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诗两首》导学案6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一导学案:第6课 中国当代诗二首
第6课 中国当代诗二首课前预习区自主梳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黄陂.( ) ②惊涛骇.浪( ) ③喧哗.( ) ④羞怯( ) ⑤眷.属( )⑥劈柴.( ) ⑦遍体鳞.伤( ) ⑧真挚.( ) 2.辨形组词 ①⎩⎪⎨⎪⎧骇 骸 ②⎩⎪⎨⎪⎧涛 滔③⎩⎪⎨⎪⎧蜜 密④⎩⎪⎨⎪⎧霹 劈 噼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①间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惊涛骇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矢口否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握手言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收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近义词辨析 (1)收聚·收拢辨析:“收聚”指使聚集到一起,多用于物。
“收拢”指①把散开的聚集起来,既可用于物,又可用于人。
②收买拉拢,多用于人。
例句:①《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第三十九条特地对镇村一级环境治理做出明确规定,要求太湖流域城镇实行措施______污水,推广应用净化沼气池、人工湿地等生活污水处理适用技术进行处理。
②头戴红头盔、背后印着“CHINA”的国家地震灾难紧急救援队,紧急______人员,整理装备器材,选择了12条优质搜寻犬,随时预备动身。
(2)间或·偶然辨析:“间或”表次数极少。
“偶然”除表次数极少外,还有“不是必定”的意思。
高一语文必修1第2课诗两首导学案
2 诗两首·雨巷戴望舒【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戴望舒及其作品。
2.掌握象征手法的特点,分析诗歌的内容并体会作者抒写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分析诗的思想内容,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一、资料助读1.现代诗派简介: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围绕这个刊物并创作诗歌风格相似的一群新人,被称为现代诗派。
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现代诗派的鼎盛时期。
它是对与变革性的继承与发展,它的核心是。
2.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派的影响。
诗集有、和。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的雅号。
3.写作背景:(参照《配套练习》)二、课前预习1. 自由朗读课文,解决不懂的生字词。
2. 查资料了解作者资料及写作背景。
3. 初步把握文章感情基调。
4.基础知识训:下列各项词语字形有误的一组是()A.彷徨寂寥河畔色彩斑斓 B.竹篙漫溯凄宛惆怅而归C.笙箫繁衍挑衅彳亍独行 D.记载哀怨浮藻碧波荡漾5.学常识: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B.《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C.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受西方印象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D.后期诗歌主要表现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沉挚。
三、课堂探究1.再读诗歌,小组内合作探究:①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试着来找一下,这首诗一共有几个意象?怎样理解其中两个主要意象?②《雨巷》中刻画了怎样的一个形象?③本诗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④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导学案(人教版必修1)
第2课诗两首雨巷学习《雨巷》要重点学习“意象”“意境”的有关知识及“象征手法”,而这些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
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这首诗,必须在课前让学生自学相关知识,有了自学的基础,上课才会事半功倍。
所以导学案在设计时,就要求学生在坚持诵读鉴赏的方法的同时,还要进行相关诗歌专业术语的了解,学生可以借助网络、书籍、词典等资源先独立解决本课涉及的重点。
1.了解戴望舒及写作《雨巷》的背景。
2.反复诵读《雨巷》,把握诵读的感情基调,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3.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及其特征,体会《雨巷》的意境美及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课时课前活动区1.字音积累。
彷.()徨.()寂寥.()彳.()亍.()颓圮.()篱.()墙雨巷.()2.字形积累。
yōu()长凄wǎn()chóu chàng()生死yōu()关Qǐ()人忧天芳草qīqī()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人类的生存,有赖于外部的生态环境。
环境对于人类及整个世界来讲,是生死攸关....、不可亵渎的。
B.某市教委删除了中学生守则中“节俭”和“谦虚”的内容,对此人们街谈巷议....,褒贬不一。
C.中央对维护农民工这些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对殴打讨薪民工的恶性事件更是高度重视,但一些基层部门对此却是熟视无睹,漠然置之....。
D.近年来中国GDP增长的相当大的部分来自于外国资本的投资和外贸出口,这表明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外国资本的依赖程度正日渐加深,可见人们担心外国资本控制中国经济的顾虑也并非杞人忧...天.。
4.文学常识填空。
新诗,指五四以来产生的白话诗歌,也叫,是与相对而言的。
用白话写,格律不像旧体诗那样严格,但诗行有一定的,双数行最后一个字一般。
新诗中的自由体新诗更自由,有的甚至不押韵,不用标点。
5.你喜欢戴望舒的诗歌吗?找几首来读一读,鉴赏一下。
课堂活动区一、学生自由诵读《雨巷》,把握基调。
《诗两首》导学案
《诗两首》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 积累词语,了解诗人,理解诗意,背诵二首诗。
2. 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读诗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学习重难点1. 理解诗歌蕴涵的哲理。
