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性大众文化批判

合集下载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引言: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上半叶德国的一群思想家所组成的学派,他们包括阿多诺、马克斯·霍克海默、赫伯特·马库塞等人。

这个学派以研究和批判现代工业社会为主题,其学术研究也囊括了大众文化的分析与批判。

本文将探讨法兰克福学派关于大众文化批判的理论观点,包括大众文化的特征、影响以及对社会的潜在危害。

一、大众文化的界定和特征大众文化是指为大众消费而生产的文化产品,如电视节目、电影、流行音乐、时尚等等。

这些文化产品一方面可以满足大众的审美和娱乐需求,另一方面也成为相当程度上改变社会生活的力量。

然而,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持有批判的态度,并认为它有一定的危害性。

首先,大众文化倾向于重视娱乐的功能,而忽视审美和知识的价值。

在大众文化的审美标准下,艺术和文化的内涵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表面化的娱乐性内容。

这使得大众在接受文化产品时,更多地关注刺激感官和情绪的快感,而忽视了思考和体验的深度。

其次,大众文化强调消费和市场的推动力。

文化工业化使得大众文化制造成为商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商业的目的在于获取利润。

在这种情况下,大众文化将经济效益置于文化艺术的创新和高质量的产出之上,导致文化产品质量的下降和同质化的问题。

再次,大众文化对个体的影响也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焦点之一。

大众文化倾向于通过集体化的手段对个体进行塑造和控制,导致个体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审美观念变得趋同和单一化。

这种趋同导致个体的自由和独立性受到侵害,社会的多样性和个体的创造力受到压制。

二、大众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法兰克福学派关注大众文化对社会的潜在危害并提出批判,认为大众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社会中权力与压迫的存在。

首先,大众文化通过娱乐和消遣的方式转移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大众文化给人们带来了暂时的快乐和满足感,使人们远离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困境。

这导致社会中潜在的不平等和不公正被忽视和掩盖,而逐渐形成了一种社会的被动习惯。

大众文化分析1

大众文化分析1

大众文化的消极影响 感性欲望的泛滥 精神价值的消解
广告文化
是蕴含在广告运动过程中的,逐渐被人们接受和 认同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生活方式的总和, 是以广告为载体,以推销为动力,以改变人们的 消费观念和行为宗旨的一种文化传播形式。
在生产方式上是一种由文化工业生产的商业文化, 在功能上是一种促进销售的消费文化,在文本上 是一种无深度的世俗文化,在传播方式上是一种 传媒文化。
定义
大众文化是一种在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下所 产生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民文化,是 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产生的,以都市大众为 消费对象和主体的,通过现代传媒传播的, 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集中满足人们 的感性娱乐需求的文化形态。
理解 体现了特定的社会结构 体现了特定的文化结构 体现出一种生活方式 代表了一种社会人格的取向
大众文化的特征 商业性 产业性 娱乐性 流行性 复制性 平面性
大众文化的积极影响
其对感性欲望的刺激与满足极大地丰富和 改善了人的生存状况,提高了人的生活质 量,促使人们从神圣的政治、宗教的世界 中解放出来。
其功利性和世俗化倾向彻底抹平了文化特 权、垄断、偶像,大大推动了文化的多元 化和民主化进程。
广告的大众文化属性
如大众文化的出现一样,正是工业社会的 到来,使广告的发展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广告同样 融合了当代社会的各种文化形态。
广告在当代社会中引导着人们的生活方程度上刺激了当代社会对文化产品, 尤其是大众文化产品的需求。
引导着人们文化消费的潮流,从而间接决 定了大众文化生产的趋向。
具有社会文化教育的功能,尤其是公益广 告。
广告大众文化批判
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大众对社会价值的认 可
对传统意义上的经典文化形成巨大的冲击, 甚至消解了文化原有的精神内涵和意义。

浅析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

浅析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

浅析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一、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产生的理论背景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诞生于法西斯德国。

当时,法兰克福学派对法西斯利用大众文化操纵民众意识有痛切的感受与极端的反感。

随着德国工人阶级运动的失败以及纳粹地位的提升,法兰克福学派对民众的信任度逐渐降低。

二战期间,法兰克福研究所迁往纽约,在这很长时间内,法兰克福学派对美国式的大众文化展开了激烈的批判。

这主要是因为,法兰克福学派深受欧洲古典文化的影响,本能的反感美国的大众文化;同时,美国大众文化的危机与人的生存困境客观存在。

由于科学的实用价值被推至极端,物质需要的满足成为最重要的价值尺度,人的精神家园日益被人们所淡忘,人成为消费社会、大众文化的被控制物。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就是形成于法西斯德国和消费主义的美国这两种典型的社会环境之中。

但是它又遵循着一种历史的社会的逻辑,继承并发扬了西方早期人文主义对理性主义的文化精神和工业文明理念的批判,也对近代文化启蒙精神的反思。

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主要特征如果把大众文化大致地纳人一个从出现、生产到消费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来考察,我们注意到,法兰克福学派主要是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大众文化批判的。

(一)大众文化的兴起改变了人类文化活动的性质。

大众文化的兴起及其流行是以下几个方面的语境变化为条件的:大众消费趣味产生并且决定特定历史阶段社会的主导精神需要,这可视之为大众文化兴起的首要前提;科技发展适应了文化大批量生产和即时传播、消费的大众化要求。

大众文化通过大众潜在地扩张自己的话语权力,从而成为一种时尚。

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注意到,资本对人们的统治已采取这样一种时尚的、闲暇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它已经渗透到劳动者的业余时间,这样的文化活动只是劳作的延长,人们追求它只是“为了从机械劳动中解脱出来”,以便恢复精力而再次应付机械的劳作。

就这样,文化活动失去了精神享受的性质,从而“快乐变成了厌烦。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启示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启示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启示
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欧洲最为重要的社会哲学思潮之一,其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认为,大众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塑造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力量。

