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骈文与散文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诗赋、骈文与散文
四,南北朝辞赋的创作情况 赋体的主要特点是"体物言志" 赋体的主要特点是"体物言志",讲究文采,韵 散相间,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汉以后,赋或向骈文方向发展,或进一步散文 化.接近于散文的为文赋,接近于骈文的为骈赋. 南北朝辞赋大多呈现出骈体化的趋向.宋代有 鲍照的《芜城赋》;齐,梁时代有江淹的《恨赋》 鲍照的《芜城赋》;齐,梁时代有江淹的《恨赋》 和《别赋》,庾信的《小园赋》和《哀江南赋》. 别赋》,庾信的《小园赋》 哀江南赋》
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爱好游览.他跟随 父亲在青州时候,曾经和友人游遍山东. 做官以后,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个地方, 都要游览当地名胜古迹,留心勘察水流地 势,探溯源头,并且在余暇时间阅读了大 量地理方面的著作,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地 理学知识.他一生对我国的自然,地理作 了大量的调查,考证和研究工作,并且撰 写了地理巨著——《水经注》 写了地理巨著——《水经注》,为我国古 代的地理科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五,诗体赋与写景文
诗体赋是齐梁文章新变的成果,这是对赋 的抒情化或诗化的进一步尝试.如沈约 《愍衰草赋》. 愍衰草赋》 还有一些作家将五言与七言诗句式错杂地 用于赋体,如萧悫《春赋》 用于赋体,如萧悫《春赋》.其后庾信的 同题赋运用得更为娴熟. 写景文的成就也引人注目.如丘迟《 写景文的成就也引人注目.如丘迟《与陈 伯之书》,吴均《与宋元思书》 伯之书》,吴均《与宋元思书》,陶弘景 的《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
郦道元认为,应该在对现有地理情况的考 察的基础上,印证古籍,然后把经常变化 的地理面貌尽量详细,准确地记载下来.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郦道元决心为《水经》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郦道元决心为《水经》 作注. 郦道元在给《水经》 郦道元在给《水经》作注过程中,十分注 重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同时还博览了大 量前人著作,查看了不少精详细的地图. 据统计,郦道元写《水经注》 据统计,郦道元写《水经注》一共参阅了 四百三十七种书籍.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 郦道元终于完成了他的《水经注》 郦道元终于完成了他的《水经注》这一名 著.
魏晋南北朝骈文与散文
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爱好游览。他跟随
父亲在青州时候,曾经和友人游遍山东。 做官以后,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个地方, 都要游览当地名胜古迹,留心勘察水流地 势,探溯源头,并且在余暇时间阅读了大 量地理方面的著作,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地 理学知识。他一生对我国的自然、地理作 了大量的调查、考证和研究工作,并且撰 写了地理巨著——《水经注》,为我国古 代的地理科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南北朝的骈文
一、骈文的概念
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骈文在形式上 讲究对偶,因其对偶句似两马并行而称之 为骈文。在声律上虽不如诗歌严格,但追 求平仄配合、音韵谐和。其他如讲究文采 华美,讲究用典等等。骈文因其多用四六 句式,所以也称“四六文”。
二、骈文的产生和成熟
先秦散文中已出现偶句,在汉赋中骈偶 的成分增加,进而影响到散文,散文骈偶 化的倾向渐渐抬头。魏晋时期日趋定型, 骈文初步形成。南北朝时期达到了完全成 熟而极度兴盛的地步。
二、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杨衒之,《魏书》、《北史》均不立传,生平 事迹不甚可考,有的说他曾任北齐期城郡太守, 也有的说他官至秘书监,都不知道确否。不过从 本书本卷首署名及卷中自述来看,作者曾任北魏 抚军司马,担任过奉朝请,并且亲身经历了北魏 中后期的全盛与变乱。东魏孝静帝武定五年(547 年),杨衒之因有事重经洛阳,看到昔日金碧辉 煌、鳞次栉比的寺院宫观都成了鸟兽出没之所与 牧童野老往返之地,于是作者抚今追昔,感慨之 余,写下了《洛阳伽蓝记》一书。
伽蓝,梵文Samgharama(僧伽蓝摩)音 译的略称,意思是“众园”或“僧院”, 即佛教寺院。他之所以写这部书,不单是 为了记录北魏佛教全盛时期的概貌,也是 为了记叙当时社会的富庶,追溯祸乱的由 来,悲慨繁华的消失。因此,这绝不仅仅 是一部关于北魏佛寺的书,而且包含了丰 富的社会史料,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生 活、文化事业的各个方面都很有价值。 此书多采用单行散句,也杂有四六骈偶 句式,文笔洗练流畅,风格秾丽秀逸。
中国古代文学第八章_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剖析
四、南朝的“文笔之辩”
1.刘宋颜延之: “笔之为体,言之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 记则笔而非言。” 2.刘勰《文心雕龙· 总术》 : 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 文也。” 3.梁· 萧绎《金楼子· 立言篇》: “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 会,情灵摇荡。”
陶渊明的辞赋
《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抒写他辞官归田的喜悦心 情和生活乐趣。语言清新流利,抒情色彩 浓厚,富有诗意。 《闲情赋》 与同时代相一致的文采
魏晋辞赋的创作特点
魏晋辞赋内容丰富,作家往往集诗人与小 赋作者于一身,辞赋创作日益抒情化、小 品化,辞赋的功能从 “体物” 逐渐转向 “体物写志”,标志着诗赋交融的深化。 写作上更加骈偶化,讲究辞藻。如潘岳、 陆机等人的辞赋。《文赋》(骈文的基础)
