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导学案1
《离骚》优秀导学案 3篇
《离骚》优秀导学案篇3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思想。
2、理清〈离骚〉的思路,理解节选部分主旨。
3、了解浪漫主义手法传统的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重点:1、理清〈离骚〉的思路,理解节选部分主旨。
2、了解屈原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思想。
难点:理解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这一单元学习诗歌,是按照时代的先后顺序安排的'。
〈诗经〉和<离骚》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两大源头。
是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可与日月争辉。
二、屈原及背景介绍忠君爱国诗人希望辅佐明君,致君尧舜,对内制定法令,对外接待宾客。
推举有贤能的人,结果触犯贵族的利益,郑袖等人在怀王面前谗言,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最后楚国灭亡,投汨罗江而死。
所以“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
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矣。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三、解题离骚:遭遇忧愁。
思考可能些什么?忧愁节操四、具体分析课文;问题一:忧愁的是什么?忧愁(民生之多艰)(皇帝昏庸,贤愚不分)(小人离间)问题二:面对这样的现实,它是什么样的节操呢?节操(宁可死以流亡兮,吾不忍为此态兮)不同流合污(伏清白以死直,至前世而固然。
)以死明志(退修吾初服)修身养性(民生各有所好兮,吾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其与心之可惩)至死不渝五、总结屈原: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与世同流合污,保持操守,洁身自好的人。
六、作业:1、熟读并背诵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
《离骚》优秀导学案篇4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把握“楚辞体”的特点。
2、领会本文的艺术手法3、体会诗人美好的品质和忧国情怀。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在反复吟诵中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整合新旧知识,理解作者打造的“香草美人”意象体系。
《离骚》导学案
离骚导学案一、导言《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瑰宝,不仅是文学界的经典之一,更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为珍贵的遗产之一。
《离骚》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了作者屈原内心的挣扎和苦闷,表达了对家国沉浮、民族疾苦的思考和关切,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本导学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离骚》的背景、内容、风格和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离骚》。
二、学习目标1.了解《离骚》的背景和作者屈原的生平;2.掌握《离骚》的内容;3.理解《离骚》的艺术特色和意义;4.培养欣赏古文的能力。
三、学习内容3.1《离骚》的背景和作者屈原•屈原的生平介绍;•屈原创作《离骚》的时代背景;•《离骚》的创作背景。
3.2 《离骚》的内容•《离骚》的基本情节和结构;•《离骚》中的典故和比喻;•《离骚》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3.3 《离骚》的艺术特色和意义•《离骚》的艺术风格;•《离骚》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离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四、学习方法•阅读《离骚》原著,根据标注在篇中的注释和翻译理解文章;•与同学们讨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表达方法;•对比分析《离骚》中的典故和比喻的意义;•分析《离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五、学习评价•学生会阅读《离骚》原著并做读书笔记;•学生会根据导师提供的材料和自身的经验分析《离骚》的背景和作者生平;•学生会准确理解和表达《离骚》的中心思想和思想内涵;•学生会辨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和意义;•学生会运用合适的方法解读《离骚》中的典故和比喻。
六、延伸阅读1.屈原的其他诗歌作品;2.中国古代文学的其他经典作品;3.有关屈原、《离骚》的研究资料。
注意:本篇文档采用Markdown文本格式,可用于终端命令行、各类编辑器以及Markdown编辑器中进行阅读。
离骚的导学案
离骚的导学案(总10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离骚的导学案离骚的导学案《离骚》不仅是中国文学的奇珍,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以他全部生命的热情打上了鲜明的个性烙印。
《离骚》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语调和感情。
2、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二、预习检查1.诵读法,首先音读,读准字音;然后意读,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记忆法,熟记关于屈原的基本文学常识。
二、学生自学、完成下列任务:1、了解屈原生平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2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创作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哥白尼、莎士比亚、但丁、屈原)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2、了解“楚辞”3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离骚(节选)》导学案教师版1
离骚(节选)导学案一、.走近作者屈原(约前339~约前278), 战国末期楚国人, 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20世纪中期, 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尊崇。
名平, 字原。
屈原因出身贵族, 又明于治乱, 娴于辞令, 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 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在政治上的活动, 主要有: 内政方面赞助怀王, 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 起划宪令及变法;外交方面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
两度出使齐国。
屈原为实现楚统一大业, 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 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 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 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 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楚怀王死了以后, 长子顷襄王继位, 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当时, 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劝怀王入秦的过错, 所以, 屈原受到了广泛的同情。
