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离骚精品学案
高一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离骚》教案(通用10篇)
高一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离骚》教案(通用10篇)高一语文必修2《离骚》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3、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2、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
[教具]配音朗读磁带、投影胶片。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毛泽东诗词导入。
二、屈原及相关简介结合注释了解屈原,由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屈原作品2、关于楚辞三、结合背景知识释题“离骚”二字,古来数种解释:1、司马迁:遭受忧患的意思。
“离”通“罹”,遭遇;“骚”,忧愁。
“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班固亦同)2、王逸:离别的忧愁。
“离,别也。
骚,愁也。
”——因司马迁距屈原年代未久,故司马迁的说法最可信。
另外还有认为“离骚”二字当释为“牢骚”的。
又有认为《离骚》和《劳商》“同实而异名”,是楚地歌曲名称。
(游国恩)。
还有以离骚为“排解忧愁”之意。
(钱钟书)四、诵读1、播放录音范读,正音;2、学生朗读,要求:把握诗的节奏:《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
诵读时,上分句末字“兮”,犹如现之“啊”,读音要稍长,押韵的字要重读,反复练习,直至口熟。
体味诗的情感:朗读时还要把握每一节的主旨,一节一节地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感情。
五、《离骚》知识点梳理:(多媒体展示,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疏通句子)1、重点词语2、通假字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5、古今异义的词6、句式7、难句翻译六、阅读理解1、讨论:在述怀和反省中,有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明确: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利用PPT、视频、音频等多媒体 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 学效果。
互动教学
利用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 、回答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 参与度。
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 查找资料、阅读相关书籍,培 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协作完成任务,培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需要准备多媒体投影仪、PPT课件、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以便更好地展示教学 内容和辅助教学。
拓展阅读与思考
拓展阅读
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屈原和楚辞文化,教师可以推荐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如《楚辞集注》、《屈原研究》 、《楚文化史》等。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材料,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屈原的生平和思想,以及楚辞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
握程度。
自我评价与反思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 情况进行自评,找出自 己的不足之处,并提出
改进措施。
反馈机制
及时反馈
鼓励与表扬
在课堂、作业和测试中发现问题时,及时 向学生提供反馈,指出问题所在,并给出 建议和指导。
对于学生的优秀表现和进步,及时给予肯 定和表扬,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个别辅导
家长沟通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个别辅导,帮 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惑和难题。
资源推荐
除了教材和网站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与《离骚》相关的音频、视频和图片资源,如配乐朗 诵、诗歌赏析视频、楚国文物图片等。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离骚》的背景和情境,同 时也可以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和审美感受。
THANK YOU
《离骚》的艺术手法与风格
01
02
03
总结词
分析《离骚》的艺术手法 和风格特点,帮助学生全 面了解这首诗歌的艺术价 值。
高一语文教案《离骚》教学设计(精选9篇)
高一语文教案《离骚》教学设计(精选9篇)高一语文教案《离骚》教学设计篇1[导标显示屏幕]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4.背诵全诗。
[导学点拨窗口]【作家作品】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
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
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离骚》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 掌握《离骚》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3. 品味《离骚》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1. 介绍屈原的生平和对楚辞的贡献。
2. 分析《离骚》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解读《离骚》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4. 探讨《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离骚》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 《离骚》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
3. 《离骚》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4. 《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2 教学难点1. 《离骚》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的解读。
2. 屈原的生平和对楚辞的贡献的理解。
3. 《离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离骚》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分析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促进学生的思考和理解。
3. 鉴赏法:引导学生品味《离骚》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2 教学手段1. 投影片:展示《离骚》的文本和相关注释,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2. 多媒体教学:播放相关的音频和视频资料,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活动4.1 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屈原的生平和对楚辞的贡献,引发学生对《离骚》的兴趣。
2. 讲解:讲解《离骚》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分析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解读:解读《离骚》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4. 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探讨《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布置相关的作业和任务。
4.2 教学活动1. 学生自主阅读《离骚》文本,了解基本内容和结构。
