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除湿法治疗带下病的临床体会
一例母猪产后带下不孕症的中医治疗与讨论
2 病 因分 析
带下 ,俗称 白带 ,本是母畜阴道 内正 常的分泌 物, 无臭无味 , 但是在各种致病 因素 的作用下 , 会使 带下的数量、 色泽 、 质地 、 气味等改变 , 患畜常作频频 排 尿状 , 每 次 只是 排 出少 量 的分 泌物 , 时 伴 有外 但 有
阴红肿 、 烂 、 痒 、 溃 瘙 疼痛 等 。 根据 此 例 的 临床 症 状 可诊 断为 湿 热 下 注胞 宫 。 母 猪 产 后 伤 津 耗气 , 胃运 化 功 能 减 弱 , 自内生 ; 脾 湿 湿性 重 浊 , 故其 分 泌 物 赤 白不 洁 ; 易 伤脾 阳 , 食 湿 故
而带下不孕症在I床上 比较少见 ,只有带下病发展 临 到一定程度后才会引起不孕 ,使仔猪的生产率大大 下降 ,笔者 以 1 例母猪带下不孕症 的中医治疗及体 会以表述本病的防治 , 供参考。
4 治 疗 结 果
投药 2 剂后 , 病猪精神、 食欲 、 症状等明显好转 , 再投 2 , 剂 当月发情期 即正常 , 注意环境卫生和饲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素的残 留较大 ,不利于人类健康 ,而中草药的天然
性 、 功 能 多
j 、 剐作 用 小 、 廉 寺 性 霉 价
特点 , 具备
多特点 。
面I
养殖技术顾 问 2 1. 009
源性 细 菌 感染 造 成 的 ,对此 病 的 防治要 注意 配种 和 助产 的严 格 消毒 以及 产后 及 时 的护 理 子宫 。对产 后 子宫 的护理 要 按 照抗 菌 消炎 、 强 子宫 活性 、 增 促进 子
龙胆草 ( 酒炒 ) O , 3 克 黄芩 ( )0 , 炒 3 克 栀子 ( 酒 炒 ) 0克 , 2 木通 1 , 前子 3 5克 车 0克 , 当归 ( 炒 )0 酒 3
褚玉霞教授治疗带下病经验
【 关键词 】 带下病 ; 中医药疗法 ; 中医师 ; 褚玉霞
褚玉霞 教授 系河 南 中 医学 院 硕 士生 导 师 , 主任 医师 , 南 省 首 届 名 中 医。 褚 老 从 事 中 医 妇 科 临 河
Hale Waihona Puke 党参 补 中益气 , 术 燥 湿运 脾 , 苍 车前 子 利 湿清 热 , 令
( 稿 日期 :0 0—0 收 21 7—1 ) 1
( 接 第 75页) 上 4
下) 外洗 , 配合 达 克 宁 阴道 栓 阴塞 ; 为 老 年 性 阴道 若
炎 , 阴道 干 涩 时 减 枯 矾 加 马 鞭 草 、 参 、 草 , 伴 丹 甘 并 配 合应用 乳 酸菌 阴道 胶 囊 阴塞 , 在 排 除 生 殖 系统 或
癌 变和肿 瘤 后 , 量 使 用 欧 维 亭 软 膏 外 涂 ; 阴 白 适 外 色病 变时 , 可用 洗 阴 煎减 枯 矾 加 姜 黄 、 骨 脂 ; 有 补 如
皲裂 溃疡 者减 花椒 加 百 部 、 梅 、 子 , 用 蛋 黄 油 乌 诃 并
减少 , 阴痒减 轻 , 自觉 腰 酸 乏 力 好 转 , 不 更 方 , 效 继
予 以调理 。于 2 0 0 9年 3月 2 0日四诊 时告 知 已孕 4 4
外涂 。 同时 , 据 中 医 理 论 的整 体 观 , 下 病 涉 及 根 带
・
名 医经 验 ・
褚 玉 霞教 授 治 疗 带 下 病 经 验
李玲玲 郭瑞 何 春 晖
【 摘要 】 带下病是 妇科 常见 病 、 发病 , 多 尤以育龄 妇女为 多见 , 重影 响着 妇女 的工作 和生 活, 严
其较高的发病率 , 使之诊治愈加重要 。褚玉霞教授从事 中医妇科 临床 、 教学 、 科研工作 4 0余 年 , 学 治 严谨 , 学验俱 丰 , 擅长诊治妇科各种疑难杂症 , 临床上采 用标本兼顾 、 内外 同治 的方 法 , 用 中医药 治 运
健脾祛湿法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
健脾祛湿法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2.广元市精神卫生中心四川广元,628000摘要:目的:总结健脾祛湿法治疗患者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研究时间为2019年的3月到2020年1月。
研究选取我院的86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案例。
在患者入选时应用掷骰子的方法完成分组。
常规组和实验组分别接收西医、中医治疗。
以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作为指标对比。
结果:在不同治疗方案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整个治疗期间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
结论:健脾祛湿法治疗患者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突出,对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具备显著的改善作用,可以作为常规治疗方式普及。
关键词:健脾祛湿法;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属于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是因为大肠黏膜发生的一种慢性炎症,疾病的发生原因并不是非常明确,临床中的表现主要是以大便带血和腹胀腹痛为主[1]。
临床中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难度较高,疾病存在反复发作的特征,并发症比较多,临床中的治愈难度较高,对于治疗方案的要求也比较高[2]。
对此,为了更好的保障患者顺利康复,本文探讨不同治疗方式及其疗效。
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时间为2019年的3月到2020年1月。
研究选取我院的86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案例。
