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3人教新课标《灯下漫笔》教案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2篇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2篇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精选2篇(一)教案:《灯下漫笔》【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郭沫若及其作品《灯下漫笔》的背景和意义。

2.通过朗读和分析课文,理解文字背后的深意和情感。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分析和理解课文的语言特点和写作风格。

3.发掘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隐含意义。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和音频设备。

2.课文《灯下漫笔》、PPT课件、教学材料、笔纸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展示郭沫若的简介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Step 2:朗读课文(10分钟)教师或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并引导学生注意每个词语和句子的表达方式和语气。

Step 3:课文分析(15分钟)通过PPT展示课文的内容要点,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并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

Step 4:课文研读(30分钟)a.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段课文进行逐句解读和分析,讨论文章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句式特点,并举例进行讲解和解读。

b. 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整理出课文的主要情感和主题,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思考。

Step 5:个人阅读和写作(15分钟)学生进行个人阅读,并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尝试仿写或写下自己的感想。

Step 6:小组分享和总结(1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小组分享,教师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体会。

【课后作业】1.回家后进一步阅读《灯下漫笔》,思考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并写一篇读后感。

2.预习下一课的内容,做好相关的课前准备。

【教学反思】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从多个角度深入理解课文《灯下漫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

同时,通过朗读、分析和写作等多种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精选2篇(二)教案主题:探讨《道士塔》的主题与意义教案目标:1. 了解《道士塔》的作者、背景和故事梗概。

选修语文《灯下漫笔》教案

选修语文《灯下漫笔》教案

选修语文《灯下漫笔》教案教案:选修语文《灯下漫笔》一、教材分析二、教学目标1.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背景和文本内容。

2.掌握散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

3.理解并感知文本中的思想情感,提升审美能力。

4.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课堂导入】1.引入话题:“你是如何看待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的?”请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随机抽取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展示散文《灯下漫笔》的标题,让学生进行猜测和预测。

【导读文本】1.师生共同阅读《灯下漫笔》,回答一些基本问题,例如:文章的结构、文笔特点、文中的人物以及描述的事件。

2.引导学生从文中的描述和细节感知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3.通过讨论,概括出文本中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拓展思考】1.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灯下漫笔》中的写作技巧来写一段自己生活中的琐事。

2.学生自主完成小组讨论后,进行组内展示和讨论。

【写作练习】1.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选择一个琐事写一篇短文。

2.在写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灯下漫笔》的写作技巧,例如:细节描写、感性描述和对人性的洞察等。

3.学生自主完成作文后,进行互评和评改。

【课堂总结】1.回顾课堂内容,总结学到的知识点和技巧。

2.考核学生对散文《灯下漫笔》的理解和对写作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反思选修语文《灯下漫笔》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为目标,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引导学生思考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并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

此教学方案主要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学生既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来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也可以通过写作练习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价。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激发学生对散文的兴趣,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简介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

分析《灯下漫笔》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通过朗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4 教学步骤向学生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

引导学生阅读《灯下漫笔》,并思考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第二章:文本分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灯下漫笔》的文意和结构。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读文本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灯下漫笔》的文体特点和修辞手法。

解读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解读文本。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2.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关注《灯下漫笔》的文体特点和修辞手法。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解读心得和感悟。

第三章:文学背景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灯下漫笔》的文学背景。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历史和文化语境的理解。

3.2 教学内容介绍《灯下漫笔》的文学背景,包括时代背景和文学流派。

分析文学背景对作品的影响和意义。

3.3 教学方法采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理解文学背景对作品的影响。

通过文献资料的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史研究能力。

3.4 教学步骤向学生介绍《灯下漫笔》的文学背景。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文学背景对作品的影响。

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和研究成果。

第四章:作品主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灯下漫笔》的主题思想。

培养学生对作品主题的思考和探讨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灯下漫笔》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探讨作品主题的深度和广度。

4.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作品主题。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主题思考能力。

4.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关注《灯下漫笔》的主题思想。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杂文的特点。

2. 体会文章冷静的理性分析中包含的强烈的激愤之情。

3. 学习鉴赏情理交融的表现手法。

二、课时安排
本课教学共需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介绍杂文的特点,对作者鲁迅作些简单的介绍,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第二课时对文章的各个部分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讨。

