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上期教案
九年级上语文版教案(精选3篇)
九年级上语文版教案(精选3篇)九班级上语文版教案篇1【学习目标】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赏析精彩的描写语段,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学习古典文化的精髓,培育喜爱祖国语言的情操。
【学习重点】赏析精彩的描写语段,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学习难点】学习古典文化的精髓,培育喜爱祖国语言的情操。
【学问链接】1.题目解读《香菱学诗》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香菱是个薄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
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后随薛家进京,始终住在荣府的梨香院。
平日她服侍薛蟠,难得有空。
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
环境的转变激发了香菱写诗的愿望,宝钗笑她“得陇望蜀”,劝她“且缓一缓”,可她急迫得很,于是去找林黛玉。
选文便从这里开头。
2.走近曹雪芹(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又字芹圃,雪芹是他的号,属满洲正白旗。
曹家从清代初年起到曹雪芹这一代止,是一个“百年望族”。
康熙二年(1663)清王朝设江宁织造,这是一个财宝要职,其第一任就是曹雪芹的曾祖曹玺,此后父子兄弟相次继任,一共约60年。
后来曹家势败家亡,曹雪芹流落在北京西郊,住着破房子。
他善画,只能靠卖画来维持终年吃粥的生活。
乾隆二十八年(1763)秋冬之间,曹雪芹唯一的儿子病死,他因伤感太甚,于这年除夕病逝。
《红楼梦》就是这期间写的--他只写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
3.相关资料(1)关于《红楼梦》《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宏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两府由盛而衰的过程。
书中胜利的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袭人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政治礼教、经济制度及文化进展,可以说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
(2)金陵十二钗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依据拼音写汉字。
九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设计五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设计五篇作为九年级语文教师要提前准备好教案,那么大家会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九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设计5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大家喜欢,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设计1一、教学内容选择⒈写字与识字:田圃禁锢忍冬寒浅滞留喑哑丝缕喧嚷蓑衣斗笠润如油膏洗衣谣襁褓温声细语⒉理解“雨说”与“诗人说”之间的诗意转化,了解文学作品中拟人艺术表现手法与拟人修辞的区别。
⒊梳理“雨说”的内容及情感,理解“雨”与孩子的关系,联系写作背景,理解“勇敢地笑”等诗句的深层含义。
⒋诵读诗文,理解“雨”的仁慈、无私、博爱的奉献者形象,感受作者对春之生命和希望的赞美,即诗人对祖国儿童的关爱和祝福。
⒌运用比喻或拟人修辞方法选择仿写诗意的情境画面,进行口语交流训练和诗歌写作小练习:⑴“雨说:四月的大地等待久了”⑵“雨说,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⑶“雨说,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请跟我”⑷“雨说,我要教你们,”⑸“雨说,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了,要记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⒍将本诗改写成一篇三五百字的小散文,体会诗与散文语言表达上的区别。
或将本诗与朱自清《春》中的春段落比较,体会诗歌与散文语言的不同。
二、教学安排⒈充分朗读,在朗读中感受“雨”的形象;⒉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意的深邃;⒊要以知识为先导,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⒋拟用2课时授完。
三、教学设计㈠导入新课“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
而诗人郑愁予化身为雨,悄悄地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说了些什么呢?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首《雨说》。
㈡作家简介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教师归纳、概括:郑愁予是台湾诗人,本名郑文韬,祖籍河北,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
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
童年时他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抗战期间,他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
在逃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一面学习,一面写作,并受到纪弦的赏识,1955年他毕业于中兴大学法商学院,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3篇)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3篇)初三上册语文教案2022一教学目标朗读以悟情品析以释旨续写以练笔教学方法整体感知读写赏悟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并释题1、“囚”是什么意思?2、“绿”是指什么?明确:绿色的常春藤3、那么“囚绿”是怎么一回事呢?(用文中的话回答)明确: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二、选读语段,体悟感情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这样做表现了他对“绿”有怎么样的感情吗?明确:喜爱2、请你找出文中体现作者对绿喜爱的语段内容,并酝酿一下如何有感情地把它朗读出来。
(1)学生找出体现作者喜爱绿的语段,并轻声地朗读。
(2)小组内先交流朗读,然后讨论如何朗读更好。
(3)全班同学交流朗读,体会作者对“绿”的感情。
教师可根据情况组织全班朗读,并对朗读予以指导。
三、圈画语句,品悟文旨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
那么,作者为何对绿有如此之情,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
明确: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我并不感到孤独,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齐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还有没有其它的缘故呢?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作品写作背景时间的语句。
