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之五十城镇化率转折点上的城市生态事件
《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
《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然而,城镇化进程中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本文将针对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1. 空气污染严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领域的排放物不断增加,导致空气质量严重下降。
雾霾、光化学烟雾等污染现象频发,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2. 水资源短缺与水体污染城市水资源短缺与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一方面,城市用水量不断增加,导致水资源紧张;另一方面,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排放不当,造成水体污染,严重威胁着城市的水资源安全。
3. 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过度开发问题突出。
大量农田、林地等被占用,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此外,城市扩张还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等问题。
4. 噪音污染和光污染城市化进程中,噪音污染和光污染问题逐渐凸显。
建筑施工、交通噪声、商业活动等产生的噪音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同时,过度使用人工光源造成的光污染也影响了人们的视觉环境和生物节律。
三、对策研究1. 加强环境治理和监管力度政府应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强化环境治理和监管力度。
建立完善的环保监测体系,对污染物排放进行严格监控,确保各项环保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同时,加强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2.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
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工业排放。
同时,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
此外,推广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降低城市碳排放。
3. 实施水资源保护和节约措施加强水资源保护和节约措施的实施。
推广节水型器具和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十五五”期间我国城市化地区发展的战略重点
专题:“十五五”区域协调发展与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优化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Territorial Spatial Optimization in 15th Five-Year Plan引用格式:戚伟, 樊杰, 李佳洺, 等. “十五五”期间我国城市化地区发展的战略重点.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4, 39(4): 651-662,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40319006.Qi W, Fan J, Li J M, et al. Strategic priorities of China’s urbanized areas during 15th Five-Year Plan period.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4, 39(4): 651-662,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40319006. (in Chinese)“十五五”期间我国城市化地区发展的战略重点戚伟樊杰*李佳洺李宇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049摘要城市化地区是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地区。
“十五五”期间,我国人口城镇化率将超过70%,从此进入长时期高位城镇化水平阶段。
城市化地区的战略定位将聚焦为科技创新资源高度集聚、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工业化重点布局的县级行政区。
在战略布局上,优化城市化地区范围,推进人口和经济向城市群、都市圈和中心城市集聚,加强超大、特大等城市郊区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在功能提升上,按照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推进不同城市化地区的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工业化布局,强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城市化地区的引领作用。
在空间品质上,推进城市宜居性、智慧化和韧性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
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必要途径。
新型城镇化建设旨在通过发展可持续、健康、智能的城市,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保障环境。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有着许多重点任务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接下来,我们将从保障房、产业升级、城市治理、生态环境等方面,详细阐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
一、保障房建设是重中之重保障房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要实现全民住有所居的目标,必须加快保障房建设。
在保障房建设方面,需要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优势,提高地方政府的筹资能力,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建立健全保障房市场运作机制等,全面提高保障房建设的质量和规模。
二、产业升级是关键产业升级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产业升级成为了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增加城市就业、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途径。
产业升级需要以创新为驱动,推广先进制造业,发展节能环保、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集聚和迁移等,提升产业竞争力,助力城市经济发展。
三、城市治理创新城市治理创新是新型城镇化的必要环节。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完善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城市公共服务等方面,必须在城市治理创新上发挥重要作用。
城市治理创新需要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功能,借鉴国际城市治理先进经验,实现市场化、法治化、社会化、专业化的城市公共管理机制。
四、构建生态文明构建生态文明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长远目标。
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以环保、资源利用效率为前提,建设低碳城市、生态城市,推进可持续发展。
构建生态文明需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实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发展,打造优美、清新、舒适的城市环境,打造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新型城市。
总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是多方面的,必须要全面推进。
以上几个重点任务不仅对城市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也能够在促进国家全面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上起到重要作用。
未来,我们需要持续发挥重点任务的作用,不断完善城市建设规划,携手共建新型城镇化,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测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中国社会科学院最新发布了2012社会蓝皮书《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指出,我国将近三成的农业户籍人口已经居住在城镇,城镇化过程对农业人口具有巨大吸引力,当这将近三成的农业户籍人口已经居住在城镇之后,我国的城镇化结构也将发生变化。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林指出:去年,201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城市化水平超过50%。
这标志着中国数千年来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城乡人口结构发生了逆转,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件大事。
据此回答问题。