三、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 导入课文。

由鲁迅先生的散文诗《秋夜》入笔,文中对枣树枝干的描绘说出,想到散文诗意境美,今天我们学习最能体现鲁迅写作风格的杂文之一《灯下漫笔》。

2. 杂文简介(教师介绍)。

3. 鲁迅简介(教师介绍)。

4. 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学生自读,教师辅导)。

5. 课堂练习:词语辨析(教师指导)。

6. 小结。

第二课时
1.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2. 深入理解课文(学生自读,教师辅导)。

3. 课堂练习:思考“练习一”中提出的问题(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4. 小结全文,归纳中心思想及写作特点。

5. 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理解文章《灯下漫笔》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2.能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运用;3.能通过细读文本,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4.能运用相关的表达方法,写出自己的心情和感悟;5.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能正确理解文章的意思,掌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2.能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运用。

三、教学难点1.能通过细读文本,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2.能运用相关的表达方法,写出自己的心情和感悟。

四、教学准备1.教材:《语文教材》(版别自选);2.音频设备;3.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与学生互动的方式,引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欲望。

2. 预习(10分钟)提前告知学生要学习的文章为《灯下漫笔》,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教材相关内容,并写下自己的感想和问题。

3. 阅读与理解(20分钟)师生共同朗读课文,并借助音频设备进行听力训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之后,教师逐段解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4. 分析文章结构和语言运用(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运用,帮助学生了解作者通过不同的叙述手法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同时,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拓展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5. 讨论与思考(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就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展开思考和交流。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6. 配套练习(15分钟)教师让学生完成配套的阅读理解练习,并对答案进行讲解和讨论。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课文理解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7. 写作任务(20分钟)教师布置作文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的知识,写一篇短文或者小记,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感悟。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素材和表达方法,帮助学生完成写作任务。

8. 作文展示(10分钟)学生互相交流和展示自己的作文,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提出改善的建议,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新人教版选修《灯下漫笔》教案3篇

新人教版选修《灯下漫笔》教案3篇

一.导入谛听鲁迅大约是因为离百草园、三味书屋、咸亨酒店太近的缘故,每当深夜于台灯下打开那一篇篇悲凉苦难的文字时,我的耳边就回响起一个声音:“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我存在着,我在生活,我将生活下去,我开始觉得自己更切实了,我有动作的欲望--但不久我又坠入了睡眠。

”先生故乡的夜虽不似近处的杭州上海那么喧嚣,但也绝非孔乙己时代那样的寂静,然而这声音却突破世纪之交的汹汹嘈切和层层迷障,如黄钟大百般从历史隧道的另一端传来。

我不由得合上书,来到庭院里。

夜幕深沉,天空是那种淤血胀肿的青紫色,偶见几颗晦黯而飘忽的星在闪耀。

“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

赵家的狗又咬起来了。

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懦,狐狸的狡猾。

”时间已经过去了差不多一百年,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第一个现代“狂人”的这句梦呓蓦然间在我的耳畔回响起来。

这是一种怎样的声音呢?低沉?喑哑?激愤?悲切?抑或是沉痛的叹告苍凉的呐喊?有一次我陪同北方来的一位女教授参观先生纪念馆、故居和三味书屋,结束后她忽然站在先生像前闭目凝神,一动不动,惹得旁边的游人都看她。

我也请不透她在想什么,直到数日后离开绍兴时,她才对我说,那天她听见了鲁迅先生的声音。

我将她的话理解为一位热爱先生作品崇敬先生人格的学者的心灵感应。

孰料过了不久,我又陪同西北来的一位作家参观先生纪念馆,他第一个问题就是,先生生前说话的语调是怎样的?有没有他的录音?先生生活的那个时代,照相技术已较普遍,所以我们今天能看到不少先生各个侧面的容貌,而录音技术在西方发达国家才刚刚出现。

先生那些精彩的演讲,深刻的议论,谈谐的谈笑,都只能永久留存于无法倒转的时光的录音带中。

但我相信,任何一个真正走近鲁迅并真正用人类良心去体会他的人,都会从先生的文字中听到他的声音。

“还记得三四年前,有一个学生来买我的书,从衣兜里掏出钱来放在我手里,那钱上还带着体温。

这体温便烙印了我的心,至今要写文字时,还常使我怕毒害了这类的青年,迟疑不敢下笔。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够分析其作用。

(2)能够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3)能够默写并背诵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更好地理解课文。

(3)学会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提高语文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思考的习惯。

