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导案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离骚》的基本内容和主旨思想;2. 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4. 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1. 《离骚》的创作背景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 对《离骚》中的重要词汇、句式进行解析;3. 深入讨论《离骚》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4. 分析《离骚》的结构布局、修辞手法等艺术特色;5. 结合历史背景,探讨屈原的思想情怀和精神追求。
三、教学方法1. 讲授与互动相结合: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的方式,使课堂氛围活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2. 文本细读:逐段逐句地分析文本,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含义;3. 分组合作:学生分小组讨论,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4. 案例分析:结合具体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5. 多媒体辅助:使用T、视频等多媒体工具,增强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引入新课- 导入背景知识,简要介绍屈原及其时代背景;- 提出问题:“何为离骚?”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主体探究- 分段朗读《离骚》,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逐段解读文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关键词汇和句式;- 小组讨论《离骚》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每组分享讨论成果;- 教师总结并深化《离骚》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 结合历史背景,探讨屈原的思想情怀和精神追求。
拓展延伸- 邀请学生谈谈对《离骚》的个人感悟;-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离骚》的读后感或评论文章。
五、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读后感或评论文章,评价其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3. 知识测试:通过小测验或者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离骚》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反思教学结束后,教师需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评估教学效果,总结经验教训,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离骚》备课教案
《离骚》备课教案《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抒情长诗,由屈原创作。
本文将就《离骚》这部文学作品进行备课教案的撰写,帮助老师更好地教授和解读这部著名作品。
一、诗歌背景《离骚》写于楚国屈原被放逐之时,他在离乡之际,借助诗歌表达了自己的离愁和对国家的担忧。
二、诗歌主旨1. 对个人遭遇的抒情描写:屈原表达了自己的离愁之情,展现了对离乡背井之苦的思念和无奈之感。
2. 对国家兴衰的忧虑:屈原通过自身遭遇,抒发了对当时政局动荡和国家兴衰的担忧,表达了爱国情怀。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主题和艺术特点,掌握相关的古代诗歌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离骚》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情感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情操。
四、教学重点1. 理解《离骚》的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探讨《离骚》对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反映。
五、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安排:(1)诗歌背景介绍(2)《离骚》文本分析(3)《离骚》意境展示2. 教学方法:(1)讲授相结合:老师讲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和主题,带领学生逐句理解诗歌内容。
(2)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主题,展开互动交流。
(3)诗歌朗诵:引导学生进行《离骚》的朗诵,体会诗歌的音韵之美。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离骚》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这部古代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学展开:逐段讲解《离骚》的文本,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特点。
3. 诗歌朗诵:让学生进行《离骚》的朗诵,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离骚》中的主题和意境展开讨论,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深入思考和交流。
七、教学反馈通过学生的诗歌朗诵和课堂讨论,了解学生对《离骚》的理解和感悟,及时进行教学反馈和指导。
高中语文《离骚》屈原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离骚》屈原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学案寄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高一语文教学案课题:离骚目标导航一、学问与技能1.堆积相关的字词学问,了解楚辞及其。
2.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同学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办法1.小组合作理清课文的生字词和难懂的句子。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同学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同学理解并感触诗中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抱负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清重点字词,疏通诗句。
教学难点:理解并感触诗中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抱负九死不悔的精神。
自主学习1、屈原,战国末期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字,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宏大的爱国诗人,是我国的主义文学传统的奠基者。
屈原的浮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一个由集体唱歌到个人独创的XXX,也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的进展跨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XXX”。
