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导学案(教师版)------祁阳二中------杨年生

合集下载

《离骚》优秀导学案 3篇

《离骚》优秀导学案 3篇

《离骚》优秀导学案篇3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思想。

2、理清〈离骚〉的思路,理解节选部分主旨。

3、了解浪漫主义手法传统的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重点:1、理清〈离骚〉的思路,理解节选部分主旨。

2、了解屈原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思想。

难点:理解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这一单元学习诗歌,是按照时代的先后顺序安排的'。

〈诗经〉和<离骚》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两大源头。

是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可与日月争辉。

二、屈原及背景介绍忠君爱国诗人希望辅佐明君,致君尧舜,对内制定法令,对外接待宾客。

推举有贤能的人,结果触犯贵族的利益,郑袖等人在怀王面前谗言,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最后楚国灭亡,投汨罗江而死。

所以“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

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矣。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三、解题离骚:遭遇忧愁。

思考可能些什么?忧愁节操四、具体分析课文;问题一:忧愁的是什么?忧愁(民生之多艰)(皇帝昏庸,贤愚不分)(小人离间)问题二:面对这样的现实,它是什么样的节操呢?节操(宁可死以流亡兮,吾不忍为此态兮)不同流合污(伏清白以死直,至前世而固然。

)以死明志(退修吾初服)修身养性(民生各有所好兮,吾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其与心之可惩)至死不渝五、总结屈原: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与世同流合污,保持操守,洁身自好的人。

六、作业:1、熟读并背诵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

《离骚》优秀导学案篇4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把握“楚辞体”的特点。

2、领会本文的艺术手法3、体会诗人美好的品质和忧国情怀。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在反复吟诵中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整合新旧知识,理解作者打造的“香草美人”意象体系。

高一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离骚》教案(通用10篇)

高一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离骚》教案(通用10篇)

高一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离骚》教案(通用10篇)高一语文必修2《离骚》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3、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2、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

[教具]配音朗读磁带、投影胶片。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毛泽东诗词导入。

二、屈原及相关简介结合注释了解屈原,由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屈原作品2、关于楚辞三、结合背景知识释题“离骚”二字,古来数种解释:1、司马迁:遭受忧患的意思。

“离”通“罹”,遭遇;“骚”,忧愁。

“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班固亦同)2、王逸:离别的忧愁。

“离,别也。

骚,愁也。

”——因司马迁距屈原年代未久,故司马迁的说法最可信。

另外还有认为“离骚”二字当释为“牢骚”的。

又有认为《离骚》和《劳商》“同实而异名”,是楚地歌曲名称。

(游国恩)。

还有以离骚为“排解忧愁”之意。

(钱钟书)四、诵读1、播放录音范读,正音;2、学生朗读,要求:把握诗的节奏:《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

诵读时,上分句末字“兮”,犹如现之“啊”,读音要稍长,押韵的字要重读,反复练习,直至口熟。

体味诗的情感:朗读时还要把握每一节的主旨,一节一节地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感情。

五、《离骚》知识点梳理:(多媒体展示,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疏通句子)1、重点词语2、通假字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5、古今异义的词6、句式7、难句翻译六、阅读理解1、讨论:在述怀和反省中,有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明确: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高中必修二《离骚》教案(精选5篇)

高中必修二《离骚》教案(精选5篇)

高中必修二《离骚》教案(精选5篇)高中必修二《离骚》篇1【教学目标】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能力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了解《离骚》语言风格特点,理解文章节选部分的主旨【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鉴赏《离骚》中的诗句,学习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难点引导学生掌握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教学过程】导入相信大家都听过我国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

为了纪念屈原,在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赛龙舟。

这个习俗延续至今。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离骚》来认识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我们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在诗句“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风骚”具有一定的涵义。

“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骚”则是《离骚》中的“骚”。

所谓“风骚”,指的是《诗经》和《楚辞》。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

这两部作品风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

而且,并称的两个“第一”始终在我国文学史上“独领风骚”。

屈原简介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其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等23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同时,他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 《离骚》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 《离骚》导学案设计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

