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祈与“菜园”新村主义和工读互助主义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马义的启示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马义的启示五四运动前后,各种社会思潮纷纷涌入中国,呈现出百家竞起、异说争鸣的生动局面,社会主义成了公认的、最流行的一种新思潮。
除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之外,产生、流传于西方世界的许多社会主义流派,如无政府主义包括无政府共产主义、新村主义、泛劳动主义以及合作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都披着一层社会主义的面纱,在中国大地上竞相传播。
互助论也是五四时期在中国广为流传的社会主义流派。
当时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李大钊、陈独秀、恽代英、毛泽东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其影响。
互助论之所以能产生广泛的影响,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其中既有国情因素,也有文化心理以及社会心理因素。
随着工读互助团实验的失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抛弃了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幻想,最终实现了从激进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确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信仰。
一互助论是五四时期在中国广为流传的社会主义流派,是无政府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一。
其创立者是俄国的克鲁泡特金(Kropotkin)(1842—1921)。
克鲁泡特金宣称自己是一个共产主义的无政府主义者。
在其代表作《互助论》(Mutual Aid)(原名《互助:一个进化的因素》)中,他根据许多事实,反复申明:动物同种里没有自相残杀的情形,只有互助维持的趋势,各各相助,合力抵抗环境的严刻。
互助的利于生存,则因少费能力而能保持极大的公益。
因此,大概能互助的动物多繁衍,强盛。
……所以动物的互助,也正是进化的公例。
在此基础上,克鲁泡特金断言:达尔文说的生存竞争、自然选择,不是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互助才是一切生物进化的真正因素。
“不论是在动物界还是在人类中,竞争都不是规律。
”恰恰相反,不要竞争、避免竞争才是“自然的倾向”。
(克鲁泡特金:《互助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76、77页。
)把生物界的互助进化规律套用来考察人类社会,克鲁泡特金认为,互助不仅是动物界,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人类依靠互助的本能,毋须借助权威和强制,就能够建立和谐的社会生活,并在人类互助进化中实现正义、平等、自由等“永恒”的原则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社会。
浅谈王光祈的改良救国道路
年中国” 之唯一 良好 手段也 。 4 转移末世风气 。 () 本会信 条, 在
收稿 日期:0 0 0 — 0 2 1— 3 1
作者简介: 唐琪玲 (9 8 )女 , 1 8一 , 江西 宜春人 , 本科 , 从事历史学研究。
、
创建少年中国学会
“ 匾对政治斗争 , 提倡社会事业 , 企图通过发展科学 和文化教 育事业 , 兴实业来改造 中国。在 指导思想上 , 振 提倡兼容并
包 , 赞成 确定的一种主义 ” 即所 谓的学术独立 , 不 , 思想 自由
的 原 则。
少年中国学会是 五四时期 出现的历史悠 久 ,会 员最多 , 分布最广, 分化也最明显的一个社团。它发起 于 1 1 年 6月 99
体 回国。而国内各校学生参加请愿 活动却被镇压 , 急需一个
团结有 志青年的团体 。少年 中国学会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 中诞 生 的 , 以中 国一切 党系 皆不足有 为 , 即“ 过去人 物又使 人绝 望, 本会 同人 因欲集合 全国青年为 中国创造 新生命 , 为东亚
劈 一 新 纪 元 , 少 年 中 国 学 会 者 , 华 民 国青 年 活 动 之 团 体 故 中
少年 中国学会可以说 是一个有浓厚学术性的政治 团体 。
王光祈在《 本会发展之 旨趣 及其经过情形》 一文 中谈 到少 年 中国学会的宗 旨, 有四点 : 1振作少年精神 。“ () 本会既为青年
活动之团体 , 故出版书报 , 多系鼓吹青年之作 。盖青年者 , 吾
人所 视 为创 造 少 年 中 国 之第 一 良友 也 。 ”2 研 究 真 实 学 术 。 ()
21 0 0年第 1 期 9 总第 9 期 3
经济研究导刊
浅析北京工读互助团发起人思想主涨
浅析北京工读互助团发起人思想主涨作者:方可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8期摘要:工读互助团是由王光祈发起的一个空想的社团,幻想通过这样一个小组织实现“人人做工,人人读书,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社会。
虽然这个构想是个乌托邦,但是当时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它的发起者中虽然有着不同的主张,却同时对这一社团报以强烈的赞同和支持。
为探究其原因,本文就北京工读互助团的多位发起人的思想主张进行梳理和分析。
关键词:北京工读互助团、思想主张、空想社会主义[中图分类号]:K82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08-0196-02五四运动后,王光祈在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等知识分子的支持下发起组织了工读互助团。
它是“按自愿原则结合起来,实行半工半读的集体生活,从而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并以这样的组织作为理想社会的雏形,通过广泛的发展和联合,达到改造整个社会的目的。
