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3-2:日本的劳动市场和资本市场
日本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历史、现 状、优点与缺点
日本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历史、现状、优点与缺点一、农业1.历史发展日本的农业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绳文时代(公元前14000年至公元前300年),当时的居民已经开始种植粟和大豆。
到了弥生时代(公元前300年至公元300年),水稻种植技术从中国和朝鲜半岛传入,水稻逐渐成为日本农业的主导作物。
在江户时代(1603-1868年),日本农业取得了显著发展。
土地改革和新农业技术的引入使得农业产量大幅增加,这一时期也是日本封建社会的顶峰。
明治维新(1868年)后,日本进行了广泛的现代化改革,农业生产力得以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开始商品化。
2.现状今天,日本农业主要以家庭农场为主,农民平均年龄较高。
水稻仍然是主要作物,其他重要作物包括小麦、蔬菜和水果。
由于耕地面积有限和自然灾害频发(如台风和地震),日本农业面临诸多挑战。
3.优点与缺点优点:-高度机械化和现代化。
-政府提供广泛的补贴和支持。
-高质量和高附加值的农产品。
缺点:-农民老龄化严重,年轻人不愿从事农业。
-耕地面积狭小,农业用地竞争激烈。
-自给率低,依赖进口。
二、工业1.历史发展日本的工业化始于明治维新后,当时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现代化政策,建立了许多工厂和基础设施。
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的重工业尤其是军工产业得到迅速发展。
战后,日本进行了经济复苏,特别是1950年代至1970年代期间,被称为“经济奇迹”的时期,汽车、电子等制造业蓬勃发展,成为全球工业强国。
2.现状如今,日本的工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涵盖汽车制造、电子产品、机械设备、化学品等多个领域。
丰田、本田、索尼、松下等品牌在全球享有盛誉。
3.优点与缺点优点:-高度发达的技术和创新能力。
-强大的全球品牌和市场份额。
-高质量和精细制造。
缺点:-劳动力成本高。
-国内市场饱和,增长潜力有限。
-资源匮乏,依赖进口原材料。
三、服务业1.历史发展服务业在日本经济中的比重自战后逐渐增加。
尤其是在20世纪后半叶,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金融、零售、教育、旅游等服务行业迅速扩展。
五力模型日文解析
五力模型日文解析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五力模型简介
2.五力模型在日本的发展
3.五力模型的日文解析
4.五力模型在日本的应用案例
5.五力模型对日本企业的启示
正文
五力模型是由美国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于 1979 年提出的,它主要用于分析企业的竞争力和行业结构。
五力模型包括五个方面:买方、供应商、潜在竞争者、替代品和现有竞争者。
在日本,五力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分析自身所处的竞争环境。
五力模型在日本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最初,日本企业将其引入并应用于本土市场。
随着日本经济的全球化,五力模型开始被用于分析国际市场。
近年来,五力模型在日本的数字化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力模型的日文解析可以帮助日本企业更好地理解五力模型的概念
和应用。
例如,五力模型中的“买方”在日本被称为“購入者”,“供应商”被称为“供給者”,“潜在竞争者”被称为“潜在的競争者”,“替代品”被称为“交代品”,“现有竞争者”被称为“現在の競争者”。
五力模型在日本的应用案例非常丰富。
例如,日本汽车制造商使用五力模型来分析全球汽车市场,发现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技术是未来的趋势,从而提前布局。
日本电子产品制造商则通过五力模型发现,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激烈,而智能家居市场尚有空间,因此加大了对智能家居产品的研发投入。
五力模型对日本企业的启示是,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创新,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同时,企业还需要密切关注行业动态,及时调整战略,应对潜在的竞争威胁。
日本的产业政策
日本的产业政策讲到日本就不得不讲到日本的产业政策,日本被认为是发展型国家的原型日本的发展被认为是政府主导的发展,政府试图影响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了密切的政商关系。
并且石油危机以来政府干预和控制的想法在产业政策决策者那里在减弱,对价格机制的看法更加的积极。
一.日本产业政策的形成原因1.日本传统与市场体制(1)古代日本社会645年日本发生“大化改新”仿照中国唐朝的制度,实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
世袭氏姓贵族制度被废除,高度中央集权的奴隶主王权统治即古代天皇制得以确立。
12世纪末迄16世纪末400年间,日本社会处于封建制形成和发展的阶段。
其特点是幕府政治的建立和发展,天皇的朝廷和武家政权并存以及朝廷实力不断削弱(2)武士道精神武士是日本以武艺为专业的社会阶层,日本封建社会平安时代中期以后统治阶级的忠实仆从,以主从关系为纽带的武士团为加强战斗力,以忠节武勇,孝行廉耻,无欲等要求无事,使之绝对服从主军,重言诺。
(3)近代日本社会1968年倒幕维新派发动政变,推翻了德川幕府,成立明治天皇为首的维新政府,这就是日本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重大历史转折点。