《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2、屈原生平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认识,善于外交辞令。
屈原曾任,辅佐怀王,参加谈论国事及应对来宾,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与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访齐国。
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
最后在楚国都城被秦攻破时投汨罗江而死,以示之怀。
在政治上他推崇“”,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惟独圣君贤相才干把国家治理好,有剧烈的、忠君致治的思想3、“楚辞”,战国时期兴起于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
楚辞的主要是。
他创作出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
楚辞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宋文鉴》卷九十二)。
15 《离骚》导学案(教师版)
15 《离骚》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2.重点理解本文所出现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3.学习、了解本诗以比喻为主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4.有感情地朗诵全文,细心体会其节奏、韵律,背诵全文。
预习案(约分钟)一、文学常识1、“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以屈原为代表,特点是“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句法参差错落,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
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2、屈原及《离骚》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上个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
他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
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
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
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
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二、自主预习(自主阅读,掌握字音,感知通假、活用和句式)1、识记字音颛顼zhuān xū苗裔 yì孟陬zōu 汩 yù搴阰 qiān pí骐骥qí jì驰骋chí chěng2、通假字(1)肇锡余以嘉名(锡同赐,赐予)(2)扈江离与辟芷兮(辟同僻,幽僻)(3)来吾道夫先路(道同导,引导)3、、词类活用(1)名余曰正则兮(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
《离骚(节选)》导学案教师版1
离骚(节选)导学案一、.走近作者屈原(约前339~约前278), 战国末期楚国人, 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20世纪中期, 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尊崇。
名平, 字原。
屈原因出身贵族, 又明于治乱, 娴于辞令, 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 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在政治上的活动, 主要有: 内政方面赞助怀王, 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 起划宪令及变法;外交方面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
两度出使齐国。
屈原为实现楚统一大业, 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 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 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 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 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楚怀王死了以后, 长子顷襄王继位, 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当时, 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劝怀王入秦的过错, 所以, 屈原受到了广泛的同情。
但子兰非但不思其过, 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诽谤屈原。
顷襄王一怒之下, 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区。
大约此时郢都在庄跻暴郢之后, “百姓震愆”, “民离散而相失”, 他只得去故乡而就远而已。
于是, 他又慢慢地顺着沅江, 向长沙走去。
屈原回楚都既不可能, 远游、求贤又不成。
这时他“被发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 最后, 在无可奈何之际, 他自沉于汨罗江中, 以明其忠贞爱国之怀。
屈原学识渊博。
他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和一些重要历史传说, 都很熟悉;对于春秋以来的各大国的历史和一些重要人物, 也很了解;而对楚国先王的创业史, 尤为精熟。
在这广阔的领域里, 他总结了许多治世之理, 提出了深刻的见解。
在屈原的作品中, 随处都表现有忧国忧民、忠君政治的思想感情。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是浪漫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
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 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 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 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离骚》备课教案
《离骚》备课教案备课教案:《离骚》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离骚》的背景和作者屈原;2.理解《离骚》的主题和意义;3.分析《离骚》的艺术特点和修辞手法;4.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介绍《离骚》的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的兴趣。
简要介绍古代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2.阅读与理解(30分钟)分成小组,每组领取一段《离骚》进行阅读。
教师带领学生讨论每段的意义、主题和修辞手法。
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并对其他小组进行点评。
3.分析与解读(20分钟)教师梳理《离骚》的艺术特点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分析《离骚》中所表达的情感,如痛苦、无奈和抱负等。
4.欣赏与评论(20分钟)引导学生欣赏《离骚》中的优美诗句和形象描绘。
鼓励学生进行文学评论,对《离骚》的主题和意义进行剖析。
5.拓展与实践(15分钟)让学生选择一个段落,用现代白话进行改写,并进行朗读和分享。