明确: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终于在一天早晨。
离开北平一些年了。
3、哪个同学能说说中国的这段历史呢?4、面对列强入侵,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能无动于衷吗?他写这篇文章真得就没“别有用心”吗?请你从文中圈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而又富有哲理的语句,然后在文旁进行批注。
(1)小组先进行讨论圈画出“言外之意”的语句。
(2)然后各人再进行批注。
(3)朗读交流批注情况,教师作好点拔小结。
(4)填写句子:作者通过写在北平一段生活中“囚绿”的小故事,通过一株不屈于黑暗而永向光明的常春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五篇】
教材是死的,不能随意更改。
但教法是活的,课怎么上全凭教师的智慧和才⼲。
⽆忧考⼩编整理了九年级上册语⽂教案设计【五篇】,希望对你有帮助!范进中举【教学⽬的】1,积累词语,理解词语,运⽤词语。
2,了解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3,了解科举制度下社会各⾊⼈等⼼灵扭曲,趋炎附势的众⽣相。
【教学重点】感知主要⼈物形象范进,理解范进形象的典型性。
欣赏本⽂的讽刺⼿法,体味对⽐,夸张与写实在讽刺⼩说中的作⽤。
教学⽅法:⽂献法讨论法点评法教具准备:多媒体,图⽚【教学时间】2课时第⼀课时(⼀)导⼊新课如果说《孔⼄⼰》是⼀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
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认识⼀位古代知识分⼦--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命运发⽣了戏剧性的变化。
我们学习从清代⼩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范进中举》。
(⼆)检查预习1.《儒林外史》是⼀部怎样的⼩说?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三)速读课⽂,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请同学绘声绘⾊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四)讨论: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2.范进是怎样的⼀个⼈?说出根据。
(主要是两点: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于统治阶级⾏列。
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旦中举便乐极发疯。
②虚伪。
张乡绅送银⼦,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收下”。
可张乡绅刚⾛,“范进即将这银⼦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3.孔⼄⼰沦为乞丐,可范进中举了“⽼爷”,两个⼈的命运相反,为什么说《范进中举》⼀⽂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毒害?(两个⼈思想本质是⼀样的。
在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凭科举道路⽽改变社会地位的只是极少数,若范进考不中,命运也将是凄惨的。
所以写范进中举后⽽发疯正是从另⼀个⾓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的毒害。
)4.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的毒害。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9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9篇)九年级语文教学通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古代诗词2.理解这首诗词的主要意思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古代诗词教学难点: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并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忆海拾贝,走近李白(一)回忆李白的诗歌及诗人形象提及李白,相信大家并不陌生。
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学过不少李白的诗作,从这些内容丰富的诗歌中,你认识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呢?联系作品,谈一谈你印象中的李白。
出示课件:我们学习过不少李白的诗作,记忆中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你用以下句式来回答:“我从‘________’(诗句)中,读出______的李白”(例如:“我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读出孤单寂寞的李白”)“我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读出思乡的李白”。
“我从‘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中,读出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白”。
(二)师生互动,了解李白首先,我们一起来回顾李白的生平情况。
李白是哪个朝代的诗人?生谈师小结,让我们一起走近李白,了解李白。
出示课件:(教师讲解)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
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
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
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现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收诗九百多首。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一)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大家知道李白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行路难》的吗?出示课件:(教师讲解)《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
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遭受谗毁离开长安南下,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组诗(共三首),这是其中第一首。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上册教案(优秀14篇)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上册教案(优秀14篇)语文版九年级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家作品,熟读背诵这两首诗。
2.理解诗歌意象,领悟诗歌主旨。
3.学习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意象分析。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通过探究,理解诗歌意象,领悟诗歌主旨。
