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能追上小明吗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能追上小明吗教学设计

能追上小明吗教学设计

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6.能追上小明吗西乡县古城初中何培章一、学生起点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学过简单的方程和利用“线段图”解一些简单应用题,前几节课又学习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一些运用方程模型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

《能追上小明吗》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本课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并通过亲身实践,演示追赶过程,更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方程的作用。

学生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勇于探究与实践的良好学风。

二、教学任务分析:《能追上小明吗》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教材首先由一个实际事例“能追上小明吗”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分析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通过画“线段图”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模型解决问题。

目的培养学生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时是让学生根据事实提出问题并尝试去解答,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互相启迪、合作交流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梳理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本节内容(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地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使学生明确方程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数学建模。

三、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⑴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⑵能充分利用行程中的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2.能力训练要求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⑵培养学生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这三种语言转换的能力.3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⑴通过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⑵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的应用与价值,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能追上小明吗”教案

“能追上小明吗”教案

5.7 能追上小明吗草坝中学文虞瑞教学目标1,借住“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借金额实际问题,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

2,能充分利用行程中的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借组“线段图”灵活地找出复杂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一、引入1,提问,行程问题中有哪些基本的量及其关系怎样? S=vt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主要步骤:a (设)未知数 b (列)方程 c (解)方程 d (检)验 e 答二、建立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观察P191的问题情景小明每天早上要在7:50之前赶到距家1000米的学校上学,一天,小明以80米/分的速度出发,5分后,小明的爸爸发现他忘了带语文书,于是,爸爸立即以180米/分的速度去追小明,并且在途中追上了他。

(1)爸爸追上小明用了多长时间?(2)追上小明时,距离学校还有多远?分析:小明的爸爸从家出发去追小明,所以当爸爸追上小明时,两人所行的距离相等,也就是说,爸爸走的路程=小明先走5分的路程+后来走的路程。

解:(1)设爸爸追上小明用了x分,根据题意,得 180x=80x+80×5解得 x=4因此,爸爸追上小明用了4分。

(2)因为 180×4=720(米)1000 – 720=280(米)所以,追上小明时,距离学校还有280米,三、随堂联系议一议:育红学校七年级的学生步行到郊外旅行,一班的学生组成前队,步行速度为4千米/时,二班的学生组成后队,步行速度为6千米/时。

前队出发1小时后,后队才出发,同时后队派一名联络员骑自行车在两队之间不断地来回联络,他骑自行车的速度为12千米/时。

根据上面的事实我们分组提出问题、讨论、交流并尝试解答。

[一组]:后队用多长时间追上前队?等量关系:前队所走的路程=后队所走的路程。

设后队x小时可追上前队,则6x=4×1+4x。

能追上小明吗?教学设计

能追上小明吗?教学设计

课题:能追上小明吗?出处:七(上)一元一次方程第10节一、学生起点分析1、学生知识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有关行程问题的应用题,熟悉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并且能用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升入初中后,在前几节中,又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知识及应用,如日历中的方程、我变胖了、“希望工程”义演。

2、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小学已能利用线段图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并且在本章前几节的学习中,已初步感受到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初一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交流、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课时的教学任务是要求学生能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利用方程解决此类问题,为下一步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打下基础,这也正体现了数学教学前后联系,由浅入深,由知识的掌握到能力的提升的规律。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三、教学目标⒈知识与技能⑴能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⑵熟悉行程问题中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从文字语言到符号语言的转换。

⒉过程与方法经历画“线段图”找等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验画“线段图”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

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模型,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转换能力。

⒊情感与态度⑴通过开放性问题,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⑵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⑶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1、链接旧知,引入新课。

2、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3、学以致用4、开放思维5、课堂小结6、布置作业第一环节链接旧知,引入新课内容:做一做(结果除不尽的写成分数)。

提供一些辅助性问题,如:1、若小明每秒跑4米,那么他10秒跑___米。

2、小明家离学校有1000米,他骑车的速度是25米/分,那么小明从家到学校需___ 小时3、小明晨练时绕公园走廊跑了2圈(每圈500米)用了半小时,小明的速度是__米/秒目的:通过完成这三道练习,回忆已学的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

