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与The Absolute——兼及中西哲学比较的一个反省
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之比较
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之比较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之比较中国哲学属于东方哲学那个大类中得一个重要得组成部分,东方哲学是对中国、印度、日本哲学以及伊斯兰哲学得统称.准确得讲东方哲学应该称作东方国家得哲学.非常多学者认为中国是没有哲学得,认为哲学那个词汇是起源于西方古希腊得,哲论文联盟学确实是特指自古希腊开始不断进展至今得形成一定体系得西方思想.中国实际上只有中国思想没有所谓得中国哲学.然而不可否认,中西哲学中有非常多讨论得内容是相同得,比如都有涉及本体论得讨论.由于本文探讨得核心不是对中国哲学得定义,因此暂且依然以中国哲学来称谓中国得思想.中西哲学由于其产生得民族气质、地理和文化环境等方面得不同,导致中西哲学既有共性,又有许多得相异性.共性和相异性是中西哲学需要互相学习和弥补得地点.一、中国传统哲学强调从整体上来考虑咨询题,侧重综合性,具有辩证性;西方哲学传统思维则更侧重个体式得思维方式,侧重分析,具有逻辑性中国古代先哲们强调“一体”那个观念,“一体”这一词最早出现于惠施得文章中,惠施讲,“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随后庄子在自己得学讲中也讲道,“生死存亡,是为一体”.“一体”这种思维方式是对中国哲学思维中整体论得一个非常好得体现.整体论思维方式侧重从整个系统得层面来考虑咨询题,然而它缺乏对客观事物得逻辑化、细致化得分析.例如,在老子哲学中,世界万物产生得总根源是阴阳之间得调和,将“道”看做是天地万物运行进展得规律.在动静观上,中国先哲们则认为静为动之本,动必复归于静,对立面相互斗争得结果,不是使事物超前产生新得进展,产生新得质,而是最终要归复于一个统一体中.换句话讲,也确实是在一个整体得基础上调和差异与矛盾.在这种思想得指导下,中国传统哲学思维中所推崇得中庸之道被视为最高道德.西方传统得哲学思维中则注重把握个体,注重把握事物之中得差不与对抗性得成分.从最早得古希腊哲学讲世界得本原是水,由水组成了世间万物到毕达哥拉提出万物得本源是“数”,再到德谟克利特提出万物得本源是“原子”,世间万物呈现不同得形态是因为他们内在得原子在排列方式上有区不.对细致得单体进行分析,西方传统得哲学思维专注于查找整体性中得差异性.把客观整体得世界区分为各个不同得层次,分门不类地加以进行深入得分析,展示出世界得多层次性和差异性,并从这些差异和对立中揭示出事物内在得规律性.我们将中国传统得哲学思维方式与西方传统得注重个不与分析得哲学思维方式进行比较,能够发觉大概中国得哲学思维方式抽象而不够严谨,但事实上中国哲学思维中“一体”得思想体现了一种系统论或者讲整体论得思想,这种思想相比西方传统得注重个不得思维方式来讲具有一定得优势.比如一些融贯几门学科得科目就需要中国哲学得整体论得思想方式予以指导,在众多不同科学之间发觉他们中得共性成分,通过这些共性成分能够将不同学科结合起来促进科学研究得效率.西方哲学得分析得方式尽管能够将个不得咨询题研究得非常细,然而由于其缺少整体论得宏观视角因此当将具体科学研究到一定程度得时候就非常难接着研究下去了.在现代由于知识量得不断增大,各门学科研究得程度也日益加深,许多得咨询题是需要跨学科之间得合作来进行得,比如人工智能就需要涉及到认知心理学、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一起进行综合研究.中国哲学得传统思维得整体论观点在这个地方就能够起到非常好得指导作用.尽管中国哲学得这种整体论具有其益处然而它也存在着自己得不足之处,它得不足之处体现在对客观事物得个体性认识不足,对事物得考察和分析不够细致入微.这就导致了中国传统哲学得维方式中形式逻辑和实证分析不足,从而桎梏了科学技术得进展.正如爱因斯坦指出“西方科学得进展是以两个伟大得成就为基础得,那确实是西方哲学家发明得形式逻辑体系,以及通过系统得实验发觉有可能寻出因果关系.在我看来中国得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二、中国哲学思想得重视主观动身得体悟性与西方哲学思维得注重研究客观事物得理性思辨性中国得哲学家大都侧重论文联盟与对人伦和政治得研究,他们一般讨论一些具有现实性得咨询题,而对客观事物得规律则是存而不论.例如,孔子“罕言天道”,以“天何言哉”之类得言语明显注重关于主体精神得研究,而对客观事物得规律性得研究存而不论.道家学派则更是否定客体与主体得区不,通过“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得命题,力求达到天人合一得境地.中国得哲学家们以主体得自我精神为一切得动身点,通过主体得冥思以达到天人合一得境地,并在这种体悟中通达关于客体事物得认识.在先秦以后得哲学思想中,这种通过主体以通达关于客体得认识得思维方式则更为得明显.例如,张载确信在人们得“天地之性”中有“不萌于见闻”而能“合内外于耳目之外”得“天德良知”;黄宗羲将知识分为“丽物之知”(即见闻之知)和“湛然之知”(即德性之知),并认为“丽物之知,有知有不知;湛然之知,则无乎不知也”.可见,中国传统哲学不仅讲究从主体动身去认识客体,同时也提出了按照客体事物得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得观点.但所有这些都脱离不了主体性思维那个基础,因此也就没有超出用内心去体验得思维方式.西方哲学家们与中国得哲学家们不同,他们讲究实证和思辨.他们所针对得对象确实是我们所面对得客观世界.在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时期,哲学家们得著作中大多都以讨论自然得本源性作为其主题,都提出了带有直观性和朴素性得世界观.例如,泰勒士讲道“水是万物得本源”,毕达哥拉斯提出世界得本源是“数”,德谟克利特则提出万物得本源是“原子”.度过了中世纪黑暗得统治之后,使得西方得自然科学得到了新生,西方哲学家们借助理性之手,使哲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这扇压抑得“大门”.欧洲大陆上出现了以弗朗西斯培根和休谟等为代表得经验论一派和以笛卡尔和斯宾若莎等代表得唯理论一派,经验论注重经验归纳性,讲究逻辑性,而唯理论则更注重先天得思辨性,他们之间论战得理论成果为后世德国古典哲学得产生和进展奠定了坚实得理论基础.随后孕育出得德国古典哲学则将人类得思辨和认识得能力推向了顶峰.康德在其经典得三大批判中将经验理性和天赋理性融入其理论中,全面探究了科学以及形而上学能够成立和存在得条件.他认为,“哲学得对象,乃是寻求理性用来获得关于事物得真正知识得种种原理”.黑格尔则在扬弃康德认识论得基础上,制造性地提出了主体与客体在精神和现实中同一得思想,并使辩证法思想在其理性思维中得到充分弘扬.西方哲学家注重理性和思辨性,他们关注得对象是客体世界,同时形成了注重逻辑性和思辨性得思维方式,对西方得科学技术得进展起到了极大得推动作用.然而,西方哲学传统思维在思维方式上过于拘泥于理性思维,则显得死板,缺乏灵活性.同时关于客观世界得研究则强调了人关于客观事物得制服、改造和利用.而中国哲学传统思维重视主体,这导致了中国得科学得不到进展,技术得不到进步.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然而中国得主体体悟式得思维方式比起抽象得思辨方式来讲能更好得启发人得灵感,激发人得制造力.三、中国传统哲学思维强调循环式得思维,而西方哲学思维则注重思辨性具有线性逻辑得思维一般来讲,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认为世间得事物是生生不息,循环变化得,并认为这种规律是符合天地间运行得规律论文联盟得.中国成语“否极泰来”“满招损,谦得益”基本上对这种循环思维得体现,《吕氏春秋》中写道“物动而萌,萌而生,生而长,长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杀,杀乃藏,圜道也.”在《易经》中这种循环往复得思维则得到了非常好得体现,六十四卦能够相互沟通,互相转换,形成整体大循环,表现出客观世界万物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得过程.而西方哲学思维注重于逻辑分析,逻辑学强调因果关系,认为世界上每一样事物都有其缘故,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之间得关系不能颠倒.亚里士多德所创立得三段论推理确实是这种思辨性逻辑思维得最直截了当得体现.近代进展出来得数理逻辑则是对这种思维方式得更深入得进展.宗上得两种思维方式看来西方哲学得这种线性得逻辑思维得方式推动了西方科技得进展,使得西方现在得科技水平高于中国.