但子兰非但不思其过, 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诽谤屈原。
顷襄王一怒之下, 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区。
大约此时郢都在庄跻暴郢之后, “百姓震愆”, “民离散而相失”, 他只得去故乡而就远而已。
于是, 他又慢慢地顺着沅江, 向长沙走去。
屈原回楚都既不可能, 远游、求贤又不成。
这时他“被发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 最后, 在无可奈何之际, 他自沉于汨罗江中, 以明其忠贞爱国之怀。
屈原学识渊博。
他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和一些重要历史传说, 都很熟悉;对于春秋以来的各大国的历史和一些重要人物, 也很了解;而对楚国先王的创业史, 尤为精熟。
在这广阔的领域里, 他总结了许多治世之理, 提出了深刻的见解。
在屈原的作品中, 随处都表现有忧国忧民、忠君政治的思想感情。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是浪漫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
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 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 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 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九年级离骚导学案
九年级离骚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离骚》的创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感受《离骚》的浪漫主义风格,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准确理解文意。
(2)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感和理想追求,体会诗歌的主旨。
2、难点(1)品味《离骚》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象征手法。
(2)背诵全文。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屈原(约公元前 340 年公元前 278 年),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他出身贵族,学识渊博,早年深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后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2、作品简介《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全诗共373 句,2490 字。
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象征手法,倾诉了自己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了坚持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四、预习导航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节奏。
2、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文意。
五、课堂探究1、字词积累(1)通假字①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措施)②忳郁邑余侘傺兮(“邑”通“悒”,忧愁苦闷)③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④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⑤芳菲菲其弥章(“章”通“彰”,明显)(2)古今异义①怨灵修之浩荡兮(古义:荒唐,没有准则;今义:水势大,形容广阔或壮大)②固时俗之工巧兮(古义:善于取巧;今义:指工艺品或诗文、书画细致精巧)③偭规矩而改错(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④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古义:走投无路;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⑤宁溘死以流亡兮(古义:随流水消逝;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3)词类活用①鸷鸟之不群兮(名词作动词,合群)②謇朝谇而夕替(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③步余马于兰皋兮(名词使动用法,使……步行)④屈心而抑志兮(使动用法,使……受委屈,使……受压抑)⑤高余冠之岌岌兮(形容词作动词,加高)⑥长余佩之陆离(形容词作动词,加长)(4)一词多义①虽虽九死其犹未悔(连词,即使)虽体解吾犹未变兮(连词,即使)②善亦余心之所善兮(动词,崇尚,爱好)谣诼谓余以善淫(形容词,善于,擅长)③修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形容词,美好)退将复修吾初服(动词,整理)乃重修岳阳楼(动词,修建)④以既替余以蕙纕兮(介词,因为)又申之以揽茝(介词,用)竞周容以为度(动词,把……作为)2、句式积累(1)倒装句①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不吾知”即“不知吾”)②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岌岌”“陆离”分别作“冠”“佩”的定语)③步余马于兰皋兮(状语后置,“于兰皋”作“步余马”的状语)(2)被动句①謇朝谇而夕替(“替”,被罢免)②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体解”,被肢解)3、内容理解(1)诗人开篇自述身世、品质和修养,有什么作用?诗人开篇自述身世高贵,出生时就具有祥瑞之气,又注重自身修养,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出众的才能。
《离骚》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离骚》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2、分析屈原的人物形象;3、诵读课文,体悟作者的情感;二、教学重难点1、分析屈原的人物形象;2、体悟作者的情感;三、课前预习(一)文学常识1、简介屈原(约前 339 —约前 278 ),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楚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
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的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
其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2、“楚辞”①诗体名。
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②总集名。
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对后世影响很大。
3、《离骚》《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
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
“离”,通“罹”,“遭遇”之义;“骚”,“忧愁”义。
“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
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王逸解释为“离别的愁思”;也有人解释为“牢骚”。
现多采用班固的解释。
(二)纠正读音孟陬()览揆()扈()辟芷()汩()搴()陂()修姱()謇()茝()谣诼()忳()侘傺()芰荷()岌()(三)成语积累美人迟暮:时不我与:九死未悔:方枘圆凿:鸷鸟不群:(四)翻译1、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3、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4、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5、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6、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四、课前引导1、在《离骚》(节选)中,诗人用哪些句子来宣扬自己的“内美”和“修能”?这些句子表现了什么?2、屈原在“怨”什么?结合文本进行概括。