王粲《登楼赋》
滞留荆州,登当阳城楼 怀乡思归,渴望太平 建功立业,怀才不遇
曹植 《洛神赋》
主题构思与 宋玉《神女赋》不同,是对传 统题材加以转换的典范。 《神女赋》借再现襄王梦中艳遇的经历, 意在讽喻君王不可贪变美色 《洛神赋》描绘对洛神的追求与幻灭过程, 借以抒发作者个人政治上的失意和理想的 破灭
(三)曹植的散文
慷慨任气,文采焕然 散文:《与吴季重书》 《求自试表》、 《求通亲亲表》、《与杨德祖书》
(四)建安诸子及其他散文名篇
建安时期善为书表之文的,还有陈琳、阮瑀、繁 钦、吴质、应璩等人。其共同特点为: “以情纬文,以文被质”(沈约) 陈琳《为袁绍檄豫州》 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 繁钦《与魏文帝笺》 吴质《答东阿王书》、 应璩《与侍郎曹长思书》 建安文章写作趋势:增加了用典和骈偶的成分, 显得文采斐然。 Nhomakorabea宁寺的毁灭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和散文(课件).ppt
三、创作特征。
• 第一,与两汉的辞赋创作相比,这一时期赋的题 材范围有了很大的扩展,抒情、说理、叙事、登 临、伤别等内容,无一不可入赋。
• 第二,赋的抒情性大大加强,而在体制上则趋于 短小,长篇巨制的大赋的数量逐渐减少,因此, 抒情小开的创作成为这一时期辞赋创作的一大特 征。
• 第三,由于受到骈文的影响,这一时期的辞赋在 句式上逐渐骈化,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赋体,即 骈赋。
• 2、咏物赋。咏物赋在汉代还多赋写个体事物,虽 有托物言志之意,但寄托兴发不深。魏晋南北朝 咏物赋题材广泛,风花雪月、江海山云、水禽林 鸟、春燕秋蝉皆有赋文,它们广泛地表现了自然 与社会中诸种事物的意义和个性特征,反映出人 们对事物观察理解的细致和深入。这些咏物赋也 都有浓重抒情,虽是一草一木,都赋有人的性情 思想,赋家不仅通过个体事物的特性写出它的社 会象征意义,同时还把咏物与写景结合,写出某 种事物的环境特点,写出某种事物的生活与时代 氛围。
• 抒情赋。抒情赋在汉代就间有出现,司马相 如的《长门赋》、张衡的《归田赋》、赵壹 的《刺世疾邪赋》,都充满赋家浓重情思, 富有诗意。从建安开始,这类小赋更加兴盛。 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觉醒时代,作家多用作 赋来驰骋才华。赋文甚多,呈现出缤纷灿烂 摇曳多姿的局面。这时期的抒情赋篇幅短小, 语言凝炼,诗意浓重。它们有的十几句成文, 有的数十句一篇,情思活泼,主题集中。抒 情性极强。语言清丽流畅,赋中夹杂大量的 诗句,诗意很浓、用典较多,且用典故中的 本事议论抒情。抒情与描写结合,多借用自 然界的形象事物表现社会生活的抽象性,形 象生动。
• 第二,语音方面:骈文讲究平仄。讲究平仄的谐和 调,是永明新体诗的追求,但这一时期受永明体诗 歌创作的影响,文的创作也注意声调的谐美。尽管 骈文创作没有象诗歌那样有“四声八病”的严格限 制,但追求平仄配合,造成辘轳交往,也是骈文文 体的特点之一。
培训_课件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词赋骈文与散文
再如曹植《与吴季重书》曰:
植白:季重足下。前日虽因常调 (官员在一定时期向执政者述职),得为密坐 (亲近),虽燕饮弥日,其于别远会稀, 犹不尽其劳积也(虽然在一起宴饮终日,但我
仍旧感到离多会少,所以仍然无法消除胸中的郁闷)。
若夫(像上一次宴饮)觞酌凌波于前(酒杯逐 流于宾客面前),箫笳发音于后(使箫笳发音 于宾客的身后),足下鹰扬其体(如鹰奋扬身 体),凤叹(叹,歌。喻其文)虎视(喻其武), 谓萧曹不足俦,卫霍不足侔也。左顾右 盼,谓若无人,岂非吾子壮志哉(吾子,
《与朝歌令吴质书》是曹丕与一位 挚友叙心情的书札,信中回忆昔日同 游之乐,慨叹今日朋辈多已长逝,引 发无限内心波澜,“物是人非,我劳 如何!”此皆真切心情自然流露,足 以摇撼人心。文中披沥思绪,颇见真 情,悲喜个性,跃然纸上。语言华美, 对仗工整,抒情如诗,写景如画。
“每读子桓与季重书,陈思与德祖 书,未尝不唏嘘太息。想见风流好尚 如斯,江河百代,岂偶然哉!”(胡应
每大饮,宾客满堂。遵过寡妇左阿君,置酒歌讴,遵
起舞跳梁[乱蹦乱跳],乐之)。悲风起于闺闼, 红尘蔽于机榻(几案与床榻)。幸有袁生, 时步玉趾(对人脚步的敬称),樵苏不爨
(cuàn,樵苏:打柴。爨:煮饭。虽然打来了柴草却
无米做饭),清谈而已,有似周党之过
夫皮朽者毛落,川涸者鱼逝,春生 者繁华,秋荣者零悴,自然之数, 岂有恨哉?聊为大弟陈其苦怀耳。
又闻足下在彼,自有佳政。夫求
而不得者有之矣,未有不求而得者也。 且改辙易行(改辙而行),非良乐(古之善 相马者)之御;易民(改民情)而治,非 楚郑之政(不是孙叔敖、郑子产的为政之方), 愿足下勉之而已矣。适对嘉宾(适逢接 待嘉宾),口授不悉(不详尽)。往来数 相闻(常往来相问安好)。曹植白。
中国古代文学第八章_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3.不拘常体的呼声
萧子显《南齐书· 文学传论》 : “若无新变,不能代雄。” 张融《门律自序》: “夫文岂有常体,但以有体为常,政当使 常有其体。”
4、齐梁美文的兴盛
(1)齐梁前期 :江淹、任昉等 江淹《别赋》《恨赋》 任昉《奏弹刘整》 孔稚珪的《北山移文》 :俳谐性的代表 刘勰《文心雕龙》
《水经注· 卷二十六》青州临朐
巨洋水自朱虚北入临朐县,熏冶泉水注之。水 出西溪,飞泉侧濑于穷坎之下。泉溪之上,源麓 之侧,有一祠,……水色澄明而清泠特异,渊无 潜石,浅镂沙文,中有古坛,参差相对,后人微 加功饰,以为嬉游之处。南北邃岸凌空,疏木交 合。先公以太和中作镇海岱,余总角之年,侍节 东州。至若炎夏火流,闲居倦想,提琴命友,嬉 娱永日,桂笋寻波,轻林委浪,琴歌既洽,欢情 亦畅,是焉栖寄,实可凭衿。
《水经注》的成就
1.《水经注》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 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地志) 2.对山水之美作出了亲切生动的描述,以北 方本土作家的身份创作“六朝地志之大成。”(清陈运
熔 《〈荆州记〉序》
所记大小河流1252条,记述时间上起先秦,下 至南北朝约2000多年。记述内容包括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山川胜景、历史沿革、风俗习惯、人 物掌故、神话故事等等。 3.清朗疏朴的文风,对于唐以后古文家的游 记文影响极大。