1.关于城市化标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B.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C. 乡镇企业蓬勃发展D.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2.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有效途径是( )A.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B. 在小城市周围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逐步形成城市群C. 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增加工业产值D. 调整行政区划,合并城市,扩大城市管辖面积3.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这说明()A.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B. 乡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C. 城市人口拥挤,物资短缺D. 农村经济的衰败【答案】【小题1】C【小题2】A【小题3】B【解析】试题分析:【小题1】城市化的标志包括: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上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
故C项不正确。
【小题2】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是社会经济发展,而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要以小城镇的发展为重点,故A项正确。
【小题3】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的原因:一是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而市中心地价高,环境污染严重,郊区环境优美;二是乡村和小城镇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故选B 项。
考点:该题考查城市化的标志、特点和动力。
4.下图为某城市三种行业付租能力随距离变化示意图,该城市规模扩大和地价上涨将导致A. ①、③的用地面积缩小,②的用地面积扩大B. ①、②的用地面积缩小,③的用地面积扩大C. ①、②、③的用地面积均扩大,①扩大得最多D. ①、②的用地面积扩大,部分③用地转变为②【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读图分析,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中心商务区、住宅区、工业区,城市规模扩大,说明城市发展,经济水平提高了。
中国城镇化发展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城镇化发展出现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城镇化发展出现的问题与对策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也快速推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城镇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 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解决中国三农问题,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途径之一。
本次讨论我们围绕中国城镇化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揭示城镇化过程中的真正需求和发展目标, 进而提出合理的发展对策。
一、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问题1.城镇化水平较低且存在虚高问题2006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为43.9%,低于与中国人均实际收入大体相当的国家55%的平均水平。
同时,尽管中国整体经济增长快于一些发展中国家,但同这些国家在它们经济高速成长时期的城市人IZl增长率相比,中国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却相对较低。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 我国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和同等收入国家的城镇化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比同等城镇化水平和同等收入水平国家的城镇服务业发展也远为滞后。
按现在的统计口径,虽然有很多人被统计在城镇人口中,但由于户籍制度限制、公共服务不足等原因,他们并没有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没有享受到城市现代文明的成果。
严格地说,这些人不属于被城市化了的人口。
如果剔除这部分人,则中国城镇化水平更低。
2. 城镇化的区域差异较为明显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城镇发展体系逐渐走向成熟。
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发展为代表的、城市区域空间为主体发展的新格局日益显现, 一些区域具有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 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城市化水平, 形成了城市发展相对集中的城市群。
除原有的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外,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川渝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等也开始形成。
2006年, 我国城镇人口5. 77 亿人, 城镇化率43. 9%。
由于各地基础不同, 加之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异, 我国不同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各不相同。
城市规划原理课后习题及答案(第四版)1-12章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课后习题解答第一章1.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
(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和公共设施、人造和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工业前城市:①城市规模小②依赖风力和水力天然能源③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工业城市:①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②出现城市仓储用地③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④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⑤城市类型增加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推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①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②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和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能满足需求。
③城镇化是一种现象,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及区域的永续和谐发展是重点。
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
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
),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②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
③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①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
②城市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③城市化同时促进科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①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管子》提出功能分区)、(《商君书》提出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考虑)②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道家】(战国时代,吴国国都阖闾城建设,伍子胥提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秦统一中国,规划时,也提出“象天法地”,强调方位)、(三国时期,吴国国都选址金陵,“以石头山、长江险要为界,依托玄武湖防御”)③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中轴对称,道路分等级等【儒家】(周礼考工记,周王城建造,按封建等级)、(曹邺魏城、隋唐长安城、元大都皆是依据周王城而建)2.你认为哪些古代经典城市的规划案例,对未来的城市发展仍然有重要意义?①曹魏邺城,采用功能分区布局。
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及启示
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及启示摘要: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过渡性过程,推进城镇化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与途径。