《离骚》导学案(精选13篇)
《离骚》导学案(精选13篇)《离骚》导学案篇1【学习目标】1.学习把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学问。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方、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抱负的关系。
4.背诵全诗。
【学习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美丽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尝、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学习难点】1、引导同学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学法指导】1.借助课文解释和古汉语字典自主理解诗的大意,把握重点诗句的翻译及重点字词的含义。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屈原生平事迹及其对后世国民精神的影响;了解楚辞的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有感情地朗诵全文,细心体会其节奏、韵律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诵、品悟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学问链接】1、屈原生平屈原,战国末期人,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识,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剧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
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楚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加谈论国事及对应来宾,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与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访齐国。
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他的代表作《》,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主义杰作2、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
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消失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
楚辞的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很多不朽作品。
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离骚 导学案
离骚导学案《离骚》导学案《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诗篇,作者为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
这篇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语言风格,一直备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解读《离骚》,探索其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一、诗歌背景《离骚》是屈原在流放途中所作,流放的原因是屈原受贬官,被流放到汨罗江边。
在流放途中,屈原表现出了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他对自己的遭遇感到痛心疾首,同时也对楚国的兴衰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这种离乱之情、离异之思贯穿全文,成为《离骚》的主题之一。
二、诗歌结构《离骚》是一部由九章组成的长篇诗歌,每章都有独立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其中,以“渝”辞、离谯、旷违、青怨、赋阙、款颠、白驹、丧乱、九章为诗篇的主要结构,每章内容独立,却又相互联系。
整部诗歌通过层层叠叠的表达,呈现出丰富的意境和情感。
三、诗歌主题《离骚》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亡的关切和忧虑,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悲愁和无奈。
在诗中,屈原抒发了对楚国兴衰命运的忧虑,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流离失所的苦闷和悲伤。
诗篇中所包含的对生活、对命运的思考,以及对国家大事的关切,体现了屈原崇高的人格境界和高尚的爱国情怀。
四、诗歌语言特色《离骚》的语言优美华丽,富有音韵美,字字皆是精雕细琢。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诗歌更加生动有力。
同时,屈原在用词上也富有创意,独具匠心,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使《离骚》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
五、诗歌价值《离骚》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作品,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通过诗人对命运、对国家和社会的思考,展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
同时,诗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情感,也对当今社会,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深刻的启迪和警示意义。
通过对《离骚》的深入学习和解读,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其中的文学之美,更能够汲取其中的人生智慧和道德力量。
希望我们能够珍惜这部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离骚》优秀导学案 3篇
《离骚》优秀导学案篇6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作者屈原的生平事迹及主要作品;了解《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技能目标了解“骚体诗”的主要特点,理解《离骚》中对比、象征手法的作用;背诵部分章节内容。
3.情感目标分析并感悟作者在诗中展现出来的满腔爱国热情。
走向高考识记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学习运用对比、比喻等手法。
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具准备多媒体、幻灯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1.关于作者及《离骚》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本文选自《楚辞》。
(投影)“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离骚》导学案
《离骚》节选导学案【素养目标】1、了解屈原生平,了解“楚辞”的文学地位及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2、学习《离骚》,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句,感知屈原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3、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掌握“楚辞”中“香草美人”的象征传统。
