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0课《虽有佳肴》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20《虽有嘉肴》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虽有嘉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至道”、“相长”、“困”、“学(xiao)”、“虽”等重点文言词汇,熟读并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训练学生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并联系实际,能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重难点】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2、引导学生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并联系实际,能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导学过程】一、导课新课: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书法欣赏:老师创作的书法《虽有嘉肴》内容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学记》篇。
二、预习检测1、给下列红字注音:嘉(jiā)肴(yáo)自强(qiǎng)兑( yuè)命学( xiào )学半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困(不通理解不了)是故(所以)自强(自我勉励)自反(自我反省)故曰: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三、走进作品:《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它对教育作用、教学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20《虽有佳肴》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20《虽有佳肴》教案(新版)新人教版课题虽有佳肴本学期第课时本单元第课时日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礼记》、《学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2.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教学过程时间一、提问引入“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
“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学生回答)“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知作品。
1.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礼记》的资料。
与《周礼》、《礼仪》合称“三礼”。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把孔子的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文章,二是关于礼乐制度的文章。
2.了解《学记》:《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弟子乐正克。
《学记》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3.知道题目《虽有嘉肴》的由来。
三、齐诵读1.生读课文,给难字注音,划分朗读节奏。
2.出示课件,认读,把握节奏。
(1)读准字音:嘉(jiā)肴(yáo)自强(qiǎng)兑( yuè)命学( xiào )学半(2)把握节奏: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七年级语文上册 20《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20《虽有嘉肴》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视点叙述对人生的考虑和感悟,本篇古文相同以简略的文段从证明的视点提出“教育相长”的观念,旨在让学生了解不只日子中能够习得道理取得感悟,相同学习也要有正确的情绪和办法。
1.学生处于好动思维活泼阶段但往往在学习上针对问题的考虑方向会发生较大误差,所以需求及时引导学生正确地考虑答题方向,鼓舞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导学案,先行预习课文的文句,再经过熟记词句含义和熟读背诵激起学生爱好。
2.关于简易白话文,实词的释义不行小看,应该以学生开始触摸的视角来耐性阐明,多结合古意,有爱好地叙述弥补相关课外常识引发学生的爱好,并安置简略的实词阐明,简易白话文给学生操练。
常识与才干:了解《礼记》、《学记》相关常识,了解要点白话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进程与办法: 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了解类比说理的办法。
情感情绪价值观: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了解《礼记》、《学记》相关常识,了解要点白话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了解类比说理的办法,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1课时讲授法、协作探求法一、巧引进。
1、“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珍宝,是才智之源泉。
“四书”、“五经”别离是哪几部典籍?2、导语。
半部《论语》治全国,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咱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知咱们要勤于研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咱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有”教育咱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日,就让咱们接近《礼记》,领会为学之道。
二、知作品。
1、生报告收集到的有关《礼记》的材料。
《礼记》,又叫《小戴礼记》,儒家经典作品之一,是秦汉曾经各种礼仪作品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撰写。
它与《周礼》、《礼仪》合称“三礼”。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把孔子的弟子对“经”的阐明称为“传”或“记”,《礼记》因而而得名,即对“礼”的阐明。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虽有嘉肴》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虽有嘉肴》教案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
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虽有嘉肴》教案,供您参考,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虽有嘉肴【学习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学习用文言文“九字翻译法”,翻译课文;以“意义”划分句子节奏。
【学习重难点】:以“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学考考点】:1.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评价设计】:通过自读、听范读在教师指导下达成让每个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课下注释,“九字翻译法”,达成让每个学生正确翻译课文。
通过小组合作,让80%的学生达成按“意义”划分句子节奏的目标。
复备:【预习导学】:1、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 (读熟后自己在横线打钩)2、给下列横线字注音:佳肴( ) ( ) 自强( ) 兑命( ) 学学半( )3、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旨至道善困是故自强自反故曰:教学相长《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
【背景资料】: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2、阅读本课学习目标、重难点。
【学习过程】一、检查预习,课前活动。
(七年级练字、八年级话题演讲、九年级诗词积累)二、学习研讨(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后,听范读。
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学生大声朗读。
2、诵读展示。