然而同时由于这种线性得思维方式过于重视理性强调科技得进展最终导致环境遭到了严峻得破坏.现在得西方科学理性是弊是利已成为了讨论得热点咨询题.中国哲学得这种循环往复式得思维方式尽管无法在历史上推动科技得进展,然而其中却蕴含了中国哲人得深刻而丰富得思维,包含了中国哲人关于人一辈子和宇宙得本质得深刻得考虑.中国哲人重视客观世界,将人连同自然一起看做是一个循环得统一体,在科技理性成为主题得现代这种关于宇宙和人一辈子得考虑方式对其具有一定得借鉴意义.四、结语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在自身得思维方式上都有各自得特点和不足之处.中国哲学重视主体自身,通过主体自身得体悟去领会世界,西方哲学强调关于客观世界得研究和制服.中国现在得科技水平不如西方得发达,然而在当代西方得科学理性进展到现在却产生出了越来越多得咨询题,环境污染、科学得困境都差不多成为西方社会探讨得核心咨询题.如何去处理这些咨询题,如何从这些困境中走出来,笔者相信应该将中西两种思维方式辩证得综合起来,吸取彼此之间得有利于自身进展得地点,扬弃彼此之间关于进展有碍得地点.中国现在得进展更需要在借鉴自己古老得哲学思想得同时,好好利用西方哲学思维中得有益成分.现在在中国社会得建设中面临着如何去处理环境污染咨询题,环境污染与社会得进展之间得矛盾应该如何去解决.这也确实是面临着科学理性与客观世界之间得矛盾如何去调节,中国哲学思维中得中庸和谐得思维方式关于那个矛盾得解决应该能起到一定得借鉴作用.最后想借用前苏联哲学家、诗人柯普宁得一首诗来作总结,柯普宁曾在一首诗得开头和结尾做过如此生动描述:“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这一对孪生子从不相遇”.“然而当两个壮汉面对面之时,既没有东方也没有西方,界限既没有孕育也没有产生,即使他们来自天涯海角.”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两者只有携手才会带来哲学思维得大进展.。
太极拳与中国哲学
太极拳与中国哲学邯郸市长兴太极拳培训中心欢迎您!太极拳是中华武术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它熔铸了中华民族古朴而灿烂的文化,使习练者不仅从中得到健身、修身、养性的无穷乐趣,更感受到其中奥妙无穷的哲学魅力。
对太极拳的学习过程就是对中国哲学的学习过程。
一、太极拳与哲学综述1、古代哲学家认为,天下万物皆可分阴分阳,其中包含着中国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并主张“取象于天”,以及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来帮助认识事物。
太极拳以“太极”命名,就受中国哲学的影响。
“太极”一词,出现在“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易经.系辞》),这样给拳术命名,就包含着把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具体应用于拳术领域。
中国哲学的“天行健,君子宜自强不息(《易.乾卦》)”成就了中国人坚忍不拔的个性,体现了刚的一面。
在太极拳中,“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太极拳论.王宗岳》)正是要求练习者通过长时间的练习,慢慢把动作做顺做熟,以达到“一动一太极”的境界,这是需要练习者有一个很坚定的信心去坚持的;“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五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老子.第四十三章》)成就了中国人宽广的心胸,体现了柔的一面。
而“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同上)则是在练习方法上要求练习者要以柔为主,强调以柔克刚,刚柔相济。
这也是与老子“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第四十章》)”的思想相一致的。
2、在太极拳理论中,拳师们有时为了提高其理论的可信度,采用了比附与类比的方法,其实是通过比附来论述自己对太极拳的认识。
在传统杨氏太极拳书籍中,就载有一篇叫做(太极合老说)的文章,它就是按照《老子》一书的基本逻辑顺序来论述太极拳理。
上面提到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是太极拳将老子思想应用到实战中的一个很明显的例子。
这个理论是说,在太极拳套路和推手的练习中,发展到了一个极端,就反向另一个极端;这就是说,借用黑格尔的说法,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它自己的否定。
对太极的认识和理解
对太极的认识和理解
太极是一种源自中国的哲学和马武术,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对太极的一些基本认识和理解:
1. 太极的本质是阴阳哲学:太极理念源自道家哲学中的阴阳哲学,认为万物均由两个相对而独立的极端—阴和阳组成,并通过相互转化而达到平衡与和谐。
太极是达到阴阳平衡的一种方式。
2. 太极是一种内外合一的运动:太极拳是一种兼具内功和外功的综合性运动,包括身体动作、呼吸、意念、能量转换等方面。
太极追求的是身心合一、内外和谐。
3. 太极是一种身心修养的方式:太极拳的练习注重放松身心,调整呼吸和意念,能够帮助人们减轻压力、调整心态,促进身心健康和平衡。
4. 太极具有实战意义:太极拳的动作虽然看似缓慢柔和,但练习者在慢速训练的基础上,还需要进行快速动作的实战练习,以应对自卫等方面的需求。
总的来说,太极是一种综合性的哲学、文化和健身体系,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良好的身心效益,吸引了全球各地的人们尤其是老年人的关注和喜爱。
从十字与太极浅谈中西方文化的几点差异
从‘太极’与‘十字’浅谈中西方文明的几点差异摘要: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历史长河中,中西方由于地理位置原因,发展了各具特色的文明。
阿尔卑斯山脉西侧的广阔土地上,文明人建立的帝国兴起繁荣又被野蛮民族衰落毁灭,文明随着起起伏伏曲折发展,有中世纪的黑暗蒙昧,也有文艺复兴时期的璀璨文化。
东方人偏居一隅,西方的硝烟没有扩张到这里,王朝更新换代,文明一代代的继承与发展,形成了迥异于西方的灿烂文化。
由于文化是一个宏观的,含义丰富至极的概念,弱水三千,我以贯穿中西历史的符号‘十字’‘太极’为瓢,取其中的“思维方式”“宗教文化”略饮,浅谈一下中西方文明的几点差异。
关键词:文明;思维;宗教;姓名:张宁宁年级:08级计算机系学号:020*********一、中西思维方式差异人类任何自觉的行为,都是以认知为基础的。
所以说,思维方式是文化的基础,也是文化的核心内容。
中西文化发展的源头、过程、结果是不同的,因而形成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也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
中国人擅长感性直觉思维,西方人擅长理性逻辑思维;中国人强调整体,西方人更注重个体;中国人的思维以道德为标准,西方人的思维则以科学为标准;中国人的思维轨迹是曲线的、圆形的;西方人的思维轨迹则是直线的;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单一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则是多元的。
1、中庸与感性理性俩级分化中国人既不是太理性,也不是太感性。
处理问题时往往理性中夹杂着感性,感性里包含着理性,正如太极阴阳圆,寻求一种平衡。
所以中国人的性格既不是太冲动,也非太刻板。
即为中庸处世。
西方人的感性与理性分明。
正如十字的纵横,分开分明。
感性的极端赋予西方人热情,豪放,冲动;理性的极端赋予西方人逻辑,科学,严谨。
故而西方体育发达,科学发达。
2、“天人合一”与“二元对立”太极图阴阳抱圆,正如中国人的观念,明知物我、人我之间的种种矛盾,但力求避免强化对立,希望相融和合一,追求对称、平衡、和谐。
“天人合—”成为中国哲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题,它构造了一个阴阳、天人、形神、理物、道器、内外等重大范畴统一的宇宙;它培育起“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广土大众的文化;它向往大同社会,四海为家,中央集权,一统天下;它崇尚秩序,追求和谐,反对战争,痛恶分裂,也不尚竞争;它倡导“知行合一”的实践原则,要求理论的实际效用,要求言行一致,为人师表;它反对空谈玄想,憎恶口是心非,也造成了对纯理论和纯思辨的轻视。
太极 古代哲学