4、对比阅读《氓》和《离骚》,探究他们的同异。
【作家作品】1、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芈姓,屈氏,名平,字原。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等人都受到屈原的影响。
屈原是中国古代由集体创作到个人独创的标志性诗人,其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共23篇。
2、区别“楚辞”和《楚辞》①诗体名。
“楚辞”是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其特点是句式长短不一,多用“兮”字。
又称“骚”体。
②总集名。
《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收录了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其中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融入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对后世影响很大。
3、风骚:后人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风骚: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屈原所作的《离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叫领风骚。
4、解题:《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
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
《离骚》代表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
“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创作背景】屈原与怀王同祖,他当左徒,是以宗亲而任重臣。
离骚导学案
《离骚》导学案学习目标:1 、思想目标: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 、知识目标: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掌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 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 、能力目标: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1 、赋与比的写法;2 、“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3 、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第一课时一、1、简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
所以,“风骚”就成了文学的代名词。
2、解题:“离”,通“罹”,“_______”义;“骚”,“________”义。
“离骚”,即“________”的意思。
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王逸解释为“离别的愁思”;也有人解释为“牢骚”。
现多采用班固的解释。
3、屈原:(约前339 —约前278 ),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_____ ,字____ ,又自云名_____ ,字_____ 。
战国楚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
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
其主要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三、诵读课文1 、指导朗读注意节拍如:长太息/ 以掩涕兮余/ 独/ 好修/ 以为常虽/ 体解/ 吾/ 犹未变兮岂/ 余心/之/ 可惩讲解:一般每句二至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 、注意延长如:悔相道之不察兮——忽反顾以游目兮——讲解:“兮”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词“啊”,因此读音要延长一些。
四、基础知识1、注音姱()鞿()謇()謇()谇()纕()茞()诼()偭()忳()侘傺()溘死()鸷()方圜()攘诟()朕()芰荷()裳()岌岌()2、指出通假字【偭规矩而改错】【忳郁邑余侘傺兮】【何方圜之能周兮】【进不入以离尤兮】【芳菲菲其弥章】【延伫乎吾将反】3、古今异义【朕】古义:今义:【以为】古义:今义:4、翻译1、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2、步余马于兰皋兮3、不吾知其亦已矣,宾语前置句。
离骚导学案 公开课教学设计
《离骚》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2.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3.了解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学习重点和难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学习方法:自学法、诵读法、讨论法、学生讲解法学习过程:一、导入“五月五,是端阳。
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洒白糖。
龙舟下水喜洋洋这首民歌唱的是农历五月初五的端五节。
到那一天,我国城乡,特殊是南方泛博农村,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口插艾、挂蒲两种野草,吃粽子,到江边湖畔看龙舟竞赛,来记念一个颜色蕉萃形容枯槁常常吟行江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屈原,他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文化一个符号,一座不论隔着多么远的时代依然能让我们看到的熠熠生辉的精神丰碑。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离骚》,走进这个诗人的心灵世界,去感受他的痛苦与人格魅力。
二、基础知识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赅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惟独圣君贤相才干把国家管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
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曾经任左徒,辅佐怀王,参预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心。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 篇、《九章》9 篇、《招魂》,凡23 篇。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它的直接血缘关系的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
《离骚》导学案
编号029《离骚》复习导学案1主备人:胡玉芳审核人:赵德陆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屈原和“楚辞”的知识;2、了解《离骚》的艺术成就;3、疏通诗歌大意,理解诗歌内容;4、熟读并背诵课文。
【文化常识】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世界文化名人。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2、楚辞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并成为《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3、《离骚》在艺术创作上的成就,是前无古人的。
梁启超在《屈原研究》中说:“《三百篇》好的作品,都是写实感。
实感自然是文学主要的生命;但文学还有第二个生命,曰想象力。
从想象力中活跳出实感来,才算极文学之能事。
就这一点论,屈原在文学史的地位,不特前无古人,截到今日止,仍是后无来者。
因为屈原以后的作品,在散文或小说里头想象力比屈原优胜的或者还有;在韵文里头,我敢说还没有人比得上他。
