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学案
《离骚》优秀导学案 3篇
《离骚》优秀导学案篇3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思想。
2、理清〈离骚〉的思路,理解节选部分主旨。
3、了解浪漫主义手法传统的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重点:1、理清〈离骚〉的思路,理解节选部分主旨。
2、了解屈原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思想。
难点:理解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这一单元学习诗歌,是按照时代的先后顺序安排的'。
〈诗经〉和<离骚》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两大源头。
是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可与日月争辉。
二、屈原及背景介绍忠君爱国诗人希望辅佐明君,致君尧舜,对内制定法令,对外接待宾客。
推举有贤能的人,结果触犯贵族的利益,郑袖等人在怀王面前谗言,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最后楚国灭亡,投汨罗江而死。
所以“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
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矣。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三、解题离骚:遭遇忧愁。
思考可能些什么?忧愁节操四、具体分析课文;问题一:忧愁的是什么?忧愁(民生之多艰)(皇帝昏庸,贤愚不分)(小人离间)问题二:面对这样的现实,它是什么样的节操呢?节操(宁可死以流亡兮,吾不忍为此态兮)不同流合污(伏清白以死直,至前世而固然。
)以死明志(退修吾初服)修身养性(民生各有所好兮,吾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其与心之可惩)至死不渝五、总结屈原: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与世同流合污,保持操守,洁身自好的人。
六、作业:1、熟读并背诵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
《离骚》优秀导学案篇4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把握“楚辞体”的特点。
2、领会本文的艺术手法3、体会诗人美好的品质和忧国情怀。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在反复吟诵中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整合新旧知识,理解作者打造的“香草美人”意象体系。
《离骚》教学教案3篇
《离骚》教学教案《离骚》教学教案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离骚》教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离骚》教学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4、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难点1、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步骤:预习1、正音苗裔孟陬揆扈芷汩搴骐骥申椒昌被惮踵荃謇羌2、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感情。
第一课时一、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几组有关屈原的照片:屈原被楚怀王流放,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
提问:你们知道照片上这们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老师深情的说)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
后人为了纪念这们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习俗。
二、有关资料1、屈原生平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
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离骚》教案集合六篇
《离骚》教案《离骚》教案集合六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离骚》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离骚》教案篇1教案示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并朗读和串讲课文;2.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难点: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一、导语:我们刚刚学习了《诗经》三首,从中感受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些特点,例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现状;在形式上四言一句,琅琅上口,又广泛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等等。
而今,我们将要学习的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诗作《离骚》,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与《诗经》相比,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变化还是很大的。
另外,屈原有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恰恰是出自《离骚》之中。
下面就让我们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去发现和归纳这些变化、体会诗人的那种“上下求索”的精神吧!二、学习有关文学常识(一)引导学生阅读课前、课下、课后的提示、注释、资料等文字。
设计三个问题帮助学生快速阅读1.诗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2.《离骚》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与诗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3.被后世称为“楚辞体”或“骚体”的诗歌有那些特点?教师明确:1.屈原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
作为当时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是负有内政、外交重任的。
所谓“联齐抗秦”的主张恰恰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
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要使祖国独立富强,以至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达到所谓唐虞三代之治。
其具体主张就是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
上述思想便是所说的“美政”的具体含义。
2.参见教材第33页资料的结尾那句话(从“诗中通过这样的抒写”到完),而“离骚”这个词的解释就是“遭遇忧患”。
此诗的写作时间又正是在诗人因受到谗言第一次被放逐,诗人是被迫远离故土的,因此,其忧国忧民的思想随处可感亦在情理之中。
《离骚》教案合集六篇
《离骚》教案《离骚》教案合集六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离骚》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离骚》教案篇1【教学要点】1、掌握作家作品以及文学体裁常识。
2、理解运用比兴手法的艺术效果。
3、翻译并背诵全文。
【教学设想】难文浅教,重在落实,先译后析,趣味背诵。