【名师教案1】5.6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能追上小明吗

【名师教案1】5.6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能追上小明吗

5. 6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能追上小明吗•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2•能充分利用行程中的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二)能力训练要求1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 •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3•培养学生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这三种语言的转换的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教学重点1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用“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教学方法教师启发与学生自主探索相结合.教师先从简单问题出发,启发诱导学生用“线段图”去寻找路程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从而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自主探索复杂问题的解决过程,建立数学模型.•教具准备投影片三张第一张:(记作§ 5 • 6A)填空第二张:(记作§ 5 • 6B)想一想、试一试第三张:(记作§ 5 • 6C)议一议•教学过程I •提出问题,弓I入新课出示投影片(§ 5. 6A)[师]上面3个小题都是关于路程、速度、时间的问题,那么它们之间有何关系呢?[生]路程=速度X时间.知道这三个量中的两个就可以求出另一个.[师]很棒•那么我们就用这个同学所说的关系来解答上面的三个小问题.[生](1)已知速度、时间,求路程.所以小明5秒能跑4米/秒X 5秒=20米.(2) 已知时间、路程求速度.所以小明的速度为400米十4分=100米/分.(3) 已知路程、速度求时间.所以小明骑车到车站需要1500米十4米/秒=375秒=6. 25分.[师]下面我们就来根据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来讨论几个较为复杂的问题.n.讲授新课出示投影片(§ 5. 6B)[师生共析]已知小彬和小明的速度分别为4米/秒,6米/秒.(1)两人从百米跑道的两端同时相向起跑,相遇时,两人所跑的路程的和是100米.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抓住这个等量关系.我们画出线段图,可以使他们的关系更加直观,等量关系更加清晰.如下图所以等量关系为:小明所跑的路程+小彬所跑的路程=100米.接下来我们只要把这个等量关系用数学符号一一方程表示出来即可.设两人x秒后可相遇,则小明跑的路程就为6x 米,小彬跑的路程为4x米,由此得到方程4x+6x=100.(2)如果小明站在百米跑道的起点处,而小彬在他前面10米处,当小明追上小彬时,小彬比小明少跑10米.在解决此问题时,只要抓住这个等量关系便可.为了使问题更直观,我们不妨也用线段图来表示,使等量关系更清晰.如下图:苻环帮--------- 10W ------- ------------------ »羽牡小険的路程一>__________________备一<1朗所跑的路程—追及所以等量关系为:小明跑的路程-小彬跑的路程=10米.如果设小明x秒可追上小彬, 则小明跑的路程为6x,小彬跑的路程为4x,则得到方程6x-4x=10.(由学生根据分析写出解答过程)解:(1)设小明和小彬x秒后相遇,根据题意得6x+4x=100,解,得x=10所以经过10秒两人相遇.⑵设小明x秒追上小彬,根据题意,得6x-4x=10解,得x=5所以小明5秒就追上了小彬.[师]由例1我们可以看到,在审题的过程中,如果能把文字语言变成图形语言一一线段图,可以使题中的等量关系“浮”出水面,最后我们只需设出未知数,把等量关系用符号语言表示出来,便得到了方程.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些同学养成一种很不好的习惯一一丢三落四. 常害得父母亲操心.小明今天就犯了这样的错误:小明每天早上要在7: 50之前赶到距家1000米的学校上学•一天,小明以80米/分的速度出发.5分钟后,小明的爸爸发现他忘了带语文书•于是,小明的爸爸立即为180米/分的速度去追小明,并且在途中追上了他•问:(1)爸爸追上小明用了多长时间?(2)追上小明时,距离学校还有多远?同学们可仿照例1的方法,画出线段图去分析题目中的等量关系.[生]我认为小明的爸爸追上小明时,他们父子二人所行驶的路程是相等的.[师]你能到黑板上画出这个问题的线段图吗?[生]可以•如果设爸爸追上小明用了x分钟,则可画得线段图:(黑板上板演)爸莒幵妬追小明到追上哺小明5输行驶路程■►烂时■小册驶『所以,根据题意,小明5分钟行驶的路程为:80X5米;爸爸开始追小明到追上,小明行驶的路程为80x米;小明的爸爸追上小明行驶的路程180x米•相等关系为:小明行驶的路程=爸爸行驶的路程即80X 5+80x=180x •[师]下面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完整地写出解答过程.[生]解:(1)设爸爸追上小明用了x分.根据题意,得180x=80x+80X5化简,得100x=400x=4所以小明的爸爸用了4分钟追上小明.(2)因为爸爸追上小明行驶的路程为180X 4=720米,1000-720=280米.所以,追上小明时,距离学校还有280米.[师]通过做上面这个题,除了要学会用线段图去寻找相等关系,从而建立模型一一方程,使问题得到解决外•更重要的是有丢三落四的毛病的同学,要吸取小明的教训,自己的事自己处理好,免得父母操心.川.议一议出示投影片(§ 5. 6C)力明爸爸追小明行驶路程队派一名联络员骑自行车在两队之间不断地来回进行联络,他骑车的速度为根据上面的事实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交流、讨论,然后大胆地提出问题,并试着利用方程去解决,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生]我提出的问题是:后队用多长时间可以追上前队?[生]这个问题可用方程来解,只要找到这个问题等量关系即可. 根据题意画线段图如下:如果设后队x小时可追上前队,那么后队行驶的路程为6x千米,前队行驶的路程为(4 X 1+4X)千米•根据线段图可知:前队行驶路程=后队行驶的路程,由此可得方程6x=4X 1+4 x.[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到位•下面请一位同学完整地写出过程.[生]解:设前队被后队追上用了x小时,根据题意,得6x=4X 1+4x解,得x=2所以前队被后队追上需2小时.[生]后队在追前队时,后队派了一名联络员骑自行车不停地在两队之间来回进行联络,那么这位联络员行了多少千米的路程.[师]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 如何解决呢?同学们可以先讨论一下,也许解决起来不困难.[生]我们认为这个问题从整体上考虑较易. 因为联络员的速度是12千米/时,而且联络员是后队出发时,派他在两队之间不间断地来回进行联络,由此我们知道联络员用去的时间恰好就是后队追上前队的时间即2小时,所以联络员行驶的路程为12X 2=24千米.[师]你真棒!我们祝贺你,在困难面前,你是一个胜利者.大家应该向你学习.老师相信,我们每一位同学在遇到复杂的问题时,一定能树立信心,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生]我还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吗?[师]完全可以.我们欢迎他提出问题.[生]当联络员第一次追上前队后,往回返,当他和后队相遇时,后队离出发地有多远?[师]同学们可以讨论,并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生]我觉得这个问题要分两步完成:第一步:设联络员x小时后可追上前队,画线段图如下:* -------------- 12^丰米--------------- ** --- 仟米/---------------- -------- ►根据题意,可得12x=4X 1+4x12千米/时.后队所行驶的路程1分>42分.因此单靠汽车来回接送无法使 8人赶上火车.解,得X= —21所以联络员第一次追上前队用了丄小时.211第二步:这时,后队离出发点6千米/时X —小时=3千米•离前队有(1+ ) X4 -3=3千2 2米•设y 小时后,联络员又碰上了后队,画线段图如下:11 根据题意,可得 6y +12y =4X (1+)- 6X - 2 21解,得y =•61 1 所以此时后队离开出发点 6X +6X 丄=4千米.26[师]看来,同学们已能面对复杂问题•祝贺你们•关于这个题还能提出好多问题,同 学们若有兴趣,课余时间可继续发现,相信你们会有很大的收获.W.课时小结我们这节课学会了用线段图来形象直观地表达题意,找到等量关系.更可喜的是,我们面对开放性的问题,能够积极思维,大胆创新,这节课将是一节很难忘的课.课后作业1.习题5. 9.2 •继续合作完成 P 173议一议,大胆尝试着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活动与探究8个人分别乘两辆小汽车赶往火车站,其中一辆小汽车在距离火车站15千米的地方出了故障,此时离火车站停止检票的时间还有 42分钟,这时惟一可以利用的交通工具只有一辆小汽车,连司机在内限乘 5人,这辆小汽车的平均速度为60千米/时•这8个人能赶上火车吗?过程:这是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的空间•可以分多种情形讨论. 第一种情形:小汽车分 2批送8个人•如果第2批人在原地不动.第二种情形:如果在汽车送第一批人的同时,其他人先步行,可节省一点时间. 第三种情形:如果这辆汽车行驶到途中一定位置放下第一批人, 然后掉头再接另一批人使得两批人同时到达火车站,比较省时.1分>42分.因此单靠汽车来回接送无法使8人赶上火车.3结果:第一种情形:小汽车需来回走15X 3=45(千米),所需时间为45十60=(小时)=454第二种情形:如果设这些步行的速度为 5千米/时,汽车送完第1批人后,用了 x 小时二批人到达火车站要用 1+2X H=35小时<42分•因此不计其他时间的话,这8人能赶上452 52火车.第三种情形:如果这辆汽车行驶到途中, 一定位置放下第一批人, 然后掉头再接另一批 人,使得两批人同时到达火车站,那么比较省时,需要37分.•备课资料(一)学会解开放题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的综合能力成为热点.而开放性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例1]按要求运用数字135和25%编一道应用题,要求:(1)要联系市场经济,其解符 合实际.(2)数25%要用两次.(3)列出的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写出这道应用题的整个解的 过程.解:依据题目要求可编出应用题: 某个体商店同时出售两件衣服,每件售价都是135元,按进价核算,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本25%试问在这次销售中,商店是亏还是赚?解这道应用题,设其中一件进价x 元,另一件进价y 元,由题意,得x (1+25%)=135,则 x =108; y (1-25%)=135,则 y =180.••• 2X 135-( x +y )=-18因此是亏,亏了 18元.根据题目要求还可编出一道应用题:某商店降价25%后,又提价25%该商品现价为135元,问该商品原价多少元? 解:设该商品原价x 元,则(1-25%)(1+25) x =135.解,得x =144所以该商品原价是 144 元.与第二批人相遇,根据题意有:1511 5x +60x =15-X 5,解得 x =- 6052,从汽车出故障开始,第[例2]下面是工厂各部门提供的信息:人事部:明年生产工人不多于800 人,每年每人工时按2400 工时计算;市场部:预测明年的产品销量是10000~12000 件;技术部:该产品平均每件需用120 工时,每件需要装4 个某种主要部件;供应部:今年年终库存某种主要部件6000 个,明年可采购到这种部件60000 个.请判断:(1) 工厂明年的生产量至多为多少件?(2)为减少积压,至多裁减多少人用于开发其他新产品.解:(1) 据人事部、技术部、供应部的信息,明年生产量为x 件,则4x=6000+60000,解得x=16500120x=800X 2400,解得x=16000受工时限制x 应取16000.(2) 据市场部信息,设应裁减y 人,则2400(800- y)=12000X 120解,得y=200.应裁减200人.(二)参考练习列方程解应用题1 .甲、乙两人骑自行车,同时从相距65 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17. 5 千米/ 时,乙的速度为15 千米/ 时,经过几小时两人相距32. 5 千米?2•在一直的长河中有甲、乙两船,现同时由A地顺流而下,乙船到B地时接到通知需立即返回到C地执行任务,甲船继续顺流航行,已知甲、乙两船在静水中的速度都是每小时7. 5千米,水流速度为每小时2. 5千米,A、C两地间的距离为10千米•如果乙船由A地经B地再到达C地共用了4小时,问乙船从B地到达C地时,甲船驶离B地有多远?答案:1 .解:(1) 相遇前经过x 小时,甲、乙二人相距32.5 千米,根据题意,得:(17.5+15)x+32.5=65x=1(2) 相遇后甲乙继续前进,设从出发到相遇后经过x 小时相距32.5 千米,根据题意, 得(17.5+15)x-32 .5=65x=3所以经过1 小时或3小时甲、乙两人相距32.5千米.2•解:设乙船由B地航行到C地用了x小时,那么甲、乙两船由A地航行到B地都用了(4- x) 小时.(1)若C地在A B两地之间,有(4- x)(7 .5+2.5)- x(7 .5-2 .5)=10解,得x=210X 2=20 千米(2)若C 地不在A 、B 两地之间,有x (7 . 5-2 . 5)-(4- x )(7 . 5+2. 5)=1010解,得x=±3所以乙船从B 地到达C 地时甲船驶离B 地有20千米或千米.310X巴=100 3千米.。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5.6能追上小明吗 讲学稿 福安学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5.6能追上小明吗 讲学稿 福安学校

