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化学反应的限度 教案(区级)

合集下载

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案

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案

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案【篇一:化学反应限度教学设计】化学反应的限度授课人: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可逆反应的概念,知道可逆反应的特征。

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能够描述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探究实验原理,从而加强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热趣。

通过情景的创设,加深化学的理论知识和生活的实例的联系,加强他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化学原理中的相关现象与生活中事例的比喻,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

重点:可逆反应的判断和方程式的书写;化学平衡状态下的特征。

难点:化学反应平衡的判断。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多媒体辅助法二、教学过程环节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回顾旧知】: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它是描述化学反应的快慢的。

同时也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的影响因素。

那么是否只要我们改变了化学反应的条件,化学反应都会进行完全的?【学生活动】:【新课导入】:同学们举得例子都很到位,我们知道化学反应有些是可以反应完全的,比如碳酸钙是盐酸的反应,碳酸钙在盐酸过量的情况下,是会完全反应的。

同时也有许多反应是不能完全进行的。

我们先结合两张图片回忆一下上个学期我们所学的一个知识点。

氯水的相关性质了。

【解析概念】:我们一起看看ppt上放的两张图片。

同时思考下氯水中含有哪些物质。

氯水具有漂白性(这说明它里面包含次氯酸),同时氯水是呈现黄绿色的(说明它其中含有氯气)。

我们知道氯水少量的氯气溶解在大量的水中形成的,同时氯气和水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次氯酸。

可是即使氯气和水发生反应了,氯气仍然可以存在于氯水中,这说明氯气和水的反应是不完全的。

我们也就称这个反应是有限度的。

【学生活动】:现在大家先在草稿纸上写下氯气和水的反应方程式。

环节二:概念解析,形象讲解【教师活动】:下面我们在一起看看刚刚我们提取出来的两种物质在氯气的这个反应充当什么角色?【学生活动】:氯气是反应物,次氯酸是生成物。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案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案

第⼆节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案第⼆节化学反应的限度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利⽤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2.了解温度、浓度、压强等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够判断平衡移动的⽅向;3.培养设计实验⽅案,分析、处理数据的能⼒。

过程与⽅法:通过“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实验探究,培养设计实验⽅案的能⼒,以及分析实验现象并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通过对“化学平衡常数”“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等问题的讨论,培养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以及从数据中获取信息,总结规律的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分析问题中能够体会到研究的乐趣,学会如何看待事物的多⾯性,并最终了解热⼒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及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课型:新课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课时)【复习提问】什么叫熵?什么叫熵变?如何判断⼀个反应能否⾃发进⾏?【教师】我们利⽤△H-T△S来判断⼀个反应的⾃发性时,如果它⼩于0,我们只能说这个反应有反应的可能性,有反应的趋势。

在实际上到底能不能进⾏反应,还要看有多少反应物发⽣反应转变成了⽣成物,另外还要看反应的速率。

如果反应物只有很少的量转变成⽣成物或反应的速率很⼩很⼩,那么我们只能说这个反应虽有⾃发进⾏的趋势,但仍然没有发⽣反应。

所以要研究⼀个反应,⾸先要研究它的⾃发性问题,接下来就要看它进⾏的程度,也就是限度的问题,最后看反应速率的问题。

好,这节我们就来看看反应限度的问题。

【板书】第2节化学反应的限度【提问】那么如何来表⽰化学反应的限度呢?或⽤什么来反映反应的限度呢?【学⽣】思考,预习【教师】化学反应的限度是指有多少反应物转变为⽣成物的,所以最好⽤⽣成物与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或浓度的⽐值来反应。

那么我们来看下⾯这个表。

【学⽣】观察,计算:交流研讨: 已知反应H 2(g)+I2(g) 2HI (g) ,△H< 0。

现在698.6K和798.6K时分别⽤不同起始浓度的H2、I2(g)、HI进⾏反应,平衡后得到以下实验数据。

化学反应限度教案

化学反应限度教案

化学反应限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知道可逆反应的特点。

2. 让学生掌握化学平衡的原理,了解平衡常数的概念。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平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化学反应限度的定义2. 可逆反应的特点3. 化学平衡的原理4. 平衡常数的概念及计算5. 化学平衡的移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限度、可逆反应、化学平衡原理、平衡常数的概念及计算。

