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231-232)暑门

合集下载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319至卷320惊悸怔忡健忘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319至卷320惊悸怔忡健忘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319至卷320惊悸怔忡健忘门)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三百十九惊悸怔忡健忘门黄帝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

【注背为阳,阳虚则寒邪痹闭于背,而形体为之俯偻,《金匮》所谓痹侠背行是也。

如阳虚不能为荣血之卫,邪陷于脉中而为瘘,留连于肉腠之间,《金匮》所谓马刀侠瘿是也。

如经俞之气化虚薄,则传入于内而干及脏神矣。

心主脉,神伤则恐惧自失。

肝主血,故其病发惊骇也。

】金匮真言论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

其病发惊骇。

【注春时阳气上升,故病如气之发而为惊骇也。

】诊要经终论春刺秋分,筋挛逆气环为咳嗽,病不愈,令人时惊又且哭。

【注东方肝木,其病发惊骇。

肝藏魂,魂魄不安,故使人邪哭也。

】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为,起而忘之。

【注秋主下降,刺春分,是反导其血气上行,故令人惕然欲有所为。

刺逆论曰:秋刺经脉,血气上逆,令人善忘。

】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

【注手足阳明之脉,皆侠口承目,故口目动作而牵引歪邪。

闻木音则惕然而惊,是阳明之善惊也。

骂詈不避亲疏,是阳明之妄言也。

色黄,阳明之土气外脱也。

上下经盛,胃气绝而无柔和之象也。

肌肤不仁者,荣卫之气绝也。

】经脉别论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

【注惊则气乱,故喘出于肺。

肺为心盖,故淫气伤心。

】惊而夺精,汗出于心。

【注血乃心之精,汗乃血之液。

惊伤心气,汗出于心,故曰夺精。

】评热病论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

【注肾邪乘胃,故不得卧。

阴阳相薄,故惊恐。

心气上乘于肺,金畏火热,故咳甚也。

】举痛论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注惊则心气散而无所倚,神志越而无所归,思虑惑而无所定,故气乱。

】痹论肝痹者,夜卧则惊。

【注肝藏魂,卧则神魂不安,故发惊骇。

】厥论少阳厥逆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

【注少阳相火主气,火逆于内,故发为肠痈。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312-313)噎膈反胃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312-313)噎膈反胃门

食,胸痛彻背,或胁下支满,或心忡喜忘,咽噎气不舒。治疗之法,调顺阴阳, 化痰下气,阴阳平匀,气顺痰下,膈噎之疾,无由作矣。又有下虚气上控膈,令 人心下坚满痞急,肌中苦痹,缓急如刺,不得俯仰,名曰胸痹。
儒门事亲 【 元•张从政】
斥十膈五噎浪分支派疏
病派之分,自巢氏始也。病失其本,亦自巢氏始也。何者?老子曰:少则得, 多则惑。且俗谓噎食一证,在《内经》苦无多语,惟曰三阳结谓之膈。三阳者, 谓大肠、小肠、膀胱也。结谓结热也。小肠热结则血脉燥,大肠热结则后不圊, 膀胱热结则津液涸,三阳既结则前后闭塞。下既不通,必反上行,此所以噎食不 下,纵下而复出也。谓胃为水谷之海,日受其新以易其陈,一日一便,乃常度也。 今病噎者,三日、五日或五七日不便,是乖其度也亦明矣。岂非三阳俱结于下, 广肠枯涸,所食之物为咽所拒,纵入太仓,还出咽嗌,此阳火不下推而上行也。 故经曰:少阳所至为呕涌溢,食不下。此理岂不晓然?又气厥论云:肝移寒于心 为狂,膈中。阳气与寒相薄,故膈食而中不通,此膈阳与寒为之也,非独专于寒 也。六节脏象又云:人迎四盛以上为格阳。王太仆云:阳盛之极,故格拒而食不 得入。《正理论》曰:格则吐逆。故膈亦当为格。后世强分为五噎,谓气忧食思 劳也。后又分为十膈五噎,其派既多,其惑滋甚。人之溢食,初未必遽然也。初 或伤酒食,或胃热欲吐,或冒风欲吐。医氏不察本源,火里烧姜,汤中煮桂;丁 香未已,豆蔻继之,荜茇未已,胡椒继之。虽曰和胃,胃本不寒;虽曰补胃,胃 本不虚。设如伤饮,止可逐饮,设如伤食,止可逐食。岂可言虚,便将热补?素 热无者,于法犹非。素热之人,三阳必结。三阳既结,食必上潮。医氏犹云胃寒 不纳,燔针钻肉,炷艾灼肌,苦楚万千。三阳热结,分明一句,到了难从,不过 抽薪,最为紧要。扬汤止沸,愈急愈增。岁月弥深,为医所误。人言可下,退阳 养阴,张眼吐舌,恐伤元气,止在冲和,闭塞不通,经无来路。肠宜通畅,是以 肠鸣。肠既不通,遂成噎病。世传五噎宽中散,有姜有桂;十膈散,有附有乌。 今予既斥其方,信乎与否,以听后贤。或云忧恚气结,亦可下乎?余曰:忧恚(石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325-326)呃门 噫气门 懊憹门 懈惰门 太息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325-326)呃门 噫气门 懊憹门 懈惰门 太息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325-326)呃门噫气门懊憹门懈惰门太息门呃門噫氣門懊憹門懈惰門太息門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三百二十五☆呃門●黃帝素問○至真要大論少陰之復,燠熱內作,外為浮腫噦噫。

【註噦者,小腸之氣不通。

逆氣上走心而為噫也。

】陽明之復,清氣大舉,甚則心痛否滿,腹脹而泄,嘔苦欬噦,煩心,病在鬲中。

【註欬噦,肺氣逆也。

欬噦煩心者,病在鬲中,陽明之氣上逆也。

】太陽之復,厥氣上行,唾出清水及為噦噫。

【註唾出清水及為噦噫,從胃而上及於心也。

】●靈樞經○邪氣臟腑病形篇心脈小甚為善噦。

【註心臟虛而火土之氣弱也。

】○九針論胃為氣逆噦。

【註有故寒氣與新穀氣,俱還入於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併相逆,復出於胃,故為噦。