班级姓名第周星期自评等级教师评价课题:能追上小明吗【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2、通过分析追及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进一步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重点】找出追及问题中的条件和要求的结论,并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找等量关系【师生活动】例1:(★★)小明每天早上要在7:50之前赶到距家1000米的学校上学。

小明以80米/分的速度出发,5分后,小明的爸爸发现他忘了带语文书。

于是,爸爸立即以180米/分的速度去追小明,并且在途中追上了他。

(1)爸爸追上小明用了多长时间?(2)追上小明时,距离学校还有多远?分析:当爸爸追上小明时,两人所行距离相等。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要抓住这个等量关系。

设爸爸追上小明用了x分钟;解:(1)设爸爸追用了x分钟;根据题意得方程:解得x=因此爸爸追上小明用了分钟。

(2)所以追上小明时,距离学校还有。

注:在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时,常用线段图示法,使题目中的条件和结论变得直观明显,因而容易找到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随堂练习】1、(★★)小彬和小明每天早晨坚持跑步,小彬每秒跑4米,小明每秒跑6米,(1)如果他们站在百米跑道的两端同时相向起跑,那么几秒后两人相遇?(2)如果小明站在百米跑道的起点处,小彬站在他前面10米处,两人同时同向起跑,几秒后小明能追上小彬?(1)分析:设x秒后两人相遇线段图:解:(1)设x秒后两人相遇;根据题意得:解得x=因此秒后两人相遇。

(2)分析:设y 秒后小明能追上小彬;线段图:解:(1)设y 秒后小明能追上小彬;根据题意得:解得x=因此 秒后小明能追上小彬。

2、 (★★)育红学校七年级学生步行到郊外旅行。

(1)班学生,步行速度为4千米/时,(2)班学生,速度为6千米/时。

(1)班学生出发一小时后,(2)班学生才出发。

①多长时间后(2)班追上(1)班?②(2)班出发的时候派一名联络员骑自行车在两队之间不间断地来回进行联络,他骑车的速度为12千米/时。

北师大数学七年级上册《5.6 能追上小明吗》课件1

北师大数学七年级上册《5.6 能追上小明吗》课件1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小明每天早上要在7:50之前赶到距家1000米的学校上 学。小明以80米/分的速度出发,5分后,小明的爸爸发现 他忘了带语文书。于是,爸爸立即以180米/分的速度去追 小明,并且在途中追上了他。
(1)爸爸追上小明用了多长时间? (2)追上小明时,距离学校还有多远?
80×5
80x
180x
育红学校七年级学生步行到郊外 旅行。(1)班学生组成前队,步行速度 为4千米时,(2)班学生组成后队,速 度为6千米时。前队出发一小时后,后 队才出发,同时后队派一名联络员骑 自行车在两队之间不间断地来回进行 联络,他骑车的速度为12千米时。
路程相等 时间相等
追击问题是应用题中最难、 最麻烦的,但并不可怕,最 重要的是要多想多练。
•1、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2022年4月21日星期四2022/4/212022/4/212022/4/21 •2、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 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人。2022年4月2022/4/212022/4/212022/4/214/21/2022 •3、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里没有窗户。2022/4/212022/4/21April 21, 2022
--距家1000米的学校上 学。小明以80米/分的速度出发,5分后,小明的爸爸发现 他忘了带语文书。于是,爸爸立即以180米/分的速度去追 小明,并且在途中追上了他。
(1)爸爸追上小明用了多长时间? (2)追上小明时,距离学校还有多远?
小明每天早上要在7:50之前赶到距家1000米的学校上 学。小明以80米/分的速度出发,5分后,小明的爸爸发现 他忘了带语文书。于是,爸爸立即以180米/分的速度去追 小明,并且在途中追上了他。

能追上小明吗教案三

能追上小明吗教案三

能追上小明吗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

学会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和简单的事实推理。

3.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肯定自己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重点:使学生能找出追赶问题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并找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难点: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一、提供质疑的时机,唤起“主角”意识。

师:同学们,你们有过丢三落四的坏毛病吗?老师认识一个叫小明的同学就有过这样的毛病(出示主题故事):小明每天早上要在7∶50之前赶到距家1000米的学校上学。

一天,小明以80米/分的速度出发,5分钟后,小明的爸爸发现他忘了带语文书。

于是爸爸以180米/分的速度去追小明。

问题:1.爸爸追上小明用了多少时间?2.追上时距学校还有多远?【这一层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能否追上小明”这一事件,给学生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唤起学生的思维和问题意识。