2. 品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
3、《未选择的路》诗人重点写那条未选择的路的原因。
4、诗歌的象征手法。
知识链接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
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
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
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代表作: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普希金的文学作品主题切中当时俄国社会重大问题,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罗斯文学的典型形象。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
生于加利福尼亚州。
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
母亲把他带到祖籍新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
中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
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
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
他又被认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预习达标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上汉字。
忧郁.()伫.立()萋.萋()涉.足()瞬.息()延.绵()幽jì()yùn()含kuài zhì()()人口污rǎn ( )2.用诗中句子回答。
(1)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你将怎样?(2)在苦恼之时,要学会怎样?合作探究1. 整体感知(1)为什么被“生活欺骗”了,还“不要悲伤,不要心急”?(2)诗人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3)《未选择的路》中“路”有什么深刻含义?他告诉我们怎样的人生哲理?2、句段品读(1)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2)诗人说另外一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为什么又说它“显得更诱人,更美丽”?3. 探究质疑: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掌握诗歌的基本要素和朗诵技巧;通过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启发式教学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现代诗歌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之情,同时激发对祖国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现代诗歌的特点和基本要素,通过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通过启发式教学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现代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雨巷(1)课前: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诗歌大意。
教师准备教学素材,设计教学环节。
(2)课中:①导语:通过引入有关雨巷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
②朗读: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掌握现代诗歌的朗诵技巧,体会诗歌的情感。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③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理解诗人的情感。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发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④赏析:教师对诗歌进行赏析,介绍诗人的思想状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发言,深入理解诗歌。
⑤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理解。
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3)课后:学生背诵诗歌,进行朗诵练习;教师布置拓展作业,要求学生以《雨巷》为主题,进行短文写作或创作一首现代诗歌。
2.再别康桥(1)课前: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诗歌大意。
教师准备教学素材,设计教学环节。
(2)课中:①导语:通过引入有关康桥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
②朗读: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掌握现代诗歌的朗诵技巧,体会诗歌的情感。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③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理解诗人的情感。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发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最新高中高一语文《李商隐诗两首》导学案.doc