在患者入选时应用掷骰子的方法完成分组。
实验组男、女患者26例、8例,年龄平均(47.11±3.54)岁;常规组男、女患者25例、9例,年龄平均(48.87±3.77)岁。
例数、性别与年龄治疗无对比价值,P>0.05。
1.2方法常规组提供西医治疗,主要是采用柳氮磺胺吡啶与地塞米松进行治疗。
实验组采用中医治疗,具体药方应用健脾祛湿法。
药物采用云苓15g、黄连炭15g、陈皮10g、白扁豆15g、白头翁15g、车前草10g、吴茱萸12g、白术12g、补骨脂15g。
带下病临床辨治体会
关键词: 带下 /中医疗法; 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2 11 文献标识码 : R7. 3 B
文章编号:04 65 ( 2 0— 09 O l0— 8 2 20 ) 04一 l 0 3
带下病 是妇 科常见病 之一 , 者在 1 年 的 笔 0余 临床 实 践 中, 重带 下病 的虚 实辨 治 , 效 颇 佳 , 注 疗 现略 述拙 见 , 不妥 之处 , 同道 指 正。 请
1 辨 证论 治 Ll 湿热蕴结 带下量 多 ,色乳 白呈凝 乳 块 . 或
2 体 会
2 1 病 因病实和 虚实
夹 杂三端 。《 阴纲 目・ 白带下 门》云 ; 人有 带 济 赤 “ 脉 .横于腰 间,如 束带 之状 .病 生 于此 .故 名为 带 ”。《 傅青主 女 科》云 : 夫 带下 俱是湿 症 。 “ 而 带 名者 ,因 带脉 不能 约 束 而有 此病 ” 。经 期 不卫 生. 产褥后 , 流产 后 , 或妇 科经 阴道 、 宫腔 手术 消毒 不 严格 , 虫蚀 阴 中, 致湿邪 侵 入 带脉 , 结任 脉, 蕴 湿 从 热化 , 浊下 流 者; 经郁 火 亢盛 , 制脾 土 , 移 肝 克 土 湿 不运 而 化火 , 火 下注 , 淫 带脉 者 ; 思 恚怒 湿 浸 忧
带 下病进 行辨 证施 治具 有 一定 的优势 。 中医认 为 白带 是 由脾运 化 , 闭藏 , 肾 任带 二脉 司约的一 种 阴
L52 肾阴虚 : . 带下 赤 白, 质稀 薄 , 部干 涩 , 阴 灼 热瘙 痒 , 头晕 耳 鸣 , 心烦 热 , 痛 , 五 腰 便坚 尿 黄 , 口 苦咽 干 , 红 少苔 , 舌 脉细 数 。治宜滋 阴清 热 。方 宜
止 带方合 五 味 消毒饮化 裁 。
l2 肝 郁 湿 火 |
班秀文教授治疗带下病经验总结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
· 名 医专家经验 ·
班 秀 文教 授 治 疗 带 下病 经 验 总 结
班 胜
(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 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3)
摘要:总结国医大师班秀文教授 治疗带下病的经验 ,班老治疗带下痛强调治湿为主 ,以肾为本 ,勿忘祛瘀 。 关键词 :带下病 ;班秀文 ;名医经验 中 图分类 号 :R249 文献 标 志码 :A 文章编 号 :1007—2349(2018)03—0001—03
升提之药 ,如党参 、黄 芪、白术 、淮 山、扁 豆 、陈皮 、茯 疗带下病 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带下病的治瘀过程 中,
苓 、苍术 、薏仁 、吴茱萸 、砂仁、佛手、半夏 、藿香 、莲子 、 必须注重 因湿致瘀 ,久病人络这一客观事实。因其久
麦芽 、蔻仁 、神曲、炙甘草等 。
病 ,体质多虚 ,再者妇人之身 ,当重其柔弱之本。故带
或阴道灼热 ,头晕耳呜 ,失眠心悸 ,腰背酸困,舌红少 属脾 肾阳虚 ,水湿不化,拟 以温 肾健脾 ,运化水湿治
苔 ,脉细数者 ,常用 知柏地黄汤合芍药甘草汤 以壮水 之。方药 :熟附片 9 g(先煎),党参 12 g,茯苓 12 g,白
2018年第39卷第 3期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
《女科经绝》引缪仲淳所言“白带多是脾虚 ,肝气郁则 连翘 、泽泻等化浊清热泄肾泄肝之品,实为采用“实则
脾 受伤 ,脾 伤则湿 土之气 下 陷 ,是脾 精不 守 ,不 能输 为 泻其子”之法 ,使湿浊祛而肾气复。
荣血 ,而下 白滑之 物 。”其治 疗 ,班 老 多 选 用燥 湿 健 脾 2.3 祛 湿 之时 ,勿忘化瘀 化瘀药 的合理 应 用 ,是治
带下病(附件炎)临床路径
带下病(附件炎)中医临床路径一、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带下病,需要住院中西医综合治疗。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医妇科学》及《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症状:白带增多、绵绵不断、腰痛、神疲等,或见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或脓浊样,有臭气等。
辅助检查:超声、盆腔MRI(必要时)。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带下病(附件炎);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
≤10天(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1)血常规、血型;(2)尿常规;(4)生化检查(包括电解质、肝肾功能、血糖);(5)凝血功能;(6)感染性疾病筛查(如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7)心电图;(8)胸部X光片;(9)超声检查;(10)宫颈脱落细胞防癌检查;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超声心动图、肺功能、血气、阴道清洁度检查等(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患者的年龄、生育要求、经济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中西医治疗方式。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时间。