《文心雕龙·物色》论心物之关系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 亦摇焉。盖阳气萌而玄驹步,阴律凝而丹 鸟羞,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 若夫珪璋挺其惠心,英华秀其清气,物色 相召,人谁获安?是以献岁发春,悦豫之 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 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岁 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 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
魏晋南北朝辞赋、骈文与散文
• (宋)范晔《后汉书》 始有“文苑传”
• 文学自觉的标志
• ⑴、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
• 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 刘勰《文心雕龙·总术》:
• 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
• 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
梁元帝萧绎《金楼子·立言篇》:
•
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
•
文。……至如文者,惟须绮毂纷披,
或乃边郡未和,负羽从军。辽水无极, 雁山参云。闺中风暖,陌上草薰。日 出天而曜景,露下地而腾文。镜朱尘 之照烂,袭青气之烟氲,攀桃李兮不 忍别,送爱子兮沾罗裙。
至如一赴绝国,讵相见期?视乔 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左右兮魄 动,亲朋兮泪滋。可班荆兮憎恨,惟 樽酒兮叙悲。值秋雁兮飞日,当白露 兮下时,怨复怨兮远山曲,去复去兮 长河湄。
•
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
• ⑵、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 • 比较细致的区分,对各种 • 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 • 比较明确的认识。
•
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
•
尚实在,诗赋欲丽。
•
(曹丕《典论·论文》)
•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 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 • 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 • 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 • 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狂。
•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 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 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 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 时见日。
新第六章 辞赋、骈文与散文
《哀江南赋》以自身经历为线索,叙述了梁 朝由兴盛到衰亡的全部过程,抒发了国破家亡后, 身仕异朝的矛盾与痛苦之情,表达了浓重的故国 之念、乡关之思。
此外,《小园赋》、《枯树赋》、《竹杖 赋》都是后期的抒情之作。
“庾信生平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杜甫《咏怀古迹》)
• 归去来兮辞并序 陶渊明
• 1、解题
• 此赋是黄初三年,作者入朝后返回封地,途 经洛水,有感而作。洛神,即洛水女神,相传为 古帝伏羲之女,淹死于洛水。
• 关于此赋的主题,有“感甄说”,“艳遇之 思说”等。
• 假托洛神思慕君王,含恨离别的情节,抒写 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以及理想破灭后的惆怅 与悲哀。
•
• 2、内容层次
• 第一层(开头段):经洛水,遇洛神,惊异 其美。
• 1、赦罪可降:
•
“朱鲔涉血于友于,张绣剚刃于爱子。”
•
“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
• 2、录用前途:
•
“佩紫怀黄,赞帷幄之谋;乘轺建节,奉
疆埸之任。”
第三段:北魏不足恃,处境危险/晓之以理。 1、南燕慕容超、后秦姚泓均被刘裕擒杀。 2、“北虏恶积祸盈,理至焦烂。”/“伪孽昏
狡,自相夷戮;部落携离,酋豪猜贰。”/ “方当 系颈蛮邸,悬首藁街。”
1、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颜之推,字介,祖籍琅琊临沂。初仕梁, 梁亡,逃奔北齐后仕周、隋。
颜之推是一位学者。
《颜氏家训》是一部告戒子孙之作,说教之 处,常利用亲身经历以证之,从中可见当时社会 风气。其中《文章篇》表达了作者的文学观。
《颜氏家训》语言质朴,文气平易,无论 叙事还是议论,都非常平实而真挚,其中一些生 动传神的小故事,完全可以看作情味隽永的笔记 文。
第八章魏晋南北朝辞赋、散文
与朱元思书 吴均
【导读】朱元思,字玉山,吴均的朋友。 本篇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书信,描 绘了富阳至桐庐一带的景色,充分展示 了浙西一带秀丽的江山美景。齐梁文人 将书信与骈文结合,写的短小隽永,可 作山水游记欣赏,因此被称为“山水小 品”。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 杨衒之
【导读】本篇写永宁寺的营建规模和它 的豪华气象。
芜城赋 鲍照
【导读】南朝宋孝武帝时,竟陵王刘诞在广 陵(古城在今江苏省江都县东北)修建宫室, 并“多聚财力之士”,受到宋孝武帝的猜忌。 大明三年(459),孝武帝指使有司弹劾刘 诞,刘诞据广陵而反,孝武帝派兵镇压,战 斗七十余天,广陵城受到极大破坏。本篇是 写广陵在经过竟陵王刘诞叛乱以后的荒凉景 象。作者通过对广陵今昔气象的夸张描绘, 突出的表现了兴亡之感,是骈体抒情小赋中 的名作。
【本章习题】
一、填空: • 《与吴季重书》的作者是( ) • 《山居赋》的作者是( ) • 《陶征士诔》的作者是( ) • 《三国志》的作者是( ) • ( )被誉为“集六朝地志之大成”的著作。 二、名词解释: 沈诗任笔 三、论述题: 论述齐粱时期文学新变对文章体貌的影响。