】(出示主题故事时,问题1、2事先没有直接给出,而是先问学生听到这个故事后想知道什么。

绝大部分学生问小明爸爸有没有追上小明。

老师马上追问:“你估计能追上小明吗?”绝大部分学生又说“能”。

此时才给出问题1、2。

)二、提供探索的机会激活“主角”思维。

1.亲身演示,自主探索。

师:这是行程问题中的追赶问题。

我们先来演示一下追赶的过程。

游戏规则:黑板左侧为家,右侧为学校,“小明”(学生甲)先出发一段距离后,其他学生喊“追”,“爸爸”(学生乙)出发追赶,追上时其他学生喊“停”,游戏结束。

【这一层次让学生自己来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老师和学生的操作与实践去发现、经历和体会追赶问题的过程,从而形成表象,激活了“主角”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此时课堂非常活跃,游戏进行了两次。

第一次“爸爸”速度较慢,当“小明”到达“学校”时,还未追上,这一看似失败的情境也体现了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另一方面。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北京四中5.6能追上小明吗 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北京四中5.6能追上小明吗 教案

5.6能追上小明吗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2.通过分析追及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进一步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肯定自己和倾听他人意见。

教学重点:找出追及问题中的条件和要求的结论,并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找等量关系一、创设问题情境:例1:小明每天早上要在7:50之前赶到距家1000米的学校上学。

小明以80米/分的速度出发,5分后,小明的爸爸发现他忘了带语文书。

于是,爸爸立即以180米/分的速度去追小明,并且在途中追上了他。

(1)爸爸追上小明用了多长时间?(2)追上小明时,距离学校还有多远?分析:当爸爸追上小明时,两人所行距离相等。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要抓住这个等量关系。

(引导学生画出线路图)80x5 80x 180x 相等关系: 爸爸走的路程=小明走5分钟的路程 + 小明走x 分钟的路程= 小明走的总路程爸爸所用的时间 = 小明所用总时间 – 5分钟练习1. 甲、乙两人从相距为180千米的A ,B 两地同时出发,甲骑自行车,乙骑摩托车,沿同一条路线相向匀速行驶.已知甲的速度为15千米/时,乙的速度为45千米/时.经过多少时间两人相遇?分析:什么叫相向而行、同向而行?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路程=速度时间.A ,B 两地间路程是哪几段路程之和?变题一 相遇后经过多少时间乙到达A 地?变题二 如果甲先行1时后乙才出发,问甲再行多少时间与乙相遇?例2 甲、乙两人从A 、B 两地同时出发,甲骑自行车,乙骑摩托车,沿同一条路线相向匀速行驶.出发后经3时两人相遇.已知在相遇时乙比甲多行了90千米,相遇后经1时乙到达A 地.问甲、乙行驶的速度分别是多少?变题 相遇后经过多少时间甲到达B 地?设甲的速度为x 千米/时,题目中所涉及的有关数量及其关系可以用下表表示:相遇前甲行驶的路程+90=相遇前乙行驶的路程;相遇后乙行驶的路程 = 相遇前甲行驶的路程.解 设甲行驶的速度为x 千米/时,则相遇前甲行驶的路程为3x 千米,乙行驶的路程为(3x +90)千米,乙行驶的速度为3903x +千米/时, 由题意,得390133x x +⨯=. 解这个方程,得x =15.检验:x=15适合方程,且符合题意.将x=15代入3903x+,得3903x+=315903⨯+=45.答:甲行驶的速度为15千米/时,乙行驶的速度为45千米/时.想一想如果设乙行驶的速度为x千米/时,你能列出有关的方程并解答吗?在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时,常用列表分析法与线段图示法,使题目中的条件和结论变得直观明显,因而容易找到它们之间的相等关系.三、议一议:1.育红学校七年级学生步行到郊外旅行。

5.6能追上小明吗(2)

5.6能追上小明吗(2)

