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说课者:张小菊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一、今天我说的课文是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0课第二课时《记承天寺夜游》。

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对象、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二、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

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

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

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三、教学对象分析学生经过七年级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品味、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四、教学目标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知识与技能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重视诵读,把握文意,理清写作思路,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品析,培养语感、体会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四、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所蕴含的作者旷达微妙的心境。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1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1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短文二篇》的另一篇《记承天寺夜游》, 这是苏轼的一篇小散文,接下来一起来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产生了 怎样的人生感慨。(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2、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卒后追谥“文 忠”,北宋杰出文学家、诗人、散文家、词人、书画家,四川眉山人。他与他 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嘉祐二年(1057 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曾在立新法中反对过王安石,被贬到黄州。 与汉末“三曹父子”齐名。著名的唐宋八大家(苏辙、苏轼、苏洵、欧阳修、 曾巩、王安石、柳宗元、韩愈)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政治上属旧党。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复杂而微妙的感情,启发 学生乐观豁达的面对人生。
五、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 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 究的学习方式。结合学生实际,本课教学决定以“读”为突破口,以自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主要是以诵读法、主体思维法 、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为主。其目的是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疏通文意,把握内容。品析美景,体验情趣,运 用方法和技巧。
板块三、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短文划为三个层次,并用简练的话予以概括。 第一层(开头至“寻张怀民”):记叙,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怀民亦未寝”至“盖竹柏影也”):写景,月光如水、竹影摇 曳。 第三层(“何夜无月”至“……两人者耳”):议论,感叹人生、百感交 集。
板块四、探究品析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明确:1.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明确:2.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1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1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教材分析本文在单元中的地位和所承担的任务:《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全文仅80 余字,却蕴涵深厚。

文章以极其凝练的语言,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描绘了月夜庭院景色如梦如幻的美妙,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是写景抒情的精品。

本文重在体会作者发现的美和寄予的情。

学情分析经过一年的文言学习,八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掌握并明确了文言阅读和学习的一般方法和要求,因此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应该不成问题。

学生容易从反复朗读中主动进入语言品析、感情理解等文学鉴赏活动中。

但学生的认知水平、阅读视野有限,而且多为线性思维,因此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阅读方法,品悟文字的精妙,把握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就成为教学本文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1. 读出韵味,把握内容,熟读成诵。

2. 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体会作者微妙而复杂的情感。

3. 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借助诵读,结合写作背景,理解“闲人”的含义,体会作者的复杂的情感。

教学方法苏轼的月亮——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景——空明情——闲适赏月语——淡雅境——旷达教学过程导入: 2分钟上课后我先问学生一个问题:月亮是谁的?引发学生思考后,老师说,我觉得,月亮属于诗人。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的月亮忧伤凄美;“峨嵋山月半轮秋”,李白的月亮清朗洒脱,古代文人墨客用自己的文字为月亮打上了自己个性的烙印,今天,我们就来通过一篇短文看看苏轼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设计意图:在导入中,建立写景文情与景的联系,为透过月色,分析苏轼的品格做铺垫。

】首先,我将学生按每6人分为一组,选出各组的组长和记录员。

讲明本课学习是以小组自学、互学、探究为主,希望同学们相互合作,大胆交流。

文章学习我设计了三个步骤,即初读感受月下美景,赏读品味赏月之词,悟读理解赏月之情。

第一步,初读感受月下美景 12分钟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读、齐读、接龙读,要求:读顺文章,读准字音和节奏;2.班级齐读,教师正音;3.因课文字词偏易,由同学互助解答字词,疏通文意;4.为了解学生是否理解文意,填写表格中的信息;5.理解文意后,教师进行朗读指导:1)放慢语速,放低语调。

2017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推荐五篇)

2017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推荐五篇)

2017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推荐五篇)第一篇:2017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新人教版记承天寺夜游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借助课文注释、上下文语境理解课文大意。

2、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朴素而含有深长意味的语言,体会作者的微妙心境。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音乐突破重难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品意境,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于文言写景小品文刚刚接触,从“言”的角度,学生疏通文意、积累字词还比较重要,但从文章的中的“文美”“文人”“文化”的角度理解可能还太少。

3重点难点品味朴素而含有深长意味的语言,体会作者的微妙心境。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记承天寺夜游每个喧嚣的白日后,我们总会期待着一轮月亮,它以如水的清凉洗去了我们心中的尘埃,让世界回归无限的清澈。

