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京津冀生态旅游协同发展的主要障碍研究
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路径分析
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路径分析随着近年来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京津冀地区的城市群协同发展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
这一战略的实施将为中国的长期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也将为京津冀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带来新的提升和变化。
对于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路径的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路径的分析,探讨其发展趋势、未来发展方向和关键发展策略,以期为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现状京津冀地区是我国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由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的部分地区组成,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自2013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协同发展”的概念,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通过统一城市规划、产业协同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方式,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在实施协同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合作、产业转移、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各城市之间旅游、文化、教育、医疗等交流合作也在不断深化。
京津冀城市群在生态环境保护、交通运输、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合作共赢的局面。
随着城市扩张和人口流动的不断加剧,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将会继续加快。
在未来,随着城市规划的不断完善和产业的不断发展,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化率将会进一步提高。
这将为京津冀城市群带来更多的经济发展机遇和挑战。
京津冀城市群将进一步加强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
随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京津冀城市群的产业布局将日趋合理,各城市之间的产业互补性和协同性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这将为京津冀城市群的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
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间交通互联互通将会不断加强。
城际高铁、城际公路、城际航空等交通运输设施的完善将进一步加快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间联系和合作。
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第242期‘北京社会科学“2023年第6期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叶堂林[收稿日期]㊀2023-04-09[作者简介]㊀叶堂林(1972 ),男,江西上饶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㊁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省部协同创新中心执行副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㊂[基金项目]㊀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KY2023A0029) 京津冀城市群绿色发展及优化路径研究㊂[摘㊀要]㊀当前,京津冀产业协同已取得诸多积极进展,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三地发展阶段及发展定位差异导致产业协作难度较大;尚未形成基于区域产业链各环节分工的协同发展格局;产业集群发展不足且缺少完备的制造业体系支撑;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不足,制约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及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政策体系不完善不衔接,制约产业链的跨地区布局等㊂基于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提效:制定产业协同发展专项规划;完善政府间产业协作联动机制;鼓励重点产业链与主要创新链深度融合;改善区域全产业链布局的基础环境与服务配套等㊂[关键词]㊀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区域全产业链;产业集群;创新链[中图分类号]㊀F512.7㊀㊀[文章编号]㊀1002-3054(2023)06-0049-09[文献标识码]㊀A[DOI ]㊀10.13262/j.bjsshkxy.bjshkx.230604㊀㊀一㊁引言㊀㊀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㊁亲自部署㊁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㊂产业协同发展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需率先突破的三个重点领域之一,是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㊂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的 指南针 ㊂高质量发展是提质增效㊁创新驱动㊁绿色低碳和协调共享的发展[1],而产业高质量协同则是区域内产业达到的一种更高水平㊁更有效率㊁更加公平㊁更可持续的协同发展状态,其不仅关注协同的成效,更加注重协同的方式㊁结构和动力问题㊂产业高质量协同是 十四五 时期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是突破 滚石上山㊁爬坡过坎㊁攻坚克难关键时期 的核心举措,也是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㊂㊀㊀二㊁文献述评㊀㊀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研究领域,现有文献更多聚焦于对现实问题的探讨,主要涉及产业协94‘北京社会科学“㊀2023年第6期同发展水平的测度㊁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建议等㊂产业协同可看作是一个由多元要素构成的复杂开放系统,故学者们往往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来测度产业协同水平,如魏丽华从协同空间㊁协同成本㊁协同能力㊁协同制度和协同创新5个方面选取指标构建京津冀产业协同指标体系[2];翁钢民㊁李慧盈构建了包含投入水平㊁产出效益㊁发展潜力㊁创新能力㊁旅游需求5个方面的京津冀旅游产业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3]㊂关于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问题的研究,主要表现为产业同构化特别是主导产业趋同分布㊁产业协同程度不高等方面㊂[4-5]究其原因,可概括为所处的产业周期不同㊁资源配置失衡㊁承接地能力不足等历史因素,区域合作动力不足㊁产业协同利益分配不均等动力因素,以及市场活力不足㊁政府职能错位缺位等外部驱动因素㊂[6-7]因此,制约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且相互交织㊁共同发挥作用㊂还有部分学者从某一视角来探究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问题,如从利益增值与成本分摊的视角[8]㊁非首都功能疏解等视角[9]㊂针对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者们主要从加强顶层设计特别是完善体制机制,如制定产业协同发展规划㊁优化协调发展机制㊁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等[10-12],建立健全市场机制,加强协同创新的支撑作用,改善外部环境如加强金融支持㊁交通㊁生态和公共服务保障等方面,提出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㊂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提出, 以创新为引领推动京津冀三地产业协作,深化京津冀产业政策衔接和园区共建,积极推动区域全产业链布局,加快构建空间布局合理㊁产业链上下游配套㊁各类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区域产业发展格局 ㊂考虑到区域全产业链布局有利于促进产业的分化融合和转型升级㊁推动京津冀产业及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将从区域全产业链布局㊁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等方面,探讨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㊂㊀㊀三、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取得的积极成效㊀㊀自习近平总书记 2.26 讲话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走过9个年头,京津冀三地在推进产业协同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形成了较好的产业协作基础㊂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顶层设计日趋完善,产业对接政策持续探索㊂京津冀三地已建立常务副省(市)长对接机制及主管部门定期会商机制,对口部门保持着常态化沟通㊂2015年财政部㊁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对接企业税收收入分享办法“; 2016年工信部编制了‘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提出构建 一个中心㊁五区五带五链㊁若干特色基地 的产业发展格局;2017年京津冀三地协同办发布了‘关于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 