2.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离骚》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学生展示自己的解读和分析,分享对《离骚》的理解和感悟。
《离骚》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离骚》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离骚》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离骚》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的1. 了解《离骚》的背景和历史意义,掌握《离骚》中的典故和用词技巧。
2. 掌握《离骚》的艺术特点和思想内涵,理解作者的人生理念和价值观。
3. 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离骚》的典故和用词技巧以及思想内涵。
难点:理解作者的人生理念和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学鉴赏和创作。
三、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学生听讲: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离骚》的背景、历史意义以及典故和用词技巧。
2. 分组合作+学生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通过听取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加深对《离骚》的理解。
3. 个别指导+学生写作: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人生理念和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学鉴赏和创作。
四、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课时:《离骚》的背景和历史意义1. 通过讲解西周末年的政治和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以及《离骚》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影响。
2. 教师讲解《离骚》的文字特点和用词技巧,例如:平仄、平水韵、震声、借指等。
3. 分组合作+学生讨论: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究《离骚》中的典故和用词技巧,并能上台发言。
第二课时:《离骚》的艺术特点和思想内涵1. 通过讲解《离骚》的艺术特点,例如:丰富的想象、别致的构思、动人的情感,让学生了解《离骚》的艺术价值和地位。
2. 教师对《离骚》中的思想内涵进行梳理和解读,例如:超脱尘世、崇尚自由、叙事自传、哲思感悟等。
3. 分组合作+学生讨论: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究《离骚》中的思想内涵,并能上台发言。
第三课时:文学鉴赏及创作1. 教师选取《离骚》中的片段,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掌握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2. 分组合作+学生讨论:让学生分组进行文学鉴赏,对《离骚》中的片段进行分析、评价和收获,并能上台发言。
离骚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离骚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教案一:《离骚》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教材版本】:人教版高一上册【教材目标】:通过学习《离骚》使学生了解屈原的个性特点、人生感悟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1.理解《离骚》的基本内容,分析其艺术特色;2.理解《离骚》表达的思想和情感;3.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离骚》的基本内容;2.分析《离骚》中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理解《离骚》表达的思想和情感;2.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问答的方式,导入离骚的背景知识,包括离骚的作者、创作背景等。
二、讲解(2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讲解离骚的基本内容和形式特点,重点阐述离骚表达的主题、思想和情感。
三、分析(15分钟)引导学生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包括运用的修辞手法、描写的形象和抒发的情感等。
四、欣赏(15分钟)播放离骚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跟读或朗诵,感受其音乐性和诗意。
五、讨论(15分钟)小组讨论离骚中的难点问题,梳理离骚的思想和情感。
六、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要注重情感体验。
七、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阅读《离骚》并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辅助】:PPT、音频、视频等。
【板书设计】:离骚- 作者:屈原- 内容- 主题、思想和情感- 艺术特色【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离骚》的基本内容,并且能够分析其艺术特色。
在学习《离骚》这个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养成了感受文学作品的美感和情感的良好习惯,并培养了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但是在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维的拓展,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达到更高的认知层次。
高一语文必修2《离骚》教案优秀3篇
高一语文必修2《离骚》教案优秀3篇必修二《离骚》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1、关于作者及《离骚》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本文选自《楚辞》。
(投影)“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二离骚优秀学案2
人教必修二《离骚》优秀学案一、学习准备【了解作者】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战国时代楚国人。
初辅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
后遭到守旧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谗害而去职。
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沅湘流域,比较接近人民生活,对黑暗现实愈益不满。
后因楚国的政治更加腐败,首都郢亦为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
所作《离骚》《九章》《九歌》等篇反复陈述其政治主张,揭露统治集团昏庸腐朽、排斥贤能的种种罪行,表现了他对楚国国事的深切忧念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离骚》全诗93节373句2490字。
前部分32节,以写现实为主,追忆身世、抱负、遭遇;后部分60节,以写想象为主,写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
尾声1节,总结全诗。
【字词读写】1.正音:裔(yì) 朕(zhèn,勿误读为后鼻韵母zhèng) 孟陬(zōu) 揆(kuí)肇(zhào) 扈(hù)汩(yù,多音字,切莫念gǔ或mì) 搴(qiān) 阰(pí) 芷(zhǐ)2.辨形:摄(shè):摄提(两字均从“扌”),摄影。
慑(shè,从“忄”,使害怕):慑服,威慑。
聂(Niè):姓。
蹑(niè,作姓的读音表音,形旁“足”表意):蹑手蹑脚。
镊(niè):镊子。
汩(是个会意字,意为流水发出的声音(水在说话),通常念gǔ,而课文中由流水发出的声音引申为水流迅疾的样子,念yù)。
汨(mì,右为“日”,地名,汨罗江,屈原投水处)。
肇:户、文、聿,手写时左上角切勿写成“启”。
人教版离骚优秀教案
人教版离骚优秀教案教案:人教版离骚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屈原;2.理解《离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3.通过诵读《离骚》,感受其中的情感韵味。
教学重点:1.理解《离骚》的内容和意义;2.通过诵读《离骚》,感受其中的情感韵味。
教学难点:1.理解《离骚》的意义和艺术特点;2.通过诵读《离骚》,感悟其中的情感韵味。
教具准备:1.草书字帖;2.课件导入《离骚》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屈原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出示导入课件,简要介绍《离骚》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屈原的相关知识。