】○雜病篇噦,以草刺鼻嚏,嚏而已;無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驚之亦可已。

【註陽明所受穀氣,欲從肺而達表,肺氣逆還於胃,氣併相逆,復出於胃,故為噦。

以草刺鼻,取嚏以通肺,肺氣疏通,則穀氣得以轉輸而呃逆止矣。

鼻氣不通而無息,則疾迎引之,連取其嚏也。

大驚則肝心之氣分散,胃之逆氣,亦可從之而外達也。

】●金匱要略【漢˙張機】○噦病證治黃疸病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腹滿而喘,不可除熱,熱除必噦。

噦者,小半夏湯主之。

《千金翼》小承氣湯,治大便不通,噦數讝語。

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中藏經【漢˙華佗】○脾病脾脹則喜噦,四肢急,體重不食,善噫。

寒則陰中與腰脊俱疼,面黑耳乾,噦不能食,或嘔血是也。

●活人書【宋˙朱肱】○傷寒證欬逆者,仲景所謂噦者是也。

噦,胃寒所生。

傷寒本虛,攻其熱必噦。

又云:傷寒大吐下之極虛,復發汗者,其人水氣怫鬱,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

所以然者,胃中寒故也,橘皮乾薑湯、羌活附子散、半夏生薑湯、退陰散主之。

若服藥不瘥者,灸之必愈。

其法:婦人屈乳頭向下盡處骨間,灸三壯;丈夫及乳小者,以一指為率。

正以男左女右,艾炷如小豆許,與乳相直間陷中動脈處是。

然亦有陽證欬逆者,小柴胡湯、橘皮竹茹湯。

古今图书集成之医部全录

古今图书集成之医部全录

《医部全录》共520卷,约950万言。

第1到70卷为医经注释。

内容包括对《灵枢》、《素问》、《难经》三部经典的注释。

其中对《灵枢》的注释,采用了明代马元台全文注释的《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清代张志聪注解的《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两家注文;对《素问》的注释,则采纳了唐代王冰重新编次并注释的《黄帝内经素问》,明代马元台注释的《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清代张志聪注释的《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三家之注;对《难经》的注释,仅取元代滑伯仁注释的《难经本义》一家注文。

诸家注释辞达理明,析其精微,探其隐赜,钩其玄要,辨疑正误,颇得岐黄越人之旨趣。

第71到216卷为脉法、外诊法、脏腑身形等内容。

其中“脉法”和“外诊法”,摘取了30余种医学书籍中有关四诊的论述。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临床诊断疾病要结合患者的不同年龄、性别、体型、禀赋、动静等情况;望诊、切诊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宜。

词简意明,描述生动,辨析精详,切合实用。

对“脏腑身形”内容,共博采了50多种重要医学名著的有关资料,详细载述了脏腑学说、经络学说,运气理论、身形理论,详细阐发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精华内容。

第217到500卷为临床各科疾病的证治。

其中“诸疾”为内科常见病证,收辑了古代医书中有关52种内科常见疾病证治的资料,一一做了论述。

外科部分,多取材於元代窦汉卿的《疮疡经验全书》、元代齐德之的《外科精义》、明代王肯堂的《疡医证治准绳》、陈实功的《外科正宗》、楼英的《医学纲目》等书内容。

列痈疽疔毒、附骨流注、游风丹毒、疠疡癜风、浸淫疥癣等11门;妇科部分,所辑录的文献资料,多取材於妇科名著,以月经、子嗣、胎前、临产、产后、崩漏等分门别类,详尽论述;儿科部分,内容最为丰富,用100卷之多,分两大部分详细地作了载述,前半部对小儿一般常见病证列52门,分别进行阐释,包括胎养、初生护养、诊断以及各种疾病的治疗;后半部痘疹专论,详尽地叙述了中医对天花、麻疹的治疗经验。

在其所选载的文献资料,有一部分录自现已少见的古代儿科著作。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是我国历代以来最大的一部医学类书。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录树展开 | ⽬录树收起电⼦版说明⿈帝内经素問⿈帝靈樞經难经脉法脏腑 经络运⽓头 ⾯⽿五官鬓发颈项肢体⼆阴 ⽪筋⾻卷⼀百七⼗~⼀百⼋⼗五卷⼀百⼋⼗六~⼀百九⼗九卷⼆百~⼆百⼗六六⽓ 咳嗽 吐泻⾎汗渴哮喘疸疟厥癲狂痫瘟瘫痿虚劳肿胀噎膈饮⾷积聚怔忡健忘情志烦燥嗜卧声⾳呃逆懊憹中蛊諸哽 补养 种⼦ 伤寒外科妇科⼉科痘疹综录【注:本电⼦版收集于中医瑰宝苑】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清˙陈梦雷等编前⾔陳夢雷,福建閩候⼈,在康熙年間中了進⼠,以後被授予編修等職。