2+4+46 个产业承接平台;2019年京津冀三地先后签署了‘产业链引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加强产业协同发展备忘录“;2022年工信部印发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协同转型提升计划(2020-2022年)“等㊂此外,北京市陆续发布更新了‘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疏解非首都功能产业的税收支持政策(试行)“㊂同时,京津冀三地在科技创新㊁产业转移协作等多领域签署了合作协议,围绕布局国家重大项目㊁重大创新平台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开展部省(市)合作,在资源共享㊁平台共建㊁政策互通㊁联合攻关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㊂二是三地产业优势各异,产业协作积极推进㊂京津冀三地产业优势各异,从区位熵①指标来看,2020年,北京市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4.4150)㊁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3.0867)㊁文化体育和娱乐业(2.7962)㊁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3124)等高端服务业方面优势05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明显;天津市在居民服务㊁修理和其他服务业(5.3812),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7515)及批发和零售业(1.5752)㊁金融业(1.3249)等方面最具发展优势;河北则在公共管理㊁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1.5249)与电力㊁热力㊁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1.4456),以及采矿业(1.3901)㊁教育业(1.3040)等行业具有发展优势(表1)㊂三地陆续举办了京承大数据㊁京津冀国际智能制造㊁京津冀深电子信息㊁京津冀康复辅助器具㊁京津冀应急产业等多场专题产业转移对接活动,并举办了京津冀产业链协同发展对接活动;先后组织召开了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招商推介会㊁京津冀工业园区推介会等,推动三地企业和园区加强合作与精准对接㊂例如,北京㊃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园吸引了100余个生物医药项目落户,成为 产业承接集聚化㊁园区建设专业化㊁异地监管协同化 的范例㊂三是产业间联系日趋密切,产业链分工态势开始显现㊂三地间产业联系越发紧密,以北京对津冀的投资额为例,由2014年的1058.80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3515.7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8.70%;保定㊁唐山和廊坊是京津投资的热点地区,2021年分别获京津企业投资715.20亿元㊁208.20亿元和147.00亿元㊂②同时,京津冀三地在产业链中的分工态势开始显现,北京在营企业集中分布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㊁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2021年在营企业累计注册资本额占比分别为32.75%㊁15.39%,处于产业链的研发设计和应用服务环节;天津在营企业主要分布在金融业㊁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021年在营企业累计注册资本额占比分别为22.02%㊁21.79%,处于产业链的市场流通和资本运作环节;河北在营企业集中分布在制造业㊁批发和零售业,2021年在营企业累计注册资本额占比分别为18.84%㊁13.53%,处于产业链的制造环节和市场流通环节㊂四是协同创新分工格局日趋明朗,联合创新态势良好㊂从研发投入环节看,北京偏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环节的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表1㊀2020年京津冀三地各行业区位熵序号行业北京天津河北1农㊁林㊁牧㊁渔业0.35440.19730.9583 2采矿业0.20391.09471.3901 3制造业0.36191.15380.78484电力㊁热力㊁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0.58550.73731.4456 5建筑业0.54630.74970.5768 6批发和零售业 1.54631.57520.8008 7交通运输㊁仓储和邮政业1.60081.23581.0096 8住宿和餐饮业 1.99021.07430.56229信息传输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4.41500.97280.6606 10金融业 1.81231.32491.2497 11房地产业 1.96721.13840.6771 1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2.31241.30550.7450 13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3.08671.75151.052614水利㊁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18460.90341.147015居民服务㊁修理和其他服务业1.66475.38120.855516教育业0.67140.66971.3040 17卫生和社会工作业0.68970.73461.2810 18文化㊁体育和娱乐业 2.79620.77561.0784 19公共管理㊁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0.46920.60191.5249㊀㊀数据来源:作者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21年)“计算得出㊂分别为3.40万人年㊁3.10万人年,R&D经费内部支出分别为206.10亿元㊁228.10亿元,占比分别为40.78%㊁44.80%㊂而津冀偏重试验发展环节,2020年,两地试验发展环节的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分别为5.83万人年㊁0.62万人年,占比分别为95.10%㊁54.87%;R&D经费内部支出分别为352.35亿元㊁562.63亿元,占比分别为15‘北京社会科学“㊀2023年第6期97.40%㊁88.69%㊂③从研发产出环节看,2020年,京津冀三地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为63266件㊁5262件和6365件,分别占专利授权总量的38.86%㊁6.98%和6.90%④,表明北京创新成果侧重知识创新和原始创新,津冀更侧重应用环节的创新㊂同时,2013-2020年,京津冀三地合作专利数量从5252件上升到11611件,增幅高达121%㊂2018年,三地共同签署‘京津冀创新券合作协议“,标志着三地创新券互通互认的正式开始㊂㊀㊀四㊁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面临的主要问题㊀㊀在肯定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也应当看到,推进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仍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难点㊁问题㊂(一)发展阶段与发展定位差异导致三地产业协作难度较大从发展阶段看,已进入后工业时代的京津与尚处于工业化中期的河北存在着产业 断层 ,过大的产业落差导致区域内部分产业关联度较低㊂从发展定位看,北京在产业链中位于高端研发㊁总部经济㊁品牌营销,主要服务于全国,而对区域关注度不足;天津是大国重器聚集区,企业主要为央企和外资企业的制造和组装环节,在产业链上对北京依赖总体不高,且外溢明显不足;河北重点发展重化工业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㊂发展阶段与发展定位的差异导致三地产业存在着 断层 现象,即京津专注于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或传统产业的高端环节,与河北重化工业结构不匹配,进而导致三地产业协作难度较大㊂(二)尚未形成基于区域产业链各环节分工的协同发展格局一是缺乏基于主导产业及其产业链的顶层规划㊂‘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未就京津冀产业协同中的重点产业及其空间布局进行顶层设计,不能有效解决三地在主导产业选择上存在的趋同性问题,阻碍产业协同发展进程㊂京津冀三地只做产业发展规划,而不做基于产业链各环节的布局规划,且都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未能形成基于主导产业的产业链分工,津冀两地之间㊁河北各地之间主导产业构成㊁数量比例与空间分布等方面趋同化程度较高㊁结构差异较小,由此导致产业竞争大于产业协作,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很难形成基于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发展格局㊂二是整合和引领区域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发展不足,导致京津冀产业链很难形成有竞争力的整体,尤其是在非首都功能疏解中缺乏龙头企业作为 领头羊 ,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疏解成效及其对承接地的带动作用㊂三是市场力量发育不足,导致区域产业缺乏活力与弹性㊂京津冀地区国企㊁央企等比重较大,以2020年为例,京津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有4469家②,三地国有单位就业人员数分别为156万人㊁61万人和256万人,分别占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21.07%㊁23.89%和45.62%⑤,民营企业和中介组织发展相对不足,导致整个产业链缺乏活力和弹性,很难形成产业配套㊂(三)产业集群发展不足且缺少完备的制造业体系一是产业集群发育不足,产业集中度不高㊂京津冀地区内产业主要集中在各类园区㊁开发区和高新区,园区之外产业发展严重不足㊂以国家高新区为例,截至2020年,京津冀地区共拥有国家高新区7个,年末从业人员数为352.97万人,约占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的22.68%,其中,北京国家高新区年末从业人员数为290.01万人,约占城镇单位从业人员的4成左右㊂⑥而且,产业园区的发展只是实现了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园区间和企业间缺乏实质性的联系与合作,难以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条㊂二是分散疏解导致对河北产业转型升级带动不强㊂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接平台( 2+4+46 )总体太多,有限的产业被分散承接㊂以北京大红门地区市场疏解为例,其疏解对接地区包括保定白沟和容城㊁廊坊永清和固安㊁沧州高新区㊁石家庄长25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安区㊁唐山㊁邯郸㊁张家口㊁天津西青区等地⑦,产业疏解转移的多而形成协同的少,产业疏解转移更多体现在物理空间上的挪移,尚未形成产业集聚㊁产业联动和产业协作效应㊂而且,河北承接转移的产业多为钢铁㊁家具㊁服装等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其产业升级转型的引领作用有限㊂三是没有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加以支撑㊂相较于长三角㊁珠三角等地区,京津冀地区缺少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对产业生态系统的支撑,由此导致北京很多创新成果难以高效率㊁低成本地在区域内落地转化㊂四是产业发展空间有限,产业链配套能力弱㊂由于津冀地区的产业发展空间有限㊁上下游产业及配套基础薄弱,特别是区域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不足,导致在京企业不愿意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抑制了产业链在区域内的布局㊂在对企业主导产品与关键零部件在京津冀区域配套情况的调查显示,仅有23.7%的主导产品能实现80%以上关键零部件在区域内配套,26.1%的主导产品在京津冀地区关键零部件的配套率不足30%㊂(四)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不足,制约了科技成果落地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创新研发能力与产业梯度的巨大落差制约了创新成果的落地转化㊂京津冀三地间创新能力存在着巨大差距,以发明专利授权量为例, 2021年,北京发明专利授权量为79210件,分别为天津(7376件)㊁河北(8621件)的10.74倍和9.12倍⑧,这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产业梯度和产业发展间的落差,导致三地在新产品研发㊁产品更新换代等方面参差不齐,也导致产业链条的各环节发展不均衡㊁接续难度大,制约了北京科技成果在津冀的落地转化㊂二是创新成果供给与需求错位制约了河北产业转型升级㊂北京各创新主体针对河北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研发相对不足,加之缺乏有效的创新成果转化与对接机制,导致河北需要的产业科技而北京储备不足㊂以2020年为例,北京创新成果供给(新增授权发明专利数)前三位的行业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2.07万件),制造业(1.15万件),信息传输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0.87万件),而河北省创新需求前三位的行业是制造业㊁批发和零售业㊁建筑业,这种研发成果的供给与需求错位制约了区域整体的产业转型升级㊂三是创新成果转化专业服务机构与专业人才队伍缺乏㊂区域内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发育不足,以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为例,2021年京津冀地区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在营企业注册资本额为82059.01亿元,仅占全行业在营企业注册资本额的6.56%㊂⑧加之当前主要通过技术转移专员培训培育技术转移服务人员,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创新成果落地转化的需要㊂而且,区域内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知识产权保护机构主要集聚在创新资源供给方(北京),较少布局在创新资源需求方(天津和河北),因而制约了创新成果转化和技术落地㊂2021年,北京科技推广与应用服务业在营企业注册资本额为65163.51亿元,分别是天津(14366.67亿元)㊁河北(2528.83亿元)的4.54倍和25.77倍㊂⑧四是公共服务水平落差大,导致项目及人才难以在河北落地㊂区域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多集聚在京津两地,河北与京津公共服务水平落差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才在京津冀间的自由流动和合理布局,也制约了产业链在区域内的布局㊂(五)政策体系不完善不衔接,制约了产业链跨地区布局一是产业配套政策体系不完善㊂主要表现为税收分享政策不完善,‘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对接企业税收收入分享办法“对税收分享范围及分享比例的划分较为简单,无法满足产业转移升级的需要;津冀在企业用房㊁员工住房政策㊁员工子女教育政策及高端和特殊人才引进政策等方面缺乏吸引力,制约了产业链跨地区布局及产业协同发展㊂二是政策体系不衔接㊂主要表现为资质标准异地互认困难㊁跨地区转移的企业在统计口径上衔接困难等㊂在资质标准异地互认上,企业如果在跨区域产业链布局中采用子公司㊁新设公司形式,原有缴税记录㊁业绩证明㊁专利发35‘北京社会科学“㊀2023年第6期明㊁认证体系等很难获得迁入地的认可,影响其获得融资和政府补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若采用分公司形式,则享受不了迁入地的优惠政策等㊂在跨地区转移的企业统计口径上,企业以分公司形式落地,其经济指标无法属地入统,但能耗㊁环保等指标纳入属地统计㊂㊀㊀五㊁未来推进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的政策建议㊀㊀(一)制定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专项规划,完善产业链配套政策体系一是应将打造若干个世界级产业集群作为规划目标㊂可将产业链区域布局㊁产业园区共建㊁重点项目推进㊁龙头企业培育和合作交流平台搭建等作为规划的重要方面㊂二是应将全产业链区域布局作为规划的重要抓手㊂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发展定位要尽量规划到细分产业或细化到产业链的某个环节,强调在产业链各环节上精准施策㊂特别需要强调区域未来拟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的产业链优化布局,北京应侧重高端研发㊁总部经济㊁品牌营销等高端环节,但应强调其对区域发展的服务和引领作用;天津应侧重成果转化和先进制造等中间环节,但要提升其与京冀产业的链接程度,加大外溢效应;河北应侧重加工制造㊁商贸物流等环节,做好产业链的配套,加大研发力度,提高承接北京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的能力㊂应选择若干个资源禀赋突出㊁战略性强的主导产业实施全产业链布局,细化产业发展路线图㊁排出任务时间表,集中优势资源发展,以形成优势互补㊁错位发展㊁相融相促㊁配套齐全的产业链发展格局㊂三是应将完善产业链的配套政策体系作为规划的重点内容㊂首先,完善非首都功能疏解的迁出地与承接地的政策对接㊂例如,确保对转移企业原有的企业资质㊁产品认证㊁业绩证明㊁缴税记录及其他认证体系等能获得承接地的认可,能耗㊁环保等指标能够跟随转移企业纳入承接地环境容量,企业人才转移中的教育㊁医疗㊁社保㊁住房等政策能够实现相互衔接㊂其次,完善税收分享㊁GDP分计等政绩考核机制㊂借鉴 深汕特别合作区 模式,考虑在河北适当区域,由北京输出科技创新成果㊁高端制造企业和高水平管理模式,由河北提供土地资源,建设特别合作区,推动北京部分产业向合作区转移,推动区域内税收分享和GDP分计;可探索研究按要素投入比例分享税收和GDP㊂最后,加强全产业链规划㊁布局㊁建设及评估等工作,京津冀三地政府力争在产业政策上保持一致㊁优化营商环境并实现相关政策公开透明,让企业树立在区域内布局上下游产业链㊁供应链的信心㊂(二)研究布局区域重点产业链,推动实现强链㊁补链和延链一是应研究区域内需要布局的重点产业链㊂依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分阶段提出需重点协同发展的产业,在区域内布局产业链条,完善产业衔接㊂鼓励区域龙头企业和北京优势创新资源通过 走出去 的方式引领和整合区域内的产业链,或依托重点产业链布局创新链,鼓励产业园区围绕其主导产业发展方向打造重点实验室,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优质园区运营公司落地,提升整个京津冀地区产业园区的活力,高水平推进产业互联网建设,积极发展产业战略咨询业,进而提高区域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㊂应以北京高精尖产业和区域内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㊁人工智能及智能装备制造㊁新能源新材料㊁节能环保及现代交通等重点产业在区域内布局产业链㊂二是应强调重点产业链的强链㊁补链和延链㊂可依托天津滨海 中关村科技园㊁河北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㊁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合作区㊁河北张承生态功能区等重点园区,推动产业链在区域内布局㊂建议沿着京保石㊁京津塘发展轴,近期可在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合作区中的河北部分扩大地域范围,京冀联手打造区域制造业聚集区,通过完善制造业体系加强对重点产业链的支撑作用;通过出台优惠政策,放宽市场准45。
2024年咨询工程师-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考试历年真题摘选附带答案
2024年咨询工程师-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考试历年真题摘选附带答案第1卷一.全考点押密题库(共100题)1.(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制定项目法人责任制的目的是要规范()。
A. 政府调控行为B. 市场竞争行为C. 企业经营行为D. 项目法人行为2.(多项选择题)(每题 2.00 分)根据我国的税收分类,下列税种中,属于货物和劳务税类的有()。
A. 车船税B. 车辆购置税C. 资源税D. 增值税E. 消费税3.(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在我国,农村信用社属于( )。
A. 互助性金融机构B. 银行业金融机构C. 非银行业金融机构D. 非盈利性金融机构4.(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到( )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A. 2020B. 2035C. 2049D. 20505.(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预期收益大于投资成本”是企业投资的( )条件。
A. 充分B. 必要C. 充要D. 附加6.(多项选择题)(每题 2.00 分)影响总需求变动的因素中,属于政策变量的为()。
A. 资产价值B. 国外产出C. 货币政策D. 技术进步E. 财政政策7.(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当经济出现萧条时,下列选项中政府应当酌情使用的财政政策是()。