【教学流程】一、出示对联和诗歌,初步感知,导入课文1、对联和诗歌: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2、阐释对联诗歌内容:屈原一生忠君爱国,但不被理解,反被排斥、流放,最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伟大的诗人,《招魂》《九歌》是他的作品。
屈原在诗歌中,往往用香草比喻自己,表现自己的高尚品德。
二、掌握文学常识,落实基础知识。
学生课前查阅资料,课堂上师生交流,进一步明确知识点1、屈原:名平,字原,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开创了由集体创作转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
有作品25篇,《九歌》11篇,《九章》9篇,另有《离骚》《天问》《远游》《卜居》《渔父》等作品,保存在西汉人刘向辑录的《楚辞》中。
其中,《九歌》是祭神的乐曲,充满生活气息;《天问》表现屈原的学术造诣和历史观、自然观;其余以《离骚》为代表,表达内心的情愫。
《离骚》是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也是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2、楚辞: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新诗体。
源于楚地歌谣,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
每句以四六字为主,多用“兮”字,辞藻华丽。
楚辞的概念最早见于《史记》。
刘向把屈原宋玉及汉代模拟这种题材所写的作品汇辑成书,定名《楚辞》,于是,楚辞又成了诗歌总集的名称。
因为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离骚》,后人以“骚”来称楚辞。
而《诗经》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国风”,后人以“风骚”称《诗经》和《离骚》所开创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
离骚 学案
《离骚》(节选)学案【作家作品】一、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楚辞》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一起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辞影响深远,只有《诗经》可与之相比。
《诗经》和《楚辞》所开辟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二千年来一直为我国优秀的作家所继承和发扬。
二关于作者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本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尊崇。
屈原名平,字原。
相传是现在湖北秭归县人。
年轻时辅助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间大夫。
主张变法图强,革新政治;东方联合齐国,西方抗击强秦。
后来因有人挑拨而被怀王疏远。
楚顷襄王时进一步受到排挤,被长期流放在沅湘一带。
秦国攻占楚国首都郢之后,他悲愤绝望,相传于公元前278年旧历五月初五抱石跳进汩罗江中。
这一天就成为后世纪念他的端午节。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创了诗人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
屈原以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贵品格,以他创作的光辉灿烂的诗篇,对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对我国文学优秀传统的形成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我国文学史的发展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屈原首先是作为一个爱国者、爱国的诗人为后世所景仰的。
汉初,遭遇与屈原相似的贾谊,他写过一篇《吊屈原赋》,表示了对屈原的崇敬,并寄托了自己的感慨。
司马迁也是真正理解屈原的人,他不仅在《史记》中为屈原立传,极力赞扬屈原,并且以“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的精神鞭策自己,以完成《史记》的写作。
以后,屈原精神在许多作家身上得到进一步发扬,李白、杜甫都景慕屈原之为人。
李白“一生傲岸”,不向权贵折腰,却深深敬佩屈原。
他说:“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肯定了屈原的不朽。
《离骚》备课教案
《离骚》备课教案备课教案:《离骚》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离骚》的背景和作者屈原;2.理解《离骚》的主题和意义;3.分析《离骚》的艺术特点和修辞手法;4.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介绍《离骚》的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的兴趣。
简要介绍古代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2.阅读与理解(30分钟)分成小组,每组领取一段《离骚》进行阅读。
教师带领学生讨论每段的意义、主题和修辞手法。
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并对其他小组进行点评。
3.分析与解读(20分钟)教师梳理《离骚》的艺术特点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分析《离骚》中所表达的情感,如痛苦、无奈和抱负等。
4.欣赏与评论(20分钟)引导学生欣赏《离骚》中的优美诗句和形象描绘。
鼓励学生进行文学评论,对《离骚》的主题和意义进行剖析。
5.拓展与实践(15分钟)让学生选择一个段落,用现代白话进行改写,并进行朗读和分享。
鼓励学生找寻现实生活中的离骚情感,进行创作和表达。
6.总结与延伸(10分钟)学生进行总结,梳理所学的知识和体会。
提供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对比《离骚》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三、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总结时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检查学生对《离骚》的理解和解读是否准确。
3.评价学生的评论和创作是否有独到的见解和个性。
四、板书设计:《离骚》- 背景与作者- 主题和意义- 艺术特点和修辞手法- 作品欣赏和评论- 拓展和延伸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分析和欣赏《离骚》,使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评论和创作。
通过小组合作和个人表达,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对诗句进行背诵,更好地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六、教学延伸:1. 了解《离骚》的背景和作者:《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是屈原的代表作。
屈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之一,他生活在战国时期,是楚国的政治家和文人。
《离骚》优秀导学案 3篇
《离骚》优秀导学案篇6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作者屈原的生平事迹及主要作品;了解《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技能目标了解“骚体诗”的主要特点,理解《离骚》中对比、象征手法的作用;背诵部分章节内容。
3.情感目标分析并感悟作者在诗中展现出来的满腔爱国热情。
走向高考识记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学习运用对比、比喻等手法。
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具准备多媒体、幻灯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1.关于作者及《离骚》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本文选自《楚辞》。