(八)中医辨证论治。
1.中医内治1)脾阳虚型证候: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无臭气,绵绵不断,神疲倦怠,四肢不温,纳少便溏,两足跗肿,面色晄白,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
治则: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主方:完带汤加减。
方药: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苍术、甘草、陈皮、黑芥穗、柴胡、车前子。
若脾虚及肾,兼腰痛者,加续断、杜仲、菟丝子;若寒凝腹痛者,加香附、艾叶;若带下日久,滑脱不止者,酌加芡实、龙骨、牡蛎、乌贼骨、金樱子等。
2)肾阳虚型证候:带下量多,色白清冷,稀薄如水,淋漓不断,头晕耳鸣,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腹冷感,小便频数,夜间尤甚,大便溏薄,面色晦黯,舌淡润,苔薄白,脉沉细而迟。
带下病中医辨证论治(四)
带下病中医辨证论治(四)白淫【概述】夜间梦交而流出白色或黄色黏液或白天耳闻目睹淫秽之事而不自止地流出黏液,与男子梦遗或滑精相似,均称妇女白淫。
相当于妇女性功能异常。
【病因病理】1.相火亢盛多因情欲不遂,思念太过,相火亢盛而致。
2.心肾两虚房劳太过,心肾虚弱,精关失固,津液下流而注。
【诊断要点】1.根据定义进行诊断,常有梦交或淫念之病史。
2.与白崩、炎性带下相鉴别。
【辩证分型】1.相火亢盛梦交后阴道内流出黄色或淡黄色黏液,心烦急躁,口渴咽燥,目赤头痛,尿赤便艰,腰酸乏力。
苔黄,舌质红,脉弦细而数。
2.心肾两虚无梦而阴道流出白色黏液,头晕目眩,心悸怔仲,神志恍惚,烦热盗汗,腰膝酸软。
苔薄,舌淡胖。
【分型治疗】1.相火亢盛治法:清火宁心止带。
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
太子参15克元参15克丹参12克云茯苓10克五味子9克远志9克当归9克麦冬10克天冬10克柏子仁9克黄芩9克山栀9克生甘草3克加减:性欲亢盛者,加龙胆草12克、丹皮9克、生地30克,去麦冬;阴道黄色分泌物多者,加知母9克、黄柏9克、芡实12克、椿根皮10克。
2.心肾两虚治法:清心益肾,宁神止浊。
方药:交泰丸合清心莲子饮加减。
川黄连3克肉桂1.5克(后下)石莲肉12克皮尾参3克(另煎冲)麦冬10克五味子6克地骨皮9克炙甘草5克浮小麦30克红枣15克山栀12克煅龙骨18克(先煎)煅牡蛎30克(先煎)灵磁石30克(先煎)【中成药】1.金樱子膏每日2~3次,每次1匙,开水冲服。
有收敛止涩作用。
2.天王补心丹每日2次,每次4.5克,吞服。
用于两型白淫都有效。
3.知柏地黄丸每日3次,每次3克,吞服。
用于阴虚火旺者。
【简便方】1.磁石30克(先煎)、灯心草3克、柏子仁9克,水煎服。
2.芡实30克、枸杞子10克、薏苡仁15克、莲子肉,共煮成羹服食。
【其它疗法】【注意事项】1.本病患者除了药物治疗,还须同时接受心理治疗。
2.气功治疗对本病有帮助,以静功为宜。
3.禁读淫乱书刊,禁看淫乱影视剧。
试论治疗带下病的体会
( 。 +) 诊断 为慢 性浅 表性 胃炎 。 证属 肝气 郁结 , 热 湿 阻滞 , 胃失和 降 。 当疏肝 和 胃、 治 清热 化湿 , 方用 理 气
清热 化湿 汤加沉 香 1g, 0 八月 札 1 g 乌 贼 骨 1 g 水 5, 5,
煎服 1 / 。 0 8年 9月 9日二诊。 作 者 认 为 慢 性 胃炎 用 药 宜 微 温 、 凉 , 微 以平 为
治, 慎用 苦 寒 、 峻猛 之剂 , 恐其 败 胃伤气 。 意饮食 忌 注 宜。 饮食 要 定时定 量 、 嚼慢 咽 , 宜饥 饱不 均 、 饮 细 不 暴 暴 食 ; 求病 人 一 定 要 吃早 饭 , 烟 酒 , 要 戒 忌食 辛 辣 之 品 ; 人 宜 食 清淡 、 消化 的 食物 , 病 易 如馒 头 、 粥 、 米 面 条 等 。幽 门螺杆 菌 的治 疗 : 注 意辨 病 与 辨证 相 结 要 合, 不宜 见 “ ” 菌 就予 大 队清化 之剂 。 多种 细菌都 有 很
显 著疗 效 。 1 益 气 养 阴化瘀 法
伴 隐痛 , 嗳气 , 吐酸 , 时轻 时重 , 1年余 。半年 前在 已 某 医 院诊 为 “ 慢性 胃炎 ” 曾用 西药 三联 疗法 。 用第 , 服
4天发 生恶 心 、 头晕 而停 药 。2 0 年 9月 6日初 诊 , 08 自述 2 d前 因生气 诱 发 以上诸 症 。舌苔 黄腻 , 象 弦 脉 数 。纤 维 胃镜示 : 胃粘 膜 弥 漫性 充 血 、 肿 、 有 渗 水 伴 出, 窦 部 有 出 血 斑 和 糜 烂 。尿 素 呼 气 试 验 : P 胃 H
中医辨证治疗带下病——附140例临床观察
婚未育 1 例 , 8 年龄最小 1 5岁, 最大 6 0岁。以 2 岁一 4 5 5岁已婚中年妇 女居 多 。其 中农村 妇女 9 , 镇妇 女 4 5例 城 。 5例 1 2 病例选择 . 本组病例 大多数经妇科 检查 , 白带涂片镜检排 除滴虫 , 霉菌性 阴道 炎 及生 殖 器 肿 瘤 。 13 诊 断与病例 纳入标准 . 本病 中医 辨证 参照 国家 中医 药管 理局 医政 司的 中 医内 、外 、妇 儿科诊断疗效标 准 “ 带下有 色 、质、气 味等改变 , 可伴有 腰酸 、腿软 、 小腹坠胀等症状 者”进 行诊断 。临床表现 :1虚寒( () 脾肾 阳虚) : 型 带下 量多 、色白 、质清 稀或粘稠 无臭 味 , 淋漓不断 , 面色少华 、倦怠 乏力 、 腕闷纳 差、腰膝 酸软 、疲惫 、肢体沉 重 、少 腹冷 感、微痛 喜按 , 或大 便溏泻 、小便 清长或 夜尿 、舌质淡 、苔 白或腻 、脉沉迟 无力 。 ) ( 湿热 2 ( 型: 毒) 带下量多 、色黄如 茶、或赤 白相兼 、粘稠 、气味秽嗅 或阴痒 、 阴 中 自 灼热不适 、腕 闷胁胀 、 口苦 咽干 、或大 便干燥 、小便 短赤 、 感 灼 热 、舌 质 红 、 苔 黄 腻 、脉 濡 数 或 弦 数 。 符合 以上诊断 辨证分 型标准 , 排除 生殖 系统器 质性 病变 及全身 并 性 疾病 所致带 下病 患者 , 可为 本病 治疗 观察 对象 , 均 进行 中医辨 证治 疗。 