面对明月,有人思念故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人感叹人生:“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有人怀念故国:“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今天当《记承天寺夜游》的文字慢慢向我们走来时,请同学们用心品味面对明月苏轼抒发“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人生感慨,品味他被流放黄洲时精神的高贵;品味他的淡泊镇定、清雅空灵。

活动2【讲授】记承天寺夜游读美文知文意1、范读:这是一篇描写月夜小景的文章,老师特别喜欢这篇文章,我想把文章朗读一遍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揣摩感情。

提示:读音——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柏bǎi 节奏(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自由朗读课文。

3、译读(结合注释、工具书、同学合作)重点字词提示:(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欣欣然)(2)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3)月色入户:(门)(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5)怀民亦未寝:(睡)(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记承天寺夜游》,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一、说教材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来看,是希望是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借助课文故事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大意,进一步学习传统的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的学习能力,品味文中运用景物描写抒发杂感情的方法,乐观豁达的感情。

第二点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定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首先是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的原则,我从三个维度将教学目标定位为3个:1、知识与能力维度: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含义,翻译全文。

2、方法态度:体会文中写景和抒情的关系,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景物,并运用借景抒情的方式仿写。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复杂而微妙的感情,启发学生乐观豁达的面对人生。

其次,因本课游踪十分简单,字面意思容易理解,于是我将重点定位为以下二个方面:1、体验从奇特的角度观察所描写的景物,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已经并运用归纳的方法赏析描写景物。

2、看似浅显的文字表达作者复杂感情,体会作者在逆境中乐观向上的精神。

难点是:仿写。

借景抒情和容情于景的写作技巧,将所学的方法在实际中得到运用。

二学情预估首先,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学了九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的能力有所提高。

但是要学习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的古代汉语,要像阅读现代汉语那样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技巧,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是有比较大的难度。

其次,文本和学生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再次,学生和作者之间的经历距离比较大。

最后,用散文化的语言品析景物,用借景抒情的方法描写景物,难度较大。

三、说教法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方法。

为了提高课堂的质量,使学生真正做到体验——生成——运用,则必须加强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发挥教材的X例作用,深挖教材的只能因素,让学生多读、多想、多讨论,加宽拓展学生的思维层面,实现它的训练价值,达到课堂的优质高效。

《记承天寺夜游》的说课稿

《记承天寺夜游》的说课稿

《记承天寺夜游》的说课稿《<记承天寺夜游>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

这篇短文仅80 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它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展现了作者在困境中依然能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

它不仅是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次提升,也是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一次熏陶。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能够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

但是,对于文中作者复杂的情感以及精妙的写景手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点拨。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子的含义。

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2、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如何在写景中融入自己的情感。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韵律之美,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2、提问法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一、导入:上课前老师给大家播放了一首有关于月的歌曲叫?明月几时有?,接下来我们来学一篇描写月色的文言文。

他的作者是苏轼,现在同学们先仔细的仔细看一遍老师展示出来的ppt〔展示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看完后自由朗读这篇文言文。

〔板书:诗名、作者〕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划分节拍:指名学生读,不正确指出〔板书:字音,提醒学生标在文章中〕纠正字音后全班齐读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2师:现在让我们走入文本,去理解这篇文章到底写了什么?〔小组内讨论翻译,小组代表答复,可借助工具书,师补充〕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快乐地起床出门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师:你们都翻译得较详细、完整。

现在老师就提几个需要你们重点记住的字词。

四、又读课文,划分层次师:现在我们已经把译文整理出来了,那你们能给这篇课文划分层次吗?一共分为几个层次?第一层〔1~3〕叙事:交待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