高中高一语文《李商隐诗两首》导学案【答案】1、sè xián wǎng wéi bǔ tuò chóu zhù2、⑴望帝春心tuō(托)杜鹃⑵cāng(沧)海月明珠有泪⑶只是当时已wǎng(惘)然⑷空闻虎旅传xiāo(宵)柝⑸如何四jì(纪)为天子3、文学常识:⑴义山、玉谿生、小李杜、温庭筠、《李义山诗集》4、李商隐名句集锦:上一页下一页4/7相见时难别亦难春蚕到死丝方尽心有灵犀一点通一寸相思一寸灰人间重晚晴夕阳无限好碧海青天夜夜心雏凤清于老凤声二、合作探究:阅读《锦瑟》思考问题1.【明确】第一联,是起兴之笔锦瑟的五十根弦,象征诗人将近五十岁的人生(李商隐活了46岁)瑟之发音,清幽哀怨,故借用之以示伤感“一弦一柱”则兴寄遥深,感情凝重;“思华年”为全篇主脑,以下文字皆因此生发出来第二、三两联,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也是诗人追忆的内容但诗人究竟在苦恋什么呢?他表达得太委婉了,只是用了两个古老的典故来传达“庄生晓梦迷蝴蝶”,说的是迷惘之情——表现了对往昔美好情感的追怀,尽管欢乐是那样短暂,尽管时隔多年一切都变得朦胧凄迷,但也足以让他珍惜一生一世“望帝春心托杜鹃”,传达出一种凄凉悲慨的情调——生而不能,死则续梦!这是怎样的悲哀啊,希冀以来生继今世,永结情缘接着,诗意又转,柳暗花明,开出另一新的境界来:明珠在沧海月下泣泪,美玉在重山之上生烟美好事物的消逝与毁灭,给人以无限的悲伤无奈与怅惘这里具体是指佳人红颜命薄,还是指诗人才命相妨?(李商隐《有感》一诗中说:“古来才命两相妨”,意为才气与命运不能两全)我们无从知晓最后一联,以感叹作结“此情可待成追忆”,表明作者到老还很珍重这份“感情” “只是当时已惘然”当时身处其境,已是凄迷难辨,而今思之,更是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花,捉摸不到了全诗就在这种无限怅惘的情绪中结束,余音袅袅,言尽而意不止2.《锦瑟》一诗,境界扑朔迷离,情感深长绵藐,确实是一个千古之谜,至今还有很多学者把它当做政治诗来读,并从诗人的经历中寻找蛛丝马迹,阐幽发微李商隐一生,固然是在党争的政治派别夹缝中求得生存的,受过一些大官的恩惠,也因之被另一些人排挤,有过短暂的荣光,更有过长期的失意但他在政治上的得失悲欢,未必用这样朦胧的诗歌来表现,不能硬把中国古典诗歌“香草美人的传统”(以爱情隐喻君臣际遇)往这里套我们认为,《锦瑟》还是一首写恋情的诗,是一个垂暮老人回首锦瑟华年所唱出的一曲哀婉凄美的歌其意境高远,感情真挚,可意会不可言传,可感悟不可支离,须从大处读之3.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来表达情感象征与比喻有共同之处,都有以具象表示抽象的特点,但也有区别比喻像人间的桥梁,一般有两个硬性的端点,可以找出本体和喻体;象征则像天上的彩虹,物质表象所联系的对象不那么分明,主要靠暗示,带有更多游移不定的成分像《锦瑟》一诗,无论是起兴的“锦瑟”,还是主打的“蝴蝶”“杜鹃”“珠”“玉”等,它们表现的情调可以猜想出来,却极难追究其具体所指近人梁启超曾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词》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的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阅读《马嵬(其二)》思考问题4.写得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意味深长首联从“海外”说起,气势磅礴,笔力千钧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诗人用“徒闻”二字将此事轻轻带过,实际上是否定了这虚妄之说接着,诗人又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为:来世渺茫难求,可是李杨今生的缘分已然断绝,却是无争的事实此语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第二、三两联,都是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的马嵬之后,唐玄宗这位失去了权势的皇帝,听到的只是军旅的梆声,再也享受不到在长安宫殿里专人报晓的服务了现实的情景是军队哗变,“六军不发”,当年盟誓长生殿、笑牛郎织女的赏心乐事,而今都成悲痛!诗的最后一联,点明题旨: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5.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三、拓展探究.谈谈你对李商隐诗中用典的看法:李商隐的诗,素以用典工整适切著称这两首诗,尤其是《锦瑟》用了很多典故①用典可以加大诗句的内涵,提高诗句的品位,铸造出诗歌典雅、厚重的意韵;②可以借题发挥、“借尸还魂”,为我所用,创出古典新义来以《锦瑟》而论,如果不引庄周梦蝶,则如何在七个字中传达出诗人对自我认定的迷惘呢?如果不引望帝啼血,又怎能表现出那种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生死不渝的情感呢?可以说,用典是李商隐刻意追求的一种表达手段,更兼他锤炼得好,融贯得好,所以不露斧凿之痕,达到了浑然天成的地步,所以不碍于他诗句的流利,情感的婉转【作业布置】1、答案:C (当时七夕笑牵牛: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恩爱有加,朝夕相伴,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然而,事实并不如此,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自己爱情中途夭折这是倒转笔法,借牛朗织女相会反衬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2、①留赠柳②柳花怒放,象雪一样在空中飞舞,扑动着青楼的酒旗③作者借柳树轻盈多姿、缠绵多情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柳树的热爱也反映了作者重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2课 诗两首 导学案
第2课诗两首1.了解诗人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了解自由诗(新诗)的特点,掌握从意象、艺术手法等角度出发,深度解读诗歌的方法。
2.品味《再别康桥》的音乐性,学习其用韵细密精巧,节奏和谐循环的音韵美。
掌握《雨巷》所用的复沓、叠句手法和象征手法。
3.体会诗人对自由天性的追求,领会时代精神。
1.雨巷,即下着绵绵细雨的小巷,是诗中“我”与“丁香姑娘”相逢又擦肩而过的地方,用这一意象作为诗题,引人遐想,具有丰富的象征意味。
2.再别康桥,“康桥”现在一般译为“剑桥”,是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诗人曾在剑桥大学学习、生活;“再别”意味着是故地重游,充满眷恋意味。
1.戴望舒(1905—1950)(1)雨巷诗人。
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今余杭)人,是中国现代象征诗派的代表。
因其《雨巷》一诗声名鹊起,因此又被称作“雨巷诗人”。
他的笔名“望舒”出自屈原《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
(2)诗歌作品主要有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
(3)作为中国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他诗歌中蕴含的多种思想艺术气质,都显示着或潜存着新诗的发展与流变的种种动向。
他的诗歌尤以其诗境的朦胧美、语言的音乐美和诗体的散文美为主要特色。
2.徐志摩(1897—1931)(1)远涉重洋的求学者。
浙江海宁人。
现代诗人、散文家。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
在剑桥大学学习两年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2)新月派代表诗人。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的成就不亚于诗歌,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诗两首》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学习目标】1.认识诗歌的三美。