”在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之下,这种空想的改造之路是肯定走不通的,所以在短短几个月后,轰动一时的工读互助团相继宣告失败并解散。
尽管工读互助团只是昙花一现,但它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一些进步青年们从它的失败中吸取了教训,从而走上正确的改造社会的道路。
1工读互助团兴起的背景1.1历史背景1.1.1国际方面20世纪初,是世界各国战争和革命的时期。
一战造成了帝国主义新的不平衡。
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的理论变为现实,建立了新的社会制度。
在此影响下,一战后西方各国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高潮。
1919年的巴黎和会实质上是帝国主义战胜国分配战争赃物,重新瓜分世界,策划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会议。
中国虽然是战胜国,却仍蒙受着屈辱,日本取代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
1.1.2国内此时的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新村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路径及其影响
新村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路径及其影响作者简介:赵泓(1966-),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传播学。
摘要:新村主义是五四时期影响广泛的社会思潮。
它由周作人等人介绍进入中国,先在文学团体的成员间传播,继而通过北京、上海知识文化界影响到大批思想激进的学生。
当时曾经轰动一时的北京工读互助团,以及后来的乡村建设运动、人民公社和“五七”指示,均源自新村的梦想。
??关键词:新村主义;传播;影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055X(2014)02-0000-00新村主义是五四时期广泛影响到中国思想界的一股乌托邦社会主义思潮。
它的创立者和系统阐述者是日本现代文学的先驱武者小路实笃。
由于新村主义杂糅了泛劳动主义、工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思想,并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颇受一些激进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欢迎,在五四时期形成一股影响广泛的社会思潮,且深刻影响到了现代中国历史的走向。
??目前研究新村主义的文章已有不少,但新村主义通过何种渠道进行传播,它跟工读互助团及乡村建设运动的关系等,值得进一步探讨。
一、五四时期新村主义的传播路径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党党魁江亢虎和中国无政府主义集大成者刘师复曾设计过类似新村的组织,[1]357??但他们都是单纯从无政府主义角度去构想新村的,和实笃提倡的新村主义不尽一致,而且没有什么影响。
新村主义成为一股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思潮,并使得一些人争相模仿,则是在日本武者小路实笃创办《新村》杂志并传入中国之后。
??将新村主义系统介绍到中国的是五四文化名人周作人。
他和实笃第一次通信开始于1911年。
是年,《白桦》杂志登出购买增刊《罗登号》的广告,周作人去函预购。
以后二人书信往来开始频繁起来。
《新村》杂志创刊于1918年7月,“理应看作日本新村运动的起点,虽然新村运动的实践是同年12月从宫崎县的深山中开始的”。
[2]665??周作人与《新村》直接发生关系始自1918年10月。
据10月25日周作人日记,周当天寄出了《新村》杂志一年的订阅费。
王光祈:少年中国学会之少年骄子
王光祈:少年中国学会之少年骄子李大钊(右三)在少年中国学会成立一周印寸与部分北京会员合影文丨左玉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导)石"年前的五四时期,王光祈堪称新文化运1=1动的风云人物。
他是五四时期最大的社团一一少年中国学会的主要创始人,他是安那琪主义的狂热信奉者,他是工读互助团试验的主要组织者,他是“音乐救国”的积极提倡者和实践者。
创办少年中国学会王光祈,四川温江人,祖父王泽山是清季四川著名诗人,父亲王茂山早卒后靠寡母劳动维生。
1908年进入成都高等学堂分设的中学堂学习,其同班同学有李劭人、周太玄、郭沫若、曾琦、李璜等人。
1913年,王光祈怀着“直行终有路,何必计枯荣”的勇毅来到北京,找到时任清史馆馆长的赵尔巽。
赵尔巽受业于王光祈祖父王再咸,他任四川总督时就接济过王光祈,故让王光祈在清史馆谋得书记员职位,月薪8元,与后来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月薪一样。
1915年秋,王光祈考入中国大学学习法律。
1918年6月毕业后,他先后任成都《群报》和《川报》的驻京记者。
段祺瑞政府与日本秘密签订《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激起留日学生的激烈反抗,三千多留日学生罢学回国。
这样,王光祈中学好友曾琦、周太玄在北京见面,并常在川中老乡陈愚生家里聚会,谈论时局。
他们意识到,单凭一腔热血是不能救国的,必须做一些基础性的准备工作。
王光祈提出救国的长远办法,“应早日集结有志趣的青年同志,互相切磋,经过磨炼,成为各项专门人才,始足以救国建国各种实际问题之解决。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成立少年中国学会的想法诞生了。
王光祈发起成立少年中国学会,使古老中国焕发青春,实现“少年中国”梦想的想法,显然受到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影响。
1918年6月300,王光祈联合从日本归来的曾琦、雷眉生、张梦九、陈愚生和周太玄,在北京顺治门(即宣武门)外张文达祠召开少年中国学会筹备会。
7月21H,曾琦鉴于李大钊在当时知识界的威望,邀请他参与会议并列为7个发起人之一。
国乐的开创者王光祈
1941年冬天,雪花在成都东郊菱角堰飘荡着,王光祈的葬礼在默默地进行。