2.以问题导入:你知道《离骚》是屈原的作品吗?你知道屈原是哪个时期的文学家吗?他的主要作品有哪些?二、讲解(15分钟)1.详细讲解《离骚》的内容和意义,重点解读其中的意象和抒发。
2.通过示范和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离骚》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
三、诵读(20分钟)1.将《离骚》的原文分发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先默读一遍。
2.示范诵读《离骚》,讲解诵读的技巧和要点。
3.组织学生分组互相诵读《离骚》,并进行评价和改进。
四、反思(10分钟)1.让学生谈谈自己诵读《离骚》的感受和体会。
2.引导学生思考《离骚》的意义和对当代人的启示。
五、拓展(10分钟)1.出示草书字帖,让学生欣赏和借鉴草书的特点。
2.鼓励学生以《离骚》为主题创作自己的草书作品。
六、作业布置(5分钟)1.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对《离骚》的理解和感受。
2.布置下节课课前预习《天问》和《旷达之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离骚》的内容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通过诵读《离骚》也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情感韵味。
通过草书字帖的拓展,可以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作业的布置也能够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离骚的艺术内涵。
总的来说,本节课能够帮助学生对《离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体验,培养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情感意识。
《离骚》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
《离骚》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离骚》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1《离骚》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篇重要文学作品,作者为屈原。
它作为一篇乐府诗,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时也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
《离骚》被列为高中语文必修二的内容之一,因此学习它也是高中生必备的一部分。
一、学习目标1.了解屈原和《离骚》的历史背景、时代特点和文学价值。
2.阅读《离骚》,分析其艺术风格和诗歌技巧。
3.理解《离骚》中表达的爱国情怀和思想思考。
二、学习内容1.屈原的生平和历史背景屈原,字渊明,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诗人,政治家,文化名流。
他是楚国的一位官员,主要负责辅佐楚怀王治理国家。
由于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政治才华,他被誉为“楚国之良相”和“楚国三良人之一”。
然而,在楚怀王压榨民众,大肆兴修陵墓的统治下,楚国陷入了严重的政治腐败和经济萧条。
屈原多次向楚怀王进谏,但是没有得到重视,反而被楚怀王所猜忌和孤立。
最终,屈原离开了楚国,成为了一位流浪诗人。
2.《离骚》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离骚》是屈原在流浪期间所作。
它包含了屈原丰富的政治、哲学、文化和历史思考,表达了作者对衰落中的楚国的忧虑和爱国情怀。
《离骚》既是一篇文学杰作,同时也是一篇富有哲思和政治意义的文学典范。
3.《离骚》的艺术风格和诗歌技巧《离骚》的艺术风格和诗歌技巧具有典型的乐府特点。
它采用了抒情和叙事相结合的方式,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诗情画意。
在诗歌技巧上,它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对仗、比喻、夸张等,使诗歌充满了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感染力。
4.《离骚》中表达的爱国情怀和思想思考《离骚》中充满了作者对楚国命运的关切和对中华文化未来的思考。
尤其是诗歌结尾部分的“东皇太一,指使我行,北海之神,作舟之形”以及“余冀得与子同裳”,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的自信和历史使命感。
三、学习方法1.课堂学习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宣讲和讲解的方式,详细介绍《离骚》的历史背景、文学价值和诗歌技巧,同时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思想思考。
高中语文屈原的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屈原的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离骚》的背景和作者屈原的生平;(2)能够把握《离骚》的主要内容,理解其象征意义;(3)能够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等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离骚》;(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爱国主义精神;(2)理解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斗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坚守信念,追求真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离骚》的象征意义和艺术特色;(2)分析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崇高理想。
2. 教学难点:(1)把握《离骚》的韵律和比兴手法;(2)深入理解屈原的内心世界和思想观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屈原的生平和对楚辞的贡献;(2)概述《离骚》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离骚》,理解诗歌内容;(2)引导学生关注《离骚》中的象征手法和艺术特色。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离骚》中的韵律和比兴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作业布置1. 熟读《离骚》,掌握诗歌内容;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延伸1. 对比阅读:(1)推荐阅读《九歌》、《天问》等屈原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2)比较《离骚》与其他楚辞的异同,探讨楚辞的特点。
2. 文化探究:(1)了解屈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探究其对后世的影响;(2)探讨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当代的意义。
七、课程总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离骚》的象征意义、艺术特色和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2. 强调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人教版离骚优秀教案
人教版离骚优秀教案教案标题:《人教版离骚》优秀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对《人教版离骚》这一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本教案的引导和指导,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离骚》的主题和意义,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进行文学分析和写作。
教学目标:1. 了解《离骚》的背景和作者屈原的生平;2. 理解《离骚》的主题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 学会运用相关知识进行文学分析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离骚》的主题和意义;2. 运用相关知识进行文学分析和写作。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离骚》的意象和修辞手法;2. 运用相关知识进行文学分析和写作。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离骚”二字的含义,并简要介绍《离骚》的背景和作者屈原的生平。