明治政府在戊辰战争(1868-1869)中取胜后,在富国强兵,文明开化,何止产兴业三大口号下,实行一系列改革,意图彻底废除幕番封建割据体制,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
同时提倡向西方国家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带来的半殖民地危机,以把国家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近代资产阶级国家。
19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发生了反对专制统治争取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权利的自由民权运动。
在群众斗争的压力下,明治政权向君主立宪政体演变。
1885年废除太政官制,实行内阁制,1889年颁布明治宪法(下一年实施)1890年开设国会,日本是的君主立宪体质-近代天皇制从此确立。
近代天皇制实质上是地主资产阶级专政,属于资产阶级政权的范畴。
2.日本文化与企业精神日本之所以能在简短的历史时期实现经济腾飞,迅速崛起而成为界第二大经济大国,其主要原因是得益于日本的企业文化。
日本的产业政策
该构想建议用“需求的收入弹性标准”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标 准”作为选择理想产业结构的标准。所谓“需求的收入弹性标 准”,即以需求的收入弹性大小作为标准,重点开发那些因收入 的提高而需求人幅度增长的产品及产业,以促进出口及经济的增 长。所谓“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标准”,即根据动态比较优势的原 理,着重培育那些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较高的产品及产业,充分 发挥其潜在优势,使之成为出口的支柱。
(三)稳定增长时期的产业政策
1973—1985年是日本稳定增长时期时期。由于重化学工业的 迅速发展,产业的公害和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为此,日本政府 提出要把产业结构由当前重化学工业转换为知识密集型的工业结 构,提出了“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政策。
一是以据此实行的行政措施为基本的政策支柱;二是调整 长期萧条产业;三是调整国际间的贸易摩擦;四是提出综合能源 对策,确保石油的稳定供应、节能对策以及石油替代能源的开发 与利用;五是资助尖端技术领域的技术开发并扶植有关产业;六 是限制公害和中小企业对策。
这一阶段,日本产业政策的变化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 政策重心从经济恢复转向来经济振兴;二是政策手段从直接控制
转向间接控制。
(二)高速增长时期的产业政策
1960—1973年是高速增长时期,这一时期产业政策的目标就 是实现赶超。1963年,日本政府发表了《关于产业结构的长期展 望》,把发展重化学工业、提高产业的竞争能力作为实施产业政 策的重要目标。这一时期日本产业政策在政策体系、目标、手段 和功能上都开始向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方向发展并逐步完善。一是 为适应贸易自由化和资本自由化而建立产业新秩序的政策。二是 调整设备投资政策。三是在机械产业中,调整生产领域、确立专 业市场体制和实行共同化市场。四是继续推行产业扶持政策。最 终成功地实现了目标,超越英、法、德等国家,跃居为世界第二 经济强国。
日本泡沫破裂后致富的
日本泡沫破裂后致富的日本当年房地产泡沫之后,经济大伤,失去了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
但是实际上,和俄罗斯不同,日本保住了汇率,代价是放弃了房价,使房价跌了70%(东京跌了90%),换来了日本经济恢复健康,实际上这二三十年日本经济发展得非常好的。
当年,日本由于资源匮乏,早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就开始布局海外投资,比如全球的三大生产铁矿石企业都有日本的投资,日本人在海外投资的总规模大概有10万亿美元,每年能给日本带来3万亿美元的投资回报。
就这样,虽然日本经济表面上长期低迷,可日本百姓的生活质量并没有衰退多少。
反而,日本国民都觉得投机炒房是一条不归路,从此日本人再也不炒房产了。
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时,旅游业、造船业、机械制造业、钢铁行业都已经是非常发达了。
房地产泡沫破裂后,动漫产业、汽车产业、人工智能兴起,成了日本的三大支柱产业。
我们分析日本房地产泡沫之后,有哪些行业兴起了,无非就是想外为中用,让中国的经济发展地更为健康,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梦。
1、日本房地产泡沫主要是来自银行的低息贷款,让日本人财大气粗,竟然在美国买下了洛克菲勒大厦。
日本房地产泡沫发生以后,至少让其在发展倒退了30年,比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破坏更为厉害。
但不管怎么说,之所以日本房产有泡沫,特别是东京泡沫更为厉害,可以说全是泡沫。
凡是泡沫在阳光下都是五彩缤纷的。
而最终背后的为虎作伥者又是谁呢?那就是日本的低息银行贷款。
贷款给了开发商,开发商可以遍地造大楼;贷款给了炒房者,可以让房价每日剧增。
然而到泡沫破灭时,受到伤害的是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
2、日本房产泡沫之后,依次兴起的是动漫产业、汽车产业以及人工智能产业。
日本的动画片,在整个亚洲是享有名气的,一休、忍者神龟、奥特曼等等这些一个活生生的动画形象,影响了一代人。
不管是本田公司还是丰田公司,都在泡沫破灭后逐渐壮大起来。
到现在为止,“两田”公司仍然在世界享有较高的汽车地位,特别是近年来丰田公司的新能源车,在技术水平上远超过了特斯拉公司,在世界上堪称一流。
泡沫经济以来的日本经济课件
什么是泡沫经济
• 泡沫经济: 是指资产价值超越实体经济,极 易丧失持续发展能力的宏观经济状态。
• →经常由大量投机活动支撑。由于缺乏实 体经济的支撑,因此其资产犹如泡沫一般 容易破裂。
日本泡沫经济
时间: 1986年12月到1991年2月 (4年零3个月) 仅次于1960年代后期的经济高速发展
持续健康发展之间的关系
Thank you.
