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三单元第一课《桃花源记》

合集下载

课文《桃花源记》原文

课文《桃花源记》原文

课文《桃花源记》原文课文《桃花源记》原文《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课文《桃花源记》原文,希望对你有帮助!《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间隔一作:隔绝)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

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

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

(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

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

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

桃花源记课文原文及其注释

桃花源记课文原文及其注释

桃花源记课文原文及其注释《桃花源记》是东晋伟大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桃花源记课文原文及其注释,我们来看看。

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qiān)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wéi)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有多远。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紧靠着溪流两岸生长,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其他的树,花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渔人对此感到诧异。

再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于是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里面好像有光亮。

(渔人)就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

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人教版八下古诗词及注释

人教版八下古诗词及注释

部编版八年级(下)必背21篇01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

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

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

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

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

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

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

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

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老年人和小孩儿,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

八年级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注释、课后练习

八年级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注释、课后练习

八年级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注释、课后练习《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注释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

下面是《桃花源记》的原文翻译及注释。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捷为桃源县吏。

县閤多峭壁,桑竹之间,可数百步,及其上者弗中道而藏者,晦冥而盗贼处之。

捷谓县人,前辈有富民者,告利涉此者,人不能苟中,大都疑狡而贼请起。

乃命署当地缉捕,毁桑、竹、县閤以数百步,则曰:“村民不告时,终不能出。

”注释:太元:晋代的年号,指太元年间。

武陵:古代地名,今湖南长沙一带。

桃源县:县名,位于武陵之间。

捷:指陶渊明自己。

桑竹:桑和竹林,指桃花源的自然景观。

弗中道:不是正中的路。

而:表示转折。

晦冥:昏暗、阴暗。

处之:指盗贼居住。

人不能苟中:人们不能很容易地找到中间的路。

大都:一般。

疑狡:怀疑有狡诈计谋。

请起:发动了偷盗之事。

命署当地缉捕:派遣官员到当地搜捕。

毁桑、竹、县閤:摧毁桑和竹林以及县城城墙。

终不能出:长久下去肯定找不出来。

初,捷自桃源谒缁山人,问:有余之虑,愿得所闻。

人曰:“有汉末陈留人,姓石名舫者,以商至吴,见水火衙门旁有道士,遂注著,自谓长生,游历诸方,今五十馀年,衣食不求,无恶居处。

”化继孙子。

注释:缁山人:指老石,他最后去了缁山隐居。

有余之虑:特别关心的问题。

所闻:要听到的答案。

陈留:古代地名,今河南开封一带。

姓石名舫:石舫是一个具体的人名。

商:指商人。

遂:于是。

注著:指他跟随道士学习修炼。

长生:指长寿。

五十馀年:五十多年。

衣食不求:指不担心生活的物质需求。

无恶居处:没有不好的居住地。

化继孙子:传授道法给他后人。

捷么思行中,往,未至,道逢二人。

问其家,要投之。

语其仓库,声闻约言:“此间,物穷巷陋,不足你行。

”一人曰:“吾於此,三往而不值一漏粟。

昨日,亦有三往者,至晡,方可去。

”捷过阳城山,见衡者追掊役人。

人曰:“山北不远有乡,曰大泽乡,乡中有桃园,兔毛猪羊之间,杂种往还,无完大园在乡,数百家居之。

”捷喜向之,至大泽,果得桃园不百步,愿留中焉。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

三读理其文
三读理其文
通读课文后,完成下面的线索顺序图。
进入桃花源
做客桃花源
离开 桃花源
发现 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
学习检测
复前行,欲穷其林 代词,那。
其中往来种作
代词,指桃花源。
其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代词,他们的。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代词,渔人。
得其船
代词,他的。
便舍船,从口入 舍
屋舍俨然
动词,离开。 名词,房屋。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
遇到,碰见。 溪水的两岸。
新鲜美好。 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对……感到惊异
尽。
渔人甚 之。复前行,欲 其林。
繁多的样子。
译: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 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 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渔人 对此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动词,寻找。 随即、不久。
整理探究
文言句式
省略句
便舍船,从口入
省略主语“渔人”,可补充为 “(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便要还家
省略主语“桃花源人”和宾语“渔人”, 可补充为“(桃花源人)便要(渔人)还 家”。
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
闻”。
整理探究
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 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 /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 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全篇课文

