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人教版)第二十二章_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合集下载

《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教案8篇

《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教案8篇

《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教案8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这里作者为大家分享了8篇《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教案,希望在一元二次方程教案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元二次方程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应用一元一次方程与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仍是进一步讨论如何建立和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只是在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复杂程度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2、教学目标要求:(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2)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3)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探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对之进行描述;(4)通过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身边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与面积有关问题的应用题。

难点:发现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二.教法、学法分析:1、本节课的设计中除了探究3教师参与多一些外,其余时间都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点、引、激、评,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去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同时,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鼓励培养学生们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科学研究的思想。

2、本节内容学习的关键所在,是如何寻求、抓准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准确列出方程来解答。

因此课堂上从审题,找到等量关系,列方程等一系列活动都由生生交流,兵教兵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目的,发掘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教学流程分析:本节课是新授课,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整个课堂教学流程大致可分为:活动1复习回顾解决课前参与活动2封面设计问题的探究活动3草坪规划问题的延伸活动4课堂回眸这有名程体现了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案人教版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案人教版
在今天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和解法(直接开方法、因式分解法、求根公式法)
-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检验
-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实例讲解、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一元二次方程是……(详细解释概念)。它是……(解释其重要性或应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直接开方法、因式分解法和求根公式法这三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数学年鉴》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对数学有更深的认识。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数学思维训练》和《一元二次方程的奇妙世界》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对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解。
学生可以观看与一元二次方程相关的视频资源,如数学讲座、教学视频等,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后拓展,通过阅读、思考和实践,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例如,在讲解重点难点部分时,我可以通过更多实例和比较来帮助学生理解,或者通过分组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践操作。在实验操作环节,我可以在课堂上安排更多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验操作,提高他们对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解。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1.课堂小结
2.拓展要求
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和拓展,可以结合课堂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深入阅读和思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疑问可以随时向老师提问,老师会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22.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课时3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22.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课时3

《九年级上第二十二章第三节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教案第3课时 22.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3)【教学课型】:新课◆课程目标导航:【教学目标】:1掌握面积法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2利用提问的方法复习几种特殊图形的面积公式来引入新课,解决新课中的问题.【教学重点】:根据面积与面积之间的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二元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根据面积与面积之间的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情景导入用大屏幕展示一幅铁路路基的截面图。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见到给条幅、字画相边衬的问题,并计算与之相关的面积,边衬的宽度问题,这一节我们就来讲这些问题.◆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引入(口述)1.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一般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呢?2.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呢?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又是什么?3.梯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4.菱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5.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6.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学生口答,老师点评)二、探索新知现在,我们根据刚才所复习的面积公式来建立一些数学模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1.某车站为停靠车辆要修一条长1000m的铁路,铁路的路基的黄断面是一个等腰梯形,已知梯形的面积为3.5m2,梯形的上底比高多1.5m,下底比上底多2 m.(1)铁路路基的上底和下底各是多少?(2)如果每天修50 m3,那么几天修完?分析:因为路基的高最小,为了便于计算,不妨设路基高为xm,则上底宽为x+1.5,•下底宽为x+3.5,那么,根据梯形的面积公式便可建模.解:(1)设渠深为xm则渠底为(x+1.5)m,上口宽为(x+3.5)m依题意,得:12( x+1.5+x+3.5)x=3.5整理,得:2x2+5x-7=0解得:x1=-72=-3.5(不符合题意,舍去)x2=1∴上底宽为2.5m,下底为4.5m.(2)3.5100050⨯=70天答:路基的上底为m,下底为4.5m;需要70天才能修完.学生活动:例2.如图,要设计一本书的封面,封面长27cm,宽21cm,•正中央是一个与整个封面长宽比例相同的矩形,•如果要使四周的彩色边衬所占面积是封面面积的四分之一,上、下边衬等宽,左、右边衬等宽,•应如何设计四周边衬的宽度(精确到0.1cm)?老师点评:依据题意知:中央矩形的长宽之比等于封面的长宽之比=9:7,•由此可以判定:上下边衬宽与左右边衬宽之比为9:7,设上、下边衬的宽均为9xcm,•则左、右边衬的宽均为7xcm,依题意,得:中央矩形的长为(27-18x)cm,宽为(21-14x)cm.因为四周的彩色边衬所点面积是封面面积的14,则中央矩形的面积是封面面积的.所以(27-18x) (21-14x)=34×27×21整理,得:16x2-48x+9=0解方程,得:x=633±,x1≈2.8cm,x2≈0.2所以:9x1=25.2cm(舍去),9x2=1.8cm,7x2=1.4cm因此,上下边衬的宽均为1.8cm,左、右边衬的宽均为1.4cm.三、巩固练习有一张长方形的桌子,长7尺,宽4尺,有一块台布的面积是桌面面积的2倍,并且铺在桌面上时,各边垂下的长度相同,求台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精确到0.1尺)四、应用拓展例3.我们知道在word中编辑图片时,把鼠标放在对角处拉时会按比例放大或缩小的,也就是说长和宽的始终保持不变,如图一副北京2008奥运会主场馆的夜景的图片,长32cm,宽24cm,把鼠标放在一个顶点处沿对角线以1cm/s的速度向内拉使图片缩小.(1)缩小的图片的长和宽各是多少时,它的面积为原来的面积的9 16?(2)把鼠标向内拉多少s后使它的面积为原来的面积的9 16?分析:(1)原来的图形的长与宽的比是32:24=4:3,根据题意知:缩小的图片的长与宽的比也是4:3,设缩小后的图片的长为4x cm,则宽为3x cm,根据面积就可以列方程.(2)由于是按比例缩小的,因此,对应点的连线应交于中心处,利用勾股定理可以求得鼠标拉的距离,从而求得时间.解:(1)缩小后的图片的长为4x cm,则宽为3x cm,依题意得:4x·3x=32×24×9 1612x 2=432x =±6所以x =6 或x =-6(不符合题,舍去)所以长为4x =24(cm ) 所以宽为3x =18(cm )(2)依题意画图得,由条件知AB=32 BD=24所以所以OD=12AD=20 由(1)得EN=24 MN=18所以=30 所以OM=12EM=15 所以MD=OD -OM=20-15=5(cm ) 鼠标拉动时间为:51=5(s ) 答:缩小后图片的长为24cm ,宽为18cm ,鼠标拉动5s 后,面积缩小到原来的916. 五、归纳小结本节课应掌握:利用已学的特殊图形的面积公式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板书设计◆练习作业设计(课堂作业设计)一、选择题1.有两块木板,第一块长是宽的3倍,第二块的长比第一块的长少3m ,宽是第一块宽的4倍,已知第二块木板的面积比第一块大165m 2,这两块木板的长和宽分别是( ).A .第一块木板长18m ,宽6m ,第二块木板长15m ,宽24m;B .第一块木板长15m ,宽5m ,第二块木板长12m ,宽20m;C .第一块木板长6m ,宽2m ,第二块木板长3m ,宽8m;D .以上都不对2.从正方形铁片,截去3cm 宽的一条长方形,余下的面积是88cm 2,则原来的正方形铁片的面积是( ).A .81cmB .100cmC .9cm 2D .121cm 2二、填空题3.长方形的长比宽多4cm ,面积为60cm 2,则它的周长为________.4.如图,是长方形鸡场平面示意图,一边靠墙,另外三面用竹篱笆围成,若竹篱笆总长为35m ,所围的面积为150m 2,则此长方形鸡场的长、宽分别为_______.N E F M O DC B A三、解答题5.在一块长12m,宽8m的长方形平地中央,划出地方砌一个面积为8m2•的长方形花台,要使花坛四周的宽地宽度一样,则这个宽度为多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 2.D二、填空题:3.32cm4.20m和7.5m或15m和10m三、解答题5.设宽为x,则12×8-8=2×8x+2(12-2x)x整理,得:x2-10x+22=0解得:x1=5(舍去),x2=5。

一元二次方程概念教案

一元二次方程概念教案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教案一、教材分析:一元二次方程是人教版九年级上第二十二章第一节,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在初中代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实数与代数式的运算、一元一次方程是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可以对上述内容加以巩固.同时,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以后学习(指数方程、对数方程、三角方程以及不等式、函数、二次曲线等内容)的基础.此外,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对其他学科也有重要意义本节课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并通过观察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二、教法与学法分析:教法分析:针对九年级学生复习时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可选择引导探索归纳法,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归纳总结。

这种教学理念反映了时代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基本教学流程是:复习引入—新知探讨—问题解决—课堂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六部分。

学法分析: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让学生思考问题,回顾和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因为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及相关概念,所以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启发式、类比法教学。

教学中力求体现“问题情景---数学模型-----概念归纳”的模式。

但是由于学生将实践问题转化为数学方程的能力有限,所以,本节课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指导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观察与演示,从具体的问题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方程,从而突破难点。