感谢观看
《广场协议》
• 背景: • ①美国财政赤字剧增,对外贸易逆差大幅
增长。美国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增加产品的 出口竞争力,以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状 态。 • ②为了打击美国当时最大的债权国——日 本。 • 签订: 1985年9月22日 • 影响: 美元大幅度贬值,日元大幅度升值
影响: “失去的十年”
• 经济成长: 泡沫经济后的十年间成长率一厥不振, 21世纪初期有回温现象,但是失业率并没有显著 下降
• 产业空洞化 • 金融效率低下 • 创业困难 • 贫富差距 • 首都过密与地方过疏 • 公共债务庞大 • 劳动环境恶化
反思?
• 首先, 我国经历了90年代初开始的大规模投资, 到 了90年代末出现了普遍的供大于求现象, 历史上 第一次出现了通货紧缩的局面;
• 首都过密与地方过疏:
• 人口逐渐从农村流入到城市,特 别是首都圈。产生了人口过疏的现 象,而城市则出现人口过密。
• →当时东京23个区的地价总和甚至 达到了可以购买美国全部国土的水平
• →地价上升也使得土地所有者的帐 面财产增加,刺激了消费欲望,从而 导致了国内消费需求增长,进一步刺 激了经济发展
泡沫破裂
• 1990年3月, 日本大藏省发布《关于控制土 地相关融资的规定》, 对土地金融进行总量 控制
经济学原理知识:日本的经济问题——日本经济问题的概述,并提供概括信息
经济学原理知识:日本的经济问题——日本经济问题的概述,并提供概括信息日本是一个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但近年来,该国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经济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债务危机、通货紧缩、衰退和劳动力短缺等。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日本的债务危机是该国面临的最大经济问题之一。
据估计,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远高于其国家债务,其债务总额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两倍。
这意味着,日本政府每年需要支付数十亿美元的利息,这是一个巨大的经济负担。
通货紧缩是另一个日本经济面临的问题。
在通货紧缩中,物价下跌并导致消费者拖延购买决策,从而使整体经济活动减缓。
日本已经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遭受了通货紧缩,这部分归因于机构投资者的泡沫破裂导致的低通胀,部分归因于经济衰退所造成的持续低通货膨胀。
衰退是另一个日本经济面临的问题。
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到2011年的大地震和海啸,以及2014年消费税上涨之后,日本经济经历了几次衰退。
这种衰退对于日本的消费者来说,常常导致失业率上升和工资收入下降等毁灭性的影响。
劳动力短缺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由于日本的人口正在急剧老化,这导致了人口数量和劳动力的下降。
这对于日本的产业界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因为他们需要劳动力来维持和扩大生产。
虽然日本政府已经开始放宽移民政策,但这并没有解决根本性的问题。
因此,处理日本经济问题的关键是找到一个长期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其中一个解决方案是推进经济结构改革,鼓励企业及个人做出创新和投资,并通过研究新的技术和市场来增加外国人承包造成行业造血能力。
同时,政府应鼓励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和服务上更加务实,鼓励他们使用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的优惠和贷款服务。
最后,政府应该采取更严格的财政政策,以确保国家债务不再继续增长。
总的来说,解决日本经济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创新和创业,以及政策、法规和金融体系的完善。
日本是一个富有创造力和忠诚度的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确信日本将继续努力。
经济学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
简答题答案解析
要点一
题目3
请简述国际贸易对一国经济的影响。
要点二
答案
国际贸易对一国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是扩大市场,增加贸易机会;二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推 动经济发展;三是增加就业机会;四是增加国家财富和税 收收入;五是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和进步。
论述题答案解析
题目1
请论述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及其实现途径。
答案
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 长。为实现这一目标,央行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一是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二 是调整利率,影响投资和消费;三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 ,调节货币供应量。此外,央行还可以采取窗口指导等 措施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导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向和信贷规模。
03
综合应用题
总结词
将多个知识点融合在一起进行考察,需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详细描述
综合应用题通常会结合多个知识点进行设计,要求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考生需要深入理解题目 背景和要求,分析问题本质,运用多个知识点进行综合思考和判断,并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THANKS
感谢观看
简答题
总结词
测试对核心经济概念和理论的掌握程度。
详细描述
简答题主要涉及对核心经济概念和理论的解释与应用。例如,如何定义通货膨胀?简述经济增长的源 泉是什么?什么是贸易逆差?如何影响一国的贸易逆差?