1 4 治疗方法 . () 寒( 肾 阳虚) 1虚 脾 型治则 : 脾除湿 、 温 肾止带 , 用 《 青主 健 , 方 付 女 科 完带汤 加减 , 药物 : 党参 白术 、苍 术 、山药 、白芍 、柴 胡、车 前 子、荆芥碳 、苑丝子、熟地 、鹿角霜 、续断 、准牛 膝。如 白带 日久 滑 脱不尽者 , 金樱子 、腹 盆 予、芡实 、乌贼骨 、桑螵 蛸 。小 腹冷痛 加 者加 良姜 、吴萸等 。 () 2湿热 ( ) : 毒 型 治则 : 清热( ) 毒 利湿 , 方用加减 逍遥散加 味( 青主 付 女科 ) , 药物 : 柴胡 、白芍 、茯苓 、陈皮 、枝子 、甘草 、黄 柏、泽泻 、地 丁草 , 白带夹有 血丝 或淋漓 不尽加 茜草炭 、仙鹤 草 、青 泽兰 、益母 如 草, 口苦 甚者 加 龙胆 草 。 1 5疗效 标准 . 治愈 : 停药 后 白带恢 复正 常 , 身症状 消失 , 全 妇科 检查炎 症消 失 。 有 效 : 身症 状和 妇 科检 查均 有 不 同程度 的 改善 。 无效 : 改善 。 全 无 1 6治 疗结果 . ( ) 4 例 患者 中 , 110 治愈 5 例 , 4 %, 9 占 2 显效 7 例 , 5 %, 5 占 4 无效 6 例 , 4 总 有效率 9 %。 占 %, 6 () 2 典型病 例 患者 , x 女 ,2岁 , 民 , 庆符镇 白通村 二组 。2 0 年 7月 邓 x, 3 农 住 01 1 6日初 诊 , 主诉 : 下量 多 2 月。病 史 : +月来带 下量较 多 , 带 + 2 色黄 , 质粘稠 , 时有 秽嗅味 。因忙于 农活未 及时治 疗 , E来病情加 重 , 进 l 故前 来求 治 , 证见 脘 闷胁 胀 、 1苦 纳差 、小便 短 数 、量 少 、舌 质 红 , 3 苔 黄腻 。脉 弦数 。末次 月经 2 0 年 7月 1 — 7月 9E。婚 育 史 : 01 1 03 t 2 岁结婚孕 2 1 妇科检 查 : 阴阴道 已婚经产 型 , 2 产 . 外 阴道 通肠 , 膜充 粘 血, 内有较多脓性分 泌物 , 颈轻度糜烂 , 宫 子宫 前位 白带涂 片镜 检 , 细 脓
临床分型治疗带下病的体会
德
医
学
院
学
报
V0 . 8 No 4 2 1 12 . 0 1
序的、 开放的巨系统, 稳定的状态是生命存在的前提, 如果外 在环境因素的作用或内在的结构关 系的失衡破坏了生命系
【 参考文献】
… 孙广仁. 1 中医 基 础 理 删
2 0 .3. 0 l6 2
. 京 :中国 中医 药 出 版 社 , 北
萎黄, 四肢倦怠, 脘闷纳差, 或大便溏薄或四肢浮肿, 苔白或薄 腻, 脉细缓。 治以健脾益气 , 升阳除湿, 佐以疏肝。 方用完带汤 加减。 见痰湿之证, 出现痰多头重, 苔腻者加半夏、 石菖蒲 ; 带 多清稀色白, 腰痛肢冷为脾虚及肾, 可加续断、 杜仲、 覆盆子、 鹿角霜、 菟丝子 ; 气虚甚者加黄芪以助补气之力, 血虚者加当 归以养血, 腹痛者加艾叶、 香附以理气散寒止痛, 若带下滑脱 不固, 久不止者加金樱子、 日 芡实、 龙骨、 牡蛎以固涩止带。 病案举例: 陈某, , 岁, 0 年9 女 2 7 2 9 0 月1日来诊。 自诉白 带量多, 淋漓不净半年 , 质清稀色白, 小腹常有下坠感, 且伴 腰酸腰困, 食欲亦 日 渐减退 , 气短懒言 神疲乏力, 面色咣白, 平素月经多提前 , 经量多, 色淡红, 舌淡苔 白, 脉细缓。 诊为脾 损, 气虚下陷, 任带不固。 治以健脾益气, 阳除湿佐以疏肝。 升 方用完带汤加减。 山药、 黄芪 ̄2g 续断、 r 、 0 党参、 车前子、 白术、 白芍各1g柴胡、 5, 陈皮、 苍术各l 、 杜仲1 、 黑荆芥l 。 水煎 服药3 剂后, 白带减少, 小腹空坠感减轻。 随后在原方基础上 加白果1 、 5 乌贼骨1 , g 再服药3 剂后 , 白带正常, 诸症悉除。 按: 脾气虚弱 , 运化失司, 湿邪下注 , 损伤任带, 使任脉不 固, 带脉失约而为带下过多, 绵绵不断; 脾虚 中阳不振, 故面 色咣白, 神疲乏力, 气短懒言; 脾虚失运则纳呆 ; 脾虚及肾则 小腹下坠, 腰酸腰困; 舌淡、 苔白、 脉细缓均为脾虚湿困之症。 本方侧重在一个 “ 字 , 中山药、 湿” 方 党参、 黄芪、 白术益 气健脾; 车前子利水渗湿; 白芍柔肝 , 轻用柴胡疏肝解郁 , 并 升阳除湿。 黑荆芥入血分, 祛风胜湿; 陈皮、 苍术燥湿健脾, 续 断、 杜仲补肾固冲, 全方以达健脾益气, 升阳除湿止带之效。 2肝经湿热 带下量多, 色黄或黄绿或呈脓性 , 质粘稠或呈泡沫状, 臭 秽, 或流血, 或带中夹血丝 , 或阴中大热, 阴部痒痛, 或少腹胀
李东垣从脾胃辨治带下病的学术思想探微
投稿邮箱:sjzxyx88@(下转第280页)·中医中药·李东垣从脾胃辨治带下病的学术思想探微刀双婷1,郝霞1,杨丽娟1,罗福兰2*(1.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 昆明;2.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 昆明)摘要:李东垣创立了脾胃学说,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著名观点。
李东垣擅长从脾胃辨治带下病,他认为脾胃虚损是带下病的根本原因,在治疗上以温补中焦脾胃为主,辅以燥湿、升阳、泻火为治则,李东垣用药灵活多变,但不离脾胃之根本,重用甘温,慎用苦寒之药,李东垣从脾胃辨治带下病的学术思想具有深远的学术价值,可为带下病的治疗提供更多思路。
关键词:李东垣;脾胃;带下病中图分类号:R271.13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59.157本文引用格式:刀双婷,郝霞,杨丽娟,等. 李东垣从脾胃辨治带下病的学术思想探微[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9):278,280.0 引言李东垣是金元四大家之一,“补土学派”的代表人物,专注于脾胃的研究,他认为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喜怒忧恐、劳疫过度是脾胃虚损的常见原因,他认为“人以胃气为本”,强调脾胃为 “元气”化生之源,李东垣在理论与组方上非常重视升发脾胃之气,脾胃居于中焦,是气机升降的枢纽,脾主升,胃主降,且脾阳之升清,有赖于胃阴之降浊;胃阴之降浊,又有赖于脾阳之升清。
脾与胃互为表里,相互为用。
这种升清降浊的有序运动是水谷正常运化为精微物质的主要形式。
