,这两个三角形全等,∴3+5+7=3+3x﹣2+2x﹣1,解得:x=3.故答案为:3.7.一个三角形的三边为3、5、x,另一个三角形的三边为y、3、6,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则x﹣y=1.【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分别求出x、y,计算即可.【解答】解:∵两个三角形全等,∴x=6,y=5,∴x﹣y=6﹣5=1,故答案为:1.8.如图,△ACF≌△ADE,AD=12,AE=5,求DF的长.【分析】直接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AC=AD,进而得出答案.【解答】解:∵△ACF≌△ADE,AD=12,AE=5,∴AC=AD=12,AE=AF=5,∴DF=12﹣5=7.题型五全等三角形性质综合运用1.如图,已知△ABE≌△ACD,∠1=∠2,∠B=∠C,不正确的等式是()A.AB=AC B.∠BAE=∠CAD C.BE=DC D.AD=DE 【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即可进行判断.【解答】解:∵△ABE≌△ACD,∠1=∠2,∠B=∠C,∴AB=AC,∠BAE=∠CAD,BE=DC,AD=AE,故A、B、C正确;AD的对应边是AE而非DE,所以D错误.故选:D.2.如图,若△ABC≌△ADE,则下列结论中一定成立的是()A.AC=DE B.∠BAD=∠CAE C.AB=AE D.∠ABC=∠AED 【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解答】解:∵△ABC≌△ADE,∴AC=AE,AB=AD,∠ABC=∠ADE,∠BAC=∠DAE,∴∠BAC﹣∠DAC=∠DAE﹣∠DAC,即∠BAD=∠CAE.故A,C,D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故选:B.3.如图,△ABC≌△AEF,AB=AE,∠B=∠E,则对于结论:其中正确的是()①AC=AF,②∠F AB=∠EAB,③EF=BC,④∠EAB=∠F AC,A.①②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可得AC=AF,EF=CB,∠EAF=∠BAC,再利用等式的性质可得∠EAB=∠F AC.【解答】解:∵△ABC≌△AEF,∴AC=AF,EF=CB,∠EAF=∠BAC,∴∠EAF﹣∠BAF=∠BAC﹣∠BAF,∴∠EAB=∠F AC,正确的是①③④,故选:B.4.如图所示,△ABD≌△CDB,下面四个结论中,不正确的是()A.△ABD和△CDB的面积相等B.△ABD和△CDB的周长相等C.∠A+∠ABD=∠C+∠CBD D.AD∥BC,且AD=BC【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推出两三角形面积相等,周长相等,再逐个判断即可.【解答】解:A、∵△ABD≌△CDB,∴△ABD和△CDB的面积相等,故本选项错误;B、∵△ABD≌△CDB,∴△ABD和△CDB的周长相等,故本选项错误;C、∵△ABD≌△CDB,∴∠A=∠C,∠ABD=∠CDB,∴∠A+∠ABD=∠C+∠CDB≠∠C+∠CBD,故本选项正确;D、∵△ABD≌△CDB,∴AD=BC,∠ADB=∠CBD,∴AD∥BC,故本选项错误;故选:C.5.如图,点D,E在△ABC的边BC上,△ABD≌△ACE,其中B,C为对应顶点,D,E 为对应顶点,下列结论不一定成立的是()A.AC=CD B.BE=CD C.∠ADE=∠AED D.∠BAE=∠CAD 【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判断即可.【解答】解:∵△ABD≌△ACE,∴BD=CE,∴BE=CD,B成立,不符合题意;∠ADB=∠AEC,∴∠ADE=∠AED,C成立,不符合题意;∠BAD=∠CAE,∴∠BAE=∠CAD,D成立,不符合题意;AC不一定等于CD,A不成立,符合题意,故选:A.6.如图,AB∥ED,CD=BF,若△ABC≌△EDF,则还需要补充的条件可以是()A.AC=EF B.BC=DF C.AB=DE D.∠B=∠E【分析】因为AB∥ED,所以∠B=∠D,又因为CD=BF,则添加AB=DE后可根据SAS 判定△ABC≌△DEF.【解答】解:∵AB∥ED,∵∠B=∠D,∵CD=BF,CF=FC,∴BC=DF.在△ABC和△DEF中BC=DF,∠B=∠D,AB=DE,∴△ABC≌△DEF.故选:C.7.如图,△ABC≌△ADE,线段BC的延长线过点E,与线段AD交于点F,∠ACB=∠AED =105°,∠CAD=5°,∠B=50°,则∠DEF的度数30°.【分析】由△ACB的内角和定理求得∠CAB=25°;然后由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得到∠EAD=∠CAB=25°.则结合已知条件易求∠EAB的度数;最后利用△AEB的内角和是180度和图形来求∠DEF的度数.【解答】解:∵∠ACB=105°,∠B=50°,∴∠CAB=180°﹣∠B﹣∠ACB=180°﹣50°﹣105°=25°.又∵△ABC≌△ADE,∴∠EAD=∠CAB=25°.又∵∠EAB=∠EAD+∠CAD+∠CAB,∠CAD=5°,∴∠EAB=25°+5°+25°=55°,∴∠AEB=180°﹣∠EAB﹣∠B=180°﹣55°﹣50°=75°,∴∠DEF=∠AED﹣∠AEB=105°﹣75°=30°.故答案为:30°8.如图,已知△ABC≌△DEB,点E在AB上,DE与AC相交于点F,(1)当DE=8,BC=5时,线段AE的长为3;(2)已知∠D=35°,∠C=60°,①求∠DBC的度数;②求∠AFD的度数.【分析】(1)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AB=DE=8,BE=BC=5,即可求出答案;(2)①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A=∠D=35°,∠DBE=∠C=60°,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ABC,即可得出答案;②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求出∠AEF,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求出∠AFD即可.【解答】解:(1)∵△ABC≌△DEB,DE=8,BC=5,∴AB=DE=8,BE=BC=5,∴AE=AB﹣BE=8﹣5=3,故答案为:3;(2)①∵△ABC≌△DEB∴∠A=∠D=35°,∠DBE=∠C=60°,∵∠A+∠ABC+∠C=180°,∴∠ABC=180°﹣∠A﹣∠C=85°,∴∠DBC=∠ABC﹣∠DBE=85°﹣60°=25°;②∵∠AEF是△DBE的外角,∴∠AEF=∠D+∠DBE=35°+60°=95°,∵∠AFD是△AEF的外角,∴∠AFD=∠A+∠AEF=35°+95°=130°.9.如图,△ABD≌△EBC,AB=3cm,BC=6cm,(1)求DE的长.(2)若A、B、C在一条直线上,则DB与AC垂直吗?为什么?【分析】(1)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BD=BC=6cm,BE=AB=3cm,然后根据DE=BD﹣BE代入数据进行计算即可得解;(2)DB⊥AC.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可得∠ABD=∠EBC,又A、B、C在一条直线上,根据平角的定义得出∠ABD+∠EBC=180°,所以∠ABD=∠EBC=90°,由垂直的定义即可得到DB⊥AC.【解答】解:(1)∵△ABD≌△EBC,∴BD=BC=6cm,BE=AB=3cm,∴DE=BD﹣BE=3cm;(2)DB⊥AC.理由如下:∵△ABD≌△EBC,∴∠ABD=∠EBC,又∵∠ABD+∠EBC=180°,∴∠ABD=∠EBC=90°,∴DB⊥AC.10.如图,已知△ABC≌△DEB,点E在AB上,DE与AC相交于点F,若DE=10,BC=4,∠D=30°,∠C=70°.(1)求线段AE的长.(2)求∠DBC的度数.【分析】(1)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B=DE=10,BE=BC=4,结合图形计算,得到答案;(2)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BAC=∠D=30°,∠DBE=∠C=70°,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ABC,计算即可.【解答】解:(1)∵△ABC≌△DEB,DE=10,BC=4,∴AB=DE=10,BE=BC=4,∴AE=AB﹣BE=6;(2)∵△ABC≌△DEB,∠D=30°,∠C=70°,∴∠BAC=∠D=30°,∠DBE=∠C=70°,∴∠ABC=180°﹣30°﹣70°=80°,∴∠DBC=∠ABC﹣∠DBE=10°.。