周太玄、郭沫若和李劼人是王光祈的同班,且相善相知,引为知己。
30年前,他们一起在成都东郊菱角堰周太玄家聚会,仿“桃园结义”,相约死后同葬于此地。
今天,李劼人将逝者安葬在了自己菱角堰的老屋附近———这样便可以长伴着他了。
王光祈,曾经有过梦幻般的理想与青春。
王光祈是一个遗腹子,出身书香门第的罗氏为了将儿子拉扯大,白天纺麻织布、砍柴挑水,晚上在一盏昏暗的油灯下教儿子读书识字。
幼年的王光祈有着过人的音乐天赋,常独自一人提着箫、笛,在风光绮丽的野外一吹就是半天。
1907年夏天,15岁的王光祈跟随母亲从乡下来到了成都。
王光祈的祖父王再咸早年教过几年书,晚清重臣赵尔巽便是他的学生。
1907年春,赵尔巽调任四川总督,当他得知王再咸之子王展松早已去世,留下一对孤儿寡母仍在温江艰难生活后,当即给了恩师后人1000两白银。
在赵尔巽的资助下,15岁的王光祈进了成都第一小学堂,在高年级继续学业。
1908年,王光祈以优异成绩考入四川高等学堂分设中学,在这里,遇到了一生的挚友李劼人、曾琦、郭沫若与周太玄等。
1911年11月27日,成都发生了兵变,家中存银生息的两家当铺遭抢劫,黯然关门。
这一年冬天,王光祈的长子又夭折了,母亲罗氏承受不了接二连三的打击,也去世了。
王光祈带着悲痛来到重庆,在《民国新报》当了一名记者,艰辛度日。
1914年初夏,王光祈考入中国大学,学习法律。
1916年,王光祈应周太玄之邀,来到《京华日报》报馆工作。
在北京,王光祈结识了《晨钟报》主编李大钊,随后王光祈时常在李大钊和陈独秀创办的《每周评论》上发表社论,成为该报主要撰稿人。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王光祈领导游行示威的群众火烧赵家楼曹汝霖住宅,并于当天下午即将相关情况用专电发回成都的《川报》,将“五四”的烈火燃向四川。
1919年7月1日,他与李大钊等人经过将近一年筹办的“少年中国学会”在北京正式成立。
中国近现代音乐学的开拓者――王光祈-最新资料
中国近现代音乐学的开拓者――王光祈王光祈是我国“五四”时期杰出的爱国主义社会活动家,也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杰出的音乐理论家,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音乐理论遗产,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王光祈,字润?_,笔名若愚,1892年10月5日出生于四川温江县,1936年1月12日病故于德国波恩,终年44岁。
一、投身革命事业谋求救国之道王光祈的祖父王再咸是清代举人,善文能诗,曾任四川总督赵尔巽的老师。
父亲是秀才出身,曾经营铸锅业,但在王光祈出生前已去世。
王光祈出生后,由于家道衰落,只能靠母亲帮人洗浆缝补所得和叔伯们的接济为生。
王光祈的母亲出身于书香门第,王光祈自幼就在母亲的教导下背诵诗词,年龄稍长又被送到私塾就读。
他的塾师是―位维新人士。
常向学生讲述“戊戌变法”和“六君子”的事迹,特别是关于四川人刘光第、杨锐为“维新变法”而慷慨就义的故事,给童年的王光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07年,赵尔巽接任清廷四川总督,为报王光祈祖父教诲之恩,不仅负担了王光祈母子的生活费用,还将王光祈接到成都,让他就读于成都第一小学堂高年级。
1908年,王光祈小学毕业后,考入成都高等学堂分设的中学丙班,与郭沫若、李?氯恕⒅芴?玄等人是同学。
当时,该校教师中不少人是有维新革命思想的名流,王光祈在良师的教诲和益友的帮助下,学习努力,思想进步,成绩名列前茅。
郭沫若在《少年时代》一书中,称王光祈为“同学中的佼佼者”。
1911年,四川兴起“保路运动”,王光祈积极投入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活动。
获知武昌起义的消息后,王光祈兴奋不已,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
然而,不久发生了成都兵变,他储存银两的商号在兵变中遭劫,使他赖以生活的经济来源遭受重大损失。
1913年,王光祈中学毕业后,找到一份报刊编稿工作,勉强维持生计。
这段时间,他感到十分苦闷和无聊。
1914年春,王光祈抱着“要彻底打破现状,创造新路子”的志向,在亲友的资助下,出川北上,到北京谋求深造。
经当时任清史馆总裁的赵尔巽举荐,王光祈先到清史馆任书记员,同年秋考入北京中国大学攻读法律,课余兼任成都《群报》和《川报》的驻京记者,过着半工半读的生活。
“五四”运动前后知识分子的社会活动探析——以王光祈为中心的探究
2 0 1 3年 第 2期
“ 五 四" 运 动 前 后 知识 分 子 的社 会 活 动 探 析
— —
以王光祈 为 中心 的探 究
吴 丽 天 日 日 石 君
( 四川音 乐学院 社科部 , 四川 成都 6 1 0 0 2 1 )
摘
特别是对张勋复辟事件 , 从1 9 1 6 年起 , 他就开始揭露其阴谋活动 。1 9 1 6年 9 月1 6日, 《 四川群报》 刊载
了王光 祈从 北京 发 回 的消息 : “ 本社 北 京特 派员 专 电十 三省 督军 电劾 张跃 曾 与某 督 军 ” , “ 张勋 因近 日外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0 7— 0 9
学家 。王 光祈 在 五 四时期 是一个 重 要人 物 , 他积 极参 加 “ 五 四” 运动 , 创 办 了五 四时期 人 数最 多 、 分 布 最 广、 时 间最 长 , 影 响最大 的全 国性 青 年社 团— —少 年 中 国学会 , 他 发动组 织 的工 读互 助运 动 , 也 是在 近 代 中国浓墨 重彩 的一 笔 。王 光祈 与 当时新 文化 运 动 的代 表 人物 陈独 秀 、 李 大 钊等 关 系密切 , 与 他们 一 道 奔 走呼号 , 指点 江 山 , 走在 时代 的前 列 。他 在五 四时期 的 社会 活动 , 表 现 出极 大 的 反帝 反 封 建 的革 命 积 极 性 和 爱 国主义 精 神 , 对 时代 脉搏 的准 确 把 握 , 使 他 引领 了一 批 知 识 青 年 对 中国 的未 来 进 行 了积 极 的探 索 。本文 拟就 选取 几个 五 四时期王 光祈 活动 的重要 片段 , 探讨 其 在 中 国近 现代 历史 上 的地位 与作 用 。
王光祈的“谐和主义”与“音乐救国”思想探讨
王光祈的“谐和主义”与“音乐救国”思想探讨摘要:王光祈的一生是一个从政治救国到音乐救国不断求索、不断奋斗的过程。
他从早期“少年中国”、“工读互助团”的“空想社会主义”实践,到后来全身心地投入音乐学研究、力图以音乐的“和谐”精神去教化“人民”,其目的均为推动社会变革、实现“救族”、“救国”的宏伟理想。
他不仅是20 世纪中国音乐学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也是五四时期新思想探索的先行者之一。