因為他性情直爽,⼜忠⼼耿直,得罪了⼀些⼈,所以被誣告⽽⼊獄,吃了⼗年官司,才被釋放回家。

他⾃以為太平無事了,誰知到雍正初⼜被莫名其妙地捉了去,最後死在牢獄中。

在他⾃由在外的時候,搜集了18世紀以前的全部醫學⽂獻,主編了《醫部全錄》這部我國最⼤的醫學類書。

本書系清代名醫蔣廷錫等原著,刊⾏于1726年,是<圖書集成>的⼀部分。

原著520卷,約千萬字,是中國歷代以來最⼤的⼀部醫學類書。

全書包括醫經注釋、診斷、各科疾病的理論經驗,以及有關醫學的藝⽂、記事和名醫列傳等。

可供⼀般醫務⼯作者閱讀和參考。

⿈帝内经素問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卷⼗⼀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卷⼆⼗三⿈帝靈樞經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四⼗七-五⼗七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五⼗⼋-六⼗⼋难经脉法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六⼗九-七⼗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七⼗⼀-⼋⼗⼀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九⼗⼆脏腑经络运⽓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九⼗三-⼀百六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百七-⼀百⼗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百⼗⼀-⼀百⼆⼗⼀头⾯⽿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百⼆⼗⼆-⼀百⼆⼗九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百三⼗-⼀百三⼗三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百三⼗四-⼀百三⼗七五官鬓发颈项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百三⼗⼋-⼀百五⼗⼆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百五⼗三-⼀百六⼗九肢体⼆阴⽪筋⾻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百七⼗-⼀百⼋⼗五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百⼋⼗六-⼀百九⼗九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百-⼆百⼗六六⽓咳嗽吐泻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百⼗七-⼆百三⼗⼆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百三⼗三-⼆百四⼗七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百四⼗⼋-⼆百五⼗⼋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百五⼗九-⼆百七⼗⾎汗渴哮喘疸疟厥癲狂痫瘟瘫痿虚劳肿胀噎膈饮⾷图書集成醫部全錄卷⼆百七⼗⼀-⼆百⼋⼗七积聚怔忡健忘情志烦燥嗜卧声⾳呃逆懊憹中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三百⼗六-三百⼆⼗⼋諸哽补养种⼦伤寒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三百⼆⼗九-三百四⼗⼆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三百四⼗三-三百五⼗⼋外科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三百五⼗九-三百六⼗⼋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三百六⼗九-三百⼋⼗妇科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三百⼋⼗⼀-三百⼋⼗⼋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三百⼋⼗九-四百⼉科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四百⼀-四百⼗五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四百⼗六-四百⼆⼗⼋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四百⼆⼗九-四百四⼗⼀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四百四⼗⼆-四百五⼗⼋痘疹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四百五⼗九-四百七⼗⼀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四百七⼗⼆-四百⼋⼗四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四百⼋⼗五-五百综录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五百⼀-五百九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五百⼗-五百⼆⼗。

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卷283至卷285-哮喘门

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卷283至卷285-哮喘门

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卷283至卷285-哮喘门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八十三哮喘门黄帝素问脏气法时论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

【注肺主周身之气,肾为生气之原也。

】调经论气有余则喘咳上气。

【注肺主气而司呼吸,故有余则喘咳上逆。

】阴阳别论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

【注魄汗,肺之汗也。

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皮毛汗出,而精血仍藏于阴,如魄汗未藏,是夺汗而伤其精血矣。

肺脏之阴液外泄,则四脏之阴并逆而起,上熏于肺,使人喘急喉鸣。

】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

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

【注二阳,阳明胃也。

病本于精血两虚,风热交炽,津液愈竭。

火铄金而传为喘急息肩,死不治也。

】平人气象论颈脉动,喘疾咳曰水。

【注此视而知其病也。

】大奇论肺之雍,喘而两胠满。

【注肺主呼吸,故喘而胠满。

】脉解篇阳明所谓上喘而为水者,阴气下而复上,上则邪客于脏腑间,故为水也。

【注阴气下而复上者,谓冬至一阳初生,阴气下降,至五月而阴气复上也。

阴气下归于水脏,至阴气从上而渐盛,则水邪随气而升,上客于脏腑之间,故喘而为水也。

】少阴所谓呕咳上气喘者,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依从,故呕咳上气喘也。

【注少阴寒水在下,君火之气在上,上下水火不交,则诸阳之气上浮,而无所依从矣,是以阳热上逆,而为呕咳气喘之病。

】厥论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

【注阳明气厥则喘,上逆则咳也。

】示从容论喘咳者,是水气并阳明也。

【注喘咳者,是下焦之水气,并于阳明之经也。

】生气通天论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注邪热甚则迫及所生,心主脉,故心烦。

肺乃心之盖,故烦则喘喝也。

如不烦而静,此邪仍在气分,而气伤神,气虚故多言。

天之阳邪,伤人阳气,两阳相搏,故体若燔炭。

阳热之邪,得吾身之阴液而解,故汗出乃散也。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_古今图书集成_文献学价值评析

_古今图书集成_文献学价值评析

古今图书集成 文献学价值评析曹瑛(辽宁中医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32)摘要:现存规模最大的类书,它内容丰富,分类详细,编排系统,提高了类书编撰水平。

其版本主要有雍正年间铜活字本、十九世纪末期石印本、中华书局缩微影印本,及现今通行的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书中!医部∀520卷,收录自 内经 至清代120余种医学文献。

读者可以按门、按病查阅历代古书中的有关资料,是一部极有实用价值的工具书。

关键词:中医药学文献;古今图书集成;文献学价值评析;研究中图分类号:R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276(2001)02-0141-02古今图书集成 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类书。

清#陈梦雷撰。

初稿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完成,雍正四年(1726年)至六年(1728年)始印成六十四部,分贮于宫廷及皇帝行宫,并赐给一些大臣们。

这部宏篇巨帙、规模庞大的类书,正文一万卷,目录四十卷,共计10040卷,约一亿六千万字,分订5020册,装522函。

该书内容广博,经史、天文、地理,及至山川草木,百工制造,海西秘法,无所不包。

可谓集康熙以前古今图书之大成,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

在我国文献学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1提高了类书编撰水平类书是我国古代工具书的一种,编撰的最初目的,主要是为寻查典故、辞句的方便,其性质相当于现在的百科全书。

历代封建王朝都曾大规模地集中人力物力编撰类书,我国第一部类书,是魏文帝曹丕命人编撰的 皇览 。

其后,历代都有效仿,类书层出不穷。

较有名者,如唐代的 艺文类聚 、宋代的 太平御览 及明代的 永乐大典 。

满清入关以后,十分重视汉族文化。

早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五月,康熙就曾令翰林院官员依照唐代类书 唐类函 的体例,从唐至明,编撰一部 唐类函 的续编。