教学目标1、能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列出方程,解决问题.熟悉行程问题中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从文字语言到符号语言的转换.2、经历画“线段图”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验画“线段图”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模型,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字语言、教学难点:找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活动内容:学生以小品的形式演绎一位同学早晨忘带作业,他刚出门不久,父母就发现他忘带作业, 于是赶快加速赶往学校给他送作业,最终在去学校的路上追上了他.目的:通过小品的形式揭示生活中蕴含着我们数学的一个常见问题一一追及问题,从而引出课题及、合作交流探究学习1.追及问题:活动内容:教材实例分析:例1:小明早晨要在 7: 20以前赶到距家1000米的学校上学,一天,小明以80米/分的速度 出发.5分钟后,小明的爸爸发现他忘了带历史作业,于是,爸爸立即以 并且在途中追上了他. (1)爸爸追上小明用了多长时间?(2)追上小明时,距离学校还有多远?目的:分析出发时间不同 的追及问题,能画出线段图,进行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与文字语言之间的 相互转化,理解题中的等量关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进一步列出方程,解决问题,既能娴熟 使用“线段图”又能利用方程的思想解决问题第五章 元一次方程 6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 追赶小明符号语言、 图形语言的转换能力.教学重点: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例题.板书课题追赶小明180米/分的速度去追小明,实际活动效果: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题目已知条件,画出线段图:屮明幷旺离 紳果/»心务 的炭F 步X J 欝JK I ------------- - ------------------ « --------------------------- L找出等量关系:小明所用时间=5+爸爸所用时间;小明走过的路程=爸爸走过的路程板书规范写出解题过程:解:(1)设爸爸追上小明用了 x 分钟,据题意得 80 X 5+ 80x =180x .解,得x =4.作出小结:同向而行①甲先走,乙后走;V 甲V V 乙等量关系:甲的路程=乙的路程;甲的时间=乙的时间+时间差.活动内容:变换条件,研究起点不同的追及问题:例2:甲、乙两站间的路程为 450千米,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每小时行驶65千米,一列慢车 从乙站开出,每小时行驶 85千米.设两车同时开出,同向而行,则快车几小时后追上慢车?目的:分析起点不同的追及问题,能画出线段图,进行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与文字语言之间的相互转 化,理解题中的等量关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能主动地使用“线段图”分析等量关系,进 步列出方程,解决问题实际活动效果:引导大家正确画出线段图:答: 爸爸追上小明用了 4分钟. (2) 180X 4=720 (米),1000-720=280 (米).答: 追上小明时,距离学校还有 280 米.通过个别学生分析已知条件,慢车走过的賂程快军走过时路程找出等量关系:快车所用时间=慢车所用时间;快车行驶路程=慢车行驶路程+相距路程板书规范写出解题过程:解:设快车X 小时追上慢车,据题意得85 x =450+65x .解,得 x =22.5.答:快车22.5小时追上慢车.作出小结:同向而行②甲、乙同时走;V 甲V V 乙等量关系:甲的时间=乙的时间;乙的路程=甲的路程+起点距离.三:展示提升拓展延伸2.相遇问题:活动内容:知识拓展,与学生共同探讨相遇问题,借助“线段图”归纳出其中的关系 例3:甲、乙两人相距 280,相向而行,甲从 A 地每秒走8米,乙从B 地每秒走6米,那么甲出发几秒与乙相遇?目的:分析相遇问题,能正确地画出线段图,正确得出其中的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最终能规范写出解题过程 实际活动效果:正确画出线段图: 找出等量关系:甲所用时间=乙所用时间;甲路程+乙路程=甲乙相距路程板书规范写出解题过程:解:设t 秒后甲、乙相遇,据题意得8t +6t =280.解,得t =20.答:甲出发20秒与乙相遇.学生独立思考,甲走过的路程兀走过的路程作出小结:3. 相遇和追及的综合问题:活动内容:将前两类题综合起来,形成一道综合题目例4:七年级一班列队以每小时6千米的速度去甲地.王明从队尾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赶到队伍的排头后又以同样的速度返回排尾,一共用了7.5分钟,求队伍的长.目的:会将复杂的行程问题剖析出其中的追及问题和相遇问题,从而使综合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实际活动效果:教师引导分析:思路:把综合问题分解成2个简单问题,使难度降低.例如:一列队伍,一个人从队尾追到排头,接着返回队尾的题目分解:①追上排头一一追及问题;②返回队尾一一相遇问题.找出等量关系:追及问题:队尾追排头;相遇问题:排头回队尾板书规范写出解题过程:解:7.5分钟=0.125小时.设王明追上排头用了x小时,则返回用了( 0.125 - X)小时,据题意得10 X —6 X =10 (0.125 —X)+ 6 (0.125 —x).解,得x=0.1.此时,10X 0.1 —6X 0.1 =0.4 (千米)=400 (米).答:队伍长为400 米.四、反馈检测当堂达标活动内容: 练习1:小兵每秒跑6米,小明每秒跑7米,小兵先跑4秒,小明几秒钟追上小兵?分析:先画线段图:小兵先曲的顧小兵咚的路程V*写解题过程:解:设小明t秒钟小明ffi的路程追上小兵,据题意得6(4 + t) =7t.解,得t=24.答:小明24秒钟追上小兵.练习2:甲骑摩托车,乙骑自行车同时从相距 150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经过 5小时相遇,已知甲每小时行驶的路程是乙每小时行驶的路程的3倍少6千米,求乙骑自行车的速度解:设乙骑自行车的速度为 x 千米/时,据题意得 5(3x — 6)+5x =150.解,得x=9.答:乙骑自行车的速度为 9千米/时. 目的:给学生提供进一步巩固建立方程模型的基本过程和方法的熟悉机会,让学生活学活用,真正问题,同时还需注意检验方程解的合理性课堂小结活动内容: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1.会借线段图分析行程问题2.各种行程问题中的规律及等量关系同向追及问题:相向的相遇冋题:目的:强调本课的重点内容是要学会借线段图来分析行程问题,并能掌握各种行程问题中的规律及等量关系.引导学生自己对所学知识和思想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和解决冋题的方法策略. 布置作业习题5.9 1——3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让学生学会借线段图分析行程问题的方法,得出其中的等量关系,从而正确地建立方程求解①同时不同地 甲路程+路程差=乙路程; 甲时间=乙时间.②同地不同时一一甲时间+时间差=乙时间;甲路程=乙路程. 甲路程+乙路程=总路程;甲时间=乙时间.从而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能追上小明吗教学设计2北师大版〔篇〕

能追上小明吗教学设计2北师大版〔篇〕

能追上小明吗教课目的:1〕初步学会用线段图剖析数目关系;2〕体验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生活中的行程问题;3〕经过踊跃参加解决实质问题,培育创新意识。

教课要点:列一元一次方程解行程问题。

教课难点:用一元一次方程解较复杂的行程问题。

教课过程:1 、问题1:小彬和小明每日清晨坚持跑步,小彬每秒跑4米,小明每秒跑6米。

2、假如他们站在百米跑道的两头同时相向起跑,那么几秒后两人相遇?师问:从起跑到两人相遇,小彬与小明的跑步时间有何关系?两人的行程又有何关系呢?〔时间相等,行程的和等100米〕,试用方程解。

小彬走的行程小明走的行程4X米6X米100米设X秒后两人相遇,得4X+6X=100X=10所以10秒后两人相遇〔2〕假如小明站在百米跑道的起点处,小彬站在他前面10米处,两人同时同向起跑,几秒后小明能追上小彬?让两学生演示小明追小彬的过程后,师发问:在这里两人起跑到相遇,小彬与小明所用的时间有何关系?行程有何关系?〔时间相等,小明跑的行程比小彬跑的行程多10米〕教师可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10米小彬走的行程4X米试用方程解〔一学生口述,师板书〕6X米设X秒后小明能追上小彬。

依据题意得:6X=4X+10 X=5所以5秒后小明追上小彬。

师:内行程问题中有“速度〞、“时间〞、“行程〞这三个量。

在一些详细的问题中不一样事物的这些量之间常常有十分亲密的联系。

如上边两问中,两人起跑到相遇的时间同样,〔1〕中两人行程和是100米,〔2〕中两人行程的差是10米,我们就能够依据这些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实质问题。

在剖析行程问题的过程中,经过画线段图常常能使数目关系很清楚地反应出来。

2、问题2:小明每日清晨要在7:50前赶到距家100米的学校上学。

一天,小明以80米/分的速度出发,5分后,小明的爸爸发现他忘了带语文书,于是,爸爸立刻以180米/分的速度去追小明,而且在途中追上了他。

1〕爸爸追上小明用了多长时间?当学生弄清题意后,师问:在小明爸爸追上小明时,两人所行的行程有何关系?两人所花的时间呢?试试画出线段图,并列方程解:80×580X解:设爸爸追上小明用了X分。

§5.6.1能追上小明吗 导学案(新部编)

§5.6.1能追上小明吗 导学案(新部编)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课题:§5.6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一)【学习目标】1、知道行程问题中三个量时间、速度、路程之间的关系;2、能说出简单行程问题中相遇、追及等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会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3、学会画线段图。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阅读课本第150--151页,学习理解下面的内容。

【预习案】一、行程问题相关知识:1、行程问题中的三个基本关系式:路程=,时间=,速度=。

2、行程问题中的等量关系:(1)相遇问题中的等量关系:①甲的行程+乙的行程=甲乙出发点间的路程②若甲乙同时出发,甲行的时间=乙行的时间(2)追及问题中的等量关系:①快者行走的路程-慢者行走的路程=追及路程②若同时出发,追及时,快者用的时间=慢者用的时间【探究案】一、自主学习:(认真阅读课本150页的题目,独自完成下面的活动,学会画线段图)行程问题一:相遇问题甲、乙两地路程为180千米,一人骑自行车从甲地出发,每小时走15千米,另一人骑摩托车,从乙地出发,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已知摩托车的速度是自行车速度的3倍,问经过多少时间两人相遇?分析:①时间、速度和路程的关系;②弄清几个关键字,如:相向而行,背向而行,同向而行,同时,同地,两地等;③弄清当事人的时间、地点、速度、方向等,再把问题用图示法来表示(用彩色笔)(1)先画出总的路程,标出当事人的位置;(2)标上固定的时间、距离等;(3)标出行动的路程或时间;(4)设出x,并用含有x的一次式表示相应的路程或时间;(5)找出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解:行程问题二:追及问题甲、乙两站相距480公里,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每小时行90公里,一列快车从乙站开出,每小时行140公里。