(投影)“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离骚》教案范文五篇
《离骚》教案范文五篇《离骚》教案范文五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离骚》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离骚》教案篇1一.关于教材我所说课的目是两千年前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它是高中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册第一单元(古典诗歌)的第二。
该单元所选古代古体诗8首,其中《诗经》中3首,汉魏晋五言诗3 首,《孔雀东南飞》并序以及《离骚》节选。
在该单元中,《离骚》节选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
一方面,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的楚辞是继北方黄河流域出现《诗经》之后,在南方长江流域出现的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新诗体,其本身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楚辞作品,尤其是屈原的《离骚》从词句的角度看,地方特色鲜明,学生理解的难度较大。
从作品的内容看,《离骚》是一首规模宏伟的政治抒情长诗,全诗373句2400余字,既具有诗人自传的性质,又具有某些幻想性的浪漫主义成分,整首诗歌感情回环激荡,撼人心魄。
课文节选了长诗的第一节,内容主要是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二.关于教学方法结合作品特点,按照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在古典诗歌方面阅读能力的要求,我把《离骚》节选的教学目的确定为以下两点:一是了解屈原的生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忧民的感情;二是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
高中二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古代诗歌的能力,但对于时代久远的楚辞作品,的前提――读懂诗歌的内容方面,仍存在困难,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特点,我确立重点及难点如下:教学重点:鉴赏重要的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离骚》教学设计(精选5篇)
•••••••••••••••••《离骚》教学设计《离骚》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离骚》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离骚》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思想目标: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知识目标: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掌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能力目标: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赋与比的写法;2、“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3、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
媒体设计:配音朗读磁带、投影胶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1、提问: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慨叹封建帝王武功有余而文才匮乏时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的“风骚”指的是什么?(《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2、简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
所以,“风骚”就成了文学的代名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楚辞》中的名篇《离骚》。
(板书课题:《离骚》)二、解题1、简介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楚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
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
其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其作品2、简介“楚辞”:①诗体名。
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离骚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5课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就是这样一位诗人,忧国忧民;“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就是这样一位清士,信念坚强;“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勇士,斗志昂扬;“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不畏强暴。
不管历史如何嬗变,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自屈原投入汨罗江的那一刻起,他在楚国百姓心中就牢牢凝固和沉淀了,也注定他的灵魂将得到洗礼和超度,割之不断、挥之不去,进而升华成为一个伟大民族的精神象征,穿越时空,年年相继,代代相传。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曾任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
杰出的政治家,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开创者。
195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确定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创立了“楚辞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其中《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他创作的“楚辞”的代表《离骚》,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他的诗歌标志着我国诗歌创作由民间集体创作向作家个人独立创作的转变,作品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报国为民的热情。
他强烈的爱国思想、高洁的品格和为追求理想而九死不悔的执着精神,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战国时期,已经归并成为了七个大国,这七个大国都想统一中国。
在七国中,秦国最强,楚国最大,齐国最富,韩、赵、魏三国较小。
屈原是楚王的同姓贵族,起初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
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联齐抗秦。
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
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
公元前305年,屈原因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盟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
《离骚》是诗人在流放期间所作的一首长篇抒情诗。
离骚教案教学设计