”《离骚》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浪漫主义抒情诗,诗中无论是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还是对一些事物特征的描绘,都大量采用极富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尤其是对于神话传说的充分运用,更使其展开丰富多彩的幻想翅膀,愈发强化了《离骚》的浪漫主义气韵。
至于比、兴手法的运用,在《离骚》中则更是比比皆是。
如以香草比喻诗人品质的高洁,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等。
【文本梳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部编版离骚导学案
部编版离骚导学案部编版《离骚》导学案《离骚》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学作品之一,被收录在部编版的语文教材中。
本导学案将带领学生深入了解《离骚》这篇文章的背景、内容和意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一、背景介绍《离骚》是中国古代大诗人屈原的代表作之一,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他的生平传奇,作品卓越。
《离骚》这部作品是他在忧思痛苦之际创作的,表现了他内心的苦闷和对政治现实的忧虑。
通过《离骚》,屈原表达了自己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对世事纷扰的不满。
二、内容梗概《离骚》以屈原自己的口吻叙述,首先表达了他在宫廷蒙受排挤和误解的苦闷,然后描述了自己对政治腐败和社会黑暗的不满,最后表达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对个人价值的坚持。
全文充满思想的深刻和语言的优美,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三、逐段解读1. 第一至四章:表达了屈原在宫廷受到包围和排挤后的郁闷和不满,通过描写自然的景物来反衬内心的孤寂和苦痛。
2. 第五至八章:揭示了屈原对当时政治腐败和社会黑暗的批判,反映了他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沉痛感受。
3. 第九至十一章:表达了屈原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对个人价值的坚持,展现了他不畏权势、不惧困苦的决心和勇气。
四、学习要点1. 学习《离骚》这篇文章,不仅要理解文字表面的意思,更要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
2. 关注屈原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所反映的历史风貌和社会现实,这有助于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寄托。
3. 品味《离骚》的语言之美和意境之精,欣赏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运用,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课堂拓展1. 通过朗诵《离骚》,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抒情风采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
2.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赏析,让他们展开讨论,分享自己对《离骚》的理解和感悟,促进思想碰撞和心灵沟通。
3. 提倡学生以《离骚》为题材进行创作,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展现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理解。
通过本导学案的学习,相信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离骚》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感悟其中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价值,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操。
离骚的导学案高一
离骚的导学案高一《离骚的导学案》《离骚》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学作品之一,为了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这部作品,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导学。
下面将从文本理解、作者背景、时代背景等方面展开讨论,帮助同学们更好地领悟《离骚》的艺术魅力。
一、文本理解首先要对《离骚》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这部作品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所作,以叙述自己遭遇逐出宫廷的经历为主线,融入了丰富的抒情和哲理元素。
通过阅读、分析全文,我们可以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理解屈原的思想观点,感受其雄浑的诗歌表达。
二、作者背景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爱国诗人,他的政治理念和才华备受赞誉。
然而,由于受到政治斗争的排挤,最终选择投江而死,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文学遗产。
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思想境遇,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其作品《离骚》,感受其豪情壮志和深沉情怀。
三、时代背景《离骚》诞生于中国战国时期,这是一个充满变革和纷争的时代。
诸侯争霸、风起云涌,思想文化也呈现出多样性和辩证性。
理解《离骚》所处的时代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把握作品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文化特征,进一步领悟其中的文学魅力和历史意义。
四、文学价值《离骚》被誉为中国古代抒情诗的代表之作,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
作品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情感真挚细腻,思想深邃独特,语言优美动人。
通过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内涵价值,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离骚》这部千古名篇所体现的美学魅力和人文情怀。
五、学习目标通过对《离骚》的导学,我们旨在使同学们能够更加熟悉和理解这部文学经典,领悟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综合素养。
同时,也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和感悟《离骚》的过程中,不断拓展自己的文学视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与尊重。
以上是对《离骚的导学案》的简要介绍,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阅读、分析,并从中获得启发和收获。
通过对这部文学经典的深入学习,相信能够让我们更加珍视传统文化,扩展人文视野,提升自身文学修养,成为具有综合素养和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
离骚导学案
《离骚》第一课时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C:积累最基本文学常识,结合课文注释翻译第一段,理解30%思想内容,能找出1-2个比兴句。
B:积累相关文学常识,结合注释翻译第一段,理解45%思想内容,能找出2-3个比兴句,简单说明1-2个的寓意。
A:积累文学常识,结合注释翻译第一段,理解60%思想内容,能找出2-4个比兴句,简单说明2-3个的寓意。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参见资料书《新学案》及相关补充材料
三、本节内容
(一)预习检查(注音、注解、文学常识、朗读)
(二)翻译第一段,并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2、3为思想内容解读题):
1、文中涉及到哪些人物?