二、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学生课前阅读《离骚》的课文,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离骚》的主题和意义,通过分析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把握作品的核心思想。
三、文学分析与写作(2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离骚》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理解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2.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选择一个意象或修辞手法,写一篇短文进行文学分析,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四、展示与分享(10分钟)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文学分析和写作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以便进一步深化学习。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文学分析和写作,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比较《离骚》和其他古代文学作品的异同,拓展视野和思维。
教学评估:1. 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文学分析的成果,进行评估和打分。
2. 学生可以互相评价和给予建议,提高学习效果。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离骚》的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的基本内容。
(2)能够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3)能够解读《离骚》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离骚》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比较,了解《离骚》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离骚》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结构和主题。
(2)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掌握相关的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1)解读《离骚》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2)深入领会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屈原及《离骚》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离骚》,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讨论解决遇到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读《离骚》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2)深入分析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1. 熟读《离骚》,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离骚》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1)利用多媒体展示战国时期的楚国风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背景。
(2)通过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让学生感受《离骚》的意境。
2. 启发式教学:(1)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挖掘《离骚》的内涵。
离骚优秀教案人教版
离骚优秀教案人教版【篇一:《离骚》公开课教案】《离骚》教案屈原【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2.通过探究问题,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了解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欣赏《屈子行吟图》。
背景:古树野花石头的简明勾勒,大块空白大地——荒凉萧瑟的意境渲染了屈原流放独行的环境;屈原:愁眉紧锁,面容憔悴、垂须,昂首遥视,人物表情忧郁(但不颓废);穿着:挺劲飞扬的线条勾画衣着的褶纹,夸张了服饰的奇伟,使屈原显得庄重、傲岸、气宇轩昂。
陈洪绶带着自己对屈原的了解,用一支笔绘画出了文化名人屈原的外形内神,究竟是否属实?最有发言权的当然还是屈原自己,借助作品走进屈原内心。
二、解题司马迁:“离骚者,犹离忧也。
”——遭受忧患。
班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
”——遭遇忧愁。
王逸:“离,别也;骚,愁也。
”——离别的忧愁。
三、诵读——感诗韵,体会诗在形式上有何特点。
(一)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有何作用?“兮”是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位子不同,作用也不同。
句中——语音延长;句间——语意未竟;句尾——表感叹。
本文“兮”均用于句间,表示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
(二)每句二至四个节拍。
三、文本解读(一)第一段中需重点讲解的字、词、句。
太息——叹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关心民众,关注民生,塑造了一位忧民的的诗人形象。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强烈的自信和无所畏惧,以生命的挚诚来捍卫自己的理想。
蕙、茝——《离骚》最引人注目的两类意象:香草、美人,香草、美人作为诗歌意象是屈原的创造。
【补充】王逸《楚辞章句》在总论《离骚》时写道:《离骚》依《诗》取兴引类譬喻。
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众女——喻指许多小人,自拟弃妇而抒情,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以夫妇喻君臣,形象生动。
蛾眉——蚕蛾的眉(即触角,细长而曲),用以形容女子美貌,喻高尚德行。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教学目标:1. 理解《离骚》的文学背景和作者屈原的生平。
2. 掌握《离骚》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3. 分析《离骚》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
4. 欣赏《离骚》的韵律美和艺术魅力。
5.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重点:1. 《离骚》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 《离骚》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
3. 《离骚》的韵律美和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1. 《离骚》的古代文言文理解。
2. 《离骚》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的分析。
教学准备:1. 教师教案。
2. 学生教材《离骚》。
3. 相关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屈原的生平和对楚辞的贡献。
2. 介绍《离骚》的文学背景和创作背景。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读《离骚》全文,理解大意。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三、结构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离骚》的结构,划分章节和段落。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象征手法和意象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离骚》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
2. 学生举例说明并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艺术欣赏(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离骚》的韵律美和艺术魅力。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教学延伸:1. 学生进行《离骚》的文学创作实践,如写一篇以《离骚》为灵感的现代诗。