A. 削减财政支出B. 降低公务人员工资及退休金C. 增加税收D. 减少税收8.(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以下关于我国经济体制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 市场机制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对资源配置起主导性.支配性作用C. 宏观经济管理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D. 宏观经济管理的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9.(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土地出让收入、海域使用金属于非税收入中的( )。
京津冀协同发展机制问题与路径研究
商业2.0 管理观察146 京津冀协同发展机制问题与路径研究李 薇(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山东省青岛市 266500)摘要:当前,京津冀地区面临着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城镇体系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突出问题。
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驱动,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是打造新型首都经济圈发展的重要战略。
京津冀空间协同发展、城镇化健康发展对于全国城镇群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本文从京津冀协同发展历史入手,分析战略特点,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探索京津冀协同可持续性发展路径。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路径一、京津冀协同发展历史沿革本世纪初,廊坊共识提出了在公共基础设施、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加速一体化进程的愿望。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
2017年设立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引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1.产业协同创新京津冀地区不同产业协同创新网络活跃度差异较大,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建设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培育了以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服务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形成了以轨道交通、能源装备为主导的高端装备产业群,构建了以飞机、火箭、卫星为代表的航空航天产业群,涌现了一批自主创新领军企业。
此外,三地间产业对接协作模式日益成熟,以“总部—生产基地”模式和跨区域布局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实现产业升级。
2.科研协同发展科技园区是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重要载体。
中关村企业在津冀等地设立分支机构超过6100家,津冀地区与北京中关村共建了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11个协同创新共同体。
京津冀高校院所、创新联盟等主体跨区域组建了北京大学(天津滨海)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等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形成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服务平台。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知识清单
第四章国土开发与保护第一节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学习指南】1.京津冀能够实现协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2.京津冀各自独立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哪些?3.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路径是什么?知识点1: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1.京津冀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史上就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2.京津冀地区具有空间上相毗邻的区位优势,利于京津冀地区统筹规划、协同发展。
2.京津冀地区是我国主要的高新技术和重工业基地,也是我国政治、文化、国际交流和科技创新中心所在地。
3.京津冀地区地形多样,西侧是太行山脉,北部有燕山山脉,东临渤海,中部、南部属华北平原。
地势上西部、北部较高,东部、南部较低,总体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特点。
4.京津冀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从降水的时空分布来看,降水多集中于夏季,特别是7、8月份。
降水量从沿海向内陆、由东南向西北呈递减趋势。
5.京津冀绝大部分地区位于海河流域,潮白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和北运河为该区域的核心水系。
湖泊主要有白洋淀。
6.京津冀地区主要供水源是地下水。
为满足城市发展和工农业生产快速增长的需求,京津冀地区地下水超采现象严重,并诱发了严重的地面沉降、地裂缝等。
2014年底,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有效缓解了水资源短缺状况,大大减轻了京津冀地区地下水超采的情况。
京津冀地区地下水位已开始回升。
7.在京津冀地区海运条件便利,岸线资源丰富。
8.京津冀地区的人口和产业分布不均衡,地区间缺乏紧密的产业关联,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许多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缺乏有效协调。
知识点2:京津冀地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1.北京集聚了过多的非首都功能,“大城市病”问题突出,人口增长过快,交通拥堵,房价持续高位,社会管理难度大,社会问题凸显。
2.天津产业结构不够合理,重化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60%以上,资源环境的压力大,面临着经济转型的重要任务。
推进京津冀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推进京津冀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摘要】京津冀地区产业与环境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日益突出,急需采取有效措施解决。
本文从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环保投入、推进绿色技术创新、提升产业规划与政策协调性、加强监管与执法力度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在未来发展展望中,应积极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总结对策建议是关键,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推动京津冀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为地区绿色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京津冀,产业,环境,协调发展,优化,结构,环保投入,绿色技术创新,产业规划,政策协调性,监管,执法力度,未来发展,对策建议1. 引言1.1 京津冀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现状目前,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其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亦备受关注。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发展呈现出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和挑战。
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传统产业占比较高,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仍然存在,环境压力较大。
环保投入不足,企业在节能减排和环保治理方面的积极性不高,环境保护设施建设不完善。
绿色技术创新滞后,缺乏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导致环保效果不明显。
产业规划与政策协调性不强,缺乏整体性的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配套。
监管与执法力度不够,存在一些企业违法违规现象,执法不力导致环保政策执行困难。
京津冀地区产业和环境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与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加以解决和改进。
结束。
1.2 问题意识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区域,但在产业和环境协调发展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传统产业过度发展导致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严重;环保投入不足,企业对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绿色技术创新不够,企业对绿色发展模式的认识和应用程度有限;产业规划与政策之间缺乏协调性,导致政策执行效果不佳;监管与执法力度不够,部分企业存在违法生产和排污行为。
经济新常态与京津冀协同发展
经济新常态与京津冀协同发展--于刃刚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特征与对策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进一步提出要认识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一)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新”体现在三点,一是经济增长速度由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増长;二是产业链和价值链将从低端转向中高端;三是与此相适应需要有新动力。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是“三期叠加”,即经济增长的换挡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与前期刺激性政策的消化期在同一时间重合出现。