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由“集体行动的困境”所引发的“公用地悲剧”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要正确处理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的关系,走新型生态城镇化道路,需要各治理主体的共同努力。
城镇化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人的生态理念的城镇化,使人们自觉地致力于生态城镇的建构。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理念城镇化在推动区域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对于区域生态产生了极大影响,如亨廷顿所言“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1]。
本文认为城镇化与生态文明两者之间的协调,着力点在于人的生态城镇理念的确立与生态责任的担当。
一、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城镇化不仅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而且是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过程。
目前资源消耗与环境破坏成为城镇化过程的通病,因此城镇生态系统可谓是“发展程度最高,反自然程度最强的人类生态系统”[2]。
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看似不可兼得,实际却存在内在互联性。
1.城镇化对区域生态的冲击随着城镇人口的集聚、硬化面积的扩大,城镇生态系统中的土地、大气和水源都遭到了严重破坏,由此所造成的生态恶化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在一些自然灾害比较频发的地区,滑破、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大多“得益”于人们对自然资源不加限制地开采和利用,超出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可见高速发展的城镇化必然会带来一些环境问题,如果没有相应措施,势必会导致生态系统失衡,长此以往各种生态隐患便会不断滋生,直到整个区域生态系统的彻底崩盘。
2.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城镇化的不竭动力“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
”[3]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城镇化要健康发展就不能欠生态账。
正如《中庸》里所言:“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2022年注册城乡规划师《城乡规划相关知识》真题
2022年注册城乡规划师《城乡规划相关知识》真题2022年注册城乡规划师《城乡规划相关知识》真题单选题(共59题,共59分)1.下列对“生态环境材料”的表述,错误的是()。
A.生态环境材料对环境危害较小B.生态环境材料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环境负荷较小C.生态环境材料是不需要加工的仿生材料D.生态环境材料能够改善环境,具有高循环性2.“一次人为物质流”指人工对地壳物质(岩石、土壤、化石燃料、地下水)的()。
A.开采和直接搬运B.利用C.加工D.修复3.下列关于城市降雨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城市降雨量与周边农村降雨量无差别B.城市降雨量小于周边农村降雨量C.城市上风向降雨量与城市下风向降雨量无差别D.城市上风向降雨量小于城市下风向降雨量4.下列关于“隐藏流”的表述,正确的是()。
A.隐藏流是能源系统运行时不可避免的损耗B.隐藏流是能源系统运行时的非必要损耗C.隐藏流是开发资源时直接使用的能源D.隐藏流是开发资源时所消耗,但未直接使用的物质5.下列关于城市下垫面不透水率与平均地表温度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负向关系B.正向关系C.没有关系D.随机关系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中要求,到2022年全国下列哪种用地的保有量不少于18.65亿亩?()A.农地B.耕地C.永久基本农田D.生态用地7.根据《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关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必须做好过渡期内现有空间规划的衔接处理的表述,错误的是()。
A.不得开展近期建设规划B.不得突破生态保护红线C.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禁止建设区D.不得与新的国土空间规划管理要求相矛盾8.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下列不是国土空间规划要求中需要科学划定的是()。
A.生态保护红线B.道路红线C.永久基本农田D.城镇开发边界9.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加强滨海湿地保护,要求严格管控围填海,表述不正确的是()。
《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
《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城镇化不仅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方面的挑战。
本文旨在研究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1. 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城镇化进程中,随着人口密集度的增加,水资源需求量急剧上升,加之工业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导致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许多城市的河流、湖泊受到严重污染,水质恶化,直接影响到居民的饮水安全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2. 大气污染与温室效应城市化进程中,工业生产和汽车尾气排放等产生的污染物大量排放,导致大气污染严重。
同时,温室气体的排放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3. 土地资源过度开发与生态破坏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土地被用于建设住宅、工业园区等,导致土地资源过度开发。
同时,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功能下降。
三、对策研究1. 加强水资源保护与管理(1)加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节约使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加强水污染治理,严格控制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确保水质安全。
(3)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洪抗旱能力。
2. 治理大气污染与应对温室效应(1)加强工业排放和汽车尾气排放的监管与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
(2)推广清洁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3)加强绿化建设,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3.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与生态保护(1)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严格控制土地开发规模和速度。
(2)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恢复生态系统平衡。
(3)推广绿色建筑和低碳城市理念,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四、实施措施及建议1. 政府应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制定更加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政策。
2. 加强跨区域合作与协调,共同应对生态环境问题。
大转折——中国城市六大发展趋势
大转折,中国城市六大发展趋势!中国的城镇化在提速急行20余年后,正进入一个大转折时期。
由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和云河都市研究院共同编制的《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6》显示:这一时期城市发展出现的众多表象,汇合成蔚为壮观的六大趋势。
这六大趋势包括:人口和经济愈益向大城市群集聚、城市发展水平与开放程度密切相关、未来能走多远取决于城市创新能力、有均衡发展理念的城市排名更加靠前、重视绿色发展的城市更具魅力、以文化充实城市内涵渐成新趋势。
专家们在报告中指出,虽然中国城市综合发展已取得巨大进步,但国内城市间发展失衡严重,即使是引领着中国经济前行的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与世界先进城市相比也还存在相当差距。
当然,这也将成为中国城市和中国经济未来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所在。
趋势之一人口和经济愈益向大城市群集聚《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6》显示,以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为代表的中国城市群,以巨大的开放空间和发展能量引爆了大规模人口流动。
在中国地级及以上的295个城市中,有116个城市常住人口规模超过户籍人口,其中上海、北京、深圳的非户籍常住人口数量分别达到987.3万、818.6万和745.7万,为人口流入规模最大的三个城市。