第二节 南朝的骈文和辞赋
南朝文章发展总趋势:由质趋文,全面骈化。 南朝文章发展总趋势:由质趋文,全面骈化。丽情密
藻,对仗日工,用典日繁,骈体文的要领及其基本特征。 对仗日工,用典日繁,骈体文的要领及其基本特征。 刘宋 谢灵运《山居赋》 谢灵运《山居赋》 芜城赋》 鲍 照 《芜城赋》 登大雷岸与妹书》 鲍 照 《登大雷岸与妹书》 月赋》 谢 庄 《月赋》 徐陵《玉台新咏序》 陈朝 徐陵《玉台新咏序》 齐梁 孔稚珪《北山移文》 孔稚珪《北山移文》 别赋》 恨赋》 江 淹 《别赋》《恨赋》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与宋元思书》 吴 均 《与宋元思书》
魏晋南北朝辞赋、骈文、散文
❖ 2、《枯树赋》:
❖ ……乃为歌曰:建章三月火,黄河万 里槎。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 县花。桓大司马闻而叹曰:“昔年种 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第二节 南朝美文的衍化
❖ 在刘宋时代,文学本身的情采魅力 再度焕发,扭转了东晋后期文学一 度附庸于玄学的偏向,因而抒情体 物的华章美文繁盛起来。
❖ 但就文章骈化的整体过程看,宋时文 风犹上接东晋,密丽而不乏疏朗之致。 至齐梁以后,踵事增华,变本加厉, 美文的影响力还波及北方。
❖ 宋文帝时立玄儒文史四学,文学的独 立性地位更加明确。
❖ 二、江淹 ❖ 字文通,河南兰考人。 ❖ 少孤贫。 ❖ 历仕宋、齐、梁三代,封醴陵侯。
❖ 少年时以文章著名,晚年才思减退, 传为梦中还郭璞五色笔,尔后作诗, 遂无美句,世称“江郎才尽”。
❖ 《别赋》:
❖ 下有芍药之诗,佳人之歌。桑中卫女, 上宫陈娥。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 君南浦,伤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 秋月如珪。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 子之别,思心徘徊。
❖ 一、鲍照
❖ 《芜城赋》:若夫藻扃黼帐,歌堂舞 阁之基;璇渊碧树,弋林钓渚之馆; 吴蔡齐秦之声,鱼龙爵马之玩;皆熏 歇烬灭,光沉响绝。东都妙姬,南国 丽人,蕙心纨质,玉貌绛唇,莫不埋 魂幽石,委骨穷尘。
❖ 《登大雷岸与妹(鲍令晖)书》
❖ 虽名为家书,其实是期待文人共赏之 作,因而作者借此着意显示才情,其 中精彩的对句颇多,如“滔滔何穷? 漫漫安竭?创古迄今,舳舻(zhúlú)相 接”;“寒蓬夕卷,古树云平”,莫 不穷形写态,感慨横生。
❖ 宜春苑中春已归,披香殿里作春衣。 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 河阳一县并是花,金谷从来满园树。 一丛香草足碍人,数尺游丝即横路。 开上林而竞入,拥河桥而争渡。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二、南朝美文
宋 美文衍变
齐梁
傅亮、元嘉三 大家 抒情小赋
议论文
诗体赋
写景文
(一)宋世文风
“讹而新”(《文心雕龙· 通变》) 诡诞而新奇 傅亮《为宋公至洛阳谒五陵表》;
谢灵运《岭表赋》《山居赋》;颜延 之 《 赭 白 马 赋 》《 陶 徵 士 诔 》 ; 鲍 照 《芜城赋》
“若夫藻扃黼帐,歌堂舞阁之基;璇渊 碧树,弋林钓渚之馆;吴蔡齐秦之声,鱼龙 爵马之玩;皆薰歇烬灭,光沉响绝。东都妙 姬,南国佳人,蕙心纨质,玉貌绛唇,莫不 埋魂幽石,委骨穷尘。岂忆同辇之愉乐,离 宫之苦辛哉?”(《芜城赋》)
(二)齐梁文风——新变
1.抒情小赋的勃兴 江淹《恨赋》《别赋》; 任昉《奏弹刘整》; 孔稚珪《北山移文》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下有芍药之诗,佳人之歌。桑中卫女,上 宫陈娥。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 伤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珪,明月 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
(《别赋》)
3.诗体赋的创作实践
庾信《春赋》《哀江南赋》并序; 徐陵《玉台新咏》序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 壮士不还,寒风萧瑟。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 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钟仪君子,入就南冠 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申包胥之顿地, 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钓台移柳, 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 辞赋、骈文与散文
文风衍变的过程
渐趋骈俪
Hale Waihona Puke 魏晋—情文并备 南北朝南朝—新变 北朝—融合
一、魏晋文风
情文并备,华丽的共性与鲜明的个性并存
(一)应用文体:政令、章表、书信等 1.曹操:“尚通脱”思想无所顾忌,行文不拘常例 《求贤令》“唯才是举” 《举贤勿拘品行令》“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和散文
5
(二)重要作家作品 1、王粲的《登楼赋》 2、曹植的《洛神赋》 3、向秀的《思旧赋》 4、阮籍的《大人先生传》 5、潘岳的《秋兴赋》 6、潘岳的《西征赋》 7、左思的《三都赋》
6
第二节 南北朝的骈文和辞赋
一、骈文的形式特点和形成轨迹 (一)骈文的形式特点 骈文又叫骈偶文、骈俪文、四六文。 1、讲究对偶 2、讲究声律 3、讲究用典 4、讲究辞藻
13
第三节 北朝散文的三部名著
一、郦道元的《水经注》 郦道元(469?-527),字善长。范 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 《水经注》是北魏郦道元为三国时的地 理著作《水经》所作的注释,是一部系统 完整的学术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山水散 文。
14
《水经》一书中记载了全国二百三十七 条江河的源流走向。《水经注》则博采了 古代四百多种有关文献,和作者大量实地 考查的资料,对《水经》原著进行了大量 的补充和阐述,不仅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 水道的主流、支脉的所经流程,地理地貌, 还随之记载了许多有关的历史、传说、风 俗、民情。