2. 学生进行《离骚》的深度阅读,如研究屈原的其他作品或相关评论。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导入、阅读理解、结构分析、象征手法和意象分析、艺术欣赏等环节,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欣赏《离骚》。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离骚》的古代文言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六、教学内容:深入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1. 教师简要介绍《离骚》的创作背景,包括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以及作者屈原的生平遭遇。
2.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屈原的生平和思想,分析《离骚》中所表现出的爱国情怀和忧患意识。
《离骚》(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离骚》(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品德。
疑难的字、词句子的理解。
教学方法: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音、义。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
二、解题1、简介“楚辞”战国时期兴起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的楚地,汲取楚声歌曲的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
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
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2、屈原及《离骚》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
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
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离骚》其中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
“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
三、诵读课文1、放录音:2、指名学生朗读,指正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3、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四、作业:诵读《离骚》课时计划第2课时(总第5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离骚》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主要意象和情感。
(2)能够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了解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离骚》。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2)理解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斗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离骚》的基本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2. 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离骚》中生僻词语的解释。
2. 屈原情感的把握及其与现实的联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离骚》的背景、内容、艺术特色等。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离骚》,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等。
4. 审美教育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屈原及《离骚》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离骚》,理解诗文内容。
3. 讲解分析:讲解诗中的生僻词语、意象、情感等。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等。
5. 欣赏评价: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后作业:(1)熟读《离骚》,加深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七、教学反思1. 课程内容: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2. 教学方法:反思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改进。
3.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
《离骚》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离骚》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离骚》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能力和方法目标: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教材助读】1.关于屈原: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出色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美政”的另一表达是民本思想。
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心。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2.关于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它的直接血缘关系的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
1、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
2、楚辞的句法参过失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
”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
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
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3.关于《离骚》:《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
全诗三百七十二句,二千四百六十四字,是中国古代最为宏伟的抒情诗篇。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
(2)能够把握《离骚》的基本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能够领会《离骚》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离骚》。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理想和信仰的执着追求。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
2. 《离骚》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离骚》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语句的理解。
2. 对《离骚》中抽象意象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离骚》的背景、作者简介、主题及修辞手法。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离骚》,理解诗歌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深入解读《离骚》。
4. 案例分析法:分析《离骚》中的典型意象和艺术特色。
五、教学内容:1. 课文导入:介绍《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
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离骚》,理解诗歌内容。
3.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离骚》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4. 修辞手法讲解:讲解《离骚》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兴、象征等。