与此同时,有179个城市常住人口少于户籍人口,其中重庆、周口、商丘三个城市外流人口数量分别达到383.8万、356.4万和345万,为人口流出规模最大的三个城市。
“这组数据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口流动规模的剧烈性,同时也意味着城镇化背景下的人口流动已经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城市。
”周牧之教授在接受《瞭望》周刊记者采访时说。
而流动人口向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集聚的动向更加明显。
珠三角城市群(9城市):常住人口为5763.4万人,占全国城市(地级市及以上,共295个,下同)总常住人口的4.5%;长三角城市群(26城市):常住人口为15048.1万人,占11.8%;京津冀城市群(10城市):常住人口为8947.4万人,占7.0%。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一城市生态环境状况2010~2011年,各城市污染减排力度加大,城市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企业污染设施建设与管理水平均有较大幅度提高,污染减排效果有所显现,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有所改善。
但是,也应看到,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仍与广大公众的需求存在一定距离,因此,控制污染、持续不断地改善生态环境仍是我国各城市未来环境保护的重点工作与努力方向。
(一)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我国大部分城市空气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从区域看,东部城市空气质量好于中部和西部城市,中部城市在抓住国家中部崛起战略规划实施机遇的同时,也应将保护环境作为重要工作。
西部城市需要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过程中,更应关注环境保护,良好的环境是实现跨越发展的基石。
从城市规模分析,小城市的城市空气质量一般好于大中城市,而直辖市城市空气质量相对较差。
1.县级城市空气质量好于地级以上城市2010年,全国城市[1]空气质量整体平稳。
全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2]为82.8%,比上年82.5%的达标比例高0.3个百分点,但达一级城市的比例比上年低0.6个百分点,劣三级城市比例增加0.4个百分点。
其中,达到《国家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一级标准的城市占3.6%,达二级标准城市比例为79.2%,达三级标准城市比例为15.5%,劣于三级标准城市的比例为1.7%(见图1)。
一些城市大气污染问题相对严重,还有部分城市酸雨污染严重,城市大气污染控制任务依然严峻。
2010年,县级城市的达标比例为85.5%,与上年基本持平,地级及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有所改善,达标比例为81.7%,高于上年2.1个百分点。
[3]县级城市空气质量仍然好于地级及以上城市。
北京、武汉、兰州、乌鲁木齐、白银和陇南等城市全年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均低于80%,空气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图1 2005~2010年监测城市空气质量达标情况示意图地级以上及113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大幅提高。
新型城镇化 十大案例
案例一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是铁岭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和机遇。
近年来,铁岭市委、市政府以凡河新城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在建设理念、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尤其是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绿色低碳、三位一体、良性循环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一、背景与起因第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贯彻落实辽宁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需要。
2005年初,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到铁岭调研时指出,铁岭30万人口的城市太小了,要向大城市发展,建设自己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推动以城带乡。
按照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规律,一个地区中心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应该占全地区的30%左右,打造成区域经济增长极,才能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
而当时,铁岭中心城区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均只占全市的10%左右,对区域经济的辐射拉动作用不强。
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铁岭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国内外知名规划专家,对城市规划、空间布局以及产业发展进行了广泛调研、充分论证,提出通过建设凡河新城来做大做强中心城区。
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正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具体举措。
第二,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主动融入沈阳经济区、实现沈铁同城化发展的需要。
铁岭南部地区与东北中心城市沈阳毗邻,可以充分接受沈阳的辐射。
尤其是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铁岭作为沈阳经济区八个成员市之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城市向南发展、向沈阳靠拢,是实施沈阳经济区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沈铁一体化、实现沈铁同城化的必然选择。
第三,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让更多农民过上城里人生活的需要。
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将更多的农民转化为市民,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根本性措施。
2005年,铁岭的城镇化率只有30%左右,是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
生态型宜居城市离我们有多远
城市森林多采用纯林种植模式,其结构单一,物种丰富度低,自然度不高,容易遭受大规模病虫害,往往无法依靠其自身抵抗力和恢复力维持平衡,只能使用大量杀虫剂,导致二次污染,在市区形成一片片有绿无虫、有绿无鸟的绿色沙漠。植物移植过程中,为降低运输成本和提高移植成活率,通常会直接砍掉枝繁叶茂的树冠层,仅留下几根枝条,种植“杀头树”,既影响了景观美感,又阻碍森林的稳定发展。植物空间配置上没有充分考虑其动态发展,导致后期植物个体间过于重叠,发育不良。
城市“生态”如何演绎
城市绿化不应仅仅是一场都市化妆运动,洁化与美化并不等同于生态化,当下急需遵循生态发展观,重视与自然的拟合度,建设自然化、区域化、人性化的城市绿地。
那么,城市生态建设该如何演绎生态?这也一直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者思索的科学问题。纵观目前国内主要城市的生态建设,我认为存在着诸多误区。
这种非生态型的城市再自然化,也出现在城市河流水系等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以及人工水体的建设中。
二是城市河流水渠化,人工水体景观化,难以实现自循环、自维持。
城市河道一度为了防洪泄洪和节约土地而被直线化、规则化、硬质化,河道由曲易直,添加人工硬质驳岸,变河流为沟渠、甚至连河底也固化的“游泳池”。水渠式的河道建设改变了河流原有的水文环境,切断了地上水和地下水的渗透通道,引起淡水生态系统退化,进而造成河流自净能力下降,极易成为黑臭死水。
环境卫生提升了市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提升了市民的环境需求水平。我们渴望居住和工作的环境不仅没有恶臭的垃圾和污浊的空气,而且能够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美丽的人文景观,在此背景下,园林城市的概念开始普及。自1992年北京、合肥、珠海成为首批国家园林城市以来,至2011年底,已有160个城市获此称号。从环境的清洁健康到景观的合理美化,人们对于城市环境的要求日益提升。在国家园林城市之后,又有以治污防灾为主要目标的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以提供居民生态游憩为主要目的的国家森林城市、以数字化和便利智能为主要考量的智慧城市、以可持续发展为主要模式的低碳城市等理念相继被提出并实行。1986年宜春市首次提出建设生态城市,其后,深圳、扬州、威海等相继加入其行列,进入 “十二五”以来,以上海为代表,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生态型宜居城市的新目标。
城镇化——国际经验与教训
城镇化——国际经验与教训作者:吴波来源:人民日报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伴,在发达国家已有200多年历史,成为其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标志。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些发展中国家急起直追,形成了多样的城镇化模式和路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本期“观察”聚焦城镇化的国际经验和教训,约请专家剖析国外城镇化的典型模式,连线基层干部交流实践体会,以期为我国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供参考。