关键词: 王光祈音乐学音乐救国(一) 留学德国攻读音乐学王光祈他曾先后在法兰克福、柏林、波恩等地, 一面考察社会撰写文稿,一面学习音乐,最终把旅德学业目标确立在攻读音乐学理论方面。
从1922年开始, 他便在陆续柏林的一些音乐专科学校就读。
1927年4月, 他正式考入柏林大学音乐学系攻读音乐学专业, 经过数年的刻苦学习, 完成了柏林大学音乐学专业规定课程。
1932 年10月, 他申请到波恩大学的一份讲师工作,随即进入波恩大学东方学院担任汉语讲师工作。
在1932-34年间,他一边工作,一边在波恩大学哲学系学习, 并按校方规定完成了他的博士学历, 并于1934年12月22日在波恩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王光祈的留学目的是为了寻求西洋文化的根本思想之所在,是为了向西方寻求真理以改造中国社会。
他对中国礼乐的意义十分重视, 认为中华民族的根本思想是礼乐以养成的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
便是中国古代的礼乐。
当然,他所说的礼乐并非古代礼乐制度的那种受制于周代等级制度之礼约束之下的乐,而是指人的外在举止与内在涵养, 即所谓“礼”便是外面行动的一种节制, “乐”便是内心生活的一种谐和。
王光祈的观点, 简而言之即: 以乐来培养谐和,以谐和来改造中国社会。
根据上述不难看出, 王光祈之所以最终选择攻读音乐学, 是试图在西方文明中寻找出根本思想的源头。
在他看来, 既然中华民族的根本思想源自中国音乐传统, 那么, 欧洲民族的根本思想亦理应源自西方音乐传统。
因而, 了解西方文明首先要了解西方音乐, 要深入透彻地研究西方音乐, 攻读音乐学学科无疑是最便捷的途径。
青年毛泽东的“新村梦”
青年毛泽东的“新村梦”作者:蔡福顺来源:《人民周刊》2018年第16期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因受欧洲流行的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憧憬一种人人劳动、人人平等的理想世界。
可是因为学业尚未完成,所以“数年来梦想新社会生活,而没有办法实现”。
岳麓山畔“新村梦”1918年6月,毛泽东在第一师范毕业了。
他和没有找到工作又志同道合的同学成立了一个叫“工读同志会”的组织,以进行自己新村梦想的试验。
为此,毛泽东还提出了一个建设“新村”的计划:“合若干之新家庭,即可创造一种新社会,新社会之种类不可尽举,举其著者:公共育儿院、公共蒙养院、公共学校、公共图書馆、公共银行、公共农场、公共工作厂、公共消费社、公共剧院、公共病院、公园、博物馆、自治会。
合此等之新学校,新社会,而为一‘新村’。
吾以为岳麓山一带,乃湘城附近最适宜建设新村之地也。
”毛泽东为寻找这一处理想的新生活地点,几乎跑遍了岳麓山下的每个小镇、村庄,他试图寻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建立他们理想中的人人平等、互相友爱的“新村”生活。
可是,毛泽东并没有找到合适的试验场所。
就在此时,机会眷顾了毛泽东等“工读同志会”的同学们。
原来,谭延闿二次督湘时,杨昌济等向省政府进言,创办湖南大学。
当局接受了这一建议,任命杨昌济为筹备办主任。
开始,筹备办就设在杨昌济家,后来迁到岳麓书院。
经杨昌济同意,毛泽东与蔡和森、张昆弟、陈书农、熊子容等人,一同搬进了“湖南大学筹备处”(即岳麓书院的半学斋),就在半学斋里开始了他们寄住在岳麓山上的“新村”生活。
他们每天除了自学之外,过着一种脚穿草鞋,自己挑水、自己上山砍柴,自己用蚕豆拌着大米煮着吃的清苦生活。
他们几乎走遍了岳麓山周边的各个乡村,希望建立起一个半工半读、和平友爱的“新村”,但很快这一切因赴法勤工俭学的事情而中断。
“新村”计划书岳麓山畔建“新村”,只是毛泽东“新村梦”的开始。
1918年8月中旬,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京。
他既是为解决工作问题而来——经已在北京大学任教的杨昌济推荐,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当上了助理员,也是为组织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勤工俭学而来。
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复习特训卷仿真模拟四
仿真模拟(四)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时期,道家学派衍生出了吸收儒、墨、阴阳等学派思想的黄老之学;韩非子借鉴了儒家的三纲,吸收了道家的君人南面之术;《吕氏春秋》融合了各家之长,是杂家学派的代表作品。
这些现象( )A.说明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增强B.反映了分裂中孕育的统一趋势C.表明社会各阶层间流动加速D.适应了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2.2016年,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的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的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等。
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A.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治理B.西汉政府保护丝绸之路畅通C.中原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D.西汉时中原开始与西域交往3.隋唐时期,文人士大夫,除个别人坚守道统而排斥异端之外(如韩愈),一般都是随意出入于三教之间,或外修儒服而内通佛理,或一边求仕一边修仙,自己不以为怪,别人也司空见惯这一现象。
反映了( )A.三教合一弥漫到社会各个领域B.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思想文化C.思想活跃、开放包容的社会现实D.传统文化在交融借鉴中走向成熟4.宋神宗置提举常平司,掌常平、义仓、坊场(交易场所,政府抽税)、水利之法、兼察官吏贤否,又置提举茶盐司,专掌茶盐事。
据此可知,北宋( )A.开始建立常平仓制度B.地方机构彼此制约C.地方上依事务设官分权D.监察实现台谏合一5.《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十年,河南等布政司所属州县“户粮多不及数”,“凡州改县者十二,县并者六十”,不得不把许多州、府降格或者合并。