离骚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离骚》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伟大作品,具有重要的文
学价值。
2.理解《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一部辞章,颂
扬了屈原的忠诚和爱国情怀。
3.学会欣赏《离骚》的诗歌艺术,领悟其中的联想、景物描写和意象
等特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让学生熟悉《离骚》的背景、作者及其创作目的,理解其中
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2.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对《离骚》的诗歌艺术的感悟,引导学生领悟
其深刻的意涵。
三、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导入与背景介绍(15分钟)
1.引导学生通过图片或视频等素材了解《离骚》的背景和屈原的作品。
2.师生共同讨论《离骚》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并引导
学生思考屈原创作《离骚》的目的和表达的生活情感。
第二课时:诗歌分析(30分钟)
1.师生共同欣赏《离骚》的部分内容,分析其中的联想、意象等诗歌技巧。
2.引导学生对《离骚》的情感和思想进行深入探讨,关注其中表现的忠诚、激情以及屈原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第三课时:诗歌赏析(30分钟)
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段《离骚》,组织小组展示,并分享自己对这段诗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运用自己所学的诗歌分析方法,再深入对诗歌进行赏析。
第四课时:写作与表达(45分钟)。
《离骚》教案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离骚》教案--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的基本内容。
(2)能够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3)能够鉴赏《离骚》中的名句,领会其深刻的哲理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离骚》。
(2)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离骚》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分析评价。
(3)学会对比不同诗篇,感受《离骚》独特的艺术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2)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
(3)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坚持正义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离骚》的基本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2)名句的赏析和诗篇的对比阅读。
2. 教学难点:(1)把握《离骚》的象征、隐喻手法。
(2)深入理解《离骚》中的哲学思想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离骚》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屈原,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离骚》,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结合课下注释,理解难点词语。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4. 课堂讲解:讲解《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解读名句的深刻含义。
5. 对比阅读:选取其他诗篇进行对比,感受《离骚》独特的艺术魅力。
6. 情感体悟: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离骚》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四、作业布置1. 熟读《离骚》,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2. 分析《离骚》中的象征、隐喻手法,举例说明。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离骚》的创作背景,如楚国风貌、屈原事迹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关于《离骚》教案3篇
《离骚》教案关于《离骚》教案3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离骚》教案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离骚》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楚辞”这种诗歌样式及屈原与楚辞的关系。
2.体会骚体诗的节奏。
3.了解《离骚》所体现的积极浪漫主义创作精神。
4.理解并背诵课文二、能力培养目标1.借助注释,较为准确的理解课文。
2.能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培养初步鉴赏《离骚》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通过了解屈原的生平及鉴赏《离骚》优美的诗句,感受诗人的忧伤心事、高尚情操、纯洁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恶如仇的品性。
【重点、难点】《离骚》是我国诗歌史上首次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抒情诗。
屈原以他思想的博大、构思的奇特,利用和借鉴当时南方楚国民歌,多用“兮”字的句式及方言,大量运用比喻,难字较多,意思也较艰深,极大地增加了理解诗歌的难度。
因此,疏通诗句,准确诵读,把握诗人情感,就成了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解决办法】1.疏通诗句,反复诵读,体悟情感。
2.鉴赏诗歌是艺术手法、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
2.学习屈原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接受高尚情感的熏陶。
【学生活动】1.第一课时,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句,反复诵读,熟悉骚体的体例。
2.第二课时,鉴赏诗歌是艺术手法、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课前预习借助注释,读准字音,尽量疏通诗句。
二、导入我国文学“风骚”并举。
风:《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十五国风”,简称“风”;骚:《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其中成就最高的是《离骚》,简称“骚”。
简介屈原、《楚辞》与《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
相传是现在湖北秭归县人。
年轻时辅助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间大夫。
主张变法图强,革新政治;东方联合齐国,西方抗击强秦。
后来因有人挑拨而被怀王疏远。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离骚》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主要意象和情感。
(2)能够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了解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离骚》。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2)理解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斗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离骚》的基本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2. 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离骚》中生僻词语的解释。