2、屈原与楚怀王有何矛盾?与群臣有何矛盾?矛盾根源是什么?
3、根据第二问,请分析屈原的品格与精神(简单字词概括即可)。
4、找出运用了比兴手法的句子,简要分析其寓意。
如“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中的“蕙纕”“揽茝”比喻高尚德行。
(三)课堂检测
四、课后作业——“本节课的收获”,不少于200字,晚自习前收齐。
五、下节预习内容
1、结合注释翻译第二段
2、尝试找出文中直接表白诗人志向和其他的比兴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骚》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能力和方法目标: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预习案Ⅰ。
教材助读:1.关于屈原: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
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心。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2.关于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它的直接血缘关系的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
1、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
2、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
”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
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
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3.关于《离骚》:《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
全诗三百七十二句,二千四百六十四字,是中国古代最为宏伟的抒情诗篇。
其写作年代,或以为在怀王晚年,屈原第一次遭放逐以后;或以为在顷襄王时期,屈原第二次被放逐以后。
《离骚》的题旨,司马迁解释为“离忧”,意思尚不够明白;班固进而释“离”为“罹”,以“离骚”为“遭忧作辞”;王逸则说:“离,别也;骚,愁也。
”把“离骚”释为离别的忧愁。
二说均可通。
尽管对《离骚》的写作年代和题旨有不同说法,一时难下定论,但仍可这样明确地概括:这是屈原在政治上遭受严重挫折以后,面临个人的厄运与国家的厄运,对于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是一个崇高而痛苦的灵魂的自传。
Ⅱ。
预习自测1.给下列字注音姱()鞿()謇()谇()纕()茞()诼()偭()忳()侘傺()溘死()鸷()方圜()攘诟()朕()芰荷()裳()岌岌()2.找出句中通假字并翻译①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措施②忳郁邑余佗傺兮邑通悒,苦闷③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④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⑤芳菲菲其弥章章通彰,明显【信息链接】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
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探究案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学习建议】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
2.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再读课文。
Ⅰ.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在预习的基础上,分段分组朗诵全诗。
注意朗诵技巧:(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学生谈读后的感受,并引导学习方法:明确此诗具有地域色彩性、多不常见字词,必须通解大意后才能顺利背诵,并示例第一句:太息,太息般的眼光,叹息之意;掩涕,涕是眼泪,痛哭流~、感激~零,掩涕意指掩面流泪。
民生,人生。
之,消独。
3.听规范朗诵探究点二自主分析文章思路屈原《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课文节选部分共13节、52句,通过比喻、象征和比较、对照的手法及夹叙夹议的运用表现了屈原志洁行高,执着追求的精神。
先从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遭遇写起,然后再否决自己退隐独善的闪念,表明自己决不变心的爱国热情。
第一部分主要是说他因进谏而遭贬黜,接着就说到朝中小人如何诬蔑他,而君王却执迷不悟,由此他想到当时政治上的坏风气:投机取巧,不顾公理,造谣中伤,产生了孤独感。
但他决不同流合污,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终于得出“伏清白以死直”的结论,这种精神是极为感人的。
第二部分说既黜之后,该怎么办?反省自己,是否没有看清道路,返回去呢?承着反省的思想,检查自己的进退、制衣,肯定了自己的美好品质及政治主张“苟余情其信芳”,“唯昭质其犹未亏”,信念更加坚定,为了寻求理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刚正不阿,一身正气,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自我完善;坚持真理,献身理想;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情感无不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为光明自由幸福而斗争。