论述题
总结词
深度考查对经济问题的综合分析和解决 能力。
VS
详细描述
论述题通常要求考生对一个复杂的经济问 题进行深度分析,提出解决方案或政策建 议。例如,如何解决当前的失业问题?论 述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和作用是什么 ?请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日本非全日制用工法律规制研究兼论对我国劳动立法的启示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一些企业可能通过非法手段 来规避法律责任,如隐瞒员工工作时间和工资标准等。此外,由于非全日制用 工市场的发展迅速,导致一些企业难以招聘到足够的员工,进而影响到企业的 生产和发展。
四、我国劳动立法
目前,我国劳动立法在非全日制用工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虽然《劳动合同 法》对非全日制用工有所规定,但相关法规并不完善。例如,对于非全日制用 工的劳动时间、报酬标准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缺乏明确的规定,导致企业与员工 之间的权益界限不清。
一、背景介绍
日本非全日制用工的发展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法规的保障。20世纪90年代 以来,随着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非全日制用工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就业形式。 政府认为,非全日制用工不仅可以缓解劳动力短缺问题,还能为劳动者提供更 多的就业机会和灵活性。因此,日本政府的权益。
日本非全日制用工法律规制研 究兼论对我国劳动立法的启示
01 一、背景介绍
目录
02 二、相关法律规制
03 三、实践操作
04 四、我国劳动立法
05 五、启示与建议
06 参考内容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非全日制用工形式逐渐成为各国劳动力市场的 重要组成部分。在日本,非全日制用工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受到了政府和社 会的高度。本次演示将围绕日本非全日制用工法律规制进行研究,兼论对我国 劳动立法的启示。
三、法律规制分析
日本非全日制用工法律规制主要体现在《劳动法》和《非全日制用工劳动法》 等相关法律法规中。这些法律规定了非全日制用工的定义、适用范围、工资待 遇、社会保险等重要方面。尽管法律规定了非全日制用工享有与全日制用工相 同的权利和保障,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四、用工实践探讨
日本的“经济奇迹”与“泡沫经济”教案
日本自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期,经历了一个被称为“经济奇迹”的时期。
这场奇迹的主要标志是迅速而稳定的经济增长,由此带来了大量社会经济上的改变,而这些改变之后,也伴随着一场泡沫经济的出现与后果。
本教案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这场日本的经济奇迹与泡沫经济的实质。
一、繁荣的迹象战后的日本经济小规模的复苏与战后重建的道路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最终日本在上个世纪60年代得以展现出迅速的发展,由此时间一只俯瞰日本的景象,于是就会看到一个工业极为发达、交通发达、生活水平较为普遍、高水平的教育系统及科技发展的日本。
那个时代的日本成为了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同时日本的高效的计算机化管理系统将公司复杂的生产操作变得简单化。
企业家们和中央政府也共同合作,发起了国家计划,以促进技术的发展、为产业创造出大量的就业岗位。
从而引起了一场经济奇迹,将日本带入了一个新时期。
二、日本奇迹的背后经济奇迹的背后自然有自己的原因。
这些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剧烈的技术变革随着科技的变化,整个国家的生产方式和贸易趋势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日本被称为是科技先进的国家,而这一点正是日本在经济奇迹时期的优势所在。
2、良好的教育体系日本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同样值得称赞。
日本政府在20世纪快速将其教育体系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重新改革,以培育适应未来生产力的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3、高效的管理模式日本的管理模式以高效,以科技,以信息化等为特色。
这种管理模式让在经济各个领域的投资都得以快速,有效地安排。
企业们协同努力,共同为日本这个发展成为发达国家的目标而努力,达到了认识和经济的最佳配合。
三、泡沫经济的兴起在日本经济奇迹时期的发展过程中,许多财政投资行为使得日本的经济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然而很快也因此引发了一场泡沫经济的危机。
泡沫经济就是指某种产业或金融资产价格过高,而超过了实际价值所引起的危机。
在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央行与政府的合作,在保持高经济增长的目的下,最终产生出大量的钞票供应和持续升值的股票价格。
日本和中国的经济体系有何异同?