同时学生在现实的生活情景中,经历数学建模,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效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例2、将方程3x(x-1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例3、例3、方程(在什么条件下此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在什么条件下此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五、小测六、小结归纳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能将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并正确指出其各项系数2.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概念,能判断一个数是否是四、教学评价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否积极,而且注重引导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第22章 二次函数(二)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讲义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第22章 二次函数(二)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讲义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二)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一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要点1.一元二次方程是二次函数的函数值y=0时的情况,反映在图象上就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为对应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求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就是令y=0,求ax2+bx+c=0中x的值的问题.此时二次函数就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要点2.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x轴的位置关系有三种:没有公共点,有一个公共点,有两个公共点。

这对应着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的三种情况:没有实数根,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因此一元二次方程根的个数决定了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的个数;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情况决定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它们的关系如下表:要点3.二次函数y=ax2+bx+c(a≠0)图象与x轴的交点的个数由∆=b2-4ac的值来确定的.(1)当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两个交点时,∆=b2-4ac>0,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2)当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且只有一个交点时,∆=b2-4ac=0,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3)当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没有交点时,∆=b2-4ac<0,方程没有实根.课堂练习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二次函数y=x2-4x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是()A.(0,0)B.(4,0)C.(4,0)、(0,0)D.(2,0)、(-2,0)2.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则抛物线y=ax2+bx+c与x轴的交点个数是()A.0B.1C.2D.33.若函数y=kx2-6x+3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则k的取值范围是()A.k<3B.k<3且k≠0C.k≤3D.k≤3且k≠04.已知抛物线y=ax2+bx+c(a≠0)的部分图象如图所示,那么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两个解为()A.-1,3B.-2,3C.1,3D.3,45.二次函数y=x2-6x-7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是,与y轴的交点坐标是.6.已知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交于A(-1,0),B(5,0),则一元二次方程ax2+bx+c =0(a≠0)的根是.7.若二次函数y=x2+bx的图象的对称轴是经过点(2,0)且平行与y轴的直线,则关于x的方程x2+bx=5的解为()A.x1=0,x2=4B.x1=1,x2=5C.x1=1,x2=-5D. x1=-1,x2=58.已知抛物线y=2(k+1)x2+4kx+2k-3,求k为何值时,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交点、有唯一交点、没有交点.9.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x 2-(t -1)x +t -2=0. (1)求证:对于任意实数t ,方程都有实数根;(2)当t 为何值时,二次函数y =x 2-(t -1)x +t -2的图象与x 轴的两个交点的横坐标互为相反数?请说明理由.知识点二 抛物线与x 轴两交点之间的距离 要点1.抛物线与x 轴两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若抛物线y =ax 2+bx +c (a ≠0)与x 轴两交点为A (x 1,0),B (x 2,0)由于x 1、x 2是方程ax 2+bx +c =0的两个根,.有2121acx x a b x x =-=+,则结合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22)()(B A B A x x y y AB -+-=(勾股定理).a a acb a ca b x x x x x x x x AB ∆=-=-⎪⎭⎫ ⎝⎛-=-+=-=-=444)()(222122122121.课堂练习1.已知抛物线y =43x 2415-x +3经过与x 轴相交于A ,B 两点,与y 轴相交于C 点,顶点为D 点,分别求出△ABC 和△ABD 的面积.知识点三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要点1.我们可以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由于作图或观察可能有误差,由图象求得的解一般是近似的.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的一般步骤如下:(1)作出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由图象确定与x轴交点的个数,即方程解的个数;(2)观察图象与x轴的交点在哪两个数之间,即确定交点的横坐标的取值范围;(3)在两个数之间取值估计,并用计算器估算近似解近似解出现在对应y值正负交替的地方.当x由x1到x2,对应的y值出现y1>0,y2<0(或y1<0<y2)时,则x1,x2中必有一个是方程的近似解.再比较|y1|和|y2|,若|y1|<|y2|,则x1是方程的近似解;若|y1|>|y2|则x2是方程的近似解.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的常用方法如下表:方法步骤结论方法一直接作出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图象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就是方程ax2+bx+c=0(a≠0)的根方法二先将一元二次方程变为ax2+bx=-c(a≠0),再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抛物线y=ax2+bx和直线y=-c两图象交点的横坐标就是方程ax2+bx+c=0(a≠0)的根方法三先将一元二次方程化为ax2=-bx-c(a≠0)移项后得再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抛物线y=ax2和直线y=-bx-c两图象交点的横坐标就是方程ax2+bx+c=0(a≠0)的根课堂练习1.已知二次函数y=x2-2x-3.(1)请你将函数解析式化成y=a(x-h)2+k的形式,并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y=x2-2x-3的图象(2)利用(1)中的图象结合图象变换表示x2-2x-1=0的根,要求保留作图痕迹,指出方程的图形意义.2.如图,点A (2.18,-0.51),B (2.68,0.54),在二次函数y =ax 2+bx +c (a ≠0)的图象上,则方程ax 2+bx +c =0的一个近似值可能是( ) A.2.18 B.2.68C.-0.51D.2.453.根据下列表格的对应值,判断ax 2+bx +c =0(a ≠0,a ,b ,c 为常数)的一个解x 的取值范围是 .知识点四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关系要点1.二次函数y =ax 2+bx +c (a ≠0)与一元二次不等式ax 2+bx +c >0(a ≠0)及ax 2+bx +c <0(a ≠0)之间的关系如下(x 1<x 2): (1)a <0时:判别式a >0抛物线y =ax 2+bx +c 与x 轴的交点不等式ax 2+bx +c >0 的解集 不等式ax 2+bx +c <0的解集△>01x x <或2x x > 12x x x <<△=01x x ≠(或2x x ≠)无解△<0全体实数 无解x 3.23 3.24 3.25 3.26 ax 2+bx +c-0.06-0.020.030.09(2)a<0时:利用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解不等式:不等式ax2+bx+c>0(a≠0)的解集是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位于x轴上方的所有点的横坐标.不等式ax2+bx+c<0(a≠0)的解集是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位于x轴下方的所有点的横坐标;当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函数值y>0时,其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不等式ax2+bx+c>0的解集;当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函数值y<0时,其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不等式ax2+bx+c<0的解集.要点2.利用二次函数图象解一元二次不等等式的步骤:(1)将一元二次不等式化为ax2+bx+c>0(或<0)的形式;(2)明确二次项系数a的正负、对称轴在y轴哪侧,并计算b2-4ac的值;(3)作出不等式对应的二次函数y=ax2+bx+c(a≠0)的草图;(4)二次函数在x轴上方的图象对应的函数值大于零,在x轴下方的图象对应的函数值小于零.课堂练习1.解不等式-x2+5x+3>7.2.已知二次函数y=x2-4x+3.(1)求出该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坐标和对称轴;(2)在坐标系中画出该函数的图象;(3)根据图象直接写出不等式x2-4x+3>0的解集.3.已知二次函数y=-x2+2x+3.(1)求其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并画出这个函数的图象;(2)根据图象,直接写出;①当函数值y为正数时,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②当-2<x<2 时,函数值y的取值范围.4.函数y=ax2+2ax+m(a<0)的图象过点(2,0),则使函数值y<0成立的x的取值范围是()A.x<-4或x>2B.-4<x<2C.x<0或x>2D.0<x<2。

初中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二章 二次函数》大单元整体课时教学设计

初中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二章 二次函数》大单元整体课时教学设计

初中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大单元跨学科教学课时教学设计[2022课标]一、教学目标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通过本章《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观察体育与物理现象中的运动轨迹和变化规律,如铅球投掷的抛物线轨迹、竖直上抛运动中小球的高度变化等,从而发现数学与现实生活及学科的紧密联系。

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学生能够运用二次函数的性质(如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对称轴等)和解析式,分析体育和物理问题中的量化关系,如通过调整参数来优化运动效果或模拟实验现象,培养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学生能够将体育和物理中的问题抽象成二次函数模型,建立相应的数学表达式,并通过计算、推导和论证,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和解释这些现象,最终得出科学结论。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章主要探讨二次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以及应用,是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学科内部来看,二次函数的学习是在一次函数基础上的深化和拓展,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二次函数的基本概念、图象特征以及增减性,为后续学习一元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等内容打下坚实基础。

从跨学科角度来看,二次函数在体育、物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体育项目中,如投掷、跳跃等,运动员的运动轨迹往往可以抽象为二次函数图象,通过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可以精确描述运动员的运动状态,为训练提供科学依据。

在物理学中,二次函数模型被广泛应用于描述抛体运动、振动等自然现象,有助于学生理解自然界中复杂运动的本质规律。

在本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将二次函数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结合体育、物理等学科的实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提升数学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三、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二次函数的定义、图像及基本性质。

九年级数学上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案(优秀5篇)

九年级数学上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案(优秀5篇)

九年级数学上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案(优秀5篇)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3、通过本节课引入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它的一般形式。