通过对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大众文化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并且从中获得一些对于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启示。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给我们带来启示。

大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受到资本主义经济和工业化进程的深刻影响。

法兰克福学派将大众文化视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认为它是受到商业化、工业化和娱乐化的影响而得以发展的。

大众文化的娱乐性和消费性质,使得它成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于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众文化带来了对于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和改变。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的发展使得传统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受到了挑战和颠覆,它以商业化和娱乐化的形式,使得人们所接触到的文化和信息受到了深层次的改变。

这种文化上的转变对于社会的认知和人们的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引发了对于现代社会和文化转型的研究和思考。

大众文化带来了对于社会阶层和权力结构的批判和颠覆。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的娱乐性和消费性质,成为了塑造社会消费观念和行为的重要因素,从而对社会的阶层和权力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大众文化所呈现的内容和形式,使得社会中的阶层差异和权力关系受到了重新的审视和挑战,为社会的公平和包容性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启示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启示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启示1. 引言1.1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启示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哲学学派之一,其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理论认为,大众文化是受到资本主义社会条件的影响,通过商业文化工业的运作,不仅破坏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还导致了文化标准化和同质化的趋势。

进而影响了社会的整体发展。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指出,消费主义对社会的影响不容忽视。

在商业文化工业的推动下,个体的消费行为受到极大的影响,导致社会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的扭曲,人们越来越趋向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忽视了对社会责任和集体利益的关注。

大众文化对个体意识形态的塑造也是法兰克福学派关注的焦点之一。

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和内容往往会影响到个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使得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趋向同质化,降低了个体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深刻启示。

它提示我们要审视商业文化工业对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关注消费主义对社会价值观的冲击,探讨大众文化在塑造个体意识形态和影响社会思潮方面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应对当代社会所面临的挑战。

2. 正文2.1 批判文化工业的影响批判文化工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大众文化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文化工业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它通过商业化和大规模生产的方式影响着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

文化工业将文化艺术品变成商品,以迎合大众的需求与口味,进而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认知。

文化工业的影响还表现在大众传媒的统一化和标准化上。

大众传媒成为了传递文化理念和观念的主要渠道,但文化工业的商业化逻辑使得这些传媒变得越来越同质化,呈现出类似的内容和形式,导致大众看到的信息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文化工业与大众文化的娱乐化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大众文化被视为一种消遣和娱乐的方式,传递的信息多为轻松愉快的内容,但这也容易导致大众对于严肃内容和深度思考的缺失,使得人们更倾向于追求享乐和娱乐而非深刻的文化体验和思考。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再语境化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再语境化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再语境化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流派,以批判性理论闻名于世。

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核心理论之一,它对当代大众文化进行深刻的剖析和批判,揭示了大众文化中的商业化、娱乐化和意识形态化等问题。

本文将从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核心内容出发,探讨其在中国的再语境化过程,以及在中国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期的德国,由马克思主义者阿多诺、本雅明、马尔库塞等人创立。

他们对当时的大众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分析,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 文化工业和商品化: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家认为,大众文化是受到文化工业和商品化逻辑的影响,成为了商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一种特殊产品。

大众文化的生产和传播已经不再像传统文化那样由个别的创作和传播者来决定,而是变成了由文化工业来主导和控制的产业化生产。

这种商品逻辑对文化的影响,不仅改变了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也影响了人们的文化需求和审美趣味,进而使得人们的精神生活趋向表面化和一致化。

2. 文化产品的娱乐化和消费化: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家呼吁关注大众文化产品的娱乐化和消费化特征。

他们认为,大众文化产品为了满足大众的娱乐需求和消费欲望,往往强调形式的新奇性和感官的刺激性,而忽视了内容的深刻性和观念的批判性。

这种文化产品的娱乐化和消费化特征,使得大众文化成为一种消遣和消费的工具,进一步弱化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意识。

3. 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化: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家指出,大众文化产品不仅具有娱乐性和消费性,还具有意识形态化的特征。

他们认为,大众文化产品通过传播特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对大众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软控制”,进而影响了大众对社会和政治现实的认知和态度。

这种意识形态化的文化产品,既隐藏了社会现实的矛盾和问题,又强化了统治者的权力和合法性,从而对社会的民主化和进步化产生了消极影响。

传媒娱乐化与大众文化

传媒娱乐化与大众文化
特点
传媒娱乐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娱乐内容占比增加、新闻报道方式轻松化、强调个人与消费主义、 追求新奇与刺激性等。
传媒娱乐化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传媒娱乐化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电视成为主流媒体,电视节目的娱 乐性质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 传媒娱乐化的趋势。
传媒娱乐化与大众文 化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传媒娱乐化的趋势 • 大众文化的概念与特点 • 传媒娱乐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 传媒娱乐化的利弊分析 • 大众文化的利弊分析 • 传媒娱乐化与大众文化的案例分析
01
传媒娱乐化的趋势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传媒娱乐化指的是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娱乐元素大量渗透,使传播内容偏向软新闻、明星趣闻、体育新闻等,而 硬新闻、时政新闻等严肃内容被边缘化。
案例二:网络直播平台的大众文化现象
总结词
网络直播平台作为一种新型的传媒形式,近 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普及。它为大众提 供了一个互动、分享、娱乐的平台,也成为 了许多人的娱乐方式。
详细描述
网络直播平台的出现,使得大众可以更加便 捷地分享自己的生活和娱乐。人们可以通过 直播平台展示自己的才艺、分享自己的生活 经验,与其他网友互动交流。同时,直播平 台也为一些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例如游戏主 播、音乐主播等。此外,直播平台还为一些
06
传媒娱乐化与大众文化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电影产业的娱乐化现象
总结词
电影产业一直以来都与娱乐密不可分,娱乐化现象在 近年来更是显著。电影不仅作为艺术的表达方式,也 成为了大众放松和享受的场所。
详细描述
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影产业也得到了巨大的推动。人 们对于电影的消费需求逐渐增加,电影市场逐渐繁荣 。为了迎合大众的需求,电影产业逐渐偏向于娱乐化 ,以吸引更多的观众。例如,许多电影以大场面、大 制作、大投入为卖点,强调视觉效果和音效,而忽视 了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此外,为了迎合大众口味, 一些电影还会加入流行元素和搞笑场景,以吸引更多 的观众。