叠加效应对我国经济增长形成明显的下行压力。
李克强总理指出:要实现“双中高”即“中高速”和“中高端”必须用好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开启“双引擎”。
“双引擎”是既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新引擎;又要改造传统引擎。
要适应新常态,当前我国经济面临四大挑战:一是钢铁、水泥、造船等制造业面临严重产能过剩,制造业要“去产能化”;二是地方政府负债率较高,金融要“去杠杆化”;三是房地产业调整引发阵痛;四是环境面临“去污染化”的重大压力。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原有经济发展模式长期积累引发的结果。
一方面,经过35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规模迅速扩大,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
2013年美国的GDP为16.5万亿美元,中国为9.4万亿美元,日本为6.2万亿美元。
我国的外汇储备已占世界第一位。
目前我国是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2013年达4.16万亿美元)。
2013年4月30日世界银行发布《购买力平价与实际经济规模----2011年国际比较项目结果摘要报告》认为,按照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到2014年底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
我国官方和学者都不认可这一说法。
即便是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也已给整个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带来了巨大变化。
《2024年京津冀旅游资源一体化发展研究》范文
《京津冀旅游资源一体化发展研究》篇一一、引言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区域,其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然而,长期以来,该地区的旅游资源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分散性和不均衡性。
为了更好地整合和利用这一地区的旅游资源,实现一体化发展,本文将对该地区旅游资源的发展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
二、京津冀旅游资源发展现状1. 旅游资源丰富:京津冀地区拥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故宫、天坛、颐和园等历史文化遗址,以及长城、承德避暑山庄等自然风光。
2. 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京津冀地区的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持续增长。
3. 区域合作逐渐加强:为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京津冀三地政府加强了合作,共同推进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三、京津冀旅游资源发展存在的问题1. 资源分散:虽然京津冀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但分布较为分散,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管理。
2. 交通不便:部分景点之间的交通不够便利,影响了游客的出行体验。
3. 旅游产品同质化:部分地区的旅游产品存在同质化现象,缺乏特色和吸引力。
4. 区域合作不够深入:虽然三地政府加强了合作,但仍需在更深层次上推进区域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四、京津冀旅游资源一体化发展的路径与策略1. 整合资源,规划先行:制定整体规划,明确各地区的发展定位和优势,整合分散的旅游资源,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
2.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交通网络,提高景点之间的交通便利性,为游客提供便捷的出行条件。
3. 深化区域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加强京津冀三地政府间的合作,推进旅游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格局。
4. 创新旅游产品,提升服务质量: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增强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5. 加强宣传推广,提高知名度:利用多种渠道进行宣传推广,提高京津冀地区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及方向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及方向【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现状问题,如城市间发展不平衡、资源利用不均衡等。
为实现协同发展目标,需要加强政策支持,推动产业转移和区域协作。
要面对困难和挑战,如跨区域协调和城市规划不一致等。
为此,未来应加强合作机制,强化政策协同,促进交流合作,共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跨区域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发展方向、政策支持、困难与挑战、重要性、前景、合作机制1. 引言1.1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及方向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道路上,我们面临着许多现状问题和挑战。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合作机制不够完善,各地之间信息共享不畅,合作协调不够紧密,导致协同发展的效果不明显。
京津冀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等问题,制约了协同发展的速度和效果。
京津冀地区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也在制约着协同发展的进程。
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在政策支持、资源整合、产业协同等方面加大力度,并建立起更加紧密的合作机制。
只有这样,京津冀协同发展才能实现经济更加健康、环境更加美好、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目标。
2. 正文2.1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义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义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展开讨论。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协同发展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协同发展可以加强政治和文化交流,促进文明互鉴,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京津冀地区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科研机构,协同发展可以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科技进步和人才流动。
京津冀协同发展也可以改善区域环境和生态条件,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京津区域旅游合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Ke od :B in n i i;t r m c prt n c a t;cu t m aue yw rs eigadT n o i o ea o ;at ly o e esr j us i ui n r
旅游业是一项开放性、关联性程度极高的新型产 业 ,区域旅游 要实 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 坚持 “ 大旅 游 、大市场、大产业” 的发展战略 。而 区域旅游合作 是实现这一战略的有效途径。它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趋
势下的必然选择 ,也是区域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快
速发 展 的必 然要 求 。近年 来 ,珠 江三 角 洲 、长 江 三 角
洲地 区的区域旅游合作初见成效 ,但环渤海地 区尤其 作问题 ,而且参与的省市越来越多 ,一直到后来发展 是京津地区的区域旅游合作 ,还停留在地区旅游行政 为北方十省市旅游联谊会 ,并促成了每年一届的 “ 北 ,由各地轮流举办 ,20 0 3年在河南郑 管理层面上 ,仍缺乏具体的 、可操作性的政策 、措施 方旅游交易会” 和手段 。环渤海旅游圈是我国的三大旅游圈之一 ,而 州举办 。 0 3年 9月 l 20 9日至2 ,京津冀三地旅游 11 3 京津冀旅游宣传 北京和天津是该旅游圈中的 “ 双核 ” ,因此京津只有 局还在北京 中华世纪坛广场举办了 “ 0 5年 8月 2 日,在 河 北 廊 坊 举 行 了 5 进行旅游合作 ,才能产生集聚效应 ,提升整个 环渤海 周 ” 活 动 。20 京津冀 一港澳台 ( 3 3+ )旅游合作大会 ” ,与会各 旅游圈的竞争力。如何推进京津区域旅游合作进入实 “ 方都积极表达了合作的愿望,希望凭借 “ 京津冀 一港 质性的层面 ,是一个值得关注、探讨的问题 。 澳台 ( 3 旅游合作 大会 ”这个平 台 ,京 津冀 旅 3+ ) 京津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历程 京津冀是国内最早提出区域旅游合作的地区。早 游圈的合作能有实质性 的进展。同年 l 2月又在河北 中国北方环渤海旅游 区域 合作论坛” , 在 18 95年就成立 了京东旅游区 ,致力 于京 东地 区两 承德召开 了 “ 北京 、天 津、大连 、沈 阳、鞍 山、秦 皇岛 、承 德等 市一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景区的合作 ,这个区域包括 1 北京平谷的金海湖 ,天津的盘山、黄崖关 、蓟 县和河 1 城市共 同签署 了环 渤海旅 游 区域合 作框架 协议 。 06年 l 0月 2 1日至 2 日,环渤 海 l 口城市 旅游 3 6港 北省的清东陵等,创造了一些行 之有效 的联合 开发、 20
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现状及问题分析