鼓励学生找寻现实生活中的离骚情感,进行创作和表达。
6.总结与延伸(10分钟)学生进行总结,梳理所学的知识和体会。
提供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对比《离骚》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三、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总结时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检查学生对《离骚》的理解和解读是否准确。
3.评价学生的评论和创作是否有独到的见解和个性。
四、板书设计:《离骚》- 背景与作者- 主题和意义- 艺术特点和修辞手法- 作品欣赏和评论- 拓展和延伸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分析和欣赏《离骚》,使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评论和创作。
通过小组合作和个人表达,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对诗句进行背诵,更好地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六、教学延伸:1. 了解《离骚》的背景和作者:《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是屈原的代表作。
屈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之一,他生活在战国时期,是楚国的政治家和文人。
《离骚》优秀导学案 3篇
《离骚》优秀导学案篇6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作者屈原的生平事迹及主要作品;了解《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技能目标了解“骚体诗”的主要特点,理解《离骚》中对比、象征手法的作用;背诵部分章节内容。
3.情感目标分析并感悟作者在诗中展现出来的满腔爱国热情。
走向高考识记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学习运用对比、比喻等手法。
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具准备多媒体、幻灯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1.关于作者及《离骚》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本文选自《楚辞》。
(投影)“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 离骚》导学案
《离骚》导学案晨读在线鹊桥仙七夕范成大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赏析: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
通过“群仙相妒”(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风姨吹雨”)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的对比来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通过“重搅别离心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来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
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
成语积累1.捉襟见肘:原指衣服破烂,生活穷困。
后来比喻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
2.粉墨登场:妆扮好了,登场演戏。
今多用于贬义,比喻坏人登上政治舞台。
3.饮鸩止渴:鸩,一种毒酒。
用毒酒解渴。
比喻只求解决目前困难而不计后果。
(贬义词)4.管窥蠡测: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来量海水。
比喻眼光狭窄,见识短浅。
(贬义词)5.管中窥豹:通过竹管子的小孔来看豹,只看到豹身上一块斑纹。
比喻只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
有时同“可见一斑”连用,比喻从观察到的部分,可以推测全貌。
6.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
(点:涂上一点,表删去。
)语言积累谦恭是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谦恭是一种甘甜而不燥舌的美味,谦恭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自信是一种绚丽但不繁杂的色彩,自信是一种响亮但不过早的声音,自信是一种清香但不腻人的味道。
一.课前预习:1.作家作品:屈原(约前 340—约前 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招魂》等23篇。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离骚》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
所以,“风骚”就成了文学的代名词。
2.简介“楚辞”:(1)诗体名。
《离骚》助学案
《离骚》助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屈原的生平事迹及主要作品,了解《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了解“骚体诗”的主要特点,理解《离骚》中对比、象征手法的作用,背诵部分章节内容。
3.分析并感悟作者在诗中展现出来的满腔爱国热情。
【自主梳理】一、关于作者和离骚体(细读划出重点)屈原(战国末期楚国辞赋家)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东周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
出生于楚国丹阳[1-2](今河南省淅川县),名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一生中写过许多著名的爱国诗篇,后来由于楚王不接受他的爱国主张,致使国土沦丧,他满怀忧愤之情,跳江自尽。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
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汨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
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等。
在诗中抒发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楚国的热爱,体现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
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离骚体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赋。
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在楚国民间歌谣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体诗。
和《诗经》相比,篇幅较大,句式较长。
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风土物产、世态人情,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地方特点。
楚大夫屈原是它的创造者。
与他同时代的楚国作家还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离骚试讲教案
离骚试讲教案教案标题:离骚试讲一、教学目标:1. 了解《离骚》这首中国古代文学名篇的背景和作者屈原。