日本和中国的经济体系有何异同?日本和中国作为亚洲两个经济大国,其经济体系存在诸多差异和相似之处。
下面将针对日本和中国的经济体系进行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
一、制度日本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其经济制度为自由市场经济。
中国则是社会主义国家,其经济制度为有计划的市场经济。
这两种制度的差异带来了两国在经济体系中的不同表现。
1. 日本的制度日本自1945年宣布战败并接受盟军建议之后,逐渐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1960年代和1970年代是其经济奇迹时期。
战后,日本经济由政府主持的农业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政府在发展经济中采取了大规模的支援政策,如发放补贴、调节利率等。
近年来日本提倡“三箭”政策,即通过货币扩大和财政政策鼓励消费,以促进经济增长。
2. 中国的制度中国由于历史原因,社会主义制度长期占主导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制度安排,包括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混合经济等。
同时,在改革开放中,中国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扶持民营企业和优秀产业,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
二、产业产业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和中国的产业结构有很大差异。
1. 日本的产业日本的工业化速度非常快,这与日本的产业结构分布有很大的关系。
日本的产业结构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其中汽车、电子等高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成为日本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成为世界高科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中国的产业中国是一个广阔的发展中国家,其产业结构的特点是以工业为基础,农业和服务业的比例比较小。
中国的产业结构主要包括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
其中,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包括高科技产业和新能源产业。
同时,中国的制造业也具有很大的优势,成为国内外企业及资本家投资的热门领域。
三、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国家经济之间的重要联系方式。
日本和中国在国际贸易方面也存在着不同之处。
1. 日本的国际贸易日本的经济发展依赖于出口,其贸易型经济使其成为全球贸易的重要参与者。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讲义-内部资料)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笔记目录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 (3)一、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3)二、消费者行为分析 (7)三、生产和成本理论 (10)四、市场结构理论 (14)五、生产要素市场理论 (18)六、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 (19)七、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 (21)八、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 (26)九、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失业 (28)十、国际贸易理论 (31)第二部分财政 (34)十一、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 (34)十二、财政支出 (38)十三、财政收入 (41)十四、政府预算 (47)十五、财政管理体制 (51)十六、财政政策 (54)第三部分货币与金融 (57)十七、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57)十八、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60)十九、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 (63)二十、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66)二十一、对外金融关系与政策 (69)第四部分统计 (73)二十二、统计与统计数据 (73)二十三、描述统计 (75)二十四、抽样调查 (77)二十五、回归分析 (79)二十六、时间序列分析 (80)第五部分会计 (84)二十七、会计概论 (84)二十八、会计循环 (89)二十九、会计报表 (92)三十、财务报表分析 (96)三十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 (99)第六部分法律 (104)三十二、法律对经济关系的调整 (104)三十三、物权法律制度 (105)3三十四、合同法律制度 (110)三十五、公司法律制度 (115)三十六、其他法律制度 (119)经济基础知识笔记(重点标识版)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一、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1、需求的含义:需求是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需求的构成要素有两个:一是购买欲望;二是支付能力。
2购买的数量。
市场需求是消费者需求的总和。
3、决定需求的基本因素和影响①消费者的偏好。
消费者偏好支配着他在使用价值相同或接近的替代品之间的消费选择。
日本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启示日本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启示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在遭到严重战争破坏,陷于瘫痪边缘的基础上,迅速恢复和发展,在短短的二三十年内,跃升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实现了经济的崛起。
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我国是一个很好的启迪,本文主要从产业政策和企业制度这两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日本经济产业政策企业制度启示一、引言众所周知,二战结束后,日本作为一个战败国,在一片废墟之上经历了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问就实现了经济腾飞。