太极古代哲学
太极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被认为是整个宇宙万物
生命活动的根本,也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指导之一。
太极是由阴阳二元对立而形成,阴阳互生互长,互相制约、贯通
相生,从而打造了一个和谐的生命体系。
这种互生互长的关系,让人
们能够看到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太极之道强调平衡、调和,它是一种相对的平衡,而不是绝对平衡。
太极之道认为,事物只有在相对平衡的状态下才能长久的存在,
不断的进化,而人们在生活中也应该如此。
不追求绝对平衡,则会陷
入僵化和束缚,不利于发展和进步。
太极之道还强调以和为贵,让人们懂得尊重他人,维护社会和谐。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遵循“四顺”、“六和”之道,相互顺应、和
谐相处,才能让生活更加美好。
总之,太极之道作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拥有丰富的意
义和深刻的内涵,对于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太极之道的思想精髓,以它为指导,探索出一条适合当代人生活的道路,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始
终保持平衡、和谐。
谈谈中西方哲学思想的认知差异
谈谈中西方哲学思想的认知差异很多人说中国没有哲学,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
人们谈起“哲学”,往往自然联想到西方那种极致调用人类理性,运用严谨的逻辑思维递进式追问事物本源的方式。
但哲学乃至哲学研究的本质与重点,并非在于寻找知晓事物本源的方式,而在于本源本身。
之所以现在的人们“谈哲即西”,否认中国哲学,正是因为人们对理性思维的盲目迷信。
比如人们绞尽脑汁也无法在黑格尔的逻辑中找到任何漏洞,这种逻辑的极致严谨性误使人们认为这便是真理。
但严谨的逻辑最终可以运用于数学,发展出科学,但对于探索事物的终极原因以及本源问题,至少直到现在它已表现出无能为力。
甚至哲学今日进步缓慢的一大原因,就在于因逻辑思路而带来的追问循环,这显示了人类理性的局限性。
可人们并不愿承认自我理性的局限性,依然选择继续借用科学的手段,妄图以认知的增加来寻找逻辑的突破点。
但人们忽略了科学本就是逻辑的产物,科学严格遵守着逻辑的规则。
所以试图运用科学研究来突破哲学问题注定会陷入逻辑的“鬼打墙”中。
最终人们为了终结这种“鬼打墙”便只会走上两条路,第一条便是引入武断,可一旦武断,便等于向哲学追问投了降。
而另一条路便是走向神学,当逻辑的递进式追问走到一定程度,便势必不能够再进行下去了,这个时候便唯有引入神的存在了。
例如哲学经典论题,世界上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其中的逻辑很简单,也就是蛋孵鸡,鸡生蛋。
而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去追问到底世界上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那么无论这个逻辑推演到什么程度,都不会有结论。
所以想要让这个逻辑循环终止,无非就只有直接断定先有鸡或是先有蛋,这就叫武断。
或是相信有一种存统摄这个逻辑的力量,是这种力量开启了这个逻辑,这种力量人们称之为“神”、“造物主”或是“上帝”,如此这个命题也可以终止。
历史上诸如牛顿、爱因斯坦等著名科学家晚年都遇到了他们穷尽自己身为人类的最高智商却依然感到无能为力的问题,但他们又不愿向逻辑低头,于是便只能走向了神学。
中西哲学对比
我看中西方哲学差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美好生活的向导。
哲学就是用简单的说话来体现出隐含深层意义的道理,让人们去思考和体会。
不同的文化领域产生出的哲学也不同。
近年来中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成为了哲学家们研究一大重要课题,人们指待哲学家们在这一领域做出新的突破。
哲学包括形而上学、知识论、伦理学、语言哲学、科学哲学等分支。
在这些分支中,形而上学由于其研究对象的独特性,地位尤为重要。
在某种意义上,形而上学是哲学唯一真正与其它学科相区分的特征。
因此,中西形而上学的比较研究,是中西比较哲学研究中的一个关键课题。
与所有比较研究一样,中西形而上学的比较研究,或者自我取消,或者自我发展。
中西形而上学比较研究是自我取消的。
即,这两种形而上学之间要么不存在差异;要么存在差异,但这些差异微不足道。
现有的任何一种研究,如果旨在证明中西形而上学比较研究为自我发展式的研究,终将遭遇失败。
形而上学只有一种,它在中国和西方各自发展,通常所谓的“中国形而上学”,或者不是形而上学,或者是形而上学,却不够成熟。
对于不是形而上学的“中国形而上学”,它也许价值重大,但没有形而上学的价值。
有些人主张,中国没有形而上学。
这一派可以说是激进主义者。
这一派最为臭名昭著的代表,想必是黑格尔和他的追随者。
在哲学史课堂上,黑格尔虽然以“中国哲学”为名谈到了中国的思想,但是,他的态度却几乎是反讽的。
首先需要指出,虽然黑格尔“中国无哲学论”流毒甚广,不过我们可能是在误读。
黑格尔认为,“东方哲学是宗教哲学。
”针对看似最没有哲学味的孔子,黑格尔的结论是,孔子的教训“是一种道德哲学”。
黑格尔对包括中国哲学在内的东方哲学的正面态度鲜少有人提及。
如果黑格尔并不认为中国没有哲学,那么主张中国无形而上学的学者试图以黑格尔的相关论述来作理据,就是失败的。
其次,我们看到,这两种说法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以西方的哲学或形而上学为范本。
凡不符合西方关于哲学与形而上学之范本的,就不是哲学或形而上学。
《太极》影评集锦
《太极》:功夫?游戏?蒸汽朋克?白痴!功夫?用功夫战胜科技,是功夫片历史上各路英雄的终极梦想,《太极》的故事也包含这个冲突,并借英达的台词说了出来。
杨露蝉和陈家沟众高手代表功夫,机器怪兽特洛伊代表科技,表面上看,确实是功夫胜了,但似乎又和预期相去甚远。
我们的太极宗师没有像东方不败一样徒手接炮弹,也没有像叶问一样拆解手枪,而是知晓了特洛伊的内部结构后,秘密潜入,破坏核心,典型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路。
要不是计划不够周密被察觉,一身功夫几乎没有用武之地。
而且最终摧毁特洛伊靠的是炸药,那是中国科技发明,倒像是东方科技与西方科技的直接较量。
功夫的作用,就是打了几个外国杂兵,后者手里拿的是棍棒,“科技含量”一点也不高,且关键时刻还打不过一个外国壮汉,还得靠蒸汽制服他。
蒸汽不也是科学吗?这么看,简直是科技打败了(外国人的)功夫。
影片偷换了概念,将传统的功夫与科技对抗,偷换为使用功夫的人与使用科技的人之对抗。
胜利,不全靠功夫,也靠智慧甚至科学修养(梁家辉和杨颖的角色都有西式头脑)。
这是年轻一代电影人对功夫片主旨的革新:功夫仍是抗击外侮的有效手段,但已不是必要和唯一的手段,功夫仍然博大精深,但不能指望它解决所有问题。
游戏?《太极》给人印象最深的当然是游戏感,确实做得似模似样,景致变幻时浮现出地图标签,是即时战略游戏的风格,打斗时的力学作用分析,颇得一款蜘蛛侠游戏的精髓,主视角奔跑镜头也很有味道。
但太多的说明性文字和图标有时候也很恼人,牵制了不少注意力,叫人不知不觉失去了对打斗动作本身的关注,笔者自认眼力不慢,但还是有几处文字未能读全,很有挫败感。
其实这倒也无伤大雅,但偏偏还有些不伦不类的bug,比如主角闯关拜师,明明输了一关,还能进下一关继续比试,最后随便赢了一局就算全部获胜,也太胡扯,不管红白机、街机、Xbox、Wii还是PC网游都没这么作弊的设定。
我不知道冯德伦和陈国富玩不玩游戏,但本片就像一个看别人玩过很多次游戏,自己从没玩过,更不具有游戏精神的人拍出来的,形式上是做到了极致,但缺乏《超级学校霸王》,《歪小子斯科特》那种纯正的触动。
太极与The Ahsolute——兼及巾西哲学比较的一个反省
太极与The Ahsolute——兼及巾西哲学比较的一个反省作者:方旭东来源:《社会科学家》 2015年第8期方旭东1,2(1.南昌大学江右哲学研究中心,江西南昌330031;2.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学系,上海200241)收稿日期:2015-05-07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朱子门人后学研究”的中期成果,项目编号:14ZDB008作者简介:方旭东(1970-),安徽怀宁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和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在今天,从事中国哲学研究,很难避免中西比较,甚至可以这样说: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哲学研究,实质上就是一种比较哲学工作。