李东垣认为脾胃虚衰是内生百病之根本,带下作为一种局部表现,与湿邪有关,外感湿邪易困脾,湿邪易伤阳气,可致脾阳不足,运化无权,水湿内生,形成内生湿邪,使带下病缠绵难愈。
故李东垣认为脾胃虚损是带下病产生的根本原因,他擅于从脾胃辨治带下病,他的治法及用药均不离脾胃。
现笔者就李东垣从脾胃辨治带下病的理论、治法、方药等作如下探讨[1]。
1 带下病成因李东垣辨治带下病的学术思想与脾胃、元气阴火学说有密切关系[1],在其论著中虽未直接对带下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专门的论述,但从其治法及用药来看,足以体现他擅从脾胃辨治带下病的学术特点。
名老中医治疗带下病的经验
名老中医治疗带下病的经验一、病因病机带下病是一种以阴道分泌物增多为主要特征的妇科疾病。
中医认为,带下病的主要病因是湿邪侵袭、脾虚失运、肾气不足等。
其中,湿邪是导致带下病的主要因素,可由外界环境湿邪侵入,或因脾虚失运,水湿内停所致。
此外,肾气不足也会影响带下的分泌和质地。
二、诊断与分类诊断带下病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和妇科检查。
在中医看来,带下病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1.湿热型带下:带下色黄,质粘稠,有臭味,伴咽痛口干,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2.脾虚型带下:带下色白,量多,质稀薄,无臭味,伴有肢体倦怠,脘腹胀满,纳少便溏。
3.肾虚型带下:带下色白,量多,质稀薄,无臭味,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
三、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中医治疗带下病的方法主要包括清热利湿、健脾益气、补肾固涩等。
常用药物包括黄柏、苦参、白术、山药、芡实等。
此外,还可以采用针灸、艾灸等非药物治疗方法。
四、预防与调护预防带下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过度冲洗阴道。
2.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油腻食物。
3.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过大。
4.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如阴道炎、宫颈炎等。
5.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带下病。
调护方面,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2.饮食宜营养丰富,避免偏食。
3.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4.避免长时间坐卧不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5.注意保暖,避免感冒和感染。
6.五、案例分析以下是三个案例分析,展示了名老中医治疗带下病的经验:案例一:患者李女士,35岁,因带下病前来就诊。
中医诊断为湿热型带下,采用清热利湿的中药方剂治疗。
治疗一周后,症状明显改善。
两周后,症状基本消失。
随访三个月无复发。
案例二:患者张女士,40岁,因带下病前来就诊。
中医诊断为脾虚型带下,采用健脾益气的中药方剂治疗。
治疗两周后,症状有所改善。
四周后,症状基本消失。
随访六个月无复发。
案例三:患者王女士,50岁,因带下病前来就诊。
带下病中医诊疗中的治疗案例分享与解析
带下病中医诊疗中的治疗案例分享与解析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幼儿相关工作的中医师,我积累了不少关于带下病的诊疗经验。
在此,我想与大家分享几个典型案例,以此为例,解析中医治疗带下病的原理和方法。
案例一:患者张女士,32岁,幼师。
就诊时主诉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异味,伴有腰酸背痛,小便黄赤。
经检查,诊断为湿热下注型带下病。
治疗方法:清热利湿,固涩止带。
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用龙胆草、栀子、黄芩、车前子、泽泻等。
同时,配合外用苦参煎剂坐浴,每日两次。
治疗效果:服药一周后,带下量明显减少,颜色变浅,质地变稀,腰酸背痛症状缓解。
继续治疗一周,诸症消失,病情痊愈。
案例二:患者李女士,29岁,幼儿家庭教师。
就诊时主诉带下量少,色白,质稠,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
经检查,诊断为肾阳虚型带下病。
治疗方法:温阳散寒,固涩止带。
选用右归丸加减,药用肉桂、附子、杜仲、巴戟天、熟地黄等。
同时,配合外用吴茱萸煎剂坐浴,每日两次。
治疗效果:服药一周后,带下量逐渐增多,颜色变浅,质地变稀,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症状明显缓解。
继续治疗一周,诸症消失,病情痊愈。
案例三:患者王女士,35岁,幼儿园园长。
就诊时主诉带下色白,质稀,伴有腹痛,月经不调。
经检查,诊断为寒湿困脾型带下病。
治疗方法:温中散寒,健脾止带。
选用理中丸加减,药用干姜、人参、白术、甘草等。
同时,配合外用良姜煎剂坐浴,每日两次。
治疗效果:服药一周后,带下量减少,颜色变浅,质地变稠,腹痛症状缓解。
继续治疗一周,月经逐渐恢复正常,诸症消失,病情痊愈。
1.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明确带下病的病因病机,从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2.内外结合:中药内服与外用相结合,达到标本同治的效果。
3.温阳散寒:对于寒湿困脾型带下病,应注重温中散寒,健脾止带。
4.清热利湿:对于湿热下注型带下病,应注重清热利湿,固涩止带。
5.调理气血:在治疗过程中,注重调理患者的气血,以促进身体健康。