据此可知( )A.政府需要移民屯田B.中原地区农业相对衰退C.地方区划不断降格D.北方人口大量向南迁徙6.1873年,轮船招商局在天津设分支机构,英商太古洋行与怡和洋行联合美商旗昌洋行与之进行削价竞争。
天津港享有漕粮专运权及沿海各省官物的承运权等,从而增强了轮船招商局的竞争能力。
民国初年较有影响的教育思潮
职教史民国初年较有影响的教育思潮有:一、平民教育思潮平民教育是“五四”时期影响最为广泛的一种教育思潮。
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对于平民教育思潮的形成,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915年,陈独秀在《今日之教育方针》一文中,提出要“以人民为主人,以执政为公仆”,从而确立教育的“惟民主义”方针,要求一切学校教育机关向全民开放,使“引车卖浆之徒,瓮牖绳枢之子”,均能进学校读书。
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平民主义,或“纯正的平民主义”,就是要把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一切特权阶级完全打破,主张无论是什么人,都应无条件地享受平等受教育的权力。
1919年3月,邓中夏发起组织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该团“以增进平民知识,唤起平民之自觉心为宗旨,”“以教育普及与平等为目的”。
1919年10月,北京高师的部分教职员和青年学生,在杜威来华讲演的影响下,组织了“平民教育社”,以研究、宣传、实施平民教育为宗旨,并创办《平民教育》杂志,希望通过平民教育来实现平民政治,明确提出平民教育就是要“教国民人人都有独立人格的与平等思想的教育”。
1920年,晏阳初归国后,在上海、长沙、烟台、杭州、嘉兴等地作了大规模识字运动的试验,轰动一时。
1923年8月,由朱其慧、陶行知和晏阳初发起,在北京清华学校召开全国平民教育大会,会议决定在北京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
此后,总会通过各地分会在全国20多个省市开办了大量“平民学校”,设立了许多“平民读书处”、“平民问字处”,还设立了广播电台,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平民教育运动。
1925年以后,平教会工作逐渐向农村转移。
1929年秋,平教会总部也由北京迁往河北定县。
平民教育运动逐渐为乡村教育运动所取代。
二、工读主义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思潮也是“五四”时期盛行的一种教育思潮。
这一思潮与实利主义、实用主义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平民教育思潮等有着广泛的联系,其主要特点是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创造一个合理的社会,实现一种理想社会人生的追求。
王光祈与工读互助主义的滥觞及失败
Vo _ 2 N . l1 o 2
王 光 祈 与 工 读 互 助 主 义 的滥 觞 及 失 败
鲜 于 浩
( 南交通 大学 政 治学 院 , 西 四川 成都 6 0 3 ) 10 1
关键词 : 王光祈 ; 四时期 ;- 互助主义 ; 五 X读 工读 互助团 ; 工半读 ; 半 少年 中国学会
Absr c :Du n h y Fo rh pe o ta t i r g t e Ma u t r d,n w d a p e d wi ey i ia.W a g Gu n qia d te i e i e ss r a d l n Chn n a g n h Yo g Ch n s ca in so d o ta d n r u f rst o k frohe y o e p o e t e r a f un i a As o ito t o u nd ma e e o mo se ft o l o o t rwa st x l r h o d o o n t n ls la in,b t v n u ly i an,o l o be o n a v c tr f r t e d crn fwo k su y a i a a v to o u e e t al n v i n y t c me a d o a o h o ti e o r —t d o
mu u lad wi n r h s t a i t a a c im.W a g G a g ia d oh r p o l n t td t e e tb ih n fv ro swok h n u n q n t e e p e i i a e h sa l me to a u r — i s i su y mu u l i r u st a o n c e h O c l d t i i g a d t n fr t n o h n h o l n t d t a d g o p t n e td t e S — al r nn n r s ma i f i a t t e w r a d a h c e a a o o C o d t e n e r t d c n co s h h ie o e d c r e a d p a t e i t h i a t i e ,w i h h se et d h y i tg ae o s i u l t e c oc f h o t n n r c i n o t e r ci t s h c a x r y t i c v i e
青年毛泽东与新村主义工读互助运动及其转向
毛泽东最终转 向共产主义作一简略探讨 。
主 义传播到 中国 。1919年 3月 15日,即 日向新
一 、 周 作 人 传 播 日本 的 新 村 主 义 的 影 响
村成立后 四个月 ,周作人便撰写 《日本 的新村》 一 文在 《新青年》六卷 三号予以介绍 ,并摘译 了 《新村》月刊第 2卷第 1号武者小路实笃介绍 “第
会 党 领 导人 江 亢 虎 、无 政 府 主义 者 刘师 复 因受 国 志 、宣传新村 主义 ,主 张用 和平 的社 会改造 办
外思潮的影 响 ,就曾传播新村 主义 ,并具体设计 法 ,进 行 共 产 村 试 验 ,实 现 理 想 的 社 会 — — 新
过类 似新 村 的组 织 。五 四运 动 时期 ,周 作 人 则将 村 。 1918年 冬 天 ,他 在 日本 九州 的 日向选 定 地
又赞 美个 性 ,发展 共 同的精 神 ,又发 展 自由 的精 社 ,1920年 10月他撰写 的 《文化 书社第一 次营