东亚国家城镇化模式及其得失东亚是当今世界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从1950年到2011年,东亚地区城镇化率由17.8%迅速提高到55.6%,平均每年提高0.62个百分点,而同期世界城镇化率年均提高幅度仅为0.37个百分点。
由于发展阶段和条件不同,东亚国家城镇化模式和特点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较有特色的是日本和韩国模式。
日本:高度集中型城镇化二战之后,日本依靠工业化的强力推动,迅速迈入高速城镇化的轨道。
2011年,日本城镇化率已达91.3%。
由于国土狭窄、人口密集,开发空间有限,日本采取了高度集中型城镇化模式,对少数几个都市圈实行优先集中开发。
战后以来,日本的人口、产业和城镇高度集中在东京、大阪和名古屋三大都市圈。
这三大都市圈面积仅占日本国土面积的14.4%,但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50%以上。
尤其是首都东京,现已集聚3722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9.4%。
这种高度集中型城镇化模式,加快了日本工业化进程,有力支撑了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也带来经济过密与过疏的矛盾和问题。
一方面,大都市区急剧膨胀,住房紧张、地价高昂、交通拥挤、远距离通勤和生活环境恶化;另一方面,在农村和边缘地区,空心化、高度老龄化、劳动力不足、新娘短缺等问题突出,出现了一批老龄人口超过村庄总人口50%的“极限村落”。
针对这些问题,日本投入巨资加强都市圈交通体系建设和环境综合治理,大规模发展卫星城市,积极引导人口、产业和功能疏散,都市圈环境、交通状况明显改善。
但交通状况的改善又增强了对人口的吸纳能力,加剧了都市圈内工作地与居住地的分离,导致通勤成本和房价不断攀升。
中国进入城市型社会面临的十大挑战
中国进入城市型社会面临的十大挑战摘要:2011年中国人口城镇化率高达51.27%,首次越过了50%的拐点,这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的城市时代。
中国的城市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严峻挑战,主要表现为:传统的以高消耗、高排放、高扩张、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外延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城市发展面临的环境生态约束日渐强化;城市经济发展后续动力不足;城市规划建设缺乏特色;城市管理矛盾丛生;城市公共服务相对滞后;交通拥堵问题越演越烈;城市居民亚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城市社会分化逐渐显现;各种城市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关键词:城市时代;城市型社会;城市发展;挑战所谓城市型社会,是指以城镇人口为主体,人口和经济活动在城镇集中布局,城市生活方式占主导地位的一种社会形态。
判断一个社会是否进入城市型社会主要有五个标准:一是城镇人口标准,即人口城镇化率超过50%,城镇常住人口超过乡村常住人口;二是空间形态标准,即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向城镇地区集聚,并形成城市群、都市圈、大都市连绵带等高级空间形态;三是生活方式标准,即城市现代观念、生活和消费方式占主导地位;四是社会文化标准,即城镇特色和文化更加凸显,城市品质不断提升,进程农民实现市民化;五是城乡协调标准,即城乡二元结构不断弱化,城乡差距逐步缩小,日益向城乡融合共享和一体化方向转变(魏后凯,2012)。
其中城镇人口标准是判别城市型社会最主要的一条标准。
截至2011年底,中国城镇人口已达6.9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1.27%,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越过了50%的拐点,城镇常住人口超过了农村常住人口。
显然,从城镇人口标准看,我国整体上已经跨进城市型社会。
从空间形态标准看,2010年仅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实现的地区生产总值就占全国的56.3%,因此也可判定中国已经进入城市型社会。
中国已经结束了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开始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的城市时代。
但是从生活方式、社会文化以及城乡协调标准来看,目前中国与城市型社会的要求还具有较大的差距,现有城市在规划建设、管理体制、环境质量、公共服务、社会和谐和城市安全等方面尚难以适应城市型社会的新要求。
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统筹,旨在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然而,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的利用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增长和政绩,盲目扩大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导致大量耕地被侵占。
这不仅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也使得土地资源的浪费现象严重。
同时,土地出让过程中的不规范操作,如低价出让土地、违规改变土地用途等,也损害了公共利益。
此外,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城市土地的开发利用效率低下。
一些新建的城区存在大量闲置土地和低效利用的工业厂房,而另一方面,城市中心区域却面临着土地供应紧张的局面。
这种土地资源的错配,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产业支撑不足产业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然而,一些城镇在发展过程中产业基础薄弱。
部分地区在城镇化建设中,过于注重房地产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而忽视了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这导致城镇缺乏持续的经济增长动力,难以吸引人口的聚集和就业。
一些城镇的产业结构单一,过度依赖传统产业,如资源型产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
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这些产业面临着较大的市场风险和环境压力,容易导致城镇经济的衰退。
同时,新兴产业的发展不足,缺乏创新能力和科技支撑,使得城镇在产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三、人口市民化滞后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但目前人口市民化进程相对滞后。
大量农村转移人口虽然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但在户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仍未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
这使得他们在城市中处于边缘化的地位,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
户籍制度的限制是人口市民化的重要障碍之一。
由于户籍与公共服务的紧密挂钩,农村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面临诸多困难,如高门槛的落户条件、繁琐的手续等。
同时,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使得农村转移人口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面临诸多问题,如入学难、教育质量差等。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城镇和乡村PPT教学课件
2. 从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开始,发达国家一些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 则发展迅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提高;乡村、城镇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私人小汽车的普及。
1)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导致大气 中的烟尘越来越多,这种由颗粒物引起 的地面冷却作用因为类似于遮阳伞,故 称为"阳伞效应"。请运用大气的热力作 用原理分析这种冷却作用。
答案:颗粒物将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回宇 宙空间,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颗粒物作为凝结核,促使周围水汽在它 上面凝结,导致云、雾的增多,使云对 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增加,同样使到达 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使地面的温 度降低。
洪防旱
③改变当地气候类型④减轻城市热
岛效应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练一练
天津桥园公园通过改造地形,利用深浅不一的坑塘洼地对雨水进行收集过滤, 形成一套人工湿地系统;并根据当地盐碱土壤的特性,配置适应性的乡土植物, 最终将一块废弃的打靶场变为一座低人工养护且植物群落丰富的城市公园。据 此完成下面小题。
快住房建设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 位
城市交通拥堵
城市中的贫民窟
活动2
P54
阅读材料:“移植大树之风为何屡禁不止”,回答问题: 1)“大树移植”可使大城市迅速绿化,但这种做法对生态环境会造成哪些不利 影响?