2.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的移动、平衡常数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化学反应限度及平衡的相关问题。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运用数形结合法,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原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化学反应限度及平衡的概念。

2. 理论讲解:讲解化学反应限度、可逆反应、化学平衡原理、平衡常数的概念及计算。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化学平衡知识进行解答。

4. 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提出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练习题成绩等方面,评价学生对化学反应限度、可逆反应、化学平衡原理、平衡常数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评价方法: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桌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

七、教学反思1. 反思内容:teaching objectives的达成情况、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学生的学习效果等。

2. 反思方法:通过查阅教学日志、学生反馈、练习题正确率等数据,进行分析总结。

八、教学拓展1. 拓展内容:化学平衡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工业合成、药物制备等。

2. 拓展方法:查阅相关资料,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化学平衡的实际意义。

九、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提高课堂效果。

化学反应限度教案

化学反应限度教案

化学反应限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理解可逆反应的特点。

2. 掌握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学会运用平衡常数表达式进行计算。

3. 能够运用化学反应限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化学反应限度的定义2. 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3. 平衡常数及其计算4. 化学平衡的建立与破坏5. 化学反应限度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平衡常数的计算,化学平衡的建立与破坏。

2. 教学难点:平衡常数的运用,化学平衡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化学反应限度的问题。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烧水时水不开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限度的问题。

2. 讲解化学反应限度的定义,解释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的关系。

3. 讲解平衡常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举例说明平衡常数的运用。

4. 通过实验或动画演示,展示化学平衡的建立与破坏过程。

5. 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化学反应限度知识进行解释。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化学反应限度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关系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对平衡常数计算方法的熟悉程度。

4. 评价学生运用化学反应限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2. 实验器材:如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3.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4. 网络资源:如相关教学视频、案例分析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化学反应限度的定义,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关系。

2. 第3-4课时:讲解平衡常数及其计算,平衡常数在实际中的应用。

3. 第5-6课时:演示化学平衡的建立与破坏过程,分析实际问题。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高中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案

高中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案

高中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反应的限度概念和计算方法;2. 理解化学反应中限度反应物和多余反应物的概念;3. 掌握化学反应的平衡态和反应物的转化率计算方法。

导入:通过实验演示或图像展示引出化学反应的限度概念,并引发学生对限度反应物和多余反应物的讨论。

教学内容:1. 化学反应中的限度:- 定义:限度反应物是一个反应物中最先用完的反应物;多余反应物是在反应结束后仍有剩余的反应物。

- 计算方法:通过反应方程式和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反应物的数量比较。

2. 化学反应的平衡态:- 定义:当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达到一定比例时,反应达到平衡态。

- 反应物的转化率:反应物的转化率表示反应物被转化为生成物的比例。

- 计算方法:通过实验数据或平衡式中的系数,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实例练习:1. 对于反应式2H2 + O2 -> 2H2O,如果有3mol H2和2mol O2参与反应,求限度反应物和多余反应物。

2. 对于反应式N2 + 3H2 -> 2NH3,如果有4mol N2和8mol H2参与反应,求反应的平衡态下N2的转化率。

实践应用:让学生通过实验或模拟实验,验证化学反应的限度概念,并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检测评价:布置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化学反应限度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化学反应的限度如何影响反应过程和产物得率。

课堂总结:总结化学反应的限度概念和计算方法,强化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反馈和实际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案

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案

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案教案主题:化学反应的限度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反应的限度概念。

2. 掌握如何计算化学反应的限度。

3. 理解化学反应限度对反应速率与产物数量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板书或投影仪。

2. 化学反应公式和反应速率方程的例子。

3. 实验装置和化学试剂。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学生观察一种化学反应的示范实验,例如放一块锌片进入盛满盐酸的试管中,观察产生气体的现象。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反应是否可以一直进行下去?反应会到达一个什么样的“限度”?理论讲解:1. 板书或投影仪上给出化学反应公式,例如:Zn + 2HCl → ZnCl2 + H2。