——莎士比亚语文必修2《离骚》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感悟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2.了解两种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移情和比喻。

3.了解屈原生平,领悟其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重点难点1. 诵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感悟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2.了解两种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移情和比喻。

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一.知识链接1.了解作者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战国时代楚国人。

初辅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

后遭到守旧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谗害而去职。

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沅湘流域,比较接近人民生活,对黑暗现实愈益不满。

后因楚国的政治更加腐败,首都郢亦为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

所作《离骚》《九章》《九歌》等篇反复陈述其政治主张,揭露统治集团昏庸腐朽、排斥贤能的种种罪行,表现了他对楚国国事的深切忧念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2.楚辞及《楚辞》①诗体名。

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②总集名。

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对后世影响很大。

后人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风骚: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屈原所作的《离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叫领风骚。

高一语文必修2《离骚》导学案

高一语文必修2《离骚》导学案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销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学后反思】
我的收获:
我的疑问:
四、自主学习
1、注音
姱( ) 鞿( ) 謇( ) 谇( ) 纕( ) 茞( )诼() 偭( ) 忳( ) 侘傺( ) 溘死( ) 鸷( ) 方圜( )攘诟( ) 芰荷( )裳( )岌岌( )
2、指出通假字
【偭规矩而改错】
【忳郁邑余侘傺兮】
【何方圜之能周兮】
【进不入以离尤兮】
【芳菲菲其弥章】
【延伫乎吾将反】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探究一:屈原一生“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
探究二:《离骚》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探究三:诗文中大量运用了“香草”、“美人”意象,体味诗人这样描写的用意。
课题:离骚
学 习 内 容
笔记
【学习目标】
1、了解屈原及有关楚辞的文学知识。
2、学习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疏通生字、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4、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学习重难点】
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学习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反复诵读课文,勾画重点文言知识,能初步翻译课文。完成课前预习学案,然后对照课下注释修改完善并做好标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5《离骚》导学案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5《离骚》导学案1

《离骚》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能力和方法目标: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预习案Ⅰ。

教材助读:1.关于屈原: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

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心。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2.关于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它的直接血缘关系的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

1、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

2、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

”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

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

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3.关于《离骚》:《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

全诗三百七十二句,二千四百六十四字,是中国古代最为宏伟的抒情诗篇。

其写作年代,或以为在怀王晚年,屈原第一次遭放逐以后;或以为在顷襄王时期,屈原第二次被放逐以后。

《离骚》教案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离骚》教案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离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情感及追求。

【教学重难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一、披文入情话屈原1 .抒情名言,导入新课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2.屈原: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爱国主义诗人,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

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

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 除残去秽,励精图治。

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

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

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俳恻的情绪。

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包括两个内涵:圣君贤相的政治和民本思想。

他的代表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

其中《离骚》是代表作。

3.《楚辞》与《离骚》《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

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

前部分追忆往事,表明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和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

后两部分描写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

“离骚”的含义,有的说是“离愁”,有的说是“遭忧”。

“离”,通“罹”,“遭遇”义; “骚”,“忧愁”义。

《离骚》优秀导学案 3篇

《离骚》优秀导学案 3篇

《离骚》优秀导学案篇6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作者屈原的生平事迹及主要作品;了解《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技能目标了解“骚体诗”的主要特点,理解《离骚》中对比、象征手法的作用;背诵部分章节内容。

3.情感目标分析并感悟作者在诗中展现出来的满腔爱国热情。

走向高考识记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学习运用对比、比喻等手法。

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具准备多媒体、幻灯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1.关于作者及《离骚》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本文选自《楚辞》。

(投影)“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2023年《离骚》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整理

2023年《离骚》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整理

2023年《离骚》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整理【学习目标】1.能够理解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富有感情的句子。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课文。

3.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

【重点难点】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

【学法指导】运用诵读法,读读背背,理解难字读音、难字词义和感情丰富的句子。

【学问链接】1.简介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

本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尊崇。

屈原在政治上的活动,据《屈原列传》所载,并用屈原作品相印证,主要有:内政方面赞助怀王,谈论国事及应对来宾,起草宪令及变法;外交方面参与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访齐国。