新经济 2016年7月(下)24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现状及问题分析张梦涵 刘 涛 徐方方摘 要:2015年,在全国宏观经济整体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旅游行业表现突出,逆势上扬,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点培育产业之一。
根据国家旅游局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北京市接待旅游人数2.73亿人次,天津市1.74亿人次,河北省3.69亿人次,三地共计8.16亿人次,占全国总数的1/5。
该数据表明,京津冀三地的旅游产业具有良好的基础和丰富的资源。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快速推进,三地区域旅游合作成为关注和探讨的焦点。
关键词:本文为河北金融学院2015年大学生科研课题“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研究(DXSKYY2015011)”阶段性研究成果,指导教师为徐方方、徐丽沙。
2015年,在全国宏观经济整体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旅游行业表现突出,逆势上扬,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点培育产业之一。
根据国家旅游局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北京市接待旅游人数2.73亿人次,天津市1.74亿人次,河北省3.69亿人次,三地共计8.16亿人次,占全国总数的1/5。
数据表明,京津冀三地旅游产业有良好的基础和丰富的资源。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快速推进,三地区域旅游合作成为关注和探讨的焦点。
一、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状况京津冀三地的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1、创新起步阶段:早在1985年京津冀地区就成立了京东旅游区,旨在将旅游资源进行联合开发。
京东旅游区的成立为国内区域旅游合作首开先河,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由于京东旅游区内景点之间的合作只停留在表面,因此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和品牌。
1987年,北京、天津和河北的旅游学会联合举办“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研讨会”,会议的成功召开为后来每年一届的“北方旅游交易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规模扩张阶段:经过20多年的慢速发展,2007年4月,京津冀三地借奥运契机,共同签署了《京津冀旅游合作协议》,并于2008年成立了“9+10”区域旅游合作会议,进一步扩大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的范围。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测试题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杭州第”届亚洲运动会会徽“潮涌”(如下图)的主体图形由六个关键元素组成:扇面、钱塘江、钱江潮头、赛道、互联网符号和太阳图形。
其中钱江潮头展现了江水波涛汹涌的场景,象征着澎湃的活力和运动的精神;扇面反映了江南人文意蕴,传达了杭州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这一设计()①发挥意识活动的能动创造性,赋予了会徽特定的精神内涵①以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为基础,展现了杭州山水之城的魅力①从杭州城市的实际出发,真实再现了杭州的自然与人文景观①尊重艺术创新的客观规律,实现了作品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2.2023年7月,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要求,京津冀三省市共同抓好任务落实,推动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要进一步深化认识,发挥各自优势,深化区域分工合作,促进各类要素资源优化配置,激发区域整体活力,携手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提出上述要求是基于()①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功能存在于各个部分之中①部分影响整体,局部的发展可以推动整体的发展①遵循系统内部结构优化趋向,使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①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3.下列俗语与漫画《推》蕴含的哲理完全一致的是()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①为山九仞,功亏一篑①千里之堤,溃于蚁穴①恶不积不足以灭身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4.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非常稻》一书的序言中写道,“道可道,无恒道”,即每种杂交水稻都要扎根于它独特的生存环境,没有一成不变永不言败的水稻种子,必须通变求新来适应新环境,“稻”(道)永远在变化中。
这说明()①对水稻生长规律的真理性认识具有条件性①真理与谬误没有明确的界限,往往相伴而行①真理具有客观性和具体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①杂交水稻研究工作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5.饮瓢水,品百姓甘苦;摸炕被,感乡亲冷暖;掀锅盖,知人民饥饱。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2015年21期总第796期在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应转变产业发展理念,通过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将农业、地域文化、养老休闲、健身运动等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形成融合产业群,包括主题农庄、旅游演艺、养老地产、疗养旅游等休闲农业旅游大产业模式。
例如涪陵榨菜不仅是从田间到餐桌的转换,从种植、加工到销售、品牌推广的产业链构建,也需要从农耕文明到工业生产到文化记忆的多功能演绎,充分将休闲农业产业链拉长拉宽。
3.培育龙头企业休闲农业旅游产业链的整合优化要强调龙头企业的作用,通过龙头企业实现上通下达,提高产业的附加值。
涪陵地方可给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予政策支持和招商引资等帮助,使其扩大经营规模,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市场影响力,发展成为龙头企业。
从而以龙头企业为核心,进行产业链的拉伸,形成由点到面的扩散,以此促进整个涪陵地方休闲农业的发展。
4.优化农业旅游产品结构(1)产品结构升级伴随大众对旅游产品的需求升级,中国正在步入旅游休闲4.0时代,休闲农业旅游的产品升级势在必行。
涪陵休闲农业旅游需要从单一观光农业、农事体验转向到融合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涪陵地域文化、创意产业和现代科技于一体的升级版产品,实现业态整合、产品复合。
(2)旅游商品促进产业联动在休闲农业旅游中,旅游商品的作用不可小觑,它可以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旅游商品开发,促进农业的转型升级、旅游业的经济拉伸,有效促进农副产品、手工艺品的产品整合和带动地方商贸业、运输业的发展。
涪陵旅游商品如榨菜、胭脂萝卜、油醪糟等已经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其中涪陵榨菜即将完成从地里到工厂再到文化小镇的一、二、三产的产业融合。
5.完善产业融合发展环境各级政府应树立跳出农业、跳出职能部门的观念,运用工业、旅游、文化等领域的先进产业发展思路指导农业经营和管理。
积极制定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的政策法律法规,建立从研究、开发、管理、风险投资一体化的服务体系,为地区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必要的软件环境。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旅游市场机遇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旅游市场机遇一、京津冀旅游市场的现状京津冀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和河北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既有历史文化名城,如北京、天津,又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如河北省的承德、秦皇岛等。
然而,受限于地域、交通、产业等因素,京津冀旅游市场发展不均衡,内部竞争激烈,缺乏协同效应。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旅游市场带来的机遇1.交通一体化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导领域。
随着京津冀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机场等交通设施的互联互通,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出行条件,有助于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推动旅游市场的繁荣发展。
2.产业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强调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协同发展。
旅游业作为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望在政策推动下,实现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进一步激发旅游市场的消费潜力。
3.环保政策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高度重视环境保护,要求三地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在这样的背景下,旅游业发展将更加注重生态、环保、可持续,有利于促进绿色旅游、低碳旅游等新型旅游业态的发展,为旅游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4.政策扶持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纷纷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京津冀旅游市场的发展。
如加大旅游资金投入、优化旅游产业布局、推动旅游企业兼并重组、扶持旅游科技创新等。