但比较不是简单地找出相似或相同,更不是为比较而比较。
比较是现代从事中国哲学研究者的一种客观情势或命运,以致于有学者称之为“本体论的事实”。
在从事中国哲学研究时,西方哲学早已成为诠释学所说的前见或成见(prejudice),反之亦然。
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则是,比较是有深浅的,从而有高下优劣之分。
比较的深度是指对被比较双方达到一个很高的认识程度,而对双方差异的毫厘之辨是其标志之一。
在某种程度上,此一过程有似悖论:促使比较的动机是基于某种相似性联想,但随着研究深入,却逐渐发现,被比较的两者似近实异、貌合神离,无形之中消解了产生比较动机的前提。
生物学家告诉我们,如果仔细观察,每一片叶子都是不同的。
当然,找出一对看上去相差很大的事物的相似或共同,这种工作也有它的意义。
这种因异而求同,与因同而后见异,虽然方向相反,却性质相同:都是推翻了原先持有的比较动机或作为比较起点的那份认知。
如此说来,比较所能修成的正果是加深了对中西哲学差异的了解,亦即:经与西方哲学比照、对勘,研究者获得了对中国哲学自身性质的更好理解与描述。
在这个意义上,不妨说,在中西哲学比较上,西方哲学充当了“镜”与“灯”的角色;反之亦然。
对于以上所说,可能会提出这样一种批评:为什么比较一定要以追寻所谓“本义”、“真相”为目的?且不说是否能够达到这种“本义”或“真相”,即便能之,它也不应该是比较所唯一可为之事,为什么不能经由比较,中西思想的碰撞、互释产生一种新的思想?比如,冯友兰以实在论(realism)解说中国哲学尤其是理学,遂产生其新理学。
太极,中华文化之根世界哲学之源
太极,中华文化之根世界哲学之源――太极哲学。
在太极哲学的孕育下,中华民族创造了自己悠久璀璨的华夏文明,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了一个重大理论命题,即先有哲学再有文明。
同时,这个事实也为我们重新思考哲学的起源问题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
通常的说法是,哲学起源于西方的古希腊,距今2600多年泰勒斯提出了“水是万物之源”的哲学命题。
然而,我们的祖先在五、六千年前就已经用阴阳——太极图这一辨证矛盾来揭示宇宙万物的起源与变化规律,这比古希腊哲学至少早两三千年。
因此,太极图、太极文化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始祖,同时也是世界哲学的起源。
然而,太极图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曾被误读为迷信和玄学,那么,太极到底是科学还是迷信、是哲学还是玄学?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我们得对太极图有所了解。
太极图实际上就是一个抽象凝练的宇宙万物生成图。
在太极图像里,浑圆一体的圆形图案可视为混沌和谐宇宙的象征,宇宙内部被黑白两鱼切割成对立的阴阳两极,喻示了万事万物皆由二元对立所构成;但阴阳两极间柔曲流畅的分界线却又昭示着对立的两极之间无时不有的变化与无处不在的交合,一如黑夜白昼交替,潮起潮落,祸福相倚,生死轮回,否极泰来,动静相宜,凸凹镶嵌,男女互补等等,对立的二元彼此独立但能共存共荣,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就在二元对立中达成了和谐与平衡。
此乃太极图之精髓所在,也是太极哲学的核心法则。
无极、太极、阴阳、八卦五行是太极哲学的关键词,而阴阳却是太极哲学的核心。
无极,宋代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提出“无极而太极”的命题。
因此,“无极”便成为太极哲学(同时也是中华哲学)的首要且至关重要的关键词。
老子在《道德经》中曾如是阐释“无极”:“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意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为无形无象,无声无色,无始无终,无可指名。
太极的“太”有至的意思,“极”表极限之意。
“太极”即指至极之理,包含至大至小的时空极限,大可指地球、太阳系、银河系直至宇宙。
无独有偶的是现代科学推测也表明宇宙确实就是一个太极形式的螺旋;小可视太极为分子、原子,甚至夸克……。
中庸于太极读书心得
中庸于太极读书心得中庸于太极读书心得体会自从学习了《中庸》,我对“无极”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原先在小时候听大人们说什么阴阳、五行,现在终于明白这些都是用来形容生活中的某种状态或者事物发展的过程与趋势。
那么要如何理解呢?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思很简单,万事万物都应该遵循着自己的规律办事,即使它们是看似无序和杂乱无章的。
也正因此,我才慢慢懂得了宇宙之中没有完美的东西,包括任何事情都可能走向死亡——尽管最后会有短暂的成功,但最终仍逃脱不掉必然的宿命;只有寻找到自身的长处并且利用好自己的优点,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否则你所做的努力将会毫无价值。
而就在不久前,马云再次提出“阿里巴巴的长期战略目标是把‘电子商务’进一步做深、做透、做扎实,通过整合更多的社会化资源、金融资源和其他产业资源,逐渐打造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大淘宝’。
今年我们计划投入1亿元人民币在全国建设1000家“天猫小店”,同时将继续加强和优化阿里巴巴集团内部各个产品之间的互动与协作,不断创新基于“平台模式”的商业模式,帮助企业和消费者创造价值,共享财富。
在去年我国 GDP 超越日本跃居第二的背景下,当时国际舆论还一致把目光聚焦在日本“失落的十年”和“未来十年谁领风骚”的问题上,并普遍怀疑中国政府采取的保持6%左右经济增速的政策是否会引起周边邻国群起而攻之。
曾经的古希腊是以西方为主导思想来统治世界的,“中庸”作为其文化典范,贯穿着整个欧洲的思想史和生活习俗。
在亚历山大征服世界的过程中,除了开疆拓土外,他更是将儒家传统渗透到每个细节。
比如中央集权制度的构建和推广、四轮车的运用等等。
直至公元7世纪随着奥斯曼帝国版图扩张而被带到了欧洲大陆。
17世纪荷兰又将其与人类古老哲学相结合创立了“和谐思想”,并与神学教义进行融合。
而18世纪末法国启蒙思想家们试图将理性与情感结合,并认为“人是情绪化的动物”,“世界存在的前提是由‘情绪’组成的”,于是有了著名的“情绪主义”观念。
太极拳与老子哲学思想之间的关系
太极拳与老子哲学思想之间的关系太极拳是中国独有的武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太极拳的养生功效被证实。
当今人们习练太极拳能起到良好的健身养生作用,太极养生在未来的发展中,起着巨大影响。
太极拳理论与老子哲学思想有密切关系,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与老子哲学思想之间的关系。
欢迎阅读!太极拳与老子哲学思想之间的关系太极拳的创编是以中国道家辨证哲学思想为内涵的一种拳术,现代人练太极拳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哲学观。
太极拳古典拳论中有许多地方与老子哲学相吻合。
拳论中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所谓太极,是中国哲学思想中的最高境界。
阴阳交替被认为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太极拳的标志太极图是在圆形中一对黑白相抱的阴阳鱼。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万物负阴而抱阳。
”阴阳是大自然中两种相互消长的势力。
习练太极拳讲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太极拳是辨证统一的哲学产物,常练太极拳能提高思想境界。
太极拳一动无有不动,动中求静,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我们练太极拳,也就是使阴阳不断变化,动静开合,轻沉飘逸,绵绵不断,一气呵成,但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
古典拳论说:“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薪。