楚怀王死了以后,长子顷襄王继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当时,楚国人都责备子兰劝怀王入秦的过错,所以,屈原受到广泛的怜悯。

但子兰非但不思其过,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诽谤屈原。

顷襄王在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区。

大约此时郢都在庄暴郢之后,“百姓震愆”,“民离散而相失”,他只得去家乡而就远。

辗转流离在沅、湘一带也许有九年之久。

他远离故国,又无职位,对于国家、宗族之事只有悲叹而已。

于是,他又渐渐地顺着沅江,向长沙走去。

屈原回楚都既不行能,远游、求贤又不成,这时他“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最终,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于汨罗江中,以明其忠贞爱国之怀。

2.“楚辞”“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

它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吸取民间文学特殊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殊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诗歌的新进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主要作品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

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辩》等。

3.骚体诗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

《离骚》教学设计(精选5篇)

《离骚》教学设计(精选5篇)

•••••••••••••••••《离骚》教学设计《离骚》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离骚》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离骚》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思想目标: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知识目标: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掌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能力目标: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赋与比的写法;2、“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3、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

媒体设计:配音朗读磁带、投影胶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1、提问: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慨叹封建帝王武功有余而文才匮乏时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的“风骚”指的是什么?(《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2、简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

所以,“风骚”就成了文学的代名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楚辞》中的名篇《离骚》。

(板书课题:《离骚》)二、解题1、简介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楚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

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

其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其作品2、简介“楚辞”:①诗体名。

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必修二导学案离骚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必修二导学案离骚导学案

【学习设想】1 、了解屈原的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的思想2、了解《离骚》的语言风格和结构,理解节选部分的主旨。

【学习目标】1.通过品读《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

2.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

【学习过程】一、预习检测见《学习指导》二、课后题检测(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诗句,课文里类似的诗句还有一些,试把它们找出来。

再以它们为线索,说说诗里写了哪些内容。

---------------------------------------------------------------------------------------------------------------------- (二)《离骚》的句式长短不一,又多用对偶手法,呈现出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

请具体说说下列诗句是如何构成对偶的。

1.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

2.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3.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4.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5.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三)《离骚》多用比兴手法,正如东汉王逸所说的“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请从诗中找出一些例子来,并简要分析它们各自的寓意。

【拓展链接】一、香草美人与后世文学论离骚中的香草美人,司马迁赞屈原道:“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离骚》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它的意象美人、香草了。

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

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屈原很多时候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

以夫妇喻君臣形象生动,符合当时的情境。

大多数人是这样认为的,而王逸说:“女以喻臣。

”李陈玉认为:“言求女者,求贤君之譬也。

”我认为美女就是指具有高尚品格、具有内外美统一的女子。

离骚导学案

离骚导学案
4、古今异义
(1)怨灵修之浩荡兮(2)固时俗之工巧兮
(3)竞周容以为度(4)长余佩之陆离
5、判断下列文言句式
(1)虽解体解吾尤未变兮
(2)不吾知其亦已兮
(3)谣诼谓余以善淫
(4)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合作探究】
诗歌反映了一个怎么样的社会现实?对于这种社会现实,作者报以怎样的态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北流市实验中学 高一 语文科 导学案
课题:离骚
主备人:吴鸿萍 审核人:林新魏 课时:2课时 姓名:
教师“复备”栏、学生笔记栏
【学习目标】
1.了解屈原和《离骚》,疏通文章大意,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2.诵读文章,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学习本诗比兴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学习重点】
忳( )郁邑余侘( )傺( )兮
宁溘( )死以流亡兮鸷( )鸟之不群兮
忍尤而攘诟( ) 步余马于兰皋( )兮
制芰( )荷以为衣兮 高余冠之岌岌( )兮
四、诵读课文,注意字的读音和音节的划分。
五、结合课文注释,将诗歌翻译成现代汉语。(分小组讨论展示)
六、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通假字
(1)偭规矩而改错(2)何方圜之能周兮(3)芳菲菲其弥章
2.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步骤:
第一步 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思想性格)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2)抓住人物形象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学与测P24)
第二步 结合诗句分析形象
第三步 指出形象的意义、 表达了什么感情。
【学法指导】
(1)课前让学生充分预习,读懂读通课文,扫除文字障碍。(2)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屈原,激发学生了解屈原的兴趣。(3)通过小组讨论,练习等方法让学生理解比兴的修辞手法的运用,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离骚》导学案