2.掌握诗歌意象包含的感情。
【课前预习】徐志摩( 1896— 1931),浙江海宁人。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20 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
1922 年 8 月辞别剑桥出发归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常常发布诗作,1923 年与胡适等建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
1928 年诗人重游英国,在坐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
1931 年 11 月 19 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出事,不幸罹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 岁。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的作品就是这类精神的交融与表现。
今日我们就来一同走进徐志摩的心里世界。
【整体感知】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如何的感情?2、徐志摩的这首诗在送其余对象上有什么独出心裁呢?3、明显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道别西天的云彩“?【讲堂研究】《再别康桥》是首新格律诗,新格律诗有个很大的特色就是“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音乐美是指在韵律方面给人的美;绘画美是指描绘的内容方面给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观齐整,给人建筑的美感。
)而徐志摩是十分同意这类看法的。
他的诗歌也拥有这类美,《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对于音乐美1、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节奏上有什么特色?2、《雨巷》是压韵了的,并且是一韵究竟,那么这首诗压韵有什么特色?对于建筑美1、这首诗一共有几节?每一节有几行?每一行的字数是否是都同样的?这类结句方式有什么外部形态特色?对于绘画美1、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徐志摩?2、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我们常常说“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边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假如不是“金柳”,而是苍松翠柏,那么还可以不可以说是“新娘”,为何?4、为何不说旭日中的新娘?5、为何要选择柳树而不是其余的树?莫非是康桥边只有柳树?6、金柳的艳影明显是在波光里涟漪,诗人为何说“在我的心头涟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7、“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8、“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愿作一条水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诗两首学案新
第2课诗两首一、整体把握《雨巷》1.分别概括每节诗的大意。
点读第一节,诗人首先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第二节从颜色、气息方面描绘“丁香姑娘”的美丽,但着重突出她忧愁的神情,暗示与“我”相同的思想感情;第三节写“丁香姑娘”在雨巷中彳亍前行;第四节连用两个“梦”字,突出表现“丁香姑娘”虚无缥缈的特点;第五节连用两个“飘”字表现丁香姑娘的倏忽而逝;第六节写“丁香姑娘”的一切都在雨的哀曲里消散了;第七节照应开头,形成圆合的结构,同时又深化主旨,留给读者悠长的余韵。
《再别康桥》2.分别概括每节诗的大意。
点读第一节交代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的情景;第二节写康河岸边的柳树在夕阳中倒映河中的景象;第三节写康河里的水草随微波起伏,仿佛在向诗人点头致意;第四节写潭水及由此引发的联想;第五节紧承上节诗意,对“梦”加以引申,暗含了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留恋之情;第六节,诗人的思路急转,把读者从梦境拉回到现实;诗的最后一节照应开头,写诗人悄悄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而康桥却在诗人心中挥之不去。
二、细部探微3.对《雨巷》一诗的理解,主要抓住“两个意象,两个人物”这一中心内容。
“两个意象”指“雨巷”和“丁香”,“两个人物”指“我”和“丁香一样的姑娘”,我们该怎样理解这两个意象?“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我”三者象征着什么?点拨一是雨巷。
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
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在期待什么?二是丁香。
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
丁香花常见的有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
诗人将这种美赋予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
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
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诗两首》导学案(含答案)
2 诗两首 2 一中周伟杰《诗两首》导学案《雨巷》导学案编写人:一中周伟杰学习目标:1. 通过意象的分析,把握意境的创设;2. 分析艺术表现手法,体会不同手法产生的不同效果;3. 品味语言,把握不同词语带来的不同感情倾向;4. 在朗诵中整体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学习重难点1. 诗中思想内容的分析是重点2. 分析新诗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难点。
背景知识储备:1.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人。
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
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
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
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
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