(学习小组形式展示)(2)速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使用文言直译-“九子法“疏通文意。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虽有佳肴》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虽有佳肴教学目的: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对课文进行现代审视。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礼记》,又名《小戴礼记》,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要求结合注释大体读懂,将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原文相关词语旁边,列出不懂之处,积累要重点掌握的文言词语。
指导学生朗读,在读的过程中理解积累词语:1.朗诵指导: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2.积累语言虽:即使肴:用鱼、肉做的菜食:,吃。
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
是故:因此,所以。
困:不通,理解不了。
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
长:促进。
其:表示推测语气。
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第二步,精读课文,翻译课文。
1.让学生翻译课文2.检查翻译情况译文: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品尝,是不知道它的味美。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虽有嘉肴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十课虽有嘉肴教学目标:1.了解《礼记》;2.把握“虽、旨、至道、善、困、是故、自强、自反”等重点词语;3.理解并体会本文论述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虽、旨、至道、善、困、是故、自强、自反”等重点词语;2. 理解并体会本文论述的道理。
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实践出真知。
这条真理被历代人所认可,它出现在好多作品中,同样我们今天要学的《虽有嘉肴》也蕴含有这样的道理。
二、了解作品《虽有嘉肴》出自《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
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又叫《小戴礼记》。
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从来礼乐并称。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第二十课虽有嘉肴》教案
《第二十课虽有嘉肴》教案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1、2
【学习方法】朗读法、交流法
【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熟读课文,疏通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jiā)肴(y áo)自强(qiǎng)兑(yuè )命学(xiào )学半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困(不通理解不了)是故(所以)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故曰: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
3.《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全书用记叙。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0课《虽有佳肴》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虽有佳肴》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3.引导学生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并联系实际,能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2. 教学重点/难点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诗词含义,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有常见的知识入手,引出本课内容。
】同学们,你应该听过“玉不琢,不成器”这句话吧,那你知道这句话是出自哪本著作的吗?它出自《学记》,今天我们学习出自《学记》的另一篇文章《虽有佳肴》。
课堂实录一、了解《礼记》。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了解古代的文学经典的常识,积累文学知识。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该书的编者是西汉礼学家戴圣,所以《礼记》又叫《小戴礼记》。
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共49篇。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二、掌握生字读音。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强化学生对字词的掌握能力。
】嘉(jiā)肴(yáo)自强(qiǎng)兑(yuè)命学(xiào )学半三、掌握重点字词。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给学生归纳文中的各种文言词语的意思。
】1.通假字兑命兑:通:“说”,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2.古今异义词(1)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义:甘美;今义:用意,目的)(2)教然后知困。
(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3)然后能自强。
(古义:自我勉励;今义:到)3.一词多义:(1)其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词,指“佳肴”,美味的菜)弗学,不知其善也(代词,指“至道”,最好的道理)其此之谓乎(表示揣测)(2)学教学相长(学习)学学半(教)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20课《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20《虽有嘉肴》教育方针:常识与技术:1.掌握本课要点白话实词、白话虚词、特别句式等现象。
2.了解儒家关于教育相长的思维学说和古代教育教育的一般准则。
3.深化了解文章中所论说的道理,并能联系实际谈领会。
进程与办法:1.经过学生答复问题,教师启示解说,使学生根本掌握本课的白话基础常识。
2.掌握本文善用比方与比照的说理办法。
3.经过对文章的进一步剖析、发掘,了解文章所论说的道理,并能联系实际,无懈可击。
情感、情绪与价值观:1.经过对本文道理的深化的论说剖析,使学生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建立“教育相长”的思维。
2.培育学生“尊师重教”的美德,建立起杰出的师生联系。
教育要点:1.掌握文中常用白话词语的含义、用法以及多音多意字、通假字的用法。
2.学习本文善用比方与比照的说理办法。
教育难点:逐层了解短文所分析的教育思维。
教育办法:教育、朗诵、评论。
教育时刻:1课时一、导入新课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许多体系而全面地论说教育教育的文章。
今日咱们要学习儒家的论礼丛书《礼记》中的《学记》篇,它是秦汉时期体系地说明教育的意图及效果,教育和教育的准则、准则和办法,教师的位置和效果,在教育进程中的师生联系以及同学之间联系的一篇模范著作,这篇文章对我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开展,都产生了严重影响,是我国也是国际宝贵的教育遗产之一。
咱们今日学的内容是从全文中节选出的。
二、熟读课文,全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教师正音。
嘉肴(yáo)自强(qiǎnɡ)兑(yuè)命学(xiào)学(xué)半2学生朗诵课文,疏通文字。
(1)“虽有嘉肴”:“虽”,连词,尽管。
“嘉肴”,甘旨的菜。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动词,吃。
“其”代词,指代“食”的目标。
“旨”,甘美。
(3)“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到达极点。
(4)“弗学,不知其善也”:善,杰出。