2. 熟悉《离骚》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和文学思维。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离骚》词句的意义和修辞手法。
2. 分析《离骚》的主题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
三、教学难点:1. 通过《离骚》理解屈原的心情和境遇。
2. 掌握《离骚》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离骚》的复印件。
2. PPT演示文稿。
3. 学生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乐府诗的概念以及上节课学习过的乐府诗作品。
2. 预习(10分钟):让学生快速阅读《离骚》的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屈原是中国古代哪个时期的文学家?- 《离骚》是一首什么样的乐府诗?- 阅读《离骚》后,你对屈原的心情和境遇有什么感受?3. 表达(15分钟):分小组讨论学生对《离骚》的理解和感受,并选择一位代表分享意见。
4. 分析(20分钟):通过PPT演示文稿,介绍《离骚》的作者屈原以及其创作背景,并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和排比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修辞手法对于表达主题思想的作用。
5. 合作(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组选择课文中的一段进行朗读,并解释词句的意义和修辞手法。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解读,鼓励多角度的思考。
6. 梳理(10分钟):通过学生的解读和讨论,对《离骚》的主题思想和屈原的心情进行总结和梳理。
引导学生思考《离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意义。
7. 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从《离骚》中汲取文学思维的营养,鼓励学生进行创作或翻译,表达自己对《离骚》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课文分析、小组合作和个人思考的方式,使学生对《离骚》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感悟。
通过学习古代文学名篇,学生扩大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并培养了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和文学思维。
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表达能力得到锻炼,但部分学生在理解屈原的心情方面还有一定困难,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指导。
离骚教案教学设计
离骚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离骚》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伟大作品,具有重要的文
学价值。
2.理解《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一部辞章,颂
扬了屈原的忠诚和爱国情怀。
3.学会欣赏《离骚》的诗歌艺术,领悟其中的联想、景物描写和意象
等特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让学生熟悉《离骚》的背景、作者及其创作目的,理解其中
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2.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对《离骚》的诗歌艺术的感悟,引导学生领悟
其深刻的意涵。
三、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导入与背景介绍(15分钟)
1.引导学生通过图片或视频等素材了解《离骚》的背景和屈原的作品。
2.师生共同讨论《离骚》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并引导
学生思考屈原创作《离骚》的目的和表达的生活情感。
第二课时:诗歌分析(30分钟)
1.师生共同欣赏《离骚》的部分内容,分析其中的联想、意象等诗歌技巧。
2.引导学生对《离骚》的情感和思想进行深入探讨,关注其中表现的忠诚、激情以及屈原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第三课时:诗歌赏析(30分钟)
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段《离骚》,组织小组展示,并分享自己对这段诗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运用自己所学的诗歌分析方法,再深入对诗歌进行赏析。
第四课时:写作与表达(45分钟)。
高中语文《离骚》导学案
《离骚》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预习导学一、文学常识:屈原,名字,时楚国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今存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都收集在西汉所编的《》中。
《》是屈原及其学生宋玉等人的作品集,也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其中的《》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它与第一部诗歌总集《》中的“国风”,并称为“”,该词后来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二、正音苗裔.()孟陬.()览揆.()肇锡..()()重.( )扈.江离()辟.芷()纫.秋兰()汩.()不吾与.()搴.()阰.之木兰()道.夫先路()★知识链接楚辞和《楚辞》楚辞:称为“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
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楚辞》:一本诗集名称,是继《诗经》之后,我国古代的第二部诗歌专著。
西汉刘向编定,收录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诗人的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但不是他的个人专集,主要采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
★课中导练实词整理:1、指出通假字:(1)肇锡余以嘉名(2)扈江离与辟芷兮(3)来吾道夫先路2、说明词类活用现象:(1)名余曰正则兮(2)字余曰灵均(3)不抚壮而弃秽兮(4)朝搴阰之木兰兮(5)夕揽洲之宿莽3、解释重点字词:(1)帝高阳之苗裔..曰伯庸..兮(2)朕皇考(3)摄提贞.于孟陬兮(4)皇览揆.余初度兮(5)肇.锡余以嘉名(6)又重之以修.能(7)扈.江离与辟芷兮(8)纫.秋兰以为佩(9)恐年岁之不吾与.(10)朝搴.阰之木兰兮(11)日月忽其不淹.兮(12)惟.草木之零落兮(13)恐美人之迟暮..。
《离骚》_导学案_教师版
《离骚》导学案【检查预习】一、字形辨析,给下列各组字注音并组词。
①搴(qiān):搴阰(攀折山峰)謇(jiǎn):謇謇(忠贞的样子)蹇(jiǎn):命运多蹇张骞(qiān)②陬(zōu):孟陬(正月)辄(zhé):动辄得咎(动不动就受到指摘或责难。
)③阰(pí):搴阰毗(pí):毗邻(边界接壤)仳(pǐ)离:(夫妻分离。
特指妇女被遗弃而离去。
)蚍(pí)蜉(fú)(一种大蚂蚁)纰(pī)缪(miù)(“纰漏”和“谬误”)砒霜(pī)考妣( bǐ)(古代称已死的父母)秕(bǐ)谷(指子实不饱满的稻谷)④摄(shè]):摄提(星名)慑(shè]):慑服二、填空《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全诗373句,2490字,是我国浪漫主义长诗的鼻祖。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楚辞”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战国时期的一批楚国作家在学习楚国民歌基础上,创造、发展的一种诗歌形式。