2. 解释反应公式中的化学符号和数字的含义。

3. 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是否永远进行下去?4. 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限度,即反应物的数量限制了反应的进行。

5. 进一步解释化学反应的限度对反应速率和产物数量的影响。

例如,当反应物A的数量达到反应的限度时,反应速率会减慢,产物的生成量也会减少。

计算练习:1. 给出一个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方程,例如:rate = k[A]。

2. 引导学生计算反应速率随反应物浓度变化的关系。

3. 引导学生思考,当反应物的浓度达到一定数值时,反应速率是否会变化?为什么?实验探究:1. 设计一个实验,例如,利用导线连接一片锌片和一块铜片,浸泡在盛满铜离子溶液的两个杯子中。

2. 观察实验过程中铜在锌片上的生成情况。

当铜生成一定量后,观察反应是否停止,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停止。

讨论和总结:1.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

2. 总结化学反应的限度对反应速率和产物数量的影响。

3.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反应物的数量,还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化学反应的限度。

拓展活动:1. 学生可选取其他化学反应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并记录反应过程中的限度现象。

2. 小组讨论不同反应的限度条件可能出现的原因。

作业:要求学生总结化学反应的限度概念,并选择一个化学反应进行研究报告。

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案

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案

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反应的限度概念;2.掌握化学反应限度的计算方法;3.能够理解和应用化学反应限度在实际问题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1.化学反应的限度概念的介绍;2.化学反应限度的计算方法的教学;3.应用化学反应限度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分析。

教学难点:1.化学反应限度的计算方法的理解和应用;2.化学反应限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化学反应限度的相关知识资料;2.学生准备:化学实验器材、材料。

教学过程:【导入】1.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是否知道化学反应有限度的概念?它在化学实验和生产中的作用是什么?2.学生回答问题。

【讲授】1.介绍化学反应的限度概念:2.化学反应限度的计算方法:(1)摩尔比法:根据反应物的化学方程式以及实验数据,计算反应物的摩尔比,从而得到化学反应的限度。

例如,对于A与B之间的化学反应:A+B→C,如果实验数据表明在实验条件下A与B的摩尔比为1∶2,则A对于B的限度为1∶2(2)摩尔质量法:根据反应物的物质的质量和摩尔质量的关系来计算化学反应的限度。

例如,如果反应物A的质量为50g,摩尔质量为10g/mol,反应物B的质量为80g,摩尔质量为8g/mol,则A对于B的限度为(50g/10g/mol):(80g/8g/mol)=5:10=1:2(3)体积法:根据反应物溶液的体积和浓度的关系来计算化学反应的限度。

例如,如果反应物A的溶液体积为100mL,浓度为0.1mol/L,反应物B的溶液体积为200mL,浓度为0.2mol/L,则A对于B的限度为(0.1mol/L × 100mL):(0.2mol/L × 200mL)=10:40=1:43.应用化学反应限度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应用化学反应限度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假设A和B是两种可燃物质,它们之间的反应如下:A+B→CO₂+H₂O。

根据化学方程式和已知条件,计算A和B之间的化学反应限度,能够帮助我们判断反应过程中的燃烧程度和产物生成的多少。

高中化学反应限度的教案

高中化学反应限度的教案

高中化学反应限度的教案
年级:高中
主题:反应限度
教学目标:
1. 理解化学反应中的限度概念。

2. 掌握如何计算反应的限度。

3. 能够根据反应的限度计算出产物的产生量。

4. 掌握化学反应中的相关计算技巧。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或其他教学工具。

2. 化学实验材料。

3. 计算工具。

教学活动:
1. 导入:通过引用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反应例子,引起学生对反应限度的兴趣和认识。

2. 知识讲解:讲解反应限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介绍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3. 案例分析:给学生几个实际反应的例子,让他们根据反应物的量和限度来计算产量。

4. 实验操作:进行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并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反应的限度和产量。

5. 讨论总结: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和计算过程,进行讨论和总结,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评估方法:
1. 口头提问:随堂随机提问学生相关知识点。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果和讨论。