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
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35年回国。
次年创办《新诗》月刊。
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
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
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
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
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
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2.作品时代背景《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高中高一语文《李商隐诗两首》导学案
高中高一语文《李商隐诗两首》导学案一、引言李商隐是唐代诗人之一,曾在唐代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的影响下,创作了许多著名的诗歌。
他的诗歌以清丽、婉转、舒缓为主,充满着对爱情、自然、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本导学案将针对高中高一语文《李商隐诗两首》进行详细阐述。
二、课程目标1.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了解《李商隐诗两首》的背景和内涵;3.能够分析《李商隐诗两首》的艺术特色;4.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三、预习1.阅读李商隐相关资料,了解他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阅读《李商隐诗两首》,理解诗歌的内涵;3.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四、课堂学习1. 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李商隐(约公元813年—公元858年),唐代著名诗人,广州番禺人。
他十分聪慧,善于诗词和歌赋。
在杜甫、白居易等人的影响下,李商隐成就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并多次在诗社中获奖。
2. 《李商隐诗两首》的背景和内涵《李商隐诗两首》分别是《无题》和《锦瑟》。
这两首诗都是李商隐的代表作品,文学价值极高。
《无题》表达了李商隐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和对自由的向往。
这首诗的句式简洁,意境深邃,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十分强烈。
《锦瑟》则是李商隐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诗中所描述的锦瑟,代表的是人生的美好和艰辛,是对命运的抗争和对生活的赞叹。
3. 《李商隐诗两首》的艺术特色李商隐的诗歌风格独特,以清丽、婉转、舒缓为主,充满着对爱情、自然、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他擅长用意象手法,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表现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和深刻。
4. 分析《李商隐诗两首》的艺术特色•《无题》:这首诗用到了寓意和形象的手法,通过“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等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于爱情的热烈追求和对自由的向往。
•《锦瑟》:这首诗用锦瑟作为意象,描绘了人生的风雨历程,表达了作者对命运的抗争和对生命的赞叹。
同时,李商隐巧妙地运用拟人的手法,将锦瑟比喻成女子,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性和生动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2 诗两首导学案(2)
诗两首一、考纲要求1.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体味诗歌的音乐美和画面美。
2.深刻领悟作品内涵,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自主学习【知识链接】现代诗派:这个诗派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围绕这个刊物并且诗歌创作风格相似的一群新人,被称为“现代诗派”。
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这个诗派的鼎盛时期。
代表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施蛰存、何其芳等人。
他们继承和发展了象征派的诗歌主张,提倡写作“纯然的现代的诗”,作品大多讲究诗行的整齐和韵脚,而以口语和自由的形式表现情绪的节奏,追求诗歌的散文美,以意象繁复、内涵丰富、组合奇特著称,形成朦胧而晦涩的诗风。
新格律诗派:亦称“新月诗派”,是活跃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个诗歌流派。
它发端于胡适、徐志摩等人1923年在北京成立的新月社,形成于闻一多、徐志摩1926年4月在北京《晨报》副刊上创办的《诗刊》。
该流派的总目标就是提倡和实验新格律化。
其代表人物是闻一多、徐志摩。
新格律诗最突出的特征是讲求“三美”,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匀齐)。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彷徨..()彳.亍.()青荇.()..()惆怅漫溯.()笙箫..()2.辨音辨形,在横线上组词,给加点字注音。
结(jiē)巷(xiàng) 悄(qiāo) 似(sì)(jié) (hàng) (qiǎo) (shì)颓圮.()揉.()碎斑斓.()长篙.()杞.()人忧天杂糅.()波澜.()蒿.()草三、难点突破(一)反复朗读《雨巷》,回答下列问题。
1.《雨巷》共七节,可分为三部分,试划分结构并总结段落大意。
2. 在第一节,作者“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雨巷”和“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有什么特点?怎样理解鉴赏这两个意象?3.比较诗的第1节和第7节,结合全诗,完成问题。
(1)这两节诗在艺术形式上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2)在第7节诗,诗人为什么把“逢着”改为“飘过”?(3)《雨巷》一诗中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二)反复朗读《再别康桥》,回答问题。