《楚辞》则是由西汉刘向编辑的屈原、宋玉等楚国作家作品的总集名。
《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唐以前古体诗的两大高峰。
比较两者,在形式上,《诗经》多为四言句,《楚辞》则多为长短不一的句子。
《诗经》的篇幅较短,结构简单;《楚辞》的篇幅较长,结构复杂。
在语言风格上,《诗经》的语言以朴素、简洁见长;《楚辞》以瑰丽多姿著称。
它大量运用了语气助词“兮”和楚国的方言,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
“兮”字起舒缓语气作用。
三、朗读各小组成员各自放声朗读本文三遍。
四、本课的字词积累。
(检查《导与练》p5、6)【课堂合作】五、诗歌内容的理解。
(一)第1-2节:问题:作者在《离骚》的开篇都突出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①高贵的出身,是楚王同姓之臣,与楚王是同根,楚国是我的祖国,爱国是我的本分,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离骚(节选)》(导学案)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离骚(节选)》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并“楚辞”的有关文学常识。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3.品味诗歌细节,把握诗人形象,体会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感,4.了解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
学习重难点重点:了解浪漫主义诗歌特征,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
难点:通过鉴赏《离骚》的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清代赵翼在《论诗》中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毛泽东《沁园春·雪》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他们口中的“风骚”,是《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源头。
所以,后来泛称文学。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浪漫主义文学源头的作品《离骚》。
二、课前预习任务检测1.文体知识“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因其“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用“骚”指代楚辞的,故又称“骚体”。
《楚辞》是西汉刘向编辑的收录屈原等人诗歌的一本诗歌总集,是中国诗歌史上诗歌的源头。
“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融入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楚辞”的特点:①句式不整齐,每句字数可多可少,以为主;②每首诗的句数不受限制,可多可少;③用韵不严格;④句中或句末加语助词字。
2.作者介绍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
后遭谗去职,被放逐达九年之久。
在此期间,他“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故作《离骚》。
因无力挽救楚国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
《离骚》导学案4
《离骚》导学案4【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疏通诗歌大意,感知课文内容,掌握《离骚》和楚辞的文学知识;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梳理文章脉络,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学习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难点: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一、课前预习㈠知识链接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
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作者主要是屈原,其次还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
离骚: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
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
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
㈡课前自测:给下列划线字注音修姱鞿羁朝谇蕙纕揽茝谣诼偭规矩忳郁邑侘傺溘死鸷鸟方圜方枘攘诟兰皋芰荷岌岌杂糅二、导入新课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名字,始终像浪花一样洁净美丽;有一个名字,成就了楚地一条普通河流的万古名声;有一个名字,当粽叶的香气飘溢在我们周围的时候,蓦然回首,他就站在我们身边,这个名字就是——屈原。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屈原,走进《离骚》,去倾听灵魂的绝唱!1/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骚》导学案
编写人:毛儒仙审核人:高一语文组编写时间:2014.12.08
班级:________ 组别: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完成等级
【学习目标】
2.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4.有感情地朗诵全文,细心体会其节奏、韵律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学习方法】
1.诵读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作者的语言与屈原的高大情操。
【知识链接】
1、屈原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
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
”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2、楚辞
“楚辞”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战国时期的一批楚国作家在学习楚国民歌基础上,创造、发展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地”,故谓之“楚辞”的一种诗歌形式。
《楚辞》则是由西汉刘向编辑的屈原、宋玉等楚国作家作品的总集名。
《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
色彩。
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
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3、《离骚》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
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
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
后人多各从其一说。
近世学者,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文学上常以“风骚”并称。
"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学习过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修姱.( ) 侘傺..( ) 揽茝.( ) 蕙纕..( ) 芰.