3. 小测验:进行一次简单的考试,检测学生对反应限度的掌握程度。

教学延伸:
1. 拓展知识:介绍更复杂的反应限度计算方法,并让学生进行更多实验。

2. 实践应用:邀请专业化学家或工程师来分享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应用反应限度概念。

3. 研究课题:让学生自选一个关于反应限度的研究课题进行探究,展示成果并进行讨论。

化学:2. 2《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案

化学:2. 2《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案

化学:2. 2《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案部门: xxx时间: xxx制作人:xxx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勿作商业用途第二节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案目标】:1、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2、运用化学平衡常数对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判断3、运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计算,转化率的计算4、正确理解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利用勒夏特列原理加以解释。

【学习过程】:[引言]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之间有怎样的定量关系,请完成43页[交流与研讨],你能得出什么结论?b5E2RGbCAP一、化学平衡常数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生成物浓度以系数为指数的幂的乘积与反应物浓度以系数为指数的幂的乘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这个常数就是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简称平衡常数)p1EanqFDPw2、表达式: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mA<g)+nB<g)pC<g)+qD<g)当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时,K==cp(C>·cq(D>/cm(A>·cn(B>引导学生完成44页【交流与研讨】1、2两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3、平衡常数的意义:<1)平衡常数的大小反映了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也叫反应的限度)。

K值越大,表示反应进行得越完全,反应物转化率越大;K值越小,表示反应进行得越不完全,反应物转化率越小。

<2)判断正在进行的可逆是否平衡及反应向何方向进行:对于可逆反应:mA(g>+nB(g>pC(g>+qD(g>,在一定的温度下的任意时刻,反应物的浓度和生成物的浓度有如下关系:Qc=Cp(C>·Cq(D>/Cm(A>·Cn(B>,叫该反应的浓度商。

DXDiTa9E3d Qc<K ,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Qc=K ,反应处于平衡状态Qc>K ,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3)利用K可判断反应的热效应若升高温度,K值增大,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高中化学反应限度教案

高中化学反应限度教案

高中化学反应限度教案
学科:化学
年级:高中
课时:1
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反应中限度的概念和意义。

2.掌握如何通过反应物的量来计算产物的生成量。

3.能够应用限度概念解决化学反应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1.化学反应限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如何根据反应物的量来计算产物的生成量。

3.限度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1.化学反应中限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限度概念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掌握如何根据反应物的量来计算产物的生成量。

2.能够独立解决化学反应限度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化学反应中的实例引入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启发学生思考。

二、讲解(15分钟)
1.讲解化学反应中限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介绍如何根据反应物的量来计算产物的生成量。

三、示例演练(15分钟)
教师通过示例演练,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四、操练(15分钟)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拓展(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限度概念在其他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六、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七、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相关练习题目作为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有了清晰的了解,掌握了相关计算方法,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练习和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化学反应限度的知识。

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案

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案

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案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反应的限度的概念;2. 掌握限度反应的计算方法;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化学反应的限度概念;2. 限度反应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限度反应与剩余反应的关系;2. 实际问题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引入化学反应的概念,复习化学反应的基本知识。

2. 出示一道问题:“当氧气与铁粉发生反应时,氧化亚铁(FeO)和二氧化铁(Fe2O3)是两个可能的产物。

如果给定50g铁粉和63g氧气,那么反应后剩余的哪种产物较多?”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

二、讲解(30分钟)1. 解答导入提问,并引入化学反应的限度概念。

限度反应指的是在化学反应中,某一物质的用量已经完全用完,不能再继续反应,此时反应即停止。

剩余反应指的是仍存在于反应体系中但未反应完全的物质。

可以通过限度反应的计算方法来判断哪种产物会剩余较多。

2. 讲解限度反应的计算方法。

(1)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物质的化学计量关系,找出限度反应物质与剩余反应物质之间的化学计量关系。

(2)将已知的物质量按照化学计量关系转化为摩尔数。

(3)根据摩尔比例计算出限度反应物质的用量。

三、实践与运用(30分钟)1. 设计实验:以氧化亚铁(FeO)与氧气的反应为例,设定反应的初始物质量,并反应一定的时间后进行化学计量实验,验证反应物质的限度反应量。