”太极拳讲究舍已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
老子说:“夫惟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
不争而善胜,不召而自来。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关于刚柔问题。
刚柔也是一组阴阳,但是在份量上太极拳重柔不重刚。
在行拳时刚少柔多。
认为柔能克刚。
拳论说:“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极柔变极刚,阴阳互变,矛盾转化。
太极拳中存在很多辨证统一的哲学观念,例如,太极拳的阴阳变化,刚柔相济等,两者之间相辅而生,相互克制。
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又说:“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知能胜。
”大家都知道水能覆舟和“水滴石穿”的成语,可见柔是能克刚的。
中西管理之“太极博弈
中西管理之“太极博弈”作者:陈春花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作风尖锐的西方管理理念如何融入中和之道的中国公司?这就如同太极图谱的推演一般,需要在科学的博弈中寻找管理实践的阴阳平衡。
近20年来,中国公司的管理者在不断学习各种规则与新理论,他们尝试接受更多流行的西方管理思潮:必须保持弹性;持续标杆学习以达到最佳表现;积极外包以求更高效率;流程再造以求更高管理水平等等。
但是,许多管理者最终会在实践中失望,如同对韦尔奇的中国布道那样失望,管理者发现GE和韦尔奇的神话无法在他们的公司身上实现,难道是这些理论错了吗?难道是中国管理者不善学习?当然不是,西方流行的、出自实践的管理理论大多都是正确的,问题在于管理者如何在自己的公司中运用自如,因为管理首先是一门实践学科。
举例来说吧:公司必须保持弹性,迅速回应竞争与市场变迁,但是能够保持弹性的公司首先是具备了领先的地位,具有了引领市场和引领顾客的能力;持续标杆学习以达到最佳表现,问题是持续标杆学习必须能够积累公司自身的管理模式和文化等等。
因此,当管理者学习西方的管理理论时,必须清楚自己的状态。
我们可以先放下西方的管理理论,回到自己公司的状态来,对于每一家中国公司来说,仅仅是承认活着恐怕还不够,我们还需要知道怎样活着?为什么活着?因此我们需要探讨公司作为组织的本质是什么,然后我们才可以真正了解公司组织本身,也才能够选择合适于这个公司组织肌体的有效行为方式。
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管理方法、管理工具到了中国公司中就显得非常尴尬,同时很多中国公司的管理者也不知道,这些理论和工具的运用是否有效,例如一家公司究竟需要怎样管理呢?例如在公司初创阶段,先锋公司该怎样迅速组织管理团队呢?又怎样与员工一起控制和实施各种绩效和目标呢?我们可以先看远一点,日本所实践的成功管理模式是戴明的质量管理思想。
戴明的管理思想是典型的西方理论,但是到了日本,质量管理变成日本的管理精髓,成为日本公司在国际市场角逐的竞争优势。
从十字与太极浅谈中西方文化的几点差异
从‘太极’与‘十字’浅谈中西方文明的几点差异摘要: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历史长河中,中西方由于地理位置原因,发展了各具特色的文明。
阿尔卑斯山脉西侧的广阔土地上,文明人建立的帝国兴起繁荣又被野蛮民族衰落毁灭,文明随着起起伏伏曲折发展,有中世纪的黑暗蒙昧,也有文艺复兴时期的璀璨文化。
东方人偏居一隅,西方的硝烟没有扩张到这里,王朝更新换代,文明一代代的继承与发展,形成了迥异于西方的灿烂文化。
由于文化是一个宏观的,含义丰富至极的概念,弱水三千,我以贯穿中西历史的符号‘十字’‘太极’为瓢,取其中的“思维方式”“宗教文化”略饮,浅谈一下中西方文明的几点差异。
关键词:文明;思维;宗教;姓名:张宁宁年级:08级计算机系学号:020*********一、中西思维方式差异人类任何自觉的行为,都是以认知为基础的。
所以说,思维方式是文化的基础,也是文化的核心内容。
中西文化发展的源头、过程、结果是不同的,因而形成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也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
中国人擅长感性直觉思维,西方人擅长理性逻辑思维;中国人强调整体,西方人更注重个体;中国人的思维以道德为标准,西方人的思维则以科学为标准;中国人的思维轨迹是曲线的、圆形的;西方人的思维轨迹则是直线的;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单一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则是多元的。
1、中庸与感性理性俩级分化中国人既不是太理性,也不是太感性。
处理问题时往往理性中夹杂着感性,感性里包含着理性,正如太极阴阳圆,寻求一种平衡。
所以中国人的性格既不是太冲动,也非太刻板。
即为中庸处世。
西方人的感性与理性分明。
正如十字的纵横,分开分明。
感性的极端赋予西方人热情,豪放,冲动;理性的极端赋予西方人逻辑,科学,严谨。
故而西方体育发达,科学发达。
2、“天人合一”与“二元对立”太极图阴阳抱圆,正如中国人的观念,明知物我、人我之间的种种矛盾,但力求避免强化对立,希望相融和合一,追求对称、平衡、和谐。
“天人合—”成为中国哲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题,它构造了一个阴阳、天人、形神、理物、道器、内外等重大范畴统一的宇宙;它培育起“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广土大众的文化;它向往大同社会,四海为家,中央集权,一统天下;它崇尚秩序,追求和谐,反对战争,痛恶分裂,也不尚竞争;它倡导“知行合一”的实践原则,要求理论的实际效用,要求言行一致,为人师表;它反对空谈玄想,憎恶口是心非,也造成了对纯理论和纯思辨的轻视。
从黑格尔与老的子辩证法的比较中看中西方哲学的一个不同点
从黑格尔与老子辩证法的比较中看中西方哲学的一个不同点{置庸首艳)1B92+摹3胄从黑格尔与老子辩证法的比较中看中西方哲学的一个不同点赖军近代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在其'哲学史讲演录)中,把中国战国时代的老子看作古代东方世界的精神代表这位生活在十九世纪的思想巨人,曾以他探遗精湛的辩证法思想,在西方哲学舞台上进行了一次壮美而深沉的演奏.对于中国哲学,他存有很深的偏见,然而能如此推崇相距二千年之久的老子,似乎也表明其丰富的哲学体系尤其是辩证法中有同老子辩证法相似或契合之处,因而产生了共鸣.换十角度讲,老子和黑格尔都在各自骑时代和民族,对人类辩证思维的发展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则在马克思之前,第一个最系统深刻地阐述了辩证法.恩格斯曾经把古希腊辩证法看戚辩证法的第一个形态,认为"在这里辩证法的思维还以天然的纯朴的形式出现(1马克墨恩蒋锛连亲,幂3卷幂468丙).老子的辩证法属于第一个形态范围之内,而黑格尔的方法则属于"第=个形态(上书幂469页).倘若把处于低级阶段的老子的.遭硬等同于较高阶段的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显然会抹煞二者的重大区别.但是,正如"人体解剖对于猴体的解剖是一把钥匙.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反而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被认识以后才能理解(1马克墨恩辖辫遗秉,苇2卷幂]08页)一样,辩证法第一个形态的许多特征,只有在与第二个形态的比软中才能充分显示其意义.因此,恰如其分地比较老子辩证法和黑格尔辩证法的异同,从中抽取出中西哲学的不同点,对当今中国哲学的发展,对今天中国智慧的认识,都有积搬的帮助.'中华民族辩证思维的萌芽,远在老子以前就已出现.甲骨文中有一=瞑:宇,原为表示两人或两人以上共同抬起某物的象形.后来从该字的字形中抽出了另一甲骨文.同字,用表示共同,同一之意.古人确立了"同这一范畴,虽仅含事物的简单同一之意,但已在客观世界中区分出同一者与非同一者,这就开始孕育着对矛盾辩证认识的萌芽.西周末年,史伯把"同发展到"和即不同性质的事物的和合,崩清了多样性统一与单一性重复的界线,并将其看作自然与社会事物发展的法则,突破了.同范畴的狭隘眼界,使我国古代哲学认识水平大大提高了一步.然而,史伯所讲的"和乃五味,六律等具有.物理性的形式之杂和,它们皆可独立存在,并不互为前提,相互嵌存,不具备矛盾双方相辅相成的含义.鲁昭公二十年,晏婴亦曾谈及"和,其意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为t"和,如羹焉,指烹调耐各种调眯品之调和,与史伯之说并无=致.