(5)“是故”:连词,所以。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虽有嘉肴》 (礼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虽有嘉肴》(礼记)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准确识记和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礼记》的基本特点,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能够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思想,了解我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并能够品味文言文的精炼语言和深刻内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教学相长”的道理,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增强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基本语法结构,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教学相长”的道理,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应用这些道理。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精美的古代文物和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新课:教师呈现课文中的生字词和基本语法结构,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出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思想。
3.深入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探究课文所表达的“教学相长”的道理,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案例分析:教师选取课文中的典型句子和段落,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深刻道理。
5.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教师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题目,学生完成后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反思,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2.教学手段:PPT、板书、多媒体课件等。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练习题进行口头或书面练习,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例如,教师可以选取文中的名句进行默写或解释,或让学生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作业布置:教师可以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例如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教学相长”的含义,或者让学生探讨“教学相长”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20课 虽有佳肴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虽有佳肴》【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理解、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3、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谈话、故事引入:读《世说新语》中的故事: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能读明白吗?《虽有佳肴》节选自《学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共49篇。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二、自主学习: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嘉肴( jiá)( yáo )自强( qiǎng )兑命( yuè)学学半( xiào )2、再读课文,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自读一遍后,班级反馈,教给朗读方法。
3、三读课文,努力读出味道。
4、自主学习,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注意重点字的解释。
5、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三、合作探究:1、细读文章,思考: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2、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3、你还有哪些疑问?四、反馈检测。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0课《虽有嘉肴》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0.《虽有嘉肴》一、课标依据:文言文教学,重点是考察学生的记诵与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句子的大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
2.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3. 情感与态度目标: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白教学相长道理。
教学重点:目标1l用“留、补、删、换、调”的翻译方法,理解课文大意。
三、教学难点:目标2、3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采用提问问题的方式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自然而然转入文学常识。
同学们,你有没有听过“玉不琢,不成器”这句话,那你知道这句话是出自哪本著作的吗?(师答:《学记》)二、文学常识(以填空形式检验学生预习情况)《学记》是我国的一部关于()活动的论著。
(接下来我们来疏通文意)二、感知课文(分不同形式的读,但每一次的读达到不同的目的)(采用花样繁多的朗读,使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语感,丰富文化底蕴)(个人读),读准字音。
(学生个人自由大声朗读,并完成《学习目标与检测》第一题,从而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字音)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读课文,读出韵味。
(录音X读,划出朗读节奏)(在掌握字音和节奏的基础上,全班大声朗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律美。
)把握节奏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3.三读课文,理解字词。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朗读并结合注释和参考书籍,解决《学习目标与检测》第二题,并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文言实词归类。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 第20课《虽有佳肴》教学设计及反思 (新版)新人教版
《虽有佳肴》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20课学习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3、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体会文言体裁——“记”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1.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2、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体会文言体裁——“记”的特点。
学习过程:背景链接(介绍作者):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共49篇。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嘉肴(jiá)(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即使②弗食不③不知其旨也甘美④不知其善也好,妙⑤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⑥虽有至道达到极点⑦教学相长增长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⑨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了⑩然后能自反也反省自己⑾然后能自强勉励⑿学学半教⒀其此之谓乎大概4、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主旨今义:甘美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学学半古义:教今义:学习5、翻译下列句子。