2. 实验操作流程:(1)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确定氧化亚铁和氧气的化学计量关系。

(2)准备好所需的实验器材和试剂。

(3)按照实验要求将试剂称量并放置于反应容器中。

(4)反应一定时间后停止反应,并进行化学计量实验,确保反应物质的质量。

(5)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出限度反应物质的用量是否与预期结果一致。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化学反应的限度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拓展应用: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教学方法】1. 导入引导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习的兴趣。

化学反应的限度-教学设计

化学反应的限度-教学设计

化学反应的限度-教学设计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达到一定比例时,反应停止。

②在平衡状态时,正反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讲解】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平衡状态时,反应停止不代表反应结束,而是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达到了一定比例,反应速率相等,达到了动态平衡。

板书】二、化学平衡常数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之比的定值称为化学平衡常数。

2.计算公式:Kc=[C]^c[D]^d/[A]^a[B]^b讲解】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化学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与反应物的初始浓度无关。

板书】三、平衡常数的应用1.判断反应的方向:当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比值不等于化学平衡常数时,反应会向浓度较低的一侧进行。

2.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由化学平衡常数可以计算出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

讲解】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不仅限于上述两点,还可以用于计算反应的平衡浓度、判断反应的可行性等。

三、教学总结本节课主要研究了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及其应用。

通过对化学平衡常数的讨论,培养了学生分析、处理实验数据以及从数据中获取信息、总结规律的能力。

同时,化学反应的限度也是认识化学反应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维度,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化学反应中,正向反应速率(V正)与反向反应速率(V 逆)相等时,称为动态平衡。

在动态平衡状态下,各组分的浓度或物质的量保持不变,但并不一定相等。

当外界条件发生改变时,平衡状态将被破坏,导致平衡移动并建立新的平衡。

例如,当增加反应物浓度或减少产物浓度时,平衡将向正向反应方向移动,直到新的平衡被建立。

化学反应的限度也是一个重要概念。

当反应物被完全消耗或产物达到饱和时,反应就无法继续进行,这时反应达到了极限。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了解反应的限度,以便确定最优反应条件和产量。

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案(精品篇)(4份) 2

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案(精品篇)(4份) 2

单位:枣庄八中北校课时课题:《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第2节化学反应的限度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2014 年10 月24 日,星期四第三课时化学平衡常数一、教学内容: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第2节化学反应的限度二、教材分析:化学平衡在在高中四大平衡中是最重要的,它在生活实践中运用的很少,知识很抽象,所以学生不好接受,它在高考中出现的机率是百分之百,所以这部分内容要高度重视,这部分内容在必修二中已经讲了一部分,在这里是对必修二的知识的一个回顾和提升由于这部分内容在必修二中学习了,但是由于高一时课时少再加上同学不够重视,所以虽然有些内容讲过了,但是还要进一步加强。

三、设计思路:先复习回顾,再讲述新内容,先同学讨论归纳,再提出注意事项,最后小结然后提出疑问下节课探讨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2)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2、过程与方法(1)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2)通过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3)通过对数据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提高学生逻辑归纳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以本节知识为载体使学生感到获取新知识新方法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积极实践的科学作风五、重点、难点:本节重点、难点: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的书写、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

六、教学方法:题探究式教学合作探究式教学2HI (g)cCNH3(g) Fe(s)+CO2(g)1、关于 C(s)+H 2O(g)CO(g)+H 2(g)的平衡常数(K)书写形式,正确的是( )2、在某温度下,可逆反应m A + n B p C + q D 的平衡常数为K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K 越大,达到平衡时,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

B .K 随反应物浓度的改变而改变。

C .K 越小,达到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越大。

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案)

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案)

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可逆反应,理解可逆反应有一定的限度;2、知道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初步建立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3、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用实验和事实使学生理解化学反应是有限度的【教学难点】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我们知道将氯气溶于水中,可以得到新制氯水。