中医治疗带下病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辨证论治,内外结合,调理气血等方面,能够有效缓解带下病的症状,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李丽芸教授治疗带下病的经验撷要
李丽芸教授治疗带下病的经验撷要李丽芸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是广东省著名中医妇科学专家,1993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名中医”光荣称号。
李教授从医50余年,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善治疗妇科疑难杂症,疗效卓著。
现将其临床治疗带下病经验总结介绍如下。
带下一词,首见于《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带下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带下泛指妇女经、带、胎、产诸病而言,狭义带下是专指妇女阴中流出的一种粘腻液体而言,在狭义带下又有生理、病理之别。
《沈氏女科辑要》第九节带下中王孟英曰:“带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
”正常女子自青春期开始,肾气充盛,脾气健运,任脉通调,带脉健固,阴道内即有少量白色或无色透明无臭的粘而不稠的液体,特别是在经期前后、月经中期及妊娠期量增多,以润泽阴户,防御外邪,此为生理性带下。
《女科证治约旨》云“若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酝酿成病,致带脉纵弛,不能约束诸脉经,于是阴中有物,淋漓下降,绵绵不断,即所谓带下也。
”此为病理性带下。
带下病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名闻天下。
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民间有“十女九带”的说法,由此可见带下病严重影响着妇女的工作和生活,其高的发病率,使之诊治愈加重要。
1带下病与湿带下与湿《傅青主女科?带下篇》卷首开宗明义,指出“带下俱是湿证”,因带脉不能约束诸经,湿邪下注所致。
湿为有形之阴邪,其性重浊黏滞,易困阻气机。
《素问?阴阳明论》云:“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胞宫位于人体下焦,最易遭受湿邪侵袭而致病。
外感湿邪和湿邪内生均可导致带下病的发生。
外湿多发生于经行产后子宫血室开放之际,或洗浴用具不洁,或久居阴湿之地,湿浊之邪乘虚而入,损伤任带,内湿为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
湿郁日久,则可化热成毒,蓄湿成浊成痰,湿邪久留于经络,阻滞气机,加之血与湿邪互结,凝而成瘀而湿邪。
湿邪是导致带下病的主要原因,与脾肺肝肾相关。
何若苹教授治疗带下病经验浅析
何若苹教授治疗带下病经验浅析鲁佩佩;何若苹【摘要】[目的]探讨何若苹教授治疗带下病的临证经验.[方法]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方面论述何教授治疗带下病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对其基本方药配伍及常用加减化裁的特色予以总结.[结果]何老师分别以固肾止带、补脾疏肝、滋阴清热、清热利湿为主要治法治疗肾阳虚、脾虚肝郁、心肾不交及湿热下注型的带下病,临床疗效佳.[结论]何老师认为,带下之病,临床单证少见,杂证颇多,故辨证乃临床遣方用药之精髓,此认识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体会.【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38)009【总页数】3页(P1059-1060,1063)【关键词】带下病;何若苹;中医药疗法;辨证经验【作者】鲁佩佩;何若苹【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杭州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5“带下”之名始见于《素问》:“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
”中医带下病的含义范围广泛,包括西医中的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及生殖器官恶性肿瘤等疾病[1]。
临床上常见到患者因带下绵绵不绝,而甚苦恼。
故带下不可轻视。
清代《傅青主女科》将带下列为首卷,并将带下分白、黄、赤、青、黑五色。
但现在常见者多为白带、黄带、赤带,青带、黑带则较少见。
带下的病因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类:外感为外邪侵袭胞脉,损伤冲任督带;内伤多为七情损伤,劳役过度,房事不节。
归纳起来就是带脉失约,冲任不固,带下为病。
何若苹主任中医师系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国家级名中医、博导及硕导,师从国医大师何任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三十余载,擅长治疗内妇科杂病,临床经验丰富。
何老师认为,治疗带下首先分外感和内伤,外感多责之湿热,湿热下注则宜清热利湿。
内伤则从肝、脾、肾治疗带下,认为肝宜条达,脾宜升燥,肾宜固清。