神 ,实在 是 一种 切 实 可行 的理 想 ,真 正普 遍 人 生 业报告》 中,提及 的销售 杂志中包括 《新青年》
的福 音 。” 【 该 文 在 中国知 识 界 中引 起很 大 反 响 。 《新 潮 》,11月撰 写 的 《文化 书 社通 告 好 学诸
关心 国家前途 、社会命运时 ,对教育亦有认真观 年 ,周 作 人 随 兄 周 树 人 (鲁 迅 )赴 日本 留 学 。
察与思考 ,且受到过多种思潮 的影响 ,其 中新村 1910年 间 ,他 开 始 受 日本 学 者 武 者 小 路 实 笃 所
主 义 、工读 互 助 运 动 思 潮 的 影 响 比较 大 。当 时 , 宣 传 的 新 村 主 义 影 响 。 武 者 小 路 实 笃
王光祈与“菜园”新村主义和工读互助主义
王光祈与“菜园”新村主义和工读互助主义王光祈(1892—1936)字润玙,笔名若愚。
中国五四时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四川省温江人。
青少年时期因家计艰难,靠别人接济在成都读完小学和中学。
1914年到北京中国大学攻读法律。
1918年毕业后,先后任成都《群报》和《川报》驻北京记者,接触到各种社会主义思潮,1918年6月30日,同李大钊等共同发起成立少年中国学会,被推选为筹备部主任。
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在《每周评论》上发表《无政府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一文。
1919年7月11日,少年中国学会成立,被推选为执行部主任,并主持学会主要工作和日常会议。
12月4日在《晨报》上发表《城市中的新生活》,鼓吹在乡间搞“菜园”新村生活的设想,号召建立“工读互助团”。
1920年1月15日在《少年中国》杂志上发表专文《工读互助团》,描绘和阐述了工读互助主义的空想蓝图。
同时在北京组织了4、50名青年,成立第一个工读互助团,开始“新生活”实验。
此后,在武昌、上海、南京、天津、广州和扬州等地先后出现工读互助团或类似的团体。
但由于经济、精神等多方面原因,这些互助团都先后宣布解散,其寿命最长的也不过半年。
1920年5月,因工读互助团失败而到法国、德国留学,后走上“音乐救国”的道路。
1936年病逝在国外。
王光祈的青少年时代穷困坎坷,深刻认识到旧社会的丑恶和腐朽:“一切政党皆不足有为,过去人物又使人绝望”,决心“联合同辈,杀出一条道路,把个古老腐朽,呻吟垂绝的被压迫被剥削的国家改变为一个青春年少独立富强的国家。
”王光祈在新思潮中他喜欢克鲁泡特金、欧文、圣西门、傅立叶的著作,崇拜空想社会主义。
为了与旧社会“隔绝”,创造大同世界,他发起组织了“少年中国学会”。
这个学会的宗旨是:“以振作少年精神,研究真实学术,发展社会事业,转移末世风气。
”后来,根据王光祈、李大钊等人提议改为:“本学会宗旨,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
五四工读互助运动的兴亡
五四工读互助运动的兴亡作者:裴毅然厉彦美来源:《世纪》2014年第01期1919年底—1920年春,五四新文化运动进入高潮,京沪等大城市一度出现“工读互助”运动。
从思想酝酿到正式筹款成立,前后近半年。
打头的北京工读互助团第一组,仅仅维持两个多月便告解散。
1920年上半年,该运动在全国各大城市相继熄火。
这一原本很有意蕴的“共产”预演,不仅当时未能引起知识界警觉,近百年来亦未得史学界开掘总结,未能对乌托邦的社会改造设计方案拉响警报。
如今回首这一“工读互助”运动,可看出“大锅饭”之所以烧不起来的一系列深层次原因。
运动初兴和思想来源一战结束前后,“勤工俭学”风行全国,一些无力远赴法国的贫家学子,或不愿去国的中产子弟,仿习欧美,在京沪津宁汉穗等大城市办起“工读互助团”,浙江、湖南等地亦有响应。
1919年12月4日,少年中国学会执行部主任王光祈,在北京《晨报》发表《城市中的新生活》,提出组建工读互助团。
“不到二、三日,便有数十位同志来信愿从事此种生活;一星期后,外省亦有许多同志来信讨论此事。
”王光祈(1892—1936),川籍学子,1912年毕业于成都高等学堂分设中学堂,1914年赴北京,入中国大学攻读法律,兼职清史馆,先后担任《四川群报》驻京记者、《京华日报》编辑。
1918年与李大钊、曾琦等七人发起“少年中国学会”,1919年7月1日成立大会,王光祈被推为执行部主任。
1919年底,王光祈奔走一月,得到李大钊、蔡元培、陈独秀、胡适、周作人、张申府、高一涵、陶孟和、罗家伦等十六位社会名流赞助,募款一千元,创建第一个工读互助团。
该团旨在帮助青年半工半读,维持生活与学业,成功离开“旧家庭”,达到教育与从业相结合——“人人作工,人人读书;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王光祈的宣言是“平和的经济革命”,一种“城市中的新生活”;每天做工六小时,读书三小时,其余时间娱乐及自修,同时也为挣扎于底层的青年寻找出路。
该团主要规定为四:一、团员每天须做工四小时;二、团员衣食住宿,均由团体供给;三、团员所需教育费、医药费、书籍费,由团体供给,书籍报刊为团体公用;四、工作所得收入归团体公有。
建党前后恽代英人生观的转变
[收稿日期]2020-09-15[作者简介]乔丹慧(1996-),女,山东淄博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建党前后恽代英人生观的转变乔丹慧(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摘要]恽代英的人生观在建党前后发生重大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基于个人特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西方的各种政治思潮包括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等因素都深刻地影响了恽代英对人生观的探索。
伴随着革命实践的失败和革命友人的引导,最终在主客观多重因素相互作用下,恽代英完成了人生观的巨大转变。
[关键词]建党前后;恽代英;人生观[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30(2021)01-0012-05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一切事物和人的思维都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恽代英的人生观也不例外。
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维映像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