桃花源记全篇课文

《桃花源记》全篇课文《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下边整理分享这篇散文的原文、译文及赏析。

桃花源记晋·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间隔一作:隔绝)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

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

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

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

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

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

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

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

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八年级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八年级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八年级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八年级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到文言文的精华,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八年级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篇1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jia)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shě)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huo)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qiān)陌(mo)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wèi)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

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紧靠着两岸生长有几百步。

其中没有其他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

渔人感到很惊奇。

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林子的尽头是溪流的源头,于是出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

八年级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及原文

八年级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及原文

八年级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及原文八年级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及原文《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及原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shě)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hu)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qiān)陌(m)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zh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

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

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重点笔记译文:1、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但没有实现,不重点问答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2.阅读全文,分条概括桃花源奇异在何处?①景奇。

桃花林美景奇、桃花源内环境奇。

②人奇。

桃花源人长期与世隔绝。

③踪奇。

后人再去寻找桃花源,都一无所获,不见其踪影。

3、“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在文中交代了什么内容?文章开头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及其职业,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4、(吉林中考)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描绘的桃林美景有何作用?环境描写,渲染桃花林美丽、神奇的景象,为下文渔人“欲穷其林”,进入桃花源的情节做铺垫。

5、有人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句没有写人,却处处见人。

请做简要分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于田间小路、家畜家禽等与人的生活紧密相连之物着笔,虽未直接写人,但“交通”“相闻”足见桃花源人井然有序、和睦安定的生活状态,可以说“处处见人”。

6、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那么“乐”表现在什么地方?桃花源乐在人人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

7、(考点)“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景象?“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8、(考点)当渔人要离开时,桃源人为什么说“不足为外人道也”?从这里能不能看出作者的用意?桃花源人不想让桃花源的和平宁静被扰乱,为下文中渔人“不复得路”埋下伏笔,增加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表明桃花源是虚构的。

从中能看出作者追求和向往安定和平的生活愿望。

9、(吉林中考)在文章第三自然段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桃源人与世隔绝的时间很久?①见到渔人大吃一惊;②自从秦朝就隐居在此;③不知外面朝代更替;④对外界情况感叹、惋惜。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下册9 桃花源记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下册9 桃花源记教案

第三单元9 桃花源记【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这个单元是文言文单元,学习这个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短语。

《桃花源记》是东晋诗人陶渊明为他的《桃花源诗》作的序,以渔人的游踪为线索,描述了桃花源内人民安居乐业,热情好客的生活。

作者通过虚构一个世外桃源,表达了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学情分析】八年级三班的学生基础比较差,所以教学时需要多花点时间在实词、重点语句的翻译上。

教学的前提是学生们要熟读课文,先结合课下注释自己能够大体读懂文本,并大体口头翻译文本。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尤其是本课中的古今异义词。

例如:“皆、咸”“具、俱、并”等文言虚词,“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古今异义的词。

2.学习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的记叙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4.结合时代背景理解陶渊明通过“桃花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等【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一、谈话导入1.提到“酒”和“月亮”,我们总能想起一代诗仙李白;提到民生、颠沛和草堂,我们又能忆起诗圣杜甫;那么当提到隐士、菊和田园,我们又能想到谁呢?(陶渊明)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传世名作《桃花源记》。

2.板书《桃花源记》,齐读课题。

《桃花源记》的主体本是“诗”,而“记”仅是诗的一个序言,一个注脚,原题是《桃花源诗并记》。

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所以它不但独立成篇,而且比“诗”流传更为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