那么,新制氯水的成分有哪些?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何书写?[学生回答、板演]新制氯水中含有主要微粒:分子有:H2O Cl2 HClO离子有:H+ Cl- ClO- OH-(极少量)反应方程式:Cl2+H2O HCl+HClO[说明]为何氯水中既有反应物(Cl2)存在,同时又有与水反应的生成物(HCl、HClO)存在说明氯气有与水反应既可向正反应方向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称可逆反应。

[板书] 一、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称可逆反应。

[活动与探究] 课本P301、已知FeCl3溶液和KI溶液能发生如下反应:2Fe3++2I-==2Fe2++I2取5mL0.1mol·L-1KI溶液,滴加0.1 mol·L-1FeCl3溶液5~6滴,继续滴加2mLCCl4,充分振荡。

静止后观察到什么现象?取上层溶液,用KSCN溶液检验是否还存在Fe3+。

该实验说明了什么?[实验现象结论(1)FeCl3溶液和KI溶液反应(2)在反应(1)的溶液中加CCl4, 振荡,静止(3)取(2)的上层溶液,滴加KSCN溶液2、取一支洁净的试管,向试管中加入0.1 mol·L AgNO3溶液2mL,向AgNO3中加入稍过量的铜粉,反应一段时间后,取上层清夜于另一试管中,再向试管中滴加1 mol·L-1KBr 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这一实验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活动]根据实验填表。

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案

2.2.2 化学反应的限度课型:新授使用人使用时间【知识序列要求的教学内容】:(1)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限度的存在,了解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和产生原因(2)通过分析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化学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认识化学平衡状态。

(3)知道达到化学反应限度的特征。

【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需要教师多引导,学生对于反应限度的理解刚开始肯定是不够透彻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大量的练习中为学生总结方法与规律,让学生逐步掌握化学平衡的特征及判断方法。

[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知道可逆反应的特征。

2、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征,能够判断平衡状态,知道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会发生移动。

3、认识化学反应的进行是有一定限度的。

一、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状态1.可逆反应(1)概念:在相同条件下同时向_______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称为可逆反应。

(2)特点:一定条件下,反应物_______________转化成生成物,反应只能进行到一定限度。

(3)表示:在可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用“”号代替“”号。

2.化学平衡状态(1)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对于可逆反应2SO2+O2催化剂△2SO3,在一定温度下,将2molSO2(g)和1molO2(g)通入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

其化学反应速率与时间关系如图所示。

①反应开始时:v(正)最大,v(逆)为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反应过程中:v(正)逐渐________,v(逆)逐渐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反应达到平衡时(t1后):v(正)=v(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____________(2)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随时间的延长而____________,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________,这种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讲义:化学反应的限度 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教师版)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讲义:化学反应的限度 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教师版)

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1.了解可逆反应及其特点。

2.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及标志,知道改变条件化学平衡会发生改变。

3.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一、化学反应的限度1.可逆反应(1)可逆反应的概念:在同一条件下正反应方向和逆反应方向均能进行的化学反应。

书写可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时,不用“===”,用“”。

(2)可逆反应的特点:①正反应和逆反应同时进行②正反应和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进行③反应物和生成物同时存在2.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1)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向反应容器中加入SO 2和O 2发生反应:2SO 2+O 22SO 3浓度速率变化v 正、v 逆关系开始反应物浓度最大v 正最大v 正>v 逆生成物浓度为0v 逆为0变化反应物浓度减小v 正减小v 正>v 逆生成物浓度增大v 逆增大平衡反应物浓度不变v 正不变v 正=v 逆生成物浓度不变v 逆不变(2)用速率变化图像表示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3.化学平衡状态(1)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如果外界条件(温度、浓度、压强等)不发生改变,当可逆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的浓度与生成物的浓度都不再改变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

(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研究对象是可逆反应等: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动:动态平衡,反应并未停止定:各组分的浓度不再改变变:外界条件改变,原平衡将被打破,在新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状态4.化学反应的限度(1)化学平衡状态是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所能达到或完成的最大程度,即该反应进行的限度。