3
6、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 7、诸葛亮:《出师表》 8、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9、李密:《陈情表》 10、王羲之:《兰亭集序》 11、陶渊明:《桃花源记》 《兰亭集序》和《桃花源记》是纯文学 散文,其他各篇为应用性散文。 魏晋学术性散文(从略)。
4
二、魏晋辞赋 (一)魏晋辞赋的特点 继汉末抒情小赋之后,魏晋抒情小赋 大量涌现,表现出抒情化、小品化、个性 化和诗赋交互影响的特征。 散体大赋数量不多,除传统的重大题 材外,也开始注重表现个人生活中的大事 情,如潘岳的《西征赋》。
19
《洛阳伽蓝记》记载了洛阳内外70多处 佛寺景观。洛阳伽蓝不仅是当年北魏佛教 隆盛的象征,也是当年北魏国力强盛的象 征,作者的笔下,字里行间寓含着对北魏 全盛时国力昌盛和中原文化的自豪,以及 对世事衰变的伤怀之情。
10 魏晋南北朝 第八章 辞赋、骈文、散文
三、《登楼赋》与抒情小赋的繁盛
辞赋在魏晋时期出现了新局面 , 其标志是抒情 小赋的涌现, 从而拓展了辞赋的表现领域与表现风 格。沿着东汉以来情理赋发展的方向 , 魏晋之际的 辞赋创作显示出抒情化、小品化的特色。随着情感 表现领域的扩大, 作者的表现力也在个性化的基础 上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与东汉班固、张衡等赋家兼 善散体大赋与骚体辞赋不同 , 这一时期的作家往往 集诗人与小赋作者于一身 , 这也标志着诗赋交相影 响的深化。
《巨马河》
巨马水又东 , 郦亭沟水注之。水上承督亢沟水 于逎县东 , 东南流历紫渊东。余六世祖乐浪府君 , 自涿之先贤乡 , 爰宅其阴。西带巨川 , 东翼兹水 , 枝流津通, 缠络墟圃 , 匪直田渔之赡可怀 , 信为游 神之胜处也。
《巨洋木》
巨洋水自朱虚北入临朐县 , 熏冶泉水注之。水 出西溪, 飞泉侧濑, 于穷坎之下, 泉溪之上, 源麓 之侧, 有一祠……水色澄明, 而清泠特异。渊无潜 石, 浅镂沙文, 中有古坛, 参差相对, 后人微加功 饰 , 以为嬉游之处。南北邃岸凌空 , 疏木交合。先 公以太和中作镇海岱 , 余总角之年 , 侍节东州, 至 若炎夏火流, 闲居倦想, 提琴命友, 嬉娱永日, 桂 棹寻波, 轻林委浪, 琴歌既洽, 欢情亦畅, 是焉栖 寄, 实可凭衿。
《江水》
山松言 : 常闻峡中水疾 , 书记及口传 , 悉以临 惧相戒 , 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 , 既至欣然 , 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 , 奇构异形, 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 , 离离蔚蔚, 乃 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 , 弥习弥佳 , 流连信宿, 不 觉忘返 , 目所履历 , 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 , 山水有灵, 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二、元嘉三大家
颜延之的骈文以典丽缜 密见长 , 用典繁博 , 修辞巧 丽 , 代表作有《赭白马赋》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陶 征士诔》《宋文元皇后哀策 文》等。
25魏晋南北朝辞赋、骈文与散文
江淹:《别赋》、《恨赋》 任昉:擅长辞笔 诗体赋:赋的抒情化或诗化 写景文
三、北朝散文
郦道元:《水经注》 史料精确,文采斐然,极大影响后世游记文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寺塔记的典范之作 结构上采用佛书合本子注之体,即正文与子注相 配。 感慨世代的兴亡变迁 语言
骈文
魏晋南北朝辞赋、骈文与散文
一、魏晋文坛
(一)建安文风:以气质(个性)为体 (二)曹氏父子文风:气爽才丽(曹植) 曹操的教令,曹丕、曹植书札 (三)辞赋新动向:抒情化、小品化,抒情小赋 出现。 (四)论辩文发展到高潮:一是主题广泛,二是 名家辈出 嵇康
二、南朝文坛
(一)元嘉三大家 谢灵运:《山居赋》以汉大赋的规模铺写个人的 隐居生活,文体上的创新之处是以散体笔调作自 注,促进后世散体山水游记的兴起。 颜延之:典丽缜密 ,《陶征士诔》
答案: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 “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 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盛于南 朝,1分。四六句式,对偶工整,声律铿锵, 3分。过于注重形式,文采有余,而思想性 不足。1分。
鲍照:奇丽,《芜城赋》与《登大雷岸与妹书》
(二)史传文学: 晋陈寿《三国志》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Hale Waihona Puke (三)骈文 刘勰《文心雕龙》
(四)齐梁文学“新变”意识对文章体貌的影 响。
一是永明声律说兴起。 二是文笔之辨的深入。 “无韵者笔也,有韵者 文” 三是不拘常体的呼声。
(五)其他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和散文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和散文魏晋南北朝是我国辞赋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变时期。
从先秦辞赋的抒情化转向了西汉以咏物为主的散体大赋,自东汉末年开始,以抒情咏物为主的小赋逐渐增多。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仍有散体大赋,但咏物抒情小赋占了较大的比重,成为这个时期辞赋的主流。
与东汉班固、张衡等赋家兼善散体大赋与骚体辞赋不同,这一时期的作家往往集诗人与小赋作者于一身,这也标志着诗赋交相影响的深化与合流的趋势。
赋体受诗的影响,语言趋向骈偶化。
骈偶作为一种增加语言对称美的修辞手法,被辞赋家们逐渐刻意追求和雕琢,于是骈文逐渐取代了辞赋,成为“一代之文学”。
骈文和散文是相对立而存在的。
散文是一种比语言精练而又不受形式约束的自由体文章。
由于文人大量地自觉运用骈偶这种修辞手法,因而南北朝的散文并不发达,只在史传、地理等学术著作中有些优秀作品,成就较高的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和北魏杨之<洛阳伽蓝记》。