难点:对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的正确理解及其各项系数的确定。

教学建议:1、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本小节首先通过实例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介绍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以及一元二次方程中各项的名称。

2)重点、难点分析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是一元二次方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程,只有当时,才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如果且,它就是一元二次方程了。

解题时遇到字母系数的方程可能出现以下情况:(1)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确定的,如方程( ),把它化成一般形式为,由于,所以,符合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2)条件是用“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这样的语句表述的,那么它就隐含了二次项系数不为零的条件。

如“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这时题中隐含了的条件,这在解题中是不能忽略的。

(3)方程中含有字母系数的项,且出现“关于的方程”这样的语句,就要对方程中的字母系数进行讨论。

如:“关于的方程”,这就有两种可能,当时,它是一元一次方程;当时,它是一元二次方程,解题时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初三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篇二【学习目标】1、了解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3、通过本节课引入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它的一般形式。

难点:对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的正确理解及其各项系数的确定【学习过程】一、知识回顾1、什么是整式方程?_什么是-元二次方程呢?现在我们来观察上面这个方程:它的左右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这样的方程叫做整式方程。

九年级数学上人教版《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教案

九年级数学上人教版《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教案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能根据定义识别一元二次方程,并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

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自主发现一元二次方程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归纳能力。

3.初步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难点:识别一元二次方程,并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三、教具准备投影仪、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元”和“次”的含义,并请学生举例说明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接着让学生思考:什么样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请学生尝试给出定义,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修正,最终得出结论。

然后教师进行总结和强调,让学生明确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一般形式。

2.探索新知教师出示一些方程,让学生判断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并说明理由。

通过这些例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并掌握识别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

同时,通过比较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3.巩固练习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自主完成并进行检查和纠正。

通过这些练习题,让学生加深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认识和理解,并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教师可适当出示一些拓展题目,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和拓展。

4.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总结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一般形式。

同时强调识别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解题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最后教师可适当进行情感教育和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实际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5.布置作业教师布置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拓展思维。

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解题规范和解题策略的选择,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数学素养。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一元二次方程》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二章第(1)节内容。

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等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同时为今后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及二次函数打下基础。

(二)、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会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的快乐,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及关键介于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程度的差异与不同,立足渗透类比这一重要思想方法,又根据大纲的要求,所以我确定教学重点为:由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为:由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及准确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和系数以及一次项和系数还有常数项。

因此这节课的关键则为通过问题情景的设计,课堂实验的研讨,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学生分析任何一个教学过程都是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激发兴趣为目的的。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出发。

九年级的学生较为活泼开朗,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也较强。

使得他们很快就能融入课堂,接受知识也事半功倍。

当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发现列出的方程不再是以前所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或是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其他方程时,他们自然会想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有关方程的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变厌学为乐学。

第二十二章第2节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一)(1)

第二十二章第2节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一)(1)
3.能熟练地运用求根的公式解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二.知识要点:
1.形如x2=p或(mx+n)2=p(p≥0)的方程用开平方法将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2.配方的原理及过程
原理: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
过程:以方程2x2-3x-1=0为例.
第一步:二次项系数化为1,移项得x2-x=,即x2-2×x×=;
(2)计算b2-4ac的值;
(3)若b2-4ac≥0,则代入求根公式求解.
6.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
(1)当b2-4ac>0时,方程有实数根: ;
(2)当b2-4ac=0时,方程有实数根:x1=x2=;
(3)当b2-4ac<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三.重点难点:
本讲重点是用配方法和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难点是配方的过程和对求根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
x===±,
x1=+,x2=-.
评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①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确定a、b、c的值;②求出b2-4ac的值;③若b2-4ac≥0,则把a、b、c及b2-4ac的值代入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x=,求出x1、x2,若b2-4ac<0,则方程没有实数根.
例4.不解方程判断下列方程根的情况.
第二步:方程两边同时加上()2,x2-2×x×+()2=+()2.
第三步:完成配方,(x-)2=.
通过配方,方程的左边变形为含x的完全平方形式(mx+n)2=p(p≥0),可直接开平方,将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这样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
3.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1)把二次项系数化为1;
分析:方程(1)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且二次项系数为1,所以直接移项、配方、求解即可;方程(2)要先把二次项系数化为1;方程(3)不要急于打开括号,可把(x+1)2看成一个整体合并,可避免重复配方.

第22章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全章

第22章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全章

教学时间: 教学课题:22.1 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概念是以未知数的个数和次数为标准的.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以及三种特殊形式,能将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3.理解二次根式的根的概念,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根4.通过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向学生渗透知识来源于生活.5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获得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其它三种特殊形式. 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小学学习过简易方程,上初中后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运用方程方法可以解决众多代数问题和几何求值问题,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数学方法。