不久,康熙帝又发现以前的类书均不理想,便决定再编一部新的大型类书,初步命名为 汇编 。

康熙四十年,始命陈梦雷编撰此书,除指示训诲,钦定条例外,康熙还亲自到陈梦雷斋中,书写!松高枝叶茂,鹤老羽毛新∀联句相赐,陈梦雷编书收稿日期:2000-12-03。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湿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湿门
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
【 注 湿乃土之湿气,故上甚而热者,亦宜用辛温发散,以汗为故而止。】
湿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苦寒,佐以苦酸。
【 注 言六气司天,邪气反胜,宜以所胜之气味平之。】
太阴之复,湿变乃举,体重中满,饮食不化,阴气上厥,胸中不便,饮发于中,咳喘有声,头项痛重,而掉瘈尤甚,呕而密默,唾吐清液。甚则入肾,窍泻无度。太溪绝,死不治。
五之气,燥湿更胜,沉阴乃布,寒气及体,风雨乃行。
【 注 五之客气,乃太阴湿土,主气乃阳明燥金,是以燥湿更胜。沉阴布而寒及体者,二气并主清寒也。太阴所至,终为雨,阳明所至为凄鸣,故风雨乃行。】
太阴所至为湿生。
【 注 德化之常也。】
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胕肿。
【 注 湿气在于至真要大论,四季各主七十二日有奇。】
太阴阳明篇
阳受风气,阴受湿气。
【 注 手太阴主气而主皮毛,故风气乘之。身半以下,足太阴阳明皆主之,故感地之湿气。】
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 注 上先受之者,言邪气之中人也高,故邪气在上也。下先受之者,言清湿地气之中人也,必从足始,故清气在下也。】
【 注 五脏内合五行,五行内生六气,是以五脏之气病于内,而六气之证见于外也。】
灵枢经
邪气脏腑病形篇
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身半以下者,湿中之也。故曰,邪之中人也,无有常。中于阴则溜于腑,中于阳则溜于经。
【 注 风雨寒景,天之邪也,故中人也高。湿乃水土之气,故中于身半以下。】
【 注 气极则变,阴湿之气盛,是以体重中满,饮食不化。阴气上逆,是以胸中不便。咳喘有声者,饮乘于肺也。头项痛重而掉瘈尤甚者,所谓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也。湿乘阳明则呕。密默者,欲闭户牖而独居也。太阴者,三阴也。阴变而乘于阳,则阳欲尽而阴盛,是以唾吐清液。甚则入肾,下乘冬令之寒水也。肾开窍于二阴,故曰窍泻。】

(完整版)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242-247)欬嗽门

(完整版)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242-247)欬嗽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242-247)欬嗽门欬嗽門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二百四十二☆欬嗽門●黃帝素問○欬論黃帝問曰:肺之令人欬,何也?岐伯曰:五臟六腑皆令人欬,非獨肺也。

【註肺主氣而朝百脈,五臟六腑之邪,皆能上歸於肺而為欬。

】帝曰:願聞其狀。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

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

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欬。

【註皮毛者,肺之合。

天之寒邪,始傷皮毛,則邪從其合而內傷肺矣。

寒飲入胃,則冷飲之邪,從肺脈而上至於肺,外內之邪合併,因而客之,則為肺欬矣。

】五臟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

【註乘春則肝先受邪,乘夏則心先受邪,乘秋則肺先受邪,各以所主之時受病。

如非其秋時,則五臟之邪,各傳與之肺而為欬也。

】人與天地相參,故五臟各以治。

時感於寒則受病,微則為欬,甚則為泄為痛。

【註五臟之氣,與四時五行之氣相合,故受病微,則上乘於肺而為欬,甚則上行極而下為泄痛矣。

】乘秋則肺先受邪,乘春則肝先受之,乘夏則心先受之,乘至陰則脾先受之,乘冬則腎先受之。

【註先受之者,謂次即傳及於肺而為欬也。

欬乃肺之本病,故先言肺先受邪。

】帝曰:何以異之?岐伯曰:肺欬之狀,欬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

【註肺司呼吸,故欬則喘息有音。

肺主氣,甚則隨氣上逆而唾血也。

】心欬之狀,欬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痺。

【註喉乃肺竅,心火淫金,故喉中介然如梗。

手少陰心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上挾咽,故咽喉腫痛。

】肝欬之狀,欬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胠下滿。

【註肝脈布脅肋,上注肺,故欬則兩脅下痛。

不可轉者,不可以俛仰也。

蓋肝邪上乘於肺則為欬,甚則下逆於經而不可以轉,轉則胠下滿。

】脾欬之狀,欬則右脅下痛,陰陰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欬劇。

【註脾臟居右,故欬則右脅下痛。

脾氣上通於肺,肺之俞在肩背,故陰陰引於肩背。

蓋微則上乘於肺而為欬,甚則病及於本經。

】腎欬之狀,欬則肩背相引而痛,甚則欬涎。

北京大学:医学史(教学大纲)

北京大学:医学史(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梗概和重点:以世界医学史、中国医学史、近百年西洋医学传入后的医学史为主,重点掌握医学发展史上的大事件及其相关人物,了解其对医学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把握医学发展规律,明确医学发展方向。

授课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医学史电影、录像及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

课时安排:总课时 36 学时,其中授课 26 学时,课堂讨论 4 学时,医学史电影、录像 4 学时,考试 2 学时。

表 1 医学史课时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一、讲课部分第一讲绪论、文明古国的医疗保健活动目的要求了解医学史的定义、医学史分类、学习医学史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医学史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关系。

了解早期文明古国的医疗保健活动。

教学内容(一)绪论1 、医学史的定义2 、医学史分类3 、目的和意义4 、医学史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关系(二)医药的起源及文明古国的医疗保健活动:•印度:《阿输吠陀》:三原质说→四大学说2 、埃及:木乃伊、纸草文3 、亚述和巴比伦:占星术、汉谟拉比法典4 、中国:元气、阴阳五行第二讲古代希腊和罗马医学目的要求了解古代希腊、罗马医学的特点,自然哲学对医学理论与实践指导,了解希腊罗马时期著名医学家的贡献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内容(一)古希腊的医学1 、发达的奴隶制国家2 、医神:埃斯克雷庇斯 (Askelepeos)3 、自然哲学与经验医学4 、《希波克拉底全集》、《誓言》、四体液说(液体病理学)(二)古罗马的医学1 、公共卫生:建下水道;军医院2 、医学发展:塞尔萨斯与盖仑(三)亚历山大利亚时期的医学•人体解剖:爱拉吉斯拉特、希洛菲利•医学学派:经验学派、教条学派、折衷主义学派第三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医学目的要求了解西方医学在中世纪衰落的原因,中世纪后期西医的变化,阿拉伯医学对世界医学的贡献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医学发展。

教学内容(一)欧洲中世纪(约 5 - 15 世纪)1、天主教的统治,科学和医学的黑暗时期2、“寺院医学”、“经院哲学”3、最早的医学校──萨勒诺4、流行病:麻风、鼠疫、梅毒;隔离病院、海港检疫(二)阿拉伯的医学( 8 - 12 世纪):吸收东西方的医学1、炼金术、药物、验尿、放血2、累塞斯与阿维森纳(三)文艺复兴时期的医学1、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情况2、人文主义和自然科学的兴起3、人体解剖学的建立4 、外科的改革5 、传染病的新见解第四讲近代医学的形成和发展目的要求了解近代医学形成的过程、近代医学各学科的发展,医学学派及机械唯物论对近代医学的影响。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214-215)筋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214-215)筋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十四筋门黄帝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注 女子四七,精血盛极之时,是以筋骨坚,发长极也。