全等三角形ppt课件

全等三角形ppt课件

分层练习-巩固
22.如图,△ABD≌△ACE,写出对应边和对应角.
解:AB与AC、AD与AE、BD与CE是对应边,∠A与∠A、∠B与∠C、∠ ADB与∠AEC是对应角.
分层练习-巩固
23.如图,△ABC≌△DEF.求图中的 x、y、z 的值.
解:(1)x=2.1,y=2,z=109; (2)x=50,y=70,z=2.7.
练一练
3.如图所示,已知△ACF≌△DBE,且点A,B,C,D在同一条直线 上,∠A=50°,∠F=40°. (1)求△DBE各内角的度数; (2)若AD=16,BC=10,求AB的长.
解:(1)∵△ACF≌△DBE,∠A=50°,∠F=40°, ∴∠D=∠A=50°,∠E=∠F=40°, ∴∠DBE=180°-∠D-∠E=90°. (2)∵△ACF≌△DBE,∴AC=DB, ∴AC-BC=DB-BC,∴AB=CD,
C. 3 cm
D. 4 cm
4.如图,工人师傅砌门时,常用木条EF固定长方形门框ABCD使其不
变形,这种做法的根据是( B )
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B.三角形的稳定性
C.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D.长方形的轴对称性
分层练习-基础
5.在△ABC中,已知AB=AC,D是BC的中点,则∠ADB是( C ) A. 锐角 B. 钝角 C. 直角 D. 无法确定
练一练
2.如图,若△BOD≌△COE,指出这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 若△ADO≌△AEO,指出这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
解:△BOD与△COE的对应边为BO与CO,OD与OE,BD与CE; △ADO与△AEO的对应角为∠DAO与∠EAO,∠ADO与∠AEO, ∠AOD与∠AOE.
例2:如图,△ABE和△ADC是△ABC分别沿着AB、AC边翻折180° 形成的.若∠1∶∠2∶∠3=28∶5∶3,则∠α的度数是_____.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经典讲义)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经典讲义)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知识要点1、全等三角形概念:两个能完全重合的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2、全等三角形性质:(1)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高相等,对应边上的中线相等, 对应角的平分线相等.(3)全等三角形的周长、面积相等.3、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1)全等判定一: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 )(2)全等判定二: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 ) (3)全等判定三:两角及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 (4)全等判定四: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 )专题一、全等图形的性质——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应中线、角平分线、高线)、对应角、对应周长、对应面积相等例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全等图形的面积相等B.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C.形状相同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D.周长相等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例题2:如图1,折叠长方形ABCD ,使顶点D 与BC 边上的N 点重合,如果AD=7cm ,DM=5cm ,∠DAM=39°,则AN =____cm ,NM =____cm ,NAB ∠= .【仿练1】如图2,已知ABC ADE ∆≅∆,AB AD =,BC DE =,那么与BAE ∠相等的角是 . 【仿练2】如图3,ABC ADE ∆≅∆,则AB= ,∠E= _.若∠BAE=120°,∠BAD=40°,则∠BAC= .图4EDCB A图2 图3M DA NBC 图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SSS )相关几何语言考点∵AE=CF ∵CM 是△的中线∴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或 ∵AC=E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B=AB ( )在△ABC 和△DEF 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BC ≌△DEF ( )例1.如图,AB =AD ,CB =CD .△ABC 与△ADC 全等吗?为什么?例2.如图,C 是AB 的中点,AD =CE ,CD =BE .求证△ACD ≌△CBE .BFECAFE DCB ACMBA B A例3.如图,点B,E,C,F在一条直线上,AB=DE,AC=DF,BE=CF.求证∠A=∠D.练习1..如图,AB=CD,AD=CB,那么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A.∠A=∠C B.AB=AD C.AD∥BC D.AB∥CD2、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BE=CE,则由“SSS”可以判定()A.△ABD≌△ACD B.△BDE≌△CDEC.△ABE≌△ACE D.以上都不对3.如图,AB=AC,BD=CD,则△ABD≌△ACD的依据是()A.SSS B.SAS C.AASD.HL4.如图,AB=AC,D为BC的中点,则△ABD≌_________.5.如图,已知AB=DE,BC=EF,若要使△ABC≌△DEF,那么还要需要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可以是:.6.如图,AB=AC,BD=DC,∠BAC=36°,则∠BAD的度数是°.7、.如图,AB=AE,AC=AD,BD=CE,求证:△ABC≌ADE。

两边及一角的平分线相等的三角形全等

两边及一角的平分线相等的三角形全等

三角形是初中数学中重要的几何形状,而全等三角形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全等三角形具有相同的形状和相同的大小,是重要的几何性质之一。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两边及一角的平分线相等的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应用。

一、全等三角形的定义1.1 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定义全等三角形是指在几何形状上,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情况下,两个三角形全等。

1.2 全等三角形的符号表示两个全等三角形可以用符号来表示,常用的表示方法是△ABC ≌ △DEF,其中△ABC 代表一个三角形,△DEF 表示另一个三角形。

二、两边及一角的平分线相等的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1 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当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分别相等时,可以推断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2.2 两边及一角的平分线相等若两个三角形的一个角和它们的两边的切线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证明方法要证明两边及一角的平分线相等的三角形全等,可以通过 SSS 全等判据(三边对应相等判据)、SAS 全等判据(两边及夹角对应相等判据)、AAS 全等判据(两角及夹边对应相等判据)进行证明。

三、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应用3.1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具有以下性质:(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3)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3.2 全等三角形的应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条件在几何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1)在证明几何定理时,可以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

(2)在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可以利用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性质,简化计算步骤。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可以利用全等三角形的特性,求解未知长度和角度。

四、如何判断两边及一角的平分线相等的三角形全等4.1 观察三角形的给定条件要判断两边及一角的平分线相等的三角形全等,需要观察给定的三角形条件,看是否满足两边及一角的平分线相等的条件。

4.2 应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可以利用SSS 全等判据、SAS 全等判据、AAS 全等判据等进行判断。

《1.4全等三角形》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数学浙教版12八年级上册

《1.4全等三角形》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数学浙教版12八年级上册

《全等三角形》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特点,能识别全等三角形。

2. 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如SSS、SAS等。

3. 学会应用全等三角形知识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

4. 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节课程的主要作业内容是理解并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判定方法。

具体分为以下四个部分:(一)概念梳理1. 全等三角形的定义与基本性质。

2. 全等三角形符号语言的应用,即“≌”。

(二)判定方法1. SSS判定法:三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 SAS判定法:两角及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 辅助线作法,通过作辅助线来证明全等三角形。

(三)应用练习通过实际问题,加深对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理解和应用,包括:1. 根据题目要求画图并标记出全等关系。

2. 通过图形变化及角度关系寻找并应用全等三角形。

3.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如三角板模型的应用等。

(四)归纳总结对全等三角形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三、作业要求1. 每位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不得抄袭他人答案。

2. 认真阅读教材和课堂笔记,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判定方法。

3. 仔细审题,根据题目要求准确作图并标注全等关系。

4.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注重过程和结果的逻辑性。

5. 作业需按时提交,字迹工整,格式规范。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作业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评价。

2. 评价标准包括对全等三角形概念的理解程度、判定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应用能力。

3. 对于优秀作业进行展示和表扬,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课堂讲解或辅导。

2. 对学生未掌握的难点进行详细解析,并举一反三,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 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和解题方法,共同进步。

4. 根据学生作业情况调整教学计划,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

通过此作业设计方案,旨在让学生在掌握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同时,培养其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4《全等三角形》教案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4《全等三角形》教案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4《全等三角形》教案一. 教材分析《全等三角形》是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4节的内容,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以及全等三角形在几何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本质,提高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性质,角的度量,边的计算等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几何思维能力。

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较为抽象,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理解和应用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

2.能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简单几何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3.全等三角形在几何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总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利用几何画板,动态展示全等三角形的变换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几何画板。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复习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相等,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从而引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利用几何画板,动态展示两个三角形的全等变换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同时,给出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观察,判断几组三角形是否全等。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三角形的边和角,总结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几何问题,如:已知两个三角形全等,求第三个角的度数。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全等三角形在几何中的应用。