3.通过点拨,学习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意象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熟读与背诵;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意象,领悟诗歌主旨。
【教学方法】1.诵读法。
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法。
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点拨法。
如学习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意象分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
(板书:我爱这土地)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勋章。
三、背景介绍。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2024年秋季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通用19篇)
2024年秋季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通用19篇)2024年秋季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学生,介绍自己。
2、了解学情,探究原因。
3、了解语文,明确目标。
【教学重点】1、真正了解“语文是什么?”2、明确“语文该怎么学?”【教学难点】1、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有效地提出要求和建议。
【教学过程】一、导入。
能够走进一个班级,一起学习语文,是我们的缘份,感谢缘份让我们坐到一起。
今天我们坐在九年级的课堂上,这是一个让人油然而生紧迫感的课堂,在这里,你们要面临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转折。
正因为它的重要性,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做一些总结和展望,当然,这也是为了让我们更快地相互认识和了解。
所以,请大家不要有什么顾虑,我们只是坦诚地交流这样几个话题。
(幻2)二、明确“语文”及“学语文”概念。
1、我是否真正了解“语文是什么”?《乞丐的故事》英国,街头。
一个平常的日子。
一个盲人蹲坐街角行乞。
他的面前有一块牌子,上书:我是个瞎子。
过客行色匆匆,但是很少有脚步停留。
于是盲人收获甚微。
第二天,著名诗人雪莱经过,挥笔就改了牌子上的话,令人意外的情形出现了,行人纷纷驻足,施与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
牌子被改后的文字为:春天来了,我却什么也看不见。
这就是语文,诗意的,文学的一种表达形式。
2、我的语文学得怎样?原因?3、语文,我们怎么学?(1)商量着学。
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老师只是帮助你学习的,所以要学会主动学习,不会的问题和同学商量和老师商量。
(2)幸福地学。
学习不只是一项任务,更是我们的一种生活。
如果我们把学习当作一件痛苦的事情,生活就会变得痛苦。
怎样让学习不痛苦呢?我们还是先做一下《幸福的.约定》。
三、提出要求和建议。
1、老师保证:(一)、尊重每一个同学,不打你们,不骂你们。
如果生气,告诉你们。
(二)、保持微笑,尽量不生气,不发火,不迁怒于你们。
如果发火,提醒老师。
(三)、说到做到,有错就改。
2、希望你能做到:(一)、如果老师布置的作业多,告诉老师;如果不多,请一定完成,并保证不抄袭。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新编备课教案五篇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新编备课教案五篇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1《故乡》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理清了小说的线索和情节,对课文已比较熟悉,现在我们来讨论闰土的形象塑造。
互助释疑二、分析文中人物的变化。
(朗读第12自然段—30自然段;第55自然段)《故乡》写闰土着重的是前后对照的方法。
作品从哪几方面进行对照?通过对照突出了什么?闰土的人物形象(1)外貌对照: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淳朴天真、可亲可爱;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经济生活的艰难和精神负担的沉重)。
(2)动作、对话对照:少年闰土:雪地捕鸟,月夜刺猹,“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聪明勇敢、活泼开朗;4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
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凄凉――恭敬;他说了七句话,前六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还是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状;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迟疑麻木、痛苦难言。
9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
“迅哥儿”改称“老爷”,写出闰土不仅为饥寒所苦,而且深受封建等级观念思想的束缚。
“厚障壁”就是所谓“身份”、“地位”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隔阂。
(3)闰土对“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对照:对我: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情真意切,亲密无间;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
——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最新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
最新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最新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6篇)教案总结是非常重要的。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展开教学活动,有利于提高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若是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
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关于最新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期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最新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篇1《智取生辰纲》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故事情节。
2、培养浏览文学作品的能力。
进程与方法:1、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2、掌控、品味杨志的性情特点。
3、自主学习,质疑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杨志自身性情上的缺点与他失败的关系,认识“人和”的重要。
教学重点、难点:1、理清故事情节,知道环境描写的作用。
2、掌控、分析杨志的性情。
教学进程:一、研读文本,知道环境描写的作用。