(2)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 默写并背诵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 联系写作背景,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内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期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讲解:(1)针对学生理解的难点,进行讲解。

(2)联系生活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 练习巩固:(1)让学生默写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3. 推荐一篇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并简要说明原因。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包括对作者观点和态度的把握。

2. 学生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能够识别并解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第一篇:《灯下漫笔》教案白云二中高二语文组备课资料《灯下漫笔》讲习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把握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2、培养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3、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引导学生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以及作者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

一、问题设置:1、杂文的特点:请同学们回顾《拿来主义》。

以小见大,语言辛辣、犀利,幽默,讽刺,反语,具有无比的力度。

2、解题:(请同学们谈谈对漫笔的了解)明确:漫笔,“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放得开收得拢。

而且鲁迅在《夜颂》中说自己是“爱夜的人”。

而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己在暗中看一切暗”。

那么,在1925年4月29日的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这就点明了“灯下”之含义。

3、快速阅读课文,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整体感知课文。

(1、)思考作者所涉及的对象有几方面?明确:中国人(老百姓)、统治者(主子)、中国社会(时代)。

(2、)思路:现实——历史——未来(3、)引子:兑换钞票(思维的爆发点)(4)文章由钞票贬值的日常小事写起的,那整件事情是如何呈现的?文中的老百姓在整件事情的过程中心情有什么起伏?(抓住文章的关键词)明确:过程:如何相信国家银行而将银行换成钞票(第一段),又如何因政局不稳要将钞票转换银元不得(第二段)听说暗中有了行情又赶去兑现,打了折也不计较。

心情起伏:开始换钞票时的“乐意”到停止兑换时的“不甘心”和“恐慌”,最后打折兑换、吃亏了以后的“非常高兴”与“更非常高兴”。

此外还有,开始“银元装在怀中”,只觉得“沉重累坠”,后来终于得到后就“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

(5)同样的现银,以前感到“沉重累坠”,后来又“沉垫垫地觉得安心”,这反映了什么样的心理? 参考:同样是现银,同样的沉,但却反映了“人”(老百姓和作者)在事件过程中心情的变化。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分析并掌握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解读并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会通过文本中的细节,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学会与他人合作,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文学作品。

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审美情趣。

培养批判精神,敢于对权威观点提出质疑。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文本内容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的背景介绍。

文本的表面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分析文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2.2 教学方法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

讨论分析:小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

教师讲解:教师讲解作者背景、文本特点和解读方法。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简介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本的主题和背景。

3.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基本内容。

学生完成阅读笔记,记录关键信息和疑惑。

3.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

3.4 教师讲解讲解作者背景和文本特点。

解读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3.5 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学习内容和收获。

教师进行点评和反馈。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课堂参与度:学生发言和小组讨论的表现。

阅读笔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课后作业:学生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思考。

4.2 评价标准课堂参与度:积极发言,参与小组讨论。

阅读笔记:能够记录关键信息,提出合理的问题和分析。

课后作业:能够深入解读文本,提出有见地的观点。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材料《灯下漫笔》原文。

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资料。

阅读理解练习题。

5.2 教学工具投影仪和幻灯片。

网络资源:鲁迅作品的相关文章和评论。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前活动让学生提前阅读《灯下漫笔》,了解文本内容。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结构。

(2)能够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能够概括文章的主旨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和交流能力。

(3)通过写作实践,提升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文化传承和历史的认识和尊重。

(3)培养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关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2)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深入分析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生活中的细节。

(2)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意。

(2)组织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

(3)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3. 写作练习:(1)让学生根据文章的主题,进行写作实践。

(2)教师批改学生的作文,给予评价和建议。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写作能力:通过学生的写作实践,评估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灯下漫笔》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灯下漫笔》的解析和评论。

3. 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粉笔。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来理解作者的观点。

3. 利用讨论教学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七、教学步骤:1. 第一步: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的大意。

2. 第二步:在课堂上,让学生朗读课文,感知语言和表达。

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1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中关键的一环,它是教师对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手段进行规划和组织的过程。

好的教学设计能够使得教学过程更加顺畅,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更好。

下面是一份针对教案教学设计的探究,希望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

首先,教师需要在制定教案之前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出发点,通过明确教学目标可以使得教师在制定教案时有方向,也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清晰地了解学习的目标。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需要考虑学习者的年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因素,将学习目标调整到适合学生的水平上。