(1)慢车先开出1小时,快车再开。

§5.6.2能追上小明吗 导学案(新部编)

§5.6.2能追上小明吗 导学案(新部编)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课题:§5.6.2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二)【学习目标】1、知道行程问题中三个量时间、速度、路程之间的关系;2、能说出简单行程问题中相遇、追及等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会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阅读课本第150--151页,学习理解下面的内容。

【预习案】一、行程问题相关知识:1、行程问题中的三个基本关系式:路程=,时间=,速度=。

2、行程问题中的等量关系:(1)航行问题的数量关系:①顺水航行的路程=逆水航行的路程②顺水速度=静水速度水速③逆水速度=静水速度水速(2)飞行问题基本等量关系:①顺风速度=无风速度风速②逆风速度=无风速度风速二、预习检测1、若小明每秒跑4米,那么他5秒能跑__米。

2、小明用4分钟绕学校操场跑了两圈(每圈400米),则他的速度为_____米/分。

3、若小明家距离火车站1500米,他以4米/秒的速度骑车到达车站需要___分钟。

4、甲、乙两地路程为180千米,一人骑自行车从甲地出发去乙地,每小时走15千米,则需小时。

【探究案】一、自主学习:(认真阅读课本150页的题目,独自完成下面的活动)行程问题三:航行问题一轮船在静水中速度为30千米∕时,水流速度为3千米∕时。

(1)求该轮船在顺水中航行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2) 求该轮船在逆水中航行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行程问题四:飞行问题一架直升机在A,B两个城市之间飞行,顺风飞行需要4小时,逆风飞行需要5小时、如果已知风速为30km/h,求A,B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

行程问题五:环形追及1、两人在800米的跑道上练习长跑,甲每分钟跑320米,乙每分钟跑280米。

(1)若两人同时同地同向出发,经过多长时间第一次相遇。

(2)若两人同时同地相向而行,经过多长时间第一次相遇。

5.6能追上小明吗学案

5.6能追上小明吗学案

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6.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一、教学目标1、能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列出方程,解决问题.熟悉行程问题中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从文字语言到符号语言的转换.2、经历画“线段图”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验画“线段图”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模型,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转换能力.二、教学过程设计环节一、情景导入活动内容:学生以小品的形式演绎一位同学早晨忘带作业,他刚出门不久,父母就发现他忘带作业,于是赶快加速赶往学校给他送作业,最终在去学校的路上追上了他.实际活动效果:采用生动活泼的小品,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能否追上小明”这一事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轻松地引入本节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便于引起每位同学的兴趣.环节二、探究新课1. 追及问题:活动内容:教材实例分析:例1:小明早晨要在7:20以前赶到距家1000米的学校上学,一天,小明以80米/分的速度出发.5分钟后,小明的爸爸发现他忘了带历史作业,于是,爸爸立即以180米/分的速度去追小明,并且在途中追上了他.(1)爸爸追上小明用了多长时间?(2)追上小明时,距离学校还有多远?实际活动效果: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题目已知条件,画出线段图:找出等量关系:小明所用时间=5+爸爸所用时间;小明走过的路程=爸爸走过的路程.板书规范写出解题过程:解:(1)设爸爸追上小明用了x分钟,据题意得 80×5+80x=180x.解,得x=4.答:爸爸追上小明用了4分钟.(2)180×4=720(米),1000-720=280(米).答:追上小明时,距离学校还有280米.作出小结:活动内容:变换条件,研究起点不同的追及问题:例2:甲、乙两站间的路程为450千米,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每小时行驶65千米,一列慢车从乙站开出,每小时行驶85千米.设两车同时开出,同向而行,则快车几小时后追上慢车?实际活动效果:通过个别学生分析已知条件,引导大家正确画出线段图:找出等量关系:快车所用时间=慢车所用时间;快车行驶路程=慢车行驶路程+相距路程.板书规范写出解题过程:解:设快车x小时追上慢车,据题意得 85x =450+65x .解,得x =22.5.答:快车22.5小时追上慢车.作出小结:2. 相遇问题:活动内容:知识拓展,与学生共同探讨相遇问题,借助“线段图”归纳出其中的关系.例3:甲、乙两人相距280,相向而行,甲从A 地每秒走8米,乙从B 地每秒走6米,那么甲出发几秒与乙相遇?实际活动效果:学生独立思考,正确画出线段图:找出等量关系:甲所用时间=乙所用时间;甲路程+乙路程=甲乙相距路程.板书规范写出解题过程:解:设t 秒后甲、乙相遇,据题意得8t +6t =280.解,得t =20.答:甲出发20秒与乙相遇.作出小结:3. 相遇和追及的综合问题:活动内容:将前两类题综合起来,形成一道综合题目.例4:七年级一班列队以每小时6千米的速度去甲地.王明从队尾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赶到队伍的排头后又以同样的速度返回排尾,一共用了7.5分钟,求队伍的长.实际活动效果:教师引导分析:思路:把综合问题分解成2个简单问题,使难度降低.例如:一列队伍,一个人从队尾追到排头,接着返回队尾的题目.分解:①追上排头——追及问题;②返回队尾——相遇问题.找出等量关系:追及问题:队尾追排头;相遇问题:排头回队尾.板书规范写出解题过程:解:7.5分钟=0.125小时.设王明追上排头用了x小时,则返回用了(0.125-x)小时,据题意得10 x-6 x =10(0.125-x)+6(0.125-x).解,得x=0.1.此时,10×0.1-6×0.1 =0.4(千米)=400(米).答:队伍长为400米.环节三、运用巩固活动内容:练习1:小兵每秒跑6米,小明每秒跑7米,小兵先跑4秒,小明几秒钟追上小兵?分析:先画线段图:写解题过程:解:设小明t秒钟追上小兵,据题意得6(4+t) =7t.解,得t=24.答:小明24秒钟追上小兵.练习2:甲骑摩托车,乙骑自行车同时从相距150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经过5小时相遇,已知甲每小时行驶的路程是乙每小时行驶的路程的3倍少6千米,求乙骑自行车的速度.解:设乙骑自行车的速度为x千米/时,据题意得5(3x-6)+5x =150.解,得x=9.答:乙骑自行车的速度为9千米/时.实际活动效果:由于题目较简单,所以学生分析解答时很有信心,且正确率也比较高,同时也进一步体会到了借助“线段图”分析行程问题的优越性.环节四、归纳小结活动内容: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1.会借线段图分析行程问题.2.各种行程问题中的规律及等量关系.同向追及问题:①同时不同地——甲路程+路程差=乙路程;甲时间=乙时间.②同地不同时——甲时间+时间差=乙时间;甲路程=乙路程.相向的相遇问题:甲路程+乙路程=总路程;甲时间=乙时间.实际活动效果:通过交流学生认识到借线段图来分析行程问题的好处,发现行程问题中的一些规律,并感受到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优势.充分体现了数学课堂由单纯传播知识的殿堂转变为学生主动从事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总结,不但使学生懂得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环节五、当堂检测活动内容:1:小华和小玲同时从相距700米的两地相对走来,小华每分钟走60米,小玲每分钟走80米.几分钟后两人相遇?分析:先画线段图:假设x分钟后两人相遇,此时小华走了米,小玲走了米,两人一共走了米.找出当小华和小玲相遇时的等量关系:+=写解题过程:2:一个自行车队进行训练,训练时所有队员都以35千米/小时的速度前进。