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制造的产品已经横扫英国摩托产业.超越了汽车大国美国。
在钟表、摄像机、光学仪器行业抢夺了钟表王国瑞士的市场。
总之,日本在很短时间内就爬上了国际社会金字塔的顶端。
很多人一直在思索日本到底是以什么方式或是靠什么手段来实现经济腾飞的。
今天,我国正值经济飞速发展期,研究战后日本发展的问题对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诚然,日本经济的腾飞发展与二战后欧美各国对其提供的各种援助是密不可分的,亚洲两场局部战争的爆发也促进了日本战后经济的复苏步伐。
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日本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这对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最根本的作用。
二、超赶型的产业政策(一)日本产业政策的特点以产业政策为中心,运用各种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全力扶植战略产业和大企业的发展,使之以强劲的国际竞争能力,实现赶超欧美经济大国的长远战略,这是日本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战后日本产业政策是日本政府通过全力扶植各个时期战略产业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享用后发利益,一举实现百年来赶超欧美工业大国战略目标的根本手段。
在战略产业选择方面,根据动态比较优势的经济学原理,依照比较收入弹性值、比较劳动生产率和扩大就业率三大基准,优先确定扶植钢铁、石油化学、合成纤维、汽车、产业机械、家用电器和电子设备等重化工业。
此,在技术引进时,要从总体上对自己国家的生产要素现状、市场规模、社会文化环境、吸收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考虑,突出重点,多渠道、多形式引进适用的先进技术;要明确社会经济发展的日标,根据本国同情和社会经济条件,全方位地选择适用的关键技术。
日本劳动法的特点及借鉴
日本劳动法的特点及借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劳动法律法规在各国企业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
本文将探讨日本劳动法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日本劳动法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劳动法律体系完备:日本劳动法以其全面和细致而著称。
从《劳动基准法》到《劳动契约法》、《劳动者派遣法》等,各项法律法规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
这些法律法规不仅涵盖了劳动者权益的方方面面,还对企业的雇佣行为进行了严格规范。
劳动法律执行严格:日本政府高度重视劳动法的执行,通过严格的执法和监督机制,确保劳动法的有效实施。
对于违反劳动法规定的企业,政府会给予严厉的处罚,这使得企业不敢轻易触碰法律红线。
劳动法律对员工权益保护充分:日本劳动法着重强调对员工权益的保护,如《劳动基本法》明确规定了员工的最低工资、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等基本权益。
劳动法还对企业裁员、退休金制度等做了详细规定,以保障员工的长期利益。
劳动法律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广泛:日本劳动法不仅是一部约束企业的法规,也是一部指导企业管理的指南。
企业通过遵循劳动法规定,不仅可以避免违法行为,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和谐关系。
对于我国企业而言,日本劳动法的特点提供了以下借鉴启示:完善我国企业的劳动法律体系:我国应借鉴日本劳动法的经验,进一步完善自身的劳动法律体系,使法律法规更加全面、细致。
这有助于更好地保障劳动者权益,同时也有利于规范企业的雇佣行为。
加强企业劳动法律意识的培养:我国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应增强对劳动法律法规的了解和遵守意识。
通过定期开展劳动法培训、邀请法律专家进行讲座等方式,提高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法律意识。
保障员工权益,维护企业正常运转:借鉴日本劳动法对员工权益保护的经验,我国企业应重视员工的合法权益,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
同时,企业应通过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保障员工的正常福利和待遇,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转和长远发展。
《微观经济学》教案
《微观经济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市场、供给、需求、价格等。
2. 培养学生运用微观经济学知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3. 帮助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引言介绍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基本方法。
2. 第二章:市场与竞争讲解市场的定义、类型和竞争机制,分析市场竞争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3. 第三章:供给与需求探讨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原理,讲解价格的形成和调整机制。
4. 第四章:价格弹性分析价格弹性对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影响,讲解弧弹性和点弹性的计算。
5. 第五章:消费者行为研究消费者偏好、预算约束和消费决策,分析需求曲线的形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阐述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运用微观经济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练习法: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讨论参与度。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微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推荐使用《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等权威教材。
2. 辅助教材:提供相关参考书籍和论文,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 网络资源:推荐访问经济学相关网站和论坛,了解最新学术动态。
4. 软件工具:学会使用经济学软件工具,如计量经济学软件等。