二、作者简介,了解背景1.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生先说,师后补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

作品有诗《归园田居》《饮酒》,散文《五柳先生传》等。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桃花源记》教案(共2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桃花源记》教案(共2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桃花源记》教案(共2课时)一. 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山水田园文学作品。

课文描绘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通过讲述渔夫偶然发现的桃花源,展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课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文,对古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有所了解。

但本文篇幅较长,内容较难理解,学生可能存在阅读障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克服困难,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主要情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桃花源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树立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僻字的认识与理解。

2.课文长句子的翻译。

3.课文主题思想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美好的桃花源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音频:便于学生跟读、理解课文。

2.相关图片:展示桃花源的美好景色,帮助学生形象理解课文。

3.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课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营造美好的桃花源意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随后,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操练(2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文中的人物形象。

教师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指导他们改进阅读方法。

4.巩固(10分钟)学生合作探讨,解决课文中的生僻字和长句子翻译问题。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桃花源记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桃花源记

9桃花源记1.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3.感受“世外桃源”的美好情景,体味古人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4.欣赏文本写法特色,感受本文的简洁笔法和丰富内涵。

5.探究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理想及其现实意义。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桃花源记》视频前半段。

导入语:同学们,我们刚刚看到的这段视频叫《桃花源记》,讲的是一位打鱼人不经意间发现了一片桃林,桃林尽头、溪水的源头有一个可容一人通过的石缝,石缝后面有什么呢?想知道的话,就和我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桃花源记》。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作品背景1.了解作者。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著名诗人。

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父亲都做过官。

他受家庭教育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

但时值东晋和南朝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使之壮志难酬。

陶渊明29岁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归。

陶渊明35岁时,在江陵为桓玄僚佐。

40岁为镇军刘裕参军,第二年,义熙元年八月,因叔父推荐,得为彭泽令。

郡遣督邮至县,吏役告诉他要束带鞠躬迎接,他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而折腰。

”即自离职去,在官仅八十多天。

离任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志。

因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再没有出仕,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2.写作背景。

本文大约写于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作者时年57岁。

他目睹当时黑暗的社会:统治者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为了争夺统治地位,多次发生流血政变。

如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

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恭帝。

统治者日益加重对人民的赋税徭役和剥削压榨,给百姓造成了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痛苦。

他面对现实,深有感触,于是,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又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桃花源记》注释译文赏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桃花源记》注释译文赏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桃花源记》注释译文赏析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作者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

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注释1、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

2、武陵:郡名,现在湖南常德市一带。

3、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

4、为:作为。

5、缘:沿着,顺着。

6、行:前行,走。

7、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8、忽逢:忽然遇到。

9、逢:遇到,碰见。

10、夹岸:溪流两岸。

11、杂:别的,其他的。

12、芳草鲜美:花草鲜嫩美丽。

13、芳:花;14、鲜美:鲜艳美丽。

15、落英:落花。

八年级语文下册9《桃花源记》(课后解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9《桃花源记》(课后解析)

9《桃花源记》(课后解析)一、提示按照“发现桃花源一访问桃花源一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这一行文思路讲述故事,背诵课文。

二、参考答案:(示例)桃花林的景色:清澈的溪水蜿蜓流动;两岸茂密的桃花林,似红云,似晚霞;地面上青草葱绿,香气袭人。

红花绿草,潺潺流水。

感受:此处景物,宁静和谐,把人带入一个纯美空灵的境界,引起读者对桃花源深深的向往。

桃花源中的景象:(略)感受:这恰似一首话静闲适的田野抒情诗,又如一幅祥和古朴的田园风景画。

解析:一定要根据课文合埋想家,个可且要翻峰坏文。

二、参考答案:1.“具言”的内容;秦至魏晋间改朝换代,社会动乱,生灵涂炭的情况。

“叹惋”的原因:外界的人们在改朝换代的战争中遭受了深重的灾难。

2.”如此”包含的内容:渔人发现桃花源和在桃花源中的见闻。

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文章内容会变得重复,读来令人乏妹。

解析:此题较为简单,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找到语句所在的段落,结合上下文描摩作答。