血气盛则充肤热肉,是以身体盛壮。

】丈夫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注 丈夫三八,真牙生而筋骨所长以至于极矣。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

【注 肝乃肾之所生,肾气衰,故渐及于肝矣。

肝主筋,肝气衰,故筋不能运动。

肾主骨,筋骨皆衰,故形体疲极也。

】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

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

【注 阴湿之邪,上干阳分而冒明,故首如裹也。

湿伤阳气,则因阳而化热矣。

阳气者,柔则养筋,阳气伤而不能荣养于筋,故大筋緛短,小筋弛长。

盖大筋连于骨节之内,故郁热而緛短。

小筋络于骨肉之外,故因湿而弛长。

短则缩急而为拘挛,长则放纵而为痿弃。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有若不容。

【注 大怒则阳气上逆,而形中之气绝其旋转之机矣。

血随气行,则菀而上,气血并逆而使人迫厥也。

血脉所以濡筋骨,利关节者,阳气伤而血逆于上,则有伤于筋骨矣。

筋伤而弛纵,则四体有若不容我所用也。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注 金气偏盛则肝气受伤,故筋脉弛懈。

肾主藏精而主骨,肝主藏血而主筋。

夫风客淫气,则邪伤肝而精乃亡,谨和五味,则骨正筋柔而腠理以密。

】阴阳应象大论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注 邪入于内,而又不从腑解,则干及于脏矣。

邪在五脏经气之间,尚可救治而生,如干脏则死矣。

故曰,半死半生也。

】六节脏象论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

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注 爪者筋之余,故其华在爪,其充在筋。

】五脏生成篇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

古今医家论“暑”

古今医家论“暑”

古今医家论“暑”古今医家论“暑”黄帝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註天之阳邪,伤人阳气,气伤外弛,故汗出也。

气分之邪热盛,则迫及所生。

心主脉,故心烦。

肺乃心之盖,故烦则喘喝。

如不烦而静,此邪仍在气分而气伤,神气虚故多言也。

天之阳邪,伤人阳气,两阳相搏,故体若燔炭。

阳热之邪,得吾身之阴液而解,故汗出乃散也。

】五常政大论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大暑以行,欬嚏,鼽衄鼻窒,口疡,寒热,胕肿。

【註金平之纪,其臟肺。

上从者,因司天之气下临,畏其胜制而从之也。

欬嚏鼽衄鼻窒,皆肺病也。

口疡寒热胕肿,火热证也。

】少阴司天,热气下临,肺气上从,白金起用,草木眚,喘呕寒热,嚏鼽衄鼻窒。

大暑流行,甚则疮疡燔灼,金铄石流。

【註草木眚,大暑流行,热甚于春夏也。

金铄石流,热淫于秋冬也。

】六元正纪大论少阴司天之政,四之气,溽暑至,大雨时行,寒热互至。

民病寒热嗌乾,黄瘅,鼽衄,饮发。

【註太过之岁,四之主客,乃湿土主气,湿热气交,故溽暑至,大雨时行,寒热互至也。

民病嗌乾黄瘅诸证,皆感湿热之气。

】少阳所至,为炎暑,为热府,为行出。

【註气之所至,谓四时有五运六气之所至,少阳炎暑主夏也。

行出者,从中而出于外也。

】至真要大论少阴之胜,炎暑至,呕逆躁烦,腹满痛,溏泄,传为赤沃。

【註炎暑至者,与少阳气交之时。

呕逆,阴气上逆也。

烦躁,阴阳寒热之徵也。

腹满溏泄,阴寒在下也。

传为赤沃,君火下淫也。

】灵枢经岁露论篇四时八风之中人也,故有寒暑。

寒则皮肤急而腠理闭,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

【註贼风邪气之中人,盖因人气之虚实开阖,而入有浅深,不因寒暑之开闭也。

】扁鹊难经暑为心病属正邪何以知伤暑得之?然。

当恶臭。

何以言之?心主臭,自入为焦臭,入脾为香臭,入肝为臊臭,入肾为腐臭,入肺为腥臭。

故知心病伤暑得之,当恶臭,其病身热而烦心痛,其脉浮大而散。

【註心主臭,心伤暑而自病,故恶臭,而证状脉诊皆属乎心也。

】伤暑得之为正邪。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323-324)嗜卧门 不得卧门 声音门 呃门 噫气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323-324)嗜卧门 不得卧门 声音门 呃门 噫气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323-324)嗜卧门不得卧门声音门呃门噫气门嗜臥門不得臥門聲音門呃門噫氣門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三百二十三☆嗜臥門●黃帝素問○刺熱篇肝熱病者,小便先黃,腹痛多臥,身熱,熱爭則狂言及驚,脅滿痛,手足躁不得安臥。

庚辛甚,甲乙大汗。

氣逆則庚辛死。

其逆則頭痛員員,脈引衝頭也。

【註肝主疏泄,故小便赤黃。

肝脈環陰器,抵小腹而上,故腹痛。

肝藏魂,魂傷故多臥。

木火主氣,故身熱。

此言內因之病。

熱爭者,寒與熱爭也。

此言外淫之邪。

魂傷則狂言。

肝病發驚駭,肝脈布脅肋,故脅滿痛。

人臥則血歸於肝,肝氣傷,故不得臥。

氣逆者,熱淫而反內逆也。

熱甚而上逆於頭,故頭痛而員轉。

】○厥論厥陰之厥,則少腹腫痛,腹脹,涇溲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胻內熱。

【註足厥陰厥則少腹腫痛而腹脹,涇溲不利,陰縮而腫。

肝主筋,膝者筋之會,經脈厥逆,不能濡養筋骨,故好臥而屈膝。

厥陰木火主氣,榮俞厥逆,故胻內腫熱也。

】○診要經終論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臥。

【註秋氣在皮膚氣分,刺夏分之絡脈,則氣不外行,故令人嗜臥。

】○六元正紀大論陽明司天之政,初之氣,其病善眠。

【註濕土為病也。

】●靈樞經○海論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

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痠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註姚氏曰:精液補益腦髓而下流陰股,故髓海有餘則足勁輕健而多力。

髓從骨空,循度而上通於腦,故有餘則自過其度也。

髓海不足則精液竭,是以耳為之鳴,目無所見。

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故脛痠而懈怠安臥。

】○大惑論黃帝曰:人之多臥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人腸胃大而皮膚濕,而分肉不解焉。