2. 屈原情感的把握及其与现实的联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离骚》的背景、内容、艺术特色等。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离骚》,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等。
4. 审美教育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屈原及《离骚》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离骚》,理解诗文内容。
3. 讲解分析:讲解诗中的生僻词语、意象、情感等。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等。
5. 欣赏评价: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后作业:(1)熟读《离骚》,加深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七、教学反思1. 课程内容: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2. 教学方法:反思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改进。
3.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
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离骚教案》
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离骚教案》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离骚教案》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离骚教案。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
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教具准备录音机教学磁带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3、学习诗歌的1—7节,解决其中的`疑难字、词,能够熟读并基本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一、导语:《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4学案:2.5 《离骚》节选 Word版含答案
第5课离骚(节选)学习重点1.记:积累本文重要的基础学问,诵记屈原名句。
2.读:理解并把握诗中的关键语句,分析、理解诗人的政治抱负;感悟并学习诗人坚持真理、宠爱祖国、至死不渝的思想。
3.写:就屈原抱石投江写一段文字,谈谈你的看法。
4.练:判定和理解文言文古今异义词。
一、诵记名言警句文本名句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4.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5.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6.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7.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8.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其他的名句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2.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涉江》)3.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湘夫人》)4.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涉江》)5.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涉江》)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及背景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缘由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乐观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见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毁灭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冲突,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抱负。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
“离骚”是楚辞篇名,“离”,通“罹”,患病;“骚”,忧愁。
“离骚”即作者患病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全诗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意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情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离骚》教案5篇
《离骚》教案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离骚》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离骚》教案篇1【学习目标】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4.背诵全诗。
【学习重点难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3、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学法指导】1.借助课文注释和古汉语字典自主理解诗的大意,掌握重点诗句的翻译及重点字词的含义。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屈原生平事迹及其对后世国民精神的影响;了解楚辞的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有感情地朗诵全文,细心体会其节奏、韵律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诵、品悟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预习案【预习指导】1、走进新课:请大家猜一下这幅对联和哪位历史人物有关?对联: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
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离骚》作者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
高一语文下册《离骚》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下册《离骚》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
2.分析《离骚》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古典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4.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把握《离骚》的情感脉络,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向学生简要介绍《离骚》的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读《离骚》,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讨论交流针对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理解和感悟。