从这节课开始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知识.先来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课本问题2 分析:1.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是什么意思?2.全部比赛场数是多少?若设应邀请x 个队参赛,如何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全部比赛场数? 整理所列方程后观察:1.方程中未知数的个数和次数各是多少?2.下列方程中和上题的方程有共同特点的方程有哪些?4x+3=0;0422=-+x x ;042=-+y x ;0350752=+-x x ;0621=-+x x(二)概念归纳: 1.一元二次方程定义:首先它是整式方程,然后未知数的个数是1,最高次数是2.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①为什么规定a ≠0?②方程左边各项之间的运算关系是什么?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002≠=--a c bx ax 的各项分别是什么?各项系数是什么?3.特殊形式:()002≠=+a bx ax ;()002≠=+a c ax ;()002≠=a ax (三)课本例题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进行同解变形,化为一般形式后再写出各项系数,注意方程一般形式中的“-”是性质符号负号,不是运算符号减号. (四)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概念1.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根的概念获得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概念2.下面哪些数是方程x 2+5x+6=0的根?-4,-3,-2,-1,0,1,2,3,4. 3.你能用以前所学的知识求出下列方程的根吗?(1)x 2-64=0(2)x 2+1=0 (3)x 2-3x=0 (4)0122=++x x 4.思考:一元一次方程一定有一个根,一元二次方程呢?5.排球邀请赛问题中,所列方程562=-x x 的根是8和-7,但是答案只能有一个,应该是哪个? 归纳:①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 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要满足实际问题 三、课堂训练 1.课本练习 2补充:1).在下列方程中①3x 2+7=0 ②ax 2+bx+c=0 ③(x-2)(x+5)=x 2-1 ④3x 2-5x=0,一元二次方程的个数是(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2).关于x 的方程(a-1)x 2+3x=0是一元二次方程,则a 范围________. 3).已知方程5x 2+mx-6=0的一个根是x=3,则m 的值为________ 4).关于x 的方程(2m 2+m )x m+1+3x=6可能是一元二次方程吗? 四、小结归纳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能将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并正确指出其各项系数.2.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概念,能判断一个数是否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五、作业设计 必做:P28:1-7 选做:.P29:8、9教学时间:教学课题:22.2.1配方法(1) 教学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降次”的转化思想.2.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2=p(p≥0)的一元二次方程,然后迁移到解(mx+n)2=p(p≥0)型的一元二次方程.3.把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二次项系数是1,一次项系数是偶数)与左边是含有未知数的完全平方式右边是非负常数的一元二次方程对比,引入配方法,并掌握.4.通过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向学生渗透知识来源于生活.5.通过观察,思考,对比获得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教学重点:1.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mx+n)2=p(p≥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2用配方法解二次项是1,一次项系数是偶数的一元二次方程教学难点:降次思想,配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已经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本节课开始学习其解法,首先学习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二、探究新知(一)探究课本问题11.用列方程方法解题的等量关系是什么?2.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3.方程的解是什么?问题的答案是什么?4.该方程的结构是怎样的?归纳:可根据数的开方的知识解形如x2=p(p≥0)的一元二次方程,方程有两个根,但是不一定都是实际问题的解.(二)解决课本思考1如何理解降次?2本题中的一元二次方程是通过什么方法降次的?3能化为(x+m)2=n(n≥0)的形式的方程需要具备什么特点?归纳:1运用平方根知识将形如x2=p(p≥0)或(mx+n)2=p(p≥0)的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解一元一次方程即可;2左边是含有未知数的完全平方式,右边是非负常数的一元二次方程可化为(x+m)2=n(n≥0).(三)探究课本问题21.根据题意列方程并整理成一般形式.2.将方程x2+6x-16=0和x2+6x+9=2对比,怎样将方程x2+6x-16=0化为像x2+6x+9=2一样,左边是含有未知数的完全平方式,右边是非负常数的方程?①完成填空:x2+6x+ =(x+ )2②方程移项之后,两边应加什么数,可将左边配成完全平方式?归纳: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是1且一次项系数是偶数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及注意事项:先将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然后给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使左边配成完全平方式的三项式形式,再将左边写成平方形式,右边完成有理数加法运算,到此,方程变形为(x+m)2=n(n≥0)的形式.三、课堂训练课本练习: P31页练习,P34页练习1,2(1)四、小结归纳1.根据平方根的意义,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mx+n)2=p(p≥0)的一元二次方程.2.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是1,一次项系数是偶数的一元二次方程,特别地,移项后方程两边同加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3.在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方程的根一定全实际是问题的解,但是实际问题的解一定是方程的根.五、作业设计必做:P42:1、2、3(1)(2)选做:下面补充作业补充作业:1.若8x2-16=0,则x的值是_________.2.如果方程2(x-3)2=72,那么,这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是________.3.若x2-4x+p=(x+q)2,那么p、q的值分别是().A.p=4,q=2 B.p=4,q=-2 C.p=-4,q=2 D.p=-4,q=-24.方程3x2+9=0的根为().A.3 B.-3 C.±3 D.无实数根5.已知x2-8x+15=0,左边化成含有x的完全平方形式,其中正确的是().A.x2-8x+(-4)2=31 B.x2-8x+(-4)2=1 C.x2+8x+42=1 D.x2-4x+4=-116.某农场要建一个长方形的养鸡场,鸡场的一边靠墙(墙长25m),•另三边用木栏围成,木栏长40m.(1)鸡场的面积能达到180m2吗?能达到200m吗?(2)鸡场的面积能达到210m2吗?教学时间: 教学课题:22.2.1配方法(2)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配方法和配方的目的.2.掌握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3.会利用配方法熟练灵活地解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4.通过对比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解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经历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对配方法全面认识 教学重点: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难点: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首先方程两边都除以二次项系数,将方程化为二次项系数是1的类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我们在上节课,已经学习了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 2=p (p≥0)或(mx+n )2=p (p≥0)的一元二次方程,以及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是1,一次项系数是偶数的一元二次方程,这节课继续学习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二、探究新知 1.填空: ①()22________8+=++x x x②()22________-=+-x x x③()22____4___+=++x x ④()22____49___-=+-x x 2.填空: ①a x x++82是完全平方式,a=②92++mx x是完全平方式,m =3.解下列方程:①x 2-8x+7=0 ②2x 2+8x-2=0 ③2x 2+1=3x ④3x 2-6x+4=0 分析:(1)解方程①,复习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步骤;(2)对比○1的解法得到方程○2的解法,总结出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①.把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②.方程两边同除以二次项系数,化二次项系数为1; ③.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④.原方程变形为(x+m )2=n 的形式;⑤.如果右边是非负数,就可以直接开平方求出方程的解,如果右边是负数,则一元二次方程无解.(3)运用总结的配方法步骤解方程○3,先观察将其变形,即将一次项移到方程的左边,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解方程○4配方后右边是负数,确定原方程无解. (4) 不写出完整的解方程过程,到哪一步就可以确定方程的解得情况? 三、课堂训练1.方程()的形式,正确的是化为b a x x x =+=+-2202344( )A.()4532=-x B.()4532-=-x C.41232=⎪⎪⎭⎫ ⎝⎛-x D.3232=⎪⎪⎭⎫⎝⎛-x 2.配方法解方程2x 2-43x-2=0应把它先变形为( ). A .(x-13)2=89 B .(x-23)2=0 C .(x-13)2=89 D .(x-13)2=1093.下列方程中,一定有实数解的是( ).A .x 2+1=0B .(2x+1)2=0C .(2x+1)2+3=0D .(12x-a )2=a4.解决课本练习2(2)到(6)5.已知x 2+y 2+z 2-2x+4y-6z+14=0,则x+y+z 的值是( ). A .1 B .2 C .-1 D .-26. a ,b ,c 是ABC ∆的三条边①当bc c ab a 2222+=+时,试判断ABC ∆的形状. ②证明02222<-+-ac c b a四、小结归纳: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1.把原方程化为()002≠=++a c bx ax 的形式, 2.把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3.方程两边同除以二次项系数,化二次项系数为1;4.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5.原方程变形为(x+m )2=n 的形式;6.如果右边是非负数,就可以直接开平方求出方程的解,如果右边是负数,则一元二次方程无解.不写出完整的解方程过程,原方程变形为(x+m )2=n 的形式后,若n 为0,原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若n 为正数,原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若n 为负数,则原方程无实数根. 五、作业设计必做:P42:3(3)(4) 选做:P43:8、9教学时间: 教学课题:22.2.2公式法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2.掌握公式结构,知道使用公式前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通过判别式判断根的情况.3.会利用求根公式解简单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4.经历从用配方法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到解字母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探索求根公式,发展学生合情合理的推理能力,并认识到配方法是理解公式的基础.;5.通过对公式的推导,认识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适用于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操作简单. 教学重点:求根公式的推导,公式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求根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我们学习了用配方法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能否用配方法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002≠=++a c bx ax二、探究新知活动1.学生观察下面两个方程思考它们有何异同?①6x 2-7x+1=0 ②()002≠=++a c bx ax 活动2.按配方法一般步骤同时对两个方程求解: 1.移项得到6x 2-7x=-1,c bx ax -=+22.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到ac x a b x x x -=+-=-22,6167 3.配方得到 x 2-76x+(712)2=-16+(712)2 x 2+b a x+(2b a )2=-c a+(2ba )24.写成(x+m )2=n 形式得到(x-712)2=25144,(x+2b a)2=2244b ac a - 5.直接开平方得到x-712=±512,注意:(x+2ba)2=2244b ac a -是否可以直接开平方? 活动3.对(x+2b a)2=2244b ac a -观察,分析,在0≠a 时对2244b ac a -的值与0的关系进行讨论活动4.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和求根公式,公式法. 活动5.初步使用公式解方程6x 2-7x+1=0.活动6.总结使用公式法的一般步骤:①把方程整理成一般形式,确定a,b,c 的值,注意符号②求出ac b 42-的值,方程()002≠=++a c bx ax ,当Δ>0时,有两个不等实根;Δ=0时有两个相等实根;Δ<0时无实根.③在ac b 42-≥0的前提下把a ,b ,c 的值带入公式.三、课堂训练1.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判断下列方程的根的情况 (1)2x 2-4x-1=0 (2)5x+2=3x 2 (3)(x-2)(3x-5)=0 (4)4x 2-3x+1=02.课本例2 四、小结归纳1.用根的判别式判断一个一元二次方程是否有实数根2.用求根公式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3. 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适用于任意一个一元二次方程. 