四、参考答案:1.为:作为/对,向。

2.舍:离开/房屋。

3.乃:于是/竟然。

4.寻找/随即,不久。

解析:此题是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注意结合语境解释。

五、参考答案:1.鲜美:这里指新鲜美好。

在现代汉语中,“鲜美”多指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2.交通:这里指(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在现代汉语中,“交通“仅指运输事业。

3.妻子:这里指妻子儿女。

在现代汉语中,“子“是词尾,无义,“妻子“指的就是男子(婚后)的配偶。

绝境;这里指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在现代汉语中,“绝境”一般指没有出路的境地。

4.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在现代汉语中,“无论”是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解析:注意古今异义词,在具体的语境中解词。

六、参考答案:“世外桃源“吸引人的地方:①美: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②幸福:和平安定,没有战乱,安居乐业,丰衣足食,民风淳朴。

社会理想:要创造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剂、自食其力、和平宁静的理想社会。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桃花源记》PPT课件(共2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桃花源记》PPT课件(共2课时)
•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在六朝获得文 体生命,唐代进入文苑,宋代其内容 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稳固。明清时主 体性色彩更加浓厚,逐渐成熟稳固。
文学常识
•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前的序 文,在古代属“杂记体”,是 借游记之 体讲述虚构故事表达社会理想,与真正 的游记不是一回事。
作者介绍
•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先生,自 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著名诗 人。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阅读 9 桃花源记 陶渊明
CHUZHONG YUWEN
桃第 花一 源课 记时
学习目标
• 1.朗读并背诵课文。 • 2.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现象。 • 3.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文学常识
• 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 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 观点。
全,都
妻子儿女 乡邻们
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于是、就 隔绝、不通音讯 竟然,居然 不要说,更不必说
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
对、向
全,都 感叹惋惜
邀请
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告诉 不值得,不必
三读课文:读通文意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
已经
沿着、顺着 先前的 做记号 到
拜访
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记号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打算,计划 没有实现 随即,不久
后遂无问津者。
访求、探求
疏通全篇

人教版八年级下三单元《桃花源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三单元《桃花源记》教案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尝试了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等实践活动,这些环节总体上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但也有部分学生显得不够积极。我考虑在下次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另外,课程的时间安排也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在讲授新课内容时,我意识到时间分配上可能有些紧凑,可能会导致学生对一些重要知识点理解不够深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时间的把控,确保学生在理解难点时有足够的时间消化吸收。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桃花源记》的基本内容。这是一篇描绘理想生活的文言文,通过渔夫的奇遇展现了作者对世外桃源的向往。这篇文章不仅是文学创作的佳作,也是我们了解古代文人理想追求的窗口。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写。这些描写展示了桃花源的理想境界,以及它与现实社会的对比。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桃花源记》的基本内容、文学价值和寓意。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理想与现实关系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生活中发现和追求美好。最后,如果对课文有任何疑问,请随时向我提问。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桃花源记》的文学价值:课文的语言特色、叙事手法、寓意等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需引导学生深入领会陶渊明独特的文学表达,如课文中运用对比手法、寓言性质等。
-词汇和句式的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如“豁达”、“阡陌交通”)和特殊句式(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学习的重点,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内容,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如情境创设、小组讨论、对比分析等,帮助学生透彻理解课文,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教学课件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教学课件
作者:陶渊明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桃花源记》教学课件
学习目标
• 借助注释、工具书和在教师的指导下疏通文意、积累常用的 文言词语。
• 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 • 通过诵读,把握语气、句式、音节的变化,体会作者的心灵
节奏和内在情怀。 • 品味本文简洁凝练、意蕴丰富的语言。
• 并:都。 • 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林尽水源,便得一 ,
•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于是发现一座 。
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 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于是他离开船,从洞口进去。
初极狭,才通人。
•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从独空幽暗变得开阔敞高。
2. 请说说对这段文意的理解,在笔记本上做笔记。
句词注释
• 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7年)。 • 武陵:郡名,今武陵 区或湖南常德一带。 • 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为,
作为。 • 缘:顺着、沿着。 • 行:行走这里指划船。 • 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 忽逢:忽然遇到。逢,遇见。 • 夹岸:两岸。 • 杂:别的,其他的。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 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生长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新鲜美好,落花很是繁多。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诵读课文
同学们,今天所学主要内容就是这些。请再次朗读课文,回想今天所学的知识,看 看还有什么疑问,请查阅工具书,和同学探讨,请教老师,利用网络查阅资料,争 取它们解决掉。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三单元第一课《桃花源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三单元第一课《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第一课时一、简介作者:①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