在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结构图:遭受贬黜------分析原因-------坚守志趣-------决定退隐第政治理想:哀民生、遵规矩、施美政一政治遭遇:灵修不察、众女嫉余、时俗工巧段心志:屈心抑志、九死未悔第退隐的闪念:回车复路、退修初服二段爱国决心:好修为常、体解Ⅱ.我的知识网络图——归纳总结、串联整合【学习目标】1.了解屈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及人格节操。
2.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丰富的想像、形象的描述。
3.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预习案Ⅰ。
教材助读:1.《离骚》的内容与艺术成就:本文节选自《离骚》,《离骚》的前一部分追忆往事,偏重于叙写现实;后两部分探求未来,偏重于驰骋想象,最后回到现实,结束全篇。
诗中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崇高形象,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离骚》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
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陈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诗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为后来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2.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影响: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Ⅱ。
预习自测1.填空(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
所以,()就成了文学的代名词。
(2)“离”,通“罹”,“_______”义;“骚”,“________”义。
“离骚”,即“________”的意思。
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王逸解释为“离别的愁思”;也有人解释为“牢骚”。
现多采用班固的解释。
3、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_____ ,字____ 。
战国楚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
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
其主要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①怨灵修之浩荡兮古义:恣情,放纵今义:形容广阔或壮大②固时俗之工巧兮古义:善于取巧; 今义:细致、精巧③偭规矩而改错古义:改变措施; 今义:改正错误④竞周容以为度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⑤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古义: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今义:主要指贫穷,经济困难⑥宁溘死以流亡兮古义:随水流而消失; 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⑦长余佩之陆离古义:修长的样子; 今义:形容色彩繁杂【信息链接】屈原的政治生涯屈原的政治活动是和当时历史发生变革的情况相联系的。
春秋时期周王朝的统治制度已不能适应社会形势发展的要求,诸侯国家都已自成中心,相互争霸,楚国的形势与中原各国有相似之处,并由于地理和政治上的有利条件,发展成新兴大国。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实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经过长期兼并,形成了七雄并峙的新局面,其中又以秦、楚为最强。
屈原辅佐楚怀王,正在七雄激烈争斗之时。
屈原起初很受怀王信任重用,怀王让他“造为宪令”,即主持国家政令的起草、宣布等事项。
“宪令”涉及推行变法之事。
楚国在悼王时,已有吴起变法的先例。
怀王初年,也想有一番作为,曾争到合纵之长,因而屈原希望变旧更新,一度受到怀王的支持。
可是,楚国的变法本来就不够彻底,政权主要掌握在贵族重臣手中,他们为了保持个人禄位而反对变法。
当时楚国朝廷中佞臣充斥,与屈原同列的有上官大夫。
他心怀嫉妒,与屈原争宠,屈原起草宪令未定,上官大夫欲夺其稿,屈原不予,他就向怀王进谗言,说:“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怀王庸懦昏聩,不加辨明,就怒疏屈原。
屈原的被疏远,根本原因在于他的政治改革计划触犯了贵族利益,遭到旧贵族们的中伤打击。
屈原和旧贵族集团的斗争,还表现在对外政策上。
屈原分析了当时形势,坚决主张联合齐国、抗击秦国的策略,这是对楚国有利的正确策略,怀王曾采纳他的主张,并派他出使齐国。
屈原被疏远后,秦国派张仪出使楚国,以土地诱惑楚怀王。
目光短浅的怀王就改变了对外政策,采取绝齐亲秦方针,结果使楚国在政治上、外交上吃了大亏。
怀王恼怒,又轻率出兵伐秦。
由于没有齐国的支援,被秦国打得大败,还丧失了汉中之地。
在危殆的形势下,屈原曾被怀王再次派往齐国,以图修复两国交好。
但不久,秦昭王又提出秦楚两国联姻,要与楚王会面,屈原谏阻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怀王之子子兰却劝怀王去秦,说:“奈何绝秦欢?”怀王终于去了秦国,果然被扣留,最后客死于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