五、作业设计 必做:P42:4、5 选做:P43:11、12某电厂规定:该厂家属区的每户居民一个月用电量不超过A 千瓦时,•那么这户居民这个月只交10元电费,如果超过A 千瓦时,那么这个月除了交10•元用电费外超过部分还要按每千瓦时100A 元收费.(1)若某户2月份用电90千瓦时,超过规定A 千瓦时,则超过部分电费为多少元?(•用A 表示) (2)下表是这户居民3月、4月的用电情况和交费情况根据上表数据,求电厂规定的A 值为多少?教学时间: 教学课题:22.2.3因式分解法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了解因式分解法的概念.2.会用提公因式法和运用乘法公式将整理成一般形式的方程左边因式分解,根据两个因式的积等于0,必有因式为0,从而降次解方程.3.经历探索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发展学生合情合理的推理能力.4.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灵活选择解方程的方法.教学重点:会用提公因式法和运用乘法公式将整理成一般形式的方程左边因式分解,从而降次解方程 教学难点:将整理成一般形式的方程左边因式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我们学习了用配方法和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1.因式分解x 2-5x ;; 2x(x-3)-5(x-3); 25y 2-16; x 2+12x+36;4x 2+4x+1 2.若ab=0,则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3.试求下列方程的根 :x(x-5)=0; (x-1)(x+1)=0;(2x-1)(2x+1)=0;(x+1)2 =0; (2x-3)2=0.分析:解左边是两个一次式的积,右边是0的一元二次方程,初步体会因式分解法解方程实现降次的方法特点,只要令每个因式分别为0,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解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它们的解就都是原方程的解. 4. 试求下列方程的根①、4x 2-11x =0 x(x-2)+ (x-2)=0 (x-2)2 -(2x-4)=0 ②、25y 2-16=0 (3x+1)2 -(2x-1)2 =0 (2x-1)2 =(2-x)2 ③、x 2+10x+25=0 9x 2-24x+16=0; ④、5x 2-2x-41= x 2-2x+432x 2+12x+18=0; 分析:观察①②③三组方程的结构特点,在方程右边为0的前提下,对左边灵活选用合适的方法因式分解,并体会整体思想.总结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首先使方程右边为0,其次将方程的左边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积,再令两个一次因式分别为0,从而实现降次,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最后解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它们的解就都能是原方程的解.这种解法叫做因式分解法. ④中的方程结构较复杂,需要先整理.5.选用合适方法解方程x2+x+41=0 x2+x-2=0 (x-2)2 =2-x 2x2-3=0.分析:四个方程最适合的解法依次是:利用完全平方公式,求根公式法,提公因式法,直接开平方法或利用平方差公式.归纳:配方法要先配方,再降次;公式法直接利用求根公式;因式分解法要先使方程一边为两个一次因式相乘,另一边为0,再分别使各一次因式等于0.配方法、公式法适用于所有一元二次方程,因式分解法用于某些一元二次方程.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化二元为一元,即降次.三、课堂训练1.完成课本练习2.补充练习:①已知(x+y)2 –x-y=0,求x+y的值.②下面一元二次方程解法中,正确的是().A.(x-3)(x-5)=10×2,∴x-3=10,x-5=2,∴x1=13,x2=7B.(2-5x)+(5x-2)2=0,∴(5x-2)(5x-3)=0,∴x1=25,x2=35C.(x+2)2+4x=0,∴x1=2,x2=-2D.x2=x 两边同除以x,得x=1③今年初,湖北武穴市发生禽流感,某养鸡专业户在禽流感后,打算改建养鸡场,建一个面积为150m2的长方形养鸡场.为了节约材料,鸡场的一边靠着原有的一条墙,墙长am,另三边用竹篱围成,如果篱笆的长为35m,问鸡场长与宽各为多少?(其中a≥20m)四、小结归纳本节课应掌握:1.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归纳一元二次方程三种解法,比较它们的异同,能根据方程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解方程五、作业设计必做:P43:6、10选做:P43:13、14教学时间:教学课题:22.2.4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教学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2.灵活运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解决实际问题.3.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分析解决较复杂问题的能力.4.学生经历探索,尝试发现韦达定理,感受不完全归纳验证以及演绎证明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教学难点:对根与系数关系的理解和推导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有着密切的关系,早在16世纪法国的杰出数学家韦达发现了这一关系,你能发现吗?二、探究新知1.课本思考分析:将(x- x1)(x-x2)=0化为一般形式x2-( x1 +x2)x+ x1 x2=0与x2+px+ q=0对比,易知p=-( x1 +x2),q= x1 x2. 即二次项系数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有实数根,则一次项系数等于两根和的相反数,常数项等于两根之积.2.跟踪练习求下列方程的两根x1、x2. 的和与积.x2+3x+2=0;x2+2x-3=0; x2-6x+5=0; x2-6x-15=03. 方程2x2-3x+1=0的两根的和、积与系数之间有类似的关系吗?分析:这个方程的二次项系数等于2,与上面情形有所不同,求出方程两根,再通过计算两根的和、积,检验上面的结论是否成立,若不成立,新的结论是什么?4.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中的a不一定是1,它的两根的和、积与系数之间有第3题中的关系吗?分析:利用求根公式,求出方程两根,再通过计算两根的和、积,得到方程的两个根x1、x2和系数a,b,c的关系,即韦达定理,也就是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为:两根的和等于一次项系数与二次项系数的比的相反数,两根之积等于常数项与二次项系数的比. 求根公式是在一般形式下推导得到,根与系数的关系由求根公式得到,因此,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后根与系数之间都有这一关系.5.跟踪练习求下列方程的两根x1、x2. 的和与积.①3x2+7x+2=0;3x2+7x-2=0; 3x2-7x+2=0;3x2-7x-2=0;②5x-1=4x2;5x2-1=4x2+x6.拓展练习①已知一元二次方程2x 2+bx+c=0的两个根是-1,3,则b= ,c= .②已知关于x 的方程x 2+kx-2=0的一个根是1,则另一个根是 ,k 的值是 .③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x 2+px+q=0的两个根互为相反数,则p= ; 若两个根互为倒数,则q= . 分析:方程中含有一个字母系数时利用方程一根的值可求得另一根和这个字母系数;方程中含有两个字母系数时利用方程的两根的值可求得这两个字母系数.二次项系数是1时,若方程的两根互为相反数或互为倒数,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可求得方程的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④两个根均为负数的一元二次方程是( )A.4x 2+21x+5=0B.6x 2-13x-5=0C.7x 2-12x+5=0D.2x 2+15x-8=0⑤.两根异号,且正根的绝对值较大的方程是( )A.4x 2-3=0B.-3x 2+5x-4=0C.0.5x 2-4x-3=0D.2x 2+53x-6=0⑥.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x 2-3x+m=0,当m 时方程有两个正根;当m 时方程有两个负根;当m 时方程有一个正根一个负根,且正根的绝对值较大.三、课堂训练1.完成课本练习2.补充练习:x 1 ,x 2是方程3x 2-2x-4=0的两根,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下列各式的值:①2111x x +; ②221212x x x x + ③2221x x +; ④()221x x -;⑤2112x x x x + 四、小结归纳本节课应掌握:1. 韦达定理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2. 运用韦达定理时,注意隐含条件:二次项系数不为0,△≥0;3.韦达定理的应用常见题型:①不解方程,判断两个数是否是某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②已知方程和方程的一根,求另一个根和字母系数的值;③由给出的两根满足的条件,确定字母系数的值;④判断两个根的符号;○5不解方程求含有方程的两根的式子的值. 五、作业设 计必做:P43:7选做:补充作业:已知一元二次方程x 2+3x+1=0的两个根是βα、,求αββα+的值.教学时间:教学课题:22.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1)教学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初步掌握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3.通过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向学生渗透知识来源于生活.4.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进一步提高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5.经历观察,归纳列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教学重点:建立数学模型,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教学难点: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同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等一样,一元二次方程和实际问题,也有紧密的联系,本节课就来讨论如何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二、探究新知●探究课本30页问题1分析:设正方体的棱长是xdm,则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10个呢?等量关系是什么?●探究课本38页问题分析:设物体经过xs落回地面,这时它离地面的高度是多少?●某人将2000元人民币按一年定期存入银行,到期后支取1000元用于购物,剩下的1000元及应得利息又全部按一年定期存入银行,若存款的利率不变,到期后本金和利息共1320元,求这种存款方式的年利率.(利息税为利息的20%)分析:设这种存款方式的年利率为x,第一次存2000元取1000元,剩下的本金和利息是1000+2000x·80%;第二次存,本金就变为1000+2000x·80%,其它依此类推●课本46页探究2分析:设甲种药品的成本年平均下降率为x,则一年后甲种药品成本是多少?两年后甲种药品成本是多少?相关的等量关系是什么?类似的乙甲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是多少?相关的等量关系是什么?方程的解都是该问题的解吗?如果不是,如何选择?为什么?如何回答课本46页思考?归纳:通过解决以上问题,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是什么?与以前学过的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步骤有何异同?●某工厂第一季度的一月份生产电视机是1万台,第一季度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是3.31万台,求二月份、三月份生产电视机平均增长的百分率是多少?分析:设平均增长率是x ,则二月份生产电视机的台数是多少?三月份生产电视机的台数是多少?第一季度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还可以怎样表示?等量关系是什么?归纳:以上这几道题与我们以前所学的一元一次、二元一次方程(组)、分式方程等为背景建立数学模型是一样的,而我们借助的是一元二次方程为背景建立数学模型来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类型.三、课堂训练补充练习:①.一台电视机成本价为a 元,销售价比成本价增加25%,因库存积压,•所以就按销售价的70%出售,那么每台售价为( ).A .(1+25%)(1+70%)a 元B .70%(1+25%)a 元C .(1+25%)(1-70%)a 元D .(1+25%+70%)a 元②.某商场的标价比成本高p%,当该商品降价出售时,为了不亏损成本,•售价的折扣(即降低的百分数)不得超过d%,则d 可用p 表示为( ).A .100p p +B .pC .1001000p p -D .100100p p+ ③. 2009年一月份越南发生禽流感的养鸡场100家,后来二、•三月份新发生禽流感的养鸡场共250家,设二、三月份平均每月禽流感的感染率为x ,依题意列出的方程是( ).A .100(1+x )2=250B .100(1+x )+100(1+x )2=250C .100(1-x )2=250D .100(1+x )2四、小结归纳1.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2.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百分率问题五、作业设计必做:P48:1、2、3选做:P49:9补充作业:上海甲商场七月份利润为100万元,九月份的利率为121万元,乙商场七月份利率为200万元,九月份的利润为288万元,那么哪个商场利润的年平均上升率较大?教学时间:教学课题:22.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2)教学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能根据○1以流感为问题背景,按一定传播速度逐步传播的问题;○2以封面设计为问题背景,边衬的宽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刻画现实世界的模型作用.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分析能力.3.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4.通过自主探究,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使学生弄清实际问题的背景,挖掘隐藏的数量关系,把有关数量关系分析透彻,找出可以作为列方程依据的主要相等关系,正确的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教学重点:建立数学模型,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教学难点;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谈谈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及应注意的问题.二、探究新知●课本45页探究1分析:①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x了个人.这里的一轮指一个传染周期.②第一轮的传染源有几个人?第一轮后有几个人被传染了流感?包括传染源在内,共有几个人患着流感?③第二轮的传染源有几个人?第二轮后有几个人被传染了流感?包括第二轮的传染源在内,共有几个人患着流感?④本题用来列方程的相等关系是什么?列出方程.拓展:课本思考.四轮呢?归纳:本题一流感为问题背景,讨论按一定传播速度逐步传播的问题,,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第二轮传染中,在实际生活中,类似原型很多,比如细胞分裂,信息传播,传染病扩散,害虫繁殖等,一般就考虑两轮传播,这些问题有通性,在解题时有规律可循.●课本47页探究3分析:①正中央的长方形与整个封面的长宽比例相同,是什么含义?②上下边衬与左右边衬的宽度相等吗?如果不相等,应该有什么关系?③若设正中央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为9a㎝,7a㎝,尝试表示边衬的长度,并探究上下边衬与左右边衬的宽度的数量关系?④“应如何设计四周边衬的宽度?”是要求四周边衬的宽度,除了根据上下边衬与左右边衬的宽度比为,设上下边衬宽为与左右边衬宽为.还可以根据正中央的长方形长与宽的比为9:7,设正中央的长方形的长为。