问:作者是怎样写“天气热”的?写“天气热”有何作用?(学生浏览文本,找出有关的语句,讨论交换)明确: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
间接描写:以凉衬热。
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没有“天气热”,就没有后面的故事。
二、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问:吴用等人“智”表现在哪里?从小说中的哪些内容可以看出他们的“智”?(学生浏览课文,概括、归纳、讨论。
)明确:智用天时:六月初四正午天气炎热。
智用地利:黄泥冈松树林,挡住视野,便于行事。
假扮客商。
买酒喝,勾引对方。
奇妙下药,麻倒对方。
问:杨志是一个有着丰富的江湖体会的人,他的“智”又表现在哪里?(学生浏览课文,概括、归纳、讨论。
)明确:假扮行商客人。
改变行走时间。
逼军士赶路,减少中途休息。
审察枣贩,谨慎卖酒贩子。
酒不多喝。
问:吴用等人的“智”与杨志的“智”有何关系?明确:用扬志的“智”衬托吴用等人的“智”。
问:根据课文的内容,概括杨志的性情特点。
明确:精明、谨慎,江湖体会丰富,刚愎自用,粗暴,不善于处理内部关系。
问:分析扬志失败的原因。
明确:内部原因,不团结、矛盾重重。
(这与杨志的性情有关,最后,杨志已经失去了队伍的领导权,成了一个孤家寡人。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篇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篇时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老师们的教学工作又将有新的目标,让我们对今后的教学工作做个计划吧。
那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希望大家喜欢!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新学期在热烈的期盼中拉开了帷幕,我们九年级的全体师生又开始了新的工作与学习生活,成绩是昨天的句号,前进是永恒的主题,新的学期,意味着新的挑战,新的机遇,我们决心在教学工作中突出两在宗旨:终身学习,长远发展;着重两个提高:提高教师个人素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盯住两个过程:备课的过程,学习的过程。
总之,我们要以严谨的态度,严肃的作风,严格的管理,做到:管理再细一点,注重过程;做法再实一点,注重成绩;思想再新一点,注重方法。
保证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有工作必检查,有检查必总结,有总结必公布。
一、常规管理,创新方法,求实效。
教学的常规管理工作经常而持久,要想使常规的教学工作上一个新台阶,必须注重方法的创新,新学期我们要采用新的管理方法,使常规教学工作切实有成效。
1、躬亲管理,层层负责。
九年级教学由王校长总负责,采用躬亲管理的方法,工作必亲自规划,每天必亲自检查,成绩必亲自跟踪,做到心中有数、有底、有效,下面由三们主任分兵把口,刘雪华主任负责语文组和政史组,姜忠媛主任负责数学和物理组,区岩主任负责英语组和化学组,日常工作各有分工,焦江和杨柳两位干事也各有分工,负责日常查课、排课及资料收集、保管、装订。
2、立规立矩,注重规范。
(1)制订《九年级教师课堂规范》。
(2)每个办公室一块成绩通告板。
(3)开学第一天给每位教师发一本会议记录本,开会必须记录。
3、集体备课,创新形式。
在原有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创新备课方式:(1)除了每周一次集体备课外,各组均再加两节集中备课的时间。
(2)各组备课均有领导参与。
(3)备课形式采取说讲评议上的形式。
(4)新教师必须上课前进行说课过关。
4、规范上课,六步教学。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优秀7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优秀7篇)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舴艨、载的读音,能有感情地朗诵全词,过程与方法:掌握几种表达感情的方法: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学会运用诵读品词对比知人论世等方法赏析古典诗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典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言美。
4.体悟词人的情感,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1、鉴赏词作的意境。
2. 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引导法、诵读法,点拨法教学媒体:在多媒体课件上结合白板功能的使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认识一位宋代婉约派的女词人,也是老师喜欢的一位词人,他被成为“一代才女”,她就是李清照,下面我们来赏读他早期的作品《如梦令》,看这首词中,表达了词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九百年前的这位旷世才女孤独而高贵的灵魂,学习她后期的另一首作品《武陵春》二、读愁1、自由朗读这首词,大概了解词的内容,读完后告诉我你的感受。
(愁——板书)2、为什么作者前后期的作品有如此大的感受?(介入背景)3、强调字音:舴艋、载、拟4、强调语速、语调和节奏5、全班带有感情的齐读6、听读,在听读的同时,试着理解这首词。
三、解愁1、结合词中的内容,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自由赏析,老师适当引导四、赏愁1、听说双溪的春景不错,可是作者去了吗?(没有)为什么?明确:“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2、回想一下前人在诗词中也有许多描摹愁的诗句,他们是怎么写“愁”的?写出了“愁”的什么特点?(学生交流积累的诗句)3、老师展示搜集的资料4、那么,我们看一下词人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愁”怎么能用船去载呢?这个词是不是用错了?引导:愁是什么?它是什么状态?——是感情、是抽象的东西而能用船装载的是什么?——东西、货物,有形有重量明确:在这里,词人把无形抽象的情感当作有形具体的事物,化虚为实,巧用比喻、夸张,其实它突出的是愁的什么特点?(重——板书)5、小结李白写出了愁的韧读,李煜写出了愁的长度,而李清照则别出心裁的称出了愁的重量,其才情可见一斑,给我们以后的写作也有了一个启示:要另辟蹊径,做到标新立异,别出心裁。
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精品教案第一章:《沁园春•雪》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沁园春•雪》;掌握生字词及其含义;了解诗的背景,理解诗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理解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 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介毛泽东及其作品《沁园春•雪》。
2.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3. 讲解生字词:讲解诗中的生字词及其含义。
4. 分析诗的意境: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诗中的雪景美,体会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5. 分析诗的韵律特点:讲解诗的平仄、押韵等韵律特点。
6. 合作探讨: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的意境和韵律特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沁园春•雪》;2. 写一篇关于《沁园春•雪》的作文。