让学生举例说明全等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在三角形剖分,三角形拼接等问题中,如何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四)(HL)》教案-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四)(HL)》教案-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四)(HL)》【课标内容】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4.掌握基本事实:斜边和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探索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和如何利用“直角边斜边”的条件证明三角形全等,是在学生学习了线段、角、相交线、平行线和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之后展开的.“HL”是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重要依据.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动手操作、剪拼、翻折平移、推理证明的数学方法,一步步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整节课让学生从画几何图形,剪拼,翻折平移,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学生更加清楚直观,以及学习推理证明的方法.【学情分析】本节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第二节的第四课时,全等三角形的判定(HL)是学生学习了图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征后的一节内容,它不仅是后面学习平行四边形性质与判定的基础,而且也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线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熟练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且灵活的应用.【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2.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并能运用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在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及其运用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教学重点】掌握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方法-HL【教学难点】熟练选择判定方法,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教学方法】五步教学法、引导探究法【课前准备】三角板、多媒体【课时设置】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学自检互助点拨(阅读教材P41-43,完成以下问题)1.判定三角形全等:、、、 .2.如图,Rt△ABC中,直角边是、,斜边是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可更快更准确地解答下面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二、合作互学探究新知(动手操作):1.已知线段a,c ,和一个直角α,利用尺规作一个Rt△ABC,使∠C=∠α,AB=c,CB= a.2.与同桌重叠比较,是否重合?3.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设计意图】比较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与判定两个一般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异同点,感知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也能用已学的判定条件.激发学生挑战新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作图能力.画法直接由教师蛤出,而不安排学生画出,是考虑学生反映画图有一定的难度,况且作图不是本节课的重点.)三、自我检测成果展示1.如图,B、E、F、C在同一直线上,AF⊥BC于F,DE⊥BC于E,AB=DC,BE=CF,你认为AB平行于CD吗?说说你的理由.理由:∵ AF⊥BC,DE⊥BC (已知)∴∠AFB=∠DEC= °(垂直的定义)在Rt△和Rt△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 )∴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设计意图】 让学生表述,培养归纳、表达能力,并能进一步理解“HL ”这一条件,自己读题、审题,先独自证明,培养学生独自面对围难的勇气和信心.2.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 )A.一锐角对应相等;B.两锐角对应相等;C.一条边对应相等;D.两条边对应相等3.如图,∠B=∠D=90°,BC=CD ,∠1=30°,则∠2的度数为( )A. 30°B. 60°C. 30°和60°之间D. 以上都不对4.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那么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依据是( )A. AASB.SASC.HLD.SSS5.如图,在Rt △ABC 中,∠BAC=90°,AB=AC ,分别过点B ,C 作过点A 的直线的垂线BD ,CE ,若BD=4cm ,CE=3cm ,求DE 的长.四、应用提升挑战自我在△ABC中,AB=CB,∠ABC=90º,F为AB延长线上一点,点E在BC 上,且AE=CF.(1)求证: Rt△ABE≌Rt△CBF;(2)若∠CAE=30º,求∠ACF度数.(【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消化、新的知识,能够灵活的运用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五、经验总结反思收获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写出来【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消化、新的知识,能够灵活的运用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关键是区别两种情况,判断哪一种情况可以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在学习后进行适当总结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内容.【板书设计】全等三角形判定HL【备课反思】本节数学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回顾全等三角形判定(除了定义外,已经学了四种方法:SSS、SAS、ASA、AAS、)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特殊的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方法,让学生充分认识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加深他们对公理的多层次的理解.探索“HL公理”中,要求学生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强调从情景中获得数学感悟,注重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的过程.数学教学应努力体现“从问题情景出发,建立模型、寻求结论、解决问题”.纵观整个教学,不足的方面:第一,启发性、激趣性不足,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易集中,课堂气氛不能很快达到高潮,延误了学生学习的最佳时机;第二,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时机控制不好,导致部分学生不能有所收获;第三,在评价学生表现时,不够及时,没有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丧失激起学生继续学习的很多机会.这些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会争取改进.。

全等三角形讲义知识点+典型例题(完美打印版)

全等三角形讲义知识点+典型例题(完美打印版)

BPAa【变式1】如图,在t R ABC △中,AB AC =,90BAC ∠=︒,过点A 的任一直线AN ,BD AN ⊥于D ,BD AN ⊥于E求证:DE BD CE =-NEDCBA【变式2】如图,在ABC △中,90ACB ∠=︒,AC BC =,直线MN 经过点C ,且AD MN ⊥于D ,BE MN ⊥于E ,求证:DE AD BE =+.EDCBA专题 三角形的尺规作图知识点解析作三角形的三种类型:① 已知两边及夹角作三角形: 作图依据------SAS ② 已知两角及夹边作三角形: 作图依据------ASA ③ 已知三边作三角形: 作图依据------SSS典型例题【例1】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已知:如图,线段a . 求作:线段AB ,使AB = a .【例2】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已知:如图,∠AOB 。

求作:∠A’O’B’,使A’O’B’=∠AOB【例3】已知三边作三角形已知:如图,线段a,b,c.求作:△ABC,使AB = c,AC = b,BC = a.作法:【例4】已知两边及夹角作三角形已知:如图,线段m,n, ∠α.求作:△ABC,使∠A=∠α,AB=m,AC=n.【例5】已知两角及夹边作三角形已知:如图,∠α,∠β,线段c .求作:△ABC,使∠A=∠α,∠B=∠β,AB=c.随堂练习1.根据已知条件作符合条件的三角形,在作图过程中主要依据是()A.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B.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C.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和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D.不能确定2.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求作这个三角形时,第一步骤应为()A.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B.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C.作两条线段等于已知三角形的边,并使其夹角等于已知角D.先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或先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3.用尺规作一个直角三角形,使其两条直角边分别等于已知线段时,实际上就是已知的条件是()A.三角形的两条边和它们的夹角B.三角形的三条边C.三角形的两个角和它们的夹边;D.三角形的三个角4.已知三边作三角形时,用到所学知识是()A.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B.作一个角使它等于已知角的一半C.在射线上取一线段等于已知线段D.作一条直线的平行线或垂线专题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知识点解析一、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目的:变不可测距离为可测距离。