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说课一、教学分析“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第二单元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第一节,本节课为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起始课。

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是初中代数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直接开平方法则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方法,它看似简单,却是不容忽视的一节重要内容。

首先“直接开平方解一元二次方程”是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前提和基础;其次,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求解及求二次函数与 x轴交点等问题中都必须应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同时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中还突出体现了“换元、转化、类比、分类”等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因此这一节不仅是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的一节课,更是让学生体验并逐步掌握相关数学思想方法的一节课。

二、标准分析《标准》中要求“理解配方法,能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是上述各种解法的前提和基础方法,所以本节课在教学中重视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准确性和熟练性。

三、教材对比分析( 1)人教版教材比较注重用实际问题的引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实质,得到“直接开平方法”。

( 2)北师大版教材没有提供实际问题背景,而是直接给出三个问题,让学生观察、发现、感受问题间的关系。

( 3)华师大版教材也没有提供实际问题背景,而是直接由解方程得到了直接开平方法;值得一提的是,只有华师大版教材明确给出了“直接开平方法”的概念,并且后面紧接着是“因式分解法”的介绍,而非“配方法”。

四、重点分析教学重点:较熟练的运用直接开平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教学难点:探究关于 x的方程的解的情况。

突破方法:预先设计好探究问题的梯度,层层铺垫,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体会换元与转化的数学思想,同时更加深入而准确的理解直接开平方法适用的一元二次方程 x2=a (a≥0)的形式。

人教版初三数学教案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人教版初三数学教案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第二十二章 二次函数22.2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学习目标:1.通过探索,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之间的联系.2.能运用二次函数及其图象、性质确定方程的解或不等式的解集.3.了解用图象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重点:能运用二次函数及其图象、性质确定方程的解或不等式的解集. 难点:通过探索,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之间的联系.自主学习一、知识链接1.如何用判别式b 2-4ac 来判断一元二次方程20ax bx c ++=(a ≠0)根的情况.2. 写出二次函数223y x x =--的图象的顶点坐标、对称轴,并画出它的图象.然后观察图象,x 为何值时,y =0?课堂探究二、要点探究探究点1: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问题 如图,以40m/s 的速度将小球沿与地面成30°角的方向击出时,球的飞行路线将是一条抛物线,如果不考虑空气的阻力,球的飞行高度h (单位:m)与飞行时间t (单位:s)之间具有关系:h =20t -5t 2, 考虑以下问题:(1) 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15m ?如果能,需要多少飞行时间? (2) 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20m ?如果能,需要多少飞行时间? (3) 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20.5m ?为什么? (4) 球从飞出到落地要用多少时间?一般地,当y 取定值且a ≠0时,二次函数为一元二次方程. 典例精析例1 如图,丁丁在扔铅球时,铅球沿抛物线26810105x y x =-++运行,其中x 是铅球离初始位置的水平距离,y 是铅球离地面的高度.(1) 当铅球离地面的高度为2.1m 时,它离初始位置的水平距离是多少?(2) 铅球离地面的高度能否达到2.5m ,它离初始位置的水平距离是多少?(3) 铅球离地面的高度能否达到3m?为什么?探究点2:利用二次函数深入讨论一元二次方程思考观察思考下列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公共点吗?如果有,公共点的横坐标是多少?当x取公共点的横坐标时,函数的值是多少?由此你能得出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吗?(1)y=x2-x+1;(2) y=x2-6x+9;(3)y=x2+x-2.要点归纳: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坐标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根的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x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b2-4ac轴交点有两个交点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b2-4ac>0有两个重合的交点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b2-4ac=0没有交点没有实数根b2-4ac<0例2 已知关于x的二次函数y=mx2-(m+2)x+2(m≠0).(1)求证:此抛物线与x轴总有两个交点;(2)若此抛物线与x轴总有两个交点,且它们的横坐标都是整数,求正整数m的值.【变式题】已知:抛物线y=x2+ax+a-2.(1)求证:不论a取何值时,抛物线y=x2+ax+a-2与x轴都有两个不同的交点;(2)设这个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相交于A(x1,0),B(x2,0),且x1、x2的平方和为3,求a的值.探究点3:利用二次函数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例3 利用函数图象求方程x2-2x-2=0的实数根(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方法总结:一元二次方程x²-2x-2=0 的根就是抛物线y=x²-2x-2 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因此我们可以先画出这条抛物线,然后从图上找出它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图象法.例4 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近似根为()A.x1≈-2.1,x2≈0.1 B.x1≈-2.5,x2≈0.5C.x1≈-2.9,x2≈0.9 D.x1≈-3,x2≈1方法总结:解答本题首先需要根据图象估计出一个根,再根据对称性计算出另一个根,估计值的精确程度,直接关系到计算的准确性,故估计尽量要准确.探究点4: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关系(拓展)问题1 函数y=ax2+bx+c的图象如图①,那么:方程ax2+bx+c=0的根是;不等式ax2+bx+c>0的解集是;不等式ax2+bx+c<0的解集是.图① 图②拓广探索:函数y=ax2+bx+c的图象如图②,那么:方程ax2+bx+c=2的根是______________;不等式ax2+bx+c>2的解集是___________;不等式ax2+bx+c<2的解集是_________.问题2 如果不等式ax2+bx+c>0(a≠0)的解集是x≠2的一切实数,那么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x轴有个交点,坐标是.方程ax2+bx+c=0的根是.问题3 如果方程ax2+bx+c=0(a≠0)没有实数根,那么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x轴有______个交点;不等式ax2+bx+c<0的解集是多少?试一试:利用函数图象解下列方程和不等式.(1) ①-x2+x+2=0;②-x2+x+2>0;③-x2+x+2<0.(2) ①x2-4x+4=0;②x2-4x+4>0;③x2-4x+4<0.(3) ①-x2+x-2=0;②-x2+x-2>0;③-x2+x-2<0.2+bx +c 的图象与x 轴交点的坐标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关系:二次函数y =ax 2+bx +c 的图象与x 轴交点 a >0 a <0 有两个交点x 1,x 2 (x 1<x 2) y <0,x 1<x <x 2; y >0,x >x 2或x <x 1 y >0,x 1<x <x 2; y <0,x >x 2或x <x 1. 有一个交点x 0y >0,x 0之外的所有实数; y <0,无解 y <0,x 0之外的所有实数; y >0,无解. 没有交点 y >0,所有实数; y <0,无解y <0,所有实数; y >0,无解判别式△=b 2-4ac △>0 △=0 △<0二次函数y =ax 2+bx +c (a >0)的图象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根 x 1;x 2 x 1=x 2=-2b a没有实数根 不等式ax 2+bx +c >0(a >0)的解集 x <x 1或x >x 2x ≠ -2ba 的一切实数 所有实数不等式ax 2+bx +c <0(a >0)的解集 x 1<x <x 2 无解无解当堂检测1.根据下列表格的对应值:x 3.23 3.24 3.25 3.26 y =ax 2+bx +c-0.06-0.020.030.09A. 3< x < 3.23B. 3.23< x < 3.24C. 3.24 <x < 3.25D. 3.25 <x < 3.26 2.若一元二次方程20x mx n -+=无实根,则抛物线2y x mx n =-+的图象位于( )A.x 轴上方B.第一、二、三象限C.x 轴下方D.第二、三、四象限3.二次函数y =kx 2-6x +3的图象与x 轴有交点,则k 的取值范围是( ) A.k <3 B.k <3且k ≠0 C.k ≤3 D.k ≤3且k ≠04.若二次函数y =-x 2+2x +k 的部分图象如图所示,且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 -x 2+2x +k =0的一个解x 1=3,则另一个解x 2= .5.一元二次方程 3x 2+x -10=0的两个根是x 1=-2 ,x 2=53,那么二次函数 y =3x 2+x -10与x轴的交点坐标是 .6.已知二次函数268y x x =-+的图象,利用图象回答问题: (1)方程2680x x -+=的解是什么? (2) x 取什么值时,y >0 ? (3) x 取什么值时,y <0 ?7.已知函数y =(k -3)x 2+2x +1的图象与x 轴有交点,求k 的取值范围.。