一、魏晋南北朝辞赋魏晋时赋的发展呈现出两种趋势。
在内容方面是咏物赋增多,大多取材于“草区禽族”,而在此外的一些作品中抒情成分增多,在形式方面则表现为除个别大赋外,作品的篇幅普遍短小,行文也日趋活泼,很大程度上摆脱了汉赋堆积名物辞藻的板重之习。
最能代表这一时期辞赋发展成就的,当推曹植、王粲、潘岳和左思等人。
曹植最著名、最能代表其艺术成就的是《洛神赋》。
赋序称“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可知此赋的写作是受到宋玉《神女赋》的启发。
它以浪漫手法,通过幻想境界,描写了一个神人相恋,而又无法结合,终于含恨分离的悲剧故事,充满着抒情气氛与神奇色彩。
作者将一位端庄秀丽的美女形象刻画得十分生动传神。
特别是写她将至的神情,更画出了水上女神的特点,给人以若真若幻的感觉,“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
这种描写,其成就远非宋玉《神女赋》可以比拟。
王粲在辞赋方面的成就远远超过他的诗歌。
曹丘在《典论·论文》中说:“王粲长于辞赋。
29魏晋南北朝骈文与散
第九章魏晋南北朝骈文与散文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文章由散文逐渐向骈文转变,骈文取代散文,成为“一代之文学”,几乎独占文章园地的时期。
[1]骈文,即骈俪文,也叫骈偶、四六等。
两马并驾曰骈,两人并耕曰偶。
以两两相对的句子构成的文章,就叫骈文。
所谓相对,首先是指句意的排比,其次指句法上的对仗工整。
再次在声律方面,骈文一般要求平仄相对,声韵相协。
最后骈文往往还以用典为工,以博雅见长。
通过典故的广泛运用,扩大作品的艺术容量,收到词约而意博的效果。
骈文和散文是相对而存在的。
散文是一种比口语精练,而又不受形式约束的自由体文章;骈文则是一种以对偶为主的规范化、格律化的文体。
它们不仅有不同的体制要求,而且有各自的特色,情调和风格有明显的差别:散文讲求伸缩离合之法,以错综变化为能,骈文则强调句式的对仗,以整齐工巧为美;骈文着重声律词采的排比,使其上抗下坠,铿锵有声,散文则往往用气势取代声律,用开合顿挫的方法,以形成磅礴的气势。
散文以简练、朴质、平淡、本色为高,骈文则以典雅、含蓄、凝练、浓丽为贵;散文长于叙事析理,骈文则便于写情状物。
至魏晋时期,人们进一步认识到文学的重要特点就是词采华丽,骈偶也就更被文人大量地自觉地运用,从而使骈文与散文分道扬镳,各自发展。
不过,魏晋骈文,对偶声律都不甚严格。
比较严格的骈文,始自任昉、庾信以后。
概言之,骈文滥觞于汉魏,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
第一节建安魏晋时期的骈文、散文建安曹魏时期是我国散文史上一个开风气的时代。
这时期文章的一个显著的变化:即清峻,通脱。
另一个变化是抒情化和骈偶化。
曹氏兄弟及建安七子的文章大都骈散兼行而以偶句为主,加上这个时期的作家“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文心雕龙·时序》),文章更是笔带感情,一唱三叹,慷慨悲凉,于整饬中带着清刚疏朗之气,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个时期散文的代表作家为三曹、诸葛亮、七子中的孔融、陈琳、阮瑀与嵇康、阮籍,此外,如繁钦、杨修、吴质及陆凯、韦昭等人的文章也都写得颇有情致。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魏晋南北朝文学之九:南北朝骈文和散文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魏晋南北朝文学之九:南北朝骈文和散文中国魏晋南北朝文学之九:南北朝骈文和散文南北朝时期,骈文受到帝王和贵族的重视,加上音韵学的发展和它在文学创作上的运用,形成了骈文畸形发展的局面。
但在一部分历史、地理之类的学术性著作里,散文也还有一定的发展余地,如范晔的《后汉书》、郦道元的《水经注》、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等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骈文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名称,它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
它的主要特点是讲究对仗和协调音律,多用典故,辞藻华美。
散文写起来比较自由,而骈文有很大的束缚性,阅读起来比较麻烦。
骈文脱胎于汉赋,形成于魏晋,到了南北朝,是它的全盛时期,隋唐以后便渐趋衰落。
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骈文作家和作品,有鲍照的《芜城赋》、庾信的《哀江南赋》等。
南北朝时期,骈文在文章领域内是居于统治地位的文体形式,散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骈文影响,和魏晋以前的散文风格颇不相同。
这时著名的散文多为史地学术著作。
范晔(公元397-445 年),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人。
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历任新蔡太守、尚书吏部郎、宣城太守,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
因参预谋反事泄被杀。
他博涉经史,善为文章。
任宣城太守时,删取众家后汉史书,博采众家之长,写成史学名著《后汉书》90卷。
《后汉书》突破《史记》、《汉书》体制,独创了一些新的类传,如党锢、文苑、列女等,对后来史家有一定影响。
郦道元(公元 -527年),字善长,范阳涿鹿(今河北涿县)人。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曾任尚书主客郎、河南尹、御史中尉等职。
因为政严猛,为权豪忌恨,后被杀害。
从文学上来看,《水经注》在描写景物上,取得了值得珍视的成就,被视为游记文学的开端。
其中《江水注》中" 巫峡" 一节,是古今传颂的名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迭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9.魏晋南北朝散文
第六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主讲及拟稿人:刘南平、贾知洵第一节魏晋文坛一、概说(一)魏晋南北朝散文的美文化格局与上古散文相比,魏晋南北朝散文逐渐从史学、经学中独立出来,褪去了政教色彩,逐渐形成了美文化格局,具有了文学的一般特征,并显示出由气爽才丽,辞清志显到藻饰渐繁的发展趋势。