(新编资料)-高中语文 第2课《诗两首》《再别康桥》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2.《诗两首》之《再别康桥》导学案【学习目标】1.感知新诗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特点。
2.掌握新诗的鉴赏方法。
3.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重点难点】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其作用是重点2.通过品味语言,分析作者情感是难点。
【学法指导】1.反复朗读直至成诵,有助于把握作者在本诗中情感的转换。
2.从分析语言入手,学会咀嚼语言,分析不同词语呈现出的不同意味。
3.运用“三美”理论体会本诗,从韵律、形式、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知识链接】1.新月派简介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陈西滢等。
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过于自由,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就的闻一多。
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创立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新格律理论,对中国新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作者简介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序,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
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
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会,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
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诗两首目标导学 新人教版必修1
2 诗两首1.能了解与本课有关的文学常识,记住诗歌中的生字新词。
2.能了解两首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并据此理清诗作的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能分析、品味关键词语,会分析诗歌中所描写的意象的含义。
4.能分析现代诗歌中的象征主义的抒情手法,能认识现代诗歌的“三美”特点。
1.连线作者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现代著名诗人,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创作现代派诗歌,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的领袖。
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他的诗集还有《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
1921年赴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并开始创作新诗,回国后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同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31年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由于他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其诗作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等。
2.探寻背景《雨巷》《雨巷》这首诗的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一个最黑暗的时代。
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
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坠入了夜的深渊。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
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和其他爱国青年的境遇一样,作者此时隐居在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免费下载】【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诗两首》导学案(含答案)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根通保据过护生管高产线中工敷资艺设料高技试中术卷资,配料不置试仅技卷可术要以是求解指,决机对吊组电顶在气层进设配行备置继进不电行规保空范护载高与中带资负料荷试下卷高问总中题体资,配料而置试且时卷可,调保需控障要试各在验类最;管大对路限设习度备题内进到来行位确调。保整在机使管组其路高在敷中正设资常过料工程试况中卷下,安与要全过加,度强并工看且作护尽下关可都于能可管地以路缩正高小常中故工资障作料高;试中对卷资于连料继接试电管卷保口破护处坏进理范行高围整中,核资或对料者定试对值卷某,弯些审扁异核度常与固高校定中对盒资图位料纸置试,.卷保编工护写况层复进防杂行腐设自跨备动接与处地装理线置,弯高尤曲中其半资要径料避标试免高卷错等调误,试高要方中求案资技,料术编试交写5、卷底重电保。要气护管设设装线备备置敷4高、调动设中电试作技资气高,术料课中并3中试、件资且包卷管中料拒含试路调试绝线验敷试卷动槽方设技作、案技术,管以术来架及避等系免多统不项启必方动要式方高,案中为;资解对料决整试高套卷中启突语动然文过停电程机气中。课高因件中此中资,管料电壁试力薄卷高、电中接气资口设料不备试严进卷等行保问调护题试装,工置合作调理并试利且技用进术管行,线过要敷关求设运电技行力术高保。中护线资装缆料置敷试做设卷到原技准则术确:指灵在导活分。。线对对盒于于处调差,试动当过保不程护同中装电高置压中高回资中路料资交试料叉卷试时技卷,术调应问试采题技用,术金作是属为指隔调发板试电进人机行员一隔,变开需压处要器理在组;事在同前发一掌生线握内槽图部内 纸故,资障强料时电、,回设需路备要须制进同造行时厂外切家部断出电习具源题高高电中中源资资,料料线试试缆卷卷敷试切设验除完报从毕告而,与采要相用进关高行技中检术资查资料和料试检,卷测并主处且要理了保。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高中语文同步导学案:诗两首人教新课标必修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导学案:1.2诗两首(人教新课标必修1)第2课诗两首雨巷学习《雨巷》要重点学习“意象”“意境”的有关知识及“象征手法”,而这些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
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这首诗,必须在课前让学生自学相关知识,有了自学的基础,上课才会事半功倍。