第二章:《出师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出师表》;掌握生字词及其含义;了解历史背景,理解文章主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结构、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理解并背诵《出师表》;分析文章的结构、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
2. 难点:理解历史背景,体会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介诸葛亮及其作品《出师表》。
2.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3. 讲解生字词:讲解诗中的生字词及其含义。
4. 分析文章结构: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五个部分,理解每个部分的主旨。
5. 欣赏名句:讲解文章中的名句,体会语言风格。
6. 合作探讨: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上)教案主题:古代文人的诗词创作与艺术追求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文人的诗词创作背景和特点。
2. 掌握古代文人的诗词创作技巧。
3.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古代文人的诗词作品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培养学生的艺术追求。
教学重点:1. 理解古代文人的诗词创作背景和特点。
2. 掌握古代文人的诗词创作技巧。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古代文人的诗词作品的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培养学生的艺术追求。
教学准备:1. 教材: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第一单元。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文人的诗词作品。
2. 引导学生谈论古代文人诗词的特点和魅力。
二、学习课文(30分钟)1. 学生阅读课文《登鹳雀楼》,理解诗意和意境。
2. 教师解读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诗人杜甫的创作特点和表达思想的方式。
三、学习文言文(30分钟)1. 学生阅读文言文《滕王阁序》,了解文言文的特点。
2. 教师解读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和词语用法。
3. 学生分组翻译文言文,讨论理解和翻译中的问题。
四、写作训练(40分钟)1. 学生以古代文人的身份,自选一个主题进行写作。
2.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古代文人的诗词创作技巧进行写作。
3. 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写作作品。
五、课堂总结(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古代文人的诗词创作细节和技法。
2. 学生就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进行反思和分享。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古代文人的诗词创作背景和特点,掌握了古代文人的诗词创作技巧,培养了学生欣赏和鉴赏古代文人的诗词作品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培养了学生的艺术追求。
第二篇: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下)教案主题: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交融教学目标:1. 了解现代文学作品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2. 掌握现代文学作品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魅力。
最新九年级上语文教案5篇
最新九年级上语文教案5篇九年级上语文教案1教学方法:1.诵读法小说语言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体会,精彩的语句和段落还可作背诵要求,使学生能深入领悟小说语言运用。
2.研讨探究法用于对人物性格和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
鼓励学生结合阅读经验,研讨交流,以感悟小说的独特魅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京东北运河风情图片课时安排一课时总第11课时教学过程诵读,整体感知小说情节场景。
深入研讨.把握人物性格,体会艺术表现手法。
一、导语设计同学们,阅读古典小说《水浒传》,其中那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令人荡气回肠。
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
今天,我们学习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就是一篇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形成独特风格的乡土作品。
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刘绍棠简历刘绍棠(1936~1997)当代作家。
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
1949年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
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孙犁作品熏染。
翌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57年发表小说《田野落霞》《西苑草》及一些论文,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
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乡土小说》丛刊主编等职。
他创作的大量作品中有《青枝绿叶》《山楂村的歌声》《中秋节》《蛾眉》等短篇小说集,《运河的桨声》《蒲柳人》《瓜棚柳巷》《荇水荷风》《小荷才露尖尖角》等中篇小说,《春草》《地火》《狼烟》《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丝》等长篇小说,《我与乡土文学》《我的创作生涯》等散文短论集,以及《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12卷。
他的《蒲柳人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二等奖,《蛾眉》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新课标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部编版 九年级上册语文新学案人教版优秀5篇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新课标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新学案人教版优秀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相关内容,作者精心整理了5篇新课标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新学案人教版,欢迎查阅与参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一创意说明:语文课须重视朗读,诗歌更应在朗读中领悟。
这个教案以读带讲,以讲带析。
学生朗读,教师指点,气氛越来越醇浓,使读者神思飞越,沉浸在神话般的意境之中。
朗读,还可以在读中驰骋想象,创造出美妙的意境。