荷( ) 溘.死( ) 攘诟..( ) 谣诼.
( )
2.一首诗是一个心灵活的雕塑。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请在诵读过程中,融入自己的领悟,深情并茂的吟咏,传达出你所理解的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3. 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兮”,却“謇朝谇而夕替”,有哪几个原因(用原文回答并进行原因提炼)?
4. 屈原用什么态度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 ?(用原文回答)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品质?
5. 《离骚》多用比兴手法,正如东汉王逸所说的“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请从诗句中找出一些例子来,并简要分析他们各自的寓意。
【总结反思】
【拓展延伸】
吊屈原赋
尚记两千年前,贾公过长沙,自慨命运之不济,悒郁思索,而做斯赋。
竟有同命相似之感叹,其悲叹人才之不为用,而忠言不被纳之意,盖与君之所行谬矣。
命吾于考场之上,端午佳节,重做斯赋,以吊先生之灵。
呜呼,君虽为楚王之同姓,其血缘之亲,可谓近矣。
君累世为官,与楚王之忠心,可谓昭然也。
然竟为世人所不容,被君王黜免,终于郁郁而沉于汩罗矣。
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有日月齐辉之才,一旦被疏,不复被用,虽心系楚国,胸怀天下,岂不枉然。
余叹其感情之无用焉!君临天下,当以理为重,奈何信奸谗之语,而疏远信臣忠义之士也。
怀王不用汝击,终招患祸,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吾惟惜其不以事理相推,而竟以感情之草草行事也。
故天下之成就大事者,莫不恪守理,而自制于情也。
人情莫不好悦己者,而恶直言者也,故庄宗虽有天下而终自戳于伶人之手,其沉溺于私情使然也。
夫奸谗当道,以美色诱之,丝竹乐之,财物乱之,使其远正直而近谗邪,虽已似日之昏昏,而不自知,至于祸已至矣,乃有悔色,岂不晚哉?
人情有远近,而缘有亲疏。
而公理无远近,正道无偏邪。
君于九天之上,可忆及昔日否,子兰之流,力劝怀王之秦求和,终使怀王之魂留他乡。
子兰岂不为楚王之亲近哉?有骨肉之亲,却不能远谋;有远谋之臣,未有骨肉之亲。
情理相较,于情于理,竞何如哉!
怀王屈理从情,终至斯地,虽有天地为其悲惜,然留笑柄于青史矣。
君沉汩罗,去今两干余载矣。
夫两千余载之中,屈理而从情者,不可尽数。
今日光华闪耀大地,然此事仍无有断绝之时。
余作此文,毕汝可知,展汝之盛德,示汝之才华,以警戒世人,使其屈情从理,如此,则官不贪;如此,则民不奸;如此,则百姓直田享用不尽矣。
怀王于冥冥之中,定当后悔不迭。
特以为情乃理之末,而理为情之始也。
理从情而家不立,则国不治,则天下难平;情从理,则行路之人,可为骨肉之亲,邂逅之人,可助成大事,岂不如此哉?
专家点评:
立意切题,分析政治与感情的关系精辟;全篇用文言文写就,且文笔流畅,标点准确,显示出雄厚的古汉语基础知识;熟悉中国历史,把古代人物与现代人物结合起来对比,提升了主题;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自然结合进文章,生动感人,乃历年来很好的文章。
(本文为2003年甘肃高考满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