(2)对化学反应限度的理解①化学反应的限度决定了反应物在一定条件下的最大转化率。

转化率=该反应物参加反应的物质的量反应物的初始量×100%②同一可逆反应,不同条件下,化学反应的限度不同,即改变条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一个化学反应的限度。

二、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1.化学反应条件控制的目的(1)促进有利的化学反应:提高反应速率;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即原料的利用率。

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案

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案

化学反响的限度教课方案【篇一:化学反响限度教课方案】化学反响的限度讲课人:一、三维目标知识和技术:认识可逆反响的观点,知道可逆反响的特色。

认识化学均衡的成立,能够描绘化学均衡状态的特色。

过程和方法:经过实验演示,指引学生察看实验,研究实验原理,进而增强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热趣。

经过情形的创建,加深入学的理论知识和生活的实例的联系,增强他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经过化学原理中的有关现象和生活中案例的比喻,表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生活的教课理念。

要点:可逆反响的判断和方程式的书写;化学均衡状态下的特色。

难点:化学反响均衡的判断。

教课方法:解说法,实验法,多媒体协助法二、教课过程环节一:回首旧知,引入新课【回首旧知】: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化学反响速率,它是描绘化学反响的快慢的。

同时也经过实验研究化学反响的影响要素。

那么能否只需我们改变了化学反响的条件,化学反响都会进行完整的?【学生活动】:【新课导入】:同学们举得例子都很到位,我们知道化学反响有些是能够反响完整的,比方碳酸钙是盐酸的反响,碳酸钙在盐酸过度的状况下,是会完整反响的。

同时也有很多反响是不可以完整进行的。

我们先联合两张图片回想一下上个学期我们所学的一个知识点。

氯水的有关性质了。

【剖析观点】:我们一同看看 ppt 上放的两张图片。

同时思虑下氯水中含有哪些物质。

氯水拥有漂白性(这说明它里面包括次氯酸),同时氯水是表现黄绿色的(说明它此中含有氯气)。

我们知道氯水少许的氯气溶解在大批的水中形成的,同时氯气和水会发生化学反响生成次氯酸。

但是即便氯气和水发生反响了,氯气仍旧能够存在于氯水中,这说明氯气和水的反响是不完整的。

我们也就称这个反响是有限度的。

【学生活动】:此刻大家先在底稿纸上写下氯气和水的反响方程式。

环节二:观点剖析,形象解说【教师活动】:下边我们在一同看看刚才我们提拿出来的两种物质在氯气的这个反响充任什么角色?【学生活动】:氯气是反响物,次氯酸是生成物。

第2节 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案

第2节  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案

第2节化学反应的限度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展示学习目标】
1. 理解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 能够借用Q与K的关系解释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的原因。

学生阅读学习目
标。

明确学习目标,
增强任务驱动
型。

【板书】
三、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浓度的影响
【活动探究1】
平衡体系:Fe3++3SCN-Fe(SCN)3
请根据提供的试剂和仪器,设计实验探究浓度对平衡的影响。

备选试剂:
①0.01mol/L FeCl3溶液
②1mol/LFeCl3溶液
③0.03mol/L KSCN溶液
④1mol/LKSCN溶液
温馨提示:方案设计思路分组讨论并设计实
验方案。