腸胃大則衛氣留久,皮膚濕則分肉不解,其行遲。

夫衛氣者,晝日常行於陽,夜行於陰,故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

故腸胃大則衛氣行留久,皮膚濕分肉不解則行遲。

留於陰也久,其氣不精則欲瞑,故多臥矣。

其腸胃小,皮膚滑以緩,分肉解利,衛氣之留於陽也久,故少瞑焉。

【註衛氣日行於陽,夜行於陰,陽氣盡而入於陰則臥,陰氣盡而出於陽則寤。

中医药古文献系列知识文库: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中医药古文献系列知识文库: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中医药古文献系列文库——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

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类医学中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中医药典籍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的介绍,以供大家了解。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

类书。

清陈梦雷等辑。

五百二十卷。

梦雷字则霞,一字省斋,福建闽侯人。

康熙进士,曾任编修等职。

与蒋廷锡等奉诏于雍正元年(1723)纂集本书。

书中内容丰富,辑录自《内经》至清初一百余种医学文献。

卷一至卷七十为医经注释部分,包括《素问》、《灵枢》、《难经》三部医经注释。

卷七十一到卷九十二为脉法,外诊法,汇集三十四种有关文献,阐述中医望、闻、问、切四诊。

卷九十三至二百一十六为脏腑身形,汇集五十八种有关文献,论述脏腑、经络、运气、身形等学说。

卷二百一十七至卷五百分论内、外、妇、儿诸病的证
治。

卷五百零一至卷五百二十设总论、列传、艺文、纪事、杂录、外编。

全书约九百五十万言,包括有基础理论、临床各科、古典医籍注释、医家传略、医学艺文、医学记事,内容十分广泛。

对中医理论和临床研究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有《古今图书集成》本,清光绪十年(1884)图书集成印书局铅印本,一九五九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211-211)皮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211-211)皮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十一皮门黄帝素问金匮真言论西方白色,人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肩,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

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注 肺主皮毛,故病在皮毛。

】六节脏象论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

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注 肺主气而藏魄,故为气之本,魄之处也。

肺主皮毛,故华在毛,充在皮也。

脏真居高而属阴,故为阳中之太阴,而通于秋气秋主肺也。

】五脏生成篇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

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

【注 肺主气,气主表,故合于皮。

《伤寒论》曰: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

其声商,毛发长,毛附于皮,气长则毛荣。

多食苦是火味太过而伤肺,则皮槁而毛落矣。

】诊要经终论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

【注 足太阴脉,入腹属脾,故为腹胀。

手太阴脉,上膈属肺,而主呼吸,故为不得息。

胀满则升降难,不得息则气道滞,故为噫为呕。

呕则气逆于上,故为面赤。

不逆则痞塞于中,故为上下不通。

脾气败则无以制水,故黑色见于面。

肺气败则治节不行,故皮毛焦。

】经脉别论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注 脉气者,水谷之精气,而行于经脉中也。

言入胃之谷气,先淫气于脉,百脉之经气,总归于大经,经气归于肺,是以百脉之气皆朝会于肺也。

肺合皮毛,故复输精于皮毛。

】痹论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

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注 痹者闭也,邪闭而为痛也。

言风寒湿三气错杂而至,相合而为痹。

盖皮肉筋骨内合于五脏,五脏之气外合于四时,始病在外之有形,复伤在内之五气,外内形气相合而邪舍于内矣。

古今图书集成

古今图书集成

古今图书集成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九十九瘟疫门黄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注乃重阴而变阳病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注能藏其精,则血气内固,邪不外侵,故春不病温。

】水热穴论帝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岐伯曰:夫寒甚则为热也。

【注寒极生热,是热生于寒也。

】中藏经【汉?华佗】死脉温病,三四日未汗,脉太疾者死。

温病,脉细微而往来不快,胸中闭者死。

温病发热甚,脉反小者死。

温病甚,脉往来不调者死。

温病腹中痛,下痢者死。

温病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

活人书【宋?朱肱】温疫一岁之中,长幼疾状多相似,此名温疫也。

四时皆有不正之气。

春夏亦有寒清时,秋冬或有暄暑时。

人感疫厉之气,故一岁之中,病无长少,率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俗谓之天行是也。

老君神明散、务成子萤火圆、圣散子、败毒散。

若春应暖而清气折之则责邪在肝,夏应暑而寒气折之则责邪在心,秋应凉而反大热抑之则责邪在肺,冬应寒而反大温抑之则责邪在肾。

仲景云: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

盖伤寒者,伤寒气而作;冬温者,感温气而作;寒疫者,暴寒折人,非触冒之过。

其治法不同,所施寒热温凉之剂亦异,不可拘以日数,发汗吐下,随证施行。

要之,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清以温,热而行之。

以平为期,不可以过,此为大法。

温病夏至已前,发热恶寒,头疼身体痛,其脉浮紧,此名温病也。

冬伤于寒,轻者夏至巳前发为温病,盖因春温暖之气而发也。

治温病与冬月伤寒、夏月热病不同,盖热轻故也。

升麻汤、解肌汤、柴胡桂枝汤,最良。

热多者,小柴胡汤主之;不渴外有微热者,小柴胡加桂枝也;嗽者,小柴胡加五味子也。

或烦渴发热,不恶寒与虚烦者,并竹叶石膏汤,次第服之。

麻黄、桂枝、大青龙,唯西北二方,四时行之,无有不验。

若江淮间地偏暖处,惟冬月及正初乃可用正方,自春末至夏至已前,桂枝、麻黄、大青龙内,宜加减也。

儒门事亲【元?张从政】立诸时气解利禁忌式春之温病,夏之热病,秋之疟及痢,冬之寒气及咳嗽,皆四时不正之气也,总名之曰伤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三十一暑门黄帝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注 天之阳邪,伤人阳气,气伤外弛,故汗出也。

气分之邪热盛,则迫及所生。

心主脉,故心烦。

肺乃心之盖,故烦则喘喝。

如不烦而静,此邪仍在气分而气伤,神气虚故多言也。

天之阳邪,伤人阳气,两阳相搏,故体若燔炭。

阳热之邪,得吾身之阴液而解,故汗出乃散也。

】五常政大论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大暑以行,咳嚏,鼽衄鼻窒,口疡,寒热,胕肿。