大量移植大树对树木原生存地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 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
2)城市的绿化以山区的森林植被破坏为代价,而山区的水土流失又会给下游地区 和城市造成哪些影响?分析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关系
城市化与城市绿地功能
城市化与城市绿地功能摘要:截止2020年底,中国城市化现象稳步前进,虽然工业和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对于城市中的人们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经济的稳步增长,能源的超常规利用,对生态的压力也是不断增加。
这其中城市绿地对人们的身心压力有着积极的消解作用,同时作为城市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绿地系统不断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局限于单一的活动,而是经过人们不断的努力,在现有的空间场景和条件下美化城市,为人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绿地;生态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方针,我国的经济开始飞速发展,经济发展给城镇化带来了重大影响,水平不断攀升。
从官方公布的数字看,1982年至2020年,中国城市城镇常住人口的占比已由百分之二十一点一三增加至百分之六十三点八九,发展了百分之四十二点七六,至二零二零年底,全国县城总量将超过了六百货八十七个,至二零二零年底全国城区人口数量将达到了90199万人,这就是说,中国城镇化率已达到了百分之六十,而中国新型城市化建设的发展条件,也将逐渐走向成熟。
联合国人居署发表的《二零二零年世界城市报告》指出,城市是从新冠危机恢复和全球经济复苏的关键。
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世界概况》二零二零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化率为百分之六十一点四。
在近些年期间,我国城市化过程主要是在我国工业化和国民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动力机制下,从社会,疫情,农村经济,城市人口,土壤资源,大气环境等多方面动态变化的过程。
尽管中国近年来城市化水平也在稳步提升中,但质量却不高。
要想清楚在二零二零年的人类疫情中,是不是真的会出现对人口构成的巨大变动还为时尚早,不过从长期上来看,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还是能够得到比较好一些的预测,在未来一零年内,全球社会将越来越城镇化,而城市化人数所占全世界人口的比重,也将由目前的百分之五十六一点二到二零三零年的百分之六十一点四之间。
在未来十年内,世界社会也将越来越城镇化,但是,已高度城镇化区域的人口增长也会减缓。
石棉2017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最新版】
石棉2017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最新版】1: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会议公报指出,到2020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机制基本建立。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对城市化的理解正确的是()单项选择题大批的农民迁移到城市,由农民变为市民农民进城的数量越多,就说明城市化率越高农民进城越多。
这个地方的社会发展越先进农民生产方式的工业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2:在城镇化过程当中,当城镇化率超过50%以后,城镇化减速的现象将逐渐出现。
阻止城镇化减速的一个必备的战略思路是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加快这一进程的一个必要举措是建设农民工信息系统和信用体系。
由此可以推出:()单项选择题如果没能阻止城镇化减速,也就没有加快农民工市民化如果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就可以阻止城镇化减速如果不建设农民工信息系统和信用体系,就不能阻止城镇化减速如果建设农民工信息系统和信用体系,就可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3:基因是细胞内控制细胞生长和变化的一种微小的结构,它们就像一系列建构生物体并使之发挥正常功能的指令。
不论是老虎、伞菌(一种有毒的蘑菇)还是人类,每一种生物体内的细胞中都包含有基因。
你的基因决定了你的相貌,从你头发的颜色到你不长尾巴,这些都是由基因决定的。
显然环境也会影响你的相貌,但是基因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这段话说明()。