同时,教师还需要考虑学生未来的实际需求,调整教学目标,使得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能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和工作中得到发挥。

其次,教师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制定教学内容时,教师需要全面考虑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因素的历史背景和当下现实,科学的、符合潮流的、有针对性的。

“课堂内容”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教师所选教学方法,再次是教学材料。

教学内容的结构应该是清晰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到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的讲授,布置适当的作业同时还要解决学生的疑惑和问题,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够得到深入发展。

同时,教师需要确保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相符,支持和联合学习材料,标准的语言和广泛的语言处理能力,并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和体验。

再次,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决定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时,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选择适合学生的方法,如讲解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问题导向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进行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同时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

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还需要根据教学场地、教学时间、教学人数等具体因素适时确定教学方法。

最后,教师需要找到合适的评价方法。

在教学结束之后,教师需要对学生所学习的内容进行综合评价,寻找合适的评价方法。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一、教案背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灯下漫笔作为一种富有创意和表现力的绘画形式,受到越来越多老师和学生的喜爱。

灯下漫笔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绘画技巧和审美能力。

本教案旨在通过灯下漫笔教学,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灯下漫笔的定义和历史背景;2.掌握灯下漫笔的基本绘画技巧;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4.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内容1.灯下漫笔的定义和历史背景介绍;2.灯下漫笔的基本绘画工具和材料;3.灯下漫笔的基本绘画技巧;4.灯下漫笔的创作实践。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灯下漫笔的定义和历史背景介绍(15分钟)1.分享灯下漫笔的定义和起源;2.讲解灯下漫笔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步骤二:灯下漫笔的基本绘画工具和材料(15分钟)1.展示灯下漫笔的基本绘画工具,如绘图纸、铅笔、彩色铅笔等;2.讲解灯下漫笔的基本绘画材料,如素描纸、彩绘纸等。

步骤三:灯下漫笔的基本绘画技巧(30分钟)1.分享灯下漫笔的基本绘画技巧,如线条的运用、阴影的表现等;2.演示绘制简单的灯下漫笔作品,并解释技巧要点。

步骤四:灯下漫笔的创作实践(40分钟)1.指导学生选择一个主题或题材,开始进行灯下漫笔创作;2.在创作过程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建议;3.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点评和欣赏。

五、教学评估1.请学生用灯下漫笔绘制一个自己的作品;2.老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估,包括创意、技巧和表现力。

六、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参观艺术展览,拓宽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2.组织学生进行灯下漫笔交流与分享,促进彼此的学习和进步;3.推荐学生阅读与灯下漫笔相关的书籍和资料。

七、教学资源1.灯下漫笔的绘画工具和材料;2.灯下漫笔的绘画示范和创作案例;3.灯下漫笔的相关参考书籍和资料。

以上就是关于灯下漫笔教案的详细内容。

通过本教案的指导,学生将能够了解灯下漫笔的定义和历史背景,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并在创作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灯下漫笔》教案 人教版第三册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灯下漫笔》教案 人教版第三册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灯下漫笔》教案人教版第三册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纵横九万里;中国的历史有着漫长而复杂的过去,上下五千年,多少帝国王朝盛衰荣败,多少帝王将相粉墨登场,厚重的史书演绎了他们一个又一个风流倜傥的故事,却很少为普通和平凡的老百姓洒一把同情之泪。

有的只是诗人们满含辛酸的描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萝绮者,不是养蚕人”。

至于他们为什么如此贫困一如既往,诗人的解释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至于他们自己本身原因,诗人们并没有涉及,也许不愿,也许不能……那么,作为近代著名的思想家鲁迅先生是怎样认为的呢?他又是怎样概括漫长的中国历史的呢?请快速阅读全文,而后作答。

二:研习文章(一)分析鉴赏1.作者是怎样概括中国的历史的?(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小结过渡:这就是中国的历史,上下五千年就被这20个字浓缩了。

中国的历史是老百姓的历史,要么做不成奴(板书)隶,要么暂时做稳了奴隶。

2.什么是奴隶?鲁迅先生在一篇小短文里有这样很形象地描述。

(分发《聪明人和奴才和傻子》)3.学生对文章中的“奴才”的概括。

(对生活有抱怨但又不思反抗,胆小怕事)4.那么文中能相应表达出这一形象的语句语段有哪些呢?并请寻找出这些语句语段中的重点词语并品味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生互相讨论之一)5.参考:A假如有一种暴力……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读)(〈可包括提问“什么是形成百姓奴性人格的原因之一”〉愤怒地抨击了暴政,也暴露了国民的奴性人格。