”[1](P250)因此,从主观与客观角度探索建党前后恽代英人生观转变的基础、条件和过程,为后期理解恽代英人生观奠定基础。
一、建党前后恽代英人生观转变的基础思维的变化发展是人类主体自身与周围环境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主观因素来看,恽代英人生观的转变离不开其认知的发展和个人特质。
恽代英出生于书香世家,从小受儒学思想的熏陶,奠定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西方思潮逐渐传入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新村主义、无政府主义等西方思潮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也传入中国。
恽代英以儒家思想进行救国实践失败后,思想开始转向西方政治思潮,在对西方政治思潮进行合理接纳和批判之后,最终接受马克思主义。
因此,儒家思想、西方政治思潮、马克思主义是建党前后恽代英人生观转变的思想基础。
五四时期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五四时期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五四时期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李春梅[摘要]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关于“在五四时期从国外传入中国的社会思潮中,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一重点难点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回答:第一,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理想追求的失败;第二,世界范围内反资本主义浪潮与中国思想界的转向;第三,中国先进分子在学习、实践与论争中反复比较推求,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
[关键词] 五四时期;中国先进分子;马克思主义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中国近代思想激烈变动的时期,西方各种新思想的传播在“救亡” 的旗帜下蓬勃开展起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在众多西方思潮中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现象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期间又蕴含了怎样内在的历史逻辑,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的教学中如何回答这一问题,对于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增强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意义重大。
本文主要从国家出路的选择、世界大势的变动以及中国整个思想界的演进三个方面来考察中国先进分子选择社会主义,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历史必然性。
一、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理想追求的失败想要找寻问题的答案,首先要回顾中国的先进分子追梦的历程和现实的碰壁。
在中国,从 19 世纪下半叶开始的思想领域的激荡,没能改变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命运。
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运动,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奋斗不已,然而却一次又一次地失败,直至辛亥革命成功,清王朝倾覆,民国建立。
人们普遍认为,破坏已终,建设开始,对新的共和制度充满了憧憬和信心,但被国人寄予带领中国走向民主共和厚望的袁世凯最终以专制代替民主,中华大地上第一次追求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治的理想失败了,民众实现民主国家的希望被出卖了,许多知识分子备受打击,有失望至极,愤而自杀,为共和殉葬者;也有从此便不再过问政治,埋头于故纸堆者。
工读主义在乡村的设想
工读主义在乡村的设想
1920年代,受新文化运动感召,大批接受了新思想的新青年开始摆脱家庭的束缚,另谋新生活。
然而,从传统家庭出走的新青年却被现实的读书与生计等问题所困扰。
针对这一普遍的社会问题,1917年7月少年中国学会会员左舜生在上海的《时事新报》上发表《小组织的提倡》一文,提出可以通过“组织青年学术事业生活的共同集合体”的方式“改革青年生活”。
左舜生的主张很快得到少年中国学会发起人王光祈的回应,二人就“小组织问题”展开讨论,为了引起广大青年关注,王光祈等将相关讨论的通信汇集,刊于《少年中国》杂志第一卷第二期。
此次讨论后,少年中国学会即将“小组织”设想付诸实践,召集青年建立“小组织”,践行半工半读的互助生活。
回到1920年代的历史现场,本文拟在五四家庭伦理革命与青年问题讨论的时代背景中,追溯1920年代少年中国学会所发起的工读互助运动,进而通过“新生活实践”方案的失败反思新青年的困境与新文化运动的内在危机。
五四时期中国空想社会主义与欧洲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比较——以工读互助主义为例
作者: 张力
作者机构: 西华大学,四川成都610039
出版物刊名: 前沿
页码: 218-221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5期
主题词: 工读互助主义 王光祈 欧洲三大空想社会主义
摘要:近代中国社会,随着西方各种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欧洲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逐渐被国人认识和接受。
五四时期,这些思想被国人运用,成为改造社会的武器,王光祈的工读互助主义就是这样的产物。