《离骚》导学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倘若你是屈原,你在遭遇贬谪后将何去何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抱负未展的屈原退居郢都讲 学,楚国贵族集团不断向楚 怀王进谗言。忠奸不分、左 右摇摆的楚怀王就在屈原反 对屈辱的楚秦"黄刺之盟" 下,第二次把屈原流放到汉 北和沅湘流域。
诗歌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对楚国的腐败 公元前 280 年,秦将司马错 攻楚,楚割让上庸、汉北地;
资料补充 3:“香草美人” “《离骚》之文,依《诗》 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 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 以比馋佞;灵修美人,以譬 君主……”
——汉·王逸《离骚序》 ——所以“香草美人”在旧 时诗文中用以象征______。
思考:众女、灵修、鸷鸟等写法继承了《诗经》当中何种表现手法?
这种写法强化了屈原何种形象?
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 第二年,秦白起攻楚,取邪、
如仇的斗争精神。 五.生命之思
邓、西陵。公元前 278 年, 白起更进一步攻下郢都,楚 顷襄王只好跟那些执政的贵
屈原两次被贬,去故乡而就远,辗转流离在沅湘一带,最终在秦攻破楚国都城后, 族们一起,狼狈不堪地逃难,
资料补充 2:《离骚》解题 “离,犹罹也。骚,忧愁也。 离骚者,乃言遭遇忧愁,陷 入困境。”
——东汉.班固
“离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本梳理 (1)请认真研读《离骚》第一段,从文中找到原句作答。

离骚_导学案(教师版)______祁阳二中______杨年生

离骚_导学案(教师版)______祁阳二中______杨年生

离骚导学案1、屈原生平屈原,战国末期人,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

名平,字原。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他的代表作《》,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诗,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主义杰作。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

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

”2、楚辞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3、相关《离骚》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

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

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

后人多各从其一说。

近世学者,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文学上常以“风骚”并称。

"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所以成为文学的代名词【自学反馈】(1)给画线字注音并解释修姱( )() 侘傺( )()揽茝( )( ) 蕙纕( ) 芰荷()溘死()攘诟()谣诼()謇朝谇.()()而夕替偭.()()规矩而改错宁溘.()()死以流亡兮忍尤.()( )而攘.()()诟伏.()( )清白以死直兮余独好修.()( )以为常岂余心之可惩.()( )(2)文言知识A、通假字(1)偭规矩而改错() (3)何方圜之能周兮()(3)忳郁邑余侘傺兮( )(4)延伫乎吾将反( )(5)进不入以离尤兮( )(6)芳菲菲其弥章()B\古今异义(1)怨灵修之浩荡兮(古义:;今义: )(2)固时俗之工巧兮(古义:;今义: )(3)偭规矩而改错(古义:;今义: )(4)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古义:;今义: ) (6)宁溘死以流亡兮(古义:;今义:C、一词多义虽余虽好修姱()以长太息以掩涕()虽九死其犹未悔()谣诼谓余以善淫()竞周容以为度()之哀民生之多艰()高余冠之岌岌兮()D、词类活用步余马于兰皋兮() 固前圣之所厚(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屈心而抑志,忍尤而攘诟:( ) E、特殊句式不吾知其亦已矣:( ) 长余佩之陆离:(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謇朝谇而夕替:()F翻译。

离骚-导学案(教师版)------祁阳二中------杨年生

离骚-导学案(教师版)------祁阳二中------杨年生

《离骚》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打作者理想的关系。

4.有感情地朗诵全文,细心体会其节奏、韵律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诵、品悟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学习重点】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徳。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课时建议】2课时预习案【知识链接】1、屈原生平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岀的政治家和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秫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