浅谈影视过度娱乐化的大众文化

浅谈影视过度娱乐化的大众文化

浅谈影视过度娱乐化的大众文化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有三个,一是影视过度娱乐化的内涵与表现;二是影视过度娱乐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三是影视过度娱乐化的理性反思。

人们对大众文化的认识与研究常常滞后于大众文化的实践活动,在大众传媒与信息传播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大众文化既呈现出迅猛的发展趋势,又暴露出许多问题,诸如影视过度娱乐化现象。

一、影视过度娱乐化的内涵与表现1、影视过度娱乐化的内涵随着影视节目娱乐功能的过度强调以及影视娱乐性节目内容的过度开发,影视过度娱乐化趋势已经非常明显。

过度娱乐的内涵不能等同于娱乐的内涵,娱乐是对于娱乐对象的生理的心理反应,是生理的心理现象,娱乐对象则是具有娱乐因素及娱乐属性的对象。

过度娱乐则是一种病态的大众文化现象,在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的优势下,它把娱乐因素从娱乐对象中提炼出来,其中这些因素不仅来源于传统的娱乐内容,还可以来自于时尚、趋新及可以引起人快感与注意的、与时俱进的不同方面,简言之,时尚性、流行性、流变性是过度娱乐必不可少的属性。

此外,过度娱乐为了给自己争取更多的支持者,在对娱乐因素的加工中努力使娱乐因素单一化、形式化,进而使娱乐因素具备最平民大众的外观与易于推广的娱乐效果,将之打造成娱乐载体,使传播的各种信息娱乐化,从而导致信息属性的改变,即走向大众化、感性化、平浅化与低俗化。

2、影视过度娱乐化的表现2.1、影视过度娱乐化现象概述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到“娱乐业时代”已经到来,我国的影视娱乐化进程虽晚于西方社会,却也逐步走向繁荣,中国影视娱乐节目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的兴起期,主要是以央视的《综艺大观》及《正大综艺》为代表的综艺节目类;第二阶段是尝试期,主要是以1997年湖南卫视推出的《快乐大本营》和1999年的《欢乐总动员》为代表的游戏类;第三阶段是多元期,娱乐开始尝试与其他因素的结合运用,主要是以央视的《幸运52》和《开心辞典》为代表的益智类;第四阶段是繁荣期,影视娱乐节目走向被观众热捧的高潮,主要是以《中国好声音》等“真人选秀”节目为代表的选秀类。

《2024年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范文

《2024年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范文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篇一一、引言法兰克福学派,也被称为法兰克福学派或文化研究学派,是20世纪初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批判理论。

该学派以批判大众文化为核心,对现代社会的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判。

本文将主要介绍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核心思想、特点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核心思想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丧失了其本真价值,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商品和消费工具。

这一过程中,人的精神需求和个体意识被扭曲,文化传播手段也日益商业化和娱乐化。

因此,法兰克福学派认为需要对大众文化进行深刻的批判和反思。

具体而言,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的商品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已经沦为商品,失去了其独立的价值和意义。

大众文化的生产和消费成为了一种经济行为,文化创新和多样性被压制,人的精神需求被物质需求所替代。

2. 文化的娱乐化:大众文化的传播手段和内容越来越倾向于娱乐化,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

这种娱乐化导致了人们对现实的认知和思考能力逐渐降低,个体意识被削弱。

3. 文化的同质化:随着大众文化的普及和传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逐渐消失,文化的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

这导致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被削弱,人们的文化认同感逐渐减弱。

三、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特点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具有以下特点:1. 强烈的批判性: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一种深刻的批判理论,它不仅对大众文化的商业化和娱乐化进行了批判,还对现代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进行了全面的反思。

2. 注重社会背景: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因此,它注重从社会背景的角度来分析大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3. 重视人的主体性:虽然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负面效应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但它也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的重要性。