由于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工读互助主义相较于欧洲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既有一脉相传的内容,也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
尽管由于脱离实际,工读互助主义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闪而逝的流星,但它对外来思想的实践精神,在今天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光祈与“菜园”新村主义和工读互助主义
王光祈(1892—1936)字润玙,笔名若愚。
中国五四时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四川省温江人。
青少年时期因家计艰难,靠别人接济在成都读完小学和中学。
1914年到北京中国大学攻读法律。
1918年毕业后,先后任成都《群报》和《川报》驻北京记者,接触到各种社会主义思潮,1918年6月30日,同李大钊等共同发起成立少年中国学会,被推选为筹备部主任。
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在《每周评论》上发表《无政府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一文。
1919年7月11日,少年中国学会成立,被推选为执行部主任,并主持学会主要工作和日常会议。
12月4日在《晨报》上发表《城市中的新生活》,鼓吹在乡间搞“菜园”新村生活的设想,号召建立“工读互助团”。
1920年1月15日在《少年中国》杂志上发表专文《工读互助团》,描绘和阐述了工读互助主义的空想蓝图。
同时在北京组织了4、50名青年,成立第一个工读互助团,开始“新生活”实验。
此后,在武昌、上海、南京、天津、广州和扬州等地先后出现工读互助团或类似的团体。
但由于经济、精神等多方面原因,这些互助团都先后宣布解散,其寿命最长的也不过半年。
1920年5月,因工读互助团失败而到法国、德国留学,后走上“音乐救国”的道路。
1936年病逝在国外。
王光祈的青少年时代穷困坎坷,深刻认识到旧社会的丑恶和腐朽:“一切政党皆不足有为,过去人物又使人绝望”,决心“联合同辈,杀出一条道路,把个古老腐朽,呻吟垂绝的被压迫被剥削的国家改变为一个青春年少独立富强的国家。
”
王光祈在新思潮中他喜欢克鲁泡特金、欧文、圣西门、傅立叶的著作,崇拜空想社会主义。
为了与旧社会“隔绝”,创造大同世界,他发起组织了“少年中国学会”。
这个学会的宗旨是:“以振作少年精神,研究真实学术,发展社会事业,转移末世风气。
”后来,根据王光祈、李大钊等人提议改为:“本学会宗旨,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
”学会的信条是:“一、奋斗,二、实践,三、坚忍,四、俭朴。
”王光祈曾介绍毛泽东、赵世炎、张闻天、恽代英等人加入学会。
他的具体设想是一个“小菜园”:在距城市不太远的乡下,租个小菜园,不大不小,够十余人种即可;再在其中建十余间房子,用中式建筑,分上下两层楼,“楼上作我们的书房、阅报室、办公室、会客室、藏书室、游戏室等等,楼下作我们的卧室饭厅等等。
” 园子西南角上建筑一个厨房,东北角上建筑一个厕所,房子后面建上一个球场。
园子周围挖条小溪,“溪边遍种柳树,柳树旁就是竹篱”,竹篱里是菜园。
大家生活日程的安排:每天种菜两个钟头,读书、翻译各两个钟头,其他时间娱乐。
种菜是为了从事“户外劳动,于身体有益”,且有收入;读书是为了“寻精神上的快慰”;翻译是为了“介绍欧化,以革新一般人的思想”;还可以办印刷局,既传播新知,又获得收入。
各国出的新书,我们可以立即把它们翻译、印刷出来,“我们就是文化交通上的‘火车头’”! 王光祈设计的这个“菜园新村”集劳动、读书、娱乐为一体,构成比较完整的半工半读体系,他的这个构想集当时流行的泛劳动主义、新村主义和无政府共产主义之大成。
王光祈将这种主义命名为“工读互助主义”,它是“少年中国”理想的具体实践。
他急切地呼吁:“我们不要再作纸上的空谈了,赶快实行我们神圣的生活!”
“新村主义”,由日本学者武者小路实笃(1885-1976)提出。
1919年3月,周作人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日本的新村》一文,对新村主义进行系统介绍,把武者小路实笃的新村主义思潮带进了中国的知识界。
当时的许多刊物,如《新青年》、《新潮》、《批评》等都发表了介绍和讨论新村主义的文章。
王光祈设计的这个“菜园新村”集劳动、读书、娱乐为一体,构成比较完整的半工半读体系,他的这个构想集当时流行的泛劳动主义、新村主义和无政府共产主义之大成。
王光祈将这种主义命名为“工读互助主义”,它是“少年中国”理想的具体实践。
他急切地呼吁:“我们不要再作纸上的空谈了,赶快实行我们神圣的生活!”王光祈的对这一组织的设想,得到了蔡元培、
胡适、陈独秀等人的支持。
12月4日,王光祈在北京《晨报》发表《城市中的新生活》,正式提出了“工读互助团”的名称,并征求同志。
文章登出后两三天,他收到数十封来信;一星期后外省也陆续有人联系。
募捐也异常顺利,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都表示支持,愿意作募捐的发起人,一时间工读互助团声名大振。
12月24日,在王光祈、李大钊、蔡元培、陈独秀、胡适、周作人、高一涵、罗家伦等17人发起下,北京工读互助团率先成立,有团员30多人,分成三个组,设在不同地方,其中一个全由女子组成。
他们以办俭洁食堂、洗衣局、石印局、平民补习学校,乃至织毛巾、袜子,制作四川腌肉、火腿、香肠等为“勤工”的内容,工余则“按照指定的科目、时间往北大上课”。
工读互助团成立后,生机勃勃,获得知识界的看好。
蔡元培说“要是本着这个宗旨推行起来,不但中国青年求学问题有法解决,就是全中国最重大问题,全世界最重大问题,也不难解决。
” 继北京之后,各地的工读互助团运动也纷纷展开。
上海的工读互助团于1920年3月初成立,列名发起人除陈独秀、王光祈外,还有“少中”会友宗白华、左舜生、康白情、毛泽东。
他们租下几间房子,过工读互助的生活。
这一年,武昌、南京、天津、广州、扬州也都成立了工读互助团。
但好景不长,各地工读团陷入了经济紧张、人心涣散的窘境。
尽管同人勉力支持,但还是在半年时间里烟消云散了。
工读互助运动失败后,王光祈对之进行了反思,他坚持认为,工读互助主义的方向是对的,直到近一年后,他在与恽代英的通信中还在为这一运动和理想辩护,认为失败“完全是‘人的问题’,而非‘法的问题’”。
而所谓“人的问题”,就是团员的选择问题,王光祈认为没有仔细选择“既能了解,又能实行”真正的工读精神的团员,是导致大家感情不洽,不能同心克服困难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