这些政策将为旅游市场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京津冀旅游市场的发展方向1.打造特色旅游产品京津冀三地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整合特色旅游资源,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旅游产品。
如北京的历史文化游、天津的港口风情游、河北省的山水风光游等,满足不同游客的旅游需求。
2.推动旅游产业升级京津冀三地应抓住协同发展机遇,推动旅游产业向高端、智能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发展旅游科技、旅游金融、旅游创意等新兴产业,提升旅游产业链价值,增强旅游市场的竞争力。
3.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旅游服务质量是旅游市场发展的基石。
京津冀三地应加强旅游服务人才培养,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优化旅游投诉处理机制,保障游客合法权益;加强旅游市场监管,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制约京津冀生态旅游协同发展的主要障碍研究
制约京津冀生态旅游协同发展的主要障碍研究作者:高晶王晓宁来源:《商业文化》2014年第11期摘要:本文通过对京津冀生态旅游的区域地理、生态旅游资源与城市特点等的分析,阐述了北京以人文旅游资源见长、天津以多元文化旅游资源为特色、河北海洋山岳草原多样性旅游资源优势的不同特点,分析了京津冀区域生态旅游合作中产业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针对上述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达到多方共赢、协同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生态旅游;京津冀;协同发展一、京津冀生态旅游现状生态旅游不仅是一种注重环境保护的特殊旅游活动,也是一种贯穿于旅游开发、管理、经营之中的全新的旅游发展模式,更是一种可持续的旅游发展理念。
生态旅游的对象既包括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也包括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
北京以人文旅游资源见长,天津以人文和生态结合多元文化旅游资源为特色、河北具有海洋山岳草原多样性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优势。
(一)京津冀生态旅游的区域地理因素京津冀地区是以北京市和天津市为龙头,包括河北省承德、张家口、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石家庄、衡水、邢台和邯郸等11个地级市,是我国交通网络最密集的地区,交通方便快捷。
京津冀是国内最早提出区域旅游合作的地区,区域内各城市旅游资源丰富、服务设施完善,旅游业的发展处于国内的领先水平但是生态旅游的发展滞后于国内其它地区,还未发挥出应有的带动作用。
尽管河北省的旅游资源也比较多,但它多数都分散在不同的城市和地区,目前这些城市的商业繁荣程度和文化发展都弱于北京和天津,而北京又强于天津。
所以,京津冀地区旅游资源的主要聚集在北京。
(二)京津冀区域生态旅游资源与城市特点北京作为首都、不仅是政治、文化中心,同时还有着三千多年的建城史,经济、文化、历史等丰富内涵与底蕴使其具有更强的旅游综合吸引力;北京不仅有故宫、颐和园、天坛等传统旅游景点,更有稀缺的奥运建筑与景点。
天津一距北京最近的直辖市、拥有中国近代史缩影的原九国租界地,风格各异的大小洋楼是极具特点的“万国建筑博物馆”,构成了天津独特的旅游资源。
京津冀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京津冀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旅游业已成为支撑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其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为了更好地实现区域间旅游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发展,各地政府积极推动京津冀地区旅游协同发展,各种旅游合作项目纷纷出台。
要实现区域间旅游的协同发展,并非易事,其中涉及到诸多影响因素。
本文将从政策、旅游资源、交通条件和旅游服务等方面探讨京津冀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政策因素政策因素是影响京津冀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年来,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比如简化签证手续、加大对旅游业的资金扶持等,这些政策有力地推动了京津冀区域旅游业的发展。
在协同发展中,各地政府之间的政策协调也至关重要。
由于京津冀地区地处不同的省市,各地的管理体制、发展规划和政策体系不尽相同,这给旅游协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需要各地政府加强协调,形成统一的政策体系,为旅游协同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二、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决定旅游协同发展的关键因素。
京津冀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
比如北京的故宫、长城等世界文化遗产,天津的古文化街区、现代城市建设等,河北的避暑山庄、承德的避暑山庄等,这些景点是各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由于各地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不同,存在一定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
京津冀区域需要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和统一规划,形成共享的旅游资源体系,才能更好地吸引游客,提升京津冀地区的旅游竞争力。
三、交通条件交通条件是影响旅游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京津冀地区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和便捷的交通条件,比如京津冀高铁网络的建设,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实际的旅游协同发展中,交通条件的不足也是一个难以忽视的问题。
由于各地之间的距离较大,交通设施不够完善,导致游客出行不便,影响了旅游的体验和品质。
京津冀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京津冀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近年来,京津冀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成为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业是一种典型的协同发展产业,它与交通、餐饮、住宿、购物等诸多产业具有密切的联系和互动。
在协同发展中,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政策、经济、文化、环境、资源等。
本文将分析京津冀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政策因素政策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包括行业管理政策、投资政策、财税政策、文化政策等。
建立健全的行业管理政策能够规范旅游业的各个环节,提高行业服务水平,增强投资者信心。
投资政策的落实能够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旅游行业,从而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财税政策的变化和调整能够影响旅游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同时,文化政策的推动能够促进旅游资源的保护和运用,增强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内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它包括市场需求、投资状况、消费能力等。
旅游业对市场需求敏感,市场的经济状况直接影响旅游消费市场的规模和增长。
另外,旅游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而投资的状况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
消费能力则是决定旅游收入和旅游业对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文化因素文化因素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旅游业的特点是旅游客源与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差异,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内涵对旅游业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具有文化特色和高质量的旅游产品能够吸引更多游客,增加旅游收入。
另外,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传承和保护也是构建旅游创新产业链的关键因素。
四、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旅游业需要依托着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支持才得以开展,但是旅游业发展也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因此,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以提高旅游的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资源因素资源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包括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等多方面资源。
旅游资源能够为旅游业提供基础,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同时,旅游业还可以为资源本身的保护和开发提供动力和支持。
京津冀旅游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对少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区域之间、城市之间、景区之间以及行业之间的合作逐渐形成共识,在一些地区,合作形式不断创新,在当地旅游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明显的作用。
处于中国旅游业发展龙头地位的北京、天津、河北三个行政区,长期以来,在旅游业的发展中一直在探讨如何更好地合作,发挥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在华北地区乃至全国旅游业的发展中充分发挥区域合作的优势。