重点词语:羡慕心悦诚服恭颂)小结:这段话作者给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比较:人、乱世人、牛马。

这三者哪样最便宜?(乱世人,“乱离人,不及太平犬”)什么时候才可以与牛马平起平坐?(太平盛世)中国的老百姓是多么容易满足啊,只要能把自己卖个牛马的价格便觉得洪福齐天了。

B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只求他决定他们怎么跑。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

学生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学生能够解读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成语。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通过朗读、感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作者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思考,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灯下漫笔》的主要内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文章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2.2 教学难点文中某些生僻词语和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作者在一些论述中的深刻含义和内涵。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成语。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文章的相关背景资料。

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更多关于作者和文章的信息。

利用板书,梳理文章的结构和主要观点。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鲁迅和他的作品《灯下漫笔》。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篇文章想要传达的信息。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4.3 课堂讲解讲解文章的背景和文学价值。

讲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4.4 情感体验学生朗读文章,感受文章的艺术魅力。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讨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5.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考试,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通过学生的感悟分享,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转变。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关键字词和成语,并能正确运用;(2)能够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旨,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3)能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3)通过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2)培养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3)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责任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灯下漫笔》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通过对灯下漫笔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人生的思考。

2.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中的关键字词和成语;(2)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旨;(3)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和思想特点;(2)提问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划出关键字词和成语;(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和疑点。

3. 合作学习:(2)分享成果: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和学习。

4. 写作实践:(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模仿课文的写作手法,进行一次灯下漫笔的写作;(2)学生互相评改,教师进行指导和反馈。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学生写作实践,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 写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写作实践中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2. 参考资料: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和相关研究;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2)能够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3)能够运用文中提到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写作实践,提高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2)培养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能力;(3)培养对文化和传统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3. 运用课文中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写作。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2. 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3. 将课文中的思想和情感融入自己的写作中。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灯下漫笔》文本;2. 相关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3. 写作材料和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灯下漫笔》,提问学生对的理解和期待;(2)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的背景和特点。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内容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2)学生通过例子展示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的理解;(3)教师总结并强调课文中的重要观点和思想。

4. 写作实践:(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或主题,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写作;(2)学生进行写作实践,教师巡回指导;(3)学生展示和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进行互评和自我评价。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收获;(2)学生提出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进行思考和讨论;(3)教师给出相关阅读材料和参考书籍,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在写作实践中的表现,包括内容、结构、语言和修辞等方面。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能够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生字词的含义。

(2)通过合作学习,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

(3)通过探究学习,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究的精神。

(3)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中重要的概念和观点。

2.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3. 欣赏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 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 将文章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重要概念和观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提高自学能力。

3.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培养合作意识。

4. 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灯下漫笔》。

(2)提问:“漫笔”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个?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或段落,并做好笔记。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

(2)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文章中观点的理解和感悟。

(2)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以“灯下漫笔”为主题的作文。

6.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必修Ⅲ人教新课标《灯下漫笔》教案教学目标:1、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2、教学难点:品味本文以情入理,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3、领会本文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国民奴性人格深刻的批判。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课文在知识文化界,被毛泽东尊称“伟大”的只有二人。

一位是鲁迅先生,毛泽东对他的评价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生于哪一年,逝世于哪一年?1881、9、25—1936、10、19。

鲁迅写过一篇叫《夜颂》的文章,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

鲁迅特别喜欢在夜间“灯下”写作。

每当夜深人静,“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时候,鲁迅的心绪、思维就会“漫”延开来,独具“夜”眼的他,就会对我们民族的历史、国民的生存现状有独特发现。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鲁迅的一篇议论性散文《灯下漫笔》。

那么,被毛泽东尊称“伟大”另一位是谁呢?陶行知生于哪一年,逝世于哪一年?1891—1946。

7月25日,陶行知在上海病逝,延安各界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 毛泽东亲笔题词,赞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有两句名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今天,我们把它改为:“读是知之始,知是读之成。

”要了解伟大的思想家鲁迅,在《灯下漫笔》中有什么独特发现,就让我们从读开始吧!教学过程一、速读全文,整体感知作者主要观点提问:速读课文,找出文章中表明作者主要观点的语句。