我有幸随师学习,获益匪浅,现将何老师治疗带下的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17 V ol.(9) No.14 -26-健脾除湿法治疗带下病的临床体会Clinical experience of treating leucorrhea by the Jianpi Chushi therapy刘海涛1刘俊宏1﹡杜晓娟2(1.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甘肃兰州,730000;2.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兰州,730000)中图分类号:R271.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7)14-0026-02证型:IDBG【摘要】带下病是临床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带下量、色、质、味等异常为主要表现。
常因感受湿邪或各种原因损伤脾气,湿浊内生,流注下焦而成带下。
本文通过论述湿邪、脾虚与带下病的关系,探讨健脾除湿法治疗带下病,并附典型病例进行分析。
【关键词】健脾除湿法;带下病;理论探讨【Abstract】Leucorrhea is a common gynecological disease, frequently-occurring disease,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amount, color, quality, taste and other abnormalities, often due to feel dampness or a variety of reasons to damage the spleen. In this paper, by discu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ampness, spleen deficiency and leucorrhea, treating leucorrhea by the Jianpi Chushi therapy was discussed; and a typical case was given.【Keywords】The Jianpi Chushi therapy; Leucorrhea; Theoretical discussion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7.14.011“带下”一词首见于《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带下色、质、气味异常,或伴局部或全身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妇科疾病,多属于西医的阴道炎、宫颈炎等。
正常带下乃为肾气充盛,脾气健运,由任带所约束而润泽于阴户的一种无色、质黏、无味的阴液,其量不多,此即《沈氏女科辑要笺正》引王孟英所说:“带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
”其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带下是泛指经、带、胎、产、杂等妇科疾病,因其多数发生在带脉以下的部位,故称为带下。
正如《金匮要略心典》云:“带下者,带脉之下,古人列经脉为病,凡三十六种,皆谓之带下病,非今人所谓赤白带下也。
”狭义带下是指妇女阴道内流出的一种黏稠滑腻液体,如带绵绵而下。
《女科证治约旨》言:“阴中有物淋漓而下,绵绵不断,即所谓带下也。
”《神农本草经》称之为“沃”“漏下赤白”。
《针灸甲乙经》中描述为“沥”“赤沥”“白沥”“下赤白”“赤白沥”“赤淫”,《金匮要略》有“下白物”[1]。
它作为一个独立的病证是在《诸病源侯论》始有记载。
一般有“十女九带”之说。
湿邪是导致带下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本病的主要病机是湿邪伤及任带二脉,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病位主要在前阴、胞宫。
因此,为了进一步探讨带下病的治疗方法以及临床疗效,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健脾除湿法治疗带下病。
1湿邪与带下病的关系带下病就其病理因素来说在于湿,因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邪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
《傅青主女科》一书中首先阐述白带,并提出带下与湿邪密切相关,书中曰:“夫带下俱是湿症,而以带名者,因带脉不能约束而有此病,故以名之”[2],主张从湿辨证论治。
湿邪有内外之分,外湿多因久居湿地,或涉水淋雨,或不洁性交,以致感受湿邪。
脾、肾、肝三脏功能失调是产生内湿之因,脾虚失运,水湿内生;肾阳虚衰,气化失常,水湿内停;肝郁侮脾,肝火夹脾湿下注。
中医常言“无湿不成带”。
因此,湿邪是带下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带由湿致,湿乃脾生,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由于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使脾气受损,运化失职,反注为湿,流注下焦,伤及带脉,而为带下。
由此可见,脾虚湿盛是带下病的基本病机。
所以临症时须谨审病机,准确辨证,分清内湿、外湿,对于寒热不偏,脾虚湿胜之带下,而见白带量多,伴有小腹坠胀、纳呆、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濡滑等症,采用健脾除湿法治疗带下病,每收良效。
2脾虚与带下病的关系《女科经纶·带下门》云:“白带多是脾虚……脾伤则湿土之气下陷,是脾精不守,不能输为荣血而下白滑之物。
”患者由于素体脾虚,或饮食所伤、劳倦过度、忧思气结,损伤脾气,脾虚运化失司,水谷精微不能上输以化血,反聚而成湿,流注于下焦,伤及任带二脉而致带下过多,称为脾虚带下。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如《素问•厥论》指出:“脾为胃行其津液”,说明水谷精微由脾主运化所产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医宗必读》曰:“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生者,故曰后天之本在脾。
