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学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

5 离骚

学习目标

1.了解楚辞的特点,学习本诗以比兴为主的表现手法。

2.反复吟咏,体会屈原内心的幽怨、痛苦之情。

3.理解诗人内心的痛苦,把握作者高洁的情操。

自主认识

一、整体感知

1.查阅资料,了解屈原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人物;了解《离骚》的内容和诗人的经历。

2.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本大意,标识难解之处。

3.画出表现屈原高尚品质和爱国情怀的诗句,熟读成诵。

二、自练自测

1.指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1)之{哀民生之多艰( )长余佩之陆离( )

(2)以

2.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不吾知其亦已兮( )

(2)长余佩之陆离( )

三、质疑问难

请将预习过程中的疑问写在下面,并在小组内部讨论解决。

合作探究

1.你觉得“兮”字应该怎样来读?为什么?《离骚》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

2.本诗带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基调?

3.面对不公平的待遇,屈原的选择是什么?哪些诗句体现了诗人的心志?

4.对于《诗经》和《离骚》里的比兴手法,你都有哪些理解?谈谈二者的异同点。

5.结合诗句和自己的想象,说说诗歌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课堂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修姱.(kuā)朝谇.(zuì)谣诼.(zhuó)揽茝.(chǎi)

B.溘.死(kè) 侘傺.(chì) 鸷.鸟(zhì) 方枘.(ruì)

C.芰.荷(zhī) 偭.规矩(miǎn) 羁(jī) 攘.诟(rǎnɡ)

D.方圜.(huán) 杂糅.(róu) 岌.岌(jí) 兰皋.(ɡāo)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朝谇

..:

②竞周容

...以为度.:

③延伫

..:

④高.余冠之岌岌

..兮:

3.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又申.之以揽茝申:申述,说明。

B.忍尤而攘.诟攘:忍受。

C.苟余情其信.芳信:确实。

D.长余佩之陆离

..陆离:修长的样子。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长声叹息,掩面垂泪啊,哀伤百姓的生活多灾多难。

B.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也是在我的心中所向往的美德啊,纵然九死我也不后悔。

C.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雄鹰和凡鸟不合群啊,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

D.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保持清白即使死了也值得啊,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推崇的。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怨灵修之浩荡

..兮,终不察夫民心。

B.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

C.芳与泽其杂糅

..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D.佩缤纷

..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离骚》的节选部分,回答6~8题。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6.屈原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诗中提及三个方面,请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出来。

①;②;③。

7.对诗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屈原对百姓生活艰难的感叹。

B.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屈原以香花香草装饰自己,实际上是以此比喻自己高洁的志向。

C.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埋怨神灵不能主持正义,不了解民心。

D.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指出当时世俗投机取巧,违背规矩任意改变。

8.对这节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表达了屈原对百姓生活艰难和自己的无人理解遭人诽谤的不满和愤懑。

B.诗中以赋来直抒胸臆,以比来表明自己的志向,以兴来引出议论感叹。

C.诗中写出了自己因遭众多奸臣小人中伤而遭贬的原因。

D.诗句最后表明自己所处时代恶劣社会风气盛行。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9~12题。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或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

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忍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牵萦着我。

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

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这个偏差或许是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诚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不同,正是由于前者的献身是别无选择的,后者却是投机的。屈原身为三闾大夫,是楚国的决策大臣,他不能承受楚国蒙受亡国的事实。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行吟,可以留下作品“薪火传人”。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惟一的坚持。他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诗人的事业,可以不与某一个具体的朝廷和君王相联系,相始终。屈原的这种始终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不可挽救的狂澜的惟一坚持。“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之于生死,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虽然“乐莫乐兮新相知,哀莫哀兮生别离”,已将生乐死苦、留恋人世的滋味体会尽至,但是,主动迎接死亡,“在不可选择中进行选择”的精神依然确立。中国的志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时候,很重视死之权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将死看做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屈原即是著名的范例。他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进入,被俘受辱而死的。他认为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独立的死。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时而悲吟,时而高歌,徜徉在汨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赴死。

屈原之死,死的原因不是“诗人”的,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政治家只要死得其所和旗帜鲜明,诗人却要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的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践志。当死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选择了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出于公心,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真谏烈臣;但司马迁认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完成千古《史记》,为中国撰写第一部大型纪传体史书。

既有了帝王家的史官,却执意要做民间第一史家。当时虽没有明文不准平民“写史”,但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