第二层为:声之.清浊,大小,短长,疾馀,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琉,以相济也("传-昭奁:+丰,).第二层较之第一层,其意器显然有别,它明确指出了清浊,大小等对立面双方之"相济,已非五昧等之杂和.此时,晏要B触及矛盾双方相辅相成的思想,在多样性怎样统一问题的认识上,已进展到对.和本质属性的规定与把握,把.和规定为.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同上书),包括.济与.泄两种相异的过程.从史伯到晏婴,认识由多样性统一向多样性对立的方向迈出了一步,但还未划清各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杂和关系以及对立面相互依存关系的界限,只是以一个.和字笼统地包括了二者. 继.和而出现的辩证范畴是老子提出的.反.由他开始,中国辩证法进展到"对立统一"这一基本规律的认识.如果说,史伯,晏婴仅仅在解决某些具体问题耐表现出一定的辩证观点的6O话,那么老子则是站在哲学的理论高度,以丰富的辩证思维,对我国古代朴素辩证法出现以来初步展开的阴用,常变思想,和同,一两之辩,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并从事物现象中概括出了耀蒯的普遍性原理.反者道之动是老子辩证法中的重要命题,反这一重要范畴正是由此命题确立的.它既指相互对立,捧斥,叉指向相反方向转化,是对客观世界中矛盾现象的抽象.老子列出一系列对立t阴阳,美丑,贵赡,高下,前后,有无,强弱,长短,瑚直,动静,损益,生死等对立面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老子从中抽象出反,兴趣在子揭示出矛盾的同一性.所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埙,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老干'|【2章)等等,每对概念之问,已不象五昧等可以各自独立,而是互为前提,互相依存,其中每一方都是对方和整十事物帻以生存,发展的条件.重为轻裉,静为躁君(26章),衄则全,枉尉直,洼刷盈,少则得,多卿惑(22幸),离开对立的一方,自己就不能存在和发展.可以说.以反为标志.老子对矛盾的论述已开始趋于全面,并形成了一定的理论结构,标志着我国古代辩证矛盾观的形成.老子论述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时,一般都指对立面之间的关系,认为要采取正言若反的方式,所谓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等即是这种方式的显现.彼此相异,互相捧斥,对立的事物,要某种条件下互相包含,互相融合,互相渗透..在他物中认识到此物,议识刊此韵中包古昔此橱的对方(羔辖尔¨,逻辑)|【225页).老子始终把反这一范畴贯穿在语育,概念的表达之中,突出相反概念之间的辩证联系.中国辩证法的上述历史发展序列,在黑格尔逻辑学中,以概念推演的方式得以显现.众所周知,矛盾学说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核心,矛盾是辩证法体系的起点,面矛后内涵的展开,射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垒部内容.黑格尔在论述矛盾时先后提出同一,整异和对立三范畴.他的矛盾学说——对立统一观,就是在这些范薅的推演过程中斯以阐发的.同一是黑格尔'逻辑学本质论豹第一个范畴.当从直接的有最初上升到本质时,本质还没有通过现象反慝,只是以自己作为反思的对象,自己与自己建立关系.此对,本质就规定为自身同一的关系.这种万变中不变,一切与其自身同一的关系,黑格尔称为阿一.同一分形式的同一即.捧斥一切差别的弼一和具体的同一即包含了整剐的同一.在他看来,同一中已潜在地包台杏定性:"同一无疑地是一个否定的东西,不过不是抽募的空无,l丽是对存在及其规定的否定.而这样的同一便同时是自身联系,甚至可以说是否定白簪自身联系或自己与自己彷区别.('I,逻辑'摹250页一25t百)正因为同一中包含差别,所岂量阿一e 需他物必然直接过渡到.差别馐剥分两种t即直接的差别和质的差别.前者I他规定为"差异一,后者他规定为对立r在差异中"不同豹事物,按照它们的原则.各自独立与他韵爱生关系后互不受影响因而这关系对于双方都是外在柏(¨,辽杆,|【251贡),彼此l可各不相干.1范畴继续运演,由外在的差别发展到内在(本质)的差别——对立.在对立中,有差剥之物并不是一般的他物,而是与它正相反对的他物t这就是说,每一方只有在它与另一方的联系中才能获得它自己的(本质)规定,此一方只有反映另一方,才能反映自己.另一方也是如此Fl所以,每一方都是它自己的对方的对方(¨,辽|I|'|【254--255嚣).梭此相异的是两个对立面,它们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相辅相成.尽管黑格身泣这里作册是纯概念的分折和纯逻辑的稚潺,但不难看出,他已天才地猜浏到人类认识不断探化的辩证过程.我们将从甲骨文到老子的朴索辩证息维的历史行程,与黑格尔的矛盾学说中的范畴推演过程相比较发现:甲骨文时代的同t大体相当于"同一,史伯的和内台差异的意思.晏婴表达了一种过渡类型的哲理,既保留差异的属性,又显出.对立的特征,起着中介环节的作6l用,而老子的.反.表明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相互依存,联结,大体相当于所谓.对立.人类的认识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和矛盾发展的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贫乏到丰富,由片面到全面,由抽象到具体的辩证过程.黑格尔自觉地意识到这点,企图按照认识的辩证过程来安排其逻辑范畴的发展和转化的顺序.为此,他第一次在哲学史上提出逻辑和历史统一的思想,把哲学史看成具有内在逻辑的规律性过程.同——和——反三范畴在认识史上提出的过程与同一——差异——对立范畴推演过程大致相当,印证了黑格尔这个.非常探剡正确,实质是唯物主义的思想('列宁奎集》第38喜第292再).黑格尔在构筑其哲学体系时,把每一概念,范畴作为人类认识深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一个步骤,将范畴由简单到复杂,由抽象到具体,由低级到高级逐渐推出,较低的范畴中潜伏着较高的范畴,较高的范畴又包含着较低豹范琦,彼此相互联系,相互流动.不断发展和转化,建构起既有逻辑根据,又有历史基础的系统体系.对此,我们在同一——差异——对立的推演过程中可见一斑.老子则不同,他力主.弃智,"绝学",然而辩证法在他那里能达到一个高峰,恰恰是前辈智?麓积累和发展符合逻辑的结果.老子的辩证法几乎容纳了以往中国所有辩证范畴,这些范畴代表着先哲们认识之网上的一个个"纽结,表现出中国辨证认识史由浅人探的过程.老子对此毫无知觉,因而不可能在其着作中以逻辑的形式反映出来.同,"和,"反"三范畴在老子书中都'曾出现.如第56章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玄同即玄妙齐同的境界,"同当_为同一之意了.第42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是多样性统一的混成状态,含有差异之意.反则出现了许多次.这些范畴明显地带有辩证思维由低到高三个阶段的不同含义,从逻辑上薏次推出和联结这三个范畴,仅有一步之差.但老子没能意识到"反不仅是人类认识经过.同,和两阶段后的历史发展,也是逻辑演进的必然结果,因而三个范畴散落在全书中,缺乏形式化的结构和内在的过渡.这并非老子偶然的疏忽,通观'老子,全书,范畴分散,结构稀橙并没有建立清晰可辨的逻辑结梅.我们自然不能苛求老子,他能在先秦时期以"反这一范畴概括自己的矛盾观,建立起较为深刻的辩证学说,已足以令今人叹服.奉来在老子盼基础上,把矛盾学说理解为同一,差异,对立等一系列范畴的推演过程.成就老子来竟之事,似乎应是腰理成章.但纵观中国辩证法史,不仅全部古代,就是近代也未曾出现这种思想.尽管踩淳,戴震曾对范畴作过横向或缴向联系的研究,但还只是注重范踌的疏释,依然没有做逻辑上的建构.这一历史事实,使我们不能不追溯到中西方哲学之间的一个不同的特点——西方哲学挂重形式逻辑的研究,故辩证思维是建立在对形式逻辑的深入研究,考察基础之上的.中国哲学则相反,不注重形式逻辑的研究,其辩证思维基本上脱离了对形式逻辑的深人考察.爱因斯坦瞥经说过:西方科学韵发展是以两个伟大成就为基础,邳就是希腊哲学塞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德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我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爱国斯坦主集》1'G74再).