所以导学案在设计时,就要求学生在坚持诵读鉴赏的方法的同时,还要进行相关诗歌专业术语的了解,学生可以借助网络、书籍、词典等资源先独立解决本课涉及的重点。
1.反复诵读《雨巷》,把握诵读的感情基调,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2.了解诗歌意象、意境的有关知识;找出《雨巷》中出现的典型意象,体会《雨巷》的意境美。
3.了解戴望舒及写作《雨巷》的背景,体会《雨巷》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1课时课前活动区1.字音积累。
彷.()徨.()寂寥.()彳.()亍.()颓圮.()篱.()墙雨巷.()2.字形积累。
yōu()长凄wǎn()chóu chàng()生死yōu()关Qǐ()人忧天芳草qīqī()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人类的生存,有赖于外部的生态环境。
环境对于人类及整个世界来讲,是生死攸关....、不可亵渎的。
B.某市教委删除了中学生守则中“节俭”和“谦虚”的内容,对此人们街谈巷议....,褒贬不一。
C.中央对维护农民工这些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对殴打讨薪民工的恶性事件更是高度重视,但一些基层部门对此却是熟视无睹,漠然置之....。
D.近年来中国GDP增长的相当大的部分来自于外国资本的投资和外贸出口,这表明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外国资本的依赖程度正日渐加深,可见人们担心外国资本控制中国经济的顾虑也并非杞人忧天....。
4.文学常识填空。
新诗,指五四以来产生的白话诗歌,也叫,是与相对而言的。
用白话写,格律不像旧体诗那样严格,但诗行有一定的,双数行最后一个字一般。
新诗中的自由体新诗更自由,有的甚至不押韵,不用标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宜良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2课《诗两首》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大成目标】(目标解读、课堂组织2分钟)1. 通过意象的分析,把握意境的创设(难点);2. 分析艺术表现手法,体会不同手法产生的不同效果;(重点)3. 品味语言,分析意象,把握不同词语带来的不同感情倾向;(难点)4. 在朗诵中整体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使用说明】一、基础知识(7分钟)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倩影(qiàn)青荇(xìnɡ)栉风沐雨(jié)呕心沥血(ǒu)B.漫溯(suò) 笙箫(shēnɡ)桀骜不驯(xùn) 从容不迫(cónɡ)C.彳亍(chì chù) 颓圮(sǐ)无济于事(jì) 载歌载舞(zài)D.长篙(ɡāo) 斑斓(lán)荒谬绝伦(miù) 味同嚼蜡(jiáo)答案 D解析A项“栉”应读“zhì”;B项“溯”应读“sù”;C项“圮”应读“pǐ”。
2.下列各句中画线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作者多年________的质朴纯美的情和爱,汩汩地从笔端________出来,与崇高宽阔的胸怀相________,充满了纯朴的人情美。
A.积淀流淌契合B.积聚流淌吻合C.积淀流露吻合D.积聚流露契合基础案(25分钟)学生查资料自学讨论、相互交流。
教师适时补充。
答案 A解析积淀:积累沉淀。
积聚:积累聚集。
流露:(思想感情)不自觉地或含蓄地表现出来。
流淌:液体流动。
契合:符合。
吻合:完全符合。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承者未见有能望其项背的。
B.诗人在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展纸执笔,信手拈来,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C.他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漫步于康桥,举步维艰,写下了这首诗。
D.夕阳下流淌的康河,波光潋滟,栩栩如生,河畔的金柳姿态婀娜如妩媚的新娘,动人心弦。
答案 A解析B项“信手拈来”指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能得心应手地运用词汇和选用材料,此处应指思路畅通;C项“举步维艰”形容行动困难或生活艰难,与语境不符;D项“栩栩如生”形容生动逼真,与语境不合。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如果说,是历史造就了一个民族,那么必然是苦难在营造着国民之性格和公民之精神。
一些重大的灾难正是以一种更加惨烈的方式,让我们看清了一个国家的公民性格的养成。
B.李安宁在北川一中高一年级上地理课时,教室突然摇晃起来。
李安宁获救后回忆说,当时她在四楼,没超过20秒种左右吧,楼就塌了,三、四、五三层楼砸在了一起。
C.在震中汶川县映秀小学倒塌的废墟中,有两位老师在被挖出来的时候,已经没有了呼吸,但是,在他们的臂弯之下,四名小学生却活了下来。
这两位老师,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垮塌的砖石,保护了自己的学生。
D.被掩埋在教学楼废墟下将近76个小时的绵竹市东汽中学高二学生曹健强被救援队成功救出,他获救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非常危险和艰难的环境下有着坚持和乐观的精神。
答案 C解析A项“营造”与“性格”“精神”动宾搭配不当。
B项结构混乱,主语“李安宁”之后无谓语,陈述对象变成了“教室”;“超过20秒钟左右”数字表达错误,去掉“左右”。
D项“原因……是因为”句式杂糅。
二、整体感知文本,把握诗歌内容:(18分钟)《雨巷》(9分钟)概括每节诗的大意。
点拨第一节,诗人首先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第二节从颜色、气息方面描绘“丁香姑娘”的美丽,但着重突出她忧愁的神情,暗示与“我”相同的思想感情;第三节写“丁香姑娘”在雨巷中彳亍前行;第四节连用两个“梦”字,突出表现“丁香姑娘”虚无缥缈的特点;第五节连用两个“飘”字表现丁香姑娘的倏忽而逝;第六节写“丁香姑娘”的一切都在雨的哀曲里消散了;第七节照应开头,形成圆合的结构,同时又深化主旨,留给读者悠长的余韵。
《再别康桥》(9分钟)概括每节诗的大意。
点拨第一节交代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的情景;第二节写康河岸边的柳树在夕阳中倒映河中的景象;第三节写康河里的水草随微波起伏,仿佛在向诗人点头致意;第四节写潭水及由此引发的联想;第五节紧承上节诗意,对“梦”加以引申,暗含了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留恋之情;第六节,诗人的思路急转,把读者从梦境拉回到现实;诗的最后一节照应开头,写诗人悄悄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而康桥却在诗人心中挥之不去。
一、细部探微(251、对《雨巷》一诗的理解,主要抓住“两个意象,两个人物”这一中心内容。
“两个意象”指“雨巷”和“丁香”,“两个人物”指“我”和“丁香一样的姑娘”,我们该怎样理解这两个意象?“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我”三者象征着什么?点拨一是雨巷。