5. 现实案例:收集国内外经济案例,用于课堂讨论和分析。
六、第六章:生产要素市场教学内容:分析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包括劳动市场、资本市场和土地市场。
探讨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机制,了解工资、利率和地租等要素价格的形成。
研究生产要素市场竞争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市场机制有效的具体案例
市场机制有效的具体案例值得一提的是,市场经济并不是天生就有的。
它是商品与商品经济、市场与市场发展的产物。
早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市场的出现,但是,该市场是以产品的消费为特征的消费品市场,它不是一个包括要素市场在内的完整的市场体制,也没有形成以市场机制运行为中心的市场经济制度,因此无力决定资源配置方式。
只是到了工业经济成长时代,产业逐步成长、市场不仅有了产品市场,而且出现了要素市场包括生产资料市场、劳动市场、资本市场、土地市场等。
这些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构成了完整、庞大与统一的市场体系,在此基础上,市场机制的活动(或运行)通过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包括各种要素价格),竞争机制、信用机制、利率机制和工资机制共同作用。
其中由竞争机制引起供求机制发生作用,决定资源合理配置方向,价格机制决定资源配置于诸产业、诸地区、诸企业的流量及在产业内部进行资源组合,竞争机制则决定已配置资源的使用效率,即竞争机制促使有效利用资源,生产出最优最大最具有效应、最能满足消费者需求欲望的产品,劳务或科技产品。
信用机制规范市场运行规则并规范经济运行秩序,利率机制决定市场主体的经营风险和资源使用效率,工资机制决定劳动者生产积极性。
因此说,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或工业化经济的发展是市场经济成熟的历史前提,市场经济及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地位是从该时期确立的。
在市场机制运行过程中,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与再配置是通过市场价格信号变动最终实现的,价格信号的变动是价格机制对供求机制的变动,即资源流向及潜在流向、资源需求量与潜在供给量的变动的灵敏反应,是供求机制与竞争机制作用的结果。
同时,价格机制的运作直接决定资源配置于不同产业(部门)不同地区、不同企业并决定这些产业、地区、企业的资源实际配置量,即决定资源配置的合理组织及其合理流量。
合理的资源流量配置,加剧了不同产业、地区、企业间的生产竞争,即供求与价格机制的运行结果加剧了竞争运行强度,促进有效利用已配置的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产出率,优质率,改善产业、地区、企业的竞争环境、竞争地位、提高竞争能力与优势,改变资源再分配的流向,流量与资源利用效率。
日本治理产能过剩的做法及启示
日本治理产能过剩的做法及启示吕铁产能过剩是世界经济运行中面临的矛盾之一,在当前经历国际金融危机后出现缓慢复苏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
所谓产能过剩,是指工业部门的实际产出较大幅度地小于生产能力,并且通常伴随价格下降、利润减少以至持续亏损等现象。
从国际上看,一些处于赶超阶段的后起工业化国家,在经过一段较长时期高速增长之后,都曾出现过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
日本在产能过剩治理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一、通过扩大内需特别是启动民间消费,化解产能过剩危机1946-1955年是日本经济的复兴时期,通过战后恢复需求的拉动和确立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日本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对国际贸易的依存程度也迅速提高,顺利实现了经济的恢复调整和振兴起步。
从1955年开始,日本经济进入起飞时期,此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战后恢复需求的逐渐消失致使内需不振,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需求;经过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日本经济于1957年下半年发生了经济危机,主要行业产能过剩明显;社会各界对于经济能否保持快速增长普遍缺乏信心。
在这种背景下,以《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推出和实施为标志,日本经济开始了向内需主导特别是民间消费主导型发展模式的转型历程。
此前各国出台的国民经济增长计划,均将促进经济高速增长作为相对单一的政策目标。
而1960年池田内阁推出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却同时追求极大增长、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充分就业三个目标。
计划规定,用10年时间使国民生产总值翻番,国民收入接近当时的联邦德国和法国,同时极大地提高国民生活水准和达到充分就业;在上述三个目标中,国民生活水平提高是最终目标,其实施过程中的政策着力点又在于提高低收入阶层的购买力,具体措施包括推行最低工资制度、加大对农业的财政资金投入、扩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经济增长方面,1961-1970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0%,大大超过7.8%的计划目标。
日本企业工资制度的变化和启示
日本企业工资制度的变化和启示导读:本文日本企业工资制度的变化和启示,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一、日本企业工资制度及其历史沿革概述(一)企业工资制度的概述日本企业的工资制度由企业根据《日本国劳动基准法》和《最低工资法》以及本企业的具体情况自行确定。
日本政府对工资的管理,仅限于制定一些法律规章,规定必须的基本劳动条件,向企业提供工资调查报告、统计数据,对企业进行指导监督,而对企业的内部分配,不作干预。
日本企业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工资分配:一是生活保障。
企业考虑年龄、家庭抚养人数、居住地区等对每个员工生活予以影响的各要素,决定能够保障员工基本生活的工资额。
特别在工资水平较低的情况这一点更被重视。
家属津贴、住宅津贴以及年龄工资等都是出自这方面的考虑。
二是对企业的贡献。
根据员工对企业的贡献程度决定工资,对企业的贡献度通过员工的能力、工作内容、业绩等衡量。
三是劳动力市场价格。
四是企业经营的承受能力。
决定企业员工工资增长的主要形式是集中在每年春季的劳资谈判,俗称“春斗”。
与欧美不同的是,日本的劳资谈判主要通过公司内部劳资谈判,行业协会对企业内部工会的春斗起一定指导作用。
在必要时政府也会引导春斗,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或仲裁。
员工的薪酬由现金收入部分和非现金部分构成,现金收入部分约占80%以上。