具体表现为:1、重气质,有个性。
“文以气为主。
”(曹丕《典论·论文》)2、重抒情。
”以情纬文。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3、重文采。
讲究对仗(声律、对偶)、藻饰、用典。
“以文被质。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4、重文体新变。
这些特征在诗歌发展中已经得到了充分体现,也必然浸润到散文创作领域。
就时代而言,建安文学已开其端,经两晋,繁盛于南朝;就地域而言,显现了南北文风的不同,齐梁以后南朝文风波及北方;就文体而言,最终形成了最能体现这种美文化特征的骈文、骈赋;其余各种散文样式(说理、抒情、记叙)也无不体现着这一美文化的趋势。
(二)文体新变的重要标志——骈文、骈赋的出现1、名称的来历骈文的名称出现在唐代以后。
清·李兆洛《骈体文钞序》首先指出这一点(“自秦迄隋,其体递变,而文无异名;自唐以来,如有‘古文’之目,而目六朝之文为‘骈俪’(四马驾一车曰骈,夫妻成双曰俪),而其为学者,亦自以为与‘古文’殊途”),指与古文相对立的一种散文文体。
2、文体特征2.1.多四六句式,故又称“四六”文,骈四俪六:四六、四六;四四、六六。
但这不是根本特征,根本特征是:2.2.讲究对偶、声律、用典(事)、辞藻(辞采,或曰藻饰)。
具备这四点者,即成熟的骈文。
总之,是讲究均衡对称美的诗化的散文文体,系中国特有。
声律要求:每联上下两句在声调上要相对(平对上去入三声),不能相同;两句之间只求重音部分(尾、二、四等)声调相对。
虚字可不对偶,也可不声调相对。
3、形成过程骈文发端于先秦、两汉,李斯的《谏逐客书》被誉为“骈体初祖”;《过秦论》《后汉书》都有辞赋化倾向,形成于魏晋,成熟大盛于南北朝,此后一直延续不衰。
南北朝的骈(pián)文的辉煌与散文的发展(文学的演变0410)
南北朝的骈(pián)文的辉煌与散文的发展(文学的演变0410)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一种文体,也叫骈体文。
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尤其常以四字句六字句形成对偶。
如: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朱元思书》吴均)。
所以又称四六文。
在声韵上,讲究协调平仄以求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
由于骈文对形式技巧要求很严格,所以情思的表达往往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
骈文起源于汉末,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时。
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其赋作就是源自骈文的律赋。
唐代公文亦为骈文,即四六体。
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辞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
到了韩愈的时代,骈体文仍然流行,他和他的同道把骈文称为“时文”,而把骈文形成以前的古代散文称为“古文”,也就是先秦的单行散句,在形式上没有限制的文体。
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首遭一挫,入宋之后,在欧阳修等人率领之下,古文运动掀起第二轮高潮,散文大家迭出,而骈文自此渐衰。
不过,因为其特殊的艺术价值,骈文始终没有消亡,直至清末,骈文仍属流存的文体之一。
六朝是骈文突飞猛进的时代。
我国散文从东汉已经开始追求形式的整饬华美,魏晋时期已形成了骈体文,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骈文的高潮。
骈文几乎占有了一切文字领域,文学领域几乎除了诗歌就全归骈文统驭了——只在历史和其他学术著作中,散文才保有一块微小的地盘。
骈文词藻华丽,对偶工整,音韵优美,进一步发展了文学表现的技法,突出的是华丽纤巧的形式美,所以常招致“文胜质”、“形式主义”的批评,内容上失于空虚贫乏。
当然,总有才情之辈能驾驭繁复的艺术形式,做到“文质彬彬”,这个时期也产生了流传千古的骈文名篇。
其中代表作除了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和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这样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精美骈体小文外,还有传世的“长篇”,如:瘐信的《哀江南赋》,江淹(“江郎才尽”的主人公)的《恨赋》与《别赋》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杨衒之,《魏书》、《北史》均不立传,生平 事迹不甚可考,有的说他曾任北齐期城郡太守, 也有的说他官至秘书监,都不知道确否。不过从 本书本卷首署名及卷中自述来看,作者曾任北魏 抚军司马,担任过奉朝请,并且亲身经历了北魏 中后期的全盛与变乱。东魏孝静帝武定五年(547 年),杨衒之因有事重经洛阳,看到昔日金碧辉 煌、鳞次栉比的寺院宫观都成了鸟兽出没之所与 牧童野老往返之地,于是作者抚今追昔,感慨之 余,写下了《洛阳伽蓝记》一书。
伽蓝,梵文Samgharama(僧伽蓝摩)音 译的略称,意思是“众园”或“僧院”, 即佛教寺院。他之所以写这部书,不单是 为了记录北魏佛教全盛时期的概貌,也是 为了记叙当时社会的富庶,追溯祸乱的由 来,悲慨繁华的消失。因此,这绝不仅仅 是一部关于北魏佛寺的书,而且包含了丰 富的社会史料,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生 活、文化事业的各个方面都很有价值。 此书多采用单行散句,也杂有四六骈偶 句式,文笔洗练流畅,风格秾丽秀逸。
南北朝的骈文
一、骈文的概念
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骈文在形式上 讲究对偶,因其对偶句似两马并行而称之 为骈文。在声律上虽不如诗歌严格,但追 求平仄配合、音韵谐和。其他如讲究文采 华美,讲究用典等等。骈文因其多用四六 句式,所以也称“四六文”。
二、骈文的产生和成熟
先秦散文中已出现偶句,在汉赋中骈偶 的成分增加,进而影响到散文,散文骈偶 化的倾向渐渐抬头。魏晋时期日趋定型, 骈文初步形成。南北朝时期达到了完全成 熟而极度兴盛的地步。