5. 艺术特色赏析: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PPT、相关资料,学生预习《离骚》。
2. 课堂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3. 课堂讲解:(1)讲解《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
(2)分析《离骚》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讲解《离骚》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兴、象征等。
(4)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等。
4.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关于《离骚》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夯实基础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该词语
⑴苗裔(yì):后代子孙
⑵孟陬(zōu):夏历正月
⑶揆(kuí)揣度、衡量
⑷肇(zhào)开始
⑸重(chóng):加上
⑹扈(hù)被、披
⑺辟芷(zhǐ):香草名,即白芷
⑻汩(gǔ):原意为水流迅疾,此比喻光阴如流水般地飞逝
⑼搴(qiān):拔取、攀、折
④夕揽洲之宿莽助词的
⑤恐美人之迟暮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3、翻译下列句子
④惟庚寅吾以降
译文:我在庚寅年降生。(倒装句、应为“吾以庚寅降”)
⑤恐年岁之不吾与:
译文:只怕年岁不等待我。(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⑥又申之以揽茞
译文:又加上高尚的德行. (介词结构后置应为“又以揽茞申之”)
《离骚》学案
关注文本
一、引导学生复习课文,背诵课文。
二、检查学生课文复习情况。
解决学案
一、文学常识
关于屈原:名平,字原。丹阳人。战国末期楚国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最伟大的爱国诗人,“楚辞”诗体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5表现其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6表现其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句子是: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7表现其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句子是: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四、词类活用
1、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名,字,名词用作动词,取名,取字
2、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纫,名词用作动词,贯串连缀的意思
3、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秽,形容词用作名词,秽恶的行为
4、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佩,动词用作名词,佩带在身上的装饰物
五、特殊句式
1、恐年岁之不吾与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代表作:《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其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法,后人称为“楚辞”,又称为“骚体”。
1953年被称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屈原(中国)哥白尼(波兰)
莎士比亚(英)但丁(意大利)
关于楚辞。
“楚辞”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战国时期的一批楚国作家在学习楚国民歌基础上,创造、发展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地”,故谓之“楚辞”的一种诗歌形式。《楚辞》则是由西汉刘向编辑的屈原、宋玉等楚国作家作品的总集名。
课外拓展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其中所寓含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几千年来一直感动并激励着中国知识分子为国为民殚精竭智。
2《离骚》中的名句: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3《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
4表现其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句子是:亦作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翻译“既莫足与为美政兮”一句。
(4)最后一句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阅读司马迁的《屈原贾生列传》(节选),完成文后各题。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其文约,其辞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絜,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汙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二、基础积累
1.识字记音。
苗裔(yì)孟陬(zōu)辟芷(zhǐ)宿(sù)莽骐(qí)骥(jì)驰骋(chěng)
2.识记字形。
孟陬苗裔嘉名骐骥皇舆弃秽险隘幽昧谗言驰骋
三、通假字
1.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锡”同“赐”,赐给
2.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辟”同“僻”,偏僻
3.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道”同“导”,引导
③濯淖汙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参考答案:
1.(1)已:停止古都:故国美政:理想中的美好政治。
(2)属于宾语前置句。楚国没有贤人,不能理解我。
(3)既然不值得与他们从事美好的政治啊。
(4)学习彭咸,为理想献身。
2.方正:端方正直的人。穷:困窘、困厄。信:诚信。约:简要。
2.解释下列词语。
方正:穷:信:
约:微:廉:
3.用原文回答问题。
①屈原写作《离骚》的原因是:
②“离骚”的含义是:
③屈原用“离骚”为其作品命名的原因是:
4.翻译下列语句:
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②其文约,其辞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絜,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②其语言简约精炼,其内容却托意深微,其情志高洁,其品行廉正,其文句虽写的是细小事物,而其意旨却极其宏大博深,其所举的虽然都是眼前习见的事例,而所寄托的意义却极其深远。其情志高洁,所以喜欢用香草作譬喻。其品行廉正,所以至死也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③身处污泥浊水之中而能洗涤干净,就像蝉能从混浊污秽中解脱出来一样,在尘埃之外浮游,不被世俗的混浊所玷污,清白高洁,出污泥而不染。推论其高尚情志,就是说与日月争辉也是恰宜的。
微:深微,微妙。廉:廉洁。
3.①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②离骚者,犹离忧也。
③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4.①屈原对怀王听闻失灵而不能分辨是非,视线被谗佞谄媚之徒所蒙蔽而不能辨明真伪,致使邪恶伤害了公道,正直的人不被朝廷所容,感到万分痛心,所以才忧愁苦闷,沉郁深思而写成《离骚》。
[阅读能力迁移训练]
1、朗读屈原《离骚》结尾“乱曰”部分并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离骚(节选)
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注解:彭咸:传说是殷代贤臣,因为讽谏君主不被听从,投水自尽。
(1)解释下列词语
已:故都:美政:
(2)“国无人莫我知兮”一句属什么句式类型,试解释这一诗句。
⑽阰(pí)::山坡、岭上
⑾骐骥(qíjì):骏马
2、辨析下列加横线的词的含义:
①惟庚寅吾以降介词在
②肇锡余以嘉名介词把、用
③又重之以修能介词用
④纫秋兰以为佩介词用
⑤乘骐骥以驰骋兮连词来
⑥长太息以掩涕兮连词表并列关系,相当于“而”可不译
①帝高阳之苗裔兮助词的
②又重之以修能助词不译
③恐年岁之不吾与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