单项选择题能发挥指令功能的结构是基因每一种生物都可能有相似的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一切基因决定生物的外貌4: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既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又有国家的宏观调控,这是由()决定的单项选择题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固有的特性所有市场经济本身的特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固有的特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产生的特点5:深入∶浅尝辄止单项选择题安定∶水深火热独立∶自食其力疏远∶形影不离细致∶事无巨细6:边民互市贸易是指,边境区边民在我国陆路边境20公里以内,经政府的批准开放点或指定的集市上,在不超过规定的金额或数量范围内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0%城镇化率转折点上的城市生态事件吴志强同济大学副校长课程前言我们刚刚仇部长说了中国哲学,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对我们在50%城镇化的这么一个阶段上需要的哲学思想方法,非常有收获。
我把这50%阶段和我的学生们做了一段的研究。
我今天把这个内容给大家作一个工作汇报。
这是上个星期的照片,这是50%刚刚完成两年以后,整个的成都因为岷江流域爆发的山洪造成了泥石流,在座的非常多的同志都在抗震救灾那里结下了友谊,但最近这个星期,使整个成都市多个小区没有水供应,尤其是双流地区一周停水,这种事件我们问了同事,主要是我们的供水管因为雨水混入,造成整个供水系统的无法支持,使得整个城市双流地区可以买到的水全部都卖完了,很困难,大家喝水都已经困难了。
这是我们上个星期的时候。
十年以前,这张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非典。
在十年以前的这么一个在迎接50%的时候,非典造成我们整个的措手不及,我们所有的恐慌留下了这么一张图,所有的人当时都不知所措。
我们回看我们这个大会,第一届的时候,2006年,北方明珠的白洋淀出现了大规模的死鱼现象。
这一年南方岳阳湖上面整个的砷污染,这一年,在黄河边上,排水沟臭气冲天,这是我们开第一年开会的时候。
第二年开会出现了“厦门事件”,这一年出现了整个太湖流域的大规模的污染,蓝藻污染。
到我们开第三届年会的时候,我们在云南砷污染也到处出现。
这一年天津的钢铁厂在河北省的涉县造成整个的空气弥漫的浓度污染。
开第四次年会的时候,甘肃外面的泥石流。
第五届年会的时候,福建汀江的重金属污染。
开第六届的时候,我们的蓬莱污染。
开第七届的时候,浙江牛奶河,整个的河水的污染。
当然,番禺的重金属蔬菜。
到了今年开第八届的时候,上海人幸福得不能再幸福了,所有的上海人都喝猪肉汤,黄埔江本来有非常震撼的一些照片,都给我拉掉了,我换了几张有意思的照片(给)大家看看算了,这是今年上海人的福气。
一、50%城镇化率时的各国生态事件我想通过这个东西说明我不想让大家都成为愤青,我想让大家回顾什么叫50%这个世界走过的道路。
从全世界来看,我选了几个比较经典的国家,50%发生的事情,我们来看一下。
在全世界最早的走过50%的是英国,1851年;然后是德国,1893年,进入了50%;美国,1913年;然后是法国。
到了二战以后,一批新兴国家,包括巴西、日本、韩国,到了今天,我们刚才说的是最后这个点上,即中国的50%发生的外面的生态事件。
(一)50%城镇化率时的英国生态事件我们回顾一下英国,1851年发生了什么呢?我们看一下左边这张图,这是英国有了“雾都”的名称,也有了刚才仇部长提到的狄更斯的《双城记》,这是最伟大的时代,也是最肮脏的时代;最愚昧的时代,也是一个最智慧的时代。
我们的学生不注意把北京的图放在了边上。
这是第二件事件,1851年的。
看看利物浦,利物浦整个的河道里面全是死狗、死猪,都往河沟里抛,整个河流利物浦,现在我们去看的时候都说上海外滩的兄弟版,这时候整个河道里全是死猪和死狗,我们的学生放错了,把黄埔江的死猪放在边上。
泰晤士河,在50%过的时候,我们看“爱丽丝公子号”沉没以后居然死亡的不是因为溺水,而是因为河水的中毒,640人因为喝了这样的水而遇难,这样的河水是在英国50%时候的环境。
边上有人放了珠江的污染,也是50%。
当然,最重要的是英国在这之前发生了重大的伦敦的传染病霍乱。
这个50%的前后,英国1849年一次霍乱,十天之内500人死亡,在前面一次,1832年一个伦敦占了整个英国四分之一人口的死亡,在大城市里,这是50%给我们知道的英国,第一个国家。
(二)50%城镇化率时的德国生态事件第二个国家,1893,德国是作为世界第二个国家进入了50%。
我们看一下鲁尔区,整个鲁尔区灰天黑地,上千个烟囱同时冒黑烟,整个的人民都在看到了德国因为工业化而富裕、生活富足,但整个的鲁尔区就像生活在当时的火山爆发的从中,所有的鲁尔区的人不敢把衣服洗完以后晒在室外,因为晒完以后的衣服比洗前更加肮脏,这么一个室外,到今天,我们到德国去,你看不到在门口晒衣服景象的习惯,这个习惯是因为这么一个城市的这么一个阶段。
我们再看一下莱茵河,这是在我们梦中期盼的莱茵河,在20年代时候的莱茵河,整个白色泡沫的莱茵河,这是我在90年代、80年代的时候拍的莱茵河,这是70年以后恢复的莱茵河,用了整整几十年的时间,莱茵河又变成这么美丽。
(三)50%城镇化率时的美国生态事件第三个国家,美国,50%,1918年。
1918年,美国对于这一段历史的历史书特别多,有一本非常著名的从1964、1965年到1918年美国的历史,非常著名,读美国历史都会读到这本。
我们梳理一下,从美国的南北战争统一以后就开始大规模地开发,使得土地大规模地变成贫瘠,森林大规模破坏,之后1918前后大量的掠杀野牛,从千万头到仅存几百头的地区。