作为自然科学的概括和慧结的哲学.必然也是{;'形式逻辑为基础的.事实上,从古代智者到亚里士多巷,从经院哲学家到培根,从黑格尔到逻辑实证主义,其哲学的发展往往是与其对形式逻辑的深人研究密切相连的上面谈到的同一,差异,对立荨范畴原来也是形式逻辑理论着重研究的对象.而把不同的范畴安排戚推演的过程,这又同形式逻辑中重视理论的结构化思想有关,同辩证J鼠维相比,形式逻辑l 当_箍是低级的?思维形式;但在西方,这种所谓低级的形式对高级的辩证思维影响甚大,形式逻辑是基础,辩证思维则是在此基础上的跃进.后者正是伴随着聪前者的充分研究,高度发展而逐渐发展的,黑格尔虽在理性思维的范围有否定形式逻辑的倾向,但当他把形式逻辑规定为知性思维方式和法则时,总是对其加以充分肯定.在他看来,知性思维是思维的第一步,.思维无疑地首先是知62性的思维({小逻辑'第172页).就是说,要达到辩证思维,形式逻辑是起点.可见,黑格尔决不是一概简单地否定形式逻辑,他是站在更高的辩证思维的立场上,扬弃了形式逻辑,把它作为一个环节包含在自己的逻辑学之中.正因为如此,黑格尔在阐发矛盾学说时-总是与他对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考察紧密结台在一起的:阐明同一范畴和差异范畴,提到了同一律f 阐明对立范畴,提到了排中律和矛盾律.精探的辩证法,搜有使他独开形式逻辑的各种规则和规律.西方哲学自诞生以来,其致思倾向,大多是面向自然.严整的自然秩序,曾极大地激起西方人的好奇.圣哲们探天究地,或出于对自然宏伟壮观的惊异,或出于智慧的愉悦.这样,一方面,能摆脱政治伦理和日常生活的限制,而专治于学问f另一方面,又促使思雏必须其备确定性,以便对各种现象作出肯定或否定的陈述性判断.思想家排除急动近和之念,孜孜以求严密韵思维方法以说明各种自然现象,他们自觉地把逻辑学(包括几何学和数学)作为思维工具去探索整十宇宙自然的奥秘.庄严和谐的自然秩序,是理性的立法,还是上帝的推动围绕这些伺题,西方哲学建拘起"二元并存的本体论(即世界有两个并列的,相反的本质).强调二元的对立和差别.于是,寻求世界的对立,成为西方哲学的重大课题."非此即彼的推理封断便成为西方哲学家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由此而引发的"线性推理观念.概念酶精确定义,分类论证的严密逻辑形式等等.理所当然地戚为哲学家研究的前提.对逻辑方法的考察,也因此作为其体系的内在组成部分,给以充分细密的研究,使整个西方文化的发展趋于分析和精密化.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即使是以辩证思维见长的哲学家如黑格尔等人,其理论也不能不受刊形式逻辑理论的影响,关于这点,我们只要指出黑格尔逻辑学体系同形式逻辑大师亚里士多蔼的范畴体系都是以"存在作开首范畴和逻辑出发点就够了.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密切配台相得益彰.亚里士多德是形式逻辑的奠基者,同时他"B经研究了辩证思维的最主要形式('马克甚恳格崭进秉'革3卷革59页).亚氏关于概念,判断,推理的学说.关于范畴的学说,筑其率来面目而盲,不仅涉及思维的形式,也涉及到思维的内容.表达了某种存在的主从关系和;L识顺序,也大致反映了前人思想的发展过程.他设有把逻辑形式与现实内容割裂开来.相反,他力求甄现实内窖牢.从客观事物的现实关系中引申出逻辑形式.这些都对黑格尔创立辩证逻辑以有益的启迪.康蓖曾认为形式逻辑只是.分析的.仅仅处理一切思维的必要形式.他由此提出要创立先验逻辑,这种逻辑是"综合的,也要求概念同被描述对象完全一致而保持它的确定性.尽管.先验逻辑并未达到目的,却开了黑格尔辩证逻辑的先声.康德的贡献,恰恰也是建立在对形式逻辑这种所谓知性思维的深入考察,研究的基础之上的.由此可见,西方哲学史上,形式逻辑为辩证思维的发展做了铺垫性工作,而辩证思维又总是撮檀于对形式逻辑的充分研究上.与西方不而,中国思维早熟,一起步就抓住了人和社会,其哲学致忍颟向不是指向自然,而是指商社会和人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是哲学家孜孜以求的目标,他船缺乏对自然秩序的惊异和由此激发出的狂热求知欲.研究自然需要确定性,面对人和社会盼撵讨劐往往带有根大的模糊性.它并不强求对各种现象立即作出肯定的或否定的_判断,吏多的需要不偏不倚的中庸姿态,借以寻求社会和人生的和谐统一.表现在车体论上为.一体二元的攘式(如老予的.遒,具有.有和无两个方面).所强调的是"二元之统一为.一体,因商注重世界豹联系和统一..亦此亦镀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维习惯.中国辩证法一方面受此影响,另一方面因奠基于兵家而少有逻辑的兴趣所以,中国哲学一般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秘抽象的理论探索,肚赏和满足于攘糊笼统的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致使整个古代,人们对形式逻辑的研究远不如西方哲学界那样热心.我们这样说,并非认为中国没有逻辑,也没有出现过研究形式逻辑的大家,而只是说整个63中国哲学缺乏逻辑研究兴趣大家知道,一种思潮,一种成体系的思想,它的传播影响,正如它的产生一样,取决于社会对它的需要.社会对理论的这种选择t反映了文化的机制和功能?显示了那十社会的文化特点.在我国长达数千年的古代历史上,王朝的兴衰更迭t奴隶,农民的频繁起义,异族的野蛮入侵,统治者内部的激烈倾轧等等,决定了社会对理论选择带有般大的政治,伦理实用性,迫使各十时辫的思想家去深入地探讨各种社舍问题..为天地立心,为生禺立道,为先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干语录I卷中).成为圣哲们的最大抱负.匿此,中国古代所谓.学问,不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纯知识,而是如何安身立命与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信条和经世之学.人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是构造知识的逻辑体系,而是寻求如何把握对象的关键和契机的技巧.要求原则,原理具有应用的简洁性和直观性.一系列原则,原理向人伦日用直接转化.治国平天下的儒学亦是儒术,老庄道学也是道术.而不直接为现实政治生活服务的理论与技'术,则被斥为.屠龙之术.这种重视政治伦理的实际功用.轻视理论的独立撵讨t到了汉代,就.成为稳固的思想文化模式,变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无可否认,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起.以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和以I墨辩'为代表的墨家,曾在研究形式逻辑方面取得过相当大的成绩,从他们区分类的属性与同一性.解决逻辑悖论的种种尝试看,几乎可以说发现形式逻辑规律和规则的曙光已在地平线上隐蹲出现.然而,就这区区一小步,中国哲学家却迟避难以迈过.这不是历史存心捉弄我们的先哲.而是中国政治,伦理式文化使然.中国传统思想与逻辑学似乎先天就无缘份,它缺乏理论逻辑.也容不得理论逻辑.圜此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多文章高手,却投有一本讲文法的书}有那么多的思想家,却没有一本专讲逻辑的书.李约瑟说,"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细地考虑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人则一直烦向于发展辩证逻辑(''.啊抖技支)第3卷第337面).由于中国哲学忽视自然的致思帻向客观上未提供对形式逻辑的蔷求I由于辩证法起源于是家而深受其非逻辑的直观思维的影响}更由于中国缺少形式逻辑的依托,因而中国辩证思维基本上脱离了对形式逻辑的深入考察,形式逻辑的形式化,结构化思想未能对中国哲学产生影哺.虽然由此使辩证思维具有简要,直捷的特点,却造成其许多范畴缺乏准确的定义.更无兴趣把这些范畴结构为一个逻辑推演的完整体系.理解了这点.我们就不会对老子以及后来的贤哲.投能顺次将.同,和,"反加以联结,进而构成完整的逻辑推演序列感到困惑不解了.'哲学形态是受它的方法制约的,也就是说,哲学的发展就其自身范国面言是决定于逻辑方法的发展的.霞方辩证法从在古希腊罗马的土壤里以朴素形式诞生起,迈过中世纪的茫茫抄漠,几乎不断高敢猛进,经过黑格尔唯心辩证法阶段,在马克思批判武器的武库中大放异彩.原因周然很多.但注重形式逻辑的研究却是重要的一环.而中国辩证法尽管在先秦时期,取得令人刮目的成果t但历史前进了=千多年,始终来越出朴素的辩证法阶段.原匿也固然很多,但形式逻辑方面的欠缺的确是十分重要的一条.这就是我n1通过老子辩证法和黑格尔辩证法比较.研究后t得出的必然结论.?.西方恩摄家曾指责我们中国无哲学-其重要原因在于哲学方法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弱柏一环.我们固然不能以霞方人的是非为是非,但"方法并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窖的灵魂和概'念(置#皋'IJ'辽并)弟482页),当我们弄清了老子和黑格尔这两位曾经对今天中国哲学直接,闯接产生过较大影响的大师,其辩证体系受制于方法时.就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这点.因此,加强哲学方法的研究和引进,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应该说是今天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作者单位四jII省军区政治部责任蝙辑,唐采连64。