请同学们找出后画住,并读给大家。

第4 段:“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第6 段:“‘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

”第7 段:“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我们)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

”第11、12 段:“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三千余年的中国历史只有这两个时代的循环。

)第16 段:“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二、细读各段,分析各段内容作用层次提问:作者是怎样得出这些观点的?现在请大家细读课文,分别用不超过15 个字概括1—3 段的内容。

提示:1、钞票信用日见其好:(总分)乡下人乐意,稍明事理的人早不用银元,所有的人大多用本国钞票。

2、政府勒令用钞票,商民不要钞票,百姓怎么办:(总分)多给不甘心,换铜元换不来,借又借不来,换外国钞票也换不来。

3、我非常高兴拿钞票折价换银元。

提问:作者写“钞票折价换现银”这件事的作用是什么?引出第一个论点: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提问:第5 段的作用是什么?论证论点一。

提问:第5段为什么能论证这个论点?第5段的内容与1—3段的内容有相似的地方吗?作者是怎样论证这个论点的?第5 段的内容与1—3段的内容很相似。

在第5 段,作者用了假设的方法与第1-3 段的内容进行类比,论证了这个论点。

总结:第一部分引子(第l ~5 段),从小事“钞票折价换现银”写起,联想到“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提问:这一部分主要采用了一种什么写法?由小及大。

由现象到本质。

由事入理。

钞票折价换现银联想深刻领悟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小现象由⋯⋯到⋯⋯大本质(生活中不被注意的小事)事引出理(国民奴性人格问题)“直写事实,以小见大” 这是鲁迅杂文的第一个显著的特点。

“直写事实”就是不虚构,也不夸张,将生活中不被人注意的小事,人物的精神、特点,“特别一提” 突出出来,再引发联想,揭示实质。

“以小见大”就是把一些不被人注意的东西,轻松地写出来,用“显微镜”放大,特点就显示了,读者起初觉得莫名其妙,之后恍然大悟,甚至震惊。

“以小见大”,由现象到本质,可以显示高度的概括力;又如匕首、投枪,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和深刻的批判力。

提问:文章是怎样引出第二个观点的?第6 段,作者用了一个过渡段,先总结上文(承上)指出:“‘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

” 然后引出粉饰太平、掩盖历史真相的反动论点“咱们向来就很好的”(含义:中国人向来就活得自由自在。

启下)。

真的很好吗?接着一转引出了第二个论点:“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

” 提问:第二个论点与第一个论点相比,有什么不同?第4 段论点一: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

第7 段论点二:我们至多不过是奴隶。

(递进,深入一层)提问:分别用不超过15字,概括第7~9 段的内容,这三段的作用是什么?7、(战乱时)百姓希望有主子拿他们做牛马。

作用:论证论点二。

8、(受灾殃)百姓希望有主子顾及奴隶规则。

作用:论证论点二。

9、(战乱后)统治者制定奴隶规则百姓欢呼。

作用:论证论点二。

小结:第7~9 段里,作者列举大量事实,论证了“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提问:第10~l3 段与第7~9 段的关系是什么?第7~9 段是论据,第10~l3 段是承接上文,水到渠成,总结得出的结论。

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实质:“先儒”所说的历史上“一治一乱”的时代,实际上是“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提问:第l3 段的“一治一乱”是怎样照应第7~9段的内容?7、8段是“乱”时,第9 段是所谓的“治”时。

提问:第l3 段的“一治一乱”又是怎样照应1、2、3段的?1 段是所谓的“治”时,2 段是“乱”时,3 段是由“乱”到“治”。

总结:第二部分观点(第6~13 段),回溯中国历史,指出中国三千余年的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的恶性循环: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提问:文章第一部分以对现实的抨击做引子,引出第二部分是对封建社会历史的批判,引出观点并作论证,那么,第三部分是写的什么?讽刺批判现实、展望未来作结。

回到现实,提出使命。

提问:“现在人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

”作者知道现在是什么时代吗?这是一种委婉的说法,具有讽刺意味。

提问:那么现在是什么时代?从反动文人提倡热心复古,可知现在正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提问: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两种时代的共同点是什么?老百姓失去了做人的权利和自由。

提问:鲁迅号召青年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是怎样的时代?“第三样时代”指走出“一治一乱”的中国封建历史循环怪圈而迈向自由和民主的时代;老百姓告别“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这两个时代,成为社会的主人,体现真正做“人”的价值。