七年级语文上册 20 虽有嘉肴教案 新人教版(2021学年)
广东省中山市七年级语文上册20 虽有嘉肴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广东省中山市七年级语文上册20 虽有嘉肴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广东省中山市七年级语文上册20 虽有嘉肴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虽有嘉肴》教材分析《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节选的这一部分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
课文先以“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而“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
《兑命》篇中说“学学半”,“教”和“学”字形上用的都是“学”字,可见“教”与“学”实际上是一体两面的事情,二者相互依存,互相促进。
我们现在理解的“教学相长”,强调的是教师和学生的互相促进,“教”和“学”是两个主体;而课文所说的“教学相长”,“教"和“学”是对同一主体而言的,指教师自身的学习与他教导学生的教育实践都是一种学习,这两者是互相促进的。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文言积累较少,甚至仅限于小学课本所学的几首唐诗而已,文言语感较差,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通过《虽有嘉肴》一课的学习,要注意教师可以领读几遍,这样就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再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同时做到熟读自然成诵,让孩子喜欢文言,对博大精深的文化萌生兴趣。
教学设计(一)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能逐字逐句翻译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虽有佳肴》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3.引导学生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并联系实际,能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2. 教学重点/难点
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诗词含义,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有常见的知识入手,引出本课内容。
】
同学们,你应该听过“玉不琢,不成器”这句话吧,那你知道这句话是出自哪本著作的吗?它出自《学记》,今天我们学习出自《学记》的另一篇文章《虽有佳肴》。
课堂实录
一、了解《礼记》。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了解古代的文学经典的常识,积累文学知识。
】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该书的编者是西汉礼学家戴圣,所以《礼记》又叫《小戴礼记》。
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共49篇。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
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二、掌握生字读音。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强化学生对字词的掌握能力。
】
嘉(jiā)肴(yáo)自强(qiǎng)兑(yuè)命学(xiào )学半
三、掌握重点字词。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给学生归纳文中的各种文言词语的意思。
】
1.通假字
兑命兑:通:“说”,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2.古今异义词
(1)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义:甘美;今义:用意,目的)
(2)教然后知困。
(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3)然后能自强。
(古义:自我勉励;今义:到)
3.一词多义:
(1)其
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词,指“佳肴”,美味的菜)
弗学,不知其善也(代词,指“至道”,最好的道理)
其此之谓乎(表示揣测)
(2)学
教学相长(学习)学学半(教)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给学生强调重点句子的翻译。
】
重点句子翻译:
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4.《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明确:
1.即使做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果不亲自品尝,就永远不会知道滋味如何;即使有再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就永远不知道它的好处。
2.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3.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4.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四、研读文章,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通过问题的引导,理解主要内容。
】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明确: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2.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3.“教学相长”原则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教学相长”原则阐述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教学本身是一个双边活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可能高效,迅速地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便不得施展,事倍功半。
4.“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的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
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五、体悟延伸。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启发学生发散思维。
】
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结合你的学习经验谈谈看法。
明确: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与交流。
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
比如,尝试着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
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然有疑惑,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着漏洞或缺陷,这时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课堂小结
《虽有嘉肴》这篇课文主要论述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文章一开头就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的道理。
接着讲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
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
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课后习题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量习题1——3题。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