影视批评方法论9、大众文化批评

影视批评方法论9、大众文化批评
性没有任何关系的外在标准来约束和标准文化;严格的检查制度。 说教功能 :主旋律;喉舌和工具;“寓教于乐〞……
4、影视的强制性和驯化功能 强制性:影视产品按照规定的模式和要求的思想倾向生产出来,群众只能机械
地、被动地接受和消极的反响。 驯化功能:公式化影视剧决定了观众观看的观看模式,观众失去了主动积极的
介人,而变成了一种机械反响,群众被驯化。 一方面,使群众对任何事情都趋向于自动化和机械性的反响,对社会生活的感 知也变得迟钝,从而缺乏反思的力量和否认的意识;另一方面,标准化和模式化使 得群众更加混淆文化产品的虚幻空间和现实生活,从而影响到他们观看生活的模式, 这也使得统治者利用群众文化控制广阔民众更为方便:电视电影真实的画面和逼真 的效果已经让观众很难分清现实与幻象了,当别有用心的文化产品出现在群众面前 时,他们就很容易不假思索地信以为真,统治者对群众的欺骗和控制就变得更加容
这段话里有两点需要注意: 其一,历史经验中,群众文化是被知识界轻蔑的; 其二,群众文化在当代得到了重新确认——替代过去民间文化占有的地位, 群众文化不再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次等文化。
〔四〕群众文化的肯定性和辩护功能 1、群众文化的肯定性
在兴旺资本主义阶段,群众文化已经完全被社会所整合,从而丧失了对社 会进行否认和超越的维度,而成为一种单向度——肯定性的文化。
第三,电视交流是一种“间接交流〞,换句话说,它把交流“媒介化〞了,人与人 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参加了电视这一中介,真正的沟通竟然变成了罕见的现象。以家庭 为例,父与子、母与子、夫妻之间的“亲密接触〞变为经由电视的“三方会谈〞。父母 对孩子的权威和信息垄断地位也因而大大降低,济济一堂的家庭反而成了一个“放电 视机的地方〞,人人都成为观看电视的“沙发土豆〞,真正的沟通反而更少见了。更 有甚者,家庭成员之间交流的内容也被电视所侵蚀和阻隔,似乎离开了电视,我们就 已经不知道说什么或者该怎么度过我们的闲暇时间。这种状况甚至蔓延到街头、办公 室、公共汽车、工厂、田间等“公共领域〞,想想看我们日常与同事、同学的交流内 容,观察一下人们经常津津乐道的话题,就知道电视如何“参加〞我们的交流了。 当然,电视作为交流媒介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这特别明显地反映在它使大规模的信 息传播成为可能。恰如吉登斯在分析媒介化的现代化特征时所指出的,由于不断的媒 介化,时间和空间逐渐地抽象化或虚空化了,原先限制性的地域的空间藩篱被媒介超 越性的流动所突皮。于是,像电视这样的电子媒介越出了本地生活“在场有效性〞的 局限,使“远距作用〞或“远距传播〞成为可能。当电子媒介打破了面对面交流的限制 时,它所带来的革命性的变化是巨大的。从一个角度说,媒介中“浮动性〞流动,创 造了一个巨大的公共领域或公共空间,信息的自由传递和接收,打破了以往的许多限 制,带有一定意义的民主化。只要对中国文化的当前现状稍加留意,便可以发现,电 子媒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但这并不应该成为我们清醒认识 电视的“遮蔽〞。

《2024年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范文

《2024年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范文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篇一一、引言法兰克福学派,又称法兰克福学派或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之一。

该学派在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对现代社会中大众文化的形成、影响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文旨在探讨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核心观点、方法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核心观点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认为,大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这一文化现象以工业化和商业化为特征,具有大规模传播的特点,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大众文化往往追求流行性和功利性,导致了其价值的失真和异化。

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大众文化的普及导致了人们思维方式的简单化、感性化和惰性化。

人们越来越依赖媒体所提供的信息和娱乐,而忽视了思考和判断的重要性。

此外,大众文化往往掩盖了社会矛盾和问题,使人们陷入一种虚假的满足感之中。

因此,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批判是揭示现代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

三、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方法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采用了一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

首先,该学派关注大众文化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对大众文化的影响。

其次,该学派运用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内容、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此外,该学派还关注大众文化的受众群体,分析了不同社会阶层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大众文化的不同需求和反应。

四、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它提醒我们关注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如导致人们思维方式的简单化和惰性化等。

其次,该理论促使我们重新审视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体系,探索更为健康和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此外,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现代社会问题的工具,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背后的原因。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现代意义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现代意义
1 、 文化主体— “ 大众 ” , 具 有 单 向 度 的特 征 马尔库 塞在 《 单 向度 的人》中认为 , 人 作为一个完整 的主体, 其 自身应
最早提 出 “ 大众文 化” 这一概念 的是霍克海默 , 霍克海默 在 《 利 己主义 和 自由主义》 中把资产阶级的文化界定为肯定的文化。 在此之后, 马尔库塞 在《 文化的肯定性质》 中认为霍克海默这种提法 比较笼统 , 他 认为早期的资
法 兰 克 福 大 众 文 化 批 判 理 论 中 明 确 的认 为 大 众 文 化 对 人 们 的 思 想 意 识具有欺骗性和迷 惑性, 这种大众文化是人们 主体性丧 失的罪魁祸首 。同
种 自主, 独立的活动 , ‘ 人’ ' j 塞 一历史主体的 自我感受, 包括对现实社会 的 肯定 以及 否定两个方面 , 但 是在现代的资本主义 社会中 , 文化工 业却 以一
科 学 进 步
法兰 克福 学派 ‘ 大众文化 " 批判 理 论 及 其 现 代 意义
熊 静 雯
( 西 南 民族 大 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治 学 院 , 四川 成都 6 1 0 0 4 1 )
摘 要 : 法兰 克福学派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学派 , 其 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有着重要 的意义 。法兰克福学派 的批判 理论主要体 现在工具理性批判和大众文化批判上面 , 法兰克福学派将视 角放在 研究大众文化 的产生 , 实质 以及社会功能等方面 , 从而形成 了一套对“ 大众文化 ” 批 判的 理 论 体 系 。研 究‘ ‘ 大众文化’ ' 于 比 判 理 论 对 于 我 国社 会 主 义 的 文 化 建 设有 着 重 要 的指 导 作 用 。 关键词 : 法兰 克福 学派 ; 大众文化批判;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意义

大众文化发展的“泛娱乐化”倾向及其批判

大众文化发展的“泛娱乐化”倾向及其批判

大众文化发展的“泛娱乐化”倾向及其批判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推进,大众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念。

在这一过程中,大众文化发展的“泛娱乐化”倾向逐渐显现,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大众文化泛娱乐化现象的内涵、成因、表现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批判性思考。

文章首先界定了大众文化泛娱乐化的概念,指出它是指大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过度追求娱乐效果,忽视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的倾向。

从社会、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分析了泛娱乐化倾向的成因,包括消费社会的推动、媒介技术的革新、文化市场的竞争等因素。

接着,文章通过具体案例,揭示了大众文化泛娱乐化倾向的表现,如娱乐节目的泛滥、文化产品的同质化、审美趣味的低俗化等。

这些现象不仅损害了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度,也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了负面影响。