(寻友夜游)――板书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使已经四年了。

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

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

《记承天寺夜 游》
五、教学过程
•激趣引题,导入新课 •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有味朗读,体味感情
——苏轼
1、 读出一点
文言的味道
2、 读出一点
宁静的氛围
3、 读出一点
夜游的兴致
4、 读出一点
复杂的情愫
《记承天寺夜 (游一》)读出一点
文言的味道
1、全班齐读,正音 2、教师点拨需要拉长 声音的重点词,学生 圈点勾画:
(四)读出一点 复杂的情愫
1、教师有感情范读 2、教师指导朗读3、学 生自由练习朗读。 4、组内互读,推荐代表 展示 5、全班齐读。
——苏轼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 游》
六、课堂小结
四次朗读,由浅入 深,由易到难,学生 的朗读有情有味,渐 入佳境。
——苏轼
七、板书设计
——苏轼
《记承天寺夜 游》
二、学情分析
对文言文阅读分 析还不够到位,特别 是情景交融、借景抒 怀的文言文,在学法 上还要加强指导。
——苏轼
《记承天寺夜
三游》、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 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 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 文”“具有独立阅读能 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 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 的熏陶。”我把本次的教 学目标定为:反复诵读, 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
——苏轼
《记承天寺夜
四游、》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 法,重在得法,贵在 用法。教学要坚持 “以人为本”和语文 “工具性与人文性相 结合”的原则,因此 本课我采用了朗读法、 圈点勾画法、自主学 习法、探究法、讨论 法。
——苏轼
二、学情分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1《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1《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合作探究
• 1、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找出相关的 语句读一读)
• 2、请从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作 者写月的精妙之处。
品味语言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比喻 • 月色—积水 空明
• 竹柏—藻荇 交横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色比成像水一样的澄澈,体 现的月光明亮的特点;把竹柏的影子比喻成藻荇交横, 写出了竹柏的动态美,侧面衬托了月光的清丽。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复习巩固
一、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B )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 如诗如画,一个XXX淡雅的境域,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流露羁縻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 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 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视察事物细致入 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锐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 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背景介绍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 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 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 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 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 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 的闲官。
大概是
• 盖竹柏影也。
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哪个
地方
•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柏?
只是 清闲的人 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知识盘点
6. 实是欲界之仙都
7.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欲界:__没__有__摆__脱__世__俗__七__情__六__欲__的__众__生_所__处____ __的__境_域__,__这__里__指__人__间________________
仙都:_神__仙__居__住__的__美_好__世__界________________ 与:参__与__。__这__里__有__“__欣__赏__”__“__领__会__”__的__意__思___
墨剑飘雨
研 读 课 文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自康乐以liyo来ngq,iang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李在永强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 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 含 有 与谢公比肩之意 , 表达了作者沉醉 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
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墨剑飘雨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liyongqiang
总领 写景 抒怀
李永强
墨剑飘雨
研 读 课 文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文章说:“山liyon川gqia之ng 美,古来共同。”作者笔下的风景美在哪里
李永强

美 在 山水相映。 高 山峻峭, 水 流 明艳。水的动势给山增加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1)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1)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的是《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共分五部分:说教学内容、说教学对象、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程序。

一、说教学内容《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

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全文仅84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

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

对于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二、说教学对象初二的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三、说教学目标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1.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通过朗读、品味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3.揣摩作者心境,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四、说教学方法2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特制定如下教学方法:(一)教法1. 创设情境法。

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一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引起共鸣的氛围。

如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 朗读指导法。

有感情地朗读是朗读的最高境界,但对初中学生来说较难达到,因而应加强朗读指导,我将通过示范读、指导读等形式从停顿、节奏、情感等方面入手教给学生朗读技巧。

3. 诱导点拨法。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老师则是学生的引导者,因而诱导思维,指点迷津、宏观调控应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3(二)学法1. 诵读法。

通过反复朗诵理解情感及凝练形象的语言。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通用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通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通用1大家好,今天我执教的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这是古文中和精品,更是小品文中的极品,其文质兼美、感情微妙、写法多变、短短86字之中将赏月欣喜之情,漫步悠闲之状,人生感慨之态,贬谪悲戚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86字之中融记叙、描写、抒情为一体,情由景生,情将景现,情景交融,其写法之高妙,实为我们惊叹,加之本单元主题为:与古人对话,感受古人情怀。

基于上述对于文本的解读,我确立了本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品味蕴含在“闲”字里和丰富感情,感悟的人格力量。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诵读,体会融情于景的写法,学习面对逆境达观处事的从容心态。

初二学生文言文虽有一定的积淀,但甚浅薄,方意疏通、文言积累仍是学习的必要前提。

本文的重点是:品月色之美,体会意境之美。

难点是:领悟“闲人”之意,体会情感。

一节好课,最难的就是确定目标及重难点,心中对教什么有数了,环节设计自然水到渠成,结合我校“自精合练”有效课堂教学,我在自学部分主要落实了积累与应用目标,主要设计了三步,1、初读,正音、断句。

2、再读,疏通文意,积累词汇。

3、检测。

精讲提升与合作探究部分紧扣一个“闲”字,通过“闲游”“闲情”“闲置”三个环节探寻心态,感悟人格力量,体会融情于景写法之妙,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予以渗透,得到落实,巩固达标环节通过与古人对话,来感受古人情怀,回扣单元主题,内化和提升学生对文体的理解。