太极学说解释宇宙起源,与西方理论相辅相成
太极学说解释宇宙起源,与西方理论相辅相成
中国太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不管是在生活或者其他任何地方,都能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思想,而这种思想运用到科学中也是一样,还能解释宇宙起源,并且不显得错误,甚至于很多地方无比正确。
西方宇宙大爆炸起源说:宇宙由一个极小的极热的质点,于150亿年前突然爆炸(膨脹)后,经过慢长的演化变成了目前的宇宙(包括地球环境)模样。
中国的太极学说同样是解释宇宙起源最早的解释宇宙起源的学说。
太极说认为:太极为一,阴阳为二;太极为体,阴阳为附。
又有一体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万物。
本人用太极学说诠释论点:太极为实体,就是指宇宙大爆炸前那个密度极高,温度极高的质点,阴阳两极即是指原附属于组成质点物质的两极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吸引力和排斥力。
质点大爆炸后,在吸引力和排斥力的作用下演变成宇宙的万物。
中国的太极说補充完善了西方的宇宙大爆炸理论,西方的大爆炸理论又印证了中国的太极学说。
一个正确的理论总能,也应该能夠解释它所涉及的事和物,宇宙起源新说能否客观地解释宇宙中所表现出来各种事和物(宇宙中所出现的各种现象),就是对宇宙起源新说正确与否的检验。
宇宙起源我们现在还不得而知,但是通过各种科学的推论和测算,我们能够大致的了解一下,这不是无用功,能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和探索宇宙。
这里也不得不去佩服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尽管没有具体的解释宇宙起源,但是这种说法又显得十分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此 说来 , 比较 所 能修 成 的正果是 加 深 了对 中西哲 学差 异 的了解 , 亦即: 经 与西 方哲 学 比照 、 对勘 , 研 究 者
注: 本 文前 身是提 交给德 国耶拿大学与魏玛 古典基金会主 办的“ D i e d r e i L e h r e n ” 国际学术研讨会( 2 0 l 4年 1 1月 2 6 — 2 9日, 德 国魏
一
个方 面 。另 一个方 面则 是 , 比较 是有 深浅 的 , 从 而有 高下 优 劣之 分 。比较 的深 度是 指对 被 比较双 方达 到一 个
很高的认识程度 , 而对双方差异的毫厘之辨是其标志之一 。在某种程度上 , 此一过程有似悖论 : 促使比较的动 机是基于某种相似性联想 , 但随着研究深入 , 却逐渐发现 , 被 比较的两者似近实异 、 貌合神离 , 无形之中消解 了
7
社会科 学家
2 0 1 5年 第 8期
获得 了对 中国哲 学 自身性 质 的更好理 解 与描述 。在 这个 意义上 , 不 妨说 , 在 中西 哲学 比较上 , 西 方哲 学充 当了 “ 镜” 与“ 灯” 的角色 ; 反之亦 然 。 对 于 以上 所说 , 可 能会 提 出这样 一种 批评 : 为什 么 比较一定 要 以追寻 所谓 “ 本义” 、 “ 真相 ” 为 目的?且 不说 是 否能 够达 到这 种 “ 本义 ” 或“ 真相 ” , 即便 能之 , 它 也不应 该 是 比较所 唯一 可为 之事 , 为 什 么不 能经 由 比较 , 中 西 思想 的碰 撞 、 互释 产生 一种 新 的思想 ? 比如 , 冯友 兰 以实 在论 ( r e a l i s m ) 解 说 中 国哲 学尤 其是 理学 , 遂产 生其 新理 学 。就算 被证 明 ( 也 许准 确 的说 法是 , 有人 提 出 了很 有竞争 力 的不 同观点 ) : 冯友 兰用 实在论 解朱 熹 , 牟宗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 0 5 — 0 7
基金项 目: 本文是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 目“ 朱子门人后学研究 ” 的中期成果 , 项 目编号 : 1 4 Z D B 0 0 8 作者简介 : 方旭东( 1 9 7 0 一 ) , 安徽怀宁人 ,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主要从事 中国哲学和 中西哲学 比较研究 。
产 生 比较 动机 的前 提 。 生 物学 家告诉 我们 , 如 果仔 细 观察 , 每 一 片叶子 都 是不 同 的。 当然 , 找 出一对 看上 工作也有它的意义。 这种因异而求同, 与因同而后见异 , 虽然方向相反 , 却性质
相 同: 都是 推 翻 了原 先 持有 的 比较 动机 或作 为 比较起 点 的那份 认 知 。
2 0 1 5年 8月
社 会科 学家
S OCI AL S CI ENTI S T
Aug. , 2 01 5
( 第8 期, 总第 2 2 0 期)
【 名家特稿 】
( No . 8 , Ge n e r a l No . 2 2 0 )
太极 与 T h e A b s o l u t e
一
兼及 中西哲学比较的一个反省
方 旭 东 ,
( 1 . 南 昌大学 江右哲学研究 中心 ,江西 南昌 3 3 0 0 3 1 ;
2 . 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现代 思想 文化研究所暨哲学系 ,上海 2 0 0 2 4 1 )
摘
要: 贺麟把 中国哲 学 当中的“ 太极” 范畴 当作形 而上学的最 高范畴 , 由此提 出 , 黑格 尔的“ 太极” 就是
“ 绝对理念” ( a b s o l u t e i d e e ) 。这种 以中释 西的格 义做 法, 在从 事中西哲 学比较的初期 , 情 有可原 。 遗憾 的是 , 贺麟
走 得 太远 , 他 进 而认 为 , 朱 子 同黑格 尔一 样 都 是 绝 对 论 者 。 这 个 结 论很 大程 度 是 建立 在 他 关 于“ 太极 ” 一 词 英译 的 意见 之 上 。贺 麟 坚信 , 是T h e A b s o l u t e而 不是 更 多人 采 用 的 t h e G r e a t U1 t i ma t e或 t h e S u p r e me U l t i ma t e , 才是
比较 必须建 立在对 中、 西哲学文本 准确 而全 面的理解之上。
在今 天 , 从事 中国哲学 研 究 , 很 难避 免 中西 比较 , 甚 至 可 以这 样说 : 现 代意 义 上 的 中国哲学 研 究 , 实质 上就 是 一种 比较 哲学 工作 。 但 比较不 是 简单地 找 出相似 或相 同 , 更不 是为 比较 而 比较 。 比较是 现代 从事 中 国哲学 研 究 者 的一种 客 观情势 或命 运 , 以致 于有 学者 称之 为 “ 本 体论 的事 实 ” 。 在 从事 中国哲学 研究 时 , 西方哲 学 早 已成为 诠释 学所 说 的前 见或 成 见 ( p r e j u d i c e ) , 反 之亦 然 。这 是事 情 的
对“ 太极” 最好的英译 。考其理 由, 则是他认为 , U l t i ma t e无法反 映朱子所说 的“ 太极 ” 除了“ 至极” 还有 “ 大 中” 这
一
层 意思。 贺麟对朱子太极 思想的这种理解与朱子原文恰恰 是相 违背的。 这个例子提 示我 们 , 成功的 中西哲学
关键词 : 太极 ; 绝对理念 ; 朱熹 ; 黑格 尔; 中西比较 中图分 类号 : B 0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2 — 3 2 4 0 ( 2 0 1 5 ) 0 8 — 0 0 0 7 —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