浙教版八上第一章1.4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浙教版八上第一章1.4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1.4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知识点梳理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1)判定定理1:SSS﹣﹣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判定定理2:SAS﹣﹣两边及其夹角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3)判定定理3:ASA﹣﹣两角及其夹边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4)判定定理4:AAS﹣﹣两角及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5)判定定理5:HL﹣﹣斜边与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方法指引:全等三角形的5种判定方法中,选用哪一种方法,取决于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若已知两边对应相等,则找它们的夹角或第三边;若已知两角对应相等,则必须再找一组对边对应相等,且要是两角的夹边,若已知一边一角,则找另一组角,或找这个角的另一组对应邻边.2、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1)定义:经过某一条线段的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中垂线)垂直平分线,简称“中垂线”.(2)性质:①垂直平分线垂直且平分其所在线段.②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③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该点叫外心,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题型梳理题型一找条件证全等1.如图,点D,E分别在线段AB,AC上,CD与BE相交于O点,已知AB=AC,现添加以下的哪个条件仍不能判定△ABE≌△ACD()A.∠B=∠C B.AD=AE C.BD=CE D.BE=CD2.如图,已知∠ABC=∠DCB,下列所给条件不能证明△ABC≌△DCB的是()A.∠A=∠D B.AB=DC C.∠ACB=∠DBC D.AC=BD3.如图,在△ABC和△DEF中,∠B=∠DEF,AB=DE,添加下列一个条件后,仍然不能证明△ABC≌△DEF,这个条件是()A.∠A=∠D B.BC=EF C.∠ACB=∠F D.AC=DF4.如图,已知∠ABC=∠BAD,添加下列条件还不能判定△ABC≌△BAD的是()A.AC=BD B.∠CAB=∠DBA C.∠C=∠D D.BC=AD5.如图,下列条件中,不能证明△ABC≌△DCB的是()A.AB=DC,AC=DB B.AB=DC,∠ABC=∠DCBC.BO=CO,∠A=∠D D.AB=DC,∠DBC=∠ACB6.下列各图中a、b、c为三角形的边长,则甲、乙、丙三个三角形和左侧△ABC一定全等的是()A.甲和乙B.乙和丙C.甲和丙D.只有丙7.如图,已知∠ABC=∠DCB,下列所给条件不能证明△ABC≌△DCB的是()A.∠A=∠D B.AB=DC C.∠ACB=∠DBC D.AC=BD8.如图,有一张三角形纸片ABC,已知∠B=∠C=x°,按下列方案用剪刀沿着箭头方向剪开,可能得不到全等三角形纸片的是()A.B.C.D.9.如图,点B、F、C、E在一条直线上,AB∥ED,AC∥FD,那么添加下列一个条件后,仍无法判定△ABC≌△DEF的是()A.AB=DE B.AC=DF C.∠A=∠D D.BF=EC10.如图,点B、F、C、E在一条直线上,AB∥ED,AC∥FD,那么添加下列一个条件后,仍无法判定△ABC≌△DEF的是()A.∠A=∠D B.AC=DF C.AB=ED D.BF=EC11.如图,在△ABC与△DEF中,已有条件AB=DE,还需添加两个条件才能使△ABC≌△DEF,不能添加的一组条件是()A.∠B=∠E,BC=EF B.BC=EF,AC=DFC.∠A=∠D,∠B=∠E D.∠A=∠D,BC=EF12.如图,EB交AC于点M,交FC于点D,AB交FC于点N,∠E=∠F=90°,∠B=∠C,AE=AF,给出下列结论:其中正确的结论有()①∠1=∠2;②BE=CF;③△ACN≌△ABM;④CD=DN;⑤△AFN≌△AEM.A.2个B.3个C.4个D.5个13.如图,点B、A、D、E在同一直线上,BD=AE,BC∥EF,要使△ABC≌△DEF,则只需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是.(只填一个即可)14.如图,已知AB=BC,要使△ABD≌△CBD,还需添加一个条件,你添加的条件是.(只需写一个,不添加辅助线)15.如图,△ABC的两条高AD,BE相交于点F,请添加一个条件,使得△ADC≌△BEC (不添加其他字母及辅助线),你添加的条件是.16.如图,已知∠ABC=∠DCB,添加下列条件中的一个:①∠A=∠D,②AC=DB,③AB =DC,其中不能确定△ABC≌△DCB的是(只填序号).17.如图,AB=AC,要使△ABE≌△ACD,应添加的条件是(添加一个条件即可).题型二直接证明全等1.如图,已知AB=DE,∠B=∠E,添加下列哪个条件可以利用SAS判断△ABC≌△DEC.正确的是:.①∠A=∠D;②BC=EC;③AC=DC;④∠BCE=∠ACD.2.如图,已知∠ABC=∠DCB,增加下列条件:①AB=CD;②AC=DB;③∠A=∠D;④∠ACB=∠DBC;能判定△ABC≌△DCB的是.(填序号)3.已知:如图,A、C、F、D在同一直线上,AF=DC,AB=DE,BC=EF,求证:△ABC ≌△DEF.4.如图,∠C=∠E,AC=AE,点D在BC边上,∠1=∠2,AC和DE相交于点O.求证:△ABC≌△ADE.5.已知,如图,AB=AE,AB∥DE,∠ECB=70°,∠D=110°,求证:△ABC≌△EAD.6.如图,D是AB上一点,DF交AC于点E,DE=FE,FC∥AB,求证:△ADE≌△CFE.7.已知:如图,点A、E、F、C在同一条直线上,AD∥CB,∠1=∠2,AE=CF.求证:△ADF≌△CBE.8.如图,AB=DE,AC=DF,BE=CF,求证:△ABC≌△DEF.9.如图,已知AB∥CF,D是AB上一点,DF交AC于点E,若AB=BD+CF,求证:△ADE ≌△CFE.题型三动点与全等(分类讨论,找到对应定点)1.已知△ABC中,AB=BC≠AC,作与△ABC只有一条公共边,且与△ABC全等的三角形,这样的三角形一共能作出个.2.△ABC中,AB=AC=12厘米,∠B=∠C,BC=8厘米,点D为AB的中点.如果点P 在线段BC上以2厘米/秒的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C点向A 点运动.若点Q的运动速度为v厘米/秒,则当△BPD与△CQP全等时,v的值为.3.如图,CA⊥AB,垂足为点A,AB=24,AC=12,射线BM⊥AB,垂足为点B,一动点E 从A点出发以3厘米/秒沿射线AN运动,点D为射线BM上一动点,随着E点运动而运动,且始终保持ED=CB,当点E经过秒时,△DEB与△BCA全等.4.如图,∠C=90°,AC=20,BC=10,AX⊥AC,点P和点Q同时从点A出发,分别在线段AC和射线AX上运动,且AB=PQ,当AP=时,以点A,P,Q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全等.5.已知:如图,在长方形ABCD 中,AB =4,AD =6.延长BC 到点E ,使CE =2,连接DE ,动点P 从点B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BC ﹣CD ﹣DA 向终点A 运动,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t 秒,当t 的值为 秒时,△ABP 和△DCE 全等.6.(多选)如图,AB =4cm ,AC =BD =3cm ,∠CAB =∠DBA ,点P 在线段AB 上以1cm /s 的速度由点A 向点B 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BD 上由点B 向点D 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s ),则当△ACP 与△BPQ 全等时,点Q 的运动速度为 cm /s .A .13;B .1;C .1.5;D .2.7.如图,△ABC 中,∠ACB =90°,AC =6cm ,BC =8cm ,直线l 经过点C 且与边AB 相交.动点P 从点A 出发沿A →C →B 路径向终点B 运动;动点Q 从点B 出发沿B →C →A 路径向终点A 运动.点P 和点Q 的速度分别为2cm /s 和3cm /s ,两点同时出发并开始计时,当点P 到达终点B 时计时结束.在某时刻分别过点P 和点Q 作PE ⊥l 于点E ,QF ⊥l 于点F ,设运动时间为t 秒,则当t = 秒时,△PEC 与△QFC 全等.8.如图,在长方形ABCD 中,AB =CD =6cm ,BC =10cm ,点P 从点B 出发,以2cm /秒的速度沿BC 向点C 运动,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t 秒:(1)PC = cm .(用t 的代数式表示)(2)当t为何值时,△ABP≌△DCP?(3)当点P从点B开始运动,同时,点Q从点C出发,以vcm/秒的速度沿CD向点D 运动,是否存在这样v的值,使得△ABP与△PQC全等?若存在,请求出v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9.如图(1),AB=7cm,AC⊥AB,BD⊥AB垂足分别为A、B,AC=5cm.点P在线段AB 上以2cm/s的速度由点A向点B运动,同时点Q在射线BD上运动.它们运动的时间为t(s)(当点P运动结束时,点Q运动随之结束).题型四全等判定的实际应用1.如图,某同学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了三块,现在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那么最省事的办法是()A.带①去B.带②去C.带③去D.带①和②去2.某同学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了3块,现在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那么最省事方法是()A.带①去B.带②去C.带③去D.①②③都带去3.如图,将两根钢条AA′、BB′的中点O连在一起,使AA′、BB′能绕着点O自由转动,就做成了一个测量工具,由三角形全等可知A′B′的长等于内槽宽AB,那么判定△OAB≌△OA′B′的理由是()A.SAS B.ASA C.SSS D.AAS4.小明不慎将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摔碎成如图所示的四块(即图中标有1、2、3、4的四块),你认为将其中的哪一些块带去,就能配一块与原来一样大小的三角形?应该带()A.第1块B.第2块C.第3块D.第4块5.如图,聪聪书上的三角形被墨迹污染了一部分,他根据所学知识很快就画了一个与书本上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那么聪聪画图的依据是()A.SSS B.SAS C.ASA D.AAS6.如图,一块三角形玻璃碎成了4块,现在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与原来的三角形玻璃完全一样的玻璃,那么最省事的办法是带()去.A.①B.②C.③D.④7.如图,小强利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测量池塘两端M、N的距离,如果△PQO≌△NMO,则只需测出其长度的线段是()A.PO B.PQ C.MO D.MQ8.如图,要测量河两岸相对的两点A、B的距离,先在AB的垂线BF上取两点C、D,使BC=CD,再作出BF的垂线DE,使点A、C、E在同一条直线上(如图),可以说明△ABC≌△EDC,得AB=DE,因此测得DE的长就是AB的长,判定△ABC≌△EDC,最恰当的理由是()A.SAS B.HL C.SSS D.ASA9.如图,亮亮书上的三角形被墨迹污染了一部分,很快他就根据所学知识画出一个与书上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他的依据是()A.SAS B.ASA C.AAS D.SSS10.如图,为了测量B点到河对面的目标A之间的距离,在B点同侧选择了一点C,测得∠ABC=75°,∠ACB=35°,然后在M处立了标杆,使∠CBM=75°,∠MCB=35°,得到△MBC≌△ABC,所以测得MB的长就是A,B两点间的距离,这里判定△MBC≌△ABC的理由是()A.SAS B.AAA C.SSS D.ASA11.小明不慎将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摔碎成如图所示的四块(即图中标有1、2、3、4的四块),你认为将其中的哪一块带去,就能配一块与原来一样大小的三角形?应该带第块.12.如图所示,某同学将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了三块,现在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那么最省事的办法是带第块去.(填序号)13.