4.精讲课文分析《离骚》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夸张等,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逐段解析《离骚》的情感脉络,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第一段:离骚之意解释“离骚”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何以此命名。
分析第一段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第二段:美政之愿分析作者对美政的向往,引导学生思考美政与现实政治的关系。
品味诗歌中的美好词句,感受作者的情感。
第三段:人生感悟分析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品味诗歌中的哲理,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第四段:忠诚之美分析作者对忠诚的赞美,引导学生理解忠诚的重要意义。
品味诗歌中的美好词句,感受忠诚之美。
第五段:悲壮之志分析作者对悲壮事迹的描述,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品味诗歌中的悲壮之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5.课堂小结6.课后作业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反应,针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解答,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
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鉴赏能力进行评估,以便在下一节课中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和情感脉络,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和古典文学鉴赏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5 离骚学习目标1.了解楚辞的特点,学习本诗以比兴为主的表现手法。
2.反复吟咏,体会屈原内心的幽怨、痛苦之情。
3.理解诗人内心的痛苦,把握作者高洁的情操。
自主认识一、整体感知1.查阅资料,了解屈原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人物;了解《离骚》的内容和诗人的经历。
2.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本大意,标识难解之处。
3.画出表现屈原高尚品质和爱国情怀的诗句,熟读成诵。
二、自练自测1.指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1)之{哀民生之多艰( )长余佩之陆离( )(2)以2.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不吾知其亦已兮( )(2)长余佩之陆离( )三、质疑问难请将预习过程中的疑问写在下面,并在小组内部讨论解决。
合作探究1.你觉得“兮”字应该怎样来读?为什么?《离骚》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2.本诗带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基调?3.面对不公平的待遇,屈原的选择是什么?哪些诗句体现了诗人的心志?4.对于《诗经》和《离骚》里的比兴手法,你都有哪些理解?谈谈二者的异同点。
5.结合诗句和自己的想象,说说诗歌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课堂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修姱.(kuā)朝谇.(zuì)谣诼.(zhuó)揽茝.(chǎi)B.溘.死(kè) 侘傺.(chì) 鸷.鸟(zhì) 方枘.(ruì)C.芰.荷(zhī) 偭.规矩(miǎn) 羁(jī) 攘.诟(rǎnɡ)D.方圜.(huán) 杂糅.(róu) 岌.岌(jí) 兰皋.(ɡāo)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朝谇..:②竞周容...以为度.:③延伫..:④高.余冠之岌岌..兮:3.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又申.之以揽茝申:申述,说明。
B.忍尤而攘.诟攘:忍受。
C.苟余情其信.芳信:确实。
D.长余佩之陆离..陆离:修长的样子。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长声叹息,掩面垂泪啊,哀伤百姓的生活多灾多难。
B.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这也是在我的心中所向往的美德啊,纵然九死我也不后悔。
C.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雄鹰和凡鸟不合群啊,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
D.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保持清白即使死了也值得啊,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推崇的。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B.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C.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D.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离骚》的节选部分,回答6~8题。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6.屈原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诗中提及三个方面,请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出来。
①;②;③。
7.对诗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屈原对百姓生活艰难的感叹。
B.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屈原以香花香草装饰自己,实际上是以此比喻自己高洁的志向。
C.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埋怨神灵不能主持正义,不了解民心。
D.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指出当时世俗投机取巧,违背规矩任意改变。
8.对这节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诗中表达了屈原对百姓生活艰难和自己的无人理解遭人诽谤的不满和愤懑。
B.诗中以赋来直抒胸臆,以比来表明自己的志向,以兴来引出议论感叹。
C.诗中写出了自己因遭众多奸臣小人中伤而遭贬的原因。
D.诗句最后表明自己所处时代恶劣社会风气盛行。
三、拓展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9~12题。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或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
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
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忍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牵萦着我。
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
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