现金收入部分由基本工资、津贴、奖金和加班费等构成,奖金和津贴约占现金收入的20%左右。
津贴大体包括工作津贴、交通津贴、生活津贴、全勤津贴、调整津贴等五类。
非现金部分包括员工享受的法定福利、法定外福利、教育培训等其他费用。
法定福利费包括健康保险、养老保险、雇佣保险、劳动保险、儿童补贴等。
法定外福利费包括退职金、住房费、医疗费、膳食费、文化娱乐费、企业保险分摊费、工伤事故保险附加费以及其他费用。
本文主要对薪酬结构中的现金收入部分进行研究。
(二)历史沿革日本企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工资制度变化概况如表1所示。
日本目前最有影响的教授菅野和夫认为劳动法是关于劳动市场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法律规范的总和
日本目前最有影响的教授菅野和夫认为劳动法是关于劳动市场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法律规范的总和。
劳动市场主要解决劳动标准问题劳动法是调整劳动法律规范的总和劳动关系是劳动者及劳动力的使用者及相关组织为实现劳动关系而形成的社会经济利益关系。
劳动关系的结构:个别劳动关系、集体劳动关系、社会劳动关系特点个别劳动关系以从属性为特征的劳动关系,力量不对等。
集体劳动关系是双方力量形成的劳动关系。
劳动法是私法公法化,雇佣关系实际上是双方自愿的一种关系,调整的时候主要靠民法调增,把双方当事人当做独立的平等主体对待,从表面上看是公正的,但实际上雇主在劳动雇佣关系中具有更加主动的作用,劳动者从属。
形式上的平等,实际上的不平等。
劳动法的产生是社会问题的产生,通过法律保护劳动者,接受一些私法的基本原则,但是都有一些修正。
所有权绝对尊重,契约自由和过失责任是私法的三大原则。
所有权绝对尊重上,劳动法有解雇限制,契约自由是指劳动合同的制定必须按照一定的标准。
过失责任方面涉及工伤、职业安全方面的责任。
公法是公权利的行使,国家制定劳动标准,制定法律规制社会法最早从德国提及,欧洲民主社会主义,狭义的社会法是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
中国社会法很宽。
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内容、客体;主体包括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劳动者劳动关系的客体:物,劳动行为。
工会法律关系构成《工会法通论》劳工权益权利是作出和不作出某件事情的许可,义务是作出或不做出某种行为的限定。
劳动权的问题,劳动是权利还是义务。
如果简单的将劳动当做义务,就会出现强迫劳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3-2:
日本的劳动市场与资本市场
1.劳动市场
工作稳定对日本人很重要:大多数人宁愿在一个工资较低的,但职位稳定且有名望的公司工作,也不愿去一个工资虽高但却没有工作保证的新建公司工作。
一般来说,能够提供较稳定职位的多为中型和大型企业,他们提供的职位占总职位的1/3.较小的企业则不严格遵循这个原则。
许多年来,有一条商业惯例一直受到人们的欣赏,那就是公司应该拥有大量员工的忠诚,公司的快速成长需要更多的雇员。
和其他工业国家相比,日本的失业率处于低水平。
日本企业按照论资排辈的体制从公司内部提拔人才。
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也鼓励了论资排辈行为,员工在公司供职越久,对他们的退休津贴征收的税就越少。
一些人认为论资排辈的体制正在缓慢地发生变化,劳动部发布的报告指出工资的差距有小幅增加,奖优的补偿体系的逐步引入可能加大了这种差别。
然而总体上讲,论资排辈的体制没有受到触动,高级管理层中很少有55岁以下者。
劳动力成本正在逐渐上升。
20世纪90年代末一些大公司如山一证券公司(Yamachi)的破产震惊了很多日本人,公司的破产迫使员工不得不寻找其他工作。
然而,大多数日本企业在经济缓慢增长的时期保持大笔的工资支付,几乎没有企业宣布裁员。
企业采取了一些其他措施,如停止招聘,提供提前退休的一揽子方案等渐进的方式逐步减少工资的支付。
这些政策措施在经济增长时期十分有效,但当企业无法快速成长时就不得不改变原有的体制了。
2.资本市场
日本银行在国家的金融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这限制了股票市场的发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公司对资金的需求很大,但个人不仅没有什么资金而且都惧怕风险。
随着个人不断将资产存入银行,银行就要承担起贷款给公司的风险提供保护措施。
结果公司主要通过借债而不是通过股票来融资。
投资者继续积累个人金融资产,然后再存入储蓄账户。
由于银行在商业融资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和银行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不断深化。
为了保护自己,银行和企业之间建立了连锁关系,各自持有对方的股权。
此外,国家对于银行证券投资组合的安全性的限制也相对较弱;直到1998年,日本银行可以将20%的资金都贷给一个借贷者(不包括持有的债券和股票),而美国相应的比例是10%。
此外,国家对于使用不动产作为抵押没有法律限制,尽管银行不能将所持有的不动产资产记入资产负债表中。
日本现在的总风险敞口限制在25%。
许多日本机构是以账面价值为基础制作资产负债表。
这样的会计方法在有些情况下产生的是隐性利润,因为资产的市场价值远远高于它的账面价值,但是在更多情况下产生的却是隐性损失。
让你的经济泡沫破裂后资产和土地价格的大幅下跌迫使金融机构或者持有大幅贬值的资产,或者以极大的损失抛售这资产。
从2001年9月开始,金融机构开始采用一种新的“市场对市场”的会计准则。
新的会计体制迫使金融机构以现行市场价格而不是以账面价值来衡量股权的价值。
1998年4月一项旨在保证银行资本金充足率的“紧急更正措施”被采用。
凡从事国际市场业务的银行必须达到国际清算银行(BIS)制定的最低8%的资本充足率。
只在日本国内开展业务的银行必须达到最低4%的资本充足率。
没有达到上述标准的银行则需提交管理改进计划,更严厉的情况则是要求银行重组。
此外,银行开始使用“市场对市场”的会计体制以提高透明度。
为了达到上述标准,许多银行关闭了自己的国际办事处。
1998年3月财政部的名单上只有45家国际银行和102家国内银行。
而此前则分别为80家和67家。
长时期以来日本政府不允许银行倒闭,它或是直接注入资金以防止银行不履行债务,或是
鼓励有问题银行与一家运作良好的银行合并。
这项政策在1997年11月政府允许北海道拓殖银行(Hokkaido Takushoku)倒闭后发生了巨大变化。
几周后山一证券公司倒闭,留下了2600亿日元的账外债务,这一事件产生了更为巨大的反响。
在日本,个人进入资本市场的机会很少。
大量的个人金融存款都进入了商业存款账户(或是邮政储蓄中),一年可获得0.4%的最低存款利率。
邮政储蓄为财政投资和贷款计划提供资金支持,属于预算外公共基础设施融资系统。
个人也很少有进行外汇交易的。
其结果是几乎没有人持有美国债券、外国股票、共同基金股票,或债券衍生品。
问题:
1.日本人在找工作时更看重哪一点?是工作的稳定性还是较高的工资?为什么?对于中
国人呢?
2.你认为“论资排辈体制”在中国流行吗?分析中国和日本企业文化存在相似之处的原因。
3.公司以账面价值而不是以市场价值为基础制定资产负债表的潜在风险是什么?试加以
分析。
4.日本银行在企业融资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银行和资本市场哪个对于企
业融资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