如图所示,某同学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了三块,现在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那么最省事的办法是带去玻璃店.14.如图,要测量池塘两岸相对的两点A,B的距离,可以在池塘外取AB的垂线BF上的两点C,D,使BC=CD,再画出BF的垂线DE,使E与A,C在一条直线上.若想知道两点A,B的距离,只需要测量出线段即可.15.如图所示,一块三角形玻璃碎成了4块,现在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与原来的三角形玻璃完全一样的玻璃,那么最省事的办法是带.16.淇淇同学沿一段笔直的人行道行走,在由A处步行到达B处的过程中,通过隔离带的空隙O,刚好浏览完对面人行道宣传墙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语,其具体信息汇集如下:如图,AB∥OH∥CD,相邻两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AC,BD相交于O,OD⊥CD.垂足为D,已知AB=20米,请根据上述信息求标语CD的长度.17.公路上,A,B两站相距25千米,C、D为两所学校,DA⊥AB于点A,CB⊥AB于点B,如图,已知DA=15千米,现在要在公路AB上建一报亭H,使得C、D两所学校到H的距离相等,且∠DHC=90°,问:H应建在距离A站多远处?学校C到公路的距离是多少千米?题型五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与应用1.如图,在△ABC中,AC=4cm,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点N,△BCN的周长是7cm,则BC的长为()A.1cm B.2cm C.3cm D.4cm2.如图,△ABC中,BD平分∠ABC,BC的中垂线交BC于点E,交BD于点F,连接CF.若∠A=60°,∠ABD=24°,则∠ACF的度数为()A.48°B.36°C.30°D.24°3.如图所示,线段AC的垂直平分线交线段AB于点D,∠A=50°,则∠BDC=()A.50°B.100°C.120°D.130°4.如图,在△ABC中,DE是AC的垂直平分线,且分别交BC,AC于点D和E,∠B=60°,∠C=25°,则∠BAD为()A.50°B.70°C.75°D.80°5.如图,在△ABC中,AB=AC,∠A=120°,BC=6cm,AB的垂直平分线交BC于点M,交AB于点E,AC的垂直平分线交BC于点N,交AC于点F,则MN的长为()A.4cm B.3cm C.2cm D.1cm6.如图,DE是△ABC的边AB的垂直平分线,D为垂足,DE交AC于点E,且AC=8,BC=5,则△BEC的周长是()A.12B.13C.14D.157.如图,在△ABC中,AC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点D,CD平分∠ACB,若∠A=50°,则∠B的度数为()A.25°B.30°C.35°D.40°8.如图,△ABC中,AC=8,BC=5,AB的垂直平分线DE交AB于点D,交边AC于点E,则△BCE的周长为.9.如图,已知在△ABC中,DE是BC的垂直平分线,垂足为E,交AC于点D,若AB=6,AC=9,则△ABD的周长是.10.如图,在▱ABCD中,AB=3,BC=5,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过点O作OE⊥AC,交AD于点E,连接CE,则△CDE的周长为.答案与解析题型一找条件证全等1.如图,点D,E分别在线段AB,AC上,CD与BE相交于O点,已知AB=AC,现添加以下的哪个条件仍不能判定△ABE≌△ACD()A.∠B=∠C B.AD=AE C.BD=CE D.BE=CD【分析】欲使△ABE≌△ACD,已知AB=AC,可根据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AAS、SAS、ASA添加条件,逐一证明即可.【解答】解:∵AB=AC,∠A为公共角,A、如添加∠B=∠C,利用ASA即可证明△ABE≌△ACD;B、如添AD=AE,利用SAS即可证明△ABE≌△ACD;C、如添BD=CE,等量关系可得AD=AE,利用SAS即可证明△ABE≌△ACD;D、如添BE=CD,因为SSA,不能证明△ABE≌△ACD,所以此选项不能作为添加的条件.故选:D.2.如图,已知∠ABC=∠DCB,下列所给条件不能证明△ABC≌△DCB的是()A.∠A=∠D B.AB=DC C.∠ACB=∠DBC D.AC=BD【分析】本题要判定△ABC≌△DCB,已知∠ABC=∠DCB,BC是公共边,具备了一组边对应相等,一组角对应相等,故添加AB=CD、∠ACB=∠DBC、∠A=∠D后可分别根据SAS、ASA、AAS能判定△ABC≌△DCB,而添加AC=BD后则不能.【解答】解:A、可利用AAS定理判定△ABC≌△DCB,故此选项不合题意;B、可利用SAS定理判定△ABC≌△DCB,故此选项不合题意;C、利用ASA判定△ABC≌△DCB,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D、SSA不能判定△ABC≌△DCB,故此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 .3.如图,在△ABC 和△DEF 中,∠B =∠DEF ,AB =DE ,添加下列一个条件后,仍然不能证明△ABC ≌△DEF ,这个条件是( )A .∠A =∠DB .BC =EF C .∠ACB =∠FD .AC =DF【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利用ASA 、SAS 、AAS 即可得答案.【解答】解:∵∠B =∠DEF ,AB =DE ,∴添加∠A =∠D ,利用ASA 可得△ABC ≌△DEF ;∴添加BC =EF ,利用SAS 可得△ABC ≌△DEF ;∴添加∠ACB =∠F ,利用AAS 可得△ABC ≌△DEF ;故选:D .4.如图,已知∠ABC =∠BAD ,添加下列条件还不能判定△ABC ≌△BAD 的是( )A .AC =BDB .∠CAB =∠DBAC .∠C =∠D D .BC =AD【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SAS ,AAS ,ASA ,可得答案.【解答】解:由题意,得∠ABC =∠BAD ,AB =BA ,A 、∠ABC =∠BAD ,AB =BA ,AC =BD ,(SSA )三角形不全等,故A 错误;B 、在△ABC 与△BAD 中,{∠ABC =∠BADAB =BA ∠CAB =∠DBA,△ABC ≌△BAD (ASA ),故B 正确;C 、在△ABC 与△BAD 中,{∠C =∠D∠ABC =∠BAD AB =BA,△ABC ≌△BAD (AAS ),故C 正确;D 、在△ABC 与△BAD 中,{BC =AD∠ABC =∠BAD AB =BA,△ABC ≌△BAD (SAS ),故D 正确;故选:A .5.如图,下列条件中,不能证明△ABC≌△DCB的是()A.AB=DC,AC=DB B.AB=DC,∠ABC=∠DCBC.BO=CO,∠A=∠D D.AB=DC,∠DBC=∠ACB【分析】本题要判定△ABC≌△DCB,已知BC是公共边,具备了一组边对应相等.所以由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作出正确的判断即可.【解答】解:根据题意知,BC边为公共边.A、由“SSS”可以判定△ABC≌△DCB,故本选项错误;B、由“SAS”可以判定△ABC≌△DCB,故本选项错误;C、由BO=CO可以推知∠ACB=∠DBC,则由“AAS”可以判定△ABC≌△DCB,故本选项错误;D、由“SSA”不能判定△ABC≌△DCB,故本选项正确.故选:D.6.下列各图中a、b、c为三角形的边长,则甲、乙、丙三个三角形和左侧△ABC一定全等的是()A.甲和乙B.乙和丙C.甲和丙D.只有丙【分析】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得出乙和丙与△ABC全等,甲与△ABC不全等.【解答】解:乙和△ABC全等;理由如下:在△ABC和图乙的三角形中,满足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SAS,所以乙和△ABC全等;在△ABC和图丙的三角形中,满足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AAS,所以丙和△ABC全等;不能判定甲与△ABC全等;故选:B.7.如图,已知∠ABC=∠DCB,下列所给条件不能证明△ABC≌△DCB的是()A.∠A=∠D B.AB=DC C.∠ACB=∠DBC D.AC=BD【分析】根据题目所给条件∠ABC=∠DCB,再加上公共边BC=BC,然后再结合判定定理分别进行分析即可.【解答】解:A、添加∠A=∠D可利用AAS判定△ABC≌△DCB,故此选项不合题意;B、添加AB=DC可利用SAS定理判定△ABC≌△DCB,故此选项不合题意;C、添加∠ACB=∠DBC可利用ASA定理判定△ABC≌△DCB,故此选项不合题意;D、添加AC=BD不能判定△ABC≌△DCB,故此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8.如图,有一张三角形纸片ABC,已知∠B=∠C=x°,按下列方案用剪刀沿着箭头方向剪开,可能得不到全等三角形纸片的是()A.B.C.D.【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进行判断.【解答】解:A、由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SAS证得图中两个小三角形全等,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B、由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SAS证得图中两个小三角形全等,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C、如图1,∵∠DEC=∠B+∠BDE,∴x°+∠FEC=x°+∠BDE,∴∠FEC=∠BDE,所以其对应边应该是BE和CF,而已知给的是BD=FC=3,所以不能判定两个小三角形全等,故本选项符合题意;D、如图2,∵∠DEC=∠B+∠BDE,∴x°+∠FEC=x°+∠BDE,∴∠FEC=∠BDE,∵BD=EC=2,∠B=∠C,∴△BDE≌△CEF,所以能判定两个小三角形全等,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由于本题选择可能得不到全等三角形纸片的图形,故选:C.9.如图,点B、F、C、E在一条直线上,AB∥ED,AC∥FD,那么添加下列一个条件后,仍无法判定△ABC≌△DEF的是()A.AB=DE B.AC=DF C.∠A=∠D D.BF=EC【分析】分别判断选项所添加的条件,根据三角形的判定定理:SSS、SAS、AAS进行判断即可.【解答】解:选项A、添加AB=DE可用AAS进行判定,故本选项错误;选项B、添加AC=DF可用AAS进行判定,故本选项错误;选项C、添加∠A=∠D不能判定△ABC≌△DEF,故本选项正确;选项D、添加BF=EC可得出BC=EF,然后可用ASA进行判定,故本选项错误.故选:C.10.如图,点B、F、C、E在一条直线上,AB∥ED,AC∥FD,那么添加下列一个条件后,仍无法判定△ABC≌△DEF的是()A.∠A=∠D B.AC=DF C.AB=ED D.BF=EC【分析】分别判断选项所添加的条件,根据三角形的判定定理:SSS、SAS、AAS进行判断即可.【解答】解:选项A、添加∠A=∠D不能判定△ABC≌△DEF,故本选项符合题意;选项B、添加AC=DF可用AAS进行判定,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选项C、添加AB=DE可用AAS进行判定,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选项D、添加BF=EC可得出BC=EF,然后可用ASA进行判定,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11.如图,在△ABC与△DEF中,已有条件AB=DE,还需添加两个条件才能使△ABC≌△DEF,不能添加的一组条件是()A.∠B=∠E,BC=EF B.BC=EF,AC=DFC.∠A=∠D,∠B=∠E D.∠A=∠D,BC=EF【分析】分别对各选项中给出条件证明△ABC≌△DEF,进行一一验证即可解题.【解答】解:(1)在△ABC 和△DEF 中,{AB =DE ∠B =∠E BC =EF,∴△ABC ≌△DEF (SAS );故A 正确;(2)在△ABC 和△DEF 中,{AB =DE BC =EF AC =DF,∴△ABC ≌△DEF (SSS );故B 正确;(3)在△ABC 和△DEF 中,{∠A =∠D AB =DE ∠B =∠E,∴△ABC ≌△DEF (ASA );故C 正确;(4)无法证明△ABC ≌△DEF ,故D 错误;故选:D .12.如图,EB 交AC 于点M ,交FC 于点D ,AB 交FC 于点N ,∠E =∠F =90°,∠B =∠C ,AE =AF ,给出下列结论: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①∠1=∠2;②BE =CF ;③△ACN ≌△ABM ;④CD =DN ;⑤△AFN ≌△AEM .A .2个B .3个C .4个D .5个【分析】①正确.可以证明△ABE ≌△ACF 可得结论.②正确,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结论.③正确,根据ASA 证明三角形全等即可.④错误,本结论无法证明.⑤正确.根据ASA证明三角形全等即可.