整个掠夺性的矿山资源的开发,开始出现“酸雨”的名词,大规模区域开放,西部城市快速地增长。
我们再看一下下面的,这是在美国50%之前的旧金山,在海边,城市大规模地扩张以后,大规模造地,向海洋要地,我刚才还听见向海洋要地,大规模填海,填完海以后剩下的事情是地震,地震完以后紧接着一件事情,最大的坍塌的地方都是旧金山堆出来的这块土地,最大的灾难,整个城市堆出来的几乎覆没掉,紧接着是一场大火,把整个城市几乎80%全烧毁了,这是50%的美国大都市,扩张,向海洋要地,地震、大火。
当然,这个大火不仅在西海岸,东海岸也是。
纽约1911,这是著名的三角女装公司的大火,这是当时留下的照片,整个工厂密集的劳动力在流水线上,大火以后整个工厂烧毁,工人都封锁在工厂里边,在纽约大都市边上。
(四)50%城镇化率时的日本生态事件跳过去看到二战以后,我选出一个日本,我们看一下,在1953年,在我们今天的60年之前。
60年之前,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场水俣病,当时日本人因为这50%留下四种非常著名的城市环境病,其中水俣病,统计一直延续到2001年,50年以后还在统计这50%左右留下的后患,一共是2265名受害者,这样的孩子、这样的家庭带来多大的灾难。
其中,1700多人死于一种毛病,因为日本的50%留下了很多城市病。
这是四日市整个城市的“哮喘”,这里边的四日市确认为大气污染造成的一种咳嗽、哮喘,77万个,一个城市才多少大,这是一种环境事件。
(五)50%城镇化率时的韩国生态事件在往后面,这是1977年到今天,我们这一代人都还有记忆,韩国人50%的时候,我们看一下,蔚山污染事件,整个的蔚山因为不明原因,整个区域都得了“蔚山病”,最后大家认定了这个病是在日本人在50%叫出来的“痛痛病”,浑身疼痛。
这样的毛病,50%在亚洲连续两个国家出现。
这是更近的,韩国人50%的14年以后还有出现这么愚蠢的事情,1991年3月16号,韩国斗山集团电子公司因管道泄漏流到了整个洛东河的中间,这个苯酚的原子流出去以后就很紧张,紧张以后,老总就去找了总统,给了10亿,最后这个事件变成公审总统卢泰愚的一大非常重要的证状,环境直接反映到了国家的政治体制中间。
更愚蠢、更愚昧的50%是这件事件以后的这一个月4月20几号再一次发生,再一次发生以后,因为这些的污染,水厂工人紧急用氯放到臭气冲天的水中间,但它很愚昧的是氯气和里边的苯酚又结合产生了剧毒,这样的自来水供应给了城市,整个城市怀孕的妇女一大批流产,造成了这样一种污染,在韩国50%以后十几年还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愚昧期是相当一个时期,愚昧造成的后患是相当一段的后患。
二、50%城镇化率时各国规划界的作为这是今天我特别想告诉(大家)的,我拉掉了很多的国家,我在这里因为时间关系,我想说,在这么一个时期是愚昧的,但这也是一个规划界可以作为的时期。
1851年英国50%,我们刚才看了英国50%的愚昧。
就在这个时期诞生了英国最重要的城市规划的前后几个法律,一个是1851年《公共卫生法》,50%的时候诞生。
紧接着,《消除污染法》,紧接着《环境卫生法》、《住宅法》,到1898年,刚才仇部长谈到的霍华德这本重要的现代城市规划的巨著诞生,后面一系列的法治社会诞生。
假如英国人走过了整整一百年时间法治道路的话,我们必须让我们的城市规划再通过这么一个50%时期走上一条法治的道路,不需要再用英国人的一百年,用最快的时间建立中国城市规划法系,假如仇部长刚才说的话我们有一个完整的法系的诞生,这是我们今天看到世界城市规划中间英国人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我们看德国,德国在前后,1893年的时候诞生了非常重要,影响整个世界规划界的,在这里边看到的不是规划,而是这一条,这是街区的控制性规划,产权、土地怎么来处理,怎么允许,怎么引导,一共形成了非常完整的84项指标体系,一部分是管引导的,一部分是引导了主要在风格上利用了,一部分是管密度的,管控制的,是控制指标,这套体系到今天改革开放以后引进了中国,成为控制性指标,这部分控规的鼻祖,这是德国人在50%的时候规划界完成了一件对整个世界规划产生贡献的事情。
我们再看美国在50%没有白白地愚蠢,在之前规划界做了非常重要的事情,在美国50%没有到的时候,第一届全美城市规划会议召开,就像我们这里,在50%没有到以前,仇部长发动了第一届会议,也会记录50%的中国历史中间的非常重要的历史。
在50%没到的两年之前诞生了美国第一部《区划法》,《区划法》的鼻祖是我刚才说的德国人的区划zoning plan,到了美国,后来变成zoning,plan也没有了,引导性也没有了。
1917年,50%之前一年完成了美国的城市规划协会,三年以后成立了全国在洛杉矶第一个规划署来处理规划问题,这是美国一系列的规划制度的诞生,行政体制的诞生。
看看日本,日本更是的,在50%到来的这一年,日本的规划制度上诞生了村町合并法,1953年,非常重要的时候,直接推动了,就像刚才说到的,包括仇部长说到的,一直说城镇化的时候反过来就在50%这一年的时候制定村町合并法,直接一项是推动了整个日本的城镇化中间的政府组织的力量,把一个村一个村的孩子拉出来进行技术培训,完成技术培训以后,再进入了日本的工业化的城市,这样的孩子不再是一个人背着彩条包在城市中间找生活,而是完成了整个民族基本的劳动力的素质的提升,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就在这个法通过的第二年,日本的城镇化达到了53%。
为什么我们在这么一个中国不能完成大规模的农村的孩子进行技术培训,让他们学完技能再进入城市呢?这就给我们非常重要的启示,我们每一次到小城市去,我都想跟市长说一定要技术培训,不能让这些孩子就这样个体地到大都市去,不管男孩、女孩,都应该学都市职业的基本职能,社会主义国家还不能组织的话,这不是很荒唐么?亚洲国家还不能组织的话,不是很荒唐么?这个50%,日本给我很大的启示。