教学步骤:一、导入二、明确目标:诗歌,是诗也是歌。
诗歌的朗读,如同吟唱歌曲,尤须细心揣摩。
今天,我们要在训练读的基础上,学习这首诗。
三、诵读:一读,要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
(难字略)二读,要读准节奏,注意轻重、快慢。
三读,读出意象,即画面。
a.农家丰收图;b.霜晨归渔图;c.少女思恋图。
四读,注意诗歌所创设的氛围,读出感情。
a.松弛,闲静;b.宁静、悠远;c.清静、柔美。
全诗应读出清柔、舒缓的感觉。
五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见解,这种朗读是一种个性化朗读。
以“_____________用(写)得美,美在_____________”的句式,对自己感受较深的词语或句子加以品析。
以下可供参考:1.“栖息在农家”“游戏在渔船上”“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中“栖息”“游戏”“梦寐”三个词用得美:栖息:用拟人的手法,将虚无的东西(秋天)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
游戏:虚实相生,在作者眼里,秋天就是如此清逸、闲适。
梦寐:少女朦胧的感情深藏在心中,仍在梦中回忆。
2.“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饱食:拟人手法,写丰收之景,下文“肥硕”亦写丰收之景。
3.“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既写丰收,又写景,一箭双雕。
4.“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矛盾之美,体现清远的境界。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篇每一份教案制作本身就是作者综合素养的一种体现,它显现出制作者对教育、教学、教材改革方向的把握,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对现代教育技术的领悟。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出师表》【教学目的】1、了解奏表的特点。
2、了解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等名言。
3、掌握本篇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1、陈述衷情,这是表文的一大特点,本篇情挚辞切,教学中要突出这点。
2、本文词语较多,学生生疏者不少,要逐句弄懂,逐段讲解。
3、加强诵读、背诵练习。
【教学时数】二教时。
【教学步骤】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
诸葛亮这位的历史人物,大家比较熟悉。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
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
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
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郑县),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
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
这就是《出师表》。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表文的一大特点是陈述衷情。
学习这篇文章,要注意领会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了解文中诸葛亮的一些名言。
二、教师范读课文并正音三、朗读可叫三四名同学朗读课文。
朗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
读毕酌情讲评。
然后让学生各自默读课文,参看课本注释,弄懂词句意思,有不解之处,当堂提出。
四、讲解文章第1~5段1、齐读第1段。
读毕,就字音、句读酌情讲评。
⑴疏通字句。
⑵提问一:诸葛亮在奏表的开头一段向刘禅提出什么劝谏讲解:诸葛亮首先规劝刘禅要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广开言路,采纳忠谏,而不要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言谈失义,阻断忠谏之路。
九年级语文教案上册(精选6篇)
九年级语文教案上册(精选6篇)九年级语文教案上册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简介作者毛泽东的主要事迹及*的写作背景。
2、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3、掌握课下注释中列出的重点词语的字形及含义。
能力目标1、能够准确熟练地背诵全诗。
2、揣摩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情感目标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像,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想像,理解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理解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自学讨论法、阅读理解法、自主评价法。
教学g过程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投影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的《水调歌头读诗词》: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
眼底六洲风雨,笔下有雷声。
细检诗坛李杜,词苑苏辛佳什,未有此奇雄。
教师略作解释,请学生发表意见。
2、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毛泽东的代表作《沁园春雪》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对毛泽东诗词进行了高度评价,同学们通过高亨的这首词,对毛泽东的诗词会有初步的认识。
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新课学习。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通过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
(资料略)欣赏视频材料,对毛泽东同志的生平与写作背景进行深一步的理解。
为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首词的内涵作准备。
三、配乐朗诵事先制作教学软件:选一些雪景图片,包括高山、大河、长城等雪景图片,叠加自下而上移动的《沁园春雪》文字,再配以朗读录音。
观看视频材料,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扫除文字障碍,感受诗歌的意境。
四、深入阅读,理解思想和艺术(一)多媒体展示思考题: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句子是写雪的?2、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国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什么意境?3、赏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4、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试加以分析。
九年级语文上教案详细版
九年级语文上教案详细版九年级语文上教案详细版篇1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言虚词“而”“也”的用法。
2.发挥想像,再现美文的意境,体会*的意境美。