各组汇报实验方
案,讨论实验方案
的正确性。

培养学生合作探
究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分析问题,并总结好实验结论。
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
【学生展示】1、学生上台,将0.01mol·L-1FeCl3溶液和0.03mol·L-1KSCN溶液等体积混合,等分成三份,标好序号。
实验设计
实验现象
实验溶液是血红色
②号加入少量1mol·L-1KSCN溶液
学生观察,体会平衡的建立与破坏。
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出课题】当Q1=K1时,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Ⅰ
,条件发生改变时,Q≠K,平衡被破坏,一段时间后,Q2=K2,建立平衡状态Ⅱ。这样化学平衡发生移动。根据以上分析,哪些条件的改变可能会引起Q与K的不等?
(浓度和温度)
学会总结。
【过渡】下面我们就从浓度和温度这两方面来探究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限度
第三课时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厦门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陈銮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时间
2014年3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平衡移动的涵义。
(2)了解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够据此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
(3)通过指导-自主实验探究,培养实验设计、观察及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探究”中的实验探究,培养实验设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和总结能力;
血红色变深
平衡正向移动
③号加入少量1mol·L-1FeCl3溶液
血红色变深
平衡正向移动
观察实验现象,做好记录,在教师指导下分析实验结论。
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学生展示】2、增大或减小反应物的浓度,增大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化学平衡将怎样移动?为什么?完成表格:
完成表格,做好笔记。
浓度
Q与K
平衡移动
(2)通过指导-自主实验探究,了解认识、解决问题的一般程序与方法。
(3)运用多媒体视频等手段,增强学习的效果。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体会化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兴趣。
(2)体会化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
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难点
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探究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法、实验探究法、讨论归纳法、指导-自主学习法
2、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利用Q与K的关系判断浓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阅读
了解学习内容和重点。
【自主学习】阅读书本P46,独立完成导学案的自主学习部分。请同学发表答案和疑问。
自主阅读解答
提高阅读总结能力
【情景引导】展示托盘天平:在两边放上等量的物质,使之平衡。(当我们取出其中一边的部分物质时,天平失去平衡,如果另一边也取出同样的物质,天平又会恢复平衡。)
反应物浓度增大
Q<K
正向移动
反应物浓度减小
Q>K
逆向移动
生成物浓度增大
Q>K
逆向移动
生成物浓度减小
Q<K
正向移动
理解浓度的改变造成的Q与K的关系变化,并能据此判断化学平衡的移动。
【总结】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反应物浓度增大,生成物浓度减小,平衡正向移动;
反应物浓度减小,生成物浓度增大,平衡逆向移动。
【学生展示】学生上台演示实验:将NO2和N2O4平衡体系分别浸入热水和冰水中。
观察,记录,讨论,分析实验记录及分析:
实验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降温
红棕色变浅
平衡正向移动
升温
红棕色变深
平衡逆向移动
提高实验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小结1】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
降低温度,化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
在教师指导下从焓变及实验结论分析问题。
3、应用
教学反思
加深对焓变,温度,K值三者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课堂练习】(1)2SO2+O2≒2SO3△H < 0
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
降低温度,平衡正向移动。
练习。
巩固知识,加深理解。
活动与探究二:浓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活动与探究】根据导学案,完成以下问题:
1、进行表格中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2、完成导学案“交流研讨”,总结出浓度改变,平衡的移动方向。
教学用具
多媒体,仪器和药品:装有NO2的二联球、烧杯、试管、量筒、滴管、冷水、热水、0.01mol·L-1FeCl3溶液、0.03mol·L-1KSCN溶液、1mol·L-1FeCl3溶液和1mol·L-1KSCN溶液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温度对化学平衡及化学平衡常数的影响。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通过改变Q实现。
做好笔记。
掌握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生产思考】工业上合成氨的反应:
N2(g)+3H2(g)≒2NH3(g)
根据所学知识,思考如何提高合成氨反应的产率?
1、增大反应物浓度
2、移走生成物氨气
3、降低温度
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谈一谈】谈谈今天的收获。
自主总结今天所学重点。
【板书】三、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过渡到探究。
活动与探究一:温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活动与探究】根据导学案,完成以下问题:
1、进行表格中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2、通过导学案的问题,分析总结出温度改变,平衡的移动方向。
3、温度变化时,平衡常数会改变吗?怎么变?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探究
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分析总结能力
做好笔记。
提高问题分析能力。
【小结2】投影表格:
△H
温度的变化
K的变化
△H>0
温度升高
K增大
温度降低
K减小
△H<0
温度升高
K减小
温度降低
K增大
分析,思考,完成表格内容。
总结: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化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是通过改变K实现的。
重申重点。
【作业】1、书P52 1-2,5 书上 2、导与学
【板书设计】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限度
三、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温度的影响→通过改变平衡常数K实现
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
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
2、浓度的影响→通过改变浓度商Q实现
↑反应物/↓生成物浓度,平衡正向移动;
↓反应物/↑生成物浓度,平衡逆向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