【注 金平之纪,其脏肺。

上从者,因司天之气下临,畏其胜制而从之也。

欬嚏鼽衄鼻窒,皆肺病也。

口疡寒热胕肿,火热证也。

】少阴司天,热气下临,肺气上从,白金起用,草木眚,喘呕寒热,嚏鼽衄鼻窒。

大暑流行,甚则疮疡燔灼,金铄石流。

【注 草木眚,大暑流行,热甚于春夏也。

金铄石流,热淫于秋冬也。

】六元正纪大论少阴司天之政,四之气,溽暑至,大雨时行,寒热互至。

民病寒热嗌干,黄瘅,鼽衄,饮发。

【注 太过之岁,四之主客,乃湿土主气,湿热气交,故溽暑至,大雨时行,寒热互至也。

民病嗌干黄瘅诸证,皆感湿热之气。

】少阳所至,为炎暑,为热府,为行出。

【注 气之所至,谓四时有五运六气之所至,少阳炎暑主夏也。

行出者,从中而出于外也。

】至真要大论少阴之胜,炎暑至,呕逆躁烦,腹满痛,溏泄,传为赤沃。

【注 炎暑至者,与少阳气交之时。

呕逆,阴气上逆也。

烦躁,阴阳寒热之征也。

腹满溏泄,阴寒在下也。

传为赤沃,君火下淫也。

】灵枢经岁露论篇四时八风之中人也,故有寒暑。

寒则皮肤急而腠理闭,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

【注 贼风邪气之中人,盖因人气之虚实开阖,而入有浅深,不因寒暑之开闭也。

】扁鹊难经暑为心病属正邪何以知伤暑得之?然。

当恶臭。

何以言之?心主臭,自入为焦臭,入脾为香臭,入肝为臊臭,入肾为腐臭,入肺为腥臭。

故知心病伤暑得之,当恶臭,其病身热而烦心痛,其脉浮大而散。

【注 心主臭,心伤暑而自病,故恶臭,而证状脉诊皆属乎心也。

】伤暑得之为正邪。

【注 正邪,本经自病者也。

伤暑为正邪,火自病也。

】伤寒论【汉•张机】中暑有三证太阳中热者,暍是也。

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

【注 汗出恶寒身热而不渴者,中风也。

汗出恶寒身热而渴者,中暍也,《金匮》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太阳中暍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

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注 病有在表,有在里者,有表里俱病者,此则表里俱病者也。

发热恶寒,身重疼痛者,表中暍也。

脉弦细芤迟者,中暑脉虚也。

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者,太阳经气不足也。

小有劳身即热者,谓劳动其阳而暍即发也。

口开前板齿燥者,重有热也。

似喘喝不止,故前板齿干燥。

若发汗以去表邪,则外虚阳气,故恶寒甚。

若以温针助阳,则火热内攻,故发热甚。

若下之以除里热,则内虚而膀胱燥,故淋甚。

徐氏曰:此条无治法,东垣以清暑益气汤主之,所谓发千古之秘也。

】太阳中暍者,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注 经曰:脉虚身热,得之伤暑。

身热脉微弱者,暍也。

身体疼重者,水也。

夏时暑热,以水灌洗而得之。

《金匮》以一物瓜蒂散主之,或云五苓散。

】脉诀【晋•王叔和】暑得虚脉脉虚身热为伤暑,自汗怔忡惊悸多。

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荣益气莫蹉跎。

活人书【宋•朱肱】中暑中暑伏热深,累取不瘥,其人发渴不已,酒蒸黄连丸主之。

暑湿合病为湿温其人尝伤于湿,因而中暑,湿热相薄,则发湿温,病苦两胫逆冷,腹满,又胸多汗,头目痛苦,妄言,其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