文章对大众文化泛娱乐化倾向进行了批判性思考。

在肯定大众文化在促进社会交流、缓解压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的也指出了其泛娱乐化倾向可能带来的问题,如文化品味的降低、社会道德的滑坡等。

文章呼吁在大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应更加注重文化内涵的提升和社会价值的体现,以实现文化的健康发展。

二、大众文化发展的“泛娱乐化”倾向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媒体的多元化,大众文化逐渐展现出一种“泛娱乐化”的倾向。

这种倾向,是指大众文化的传播内容和形式越来越倾向于娱乐和消遣,而非深度思考和教育启示。

这一现象在全球范围内都普遍存在,尤其在互联网和移动媒体的推动下,其趋势愈发明显。

在大众文化产品中,“泛娱乐化”表现为对轻松、简单、快捷的追求。

电影、电视、音乐、游戏等文化产品的制作和推广,越来越注重其娱乐性和商业性,而忽视了其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例如,一些电影和电视节目,过度追求视觉冲击和感官刺激,而忽视了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的深度;一些音乐作品,过于追求流行和时尚,而忽视了音乐本身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同时,“泛娱乐化”倾向也体现在文化的传播方式上。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启示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启示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启示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和社会理论流派之一,它致力于揭示现代社会中的矛盾和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批判性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理论影响深远,为我们揭示了现代大众文化的本质和影响,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方向和途径。

本文将从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其对我们的启示。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揭示了大众文化的商业化本质。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是由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推动的,它不但依赖于商业和广告的力量来推广和营销产品,而且也会不断地为了谋取经济利益而调整、改变内容。

这种商业化的本质使得大众文化变得越来越肤浅、娱乐化和商品化,大众文化的功能也不断地被社会化为一种觅利行为或者是为了消费主义文化。

这也是大众文化所带来的问题之一,这种商业化的本质不仅仅损害了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也损害了人们的思维深度和批判精神。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指出了大众文化对个体的消极影响。

大众文化研究在第一批研究中以马克思主义流派占上风,直接指出了大众文化对社会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

这也是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最具有影响力的方面,他们认为现代大众文化的快餐文化和消费文化,让人们变得浅薄和肤浅,而且也使得人们变得越来越没能够接受到真实的文化和艺术。

当人们视大众文化为唯一关注的文化时,他们很有可能失去对真正的艺术和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提供了对抗大众文化影响的思路。

在他们看来,对抗大众文化的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进行文化教育。

只有通过文化教育,人们才能够从大众文化中走出来,认识到真正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

这种文化教育不仅仅是教导孩子们欣赏文化和艺术,更是需要对所有人进行,让更多的人能够站在批判的角度来审视现代的大众文化。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也提出了反思和自我批判的精神,只有不断的反思自己,才能够避免过于娱乐化和商业化的大众文化对人们的消极影响。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启示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启示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启示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由一群来自德国法兰克福的学者组成的研究小组。

他们是一群左翼的社会理论家,他们试图理解和解释现代社会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种对现代社会批判的方式。

大众文化是一种压迫性的力量。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是由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它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和消费欲望。

大众文化并不真正关心人们的真实需求和利益,它更多地是为了推销商品和塑造消费者的观念。

大众文化通过各种娱乐形式,如电影、音乐、电视节目等,将人们变成被动的接受者,剥夺了他们的批判能力和主观性。

大众文化加深了社会不平等和分化。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不是均等的,它往往偏向于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利益。

大众文化的产生和传播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这使得只有部分特定人群能够控制和影响大众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大众文化不仅不会反映社会的多样性和民主,反而加深了社会的不平等和分化。

大众文化削弱了个体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的娱乐形式和消费观念使人们变得趋同和相似。

大众文化将人们变成了被动的接受者,剥夺了他们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大众文化通过一种标准化的方式,将人们的品味、兴趣和审美变得趋同,使人们成为一个整体化的群体,而不是个体。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提供了一种对现代社会的深入分析和思考方式。

他们揭示了大众文化的压迫性和操纵性,并强调了大众文化对社会的不平等和分化的负面影响。

这些启示对我们理解和评价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间在德国法兰克福创立的一派思想潮流,这一学派的批判理论对于现代大众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们将他们的研究方向集中在了政治学、社会学、哲学等领域,致力于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文化和意识形态。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大众文化是什么。

大众文化是指那些大规模、普遍传播给大众的、以商业利益为导向的文化产品和媒体。

这些文化产品和媒体形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主要文化娱乐和信息来源,如电影、电视、音乐、广告等。

大众文化在现代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

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最核心的观点之一是对于大众文化作为消费品的物化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大众文化与商品经济密切衔接,成为了商业盈利的工具。

这种商业化的特性意味着,大众文化产品常常受到商业利益的影响,以迎合市场需求为导向,而忽略了文化的价值和艺术的追求。

通过商业利益的驱动,大众文化变得越来越功利化和商业化,丧失了独立性和创造性。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的商业化也导致了对于消费者的操控。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大众消费者往往被商业机构所操纵,这些机构通过广告、宣传和各种营销手段来操纵和塑造消费者的需求和价值观。

这种操控使得大众消费者在选择大众文化产品时,更多地受到商业利益和市场需求的影响,而忽略了自身独立思考和审美品味。

另外,法兰克福学派对于大众文化的批判也强调了大众媒体对于信息的控制。

大众媒体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社会传播和信息流通的重要渠道,也是塑造大众意识和价值观的力量。

然而,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媒体受到官方和集团利益的控制,他们往往服从于特定的政治和经济议程,忽视了多样性和平衡。

这种信息控制导致了大众媒体不再能够提供公正客观的信息,而成为了操控大众意识和思维方式的工具。

总结来说,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对现代大众文化的商业化、消费者操控和媒体信息控制进行的深刻剖析和批判。