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淸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超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2、楚辞“楚辞"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战国时期的一批楚国作家在学列楚国民歌基础上,创造、发展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地",故谓之“楚辞"的一种诗歌形式。

《楚辞》则是由西汉刘向编辑的屈原、宋玉等楚国作家作品的总集名。

《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

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

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骚》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4.有感情地朗诵全文,细心体会其节奏、韵律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诵、品悟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学习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课时建议】2课时

预习案
【知识链接】
1、屈原生平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

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2、楚辞
“楚辞”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战国时期的一批楚国作家在学习楚国民歌基础上,创造、发展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地”,故谓之“楚辞”的一种诗歌形式。

《楚辞》则是由西汉刘向编辑的屈原、宋玉等楚国作家作品的总集名。

《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

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

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3、有关《离骚》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

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

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

后人多各从其一说。

近世学者,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文学上常以“风骚”并称。

"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自学反馈】
(1)给画线字注音
修姱( kuā) 侘傺( chàchì) 揽茝( chǎi ) 蕙纕( xāing ) 芰荷(jìhé)

溘死(kè)攘诟(gòu )谣诼(zhuó)
(2)文言知识
A、通假字
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
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芳菲菲其弥章“章”通“彰”
延伫吾将反“反”通“返”
B、一词多义
虽以
·
余虽好修姱虽然长太息以掩涕连词而,表并列
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谣诼谓余以善淫介词,用
竞周容以为度以(之)为,把……作为

哀民生之多艰之:主谓之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高余冠之岌岌兮之: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C、词类活用
步余马于兰皋兮步---使动,使马步固前圣之所厚厚—形容词活用动词推重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高,长---形容词活用使动使……加高使……加长$
E、特殊句式
不吾知其亦已矣:不吾知宾语前置
长余佩之陆离佩之陆离定语后置: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状语后置
F翻译。

A、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世俗本来善于投机取巧啊,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措施。

B、背绳墨以追曲,竞周容以为度
违背准绳而随意歪曲啊,竞相把苟合取悅于人奉作法度。

C、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不了解我也罢了啊,只要我本心确实是好的。

D、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即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因受挫而改变的吗
⑶文本解读
表现屈原高尚品质和爱国情怀诗句: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民生各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探究案
探究点一
⑴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兮”,却“謇朝谇而夕替”,有哪几个个原因
明确:君王放纵,不察(灵修浩荡,“终不察夫民心);小人投机诬蔑(“众女嫉余之娥眉,谣诼谓余以善淫);时俗不好,而自己不愿同流合污(固时俗之工巧”“背绳墨以追曲”)。


⑵屈原用什么态度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原文回答)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表现了屈原坚持自己的志向和理想,坚贞不屈,不同流合污,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

⑶诗中的屈原在衣着和外貌上有怎样的特点这比喻什么
明确:衣着“制以为衣兮,集以为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佩缤纷其繁饰兮”
外貌“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用“芰荷﹑芙蓉﹑高冠﹑长佩﹑繁饰﹑蛾眉”比喻诗人远大高尚的志向和品德
:
探究点二
⑴赏析《离骚》的语言特色
明确: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

如:①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蕙纕”“揽茝”比喻自己的美德)②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灵修”,神圣,喻指君王。

“众女”喻指许多小人。

“蛾眉”喻指高尚德行)其次,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等,再次,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训练案
课外延展
$
1、屈原作品中的一些名句:
①“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

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远游》)。

③“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九歌·国殇》)。

2、朗读屈原《离骚》结尾“乱曰”部分并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离骚(节选)
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注解:彭咸:传说是殷代贤臣,因为讽谏君主不被听从,投水自尽。

(1)解释下列词语
已:停止故都:故国美政:理想中的美好政治(圣君贤臣的政治)(2)翻译
①国无人莫我知兮楚国没有贤人,不能理解我
②既莫足与为美政兮既然不值得与他们从事美好的政治啊(4)最后一句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明确:学习彭咸,为理想献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