这样的环节设计,扣紧了文本,落实了目标。

效果较好。

在难点的突破上,我紧抓了一个“闲”字,具体来说设置了“闲游”“闲情”“闲置”三个环节,“闲游”部分中通过析要素来明情节,抓关键词来体会赏月的欣喜,对记叙要素的分析是品词体会欣喜之情有基础的依托。

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

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第三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

这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某某期间。

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学习这篇散文,要通过“朗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充分调动联想和想象,体会景物之美,学习写景的方法,探究关键字词感受作者的情感”等方法来进行。

【教学目标】1.诵读:熟读成诵,欣赏文章的语言风格,读出文章的韵味。

2.积累:积累文言字词,学习写景手法。

3.感悟:探究关键字词,感受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熟读成诵,欣赏文章的语言风格,读出文章的韵味。

2.积累文言字词,学习写景手法。

教学难点:探究关键字词,感受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预习提示】(1)我搜集的资料(课文和作者)提前观看教学视频《苏东坡传》例:苏轼其人:A.了解苏轼字号,生活时代。

B.了解唐宋八大家都有哪些人。

C. 你对苏轼还有哪些了解,请积累一些苏轼的诗文佳句。

(2)我积累的文言字词(实词和虚词)(1)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思考课文哪些语句是记叙,哪些语句是描写,哪些语句是抒情?(2)你喜欢课文哪些字词的用法,说说为什么?(3)课文中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句中的“闲人”如何理解?(4)读完课文,我的阅读感受是: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我们一起朗读课文,走近苏轼。

我们布置了预习要求,请同学介绍一下你眼中的苏轼。

通过大家的介绍,我们可以总结如下: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某某眉山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某某某某。

他的“东坡居士”号就是在某某种田时起的,这个地方叫东坡,现在听起来是一个雅号。

这篇文章就是写于作者贬官期间。

3.他在某某写下了四篇千古名作: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3单元 11《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3单元 11《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

11. 记承天夜游【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3、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4、通过品读,领略写景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5、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探究“闲人”的内蕴,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课时计划】2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有这样一个人,你们猜猜他是谁?他学识广博,多才多艺,散文、诗词、书画无一不精;他频遭贬谪,一生辗转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能泰然处之;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见识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他的词开豪放派新风;他的书、画为“宋四家”之首;他对弟弟说:“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世未了因。

”他的散文如行云流水, 代表了宋代的最高成就,与父兄同列“唐宋八大家”。

他就是----苏轼,一个中国文学史上永放光芒的一个名字!题解:本文讲述的是苏轼游承天寺,大体上属于游记。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北宋诗人、词人、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

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记承天寺夜游》等。

2、有关背景: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二)走进作者:(展示简介)
(三) 开展活动:(寻读、寻情、寻诗)
活动一:寻读——即寻找朗读的技巧。
活动二:寻情——寻味作者心情的变化。
活动三:寻诗——寻忆古人诵月的诗句。
(四)课堂小结。(借助板书完成)
(五)作业设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A 基础类作业
B 拓展类作业——与东坡对话: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它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5个字, 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掌握 了一定的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在学法上还要 加强指导。
C 提升类作业
五、说板书设计
新颖的板书容易激发学生 的兴趣,也有助于加深对文本 的理解,因此,我采用以人的 简笔画和心形来呈现,反映出 人在生活中,应该保持豁达、 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样的板书 既简洁,又很好的凸显了文章 的主题。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和学情特点,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 2、学生能品析关键字词,体会作者微妙的心境。(重点) 3、培养学生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难点)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达成目标,突破重难点,我运用了这些学法和教法: 学法: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资料助读法 教法:讲授法,品读法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风景之味11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风景之味11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

11 短文二篇【知识与能力】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弄懂句子的含义。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过程与方法】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提高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重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第1课时《答谢中书书》一、激情导入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

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辅读资料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齐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号华阳隐居。

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作品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陶隐居集》等。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文题中的“答”是“回复”的意思。

“谢中书”,即谢征,字玄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

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三、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1.生字注音。

夕日欲颓.(tu í) 能与.其奇者(y ù) 2.重点实词(1)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俱备(四季) (3)晓雾将歇.(消散) (4)夕日欲颓.(坠落) (5)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 3.一词多义(1)欲⎩⎪⎨⎪⎧夕日欲.颓(将要)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 (2)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念无与.为乐者(连词,和)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3)自⎩⎪⎨⎪⎧自.非亭午夜分(如果)自康乐以来(从) 4.词类活用夕日欲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坠落) 5.古今异义(1)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2)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精神萎靡) 四、研读课文1.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新人教版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新人教版