治在太阴,不可发汗。

汗出必不能言,耳聋不知痛所在,身青面色变,名曰重暍,如此死者,医杀之耳。

白虎加苍朮汤主之。

夏月调摄法凡盛暑冲热,切不可以冷水洗手面,大损人目。

夏一季,是人脱精神之时,心旺肾衰,肾化为水,至秋始凝,及冬乃坚,是故尤慎房室,固养精神。

仁斋直指方【宋•杨登父】暑由口鼻入人之心包络与胃口相应。

胃气稍虚,或因饥冒暑,则暑毒自口鼻而入,凝之于牙颊,达之于心包,如响应声。

倘遇暑以还,急漱水而勿咽可也。

济生方【宋•严用和】中暑夫中暑所以脉虚者,盖热伤气而不伤形也。

且暑者,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脏为心。

是以暑喜伤心,令人身热头痛,状类伤寒,但背寒面垢,此为异耳。

其则昏倒不知人,手足微冷,烦渴口燥,或吐或泻,或喘或满,此皆暑气之所为也。

大抵中暑闷乱,切不可便与冷水,及卧冷湿地,得冷则死。

惟当温养,用布衣蘸热汤熨脐中及气海,或掬热土至脐心,仍更溺之。

候渐苏醒,以米汤徐徐灌之,然后随证调治。

近屡见江浙之间,中暑多有搐搦不省人事者,医经所不载。

诊其脉浮而虚,盖浮则为风,虚则为暑,此中暑而又伤风,俗命名谓之暑风。

若作惊癎之治,多致不救。

仓卒之际,宜以温熟水化苏合香丸灌之,俟其稍苏,却以黄连香薷散加羌活煎服,作效者多矣。

河间六书【金•刘完素】中暑中暑大汗自出,脉虚弱,头痛口干,倦怠烦躁,或时恶寒,或畏日气,无问表里,通宜白虎汤。

或里热甚,腹满而脉沉可下者,宜大承气汤,或三一承气汤尤妙。

中暑自汗脉虚弱者,热伤气而反自汗大出,故脉不能自实而反虚弱。

中暑之证,身热头痛,背寒面垢,自汗烦躁,大渴口干,倦怠而身不痛,或时恶寒,或畏日气,脉虚而弱,无问表里,通宜白虎。

夏月感冒,发热烦渴,五苓散、桂苓甘露饮、黄连香薷饮、双解散。

或里热甚,腹满而脉沉可下者,大承气汤下之,或三一承气汤尤妙。

半表半里者,小柴胡、凉膈、天水散。

东垣十书【元•李杲】动静不同动而伤暑,心火大盛,肺气全亏,故身热脉洪大。

动而火胜者,热伤气也。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辛苦人多得之,不可不知也。

静而伤暑,火乘金位,肺气出表,故恶寒脉沉疾。

静而湿胜者,身体重也,白虎加苍朮汤主之。

安乐之人多受之,不可不知也。

中暑中热辨洁古云:静而得之为中暑,动而得之为中热。

中暑者阴证,中热者阳证。

如避暑热于深堂大厦得之者,名曰中暑。

其病必头痛恶寒,身形拘急,肢节疼痛而烦心,肌肤大热无汗,为房室之阴寒所遏,使周身阳气不得伸越,大顺散主之。

若行人或农夫于日中劳役得之者,名曰中热。

其病必苦头痛发躁热恶热,扪之肌肤大热,必大渴引饮,汗大泄,无气以动,乃为天热外伤肺气,苍朮白虎汤主之。

窃谓暑热者,夏之令也,火行于天地之间,人或劳动或饥饿,元气亏乏,不足以御天令亢极,于是受伤而为病,名曰中暑,亦名曰中热,其实一也。

今乃以动静所得分之何哉?夫中暑热者,固多在劳役之人,劳役则虚,虚则邪入,邪入则病。

不虚则天令虽亢,亦无由以伤之。

彼避暑于深堂大厦,得头疼恶寒等证者,盖伤寒之类耳,不可以中暑名之。

其所以烦心与肌肤大热者,非暑邪也,身中阳气受阴寒所遏而作也。

既非暑邪,其可以中暑名乎?苟欲治之,则辛温轻扬之剂发散可也。

夫大顺散一方,甘草最多,干姜,杏仁,肉桂次之。

除肉桂外,其三物皆炒者,原其初意,本为冒暑伏热,引饮过多,脾胃受湿呕吐,水谷不分,脏腑不调所立,故甘草、干姜,皆经火炒熟。

用肉桂而非桂枝,盖温中药也。

内有杏仁,不过取其能下气耳。

若以此药治静而得之之证,吾恐不能解表,反增内烦矣。

今之世俗,往往不明,类曰夏月阴气在内,大顺散为必用之药。

吁!其误也不亦甚欤!夫阴气非寒气也,盖夏月阳气发散于外,而阴气则在内耳,岂宜视阴气为寒气而用温热之药乎?阴果为寒,何以夏则饮水乎?其苍朮白虎汤虽宜用,然亦岂可视为通行之药?必参之治暑诸方,随所见之证而用之,然后合理。

若夫所谓静而得之之证,虽当暑月,即非暑病,宜分出之,勿使后人有似同而异之惑。

暑伤胃气论刺志论云:气虚身热,得之伤暑。

热伤气故也。

痿论云: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能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

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

此湿热成痿,令人骨乏无力,故治痿独取阳明。

时当长夏,湿热大胜,蒸蒸而炽,人感之,多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肢节沉重,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膨痞,小便黄而少,大便溏而频,或利出黄如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饮食,自汗体重,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气不病也。

其脉中得洪缓。

若湿气相搏,必加之以迟迟,病虽互换少瘥,其天暑湿令则一也,宜以清燥之剂治之。

《内经》曰: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炅则气泄。

今暑邪干卫,故身热自汗。

以黄芪、人参、甘草,补中益气为君。

橘皮、当归身甘辛微温养胃气和血脉为臣。

苍朮、白朮、泽泻渗利除湿,升麻、葛根苦甘平善解肌热;又以湿胜则食不消而作痞满,故炒曲甘辛,青皮甘温,消食快气;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故以黄蘗苦辛寒,借甘味泻热补水;虚者滋其化源,以五味子、麦门冬酸甘微寒,救天暑之伤庚金为佐也。

名之曰清暑益气汤。

暑病皆因饮食失节,劳倦所伤,日渐因循,损其脾胃,乘暑天而作病也。

治暑宜顺天时假令夏月大热之时,伤生冷硬物,当用热药,木香见晛丸治之。

须少加三黄丸,谓天时不可伐,故加寒药以顺时令。

若伤热物,只用三黄丸,何谓?此三黄丸热药也。

夫脾胃虚弱,必上焦之气不足,遇夏天气热盛,损伤元气,怠惰嗜卧,四肢不收,精神不足,两脚痿软,遇早晚寒厥,日高之后,阳气将旺,复热如火,乃阴阳气血俱不足,故或热厥而阴虚,或寒厥而气虚,口不知味,目中溜火,而视物(目巟)(目巟)无所见,小便频数,大便难而结秘,胃脘当心而痛,两胁痛或急缩,脐下周围如绳束之,急甚则如刀刺,腹难舒伸,胸中闭塞,时显呕哕,或有痰嗽,口沃白沫,舌强,腰背胛眼皆痛,头痛时作,食不下,或食入即饱,全不思食,自汗尤甚。

若阴气复在皮毛之上,皆天气之热,助本病也,乃庚大肠辛肺金为热所乘而作。

当先助元气,理治庚辛之不足,黄芪人参汤主之。

如心下痞闷,加黄连二分或三分;如胃脘当心痛,减大寒药,加草豆蔻仁五分;胁下痛或缩急,加柴胡二分或三分;如头痛目中溜火,加黄连二分或三分、川芎三分;如头痛目不清利,上壅上热,加蔓荆子、川芎各三分,槁本生地黄各二分,细辛一分;如气短精神如梦寐之间,困乏无力,加五味子九•;如大便濇滞,隔一二日不见者,致食少食不下,血少血中伏火而不得润也,加当归身、生地黄,麻子仁泥各五分,桃仁三枚,去皮尖另研;如大便通行,所加之药,勿再服;如大便又不快利,勿用别药,少加煨大黄五分;如不利者,非血结血秘而不通也,是热则生风,其病人必显风证,单血药不可复加之,只常服黄芪人参汤药,只用羌活、防风各五钱,二味(口父)咀,以水四盏,煎至一盏,去滓,空心服之,其大便必大走也,一服便止。

如胸中气滞,加青皮清香可爱者一分或二分,陈橘皮倍之,去其邪气。

此病本元气不足,惟当补元气,不当泄之。

如气滞太甚或补药太过,病人心下有忧滞郁结之事,更加木香、缩砂仁各二分或三分,白豆蔻仁二分,与正药同煎。

如腹痛不恶寒者,加白芍药五分,黄芩二分,却减五味子。

徐氏曰:此谓暑热,证候则同。

冬月伤寒,传变为证不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