【解答】解:∵∠E=∠F=90°,∠B=∠C,AE=AF,∴△ABE≌△ACF(AAS),∴BE=CF,AF=AE,故②正确,∠BAE=∠CAF,∠BAE﹣∠BAC=∠CAF﹣∠BAC,∴∠1=∠2,故①正确,∵△ABE≌△ACF,∴AB=AC,又∠BAC=∠CAB,∠B=∠C△ACN≌△ABM(ASA),故③正确,CD=DN不能证明成立,故④错误∵∠1=∠2,∠F=∠E,AF=AE,∴△AFN≌△AEM(ASA),故⑤正确,故选:C.13.如图,点B、A、D、E在同一直线上,BD=AE,BC∥EF,要使△ABC≌△DEF,则只需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是BC=EF或∠BAC=∠EDF.(只填一个即可)【分析】BC=EF或∠BAC=∠EDF,若BC=EF,根据条件利用SAS即可得证;若∠BAC =∠EDF,根据条件利用ASA即可得证.【解答】解:若添加BC=EF,∵BC∥EF,∴∠B=∠E,∵BD=AE,∴BD﹣AD=AE﹣AD,即BA=ED,在△ABC和△DEF中,{∠B =∠E BA =ED,∴△ABC ≌△DEF (SAS );若添加∠BAC =∠EDF ,∵BC ∥EF ,∴∠B =∠E ,∵BD =AE ,∴BD ﹣AD =AE ﹣AD ,即BA =ED ,在△ABC 和△DEF 中,{∠B =∠E BA =ED ∠BAC =∠EDF,∴△ABC ≌△DEF (ASA ),故答案为:BC =EF 或∠BAC =∠EDF14.如图,已知AB =BC ,要使△ABD ≌△CBD ,还需添加一个条件,你添加的条件是 ∠ABD =∠CBD 或AD =CD . .(只需写一个,不添加辅助线)【分析】由已知AB =BC ,及公共边BD =BD ,可知要使△ABD ≌△CBD ,已经具备了两个S 了,然后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应该有两种判定方法①SAS ,②SSS .所以可添∠ABD =∠CBD 或AD =CD .【解答】解:答案不唯一.①∠ABD =∠CBD .在△ABD 和△CBD 中,∵{AB =BC∠ABD =∠CBD BD =BD,∴△ABD ≌△CBD (SAS );②AD =CD .在△ABD 和△CBD 中,∵{BD=BDAD=CD,∴△ABD≌△CBD(SSS).故答案为:∠ABD=∠CBD或AD=CD.15.如图,△ABC的两条高AD,BE相交于点F,请添加一个条件,使得△ADC≌△BEC (不添加其他字母及辅助线),你添加的条件是AC=BC(答案不唯一).【分析】添加AC=BC,根据三角形高的定义可得∠ADC=∠BEC=90°,再添加AC=BC可利用AAS判定△ADC≌△BEC.【解答】解:添加AC=BC(答案不唯一),∵△ABC的两条高AD,BE,∴∠ADC=∠BEC=90°,在△ADC和△BEC中{∠ADC=∠BEC ∠C=∠CAC=BC,∴△ADC≌△BEC(AAS),故答案为:AC=BC(答案不唯一).16.如图,已知∠ABC=∠DCB,添加下列条件中的一个:①∠A=∠D,②AC=DB,③AB =DC,其中不能确定△ABC≌△DCB的是②(只填序号).【分析】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有SSS,SAS,AAS,ASA,据此可逐个对比求解.【解答】解:∵已知∠ABC=∠DCB,且BC=CB∴若添加①∠A=∠D,则可由AAS判定△ABC≌△DCB;若添加②AC=DB,则属于边边角的顺序,不能判定△ABC≌△DCB;若添加③AB=DC,则属于边角边的顺序,可以判定△ABC≌△DCB.故答案为:②.17.如图,AB=AC,要使△ABE≌△ACD,应添加的条件是∠B=∠C或AE=AD(添加一个条件即可).【分析】要使△ABE≌△ACD,已知AB=AC,∠A=∠A,则可以添加一个边从而利用SAS来判定其全等,或添加一个角从而利用AAS来判定其全等.【解答】解:添加∠B=∠C或AE=AD后可分别根据ASA、SAS判定△ABE≌△ACD.故答案为:∠B=∠C或AE=AD.题型二直接证明全等1.如图,已知AB=DE,∠B=∠E,添加下列哪个条件可以利用SAS判断△ABC≌△DEC.正确的是:②.①∠A=∠D;②BC=EC;③AC=DC;④∠BCE=∠ACD.【分析】已知两个三角形的一组对应角相等和一组对应边相等,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添加条件即可.【解答】解:∵AB=DE,∠B=∠E,∴添加①∠A=∠D,利用ASA得出△ABC≌△DEC;∴添加②BC=EC,利用SAS得出△ABC≌△DEC;∴添加④∠BCE=∠ACD,得出∠ACB=∠DCE,利用AAS得出△ABC≌△DEC;故答案为:②.2.如图,已知∠ABC=∠DCB,增加下列条件:①AB=CD;②AC=DB;③∠A=∠D;④∠ACB=∠DBC;能判定△ABC≌△DCB的是①③④.(填序号)【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一一判断即可.【解答】解:因为∠ABC =∠DCB ,BC =CB ,①AB =CD ,根据SAS 可以判定△ABC ≌△DCB .②AC =DB ,无法判断△ABC ≌△DCB .③∠A =∠D ,根据AAS 可以判定△ABC ≌△DCB .④∠ACB =∠DBC ,根据ASA 可以判定△ABC ≌△DCB .故答案为:①③④.3.已知:如图,A 、C 、F 、D 在同一直线上,AF =DC ,AB =DE ,BC =EF ,求证:△ABC ≌△DEF .【分析】先根据AF =DC ,可推得AF ﹣CF =DC ﹣CF ,即AC =DF ;再根据已知AB =DE ,BC =EF ,根据全等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SSS ,即可证明△ABC ≌△DEF .【解答】证明:∵AF =DC ,∴AF ﹣CF =DC ﹣CF ,即AC =DF ,在△ABC 和△DEF 中,{AC =DF AB =DE BC =EF,∴△ABC ≌△DEF (SSS ).4.如图,∠C =∠E ,AC =AE ,点D 在BC 边上,∠1=∠2,AC 和DE 相交于点O .求证:△ABC ≌△ADE .【分析】先利用三角形外角性质证明∠ADE =∠B ,然后根据“AAS ”判断△ABC ≌△ADE .【解答】证明:∵∠ADC =∠1+∠B ,即∠ADE +∠2=∠1+∠B ,而∠1=∠2,∴∠ADE =∠B ,在△ABC 和△ADE 中,{∠C =∠E ∠B =∠ADE AC =AE∴△ABC ≌△ADE (AAS ).5.已知,如图,AB =AE ,AB ∥DE ,∠ECB =70°,∠D =110°,求证:△ABC ≌△EAD .【分析】由∠ECB =70°得∠ACB =110°,再由AB ∥DE ,证得∠CAB =∠E ,再结合已知条件AB =AE ,可利用AAS 证得△ABC ≌△EAD .【解答】证明:由∠ECB =70°得∠ACB =110°又∵∠D =110°∴∠ACB =∠D∵AB ∥DE∴∠CAB =∠E在△ABC 和△EAD 中,{∠CAB=∠EAB=AE,∴△ABC≌△EAD(AAS).6.如图,D是AB上一点,DF交AC于点E,DE=FE,FC∥AB,求证:△ADE≌△CFE.【分析】利用AAS证明:△ADE≌CFE.【解答】证明:∵FC∥AB,∴∠A=∠FCE,∠ADE=∠F,在△ADE与△CFE中:∵{∠A=∠FCE ∠ADE=∠F DE=EF,∴△ADE≌△CFE(AAS).7.已知:如图,点A、E、F、C在同一条直线上,AD∥CB,∠1=∠2,AE=CF.求证:△ADF≌△CBE.【分析】先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得到∠A=∠C,再证明AF=CE,然后根据“ASA”可判断△ADF≌△CBE.【解答】证明:∵AD∥CB,∴∠A=∠C,∵AE=CF,∴AE+EF=CF+EF,即AF=CE,在△ADF和△CBE中{AF =CE ∠1=∠2,∴△ADF ≌△CBE (ASA ).8.如图,AB =DE ,AC =DF ,BE =CF ,求证:△ABC ≌△DEF .【分析】由BE =CF 知BC =EF ,结合AB =DE 、AC =DF ,利用“SSS ”即可得证.【解答】解:∵BE =CF ,∴BE +EC =CF +EC ,即BC =EF ,在△ABC 和△DEF 中,∵{AB =DE(已知)AC =DF(已知)BC =EF (已证), ∴△ABC ≌△DEF (SSS ).9.如图,已知AB ∥CF ,D 是AB 上一点,DF 交AC 于点E ,若AB =BD +CF ,求证:△ADE ≌△CFE .【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解答即可.【解答】证明:∵AB =BD +CF ,又∵AB =BD +AD ,∴CF =AD∵AB ∥CF ,∴∠A =∠ACF ,∠ADF =∠F在△ADE 与△CFE 中{∠A =∠ACF CF =AD ∠ADF =∠F,∴△ADE≌△CFE(ASA)题型三动点与全等(分类讨论,找到对应定点)1.已知△ABC中,AB=BC≠AC,作与△ABC只有一条公共边,且与△ABC全等的三角形,这样的三角形一共能作出7个.【分析】只要满足三边对应相等就能保证作出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全等,以腰为公共边时有6个,以底为公共边时有一个,答案可得.【解答】解:以AB为公共边有三个,以CB为公共边有三个,以AC为公共边有一个,所以一共能作出7个.故答案为:7.2.△ABC中,AB=AC=12厘米,∠B=∠C,BC=8厘米,点D为AB的中点.如果点P 在线段BC上以2厘米/秒的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C点向A点运动.若点Q的运动速度为v厘米/秒,则当△BPD与△CQP全等时,v的值为2或3.【分析】此题要分两种情况:①当BD=PC时,△BPD与△CQP全等,计算出BP的长,进而可得运动时间,然后再求v;②当BD=CQ时,△BDP≌△CQP,计算出BP的长,进而可得运动时间,然后再求v.【解答】解:当BD=PC时,△BPD与△CQP全等,∵点D为AB的中点,∴BD=12AB=6cm,∵BD=PC,∴BP=8﹣6=2(cm),∵点P在线段BC上以2厘米/秒的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运动时间时1s,∵△DBP≌△PCQ,∴BP=CQ=2cm,∴v=2÷1=2;当BD=CQ时,△BDP≌△CQP,∵BD=6cm,PB=PC,∴QC=6cm,∵BC=8cm,∴BP=4cm,∴运动时间为4÷2=2(s),∴v=6÷2=3(m/s),故答案为:2或3.3.如图,CA⊥AB,垂足为点A,AB=24,AC=12,射线BM⊥AB,垂足为点B,一动点E 从A点出发以3厘米/秒沿射线AN运动,点D为射线BM上一动点,随着E点运动而运动,且始终保持ED=CB,当点E经过0,4,12,16秒时,△DEB与△BCA全等.【分析】设点E经过t秒时,△DEB与△BCA全等;由斜边ED=CB,分类讨论BE=AC 或BE=AB或AE=0时的情况,求出t的值即可.【解答】解:设点E经过t秒时,△DEB与△BCA全等;此时AE=3t,分情况讨论:(1)当点E在点B的左侧时,△DEB≌△BCA,则BE=AC,∴24﹣3t=12,∴t=4;(2)当点E在点B的右侧时,①△DEB≌△BCA,BE=AC时,3t=24+12,∴t=12;②△EDB≌△BCA,BE=AB时,3t=24+24,∴t=16.(3)当点E与A重合时,AE=0,t=0;综上所述,点E经过0秒,4秒,12秒,16秒时,△DEB与△BCA全等.故答案为:0,4,12,16.4.如图,∠C=90°,AC=20,BC=10,AX⊥AC,点P和点Q同时从点A出发,分别在线段AC和射线AX上运动,且AB=PQ,当AP=10或20时,以点A,P,Q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全等.【分析】分两种情况:①当AP=BC=10时;②当AP=CA=20时;由HL证明Rt△ABC ≌Rt△PQA(HL);即可得出结果.【解答】解:∵AX⊥AC,∴∠P AQ=90°,∴∠C=∠P AQ=90°,分两种情况:①当AP=BC=10时,在Rt△ABC和Rt△QP A中,{AB=PQBC=AP,∴Rt△ABC≌Rt△QP A(HL);②当AP=CA=20时,在△ABC和△PQA中,{AB=PQAP=AC,∴Rt△ABC≌Rt△PQA(HL);综上所述:当点P运动到AP=10或20时,△ABC与△APQ全等;故答案为:10或20.5.已知: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AB=4,AD=6.延长BC到点E,使CE=2,连接DE,动点P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BC﹣CD﹣DA向终点A运动,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当t的值为1或7秒时,△ABP和△DCE全等.【分析】由条件可知BP=2t,当点P在线段BC上时可知BP=CE,当点P在线段DA 上时,则有AD=CE,分别可得到关于t的方程,可求得t的值.【解答】解: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则BP=2t,当点P在线段BC上时,∵四边形ABCD为长方形,∴AB=CD,∠B=∠DCE=90°,此时有△ABP≌△DCE,∴BP=CE,即2t=2,解得t=1;当点P在线段AD上时,∵AB=4,AD=6,∴BC=6,CD=4,∴AP=BC+CD+DA=6+4+6=16,∴AP=16﹣2t,此时有△ABP≌△CDE,∴AP=CE,即16﹣2t=2,解得t=7;综上可知当t为1秒或7秒时,△ABP和△CDE全等.故答案为:1或7.6.(多选)如图,AB=4cm,AC=BD=3cm,∠CAB=∠DBA,点P在线段AB上以1cm/s。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四课时教案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四课时教案