”[3]指出机体气血津液的生成和生命的持续运作均依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
李杲《脾CJCM 中医临床研究 2017年第9卷第14期 -27-胃论》也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带下属于人体津液的一部分,而其产生和输布与脾的功能密切相关,脾主运化的功能正常,可以防止体内非正常水液的产生。
带下乃是阴湿之物,在生理状态属津液,是人体阴液的一种,量不多,不致外溢。
若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失常,化为水湿,下注冲任,带脉失约,则可为带下,终年累月,下流白物,如涕如唾,绵绵不断,不能禁止。
带下本为体内之阴液,现之于外则为水湿带状赤白之物,“湿”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
病理状态属湿浊之邪,若脾的运化功能减弱,会导致水湿内生等一系列疾病,则会产生病理状态的带下。
脾主运化,脾健则升,津液输布全身。
若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或肝郁气滞乘于脾土;或命火衰微不能暖脾土,都能损伤中气,使其运化失常,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气血,反聚而为湿浊之邪;流于下焦,损伤任带,而为带下。
脾虚型带下病的临床表现是: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绵绵不断,无臭,劳累后加重,局部无瘙痒、灼热、疼痛;伴面色萎黄或㿠白,四肢倦怠乏力,气短神疲,腹胀、纳呆便溏,或面肢浮肿,舌质淡胖而嫩,边有齿印,苔薄白或白腻,脉缓弱。
3健脾除湿治疗带下病傅氏认为:“夫白带湿盛而火衰……则脾土受伤,湿毒之气下陷,是以脾精不守,不能化荣血以为经水反变成白滑之物,由阴门直下,欲自禁而不可得也。
”运化水湿必须先健脾,水湿不运旨在脾虚。
脾虚湿盛乃其病机。
因此,临症治疗多采用健脾除湿之法。
完带汤当属健脾除湿法的代表方,有益气健脾,除湿止带之功,寓补于散之内,寄消于升之中,重在一个“湿”字[4],主治带下清稀、质薄如水、小腹坠胀、神疲乏力、纳少便溏,或两下肢浮肿。
完带汤全方以扶正、祛邪兼顾的配伍方法,其“补、散、升、消”四法均为湿邪开路,补虚而不留邪,以达到“健脾益气,升阳除湿止带”之效,为脾胃肝三经同治之效方,方中以白术、茯苓、党参、生薏仁、健脾益气和中;山药有固肾止带之功;辅以苍术、陈皮芳香燥湿,健脾运气;佐以柴胡、荆芥穗之辛散,得白术则升发脾胃清阳气,配白芍则疏肝解郁;甘草补中且调和诸药;更以车前子淡渗利湿,因势利导,使湿浊从前而去。
当然,在临床用该方时,应该加以辨证施治,首先应掌握“湿”的主因,再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加减,气虚者,可加黄芪;血虚者加当归;带下腰痛甚者,加菟丝子、杜仲、桑寄生、续断以补冲任带脉;日久正虚不固,带下如注者,加金樱子、芡实、龙骨、牡蛎、白果,或金锁固精丸以固涩止带;日久形寒,腰酸肢冷见肾阳虚者,加鹿角霜、巴戟天、仙茅、淫羊藿、肉桂、附子等以温补元阳。
4典型病例患者甲,女,29岁,已婚,2013年6月22日初诊。
患者以带下量多3个月为主诉就诊。
病史:近3个月带下量多、色白、质稀、有异味,平素月经规律29天一潮,持续8~10天,量少色淡,经行腰酸,平时自觉腰酸,乏力,痰多,纳眠尚可,大便溏,小便正常,舌淡胖、苔薄白,脉沉弱。
妇检可见阴道较多分泌物,色白,质稀,宫颈多发纳氏囊肿。
白带常规检查示清洁度Ⅱ度,未见滴虫霉菌。
西医诊断为宫颈炎;中医诊断为脾虚型带下病;治以健脾化湿,方拟完带汤加减。
药用黄芪30g,党参10g,苍术10g,白术30g,茯苓15g,车前子(包煎)15g,生薏苡仁30g,陈皮9g,柴胡12g,山药30g,杜仲10g,桑寄生10g,白芍10g,炙甘草5g,共4剂,每天1剂,水煎早晚分2次服。
二诊:服药后,自诉白带量较前减少,自觉腰酸乏力好转,效不更方,继予以调理。
后随访1年,未见带下病复发。
按:本例患者带下量多3个月,病程较长,损伤脾气,脾虚运化失司,水谷精微不能上输以化血,反聚而成湿,流注下焦,伤及任、带而见带下量多。
故治以健脾益气,升阳除湿止带,用完带汤加减。
方中以黄芪、白术、山药、茯苓、党参、生薏仁、健脾益气和中,且白术又能燥湿;辅以苍术、陈皮芳香燥湿,健脾运气;杜仲、桑寄生以补肝肾、强筋骨;佐以柴胡、白芍疏肝条达气机;甘草补中且调和诸药;更以车前子淡渗利湿,因势利导,使湿浊从前而去。
诸药合用使“脾气键而湿气消,自无白带之思矣”。
5讨论总之,带下病多因湿热、寒湿、脾虚、肾虚等所致,无论虚实,湿浊为患贯穿于带下病的始终,因此临证时,需结合全身的症状,舌脉、病史等进行综合的分析。
本病治疗以健脾除湿为主要原则,强调健脾除湿法在带下病中的治疗作用,并不意味着治疗带下病必须完全围绕健脾除湿为中心加以治疗,而是在带下病的治疗中不仅要对症治疗,更须重视理、法、方、药,辨证施治,一般治脾宜运、宜升、宜燥;治肾宜补、宜固、宜涩;湿热和热毒宜清、宜利;阴虚夹湿则补清兼施;同时配合外治法,疗效会更显著。
通过四诊合参,谨查病机,探本求源,才能体现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进而提高治疗带下病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1]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83-190.[2]清·傅山.傅青主医学[M].3版.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201-213.[3]陈海林.带下证从虚湿论治的体会[J].陕西中医,2002,23(5):466-467.[4]毛丽.带下病常见辨证分型及治疗方法[J].光明中医,2010,25(12): 2299-2301.作者简介:刘海涛,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脾胃病、妇科病等疾病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