22.1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教案

22.1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教案

22.1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教案
教案名称:《一元二次方程》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能够解基本的一元二次方程;学会使用因式分解法、公式法等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学会使用因式分解法、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理解和运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或者历史故事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知探究:首先介绍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学习如何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再进一步介绍公式法,并举例说明。

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3. 实践应用: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以此来检验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同时,还可以设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以提升他们的应用能力。

4. 总结归纳: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要知识点,解答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疑问。

5. 布置作业:布置适量的习题,让学生在课后巩固和复习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观察、小组讨论、练习反馈等方式,评价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课程结束后,教师需要反思本次教学的效果,包括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等等,以便于下次改进教学。

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5篇)

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5篇)

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5篇)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篇1学习目标:1、使学生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决有关增长率的应用题;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会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关于增长率问题的应用题。

学习难点:如何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

学习过程:一、复习提问: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二、探索新知1.情境导入问题:“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是国家为了解决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生态问题、帮助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一项战略措施,某村村长为带领全村群众自觉投入“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行动,率先示范.2023年将自家的坡耕地全部退耕,并于当年承包了30亩耕地的还林还草及管理任务,而实际完成的亩数比承包数增加的百分率为x,并保持这一增长率不变,2023年村长完成了36.3•亩坡耕地还林还草任务,求①增长率x是多少②该村有50户人家,每户均地村长2023•年完成的亩数为准,国家按每亩耕地500斤粮食给予补助,•则国家将对该村投入补助粮食多少万斤2.合作探究、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关于环保的情境导入问题,•这是一个平均增长率问题,它的基数是30亩,平均增长的百分率为x,那么第一次增长后,•即2023年实际完成的亩数是30(1+x),第二次增长后,即2023年实际完成的亩数是30(1+x)2,而这一年村长完成的亩数正好是36.3亩.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方程解决问题:①30(1+x)2=36.3;(1+x)2=1.21;1+x=±1.1;x1=0.1=10%,x2=-2.1(舍去),所以增长的百分率为10%.②全村坡耕地还林还草为50×36.3=1 815(亩),•国家将补助粮食1815 ×500=907 500(斤)=90.75(万斤).三、例题学习说明:题目中求平均每月增长的百分率,直接设增长的百分率为x,好处在于计算简便且直接得出所求。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1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二章、第22.3节《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的第四课时实验与探究。

它是继传播问题、百分率问题、长宽比例问题这几个基本问题的学习后的探索活动课,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与学生现实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的确定与学法指导,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与学生现实分析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在初中数学应用问题中极具代表性,它是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继续,又是二次函数学习的基础,它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

本节课以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的实际问题为载体,通过对它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体现数学建模的过程帮助学生增强应用认识。

一元二次方程解实际问题的应用相当广泛,在几何、物理及其它学科中都有应用,因此它成为了初中数学学习的重点。

这种应用的广泛性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能让学生体会到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本节课主要侧重于一元二次方程在几何方面的应用。

大量事实表明,学生解应用题最大的难点是不会将实际问题提炼为数学问题,而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比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要复杂一些。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比较缺乏社会生活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弱,这就构成了本节课的难点。

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我根据新课标对方程的具体要求和初三学生的认知的特点,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的:1、知识与技能:能根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某些问题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以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为载体,加强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基本方法的掌握。

2、过程与方法: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探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对之进行描述。

九年级上册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九年级上册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单元名称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有关概念;掌握通过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掌握依据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的方法;应用熟练掌握以上知识解决问题.2、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合作探讨,老师点评分析,建立数学模型.•根据数学模型恰如其分地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3、结合八册上整式中的有关概念介绍一元二次方程的派生概念,如二次项等.4、通过掌握缺一次项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直接开方法,•导入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又通过大量的练习巩固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5、通过用已学的配方法解ax2+bx+c=0(a≠0)导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接着讨论求根公式的条件:b2-4ac>0,b2-4ac=0,b2-4ac<0.6、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用该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单元知识结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它有关的概念.2.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3.利用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解决这个问题.教学难点1.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解题.2.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的讨论.3.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方程解与实际问题解的区别.课时划分本单元教学时间约需16课时,具体分配如下:22.1 一元二次方程2课时22.2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6课时22.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2课时教学活动、习题课、小结3课时和教学内容2、通过复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等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引入用“倍数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它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用“倍数关系”建立数学模型教学难点:用“倍数关系”建立数学模型教学方法手段自主发现法教学过程导入设计解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新课设计问题:如果按照这样的传染速度,三轮传染后有多少人患流感?归纳小结本节课应掌握:利用建立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利用恰当方法解它.学生活动学生解答课本的例子,总结解题经验学法指导通过典型、生动的事例,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作业教材P48习题22.3复习巩固1 综合运用4、6.板书设计22.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一)1、用“倍数关系”建立数学模型2、m(1±x) 2 =M3、例题1、2的讲解4、巩固练习……5、课时小结:…6、课外作业:…课后反思课题22.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二)教材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本节继续讨论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

初中数学课一元二次方程教案设计反思教案

初中数学课一元二次方程教案设计反思教案

初中数学课一元二次方程教案设计反思教案
课题人教版第二十二章22.1一元二次方程
作者及工作单位上林县白圩初中:卢朝伟
教材分析
1.本节在引言中的方程基础上,首先通过两个实际问题,进一步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具体例子,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出它们的共同点,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2.书中的定义是以未知数的个数和次数为标准,用文字的形式给出的。

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整理为a_2+b_+c=0(a≠0)的形式,即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3、本节始终都有列方程的内容,这样安排一方面是分散列方程这一教学难点,化整为零地培养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方程模型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为由一些具体的方程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学情分析
1、通过课堂练习,大部分学生对概念基本理解,能够找出各项系数,但有少数学困生对于系数符号没有掌握。

2、部分学生由于基础较薄弱,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有一定的难度,解决这问题要以多练为主。

3、学生认知障碍点:一元二次方程与不等式和整式的综合运用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
1、从实际问题引出一元二次方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
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用数学的意识。

2、使学生正确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能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一般形式,正确识别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3、通过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类比、归纳能力,同时通过变式练习,使学生对概念理解具备完整性和深刻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概念的形成及一般形式。

2、难点:从实际问题引出一元二次方程;正确识别一般形式中的“项”及“系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主备人:李建修教材内容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1.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有关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分解因式法),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1.一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求解其中未知数为背景,认识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有关概念。