丰富丰富《记承天寺夜游》一、情形导入生成问题月亮总会惹起人们的无穷遐思,从古到今,有很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情。

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这些诗句分别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

今日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标新立异,让我们一同赏识吧!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苏轼 (1037 — 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属四川 ) 人,宋朝有名文学家。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都名列“唐宋八大家” 。

宋神宗时,由于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黄州。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2.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遂 (su ì)寝(qǐn)相与(yǔ)...藻 (z ǎo) 荇 (x ìng)..3.理解课文中的要点字词。

【念】考虑,想到。

【相与】共同,一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盖】大体是。

4.古今异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不过;今义:可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今义:名词,耳朵)用色入户 ( 古义:多指门;今义:窗户、人家).念无与为乐者 ( 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想念、读).5.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 ( 名词作动词,漫步).6.朗诵指导元丰六年 / 十月十二日 / 夜,解衣 / 欲睡,月色 / 入户,欣然 / 起行。

念 / 无与为乐者,遂 /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 / 亦未寝,相与 / 步于中庭。

庭下 / 如积水空明,水中 / 藻、荇交横,盖 / 竹柏影也。

何夜 / 无月?哪处 / 无竹柏?但少闲人 / 如吾两人者耳。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疏导文意看课文说明,认识粗心。

小组合作,联合说明,翻译全文。

2.整体理解(1)作者为何要夜游承天寺?【沟通点拨】一是作者被贬,心情愁闷、孤单;二是由于月色很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记承天寺夜游》,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一、说教材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来看,是希望是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借助课文故事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大意,进一步学习传统的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的学习能力,品味文中运用景物描写抒发杂感情的方法,乐观豁达的感情。

第二点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定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首先是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的原则,我从三个维度将教学目标定位为3个:1、知识与能力维度: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含义,翻译全文。

2、方法态度:体会文中写景和抒情的关系,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景物,并运用借景抒情的方式仿写。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复杂而微妙的感情,启发学生乐观豁达的面对人生。

其次,因本课游踪十分简单,字面意思容易理解,于是我将重点定位为以下二个方面:1、体验从奇特的角度观察所描写的景物,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已经并运用归纳的方法赏析描写景物。

2、看似浅显的文字表达作者复杂感情,体会作者在逆境中乐观向上的精神。

难点是:仿写。

借景抒情和容情于景的写作技巧,将所学的方法在实际中得到运用。

二学情预估首先,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学了九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的能力有所提高。

但是要学习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的古代汉语,要像阅读现代汉语那样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技巧,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是有比较大的难度。

其次,文本和学生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再次,学生和作者之间的经历距离比较大。

最后,用散文化的语言品析景物,用借景抒情的方法描写景物,难度较大。

三、说教法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方法。

为了提高课堂的质量,使学生真正做到体验——生成——运用,则必须加强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发挥教材的范例作用,深挖教材的只能因素,让学生多读、多想、多讨论,加宽拓展学生的思维层面,实现它的训练价值,达到课堂的优质高效。

那我采用的方式是:1、品读。

多形式、高频率的品读课文。

2、采用教学思路变序法突破重难点,理解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乐观豁达的面对人生。

3、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画面欣赏,采用连话成文和对比的方法学会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美景。

4、仿写。

借景抒情容情于景的描写景物。

5、把体验——生成——运用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始终。

四、说学法主要是以诵读法、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为主。

其目的是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疏通文意,把握内容。

品析美景,体验情趣,运用方法和技巧。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我将安排一课时进行教学)我的教学程序主要分为四大板块。

时间安排如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分钟)我在课前就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

(二)朗读体验,整体把握。

(10分钟)这个板块主要是围绕课文诵读,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汇,翻译全文进行。

这一设计主要是完成知识目标,为后文能力目标奠定基础。

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如范读、自由读、抽读、齐读、评读、默读教会学生朗读的技巧和方法,要求学生按照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来分类积累文言词汇的方法,同桌合作,借助工具书,一个翻译课文,一个纠错和补充,局部问题由全班共同解决,从整体上来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在教学中主要运动多媒体课件来指导朗读,最后采用小试卷的方式当堂测试学生对字词句的掌握情况。