②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因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二、范读正音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4遍)(1)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2)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三、翻译文章第一、二自然段我不会翻译的字词有:我不会翻译的句子有:一二段重点的字词有:重要的句子及翻译有:四、小组内完成重点字词的翻译和句子的翻译(师生共同完成)五、小组展示:师做相应的点播六、根据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七、检测1、字词翻译缘:落英:缤纷:仿佛:才:豁然:俨然:属:交通:悉:黄发:垂髫:怡然:2、翻译句子(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第二课时一、齐读课文自己翻译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把自己不会和自己认为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写下来:(重点字为黑体字部分,要求重点提示)我不会翻译的字词有:我不会翻译的句子有:三四五段重点的字词有:重要的句子及翻译有:二、小组内完成重点字词的翻译和句子的翻译(师生共同完成)三、小组展示:师做相应的点播四、、根据第三自然段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2、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桃花源村?哪些语句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五、根据第四、五自然段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陶渊明把桃花源写得这么美,这地方存在不存在?为什么?2、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呢?六,检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①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

②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因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二、范读正音
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4遍)
(1)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2)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三、翻译文章第一、二自然段
我不会翻译的字词有:
我不会翻译的句子有:
一二段重点的字词有:
重要的句子及翻译有:
四、小组内完成重点字词的翻译和句子的翻译(师生共同完成)
五、小组展示:师做相应的点播
六、根据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七、检测1、字词翻译
缘:落英:缤纷:
仿佛:才:豁然:
俨然:属:交通:
悉:黄发:垂髫:
怡然:
2、翻译句子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第二课时一、齐读课文
自己翻译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把自己不会和自己认为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写下来:(重点字为黑体字部分,要求重点提示)
我不会翻译的字词有:
我不会翻译的句子有:
三四五段重点的字词有:
重要的句子及翻译有:
二、小组内完成重点字词的翻译和句子的翻译(师生共同完成)
三、小组展示:师做相应的点播
四、、根据第三自然段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2、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桃花源村?哪些语句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
五、根据第四、五自然段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陶渊明把桃花源写得这么美,这地方存在不存在?为什么?
2、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呢?
六,检测: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wèi)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第三课时
一.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节)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寻找}桃源未果的情形。

二、再读文章,整体思考,感受桃源
(1)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1. 桃花源美在何处?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2. 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2)感受桃花源幸福
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2.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3.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3)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4). 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
(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
(5)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的这种社会理想?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6)文中哪一句话还表现了林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受到干扰的心理?
学生小结。

(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7)拓展延伸:讨论
1.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
(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
2.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
3.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自由辩论)
五、自主小结(中心思想)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故事曲折回环。

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练习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朝代)著名诗人。

2. 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空格处填入短语。

发现桃花源——()——()
3. 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

⑴悉如外人()⑵便要还家()
4第二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5. 表现村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
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选择两个,解释它的含义。


6、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你觉得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你是从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一)想像桃源之“美”。

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美,你看”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二).理解桃源之“乐”。

提问: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学生明确:男女、老幼、渔人
三).评读桃源之“奇”。

提问: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

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奇,那是因为”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