《能追上小明吗》教案 2022年北师大版数学七上2

《能追上小明吗》教案 2022年北师大版数学七上2

5.7能追上小明吗【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能力目标: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模型。

3.情感目标: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的应用与价值,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材分析】1.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地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使学生明确方程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数学建模。

2.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准确找到已知与未知量的相等关系;难点是画出体现等量关系的直观线段图。

【教学准备】教师:收集整理素材学生: 收集素材【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提出问题:小明每天早上7:30之前赶到距家1000米的学校。

一天,他以80米/分的速度出发,5分钟后,小明的爸爸发现他忘记带英语书。

于是,爸爸立即以180米/分的速度追小名,并且在途中追上了小明。

(1)爸爸追上小明用了多长时间?(2)追上小明时,距离学校还有多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分组探讨,每组确定一名中心发言人。

(这个问题涉及常见的一个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以及由此导出的其他关系,教学时,应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找出其中的等量关系,并尝试用线段图进行表示)◆理性归纳、得出结论教师根据学生的探讨情况,与学生一起解析此类问题的解题方法。

依据等量关系(两人所行的路程相等),画出线段图。

(列方程解一些实际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常常需要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互相转换,教学中可以适当加以渗透,以培养学生对三种语言进行转换的能力)让学生回顾用一元一次方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看书P 119的议一议) ◆ 运用反思、拓展创新:[练一练] 若当小明到校后发现忘带英语书,打电话通知爸爸送来。

爸爸立即以180米/分的速度从家出发,同时小明以100米/分的速度从学校返回,两人几分钟后相遇?([做一做] 让学生结合本题的解答,再举出其它的一些生活实例,自编题目,分组交流,老师参与其中加以指导,选取部分进行集体交流。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5.7能追上小明吗教学设计 (2)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5.7能追上小明吗教学设计 (2)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5.7能追上小明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运用英语中的比较级和最高级;2.能够运用比较级和最高级描述人或物的优劣之处;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自己的小故事。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运用比较级和最高级描述人或物的优劣之处;2.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创作自己的小故事。

三、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时间教学内容5 min 课前热身15 min 学习并掌握比较级和最高级的使用15 min 探究比较级和最高级的运用25 min 运用比较级和最高级进行创作四、教学步骤1. 课前热身(5 min)通过一些简单有趣的活动,帮助学生回忆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可以设计一些图表或图片,请学生运用比较级和最高级来描述它们。

2. 学习并掌握比较级和最高级的使用(15 min)让学生通过例句,学习比较级和最高级的使用方法。

教师可以提供简单明了的规则,并引导学生练习。

3. 探究比较级和最高级的运用(15 min)为了让学生掌握比较级和最高级的运用,可以设计一些互动性强的小游戏。

例如,通过观察图片,对照表格,让学生组队进行运用比较级的谜语解答;或是请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比较身高,体重,年龄等,再对比用最高级来描述出哪一个组员最大最小,最胖最瘦等等。

4. 运用比较级和最高级进行创作(25 min)将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创作一则小故事,其中需要运用比较级和最高级。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使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小组分别汇报,并共享其它组作品,通过彼此之间的评价,发现那些比较级和最高级的口语表达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加以修正。

五、教学评估教学评估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1.对比较级和最高级的掌握程度进行考查;2.对于小组创作的小故事,评估其语法及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评估工具包括作业、小测验,或是观察整个学生小组的创作过程中各成员的表现等。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应该从多个方面考虑学生的情感和认知需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北师版七上《5.6 能追上小明吗》课件2444