这个偏差或许是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诚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
政治家与政客不同,正是由于前者的献身是别无选择的,后者却是投机的。
屈原身为三闾大夫,是楚国的决策大臣,他不能承受楚国蒙受亡国的事实。
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
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
他可行吟,可以留下作品“薪火传人”。
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
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惟一的坚持。
他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
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诗人的事业,可以不与某一个具体的朝廷和君王相联系,相始终。
屈原的这种始终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不可挽救的狂澜的惟一坚持。
“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之于生死,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
虽然“乐莫乐兮新相知,哀莫哀兮生别离”,已将生乐死苦、留恋人世的滋味体会尽至,但是,主动迎接死亡,“在不可选择中进行选择”的精神依然确立。
中国的志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时候,很重视死之权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将死看做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
屈原即是著名的范例。
他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进入,被俘受辱而死的。
他认为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独立的死。
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时而悲吟,时而高歌,徜徉在汨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赴死。
屈原之死,死的原因不是“诗人”的,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
政治家只要死得其所和旗帜鲜明,诗人却要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
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
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的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
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践志。
当死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选择了生。
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
司马迁出于公心,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真谏烈臣;但司马迁认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
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完成千古《史记》,为中国撰写第一部大型纪传体史书。
既有了帝王家的史官,却执意要做民间第一史家。
当时虽没有明文不准平民“写史”,但司马迁此举引起了当朝的仇视与怀恨。
他选择受刑忍辱,弃政从文,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
这是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之举,这是勇敢与崇高的跨越。
他不愧为敢于在朝堂上和禁锢人臣的君臣伦理观念决裂的杰出代表!弃一帝而得天下千秋,伟哉司马迁!屈原择死,史迁择生,都是崇高的。
他们择死与生的思考世代延传;这种思考,构成了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隆起的脊梁。
9.第1段,“这中国式的生命”,在文章中有特定的意义,请用简明的语言加以解释。
10.仔细阅读第4段中画横线的三句话,请结合每句话的内容与表达特点具体说明它们之间的联系。
这个偏差或许是有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诚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
11.解释下列语句的含义。
(1)(屈原之死)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
(2)(司马迁)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
12.请指出“屈原择死”与“司马迁择生”“他们择死与择生”的崇高意义。
(1)屈原择死:(2)司马迁择生:(3)他们择死与择生:四、精彩语言运用13.模仿给出的句子,以“我喜欢”开头,再造两个句子,使整个句式形成排比。
我喜欢婉约中透出英气的李清照,虽是“人比黄花瘦”,也高歌“不肯过江东”的项羽。
我喜欢。
我喜欢。
参考答案【自主认知】自练自测1.(1)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定语后置的标志。
(2)连词,相当于“而”/介词,因为/介词,把。
2.(1)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2)定语后置。
【合作探究】1.读时语音延长,不仅可以强化抒情、咏叹的色彩,而且能够充分体现楚辞体情感浓郁的特点。
“兮”是具有非常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同。
在句中有的表示语音的延长;有的用在句与句之间,表示语意未尽,待下文补充;有的用在句末表示感叹意味,同时也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2.幽怨、苦闷。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4.《诗经》里的比兴手法,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比喻,用来比兴的事物和要表达的感情之间的关系比较明显,如《氓》里女主人公用桑叶的茂盛和凋零比喻自己容貌的丰润和憔悴。
《离骚》里的比兴诗句多带有象征意味。
如用香花香草、奇特的服饰比拟自己高洁、美好的品德;用“蛾眉”比拟自己的美德和才能;用“众女”嫉余之蛾眉比拟自己遭到群小嫉妒和陷害。
但《离骚》中也有具有比喻性质的比兴手法的运用,如用“鸷鸟”“方圜”比喻自己和群小之间存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分歧。
5.独特的外部形象:“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鲜明的思想性格:主张美政,心系百姓,关注苍生(“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追求真理,矢志不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课堂练习】1.B解析:A项,“谇”应读suì。
C项,“芰”应读jì。
D项,“圜”应读yuán。
2.①早晨进谏。
谇,谏诤。
②竞,争着。
周容,苟合取容。
度,法度。
③延,久久。
伫,久立。
④高,加高,动词。
岌岌,高耸的样子。
3.A解析:申:重复,再三。
4.D解析:“死直”应为“献身正道”。
5.C解析:A项,浩荡,今义形容水势很盛,而在句中是“荒唐,没有准则”。
B项,改错,今义改正错误,而在句中“错”通“措”,“改错”,更改、违背施政举措。
C项,杂糅,混杂糅合在一起。
D项,缤纷,今义繁多而杂乱,而在句中是“繁多”。
6.①灵修浩荡②众女谣诼③时俗工巧7.C解析:“埋怨神灵”不正确,“灵修”在这里代指怀王。
8. B解析:没有兴的手法。
9.自古以来,中国人崇尚志士仁人杰出的生和杰出的死,以此为楷模,行使择生与择死的权利。
10.第一句,作者以揣度的口吻提出对“偏差”的思考。
读者可以体味出作者的倾向,即“偏差”是“故意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