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
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在期待什么?二是丁香。
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
丁香花常见的有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
诗人将这种美赋予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
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
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力。
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美好理想的象征。
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
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彳亍着的彷徨者。
“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
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压迫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
2、其中油纸伞和篱墙对于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点拨写油纸伞这一意象一方面是写实,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家就是用油纸伞,很普遍;另一方面也是写意,雨打在油纸伞上,飘忽朦胧,与悠长悠长的雨巷刚好营造了一种幽静朦胧的意境。
另外,油纸伞给人的是一种怀旧的感觉,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陈旧的时空距离远的特点,这就形成了距离感,这种审美心理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常见的,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中,平添了一份凄清的氛围,塑造了撑一把伞风雨中独立的销魂形象。
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这个篱墙是写意,就产生了一种清远的氛围。
3、《再别康桥》的二到六节中,诗人捕捉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点拨诗人捕捉的意象主要有:①金柳,妩媚而美丽,浸透着诗人欢喜和眷恋的感情;②青荇、柔波,写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更表现出诗人对康桥的眷恋;③榆阴下的清潭、倒映天上的彩虹,有如梦如幻之美;④星辉、水波与星光辉映,色彩斑斓,表现了诗人的快乐心情;⑤夏虫的“沉默”,渲染了一种静寂的氛围,衬托了诗人的离情别绪。
诗人选择的这些意象,都是自然景物,给人清新之感,而诗人要表达的是怀念惜别之情,诗中的这些意象却有一种纯净的美感,能让读者也不知不觉地从离愁别绪的伤感中超脱出来,而去全身心地感受诗中优美的意境。
4、《再别康桥》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有怎样的表达作用?“轻轻”“悄悄”的运用,有什么意味?点拨诗的首尾两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重叠复沓,具有一种节奏感和旋律美。
首节以“作别”二字,概括全诗主要内容,而三个“轻轻”的运用,既定下全诗抒情的基调,又因其音节轻盈柔美,而形成一种轻盈跳跃的节奏。
尾节中两个“悄悄”与前文“轻轻”照应,而表意略有不同,“轻轻”强调动作的轻盈,“悄悄”写不忍打破康桥和谐宁静境界的心情。
首节不说“告别康桥”,而说“作别西天的云彩”显得清新飘逸,尾节中,将本不能带走的云彩说作“不带走一片云彩”,显得情意绵绵。
二、、感悟总结(25分钟)1、中心主旨《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描写了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些象征性的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所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再别康桥》诗人通过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的情景,着意描写了康桥迷人的风光,及由此引发的诗意联想,表达了对康桥对母校的热爱之情,暗含了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留恋之情。
2、写作特色《雨巷》(1)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怀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2)重叠和反复的手法。
《雨巷》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
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
全诗每节第三、六行押韵,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到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
《再别康桥》(1)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人,而转向天空,告别“西天的云彩”,从而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
一般的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
而这首诗却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第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诗人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避开了人间烟火,营造出一种清新感。
(2)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七节诗几乎就是七幅画面。
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水底的“青荇”,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清潭等。
而且通过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动作性很强的词语,使每一幅画面都具备了动态,给人以立体感。
三、结构图解(10分钟)一、[c级]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