《娱乐至死》对媒体和大众文化的批判

《娱乐至死》对媒体和大众文化的批判

娱乐至死:批判媒体和大众文化引言《娱乐至死》是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于1985年出版的一本著名著作,探讨了媒体与大众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本文将对《娱乐至死》的主要论点进行概括和分析,并从不同角度评价该书对媒体和大众文化的批判。

主要论点1.媒体环境塑造意识形态:波兹曼认为,不同的媒体形式会塑造人们的意识形态。

他指出,在电视时代,信息被迅速传递,但变得肤浅且极易消费。

由此,人们开始只关注瞬间的愉悦和表面的消息,而忽略了深思熟虑和理性思考。

2.消失的公共辩论空间:波兹曼呼吁恢复公共辩论空间与深度思考,并警告说传统文字为基础的公共辩论正在逐渐消失。

他认为,在电视时代,现场辩论被演绎成令人满足好戏,观众只关注辩论的娱乐性,而非真实的辩论结果和深度思考。

3.娱乐取而代之:波兹曼进一步认为,在电视时代,娱乐成为人们的主要关注点。

他将其称之为“娱乐至死”,意指娱乐逐渐取代了教育、新闻和其他重要议题。

波兹曼抨击了电视节目对内容的简化、商业化和追求高收视率的倾向。

当前现状及批评1.媒体多样性与分裂:近年来,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传统媒体渠道与新兴媒体大量涌现。

然而,这种媒体多样性也带来了信息分裂和过度个人化的问题,使公众更容易陷入信息茧房。

2.谣言与假新闻泛滥:互联网时代,虚假信息和谣言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蔓延。

许多人往往缺乏辨别真相与谬误的能力,在泛滥信息中迷失并无法进行深入思考。

3.大众短暂注意力与消费主义:由于信息过载和媒体碎片化,大众的注意力变得非常短暂。

人们追求即时满足和快速刺激,这与波兹曼所警告的“娱乐至死”现象相呼应。

此外,商业利益追求也导致了内容更注重吸引度和营销性质。

结论《娱乐至死》对媒体和大众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指出电视等娱乐化形式正在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然而,在数字时代,媒体环境又面临着新的挑战。

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平衡中立、深度思考和多样性,并培养公众对媒体信息的辨别能力和批判意识。

娱乐至死的大众文化与个人思考

娱乐至死的大众文化与个人思考

娱乐至死的大众文化与个人思考娱乐至死是尼尔·波兹曼于1985年出版的一本书,探讨了现代社会中大众文化对个人思考能力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讨论娱乐至死的大众文化与个人思考之间的关系,并探索如何在大众文化中保持个人思考能力。

1. 大众文化的崛起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传播的便利,大众文化如影随形地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中。

电视、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媒介传播的娱乐内容不断增加,这些内容多以轻松、寓教于乐的方式呈现,引发了人们对即时满足的需求。

大众文化给人们带来了众多的享乐方式,然而也潜藏着对个人思考能力的消耗。

2. 娱乐至死的影响娱乐至死的大众文化倾向于以简单直接的方式呈现信息和观点,这种方式往往依赖于情感、感官刺激和娱乐效果来吸引观众。

大众文化的内容通常缺乏深度,强调娱乐性和轻松消遣,使得观众逐渐习惯了被动接受信息的方式,而不再主动思考。

3. 个人思考的重要性个人思考是人类智慧的核心,它能够推动个体不断成长和进步。

个人思考能力使人们能够独立地分析、思考和判断,从而形成独特的见解和观点。

然而,大众文化的盛行使得个人思考能力逐渐被丧失,人们越来越依赖他人的观点和信息,忽视了自己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4. 维持个人思考的方法在娱乐至死的大众文化中,维持个人思考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可以选择多元化的文化内容,包括高质量的书籍、电影和音乐,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

其次,我们可以参与有意义的讨论和交流,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同时也接受他人的不同意见和观点。

此外,我们可以培养个体化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进行深度思考和研究,以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和思考能力。

5. 娱乐至死与个人责任尽管大众文化对个人思考能力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个体也需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来维持和培养个人思考能力。

每个人都应当有意识地选择和筛选观看的娱乐内容,积极参与有意义的讨论和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并将个人思考与大众文化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和互动。

《《娱乐至死》中的大众文化与媒体效应评析》

《《娱乐至死》中的大众文化与媒体效应评析》

《娱乐至死》中的大众文化与媒体效应评析概述《娱乐至死》是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于1985年所著的一部社会批判性作品,主要探讨了当代媒体对人们思维、价值观和公共生活的深刻影响。

其中,波兹曼特别关注了大众文化以及媒体对构建和塑造我们的认知方式的巨大作用。

本文将对《娱乐至死》中关于大众文化与媒体效应的观点进行评析。

大众文化与消费社会波兹曼认为,随着电视及其他新型媒体发展,传统文化正逐渐被取代,取而代之的是以娱乐为导向的大众文化。

这种大众文化着重强调轻松愉悦、符合视听感官需求和迎合消费心理的内容,并通过各种形式在社会中广泛传播。

这样的大众文化使人们趋向于沉浸在表面性和短暂的快感中,并且追求即时满足而不再重视深度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媒体效应的决定因素根据波兹曼的观点,媒体是如何塑造我们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呢?他认为,媒体能够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产生影响: 1. 媒体选择了我们接收信息所采用的形式,并且对信息进行选择性过滤和加工。

这就直接关系到人们获取信息的来源、内容以及视角等方面。

2. 媒体强调即时性和娱乐性,通过各种手段来吸引和留住观众。

然而,由于时间、空间和经济限制等因素,复杂问题往往被简化并失去了深度,这可能导致公众在看待问题时缺乏全面性。

3. 媒体让观众变成被动接受者,并削弱了个人对信息的主动探索与分析能力。

观众更倾向于接收那些容易理解的图像、声音和快速传递的信息,而不去深究其中含义或真实性。

4. 媒体煽动引发情绪、利益诉求和归属感,从而影响着观众对事件或话题的态度和行为。

这种情感导向可能会妨碍理性思考和客观判断。

对大众文化与媒体效应的评价《娱乐至死》对大众文化带来的问题提出了深刻的思考。

通过强调娱乐至上的价值取向,大众文化似乎限制了人们寻求高质量信息、理性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同时,波兹曼也表达了对传统媒体及其内容受到商业驱动而受到扭曲的担忧。