(三)《水经注》的内容、特点及地位 《水经注》名义上是注释《水经》,实 际上是在《水经》基础上的再创作。 全书记述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河流,不 仅详述了每条河流的水文情况,而且把每 条河流流域内的其他自然现象如地质、地 貌、地壤、气候、物产民俗、城邑兴衰、 历史古迹以及神话传说等综合起来,做了 全面描述。内容比《水经》原著要丰富得 多。
在写作体例上,它以水道为纲,详细记述各地的 地理概况,开创了古代综合地理著作的一种新形 式。 从涉及的地域上讲,郦道元虽然生活在南北朝对 峙时期,但是他并没有把眼光仅限于北魏所统治 的一隅,而是抓住河流水道这一自然现象,对全 国地理情况作了详细记载。不仅如此,书中还谈 到了一些外国河流。 总之,《水经注》是六世纪前我国第一部全面、 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述,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历史 和地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 Nhomakorabea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 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piǎo) 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 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 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 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唳天者,望峰息 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 交映,有时见日。 夹(jiā)岸①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lí ng) 作响;好鸟相鸣,嘤(yīng)嘤成韵。蝉(chán)则千转 (zhuàn)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yuān)飞戾(lì )天 者,望峰息心;经纶(lún)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 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xiàn)日。
(二)关于《水经》 《水经》一书写于三国时期,是一部专门 研究河流水道的书籍,共记述全国主要河 流一百三十七条。共四十卷(原书宋朝已 佚五卷,今本仍作四十卷,是经后人改编 而成的),三十多万字,是当时一部空前 的地理学巨著。原文一万多字,文字相当 简略,没有把水道的来龙去脉和详细情况 说清楚。
五、作品赏析 吴均《与宋元思书》
本文是吴均写给好友朱元思信札的节录,是书信形式的 写景抒情散文,也是魏晋南北朝骈体文的传世名作。魏晋 南北朝时代以老庄为代表的玄学流行,道家崇尚自然的精 神引发了人们思想观念和审美观念的变化,也带来了山水 文学的蔚起。作者集中地描写了从富阳至桐庐间富春江的 奇异独绝的山水景色,透入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深刻 的审美体验,并流露了对世俗的厌倦情绪。
第三节 南北朝的散文
散文是一种句式自由,不重对偶、声律,不押 韵的文体。 南朝文坛骈文占据着统治地位,纯粹的散体文 章的创作处于衰微的地步。在史传方面较为著 名的作品有宋范晔的《后汉书》,但也受到骈 俪文风的影响。北朝散文虽也受到骈体文的影 响,但出现了郦道元《水经注》、杨衒之《洛 阳伽蓝记》和颜之推《颜氏家训》等散文名作。 总的来说,南北朝是散文中衰的时代,要彻 底改变这个局面,还有待于唐代的古文运动。
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爱好游览。他跟随
父亲在青州时候,曾经和友人游遍山东。 做官以后,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个地方, 都要游览当地名胜古迹,留心勘察水流地 势,探溯源头,并且在余暇时间阅读了大 量地理方面的著作,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地 理学知识。他一生对我国的自然、地理作 了大量的调查、考证和研究工作,并且撰 写了地理巨著——《水经注》,为我国古 代的地理科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郦道元认为,应该在对现有地理情况的考
察的基础上,印证古籍,然后把经常变化 的地理面貌尽量详细、准确地记载下来。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郦道元决心为《水经》 作注。 郦道元在给《水经》作注过程中,十分注 重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同时还博览了大 量前人著作,查看了不少精详细的地图。 据统计,郦道元写《水经注》一共参阅了 四百三十七种书籍。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 郦道元终于完成了他的《水经注》这一名 著。
三、南北朝骈文的创作情况
南北朝骈体广泛流行,并辐射到各种体式。 宋代的骈文名家有鲍照,其代表作是《登大 雷岸与妹书》和《哀江南赋序》。 齐、梁时代骈文名家、名作有: 孔稚珪的《北山移文》、陶宏景的《答谢 中书书》;丘迟的《与陈伯之书》;吴均的 《与宋元思书》等。 此外,刘勰的《文心雕龙》、徐陵的 《玉台新咏序》,也都是优秀的骈体文。
一、《水经注》
(一)郦道元简介 郦道元(470—527)字 善长, 北魏地理学家、散 文家。 出生于宦官世家。 先后在平城(北魏首都,今 山西省大同市)和洛阳担任 过骑都尉,御史中尉和北中 郎将等中央官吏,并且多次 出任地方官,做过冀州(今 河北省冀县)长史,鲁阳郡 (今河南省鲁山县)太守, 东荆州(今河南省唐河县) 刺史,河南(今洛阳)尹等 职务。
此书按照城内、城东、南、西、北的次序,
以四十多所名寺院为纲,兼顾所在里巷、 方位以至名胜古迹,同时叙述相关事迹。 从书中可以了解孝文帝迁洛阳到尔朱氏之 乱,四十年间洛阳的故事和台省坊市的分 布,甚至于外商来洛阳居住和各国的风土 人情、道里远近书中都有所涉猎。内容包 括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学、艺术、思 想、宗教等方面,史料价值极高。其中, 第五卷收录的宋云《家纪》、慧生《行 记》、《道荣传》,详细记载了宋云去天 竺的情况,成为现今研究中印交通史的珍 贵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