虽然在一些地区和领域已经出现了一些合作的行动,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从总体上说,至今尚未取得突破胜的进展。
因此,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的问题值得认真探讨和认真对待。
一、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从旅游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出发,京津冀是国内最早提出区域旅游合作的地区。
早在1985年就成立了京东旅游区,致力于京东地区两市一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景区的合作,这个区域包括北京平谷的金海湖,天津的盘山、黄崖关、蓟县和河北省的清东陵等,创造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联合开发、联合营销的合作方式,效果明显。
后来由于多种因素,没有能够坚持下去。
1987年,由北京旅游学会发起,联合天津旅游学会、河北旅游学会,在北京密云白龙潭召开了第一次"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研讨会",与会代表表达了区域旅游合作的愿望,从而使这样的研讨会成为例会,每年大家在一起探讨区域合作问题,而且参与的省市越来越多,一直到后来发展为北方十省市旅游联谊会,并促成了每年-届的"北方旅游交易会",由各地轮流举办,2003年河南郑州举办。
2003年9月19日至21日,京津冀三地旅游局还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广场举办了"京津冀旅游宣传周"活动。
应当说,在推动这三个地区的旅游合作方面,三省市的旅游学会和旅游局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但是,总的说来,还没有实质性的发展,还停留在形式单-、规模有限、参与不足、随意性强的较低层次上。
堵点与破局:京津冀地区民宿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
堵点与破局:京津冀地区民宿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摘要:近年来,民宿行业已经成为旅游业的一支新生力量。
由于新冠疫情使民宿行业受到了严重影响,部分民宿黯然退场,而乡村民宿却逆势崛起,冬奥会的举办为京津冀地区的冰雪旅游和民宿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针对民宿业目前出现的困境和问题,有必要深入分析问题的成因,找出乡村民宿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为民宿行业提振信心,促进乡村振兴。
关键词:京津冀;乡村民宿;可持续发展1引言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关于促进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提出到2025年,初步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服务优质的乡村民宿发展格局,乡村民宿产品和服务质量及其对整个行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成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和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标志性产品。
这些政策的实施给整个行业带来了向上的信心和动力。
过去三年,民宿行业面临着疫情所带来的危机与挑战。
政策的支持无论从精神层面上,还是从操作层面上,为各级政府科学决策、出台政策、营造发展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遭受疫情冲击的民宿行业的振兴、乡村旅游的发展、农民创收致富以及防止农民返贫复贫方面提供了提振了信心。
乡村民宿之所以受到游客的欢迎,是因为它拥有和具备独特的自然风光、当地的文化习俗和缓慢的乡村生活,能够给游客带来不一般的体验。
民宿可以通过宣传和展示各种农产品、手工艺品,提供购买渠道,带动乡村经济的复苏。
各地实践也证明了,通过发展乡村民宿,让更多农民吃上“旅游饭”,实现在家门口就能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实现脱贫致富。
在三年疫情期间,旅游行业受到的打击较大,但各大平台乡村民宿的房源数量并没有减少,反而在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房东入驻平台,说明其市场前景被看好。
各大民宿平台的数据,也印证了乡村民宿的火爆。
2021年,途家平台上乡村民宿订单量,同比2020年增长了3成,为乡村房东创收逾20亿元;木鸟民宿平台乡村民宿订单量同样达到2020年的2.4倍,网红民宿订单量同比增长90%,国内民宿市场进一步恢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约京津冀生态旅游协同发展的主要障碍研究
作者:高晶王晓宁
来源:《商业文化》2014年第11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京津冀生态旅游的区域地理、生态旅游资源与城市特点等的分析,阐述了北京以人文旅游资源见长、天津以多元文化旅游资源为特色、河北海洋山岳草原多样性旅游资源优势的不同特点,分析了京津冀区域生态旅游合作中产业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针对上述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达到多方共赢、协同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生态旅游;京津冀;协同发展
一、京津冀生态旅游现状
生态旅游不仅是一种注重环境保护的特殊旅游活动,也是一种贯穿于旅游开发、管理、经营之中的全新的旅游发展模式,更是一种可持续的旅游发展理念。
生态旅游的对象既包括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也包括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
北京以人文旅游资源见长,天津以人文和生态结合多元文化旅游资源为特色、河北具有海洋山岳草原多样性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优势。
(一)京津冀生态旅游的区域地理因素
京津冀地区是以北京市和天津市为龙头,包括河北省承德、张家口、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石家庄、衡水、邢台和邯郸等11个地级市,是我国交通网络最密集的地区,交通方便快捷。
京津冀是国内最早提出区域旅游合作的地区,区域内各城市旅游资源丰富、服务设施完善,旅游业的发展处于国内的领先水平但是生态旅游的发展滞后于国内其它地区,还未发挥出应有的带动作用。
尽管河北省的旅游资源也比较多,但它多数都分散在不同的城市和地区,目前这些城市的商业繁荣程度和文化发展都弱于北京和天津,而北京又强于天津。
所以,京津冀地区旅游资源的主要聚集在北京。
(二)京津冀区域生态旅游资源与城市特点
北京作为首都、不仅是政治、文化中心,同时还有着三千多年的建城史,经济、文化、历史等丰富内涵与底蕴使其具有更强的旅游综合吸引力;北京不仅有故宫、颐和园、天坛等传统旅游景点,更有稀缺的奥运建筑与景点。
天津一距北京最近的直辖市、拥有中国近代史缩影的原九国租界地,风格各异的大小洋楼是极具特点的“万国建筑博物馆”,构成了天津独特的旅游资源。
史遗址众多,地方特色、民俗特色是开发的重点。
河北环绕北京、旧称京畿省,皇家避暑胜地古已有之,著名的北戴河、以皇帝的名字命名的秦皇岛等是其蓝色旅游资源,江河湖海、山林草原、高原丘陵等一应具备,是全国旅游资源比较齐全的省份。
二、京津冀生态旅游协同发展中的主要障碍
京津冀生态旅游协同发展是指京津冀三地在生态旅游资源整合、生态旅游市场开发、生态旅游产品促销和生态旅游消费服务等旅游产业链形成和发展的各个环节,形成区域的、深化的、系统的协调合作机制,以此达到促进区域旅游经济效益的整体提高和区域旅游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京津冀生态旅游协同发展是京津冀旅游一体化大框架下京津冀旅游业谋求发展的不二之选,因为京津冀的生态旅游合作对该区域的旅游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
(一)缺乏三地区域生态旅游凝聚力,区域内发展不均衡
北京是中国旅游最发达的城市之一,生态旅游发展一枝独秀,人文旅游资源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但它却很少将河北、天津以及周边的旅游资源整合在一起。
和北京相比,河北和天津等地也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由于资源雷同,处在北京的阴影区,导致旅游资源的“减值效应”。
北京作为中国旅游最发达的城市.其旅游资源难与河北.天津的旅游资源整合在一起.缺乏一种区域旅游凝聚力。
(二)缺乏三地区域市场和政府间的协调,导致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业脱离
京津冀生态旅游协同发展最大的制约瓶颈,是没有构建成一个富有活力、统一的区域性市场。
表现为良好的生态环境、人文资源等生产要素只能为地方服务,不能为区域服务,不能自由流动和迅速集结,各区域生态旅游等生产活动不能对接协作,更不能互补互助。
(三)缺乏有效的区域社区参与机制,致使生态旅游后动力不足
开展生态旅游的一个核心要素就是以旅游代替掠夺式的资源利用方式,并带动社区经济的发展。
虽然目前大部分保护区的生态旅游与社区存在一定程度的互动,但社区参与的随机性较大,多为小规模、自发的形式,主要通过提供服务和出售土特产品从旅游活动中获益,获益水平普遍较低。
三、推进京津冀生态旅游协同发展
旅游生态化协同发展是京津冀经济、社会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不均衡直接导致旅游发展不均衡,又进一步导致了生态旅游发展的滞后。
因此生态旅游协同发展初期难免跛脚走路,首当其冲是要打破障碍。
(一)关注社区,探索有效的生态旅游区社区参与机制
推进京津冀生态旅游协同发展,要高度重视社区管理问题,将社区管理工作内容纳入京津冀管理机构的管理目标和职责中来,解决社区矛盾和社区冲突。
对于生态旅游业发展落后的河北省,为了克服地理位置分布过于分散而带来的弊端,应探索建立针对社区利益的保障机制,明确因发展生态旅游而对当地社区实施的优惠政策,通过采取对社区民众优先发放旅游经营许可证、吸纳社区居民入股参与生态旅游经营、鼓励旅游公司优先吸纳当地社区居民等方式,保证社区的积极参与并从旅游中受益。
(二)整合京津冀旅游产业,增强区域生态旅游凝聚力
整合旅游产业,就是依托旅游精品,如针对北京的人文旅游资源见长,天津人文和生态结合的多元文化旅游资源、河北所具有海洋山岳草原多样性自然景观旅游资源进行旅游精品的打造,大力提倡绿色生态旅游。
(三)打造京津冀休闲旅游产业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整合各自优势资源,突出地方特色,共同打造三地精品旅游线路,形成能够满足国内外不同客源群体需要的旅游产品体系,实现三地无障碍旅游。
有选择、有重点、分步推进,重点建设京津周边的卫星城。
加强旅游执法部门和质监部门的执法联动和信息沟通,及时处理辖区内的违规事件和旅游投诉,并将处理情况及时通报。
推动旅游行业协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行业自律和旅游诚信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