3.抓住“文眼”,认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文意,反复诵读中体会*的语言美、意境美。
2.理解作者以“醉”写“乐”的笔法。
课前准备学生1.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有关欧阳修的资料,对作者有所了解,并准备向同学介绍,与同学交流。
2.利用工具书读准、读顺课文;读懂课文大意,记下疑难。
教师1.课文录音;找好与文中描写景致一致的醉翁亭风光图片,准备投影或制作成课件。
2.制作幻灯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合作读懂课文,熟练成诵;调动想像,感受自然美,再现*意境美。
教学设计导入课文大屏幕展示教学图片“太守之乐”或醉翁亭自然风景画面,由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作者欧阳修。
学生介绍“我所知道的欧阳修”。
教师可补充介绍欧阳修为何号“六一居士”,调动学生兴趣。
诵读入境1.小组合作学习(幻灯出示学习要求)大声自由诵读,读懂课文大意。
利用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小组解决同学们预习中的疑问,记录下共同的疑难。
2.班级学习交流提出小组的疑问,师生共同解决。
3.自学效果检查强调文言实词和重点句的释义落实。
(幻灯显示检查内容)朗读效果检查。
可指定一个小组朗读,其余评价朗读效果,教师加以点拨,指导朗读。
特别注意指导“也”“而”语气,读出它们的味道来。
“也”“而”朗读指导、示范: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
“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a.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b.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c.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九年级语文上教案3篇
九年级语文上教案3篇九年级语文上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3、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4、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教学难点:1、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教学方法:教师朗读指导、提问、交流、点拨学习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发挥联想和想像。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并且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有哪些?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岑参:《白雪歌送…》“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陆游:《十一月四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词也是描写边塞生活的。
(板课题)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介绍,老师补充)作者简介(略)背景介绍(略)三、自读欣赏,整体感知1、老师范读2、齐读3、自由读(提出质疑)四、品析词作内容师: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知道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的是什么吗?(一)、品析上阕的景物描写1、写了哪里的景色?你觉得这里的景色与作者家乡的景色一样吗?2、景色的不同体现在哪一个字上?(“异”字,以异统领)3、“异”在何处?(再次自由阅读,合作讨论,找出“异”表现在哪些方面)明确:雁去无留意、边声四起、孤城紧闭4、以上的景色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荒凉、萧条、寒冷)过渡:此景会让人产生怎样的感觉?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去体味作者心中的那份情。
(二)、体味词人的思想感情1、作者和将士们长期生活在如此荒凉的边塞之地,他们的内心感想会是怎样的呢?(寂寞、孤独、思乡)2、从哪些词句的描写中,体现出他们的这种情感?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思乡忧国,但功业未成无归期悠悠羌曲,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无奈、凄凉、苦闷、悲愤(深入理解燕然未勒后的心情)师:可见,上面的写景,都是为了后面的抒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杨礼赞(茅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字词,理清结构层次。
2、理解分析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和课前查资料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内容。
2、通过讨论完成对文章结构和作者情感的把握,以及对5、6段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
1、掌握字词,简介作者、时代背景;
2、粗读课文,理清全文脉络;
3、重点讲读第二部分(第1,2自然段)。
教学难点:
1、找出线索,理清结构。
2、白杨树形象和精神的不平凡中寄寓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注音
毡子(zhān)开垦(kěn)外壳(qiào)主宰(zǎi)坦荡如砥(dǐ) 潜滋暗长(qián) 无边无垠(yín)诸如(zhū)倦怠(dài)婆娑(suō)恹恹欲睡(yān)丫枝(yā)晕圈(yùn)虬枝(qíu)参天(cān)初融(róng)秀颀(qí)
2.解释
(1)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
(2)黄绿错综:黄土地和绿植被纵横交叉在一起。
(3)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语出陆游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
(4)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
(5)倔强:(性情)刚强不屈。
(6)纵横决荡:纵横驰聘,冲杀突击。
(7)捕木:常绿乔木,木质坚实,是贵重的木材。
(8)秀颀:美而高。
颀,高。
3.熟读课文,回答问题。
⑴课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礼赞白杨树的?
(2)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用原文回答)
(3)白杨树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作者为什么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4)课文那些词语可以概括白杨树的总特征?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白杨树外形特征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二、导入新课
1.作家作品简介:
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
浙江桐乡乌镇人。
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蚀》。
和鲁迅、郭沫若一样,茅盾是中国文坛上的灿烂明星。
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铺子》《风景谈》《白杨礼赞》等。
2.象征手法?