总结:第三部分号召(第14~16 段),讽刺现实,实际上还是循环在这两个时代的阴影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实际上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

呼唤新的时代,热切期盼。

三、挑读课文,把握思想感情,归纳中心思想。

提问:纵观全文,作者讽刺批判的对象是什么?第一部分:引出现实:批判北洋军阀政府提问:商人为什么不收钞票?政局不稳,怕北洋军阀政府垮台,钞票作废。

提问:是什么使我们百姓变成了奴隶、牛马?北洋军阀政府——一种暴力。

北洋军阀政府执政期间(1912-1926 年) 是一个动乱的年代。

提问:这一部分讽刺批判的对象是什么?北洋军阀政府。

国民百姓。

第二部分:解剖历史:批判封建统治者提问:第7、8、9 段批判的对象是哪些人?强盗、官兵、主子。

提问:“主子”指的是什么?封建统治者皇帝等。

提问:封建统治者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暴力暴政。

残暴、残酷——百姓除了服役纳粮,还要受意外的灾殃,还要被肆意杀掠。

“将奴隶规则毁得粉碎”。

狡猾——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厘定奴隶规则,闹“小玩艺”愚弄百姓。

专制——制定的奴隶规则除了有服役纳粮,还规定了怎样磕头、怎样称圣(这也是愚弄百姓),而且这规则常常是随意更改,有时甚至“将奴隶规则毁得粉碎”。

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造成的结果——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的恶性循环: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老百姓则在这两种时代中挣扎浮沉。

提问:第10 段照应了哪一段?批判的对象是什么人?照应了第6 段。

尖锐地批判了反动统治维护者——走狗学者、走狗史学家们,讲什么“咱们向来就很好的”“汉族发祥”“汉族发达”“汉族中兴”等,这些措辞用心险恶,实际上是粉饰太平、掩盖历史真相的反动论点。

指出他们恭颂的“太平盛世”,不过是让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至于“乱世”,则是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小结:对封建统治者表达的感情是什么?愤怒抨击讽刺批判提问:作者对国民百姓有批判吗?联系全文,国民百姓的特点是什么?愚昧麻木——封建统治者几千年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小玩艺”,但是百姓不仅不觉悟,反而“还万分喜欢”。

历史总是陷入“一乱一治”的循环怪圈中,老百姓总是在“奴隶”和“下于奴隶”两种命运之间反复挣扎,却没有反抗斗争。

提问:“这一小玩艺”指的是什么?“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中立”实际上是说中国百姓是愚昧麻木的。

“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专制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百姓就希望来一个另外的主子”等,深切同情老百姓的悲惨境遇;逆来顺受,甘于为奴,具有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极容易”说明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隶而不得”;把做奴隶当作一种奢望,甚至是一种享受。

令人感到万分悲哀。

“万分喜欢”,这“喜欢”二字,说明中国人的奴性心理,已经根深蒂固,已严重地腐蚀了国民的灵魂,造成了国民逆来顺受、甘于为奴的传统。

它是统治者造成的,也是百姓自己促成的。

提问:文章还有哪些地方写百姓内心的满足与喜悦?1 段:乐意——3 段:非常高兴、更非常高兴——4 段:安心,喜欢⋯⋯万分喜欢——5 段:心悦诚服,恭颂太平——8段:“皇恩浩荡” ——9段:“万姓颅欢” 。

14段:“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提问:对国民百姓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小结:饱含无比的辛酸、悲愤,深切的同情、无奈。

讽刺批判不留情面。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第三部分:联系现实:批判帝国主义、封建军阀提问:第14 段批判的对象是哪些人?国学家、文学家、道学家。

议论涉及的对象特点表达的感情北洋军阀政府,封建统治者残暴、狡猾、专制愤怒抨击讽刺批判国民百姓悲惨境遇愚昧麻木不觉悟,逆来顺受,甘于为奴。

无比的辛酸、悲愤,深切的同情、无奈讽刺批判不留情面。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对现在的青年表达鼓舞,寄予希望提问:这篇文章表达作者哪几种思想感情?①对封建专制和封建暴君——②对中国国民百姓③对现在的青年——“无须反顾”“前面还有道路在”、创造“第三样时代”等,表达鼓舞,寄予希望。

总结:总之,全文感情是愤怒、同情、批判、讽刺融为一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