(三)合作体验,自主生成(20分钟)这一板块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围绕分析苏轼当时的处境“闲”及其含义,及其背景,作者自称现任所表达的复杂感情,景物描写所表达的作者人生观,以及运用散文化的现代语言来突破古诗文分析的重难点,学会作者借景抒情、容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由于学生的经历和知识水平的缺乏,文本和学生之间又有实践的距离,因此为了突破重难点,实现最重点,在这一板块上我运用了先学后教法。

特细化为以下几个板块:1、对于“闲”字的分析。

(3分钟)我把这个版块作为分析复杂感情的切入点,让学生一读课文,找出苏轼当时处境的词语闲,理解闲本身的意思是悠闲、清闲之意。

让学生二读课文,找出体现苏轼悠闲的词语。

那么学生不禁会问:这就是苏轼所追求的生活吗?那么我们就让学生自主探究,借助手中的工具书自己来了解苏轼的基本情况,让我们明白苏轼乃大学士,但屡次被贬,乃闲居再次。

此时的他自称闲人,到底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这时候学生小组内讨论,学生点评得出结论:那就是被贬的不平、愤怒、自嘲和自我宽慰。

这时学生齐读课文的抒情段落,老师提出几个问题:作者的心情如此不平,那么他是怎么派遣的。

三读课文明白,讨论明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

第二个步骤是品析景物描写。

2、这一个步骤主要是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写景的方法。

首先是学生齐读描写景物的句子,体会景物特色。

“”品析景物的特点。

其次是学生自悟、小组内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学生点评。

思考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那老师和学生共同来分析一下:这个比喻首先是用了明喻,月光如水,本来庸俗的一个句子,但是作者在这里翻出了心意,将整个庭院都注满了水,还用空去修饰这个色调。

接着再用借喻以客代主。

最后以竹柏影也点头实情,先客后主,连环比喻,明暗交替,使人自然地步入了一篇皎洁、恬静的月色之中。

那么突出的重点方法是:多读,以主题思维为主,以小组讨论为辅,学生点评师生共同分析。

3、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意境。

(10分钟)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来描绘已经,从而突破古诗文赏析的难点。

这是目前考试的一种重要题型,也是训练学生想象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但是学生要具备这种能力却比较困难。

突破这个难点的方法是运用电教手段,通过画面赏析,采用连话图文的方式将难点分解。

将古文翻译转化为散文化的语言进行分解。

归纳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并且当堂测验。

那么教学流程是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且翻译此句。

接着由女生朗读写景文句,学生想象画面。

这个时候我用电教手段出示分解画面。

第一个画面是月光普照大地。

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这一画面。

运用画面来分解难度降低了很多。

接着出现第二幅画面,皎洁的月光和清澈的水。

出现第三幅画面,交错的水藻和活泼的竹影。

找到二者的相似点,交错纵横。

接着将三幅画面的描绘语言衔接起来,整个意境就出来了。

接着学生齐读散文化的语言,将二者进行对比。

掌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景物的方法。

接着就当堂训练,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一意境。

4、评析作者的人生态度,并生成自己的人生观。

作者当时的处境艰难,并且心怀不平。

却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可见作者对待人生的态度怎么样。

了解作者对待挫折所体现出来的乐观。

豁达。

闲适。

欣喜。

的人生态度和方法。

教导学生积极生活中的坎坷,并从中得到启示:面对困难,应有乐观豁达的态度,积极的寻找办法调整心态,改变现状,而不能消极悲观的接受命运的安排。

方法如:(1)面多挫折要有达观的心态。

(2)苦闷无计时找朋友倾诉。

(3)可寻找其他乐趣改变心情。

(4)可到大自然中寻找乐趣。

(5)向当事人提出自己的看法。

(四)、作业设计(当堂训练14分钟)1、后附有训练题。

2、课外作业:请同学们课后搜集有关苏轼的资料,包括他的诗词文,把喜欢的整理下来。

这一环节的设计师希望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更多的去了解苏轼,从他的身上学到和积累到更多的精神财富。

六、说板书设计寺庭步月——事庭中月景——景宁静淡泊乐观豁达——情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方面对本课课堂教学设想进行了说明。

有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专家。

当堂练习题班级姓名学号等级1.填空:(1).本文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

(2)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3)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冰清玉洁清澈透明的美好境界。

(4)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5)文章“记”的要素是: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苏轼、张怀民事件:夜游承天寺(6)“月色入户”意思是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选择(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3)、本文的构思角度是(B)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4)、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D)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3.翻译下列句子: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