在文艺创作中,象征主义往往是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起的,但二者又有区别:(1)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的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而且也都从本质特征上考虑。
(2)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如果这类喻体在文章中占了主要地位就称为象征体了。
这种手法也称为象征手法了,这是。
个重要的区别标志,(3)比喻适用于各类文体,象征一般只适用于抒情作品。
3.“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茅盾同志说:贵族化的桶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
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4.导语
借景抒情,具有浓郁象征色彩。
“礼赞”:表示尊敬和赞美。
三、探究学习
1.阅读回答,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全文的中心又怎么概括?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2至4自然段)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树,用肯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第9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中心: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
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2.看一看文中多处出现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说一说它“不平凡”的含义。
课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次提到“极普通”,伟大和不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相同。
“不平凡”就是伟大,极普通就是很平凡。
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它当然很平常,但以它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来说,它是不平凡的。
-
3.提问:全文抒情线索是什么?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4.课文第二部分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写白杨树前先写高原,目的有两个。
其一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其二暗写陕甘宁边区这个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象征意义作铺垫。
5.在第三部分中找出体现白杨树外形、色彩,风格的词。
思考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词。
它的含义又是什么?
外形:“笔直”,干;“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枝;“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叶;
色彩:“银色”“淡青色”;
风格:“倔强”,“直”“不折不挠”“力争上游”。
最关键、最重要的词:“力争上游、倔强挺立”。
含义:它表现了白杨树不仅外形美,内在的精神更美。
四、本课小结
散文的开头从赞美白杨树不平凡起笔,没有说理由,因为这是这篇课文的主线。
写高原景色,一波三折,先是有壮美的感觉,同时又产生倦怠、单调,这一扬一抑之后才让白杨树出场。
从白杨树生长环境、广袤的大自然又收缩到特定环境的一点,这是由面到点。
从远视哨兵似的白杨树,到近视干、枝、叶、皮的细致描写,这叫由远及近的描写。
五、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第一题的第1 2、3小题。
第二课时
一、课前预习
细读课文第四部分,思考课后练习二、三题。
二、导入新课
上课时,我们就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自身的“形美”及白杨树内在的“神美”作了探究。
这节课我们主要讨论一下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排比、反问连用句。
三、探究学习
1.阅读第四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动手画出文中排比句,反问句。
句法有何变化。
句法变化是①只觉得②不想到③竟一点也不联想到④又不更远一点想到。
句法中有异。
点破象征意义。
(2)这四句排比句和反问句连用,意思怎样加强?
①让人由树联想到什么②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
③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
④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
(3)第7自然段用拟人和对比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这是
先抑后扬的写法。
具体说说怎么抑又怎么扬?
两个“没有……”和“算不得好女子”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欲扬先抑。
“但是……伟丈夫”笔锋一转,则是变抑为扬。
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了“伟丈夫”两词一对比更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的不同。
先抑后扬,赞美由树到人。
(4)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2.读读第五部分,思考并回答。
(1)“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诸如国民党反动派)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榆木),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谐调和完整。
(2)“那也是直挺秀颀的”意思是什么?
这句话形褒实贬,意思是楠术虽也有高高挺立的风姿,却自居高贵,缺乏内在的美,一语双关,指村实指人——“贱视民众”(国民党反动派)的人。
(3)把白杨树和捕木进行对比用意如何?这对比①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表示愤慨、鄙弃之情②深化了散文的主题③以高昂的赞美白杨树,形成首尾呼应,结束全文。
3.课文语言运用的特点是什么?特点是语言凝练优美,富于变化。
尤其是谴词用字更注意形象贴切。
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用“伟岸”“挺拔”“参天耸立”写白杨树的高大等等。
四、本课小结
这篇散文思想博大精深,结构严谨完美,艺术魁力非同小可。
把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表现得十分突出。
“神”是作者“礼赞”白杨的根本。
“形”是作者工笔细描的白杨树外貌,是作者笔下的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黄土高原。
这篇散文能够广为传诵,与它的“神不散”有很大关系。
结构上有疏有密,有散有拢,线索清晰,层次井然,作者淋漓尽致的抒情,一切都让白杨树的神韵风采活现于我们的面前。
五、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第二、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