北师版七上《5.6 能追上小明吗》课件2444





环节六、课堂小结 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1.借助线段图分析行程问题 2.各种行程问题中的规律及等量关系 同地不同时追及问题:甲路程=乙路程 相遇问题:甲路程+乙路程=总路程 设计意图:强调本课的重点内容是要学会借线段图来分析行程问题, 并能掌握各种行程问题中的规律及等量关系.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思 想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方 法策略. 环节七、布置作业 必做题:习题5.9 第1、2、3题. 选做题:编写一道行程问题,自己解决. 设计意图:通过布置有梯度的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体 现了在数学学习中,不同的学生都会获得相应的提高
问题2、小彬和小明每天早晨坚持跑步,小彬每秒跑4米, 小明每秒跑6米.如果他们站在百米跑道的两端同时相向起 跑,那么几秒后两人相遇? 问题3、甲乙两人赛跑,甲的速度是8米/秒,乙的速度是5 米/秒,如果甲从起点往后退20米,乙从起点处向前进10米, 问甲经过几秒钟追上乙。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自己动脑动手,画出线段图,能进行图 形语言、符号语言与文字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理解题中的 等量关系,解决相遇问题.
你是最棒的
问题1、A、B两地相距480千米,一列慢车从A地 出发,每小时行60千米,一列快车从B地开出,每小 时行65千米 1、两车同时开出,相向而行,x小时相遇,则由条 件可列方程为___________ 2、若两车都从A站出发,同向而行,慢车先行40 千米,快车从A站出发,X小时追上慢车,则由条件 可列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两车都从A站出发,同向而行,慢车先行20 分钟,快车从A站出发,X小时追上慢车,则由条 件可列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6.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积善学校杨菲一、学生起点分析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有关行程问题的应用题,熟悉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已能利用“线段图”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初步感受到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本章前几节的学习,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知识及应用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及掌握,但对于有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学习及巩固.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后的延伸,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问题中的追及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利用方程解决此类问题,帮助学生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地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使学生明确方程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为以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打下基础,这也正体现了数学教学前后的联系,由浅入深,由知识的掌握到能力的提升的规律.三、教学目标1、能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列出方程,解决问题.熟悉行程问题中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从文字语言到符号语言的转换.2、经历画“线段图”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验画“线段图”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模型,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转换能力.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景导入;第二环节:探究新课;第三环节:运用巩固;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当堂检测;第六环节:布置作业.教学流程:环节一、情景导入活动内容:学生以小品的形式演绎一位同学早晨忘带作业,他刚出门不久,父母就发现他忘带作业,于是赶快加速赶往学校给他送作业,最终在去学校的路上追上了他.目的:通过小品的形式揭示生活中蕴含着我们数学的一个常见问题——追及问题,从而引出课题及例题.实际活动效果:采用生动活泼的小品,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能否追上小明”这一事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轻松地引入本节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便于引起每位同学的兴趣.环节二、探究新课1. 追及问题:活动内容:教材实例分析:例1:小明早晨要在7:20以前赶到距家1000米的学校上学,一天,小明以80米/分的速度出发.5分钟后,小明的爸爸发现他忘了带历史作业,于是,爸爸立即以180米/分的速度去追小明,并且在途中追上了他.(1)爸爸追上小明用了多长时间?(2)追上小明时,距离学校还有多远?目的:分析出发时间不同......的追及问题,能画出线段图,进行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与文字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理解题中的等量关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进一步列出方程,解决问题,既能娴熟使用“线段图”又能利用方程的思想解决问题.实际活动效果: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题目已知条件,画出线段图:找出等量关系:小明所用时间=5+爸爸所用时间;小明走过的路程=爸爸走过的路程.板书规范写出解题过程:解:(1)设爸爸追上小明用了x 分钟,据题意得 80×5+80x =180x . 解,得x =4.答:爸爸追上小明用了4分钟.(2)180×4=720(米),1000-720=280(米).答:追上小明时,距离学校还有280米.作出小结:活动内容:变换条件,研究起点不同的追及问题:例2:甲、乙两站间的路程为450千米,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每小时行驶65千米,一列慢车从乙站开出,每小时行驶85千米.设两车同时开出,同向而行,则快车几小时后追上慢车?目的:分析起点不同....的追及问题,能画出线段图,进行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与文字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理解题中的等量关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能主动地使用“线段图”分析等量关系,进一步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实际活动效果:通过个别学生分析已知条件, 引导大家正确画出线段图:找出等量关系:快车所用时间=慢车所用时间;快车行驶路程=慢车行驶路程+相距路程.板书规范写出解题过程:解:设快车x 小时追上慢车,据题意得 85x =450+65x . 解,得x =22.5.答:快车22.5小时追上慢车.作出小结:2. 相遇问题: 活动内容:知识拓展,与学生共同探讨相遇问题,借助“线段图”归纳出其中的关系.例3:甲、乙两人相距280,相向而行,甲从A 地每秒走8米,乙从B 地每秒走6米,那么甲出发几秒与乙相遇? 目的:分析相遇问题,能正确地画出线段图,正确得出其中的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解决问题,最终能规范写出解题过程. 实际活动效果:学生独立思考, 正确画出线段图:找出等量关系:甲所用时间=乙所用时间;甲路程+乙路程=甲乙相距路程.板书规范写出解题过程:解:设t 秒后甲、乙相遇,据题意得8t +6t =280.解,得t =20.答:甲出发20秒与乙相遇. 作出小结:3. 相遇和追及的综合问题: 活动内容:将前两类题综合起来,形成一道综合题目.例4:七年级一班列队以每小时6千米的速度去甲地.王明从队尾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赶到队伍的排头后又以同样的速度返回排尾,一共用了7.5分钟,求队伍的长.目的:会将复杂的行程问题剖析出其中的追及问题和相遇问题,从而使综合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实际活动效果:教师引导分析:思路:把综合问题分解成2个简单问题,使难度降低.例如:一列队伍,一个人从队尾追到排头,接着返回队尾的题目.分解:①追上排头——追及问题;②返回队尾——相遇问题.找出等量关系:追及问题:队尾追排头;相遇问题:排头回队尾.板书规范写出解题过程:解:7.5分钟=0.125小时.设王明追上排头用了x小时,则返回用了(0.125-x)小时,据题意得10 x-6 x =10(0.125-x)+6(0.125-x).解,得x=0.1.此时,10×0.1-6×0.1 =0.4(千米)=400(米).答:队伍长为400米.环节三、运用巩固活动内容:练习1:小兵每秒跑6米,小明每秒跑7米,小兵先跑4秒,小明几秒钟追上小兵?分析:先画线段图:写解题过程:解:设小明t秒钟追上小兵,据题意得6(4+t) =7t.解,得t=24.答:小明24秒钟追上小兵.练习2:甲骑摩托车,乙骑自行车同时从相距150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经过5小时相遇,已知甲每小时行驶的路程是乙每小时行驶的路程的3倍少6千米,求乙骑自行车的速度.解:设乙骑自行车的速度为x千米/时,据题意得5(3x-6)+5x =150.解,得x=9.答:乙骑自行车的速度为9千米/时.目的:给学生提供进一步巩固建立方程模型的基本过程和方法的熟悉机会,让学生活学活用,真正让学生学会借线段图分析行程问题的方法,得出其中的等量关系,从而正确地建立方程求解问题,同时还需注意检验方程解的合理性.实际活动效果:由于题目较简单,所以学生分析解答时很有信心,且正确率也比较高,同时也进一步体会到了借助“线段图”分析行程问题的优越性.环节四、归纳小结活动内容: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1.会借线段图分析行程问题.2.各种行程问题中的规律及等量关系.同向追及问题:①同时不同地——甲路程+路程差=乙路程;甲时间=乙时间.②同地不同时——甲时间+时间差=乙时间;甲路程=乙路程.相向的相遇问题:甲路程+乙路程=总路程;甲时间=乙时间.目的:强调本课的重点内容是要学会借线段图来分析行程问题,并能掌握各种行程问题中的规律及等量关系.引导学生自己对所学知识和思想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实际活动效果:通过交流学生认识到借线段图来分析行程问题的好处,发现行程问题中的一些规律,并感受到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优势.充分体现了数学课堂由单纯传播知识的殿堂转变为学生主动从事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总结,不但使学生懂得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环节五、当堂检测活动内容:1:小华和小玲同时从相距700米的两地相对走来,小华每分钟走60米,小玲每分钟走80米.几分钟后两人相遇?分析:先画线段图:假设x分钟后两人相遇,此时小华走了米,小玲走了米,两人一共走了米.找出当小华和小玲相遇时的等量关系:+=写解题过程:2:一个自行车队进行训练,训练时所有队员都以35千米/小时的速度前进。

突然,1号队员以45千米/小时的速度独自行进,行进10千米后掉转车头,仍以45千米/小时的速度往回骑,直到与其他队员会合,1号队员从离队开始到与队员重新会合,经过了多长时间?目的:检测学生本节课掌握知识点的情况,及时反馈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实际活动效果:由于时间关系,只能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分析其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而没有时间解方程,但也达到了检测的目的,知道了学生本课时知识掌握中的共性问题及教师没有考虑到的问题.环节六、作业习题5.9 1——3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起点,通过对各种情况的行程问题的讲解、例题分析、巩固提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同时又将新课标的精神融入其中,注重学生兴趣、激情的提高.这样做的好处是:能使大部分同学都能掌握基本知识,成绩好的也有新的收获,做到了各有所得.整堂课在逻辑思路方面非常合理,层次安排得当,比较适合七年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的认知水平和实际学习情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进步,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于应用题的解决,不少学生还是不习惯用列方程解决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方程模型,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必要性,为八年级、九年级列方程解应用题打好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