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四课时一、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的过程,理解“斜边直角边”.2.会应用“斜边直角边”证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3.树立探索、发现隐含条件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应用“斜边直角边”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难点:“斜边直角边”判定方法的探索过程.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SSS”、“SAS”、“ASA”、“AAS”.【思考】对于两个直角三角形,除了直角相等的条件,还要满足几个条件,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就全等了?由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可知:(1)一边和一个锐角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全等.(利用“ASA”或“AAS”)(2)两直角边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全等.(利用“SAS”)提出问题:如右图,小亮在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时发现,两直角三角形满足斜边、直角边分别相等时,这两个直角三角形也会全等,你认为小亮的说法正确吗?说说你的理由.教师利用三角形模型,从完全重合的角度来说明.二、互动新授通过演示,我们发现,小亮的说法是正确的,下面通过画图再来验证一下.【探究5】如教材图12.2-11,任意画出一个Rt△ABC中,使∠C=90°.再画一个Rt△A′B′C′,使∠C′=90°,B′C′=BC,A′B=AB.把画好的Rt△A′B′C′剪下来,放到Rt△ABC上,它们全等吗?作法如下:画一个Rt△A ′B ′C ′,使∠C ′=90°,B ′C ′=BC ,A ′B ′=AB :(1)画∠MC ′N =90°;(2)在射线C ′M 上截取B ′C ′=BC ;(3)以点B ′为圆心,AB 为半径画弧,交射线C ′N 于点A ′;(4)连接A ′B ′.追问:剪下这两个三角形,拼拼看,它们是不是全等的三角形.你会发现什么? 由探究5可以得到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一个方法: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例5】 如教材图12.2-12,AC ⊥BC ,BD ⊥AD ,垂足分别为C ,D ,AC =BD.求证BC =AD.【证明】 ∵AC⊥BC,BD ⊥AD ,∴∠C 与∠D 都是直角.在Rt△ABC 和Rt△BAD 中,⎩⎪⎨⎪⎧AB =BA ,AC =BD ,∴Rt△ABC≌Rt△BAD(HL).∴BC=AD.三、课堂小结四、板书设计五、教学反思本节是全等三角形的最后一个判定:“斜边、直角边”,它有别于前面学过的判定方法,首先是它只适用于直角三角形,它的判定条件只有两组对应边相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其次是判定的书写格式,要求先要证明这两个三角形是两个直角三角形,并指出在两个直角三角形(Rt△)中,满足斜边、直角边分别相等,最后由“HL”得出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学生在书写时,往往会出现书写格式不规范的错误,主要错误是没有体现出直角三角形,教学中应该加以强调.导学方案一、学法点津学生通过模型演示和画图感受“斜边、直角边”的合理性是重要且必要的.同时,学会正确应用“斜边、直角边”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注意书写格式要规范:(1)证明两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直角边分别相等;(2)表述两直角,并用Rt△来叙述两三角形;(3)写出条件:斜边和一直角边分别相等;(4)用Rt△表述两直角三角形全等.二、学点归纳总结(一)知识要点总结1.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2.两直角三角形只要满足两个元素(至少有一边)分别相等,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就全等.(二)规律方法总结1.证明三角形全等在思路上可以分为非直角三角形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和两直角三角形全等两类.2.在全等条件中要注意“两边必须夹角”,“两角却不一定要夹边”,“斜边、直角边”只适应于两直角三角形.3.隐含条件的类型主要有:公共边,公共角,边的恒等变形,角的恒等变形,对顶角相等,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隐含全等的三角形等.要学会发现隐含的条件,且将发现的隐含条件与已知条件进行综合考虑推出新结论则显得更重要.第四课时作业设计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1)有一角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一定全等;(2)有一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一定全等;(3)有一角一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一定全等;(4)有两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5)有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A.0个 B.2个C.3个 D.4个2.如图,已知AB⊥CD,垂足为B,BC=BE,若直接应用“HL”判定△ABC≌△DBE,则需添加的一个条件是( )A.∠A=∠D B.AB=BDC.AC=DE D.∠BED=∠C二、填空题3.“斜边、直角边”判定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如图,已知AB=AC,AD是BC边上的高,则可以证明△ABD≌△ACD,依据是__________.由此可推出∠B=__________.三、解答题5.如右图,已知AB=CD,BF⊥AC, DE⊥AC,垂足分别为E,F,且AE=CF.求证AB∥CD.【参考答案】1.A2.C3.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4.HL ∠C5.证明:∵AE=CF,∴AE+EF=CF+EF,即AF=CE.∵BF⊥AC,DE⊥AC,∴∠AFB=∠CED =90°.在Rt△ABF和Rt△CDE中,AB=CD,AF=CE,∴Rt△ABF≌Rt△CDE(HL),∴∠BAF=∠DCE,∴AB∥CD.。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4 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4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4 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4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4 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1.4 全等三角形》是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