然而,我们也不能一概否定大众文化与媒体所带来的好处。

大众文化娱乐性的冷思考

大众文化娱乐性的冷思考

大众文化娱乐性的冷思考张斯童【摘要】“媒介化的今天,已经悄然形成了媒介化的社会,各个领域充满了娱乐色彩,我们都被娱乐化了.”大众文化中的娱乐性的渗透,到底意味着什么?是我们真的需要被娱乐,还是我们要将娱乐进行到底才能获得现在的所谓的精神文明.或者,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本来是不存在鸿沟的,只是我们后现代人给文化区分的定义.又或者我们被娱乐性文化的世界给收编了,我们是新一代“被娱乐纳粹主义者”.对于整篇文章的把握我只力求在一个娱乐性的思考上,我们应该站在一个更高的地方,重新审视社会的娱乐性,人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到底社会是文明了,还是出现了倒退呢?希望我的这篇文章的阐述,能够提供大家一些思考的角度,让大家静下来思考.【期刊名称】《新闻传播》【年(卷),期】2012(000)001【总页数】2页(P123-124)【关键词】“大众文化”;“娱乐性”;“消费性”【作者】张斯童【作者单位】上海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一、“大众文化”与“低俗”之间的关系近两年“低俗”与“高雅”文化成为学界和业界相持不下争论的话题。

原因就是新媒体和电视中出现了太多的“草根文化”、“恶搞文化”、“超女”等等,还有近期出镜率频繁的“凤姐”等所谓俗文化的代表,这让很多人对这些现象的理解有偏差,甚至对一些年轻人的价值观和自我认同有了很大的改变。

媒体时代的到来,让我们的生活形成了以娱乐为主旋律的生活方式,从我们起床到睡觉,都在娱乐着,很多人就在不知不觉中,将“大众文化”与“低俗文化”两者等同起来。

如果说大众文化不是包含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在内的总体,那么我觉得还可以将大众文化介于“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之间的文化。

大众文化理论是伴随现代经济和飞速的物质发展孕育而生的。

文化消费不是具体的物质,而是精神层面的东西。

工业生产解决的是物质问题,文化解决的是人的高级需求,使精神世界得到满足。

而物质生产为人类提供更多的消费结构。

大众文化是以人为本的强调个性和创新意识层面的消费,显然两者有本质区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随着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众文化已经逐渐发展为当今社会生活的一种主要文化形态,而大众文化中的娱乐性特征更是在这个快节奏、碎片化的时代表现得尤为突出。

现代的人迫切需要一种娱乐范式的解脱,但事实却是不但没有解脱,反而加深了异化的程度,走向了虚无。

本文是对娱乐性大众文化的批判,首先指出了这种文化以经济利益至上,随后阐释了这种娱乐性消解了文化的教化功能和加深了对人的异化。

最后给全文作了总结,并提出了如何消除文化的异化,就是扬弃异化,恢复文化的教化功能。

关键词:大众文化;娱乐性;教化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6-0075-02
一、追求经济利益至上
现在的一些大众文化,无疑都是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

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物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一切东西都变成了物,变成了可出售的商品,连文化领域也不能幸免,无形的文化被变成了有形的文化商品,只要是有市场有需求的,就会批量的生产,体现出了拜物教的特征。

《启蒙辩证法》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是这样说的:“娱乐制造商知道,即使消费者心烦意乱,仍然会消费他们的产品,因为每一个产品都是巨大的经济机器的模型,这些经济机器无论是在工作的时候,还是在闲置的时候,都会像作品那样,为大众提供有力的支持。


[1](p.142)
大众文化本身的发展就是建立在工业化和传播媒介的发展之上的,它的传播需要借助于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介,也恰恰是这些媒介使得大众文化有了经济利益。

技术的发展使得文化产品得以批量生产,文化的工业体系为这种批量生产提供了保障和动力,传播媒介又为这些产品迅速的传播和广告宣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种娱乐性的大众文化的经济利益具有自我扩张性,它会不断地向着利益的最大化发展。

一项大众文化在一种媒介上的利益可以延伸到其他媒介中,使得其他媒介也获得利益。

例如,一本小说出版后得到了畅销,那么在出版和书籍领域中可以获得经济利益。

于是,电影行业也想在其中获得经济利益,那么它就可以把小说拍成电影,这样在电影领域也有了经济利益。

如此一来,电视行业还可以把它变为电视剧,那么电视领域也有了经济利益。

我们可以看到,起初在书籍这种媒介中的经济利益延伸到了电影中,后来又扩大到了电视中,使得多种媒介都获得了这种经济利益。

娱乐性大众文化是在人们工作之余提供给人们的,其目的也在于更好的使人工作,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当人们结束了一天辛苦的工作,身体和心灵自然都是疲惫的,此时娱乐性大众文化的出现无疑为疲惫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感情寄托和宣泄的方式,娱乐性很好的放松了人们的身心,使他们有对未来满怀希望,充满力量,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第二天新的工作中去,这样也就达到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使人继续为利益的最大化操劳着。

这种经济利益至上的娱乐性大众文化导致的危害就是无底限的文化泛滥。

文化自身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既包含积极的方面,也包含消极的方面。

我们应该做的是倡导积极向上的、好的、优秀的文化,但因为娱乐性的大众文化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就会使得我们只注重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社会利益,使得文化产品良莠不齐,甚至是消极的文化比积极的文化更受欢迎,各种低俗、消极的文化充斥我们身边,危害我们的身心。