2.根据化归思想,抓住“降次”这一基本策略,熟练掌握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和分解因式法等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解法.3.经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模型作用,进一步提高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方程这种重要数学工具的基本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有关概念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分解因式法)3.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以及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1.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有关概念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配方法、公式法、分解因式法),3.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以及灵活运用课时安排本章教学时约需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供参考)22.1 一元二次方程 1课时22.2 降次 7 课时22.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3 课时教学活动、习题课、小结22.1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并能够掌握整式方程的定义.2.使学生理解并能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3.使学生理解并能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表达式以及各种特殊形式.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的识别.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什么叫做方程?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2.指出下面哪些方程是已学过的方程?分别叫做什么方程?(l)3x+4=l; (2)6x-5y=7;3.结合上述有关方程讲解什么叫做“元”,什么叫做“次”.引入新课1.方程的分类:(通过上面的复习,引导学生答出)学过的几类方程是没学过的方程有x2-70x+825=0, x(x+5)=150.这类“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的方程,叫做整式方程.”像这样,我们把“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据此得出复习中学生未学过的方程是(4)一元二次方程:x2-70x+825=0, x(x+5)=150.同时指导学生把学过的方程分为两大类: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注意引导学生考虑方程x2-70x+825=0和方程x(x+5)=150,即x2+5x=150,可化为:x2+5x-150=0.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可以化为ax2+bx+c=0(a≠0)的形式.并称之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其中ax2,bx,c分别称为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a,b分别称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注意】二次项系数a是不等于0的实数(a=0时,方程化为bx+c=0,不再是二次方程了);b,c可为任意实数.例把方程5x(x+3)=3(x-1)+8化成一般形式.并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课堂练习 P27 1、2题归纳总结1.方程分为两大类:判别整式方程与分式方程的关键是看分母中是否含有未知数;判别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关键是看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后,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一次还是二次.2.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一个整式方程,经化简形成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则这样的整式方程称一元二次方程.其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其中b,c均可为任意实数,而a不能等于零.布置作业:习题22.1 1、2题.达标测试1.在下列方程中,一元二次方程的个数是( )5+4=0,①3x2+7=0,②ax2+bx+c=0,③(x+2)(x-3)=x2-1,④x2-x⑤x 2-(2+1)x+2=0,⑥3x 2-x4+6=0 A.1个 B.2个 C.3个 D.4个2.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3x 2=5x-2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和常数项,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是( ) A.3,-5,-2 B.3,-5x,2 C.3,5x,-2 D.3,-5,2 3.方程(m+2)mx+3mx+1=0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则( )A.m=±2B.m=2C.m=-2D.m ≠±24.若方程kx 2+x=3x 2+1是一元二次方程,则k 的取值范围是 5.方程4x 2=3x-2+1的二次项是 ,一次项是 ,常数项是教学反思:22.2解一元二次方程第一课时直接开平方法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引导学生通过特殊情况下的解方程,小结、归纳出解一元二次方程ax 2+c=0(a >0,c <0)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准确地求出方程的根. 难点:正确地表示方程的两个根. 教学过程 复习过程回忆数的开方一章中的知识,请学生回答下列问题,并说明解决问题的依据. 求下列各式中的x :1.x 2=225; 2.x 2-169=0;3.36x 2=49; 4.4x 2-25=0.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解题的依据是: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这两个平方根互为相反数.即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a ≥0),那么这样的数有两个,它们是互为相反数. 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方程知识,那么上述方程属于什么方程呢? 新课例1 解方程 x 2-4=0. 解:先移项,得x 2=4.即x 1=2,x 2=-2.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直接开平方法. 例2 解方程 (x+3)2=2. 练习:P28 1、2 归纳总结1.本节主要学习了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直接开平方法. 2.直接法适用于ax 2+c=0(a >0,c <0)型的一元二次方程. 布置作业:习题22.1 4、6题 达标测试1.方程x 2-0.36=0的解是A.0.6B.-0.6C.±6D.±0.6 2.解方程:4x 2+8=0的解为 A.x 1=2 x 2=-2 B.2,221-==x xC.x 1=4 x 2=-4D.此方程无实根 3.方程(x+1)2-2=0的根是A.21,2121-=+=x xB. 21,2121+-=+=x xC. 21,2121+=--=x xD. 21,2121--=+-=x x4.对于方程(ax+b)2=c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不论c 为何值,方程均有实数根B.方程的根是abc x -=C.当c ≥0时,方程可化为:c b ax c b ax -=+=+或D.当c=0时,ab x = 5.解下列方程:①.5x 2-40=0 ②.(x+1)2-9=0 ③.(2x+4)2-16=0 ④.9(x-3)2-49=0 教学反思:第二课时配方法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2.使学生能够运用适当变形的方法,转化方程为易于用配方法求解的形式,来解某些一元二次方程.并由此体会转化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配方的法则. 难点:凑配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过程 复习过程用开平方法解下列方程: (1)x 2=441; (2)196x 2-49=0; 引入新课我们知道,形如x 2-A=0的方程,可变形为x 2=A(A ≥0),再根据平方根的意义,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那么,我们能否将形如ax 2+bx+c=0(a >0)的一类方程,化为上述形式求解呢?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新课我们研究方程x 2+6x+7=0的解法:将方程视为:x 2+2·x ·3=-7, 即 x 2+2·x ·3+32=32-7,∴ (x+3)2=2,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先把方程的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再把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如果右边是非负数,就可以进一步通过直接开平方法来求出它的解. 例1 解方程x 2-4x-3=0.配方法解之.在解的过程中,注意介绍配方的法则. 例2 解方程2x 2+3=7x .练习:P34 1、2题 归纳总结应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ax 2+bx+c=0(a ≠0)的要点是: (1)化二次项系数为1;(2)移项,使方程左边为二次项和一次项,右边为常数;(3)方程两边各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使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 布置作业:习题22.2 1、3题 达标测试1.方程x 2-a 2=(x-a)2(a≠0)的根是A.aB.0C.1或aD.0或a2.已知关于x 的方程(m+3)x 2+x+m 2+2m-3=0一根为0,另一根不为0,则m 的值 为A.1B.-3C.1或-3D.以上均不对 3.若x 2-mx+41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m= A.1 B.-1 C.±1 D.以上均不对4.方程x 2=5的解是 ,方程(x-1)2=5的解是 ,方程(3x-1)2=5的解是 5.①+-x x 212=(x- )2 ②++x x 252 =(x+ )2教学反思:第三课时求根公式法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一般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并由此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计算能力.2.使学生掌握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要求学生正确运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难点:1.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2.含有字母参数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式解法.教学过程复习提问提问:当x2=c时,c≥0时方程才有解,为什么?练习:用配方法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1)x2-8x=20; (2)2x2-6x-1=0.引入新课我们思考用配方法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应如何配方来进行求解?新课(引导学生讨论)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步骤.解:∵a≠0,两边同除以a,得把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并两边各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得(a ≠0)的求根公式.用此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公式法. 应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关键在于:(1)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 2+bx+c=0(a ≠0);(2)将各项的系数a ,b ,c 代入求根公式. 例1 解方程x 2-3x+2=0. 例2 解方程2x 2+7x=4.例5 解关于x 的方程 x 2-m(3x-2m+n)-n 2=0.练习P37 1题 归纳总结1.本节课我们推导出了一元二次方程ax 2+bx+c=0(a ≠0)的求根公式,即要重点让学生注意到应用公式的大前提,即b 2-4ac ≥0. 2.应注意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后,再用公式法求解. 布置作业:习题22.2 5、8、10题 达标测试1.若代数式4x 2-2x-5与2x 2+1的值互为相反数,则x 的值为 A.1或23-B.1或32- C.-1或32 D.1或232.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 2+bx+c=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方程总有两个实数根B.只有当b 2-4ac ≥0时,才有两实根 C.当b 2-4ac<0时,方程只有一个实根 D.当b 2-4ac=0时,方程无实根3.已知三角形两边长分别是1和2,第三边的长为2x 2-5x+3=0的根,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A.4B.214C.4或214 D.不存在 4.如果分式3322---x x x 的值为0,则x 值为A.3或-1B.3C.-1D.1或-35.把2)3(32x x +=+化成ax 2+bx+c=0(a ≠0)的形式后,则a= ,b= ,c=6.若分式222---x x x 的值为0,则x=7.已知x=-1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ax 2+bx+c=0的根,则aca b -=__________. 8.若a 2+b 2+2a-4b+5=0,则关于x 的方程ax 2-bx+5=0的根是___________. 教学反思:第四课时因式分解法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应用因式分解法解某些系数较为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难点: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后,对左侧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在初一时,我们学过将多项式分解因式的哪些方法? 2.方程x 2=4的解是多少? 引入新课方程x 2=4还有其他解法吗? 新课众所周知,方程x 2=4还可用公式法解.此法要比开平方法繁冗.本课,我们将介绍一种较为简捷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因式分解法. 我们仍以方程x 2=4为例.移项,得 x2-4=0,对x2-4分解因式,得 (x+2)(x-2)=0.我们知道:∴ x+2=0,x-2=0.即 x1=-2,x2=2.由上述过程我们知道:当方程的一边能够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而另一边等于0时,即可解之.这种方法叫做因式分解法.例1 解下列方程:(1)x2-3x-10=0; (2)(x+3)(x-1)=5.在讲例1(1)时,要注意讲应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讲例1(2)时,应突出讲将方程整理成一般形式,然后再分解因式解之.例2 解下列方程:(1)3x(x+2)=5(x+2); (2)(3x+1)2-5=0.在讲本例(1)时,要突出讲移项后提取公因式,形成(x+2)(3x-5)=0后求解;再利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后求解.注意:在讲完例1、例2后,可通过比较来讲述因式分解的方法应“因题而宜”.例3 解下列方程:(1)3x2-16x+5=0 ;(2)3(2x2-1)=7x.练习:P40 1、2题归纳总结对上述三例的解法可做如下总结: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1.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2.把方程左边的二次三项式分解成两个一次式的积;(用初一学过的分解方法)3.使每个一次因式等于0,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4.解所得的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得到原方程的两个根.布置作业:习题22.2 6、10题达标测试1.对方程(1)(2x-1)2=5,(2)x 2-x-1=0,(3)x x x -=-3)3(选择合适的解法是 A.分解因式法、公式法、分解因式法 B.直接开平方法、公式法、分解因式法 C.公式法、配方法、公式法 D.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2.方程2x(x-3)=5(x-3)的根为 A.25=x B.x=3 C.3,2521==x x D.52=x 3.若x 2-5∣x ∣+4=0,则所有x 值的和是 A .1 B.4 C.0 D.1或45.若方程x 2+ax-2a=0的一根为1,则a 的取值和方程的另一根分别是 A.1,-2 B.-1,2 C.1,2 D.-1,-2 5.已知3x 2y 2-xy-2=0,则x 与y 之积等于6.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m+2)x 2+x-m 2-5m-6=0有一根为0,则m=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