全等三角形是几何学习中的基础概念,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几何学的其他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判定方法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并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的几何问题还缺乏一定的联系和应用能力,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行提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能运用全等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几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自主探索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全等三角形的相关课件,包括图片、动画、实例等,以便于直观展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2.学习素材:准备一些关于全等三角形的练习题,以便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操练和巩固。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直尺、剪刀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引入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例如:在制作衣服时,需要测量身体的尺寸,这里的尺寸就是一个全等三角形。

1.4全等三角形

1.4全等三角形
⑵∠ABC的对应角 是 ∠BAD
B D
A
BA
B
有那些办法可以验证两个三角形全等?
提高练习 提高请指出下列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如上图中△ ABD ≌ △CDB则AB= CD ; AD= CB ;BD= DB ; ∠ABD=∠CDB ; ∠ADB= ∠DBC; ∠A= ∠C ;
提高练习
如图△ ABD ≌ △CDB,若AB=4,AD=5,BD=6, 则BC= ,CD5= 。 4
D
旋 转
A
如图△AOC≌△BOD
B 1.对应边是:OA与OB
OC与OD,AC与BD
2.∠AOC的对应角
是 ∠BOD
O
∠A的对应角
是 ∠B
C
C

C

A
B
A
B
A
B
如图△DABD≌△ABC
D
⑴AD的对应边是 AC ;AB的对应边是 AB
⑵∠DAB的对应角是 ∠CAB
翻C 折
A C
D ⑴AC的对应边是 BD AB的对应边是 BA
右图是一个等 边三角形,你能把 它分成两个全等的 三角形吗?你能把 它分成三个、四个 全等的三角形吗?
3、如图,△ABC≌△AEC, ∠B=30 °,∠ ACB=85°,求出 △AEC各内角的度数.
A E
C B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你自己的 努力,你获得了全等三角形的那些 知识?
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 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 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1.4全等三角形
C
E
A D
旋 转
B
⑴△ABC ≌△ DEC ⑵对应边是 AC与DC,AB与DE,BC与EC ⑶对应角是∠A与∠D、∠B与∠E、∠ACB与∠DC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4) 【学习目标】
⒈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全等三角形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⒉会用直尺和圆规作角平分线,并能有条理地说理和表达;
3.使学生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和识别的方法,并会用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课前准备】
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有哪几个?
2、如图,已知∠1=∠2,AC=AD,增加下列条件:①AB=AE,②BC=ED,
③∠C=∠D,④ ∠B=∠E,其中能使ΔABC ≌ΔAED 的条件有 ( )个. A.4 B.3 C.2 D.1
3.角平分线的定义: .
4.角平分线的性质: . 【探索新知】 小时候,我们都折过纸飞机,它的翼面如右图形状,你能说出它的特征吗?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活动1.不利用任何工具,请你将一张用纸片做的角分成两个相等的
角.你有什么方法?
活动2.如果前面活动中的纸片换成木板、钢板等没法折的角,又该怎么办呢? 数学来源于生活,古代的能工巧匠就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1. 如右图,是一个角平分仪,其中AB =AD ,BC =DC .将点A 放在角的顶点,
AB 、A 沿着角的两边放下,沿AC 画一条射线AE ,则AE 就是角平分线,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2. 工人师傅常常用角尺平分一个任意角,在∠COD 的两边OC 、OD 上分别取OA =OB ,移动角尺,使角的两边相同刻度分别与点A 、B 重合,这时过角尺顶点M 的射线OM 就是∠COD 的平分线,请你说明这样画角平分线的道理.
【探究新知】
C
B
A D
2
1E
D
C
B
A
如何说明∠AOC =∠BOC ?为什么要以“大于
2
1
DE 的长为半径画弧”
练习:在下图中用直尺和圆规画平角∠AOB 的角平分线
【例题解析】
例1、 如图,点A 、C 、D 、F 在同一条直线上,AB=FE ,BC=ED
AD=FC 。

∠B 与∠E 相等吗?为什么?
练习:如图,厂房屋顶人字架△ABC (等腰三角形),上弦 AB =AC ,中柱AD (D 为底边的中点)中柱AD 与BC 垂直吗?为什么?
例2、如图已知CD ⊥AB 于点D , BE ⊥AC 于点E ;BE ,CD 交于点O ,且AO 平分∠BAC . 说明:OB =OC .
【当堂反馈】
1. 到三角形三条边的距离都相等的点是这个三角形的( ) A.三条中线的交点 B.三条高的交点
C.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D.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2. 如图,Rt 90ABC C BAC ∠∠
在△中,=,的角平分线AD 交BC 于 点D ,2CD =,
A
F
A
B
C
D
E
O
则点D 到AB 的距离是( )A .1 B .2 C .3 D .4
(2题) (3题) (4题)
3. 如图,点P 是∠BAC 的平分线AD 上一点,PE ⊥AC 于点E .已知PE =3,则点P 到AB 的距离是( )
A .3
B .4
C .5
D .6
4. 如图,OP 平分AOB ∠,PA OA ⊥,PB OB ⊥,垂足分别为A ,B .下列结论中不一定成立的是( ) A .PA PB = B .PO 平分APB ∠ C .OA OB = D .AB 垂直平分OP
5.如图,已知△ABC 中,AB =AC ,D 是BC 的中点,求证:D 到AB 、AC 的距离相等.
【课后作业】
1. 如图, 点 P 到∠AOB 两边的距离相等,若∠POB =30°, 则 ∠AOB =_____度.
2.在△ABC 和△ADE 中,AB=AC ,AD=AE ,且∠CAB=∠EAD .试说明:CE=BD .
3.架设电线杆时,小明想,如果我们先剪4根无弹性的绳索,将长度不等的两根绳索的一端分别重合打结C,D ,然后将长度相等的两根绳索的另一端也分别重合打结,将结点C 、D 放在架设点两侧的地面上,并使它们距架设点的距离相等,
三点C,O,D 在同一直线上,最后将结点A 、B
O
B A
P
A D
C E
分别系在电线杆上,调节电线杆的倾斜度和结点A 、B 的位置,使绳索充分拉紧.这样,从现在这个方向看电线杆便垂直于地面.你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吗?
【拓展延伸】
1.已知:BD ⊥AM 于点D ,CE ⊥AN 于点E ,BD ,CE 交点F ,CF =BF ,说明:点F 在∠A 的平分线上.
D A
C B 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