而且当我们面临文化选择的时候,又往往会因为猎奇或辨别能力不高等因素选择了负面的文化。

二、消解了文化的教化功能
文化作为人类文明和长期实践的成果,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教化。

文化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而且又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产生的,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一定的特殊性,不同地方的文化必然是不同的,虽然也有共性的地方,但还是特殊性多一些,这些特殊性就表现为“文化符号”。

文化发展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一个传承和进一步发展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我们要不断地用文化教化身边人及后辈,这样才能使文化不至于“断层”,也可以增强自身的力量。

我们借助大众文化,可以很好地去教化大众。

通过有趣的小说,我们了解到了我们的文学特征和一定阶段社会的风土人情;通过科学杂志,我们了解到我们的科技成就;通过报纸,我们可以了解到我们历史上发生的事情;通过电影,我们还可以了解到我们的历史建筑……总之,大众文化可以很好的为我们展示出我们长久以来的文明成果,是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化大众的重要方式。

在大众文化发达的今天,文化也本应该继续承担这种教化的功能,让今天的人们可以用很小的代价获得汇聚了全部人类文明的文化精髓。

但是,娱乐性的大众文化消解了这一功能,使得娱乐变成了大众文化的主题,人们只需要在这中哈哈一乐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增长知识,更别提人类文明的传承了。

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大众文化,时刻都在向我们传递着娱乐性。

哗众取宠的喜剧电影取代了蕴含深刻道理的电影、逗笑的相声取代了表演技艺的相声、电视里疯癫的画面取代了镇静思考的画面。

我们现代人从文化中也就仅仅要求得到一点娱乐性了,而文化创作者们为了迎合这次要的需要,极力创作出只有娱乐没有内涵的产品。

一言以蔽之,就是大众文化中的娱乐取代了教化。

我认为有两点原因造成了这种情况:一是现代人普遍活在一种重压、焦虑、空虚的心理状态下,在工作之余人们想有一些轻松的活动,放松自己的身心,宣泄一下自己的情绪。

二是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一天中要接收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信息,相对而言娱乐性的信息接收起来要轻松一点,人不可能始终处于一种紧张、忙碌的状态之中。

消解了教化功能的娱乐性大众文化,就会很容易给人造成误导。

人们长期的处在这种娱乐性之中,慢慢地就被渗透进了这种娱乐性带来的庸俗和消遣,逐渐会丧失自己的思考和辨别能力,容易走上歧路。

另一方面,没有了教化功能,也会造成人的无知。

众多的人类文明成果无法通过文化这个载体传播给人们,而人们大多数的时间又都用来谋生存,真正能够学习的机会并不多,这样也就错失了一个学习和传播文化的绝好方式。

最极端的情况,文化没有了教化功能,也许会造成我们文化传承的断裂,娱乐性会趁机占领文化的制高点,从而统治文化,改造文化。

三、加深了人的异化程度
大众文化本有的操作性和统治性在无限娱乐的环境下进一步加强了对人的异化。

首先,艺术的本质特征就是自由,艺术应当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和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艺术的创作体现的就是人的自由本质。

但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切艺术作品都被需求化、标准化和量产化了。

艺术的创作不再是自由的发挥,而变成了为了满足市场需要和大众需要的标准,可批量重复生产的商品。

通过艺术表现出来的个性成为了一种虚假的个性,这种个性不再是独创的、不可复制的了。

这种虚假便是现实经济制度对艺术创作者的异化和操纵。

其次,这种异化还表现在娱乐性大众文化对人的不可选择性。

大众文化是由特定的人群创造和传播的,他们决定了大多数的人能够看到什么样的节目和产品,换句话说,人们看什么样的文化产品不取决于自己,而取决于提供文化产品的人。

虽然现实中我们有着丰富的文化产品,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凭我们的喜好去选择的,但是这种选择是有限的,你无法选择你希望但却不存在的文化产品,这其实是他人操控之下的有限的自由。

《启蒙辩证法》是这样论述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民主的听众,都可以独自自主地收到电台发出的同样地节目。

但是答辩的仪器尚未开拓出来,私人没有发射的电气设备和自由。

群众被局限在由上面特意组织的‘业余爱好者’的人为约束的范围内。

但是每一个自发地收听公共广播节目的公众,都会受到麦克风,以及各式各样电台设备中传播出来的有才干的人、竞赛者和选拔出来的专业人员的控制,受他们的影响。

”[1](p.136)更要紧的是,这种情况我们无法反抗。

最后,这种异化也体现在娱乐性对人的思想的异化上。

《启蒙辩证法》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也表述道:“商业和娱乐之间原本就有的亲和性,却表明了娱乐的特殊意涵:即防范社会。

快乐意味着点头称是。

”[1](p.161)大众文化通过这种娱乐性,给了人们情感上的寄托,放松了人们平日里紧张的神经,但是这样也会麻痹人,使人满足于现状,美化现实,甚至把娱乐性描述的虚幻的、美好的世界当做了现实的世界,消除了人们对现存社会的不满和愤怒,从而达到控制人和统治人的目的。

另外,这种思想上的异化也会造成人的无知化和庸俗化,只满足于低级的情感、欲望上的满足,不会再去追求信仰、价值等更高层次的需要,从而使人没有力量去挑战和破坏社会秩序,也因此达到对人的控制和统治。

总之,娱乐性大众文化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文化逐渐物化为了市场所需要的、可批量生产的商品,不再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了,只追求经济利益,不注意文化作品的质量,造成了文化的泛滥和垃圾文化的产生;消解了文化教化的功能,使人失去了思考和辨别能力,给人以误导,不能继续承担传承文明的作用,只是简单地给大家一乐,使人变得平庸、无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进一步操纵人和统治人,使人丧失了自由的本性,造成了个性的虚假,不能发挥人的本质力量,加深了人们深层次的异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